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幺米茶、煎茶
是玄米茶和煎茶吧。
玄米茶就類似大麥茶,不是主食,不過不含茶鹼,喝了也不會睡不著。
煎茶是用綠茶粉加工的,我個人覺得有點海藻粉和綠茶混合的味道。
應該都是不含熱量的。
② 日本煎茶怎麼喝與煎茶的來歷
煎茶是食用茶的一道工序,即用水煮採集的嫩茶葉。怎麼流傳到日本不知道,但日本煎茶很講究,日本煎茶怎麼喝也有學問,我們先談煎茶的來歷吧。
煎茶的來歷從蘇氏兄弟的詩句中,找到煎茶蹤影。很可能陸氏在總結唐代,以及唐以前的沏茶之法,加以改進,這可以根據陸氏在茶經著述中找到依據。
宋以茶餅研末煮飲的飲茶法,決定了煎茶再古代飲茶藝術中的重要性;唐代的烹茶法,也使茶道的程序中最早的藝術品飲得以形成。關於煎茶的火候。古人對煎水煎到什麼程度為宜,與把焙茶用水適中與否稱為「火候」一樣,將煎水適度與否稱作「湯侯」。辨別湯侯,古人也有兩條尺度:一是看水沸時的沸泡多少和大小,二是看水沸的聲響。
按陸羽《茶經》所述,唐時人們飲的主要是經蒸壓而成的餅茶,在煎茶前,為了將餅茶碾碎,就得烤茶,即用高溫「持以逼火」,並且常常翻動,「屢其正」否則會「炎涼不均」,烤到餅茶呈「蝦蟆背」狀時為適度。烤好的茶要趁熱包好,以免香氣散失。至餅茶冷卻再研成細末。煎茶需用風爐和釜作燒水用具,以木炭和硬柴作燃料,再加鮮活山水煎煮。
隨著禪學流傳無論是清晨、中午還是晚上,對日本人而言飲茶是不可缺少的。在日本茶中,分為抹茶、煎茶兩類,煎茶的宗旨是以普及為主。
與現在有關的飲茶術起自12世紀末,榮西禪師從中國回日本後,日本煎茶開始盛行起來。在16世紀後期,千利休創立了「抹茶道」。哪個國家最講究茶道是日本,但起源與中國。
在煎茶的作法中,煮沸的開水倒入「湯冷」後,再注入放有玉露茶的茶壺之間有很多的程序。在完成這些程序的同時,開水的溫度降到了玉露茶所需的水溫―攝氏50度,還有水注入茶壺與茶碗之間的程序需要1分半左右的時間,這恰是玉露茶的最適沖泡時間。
日本煎茶怎麼喝:煎茶的宗旨是以普及為主。因此喝法很簡單,一次完整的煎茶會設有前席、正席、副席、小饌席、揮毫席五個部分,往往在風景優美的寺院、神社等地方舉行。
客人來到煎茶會場之後,先要請客人揮毫留名,爾後請客人進入前席。茗主(即主人)要馬上給客人獻上一碗稱做「香煎」的非茶之茶,一般為花茶;二、正席:正席的作用主要在為客人沏泡最上等的好茶,是煎茶會最關鍵的部分。所沏泡的茶是日本綠茶的極品——玉露茶。玉露茶雖然十分珍貴,但不宜一次飲量過多,各個煎茶道流派奉給客人的玉露茶一般在15毫升左右,其中小川流派的玉露茶只有9滴。正席品飲中,茗主需要小心的溫具、洗杯、入茶、沖水,整個過程約28分鍾左右,在飲茶過程中,客人還將多次品嘗點心;三、小饌席:小饌席的作用是為客人提供午餐。客人們雅游完前席、正席時,往往已至午餐時刻,主要便會將客人引導至小饌席。小饌席發源於黃檗山萬福寺,至今萬福寺仍保留著「普茶料理」這一獨特的飲食方式。四、副席:副席的作用在於讓客人品嘗煎茶(一般級別綠茶)、焙茶(焙過的茶)、番茶(粗茶)。五、揮毫席:揮毫席的作用在於主客之間的書畫交流。
日本煎茶喝起來感覺和中國綠茶里的信陽毛尖差別不大,工藝香也是呈板栗香,青氣很重茶湯青鮮有餘底蘊不足,回甘尚可!
信陽茶葉網煎茶的來歷到煎茶如何到日本以及日本煎茶怎麼喝都做了大概說明,相信現在大家對日本煎茶怎麼喝有了了解,其實日本喝茶的復雜不是一句話兩句話能說明白的,自己去了才知道,多少累人。
③ 煮茶法,煎茶法和點茶法的聯系和區別
煮茶法,是指茶入水烹煮而飲。直接將茶放在釜中熟煮,是中國唐代以前最普遍的飲茶法。其過程陸羽在《茶經》中已詳加介紹。大體說,首先要將餅茶研碎待用。然後開始煮水。以精選佳水置釜中,以炭火燒開。但不能全沸,加入茶末。茶與水交融,二沸時出現沫餑,沫為細小茶花,餑為大花,皆為茶之精華。此時將沫餑杓出,置熟盂之中,以備用。繼續燒煮,茶與水進一步融合,波滾浪涌,稱為三沸。此時將二沸時盛出之沫餑澆烹茶的水與茶,視人數多寡而嚴格量入。茶湯煮好,均勻的斟入各人碗中,包含雨露均施,同分甘苦之意。
煎茶法是指陸羽在《茶經》里所創造、記載的一種烹煎方法,其茶主要用餅茶,經炙烤、冷卻後碾羅成末,初沸調鹽,二沸投末,並加以環攪、三沸則止。分茶最適宜的是頭三碗,飲茶趁熱,及時潔器。而煮茶法中茶投冷、熱水皆可,需經較長時間的煮熬。煎茶法的主要程序有備器、備水、生火煮水、調鹽、投末、育華、分茶、飲茶、潔器。
點茶法是宋代鬥茶所用的方法,茶人自己飲用亦用此法。這時不再直接將茶放入釜中熟煮,而是先將餅茶碾碎,置碗中待用。以釜燒水,微沸初漾時即沖點碗中的茶。為了使茶末與水交融成一體,於是就發明了一種用細竹製作的工具,稱為「茶筅」。
和唐代的煎茶法不同,點茶法是將茶葉末放在茶碗里,注入少量沸水調成糊狀,然後再注入沸水,或者直接向茶碗中注入沸水,同時用茶筅攪動,茶末上浮,形成粥面。
④ 日本煎茶怎麼喝
日本煎茶的沖泡方式一般是用七十度左右的熱水來浸泡一到兩分鍾即可。沖泡出來的煎茶茶味比較甘而且還帶有一些苦澀的感覺。
【(4)菲律賓煎茶怎麼喝擴展閱讀】
一、煎茶的作用和功效
4、美容護膚
有助於美容護膚茶多酚是水溶性物質,用它洗臉能清除面部的油膩,收斂毛孔,具有消毒、滅菌、抗皮膚老化,減少日光中的紫外線輻射對皮膚的損傷等功效。
⑤ 煎茶和點茶有什麼區別
一、煎茶& 點茶
1.什麼是煎茶?
煎茶是唐朝流行的一種飲茶方式,也叫烹煮法。唐朝「茶聖」陸羽在《茶經》中記載了煎茶的方法:飲茶前,將茶餅放置在無異味的文火上方均勻地烤,直到茶餅散發香氣,把茶餅碾磨成末,再放置水中攪動至煮沸。
總體上,唐朝以後主流的飲茶方式是陸羽的煎茶法,而五代、宋朝則流行點茶法,但兩種飲茶方式並非完全隔斷無交叉,宋代也有喜歡用煎茶法喝茶的人,並且是直到南宋末,煎茶法才漸漸了無蹤跡。
------------------------------------------------------
茶餘生活美學,創業職場,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溫碧珠
⑥ 煎茶的簡介
眾所周知,茶源於中國,我們的祖先最先是把茶葉當作葯物,從野生的大茶樹上砍下枝條,採集嫩梢,先是生嚼。然後發展成用水煮嫩葉,喝煮沸後的茶湯。大約在隋唐時期以後,國人發現把茶通過加熱的方法乾燥後能保持茶葉長時間不變質,而且更有利於茶的香味的散發,這就是炒青技術的起源。制茶工藝中最重要的一道工序就是殺青,殺青就是使茶葉中的酶活性消失,從而防止茶在貯藏過程中的質變。殺青方法有多種,蒸汽殺青是出現比較早的一種方法。蒸汽殺青早在唐代就已開始應用於綠茶生產,那時的蒸青綠茶是蒸青團餅茶。以後蒸氣殺青的制茶法傳到日本,沿襲至今,發展成日本的蒸青綠茶,其中蒸青煎茶是主要產品。
⑦ 古人是怎麼煎茶的,煎茶的步驟
我們的祖先最先是把茶葉當作葯物,從野生的大茶樹上砍下枝條,採集嫩梢,先是生嚼,後是加水煮成湯飲。大約在秦漢以後,出現了一種半制半飲的煎茶法,這可以在三國魏張輯的《廣雅》中找到依據;荊巴間采葉作餅,葉老者,餅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飲,先炙令赤色,搗末置瓷器中,以湯澆覆之,用蔥、姜、桔子芼之。表明此時沏茶已由原來用新鮮嫩梢煮作羹飲,發展到將餅茶先在火上灼成「赤色」,然後斫開打碎,研成細末,過羅倒入壺中,用水煎煮。爾後,再加上調料煎透的飲茶法,但陸羽認為如此煎茶,猶如「溝渠間棄水耳」。而陸氏的煎茶法,與早先相比,則更講究技法。按陸羽《茶經》所述,唐時人們飲的主要是經蒸壓而成的餅茶,在煎茶前,為了將餅茶碾碎,就得烤茶,即用高溫「持以逼火」,並且經常翻動,「屢其正」否則會「炎涼不均」,烤到餅茶呈「蝦蟆背」狀時為適度。烤好的茶要趁熱包好,以免香氣散失。至餅茶冷卻再研成細末。煎茶需用風爐和釜作燒水器具,以木炭和硬柴作燃料,再加鮮活山水煎煮。煮茶時,當燒到水有「魚目」氣泡。「微有聲」,即「一沸」時,加適量的鹽調味,並除去浮在表面、狀似「黑雲母」的水膜,否則「飲之則其味不正」。接著繼續燒到水邊緣氣泡"如湧泉連珠,即「二沸」時,先在釜中舀出一瓢水,再用竹筴在沸水中邊攪邊投入碾好的茶末。如此燒到釜中的茶湯氣泡如「騰波鼓浪」,即「三沸」時,加進「二沸」時舀出的那瓢水,使沸騰暫時停止,以「育其華」。這樣茶湯就算煎好了。同時,主張飲茶要趁熱連飲,因為「重濁凝其下,精華浮其上」,茶一旦冷了,「則精英隨氣而竭,飲啜不消亦然矣」。書中還談到,飲茶時舀出的第一碗茶湯為最好,稱為「雋永」,以後依次遞減,到第四五碗以後,如果不特別口渴,就不值得喝了。
上面說的僅是唐代民間煎茶的方法,但已可看出,人們在飲茶技藝上已相當講究了,至於上層人士,特別是統治階級其飲茶的講究程度就更非民間所可以比擬的。不過唐代的沏茶之法,雖然主要流行的是煎茶,但也有沏茶用點茶法的,這是因為唐代所制的茶葉,除主要的是餅茶外,還有粗茶、散茶和末茶,只是由於用煎茶法沏茶處於主導地位罷了,如果是末茶,也有用點茶法沏茶的。
煎茶的步驟
古詩文中常常出現"煎茶"的說法,但究竟如何個"煎"法,卻少有人提及。"煎茶"是1200年前撰寫《茶經》的陸羽經過科學概括和總結出來的一種烹茶法,大致分為這樣幾個步驟---
首先是把餅茶炙干、碾碎、羅好,使之成為極細的茶末。唐人李群玉"碾成黃金粉,輕嫩如松花",說的就是這種茶末。第二是煎水,將上好之水放在茶釜中燒開,這時應注意煎的"湯候".陸羽將"湯候"分為三沸:"其沸如魚目微有聲,為一沸;緣邊如湧泉連珠,為二沸;騰波鼓浪為三沸".到第三沸就"水老"而"不可食"了。前述李群玉詩中又有"灘聲起魚眼,滿鼎漂輕霞",說的就是第一沸即"魚目"沸。此時,將茶末放入茶釜中並不斷攪動,以培育湯花。
茶煎好後,便開始分茶。分茶的妙處在於分湯花。湯花共分三種:細而輕的叫"花",薄而密的叫"沫",厚而綿的叫"餑".一般說來,一釜為一升,一釜茶湯可分為五碗,不能再多,多就沒有味道了。唐代詩人劉禹錫曾描繪過喝這種湯花浮於水面的煎茶的心情,他作詩說西山一位僧人煎茶招待他,"驟雨松聲入鼎來,白雲滿碗花徘徊。悠揚噴鼻宿酲散,清峭徹骨煩襟開".
陸羽提倡的煎茶法使茶葉的真味保留得更多,從而受到社會歡迎並由此形成了初步的品飲藝術。
煎茶的工序
煎茶這個詞原先是表示一個製作食用茶的一道工序,即用水煮採集的嫩茶葉。茶東渡日本以後,蒸汽殺青技術在中國基本被淘汰了。炒青技術在中國綠茶生產中得以大行其道。所以煎茶這個詞在中國也變得比較陌生起來。後來煎茶就逐漸被用來指代一個茶的品種了,即通過蒸汽殺青工藝而制的的綠茶。今天我們所說的煎茶就是以蒸汽殺青製造而成的綠茶中的一種。 蒸青煎茶的工藝過程分貯青、蒸青、粗揉、揉捻、中揉、精揉、乾燥等工序。
⑧ 日本煎茶怎麼喝
煎茶的宗旨是以普及為主。因此喝法很簡單,一次完整的煎茶會設有前席、正席、副席、小饌席、揮毫席五個部分,往往在風景優美的寺院、神社等地方舉行。
⑨ 煮茶法煎茶法點茶法的聯系和區別
煮茶法:
唐代以前無制茶法,往往是直接采生葉煮飲,唐以後則以干茶煮飲,明清以迄今,煮茶法主要在少數民族流行。
漢魏南北朝以迄初唐,主要是直接採茶樹生葉烹煮成羹湯而飲,飲茶類似喝蔬茶湯,此羹湯吳人又稱之為「茗粥」。
唐代飲茶以陸羽式煎茶為主,但煮茶依然流行,特別是在少數民族地區。陸羽《茶經·五之煮》就記載:「或用蔥、姜、棗、桔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揚令滑,或煮去沫,斯溝渠間棄水耳,而習俗不已。」;晚唐樊綽《蠻書》記:「茶出銀生成界諸山,散收,無采早法。蒙舍蠻以椒、姜、桂和烹而飲之」。唐代煮茶,往往加鹽蔥、姜、桂等佐料。
煎茶法:
唐代至南宋末年流行,團餅茶經過灸、碾、羅等工序,成細微粒的茶末,再根據水的煮沸程度(如魚目微有聲,為一沸;鍋邊緣如湧泉連珠,為二沸。騰波鼓浪,為三沸。),在二沸時投茶煮,然後分飲。
具體過程就是:當鍋內的水煮到出現魚眼大的氣泡,並微有沸水聲時,是第「一沸」,這時要根據水的多少加入適量的鹽調味,嘗嘗水的味道。當水煮到鍋的邊緣出現連珠般的水泡往上冒的時候,是「二沸」,這時需舀出一瓢開水,用竹夾在水中攪動使之形成水渦,再用量茶小勺取適量的茶末投入水渦中心。
待水面波浪翻滾時,是「三沸」,這時將原先舀出的一瓢水倒回鍋內,使開水停止沸騰。此時,鍋內茶湯表面即生成厚厚沫餑,但需及時將茶沫上形成的一層黑水膜去掉,因為它會影響茶湯的味道。然後再將茶湯均勻地舀入三個或者是五個茶盞中,而每盞的茶沫要均勻,陸羽認為茶湯的精華就是這茶湯上面的沫餑。
點茶法:
點茶法此法即宋代鬥茶所用,茶人自吃亦用此法。這時不再直接將茶熟煮,而是先將餅茶碾碎,置碗中待用。以釜燒水,微沸初漾時即沖點碗。但茶末與水亦同樣需要交融一體。於是發明一種工具,稱為「茶筅」。茶筅是打茶的工具,有金、銀、鐵制,大部分用竹製,文人美其名曰「攪茶公子」。水沖放茶碗中,需以茶筅拚命用力打擊,這時水乳交融,浙起沫餑,潘潘然如堆雲積雪。茶的優劣,以餑沫出現是否快,水紋露出否慢來評定。沫餑潔白,水腳晚露而不散者為上。因茶乳融合,水質濃稠,飲下去盞中膠著不幹,自然稱為「咬盞」。
文章摘自:「http://chaye。3158。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