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韓國資訊 > 韓國養老政策是怎麼實行的

韓國養老政策是怎麼實行的

發布時間:2022-06-06 08:46:33

⑴ 韓l國老人有退休金嗎

韓國老人有退休金的。到退休時一次性付清退休金的,韓國老人平均退休金是1671元人民幣,相對比中國少,但他們上班時掙錢多。

在韓國大城市裡有種景象令人感慨,不少六七十歲的人還在工作,有的老人佝僂著身子撿垃圾謀生,他們屬於「老年破產」這一特殊人群:退休後收入銳減,靠養老金難以維持生計,只能找個活干以養家糊口。

老年貧困是全球現象,但韓國格外突出。在世界經合組織34個成員中,65歲以上老人的平均貧困率為12·6%,韓國高達49·6%,居該組織成員國之首。

韓國的法定退休年齡是60歲。而實際上,人們平均工作到71歲才會真正休息。退休年齡只是重新找工作的開始。在韓國,有420萬老人不是在工作,就是在找工作的路上,數量甚至比20多歲的打工青年還多。

韓國國民養老金調研機構28日說,50歲以上韓國國民維持「最低標准生活方式」平均每月需要至少145萬韓元(約合8852元人民幣),遠高於他們實際領取的養老金。

(1)韓國養老政策是怎麼實行的擴展閱讀:

韓國老年貧困現象嚴重:

1、養老金制度長期不到位。韓國雖被西化多年,但東方傳統文化、社會倫理依然影響很深。韓國沒有效法西方很多國家「高稅收、高福利」的作法,直到1988年才建立起全國性養老金體系,而這只能使1/3的65歲老人受惠,大多數人是在職業生涯結束後才加入這一體系,獲得養老金的比例非常小。

2、落後於時代的傳統觀念。西化這么多年,韓國卻不像西方國家那樣,孩子養到18歲就放手,讓他們自已闖盪,更多靠自謀生計。韓國父母「望子成龍、「養兒防老」的想法較重,為了培養孩子,不惜投入金錢和精力,指望將來子女會給他們養老送終。

據最新數據,在韓國,將一個孩子從小培養到大學畢業,花費約合人民幣170萬元,這相當月薪百十萬韓元者10年的收入。孩子結婚費用父母也得籌措,有了第三代有的還要幫襯一把。結果到退休時,收入驟減,沒有積蓄,有的還負債,生活陷入困境。

⑵ 韓國養老體制的變遷

一、韓國社會福利模式的特點
1.生產第一,福利第二
在社會政策與經濟政策的關繫上,經濟政策目標中壓倒一切的是經濟增長,社會政策是服務於經濟發展的。20世紀60年代韓國在經濟發展初期實施了產品出口導向發展戰略,為使本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具有競爭力,韓國在這一時期甚至強制性地實行低工資政策,吸引外資,增強產品的出口競爭能力。在朴正熙執政期間,韓國製造業工人的每月工資僅為5美元,是亞洲「四小龍」中最低的。社會保障制度重點在於扶貧與社會救助。隨著經濟的快速增長,1973年12月頒布《國民福利養老金法》,頒布這一法律的真正目的是為了籌集發展重工業所需要的資金,所以政府直至1988年才全面實行。由於韓國經濟起點低,經濟規模小,積累比例過重,依靠外資嚴重,因此韓國的社會福利制度在經濟高速增長階段也完全屈從於經濟發展戰略的意志。有學者據此將韓國冠以「以增長為中心」模式,以區別於新加坡、台灣等東亞國家和地區。但是,在經濟有了一定增長之後,統治者也明確認識到社會福利對於建設強大國家的重要性。如1993年金泳三政府上台執政後,對以前忽視社會福利的做法進行了深刻反思,他指出,「先進國家並不只是靠高國民收入實現的」,「雖然一個國家的整體國民收入增加了,但如果正直而勤奮工作的人仍然在貧困的深淵中掙扎,那麼這個社會肯定是有問題的,是經濟正義失去作用的社會」。([韓]金泳三:《開創21世紀的新韓國》,東方出版社1993年版,第121頁)
2.主張社會福利項目的生產主義或投資取向
在西方社會,傳統福利模式的基本思路是提供一種防範天災人禍的安全網,是對福利接受者的事後補償,其重點也不是幫助援助對象發揮潛能並藉此贏得自立。在這種福利取向之下,社會福利和經濟發展完全是兩回事。其開支是一種消費,是收入總額的減少,不能帶來直接的新產出,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收入的制約。傳統社會福利模式對可供支配收入的消費性依賴,成為西方福利國家備受新右派詬病的根源。而韓國社會福利制度強調社會福利開支的生產主義或投資取向,1994年著名福利社會學家霍利廷(Ian Holliday)將這種模式的特徵概括為:(1)政府視社會保障項目為經濟、政治和社會發展整體工程的一部分,並傾向於使社會政策從屬於經濟政策;(2)國家把注意力放在強化經濟基礎設施和提高人力資源的教育和健康的需要上,而把社會福利事務看做是市民社會的事務;(3)國家倡導工作福利和人際互助而不是把社會公正與福利權利理念作為其福利意識形態的核心理念;(4)福利需求群體的公共需求程度較低,社會福利支出和稅費在GDP中所佔比重很小;(5)國家在社會福利的提供上主要是規制的制定者,而不是福利的供給者。
3.幫助福利接受者自強自立
韓國傳統社會福利模式對福利對象是維持性救助形式,試圖促使福利接受者自強和自立。韓國的社會福利改革是以工作為取向的福利改革,主張強化福利對象參與經濟活動的能力,並藉此實現脫貧自立。韓國十分重視通過政府或其他機構創造就業機會來促進就業,認為這種做法不但有助於提高福利救濟對象的自尊心和信心,而且也存在著實現贏利的可能性。不僅如此,韓國政府更熱衷於通過對自謀職業者的投資來實現生產性自救。政府鼓勵投資對象創建小型企業,通過現金補貼、增加服務、設立教育戶頭、建立兒童日托所等方法加以扶持。
4.將教育作為社會福利的重要內容
朴正熙政府十分關注擴大學校老師的福利。在福利制度剛剛興起之時,公立學校的老師已經被《文職人員養老金法》所覆蓋。但1970年代私立學校的比重較大,佔小學總數的1.2%,中學佔46.1%,高中佔67.9%。因此,1973年政府通過了《私立學校教師養老金法》。1970—1993年韓國預算支出中,教育費佔12.7%—18%,而社會保障及福利費只佔4.3%—9.3%。(顧俊禮、田德文:《福利國家析論——以歐洲為背景的比較研究》,經濟管理出版社2002年版,第342頁)工業化時期教師享受政府的良好待遇是韓國福利制度的典型特徵之一。政府對大眾教育的關注極大地提高了韓國的人口素質。1965年小學入學率已達100%,中學入學率從1960年的27%增加到1981年的85%,使得韓國在很短時間內實現了農業勞動力向工業勞動力的轉型。金融危機後,韓國政府注意到了新近出現的「數字鴻溝」,更是將教育、特別是終身培訓納入社會福利體系之中。2000年國際統計年鑒資料顯示,東亞次發達地區和國家在社會發展支出上與發達國家較為接近,其主要原因在於對教育的投入水平較高,均在政府開支的15%以上,而發達國家則在2%—6%左右。(鄭秉文、方定友、史寒冰:《當代東亞國家、地區社會保障制度》,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46頁)
5.普遍性
韓國的社會保障制度具有普遍性和全民性,其項目基本涉及每一個人的生老病死、教育等各個方面,切實保障了勞動者及其親屬的社會生活,極大地改善和提高了人們的生活水平,發揮了社會保障制度的「安全網」與「穩定器」的作用。
韓國社會福利制度普遍性的形成有一個過程,其形成以1999年8月12日國會最終通過《國民基礎生活保障法》為標志。20世紀50年代以前的韓國,經濟發展落後,社會秩序混亂,社會保障幾乎無從談起。60年代初,韓國政府把發展經濟和建設福利國家定為目標,提出保證國民的生存權和福利國家的義務,並制定了十幾個有關社會保障制度的法律。到2000年,四大社會保險均實現了覆蓋全體國民或全體勞動者。
與此同時,韓國自2000年10月開始施行國民基本生活保障法。政府於1998—1999年推行了限期生活保護及對原生活保護制度的臨時性擴充,又於1999年9月將這一應急措施放在一起制定了基本法。可以說,這一改革具有重大意義,其意義體現在從以前的「勞動能力的有無」基準朝著「國民最低限度」基準的轉變、傳統生活保護制度的「劣等待遇原則」的撤銷上。國民已經可以在面臨社會性風險時,根據自己的情況,或者從社會保險制度、或者從公共救助制度中獲得保護了。以往各自獨立的社會保險與公共救助制度得以相互合作,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成為一個具有普遍性的制度,作為國家義務的、而且是作為一項國民權利的最低生活保障得以實現。
正是由於韓國社會福利制度兼具「效率性」與「普遍性」兩個特點,所以根據國內外權威學者達成的共識,韓國社會福利模式可以稱為「發展優先—普遍主義」的福利體制。
6.多元共建性
多元共建性,是指韓國社會福利體系的架構由政府、企業、社區與家庭多方參與、共同建成。
韓國政府是建立社會福利制度的主導力量。韓國政府對社會福利政策的制定具有獨立的、主動的地位,不會因各階級與利益集團的影響而改變。國家領導者擁有自己的議程,不會因各階級與利益集團的偏好而改變。韓國是以家庭為中心的儒教傳統國家,政府鼓勵孝敬父母,穩定家庭,實行夫婦優待制。不優待獨身者和單親家庭。這一社會保障模式可以表述為:福利和經濟增長均衡並與家庭傳統結合,實行對家庭照顧的「家庭般社會」保障制度。韓國鼓勵地方政府進行社區福利建設,特別鼓勵企業參與福利建設,將企業福利提到很高的地位來認識。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勵企業特別是大型企業建立職工福利保障,對沒有建立社會保障或者行動不力的企業不給予優惠政策甚至進行處罰。因此,以企業為基礎建立職工保障成為韓國社會保障模式的成因和特徵之一。
二、韓國社會福利模式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
1.韓國社會保障制度的「死角地帶」
「死角地帶」是指長期不繳納保費,現在或將來無法從保險中受益的人群。韓國健康保險的規定是:不繳納保費時間超過3個月的投保人,在享受保費受益時受到限制;國民年金的投保期限最少是10年,繳費記錄不超過10年的,不享有國民年金。2006年,國民年金的死角地帶達到全部國民年金加入者的54.5%,有70%的非正規職業勞動者未能加入國民年金,而國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只能覆蓋貧困階層的1/3。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結構性問題、社會保險的盲目擴大以及個人經濟上不穩定、意識上不重視等。
2.主要社會保險項目的長期財務赤字
國民年金體系是最令人擔心的。一是國民年金體系有一個固定受惠人群的保險金領取計劃,由於其較高受益水平和相對低的繳費率,這一年金設計導致了財政的不平衡,巨大的財務赤字每天都產生出來。
二是韓國養老保險前三種是特殊職業養老保險,這三種特殊的養老保險已發展為全額養老保險,並且在養老保險種類、接受養老保險的條件及財政結構等方面非常相似,他們造成財政困難的原因也相似:高養老金—低供款制,沒有規定獲得全額養老金的正常退休年齡,不利於終生做家務的老人的養老保險結構,有限度的申請調查,早退休者的養老保險沒有實質性的減少,等等。所有這些問題結合在一起,導致了這種養老保險體制的不平等和財務上的失調。另一方面,國民養老保險制度是從「五五」計劃時期開始實施的,計劃的規模僅限於受保人數的一半以下,由於財政負擔過重,實行的時間不會持續長久。同時,那些不符合養老保險資格的老人和正在步入老年的一代將不可避免地陷入無任何退休金的困境。
三是國民年金投保的月最高收入水平為360萬韓元,每月交納9%的保險費,20年後每月領取80萬韓元左右。僱用保險中失業津貼最高1個月90萬韓元。而在公共救助中4口之家1個月可以領取93萬韓元。也就是說,貧困戶不做任何貢獻而領取水平高於年金和僱傭保險的投保者。
3.社會福利仍處於較低水平
韓國在1996年加入OECD,這對其社會保障支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項調查結果顯示,大多數國民對政府的福利、教育及住房政策感到不滿。

⑶ 韓國的養老保險制度

保險小編幫您解答,更多疑問可在線答疑。

相信,很多准備韓國移民的朋友,都是沖著韓國的社會保障去的。的確,在購買濟州島房產五年後,即可獲得永久居住權,屆時享受的社會公益服務與韓國公民沒有差別。下面,濟州島淘房網就給大家詳細介紹關於韓國社會保障制度的那些事。
一、韓國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
韓國社會保障制度大體上分為社會保險、公共救濟和社會福利服務三部分,以社會保險為中心,醫療保障和收入保障是社會保障的主要目的。
60年代以來韓國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大體上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即60年代為社會福利,70年代為社會救濟,80年代為社會保險階段。
二、社會保險結構和體制
目前,韓國的社會保險有:年金保險、醫療保險、產業災害補償保險以及僱傭保險。從60年代開始,先後頒布了有關法律,這些法律有:公務員年金法(1962年)、軍人年金法(1963年)、私立學校教職員年金法(1974年)、國民福利年金法(1973年)、國民年金法(1986年)、僱傭保險法(1993年)等。
三、公共救濟
公共救濟不同於社會保險,不交納保險費,用國庫資金對低收入階層進行生活保護或者進行自救。據韓國開發研究院統計,1965年韓國的絕對貧困人口佔全國總人口的40.9%,其中城市54.9%,農村35.8%,使這些人達到貧困線,需790億圓,相當於當年國民生產總值的9.8%,而當年支出的生活保護事業費只有20億圓。1984年絕對貧困戶仍達220萬人,占總人口的5%多。
韓國的公共救濟,包括生活保護、有功人員津貼及災害及災難救護。
四、社會福利服務
60年代開始,韓國的福利服務從「緊急救濟」和「設施收容」等救濟階段轉為社會福利服務時期。1961年先後頒布了「兒童福利法」、「孤兒收養特例法」,「關於孤兒監護人的法律」,「淪落行為等的防止法」、「更生保護法」等。
五、建立韓國式社會福利制度
目前,實行福利制度的一些國家社會福利支出過多而陷入了財政危機,有些國家不得不減少甚至取消福利的承諾。究其原因,主要是社會福利支出與經濟增長脫節,而且社會福利對經濟增長潛力的培育沒有多少幫助,韓國要多一些福利國家吸取經驗教訓。建立符合本國實際的新的社會福利制度。已提出均衡福利國家特徵加韓國社會特徵的「韓國式福利經濟模式」構想。而福利模式構想能否實現,還要在發展和實踐中接受考驗。

⑷ 韓國養老金或將2055年耗盡,這種局面該如何改善

補助年輕人趕緊生孩子。可以讓社會增加更多的年輕人。這樣的話,年輕人從剛開始工作時也會交社保。就可以改善養老金會在2055年耗盡的局面。

⑸ 請介紹一下韓國社會福利制度

一、韓國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 韓國社會保障制度大體上分為社會保險、公共救濟和社會福利服務三部分,以社會保險為中心,...但是第五共國的福利政策不是積極的而是消極的,認為實行福利政策的費用是非生產性的。 韓國的社會保障制度是從1987年...
www.bdstar.org/Article/ShowArticle.asp?Ar ... 48K 2008-2-5 - 網路快照

⑹ 韓國的老年人養老生活是什麼樣的

韓國的老年人60歲以上坐公交車都免費,逛公園免費。對生活困難的老年人,國家給補助生活基礎金,也就是中國的低保戶的待遇。大部分老年人都希望再找工作。因為韓國的物價很高

⑺ 韓國老年人退休金很少嗎

發達國家都在面臨嚴重的老齡化問題,韓國可能並不算嚴重,但老人的生活質量可能是最差的。

根據韓國統計部門最新發布的數據,目前這個國家65歲以上的老年人為738萬人,佔到總人口的14.3%,遠低於日本的25.9%。但韓國65歲以上的人口有一半處在貧困當中,而在70到74歲這個年齡段中,33.1%的韓國人需要工作——由美國、英國等35個國家組成的經合組織 (OECD) 的平均水平僅為15.2% 。

“我可能會工作到80歲”

根據韓國政府3月份公布的官方數據,約有420萬60歲以上的韓國人在2017年就業或尋找工作,比20多歲一檔的人數還要多至少20萬。在今年初首爾的“銀發招聘會”上,3萬多名白發蒼蒼的老人一起競爭6000個職位,而且大多屬於“低端行業”,包括快遞員、保安、清潔工、加油員等崗位。

缺乏孩子關心,不少韓國老人晚年凄涼。

但更多人並不願拋棄尊嚴,當無力工作或不想成為子女負擔時,自殺成了韓國貧困老人的選擇。

在所有OECD(經合組織)國家中,韓國老年人自殺率最高,以至於被《經濟學人》稱作“恥辱”。

更駭人的是,老年人自殺率還在上漲:2000年,韓國65歲及以上老人自殺身亡人數為1161人,2010年達到了4378人,2017年這一數字已經增長到7391人。

換句話說,過去一年,韓國平均每天就有近20位老人自殺身亡。

養老成了2017年韓國總統大選的一個關鍵問題。

總統文在寅在競選綱領中承諾,到2021年將最貧困人口的基本養老金提升從每月200000韓元(約合1200元人民幣)提高到每月300000韓元(約合1800元人民幣),並將老年工人的職位空缺數量翻一番,達到80萬。

此外,政府還計劃補助老年痴呆症的治療,為護理人員提供更多補貼,並增加對老年人的住房供給。但文在寅的改革能否真正改變韓國老年人的養老困境,目前仍然有待時間的檢驗。

畢竟,連韓國政府自己的預期都稱,預計要到2060年,才能有大約90%的韓國老人普及養老補助——而讓實現這個目標變得更加困難的是,韓國出生率正在落入新低,每千人只有7名新生兒。

閱讀全文

與韓國養老政策是怎麼實行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6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50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2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2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20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80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3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7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70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1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2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5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7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11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1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70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