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代戰國時期韓國的地理位置在哪
韓國地理環境:
其疆域有今山西省的東南部和河南省中部。全境把周包住,西和秦、魏交界,南和楚相接,東南和鄭交界,東和宋相交。
由於地處中原,韓國被魏國、齊國、楚國和秦國包圍, 所以完全沒有發展的空間,國土也是七國之中最小的一個,使韓國成為山東六國中第一個被秦所滅的諸侯國,於前230年覆亡。
(1)戰國韓國上黨哪個地區擴展閱讀:
韓國(公元前403——公元前230)周朝的諸侯國之一,是戰國七雄之一,與魏國、趙國合稱三晉,國君為姬姓韓氏,是晉國大夫韓武子(晉武公叔父)的後代。
韓國起源:
公元前453年,晉國的韓、趙、魏三家大夫滅智伯荀瑤,瓜分晉地,是為晉陽之戰。
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大夫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認,正式位列於諸侯,韓國建立,建都於陽翟(今河南禹縣)。
公元前375年,韓哀侯滅鄭國,遷都新鄭(今河南鄭州)。前325年魏惠王與韓宣惠王(韓威侯)在巫沙會面,並尊為王。前230年韓國被秦國所滅,所在地設置潁川郡。
2. 古代有個叫「上黨」的地方嗎﹖
上黨戰役,是1945年9月10日,我晉冀魯豫軍區部隊,在山西省上黨地區(今晉東南),對國民黨軍進行的自衛反擊作戰,其主戰場位於今長治境內,發生於重慶談判期間,以作為配合談判的重要軍事動作。
3. 上黨號稱天下之脊,對當時有什麼影響呢
上黨,號稱「天下之脊」,位於山西省東南部,往東出太行山是華北平原,往南出進程越黃河就是四大古都之一的洛陽,往北不遠是太原。由於它特殊的地理存在,決定了上黨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不管在哪個朝代,上黨在歷史上都是非常重要的地方。
可見,「其地極高」,不僅僅是地形地勢高,主要還是聲望地位高,高與天齊。古人對天是非常尊敬非常敬畏的。孔夫子就說,「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從古人的角度看,能與天比高的,只有「大人」,和大人創造的文化——「聖人之言」。再說上字,辭書解釋,上:最高處。我們歷來把有身份、有地位、受尊敬的人,稱為「上」,如上大人孔乙己、上輩 、上賓等,連從西方引進的神,我們也稱「上帝」。而黨,就是聚所。據此理解的話,上黨,實乃是有身份、有地位、受尊敬的人聚居的地方,或者就是創造了重要文化,在人類歷史的發展過程中,有「閃光點」的地方。
4. 戰國時期的韓國位於現今的哪個省市
韓國國土主要包括今山西南部及河南北部,初都陽翟(今河南省許昌市禹州),滅鄭國後遷新鄭(今河南新鄭)。
韓國先祖為晉公族。曲沃桓叔生子萬,封於韓原,立韓氏。後晉國稱霸,韓氏中衰。至韓厥,為晉悼公正卿,晉悼公復霸,韓厥之力頗多。後韓起執政晉國27年,韓氏顯貴。前403年,周威烈王封韓虔與趙、魏同為諸侯,建立韓國。
韓虔位列諸侯,不及魏氏強盛。「三晉」同盟之時,韓國隨之瓜分中原,獲利頗多,國勢達到鼎盛。但由於韓國四面受敵,且國人不尚武,屢為列強所攻打。在殘酷的戰果烽煙中,韓國不得不先後依靠於魏、齊、楚、趙、秦等大國,至前230年,秦王政首滅韓國。
(4)戰國韓國上黨哪個地區擴展閱讀
晉國韓氏的第一位為韓萬,本為晉君之後,姬姓,生卒年不詳,生活在公元前679年前後。韓萬是曲沃桓叔的庶子,曲沃武公奪得晉君之位後,將韓原(今陝西韓城)封給韓萬作為采邑。
因而以韓為氏。韓萬生韓賕伯,韓賕伯生韓簡,韓簡生韓輿,韓輿生韓厥,韓厥生韓起,韓起生韓須,韓須生韓不信,韓不信生韓庚。以上為春秋時歷代韓氏家主。
戰國時期的開始年代,公元前475年的韓氏家主為誰,由於史書記載的缺失,已不可考。公元前514年,韓宣子(韓起)去世,之後至公元前455年之前,韓氏家主有:韓貞子(韓須)、韓簡子(韓不信)、韓莊子(韓庚)。
韓須在公元前541年之時已為成熟的政治家,公元前514年繼其父為韓氏家主,在位時間當不長。韓莊子在位時間已不可考,以韓莊子之子韓康子為戰國時期韓氏第一位家主。
5. 長平之戰前趙國接手「上黨」是對是錯那是什麼地方
我認為這是錯誤的,因為這個地方本來就是韓國割地給秦國的,假如不接手,就不會發生這場大仗。
6. 韓國的上黨到底重要在什麼地方,秦國為什麼一定要拿下
地理位置重要。參見解放戰爭時期的上黨戰役。
7. 長平之戰中的上黨郡郡內有多少座城,都叫啥名
上黨,《釋名》曰:「黨,所也,在山上其所最高,故曰上黨也。」上黨地區位於今天山西省的東南部,它是由群山包圍起來的一塊高地。其東部、東南部是太行山脈,與今河北、河南二省分界;西南部為王屋、中條二山,與今河南省分界;西面是太岳山脈;北面為五雲山、八賦嶺等山地。上黨地區地高勢險,自古為戰略要地,狄子奇《國策地名考》曰「地極高,與天為黨,故曰上黨」,其意即此。
上黨郡 概況編輯本段上黨春秋屬晉,及至戰國,韓、趙、魏三家分晉,上黨地區亦被三家瓜分。因此,戰國時期韓、趙、魏三國都在上黨地區佔有部分土地,這一地區遂成為三國對峙的前沿,其戰略地位也隨之加強。根據已見的史料可以確知,戰國時期韓、趙、魏三國分別在自己所控制的上黨地區設置有上黨郡。如此狹小的范圍內同時設置有三個郡,這在戰國時期是比較少見的。有關三國上黨郡的不少問題,如設置的時間、沿革以及轄區等等,至今仍然不是很清楚。本文根據新發現的史料及考古材料對此問題重新加以論證,希望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之上能夠有所發現、進步。
戰國時期三國上黨郡設置的時間,前論史者皆語焉不詳。我認為,戰國上黨郡應當設置於三家分晉之初。郡的緣起具有很強的軍事性質,早期的郡都設置在邊境地區,其目的就是鞏固邊防。由於郡擔負了防衛邊境的責任,所以郡的長官叫守,也尊稱太守。根據《韓非子》的記載,晉平公時(公元前557年——532年)「解狐舉邢伯柳為上黨守,柳往謝之曰:『子釋罪,敢不再拜。』曰:『舉子公也,怨子私也,子往矣,怨子如初也。」解狐推薦邢伯柳為上黨守,上黨此時為郡當無疑問,故至晚在春秋末年,晉國在上黨地區已經設置有上黨郡。晉國在上黨設郡,說明這一地區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韓、趙、魏三分上黨後,這一地區遂成為三國對峙的前沿。而三國又都想向東南地區發展,上黨則是通向東南地區的交通要道。所以上黨被三家瓜之後,其戰略地位非但沒有削弱,反而是得到了加強。在這種形勢下,設郡置守,以利邊防應是情理之中的事。所以,三家分晉之後,並無理由要撤消上黨郡,相反應該加強郡的職能。由此推測,三國上黨郡設置的時間雖可能不盡相同,但都應當是在戰國初期韓、趙、魏三家分晉,三分上黨之後不久。
戰國時期,三國上黨郡各自的范圍前後可能變化很大。但是,由於缺乏史料,我們不可能從時間及空間上對其進行嚴格的界定,只能根據已有的史料確定其大概的勢力范圍及變動沿革。唐代張守節曰:「秦上黨郡今澤、潞、儀、沁等四州之地,兼相州之半,韓總有之。至七國時,趙得儀、沁二州之地,韓猶有潞州及澤州之半,半屬趙、魏。」後世多黨同其說。然張守節所言三國上黨郡轄區劃分至少有以下三點不足:其一,如依張氏所言,三國上黨郡在澤州具體是怎樣劃分的仍然不清楚;其二,唐相州在太行以東,似不屬上黨地區,亦不歸秦上黨郡所有。其三,張氏言趙有沁州,韓得潞州,是韓上黨在趙上黨以東。然秦伐上黨地區,韓上黨郡首被其難,是韓上黨郡當比趙上黨郡更近秦。趙武靈王謂公子成曰:趙之疆域「自常山以至代、上黨,東有燕、東胡之境,西有樓煩、秦韓之邊。」故韓上黨郡當在趙上黨郡以西,而非在其東。張氏所言韓、趙、魏三國上黨郡轄區劃分似當有誤。
自秦惠文王開始,秦國的勢力開始越過黃河向東擴展。至秦昭王時,秦國實際控制地區已扺達整個上黨地區的西部邊緣。公元前262年,秦伐上黨,韓上黨郡首被難。《史記·趙世家》:孝成王四年(前262年)「韓氏上黨守馮亭使者至,曰:『韓不能守上黨,入之於秦。其吏民皆安為趙,不欲為秦。有城邑十七,願再拜入之趙,財王所以賜吏民。』王大喜,……趙遂發兵取上黨。」由此來看,韓上黨郡當擁有整個上黨地區的西部邊緣地帶。
戰國初期,趙國在上黨地區的實際控制范圍大體有涅(今山西省武鄉縣西北)——屯留(今山西省屯留縣南)——長子(今山西省長子縣西南)——長平(今山西省高平市西北)——泫氏(今山西省高平市)——端氏(山西省沁水縣東)一線以東地區。這條分界線北起潞州西北涅水上游的涅,自此南行,穿濁漳水上游地區,出潞州過長平關,至高平折而西南行,至沁水中游止。整個戰國時期,韓、趙、魏三國在上黨地區的爭奪大都發生在這一帶。為了行文的方便,本文將整個上黨地區分成南北兩部分分別加以考證。北部地區包括儀州、潞州、沁州及晉州東部一角,南部地區為澤州。
上黨北部地區的歸屬:戰國時期,對上黨北部地區的爭奪都是在韓、趙兩國之間發生的,其地點大都在涅——屯留——長子一線,有些地區歸屬亦屢次變更。如長子至少三易其主:智氏攻趙襄子,有人建議襄子奔長子,是春秋戰國之交長子屬趙;公元前370年,趙攻鄭,與韓,韓與趙長子,可見長子此前已被韓奪取;公元前359年,鄭(韓)取屯留、長子、涅,是此年長子復被韓所奪取;公元前349年,趙奪晉君端氏(今山西省沁水縣以東),徙之屯留,可見十年前為韓所攻佔的屯留此時已被趙國奪回。從歷史地圖上看,上述諸地皆處於丹水及潞水上游西岸。而這些地點的歸屬頻繁更替則表明趙、韓兩國對這一地區的控制都不是十分穩定,丹、潞二水的上游當是兩國在上黨地區軍事對峙的前沿,是兩國勢力范圍的分界線。由於韓國據有上黨地區的西部邊緣地帶,而且沒有史料證明魏國在上黨的北部也擁有土地,所以,二水上游以西至上黨地區西部邊緣——包括整個少水上游一帶——當屬韓;二水上游以東至太行一線當屬趙。以唐代政區劃分,韓國當有整個沁州、潞州西部及晉州東部一小塊地區;趙國則有整個儀州及潞州東面大部地區。趙上黨與趙都邯鄲之間,太行山橫亘其中,交通為之阻隔。然潞水自西而東穿太行直抵邯鄲,所以,趙國對上黨地區的控制當是沿潞水一線西進的。
上黨南部地區的歸屬:由於韓、趙、魏三國在南部地區都擁有土地,故這一地區的歸屬同上黨北部地區相比要復雜的多。秦昭王四十五年(公元前年),秦「伐韓之野王,野王降秦,上黨道絕。」可見,野王(今河南省沁陽市)當為韓國中心地區與韓上黨郡之間交通的必經之地。野王地處少水下游,而少水上游的上黨地區及少水中游的端氏亦為韓國所有。由此推測,韓國在上黨地區的勢力范圍很可能是沿少水一線北上的,韓在上黨南部地區當據有少水中游一帶;魏國占據少水以西的濩澤(今山西陽城以西)及少水以東的高都(今山西晉城市)、泫氏,擁有上黨南部地區的大部分土地;趙國勢力最盛時,最南擁有皮牢、端氏、光狼城(今山西高平市西南)及泫氏一線以北地區。然而這一地區即是韓國南北交通的要道,又是魏國聯系東西部國土的咽喉。所以趙國勢力的南侵極大的損害了韓、魏兩國的利益,因而遭到兩國的極大抵抗。公元前351年魏奪趙皮牢、泫氏,打通了河內地區與河東地區的交通,而韓國亦取得了少水中游的端氏,使上黨與韓都之間的聯系得以恢復。總之在上黨南部地區的的爭奪中,趙國基本上處於劣勢,其勢力范圍是不斷向北退縮的。
8. 春秋戰國時期上黨地區屬於哪個國家
先屬韓,後屬趙,終屬秦。
9. 戰國時期韓國上黨郡十七縣是哪些縣了
這是個誤會,韓國上黨郡沒有17縣,只有17城市邑,也就是6個縣,韓國上地當時還剩有三個郡,上黨郡有皮牢、伊是、端氏、翟澤、濩澤、軹道6個縣,臨汾郡有平陽、高粱、楊氏、彘縣、陰縣、百邑縣6個縣,長治郡有涅、屯留、長子、銅提、襄垣5個縣,一共17縣
10. 古代七國中韓國在哪個省
古代七國中韓國在河南省,在河南省鄭州市下面的新鄭縣級市附近,韓國領土在河南西北部和山西西南部,是七國中最小的國家。
戰國時期的韓國由於地處中原,被魏國、齊國、楚國和秦國包圍。 中原地區晉三分為韓、趙、魏三家。韓國北臨魏趙,東有齊,南有楚,西有秦,四面受敵,所以完全沒有發展的空間。
韓國國土也是七國之中最小的一個,其屢遭其他六國攻伐,國力不斷削弱,使韓國成為山東六國中第一個被秦所滅的諸侯國,於前230年覆亡。
(10)戰國韓國上黨哪個地區擴展閱讀:
從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命」(正式承認)韓、魏、趙為諸侯,至公元前230年韓國滅亡,歷時173年。韓國先後13位君主,其中後五任稱王,王國歷時104年。
戰國末期,韓國成了秦國和齊國之間戰爭的緩沖地,苟延殘存;前265年,秦國大舉進攻韓上黨,上黨不願被秦佔有,改降於趙,引發了長平之戰。
兩場決定霸主局勢之戰都由韓國而起,充分體現了韓國被列強圍欺魚肉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