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二戰結束時,前蘇聯為何沒有佔領朝鮮半島,而是停在38線
當時美國已經是世界老大,而蘇美冷戰尚未開始,還是盟友關系,蘇聯怎麼也得給美國一個面子。並且按照波茨坦公告,朝鮮是要成立一個統一民主的國家,只不過是後來蘇美冷戰爆發,沒有實現罷了。
⑵ 為什麼韓國打朝鮮 日本幫忙 美國幫忙 。中國和蘇聯不幫忙打韓國啊。
因為日本與韓國都是美國的狗,韓國與日本的外交政策很大程度上受到美國的影響,所以美國要重返亞洲,韓國日本都要動起來。中國與俄國不打韓國主要是因為在戰略上仍存在分歧。只有等到中國出底牌了,這出滑稽戲才會真正結束。
⑶ 為什麼蘇聯解體後德國統一了而朝鮮和韓國卻沒有統一呢
美國不會讓朝鮮吃掉韓國,中國也不會讓韓國吃掉朝鮮。韓國在美牢牢控制之下,朝鮮雖然有時候不聽中國的話,但是因為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他的事中國必須得管。
⑷ 蘇聯為什麼不教訓韓國
因為當時蘇聯和美國爭烽 但誰也不能開第一 槍 所以就在背後操作小國爭斗 蘇聯作為一極是不會親自出兵教訓韓國的,如果蘇聯教訓韓國就代表第3次世界大戰開始!
⑸ 如果1945年日本投降時蘇軍獨占朝鮮半島的話結果會怎樣
應該不會有現在的韓國了吧,只是猜測,畢竟只是如果。蘇軍獨占朝鮮的可能性也不大,蘇聯是因為雅爾塔協議才向遠東的日本關東軍出兵,目標不在遠東,而在歐洲,而且因為二戰付出巨大的傷亡和物質損失,百廢待興,也不願再把目光放到朝鮮半島。
⑹ 如果當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蘇聯獨占朝鮮半島那會不會有韓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盟國協議以朝鮮半島上北緯38°線作為蘇、美兩國對日軍事行動和受降范圍的暫時分界線,北部為蘇軍受降區,南部為美軍受降區。日本投降後,就成為同為朝鮮民族但政治體制不同的大韓民國(南朝鮮)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北朝鮮)兩個政權。這與當時東歐和西歐差不多。
二戰結束蘇聯沒有能力獨占朝鮮半島,二戰剛結束,丘吉爾就發表了鐵幕演說隨後又成立了北約組織,因為蘇聯的重心放在了歐洲而不是遠東地區。
⑺ 為什麼蘇聯沒參加朝鮮戰爭
冷戰格局,蘇聯無法和美國正面開戰
當時,蘇聯在聯合國安理會投了「棄權票」,結果安理會通過對朝戰爭。美國出兵朝鮮,是「聯合國軍」,蘇聯若出兵,則是公然挑釁聯合國安理會,破壞其簽訂的聯合國相關文件,另外,美蘇開戰,進而會將其盟友拉入,導致世界大戰。
蘇聯權衡利弊,決定不參戰。而是由中國出人出兵,蘇聯出槍出飛機出炮的策略,間接參戰。
而中國不同。當時美國等西方國家只承認台灣國民政府,拒絕承認大陸中華人民共和國,所以中美之間沒有任何交往,加上大陸的特殊環境,大陸必須出兵援朝。
(7)1945年蘇聯為什麼不打下韓國擴展閱讀:
抗美援朝的影響
1、抗美援朝對於中國恢復國民經濟和開展各項建設事業直接起到了保障的作用。為中國爭取到了相當長時期的和平建設的環境。
2、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維護了亞洲和世界和平,鞏固了中國新生的人民政權,打破了美帝國主義不可戰勝的神話,頂住了美國侵略擴張的勢頭,使中國的國際威望空前提高,極大地增強了中國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為國內經濟建設和社會改革贏得了相對穩定的和平環境。
3、對於剛剛誕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來說,雖然在這場戰爭中犧牲了很多,但通過與美國對等作戰,完全確立了革命中國在國際社會中的地位。另外中國人民解放軍作為中國人民志願軍與美軍作戰,經受了「現代戰爭的考驗」,成長為一支能夠適應現代戰爭的正規軍。
⑻ 當年,蘇聯曾兩次拒絕朝鮮請求支持進攻韓國,後來為啥又突然同意
朝鮮半島原本是中日之間博弈之地。但是1945年8月,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敗投降,美軍和蘇軍先後進入朝鮮半島,並以商定的北緯38度為界線,在各自的受降區域接受日本投降,之後分別在自己的佔領區成立了韓國和朝鮮。從此朝鮮半島逐漸成了「兩大陣營」之間對抗,以及美蘇中三方之間博弈之地。而1950年爆發的朝鮮戰爭就是這種對抗博弈的突出表現。
韓國和朝鮮各自於1948年8月15日、1948年9月9日成立,並都宣稱自己對整個朝鮮半島擁有主權,兩國之間從各執一詞的口水戰逐漸演化為邊境的武裝沖突而且持續不斷,終於在1950年5月爆發為大規模的戰爭。那麼,為什麼戰爭偏偏在這個時候爆發了呢?
這與當時蘇聯的態度有著直接的關系。早在1949年2月,朝鮮金日成訪問蘇聯時,就已經向蘇聯提出要求支持朝鮮進攻韓國,但是蘇聯的態度是,只給朝鮮武器裝備方面的援助,而不支持進攻韓國。
那這又是為什麼呢?因為當時的斯大林並不希望在朝鮮半島發生大規模的戰爭,擔心這樣有可能引發與美國的直接對抗。1949年8月,金日成又一次向蘇聯提出,希望能支持進攻韓國,但斯大林仍然沒有支持的表示。然而,到了1950年1月底,金日成突然接到了駐朝大使斯蒂科夫的通知,說斯大林請金日成去蘇聯具體商議進攻韓國的有關問題。毋庸置疑,此時斯大林態度發生了逆轉。於是,在1950年3月金日成秘密訪蘇,最終得到蘇聯對其解放整個朝鮮半島的全面支持。
二是斯大林覺得美國介入朝韓之戰的可能性不大。斯大林非常關注美國對朝鮮開戰的態度,因為斯大林最大的顧慮,就是擔心朝鮮進攻韓國會引起美國的武裝介入。然而,在1950年1月12日,美國國務卿艾奇遜發表了一個演講,就美國在亞洲需要絕對保衛防禦的目標畫了一條線。這條線從阿留申群島、日本、沖繩一直畫到了菲律賓,而明確把朝鮮半島和台灣畫在了線外。而且在剛剛結束的中國解放戰爭中,美國不但沒有支持國民黨政府,還在1946年到1947年對國民黨政府實行了武器禁運,宋美齡在1948年親訪美國尋求援助倍受冷遇,美國也只是勉強把抗戰時期答應的裝備60個師的裝備給完了事。這更堅定了斯大林美國不會介入比中國戰爭還微不足道朝韓之戰的判斷。
三是斯大林觀察美國在戰後沒做再打仗的准備。斯大林對美國當時的情況進行認真的觀察和研究,軍事上,在二戰結束時,美國軍隊總兵力是1250萬,在戰後迅速裁軍,到1950年6月,美國陸軍的總兵力已不到60萬人,在太平洋地區的海外駐軍不到7萬人,在日本的4個師,基本處於「度假」狀態,裝備還是二戰時的舊貨,人員也都不滿編。經濟上,在二戰中美國本土基本上沒有受到戰爭破壞,不像蘇聯、中國、日本、德國、英國、法國幾乎都捲入戰爭,國家倍受推殘。所以當時美國的綜合國力、經濟實力世界第一,製造業生產能力佔到世界的一半。雖然國家實力這么強,又擁有全世界獨一無二的核武器,但種種跡象表明,美國沒做再打仗的准備,更不像有什麼野心的樣子!所以斯大林判斷,美國就是真有要干涉,最多就是招募日本退役軍人,因為當時日本有數百萬經過訓練的退役軍人,而且很多人都沒有工作,生活窘困,提供武器裝備就可組成僱傭軍。
基於上述這些綜合分析判斷,蘇聯最終同意並支持朝鮮進攻了韓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