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看菲律賓 > 鄭成功為什麼出兵菲律賓

鄭成功為什麼出兵菲律賓

發布時間:2022-06-14 03:13:27

A. 關於鄭成功的歷史事件

1、鄭成功收復台灣後首先是建立政權,廢除荷蘭侵略者的一切殖民體制和機構,他以赤嵌為東都明京,設一府二縣。府為承天府,縣為天興縣、萬年縣。天興縣管北路,萬年縣管南路。也在島上設立了一個安撫司,專門管理這個地區的事務。從此台灣建立起與祖國大陸相同的府縣制度。

2、民族政策。鄭成功率部進入台灣後,嚴以治軍,下令不許騷擾高山民族,不許侵佔高山民族的耕地。還大力提倡教育,在高山族居住區設鄉塾,送子女入學者可減免賦稅和徭役。

3、1624年(天啟四年),荷蘭殖民者侵入台灣,實行殘酷的殖民統治。1661年(順治十八年),鄭成功率領大軍從金門、廈門出發,渡海收復台灣。

4、鄭成功利用台灣四面環海,對外貿易方便的有利條件,大力發展海外貿易。在廈門時,他就經常派遣商船到東南亞各國進行貿易,到了台灣後,清朝實行「海禁」,不許大陸商船下海,鄭成功更獨佔了海上貿易,他繼續和日本、暹羅、越南、菲律賓、柬埔寨等國家通商,把台灣的土特產,如鹿皮、鹿脯、樟腦、硫磺、蔗糖等外銷國外,換回所需要的刀劍、盔甲和生活日用品。

5、1662年(康熙元年),鄭成功攻下台灣後,四月遣使天主教義大利籍神父李科羅到菲律賓向西班牙總督遞交國書,譴責其殺戮掠奪華僑的罪行,嚴令其改邪歸正,俯首納貢,但西班牙人反而因此在馬尼拉進行了第三次對華僑的屠殺。

鄭成功聞訊大怒,決定揮師征討,為華僑報仇。他一面撫恤安置從菲律賓逃到台灣的華僑,一方面組織籌備軍隊,派人暗中與在菲律賓的華僑聯絡,以便到時可里應外合,但尚未出兵,他得知兒子鄭經在廈門跟奶媽陳氏通姦,鄭成功勃然大怒,命部將鄭泰殺鄭經,鄭泰因不忍而抗命。鄭成功盛怒之下,又患瘧疾,不久病逝。

後來,鄭經也於1670年(康熙九年)和1671年(康熙十年)兩次准備派艦隊征討馬尼拉,但因為三藩之亂鄭經率軍西渡福建支援耿精忠而沒出兵菲律賓。

(1)鄭成功為什麼出兵菲律賓擴展閱讀

鄭成功(1624.08.26-1662.06.23),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儼、大木。 福建泉州南安人,祖籍河南固始。漢族,明末清初軍事家,抗清名將,民族英雄。

其父鄭芝龍,其母名田川氏。弘光時監生,因蒙隆武帝賜明朝國姓「朱」,賜名成功,並封忠孝伯,世稱「鄭賜姓」、「鄭國姓」、「國姓爺」,又因蒙永曆帝封延平王,稱「鄭延平」。

1645年(清順治二年,弘光元年)清軍攻入江南,不久鄭芝龍降清、田川氏在亂軍中自盡;鄭成功率領父親舊部在中國東南沿海抗清,成為南明後期主要軍事力量之一,一度由海路突襲、包圍清江寧府(原明朝南京),但終遭清軍擊退,只能憑借海戰優勢固守泉州府的海島廈門、金門。

1661年(清順治十八年,永曆十五年)率軍橫渡台灣海峽,翌年擊敗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台灣大員(今台灣台南市境內)的駐軍,收復台灣,開啟鄭氏在台灣的統治。

B. 鄭經婚外情,為何讓中國丟了將菲律賓納入版圖的機會

一場因為婚外情而引發的禍事,不僅讓當事人差點丟了性命,更讓國家丟失了一個將菲律賓納入版圖的機會,這堪稱史上代價最高的婚外情。

收復台灣,意氣風發

明朝時期,台灣被荷蘭殖民者掠奪掌控,就已經脫離了中國大陸的管轄。於是鄭成功作為愛國將領就被皇上賦予了收復台灣失地的任務。

鄭成功擁有著卓越的戰斗指揮能力與作戰的經驗,一路上鄭成功帶領著士兵橫渡海峽、巧渡鹿耳門,追著窮寇到了赤嵌城。

最後迫於鄭成功的步步緊逼,荷蘭宣布投降,台灣自此回歸中國內陸,西方殖民者也落得個抱頭鼠竄的下場。鄭成功也因此揚名於天下,意氣風發的准備進攻菲律賓。

可天意弄人,就在鄭成功准備好了糧草與兵馬想要大幹一場的時候,偏偏天意弄人,一場出乎意料的婚外情打破了這個將軍原有的平靜。

有緣無份,冥冥註定

細細想來,歷史總是那麼奇妙,一次次陰差陽錯,看似可惜的背後也常常隱藏著偶然中的必然,每個人物的性格特徵在無形中也預示著接下來的劇情走向。

鄭經的風流倜儻,鄭成功的恪守禮義,以及鄭氏集團對明代的深厚感情及效忠,都在暗地裡預示著可能到來的一場壞結果。

鄭成功因為鄭經的婚外情而與呂宋無緣,鄭經又因為''三藩之亂''而無緣與呂宋,後期鄭氏集團的衰落,內部的明爭暗鬥,這也讓攻打呂宋再無條件。

看似一個個微妙可笑的事件,卻陰差陽錯地推動著整個國家歷史車輪的發展,鄭經的婚外情也經常為世人調侃為世上最貴的婚外情。

C. 明末清初鄭家困守孤島台灣,為何沒有選擇向菲律賓擴張

其實鄭成功和他的部隊在攻佔台灣之前,就已經非常的孱弱了,當時滿清王朝在中原的統治越發穩固,各種各樣的反清勢力也都沉寂了下來。而鄭成功,此時也經歷了轉折性的失敗,那就是在南京戰役中元氣大傷,輸給了滿清軍隊。經此一役,鄭成功的勢力范圍被壓縮到金門和廈門這兩處地方,生存空間已經極為狹窄。


所以鄭成功在收復台灣不久之後,就制定了攻佔菲律賓的計劃,可是呢,還沒有來得及將計劃實施,鄭成功就猝然離世了,因此攻佔菲律賓呂宋島的計劃,也就隨著鄭成功的離世而擱置。

D. 南洋華商的主心骨鄭成功,真的曾致書菲律賓總督朝貢嗎

鄭成功是我國著名的民族英雄,從他與荷蘭殖民者的幾次交手過程中,可以看出鄭成功無愧於民族英雄的稱號,他具有強烈的民族意識和國家觀念。1662年春,鄭成功接受了荷蘭駐台灣總督揆一的投降,徹底將荷蘭殖民者趕出了台灣。鄭成功收復台灣的消息在南洋華商中傳開後,增強了華僑的信心。



假如鄭成功如果不是死得那麼早,他佔領台灣後,發展得能再順利一點,以他的雄才大略,可能真的會出兵菲律賓,打敗並驅逐西班牙和荷蘭殖民者,將勢力范圍進一步擴散到南洋諸島,建起一個廣闊的華人海洋帝國。可惜,不論是滿清政府還是鄭成功的後人,都不及鄭成功對海洋島嶼的雄心壯志。清政府收回台灣後,所有精力都只是龜縮在內陸地區,只知道關注內陸地區的任何風吹草動,而把南洋的華人視為化外之民,徹底喪失了發展近現代科技及近現代海軍的機會。

E. 關於鄭成功的小故事

潮州之役

清軍入關之際,閩南地區呈現混亂的局面,除了明、清的官方部隊以外,到處都有土豪、山賊擁據城寨,相互爭並,並且就近向百姓課收錢糧,宛如軍閥;相較於這些地方勢力,鄭成功擁有較完善的軍備,但卻也因為軍隊太龐大,而領土太少,面臨籌集糧餉的重大問題。

1649年(清順治六年,永曆三年)十月,鄭成功決定揮兵南下,除打擊閩南清軍外,也打算沿路收服各地的城寨以為糧源。一個多月下來,從清軍手上攻取漳浦、雲霄等地,亦平定了達濠、霞美等寨;十一月,鄭軍攻詔安不克,乃決定轉入粵東,經分水關至潮州一帶征討不合作的零星勢力;至隔年五月之間,又第次收服了潮陽以及周邊許多山寨。

潮州守將郝尚久雖已於1648年(清順治五年,永曆二年)隨李成棟反清,但曾襲擊施琅、鄭鴻逵等部,也曾拒絕鄭成功「聯軍」的要求,並在鄭軍攻打新墟寨時派兵與之為難,與鄭成功素有嫌隙。

1650年(清順治七年,永曆四年)六月,鄭成功軍隊行抵潮州,便以郝尚久立場「不清不明」為由,出兵擊之;郝部不敵,退守府城,揭陽、普寧、惠來等縣盡入鄭軍之手。不久,清軍再次攻入廣東;郝尚久背腹受敵,負氣降清,引清軍入潮州城以抗鄭軍。鄭軍圍困潮州城三月不克、士氣低落,又面臨糧餉接濟問題,只得於八月解潮州圍退回閩南。

(5)鄭成功為什麼出兵菲律賓擴展閱讀:

鄭成功(1624.08.26-1662.06.23),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儼、大木。 福建泉州南安人,祖籍河南固始。漢族,明末清初軍事家,抗清名將,民族英雄。其父鄭芝龍,其母名田川氏。弘光時監生,因蒙隆武帝賜明朝國姓「朱」,賜名成功,並封忠孝伯,世稱「鄭賜姓」、「鄭國姓」、「國姓爺」,又因蒙永曆帝封延平王,稱「鄭延平」。

F. 鄭氏集團曾想驅走西班牙人,佔領菲律賓

是的。

鄭成功父子的確是前後三次欲對菲律賓出兵,但終因種種原因而未能成行。至於原因,主要是為了討伐西班牙殖民者。

明朝晚期,西班牙殖民者來到菲律賓。起初,他們對當地的華人採取拉攏政策,因為當地的經貿發展要仰賴華人的努力和貿易。但隨著華人影響的提升,西班牙殖民者與華人的矛盾開始凸顯,並最終導致1603年的大塗剎!

當時明朝正府獲悉此事大為震驚,但它一貫把移民國外的華僑視為賤民,因此僅寫了一份《諭呂宋檄》,於1605年5月底、6月初,由中國貿易船隊中一名船主帶到馬尼拉,分交菲律賓總督、馬尼拉最高法院和馬尼拉大主教。檄文未對西班牙殖民者的塗剎行為進一步嚴加追究,只要西班牙殖民當焗保證華僑今後生命財產的安全,並宣布對殖民者「不忍加誅」,「其海外戕剎姑不窮治」,要求西班牙方面「當思皇帝浩盪之恩,中國仁義之大」。

明朝未出兵討伐還有當時現實條件的限制。在西班牙殖民者塗剎華人大致同一時期,明王朝進行了3場大規模戰爭,雖然3場大戰明朝都獲勝,但國家軍事和財政損耗極大。

明朝的縱容使得西班牙殖民者對菲律賓華僑的欺壓更加有恃無恐,絕境中的華僑不堪其苦。得知菲律賓華僑的悲慘處境後,1657年,鄭成功緻函爪哇島巴達維亞的一名華僑,要求他停止與西菲當焗進行貿易。他還提出要率兵攻取菲律賓,以示懲罰。

1662年,鄭成功攻下台灣後,派人向菲律賓總督下書,譴責其剎戮掠奪華僑的罪行,嚴令其改邪歸正。

面對鄭成功的威脅,西班牙人反而進行了第三次對華僑的集體塗剎。鄭成功聞訊,一面撫恤逃到台灣的華僑,一面組織籌備軍隊,於是菲律賓島上再度風聲鶴唳,人人自危。

但鄭成功尚未出兵就出現內亂,不久鄭成功病逝。他的兒子鄭經接著治理台灣,並派人同西班牙殖民當焗交涉。據說鄭經在1670年和1671年兩次准備征討馬尼拉,但因各種因素而未能出兵。

G. 鄭成功的歷史背景是什麼

愛國反清

鄭成功受南明隆武帝攏絡,賜姓為明朝的國姓朱,並封忠孝伯,這也就是他俗稱國姓爺的由來。22歲任南明隆武帝御營中軍都督。清順治三年(南明隆武二年,1646年),清軍攻克福建,唐王隆武皇帝遇害,在清大學士洪承疇的招撫下,鄭成功的父親認為明朝氣數已盡,不顧鄭成功的反對,隻身北上向清朝朝廷投降。清軍在這時掠劫鄭家,鄭成功的母親田川氏為免受辱於清兵,切腹自盡。「國仇家恨」之下,隆武二年十二月(1647年1月)鄭成功在烈嶼(小金門)起兵,旗幟上的稱號是「忠孝伯招討大將軍罪臣朱成功」。永曆三年(1649年)改奉南明永曆年號,永曆帝封他為延平郡王,故亦有稱其為鄭延平者。1651年到1652年在閩南小盈嶺、海澄(今龍海)等地取得3次重大勝利,殲滅駐閩清軍主力。後揮師北取浙江舟山,南破廣東揭陽。順治十二年(1655年),清定遠大將軍濟度率兵約3萬入閩,會同駐閩清軍,進攻鄭軍。鄭成功利用清軍不善水戰的弱點,誘其出海作戰,次年四月將其水師殲滅於廈門圍頭海域。在起義後的16年間,鄭成功據地在現今小金門和廈門(當時為一小島,並沒有和大陸連在一起)一帶的小島,完全控制了海權,以和外國人做生意收集資金,籌備軍力,並且深入內陸廣設商業據點,收集許多有關清軍與朝廷的情報,曾經幾次起兵,也和清朝廷議和以爭取時間恢復兵力。期間,降清的鄭芝龍在清庭的要求下多次寫信給鄭成功招降,清帝亦曾下詔冊封鄭成功為靖海將軍海澄公,鄭成功堅辭不受;順治十四年(1657年),鄭芝龍與鄭成功私信被清廷截獲,以通敵罪流徙鄭芝龍於寧古塔。

順治十五年(1658年),鄭成功統率水陸軍17萬北伐,次年入長江,克鎮江,圍南京,後因中清軍緩兵之計,損兵折將,敗退廈門。十七年,在福建海門港(今龍海東)殲滅清將達素所率水師4萬餘人,軍威復振。

東進台灣
1661年康熙皇帝初即位,之前的鄭氏降將黃梧陳滅賊五策,包括長達20年的遷界令,自山東至廣東沿海廿里,斷絕鄭成功的經濟支援;毀沿海船隻,寸板不許下水;同時殺成功之父鄭芝龍於寧古塔流徙處,(一說斬於北京柴市口,即今府學胡同西口,元代刑場);挖鄭氏祖墳;移駐投誠官兵,分墾荒地。由於清政府的新策略,鄭成功和他的軍隊斷絕了經濟來源,面臨著嚴重的財政危機,不得不放棄以近岸離島為基地,騷擾東南沿海的軍事策略,轉而進攻已久為大航海時代以來遠渡重洋來到亞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英國人、荷蘭人所分別殖民割據的台灣,作為新的基地,這一年三月二十三,鄭成功親率將士2.5萬、戰船數百艘,自金門料羅灣出發,經澎湖,出敵不意地在鹿耳門及禾寮港登陸。先以優勢兵力奪取荷軍防守薄弱的赤嵌城(今台南市內),繼又對防禦堅固的首府台灣城(今台南市安平區)長期圍困。經過九個月的苦戰,在早年由其父協助渡海的漢人移民的支持下於1662年打敗荷蘭人,迫使殖民總督揆一於同年十二月十三日(1662年2月1日)簽字投降,撤離台灣。於是祭告山川,頒屯墾令,開東寧王國,立鄭家天下,擁有現在台灣南部以及一部份東部的土地,設「承天府」,改台南為「東都」,以示候明永曆帝東來之意,爭取明朝遺臣效忠。另闢海外乾坤、抗清朝於海外。同年4月間傳來桂王朱由榔死於緬甸的消息。雖然仍有其他明朝宗室在台,但成功已決定不再擁立新帝,自為台灣之主。鄭成功在台灣成立第一個漢人政權,然而,因為當時熱帶地方衛生條件不好,鄭成功感染時疫,終於病倒,同年5月病逝,享年39歲。原葬台南洲仔尾,1699年遷葬南安祖墓。傳說被鄭經害死。康熙皇帝題撰輓聯:「四鎮多貳心,兩島屯師,敢向東南爭半壁;諸王無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

1662年打敗侵佔台灣38年之久的荷蘭殖民主義者,收復了我國神聖領土,寫下這首《復台》詩:「開辟荊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復先基;田橫尚有三千客,茹苦間關不忍離。」

鄭成功的兒子鄭經繼續經營台灣,改東都為東寧。依陳永華之議,移植明朝中央官制,對內雖仍奉已死的明永曆帝之正朔,與中國內陸清王朝之順治、康熙各朝互不統屬,對外則自稱「東寧王國」,始有開國長治之想,經營成效斐然。後因降將施琅師法鄭成功當年進攻荷蘭人故技,攻克澎湖島,因此孫子鄭克塽於1683年降清,為免台灣民眾起反抗之心,鄭氏在台諸墳悉數遭清王朝掘起遷葬中國內陸。1684年4月,台灣(時為台灣府)正式納入大清帝國版圖,隸屬福建省,下設台灣縣,鳳山縣與諸羅縣,總計鄭氏政權在台灣只有短短二十幾年的時間而已,但是因為其特殊背景,因此不只是台灣的歷史學家重視,還廣受中國以及日本的史界注目,提出各種不同的有趣觀點。

對海外華人的保護

1647年1月,鄭成功在烈嶼起兵抗清後,於轉戰中國大陸東南部期間,多次幫助明室宗族與民眾渡海定居台灣及東南亞各地。抗清期間,鄭成功為了籌備糧餉而大力發展海外貿易,當時荷蘭人常劫奪鄭氏和海外華人商船,鄭成功多次派出水軍打擊荷蘭艦隊,並於1656年到1660年期間兩次警告荷蘭人,鄭氏將不會與荷蘭貿易,除非荷蘭人停止劫奪華人的商船。另外,鄭成功讓華商領取鄭府令牌和「國姓爺」旗號,以幫助保護華人在海外經商時的安全。當時確有很多海外華商採取此法,而得以安全出海經商。

多次欲攻取菲律賓
1565年,西班牙殖民統治菲律賓,菲律賓這個名字,就是來自西班牙國王菲利普二世的名字。1603年和1639年,西班牙殖民者二次屠殺在菲律賓的華僑華商,死亡人數達五萬余眾。

在得知菲律賓華僑的處境後,1657年,鄭成功曾經致函給爪哇島巴達維亞的一位華僑甲必丹,要求他停止與菲律賓的西班牙殖民者進行貿易往來。鄭成功曾多次對菲律賓華僑表示關切,並提出要率兵攻取菲律賓,以懲罰西班牙人。

1662年,鄭成功攻下台灣後,遣使到菲律賓向西班牙總督遞交國書,譴責其殺戮掠奪華僑的罪行,嚴令其改邪歸正,俯首納貢,但西班牙人反而因此在馬尼拉進行了第三次對華僑的屠殺。

鄭成功聞訊大怒,決定揮師征討,為華僑報仇。他一面撫恤安置從菲律賓逃到台灣的華僑,一方面組織籌備軍隊,派人暗中與在菲律賓的華僑聯絡,以到時可里應外合,但還沒出兵,他得知兒子鄭經在廈門跟奶媽陳氏通姦,鄭成功勃然大怒,命部將鄭泰殺鄭經,鄭泰因不忍而抗命,又患瘧疾,不久病危,1662年6月23日病逝。

後來,其鄭經也於1670年和1671年兩次准備派艦隊征討馬尼拉,但最終沒有出兵。贊同

H. 菲律賓沒被鄭成功拿下,真的是因為婚外情嗎

1654年,清軍大舉進攻江南地區,鄭成功所率領的部將成為明朝末期最後殘存的勢力之一。面對清軍的攻勢,鄭成功也無法匹敵,只好一路退居到海島廈門、金門等地。

為了有一處堅實的固定地盤,鄭成功將目光放在被荷蘭殖民的台灣島上。

1661年,鄭成功率大軍與島上駐守的荷蘭大軍交戰,翌年成功收復台灣,開啟了鄭氏統治台灣的時代。

鄭成功收復台灣之後,清朝採取了計劃達20年的「遷界令」,阻斷大陸與台灣之間的交流,斷絕台灣的經貿財源。鄭氏集團為此深感焦急,為了緩解清政府「遷界令」對台灣造成的打擊,鄭成功經過深思熟慮,決定繼續向南進軍,攻佔菲律賓群島。



鄭經的這次代價最高的婚外情,是導致鄭成功死亡的最直接原因,鄭成功的死亡也導致了唾手可得的菲律賓群島與中國失之交臂。若鄭成功攻佔菲律賓,中國極有可能增加7000多座島嶼、近3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

I. 鄭成功的英雄事跡

愛國反清

鄭成功受南明隆武帝攏絡,賜姓為明朝的國姓朱,並封忠孝伯,這也就是他俗稱國姓爺的由來。22歲任南明隆武帝御營中軍都督。清順治三年(南明隆武二年,1646年),清軍攻克福建,唐王隆武皇帝遇害,在清大學士洪承疇的招撫下,鄭成功的父親認為明朝氣數已盡,不顧鄭成功的反對,隻身北上向清朝朝廷投降。清軍在這時掠劫鄭家,鄭成功的母親田川氏為免受辱於清兵,切腹自盡。「國仇家恨」之下,隆武二年十二月(1647年1月)鄭成功在烈嶼(小金門)起兵,旗幟上的稱號是「忠孝伯招討大將軍罪臣朱成功」。永曆三年(1649年)改奉南明永曆年號,永曆帝封他為延平郡王,故亦有稱其為鄭延平者。1651年到1652年在閩南小盈嶺、海澄(今龍海)等地取得3次重大勝利,殲滅駐閩清軍主力。後揮師北取浙江舟山,南破廣東揭陽。順治十二年(1655年),清定遠大將軍濟度率兵約3萬入閩,會同駐閩清軍,進攻鄭軍。鄭成功利用清軍不善水戰的弱點,誘其出海作戰,次年四月將其水師殲滅於廈門圍頭海域。在起義後的16年間,鄭成功據地在現今小金門和廈門(當時為一小島,並沒有和大陸連在一起)一帶的小島,完全控制了海權,以和外國人做生意收集資金,籌備軍力,並且深入內陸廣設商業據點,收集許多有關清軍與朝廷的情報,曾經幾次起兵,也和清朝廷議和以爭取時間恢復兵力。期間,降清的鄭芝龍在清庭的要求下多次寫信給鄭成功招降,清帝亦曾下詔冊封鄭成功為靖海將軍海澄公,鄭成功堅辭不受;順治十四年(1657年),鄭芝龍與鄭成功私信被清廷截獲,以通敵罪流徙鄭芝龍於寧古塔。

順治十五年(1658年),鄭成功統率水陸軍17萬北伐,次年入長江,克鎮江,圍南京,後因中清軍緩兵之計,損兵折將,敗退廈門。十七年,在福建海門港(今龍海東)殲滅清將達素所率水師4萬餘人,軍威復振。

東進台灣
1661年康熙皇帝初即位,之前的鄭氏降將黃梧陳滅賊五策,包括長達20年的遷界令,自山東至廣東沿海廿里,斷絕鄭成功的經濟支援;毀沿海船隻,寸板不許下水;同時殺成功之父鄭芝龍於寧古塔流徙處,(一說斬於北京柴市口,即今府學胡同西口,元代刑場);挖鄭氏祖墳;移駐投誠官兵,分墾荒地。由於清政府的新策略,鄭成功和他的軍隊斷絕了經濟來源,面臨著嚴重的財政危機,不得不放棄以近岸離島為基地,騷擾東南沿海的軍事策略,轉而進攻已久為大航海時代以來遠渡重洋來到亞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英國人、荷蘭人所分別殖民割據的台灣,作為新的基地,這一年三月二十三,鄭成功親率將士2.5萬、戰船數百艘,自金門料羅灣出發,經澎湖,出敵不意地在鹿耳門及禾寮港登陸。先以優勢兵力奪取荷軍防守薄弱的赤嵌城(今台南市內),繼又對防禦堅固的首府台灣城(今台南市安平區)長期圍困。經過九個月的苦戰,在早年由其父協助渡海的漢人移民的支持下於1662年打敗荷蘭人,迫使殖民總督揆一於同年十二月十三日(1662年2月1日)簽字投降,撤離台灣。於是祭告山川,頒屯墾令,開東寧王國,立鄭家天下,擁有現在台灣南部以及一部份東部的土地,設「承天府」,改台南為「東都」,以示候明永曆帝東來之意,爭取明朝遺臣效忠。另闢海外乾坤、抗清朝於海外。同年4月間傳來桂王朱由榔死於緬甸的消息。雖然仍有其他明朝宗室在台,但成功已決定不再擁立新帝,自為台灣之主。鄭成功在台灣成立第一個漢人政權,然而,因為當時熱帶地方衛生條件不好,鄭成功感染時疫,終於病倒,同年5月病逝,享年39歲。原葬台南洲仔尾,1699年遷葬南安祖墓。傳說被鄭經害死。康熙皇帝題撰輓聯:「四鎮多貳心,兩島屯師,敢向東南爭半壁;諸王無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

1662年打敗侵佔台灣38年之久的荷蘭殖民主義者,收復了我國神聖領土,寫下這首《復台》詩:「開辟荊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復先基;田橫尚有三千客,茹苦間關不忍離。」

鄭成功的兒子鄭經繼續經營台灣,改東都為東寧。依陳永華之議,移植明朝中央官制,對內雖仍奉已死的明永曆帝之正朔,與中國內陸清王朝之順治、康熙各朝互不統屬,對外則自稱「東寧王國」,始有開國長治之想,經營成效斐然。後因降將施琅師法鄭成功當年進攻荷蘭人故技,攻克澎湖島,因此孫子鄭克塽於1683年降清,為免台灣民眾起反抗之心,鄭氏在台諸墳悉數遭清王朝掘起遷葬中國內陸。1684年4月,台灣(時為台灣府)正式納入大清帝國版圖,隸屬福建省,下設台灣縣,鳳山縣與諸羅縣,總計鄭氏政權在台灣只有短短二十幾年的時間而已,但是因為其特殊背景,因此不只是台灣的歷史學家重視,還廣受中國以及日本的史界注目,提出各種不同的有趣觀點。

對海外華人的保護

1647年1月,鄭成功在烈嶼起兵抗清後,於轉戰中國大陸東南部期間,多次幫助明室宗族與民眾渡海定居台灣及東南亞各地。抗清期間,鄭成功為了籌備糧餉而大力發展海外貿易,當時荷蘭人常劫奪鄭氏和海外華人商船,鄭成功多次派出水軍打擊荷蘭艦隊,並於1656年到1660年期間兩次警告荷蘭人,鄭氏將不會與荷蘭貿易,除非荷蘭人停止劫奪華人的商船。另外,鄭成功讓華商領取鄭府令牌和「國姓爺」旗號,以幫助保護華人在海外經商時的安全。當時確有很多海外華商採取此法,而得以安全出海經商。

多次欲攻取菲律賓
1565年,西班牙殖民統治菲律賓,菲律賓這個名字,就是來自西班牙國王菲利普二世的名字。1603年和1639年,西班牙殖民者二次屠殺在菲律賓的華僑華商,死亡人數達五萬余眾。

在得知菲律賓華僑的處境後,1657年,鄭成功曾經致函給爪哇島巴達維亞的一位華僑甲必丹,要求他停止與菲律賓的西班牙殖民者進行貿易往來。鄭成功曾多次對菲律賓華僑表示關切,並提出要率兵攻取菲律賓,以懲罰西班牙人。

1662年,鄭成功攻下台灣後,遣使到菲律賓向西班牙總督遞交國書,譴責其殺戮掠奪華僑的罪行,嚴令其改邪歸正,俯首納貢,但西班牙人反而因此在馬尼拉進行了第三次對華僑的屠殺。

鄭成功聞訊大怒,決定揮師征討,為華僑報仇。他一面撫恤安置從菲律賓逃到台灣的華僑,一方面組織籌備軍隊,派人暗中與在菲律賓的華僑聯絡,以到時可里應外合,但還沒出兵,他得知兒子鄭經在廈門跟奶媽陳氏通姦,鄭成功勃然大怒,命部將鄭泰殺鄭經,鄭泰因不忍而抗命,又患瘧疾,不久病危,1662年6月23日病逝。

後來,其鄭經也於1670年和1671年兩次准備派艦隊征討馬尼拉,但最終沒有出兵。

閱讀全文

與鄭成功為什麼出兵菲律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5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50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2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2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20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80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3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7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70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1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2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5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7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11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1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70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