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神州六號載人航天飛船重多少噸,長多少米 .
神舟六號飛船總長9.2米,總質量7790公斤,長征二號f型運載火箭的起飛質量是479.3噸
Ⅱ 有關太空梭和載人宇宙飛船的常識.
太空梭簡介
1969年4月,美國宇航局提出建造一種可重復使用的航天運載工具的計劃。1972年1月,美國正式把研製太空梭空間運輸系統列入計劃,確定了太空梭的設計方案,即由可回收重復使用的固體火箭助推器,不回收的兩個外掛燃料貯箱和可多次使用的軌道器三個部分組成。經過5年時間,1977年2月研製出一架創業號太空梭軌道器,由波音747飛機馱著進行了機載試驗。1977年6月18日,首次載人用飛機背上天空試飛,參加試飛的是宇航員海斯(C·F·Haise)和富勒頓(G·Fullerton)兩人。8月12日,載人在飛機上飛行試驗圓滿完成。又經過4年,第一架載人太空梭終於出現在太空舞台,這是航天技術發展史上的又一個里程碑。
太空梭是一種垂直起飛、水平降落的載人航天器,它以火箭發動機為動力發射到太空,能在軌道上運行,且可以往返於地球表面和近地軌道之間,可部分重復使用的航天器。它的軌道器、固體燃料助推火箭和外儲箱三大部分組成。固體燃料助推火箭共兩枚,發射時它們與軌道器的三台主發動機同時點火,當太空梭上升到50千米高空時,兩枚助推火箭停止工作並與軌道器分離,回收後經過修理可重復使用20次。外儲箱是個巨大殼體、內裝供軌道器主發動機用的推進劑,在太空梭進入地球軌道之前主發動機熄火,外儲箱與軌道器分離,進入大氣層燒毀,外儲箱是太空梭組件中唯一不能回收的部分。太空梭的軌道器是載人的部分,有寬大的機艙,並根據航天任務的需要分成若干個「房間」。有一個大的貨艙,可容納大型設備。軌道器中可乘載3名職業航天員(如指令長或機長、駕駛員、任務專家等)和4名其他乘員(非職業航天員)。其艙內大氣為氮氧混合氣體。太空梭在太空軌道完成飛行任務後,軌道器下降返航,像一架滑翔機那樣在預定跑道上水平著陸。軌道器可重復使用100次。
太空梭是一種為穿越大氣層和太空的界線(高度100公里的卡門線)而設計的火箭動力飛機。它是一種有翼、可重復使用的航天器,由輔助的運載火箭發射脫離大氣層,作為往返於地球與外層空間的交通工具,太空梭結合了飛機與航天器的性質,像有翅膀的太空船,外形像飛機。太空梭的翼在回到地球時提供空氣煞車作用,以及在降跑道時提供升力。太空梭升入太空時跟其他單次使用的載具一樣,是用火箭動力垂直升入。因為機翼的關系,太空梭的酬載比例較低。設計者希望以重復使用性來彌補這個缺點。
雖然世界上有許多國家都陸續進行過太空梭的開發,但只有美國與前蘇聯實際成功發射並回收過這種交通工具。但由於蘇聯瓦解,相關的設備由哈薩克接收後,受限於沒有足夠經費維持運作使得整個太空計劃停擺,因此目前全世界僅有美國的太空梭機隊可以實際使用並執行任務。
1981年4月12日,在卡納維拉爾角肯尼迪航天中心聚集著上百萬人,參觀第一架太空梭哥倫比亞號太空梭發射。宇航員翰·楊(John W·Young)和克里平(Robert L·Crippen)揭開了航天史上新的一頁。
這架太空梭總長約56米,翼展約24米,起飛重量約2040噸,起飛總推力達2800噸,最大有效載荷29.5噸。它的核心部分軌道器長37.2米,大體上與一架DC—9客機的大小相仿。每次飛行最多可載8名宇航員,飛行時間7至30天,軌道器可重復使用100次。太空梭集火箭,衛星和飛機的技術特點於一身,能像火箭那樣垂直發射進入空間軌道,又能像衛星那樣在太空軌道飛行,還能像飛機那樣再入大氣層滑翔著陸,是一種新型的多功能航天飛行器。
從1981年至1993年底,美國一共有5架太空梭進行了59次飛行,其中哥倫比亞號太空梭15次,挑戰者號10次,發現號17次,亞特蘭蒂斯號12次,奮進號5次。每次載宇航員2至8名,飛行時間從2天到14天。在12年中,已有301人次參加太空梭飛行,其中包括18名女宇航員。太空梭的59次飛行中,在太空施放衛星50多顆,載2座空間站到太空軌道,發射了3個宇宙探測器,1個空間望遠鏡和1個γ射線探測器,進行了衛星空間回收和空間修理,開展了一系列科學實驗活動,取得了豐碩的探測實驗成果。
太空梭除可在天地間運載人員和貨物之外,憑著它本身的容積大、可多人乘載和有效載荷量大的特點,還能在太空進行大量的科學實驗和空間研究工作。它可以把人造衛星從地面帶到太空去釋放,或把在太空失效的或毀壞的無人航天器,如低軌道衛星等人造天體修好,再投入使用,甚至可以把歐空局研製的「空間實驗室」裝進艙內,進行各項科研工作。
美國太空梭創造了許多航天新紀錄。太空梭首航指令長約翰·楊6次飛上太空,是世界上參加航天次數最多的宇航員。1983年6月18日女宇航員莎麗·賴德(Sally K·Ride)乘挑戰者號上天飛行,名列美國婦女航天的榜首。1983年8月30日,挑戰者號把美國第一個黑人宇航員布魯福德(Guion S·Bluford)送上太空飛行。1984年2月3日乘挑戰者號上天的麥坎德利斯(B·McCandless),成為世界上第一位不系安全帶到太空行走的宇航員。1984年4月6日挑戰者號上天後,宇航員首次抓獲和修理軌道上的衛星成功。1984年10月5日參加挑戰者號飛行的莎麗文(Kathryn D·Sullivan)成為美國第一位到太空行走的女宇航員。1985年1月24日發現號升空,首次執行秘密的軍事任務。1985年4月29日,第一位華裔宇航員王贛駿(Tayler Wang)乘挑戰者號上天參加科學實驗活動。1985年11月26日,亞特蘭蒂斯載宇航員上天第一次進行搭載空間站試驗。1992年5月7日奮進號首次飛行,宇航員在太空第一次用手工操作搶救回收衛星成功。7月31日亞特蘭蒂斯號上天,首次進行繩系衛得發電試驗。9月12日奮進號將第一位黑人女宇航員,第一位日本記者和第一對宇航員夫婦載入太空飛行。
Ⅲ 有關中國和世界的載人航天飛行的有關資料
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用長征一號運載火箭發射成功,《東方紅》樂曲傳遍全世界,中國從此邁入了探索太空的時代。
1975年11月26日,長征二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返回式衛星,衛星在軌運行3天後,按預定計劃順利回收,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衛星回收技術的國家。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利用返回式衛星遙感所獲得的遙感信息,在國土普查、資源勘測、地形繪制、災害預報等方面發揮重要的作用。
1984年4月8日,長征三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東方紅二號試驗通信衛星,標志中國航天已掌握了使用氫氧發動機以及在失重條件下兩次點火的技術,成為世界上第五個能夠研製和發射同步靜止軌道衛星的國家。
1985年10月25日,中國政府宣布長征系列運載火箭承擔國際搭載和衛星發射業務,從此中國航天步入國際市場。自1990年4月7日發射亞洲一號通信衛星之後,至2000年,中國共將26顆外國衛星成功發射升空。
1988年9月7日,長征四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風雲一號氣象衛星,風雲一號是中國第一顆太陽同步極地軌道氣象衛星,在氣象觀測,海洋捕撈,農業估產,中長期天氣預報和氣象研究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1992年8月14日,長征二號捆綁式運載火箭成功發射由美國休斯公司研製的澳大利亞「澳賽特BI」通信衛星。長二捆運載火箭在大推力發動機、大型衛星整流罩、火箭捆綁技術等方面取得重大成果。中國航天已具備發射各種大載荷商用衛星的能力。
1997年5月12日,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東方紅三號通信衛星,中國大容量通信衛星技術實現了重大突破。
1997年8月20日,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菲律賓馬部海通信衛星。長征三號乙採用大推力氫氧發動機,使其同步轉移軌道運載能力達到5噸,增強了中國在國際商業衛星發射市場上的競爭能力。
1999年10月14日,長征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由中國和巴西合作研製的資源一號衛星,其綜合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它也開創發展了中國在航天高科技領域成功合作的典範。
1999年11月20日,新型長征運載火箭成功發射神舟號試驗飛船,11月21日飛船順利回收,中國載人航天技術實現歷史性的突破,是中國航天史上的里程碑。
2001年1月10日,中國成功發射「神舟」2號試驗飛船,按照預定計劃在太空完成空間科學和技術試驗任務後,於1月16日在內蒙古中部地區准確返回。
2002年3月25日,中國成功發射「神舟」3號試驗飛船,環繞地球飛行了108圈後,於4月1日准確降落在內蒙古中部地區。
2002年12月30日,中國成功發射「神舟」4號飛船。
2003年10月15日至16日,中國成功進行了首次載人航天飛行,中國航天員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在太空運行十四圈,歷時二十一小時二十三分,順利完成各項預定操作任務後,安全返回主著陸場。
2005年10月12日至16日,中國成功進行了第二次載人航天飛行,中國航天員費俊龍、聶海勝乘坐神舟六號載人飛船在太空運行七十六圈,歷時四天十九小時三十三分,實現多人多天飛行並安全返回主著陸場。
2007年10月24日18時05分,嫦娥一號探測器從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是中國自主研製、發射的第一個月球探測器
2008年4月25日23時35分,中國首顆數據中繼衛星「天鏈一號01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征三號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升空。
2008年9月25日21時10分神舟7號發射,9月28日安全返回主著陸場
Ⅳ 載人宇宙飛船的各國飛船
美國航天局日前(NASA)公布了一款最新研製的多用途載人飛船(MPCV),設計是以「獵戶座」航天器的原型為基礎,將作為未來美國宇航員進入外太空的全新運輸系統,可同時攜載4名宇航員前往火星。
底部寬約5米,重量約23噸,可同時攜載4位宇航員。
為了進行測試,研究人員在丹佛南部的瓦特頓大峽谷特別建造了測試區。雖然多用途載人飛船的最終目標是火星,但是短期內美國國家宇航局還有其他的計劃,比如首先使用它來支持國際空間站的一些任務。 「羅斯」號載人宇宙飛船是俄羅斯專家正在研製的新型載人宇宙飛船。如果研製成功後可以多次使用並能夠將宇航員送往月球,而且這種飛船可以多次重復使用。新一代羅斯號載人飛船設計草圖將於 2010年中期提交至俄羅斯聯邦航天署,飛船將於2017年首次升空,從2018年起飛船將開始正式啟用。
俄羅斯聯邦航天署載人航天項目主管克拉斯諾夫2009年4月曾表示,羅斯號載人飛船將能夠同時把6名宇航員送至低地球軌道,或者把4名宇航員送至近月軌道。同時,飛船返回地面時貨物裝載能力也將有所加強,將能夠攜帶500公斤的貨物,而目前(2009年)的俄「聯盟」號載人飛船返航時僅能攜帶250公斤的貨物。 神舟七號
2008年9月25日,我國第三艘載人飛船神舟七號成功發射,三名航天員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順利升空。
27日,翟志剛身著我國研製的「飛天」艙外航天服,在身著俄羅斯「海鷹」艙外航天服的劉伯明的輔助下,進行了19分35秒的出艙活動。中國隨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空間出艙活動技術的國家。 2008年9月28日傍晚時分,神舟七號飛船在順利完成空間出艙活動和一系列空間科學試驗任務後,成功降落在內蒙古中部阿木古朗草原上。
Ⅳ 我國"神舟"六號載人航天飛船重多少噸,長多少米
神舟六號飛船總長9.2米,總質量7790公斤.
Ⅵ 求 神州五號、神州六號載人航天飛船資料
神舟六號飛船仍為推進艙、返回艙、軌道艙的三艙結構,整船外形和結構與原來相同,重量基本保持在8噸左右。飛船入軌後先是在近地點200公里,遠地點350公里的橢圓軌道上運行5圈,然後變軌到距地面343公里的圓形軌道,繞地球飛行一圈需要90分鍾,飛行軌跡投射到地面上呈不斷向東推移的正弦曲線。軌道特性與神舟五號相同。
由於此次飛行沒有交會對接任務,神舟六號取消了用於這項功能的附加段,另外,飛船上新增加了40餘台設備和6個軟體,使飛船的設備達到600餘台,軟體82個,元器件10萬余件。
神舟六號的改進大致可以歸納為四個方面: [被屏蔽廣告]
一、圍繞兩人多天飛行任務的改進。首先,准備了足量甚至餘量的航天員消耗品,包括食品、水、睡袋等。食品櫃置於軌道艙中,以前處於空置狀態。按照每人每天一個半暖壺的用水量,通過水箱和單獨的軟包裝兩種方式准備了航天員用水。其次,提高了座艙的環境控制能力。一人一天呼出近一升水,神舟六號提高了對水汽冷凝的能力,擴大了冷凝水箱,把所有裸露管線都貼上了吸水材料,確保飛船濕度控制在80%以下。艙內的氧氣、溫度和濕度都可自動感應並調節。
二、軌道艙功能使用方面的改進。放置了很多航天員生活的必需品,如食品加熱裝置和餐具等。軌道艙中掛有一個睡袋,供兩名航天員輪流休息用。失重狀態下人其實可以浮在空中睡覺,但考慮到人在地面養成的習慣,所以通過睡袋人為地製造一種「床」的感覺,否則航天員睡覺時可能會產生墜入萬丈深淵的錯覺。軌道艙中還有一個專門的清潔用品櫃,航天員可以用裡面的濕巾等物品進行清潔。大小便收集裝置這次也是首次使用。
三、提高航天員安全性的改進。返回艙中航天員的坐椅設計了著陸緩沖功能,這是為了在反推火箭發生故障時依然能夠保證航天員安全。神舟五號飛船里只有楊利偉乘坐的那個坐椅有著陸緩沖功能,並且有個小的缺陷,就是返回前坐椅提升後航天員難以看到舷窗外的情況。神舟六號對緩沖器進行了重新設計,並與整船結合進行了反復試驗,從高塔、飛機上拋下的3次試驗每次均獲得了成功。返回艙與軌道艙之間的艙門,如果在返回時關閉不嚴,將威脅航天員安全。俄羅斯曾經有3名航天員因此而喪生。神舟六號科研人員研製成功了艙門密閉快速自動檢測裝置,並花費了數月時間研製出一種專用抹布,這種布不產生纖維、靜電、異味,專門用來清潔艙門。
四、持續性改進。我國載人航天工程於1992年正式啟動,至今已經過去了13年,飛船上最初使用的元器件和原材料有的已經不再生產,個別技術已經稍顯落伍。神舟六號做了一些日常的持續性改進。比如神舟一號到五號上的「黑匣子」,是1994年研製的,存儲容量只有10兆位元組。現在的黑匣子不僅存儲量比原來大了100倍,而且數據的寫入和讀出速度也提高了10倍以上,體積卻不到原來的一半。
神舟六號飛船構成
軌道艙:「多功能廳」
「神舟」飛船的軌道艙是一個圓柱體,總長度為2.8米,最大直徑2.25米,一端與返回艙相通,另一端與空間對接機構連接。「神六」的軌道艙之所以被稱為「多功能廳」,是因為2名航天員除了升空和返回時要進入返回艙以外,其他時間都在軌道艙里。軌道艙集工作、吃飯、睡覺、盥洗和方便等諸多功能於一體。
逃逸塔:保飛船萬全
逃逸救生塔:位於飛船的最前部,高8米。它本身實際上就是由一系列火箭發動機組成的小型運載火箭。在運載飛船的火箭起飛前900秒到起飛後160秒期間�火箭運行距離在0至100公里,一旦發生緊急情況,這個救生塔將緊急啟動,拽著「神舟六號」飛船的返回艙和軌道艙與火箭分離,迅速逃離險地,並利用降落傘降落到安全地帶。
留軌艙:航天員的「家」
軌道艙:也叫工作艙。其外形為兩端帶有錐角的圓柱體,它是航天員的「太空卧室」兼「工作間」。它還兼有航天員生活艙和留軌實驗艙兩種功能,所以也稱留軌艙。軌道艙裡面裝有多種試驗設備和實驗儀器,可進行對地觀測,其兩側裝有可收放的大型太陽能電池帆翼、太陽敏感器和各種天線以及各種對接結構,用來把太陽能轉換為飛船的能源、與地面進行通訊等。作為航天員的「太空卧室」,軌道艙的環境很舒適,艙內溫度一般在17至25攝氏度之間。
返回艙:航天員的「駕駛室」
返回艙:又稱座艙,它是航天員的「駕駛室」。是航天員往返太空時乘坐的艙段,為密閉結構,前端有艙門。「神舟六號」完成繞地飛行任務後,兩名航天員也將乘坐返回艙回歸地球。
推進艙:又叫儀器艙。通常安裝推進系統、電源、軌道制動,並為航天員提供氧氣和水。推進艙的兩側還裝有面積達20多平方米的主太陽能電池帆翼。
緣何選擇秋季發射?
晨報訊綜合新華社電細心的人會注意到,兩年前的這個時候,我國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發射成功。今年神六的發射,又逢金秋時節,難道是巧合嗎?不是。這是因為秋季的氣象條件,最適合我國發射載人飛船。
飛船發射季節的選擇,要考慮到各種可能影響到發射的因素,其中氣象條件是最直接、最關鍵的決定因素。
飛船上天後,要由航天測控網對飛船實施測控管理。如果把神舟飛船比作放飛太空的「風箏」,那麼,航天測控網就是那根重要的「風箏線」。我國的航天測控網由多個地面測控站和4艘遠望號航天測量船組成。這4艘測量船分別是太平洋上的「遠望」一號和「遠望」二號測量船,印度洋上的「遠望」四號測量船,大西洋上的「遠望」三號測量船。其中,3艘測量船都在緯度相對較高的南半球。
南半球的季節正好與我國相反。我國的春夏季節在南半球是秋冬季節,海況很惡劣,即使正常航行都難保安全,更不用說在海上執行測控任務了,因此不宜發射飛船。我國的秋冬季節在南半球是春夏季節,海況較好,便於航行和執行測量任務。因此,我國神舟一號至五號飛船的發射時機都選在與南半球相反的秋冬季節。
另外,秋季和冬季相比,盡管2002年12月30日發射的神舟四號曾突破我國低溫發射的歷史紀錄,但在載人航天飛行中,以人為本、充分保障航天員的安全,成為發射的最大特點,因而發射段的氣象條件也是非常重要的。顯然,秋季比冬季更適宜。因此,兩年前的神五和今年的神六載人飛船都選擇了在秋季發射。
據中國科學院空間環境預報中心研究員龔建村介紹,「今年正是接近周期谷底的位置,預計神舟六號飛行期間太陽活動穩定,適合人類開展空間活動。」
龔建村說,人們已經掌握了太陽的活動周期是11年,2000年是這個周期的最高峰,2006年達到谷底。因此今年太陽異常活動頻次較低,大趨勢有利於人類開展空間活動。神六將在「晴好天氣」中飛行
從神州五號拔地而起、實現中國載人航天零的突破,到神州六號的兩人多天外太空飛行,中國航天員專用奶蒙牛牛奶,陪伴著航天員們從撒滿汗水的訓練場走向了浩瀚的太空,見證了中國載人航天事業的艱苦與輝煌。航天員食品的選擇有著怎樣的特殊要求、蒙牛牛奶又是如何成為「中國航天員專用牛奶」的?伴隨著神州六號的成功歸來,籠罩在航天員食譜上的神秘面紗也被營養專家輕輕地揭開。
在中國,一名空軍飛行員要從1000名軍人中選出,而100名空軍飛行員中,只有一個人有機會成為戰斗機飛行員,航天員則是從這些戰斗機飛行員中千里挑一,經過各方面綜合考察比較後最終選拔出來的。為了確保這些肩負祖國重任的「國寶」們保持良好的身體和心理素質,早在神州五號首次載人航天任務之前,一個由各方專家組成的營養小組就開始了苛刻的航天員專用食品遴選工作。為了確保航天食品的安全、綠色和營養,航天醫學工程研究所有關航天員食品的規定長達8頁之多!對「全營養食品」牛奶的考察和選定工作首當其沖。
奶源是決定牛奶品質的第一關鍵,因而也成為專家們考核的首要因素。考慮到以內蒙古大草原為核心的中國西部大草原地處國際公認的中溫帶季風氣候優質奶牛飼養帶,是整個中國無可匹敵、世界上也具有領先意義的優質草原,主要奶源基地全部處於這一地帶的蒙牛乳業進入了專家們的視野。而在蒙牛的生產基地,他們又看到了全球領先的「樣板工廠」,在這里,每一滴原生奶經過一道道全自動工序成為香濃合格的牛奶產品,全過程都在封閉無菌的狀態中進行。從市場到工廠、從工廠到牧場,蒙牛牛奶的表現說服了每一位專家。
國家航天部門經過嚴格檢測後,認為蒙牛牛奶的各項指標均已經達到或超過國內、國際標准。憑借著純天然、高質量、豐富的營養和好的口味,蒙牛牛奶最終成為太空營養學專家唯一指定的「中國航天員專用牛奶」。從此,「每天三杯奶」成為了航天員訓練、工作和生活中的一首「白色樂章」。
每天早晨,在享用精心搭配的其他食品的同時,航天員都要喝一杯蒙牛牛奶來有效保證全天的熱能和營養」。而在午餐之後,訓練基地的營養師又會及時為每一個航天員送上一杯蒙牛酸奶。原來,酸奶中含有的乳酸、醋酸等有機酸,不僅賦予了酸奶清爽的酸味,還能幫助牛奶形成細嫩的凝乳,從而降低腸道PH值,促進胃腸蠕動和消化液的分泌、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繁殖,讓航天員們一個下午都精神抖擻。「蒙牛已經將其酸奶產品中的益生菌由兩種變成了四種,這樣不僅營養價值比同類產品有了明顯的提高,其幫助消化、抑制有害菌的作用也得到了更一步的加強,很受航天員們的歡迎。」基地的營養師這樣評價道。
結束了一天緊張的訓練之後,航天員們還將在晚飯時喝上一杯牛奶。營養專家指出,一方面,晚餐飲用的牛奶,其安神作用促進了航天員的深度睡眠,另一方面,人體處於睡眠狀態下,也更易於吸收牛奶中的蛋白質。
「一天三杯牛奶,每天500-800毫升。這個科學的食譜既保證了營養補給,又不至於引起脂肪堆積,不僅適用於宇航員,用樣也適用於普通人」!營養專家認為,航天員膳食中牛奶的科學搭配,值得在全社會進行大力推廣。
成為「中國航天員專用牛奶」,對於蒙牛,既是一項崇高的榮譽,也是一種期待和責任。在中國航天事業用一個又一個輝煌成就「鼓舞中國心」的同時,每一個蒙牛人也在致力於「強健中國人」的偉大使命。2003年,當神州五號拔地而起,實現中國載人航天事業零的突破時,蒙牛牛奶也迅速成為了中國液體奶市場的領跑者,並於2004年成為了國家體育總局訓練局運動員訓練專用牛奶,為中國健兒揚威世界賽場奉獻了自己的力量。隨後,蒙牛率先建起了中國規模最大的「澳亞國際牧場」,在國內第一個引進機器人擠奶設施,種植世界十二國優質牧草,養殖全球優質奶牛,開啟了中國乳業奶源升級之路。2005年,當神州六號用完美的姿態圍繞著我們這顆美麗的星球一圈圈旋轉的時候,蒙牛已經以日銷液體奶7000噸的成績,超越眾多百年歷史的跨國乳業巨頭,成為了全球液體牛奶領域的領先者。作為首位「中國航天事業合作夥伴」,蒙牛不僅將「為中國喝彩」,還將用潔白醇厚的牛奶,為每一個航天員、每一個中國人的健康加油,為「強健神州夢想」而不懈追求。
神舟五號與神舟六號的比較
神舟五號 神舟六號
兩者的大小、重量、設備等基本不變;採用「長征2號F」運載火箭作為動力載體
發射時間 2003年10月15日 2005年10月中旬
活動范圍 僅限返回艙 打開返回艙艙門,進入軌道艙進行科學實驗活動
宇航服 楊利偉的宇航服始終未能離身 有機會脫下重達10公斤的太空服,新的宇航服主要由服裝、頭盔、手套和航天靴等組成
太空時長 21小時 119小時
航天員人數 1人 2人
食品 即時食品,不需要加熱、也不需要加水 50種左右:包括四種主食,「鮑魚」、「鹹水大蝦」等菜餚以及水果
如廁問題 尿不濕 專用馬桶
神舟六號飛船=為推進艙、返回艙、軌道艙的三艙結構,整船外形和結構與原來相同,重量基本保持在8噸左右。飛船入軌後先是在近地點200公里,遠地點350公里的橢圓軌道上運行5圈,然後變軌到距地面343公里的圓形軌道,繞地球飛行一圈需要90分鍾,飛行軌跡投射到地面上呈不斷向東推移的正弦曲線。軌道特性與神舟五號相同。
由於此次飛行沒有交會對接任務,神舟六號取消了用於這項功能的附加段,另外,飛船上新增加了40餘台設備和6個軟體,使飛船的設備達到600餘台,軟體82個,元器件10萬余件。
飛船發射季節的選擇,要考慮到各種可能影響到發射的因素,其中氣象條件是最直接、最關鍵的決定因素。
飛船上天後,要由航天測控網對飛船實施測控管理。如果把神舟飛船比作放飛太空的「風箏」,那麼,航天測控網就是那根重要的「風箏線」。我國的航天測控網由多個地面測控站和4艘遠望號航天測量船組成。這4艘測量船分別是太平洋上的「遠望」一號和「遠望」二號測量船,印度洋上的「遠望」四號測量船,大西洋上的「遠望」三號測量船。其中,3艘測量船都在緯度相對較高的南半球。
南半球的季節正好與我國相反。我國的春夏季節在南半球是秋冬季節,海況很惡劣,即使正常航行都難保安全,更不用說在海上執行測控任務了,因此不宜發射飛船。我國的秋冬季節在南半球是春夏季節,海況較好,便於航行和執行測量任務。因此,我國神舟一號至五號飛船的發射時機都選在與南半球相反的秋冬季節。
另外,秋季和冬季相比,盡管2002年12月30日發射的神舟四號曾突破我國低溫發射的歷史紀錄,但在載人航天飛行中,以人為本、充分保障航天員的安全,成為發射的最大特點,因而發射段的氣象條件也是非常重要的。顯然,秋季比冬季更適宜。因此,兩年前的神五和今年的神六載人飛船都選擇了在秋季發射。
據中國科學院空間環境預報中心研究員龔建村介紹,「今年正是接近周期谷底的位置,預計神舟六號飛行期間太陽活動穩定,適合人類開展空間活動。」
龔建村說,人們已經掌握了太陽的活動周期是11年,2000年是這個周期的最高峰,2006年達到谷底。因此今年太陽異常活動頻次較低,大趨勢有利於人類開展空間活動。神六將在「晴好天氣」中飛行 「神舟」六號發射火箭總設計師劉竹生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承擔「神舟」六號飛船發射任務的「長征2號F」運載火箭各系統的生產製造工作已經全面展開。截至目前,發射火箭的各項生產均按計劃穩步進行。
據劉竹生介紹,今年年底火箭系統的各項設備將「齊套」,明年年初將先後進行各系統的綜合實驗與匹配實驗,如果工作進展順利,發射「神舟」六號的火箭系統將在明年6、7月份出廠。
「神六」運載火箭總設計師劉竹生接受本報獨家專訪,細解火箭系統
繼我國「神舟」五號首次載人飛行成功後,「神舟」六號航天工程已在緊張進行中。為把國人的「飛天夢想」推向又一全新的高度,「神舟」六號發射前各項准備工作已全面展開。作為飛船的「助力神」,「長征2號F」運載火箭將再擔重任,送「神舟」六號上天入軌。「神五」和「神六」飛船的動力載體雖是同一型號火箭,但發射「神舟」六號的火箭系統卻「另有文章」。昨天,火箭系統總設計師劉竹生接受了本報記者的獨家專訪,細解「神舟」六號火箭焦點。
焦點1 火箭交工時間 年底設備配置齊全
承擔「神舟」六號發射的火箭系統總設計師劉竹生向記者透露了發射「神舟」六號的火箭系統准備工作的時間表。根據劉竹生的介紹,2004年年底,火箭系統的各項設備都要「按期交工」,各套儀器均要求配置齊全,為隨後在明年年初進行的火箭系統綜合實驗做准備。劉竹生講,綜合實驗階段,火箭的每個組成部分都要進各自的實驗室進行檢測,目的是確保火箭整體達標,檢測合格後各系統將「會師」,進行匹配實驗。
焦點2 火箭應急能力 正在進行極限計算
運載火箭的「極限分析」是專門針對「神舟」六號飛船內一系列重大變化而進行的。劉竹生說:「首先,由於『神舟』六號將實現多人多天飛行,人員和天數的增加帶來食物、生存設備等其他質量的增加,這就要求火箭的運載能力必須提高,比如原『神舟』五號的七八噸質量就有可能要變成8噸多。其次,如果航天員不止一個的話,飛行過程中出現問題就會直接影響到逃逸能力,對火箭在遭遇突發情況時的應急能力提出了挑戰。」劉竹生講,針對以上兩點,目前正在與飛船系統方面協調合作,進行相關的火箭極限計算。據了解,目前,這樣的「極限分析」已經做了幾輪。
焦點3 火箭動力特性 將隨載荷改變而調整
火箭配上飛船組成一個「大彈簧」系統,劉竹生說:「從動力學分析,飛船與火箭連接後是會相互作用影響的,由於『神舟』六號軌道艙上的有效載荷將由原來『神舟』五號上的多個設備變成一兩個設備,飛船質量塊兒的變化必然影響整個火箭的動力學特性,目前的工作就涉及到火箭與飛船動力特性相應的問題。」
焦點4 發射安全性 地面發射系統將「體檢」
為了確保「神舟」六號發射萬無一失,發射基地地面設備檢修工作將進一步加強。據劉竹生介紹,和以前發射場承擔發射任務時進行檢修工作相比,由於兩次發射間隔加長,這次將是有史以來最全面的一次地面發射系統的「體檢」。劉竹生強調說,檢修工作將做到任何一個細微處,每個插頭都要求必須檢查,每根線路都要「從頭摸到底」,看是否存在可能斷線的問題。另外,劉竹生講,目前已完成了對「神舟五號」遙測數據的分析工作,對「神五」整個發射過程中不夠完善的地方,比如某些設備使用不方便等問題都將在「神舟」六號發射前做改進。
焦點5 運載安全性 載人可靠性高達97%
「神舟」六號發射火箭總設計師劉竹生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承擔「神舟」六號飛船發射任務的「長征2號F」運載火箭各系統的生產製造工作已經全面展開。截至目前,發射火箭的各項生產均按計劃穩步進行。
據劉竹生介紹,今年年底火箭系統的各項設備將「齊套」,明年年初將先後進行各系統的綜合實驗與匹配實驗,如果工作進展順利,發射「神舟」六號的火箭系統將在明年6、7月份出廠。
「神六」運載火箭總設計師劉竹生接受本報獨家專訪,細解火箭系統
繼我國「神舟」五號首次載人飛行成功後,「神舟」六號航天工程已在緊張進行中。為把國人的「飛天夢想」推向又一全新的高度,「神舟」六號發射前各項准備工作已全面展開。作為飛船的「助力神」,「長征2號F」運載火箭將再擔重任,送「神舟」六號上天入軌。「神五」和「神六」飛船的動力載體雖是同一型號火箭,但發射「神舟」六號的火箭系統卻「另有文章」。昨天,火箭系統總設計師劉竹生接受了本報記者的獨家專訪,細解「神舟」六號火箭焦點。
焦點1 火箭交工時間 年底設備配置齊全
承擔「神舟」六號發射的火箭系統總設計師劉竹生向記者透露了發射「神舟」六號的火箭系統准備工作的時間表。根據劉竹生的介紹,2004年年底,火箭系統的各項設備都要「按期交工」,各套儀器均要求配置齊全,為隨後在明年年初進行的火箭系統綜合實驗做准備。劉竹生講,綜合實驗階段,火箭的每個組成部分都要進各自的實驗室進行檢測,目的是確保火箭整體達標,檢測合格後各系統將「會師」,進行匹配實驗。
焦點2 火箭應急能力 正在進行極限計算
運載火箭的「極限分析」是專門針對「神舟」六號飛船內一系列重大變化而進行的。劉竹生說:「首先,由於『神舟』六號將實現多人多天飛行,人員和天數的增加帶來食物、生存設備等其他質量的增加,這就要求火箭的運載能力必須提高,比如原『神舟』五號的七八噸質量就有可能要變成8噸多。其次,如果航天員不止一個的話,飛行過程中出現問題就會直接影響到逃逸能力,對火箭在遭遇突發情況時的應急能力提出了挑戰。」劉竹生講,針對以上兩點,目前正在與飛船系統方面協調合作,進行相關的火箭極限計算。據了解,目前,這樣的「極限分析」已經做了幾輪。
焦點3 火箭動力特性 將隨載荷改變而調整
火箭配上飛船組成一個「大彈簧」系統,劉竹生說:「從動力學分析,飛船與火箭連接後是會相互作用影響的,由於『神舟』六號軌道艙上的有效載荷將由原來『神舟』五號上的多個設備變成一兩個設備,飛船質量塊兒的變化必然影響整個火箭的動力學特性,目前的工作就涉及到火箭與飛船動力特性相應的問題。」
焦點4 發射安全性 地面發射系統將「體檢」
為了確保「神舟」六號發射萬無一失,發射基地地面設備檢修工作將進一步加強。據劉竹生介紹,和以前發射場承擔發射任務時進行檢修工作相比,由於兩次發射間隔加長,這次將是有史以來最全面的一次地面發射系統的「體檢」。劉竹生強調說,檢修工作將做到任何一個細微處,每個插頭都要求必須檢查,每根線路都要「從頭摸到底」,看是否存在可能斷線的問題。另外,劉竹生講,目前已完成了對「神舟五號」遙測數據的分析工作,對「神五」整個發射過程中不夠完善的地方,比如某些設備使用不方便等問題都將在「神舟」六號發射前做改進。
Ⅶ -目前世界上擁有載人飛船的國家是否只有中美俄這三個國家
YES!
航天技術又稱空間技術。
目前,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僅有:俄羅斯、美國、中國。
附錄
按時間排序,能夠自主成功發射衛星的國家:
俄羅斯1957年10月4日 伴侶-1號
美 國1958年1月31日 探險者-1號
法 國1965年11月26日 試驗衛星-1號
日 本1970年2月11日 大隅號
中 國1970年4月24日 東方紅1號
英 國1971年10月28日 普羅斯帕羅號
印 度1980年7月18日 羅西尼號
以色列1988年9月19日 地平線-1號
朝 鮮1998年8月31日 光明星1號
伊 朗2009年2月3日 希望號
Ⅷ 我國先後發射了多少載人飛船分別是......
目前發射了6次載人飛船,從神舟五號楊利偉開始到神舟十號,具體情況如下:
神舟五號
航天員: 楊利偉
發射時間:2003年10月15日09時整
返回時間:2003年10月16日06時28分
飛行時間/圈數: 21小時/14圈
飛船簡介: 「神舟」五號飛船是在無人飛船的基礎上研製的我國第1艘載人飛船,乘有1名航天員---楊利偉。飛船在軌道運行了1天。整個飛行期間為航天員提供必要的生活和工作條件,同時將航天員的生理數據、電視圖像發送地面,並確保航天員安全返回。飛船由軌道艙、返回艙、推進艙和附加段組成,總長8860mm,總重7840kg。飛船的手動控制功能和環境控制與生命保障分系統為航天員的安全提供了保障。飛船由長征-2f運載火箭發射到近地點200千米、遠地點350千米、傾角42.4°初始軌道,實施變軌後,進入343km的圓軌道。飛船環繞地球14圈後在預定地區著陸。「神舟」五號飛船載人航天飛行實現了中華民族千年飛天的願望,是中華民族智慧和精神的高度凝聚,是中國航天事業在新世紀的一座新的里程碑。
神舟六號
航天員: 費俊龍、聶海勝
後備宇航員: 劉伯明、景海鵬、翟志剛、吳傑
發射時間: 2005年10月12日上午9:00
返回時間: 2005年10月17日
在軌時間: 115.5小時
飛船簡介: 神舟六號載人飛船是中國「神舟」號系列飛船之一。「神舟六號」與「神舟五號」在外形上沒有差別,仍為推進艙、返回艙、軌道艙的三艙結構,重量基本保持在8噸左右,用長征二號F型運載火箭進行發射。它是中國第二艘搭載太空人的飛船,也是中國第一艘執行「多人多天」任務的載人飛船。這也是世界上人類的第243次太空飛行。
神舟七號
航天員: 翟志剛(指令長)、劉伯明、景海鵬
發射時間:2008年9月25日21點10分04秒
返回時間:2008年9月28日17點37分
飛行時間: 2天20小時27分鍾
飛船簡介: 神舟七號,是中國第三個載人航天器,是中國「神舟」號系列飛船之一,在北京時間2008年9月25日21時10分4秒988毫秒由長征2F火箭發射升空。神七上載有三名宇航員分別為翟志剛(指令長)、 劉伯明和景海鵬。翟志剛出艙作業,劉伯明在軌道艙內協助,實現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的太空漫步,令中國成為第三個有能力把太空人送上太空並進行太空漫步的國家。飛船於北京時間2008年9月28日17點37分成功著陸於中國內蒙古四子王旗。神舟七號飛船共計飛行2天20小時27分鍾 神舟七號飛船由軌道艙、返回艙和推進艙構成神舟七號飛船由軌道艙、返回艙和推進艙構成 神舟七號飛船全長9.19米,由軌道艙、返回艙和推進艙構成。神七載人飛船重達12噸。長征2F運載火箭和逃逸塔組合體整體高達58.3米。
神舟八號
發射時間: 2011年11月1日5時58分10秒
返回時間: 2011年11月17日19點32分30秒
飛船簡介: 神舟八號是中國神舟系列飛船的第八個,飛船為三艙結構,由軌道艙、返回艙和推進艙組成。飛船軌道艙前端安裝自動式對接機構,具備自動和手動交會對接與分離功能。神舟八號為改進型飛船,全長9米,最大直徑2.8米,起飛質量8082公斤。神舟八號飛船在前期飛船的基礎上,進行了較大的技術改進,全船一共有600多台套的設備,一半以上發生了技術狀態的變化,在這中間,新研製的設備、新增加的設備就佔了15%。它發射升空後,與天宮一號對接,成為一座小型空間站。 中國工程院院士、原「神舟」號飛船總設計師戚發軔透露,在中國的載人航天「三步走」計劃中,中國最終要建設的是一個基本型空間站,它的規模不會超過現有的「和平號」或國際空間站。 戚發軔院士介紹,基本型空間站大致包括一個核心艙、一架貨運飛船、一架載人飛船和兩個用於實驗等功能的其他艙,總重量在100噸以下。其中的核心艙需長期有人駐守,能與各種實驗艙、載人飛船和貨運飛船對接。具備了20噸以上運載能力的火箭,才有資格發射核心艙。為此,我國將在海南文昌新建繼酒泉、太原、西昌之後的第四個航天發射場,主要承擔地球同步軌道衛星、大質量極軌衛星、大噸位空間站和深空探測衛星等航天器的發射任務。同時,我國還將在天津新建總裝場。
神舟九號
航天員:景海鵬(指令長)劉旺、劉洋
發射時間:2012年6月16日 18時37分24秒
返回時間:2012年 6月29日10點03分
飛船簡介: 神舟九號飛船是中國航天計劃中的一艘載人宇宙飛船,是神舟號系列飛船之一。神九是中國第一個宇宙實驗室項目921-2計劃的組成部分,天宮與神九載人交會對接將為中國航天史上掀開極具突破性的一章。中國計劃2020年中國將建成自己的太空家園,中國空間站屆時將成為世界唯一的空間站。2012年6月16日18時37分,神舟九號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2012年6月18日約11時左右轉入自主控制飛行,14時左右與天宮一號實施自動交會對接,這是中國實施的首次載人空間交會對接。
楊利偉航天員:聶海勝(指令長)、張曉光、王亞平
發射時間:2013年6月11日17時38分
返回時間:
飛船簡介:神舟十號飛船是中國「神舟」號系列飛船之一,它是中國第五艘搭載太空人的飛船。飛船由推進艙、返回艙、軌道艙和附加段組成。升空後再和目標飛行器天宮一號對接,並對其進行短暫的有人照管試驗。對接完成之後的任務將是打造太空實驗室。任務將是對「神九」載人交會對接技術的「拾遺補缺」。飛船於2013年6月11日17時38分搭載三位航天員飛向太空, 將在軌飛行15天,並首次開展中國航天員太空授課活動。飛行乘組由男航天員聶海勝、張曉光和女航天員王亞平組成,聶海勝擔任指令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