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菲律賓戰役日軍純減員多少人1944
菲律賓戰役雙方真實傷亡,日軍傷亡11萬名,其中和族真日本兵陣亡7萬名(和族真日本兵還有10多萬在戰後回國了。)。美軍傷亡6萬5千名,其中戰斗陣亡2萬名。日軍沒有一個完整師團參戰,全部都是精簡師團或缺編師團,都是海洋型的輕裝師團。
Ⅱ 二戰時期,日軍如何用半年佔領東南亞
二戰時期,日軍如何用半年佔領東南亞,1941年12月7日,由寺內壽一指揮的日本南方軍40餘萬人,分兵數路進攻香港、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和緬甸。12月8日,侵入泰國並轟炸菲律賓,9日入侵馬來亞,10日在菲律賓登陸並進攻關島,19日突入香港,23日進攻威克島。
日軍在偷襲了珍珠港數小時後就轟炸了棉蘭老島的達沃城,接著又轟炸了克拉克機場和卡維特海軍基地。1941年12月9日轟炸了馬尼拉。1941年12月10日,日軍在北呂宋的阿帕里和維甘登陸兩天後,又在南呂宋的累加斯皮登陸。1941年12月24日,日軍主力在仁牙因登陸。同一天,日軍在阿蒂莫南登陸,然後向馬尼拉實施向心攻擊。
2月,日軍攻佔了索羅門群島的阿德米納爾蒂群島和布克島。3月8日,日軍推進到新幾內亞內陸;10日,日軍遭到美軍艦反擊, 有7艘運輸艦被損毀。5月,日軍攻佔了圖拉吉島,該島位於索羅門群島南部,正處在以拉包爾為基地的戰斗機作戰半徑的邊緣,南距索羅門群島第二大島瓜達卡納爾島約30海里,北面緊挨著佛羅里達島,是南太平洋海空交通的樞紐要地,原由澳大利亞部隊駐守, 後澳軍因戰局惡化無力防禦而主動撤離。日軍佔領該島後就開始修建機場。
1942年2月15日,新加坡英軍司令帕西瓦爾簽訂投降書,新加坡棄守。1942年3月9日,印尼群島荷軍投降。1942年5月6日,美菲聯軍7萬餘人在巴丹投降,菲律賓淪陷。1942年5月8日,緬北重鎮密支那失守,中國遠征軍、英印軍全面撤退,緬甸落入日軍之手。中國與盟國的陸上交通被徹底切斷,只能靠駝峰航線空運獲得援助物資。
1942年5月, 日本又先後侵佔新加坡、緬甸、新幾內亞和索羅門群島其餘島嶼等戰略要地,幾乎達到了原定的全部戰略目標。日本在征服東南亞和西南太平洋之後,控制了這個地域的1.5億人口和386萬平方公里土地。
連同以前侵佔的地區,包括朝鮮、中國淪陷區和印度支那,總面積達700萬平方公里,人口約5億,形成了一個北起阿留申群島,南臨澳大利亞,西迄印度洋的龐大殖民帝國,基本上實現了“大東亞共榮圈”的擴張計劃。
日軍在太平洋上的戰略防禦體系是依託一系列島嶼所形成的三條島嶼鏈。第一條島嶼鏈從南到北依次是吉爾伯特群島、馬紹爾群島、威克島、阿留申群島;第二條島嶼鏈依次是新幾內亞群島、馬里亞納群島、硫磺列島、小笠原群島;第三條島嶼鏈依次是菲律賓群島、台灣島、琉球群島,再由東西向的加羅林群島連接,形成蜘蛛網狀的戰略防禦態勢。日軍企圖憑借這些島嶼消耗、疲憊美軍艦隊,並適時出動聯合艦隊,進行一場海上決戰,迫使美國承認日本在西太平洋上的霸主地位,取得體面的媾和。
在日軍完成對太平洋島嶼的初步佔領,形成三條島嶼防禦鏈後,日本在戰略上開始顯露進攻乏力、防守失位的跡象。由於急於求成,日本的進軍路線拉得過長而在太平洋戰場陷入了困境。在對珍珠港襲擊6個月後, 日本在兩個關鍵性的戰役中接連受挫,這為盟軍全面反攻提供了良機。
Ⅲ 二戰時期的日軍在菲律賓戰場俘虜了多少美菲聯軍其中有個被俘美軍少將叫什麼名字這位將軍
菲律賓戰役,1941年12月8日—1942年5月7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太平洋戰爭中,日軍為粉碎美菲軍隊和美國亞洲艦隊,攫取資源豐富的美屬殖民地,給以後進攻荷屬印度和澳大利亞創造有利條件而實施的戰略性戰役。
此戰,是日本陸海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實施的攻佔眾多群島的第一次大規模合同戰役。它證明奪取制空權和制海權對於登陸兵上陸的成功具有決定性意義。登陸兵先遣支隊迅速奪取敵基地和機場以及日本航空兵轉場至這些基地和機場,對保障主力順利上陸和繼續作戰起了促進作用。作戰中,日軍死傷約1.4萬人,損失飛機80餘架、艦船4艘;擊毀美菲軍飛機250餘架、各型作戰艦艇8艘、商船26艘(美軍資料為驅逐艦1艘、潛艇2艘、其他艦船2艘)。美菲聯軍士兵死亡2500人,負傷5000人,110000人被俘虜(其中包括美軍中將溫賴特)。菲律賓的喪失使美軍在太平洋的戰略態勢急劇惡化。
喬納森·溫賴特(Jonathau Mayhew Wainwright,1883—1953)美國陸軍上將。巴丹半島戰敗被俘。 生於華盛頓州。1906年西點軍校畢業。後在騎兵部隊服役。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赴法國作戰,任第八十二步兵師副參謀長。後入指揮與參謀學校、陸軍軍事學院深造。1940 年10 月任菲律賓美國駐軍少將師長。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指揮北呂宋部隊抵禦日軍入侵。1942 年3 月麥克阿瑟調離後,晉升中將,負責指揮留守部隊,在巴丹(Bataan)和科雷吉多爾(Corregldor)地區與日軍本間雅晴的14軍激戰,同年5 月彈盡糧絕,率部8萬投降,被囚禁至1945 年日本投降後獲釋。應道格拉斯·麥克阿瑟之邀,參加在密蘇里號戰列艦上舉行的日本投降儀式。同年被任命為美國東部防區司令,9月5日晉升上將。1946 年任第四集團軍司令。次年退役。
Ⅳ 二戰中珍珠港事變後日本攻佔菲律賓時,麥克阿瑟指揮的遠東軍兵力有多少
1941年12月10日,日本開始進攻菲律賓。麥克阿瑟指揮的遠東軍僅有美軍1.9萬人,菲律賓軍1.2萬人,另外還有10餘萬當地民兵。空軍僅剩下菲律賓軍隊的150架飛機,海軍只有一支小艦隊。
Ⅳ 二戰中的菲律賓,為何會被稱為世界最好欺負的國家
因為菲律賓真的是太弱了。
當時,菲律賓總統拒絕向日本支付戰爭賠償。同時,日本殺死了菲律賓的所有戰俘。在經歷了時代的滄桑之後,菲律賓人似乎長期以來一直認為日本當時與他們無關,甚至現在與日本站在同一陣線來進行核實。但是在經歷了菲律賓的悲慘遭遇,簽署條約以及日本美化的故事和證據之後,菲律賓甚至將其視為友誼的見證,所以現在菲律賓甚至都不在乎該國的過去。在當今時代,日本是如此傲慢,以至於它宣布了對世界的菲律賓大屠殺,這幾乎是眾所周知的,但是這樣的消息並沒有影響菲律賓人。
Ⅵ 菲律賓戰役的戰役兵力
參加菲律賓戰役的日軍有第14軍團(司令官本間雅晴中將)、海軍菲律賓戰役聯合編隊(司令為高橋伊望中將,巡洋艦10艘、驅逐艦29艘、航空母艦1艘和水上飛機母艦3艘)、陸軍航空兵第5兵團(司令為小冰英良中將,飛機200架)、海軍基地航空兵第11航空隊(司令為冢原二四三中將,飛機300架)以及約100艘運輸船和輔助船隻。在菲律賓群島的美菲集團計有13萬人(麥克阿瑟中將任司令,其中3.1萬美國人)和270多架飛機(其中可作戰的142架)。美國亞洲艦隊(司令為哈特上將,主要類型的戰斗艦艇45艘)協同該集團作戰。
菲律賓戰役,1941年12月8日—1942年5月7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太平洋戰爭中,日軍為粉碎美菲軍隊和美國亞洲艦隊,攫取資源豐富的美屬殖民地,給以後進攻荷屬東印度(今印度尼西亞)和澳大利亞創造有利條件而實施的戰略性戰役。
此戰,是日本陸海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實施的攻佔眾多群島的第一次大規模合同戰役。它證明奪取制空權和制海權對於登陸兵上陸的成功具有決定性意義。登陸兵先遣支隊迅速奪取敵基地和機場以及日本航空兵轉場至這些基地和機場,對保障主力順利上陸和繼續作戰起了促進作用。作戰中,日軍死傷約1.4萬人,損失飛機80餘架、艦船4艘;擊毀美菲軍飛機250餘架、各型作戰艦艇8艘、商船26艘(美軍資料為驅逐艦1艘、潛艇2艘、其他艦船2艘)。美菲聯軍士兵死亡2500人,負傷5000人,110000人被俘虜(其中包括美軍中將溫賴特)。菲律賓的喪失使美軍在太平洋的戰略態勢急劇惡化。
美軍憑借海空優勢,採取集中兵力、中間突破戰術給日軍以毀滅性打擊。美軍佔領菲律賓群島使日本的戰略態勢進一步惡化。日本與南部海域的海上交通線被切斷,其戰略原料只有從中國東北和朝鮮向本土運進。美軍完全控制了南海,並為進攻海南島、台灣島、琉球群島和直接進攻日本本土建立了許多基地。
Ⅶ 二戰、日本侵略菲律賓的過程,和用了幾個月的時間大神們幫幫忙
1941年12月8日,在日本偷襲珍珠港之後僅僅10個小時,日軍就對美國控制下的菲律賓發起了進攻,並在一個月之後佔領了馬尼拉,約有7萬人成為日軍的戰俘。日軍將這些戰俘押解到100多公里之外的戰俘營,全程境況慘烈,史稱「巴丹死亡行軍」。整個行軍過程中僅在出發的時候給了戰俘吃了一個飯團,此後一路上不許戰俘喝水進食,凡是企圖找水和食物者,即被日軍以刺刀或開槍處決。一路上因飢渴而死或者遭到日軍處死的戰俘超過1萬人,其中絕大多數是菲律賓人。抵達戰俘營之後的兩個月內,又有2.6萬名戰俘被日軍虐待致死。
Ⅷ 二戰、日本侵略菲律賓的過程,和用了幾個月的時間
1941年12月8日,在日本偷襲珍珠港之後僅僅10個小時,日軍就對美國控制下的菲律賓發起了進攻。成功地偷襲了克拉克和伊巴兩美軍基地後,又在11日對阿巴里機場大肆轟炸。不及一星期,菲島的制空權已操在日本人手中。日方在空中佔了優勢後,即准備進攻菲律賓。同月17日,侵菲主力部隊由高雄、基隆、馬公三處出航。7天後,憑藉艦隊炮火之掩護,在呂宋島的拉蒙灣和仁牙因灣靠岸。拉蒙灣的登陸,本來以為困難重重,結果卻很順利地上了岸,而是在仁牙因灣遭遇到許多料想不到的難題,最終得在嘗了不少苦頭後,才成功登陸。未開戰前,日本人估計菲島比馬來亞容易佔領。可是,實際情況剛好相反。日軍花了近三倍的時間、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於1942年5月6日把美人趕出菲律賓。前後五個月
Ⅸ 聽說太平洋戰爭中菲律賓日軍損失了50萬,是怎麼回事,山下奉文的軍隊全軍覆沒了嗎,日本南方軍都在干嗎
一開始的時候,日本人得出的結論是菲律賓是美國人必攻之地,山下奉文定的策略就是盡量在最大的呂宋島和美國人打持久戰,讓美國人盡量流血,不得不做到談判桌上
可後來出了台灣海空戰這事,海軍對外宣稱是:全殲哈爾西的航母編隊,這消息把南方軍和大本營給忽悠了,一下子改了決定,覺得美國人沒了海空火力支援,沒太大優勢,准備在萊特島和美國人大決戰。為此調集大部隊向萊特島集結:
其中第30師團的兩個聯隊從棉蘭老島出發增援,第102師團主力從宿務島出發增援,第26師團,第68旅團和第8師團的一個聯隊從呂宋島出發增援,最有想像力的是第一師團居然是從上海來增援的。
來增援的部隊除了第一師團和第30師團的一個聯隊登陸成功之外,其餘基本上都被美軍海軍在海上管制起來了,山下奉文的老搭檔,馬來作戰時的第25軍參謀長,現在是第35軍司令官的鈴木宗作中將也在從宿務島前往萊特島增援的途中被美國人在海上「做塌勒」。
結果在萊特島,日本部隊被老美火力暴打,損失慘重
其後,在棉蘭老島,雖然山下奉文想盡辦法,但兵力、火力均落後老美,打到後面只能撤入山區
由於缺少後勤,大量士兵餓死在山裡
最後基本全軍覆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