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為什麼在文藝復興時期聖母很受歡迎
從宏觀角度,歐洲是宗教的歐洲,中世紀是教會的世紀,所以文藝復興打著復興古希臘,古羅馬的文化的旗號,披著宗教的外衣,傳播人文主義思想,聖母像慈祥,美麗,像人不像神,表現了人性的美好,所以廣為流行,從微觀的角度,藝術家也信奉宗教,所以贊美人性,贊美母愛,贊美人的美麗,聖母像是最好的題材
『貳』 葡萄牙法蒂瑪小鎮發生的聖母顯靈事件是怎麼回事
1917年5月13日, 當地的三位小牧童在郊外的牧場上放羊玩耍,突然在半空中飄來一朵白雲,隨著一道亮光,一位面目慈祥,通體發光的美麗女子出現在半空中,女子安慰了被驚嚇的三位小牧童,並站在一顆常青樹上和他們進行了對話。三個孩子回家後把所見所聞對家長和鄰居們述說以後,當時村莊里並沒有人相信聖母會顯靈,於是紛紛指責他們撒謊,
大有墜毀於我們腳下之勢。嚇得面如土色的人群不約而同地跪倒在泥濘之中,有的口中念念有詞,有的呼天喊地。整個山谷回盪著一片呼喊聲和恐怖的嚎叫聲。一會兒,太陽停止了旋轉,跳起了奇怪的華爾茲舞,我們感到它忽遠忽近,一股色澤多變的光芒照射著人們……」 「如果說太陽確實失去了它刺眼的光芒的話,那它的熱量卻仍不減往常。剛才我的衣衫還是濕的,可轉眼間我感到它們已經完全乾了。」關於聖母顯靈事件的爭論仍在繼續,教徒堅信聖母顯靈是千真萬確的,不信的人也找出了各種理由。科學家提出了聖母顯靈其實是UFO的觀點,不過這種觀點依然無解釋為什麼小牧童會提前預知事件的發生。
『叄』 為什麼聖母婊那麼多
以前你受欺負的時候,總是有人和你說讓你,大度一些,不要計較那麼多,可能說話人是好意。
當然身陷絕境或者逆境的時候,看到的希望和曙光,同時重拾對生活的勇氣是很重要的一環。
當你計較過去無濟於事的時候,心中放下,看到美好的東西 似乎是更重要的事情。
『肆』 為何文藝復興時期盛行畫聖母像
文藝復興時期的畫聖——拉斐爾:
拉斐爾·桑西(1483——1520)是義大利文藝復興盛期著名畫家和建築家。他是一位謙虛好學、博採眾長的藝術大師,他的藝術特點是秀美、典雅、和諧、明朗;他塑造的眾多聖母像最負盛名,美術史上尊稱他為「畫聖」。
拉斐爾1483年4月6日出生於義大利烏爾賓諾城的一個藝術世家。《聖母的婚禮》是拉斐爾的成名之作,創作這幅大型祭壇畫時還不滿21歲。
在1504—1508年之間,拉斐爾創作的最有名的聖母像有:《大公爵的聖母》、《草地上的聖母》、《花園中的聖母》等。以《花園中的聖母》為最佳,雖是宗教畫,然而卻洋溢著人世間幸福、美好的情調。聖母側身而坐,照看著兩個正在嬉戲的孩子,一個是耶穌,另一個是施洗約翰。畫面線條柔和,遠景優美,近景是鮮花遍地;天空有幾朵輕盈的白雲,映著柔和的微光。情與景富有濃郁的詩意。
1508年到1520年是拉斐爾的藝術創造力發揮到登峰造極的時代。他的梵蒂岡第一廳按照詩人德拉·欣雅杜爾的詩所配的畫,《聖禮之爭》、《雅典學院》、《帕那蘇斯山》、《三德像》等這些壁畫雖然是為羅馬教廷服務的,但拉斐爾巧妙地使它體現了自己的人文主義思想。《聖禮之爭》是一半圓形龐大構圖。天上的人群和地下的人群均排列成弧形,地面上畫的是人數眾多的教會領袖和高級僧侶,天上畫的是神的三位一體:聖父上帝、聖子耶穌、聖靈鴿子,12聖徒圍成半圓坐在耶酥的兩邊。整個畫面人物雖多,但多而不亂,層次分明,神態各異的人物活動都是緊密相聯,互相呼應。《雅典學院》把不同時期的人物集中於一個空間,把古代希臘、羅馬和當代義大利的50多位哲學家、科學家、藝術家和名流薈萃一堂。最成功之處是拉斐爾善於運用空間構成,透視精確。給人以氣勢宏偉、壯觀的深刻印象。顯示出每位學者都有自己的個性,而且姿態、表情和活動極其豐富。《帕那蘇斯山》是把古今大詩人都集合在小山丘上下,顯得非常自然而又符合題意。贊美了人的美德和崇高的感情,歌頌了詩和音樂的結合,畫面洋溢著愉快、高雅的氣氛。《三德像》,又稱《智慧、溫厚和毅力》,三位女神左為「權力」,中為「真理」,右為「節約」。鼓勵和約束人們一心向善。拉斐爾根據詩人德拉·埃利奧多羅的詩為梵蒂岡宮第二廳配製了四幅壁畫:《赫里奧多羅被逐出神殿》、《波爾神納的彌撒》《彼得被救出獄》和《教皇和阿提拉會見》。這組畫的主題是歌頌教皇的權力及其勝利。專家們認為《彼得被救出獄》最精彩,藝術家以生動的情節和高超的技巧描寫了天使營救彼得出獄的機智、勇敢和緊張、驚險的細節,為人們所贊嘆。拉斐爾為梵岡蒂宮第三廳創作壁畫《波爾奇宮的火警》,原本是宣揚教皇利奧四世用祈禱消滅了火災奇跡的,可是偉大的現實主義藝術大師,卻在這里歌頌了義大利勞動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戰勝了火災。最有名的肖像畫有:《教皇朱理二世》《教皇利奧十世》。朱理二世被塑造成一個意志堅強和性格暴戾的形象,利奧十世被刻畫成為一個陰險而又狡詐的野心家。此外如《紅衣主教托里佛利齊奧肖像》,《卡昔利翁肖像》《喬萬娜·達拉戈納像》等,都是拉斐爾這個時期最傑出的作品,他善於表現人物性格特徵和風度。不過藝術家最擅長的本領還是善於表現女性美。如《阿拉貢的約翰娜》和《東娜·維拉塔》,前者用紫紅色的天鵝絨和深褐色的調子來表現人物的高貴身份,後者用金黃色的調子來描寫肌肉的柔嫩和披紗的透明感。拉斐爾後期最負盛名的聖母像有《椅子中的聖母》《西斯廷聖母》等。《椅子中的聖母》中拉斐爾以人間常見的家庭歡樂情景,來描繪聖母子之間母慈子愛的深厚的天倫之樂。《西斯廷聖母》是一幅祭壇畫,他以精湛的技藝塑造了一個平凡而又偉大的母親形象,她為了人類美好的未來,獻出了自己惟一的兒子。拉斐爾一反傳統手法採取了一系列新的表現手法,讓人們從運動的觀點和運動的感覺來觀賞聖母下凡,從構圖來看顯著的特點是穩定的安祥感和旋律般的運動感。藝術史家高度評價這一傑作可與《蒙娜麗莎》媲美,都是人類文化藝術寶庫中的稀世瑰寶。
正當拉斐爾的藝術事業蒸蒸日上大有可為之際,他突然得了一場急病。1520年4月6日死於羅馬,當時才37歲。他的去世引起羅馬全城同聲哀悼,以非常隆重的儀式為他舉行葬禮。
拉斐爾在短短的一生中,創作了300多幅作品。他的藝術,被後人尊為「古典主義藝術」,他的作品被尊為「創作典範」而享有盛譽
『伍』 菲律賓人信仰什麼忌諱什麼請高手指教! 菲律賓客戶談些什麼有什麼喜好和忌諱
菲律賓人大多數信奉羅馬天主教;還有一小部分人信奉伊斯蘭教;少數民族多信原始宗教。信仰原始宗教的人相信萬物有靈,崇拜自然神,尤其崇拜鱷魚和鳥類,認為有一種神鳥是偉大全能的創造之神,它創造了天、地和人,稱為巴塔拉。 菲律賓人很忌諱「13」數。認為「13」是「凶神」,是厄運和災難的象徵,是令人極為厭惡的數字。他們忌諱左手傳遞東西或食物。認為左手是骯臟、下賤之手,用左手是對人的極大不敬。 他們一般都不願談論政治、宗教及本國狀況和腐化問題。伊斯蘭教徒忌諱豬。他們禁食豬肉和使用豬製品;也不喝牛奶和烈性酒。菲律賓人不愛吃生薑;也不喜歡吃獸類內臟和腥味大的東西;對整條魚也不感興趣。
『陸』 1917年幾萬人的見證下,「聖母」瑪利亞現身,秘密被揭露了嗎
基督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全世界范圍內有著巨大的影響力。經過漫長歲月的發展,一些今人看來匪夷所思的神跡愈加的撲朔迷離,宗教的神秘感更加厚重。
一百多年前,在歐洲發生了著名的“聖母臨世”的故事,聖母即聖母瑪利亞,相傳是基督教創始者耶穌的生母。聖母瑪利亞降世後對三個小孩子許下了三個預言,這三個預言經過解讀一一實現,包括影響全世界的世界大戰和蘇聯解體。
就在第一次世界大戰還在進行時,1917年10月13日,葡萄牙法蒂瑪地區卻在進行大型集會,7萬多人聚集在佳斯特爾的一塊空地上。他們在幹嘛呢?在等待著神跡的降臨。因為當地盛傳聖母瑪利亞曾數次降臨人世,並向三名兒童傳達了一些神的旨意。
這三名兒童分別是少女露西亞·桑托斯、哈辛塔·馬爾托以及弗朗西斯科·馬爾托,這三人第一次見到聖母瑪利亞是在1917年5月13日,三人在佳斯特爾空地上見到了一束耀眼的光暈,聲稱那束光暈“比太陽還要明亮,發射的光束比充滿了閃爍的和被陽光刺目光束穿透的水晶杯還要明亮和強烈”。光暈中,聖母瑪利亞現出身影。接下來的幾個月內,他們每個月的同一天,在相同的地點都能見到聖母瑪利亞。
關於第三個,被掃射致死的白衣主教是誰呢?教皇約翰·保羅二世聲稱聖母口中的白衣主教正是他,因為他後來在1981年曾遭遇刺殺。
『柒』 在菲律賓的錫馬拉神殿,為何遊客進出禁止穿著暴露
菲律賓也是世界著名的旅遊景點之一,那裡有獨特的文化遺產,菲律賓的錫馬拉神殿,是一座大教堂,去那裡參觀不可以穿著暴露,附近還有租衣服的地方,因為當地人認為那裡非常的聖潔,可以給人帶來好運,所以去那裡的時候要莊重。
在當地人的眼裡,錫馬拉神殿是非常神聖的,它與建築物的年代沒有關系,而是因為里邊供奉的聖母瑪利亞非常的聖潔,會給他們帶來好運的,是十分的靈驗。所以經常會有很多人慕名而來,就算是有什麼重要的活動,也會在那裡舉辦,但是要求一定要著裝莊重,不可以穿得太暴露。而且附近還有租衣服的地方。
『捌』 歐洲國家的「人設」,為什麼越來越聖母和白蓮花
為了維護政治正確,而罔顧自身實際利益,如果用中國的網路名詞來形容當今歐洲國家的意識形態,出現頻率最高的詞,當非「白蓮花」和「聖母」莫屬。他們的三觀教育,本來就是由統治階層決定的。而以民眾的整體認知水平,有能力掙脫思維束縛,獲得獨立思考能力的,從來就是少數。
歐洲,本身實力既弱,加上內部又分歧重重,所以無論是對內還是對外,其利益的滿足,都高度依賴於普世價值的功能發揮。這種重要性的不同,最終的結果就是,普世價值在美國,作為工具存在的成分相對更多一些;而到了歐洲,則幾乎就視作一種信仰。在這種信仰的驅使下,歐洲人也就自然而然的在奔向「聖母」「白蓮花」的道路上,一往無前了。
『玖』 為什麼西歐人如此聖母
北歐那樣的福利社會,事實上是人類一切偉大文明步入暮年的徵兆——記住一點,當國家讓他的人民學會不勞而獲時,那他的人民將永遠無法自力更生。為什麼歐洲的人那麼「聖母」,並如此地脫離實際?
原因很簡單,這是因為歐洲富裕國家的大部分人都是社會福利養成,根本就是不勞而獲。一個不勞而獲的人,怎麼可能知道社會艱辛;一個衣來張口的人,怎麼懂得物力維艱;一個飯來生手的人,又如何體驗人心險惡?
歐洲的福利社會,事實上已經把自己的人民養成了不知世事,不懂常理,懶惰紈絝的白痴。這些人,就是人類的垃圾!他們既沒有家庭責任感,也不懂得對社會和國家的義務。他們表面上不分好歹的愛心,事實上反映的是其對待親人的冷漠和對野蠻人發自內心的恐懼——最終不過是其極端自私和極端軟弱本性的外溢——他們會對遙遠的非洲人心懷憐憫,卻不會對身邊的骨肉和雙親付出一點義務——這種脫離常識的愛心,不過是赤裸裸的自私偽善。
羅馬帝國衰敗時期的羅馬人、五胡亂華前的中原人都具有相同的特徵。羅馬人不想流血流汗,卻希圖富貴平安;西晉人不想勞作打仗,卻想著幸福祥和。結果,當那些被他們強征來的奴隸和異族僱傭軍最終發現他們所謂的主人事實上不堪一擊時,他們也就離滅亡不遠了!
所以,如果不能奮起改變,那麼歐洲的滅亡和衰敗是可以預見的,這種社會結構無論是經濟上還是人口上都無法維持!
『拾』 聖母無玷成胎大教堂經過了什麼樣的改變
菲律賓群島是由澳大利亞和中國大陸之間的7000餘座島嶼組成。菲律賓將近九千萬居民有著復雜多樣的種族背景,他們總共使用八十多種語言和各地方言,學校教育中最常使用的是英語。1898年美西戰爭之前,伴隨殖民勢力而來的西班牙語更為重要,但現在已經被英語所取代了。
菲律賓人自認為得名於哈布斯堡皇室國王菲利浦二世。事實上,菲律賓群島是葡萄牙探險家麥哲倫發現的。麥哲倫以第一個西班牙殖民者和傳教士的身份為西班牙王室服務,最後死於任上。探險事件的後果之一,導致羅馬天主教在菲律賓群島至今仍是占據統治地位的宗教。那時,英國、荷蘭其至日本都對菲律賓投來了艷羨的目光,也有許多中國人隨著移民浪潮湧入。
菲律賓的首都馬尼拉自「nilad」(尼拉)而得名,「尼拉」代表外白花的紅樹林。「Maynilad」簡單地說就是「尼拉生長的地方」。馬尼拉有1500萬居民,位於呂宋島的西海岸帕西格河匯入馬尼拉灣的地方。連接著大海的帕西格河形成一片浩渺的內陸水域,由於它不斷地攜帶泥沙和瓦礫入海,海岸線的形狀也總是遭到改變。
馬尼拉始終是菲律賓的重要港口城市,然而卻從沒成為過首都。從1948年到1976年,與馬尼拉毗鄰而人口略多千人的奎松城被確立為首都。大約1000萬居民住在這兩座城市的郊區,這也意味著有900多萬的天主教徒。
馬尼拉有一座天主教大教堂,名為聖母無玷成胎大教堂,它的塔樓成為舊城地平線上顯著的標志性建築。據說,它有著過去四百年中七次重建的悲慘記錄。
建築工程始於1581年。第一座教堂是在這個地區的征服者,耶穌會士米蓋爾·洛佩茲·德利雅斯比的贊助下建造的。結果,這座木結構教堂支撐不到一年就遭到台風的破壞,並且在1583年被大火徹底燒毀。第二座大教堂建立於1592年,盡管採用石料建築,但在1600年的大地震中也未能倖免於難。
1614年第三座大教堂開始建造。這一次,它終於倖存了31年之久。可是最終沒有逃脫毀於地震的命運。
在1654年和1671年之間,米蓋爾·波布雷特主教決定營建大教堂。這一次採取了極致簡約的樣式,沒有任何飾物,也囚此遭到教會勢力的不滿,因為聖母無玷成胎大教堂是按照反對宗教改革的耶穌會的精神建造的。最終這座大教堂採取了巴洛克風格,裝飾了前所未有的生動聖像和極盡奢華的眾多飾品,這對於一座宗教建築來說,實在是華美至極。
隨後,在1750年,一座全新風格的大教堂在先前的基礎上開始建造。落成後的傑作成為萬人矚目、欣羨的對象,人們難以想像在遠離歐洲的地方,如何有這樣一座華麗的巴洛克式建築。
不幸的是,1863年另一場毀滅性的大地震再一次使馬尼拉大教堂成為廢墟。雨建工作在建築師維森特·瑟拉諾·薩拉弗利的領導下開始於1870年。那是一個折衷主義盛行的時代,是過去歐洲風格肆無忌憚橫掃一切的時代,哥特式被教堂建築廣泛採用。在這樣的環境下,薩拉弗利和他的支持者對羅馬式的鍾愛尤其非比尋常。
那時用於建築施工的技術已經達到了可以抵禦地震的程度。然而,新建成的馬尼拉大教堂再遭劫難,這一次並不再是自然災害,而是戰爭的後果。1941年日本侵略菲律賓,馬尼拉城和大教堂又一次遭受了可怕的毀環。
之後、又按照薩拉弗利的設計樣式重建大教堂,這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樣子——一座有著巨大穹頂、用輕質砂岩建造的大教堂。鍾樓本來被設計成獨立的樣式,後米和教堂的正面結合為一體。三扇一字排開的大門,當中那一扇最為恢弘。
大教堂被環抱在茂密的植被和濃郁的熱帶風情之中。在浮動著潮濕和腐朽氣息的空氣里,聖母無玷成胎大教堂以及它那模仿來的羅馬風格散發著驚人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