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看菲律賓 > 菲律賓政府文官長是什麼官

菲律賓政府文官長是什麼官

發布時間:2022-06-18 06:51:50

A. 常任次官和常任文官有什麼區別

常任制,是某些國家官員任用的一種制度。現代實行文官制度的國家,對文官實行常任制。文官經考試錄用任職後,除因辭職、過失被辭退或免職、退休、死亡外,一般均長期任職;非因法定事由和非經法定程序,不得違背個人意願,強行免職、休職或辭退。常任制與終身制是不同的,二者的重要區別在於,前者實行退休制度,後者則不實行退休制度,而是終身任職。實行常任制是西方文官制度的一大特徵。西方國家將國家行政管理工作視為一種職業,由不參加黨派之爭的文官擔任,使之保持「政治中立」,不受政治潮流的影響,這有利於保證國家管理工作的連續性和國家機器的正常運轉。但是,實行常任制,如果管理措施不力,也容易使官員滋生惰性,以致缺乏活力,帶來效率不高的弊端。與西方只是事務性公務員即文官實行常任制不同,我國沒有政務官與事務官的區別,所有公務員實行的都是常任制。實行常任制,干好乾壞一個樣,干多干少一個樣,容易造成公務員隊伍人浮於事,互相推委扯皮的現象。因此,公務員法確立了職位聘任制度,對於一些專業性較強的職位和輔助性較強的職位實行聘任制,以很好地激發這部分人的積極性,降低國家行政成本。

B. 事務官與政務官的區別是什麼,詳細

1、任務性質不同

事務官:事務官為文官公務員系統成員。相對於政治系統中的政務官,事務官在政治上必須保持政治中立,任期不由選舉和黨派轉換所影響。

政務官:與「事務官」相對。民主政治制度下享有政治地位的非職業政府公職人員。或直接由選舉產生,或由選舉中的獲勝者提名、任命產生,有權依法行使國家權力並負有政治責任。

2、任用資格不同

事務官:為行政專門化,需要通過一定的考試或檢核及格始可,事務官有一定的任
用資格限制但享有一定的任用的保障

政務官:沒有資格的限制在英國由內閣總理基於其才能與信任度來選任,在台灣則由行政院長選任之

3、身份保障不同

事務官:非依照法律及法定程度,不得任意免職,並享有身分保障權。

政務官:隨著上級長官共進退,並得隨時被任用、免職,其身分不受法律之特別保
障。

4、退休制度之有無不同

政務官:無退休制度之適用

事務官:有法定退休制度,並有其相關之退休事項之規定

5、懲戒種類不同

政務官:政務官有撤職及申誡兩種,而實際上政務官應向人民負擔政治責任

事務官:事務官的懲戒則有撤職、休職、降級、減俸、記過及申誡等六種

C. 國民政府文官長是個什麼職務

薦任為中華民國文官制度事務官中的一等,類似軍人之軍銜、古代中國官員之品級,又如現在電腦游戲中的角色升級。

公務員所取得的官等,不是指任實際職務,具體任何種職務,要依考試院銓敘部來核定何種官等、職等與任何種職務的關系。

中華民國文官制度的建立,是在北伐後民國18(1929)年公布的《公務員任用條例》基礎上,經過兩次修訂逐步形成,最終在行憲後成型《公務人員任用法》。

依據早期《公務人員任用法》的規定,公務人員有官等及職等區分,官等分為簡任、薦任、委任三等,職等分別對照分為一、二、三三階共九等。簡任第九職等為最高等,薦任次之。要取得一定官等和職等,需要在符各項資格的情況下,參加考試院舉辦的國家考試,並由考試院取成績優者進行授階。

也就是說,尊公當年官等為薦任,職等在第七等或第八等,即薦任第七/八等公務人員。至於當年該等人員應可行何種公務即當時之職務列等表,資料未及查詢。

若要對照現在的中華民國文官體制,按照現行的《公務人員任用法》,已在民國75(1986)年時改為:官等依舊為委任、薦任、簡任;職等分一至第十四職等,以第十四職等為最高職等。薦任為第六至第九職等。

至於現行的職務列等,要按各公立機關組織法視之。譬如以中央機關之一的行政院為例,按照《行政院組織法》,薦任官等者可從事行政院本部的如下公務:

「第十一條,秘書之編制:行政院置秘書十六人至二十人,其中十人簡任,余薦任;科長十五人至二十人,薦任;科員五十人至八十人,委任,其中二十人至三十人,得為薦任;書記官三十人至四十人,委任;並得用雇員四十人至五十人。」

「第十二條,參事編審書記官之設置:……置編審十人至二十人,薦任;書記官十人至二十人,委任;並得用雇員十五人至二十五人。」

「第十五條:會計統計及人事室之設置及編制:會計室置會計主任一人,薦任;科員六人至八人,委任;佐理員二人至四人,並得用雇員二人至四人。……」

又如公立大、專院校中,獲薦任官等者可任為幹事、護士、圖書管理員、輔導員、訓導員等等職務。

各公立機關都有各自的職務列等表,要查及各公立機關的組織法,不一一贅述。

另外要說明下的是,是先有國民政府,後有總統府。依據孫中山民主三步曲,中國完成民主要經軍政、訓政、憲政三步,北伐掃除軍閥時期是為軍政,而國民政府就是在北伐成功後依法設立的訓政政府,訓政政府以黨領政奠定經濟基礎、教導民眾行民主之事。訓政一旦完成,就要還政於民,辦理民主憲政,解散國民政府,建立民選之政府。原定在民國25(1936)年結束訓政,但因抗戰軍興而延宕。抗戰勝利後民國35(1946)年起國民政府正式開始舉辦制憲國大,最終在1946年12月25日完成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完備憲法《中華民國憲法》。因此,國民政府完成了歷史任務,成為看守政府,最後在1948年5月20日選舉總統、副總統,國民政府解散,原址改稱總統府,中國也由此進入憲政時期,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

D. 急求黃岩島事件詳細來龍去脈

黃岩島事件全記錄,網路有敏感字過濾,所以更加詳細的內容看參考資料吧。

上世紀90年代以前,國際社會對中國擁有黃岩島主權從未提出任何異議,不存在對該島的主權之爭。
上世紀90年代以前,國際社會對中國擁有黃岩島主權從未提出任何異議,不存在對該島的主權之爭。

1992年以來,菲律賓前國家安全顧問戈勒斯聲稱黃岩島是菲律賓國土,挑起爭端。

從1993年起,菲律賓對該島進行勘測、考察和巡邏。1997年,菲律賓海軍毀壞了中國主權標志;當一艘載著中、美、日三國無線電愛好者的中國船隻抵該島考察時,菲律賓竟在外交場合稱中國「企圖佔領黃岩島」,還制定了作戰原則以維護其「主權」。1998年,菲律賓成立了包括艦艇部隊、航空分遣隊和情報部隊的專門機構。

1999年,菲軍艦多次驅趕、撞沉中國漁船。並特意將淘汰的軍艦「BRP Benquet 」擱淺在黃岩島(11月3日)上。中國要求菲律賓拖走。作為總理朱鎔基正式訪問菲律賓的前提,12月5日「BRP Benquet」被拖離了黃岩島。2004年菲律賓又將其置於南沙中業島。

依據1898年的《巴黎協議》、1900年的《華盛頓協議》、1930年的《英美條約》,東經118°線為菲律賓領土的西部邊界,而黃岩島在此之外。1935年頒布的菲律賓《憲法》和1961年的菲律賓《領海基線法》中菲律賓政府均重申了這一界線。

1990年代以前菲律賓出版的地圖也未將黃岩島列入其領土,國際社會(包括菲律賓)對中國擁有黃岩島主權從未提出任何異議。但當時黃岩島處於美國的控制之下。

2009年3月10日菲律賓總統阿羅約不顧中國的反對,正式簽署「領海基線法」,將中國的南沙部分島礁和黃岩島劃入菲領土。據菲媒體報道,菲總統府文官長埃爾米塔2009年3月11日宣布,盡管中國抗議並堅稱對南沙群島擁有主權,但阿羅約還是於前一天簽署了第9522號共和國法案,即「菲律賓領海基線法」。他告訴媒體,「領海基線法」並未特別宣稱斯普拉特利群島(指南沙群島)和斯卡伯勒淺灘(指黃岩島)歸屬菲,因為菲對這兩個島嶼的主權主張「已經在現存法律中得到體現」,「不需要再在新簽署的法案中得到體現了」。

埃爾米塔聲稱,該法案的通過符合《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規定,並且「新的法律並不是要擴張領土,只是要對領海基線進行技術上的調整」。

目前中菲兩國在島上都沒有永久設施或主權標志。中國主權標志於1997年被菲軍破壞。

截止到2008年,黃岩島地區還是被菲律賓海軍實際控制。旅遊潛水(1998)和業余無線電探險(1994,1995,1997 和2007)也是允許的,但會受到菲律賓海軍的監視。

菲方進犯

原因

菲方染指黃岩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黃岩島海域資源豐富。同南沙群島一樣,黃岩島海域不僅是重要的海上通道,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而且水產資源十分豐富。這里盛產經濟價值較高的金槍魚、紅魚、章魚、梅花參及各種貝類產品,特別是珊瑚種類繁多、經濟價值高。

其次,70年代以來,以菲律賓、越南為首的幾個東南亞國家先後宣稱對我國南沙群島的某些島嶼擁有部分或全部主權,有的派軍艦和飛機巡邏;有的甚至在島上構築工事,派兵駐守,擺出「先佔為王」的架勢,使南沙局勢主權之爭不斷升溫,這一「亂世」為菲當局霸佔黃岩島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環境。

E. 曼努埃爾·路易斯·奎松的主要事跡

曼努埃爾·路易斯·奎松加入了埃米利奧·阿奎納多反抗西班牙的革命戰爭隊伍中,奎松在戰爭中顯示他的英勇和無畏的戰斗作風,這對他個人今後的政治生涯促進很大,1899年,菲律賓宣布共和國成立,但新領袖不承認美國擁有菲律賓主權,於是又爆發美、菲戰爭。奎松被移交給美國人,並監禁了6個月,後來返回了馬尼拉。1902年,美國國會通過菲律賓法案,宣布結束軍事統治,在菲律賓建立以美國人為主的文官政府。
1903年,奎鬆通過了律師考試,但他放棄了律師的職業,到塔亞巴斯的省級政府部門工作,1906年參加競選,並被選為省長。1907年,奎松又成功的作為民族主義黨後選人參加競選,他和塞爾吉奧·奧斯米納一起被選入了眾議院,並擔任在哥倫比亞特區的華盛頓駐地專員(1909-1916年)。在那裡他被評價為是『一個浪漫的舞蹈演員,花花公子外交家, 精明的說客』。
1916年2月,奎松發起制定了瓊斯法案,主要內容是擴大本地人參與政治的機會,以此緩和菲律賓人的反美情緒。這個法案使菲律賓立法的權力不再受美國人的約束,也憑借了這個法案,使奎松成為了菲律賓的英雄。同年當選為參議院,並很快成為參議長。
1935年9月,奎松當選為菲律賓聯邦的第一任總統,塞爾吉奧·奧斯米納當選為副總統,奎松首次擔任首席執行官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通過國防預演算法案,這項法案使理事會主席;國防與參謀長;武裝部隊都直由他管理。1941年11月,奎松連任菲律賓聯邦總統。
1942年5月,日本侵略軍強占菲律賓,奎松帶領他的內閣成員逃離了菲律賓,直到1943年戰爭勝利後才回國,1944年8月1日,奎松去世。

F. 市委、市府的秘書長到底是什麼職務

一般來說,市委秘書長(兼任市委常委)為副廳級,相當於副市長;
市政府秘書長為正處
是領導的大秘書!
大凡黨政機關和部隊都設秘書處,處長稱秘書長。秘書處的職責是負責各處室的工作協調,還直接負責對領導的公務活動安排、接待、領導講話材料的起草與把關等等。秘書長對黨政一把手直接負責,如果某項公務活動領導不能參加,秘書長可以代表領導參加。秘書長的實際職權大於同等處室的負責人。

G. 諾利·德卡斯特羅的菲律賓內閣組成

菲律賓 實行總統制。總統是國家元首、政府首腦兼武裝部隊總司令。本屆內閣於2004年8月組成,此後略有調整。目前,內閣成員24名:副總統諾利·德卡斯特羅(Noli de CASTRO),文官長埃杜阿多·埃米爾塔(Eardo ERMITA),外交部長阿爾韋托·羅慕洛(Alberto ROMULO),財政部長凱撒·普里斯馬(Cesar V. PURISIMA),司法部長勞爾·岡薩雷斯(Raul GONZALES),農業部長黃嚴輝(Arthur C. YAP),國防部長阿維利諾·克魯茲(Avelino CRUZ),貿易與工業部長胡安·聖托斯(Juan V. SANTOS),公共工程與公路部長弗洛倫特·索里奎茲(Florante SORIQUEZ),教育文化與體育部長佛羅倫西奧·阿巴德(Florencio ABAD),勞工與就業部長帕特里莎·桑托·托馬斯(Patricia Santo THOMAS),社會經濟計劃部長羅慕洛·奈利(Romulo NERI),衛生部長曼努埃爾·戴里特(Manuel M. DAYRIT),土地改革部長萊納·維拉(Rene VILLA),內務與地方政務部長安吉洛·雷耶斯(Angelo REYES),環境與自然資源部長米歇爾·迪范瑟(Michael DEFENSOR),交通與通訊部長雷恩德洛·門多薩(Leandro R. MENDOZA),社會福利部長科拉松·索利曼(Corazon Juliano N. SOLIMAN),預算與管理部長艾米利亞·本科丁(Emilia BONCODIN),科技部長埃斯特萊拉·阿拉巴斯特羅(Estrella ALABASTRO),旅遊部長約瑟夫·杜蘭諾(Joseph Ace DURANO),能源部長拉斐爾·洛提拉(Raphael P. M. LOTILLA),新聞部長伊格納西奧·布涅(Ignacia Toting BUNYE)。

H. 聯合國有哪些成員國秘書長的官到底有多大每天做什麼工作

聯合國成員國

聯合國成員國有192個。
(括弧內為加入聯合國的日期)
阿爾巴尼亞--(1955年12月14日)
阿爾及利亞--(1962年10月8日)
阿富汗--(1946年11月19日)
阿根廷--(1945年10月24日)
阿拉伯利比亞民眾國--(1955年12月14日)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1971年12月9日)
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1945年10月24日)
阿曼--(1971年10月7日)
亞塞拜然--(1992年3月2日)
埃及--(1945年10月24日)
衣索比亞--(1945年11月13日)
愛爾蘭--(1955年12月14日)
愛沙尼亞--(1991年9月17日)
安道爾--(1993年7月28日)
安哥拉--(1976年12月1日)
安地卡及巴布達--(1981年11月11日)
奧地利--(1955年12月14日)
澳大利亞--(1945年11月1日)
巴貝多--(1966年12月9日)
巴布亞紐幾內亞--(1975年10月10日)
巴哈馬--(1973年9月18日)
巴基斯坦--(1947年9月30日)
巴拉圭--(1945年10月24日)
巴林--(1971年9月21日)
巴拿馬--(1945年11月13日)
巴西--(1945年10月24日)
白俄羅斯--(1945年10月24日)
保加利亞--(1955年12月14日)
貝南--(1960年9月20日)
比利時--(1945年12月27日)
冰島--(1946年11月19日)
波蘭--(1945年10月24日)
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1992年5月22日)
玻利維亞--(1945年11月14日)
貝里斯--(1981年9月25日)
波札那--(1966年10月17日)
不丹--(1971年9月21日)
布吉納法索--(1960年9月20日)
蒲隆地--(1962年9月18日)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1991年9月17日)
赤道幾內亞--(1968年11月12日)
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1945年10月24日)
大韓民國--(1991年9月17日)
丹麥--(1945年10月24日)
德國--(1973年9月18日)
東帝汶--(2002年9月27日)
多哥--(1960年9月20日)
多米尼加--(1978年12月18日)
多明尼加--(1945年10月24日)
俄羅斯聯邦--(1945年10月24日)
厄瓜多--(1945年12月21日)
厄利垂亞--(1993年5月28日)
法國--(1945年10月24日)
菲律賓--(1945年10月24日)
斐濟--(1970年10月13日)
芬蘭--(1955年12月14日)
維德角--(1975年9月16日)
甘比亞--(1965年9月21日)
剛果--(1960年9月20日)
剛果民主共和國--(1960年9月20日)
哥倫比亞--(1945年11月5日)
哥斯大黎加--(1945年11月2日)
格瑞那達--(1974年9月17日)
喬治亞--(1992年7月31日)
古巴--(1945年10月24日)
蓋亞那--(1966年9月20日)
哈薩克--(1992年3月2日)
海地--(1945年10月24日)
荷蘭--(1945年12月10日)
黑山-- (2006年6月28日)
宏都拉斯--(1945年12月17日)
吉里巴斯共和國--(1999年9月14日)
吉布地--(1977年9月20日)
吉爾吉斯斯坦--(1992年3月2日)
幾內亞--(1958年12月12日)
幾內亞比索--(1974年9月17日)
加拿大--(1945年11月9日)
迦納--(1957年3月8日)
加彭--(1960年9月20日)
柬埔寨--(1955年12月14日)
捷克共和國--(1993年1月19日)
辛巴威--(1980年8月25日)
喀麥隆--(1960年9月20日)
卡達--(1971年9月21日)
葛摩--(1975年11月12日)
象牙海岸--(1960年9月20日)
科威特--(1963年5月14日)
克羅埃西亞--(1992年5月22日)
肯亞--(1963年12月16日)
拉脫維亞--(1991年9月17日)
賴索托--(1966年10月17日)
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1955年12月14日)
黎巴嫩--(1945年10月24日)
立陶宛--(1991年9月17日)
賴比瑞亞--(1945年11月2日)
列支敦斯登--(1990年9月18日)
盧森堡--(1945年10月24日)
盧安達--(1962年9月18日)
羅馬尼亞--(1955年12月14日)
馬達加斯加--(1960年9月20日)
馬爾地夫--(1965年9月21日)
馬爾他--(1964年12月1日)
馬拉維--(1964年12月1日)
馬來西亞--(1957年9月17日)
馬里--(1960年9月28日)
馬紹爾群島--(1991年9月17日)
模里西斯--(1968年4月24日)
茅利塔尼亞--(1961年10月27日)
美利堅合眾國--(1945年10月24日)
蒙古--(1961年10月27日)
孟加拉國--(1974年9月17日)
秘魯--(1945年10月31日)
密克羅尼西亞聯邦--(1991年9月17日)
緬甸--(1948年4月19日)
摩爾多瓦共和國--(1992年3月2日)
摩洛哥--(1956年11月12日)
摩納哥--(1993年5月28日)
莫三比克--(1975年9月16日)
墨西哥--(1945年11月7日)
納米比亞--(1990年4月23日)
南非--(1945年11月7日)
諾魯--(1999年9月14日)
尼泊爾--(1955年12月14日)
尼加拉瓜--(1945年10月24日)
尼日--(1960年9月20日)
奈及利亞--(1960年10月7日)
挪威--(1945年11月27日)
帛琉--(1994年12月15日)
葡萄牙--(1955年12月14日)
前南斯拉夫的馬其頓共和國--(1993年4月8日)
日本--(1956年12月18日)
瑞典--(1946年11月19日)
瑞士--(2002年9月10日)
薩爾瓦多--(1945年10月24日)
薩摩亞--(1976年12月15日)
塞爾維亞--(2000年11月1日)注1
獅子山--(1961年9月27日)
塞內加爾--(1960年9月28日)
塞普勒斯--(1960年9月20日)
塞席爾--(1976年9月21日)
沙烏地阿拉伯--(1945年10月24日)
聖多美和普林西比--(1975年9月16日)
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1983年9月23日)
聖露西亞--(1979年9月18日)
聖馬利諾--(1992年3月2日)
聖文森及格瑞那丁--(1980年9月16日)
斯里蘭卡--(1955年12月14日)
斯洛伐克--(1993年1月19日)
斯洛維尼亞--(1992年5月22日)
史瓦濟蘭--(1968年9月24日)
蘇丹--(1956年11月12日)
蘇利南--(1975年12月4日)
索羅門群島--(1978年9月19日)
索馬里--(1960年9月20日)
塔吉克--(1992年3月2日)
泰國--(1946年12月16日)
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1961年12月14日)
湯加--(1999年9月14日)
特立尼達和多巴哥--(1962年9月18日)
突尼西亞--(1956年11月12日)
吐瓦魯--(2000年9月5日)
土耳其--(1945年10月24日)
土庫曼--(1992年3月2日)
萬那杜--(1981年9月15日)
瓜地馬拉--(1945年11月21日)
委內瑞拉--(1945年11月15日)
汶萊達魯薩蘭國--(1984年9月21日)
烏干達--(1962年10月25日)
烏克蘭--(1945年10月24日)
烏拉圭--(1945年12月18日)
烏茲別克--(1992年3月2日)
西班牙--(1955年12月14日)
希臘--(1945年10月25日)
新加坡--(1965年9月21日)
紐西蘭--(1945年10月24日)
匈牙利--(1955年12月14日)
牙買加--(1962年9月18日)
亞美尼亞--(1992年3月2日)
葉門--(1947年9月30日)
伊拉克--(1945年12月21日)
伊朗伊斯蘭共和國--(1945年10月24日)
以色列--(1949年5月11日)
義大利--(1955年12月14日)
印度--(1945年10月30日)
印度尼西亞--(1950年9月28日)
約旦--(1955年12月14日)
越南--(1977年9月20日)
尚比亞--(1964年12月1日)
查德--(1960年9月20日)
智利--(1945年10月24日)
中非共和國--(1960年9月20日)
中國--(1945年10月24日)注2
此外,宗座(梵蒂岡)在聯合國永久性的保持一個觀察員代表團。一些國際組織也有相似的觀察員地位。

注1:最初以南斯拉夫身份加入,後國名改為塞爾維亞和黑山,擁有同一席位,2006年6月3日黑山議會宣布獨立,席位改由塞爾維亞接替。

注2:1945年代表中國加入聯合國的是中華民國政府。1971年10月25日,聯合國大會通過2758號決議案,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接替中華民國席位至今,中華民國從此退出聯合國。

聯合國秘書長,常被看作是「世界的總管」。現在,讓我們對「世界的總管」作一些了解。

秘書長的職責

聯合國秘書長,其全稱應該是聯合國秘書處秘書長。它的職責在聯合國憲章中有著明確規定,即負責秘書處的工作,將其認為可能威脅國家和平和安全的任何事項提請安理會關注,並執行安理會、聯合國大會和其他(聯合國)主要機構託付的「其他職務」。

不過,在世界各國面前,聯合國秘書長往往被看作是聯合國的象徵,因此,秘書長常常利用自己的這一身份對各種國際爭端進行調停。

秘書長的條件

聯合國秘書長應該具備什麼條件,這是個很復雜的問題。

一般來說,秘書長必須有著非凡的外交才華和卓越的外交經歷,而且,這個人不僅會英語,法語也必須非常熟練。

但這還不是最主要的,關鍵是秘書長人選必須得到擁有否決權的安理會五常任理事國的一致同意方可。由於誰當選後對其所在洲及其所在國的影響非常巨大,所以這就牽扯到各國的利益均衡問題。實際上,聯合國本身就是大國政治的產物,因而秘書長的產生歷來就反映著大國利益的角逐。就是說,沒有安理會五大國的一致同意,任何人都不可能登上秘書長的坐席。

因此,想當聯合國秘書長,一個敢於「挑釁」大國權威、太有個性的人沒什麼戲。倒是一個來自和任何大國無冤無仇的安分小國公民,很有可能「勝出」。

I. "菲律賓文官長"是個什麼官

民國時期國民政府也設立文官長和參軍長各一名。後來,國民政府改組為總統府,設秘書長和參軍長各一名(參軍長後來取消)。從這種對比來看,文官長就相當於秘書長,他是總統的幕僚長。

J. 黃岩島問題的歷史背景是什麼

黃岩島(曾用名:民主礁),是中國中沙群島中惟一露出水面的島礁,位於北緯15°07′,東經117°51′,距中沙環礁約160海里。黃岩島是中國固有領土,由海南省西南中沙群島辦事處實施行政管轄。中國對黃岩島的領土主權擁有充分法理依據:中國最早發現、命名黃岩島,並將其列入中國版圖,實施主權管轄;中國一直對黃岩島進行長期開發和利用。黃岩島以東是幽深的馬尼拉海溝,這是中國中沙群島與菲律賓群島的自然地理分界。
中國最早發現、命名黃岩島,並將其列入中國版圖,實施主權管轄。
「領海基線」的劃法據史料記載,1279年,元代著名天文學家郭守敬奉旨進行「四海測驗」,在南海的測量點就在黃岩島。這說明,至少在元朝中國就已發現了黃岩島。
1935年1月,中國政府由內政部、外交部、海軍部和教育部等官方機構派員組成的水陸地區審查委員會公布的南海諸島132個島礁沙灘中,黃岩島以斯卡巴羅礁之名,並作為中沙群島的一部分列入了中國版圖。1947年10月,民國政府核定和公布的南海諸島新舊名稱對照表中,將斯卡巴羅礁改成為民主礁,列在中沙群島范圍內。1983年中國地名委員會授權對外公布「我國南海諸島部分地名」時,將黃岩島作為標准名稱,同時以民主礁為副名。中國歷代政府出版的官方地圖均將黃岩島標為中國領土。黃岩島一直不間斷地在中國廣東省、海南省的管轄下。中國政府關於南海諸島主權公告和聲明中均指出黃岩島領土主權屬於中國。
上世紀90年代以前,國際社會對中國擁有黃岩島主權[2]從未提出任何異議,不存在對該島的主權之爭。
1992年以來,菲律賓前國家安全顧問戈勒斯聲稱黃岩島是菲律賓國土,挑起爭端。 菲學者:黃岩島確屬中國[3]
從1993年起,菲律賓對該島進行勘測、考察和巡邏。1997年,菲律賓海軍毀壞了中國主權標志;當一艘載著中、美、日三國無線電愛好者的中國船隻抵該島考察時,菲律賓竟在外交場合稱中國「企圖佔領黃岩島」,還制定了作戰原則以維護其「主權」。1998年,菲律賓成立了包括艦艇部隊、航空分遣隊和情報部隊的專門機構。
1999年,菲軍艦多次驅趕、撞沉中國漁船。並特意將淘汰的軍艦「BRP Benquet 」擱淺在黃岩島(11月3日)上。中國要求菲律賓拖走。作為總理朱鎔基正式訪問菲律賓的前提,12月5日「BRP Benquet」被拖離了黃岩島。2004年菲律賓又將其置於南沙中業島。
中國常規導彈潛艇南海巡視依據1898年的《巴黎協議》、1900年的《華盛頓協議》、1930年的《英美條約》,東經118°線為菲律賓領土的西部邊界,而黃岩島在此之外。1935年頒布的菲律賓《憲法》和1961年的菲律賓《領海基線法》中菲律賓政府均重申了這一界線。
1990年代以前菲律賓出版的地圖也未將黃岩島列入其領土,國際社會(包括菲律賓)對中國擁有黃岩島主權從未提出任何異議。但當時黃岩島處於美國的控制之下。
2009年3月10日菲律賓總統阿羅約不顧中國的反對,正式簽署「領海基線法」,將中國的南沙部分島礁和黃岩島劃入菲領土。據菲媒體報道,菲總統府文官長埃爾米塔2009年3月11日宣布,盡管中國抗議並堅稱對南沙群島擁有主權,但阿羅約還是於前一天簽署了第9522號共和國法案,即「菲律賓領海基線法」。他告訴媒體,「領海基線法」並未特別宣稱斯普拉特利群島(指南沙群島)和斯卡伯勒淺灘(指黃岩島)歸屬菲,因為菲對這兩個島嶼的主權主張「已經在現存法律中得到體現」,「不需要再在新簽署的法案中得到體現了」。 埃爾米塔聲稱,該法案的通過符合《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規定,並且「新的法律並不是要擴張領土,只是要對領海基線進行技術上的調整」。

閱讀全文

與菲律賓政府文官長是什麼官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5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50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2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2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20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9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3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7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70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1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2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5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7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11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1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70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