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江西樟樹發生登革熱疫情,它的傳播途徑是什麼
是蚊蟲傳播。
登革熱的由一種叫做登革病毒引起的傳染病,由蚊蟲傳播,大部分是伊蚊,被體內攜帶有登革病毒的伊蚊叮咬後,就有可能感染登革熱。
如果還沒有患上登革熱,而要去這些東南亞地區,也要時刻關注,盡量避免蚊蟲叮咬。比如點蚊香、掛蚊帳等。出門可以穿上長褲長袖,噴驅蚊水。注意衛生,清理積水。只要確保自己不被蚊蟲叮咬,那麼患上登革熱的幾率就會大大下降。
Ⅱ 上海報告9例輸入性登革熱病例,這些病例都是從哪輸入的
從柬埔寨、菲律賓等東南亞國家輸入。目前,上海有關部門正在積極參與登革熱病毒的防控和宣傳工作。
目前,我國的登革熱病例都是外來輸入患者。福建發布的報告稱福建省內爆發登革熱病毒的危險等級高於爆發新冠肺炎的等級。我國沿海開放城市受登革熱的感染風險遠遠高於內陸省份,比如廣東,香港,澳門等沿海經濟發達地區。這些高風險地區都需要嚴防登革熱病例的外來輸入,防止登革熱病毒在中國本土通過蚊蟲傳播,感染人群,再次引起民眾恐慌。
Ⅲ 什麼是登革熱它的傳播途徑和治療方法有哪些應怎樣預防
病因和臨床表現
"登革熱初期症狀確實跟感冒有點像,容易誤診!"專家解釋說,登革熱初期症狀類似一般感冒,嬰幼兒會有1-5天的發燒、喉嚨發炎、輕微咳嗽等類似感冒的症狀。
登革熱和登革出血熱是由蚊蟲傳播的病毒性蟲媒病,也就是通過蚊蟲的刺叮吸血傳播的。它的病原是黃病毒科黃病毒屬的登革病毒,重要媒介是埃及伊蚊和白紋伊蚊。臨床特徵為起病急驟,高熱,全身肌肉、骨髓及關節痛,極度疲乏,部分患可有皮疹、出血傾向和淋巴結腫大。
感冒和登革熱的區別
感冒:症狀及流行情況與登革熱相似。感冒的傳播與直接接觸病人有關,且無皮疹及出血情況。感冒的主要症狀是發熱,流鼻水,喉嚨痛,頭痛、全身疼痛,過敏,炎症。
登革熱:初期症狀可能類似一般感冒,嬰幼兒會有1~5天的發燒、喉嚨發炎、輕微咳嗽等類似感冒的症狀。典型的登革熱症狀比較容易表現在較大孩子或成人身上。在疫區的病人有發燒38℃以上,加上1.激烈頭痛、後眼窩痛、骨頭關節或肌肉痛。2.發燒3~4天後身上出現紅疹。3.發病期間全身發癢。有以上3項的其中一項症狀,就算是疑似登革熱病例,也需在24小時內到醫院檢查。通常登革熱的臨床表現為發熱、長皮疹、淋巴結腫大、劇烈頭痛、眼球後窩疼痛、全身肌肉酸痛或關節痛,因此又稱"斷骨熱"。
第一次感染登革熱通常不會造成嚴重的後果,如果再次感染與上次不同的病毒時,則容易引起出血性登革熱,甚至登革休克癥候群。出血性登革熱以及登革休克癥候群,都是發生在感染後期,主要是血管內壁受到侵犯,造成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漿蛋白流失到血管外,造成水腫、紅血球濃縮、血小板受到破壞減少而有出血的現象。
登革熱的發熱特點是突然高熱,發熱持續5~7天後驟然退熱,熱退後1~2天體溫可再度升高,這種發熱稱為雙峰熱或馬鞍熱。除發熱的突出症狀外,患兒在病程中可出現麻疹樣皮疹或猩紅熱樣皮疹。有的患兒可出現牙齦出血、鼻衄、咯血、尿血、消化道出血等表現。有的患兒會出現肝、脾和淋巴結腫大。重型登革熱甚至會發生消化道大出血和出血性休克。
登革熱的過去和將來
本病於1779年在埃及開羅、印度尼西亞雅加達及美國費城發現,並據症狀命名為關節熱和骨折熱。1869年由英國倫敦皇家內科學會命名為登革熱。20世紀,登革熱在世界各地發生過多次大流行,病例數百萬計。在東南亞一直呈地方性流行。我國於1978年在廣東流行,並分離出第Ⅳ型登革熱病毒。此後,於1979、1980、1985年小流行中分離出Ⅰ、Ⅱ、Ⅲ型病毒。
第一次被報道的登革熱流行發生在1779~1780年。登革出血熱在20世紀50年代菲律賓和泰國爆發登革熱時第一次得到確認。
近幾十年登革熱在全球范圍內引人注目地流行起來,如今已經成為非洲、美洲、地中海東部、東南亞和西太平洋地區100多個國家的地方流行病。東南亞和西太平洋地區受到的影響最為嚴重。
大約有25億人——全世界人口的2/5——正受到登革熱的威脅。世界衛生組織目前估計,全球每年可能有5000萬登革熱感染病例發生。
目前對登革熱沒有特效治療方法。但是,在有經驗的醫生和護士的精心護理下,登革出血熱病人往往能夠脫離生命危險。恰當地採用大劑量高療效葯物進行輔助治療,可以將死亡率降低到1%以下。
登革熱疫苗還沒有被開發出來。要扭轉當前登革熱不斷上升的流行和地區性擴散趨勢,前景並不樂觀。近幾年,公共衛生當局重點通過集體滅蚊、減少幼蟲繁育場所來預防疾病。這種方法雖然從長遠來看大概會是有效的,但對近期內疾病的傳播可能影響不大。
傳播途徑
登革熱病毒必須藉由病媒蚊叮咬才能從人傳給人,病患從開始發燒的前一天直到退燒,此期間都具有病毒傳染力,此為登革熱病患之病毒血症期 (viremia)。病媒蚊叮咬登革熱病患8~15天後,則具有終生傳染病毒的能力。
登革熱的傳播媒介主要是埃及斑蚊和白線斑蚊,在台灣均存在,但是分布領域有異。埃及斑蚊分布在北回歸線以南,其活動主要在家戶室內,部份在室外,所以在人口高密度都市,埃及斑蚊具有重要的傳染地位;而白線斑蚊分布遍及全島,但大多數均生活在野外。
預防
控制和消滅埃及伊蚊和白紋伊蚊是當前最有效的預防措施。
埃及伊蚊主要孳生於戶內積水容器內,白紋伊蚊主要孳生於盆、罐、樹洞、廢輪胎、花瓶以及建築工地容器積水中,消滅和控制埃及伊蚊和白紋伊蚊一般以消滅孳生地和幼蟲為主。滅蚊措施主要有:
1、消除孳生地和幼蟲:翻盆倒罐,填堵樹洞,對飲用水容器勤洗刷,勤換水,加蓋防蚊,也可採取水缸內放養食蚊幼蟲的魚類或其它生物滅蚊方法消除蚊幼蟲。對難於徹底清除的非飲用容器積水,可投灑廢油類或緩釋殺蟲劑。
2、殺滅成蚊:室內用噴灑或施用對人無毒的殺蟲劑消滅成蚊。室外在搞好環境衛生的基礎上重點對成蚊較多的竹、樹林、陶器場、廢輪胎堆積站等場所使用殺蟲劑。
現在還沒有一種有效疫苗來預防登革熱。因此,最佳的預防方法是清除家居、學校、工作地點及附近的積水,防止蚊子孳生,以及避免給蚊子叮咬。
個人如何做好登革熱防護?
現時並沒有一種有效疫苗來預防登革熱。預防登革熱的最佳方法就是清除積水,防止伊蚊孳生,以避免給蚊子叮咬,有關預防蚊咬的措施如下:
到登革熱流行區旅遊或生活,應穿著長袖衣服及長褲,並於外露的皮膚及衣服上塗上蚊蟲驅避葯物。如房間沒有空調設備,應裝置蚊帳或防蚊網。使用家用殺蟲劑殺滅成蚊,並遵照包裝指示使用適當的份量。切勿向運作中的電器用品或火焰直接噴射殺蟲劑,以免發生爆炸。避免在"花斑蚊"出沒頻繁時段在樹蔭、草叢、涼亭等戶外陰暗處逗留。防止積水,清除伊蚊孳生地:盡量避免用清水養殖植物。對於花瓶等容器,每星期至少清洗、換水一次,勿讓花盆底盤留有積水。把所有用過的罐子及瓶子放進有蓋的垃圾桶內。將貯水容器、水井及貯水池加蓋。所有渠道要保持暢通。將地面凹陷的地方全部填平,以防積水。懷疑自己感染登革熱時最要緊是請教醫生。
Ⅳ 菲律賓的蚊子帶什麼病毒
東南亞旅遊要防登革熱
菲律賓的北薩馬省今年迄今已錄得至少255例登革熱病例,其中兩例因感染該病而死亡;目前廣東發生的41個病例中,其中有12例為輸入性病例,也就是是從國外帶來的。所以外出東南亞旅遊或公務出差,要謹記防蚊。
Ⅳ 登革熱一般在哪裡出現a4畫
登革熱是由蚊蟲叮咬傳播的疾病,有兩種伊蚊是罪魁禍首,一是埃及伊蚊,一是白紋伊蚊。
埃及伊蚊廣布全球熱帶地區,特別是東南亞地區。在中國,主要是在廣東、海南、台灣南部、廣西南部和福建南部。
白紋伊蚊的分布范圍更廣一些,但主要仍是南方熱帶和亞熱帶地區。
這兩種蚊子多的地方,登革熱也多。登革熱是東南亞地區常見的傳染病。在我國,主要發生在北回歸線附近及以南地區。
Ⅵ 登革熱疫情傳播速度如何是通過什麼方式傳播的
2020年除了嚴峻的新冠疫情,不少國家陸續爆發了登革熱疫情,每年的6月到10月是登革熱高發期,加上今年多雨又濕熱的天氣和環境,讓伊蚊的繁衍和生長速度也在加快。新加坡也正在遭受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登革熱疫情,截止目前登革熱病例已超過20600例,新加坡傳染病學專家梁浩楠表示,今年四種登革熱毒株中最活躍的是登革熱3型,它不僅傳播快,而且感染基數大,再加上民眾缺乏免疫和病毒變異,所以今年情況格外嚴重。
如何預防登革熱
1、盡量避免前往登革熱高發的國家和地區
2、平時注意衛生,避免在生活區產生積水
3、外出時攜帶驅蚊葯品,避免被蚊蟲叮咬
4、如果出現感染症狀請前往正規醫院就醫
Ⅶ 登革熱是什麼
登革熱(dengue)是登革病毒經蚊媒傳播引起的急性蟲媒傳染病。登革病毒感染後可導致隱性感染、登革熱、登革出血熱,登革出血熱我國少見。典型的登革熱臨床表現為起病急驟,高熱,頭痛,肌肉、骨關節劇烈酸痛、部分患者出現皮疹、出血傾向、淋巴結腫大、白細胞計數減少、血小板減少等。本病主要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流行,我國廣東、香港、澳門等地是登革熱流行區。
由於本病系由伊蚊傳播,故流行有一定的季節性,一般在每年的5~11月份,高峰在7~9月份。在新流行區,人群普遍易感,但發病以成人為主,在地方性流行區,發病以兒童為主。
(7)菲律賓登革熱爆發在什麼地方擴展閱讀:
預防
1、管理感染源
地方性流行區或可能流行地區要做好登革熱疫情監測預報工作,早發現,早診斷,及時隔離治療。應盡快進行特異性實驗室檢查,識別輕型患者。對可疑患者應進行醫學觀察,患者應隔離在有紗窗紗門的病室內,隔離時間應不少於5日。加強國境衛生檢疫。
2、切斷傳播途徑
防蚊、滅蚊是預防本病的根本措施。改善衛生環境,消滅伊蚊滋生地,清理積水。噴灑殺蚊劑消滅成蚊。
3、保護易感人群
提高人群抗病力,注意飲食均衡營養,勞逸結合,適當鍛煉,增強體質。在流行期間對易感人群塗布昆蟲驅避劑,以防蚊蟲叮咬。
Ⅷ 關於登革熱疫情,人們該如何預防
首先,要了解什麼是登革熱? 登革熱俗稱骨痛熱症、斷骨熱、天狗熱,是一種由登革熱病毒引起的由蚊媒熱帶病,通常發生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 登革熱病毒通過伊蚊的叮咬傳染給人類,伊蚊通常在吸食被感染人血液時獲得病毒,被感染的伊蚊終生均能傳播病毒。伊蚊在這個環節起到傳播介質的作用。 如果不幸感染了重症登革熱,就很有可能因血漿滲漏、積液、呼吸窘迫、嚴重出血或器官損傷導致重症疾病,甚至死亡。目前全世界都沒有針對登革熱的特效葯,疫苗預防也還處於研究階段。
Ⅸ 登革熱疫區是哪些地區
主要是南方省區,根據公開報道顯示,我國南方多地出現登革熱疫情,疫情分布雲南 福建 廣東 台灣等省內。
20世紀,登革熱在世界各地發生過多次大流行,病例數百萬計。在東南亞一直呈地方性流行。1978年5月廣東省佛山市石灣鎮首先發生登革熱,迅速波及幾個市、縣,並分離出第Ⅳ型登革熱病毒。此後,於1979、1980、1985年小流行中分離出Ⅰ、Ⅱ、Ⅲ型病毒。1980年3月海南省開始流行,很快席捲全島。此病傳播迅速,發病率高,可通過現代化交通工具遠距離傳播,故多發生在交通沿線及對外開放的城鎮。
Ⅹ 什麼叫登革熱AH3型病毒 要詳細的!
骨痛熱的另一名詞登革熱,登革一詞由英語Dengue一詞翻譯而來。Dengue由來也眾說紛紜,比較普遍的說法是原自斯瓦希里語(Swahili)中的Ki-dinga pepo,意思是突然抽筋,猶如被惡魔纏身。在台灣被稱為「天狗熱」或「斷骨熱」。 目前,對這種病的最早來源仍然眾說紛紜。 人類最早記錄,是在晉朝時,有文獻記錄了類似骨痛熱症的病。 近代歷史上,登革熱疾病的醫學文獻記錄是: 1779年於開羅發生 1779年於巴達維亞(今雅加達)發生 1780年在菲律賓也有相似的疾病發生 1780年在美國的費城也發生 1780年在印度的馬得拉斯也發生 1873年在台灣的澎湖縣發生 1897年在澳大利亞出現 1910年在貝魯特出現 1916年-1931年之間在台灣相繼發生 1917年中國海南省也傳出疾病發生,據資料顯示,可能是第3型骨痛病毒造成的。(資料來源:世界衛生組織) 1928年在希臘出現,造成約一千人死亡 2009年9月在中國浙江省義烏市義亭鎮出現登革熱,有4個村200多例疾病發生。 從此以後,世界各地相繼傳出發生骨痛熱症。 至今登革熱的名詞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登革熱在東南亞地區造成日本軍隊和盟軍的傷亡人數增加後,日本和美國科學家便積極投入研究,1943年日本科學家首次發現登革熱病毒,美國也相繼發現這病毒。其病因學直至1944年才被了解,1952年登革熱病毒首次被分離了出來,也依血清學方法定出一型登革熱病毒(dengue 1 virus)及二型登革熱病毒(dengue 2 virus);1956年在馬尼拉從患有出血性疾病的病人身上分別分離出三型登革熱病毒(dengue 3 virus)及四型登革熱病毒(dengue 4 virus)。 除了人類埃及斑蚊(Aedes mosquitoes)外,登革熱病毒的自然宿主尚有低等靈長類(黑猩猩、長臂猿、彌猴),1931年Simmons等學者首先證實登革熱病毒可經由猴子傳播猴子或經由猴子傳播給人,1978年Rudnick學者於馬來西亞森林區捕獲之Aedes (Finlaya) niveus complex分離到四型登革熱病毒,1984年Yuwono等學者於馬來西亞、越南、高棉、印尼及菲律賓森林區彌猴身上發現四型登革熱病毒抗體。
1987至1990年南台灣大流行時,由捕獲之成蚊埃及斑蚊(學名Aedes aegypti)體內分離到的骨痛熱病毒,證實為台灣型之登革熱感染病毒;而白線斑蚊(學名Aedes albopictus)卻一直SM未分離到登革熱病毒,但1983年Rosen等學者證實四型登革熱病毒(dengue 4 virus)能藉由SM白線斑蚊垂直傳播給下一代。 1993年Chen W-J, Wei H-L, Hsu E-L, Chen E-R等學者也證實白線斑蚊確實具有傳播一型登革熱病毒(dengue 1 virus)之能力,白線斑蚊在台灣之分布較埃及斑蚊廣,且大部份地區密度均高於埃及斑蚊,故白線斑蚊仍為不可忽視的登革熱病媒蚊之一。 自1953年開始,於菲律賓、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印度、斯里蘭卡、緬甸、越南等地,陸續發現一種變異型之登革熱,主要侵襲對象為3至10歲的兒童,會造成嚴重且致命的出血性登革熱(dengue hemorrhagic fever; DHF)或骨痛休克綜合症(dengue shock syndrome; DSS),其死亡率達12%至44%。
編輯本段什麼是登革熱(dengue fever)
20世紀,登革熱在世界各地發生過多次大流行,病例數百萬計。在東南亞一直呈地方性流行。我國於1978年在廣東流行,並分離出第Ⅳ型登革熱病毒。此後,於1979、1980、1985年小流行中分離出Ⅰ、Ⅱ、Ⅲ型病毒。
編輯本段登革熱[病原學]
登革熱病毒屬B組蟲媒病毒,現在歸入披蓋病毒科(togaviridae)黃熱病毒屬(flavivirus)。病毒顆粒呈啞鈴狀(700×20--40nm)、棒狀或
球形(直徑為 20--50nm)。髓核為單股線狀核糖核酸(RNA)。病毒顆粒與乙型腦炎病毒相似,最外層為兩種糖蛋白組成的包膜,包膜含有型和群特異性抗原,用中和試驗可鑒定其型別。登革病毒可分為4個血清型,與其他B組蟲媒病毒如乙型腦炎病毒可交叉免疫反應。 登革病毒在1~3日齡新生小白鼠腦、猴腎細胞株、伊蚊胸肌及C6/36細胞株內生長良好,並產生恆定的細胞病變。但接種猴子、猩猩和其他實驗動物,不產生症狀。 登革病毒對寒冷的抵抗力強,在人血清中貯存於普通冰箱可保持傳染性數周,-70℃可存活8年之久;但不耐熱,50℃、30min或100℃、2min皆能使之滅活;不耐酸、不耐醚。用乙醚、紫外線或0.05%福爾馬林可以滅活。
編輯本段登革熱[流行病學]
(一)傳染源患者和隱性感染者為主要傳染源
未發現健康帶病毒者。患者在發病前6~8小時至病程第6天,具有明顯的病毒血症,可使叮咬伊蚊受染。流行期間,輕型患者數量為典型患者的10倍,隱性感染者為人群的1/3,可能是重要傳染源,叢林山區的猴子和城市中某些家畜雖然有感染登革病毒的血清學證據,但作為傳染源,尚未能確定。
(二)傳播媒介伊蚊
已知12種伊蚊可傳播本病,但最主要的是埃及伊蚊和白伊蚊。廣東、廣西多為白紋伊蚊傳播,而雷州半島、廣西沿海、海南省和東南亞地區以埃及伊蚊為主。伊蚊只要與有傳染性的液體接觸一次,即可獲得感染,病毒在蚊體內復制8--14天後即具有傳染性,傳染期長者可達174日。具有傳染性的伊蚊叮咬人體時,即將病毒傳播給人。因在捕獲伊蚊的卵巢中檢出登革病毒顆粒,推測伊蚊可能是病毒的儲存宿主。
(三)易感人群
在新疫區普遍易感。1980年在廣東流行中,最小年齡3個月,最大86歲,但以青壯年發病率最高。在地方性流行區,20歲以上的居民,100%在血清中能檢出抗登革病毒的中和抗體,因而發病者多為兒童。 感染後對同型病毒有免疫力,並可維持多年,對異型病毒也有1年以上免疫力。同時感染登革病毒後,對其他B組蟲媒病毒,也產生一定程度的交叉免疫,如登革熱流行後,乙型腦炎發病率隨之降低。
(四)流行特徵
1.地方性 凡有伊蚊孳生的自然條件及人口密度高的地區,均可發生地方性流行,在城市中流行一段時間之後,可逐漸向周圍的城鎮及農村傳播,在同一地區,城鎮的發病率高於農村。 2.季節性 發病季節與伊蚊密度、雨量相關。在氣溫高而潮濕的熱帶地區,蚊媒常年繁殖,全年均可發病。我國廣東、廣西為5~10月,海南省3~10月。 3.突然性 流行多突然發生,不少國家在本病消慝十餘年之後突然發生流行,我國40年代在東南沿海曾有散發流行,至1978年在廣東佛山突然流行。 4.傳播迅速,發病率高,病死率低疫情常由一地向四周蔓延。如1978年5月廣東省佛山市石灣鎮首先發生登革熱,迅速波及幾個市、縣。1980年3月海南省開始流行,很快席捲全島,波及廣東內陸幾十個省、市。病死率0.016%~0.13%。本病可通過現代化交通工具遠距離傳播,故多發生在交通沿線及對外開放的城鎮。
編輯本段登革熱的發病原理與病理變化
登革病毒通過伊蚊叮咬進入人體,在網狀內皮系統增殖至一定數量後,即進入血循環(第1次病毒血症),然後再定位於網狀內皮系統和淋巴組織之中,在外周血液中的大單核細胞、組織中的巨噬細胞、組織細胞和肝臟的Kupffer氏細胞內再復制至一定程度,釋出於血流中,引起第2次病毒血症。體液中的抗登革病毒抗體,可促進病毒在上述細胞內復制,並可與登革病毒形成免疫復合物,激活補體系統,導致血管通透性增加,同時抑制骨髓中的白細胞和血小板系統,導致白細胞、血小板減少和出血傾向。 登革出血熱的發病原理有三種假說
一是病毒株的毒力不同
Ⅱ型病毒引起登革出血熱,其他型病毒引起登革熱。
二是病毒變異
認為病毒基因變異後導致毒力增強,但目前病毒變異的證據尚不充分。
三是二次感染學說
認為第一次感染任何型登革病毒,只發生輕型或典型登革熱,而當第二次感染後,不論哪一型病毒,即表現為登革出血熱。有人報告55例登革出血熱患者,其中51例均為二次感染。其機理是,當第二次感染時,機體出現回憶反應,產生高滴度的IgG,與抗原形成免疫復合物。和大單核細胞或巨噬細胞表面Fc受體結合,激活這些細胞釋放可裂解補體C3的蛋白酶、凝血活酶和血管通透因子。這些酶和因子再激活補體系統和凝血系統,導致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漿蛋白及血液有形成分滲出,引起血液濃縮、出血和休克等病理生理改變。
病理變化
有肝、腎、心和腦的退行性變;心內膜、心包、胸膜、胃腸粘膜、肌肉、皮膚及中樞神經系統不同程度的出血;皮疹內小血管內皮腫脹,血管周圍水腫及單核細胞浸潤。重症患者可有肝小葉中央壞死及淤膽,小葉性肺炎,肺小膿腫形成等。登革出血熱病理變化為全身微血管損害,導致血漿蛋白滲出及出血。消化道、心內膜下、皮下、肝包膜下、肺及軟組織均有滲出和出血,內臟小血管及微血管周圍水腫、出血和淋巴細胞浸潤。腦型患者屍檢可見蛛網膜下腔及腦實質灶性出血,腦水腫及腦軟化。
編輯本段登革熱的臨床表現
潛伏期5~8d。按世界衛生組織標准分為典型登革熱、登革出血熱和登革休克綜合征3型。我國近年來所見的登革熱可分為典型登革熱、輕型登革熱和重型登革熱。
一、典型登革熱
(一)典型登革熱 登革熱皮疹
1.發熱 所有患者均發熱。起病急,先寒戰,隨之體溫迅速升高,24小時內可達40℃。一般持續5~7d,然後驟降至正常,熱型多不規則,部分病例於第3~5d體溫降至正常,1日後又再升高,稱為雙峰熱或鞍型熱。兒童病例起病較緩、熱度也較低。 2.全身毒血症狀 發熱時伴全身症狀,如頭痛、腰痛,尤其骨、並節疼痛劇烈,似骨折樣或碎骨樣,嚴重者影響活動,但外觀無紅腫。消化道症狀可有食慾下降,惡心、嘔吐、腹痛、腹瀉。脈搏早期加快,後期變緩。嚴重者疲乏無力呈衰竭狀態。 3.皮疹 於病程3~6日出現,為斑丘疹或麻疹樣皮疹,也有猩紅熱樣皮疹,紅色斑疹,重者變為出血性皮疹。皮疹分布於全身、四肢、軀乾和頭面部,多有癢感,皮疹持續5--7日。疹退後無脫屑及色素沉著。 4.出血 25~50%病例有不同程度出血,如牙齦出血、鼻衄、消化道出血、咯血、血尿等。 5.其他 多有淺表淋巴結腫大。約1/4病例有肝臟腫大及ALT升高,個別病例可出現黃疸,束臂試驗陽性。 (二)輕型登革熱 表現類似流行性感冒,短期發熱,全身疼痛較輕,皮疹稀少或無疹,常有表淺淋巴結腫大。因症狀不典型,容易誤診或漏疹。 (三)重型登革熱 早期具有典型登革熱的所有表現,但於3~5日病突然加重,劇烈頭痛、嘔吐、譫妄、昏迷、抽搐、大汗、血壓驟降、頸強直、瞳孔散大等腦膜腦炎表現。有些病例表現為消化道大出血和出血性休克。
二、登革出血熱
分為兩型即較輕的登革出血熱和較重的登革休克綜合征 。 (一)登革出血熱 開始表現為典型登革熱。發熱、肌痛、腰痛、但骨、關節痛不顯著,而出血傾向嚴重,如鼻衄、嘔血、咯血、尿血、便血等。常有兩個以上器官大量出血,出血量大於100ml。血濃縮,紅細胞壓積增加20%以上,血小板計數<100×109/L。有的病例出血量雖小,但出血部位位於腦、心臟、腎上腺等重要臟器而危及生命。 (二)登革休克綜合征 具有典型登革熱的表現;在病程中或退熱後,病情突然加重,有明顯出血傾向伴周圍循環衰竭。表現皮膚濕冷,脈快而弱,脈壓差進行性縮小,血壓下降甚至測不到,煩躁、昏睡、昏迷等。病情凶險,如不及時搶險,可於4~6小時內死亡。
編輯本段診斷登革熱
一、發生大量高熱病例
流行病學資料 在登革熱流行季節中,凡是疫區或有外地傳入可能的港口和旅遊地區,發生大量高熱病例時,應想到本病。
二、臨床表現典型症狀
凡遇發熱、皮疹、骨及關節劇痛和淋巴結腫大者應考慮本病;有明顯出血傾向,如出血點,紫斑、鼻衄、便血等,束臂試驗陽性,血液濃縮,血小板減少者應考慮登革出血熱;在本病過程中或退熱後,病情加重,明顯出血傾向,同時伴周圍循環衰竭者應考慮登革休克綜合征。但首例或首批患者確疹和新疫區的確定,必須結合實驗室檢查。
三、實驗室檢查
(一)血象 病後白細胞即減少,第4~5d降至低點(2×109/L),退熱後1周恢復正常,分類中性粒細胞減少,淋巴細胞相對增高。可見中毒顆粒及核左移。1/4~3/4病例血小板減少,最低可達13×109/L。 部分病例尿及腦脊液可輕度異常。 (二)血清學檢查常用者有補體結合試驗、紅細胞凝集抑制試驗和中和試驗。單份血清補體結合試驗效價超過1:32,紅細胞凝集抑制試驗效價超過1:1280者有診斷意義。雙份血清恢復期抗體效價比急性期高4倍以上者可以確診。中和試驗特異性高,但操作困難,中和指數超過50者為陽性。 (三)病毒分類將急性期患者血清接種於新生(1~3日齡)小白鼠腦內、猴腎細胞株或白紋伊蚊胸肌內分離病毒,第1病日陽性率可達40%,以後逐漸減低,在病程第12d仍可分離出病毒。最近採用白紋伊蚊細胞株C6/36進行病毒分離,陽性率高達70%。用C6/36細胞培養第2代分離材料作為病毒紅細胞凝集素進行病毒分型的紅細胞凝集抑制試驗,或做為補體結合抗原作補體結合試驗分型,可達到快速診斷的目的。 登革熱應與流行性感冒、麻疹、猩紅熱、葯疹相鑒別;登革出血熱的登革休克綜合征應與黃疸出血型的鉤端螺旋體病、流行性出血熱、敗血症、流行性腦脊髓膜炎、黃熱病等相鑒別。
編輯本段登革熱的預防和治療
治療
本病尚無特效治療方法,治療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一般治療 急性期應卧床休息,給予流質或半流質飲食,在有防蚊設備的病室中隔離到完全退熱為止,不易過早下地活動,防止病情加重。保持皮膚和口腔清潔。 二、對症治療(一)高熱應以物理降溫為主。對出血症狀明顯的患者,應避免酒精擦浴。解熱鎮痛劑對本病退熱不理想,且可誘發G-6PD缺乏的患者發生溶血,應謹慎使用。對中毒症狀嚴重的患者,可短期使用小劑量腎上腺皮質激素,如口服強的松5mg3次/日。 (二)維持水電平衡 對於大汗或腹瀉者應鼓勵患者口服補液,對頻繁嘔吐、不能進食或有脫水、血容量不足的患者,應及時靜脈輸液,但應高度警惕輸液反應致使病情加重,及導致腦膜腦炎型病例發生。 (三)有出血傾向者可選用安絡血、止血敏、維生素C及K等止血葯物。對大出血病例,應輸入新鮮全血或血小板,大劑量維生素K1靜脈滴注,口服雲南白葯等,嚴重上消化道出血者可口服甲氰咪呱。 (四)休克病例應快速輸液以擴充血容量,並加用血漿和代血漿,合並DIC的患者,不宜輸全血,避免血液濃縮。 (五)腦型病例應及時選用20%甘露醇250~500ml,快速靜脈注入,同時靜脈滴注地塞米松,以降低顱內壓,防止腦疝發生。
預防
應做好疫情監測,以便及時採取措施控制擴散。患者發病最初5天應防止其受蚊類叮咬,以免傳播。典型患者只佔傳染源的一小部分,所以單純隔離患者不足以制止流行。 預防措施的重點在於防蚊和滅蚊。應動員群眾實行翻盆倒罐,填堵竹、樹洞。對飲用水缸要加蓋防蚊,勤換水,並在缸內放養食蚊魚。室內成蚊可用敵敵畏噴灑消滅,室外成蚊可用50%馬拉硫磷、殺螟松等作超低容量噴霧,或在重點區域進行廣泛的葯物噴灑。 在冬天的時候不要因為冷而把熱氣開得太足,因為這時候室外很冷,蚊子也一樣取暖,就往室內鑽,然後繁殖。 登革熱的預防接種目前還處於研究階段,不能用於疫區。
編輯本段檢查化驗
(一)一般常規檢查
1.周圍血象 登革熱患者的白細胞總數起病時即有減少,至出疹期尤為明顯;中性粒細胞百分比也見降低,並有明顯核左移現象,有異常淋巴細胞,退熱後1周血象恢復正常。 登革出血熱患者的白細胞總數正常或增多,後者見於嚴重病例及有繼發感染者,一般在1萬/mm3以上。血小板減少,最低可達1萬/mm3以下。 2.尿常規 可有少量蛋白、紅細胞、白細胞,有時有管型。
(二)病毒分離
取早期病人血液,接種於白紋伊蚊細胞株(C6/36)、分離病毒後須經型特異性中和試驗或血凝抑制試驗加以鑒定。
(三)血清免疫學檢查
取雙份血清作補體結合試驗、中和試驗或血凝抑制試驗,以血凝抑制試驗的靈敏性較高,而以補結合試驗最具特異性。恢復期單份標本補體結合抗體效價達到1∶32以上有診斷意義;雙份血清效價遞升4倍以上可確診。
(四)其他
在登革出血熱病例中尚可血液濃縮,出、凝血時間延長,血清穀草轉氨酶升高,凝血酶原時間延長,電解質紊亂,血白蛋白降低,代謝性酸中毒等。各種凝血因子輕度降低,纖維蛋白原減少,纖維蛋白原降解物輕至中度增加。並數以上的休克病例有DIC表現。[1]
編輯本段登革熱防治方案
登革熱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蚊媒傳染病,在東南亞、西太平洋和美洲加勒比海地區廣泛流行。據記載,於40年代本病曾傳入我國上海、福建、漢口、廣東等地,並發生流行。1978年本病在廣東省佛山市發生流行,近十年來疫情在廣東、海南省迅速蔓延,波及廣西,全國累計病例60多萬例。由於登革熱傳播迅猛,發病率高,登革出血熱和登革休克綜合征的病死率較高。不僅嚴重影響人民的健康而且嚴重影響當地為什麼 經濟開發和旅遊貿易事業的發展。為了控制登革熱的流行和防止擴散蔓延,特製定本防治方案。 預防與控為什麼有制
一、疫情報告
將登革熱列入國家乙類管理傳染病,其疫情必須按照國家傳染病報告要求及時上報,疫情經證實發生後應立即與有關的省、市及縣、區通報,必要時組織聯防。
二、監測
1.監測區的劃分與任務: (1)重點監測區:自1978年以來,曾發生或反復發生登革熱流行,並有主要傳播媒介埃及伊蚊或白紋伊蚊分布的沿海地區。此類地區要設置長期監測點,開展經常性的監測工作。 (2)易感監測區:凡有白紋伊蚊分布,雖無病例報告,但與上述地區人員交往較頻繁的地區,也要對流動人口和媒介進行定期監測工作。 2.媒介監測:對主要傳播媒介伊蚊的分布、種群、密度、季節消長、抗葯性、帶毒情況進行監測。 3.病原學監測:採集病人或可疑病人(包括不明熱患者)血清或伊蚊標本進行病毒分離,鑒定毒株型別,觀察其變遷,分析登革熱發生流行的可能性及發展趨勢。 4.血清學監測:了解人群抗體水平,用多型登革抗原監測人群血清抗體水平。
三、滅蚊
埃及伊蚊和白紋伊蚊是登革熱主要傳播媒介,目前對登革熱沒有特異性預防措施,根據多年國內外防治工作的經驗,控制和消滅埃及伊蚊和白紋伊蚊是當前最有效的預防措施。 1.貫徹預防為主的方針,有關地區的人民政府應將防治登革熱及其媒介控制工作納入當地社會經濟發展規劃,協調有關部門,充分發動群眾開展以滅伊蚊為中心的愛國衛生運動,防止登革熱發生和流行。加強領導,在人力和財力上給予支持。衛生部門要做好對滅蚊的技術指導工作。 2.滅蚊措施:埃及伊蚊主要孳生於戶內積水容器內,白紋伊蚊主要孳生於盆、罐、竹節、樹洞、廢輪胎、花瓶、壁瓶以及建築工地容器積水中,消滅和控制埃及伊蚊和白紋伊蚊一般以消滅孳生地和幼蟲為主。處理孳生地時要針對不同蚊種採取措施,主要有: (1)消除孳生地和幼蟲:翻盆倒罐,填堵竹節、樹洞,對飲用水容器勤洗刷,勤換水,加蓋防蚊,也可採取水缸內放養食蚊幼蟲的魚類或其它生物滅蚊方法消除蚊幼蟲。對難於徹底清除的非飲用容器積水,可投灑廢油類或緩釋殺蟲劑。 (2)殺滅成蚊:室內用噴灑或施用對人無毒的殺蟲劑消滅成蚊。室外在搞好環境衛生的基礎上重點對成蚊較多的竹、樹林、陶器場、廢輪胎堆積站等場所使用殺蟲劑滯留噴灑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