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麥克阿瑟血戰巴丹半島,美國為什麼要放棄菲律賓
1941年12月,日本偷襲了珍珠港,幾乎與此同時,菲律賓也遭到了日軍飛機的狂轟濫炸,成了第二個珍珠港。麥克阿瑟渴望已久的戰爭終於來到,他激動地站在巨大的兵力部署圖前,向駐守菲律賓各島的部隊下達著作戰命令。
其實,在他的潛意識里,根本瞧不起日軍的戰鬥力,更不相信珍珠港會在日軍的偷襲中損失慘重。這種錯覺不可能帶來正確的判斷力,致使在開戰最初的幾個小時,讓他缺乏戒備,甚至做出錯誤的決定。滿懷信心的麥克阿瑟,能守得住菲律賓嗎?
全然不知的麥克阿瑟,一邊不停要增援、要補給,一邊給前方將士打氣,“增援很快就到”。時間一天又一天的過去,軍方許諾的援助物資和增援部隊始終不見蹤影。他也不再去前線慰問了,因為將士們質問補給在何方時,他無言以對。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老兵不死,麥克阿瑟回憶錄》
歡迎搜索關注“白楊樹下談歷史”//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② 美國在菲律賓戰役失敗後,麥克阿瑟說了句經典的話,是什麼
菲律賓戰役。
麥克阿瑟一生說話無數,一生中最有號召力的話是: 「我出來了,但是我將回來!」
1941年12月7號,太平洋戰爭爆發了,當時麥克阿瑟正在菲律賓任美軍總司令。他率領美軍在那裡頑強地抗擊日本軍隊激烈地進攻,但是仍然抵禦不住。麥克阿瑟拒絕羅斯福總統讓他撤離菲律賓的建議,他就找出父親留給他的科爾特45型手槍,他准備在關鍵時刻自殺,決心與菲律賓共存亡。
菲律賓戰役是麥克阿瑟從軍以來遭到的首次失敗,而且敗得是那麼慘!所以,他非常悲傷地講:「我沒有想到,美軍歷史上最龐大的一次繳械投降會發生在我的手裡!」那麼,他認為,這是自己的奇恥大辱!盡管他到了澳大利亞,他到澳大利亞之後接受到英雄般的歡迎——畢竟他在菲律賓頑強抗擊日軍那麼長時間,可是麥克阿瑟這個一向自負、高傲的將軍,在史詩般地、英雄般地歡迎他的人面前,他真的高興不起來。他對新聞記者講,他強調:「總統命令我沖破日本人的防線,從菲律賓撤離到澳大利亞,目的是讓我組織對日本人的反攻,主要目標是解放菲律賓。現在我出來了,但是我將會回來!」「我出來了,但我將會回來!」當時,美軍戰時新聞局認為,這句話好啊,因為美軍當時是最黑暗的時候,他連連敗退。這個時候麥克阿瑟說了這么句話,美國戰時新聞局准備用這句話作秀,鼓舞人們抗戰的信心。
③ 麥克阿瑟從菲律賓撤離,為何加速了美軍投降
1942年4月,日本南下作戰取得了輝煌戰果。一方面,奪取荷屬東印度(今印度尼西亞)石油的戰略目標已提前實現;另一方面,發動時間較晚的緬甸戰役也進入了尾聲。可以說,日本捷報頻傳,其「大東亞共榮圈」的戰略構想已初步成形。
然而,在菲律賓的巴丹半島仍有9萬美、菲聯軍在苦苦支撐,而日軍也似乎也沒有能力突破其防線,雙方形成了「僵持戰」。隨著日軍第一階段作戰接近尾聲,該地區的美軍越來越成為日軍大本營的「眼中釘」、「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後快。
盡管溫賴特依然堅持抗爭到底,但也無力挽回敗局。就在日軍發起總攻的6天後,巴丹半島7.5萬美、菲聯軍打出了白旗,這是美軍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投降。身為指揮官的麥克阿瑟,都能逃離戰場,怎能指望士氣跌入谷底的守軍,堅持到底。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
④ 麥克阿瑟競選總統時信心滿滿,但最後為什麼大敗而歸
麥克阿瑟競選總統時信心滿滿,但是他競選三次都宣告失敗,而失敗的原因是由於他的政治力量太薄弱了,根本就不是搞政治的,他的軍事才能還不錯但是在政治方面,他是一竅不通,這是由於他在1944年的第一次參加總體競選,但沒想到他管理的菲律賓遭到了日軍的打擊,這時的他沒有迎難而上,反而率領部隊逃走了,因此他的名聲一落千丈,這個時候是他第一次落選,當然,他的對手是羅斯福,羅斯福是比較有政治名聲的一位人物,他的政治頭腦很厲害。麥克阿瑟在他的面前一敗塗地。
⑤ 請問二戰期間日軍攻佔菲律賓的時候美國一位司令都被俘虜了這個人是不是麥克阿瑟
不是,被俘的是喬納森·溫賴特中將。麥克阿瑟確實在菲律賓失敗了,日本進攻菲律賓把美軍打的慘敗,麥克阿瑟最終撤離,沒有被俘虜。
1941年12月8日, 日軍繼偷襲珍珠港之後,對菲律賓發動進攻。由於麥克阿瑟判斷錯誤和處置失當,駐菲律賓的美軍轟炸機和戰斗機大部被毀,空中防禦能力喪失殆盡,再加上美菲軍兵力有限,裝備低劣而缺乏訓練,無法抵擋日軍的進攻,麥克阿瑟幾乎要拿父親留下的手槍自殺,與菲律賓人民共存亡。但是,羅斯福在1942年2月8日以國家的名義,再次命令麥克阿瑟及其家屬撤離菲律賓。2月22日和23日,羅斯福和馬歇爾連續給麥克阿瑟發電,讓其撤離,並允諾讓麥克阿瑟到澳大利亞指揮盟軍反攻,3月11日晚,麥克阿瑟無奈撤離。於是所有部隊則從馬尼拉撤往巴丹半島固守,宣布馬尼拉為不設防城市,就在1941年12月24日,麥克阿瑟晉升為上將。1942年1月,日軍進占馬尼拉。日軍隨後多次進攻巴丹半島,但未能成功。當日本廣播電台的「東京玫瑰」嘲笑美國太平洋艦隊的時候,麥克阿瑟要求陸軍部派遣飛機飛越菲律賓上空以打擊「敵人宣傳的氣焰」,穩定守軍士氣。然而,這種要求沒有也不可能得到滿足。3月,得到增援的日軍向孤立無援的巴丹半島等地的美菲軍發起攻勢。美國政府為避免麥克阿瑟成為俘虜,命令他將指揮權轉交溫賴特並赴澳大利亞擔任西南太平洋戰區盟軍司令,指揮該區盟軍作戰。3月11日夜,麥克阿瑟在從科雷吉多爾登上魚雷艇離開菲律賓之前,發誓「我還要回來」。4月9日,巴丹美軍及菲律賓軍約75000人被迫向日軍投降。5月6日,巴丹陷落後轉移到哥黎希律島指揮作戰的溫賴特被迫請求投降,並於次日通過馬尼拉廣播電台命令所有美菲軍隊投降。
1942年3月,當富蘭克林·羅斯福總統命令麥克阿瑟將軍從菲律賓撤退到澳大利亞時,麥克阿瑟的下屬溫賴特少將被晉升為臨時中將,全權行使駐菲律賓盟軍指揮權。他的第一個重大決策是在科雷吉多爾要塞加強防守。巴丹半島被日軍攻佔後,被俘盟軍開始了臭名昭著的巴丹「死亡行軍」,科雷吉多爾要塞成為下一個戰場,溫賴特和他的13,000名盟軍士兵在1個月內飽受重炮轟擊之苦。溫賴特和他的部隊最終彈盡糧絕,於5月6日全部投降。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當溫賴特被提升為駐菲律賓盟軍總司令並投降後,他的部隊仍然在菲律賓的其他地區堅持戰斗。溫賴特被俘後,在未來的三年半時間里輾轉於菲律賓呂宋島,台灣和中國滿洲戰俘營。日本投降後,俄軍解放了關押溫賴特將軍的滿洲戰俘營。幾年的戰俘生涯徹底拖垮了溫賴特將軍,他被釋放時憔悴到完全「皮包骨」,頭發花白,形容枯槁。他還患上了嚴重的憂鬱症,認為自己對菲律賓的淪陷難辭其咎。1945年的8月16日,喬納森·溫賴特中將(於菲律賓科雷吉多爾島被日軍俘虜),在位於中國滿洲(東北)的戰俘營被蘇軍解救。
⑥ 撤離菲律賓的麥克阿瑟,為什麼也不增援守軍
1942年3月,華盛頓來電告訴麥克阿瑟,日軍已經掌握了他即將離開菲律賓的消息,要求他即刻動身。麥克阿瑟一反常態,決定放棄潛艇撤離的計劃,改由魚雷快艇趁著夜色,依靠速度沖破日軍的封鎖線,這是一個鋌而走險的計劃。
一是,麥克阿瑟是日軍爭取要活捉的大人物,自然關注他的一切,當獲悉其即將離開時,布置了一道嚴密的封鎖線。不過,他們針對的是美國的潛艇,因為只有潛艇才能規避海上封鎖。使用快艇,完全出乎日本人的預料,有出奇制勝的效果。
在他的潛意識里,投降是軍人最無恥的行為。盡管他是奉命離開了戰場,但巴丹守軍投降,依然是他軍人生涯中最大的污點。更讓他難受的是,作為一名指揮官,拋棄部下獨自離去,這種愧疚感伴隨著他的一生。
大家怎麼看?歡迎留言一起討論。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老兵不死,麥克阿瑟回憶錄》
歡迎搜索關注「白楊樹下談歷史」//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⑦ 麥克阿瑟菲律賓失敗的原因是什麼
美國上下,包括麥克阿瑟,想用殖民地戰爭的思維和日本人打仗,肯定是要失敗的。
當時候的遠東地區,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候並沒有被戰火大規模波及,而在一戰和二戰之間,遠東地區相對和平,沒有發生大規模戰爭,英美法荷等國家的軍隊主要任務並不是和敵國主力軍隊決戰,而是一些類似鎮壓殖民地暴動等等的治安任務,想要讓治安軍打決戰,是不可能有勝算的。因為殖民地軍隊沒有做好決戰的准備,哪怕是思想准備。
哪怕是二戰爆發之後,羅斯福總統對於各戰區的優先順序順序也是歐洲地區遠遠大於遠東地區,因為世界主要的市場在歐洲,遠東只有一些原材料,不能滿足資本主義的盈利需求,所以在資源分配上並不能給與麥克阿瑟特別多的增援。
最後,麥克阿瑟的戰術不得當,對敵人預估失敗,情報工作做得不好等等原因,都導致了麥克阿瑟在菲律賓敗得特別慘。
⑧ 麥克阿瑟在菲律賓慘敗,乘魚雷艇偷偷逃跑了嗎
太平洋戰爭初期,超過兩倍日軍兵力的美、菲聯軍,在菲律賓群島上,依託堅固陣地,居然被從海上來犯的日軍打得稀里嘩啦,十幾萬人向幾萬人投降,就連他們那個牛逼哄哄的總司令麥克阿瑟陸軍上將,也大“走麥城”,要不是羅斯福總統偷偷救他,讓他趕緊逃跑,估計也成了日軍的俘虜。這在世界軍事史上,夠丟人現眼的了,也算是奇葩一朵!
1942年3 月11日晚,這是麥克阿瑟“走麥城”故事的重要情節:他秘密攜帶著夫人和4歲的兒子,乘著巴爾克利上尉指揮的小魚雷艇,偷偷地離開了科雷吉多爾前線陣地,在夜幕的掩護下,倉皇地游盪在了太平洋的海面上,性命一直懸著,生怕被日本人抓住了。
⑨ 菲律賓光復後,麥克阿瑟是走的當年撤退之路嗎
隨著盟軍在太平洋戰場的節節勝利,日本已經認識到,日軍不可能再有翻盤的機會,於是制定了對盟軍進行決戰的計劃。其中,對菲律賓方向的代號是“捷一號”,計劃在陸地上牽制盟軍的同時,聯合艦隊駛向萊特灣,與麥克阿瑟決一死戰。
按照這個計劃,就在麥克阿瑟登陸萊特島的同時,日軍開始實施“捷一號”計劃。得知消息的麥克阿瑟一面將司令部移向陸地,一面抓緊修機場。雙方在萊特灣海域進行了一場歷史上最大的一次海戰,也是太平洋戰場上最後一次航母大戰。
盡管日本聯合艦隊的數量只有盟軍的一半,但抱著決死的信心,攻擊異常兇猛,並第一次出現了有組織的“神風特攻”行動。哈爾西憑借著兵力優勢,也不停地向日軍航母編隊發起攻擊,很快壓住了日軍的攻勢,斬獲頗豐。
4天的海戰,美軍僅以損失6艘戰艦的代價,擊沉了日軍包括4艘航母在內的26艘戰艦。也就是這一戰,日本聯合艦隊主力基本被消滅,再也沒有組織過一次像樣的艦隊,徹底喪失了太平洋的制海權。聽到消息後,麥克阿瑟長舒了一口氣。
上島後的麥克阿瑟一點也不輕松,因為情報顯示日軍開始向戰俘“下黑手”。他命令部隊快速推進的同時,將更多的心思放在如何解救戰俘上。他成立了許多支“別動隊”,使命就是穿插到敵後,在盟軍到達前,尋找或解救那裡戰俘們。
麥克阿瑟的緊急救援行動很有效。在戰線後方56公里的卡巴納瑞,解救了500名美軍戰俘;在馬尼拉,他乾脆隨部隊一同攻擊前進,進城的第一件事,就是看望被解救的5200名戰俘。他們個個骨瘦如柴、衣衫襤褸,麥克阿瑟黯然淚下。
尤其是面對昔日的戰友,他幾乎是賠罪式說道:“我回來晚了,但畢竟還是回來了。我盡可能快地趕到這里來,並將給你們所需要的一切醫療照顧,治癒後就送你們回國”。如今的馬尼拉沉浸在狂歡之中,人們簇擁著麥克阿瑟,向他歡呼。
麥克阿瑟為了紀念菲律賓的勝利,別出心裁地邀請當年一起撤離的參謀、部下,向海軍借了4艘魚雷快艇,沿著原來撤離的路,重新走了一遍。他頗有感慨地說道:“我們在一個陰暗的夜晚離開的,回來卻是陽光明媚的、嶄新的一天”。
盡管麥克阿瑟就像凱旋的“凱撒大帝”一樣,一副菲律賓“救世主”的做派,多少讓人有些看不慣,但不管別人怎麼看他、評價他,唯一有資格能這么做的只有他了,因為是他始終念念不忘故土,並光復了菲律賓。
⑩ 為什麼二戰時麥克阿瑟在菲律賓輸了還被當作英雄一樣贊揚
這其實和西方文化有關,麥克阿瑟不是無敵的,他不僅在菲律賓輸了,而且在朝鮮戰場上也沒有佔到便宜,最後被杜魯門給免職了,但是這並不影響麥克阿瑟的個人魅力,在美國人看來麥克阿瑟那張揚而又桀驁不馴,笑對失敗、超然前進的具有狼一般性格代表了美利堅文化,並不因為他曾經失敗過。正如麥克阿瑟在其著名的演講《老兵永不死》所說:我的生命已近黃昏,暮色已經降臨。我昔日的風采和榮譽已經消失。它們隨著對昔日事業的憧憬,帶著那余暉消失了。昔日的記憶奇妙而美好,浸透了眼淚和昨日微笑的安慰和撫愛。我盡力但徒然地傾聽,渴望聽到軍號吹奏起床號的那微弱而迷人的旋律,以及遠處戰鼓急促敲擊的動人節奏。我在夢幻中依稀又聽到了大炮在轟鳴,又聽到了滑膛槍在鳴放,又聽到了戰場上那陌生、哀愁的呻吟。然而,晚年的回憶經常將我帶回到西點軍校。我的耳旁回響著,反復回響著:責任,榮譽,國家。
注;責任,榮譽,國家是美國西點軍校的校訓,麥克阿瑟是該校自創校以來最年輕的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