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秘魯寒流的成因
秘魯寒流是垂直補償流和水平補償流的混合型。當東南信風將大陸西岸的海水吹走之後,空缺處的海水將會被中層海水垂直向上補償。同時也會夾雜著水平方向上的海水補償,方向主要是由南向北的,因為西風漂流來的海水會因為地轉偏向力向北偏轉,加上遇到大陸的原因,海水會由南向北進行水平補償。
秘魯寒流又稱洪堡德寒流,是一支補償流,是寒流中極為強大的一支,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補償流。它是一個低鹽度的洋流,沿南美洲西岸從智利南端伸延至秘魯北部,由南極方向向赤道方向流動,在北端可向西伸延至離南美洲海岸1.000千米,其影響甚至可達科隆群島。著名的厄爾尼諾現象和拉尼娜現象與秘魯寒流存在密切聯系。
秘魯寒流屬於什麼流,為什麼
秘魯寒流屬於上升補償流,上升補償流的形成原因是海下的深層海水上泛形成的一股寒流,秘魯寒流的主要成因是太平洋較寬闊,而且平均深度有很深,所以當北赤道暖流流走時,秘魯沿岸地區的海水,無法迅速得到補償,那麼最近的補水區域,就是下層海水。
秘魯寒流對沿岸氣候的影響
秘魯寒流使得南美大陸西岸的熱帶沙漠氣候更加乾燥,而且秘魯寒流使得南美大陸西岸的熱帶沙漠氣候的分布區,向低緯度地區擴展,范圍擴大。
⑵ 在秘魯漁場的海區,當水溫比常年高時,為什麼海水上泛會減小
說起來好像很玄,其實很簡單。
秘魯漁場附近海域在赤道到南緯30°之間,這段區域多刮東南風,表層海水由東南吹向北方,(由於是南北球)由較冷的地方,吹向較熱的地方,海水稱為寒流。
表層海水被吹走後,底層海水就是上升過來補充,稱為上升補償流。
碰到異常年份,東南風減弱,因而流向北方的秘魯寒流減弱,流出的少了,需要上升補充就會少一些,而此地的魚類多靠上升的營養物質為食,上升流少了,魚類也會大批死亡。
除此之外對氣候也有巨大娥影響,原來秘魯岸邊是寒流,氣候乾冷,多是沙漠。現在變溫暖了,降水多了起來,出現沙漠發大水的怪事。
因為這種情況多發生在聖誕節前後,當地人把此現象稱為聖嬰,西班牙語是厄爾尼諾。
⑶ 因為洋流因素影響氣候的地方有哪些
1、因為洋流因素影響氣候的地方有:
北大西洋暖流——影響西歐溫帶海洋性氣候;
副熱帶大陸西岸寒流——沿岸形成荒漠環境,如澳大利亞西海岸受西澳大利亞寒流影響形成荒漠景觀;秘魯太平洋沿岸受秘魯寒流影響形成荒漠景觀。
副熱帶大陸東岸暖流——沿岸形成熱帶雨林景觀。如馬達加斯加島東側、澳大利亞東北部、巴西東南部、中美洲東部等。
2、促進高、低緯度間熱量和水分的輸送和交換,調節全球熱量和水分平衡;暖流對沿岸氣候起增溫增濕作用,寒流對沿岸氣候起降溫減濕作用。
⑷ 秘魯寒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是 為什麼不是形成著名漁場
1、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受秘魯寒流的影響,南美西海岸分布著世界上南北延伸最長,最靠近赤道的熱帶荒漠,氣候乾旱,溫度較低。秘魯寒流(Per Current)又稱洪堡德寒流,是一支補償流,是寒流中最強大的一支。是一個低鹽度的洋流,沿南美洲西岸從智利南端伸延至秘魯北部,由南極方向向赤道方向流動,在北端可伸延至離岸1,000千米,其影響甚至可達科隆群島。它始於南緯45°左右的西 秘魯寒流風流,貼近南美西海岸經智利、秘魯、厄瓜多等國北流直到赤道海域的加拉帕戈斯群島附近,洋流長3700~5500公里,寬370公里以上,流速平均每小時0.9公里。在向北流動的過程中,由於受地轉偏向力影響,加以沿岸盛行南風和東南風,表層海水向西偏離海岸,使平均每秒100米的中層冷水上泛到海面,海水溫度很低。年平均水溫一般為14°~16℃,比周圍氣溫低7°~10℃,使近海岸洋面多雲霧,日照弱。秘魯寒流是導致智利北部、秘魯沿海地區和厄瓜多南部乾旱的重要原因:向岸風被寒流冷卻,不能造成降水。
2、形成世界四大漁場之一。秘魯寒流大海洋生態系是世界上其中一個重要的上升流系統,支持大量海洋生物,全世界每年漁業捕撈量的18%-20%來自該生態系。由於海水上泛帶來了大量的硝酸鹽、磷酸鹽等營養物質,促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為魚類提供了豐富餌料,因此秘魯沿岸成為世界著名漁場之一——秘魯漁場。
⑸ 秘魯洋流成因
秘魯寒流(Peru Current)又稱洪堡德寒流,是一支補償流,是寒流中最強大的一支。是一個低鹽度的洋流,沿南美洲西岸從智利南端伸延至秘魯北部,由南極方向向赤道方向流動,在北端可伸延至離岸1,000千米,其影響甚至可達科隆群島。
秘魯寒流大海洋生態系是世界上其中一個重要的上升流系統,支持大量海洋生物,全世界每年漁業捕撈量的18%-20%來自該生態系。由於海水上泛帶來了大量的硝酸鹽、磷酸鹽等營養物質,促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為魚類提供了豐富餌料,因此秘魯沿岸成為世界著名漁場之一——秘魯漁場。
厄爾尼諾現象發生時,一股沿海岸南移的暖流,使表層海水溫度明顯升高。南美洲的太平洋東岸本來盛行的是秘魯寒流,隨著寒流移動的魚群使秘魯漁場成為世界四大漁場之一,但這股暖流一出現,性喜冷水的魚類就會大量死亡,使漁民們遭受滅頂之災。
其依舊是上升流,不過受到反常暖流的影響,海水溫度上升。
⑹ 洋流對海洋航行的影響
順洋流,順風可以節省能量和節省時間.
洋流
洋流又稱海流,海洋中除了由引潮力引起的潮汐運動外,海水沿一定途徑的大規模流動。引起海流運動的因素可以是風,也可以是熱鹽效應造成的海水密度分布的不均勻性。前者表現為作用於海面的風應力,後者表現為海水中的水平壓強梯度力。加上地轉偏向力的作用,便造成海水既有水平流動,又有鉛直流動。由於海岸和海底的阻擋和摩擦作用,海流在近海岸和接近海底處的表現,和在開闊海洋上有很大的差別。
大洋中深度小於二三百米的表層為風漂流層,行星風系作用在海面的風應力和水平湍流應力的合力,與地轉偏向力平衡後,便生成風漂流。行星風系風力的大小和方向,都隨緯度變化,導致海面海水的輻合和輻散。一方面,它使海水密度重新分布而出現水平壓強梯度力,當它和地轉偏向力平衡時,在相當厚的水平層中形成水平方向的地轉流;另一方面,在赤道地區的風漂流層底部,海水從次表層水中向上流動,或下降而流入次表層水中,形成了赤道地區的升降流。
大洋上的結冰、融冰、降水和蒸發等熱鹽效應,造成海水密度在大范圍海面分布不均勻,可使極地和高緯度某些海域表層生成高密度的海水,而下沉到深層和底層。在水平壓強梯度力的作用下,作水平方向的流動,並可通過中層水底部向上再流到表層,這就是大洋的熱鹽環流。
大洋表層生成的風漂流,構成大洋表層的風生環流。其中,位於低緯度和中緯度處的北赤道流和南赤道流,在大洋的西邊界處受海岸的阻擋,其主流便分別轉而向北和向南流動,由於科里奧利參量隨緯度的變化(β-效應)和水平湍流摩擦力的作用,形成流輻變窄、流速加大的大洋西向強化流。每年由赤道地區傳輸到地球的高緯地帶的熱量中,有一半是大洋西邊界西向強化流傳輸的。進入大洋上層的熱鹽環流,在北半球由於和大洋西向強化流的方向相同,使流速增大;但在南半球則因方向相反,流速減緩,故大洋環流西向強化現象不太顯著。
大洋表層風生環流在南半球的中緯度和高緯度地帶,由於沒有大陸海岸阻擋,形成了一支環繞南極大陸連續流動的南極繞極流。
在大洋的東部和近岸海域,當風力長期地、幾乎沿海岸平行地均勻吹刮時,一方面生成風漂流,發生海水的水平輻合和輻散,而出現上升流和下降流;另一方面因海水在近岸處積聚和流失而造成海面傾斜,發生水平壓強梯度力而產生沿岸流,就形成沿岸的升降流。
大洋西向強化流在北半球向北(南半球向南)流動,而後折向東流,至某特定地區時,流動開始不穩定,流軸在其平均位置附近便發生波狀的彎曲,出現海流彎曲(或蛇行)現象,最後形成環狀流而脫離母體,生成了中央分別為來自大陸架的冷水的冷流環和來自海洋內部的暖水的暖流環。這是一類具有中等尺度的中尺度渦。此外,在大洋的其他部分,由於海流的不穩定,也能形成其他種類的中尺度渦。這些中尺度渦集中了海洋中很大一部分能量,形成了疊加在大洋氣候式平均環流場之上的各種天氣式渦旋,使大洋環流更加復雜。
在海洋的大陸架范圍或淺海處,由於海岸和海底摩擦顯著,加上潮流特別強等因素,便形成頗為復雜的大陸架環流、淺內海環流、海峽海流等淺海海流。
海流按其水溫低於或高於所流經的海域的水溫,可分為寒流和暖流兩種,前者來自水溫低處,後者來自水溫高處。表層海流的水平流速從幾厘米/秒到300厘米/秒,深處的水平流速則在10厘米/秒以下。鉛直流速很小,從幾厘米/天到幾十厘米/時。海流以流去的方向作為流向,恰和風向的定義相反。
海流對海洋中多種物理過程、化學過程、生物過程和地質過程,以及海洋上空的氣候和天氣的形成及變化,都有影響和制約的作用,故了解和掌握海流的規律、大尺度海-氣相互作用和長時期的氣候變化,對漁業、航運、排污和軍事等都有重要意義。
世界主要洋流
(一) 太平洋
洋流名稱 地 理 位 置 出現頻率 (%) 流速 (公里/小時)
北赤道暖流 大體沿北緯10°流動 25-75 0.9-2.8
台灣暖流(日本暖流,即黑潮) 沿台灣省東岸、日本群島南岸及東岸流動 25-75以上 0.9-2.8
北太平洋暖流 平行於北緯40°流動 25-75 0.9-1.9
阿拉斯加暖流 沿阿拉斯加灣岸流動 夏季25-50,冬季25-75 0.9-1.9
堪察加寒流(親潮) 沿堪察加半島東岸流動 25-75 ≤0.9
千島寒流(親潮) 沿千島群島東岸流動 25-75 ≤0.9
濱海寒流 沿蘇聯遠東區濱海邊區南部沿岸流動 夏季25-50,冬季25-75 ≤0.9
加利福尼亞寒流 沿北美洲西岸流動 ≤25 ≤0.9
赤道逆流(反赤道流,系暖流) 大體平等於北緯5°-8°流動 冬季25-75夏季25-75以上 0.9-2.8以上
棉蘭老暖流 沿菲律賓棉蘭老島東岸流動 25-75 0.9-2.8以上
南赤道暖流 沿赤道南側流動 25-75以上 0.9-2.8
東澳大利亞暖流 沿澳大利亞東岸流動 25-75 0.9-1.9
西風漂流(寒流) 平行於南緯45°-50°流動 25-50 0.9-1.9
合恩角寒流 沿火地島西南岸流動 25-75 0.9-1.9
秘魯寒流(洪堡德洋流) 沿南美洲西岸流動 25-75 ≤0.9
埃爾.尼紐暖流 南美洲秘魯西北岸附近 —— 約1
(二) 大西洋
洋流名稱 地 理 位 置 出現頻率 (%) 流速(公里/小時)
北赤道暖流 平行於北緯15°-20°流動 25-75以上 0.9-1.9
蓋亞那暖流 沿南美洲東北岸流動 25-75以上 0.9-2.8
加勒比海暖流 沿安的列斯群島往南 25-75以上 0.9-2.8以上
佛羅里達暖流 佛羅里達半島東南海域 ≥75 ≥2.8
安的列斯暖流 沿安的列斯群島往北 25-75以上 0.9-1.9
墨西哥灣暖流 (簡稱灣流) 沿北美洲東南岸往北到西經40°附近 25-75以上 0.9-2.8以上
北大西洋暖流 從西經40°附件往北到不列顛群島北岸 25-75 0.9-1.9
伊爾敏格爾暖流 冰島以南海域 25-75 <0.9
西格陵蘭暖流 沿格陵蘭島西南岸流動 25-75 0.9-1.9
拉布拉多寒流 沿加拿大拉布拉多半島東北岸流動 25-75 0.9-1.9
加那利寒流 沿非洲西北岸流動 25-75 0.9-1.9
赤道逆流(暖流) 沿平行於北緯5-10°流動 25-75 0.9-2.8
幾內亞暖流 沿非洲幾內亞灣岸流動 25-75以上 0.9-2.8以上
南赤道暖流 沿赤道南側流動 25-75以上 0.9-2.8
巴西暖流 沿南美大陸東南岸流動 25-75 0.9-1.9
合恩角寒流 沿南美洲南端流動 25-75 ≤0.9
馬爾維納斯(福克蘭)寒流 由馬爾維納斯(福克蘭)群島往北 25-75 0.9(冬季達1.9)
西風漂流(寒流) 平行於南緯42-48°流動 25-75 0.9-1.9
本格拉寒流 沿南部非洲西岸流動 25-75 0.9-1.9
厄加勒斯暖流 沿非洲大陸以南海域流動 25-75 0.9-2.8
(三) 印度洋
洋流名稱 地 理 位 置 出現頻率 (%) 流速(公里/小時)
季風暖流 印度洋北部赤道以北海域 25-75以上 0.9-2.8
赤道逆流(暖流) 沿平等於南緯5°流動 25-75 0.9-1.9
南赤道逆流 沿平行於南緯10°-15°流動 25-75以上 0.9-2.8
索馬里暖流 沿索馬里半島沿岸流動 50-75以上 夏季0.9-2.8 冬季0.9-1.9
莫三比克暖流 沿莫三比克海峽的大陸沿岸流動 25-75以上 冬季0.9-2.8 夏季0.9-1.9
馬達加斯加暖流 沿馬達加斯加島東岸流動 25-75以上 0.9-1.9
厄加勒斯暖流 沿非洲大陸東南岸流動 25-75以上 0.9-2.8以上
西風漂流(寒流) 位於南緯40°-50°間 25-75 0.9-1.9
西澳大利亞寒流 沿澳大利亞西岸流動 25-75 ≤0.9
(四) 北冰洋
洋流名稱 地 理 位 置 出現頻率 (%) 流速(公里/小時)
挪威暖流 沿挪威西岸流動 25-75 0.9-1.9
北角暖流 沿挪威北岸流動 ≤25 0.9-1.9
斯匹次卑爾根暖流 沿斯匹次卑爾根群島西南、西岸流動 25-75 0.9-1.9
北冰洋寒流 沿北冰洋北極地區大陸架流動 25-75 0.9-1.9
東格陵蘭寒流 沿格陵蘭島東岸流動 25-75 0.9-1.9
東冰島寒流 沿冰島東北岸流動 25-50 0.9-1.9
⑺ 形成洋流的原因是秘魯漁場的天然條件和洋流對其的影響
洋流又稱海流,海洋中除了由引潮力引起的潮汐運動外,海水沿一定途徑的大規模流動。引起海流運動的因素可以是風,也可以是熱鹽效應造成的海水密度分布的不均勻性。海水沿著一定的方向有規律的水平流動。洋流是地球表面熱環境的主要調節者。洋流可以分為暖流和寒流。若洋流的水溫比到達海區的水溫高,則稱為暖流;若洋流的水溫比到達海區的水溫低,則稱為寒流。一般由低緯度流向高緯度的洋流為暖流,由高緯度流向低緯度的洋流為寒流。海輪順洋流航行可以節約燃料,加快速度。暖寒流相遇,往往形成海霧,對海上航行不利。此外,洋流從北極地區攜帶冰山南下,給海上航運造成較大威脅。 秘魯沿岸有強大的秘魯寒流經過,在常年盛行南風和東南風的吹拂下,發生表層海水偏離海岸、下層冷水上泛的現象。這不僅使水溫顯著下降,同時更重要的是帶上大量的硝酸鹽、磷酸鹽等營養物質;加之沿海多雲霧籠罩,日照不強烈,利於沿海的灣游生物的大量繁殖,對於冷水性魚類,特別是鯷魚(喜 20℃以下的冷水)的繁殖和生長提供了極有利的條件。因而秘魯沿海一帶便成為大漁場,漁區寬約370千米。
⑻ 菲律賓最接近哪個大洋
太平洋,菲律賓四周被太平洋包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