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看菲律賓 > 古代人怎麼到菲律賓

古代人怎麼到菲律賓

發布時間:2022-06-22 14:40:12

1. 古代很早有人到南洋求生,這里的」南洋」指現在哪裡地區

南洋是指哪裡,我想這里沒有一個比我更有發言權,我是廣東汕頭人.南洋指什麼在我們這里是人所周知的常識.我的叔公,外叔公都是華僑,叔公剛好回來.我問他,他說南洋指的是東南亞除了越南,寮國,柬埔寨,緬甸之外的國家.不僅他這么說,我問我的叔叔,伯伯,他們也是這么說,南洋是指陸地,而不是海!!!!!
也許很多人覺得奇怪,但是事實如此.根據國家教育委員會編寫的世界通史中世紀卷中的中國與東南亞各國關系,其中分成三部分,中國與越南,寮國,柬埔寨的關系,中國與緬甸的關系,和中國與泰國,馬來半島各國,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的關系,在最後的這一部分中還提到福建,廣東一帶的先人"不少到南洋經商,貿易."南洋如果是海,還怎麼定居啊?"書中還提到泰國,馬來半島各國,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就是所謂的南洋地區.
再者,現代漢語詞典中關於"西洋"的解釋"古代指南洋群島,馬來半島,印度,斯里蘭卡,阿拉伯半島,東非等地.可見,所謂的西洋其實不是指海,而是指陸地,鄭和下西洋是說鄭和去西洋各國,同樣的,福建廣東的先人去南洋定居,其中的南洋應該是指泰國,馬來半島各國,印度尼西亞,菲律賓這些地方,而不是樓上各位說的什麼海.

2. 古代菲律賓 菲律賓古代是中國的嗎

不是的。公元226年,東吳宣化從事朱應、中郎康泰浮海巡撫東南亞,抵達過越南、柬埔寨和南洋群島等地,也曾到過今菲律賓境內的臣延、耽蘭和杜薄。但是,只是短暫的停留,沒有形成什麼痕跡。
十四世紀之前,菲律賓群島上未形成國家,多以土著部落形式存在。1390年,蘇門答臘島移民米南加保人建立了菲律賓歷史上第一個國家——蘇祿蘇丹國。1565年,西班牙侵佔並統治菲300多年。1898年被美國佔領。1942年被日本佔領。二戰後重新淪為美國殖民地。1946年,菲律賓獨立。

3. 古代人生活資料和傳說

自來水,沒有電腦……古人可怎麼活啊?事實上,他們過得可絲毫不比我們差!

古人女人刮除體毛嗎?
比起她們與時俱進的高智商,中國的女人在刮除體毛上可沒什麼進化。事實上,很早之前古代女性就推崇將眉毛剃掉,再用黑色顏料畫眉……沒錯,黑澤明的電影《亂》里的女人喜歡把眉毛搞成一小點兒,就是師從中國先人的成果……除此之外,古代女人們還流行「挽面」,就是用線除掉臉上的細毛……都說只有男人愛面子,看來並非如此。

古代皇帝後宮3000人,果真有這么多嗎?
3000?這只是一個保守的數字。古代皇帝在女色方面上的追求可謂孜孜不倦,著名的昏君隋煬帝,就曾下詔廣征天下美女,更是選了3000童貞女子入宮供他 「消遣」。隋煬帝還是小菜一碟,排行榜冠軍當屬唐玄宗。別看古書中把他和楊貴妃的愛情寫得驚天地、泣鬼神,他的後宮人數可是高達四萬……嗯,一天一個,也得100多年才能用完。

古人常說學富五車,五車到底能裝多少書?
需要指出,這「車」是馬車、牛車,而不是大卡車。這詞兒是描述戰國時代的名家施惠如何勤奮好學的。他每次出個門,都要帶上五車竹簡在路上閱讀。也不知道這一路顛簸的,他能不能看得進去,總之這范兒算是做足了。這五車竹簡也沒幾本書,大概連精裝版的《古文觀止》也裝不完。照這么個演算法,咱們隨便一個人都是學富幾十、上百車的。

古人通常多久洗一次澡?他們用什麼來洗頭呢?
古人比我們想像中講衛生多了。早在先秦時期,古人便「三日一洗頭,五日一沐浴」。到了漢代,還出現了「休沐」,就是說官員們上了五天班之後,能專門休一天假來洗澡。現在的公務員哪有這待遇?更有人因為喜歡洗澡而著書立說,這就是南朝的梁簡文帝蕭綱和他的《沐浴經》。古人洗頭更勤,常常使用清水和天然清潔劑 「無患子」來洗頭。

古人沒有衛生紙,那麼上完廁所用什麼擦屁股?
古人大概都練過「忍者神功」,在紙張還沒有發明之前,古人大便完後用小木片、竹片來「刮擦」屁股,也不怕刮出痔瘡來。即便是紙張發明之後,因為中國有「敬惜字紙」的傳統,而且紙張較為昂貴,用紙來擦屁股,是大不敬的奢侈行為,古人只好繼續當「忍者」。直到元代,蒙古人才不鳥你什麼愛惜紙張呢,屁股自此得到了「溫柔」的對待。

古人沒有冰箱,那如何保存食物呢?
誰說古人沒有冰箱?湖北省隨縣曾侯乙楚墓曾出土一件「銅冰鑒」,就是世界上發現最早的冰箱。早在春秋時期,奴隸們就冬天鑿冰儲藏,供貴族夏季飲用。簡單地說,古代的「冰箱」是一個盒子,里頭放冰塊,再將食物放在冰中間,以達到防腐保鮮的作用。不過,以前的「冰箱」簡陋且功能單一,不像現在,冰箱甚至可以成為驚悚片里殺人兇手的容器。

古人如何預測天氣?
在商朝,運用眼睛耳朵等感官系統來觀測天象,是很了不起的本事,在政府里混個高職完全不成問題。到了周朝,人們已經學會從動物的行為來預測天氣了。秦漢時期,古人完成了二十四氣節的制定。之後,農歷的問世,更是歷代祖先智慧的結晶。古人預測天氣,雖然沒有精密的儀器,但很多時候卻比現在那些所謂的「天氣預報員」靠譜多了。

古代女人是如何化妝的?
塗脂抹粉是女人從古至今從未改變的愛好。古代女人最常用的三樣法寶是:黛粉、妝粉和胭脂。「黛」是一種黑色礦物,把它先磨成粉再和水,可以用來畫眉。妝粉就是現在的粉餅。胭脂是古代的口紅,原料是一種叫「紅藍」的花朵,與妝粉調和後也可當腮紅使用。現在琳琅滿目的化妝品讓女人們有了更多的選擇,「假面」功力更勝古人幾籌。

古人沒有保險套和避孕套,如何避孕呢?
古代的皇帝如果不希望他的妃子懷孕,會命令太監把那女子倒掛起來,用藏紅花來清洗下體。過去的青樓女子也會服用一種含有麝香的「涼葯」來避孕。不過,效果也不是百分之百的,韋小寶八成就是他媽避孕措施沒做好才蹦出來的,甚至還有人喝劇毒水銀。當然,多數古人不會刻意避孕
古代是如何處理垃圾的?

古人比現代人可要環保多了。隨手亂扔垃圾這種不文明的事情,很少發生。早在8000年前,古人就會將垃圾集中處理,利用天然的或挖掘而成的土坑來堆放垃圾。解決垃圾最快的方法是直接燒掉,燒不掉的就掩埋起來。古代垃圾場的遺跡里,大多數是碎裂的瓷器、漆器。拼一拼,說不準能還原一件古董。所以,想發橫財的,可以翻翻古人的垃圾。

古人喝水是生飲還是會煮開再喝呢?
只有現代人才會被這個問題困擾。古時候還沒有環境污染,無論是河水、泉水、井水,甚至是雨水都可以直接飲用,不用擔心拉肚子。只有天氣寒冷時,古人才會把水燒開了喝。雖然可以隨時隨地取水,但古人要提防水源受到污染,因為古代瘟疫的流行,大多跟飲用水有關。武俠片里的惡人,常使用在水裡投毒這種下三濫的招,取人性命於無影無形。

古時就有地圖嗎?那如何製作的呢?
傳說大禹治水時,就有地圖。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地圖,是3幅距今2000多年的漢代古地圖。西晉的地理學家斐秀創立的《制圖六體》,使地圖的編制有了更大的精確度。古代地圖基本上是一步一個腳印量出來的,所以,製作地圖的兄弟們,首先得是跟唐僧似的苦行者。因為,想要製作一張全國地圖,往往需要10多年,是個浩大而枯燥的工程。

古人寫錯字如何修改?
直接用毛筆塗掉是最簡單的辦法。王羲之和顏真卿,就是這樣應付錯別字的。所以,《王羲之蘭亭序》和《顏真卿祭侄稿》算是兩位大書法家的「塗鴉之作」。最普遍的方法是:在錯別字旁邊(通常是右上方)用毛筆加點,保留原字繼續寫下去。還有一種方法是,把名為「雌黃」的礦物塗在錯別字上,有點類似現在的「塗改液」……信口雌黃就這么來的。

在沒有殺蟲劑的時代,古人如何撲殺害蟲?
古代用於防治害蟲的葯物五花八門,植物性的包括嘉草、莽草等,動物性的包括蜃灰、魚腥水等,礦物性的則有食鹽、硫磺、石灰、砒霜等。使用的方法包括混入種子收藏、伴同種子種植、浸水或煮汁噴灑、點燃熏煙、塗抹蟲蛀孔等。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政府甚至還得專門設官員管治蟲害。每到害蟲猖狂的時節,便會出現「全民捕蟲」的壯觀景象。

古人上班時幾點到幾點?打卡嗎?
別以為打卡上班是現代的變態發明。看看古人上班的記錄,你會覺得現在算是人性化多了。古代衙門里的公務員上班的時段為:春冬二季,清晨六點簽到;夏秋二季,清晨五點半就得簽到。如果誰敢無故曠工或遲到,就不是扣點錢那麼簡單的事情了,依天數和情節輕重,可處以笞刑或徒刑。所以,上班遲到有可能遭受皮肉之苦,不好混啊。

古代學生有寒暑假或周末假嗎?
現在的學生常常叫嚷假期太短,如果這種抱怨發生在古代,估計手掌心早被老師或家長打掉兩層皮了。古代學生沒有專門的假期,除了新年、端午節等舉國同慶的節日外,學生每天的任務就是寒窗苦讀,考試前還得頭懸梁錐刺股,或鑿個壁偷點光,進行一下考試沖刺。古代只有官員才能休假,所以,努力考取功名後,便可以名正言順地放假了。

古代的嬰兒會喝羊奶或牛奶嗎?還是只喝母乳?
古代的嬰兒如果可以喝羊奶或牛奶,就不會有這么多幼年夭折的慘況了。古人通常到了一定的年紀才能喝動物奶。嬰兒還是以含有人類抗體的母乳為主,因為那時候動物奶還沒有現在的殺菌處理技術,嬰兒對細菌沒有抵抗力。若母親沒奶怎麼辦?只能「借乳」了,奶媽這一職業由此誕生。沒奶的窮人家,只能用米磨成適合吞咽的細漿來作替代品。

古人怎麼取火?
最初,古人看到火山爆發或雷擊起火,以為是什麼神靈,會頂禮膜拜。後來,燧人氏看見啄木鳥與木摩擦生煙,從中學會了鑽木取火。西周時發明了「陽燧」取火,就是用凹面的銅鏡,運用陽光聚焦的原理取火。直到人類懂得擊石取火後,用火就很方便了。所以,打火石是古人居家的必備品。不過,也要警惕放在小孩小貓夠不著的地方,免得玩火**。

鐵杵真能磨成綉花針嗎?如果不行,那針是怎麼做的?
在古代,凡屬於金屬類的東西都算貴重物品,如果典故屬實,那位磨鐵杵的阿婆,算得上有錢又有閑的人了。不過,製作鐵針的確需要很大的恆心和耐心。先要將燒紅的鐵抽成鐵絲,再剪成一段段,將一頭磨尖,另一頭鑽洞。製作用於針灸的針就更煩瑣了,要先插入臘肉中用油脂來填補坑洞,尖端還要磨得又尖又圓,才能避免針戳斷血管。

以前沒有衛生棉,那月經布是拋棄式的,還是重復使用?
古代婦女身上最長的東西,除了頭發、裹腳布,就數「月經布」了。月經布是一根長布條,用於「大姨媽」來時緊緊包裹下體。但是,由於古代婦女參加體力勞動比較頻繁,所以依然難免「見紅」。此外,因為中國向來崇尚節儉,使用過的布條還是會經過清洗後重復使用。現在的女人應該好好感謝衛生棉的發明者,它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女人」。

古人如何減肥?有豐胸的偏方嗎?
比起現在五花八門的減肥葯,古人的辦法就簡單多了,比如用喝茶來減肥。不過,古代的老百姓難得大魚大肉,一天到晚都得干又重又累的活,哪兒還胖得起來?古人豐胸的方法比較自然,比如運用紅豆和黃豆等食補的方法來達到豐胸的效果。此外,古人認為穴道按摩也能助長胸部洶涌。比起古人的「內調法」,現在的豐胸法更危險,一不留神就成了「毀胸」。

半夜在街上喊天乾物燥小心火燭的更夫,算公務員嗎?
更夫在古代類似現在的社區巡守隊和管理員,主要負責夜晚鄰里間巡邏和報時的工作。由於夜間出行,他們「撞鬼」的可能性比常人高,港台的僵屍片里頭,更夫常莫名其妙地暴斃。話雖如此,但更夫好歹是個正經的職業,也算是公務員,因為古代軍隊較低階的士兵,會被安排當更夫,就像保鏢和警察。可以肯定的是,他們的待遇沒有現在的公務員好。

除了聽聽唱戲外,古人都怎麼過生日的?
中國講究尊老重賢,只有老年人,才能過大壽。新生嬰兒滿周歲時,會舉行「抓周」。以後每年過生日,往往是父母煮幾個雞蛋就糊弄過去了,這叫「小生日」。直到60歲才有資格賀「壽」,也就是過「大生日」。此時,可以大擺戲台,親朋好友還會送上珍貴的禮物和美好的祝福。所以,在古代,想要過個像樣的生日,還得有長命的本事。

如果古代的大俠參加現在的奧運會,會大獲全勝嗎?
你覺得蜘蛛俠和孫悟空PK,誰會勝出?這種問題只能激起唇槍舌戰,永遠沒有結論。古人大多數從事的是體力勞動,所以耐力和承受力應該比現代人要好很多。但是,現在的奧運會,是以舉國之力培養那一小撮運動苗子,有財力、人力、技術的支持,古代大俠八成拼不過他們。不過,像一些看重耐力的比賽,比如馬拉松,古人的勝算還是很大的。

古人整容嗎?
古人相信「身體發膚,受之父母」,所以,古人是不會像現代人那樣,主動在自己的身上動刀子的。以前的戰爭很盛行割掉戰俘的鼻子,因此古人研發出一套鼻子的再造手術,就是將手臂割開一個缺口,將手臂固定在受傷的鼻子上,等兩邊的傷口癒合,再從手臂上挖掉一塊鼻子大小的肉,來當作新鼻子。不過,這和為了變美的現代整容完全不同。

古人刷牙嗎?
古人也是很注重口腔衛生的。咱們的祖先老早就用右手中指當牙刷用了。再後來,印度人發明的「楊枝牙刷」由僧人傳入中國,又名「木齒」。使用方法非常簡單:將楊枝一頭咬軟,蘸了葯物刷牙,便令牙齒光潔。更簡單的方法是用「嚼」的,跟長頸鹿似的嚼嫩樹枝,也可達到類似效果。現代人哪天「野外生存」時,忘記帶牙刷,不妨回歸一下古法。

古人近視了怎麼辦?
古時還沒有什麼環境污染問題,也沒有電視、電腦的誘惑,所以近視的人非常少。通常近視的都是苦讀的書生,你想啊,老鑿壁偷光、囊螢夜讀,不近視才怪呢。古人以為看不清是因為精神不集中,所以,「定志丸」是最常用的葯方,也有用穴道按摩和針灸來治療眼睛的。明朝時眼鏡從西方傳入中國,仗著眼鏡,大家毀起眼睛來,更肆無忌憚了。

太監如何被閹掉?那該怎麼尿尿?
做手術時,會先用白布條將被閹者的腹部以下綁緊,再用有麻痹作用的辣椒水來消毒,接著將人的手腳捆住,之後就得看師傅的刀功了。最好一刀解決,將陰莖、陰囊一並割掉,否則軟骨長出來的話,還得再割一次。如果不慎割得太深,又會凹一個洞,導致尿尿亂灑。手術後由於少了「水管」,太監尿尿大多呈扇狀,為了不弄臟褲子,只能蹲著尿。

古代男人割包皮嗎?
在中國古代,沒有這種讓男人「皮之不存」的習俗。男人普遍愛惜自己的體毛發膚,只有少數民族中才有割禮的傳統。倒是割包皮在國外更為常見,比如古埃及的浮雕作品中就有描繪成年男性以立姿接收割禮。傳統割禮的原因,不是為了衛生,而是對陽具的崇拜,認為包皮是外觀上的缺陷。

古代女人上衣是肚兜,那她們穿內褲嗎?
古人說的衣裳,上半身為「衣」,下半身為「裳」。「裳」有點像裙子,說白了就是塊遮羞布。直到春秋時代,才有了褲子。後來,女性月經時會多穿一條舊褲子在內,避免弄臟外褲,慢慢地男人也效仿,逐漸演變成今天穿的內褲。如今,不穿內褲卻成為另一種性感的表達。

古代男人有變裝的喜好嗎?
「變裝男」類似如今男同性戀中,陰柔俊俏、喜歡扮演女性角色的一方。在春秋時代的文獻中就有相關記載。當時這種喜歡美男子的風氣,主要盛行於貴族之中,到了魏晉南北朝,連民間也多有耳聞。魏明帝時的潘安、何晏、杜弘治等人,就是當時著名的美男子,善敷朱粉,連女子都自嘆不如。

古代有女同性戀嗎?
在中國古代,女同性戀多稱為「磨鏡」,雙方相互以廝磨或撫摩對方身體得到一定的性滿足。由於雙方有同樣的身體結構,似乎在中間放置了一面鏡子,故稱「磨鏡」。也有一人女扮男裝,在腰間系一假陽具和對方進行性交的。古代女同性戀多發生在後宮,因為宮女們接觸的男人只有皇帝和太監,在男性不足的情況下,宮女只好自行「內部消化」。

飛鴿傳書真的可行嗎?
在中國古代,何時開始使用飛鴿傳書,已不可考。在蒙古西征時,傳訊鴿就已經被大量用於軍事活動,立下汗馬功勞。發展到後來,鴿子還成為傳遞情書的絕妙用具,成為不少美好姻緣的「紅娘」。古人飛鴿傳書,多用紅絲線捆紮信箋字條,以引起收信者的注意。如今,我們用的是E-mail、電話、視頻等,雖說更方便快捷,卻少了一絲浪漫和期盼。

古人有金庫或保險箱嗎?他們是怎麼藏錢的?
早在原始時代,為了保存辛苦捕獵來的食物,古人會挖洞將食物放入洞穴,再放塊大石頭擋住。後來,演變成用獸皮包裹捆綁貴重物品,這應該算是保險箱的雛形了。隨著器皿和鎖的發展,人們開始將錢放入不同材質的箱子和櫃子中。然而,即便「保險箱」出現了,也難免半路殺出群綠林大盜。錢庄由此應運而生,卻也成為更專業的「窩藏贓款」的機構。

以前的紙鈔要防偽嗎?
古代最早的紙鈔誕生於民間,由商人自由發行。但這樣做,很容易出現亂發和偽造的情況。後來交子(中國最早的紙幣)收歸官方發行,防偽措施更為嚴密,還會在紙鈔上蓋上兩枚官印。到了宋徽宗時期,改為圖案更復雜的「錢引」,加上多色套印,防偽性更強。此後,歷代都有自己獨特的防偽方法。花樣之多,讓現代人至今都沒有搞清咱們老祖宗到底是怎麼防偽的。

古代人裝假牙嗎?
早在漢代,張仲景就發明了汞合金填充齲洞法。宋朝還出現了鑲假牙的專業醫生。古代的假牙材質很多,除了象牙、牛骨之外,還有堅硬的檀香。假牙除了能解決實際的用牙問題,還有裝飾和賣弄的功用。「牙橋」,就是用軟金鐵線綁住牙齒,再綁入口內,沒有咀嚼功能,純裝飾使用。這讓人想起八九十年代的港片里,暴發戶一張口,金牙閃倒一片。

古代男生頭發都留長發嗎?
古人對三千發絲勞心勞神的程度,非現代人所能想像。古代無論男女都留長發,而且是越長越好。他們幾乎都不剪頭發,頂多修理一下邊毛,即便這樣,還得看著黃歷挑日子。男孩到了讀書的年紀,會將頭發挽結成發髻,叫「束發讀書」。古時的「禿刑」,是古人不堪忍受的懲罰,也就是司馬遷說的「剃發受辱」。

古人抽煙嗎?
煙草最早是在明朝萬曆年間從菲律賓的呂宋島傳入中國的,最初在廣東福建兩省有少量的種植,但抽的人並不多。眾所周知,煙草造成禍害,是從鴉片戰爭開始的。小小的鴉片,成為改寫中國歷史的導火線。清光緒年間,英國商人借通商之便,把紙煙帶入大陸,剛開始免費送抽,等人上癮之後開始販售。

古代玉或寶石類的飾品,是用什麼東西雕琢而成的?
黃金有價玉無價,古人老早就知道玉器寶石的珍貴。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也表明古人對硬度早就有了認識,知道利用更堅硬的礦物來研磨石器。雕琢玉器,古人往往是把硬度更高的石英、拓榴石、金剛石等礦物搗碎成沙礫狀,就成了「解玉砂」。後來還出現了硬度最高的「金剛砂」,也就是碎鑽。這下再硬的寶石都可以任人「宰割」了。

古代人的鬧鍾只有公雞嗎?
如果那隻當鬧鍾的公雞被宰了,怎麼辦?古人當然不會弔死在一棵樹上。除了漏壺和日咎外,古人還發明了香鍾。就是以特製的模子製成盤香,盤香粗細均勻,燃燒時間才能准確。再從燃燒後剩餘的盤香上的刻度來推測時間。後來,古人對香鍾進行了改良,在香火燒到固定刻度時,上面掛的重物就會落下,撞擊盤香下的金屬器皿,達到鬧鍾的效果。

4. 菲律賓歷史上屬於中國嗎

菲律賓和中國在歷史上存在過一定的隸屬關系。 菲律賓在漫長歷史時期內,其境內7000多個島嶼上雖有人居住,但並未形成國家形態,而最早到達菲律賓群島的國家力量,是中國三國時期的東吳。226年(吳孫權黃武五年),東吳官員宣化從事朱應、中郎康泰浮海巡撫東南亞,前後歷時數十年,抵達過越南、柬埔寨和南洋群島等地,也曾到過今天菲律賓境內的臣延、耽蘭和杜薄。由於康泰回國後著有《吳時外國記》(俗稱「扶南傳」,扶南即柬埔寨),但這本書早已亡佚,裴松之注《三國志》時有所引述,《晉書》中也有提及。此次「出訪」的目標是扶南,菲律賓各地僅是順風路過,因此中國此時對菲律賓,也只能說是「到此一游」,去過而已。 隋唐時期,中國航海業空前發展,南方大港泉州十分繁榮,海船和航海設備也大為進步,中菲之間已出現了較為固定的海上貿易航線。由於風浪、潮流的關系,這條航線是從泉州出發,先繞過海南島,沿越南海岸線抵達越南南部的占城,然後繼續沿海岸線南下,在馬來半島一帶橫渡南海,抵達加里曼丹島的渤泥(汶萊),再從汶萊北上,抵達今天菲律賓的蘇祿群島和棉蘭老島一帶。 唐代「海上絲綢之路」十分繁榮,但菲律賓群島卻只是這條海商黃金航線的一個並不起眼分支,因為菲律賓列島人煙稀少、經濟落後,市場容量有限,中國的大宗輸出產品(絲綢、瓷器、茶葉)在當地利潤較薄,而當地出產的水果、香料、海產品等在其它南洋地方也能買到。這條航線最重要的意義,是開辟了一條中國福建沿海居民遷徙菲律賓的通道,此後幾百年間,呂宋等地逐漸聚集起不少華人,他們經商、務農,甚至成為海盜,在當地居住下來。 縱觀唐朝、宋朝、元朝三代,中國官方對菲律賓群島似乎沒有什麼興趣,一直到明朝初年這種局面才開始改變。1405年(明成祖永樂三年),鄭和第一次下西洋,在前往渤泥途中停靠呂宋,在當地見到許多福建僑商,並應僑商請求,任命福建晉江籍華僑商人許柴佬為呂宋總督,成為呂宋島的最高行政長官,一直持續到1424年。 這17年是菲律賓和中國關系最直接、最密切的時期,因為此時呂宋最高行政長官是中國人,最高行政機構法理上直屬中國明朝中央政府。但實際情況卻不是如此:鄭和許下的不過是「紙上富貴」,既沒有給兵,也沒有派員,而許「總督」所能依靠的,不過是聽命於己的一些商人、同鄉和伙計,所能控制的不過是商埠周圍一小塊地盤,廣大島嶼上絕大多數土地、人口他們既不能統治、管理,也無法徵收賦稅,甚至彼此間都未必知道對方的存在。 在此前後,呂宋以南,出現了菲律賓歷史上第一個國家——蘇祿蘇丹國(在西班牙入侵菲律賓前,該國是當地社會經濟比較發達的國家之一)。1409年鄭和三下西洋時路過蘇祿,在和樂與蘇祿第二代東王巴哈剌會晤,並贈對方豐厚禮物。叭哈剌十分仰慕中國的富庶繁榮,與同信奉伊斯蘭教的鄭和也一見如故,請求同船到中國「朝覲觀光」,但鄭和當時領命出訪印度、錫蘭(斯里蘭卡),歸期未卜,因此婉拒。叭哈剌在鄭和走後向西王、峒王描述中國「盛況」,二王嘖嘖稱贊,三王決定共同設法前去中國。 1417年,東王巴都葛叭哈剌、西王麻哈剌叱葛剌麻丁、峒王妻叭都葛巴剌卜及隨員、家屬等共340多人航海來到中國,當時明成祖正在北京為遷都做准備,蘇祿三王抵達南京後又換船沿運河北上,於八月初一抵達北京朝覲天子,逗留27天,受到明成祖接見、賜封和隆重接待,進貢「金鏤表文」和「珍珠、寶石、玳瑁諸物」,明成祖「賜印誥、襲衣、冠帶及鞍馬、儀仗器物,其從者亦賜冠帶有差」,臨行時再獲接見,三王各獲得「金鑲玉帶一條,黃金100兩,白金2000兩,羅錦文綺200匹,絹300匹,鈔1萬錠,錢3000貫,金綉蟒衣、麒麟衣各一襲」。終明朝一世,外國國王親自來訪的寥寥無幾,三王一齊來訪的僅蘇祿一例,因此所受的禮遇也是最鄭重的,和南洋號稱「最恭順」的滿剌加相同。 由於南北往返,舟車勞頓,加上寒流突襲,習慣熱帶氣候的叭哈剌沿運河南下至山東德州,因病醫治無效,於九月十三日與世長辭,遺命留葬中國。明成祖聞訊後派禮部郎中陳士啟前往祭奠,以國王禮節將扒哈剌葬於德州,並賜謚號「恭定」。安葬扒哈剌後,西王、峒王一行辭別歸國,而東王一家除長子都馬含回國嗣位外,其餘家屬包括王妃葛本寧、叭都葛蘇性,次子安都祿、三子溫哈剌等10人留德州守墓。 1424年明成祖去世,明朝對外政策發生劇變,耗資巨大的「下西洋」因內部激烈爭議暫停。

5. 古代人怎麼出入邊境

兩國可以在有戰略意義的位置設立關卡,建設關隘型城鎮,平時允許普通百姓通行,一旦開戰或者有特殊情況發生(例如欽差巡查或者皇帝駕崩之類的)就封閉邊境,禁止百姓和兵馬出入
為了保證貨物流通,邊境不可能一直處於封閉狀態,例如蒙古貴族需要漢人的茶葉和絲綢,漢人需要北方的腱馬,這就必須有商人進行貿易流通,必須保證邊境道路的暢通,而且設立關卡還可以徵收關稅,增加財政
看到題目改了,我也改一改
南宋和元朝的邊界線是什麼,這個就不好說了。不過其中最出名的關隘型城市就是襄陽了,百姓平時可以出入襄陽,一旦蒙古人攻城,百姓將兵出入靠平常的路引就已經沒用,需要按赴使的將令或行在臨安的官文

6. 古代的中國人 是怎麼到國外旅遊的

甘英(生卒年不詳),字崇蘭,東漢人。曾於漢和帝永元九年(97年)奉西域都護班超之命出使大秦(羅馬帝國)。他率領使團一行從龜茲(今新疆庫車)出發,經條支(今伊拉克境內)、安息(即波斯帕提亞王國,今伊朗境內)諸國,到達了安息西界的西海(今波斯灣)沿岸。這次出使雖未到達大秦,但增進了中國人當時對中亞各國的了解。

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經過:公元前138年,他帶著百餘名隨從從長安西行,在途中被匈奴人捉住,扣留了11年。他不忘使命,設法逃脫,輾轉到達大月氏。那時大月氏西遷已久,無意再與匈奴打仗。張騫返回長安,向漢武帝報告了西域的見聞,以及他們想和漢朝往來的願望。
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 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張騫率領使團,帶著上萬頭牛羊和大量絲綢,訪問西域的許多國家。西域各國也派使節回訪長安。漢朝和西域的交往從此曰趨頻繁。
西域都護的設立: 西域各國紛紛歸附漢朝。公元前60年,西漢設立西域都護,總管西域事務。從此,今新疆地區開始隸屬中央的管轄,成為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班超經營西域: 公元73年,東漢派班超出使西域,他幫助西域各國擺脫了匈奴的控制,被東漢任命為西域都護,他在西域經營30年,加強了西域與內地的聯系。班超曾派甘英出使大秦,甘英到達波斯灣。166年,大秦使臣來到洛陽,這是歐洲國家同我國的首次直接交往
公元399年,東晉的僧侶法顯,不顧年事已高,與四位同仁一道從長安出發了。橫穿塔克拉瑪干,翻越帕米爾高原,到達中印度,經過14年的旅程,最後從海上回到中國。法顯此行,抄寫了佛教《律藏》。
公元629年,唐代僧人玄奘再次從長安啟程,開始了真實的?#35199;游記?#12290;經涼州、過流沙河、哈密、穿越天山山脈,來到撒馬爾罕,再前行,與大雪山的冰雪搏鬥,最後到達印度。
杜環 唐代旅行家。唐中葉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通典》作者杜佑的族子,生平不詳。唐玄宗天寶十載年(751),隨安西四鎮節度使高仙芝出征西行至西域。與大食軍戰於但羅斯城(今哈薩克江布爾城附近),唐軍大敗,被俘甚眾,杜環從軍在營,被俘往亞俱羅(今伊拉克巴格達南庫法)。他遠游中亞和西亞的許多地方,行蹤直至地中海,歷時11年之久。唐代宗寶應元年(762),杜環乘商船從阿拉伯半島經海道由波斯灣、阿曼灣、印度洋,過馬六甲海峽、南中國海回歸祖國。這是一條海上絲綢之路,也是當時中國海外交通貿易的最遠航路。杜環回國後,將自己這段不平凡的經歷以及在西域、西亞等地的見聞,撰寫成《經行記》一書。杜環的西域之行,走過了當時東西方陸路和海道兩條絲綢之路,全程約計八萬里。他的行蹤范圍之廣,游歷時間之長,在中國和世界歷史上都是少有的。他是最早到達西亞和地中海的中國旅行家。它不僅向人們介紹了中亞、西亞和南亞地區的風土人情、地理概況,增進了人們對世界的認識,而且還促進了東西方各國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及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交流。

7. 古代人們很少流動,三國時期有人到過今天的外國嗎

三國時羅馬依然統治者西方世界直到476年分裂為東西羅馬帝國,有點變化的是匈奴人已經在橫穿亞歐大陸到達裏海附近,不就逼迫歌德人被迫遷往羅馬帝國境內,孫權曾派人出訪越南南部的扶林國,順道去了菲律賓、南洋群島和柬埔寨。也就是這一次,再沒有後續了。東吳當時也沒有實力去浮海控制東南亞。

三國時期,戰斗三方都是漢族人。明白了吧,這是民族內部的矛盾,是漢族人之間的矛盾。他們都都共同的理想就是同一中國。哪有統一的過程中往別的地方跑的?如果東吳將宗室及功臣封到日本、朝鮮半島、琉球、台灣、海南、菲律賓、越南等地為王,只需定期向東吳朝貢即可,相信百年之後,上述地區皆為漢地。

看上去「進軍東南亞」條件很好。但這些區域,當時都還比較落後,而且多由當地部落首領擔任長官。為什麼不能直接控制?蜀漢戶口只有二十八萬戶,軍隊最多十萬人,甚至直接棄之不顧。整個中國的版圖以及東亞、東南亞格局也不會有絲毫改變。

8. 誰知道中國古代人口和吳姓人口怎麼遷徙的

明清時期,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的大發展,人口的流動性加大,明清大移民使吳姓的遷徙頻度也隨之加快,吳姓進入發展的新階段。從人口總數看,明代吳姓總人口達230萬,約佔全國總人口的2.5%,成為全國第七大姓。從分布情況看,這一時期的吳姓分布呈現兩大特點:其一是人口進一步由北方向東南、南方遷移,杭州吳氏、宜豐吳氏、海虞吳氏、高郵吳氏、太倉吳氏、全椒吳氏、儀征吳氏、桐城吳氏等一批吳氏家族日益繁盛,形成了贛浙蘇皖、閩粵兩大吳姓聚集區。浙江取代江西成為吳姓第一大省,其吳姓人口約占吳姓總人口的19.8%。其中,浙江、江西、江蘇、安徽四省約占吳姓總人口的61%,廣東、安徽兩省約占吳姓總人口的16.4%。其二是吳姓向海外遷徙的速度加快。雖然吳姓早已有走出國門的歷史,但明中葉以後,隨著沿海居民移居東南亞的移民浪潮出現,主要分布於東南沿海地區的吳姓開始了較大規模的向海外遷徙,至今吳姓在東南亞華人社會中依然擁有較大的影響。
近現代吳姓發展的最大特點就是分布地區的日益廣泛,宗族分布的日益分散。隨著昔日「安土重遷」觀念的變化,人們因為工作、求學等原因進行的遷移與前代相比顯得更多了,而近代以來社會經濟的發展使得人口的遷移與前代相比顯得更加頻繁,城市的發展使得大量人口從農村轉向了城市,這就使得原來聚族而居的情況在某些地區出現較大的變化,這些都對吳姓分布產生了重要的影響。近現代以來出現的多次社會大變動也進一步推動了近現代吳姓的遷移,太平天國運動、北洋軍閥的混戰、國內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無不造成人口的大規模遷徙。新中國建立以後,在經濟建設的過程中,為調整地區經濟布局,盡可能實現全國經濟的均衡發展,以滿足當時特定的需要,曾有大批工廠從東南經濟發達地區遷往西部地區,這一系列的遷移對以東南地區為主要分布區域的吳姓不能不產生重大的影響,而此後的「上山下鄉」等運動也對城鄉之間的人口遷移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相對而言,近現代吳姓的遷移情況顯得更加的復雜、更加的凌亂。出現這一情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由於吳姓人口的增加,當代吳姓人口數以千萬計,如此龐大的人口群,其遷移情況必然是頭緒眾多、紛繁復雜。另一個重要的原因則是新中國建立以後,隨著觀念的變化,人們對族譜的態度出現很大的變化,大量的族譜被作為宗法制度的象徵送進廢品回收站,送進造紙廠,更不用說去新修族譜了,其結果則是大量的宗族成員的遷移資料因此

9. 泉州人移居海外的歷史進程

有充分證據說明,早在宋代,就已經有泉州人向印度尼西亞、菲律賓、越南等地遷徙。而元代征爪哇時,自泉州出航,作戰失敗,軍中病卒數百人均留在當地,成為華僑。當時,在東南亞從商的泉州人,有的也在「蕃國」成家立業,開店貿易。
近年,德國漢學家傅吾康(Woifang Franke)利用所搜集的東南亞古代漢文碑刻數據論述泉州海外交流的盛況。據他所述的資料,元時東南亞早有中國人的墓碑、廟碑、亭碑等碑刻,充分證明當時在東南亞留居的泉州人已經不少。[傅吾康(Woifang Franke):中文碑銘所反映的1254——1800年中國與東南亞的海外交往《中國與海上絲綢之路》,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
在明朝以前泉州海外貿易的黃金時期,泉州人僑居海外有其時代的特點:
首先,這個時期僑居海外的泉州人,大多是臨時性的,而且除了特別的原因(如元兵因失敗、重病而無法回來)以外,移民的目的主要是尋求發展。
其次,當時的朝廷並不禁止海外移民,也允許商人自由活動,所以他們從海外重返故里的可能性較大。

明代中後期,泉州人移居東南亞的人數日益增多。
人口移動特點
從明至清,由於海禁及抑商政策,宋、元時期那種人口海外自由活動的環境不復存在,泉州民間的第一種反映是成規模的海上私商與海盜的興起(參見《海絲之路.私商與海盜》),第二種反映就是大量向海外移民,形成泉州地區人口移動歷程的第二次重大變動。
在中國移民史上,大規模的向外(一般意義上的居住地之外)移民,大多是因為生存壓力太大引起的。五代之前大量北方人口遷入泉州這個邊陲之地,就是因為當時中原戰爭動亂、自然災害、土地矛盾、人口壓力等頻繁發生,迫使民眾向未開發之地尋求更好的生活環境和發展機會。明、清時期泉州之所以出現海外移民潮流,也是因為到了這個時期,泉州已經不再是一個能夠提供良好生活環境和發展機會的地方了。在這個時期,泉州充滿了各種經濟、政治、社會問題導致的矛盾。因而,向中華帝國的外部遷移,成為許多人尋找生存空間的基本手段。
台灣的開發以及海外華僑華人社會的日益增長,是與閩南人勇於冒險進取的海洋文化精神緊密聯系在一起的。雖然從整體上說泉州人具有冒險進取的精神,但是由於晉江上游多是比較封閉的山區,因此在民風習尚方面,山區與沿海各地還是存在一些差別。
大體言之,比較靠近大海的,冒險進取的性格比較明顯,而交通不便的山區居民,社會風尚就相對敦樸保守一些。如泉州府沿海的晉江、同安等縣,「濱海為島夷之販,安平鎮其最著矣」,「濱於海,探珠而從海賈游者,經鯨波蜃浪之險,而心無畏懾。」而內地如永春縣的一些鄉村,「民樹藝外百勿能解,商賈百工藝業咸遠人擅之……條本薄末,有幽鳳焉」。

明.初、中期
泉州人冒險進取的傳統,在明代得到進一步的發揚。明代私人海上貿易的興起,一開始就帶有違法走私的性質,亦商亦盜的特點十分明顯,再加上當時沿海人多地少,農耕不足以養家糊口的困窘,許多泉州人不得不挈妻攜子移居台灣以及海外,謀求開拓發展。
早在明初,泉州人便已較多出國定居。永樂癸巳(1413年)隨鄭和下西洋的馬歡在《瀛涯勝覽》中記載南洋爪哇已有不少「唐人」居住,「皆是廣東、漳、泉人」,舊港國的「國人多是廣東、漳、泉人移居在此」。鄭和下西洋時,閩南人有不少人隨其出國而居留不回。
明.長樂人謝肇制在《五雜俎》中說漳、泉之人,「東則朝鮮,東南則琉球、旅宋,南則安南、占城,西南則滿剌迦、暹羅,彼此互市,若比鄰然。又久之,遂至日本矣。夏去秋來,率以為幸,所得不貲,什九起家。於是射利愚民,輻輳競趨,以為奇貨」。(謝肇制《五雜俎.卷四.地部二》)。
明.初、中期,不僅實行海禁,還禁止海外移民。因此,這個時期的移民與海上私商和海盜勢力的發展關系最為密切,而且與國內政治壓力下出洋尋求發展機會的目的息息相關。移民的目的地主要包括菲律賓和日本,與前兩者為主。
在16世紀後期西班牙佔領菲律賓群島以前,中國商人早已有僑居菲律賓的。這些商僑主要來自泉州、漳州和江浙一帶,散居菲律賓島嶼之間,主要從事商業貿易。西班牙佔領菲律賓群島後,隨著私人海上貿易的發展,閩南人移居東南亞特別是菲律賓的人數大增,既有商人,也有工商業者和漁民。
當時的泉州僑民已經在馬尼拉等地成立了自己的小區。這一方面是為了在海外貿易中保護僑商的利益,另方面也為了在僑民中維護正統秩序。這是因為泉州人冒險犯禁、勇於進取的作風,不僅要受到官府的壓制,而且在不同地區、不同鄉族之間,生存發展的競爭也相當激烈,這樣造成閩南人囂悍多心機的性格,所謂「事雜易淆,物多覬,襄隙構戾,職此之由。以舶主中上之產,轉盼逢辰,容致巨萬,顧微遭傾覆,破產隨之,亦循環之數也。」「競勝於訟,競利啟棼,鼠輩因憑社作威,虎冠以生翼滋暴,狡者視音劣為奇貨。……以夷為市,子母即贏,因而機械百變,此漳與四方之所異也。」沒有一個自治權威,是不利於共同生存發展的。
到16世紀70年代以後,華僑的勢力在菲律賓已經發展到如此程度,以致於引起西班牙殖民當局的恐慌。為了控制華僑,他們利用傳教向華僑灌輸殖民主義文化,同時禁止華人經營零售商業。
當時的菲律賓的西班牙殖民當局,還必須同時面對以閩南人為主體的中國沿海商盜的挑戰。嘉靖(1522—1566年)以後,盡管明政府加強了海防控制,這些商盜集團在勢力上還是得到了很大的擴張,一些集團甚至在東南亞各地拓展自己的勢力范圍。為了壓制中國商盜的海外擴張力,歐洲殖民主義勢力處處設防,勾結明政府對他們加以圍剿。
在同一時期,泉州向日本的移民也很重要。向日本遷移的泉州人,大都是經過南洋諸國周轉而去的,即謝肇制《五雜俎》所謂「又久之,遂至日本矣」。當時,明政府因為倭患問題(參見《泉州典故.倭患》),嚴格禁止商民與日本進行任何形式的交流,因此,泉州人經常以去南洋為借口,獲得官府許可出境,然後輾轉到日本。在日本,許多泉州商民與當地人成婚,也有許多人在當地定居並發展家業。他們利用與居住在泉州各地的家屬和家族親緣關系,與內地形成相對穩定的貿易關系。

明.晚期
明末,鄭芝龍為首的海商軍事霸權集團逐步形成(參見《泉州人名錄.鄭芝龍》),控制著東方海上貿易的主動權。
鄭氏集團早期已經利用海上勢力促成一些泉州商民外遷。明.天啟年間(1621—1627年),鄭芝龍占據台灣北港。崇禎元年(1628年),鄭芝龍接受明朝的招撫,正值閩南大旱,飢民甚眾,遂在福建巡撫熊文燦支持下,招納漳、泉災民數萬人,「人給銀三兩,三人給牛一頭」,用海船運到台灣墾荒定居,使泉州出現第一次移民台灣的高潮。去台的泉州移民有的攜帶家眷,有的返回原籍而留家眷於台,有的單身前往在台長住。
這一時期,泉州商民移居東南亞的人數也日益增多。史載,明.萬曆間(1573-1620年),漳、泉民販呂宋(今菲律賓),或折閱破產及犯壓冬禁不得歸,流寓土夷,築廬舍,操擁賈雜為生。《明史.卷 323》雲,在菲律賓,「閩、粵人以其地近,且饒富,商販至者萬人,往往久居不返,至長子孫。」
僅從西班牙殖民者在呂宋對華僑的幾次大屠殺,可知泉州華僑之眾。明.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八月,西班牙殖民者在呂宋對華僑進行第一次大屠殺,有 2.5萬人被殺害,泉州府籍死者甚眾,致使晉江安海等處「訃至家,哭相聞,婦人女子不知幾人稱寡」。明.崇禎十二年(1639年),西班牙殖民當局對呂宋華僑進行第二次大屠殺,有 1.2萬名華僑被害,死者大多是福建漳、泉人。此後至清朝期間,西班牙殖民者共進行五次大屠殺,數萬名福建華僑被害,其中有不少泉州人。

清代,泉州人移居海外已成為民間謀生的一種習慣。
遷居台灣
清初,鄭芝龍之子鄭成功(參見《泉州人名錄.鄭成功》)於順治十八年(1661年)04月驅逐荷蘭殖民者,收復台灣。此時,清政府在北起遼東,南至廣東,對沿海居民實行野蠻的「遷界」政策(參見《海絲之路.遷界》),把各省沿海30里居民一律遷居內地,並禁止船隻出海,在沿海地區發兵戍守,使泉州沿海居民受到一次空前浩劫,父子兄弟妻女流離失所者眾多。
鄭成功在台灣一方面實行軍屯,另方面從福建沿海招集「遷界」後流離失所的流民,給予經濟上的鼓勵政策,到台灣參加開墾,使泉州出現了遷台的第二次高潮。
在同一時期,向呂宋等東南亞各國的移民,在泉州也得到持續,數量不在少數,只不過這個時期的移民大多是深受「遷界」之害的民眾,與海上商盜關系不大。
康熙二十年(1681年),三藩之亂平定,鄭成功海上政權敗局已定,清廷開始在沿海地區復界,重新從內地把人民遷到沿海居住。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在江蘇松江、浙江寧波、福建泉州、廣東廣州四口岸開放對外貿易港口,並對海外商船減少關稅。然而,這些政策只維持30多年,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之後,即重新對海上貿易加以嚴厲打擊,也對海外移民實行嚴厲限制。在康熙、雍正年間,三次嚴申禁令,企圖杜絕沿海人民「偷渡」去台。但是,實際上根本無法阻止泉州的去台移民運動。清政府不得已開放泉、台通航對渡(參見《泉州史跡.蚶江海防官署碑記》)。在控制放鬆的情況下,泉州向台灣的移民出現了第三次高潮。這次移民高潮的出現,使台灣得到開發。(陳孔立:《清代台灣移民社會研究》.廈門大學出版社,1990年)
如清.嘉慶六年(1801年)安溪新康里(今虎邱鎮)卓源周氏部分精壯族眾移居台灣淡水大加蚋堡東門外三板橋,開墾原野,從事農耕,逐漸蕃衍,成為台北望族。
與此同時,隨著漢人移民入台,清政府把海疆的概念延伸到台灣,確立「以台治台」的政策,把鄭成功遺留勢力遷回大陸,派福建班兵駐台防守,對台灣人事制度實行特殊政策,將其列於福建屬下,對人員進行頻繁調動,在民政方面廣泛實行保甲、里社制,海防方面大力建設軍事防線。(駐閩海軍軍事編纂室:《福建海防史》.廈門大學出版社,1990年)
這一時期,移民有的單身前往,有的舉家入台,而移民社會身份背景也從流民轉變為包括士紳階層。隨著台灣地方政府的設立和士紳階層的入台,清代正統制度和文化也逐步移植到台灣。台灣科舉制度的實施,吸引了大批城鄉居民追求功名,促使以「四書五經」為象徵的國家正統觀念體系成為滲透性極強的文化。
至於現在台灣的漢民,原籍為福建泉州、漳州二府的,約佔台灣人口的70%以上。

移居海外
在清代,泉州人移居海外已成為民間謀生的一種習慣。「閩漳、泉人避地往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地者尤多。」清.乾隆五年(1740年),荷蘭殖民者在巴達維亞城製造「紅溪慘案」,屠殺華僑萬餘人,其中不少是晉江人。
直到光緒年間,在呂宋的華僑人數還很多。《清史稿.卷 119.職官志》雲:「日斯巴尼亞,一名西班牙,即大呂宋也。明.嘉靖初,據南洋之蠻里剌(馬尼拉),是為小呂宋……光緒六年(1880年),小呂宋華民請設領事,不果。光緒十三年(1887年),置小呂宋總領事。」
據本世紀的一些統計數字記載,有些閩南人的族姓,向海外移居的族人已超過了留居在本國的族人人數。如永春東平鄉東山村顏姓在國外人口有八百多戶六千多人,而國內僅有二千多人;城郊鄉桃溪村周姓1950年修譜時登記海外人口四千多人,比國內人口多一倍以上。又如永春東門後村鄭姓在國外人口達三萬餘人,而國內人口只有一萬多人;城效鄉張埔村李姓1937年調查國內人口不足三百人,而國外人口則達六百多人。

10. 菲律賓人的祖先是誰

菲律賓人的祖先都是走狗,在戰場上逃出來的,跑到其他島上避免被軍隊逮到。就這樣

閱讀全文

與古代人怎麼到菲律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5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50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2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2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19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9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3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7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70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1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2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5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7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11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1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70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