⑴ 古代韓國的石碑上,為什麼寫的全是中文
因為古時候的韓國,他們也是用的是漢字。所以他們的石碑上就寫的是中文,就和中國的字是一樣的。而且現在很多韓國人,他們的身份證上後面也有用漢字寫的名字。
⑵ 韓國首都有塊石碑,韓國百姓它視為「國恥」,為啥政府卻禁止毀壞
在韓國首爾漢江南岸的松坡區蠶室洞樂天世界的樓背後,矗立著一塊時間接近四百年之久的石碑,讓現在的很多人感到奇怪的是:這方石碑無論是正面還是背面均找不到一個韓文。
在碑的正面,篆刻著滿文和蒙文,背面篆刻著古體漢字;通篇碑文刻有九百餘字,但其中最為醒目的還是碑額上的七個篆體大字:大清皇帝功德碑。
在三番五次的推倒、豎立中韓國政府逐漸改變了原有的看法,將其列入本國的文化遺產,並將此碑視作讓韓國民眾銘記歷史恥辱的最好象徵。2010年,韓國政府經過一系列考證後將該石碑移到了現在的位置。雖然韓國政府最終決定正面歷史,但一些民眾仍對此碑的存在持反對態度。
⑶ 韓國首都有塊石碑,韓國百姓視它為「國恥」,為啥政府卻禁止毀壞
很多朝鮮大臣將石碑視為恥辱,因此都不同意建造,不少文官也互相推諉,不想為石碑題字。清朝政府對此十分不滿,專門派使者前來監視,朝鮮這才不情願的加緊動工。這塊石碑也成為了大清和朝鮮「友誼」的見證,每次清朝的大臣來朝鮮都要到這個石碑處參觀。不少朝鮮人都把這塊石碑看作是「國恥」,甚至蓄意破壞石碑,這令朝鮮國王心驚膽戰,萬一被清朝使臣發現了那可就要吃不了兜著走了!國王為了保護石碑,還專門派軍守護,直到甲午戰爭。
2007年還有民族分子蓄意破壞它,政府用了好幾個月才修復完成。為了避免觸動民族主義者的神經,韓國方面把石碑下面繪有朝鮮國王向皇太極跪拜的銅板撤掉,理由是「沒有文物價值」。
⑷ 韓國首都有塊石碑,百姓視為「國恥」,為啥政府卻禁止毀壞
韓國政府最終決定正面歷史 。
清朝的權力在近代逐漸減弱,抗日戰爭爆發後不久,這座值得紀念的紀念碑被推倒並埋在地下,並在20世紀初被挖掘後重新豎起。石頭由於某種原因被再次埋葬,但沒人知道七年後洪水把它沖出來了。在幾次推到之後,韓國政府逐漸改變了原來的看法,不僅將其納入了韓國的文化遺產,而且將這座紀念碑視為朝鮮人民記住歷史恥辱的最好標志。經過一系列研究,韓國政府於2010年將石碑搬到了現在的位置。
⑸ 韓國以前和我們國家是什麼關系,為何會有「清朝石碑」
韓國以前和我們國家就是附屬國關系,清朝石碑本是“大清皇帝功德碑”是因為皇太極當年征服朝鮮國所立下的。
⑹ 韓國首都一石碑與清王朝有關,子民視為國恥,為何從沒將其銷毀
韓國是受到中國文化影響最深重的國家之一,清朝滅亡之前,韓國境內所流通的官方文字一直都是漢字。包括韓國的傳統服飾以及官民稱呼都是依照中原王朝的規則來進行命名的。
清朝滅亡之後,這塊石碑被當地的文物部門挖了出來並且保存。只不過由於它的存在令自身感到恥辱,所以這塊石碑再次被埋到了地下。
直到後來發生了一場大洪水,這才讓這塊石碑再次得以重見天日。而這次韓國政府出於尊重歷史的態度,也就沒有再次將這塊碑給埋在地下,更沒有將其銷毀。但也不能說將其保護起來了,因為它只是被隨手扔到了一個公園裡面。
⑺ 韓國首都有塊石碑,韓國視為「國恥」,為啥政府還禁止毀壞
這個事情還要從1636年說起。
在這一年的4月,皇太極正式由汗改稱皇帝,改國號大清,同時他還派出使者將此事通報朝鮮,希望朝鮮歸順大清。但是,朝鮮國王卻拒不接見皇太極的使團,也不接受其來書,更不願俯首稱臣。
皇太極非常氣憤,於是在這一年的12月,皇太極親率十二萬大軍親征朝鮮,在清軍在渡過鴨綠江後,一路勢如破竹,僅短短十二天,清軍將士便抵達朝鮮的都城漢城。
朝鮮國王李倧兵敗潰逃至南漢山城避難,這也就是朝鮮歷史上有名的“丙子胡亂”。
隨後,皇太極率領大軍包圍南漢山城,隨著城內糧草斷絕,各路勤王軍隊也被清軍擊敗,李倧只好向清軍投降,並宣布斷絕與大明之間的藩屬國關系,接受大清為李氏王朝新的宗主國。
於是,皇太極在漢城東南面的漢江三田渡舉辦朝鮮王朝的受降儀式,隨後清軍撤離朝鮮。
與此同時,在清朝的要求下,朝鮮國王為向新的宗主國示好,還在受降之地建造了一個樓閣,並樹立了一塊石碑,以此來彰顯和紀念皇太極的豐功偉德。
⑻ 韓國有塊石碑,百姓視為「國恥」,為啥政府卻禁止毀壞
因為韓國政府認為此碑作為文化遺產和民族恥辱的象徵理應被銘記,所以在1963年韓國政府將其指定為史跡第101號並保護起來,因為在此之前,此碑曾幾次被韓國百姓所遺棄掩埋,他們認為這是韓國人的“恥辱”,那麼此碑究竟是一座什麼樣的碑,它因有何歷史淵源而會被韓國百姓如此痛恨呢?
看來這塊碑真的嚴重沖擊了韓國人的民族自豪感,不知道它距離下一次被推倒還有多久……
⑼ 韓國境內有一塊大石碑,為什麼連國王見了都要叩拜
因為這是他的先祖們替他們打下的江山。是韓國跟朝鮮的分界線,所以連國王見了都要扣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