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菲律賓竹舞為什麼強拍休止
要形成切分的效果
竹竿舞是頗具菲律賓特色的鄉村舞蹈,也是深受人們歡迎的節目。最初流行於菲律賓中部的米沙鄢群島,尤其是萊特島。它的正式名稱是「亭尼克靈舞」。
強拍休止表示音樂在這個節奏的強拍停了休止了,三拍子的強拍在第一拍,四拍子是強、弱、次強、弱。
㈡ 如何排好一個器樂合奏
如何排好樂器合奏先要把樂器分類分譜,編曲要注意樂器各種音色的答配,編寫好各樂器分譜旋律與和聲,同過排練合奏配合,達到音樂的表現力。排練先每組樂器分開練習,等基本達到演奏水平後,在由指揮下合奏排練試奏,慢慢調整到音樂演出效果。
㈢ 菲麗賓和泰國的器樂、音樂特色及藝術表演
摘要 傳統音樂在菲律賓象 傳統音樂 其他國家,反射普通人生活,主要居住在鄉區的而不是都市那些。 象它的相對物 亞洲很多傳統歌曲從菲律賓有與自然的強的連接。 然而,多少使用 全音階 而不是著名 五音標度. 一、菲律賓各部音樂 1、中部平原地區音樂 這一地區包括呂宋島南部和米沙鄢群島,那裡是菲律賓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在過去曾是西班牙和美國殖民勢力最為集中的地方。來自歐洲的音樂及它們的變體已成為當地音樂生活的主流,這些外來的音樂既包括西洋古典音樂、基督教聖詠,也包括民間歌舞曲和通俗音樂,其中最有特色並能生動地表現菲律賓人民生活情趣的是民間歌舞曲。典型的體裁叫作「巴里道」。它是一種歡快活潑並常常有幽默詼諧色彩的愛情歌曲,旋律以西洋大小調 7 聲音階寫成,以彈撥樂器演奏的簡單和弦伴奏,多為稍快的 3 拍子,既可以清唱,也可以邊舞邊唱。與巴里道形成對比的聲樂體裁是「昆迪曼」,它長於表現感傷哀怨的情調,是一種慢 3 拍子的抒情歌曲,旋律多為小調式,進行中時有簡單的轉調。一些專業作曲家常將它加以改編搬上音樂會舞台,從而成為藝術歌曲性質的曲目,源於西班牙,之後已本土化了的彈撥樂隊「朗達亞」在這一地區也十分流行,它由多把音區與音域不同的曼多林和吉他類樂器以及用來撥奏的大提琴組成,並經常加上木琴、鈴鼓、定音鼓和三角鐵等敲擊樂器。它既可演奏圓舞曲、波爾卡等歐洲音樂體裁的曲目。也可以演奏當地的民間舞曲,例如常在世界各地演出的竹竿舞就是由朗達亞樂隊伴奏的。傳統竹竿舞是模仿長腳鳥在田間跳躍的動作,它以一對或數對長竹竿相擊,舞者利用竹竿分開的瞬間插足跳躍,樂隊以輕盈活潑的音樂為表演烘托熱烈的氣氛。 近幾十年來在馬尼拉等地竹樂器也十分盛行,由竹琴、竹管、竹笛、竹鼓和竹豎琴組成獨特的竹樂隊,它可奏出優美的旋律、豐富的和聲,尤其是各種竹樂器發出的略帶顫抖的音響使人聞之有置身於「仙境」之感。當地人還用竹管製成管風琴,其音色清純明亮,現在每年都要舉辦「竹管風琴節」,這項活動已成為該地區音樂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2、北部山區的音樂 在呂宋島北部的群山中散居著伊戈羅特、卡林加、伊富高等菲律賓原住居民,他們保存著古代馬來人的部落文化。這些民族的音樂活動通常是群體性的,並與勞動、祭祀、民俗禮儀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他們的歌曲喜歡採用一領眾和的表演方式,旋律比較短小,一字一音,音域較窄,多用無半音的 5 聲音階,其風格與台
㈣ 按照音樂風格來分類的話,菲律賓音樂大致可以分為________個地區
按照音樂風格分類的話,菲律賓音樂大致分為八個區。
㈤ 求音樂:樂隊組成器樂聲音,各種管弦樂器的音色都是什麼樣
馬頭琴
專業制琴師恩和近20年的制琴經驗,多年專門研究馬頭琴發聲原理及雕刻藝術,積累豐富的制琴,調琴技術,他所製做的馬頭琴做工精細,聲音醇厚,有真正草原的風格,適合各種場所的演出。他的馬頭琴銷往國內外,深得用戶的青睞。他多年搜集各種馬頭琴教學材料、演奏法、馬頭琴曲譜提供給馬頭琴使用者或初學者為大家提供了學馬頭琴的方便條件。
在蒙古民族音樂文化的百花園中,馬頭琴巧奪天工、光彩奪目。當您接觸到深情委婉的馬 頭琴,自然會被她純美的音色及草原風格的演奏所吸引,領悟到蒙古民族勤勞、朴實的品格。
馬頭琴,蒙古人稱之為"莫琳胡兒",是蒙古民族的代表性樂器。馬頭琴也具有構造精細、 攜帶方便的特點:一棵高傲的馬頭挺立在上方,細長的琴桿連著梯形的共鳴箱,兩支弦軸分立 在馬頭的左右,緊拉著兩根琴弦,還有一把與琴體分離的琴弓。正面看去琴體猶如一匹馬變了 形的半身像。 馬頭琴的音色純朴、渾厚,極貼近人聲。演奏時採用坐勢,將共鳴箱夾在兩腿之間。早期 的馬頭琴主要擔當史詩說唱及民歌的伴奏,一首民歌就是一支馬頭琴曲,人聲起便可琴聲合, 尤其是同蒙古民族的"烏爾圖道"(即長調民歌)相結合,更具草原文化的韻味。隨著社會的發 展,馬頭琴進入了藝術的殿堂。
蘆笙是苗族的主要樂器,用竹管製成,大小不一。蘆笙是古老的簧管樂器,約有兩
千多年的歷史,流行於南方各少數民族,其中以苗、侗族最盛。蘆笙雖由葫蘆笙演變而
來,但外形與笙已不相似,它由笙斗、笙管、簧片和共鳴筒構成。笙斗用杉木或梧桐木
刳空後製成,形體較長,細端為吹口,中間開有安裝整管的洞眼。傳統的蘆笙,笙管只
有6根,用長短不同的白枯竹製成,分兩排垂直插進共鳴箱中,在每根空管靠近笙斗處, 開有1個按音孔,在管的上端開有一個出音孔,插進共鳴箱的笙管內鑲有銅質簧片。吹奏 時,氣流從吹口進入,振動簧片,通過手指按孔而發音,音色清晰悅耳,兼有簧、管兩 種音質,在某種程度上又接近於西洋水管樂器的音色。 蘆笙與笙、葫蘆笙的顯著不同 點是,在笙管上端的出音孔處,套有竹製的共鳴筒或共鳴器,或用竹蔑片摺成三角形小 喇叭,它起著良好的共鳴作用,使音量擴大,音響宏亮,音色優美動聽。
葫蘆絲、巴烏都是雲南少數民族樂器,----葫蘆絲的歷史較為悠久,其淵源可追溯
到先秦時代,它是由葫蘆笙演進改造而成的。在構造上仍保持著古代樂器的遺制,簫管 數目正與三管之龠相同,兩支副管不開音孔也和古簫完全一樣,而發出持續的五度音程 ,則與古龠的「以和眾聲」維妙維肖。但它的主管已開有7個音孔,與後世的簫笛非常近 似,又顯示出它在歷史上的飛躍。----葫蘆簫常用於吹奏山歌等民間曲調,最適於演奏
旋律流暢的樂曲或舞曲,曲調中一般長音較多,合音豐富,樂聲柔美和諧,能較好抒發 演奏者的思想感情。其中的六管葫蘆簫,可以吹奏單音、雙音、單旋律加持續音及兩個 和音旋律加持續音。既保持了原來樂器特有的音色和風格,又增大了音量、擴展了音域 、豐富了音響色彩和表現力。
三弦源於古時的弦鞀,元朝時是元曲的主要伴奏樂器。 三弦的構造較簡單,可分為
琴頭、琴桿和琴鼓三部分,由琴頭、弦軸、山口、琴桿、鼓框、皮膜、琴馬和琴弦等組 成,有些加裝轉調移位山口。琴頭多呈鏟形,是三弦的裝飾部分,一般都嵌有骨花或雕
出紋飾,中間開出弦槽,槽側開有弦軸孔,三個弦軸置於琴頭兩側。琴桿為半圓形的 柱狀體,平滑的表面是三弦的指板,上端膠有山口,下端呈方形插入琴鼓中,三弦最顯
著的特徵是琴桿無品格。 琴鼓又叫鼓子或鼓頭,是三弦的共鳴箱,鼓框橢圓形,兩面 蒙蟒皮(亦有蒙木板者,日本蒙貓皮,叫三味線)。琴馬置於蟒皮中央。琴弦使用絲弦,從
高音弦起依次為外弦、中弦和內弦,外弦用子弦,中弦用二弦,內弦用老弦。琴弦的一 端,都系在琴鼓下面的菱形木殼上,另一端分別卷繞在3個弦軸上。近年來三弦開始使用 尼龍鋼絲弦。
冬不拉
哈薩克彈奏樂器,主要有冬不拉,謝勒鐵爾,薩孜,節特根和皮克利等.
冬不拉是哈薩克民間最流行的傳統樂器.冬不拉的各種類繁多,大都有整塊松木或樺木製成,雕刻精細,鑲嵌美觀.冬不拉的形式,一種音箱是三角形,哈薩克以近代大詩人阿巴衣命名,叫"阿巴衣冬不拉"一種音箱是橢圓形以哈薩克民間阿肯江布爾命名,叫"江布爾冬不拉"這兩種冬不拉外型不同,音色也各有千秋.此外還應哈薩克族歷史,地域,部落,文化心理,生活習俗的差異,在民間還存在其它各種形制的冬不拉,據不完全統計其品種大約又有十幾種.
無簧哨管樂器「吐良」又稱「妥任」,
流行於德宏州。它是用一根約長四十五公分
的細竹管,中間開一方型吹孔製成,也有用
兩、三節竹管套接而成的。
演奏時,左手姆指置左管口,右手掌心
置右管口,兩手做各種悶、放組合,並配合
以吹氣的力度變化,可奏出兩個八度以上的
音。它多用於獨奏或民間集體舞伴奏。樂曲
如《豐收調》、《山鳥鳴》。多為景頗族使
用。
吃過田螺的大有人在,對田螺津津樂道的也不少。可你聆聽過用田螺殼製成田螺笛吹出聲音圓潤渾厚、韻律甜美的歌聲嗎?
田螺笛,原屬靖西壯族民間的兒童玩具,在靖西縣民族博物館陳列多年,而挖掘壯族擬聲田螺笛則是兩年前的事。2002年10月,靖西縣組織壯族博物館和當地民間藝人根據有關壯族民間口碑和地方誌記載,通過一段時間的艱苦摸索,從多試式樣、多試品種、多試音質等大量的策劃和改進工作,終於試制出音色渾厚韻律優美的田螺笛。
壯族擬聲田螺笛,在靖西等地歷史悠久,只是多年來沒引起人們注意。田螺笛的製法很簡單。只要選擇大個田螺,剪掉尾部尖端處為出音孔,去掉內肉,在離大口處約2厘米處開一笛孔貼上笛膜即可。吹奏時嘴貼笛口,模擬歌曲調子進行吹唱,聲音經笛膜震盪,變成笛音由出音孔傳出,音質既像男低音,又具有喉管樂器的聲音。田螺笛可吹奏民間曲調和壯劇、巫倫等曲調,與壯族馬骨胡、葫蘆胡、葫蘆琴搭配演奏音色更佳。
田螺笛�其實就是一種散發著泥土芳香的原汁原味的民族民間文化。2001年7月,韓國民俗文化考察團到靖西,還專門對田螺笛和葫蘆胡等民間民俗文化進行探討和交流。2002年11月,毛澤東的兒媳邵華將軍到靖西考察,拍下了田螺笛的照片,在京媒體上發表,引起了廣泛關注。
透過田螺笛圓潤渾厚的韻律,我們深深地感悟到壯族民間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豐厚的底蘊。
斯布斯額是哈薩克族古老的吹管樂器,它的前身是用草原上生長的「叢文依草」(類似蘆葦)製成,現在多用松木支撐。斯布斯額中空無簧,管開三孔、四孔或五孔,管外扎以細線,有的還套上羊腸用以保護木笛。吹奏時將吹口置嘴中,用舌尖堵住管口大部,留一小口為吹孔。在樂器發音的同時,還用喉頭發出一個持續低音,形成兩個聲部。樂曲大多由五聲音階組成,節奏較自由,高音靠氣息控制,能奏出泛音。它的音量較小,音色柔美。由於樂器沒有固定的規格,音域一般為f1-b2。有些牧民在寧靜的草原上演奏時,往往把遠處的鹿引來,遠遠靜聽斯布斯額的演奏,當他們發現不是自己的夥伴在召喚自己的時候,才慢慢地離去。哈薩克族的《額爾齊斯河》描寫了額爾齊斯河的自然景色,是一首有代表性的斯布斯額獨奏曲。
尺八的歷史尺八是我國古老的吹奏樂器,源於豎篴,竹製,長一尺八寸,在隋唐頗為盛行,自宋代後漸少使用。>>
尺八在隋唐之際東傳日本。
1300多年前,尺八東傳日本。
隋唐之際,日本曾屢派「遣隋使」和「遣唐使」前來中國,許多中國樂器,流傳東瀛。
據浙江省國際文化交流協會副研究館員孫以誠考證,日本尺八源於我國杭州。南宋時,日本名僧覺心來中國杭州護國仁王禪寺學習,在此期間向同門居士張參學會了吹奏「尺八」的技藝,回國帶回尺八及尺八曲《虛鈴》和《虛空》 等。後來,心覺創立普化宗,傳授「尺八」技藝,故將他所傳授的尺八稱為「普化尺八」。而至今仍保存在浙江省藝術學校校園內的護國仁王禪寺舊址就是日本「尺八」的祖庭。
最早傳入日本的尺八僅用於宮廷雅樂,稱為「古代尺八」,也常作為達官貴人的玩物,故也叫「雅樂尺八」。據傳,日本聖德太子特別喜愛尺八,他當時所用的中國尺八,如今還珍藏在奈良的法隆寺中。
在奈良東大寺的正倉院里,現在也保存著我國唐代傳去的8支尺八。其中一隻刻雕尺八,長43.7厘米,管上端開口,管身前面五孔後面一孔。每一按音孔邊緣有圓形花紋。製作十分精美,通體雕花紋和仕女像。第一孔上刻有二女,一者俯而摘花,一者立其後作張袖狀。後面一孔下有一女立而手執扇,另一女坐彈琵琶。其餘部分均飾以花鳥紋。此外還有玉尺八、牙尺八、雕石尺八和樺捲尺八等。蘇州民族樂器一廠曾復制刻雕尺八一件。
1871年以後,「普化尺八」傳於民間。日本現在使用的尺八就是從「普化尺八」演變而來的,不限長短,一般多為3節、 5孔(前4後1)、不設膜孔。它是日本民間主要的吹奏樂器,既能吹奏古典樂曲,也能演奏現代樂曲;還經常與箏和三味線一起合奏,甚至還能與西洋管弦樂隊、電子風琴等合作。
此外,由我國傳入日本的還有「一節切尺八」。
20世紀70年代美國人海山(kaizan)將尺八從日本傳至美國。
侗笛簡介侗笛是侗族獨特的民間樂器,外形和洞簫相似,吹口裝有簧片,豎吹,音色清麗悠揚,富有山野風味,常用以獨奏或為歌唱伴奏。廣泛流行於侗族地區。
侗笛:侗族獨特的民間樂器,侗語叫「介各」或「濟各斯」。外形和洞簫相似,吹口裝有簧片,豎吹,音色清麗悠揚,既可表現婉轉抒情的情調,又可奏出熱烈歡騰的旋律。富有山野風味,常用以獨奏或為歌唱伴奏。流行於黔桂湘交界侗族居住地區,以貴州省黎平、榕江、從江最為盛行。
原始社會的塤,器形多樣。浙江餘姚縣河姆渡遺址陶塤,呈橢圓形,只有吹孔,無音孔,距今約七千年。陝西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遺址陶哨,其形略如橄欖,也只有一個吹孔,用細泥捏塑而成,是塤的原始形態之一,距今約六千年。山西萬榮縣荊村遺址出土三個陶塤,其中一個陶塤已有兩個音孔(《中國音樂史圖鑒》Ⅰ—22至Ⅰ—26)。山東維坊姚官莊、山西垣曲古城關東、垣曲豐村、太原市郊義井村、河南鄭州大河村、安徽汪洋廟遺址、江蘇邳縣大墩子遺址均發現新石器時代陶塤,分屬於不同的原始文化區域。
製作陶塤要選用土質純凈、不帶砂石雜質的粘土,顏色不拘,紅、黃或黑土均可。將粘土加清水,反復絞拌揉揣,和成軟硬適中的泥塊,經捏坯、整形、開孔、磨光和煅燒而成。中國音樂學院曹正教授自本世紀三十年代即製作仿古陶塤,積累了豐富的經驗。1979年以來,天津音樂學院陳重教授改進研製成九孔陶塤。
中央民族樂團杜次文,1984年隨團赴美國參加第二十三屆奧運會藝術節,後又在西班牙、西德等國家表演了塤獨奏曲《楚歌》、《唐樂》、《風》等。趙良山在《編鍾樂舞》中演奏了《八音齊鳴》,均贏得贊譽。九孔紫砂陶塤已在民族樂隊中較普遍使用
塞簫
塞簫,苗族吹口氣鳴樂器。苗語稱展尖,意為堵有軟木塞的竹管。漢族稱其為塞簫。流 行於貴州省興義、安龍,廣西壯族自治區隆林、西林、那坡和雲南省廣南、富寧等黔、桂、 滇三省區接壤的苗族地區。
管身竹製,多採用當地生長的苗語稱胸叮的竹子製作,這種竹材管徑較細而竹節修長, 是制塞簫的良材。管長一般42厘米,中間無節,兩端通透。上端管口外徑2.1厘米、 內徑1.5厘米左右,下端管口外徑1.7厘米、內徑1.3厘米左右。製作時,在上口塞進一個 長2.6厘米、直徑1.5厘米、劈去一側的軟木塞。木塞多用杉木或泡桐木製作,木塞紋理要 與竹管紋理方向一致。將木塞一側(圓周的1/4弧面)順紋劈去,然後塞入管首背面,劈 去的部分與竹管內壁就構成一個半月形進氣通道。在距上端管口3.7厘米正對氣道的背面管 壁上,開一個長方形發音哨孔,孔長1.1厘米、孔寬0.6厘米,孔的下方修削成向內的斜 坡狀,作為分氣閥。在管身正面中下部開有六個圓形按音孔,第一孔至下端管口為5.8厘米 , 在發音孔至第一孔的1/2處開第六孔,在第一孔至第六孔之間開第二、三、四、五孔,各按 音孔間距相等。
演奏時,管身豎置,右手無名指、中指、食指按第一、二、三孔,左手無名指、中指、食指 按第四、五、六孔。嘴含管首,氣流由氣道進入、沖激發音孔,一部分被斜坡狀分氣閥擋入 管內,使管內空氣柱振動,通過按孔改變空氣柱長短而發出高低有別的音。用平吹和超吹方 法,音域b—f3。平吹音色柔和、典雅,超吹音色干凈、明亮。c3以上的幾個音較難吹 奏。常用的有滑音、打音等演奏技巧。用於獨奏,所奏樂曲都來自民歌音調,但無固定曲牌 ,只有遠調與近調之分。遠調是為在遠處的戀人而吹的,起音較高,音色脆亮而悠揚;近調 是為身旁的戀人而吹的,起音較低,音色柔和而委婉。近調又有五指調、六指調兩 種,前者是固定按住第三孔,用另外五指開閉音孔發音,音域較寬;後者則六指均用,音域 只有十二度。每首塞簫樂曲都含有一定的詞意內容,有著獨特而完美的表達意境。
塞簫是苗族青年男女社交和戀愛生活中常用的樂器之一,多由小夥子吹奏。由於運氣方式、 所用指法和演奏樂曲的不同,每個小夥子的演奏都各具特色。即使在深夜,在兩人相距較遠 的情況下,姑娘也能從情人隱隱約約的遠調簫聲中,聽出他是在孤獨嘆息,或是在責怪自己 沒有赴約,還是呼喚自己快去相會。當兩個相愛的戀人依偎在一起的時候,低回婉轉的近調 簫聲,更使他們難舍難分、情似海深。每逢農歷正月初一至初八,在苗族盛大的跳坡節上, 吹奏塞簫更成了青年小夥子們表現才華和技藝的好時機,一個個興高采烈,一曲曲傾腹而出 ,它既是小夥子相互比賽,也是向姑娘們傳情,許多美滿的姻緣就是從這里開始的。�
〔小塞簫〕苗族吹口氣鳴樂器。流行於貴州省興義、安龍,廣西壯族自治區 隆林、西林、那坡,雲南省廣南、富寧等地。
管身竹製,外觀與塞簫相同,管長24厘米,上口外徑1.6厘米、內徑1.1厘米,下口 外徑1.4厘米、內徑0.9厘米。上端管口內置軟木塞,在管身背面的氣道下方、距管口3.1 厘米處,開一個長方形發音哨孔。管身正面開有六個按音孔,第一孔距下口3.3厘米。在發 音孔至第一孔的1/2處開第六孔,在第一孔至第六孔之間等距開第二至第五孔。
演奏時,豎吹,右手按下三孔,左手按上三孔。運用平吹或超吹,音域g�1—g�3。平吹音 色清脆、帶有哨音,超吹音色則較尖銳。用於青年男女社交和戀愛生活,多由男子吹奏。
〔大塞簫〕苗族吹口氣鳴樂器。流行於黔、桂、滇三省區相鄰廣大地區。�
管身竹製,外觀與塞簫相同,管長68厘米,上口外徑3.6厘米、內徑3厘米,下口外 徑3.1厘米、內徑2.5厘米。上端管口內置軟木塞,在管身背面的氣道下方、距上 端5厘米處,開有一個長方形發音哨孔。管身正面開有六個按音孔,第一孔距下口10厘米。 在發音孔至第一孔的1/2處開第六孔,在第一孔至第六孔之間,等距開第二至第五孔。
演奏時,豎吹,右手按下三孔,左手按上三孔。運用平吹或超吹,音域g—d�3。平吹音色 深沉、渾厚,超吹音色甜美、圓潤,富於表現力,擅長演奏優美抒情的曲調。用於青年男女 社交和戀愛生活中,多由男子吹奏。
民族奇葩姊妹篇 姊妹簫,又名小嗩吶、咪咪。苗語:「佔得息」、「力布」、布依族語:「布勒歪練」,它是花溪苗族,布依族同胞的主要樂器,是男女青年們談情說愛時傳遞愛情的一件最重要的工具。
姊妹簫的曲調很豐富,也很優美動聽,可分為三種:一是以民間的嗩吶調演變而成的,這一類的流傳地域相對廣些;第三種是姊妹簫的原始調。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三首,這三首姊妹簫曲調充分表現了姊妹們在娘家時久別重逢的喜悅心情。
姊妹簫這個名稱的來歷,在廣大的民間流傳著不少動人的傳說故事。很久很久以前,在一座高山上居住著一家貧窮的人戶,夫妻倆已年過半百,身邊仍無一男兒,但是卻生下了七個聰明伶俐,如花似玉的姑娘,左鄰右舍都稱之為「七仙女」。他們家雖貧寒,但七個女兒的孝順和勤儉持家使一家九口的日子過得有滋有味。姐妹七個不但學會了紡紗織布,操持家務。七姐妹還有一付好嗓子,她們的歌聲甜美動聽,使青年後生們贊嘆不已。一年春天,七姐妹在樓上紡紗漿線,她們用從山上砍來的金竹把漿好的紗線穿在竹桿上晾曬,竹子和漿線的漿汁所散發出的一股股香氣引來了山上的野蜂,野蜂把一根根金竹鑽通了一個又一個的小孔,並在竹筒內安家落戶起來,一天,七姐妹正忙著綉花,徐徐輕風吹來,同時從樓上傳來一陣陣悅耳的音樂聲,她們還以為是外寨的後生悄悄跑來樓上吹奏簫筒向她們求愛,待她們上樓一看,樓上空無一人,細心的七妹仔細查看,才發現音樂聲是金竹上的蜂洞被風吹響而傳出的。這一發現使得精明的七妹得到啟示,她說:「各位姐妹,我們何不上山另砍一些最好的金竹來各人做一樣樂器來吹,這樣豈不可以消除我們的寂寞,增加我們的快樂嗎?」。七妹的提議得到六個姐姐的贊同,她們各自去砍金竹並按自己的設想做出了七件樂器,一看,七姐妹做的樂器一模一樣,吹出的音也一樣,她們感到很單調。後來,還是七妹有心計,她說;「我們是七姊妹,何不在竹桿上鑽七個孔,每個孔代表我們每一個人,這樣,孔多了聲音就多,就好聽了。」她就這樣做了一支七孔簫,一次能發出很多音,動聽極了,這是大姐提議:「為了體現我們七姐妹的團結和智慧,選兩支最好的聯在一起代表我們七姐妹,表示我們姐妹永遠不分離。」
樂器做好了,取什麼名字又成了大家討論的一個問題,這個說這樣,那個說那樣,意見一時無法統一,後來她們請來寨上的後生們幫助取名,有的說此樂器是七仙女發出的,應取名叫仙女簫,有的說仙女簫不好聽,提議取叫美人簫。這時生在一邊的父親對大家說:「依我看取叫姊妹簫最好,因為它像簫,又是你們七姊妹設想並共同做出來的,叫這個名字,紀念意義更大。」從此,人們就將這個樂器稱為姊妹簫。這個樂器便成了苗族,布依族同胞共有的一件最具代表性的樂器。據說,那三首主要曲調還是那七姐妹共同創造的呢。
要真正追溯姊妹簫的歷史和族屬,它應為漢代(約公元前77年--公元前37年)的北方民族羌族。由於該樂器來自羌民族,故將其稱之為羌笛。在唐代,著名詩人王之渙曾寫有「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的絕句。詩中所指的羌笛便是今天流傳的民間的姊妹簫。今天,流傳在四川西北的羌笛無論它的形狀,體量,音樂旋律以及演奏方法均與貴州的姊妹簫一模一樣,這難道說四川的羌族與貴州中西部的布依族、苗族有其淵源關系?
姊妹簫這一苗族、布依族的樂器在中國民族樂器的大家族中是有地位的,在古代樂器分類中古人將它分在中國八大類樂器中的第四類(竹類);在近代,民族音樂家們將它劃分在中國民族樂器三大類中的第一類(管樂類);在今天的民族樂器分類中,民族音樂研究專家們將其劃分為中國民族樂器四大類中的第三類(氣鳴類)。無論音樂家們把它分入那一類,姊妹簫確是中國民族樂器和民族音樂中的一朵奇葩。
芒筒,是丹寨苗族同胞最為喜愛也最善長吹奏的一種樂器。
芒筒長短、大小不一,音高各異。中小型芒筒長30—70厘米,大芒筒長150厘米左右,最大者長達2米。其音高依次相隔八度。
民間芒筒依其大小組合在一起稱芒筒隊。大型芒筒隊由十五或二十一支組成,分為大、中、小和最小芒筒四組。每組三至五支,與各種蘆笙組成蘆笙樂隊。芒筒以圓潤雄厚的持續音加強主音,使樂隊音響豐滿。
[喉管]
喉管流行於我國廣東、廣西地區。竹製以雙簧哨子發音。樂隊中常用的是G調中音喉管和D調低音喉管兩著音高相差四度。喉管有七個音孔,只能奏出八個音,按七聲音階次序排列。可奏出音程的跳動,宜可演奏「滑音」、「疊音」、「花舌」、「顫音」等。
喉管沒有變音裝置,很少轉調,偶爾轉道屬調和下屬調。喉管多用於戲曲音樂的伴奏,在某些地區吹打樂隊中也有使用。在民族管弦樂隊中,喉管有是同其他中、低音樂其結合使用,以加厚樂隊的中、低音。
喉管音域很窄,使用受限制,音色不易於其他樂器融合,在樂隊中使用要慎重。
二胡
二胡是中國著名的拉弦樂器,它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七至十世紀的中國唐代,當時主要流行在中國西北部的少數民族之中。在一千多年的發展史中,二胡一直是戲曲的伴奏樂器 。
二胡構造簡單,一根細細的木製琴桿,長約80厘米,琴桿上有兩根琴弦,琴桿下裝有茶杯形狀的琴筒,還有一把馬尾做的琴弓。琴師演奏二胡時採取坐姿, 左手持琴,右手持弓。二胡的音域可達三個八度。二胡發出的樂音有著豐富的表現力,它以接近於人聲的音色,成為一種富於歌唱性的樂器 ,有人還因此稱它為"中國式小提琴"。由於二胡的音色聽起來略帶憂傷,因而善於表達深沉的情感。
1949年後,二胡的製作、改革和演奏藝術得到了發展,它可以獨奏,也可以在歌舞和聲樂以及戲曲、說唱音樂中伴奏。在中國民族管弦樂隊中,二胡更 是一種主奏樂器,類似西洋管弦樂隊中小提琴的角色。
由於二胡製作簡單、廉價易學而又音色優美,因而深受中國人的喜愛,是中國民間普及率很高的樂器。
高胡
高胡是"高音二胡"的統稱,是在二胡的基礎上改制而成的。高胡的產生,和中國民間樂種廣東音樂有著密切的聯系。
"廣東音樂"是流行在中國廣東地區的一種民間器樂表演形式,它起源於當地的地方戲劇和民間音樂。起初廣東音樂中並沒有高胡這種樂器,在上個世紀二十年代前後,"廣東音樂"作曲家和演奏家呂文成先生對二胡進行了大膽的改革,他把傳統二胡的絲弦改為鋼絲弦,提高了定弦,並用兩腿夾著琴筒進行演奏,這種音色清澈明亮的高音二胡,就被人們稱作高胡,並且很快成為"廣東音樂"中的靈魂樂器。
高胡的構造、製作和用料與二胡基本相同,最大的區別是琴筒較細。由於高胡產生的年代比較晚,因此,樂器製作家們在改造高胡的時候便少有顧慮和束縛。有的樂器製作家把早期高胡的圓形琴筒改為扁圓形狀,使音量加大;有的樂器製作家還把兩根弦的高胡改為三根弦,使樂器的音域向下擴展了五度。
高胡的音色清脆高亢,猶如女高音。它的這一特點加上低音區圓潤的特色,使它在樂隊中佔有非常突出的地位。因此,中國的民族管弦樂隊中一般都給高胡配備相當重要的席位。另外,由於高胡有著特別豐富的表現力,適於演奏抒情、活潑和華麗的旋律。因此,它在樂隊中經常以華彩的方式給樂曲的主旋律做伴奏,並且能把主旋律按照情感的需要加以裝飾。
板胡
板胡又稱作"梆胡"、"秦胡"等,它是伴隨著地方戲曲梆子腔的出現,在胡琴的基礎上產生的。板胡和中國其它的胡琴類樂器相比,最大的特點就是音量大,音色清脆嘹亮,尤其擅長表現高亢,激昂、熱烈和火爆的情緒,同時也具備優美和細膩的特點。
板胡在中國大約有300多年的歷史,它的名稱是因為琴筒用薄木板粘成而得名的。
最初,板胡主要流行於中國的北方地區,當地的許多地方戲曲和曲藝,比如像河北梆子,評劇、豫劇、秦腔等都是用板胡作為主要伴奏樂器的。由於板胡和中國的戲曲、曲藝有著深厚的淵源關系,因此它在演奏戲曲、曲藝音樂時最能發揮自身的特長,在地方戲曲和曲藝伴奏中,各地區的板胡善於表現各自不同的風格,富有獨特的地方色彩。
板胡的結構絕大部分和二胡相同,但也有區別,主要區別在琴筒上。板胡琴筒的前口不像二胡那樣蒙皮,而是用桐木板,這就是板胡發音的關鍵。板胡的音色特別清澈響亮,富有鄉土氣息,在樂隊中它常是各種伴奏樂器的領弦,在弦樂中擔任高音聲部。
新中國成立以後,在音樂工作者和樂器製作者的努力下,板胡的製作技術也有了很大的發展,使許多新品種加入了"板胡家族"。其中有中音板胡、高音板胡,三弦板胡,竹筒板胡,秦腔板胡等等,都是"板胡家族"的"新成員"。
隨著板胡形制的發展,板胡的演奏技巧也在不斷地提高,表現力也更加豐富多彩,成為中國民族樂隊中不可缺少的特色樂器和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獨奏樂器,並為民族歌劇、民族歌舞和聲樂伴奏。
㈥ 東南亞某個國家音樂
1英國
對於中國樂迷們來說,所謂「英式」(Brit-pop)是一個紀念性的符號。它充斥著太多人的青蔥歲月,同時現在仍然回盪在新一代年輕人的音樂夢想中。年輕的孩子們正在狂熱地痴迷弗蘭茲·費丁南德(Franz Ferdinand)或者基恩(Keane)這些嶄新的「英式」搖滾樂隊,而青春已過的人們還在不斷從「英式」黃金十年中的作品獲取感動。如果你是個朋克樂迷,你應該會把性手槍(Sex Pistols)或者沖撞(The Clash)樂隊當成永遠的偶像;即使這些你都不知道,那你肯定熟悉披頭士(Beatles)!英倫,這個清冽驕傲的字眼讓多少樂迷心中熱血沸騰!
細說Brit-pop,有人形容它「頹廢而不絕望,感傷而不煽情,躁動而不狂熱,是一種陽光燦爛的放縱,一場充溢著生命力的哭泣。」 Brit-pop直接承繼了後朋克的憂郁和新浪潮到新浪漫的華美,很多樂迷更熟悉的也許是其中無與倫比的英式吉他的清冽。從後朋克到新浪潮到Brit-pop,20世紀80年代後期到90年代初的「曼徹斯特之聲」作為承前啟後的音樂潮流,在英式搖滾樂歷史上佔有無可比擬的重要地位。
那是一個連Brit-pop這個標簽都還沒被發明出來的年代,英國流行音樂進入低潮,曾創造新浪潮音樂的曼徹斯特在這期間也變得蕭條。正當英國音樂將在沉悶中進入90年代的時候,一支叫做石玫瑰(The Stone Roses)的樂隊以救世主的姿態出現了。他們除了讓香菇頭發型,漁夫帽加連帽衫成為新的時尚,更帶來一股新的音樂之風——融合了吉他搖滾和獨立舞曲發展而成的迷幻搖滾舞曲。樂評人驚呼「上帝在第八天創造了石玫瑰樂隊才收手」。
石玫瑰給英國音樂帶來了革命——像孩子用水彩筆塗鴉般的音樂和唱片封套,嗡嗡作響的迷幻吉他舞曲,經典流行音樂創作概念的復甦……這株妖冶的「石玫瑰」在前Brit-pop年代盛開的如此燦爛!
石玫瑰樂隊1985年發行的最早的兩支單曲So Young和Tell Me中,主唱伊安·布朗就以不可思議的溫柔聲音讓人心醉。隨著鼓手Reni和吉他手John Squire不久之後的加盟,人們已清晰的看到石玫瑰已經含苞待放。終於,在也許再過50年還會被人傳唱的Made of Stone被Silvertone唱片公司在1989年4月作為單曲發表後,石玫瑰的第一張同名專輯《The Stone Roses》橫空出世。這張充滿傲慢、憐憫和無法言表的高貴氣質的唱片絕對震懾了時代,慢慢變成一代人的精神圖騰。毫不誇張地說,石玫瑰開始影響整個音樂世界,而這一切是這群街頭小子們開始根本無法預料的。在不久前英國權威音樂雜志《NME》的一次評選中,《The Stone Roses》被評為百佳唱片之首。讓我們來了解一下《NME》百佳之首的概念吧——被它壓在身下的Beatles,Beach Boys和Radiohead等等,無一不是經典中的經典。
可以說石玫瑰樂隊改變了90年代的英國音樂世界——因為他們「啟發」了綠洲(Oasis),收音機頭(Radiohead),污點(Blur),山羊皮(Suede)這些在整個90年代呼風喚雨的英式樂隊;但可能他們最偉大的成就是挽救了英國的搖滾樂。回到1989年,搖滾樂在英國某種程度上淪為被恥笑的對象,獨立樂隊頑固冷峻,主流音樂被極端保守的野心家們所污染。石玫瑰的處女專輯正是射向野獸心臟的一支飛箭,他們鶴立雞群,與時俱進,從懷舊的噪音製造者演變成為時代的化身。他們汲取著60年代Jimi Hendrix、The Byrds的迷幻精神和旋律,他們以Sex Pistols對道德的傲慢攻擊著制度,還擁抱著Acid House變化著的可能性。他們是一幫酷小伙兒,創作著倔強並可以隨之起舞的優美歌曲,他們擁有強烈的自我風格,他們的骨子裡閃爍著深刻、豐盈的英式吉他音樂靈魂。
像所有的經典一樣,遺憾總是與它緊緊跟隨。由於各種原因石玫瑰過早的在90年代凋零了。但幸運的是它沒有消逝,伊安那漫不經心的和孤傲的聲音還在繼續唱著,他帶著石玫瑰的靈魂繼續創作、前進。如今他已經擁有4張打著伊安·布朗印記而不是石玫瑰名號的專輯,他的音樂中保留著石玫瑰的清純雅緻,卻還多了些電子音樂的迷離氣息。他用音樂告訴我們,他雖然已經不是石玫瑰,但是他——伊安·布朗,依舊帶著一顆年輕、桀驁的心,帶著他的油漆筒,在屬於他的音樂世界肆意的揮灑、塗抹!
2法國
法國浪漫主義音樂
在法國,浪漫主義的繁榮更多體現在多位作曲家身上,其中比才(1838-1875)是最著名的一位,他的歌劇《卡門》盡管因表現了普通人的愛恨與慾望,內容極為接近現實,在當時惹來極大的爭議,然而隨後卻大受歡迎,常演不衰。劇中的《愛情是一隻不羈的小鳥》(哈巴涅拉)和《花之歌》以及《鬥牛士之歌》,幾乎成為了比才的招牌唱段。而他的另一部歌劇《採珠人》和戲劇配樂《阿萊城姑娘》,則以抒情性見長。
在同時代作曲家中,德裡布(1836-1891)的兩部芭蕾《希爾維婭》和《葛培麗婭》,繼承了法國路易十四時代的芭蕾傳統;拉洛(1832-1892)為小提琴與樂隊的《西班牙交響曲》,有著激情奔放的異國情調;聖桑(1835-1921)的音樂以晶瑩剔透的美感而著稱,交響詩《死之舞》、《管風琴交響曲》和歌劇《參孫與達麗拉》最能代表其個性。
稍後出現的馬斯奈(1842-1912),創作了歌劇名篇《維特》,人們所熟悉的《冥想曲》出自歌劇《黛依斯》。現已公認為法國最傑出作曲家之一的弗萊(1845-1924),其音樂細膩而富於感染力,作有《安魂曲》和包括十三首《船歌》在內的大量鋼琴作品和室內樂。丹第(1851-1931)和杜卡(1865-1935),分別以《法國山歌交響曲》和《魔法師弟子》,為法國晚期浪漫主義增添了瑰麗的色彩。
中法文化年,在北京,開展了許多的中法文化交流活動,為了把最能體現法國音樂創作現狀的音樂盛事介紹給中國的樂迷,法方將雷恩音樂節,<<跨越音樂-2005法國現代音樂會>>的舞台搬到了北京朝陽公園.雷恩音樂節,是當今法國乃至歐洲音樂潮流的前沿一極,是法國的狂歡節.這次,他們第一次正式走出國門,向中國觀眾呈獻了一台法國最有代表性,最前衛,最先鋒,最好聽的現代音樂會.(看這個的話應該很有幫助)
㈦ 竹舞的起源地
菲律賓人能歌善舞,竹子在他們的音樂舞蹈中發揮了特殊的作用。「蒂克林長腿鳥舞」和「辛基爾扇舞」都是著名的竹竿舞,舞蹈家在幾根成「井」形的竹桿中跳躍、歡舞,婀娜的舞姿,快捷的舞步給人以美的享受,但更有趣的是用竹子製造的樂器。菲律賓盛產直徑粗大、管壁較薄,發音效果好的竹子,用它來製作樂器十分理想。 菲律賓的竹樂器中氣鳴樂器佔有重要的位置,其中有竹排簫、竹鼻笛、竹管、竹笛等。竹排簫常用五管或七管,其音色清脆、透明。竹笛與中國竹笛相似,但無笛膜。竹鼻笛長約40多厘米,正面開有三個音孔,背面開有一個音孔,鼻笛的頂端為吹口,由演奏者斜持在胸前,用一個鼻孔吹奏,發音委婉、含蓄。音量較小,竹鼻笛在北方很流行,常在青年男女戀愛時吹奏,男吹鼻笛,女彈口簧,互相應答以表達愛慕之情。竹管是菲律賓最有特色的樂器。竹管一端開口,另一端密閉,吹口開在竹管的側面。吹奏時要用嘴唇蓋住吹口,發出的聲音渾厚、深沉。在1985年首都馬尼拉舉行的藝術節上"民都洛島東部舞蹈團"就採用了長達一米多的竹管為舞蹈伴奏。
竹製的體鳴樂器種類也很多,如竹口簧、竹刮器、竹板琴、竹蜂音器等。口簧是世界性的樂器,竹口簧是刻有竹簧舌的一條竹片,藉助人的口腔作為共鳴體而彈撥發音的,而菲律賓的竹口簧長近一尺,在竹柄上還雕有彩色花紋。菲律賓少數民族的姑娘常把竹口簧和梳子放在一起,在與戀人相會時就彈起竹口簧向對方傾訴衷情。菲律賓著名作曲家卡西拉格曾創作過一首竹口簧與管弦樂隊的合奏曲,將這件真正的民間樂器推上了神聖的音樂殿堂,是一次新的創舉。竹刮器是在一個竹筒上刻出長短不同刻度而製成的,用小木棍刮奏,可以產生類似音階式經過句的效果。在民間還有一種竹板琴,它是若干塊長、寬、厚都不同的竹板平放固定在支架上,用車形的小槌敲擊演奏。在蘇錄群島的節日中,常用它來為舞蹈伴奏。將一根竹竿的一端劈開就製成了竹蜂音器,表演者在演唱歌曲或舞蹈時,將竹劈叉敲擊自己的身體,就發出嗡嗡的蜂音效果,很有特色。
竹製的弦鳴樂器有竹提琴和竹皮弦琴。前者是用大塊竹板加工而成的小提琴。竹皮弦琴是用一節較粗的竹筒將表皮一根根挑起來,在竹皮的兩端墊上小木塊,使每條竹皮都懸起來,用手指彈撥竹皮弦就能發出一定的音高。一般在竹筒的一面挑出五條皮弦,能發出5個不同的音。有的在竹筒的正反兩面各挑出5根竹皮弦就可發出10個不同的音。用雙手彈撥或用棍子敲擊進行演奏,這種樂器在太平洋、東南亞和非洲都留下了痕跡,很可能是歐洲齊特爾類彈撥樂器的祖先。
菲律賓有一台世界聞名的竹製管風琴,安裝在首都馬尼拉郊區的一個小鎮拉斯比耶斯的教堂中,它是由一位來自西班牙的神父狄亞哥。賽拉於1816年-1824年建造的。這台管風琴的外形與西班牙巴洛克式管風琴相似。因採用竹管,發出的聲音嘹亮、清徹,而且還能發出特殊的小鳥叫聲,十分有趣。但竹管風琴經歷了三次地震和一次台風的破壞,雖然進行過修理,但效果仍不理想。1973年管風琴運到德國進行修理,1975年修復後竹管風琴運回菲律賓,在拉斯比耶斯鎮上舉行了盛大的歡迎慶典。從1976年開始每年都在此舉行國際性的竹管風琴音樂節,有不少世界著名的管風琴演奏家前來表演,演奏歐洲古典音樂和菲律賓民族音樂。
在菲律賓還有一個世界上罕見的竹樂團,它是由「崩崩音樂團」演變而來的。崩崩樂團是一個小的節奏性樂隊,只限於在節日中演出。1966年在奎松城建立的「潘卡特·卡瓦彥(意為歌唱的竹子)竹樂團」復興了這支奄奄一息的竹樂隊,並將它發展為美妙動聽、名揚國外的菲律賓竹樂。竹樂團由25名14歲-21歲的青少年組成,總共有竹樂器100多件,主要樂器有崩崩(這是一組由低音到高音的竹管樂器,每根竹管只發一個音,一個人吹1-2根竹管,整個樂團有幾十根,它的音色深沉、園潤,是竹樂團的基礎),都拉里(一種無笛膜的竹笛)、達姆加底(這是一種帶有竹筒共鳴管的竹板琴,是樂隊中主要旋律樂器,音色很明亮)、底邦克隆(亦稱竹豎琴、竹鋼琴,是由搖奏的安格隆竹筒琴組合而成的,三十多個安格隆掛放在一個架子上,由一個人演奏,音色華麗,主要對旋律進行裝飾變奏)和竹圈鼓等。除此之外還要加上三角鐵、鈴鼓、鑼鈸等。竹樂團的合奏十分動人,悠揚的旋律、濃郁的和聲、顫動的音色,使人如聞"仙樂"。他們演奏的曲目也很廣泛,從菲律賓的民歌、聖誕節歌曲直到歐洲古曲音樂,無不美妙動人。竹樂團曾多次作為菲律賓的音樂使者到美國、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亞、西班牙、香港訪問演出,1976年曾來我國演出,所到之處受到聽眾的一致好評,同時也對這些獨特的竹樂器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竹樂團的核心人物是指揮兼音樂指導托萊多先生,他是一位中年音樂家,據說最早創造這些竹樂器的是他的父親,竹樂團現在用的兩套竹豎琴、竹板琴還都是他父親製作的。
1985年7月在菲律賓的民間藝術節上,還有一個奇特的軍樂隊,它的樂器無論是小號、長號、薩克斯號、單簧管……都是用竹子和藤製作的,這在世界上也是很少見的。
㈧ 什麼是器樂重奏什麼是器樂合奏兩者有什麼區別分別有代表曲么
合奏與重奏的具體區別如下:
1、定義不同
合奏是按樂器種類的不同,分別組合成幾個樂器組,各組演奏各自的曲調,但綜合在一起,恰是同一首樂曲;
重奏是每個聲部均由一人演奏的多聲部器樂曲及其演奏形式。
2、分類的形式不同
合奏分為小合奏、民樂合奏、弦樂合奏、管樂合奏、管弦樂合奏等形式;
重奏按聲部及演奏者的人數,可分為二重奏、三重奏,以至七重奏、八重奏等。由於演奏的樂器不同,因而又有鋼琴三重奏、弦樂四重奏、管樂五重奏等等的形式。
3、演奏曲目不同
合奏是多個人演奏的是同一首樂曲。
重奏則採用多樂章套曲形式,每個人演奏一部分曲目,最後形成套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