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我國古代沒能佔領東南亞,是哪個原因導致的呢
翻開中國歷史,會發現一個奇怪現象,即:古代中國開疆拓土,主要是向西和向北,很少重點向東南亞!即便向東南亞開疆拓土,往往也只是到交趾緬甸一代,再往南就沒有了!
需要注意的是,相比中國西方和北方的游牧民族,東南亞地區的戰鬥力顯然不強,屬於軟柿子,沒什麼強大政權!既然如此,為何古代中國不橫掃東南亞,為帝國開疆拓土呢?
傳統觀點大家都知道,其實還有一個關鍵原因:說白了就是一個小疾病,卻困擾了中國千年,卻讓中國飲恨東南亞,讓越戰美軍損兵80萬!這就是瘧(nüè)疾,俗稱打擺子,是一種傳染病,主要由蚊蟲叮咬傳播!
值得一提的是,屠呦呦之所以獲得諾貝爾獎,就是因為發現了抗瘧疾特效葯的“青蒿素”(中國組織了一個科研公關,這就是五二三項目,有興趣朋友可以了解一下)!從這一刻起,瘧疾肆虐人類的一頁,才總算翻了過去!
由此可見,並不是古代中國不想佔領東南亞,而是環境實在太惡劣了,瘴氣太可怕了了,以至於每一次都有很大的損失。於是,久而久之,中原王朝就沒了興趣!所以說,如今看來,瘧疾雖微不足道的小疾病,卻改變了中國歷史,甚至是世界歷史!
所以,大家看東南亞發生的戰爭時,都要考慮瘧疾這一問題(其實,看到任何歷史,都需要綜合考慮)。如果沒有瘧疾這一“長城”,憑東南亞的實力,早就被人橫掃若干遍了!
關於屠呦呦發現“青蒿素”,其實創意來自於古人。東晉葛洪《肘後備急方》中記載,“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但從這一籠統的記載,到准確的找出“青蒿素”,人類用了1600多年!
『貳』 為什麼古代中國(特別是明朝)未往東南亞方向擴張
中國歷來實行的都是番邦政策,對於外國很少直接征服而是納入朝貢體系當中,共尊中國皇帝為主但在自己國家內實行自治,這么做的原因在於中國古代對於戰爭一向敬而遠之視為亡國之行,滅國之戰很少,古人有言『國雖大,好戰必亡,忘戰必危』,對於周圍那些小國中國一向缺乏征服的興趣,不過也不是沒有過比如明朝朱棣就曾征伐過交趾(今越南)但卻因為其民反抗劇烈而放棄了佔領,隋朝也曾征伐過高句麗(今朝鮮半島)但卻最後至使其亡國,唐朝曾開拓西域,但因怛羅斯之戰一戰而一蹶不振,所以古代對於開疆拓土的興趣一直寥寥。
『叄』 為什麼中國古代不去征服東南亞,而是要控制遍地沙漠的西域
因為要與古代的波斯地區通商!
古代交通不便,東南亞山林密布,多雨水河流,多瘴氣痢疾,這為貨運物資的完好和運貨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很大的損害,中國南部地區的大規模開發還得益於,古代中醫醫療技術和運輸手段的進步!
『肆』 為什麼中國古代那麼強大,不去侵略外國,而近代弱小了,反而被人家侵略。
小朋友,哥哥來給你解釋下吧。
中國強大的時候為什麼不去侵略呢?
1、像你所說的這些盛世,強國,都是存在邊患的。如吐蕃、回鶻、突厥、蒙古。它們弱則俯首稱臣,強則襲邊作亂。中央王朝連這些我們現在的少數民族都搞不定,怎麼有能力征服全世界呢?事實上,大部分時期,中央王朝控制的疆域大多隻是西到甘陝,北至長城。
2、中國古代是農業社會,農業社會是一個靜態的、自給自足的封閉社會形態,沒有向外擴張的動力。你看,在古代社會具有擴張性的,侵略性的民族,都是游牧民族。如匈奴、蒙古。因為他們逐水草而居,因氣候等原因四處遷徙。也就不停的擴張。
3、觀看中國地圖,你會發現,自古中央王朝佔領都是土地肥沃,地勢平坦的地域。所謂中國,就是居天下之中的國家。再往外走,可以說在當時的社會經濟條件下都是窮山惡水。西北的沙漠、西南的群山、北方的嚴寒。如第二點所言,佔領這些地方對中央王朝毫無利益。同時,這些氣候惡劣、地形復雜的地區,也成為中國向外擴張的難以逾越的天險。
4、中國治國向來是「以德服人」,天子有德,四方來朝。大興刀兵可能會被認為是暴君。師出無名攻打別國,也會被認為是「無德」。所以對外國,古中國向來以招撫、冊封、和親等手段籠絡。絕少有無故攻打的例子。
5、這么大一個帝國,內部的管理工作、派系斗爭都要窮盡社會管理者們的腦細胞了。更何況,不時的農民起義、天災人禍。
『伍』 美國網友:為什麼古代中國不敢征服其他國家
原文在這里
美國網友:為什麼古代中國不敢征服其他國家?中國網友霸氣回懟
所以,那些「偉大的」西方征服者的帝國現在何處?亞歷山大的帝國在哪兒?凱撒的帝國又在哪兒?
今天,繁榮的羅馬只存在於考古發現的歷史里。今天,強盛一時的馬其頓只是一個100萬人口的小國。今天,中國......你知道的,它仍然是中國。
1.不清楚為啥我們這么弱,被吊打,還越來越強大,領土越來越多。
2.在中國談論所謂「征服者」,呵呵。如果你讀過中國古代的歷史書籍,你會發現它們字里行間是如此血腥,這還是美化過的歷史,是什麼讓你覺得在這樣的流血中沒有傑出的軍事天才?
3.中國是一個文明國家,而不是和平主義國家。歷史證明,「我們中國人愛好和平」實際意味著「如果和平有效的話,我們對流血就不那麼感興趣。反之則....」
4.中國不僅有「亞歷山大和凱撒式」的征服者,還有遠比這厲害的地方:他們把與之為敵的地方都同化為自己的一部分了。這是那些被吹上天的希臘人和羅馬人做不到的地方。
5.中國古代的征服比西方人所熟悉的那一套要徹底的多。凱撒和亞歷山大在他們的有生之年標榜「我站在你們頭頂」,但他們的偉大成就將在幾代人後成為歷史的塵埃。相反,中國古代偉大的征服者在他們的軍事成就之外,取得了更高的成就。
「現在,我們是天命所歸。」
有美國網友拿凱撒說過的話:「我來了,我看見了,我征服了」來比喻西方征服者勇敢的征服精神。
可它孰知,當年的大漢比凱撒更霸道:漢軍將至,敢動者,滅國。
南越殺漢使者,屠為九郡;宛王殺漢使者,頭縣北闕;朝鮮殺漢使者,即時誅滅。獨匈奴未耳!若知我不降明,欲令兩國相攻。
匈奴之禍,自我始矣! ——《漢書·蘇武傳》
什麼匈奴會讓這個不配合的使節活著,因為匈奴不想成為南越、大宛和朝鮮。
1.太扯了!這個問題實際上是太多人相信了中國宣傳的神話,認為中國是一個從未攻擊他人的和平國家。這明顯是錯的嘛,中國從原始時期變成如今世界第三大的國家的過程並沒比別人干凈到哪裡去,他們征服和合並了其他民族的土地,使得他們的領土如此之大。
2.你還記得公元前就出現的《孫子兵法》嗎?這可能是地球上最早出現的。試想一下,如果沒有足夠的實踐,怎麼能總結出這些精妙的經驗呢?
3.中國第一位偉大的征服者是秦王嬴政。他於公元前220年征服了華北平原的所有國家,並在38歲時自稱秦始皇。他的帝國與亞歷山大大帝的的帝國幅員相仿,結局也差不多。但亞歷山大創造的希臘世界在300年內崩潰了,中國卻在幾千年裡一直不斷擴大。
4.中國人每到一個地方,就會立刻開始修建農場,種植果樹,鋪設道路,建立學校,與當地人通婚,任命通過了國家考試選出的官員來管理此地,並對這些綜合性的關鍵績效指標(KPI)進行評估。接下來(指佔領後)的300年裡他們會一直這樣做。
中國領土廣大,乃兼修文武千年不易之功,與征服無關。這也是蒙古帝國為什麼不能延續的原因。我們從來就不是「征服者」而是「馴化者」,武力征服最後要伴隨文化征服,這才使得一個文明不斷擴張延續。
仁政,也是中國的特色,基本是每一位古代有志帝王的理想。聖人教化下的神州浩土,和西方那些粗糙的文明是不一樣的,就算過程充滿血腥與征服,但在史書中,每位帝王都會極力的美化,把自己描繪成一個賢君的形象。
這就不難理解為何歷史上的暴君,為何都是亡國之君了,因為它們的史書都是它們的敵人描寫的....
這個能活5000歲並且還能繼續活下去的老怪物,怎麼可能沒些手段呢。西方國家終究太年輕。
什麼是真正的征服者?我征服了你,你卻感覺不到,這才是大智慧。
鑒於老外回答太中肯,戰忽局今年獎金扣光。
你怎麼看待「中國沒有徵服者」這句話呢?
『陸』 為何我國古代領土都是往西北擴張,而不往東南亞
我國古代當時之所以不征服東南亞的主要原因就是由於在古代沒有非常好的醫療水平,當地的人已經習慣了中原的氣候並不適合在東南亞的氣候中生存。所以當時這些朝代不想征服東南亞,主要是害怕自己即使征服了東南亞,卻沒有辦法更好的治理東南亞。當時的士兵在前往東南亞的時候,經常會出現水土不服的問題。
當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醫療水平比較落後,再加上當時古代的這些士兵並不能適應當時的氣候。其實除了中國人不能適應東南亞的氣候之外,有一些當地人也不能適應當地的氣候。尤其是在明清時期,那時醫療技術比較落後面對著瘧疾這種熱帶疾病,並沒有有效的葯可以進行醫治,一旦中原人到了東南亞的話很難進行生活。
『柒』 中國古代為什麼沒去佔領東南亞
首先看東南亞的經濟價值。同北方大漠相比,東南亞的土地合適耕種,具有較大的經濟價值。但是,假如同華夏相比就是另一回事了。在整個亞洲,最合適開展農業的地域就是以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為中心的華夏區域,也就是中華政權的中心統治區。除此之外的其他中央,要麼過於瘠薄,要麼過於狹小,成不了范圍。東南亞地域由半島和眾多的島嶼構成,多山地和丘陵,平原也有,但總體范2圍不是很大,遠不及華夏農耕區。試想一個身價上億的富豪是不會把幾萬、十幾萬太放在心上的。就是說,華夏統治者坐擁亞洲最大的農耕區普通不會太看得上其他區域,包括東南亞。
其次統治才能,這一點也很重要。南方不是戰略重心,古代的戰略重心在北方,防範游牧民族的侵略。所以不可能在南方投入或者長期維持重兵。明清不免沒有吞並緬甸的心機,結果失敗了。任何政權和體制的統治才能都是有限的,而且這個才能遭到了地形的極大限制。從華夏外鄉到東南亞有兩條途徑,一是水路,二是自雲貴高原從陸路進入。
水路就不用說了,古代中國是一個傳統的陸地國度,不太注重海運和水軍的建立。古中國海運最興旺的朝代主要有南宋和明。南宋海外貿易繁榮,海運自然興旺,但是北方強鄰的要挾是不斷存在的,這就極大地分散了統治者的心機,更何況南宋文弱,一向都不具有開疆拓土的肉體。
『捌』 古代中國那麼強大,為何沒有吞並富饒的東南亞
文/寂寞的紅酒
東南亞,古稱南洋,位於中國的南部,是一塊面積遼闊,物產富饒的地域。古代中國國家強大,東南亞像一塊肥肉就在中國嘴邊,但中國卻一直沒有吞並它們,只是讓它們作為藩屬,結果最後白白便宜了西方殖民者。那麼為何古代中國沒有將東南亞納入版圖?
第一,古代東南亞經濟落後,居住條件非常差。當地炎熱潮濕,蚊蟲遍布,瘴氣彌漫,到處都是原始森林和沼澤,不是居住生活的好場所。宋元時期,嶺南地區還比較荒涼,往往被作為流放之地,西南地區甚至沒有設置有效的行政機構,一直游離於中央王朝之外。南洋荒僻落後,條件又差,連嶺南都比不上,中原王朝當然不放在眼裡。中原王朝被認為南洋是番邦化外之地,白給都不願意要。
第二,古代中國是農業國家,實行的是農業經濟。南洋雖然盛產熱帶物產,但從農業的角度講,當地山多林密,耕地有限,沒有太大農業價值,遠不如讓其做藩屬年年朝貢來的實惠。事實上,東南亞的大開發和農業的大發展也只是近代的事。亞洲東部適合大規模耕種的地方幾乎都在中國,要是東南亞和中原一樣肥沃富庶,早就成為中原王朝的一部分了。在古代,東南亞對於中原王朝來說,沒有什麼太大的價值,不要也罷。
第三,地理因素。東南亞和中國雖然山水相連,但從越南到緬甸不是深山叢林就是大河沼澤,加上當地炎熱潮濕,熱帶病流行,在當時缺乏奎寧等有效的抗瘧疾葯物之前,軍隊非戰斗減員太多,中國移民也不適應當地的環境,傷亡率非常高。事實上,不僅中國人不適應,即使在當地生活了千百年的土著人也同樣傷亡率很高。因此雖然東南亞稻米一年三熟,但人口少的可憐,開發程度非常低。
第四,古代東南亞部落眾多,且桀驁不馴,不容易馴服,統治成本非常高。等到越南、緬甸等形成民族國家後,想吞並和消耗更是難上加難。宋朝、元朝試圖收復越南,但均以失敗而告終。明朝雖然征服了越南,但由於佔領成本和開發費用太高不得不放棄。明朝在越南可是賠了不少錢,就是拿下越南,明朝也養不起他們。佔了這些地方不僅收不到多少賦稅,反而要倒貼錢,所以中原王朝哪個都不願意接盤。
『玖』 古代中國如此強大,為什麼沒能統一東亞和東南亞
首先是因為古代中國的發展力水平不足以支撐和維持遠部作戰,而且由於交通工具沒有現在的快速,自然戰報和命令會受到延誤,而且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恐怕將領離得遠了,然後去反叛而沒有能力去平反。
所以從人力和物資成本,當時中原政府承受不了這樣的壓力,這也是為何當時中原政府沒有去統一東亞和東南亞。
『拾』 為什麼中國歷史上沒有嘗試征服其他國家
中原多大?你以為現在的領土都是充電話費送的?
我們的邊疆省幾乎都是外國,百越、滇國、西域、北疆、遼東,哪一個不是曾經都是獨立的國家?
只是時間太長了,加上中原的儒家文化,不太詳細記載這些征服四夷的事。
我們喊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什麼周圍小國害怕,幾千年來,我們周邊的鄰國哪個沒被打過?日本、朝鮮、越南、泰國、緬甸、印度,乃至東南亞那些島國,都打過。
是因為古代的科技導致中國的疆域擴張到了極限,所以這些周邊國家現在還獨立存在。
這難道不是征服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