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通貨膨脹率正常范圍
通貨膨脹率將控制在3%~6%之間。
1、按照價格上升的速度加以區分
爬行的通貨膨脹(每年物價上升比例在1%~3%之內)
溫和的通貨膨脹(moderate inflation is characterized by prices that rise slowly and predictably)(每年物價上升比例在3%~6%之間)
嚴重的通貨膨脹(每年物價上升比例在6%~9%)
飛奔的通貨膨脹(每年物價上升比例在10%~50%以下)
惡性的通貨膨脹(每年物價上升比例在50%以上)
2、按照人們的預料程度加以區分
未預期到的通貨膨脹
預期到的通貨膨脹
3、按照對價格影響的差別加以區分
平衡的通貨膨脹(每種商品的價格都按照相同比例上升)
非平衡的通貨膨脹(各種商品價格上升的比例並不完全相同)
4、按照表現形式的不同加以區分
公開性通貨膨脹
隱蔽性通貨膨脹
抑制性通貨膨脹
5、按照成因不同加以區分
需求拉動通貨膨脹:即通貨膨脹的根源在於總需求過度增長,超過了按現行價格可得到的總供給,導致太多的貨幣追求太少的商品,因而引起物價全面上漲。
成本推動通貨膨脹:即通貨膨脹的根源在於總供給方面的變化,從而使物價水平普遍上漲。
結構性通貨膨脹:即物價上漲是由於對某些部門的產品需求過多,但經濟的總需求並不過多。
混合型通貨膨脹:即一般物價水平的持續上漲,既不能說是單純的需求拉動,也不能歸咎於單純的成本推進,又不能籠統地概括為社會經濟結構的原因,而是由於需求、成本和社會經濟結構共同作用同形成的通貨膨脹。
財政赤字型通貨膨脹:其本質是屬於需求拉動型通貨膨脹,但它的側重點是強調因財產出現巨額赤字而濫發貨幣,從而引起的通貨膨脹。
信用擴張型通貨膨脹:指由於信用擴張,即由於貸款沒有相應的經濟保證,形成信用過度創造而引起物價通貨膨脹總水平上漲。
國際傳播型通貨膨脹:這又稱輸入型通貨膨脹,指由於進口商品的物價上升,費用增加而使物價上漲所引起的通貨膨脹。
(1)菲律賓通脹率多少擴展閱讀:
通貨膨脹率=(現期物價水平—基期物價水平)/基期物價水平
其中基期就是選定某年的物價水平作為一個參照,這樣就可以把其他各期的物價水平通過與基期水平作一對比,從而衡量現今的通貨膨脹水平。
其實,上面所說的只是三種衡量通貨膨脹水平方法之一的消費指數折演算法,但它是最常用的,此外還有GDP折演算法和生產指數折演算法。
20世紀70年代後,隨著浮動匯率取代了固定匯率,通貨膨脹對匯率變動的影響變得更為重要了。通貨膨脹意味著國內物價水平的上漲。
當一個經濟中的大多數商品和勞務的價格連續在一段時間內普遍上漲時,就稱這個經濟經歷著通貨膨脹。
由於物價是一國商品價值的貨幣表現,通貨膨脹也就意味著該國貨幣代表的價值量下降。在國內外商品市場相互緊密聯系的情況下,一般地,通貨膨脹和國內物價上漲。
會引起出口商品的減少和進口商品的增加,從而對外匯市場上的供求關系發生影響,導致該國匯率波動。同時,一國貨幣對內價值的下降必定影響其對外價值。
削弱該國貨幣在國際市場上的信用地位,人們會因通貨膨脹而預期該國貨幣的匯率將趨於疲軟,把手中持有該國貨幣轉化為其他貨幣,從而導致匯價下跌。
按照一價定律和購買力平價理論,當一國的通貨膨脹率高於另一國的通貨膨脹率時,則該國貨幣實際所代表的價值相對另一國貨幣在減少,該國貨幣匯率就會下降。反之,則會上升。
例如,20世紀90年代之前,日元和原西德馬克匯率十分堅挺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這兩個國家的通貨膨脹率一直很低。而英國和義大利的通貨膨脹率經常高於其他西方國家的平均水平,故這兩國貨幣的匯率一下處於跌勢。
㈡ 2020年真實通脹率
【1】2020年10月,中國年通脹率降至0.5%,為2009年10月以來最低水平,低於市場預期的0.8%。食品價格大幅放緩(10月份為2.2%,9月份為7.9% 下同)。同時,運輸成本下降(-3.9%對-3.6%);租金、燃料和公用事業(-0.7%對-0.8%);家庭商品和服務(-0.1%對-0.1%);和服裝(-0.3%對-0.4%)。與此同時,健康價格不變(1.5%對1.5%);(1.1% 對 0.7%);和其他商品和服務(2.4%對4.3%)。按月計算,10居民消費價格意外環比下降0.3%,為4個月來首次下降,沒有達到0.2%的漲幅。
【2】繼前一個月上漲1.0%之後,韓國的消費者價格在2020年10月同比上漲了0.1%,而市場預計將上漲0.7%。這是四個月來最低的通貨膨脹,通訊費比去年同期下降了21.7%,這主要是由於Covid-19大流行期間政府對手機賬單提供了臨時補貼。消費物價指數按月環比下跌0.6%,前一個月上升0.7%,也令市場預期上升0.1%。
【3】由於大流行繼續拖累消費,日本的消費價格在上個月保持不變之後,在10月份同比下降了0.4%。下降幅度超過了市場預期的0.3%,是4年來的最大跌幅。食品通貨膨脹率從1.9%降至1.1%。教育(-2.1%),文化和娛樂(-4%),醫療(-0.5%)和公用事業(-2.9%)價格下跌。此外,運輸和通訊價格在9月份上漲0.4%之後下跌了0.9%。按月計,10月居民消費價格連續第三個月環比微跌0.1%。核心消費者價格(不包括新鮮食品)在前一個月下跌0.3%之後下跌了0.7%。
【4】印度的年度消費者物價通脹從9月份的向下修正後的7.27%增至2020年10月的7.61%,高於市場預期的7.3%。這是自2014年5月以來的最高水平,連續第七個月高於央行2%-6%的目標范圍。食品通貨膨脹率從10.68%升至11.07%,是自1月份以來的最高水平,並在節日季節之前。蔬菜價格上漲了22.51%,雞蛋價格上漲了21.81%,肉和魚價格上漲了18.7%,豆類價格上漲了18.34%。同時,雜項成本有所降低(6.88%對7.79%);運輸和通訊(11.16%對11.36%);健康(5.22%比6.74%)和教育(2.06%比3.1%)。
【5】2020年10月,印尼的年通貨膨脹率為1.44%,與9月份的1.42%相比變化不大,而市場預期為1.45%。食品、飲料和煙草的上行壓力(10月份為2.25%,9月份為1.78% 下同);住房和公用事業(0.56%對0.66%);食品服務和餐廳(2.11%對2.37%);娛樂、體育和文化(0.92%對1.07%);教育(1.29%對1.34%);和傢具(1.33%對1.50%)。另一方面,運輸(-0.79%對-0.72%)和信息、通信和金融服務(-0.44%對-0.42%)的價格均下跌。年度核心通脹率微降至1.74%,為2008年該系列指數開始以來的最低點,而預測為1.82%。按月計算,10月份居民消費價格環比小幅上漲0.07%,為6月份以來首次月度上漲。
【6】越南的年通貨膨脹率從上個月的2.98%下降到2020年10月的2.47%,是自5月以來的最低水平。價格上漲的主要是食品和餐飲服務(10月份為10.79%, 9月份9.50% 下同)以及住房和建築材料(0.70%,0.94%)。另一方面,教育的通貨膨脹率上升(3.85%對2.66%),而紡織品,鞋類和帽子的通貨膨脹率保持穩定(0.53%)。同時,由於汽油和石油價格上漲調整於2020年9月26日以及汽油和石油價格下跌於2020年8月12日的影響,運輸價格繼續下降(-13.49%對-12.57%)。剔除波動性因素後的核心通脹在10月份降至1.88%,為去年4月以來的最低水平。
【7】2020年10月,馬來西亞的消費價格同比下降1.5%,此前一個月下降1.4%,超過市場共識的1.4%。這是連續第八個月出現通貨緊縮,也是自6月份COVID-19危機以來的最高數據,因為運輸價格下降加快(10月份為-10.2%,而9月份為-9.9%),而住房(-3%對-3%)和服裝價格 (-0.4% 相對 -0.6%)下降進一步。酒精飲料和煙草(0.5%)、傢具、家用設備和日常維護(0.1%)、教育(0.7%)以及餐館和酒店(0.1%)的通貨膨脹穩定。同時,食品價格繼續上漲(1.5%對1.4%),雜項商品和服務(2.8%對2.7%),娛樂服務和文化(0.2%對0.1%)。按月計算,10月份居民消費價格環比小幅上漲0.1%,而9月份的數據持平。
【8】與市場一致認為持平以及一個月前持平之後,新加坡的消費價格在2020年10月出乎意料地同比下降了0.2%。食品價格上漲(10月份的1.8%比1.7% 下同)。住房和公用事業(-0.3%對-0.7%),交通運輸(-0.6%對0.5%),服裝和鞋類(-4.3%對-4.6%),健康(-2.0%對-2.0) %),娛樂和文化(-1.7%和-1.2%)以及其他商品和服務(-1.3%和-1.4%)。核心消費者價格(不包括住宿和私人道路運輸成本)較去年同期下降了0.2%,此前9月份下降了0.1%,而預期為下降0.1%。10月消費物價指數環比下降了0.4%,9月份為上升0.3%。
【9】2020年10月,以色列的消費價格(9月份下降0.7%)與上年下降0.8%,略高於市場共識的0.7% 的降幅。這是連續第七個月出現通貨緊縮,這是當前的流感大流行危機。服裝和鞋類價格下跌擴大(10月為-9.2%,而9月份為-6.3%);交通和通信(-3%對-2.7%);住宅維護(-0.8%對-0.2%);傢具和家庭設備(-0.7%對-1.1%)和健康(-0.6%對-0.5%)。另一方面,食品價格持平(9月份為0.1%),而住房價格則保持穩定(為0.8%)。按月計算,居民消費價格環比上漲0.3%,前一個月下降0.1%,略低於市場預期的0.4%。
【10】繼一個月前下跌0.7%並與市場預期相符後,2020年10月泰國的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下降0.5%。這是通縮連續第八個月,運輸成本下降的速度較慢(10月-4.32%比9月份的-4.99% 下同),這主要歸功於車輛和車輛的運營。同時,食品價格進一步上漲(1.57%比1.42%),主要原因是肉類,蔬菜和水果。在9月份下跌0.11%之後,每月消費價格環比微跌0.05%。同時,10月份核心消費者價格同比上漲0.19%,為四個月來最低,而預期為上漲0.22%。
【11】菲律賓的年通貨膨脹率從一個月前的2.3%升至2020年10月的2.5%的三個月高位,因為該國在COVID-19危機後進一步開放了經濟。主要的上行壓力來自食品和非酒精飲料(10月份2.1%比9月份的1.5% 下同);酒精飲料和煙草(11.3%比12.9%);服裝(1.7%比1.8%);住房(0.9%比1.2%);傢具和日常維護(3.7%比3.7%);健康(2.7%比2.8%);運輸(7.9%比8.3%);溝通(0.4%比0.4%);教育(1.2%比1%);餐飲,雜貨和服務(2.4%比2.3%)。相反,娛樂和文化成本進一步下降(-0.6%比-0.5%)。按月計算,居民消費價格在9月份環比上漲0.1%之後,也上升了0.3%,也是三個月來的最高水平。
【12】2020年10月,巴基斯坦的年通貨膨脹率從9月份的9%微跌至8.9%,這主要是因為住房和公用事業(10月2.7%對9月6.1% 下同)和衛生(7.8%對8.3%)的放緩。此外,運輸成本繼續下降(-1.5%,與9月份相同)。相比之下,食品和非酒精飲料(16.6%對14.7%)以及餐館和酒店(8.9%對8.3%)的通脹加速。按月計算,消費價格環比上升1.7%,前一個月上漲1.5%。
【13】烏茲別克的通貨膨脹率從2020年9月的11.70%降至10月份的11.50%。
【14】孟加拉國的年通貨膨脹率連續三個月從上個月的5.97%上升到2020年10月的6.44%。這是自2014年10月以來的最高通貨膨脹率,主要由食品價格推高(10月7.34%比9月份的6.50% 下同)。同時,非食品的通貨膨脹率略有放緩(5%比5.12%)。每月消費物價環比上漲0.97%,低於上月的2.13%。
【15】中國香港10月的消費價格同比下降0.2%,為四個月來的最小跌幅,九月香港房管局放棄公共住房租金的影響在10月消散。電力、天然氣和水(-21.4%)、服裝和鞋類(-5.5%)、耐用品(-2.7%)和運輸(-1.8%)下降,而食品成本(3.2%)、雜項商品(1.5%)、從家裡買的飯菜(0.9%)和住房(0.5%)均出現上漲,酒精飲料和煙草(0.5%)以及雜項服務(0.1%)一位政府發言人說:「展望未來,由於不斷演變的COVID-19流感大流行仍對全球和地方經濟狀況造成壓力,總體通脹壓力在短期內應該保持溫和。」。
【16】到2020年10月,台灣的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下降0.24%,與市場預期一致,並連續9個月出現通縮。燃料和潤滑油價格下降幅度最大(-15.96%);水果(-8.79%); 水,電和煤氣(-4.04%);娛樂(-2.17%),主要是由於酒店收費。相比之下,由於機票價格,運輸費上漲了5.67%,而由於貴金屬飾品和珠寶,個人物品的價格上漲了4.09%。2020年前十個月,CPI下降了0.30%。
㈢ 「金融危機」是怎麼回事
1997年6月,一場金融危機在亞洲爆發,這場危機的發展過程十分復雜。到1998年年底,大體上可以分為三個階段:1997年6月至12月;1998年1月至1998年7月;1998年7月到年底。
第一階段:1997年7月2日,泰國宣布放棄固定匯率制,實行浮動匯率制,引發了一場遍及東南亞的金融風暴。當天,泰銖兌換美元的匯率下降了17%,外匯及其他金融市場一片混亂。在泰銖波動的影響下,菲律賓比索、印度尼西亞盾、馬來西亞林吉特相繼成為國際炒家的攻擊對象。8月,馬來西亞放棄保衛林吉特的努力。一向堅挺的新加坡元也受到沖擊。印尼雖是受「傳染」最晚的國家,但受到的沖擊最為嚴重。10月下旬,國際炒家移師國際金融中心香港,矛頭直指香港聯系匯率制。台灣當局突然棄守新台幣匯率,一天貶值3.46%,加大了對港幣和香港股市的壓力。10月23日,香港恆生指數大跌1 211.47點;28日,下跌1 621.80點,跌破9 000點大關。面對國際金融炒家的猛烈進攻,香港特區政府重申不會改變現行匯率制度,恆生指數上揚,再上萬點大關。接著,11月中旬,東亞的韓國也爆發金融風暴,17日,韓元對美元的匯率跌至創紀錄的1 008∶1。21日,韓國政府不得不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求援,暫時控制了危機。但到了12月13日,韓元對美元的匯率又降至1 737.60∶1。韓元危機也沖擊了在韓國有大量投資的日本金融業。1997年下半年日本的一系列銀行和證券公司相繼破產。於是,東南亞金融風暴演變為亞洲金融危機。
第二階段:1998年初,印尼金融風暴再起,面對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為印尼開出的葯方未能取得預期效果。2月11日,印尼政府宣布將實行印尼盾與美元保持固定匯率的聯系匯率制,以穩定印尼盾。此舉遭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及美國、西歐的一致反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揚言將撤回對印尼的援助。印尼陷入政治經濟大危機。2月16日,印尼盾同美元比價跌破10 000∶1。受其影響,東南亞匯市再起波瀾,新元、馬幣、泰銖、菲律賓比索等紛紛下跌。直到4月8日印尼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就一份新的經濟改革方案達成協議,東南亞匯市才暫告平靜。1997年爆發的東南亞金融危機使得與之關系密切的日本經濟陷入困境。日元匯率從1997年6月底的115日元兌1美元跌至1998年4月初的133日元兌1美元;5、6月間,日元匯率一路下跌,一度接近150日元兌1美元的關口。隨著日元的大幅貶值,國際金融形勢更加不明朗,亞洲金融危機繼續深化。
第三階段:1998年8月初,乘美國股市動盪、日元匯率持續下跌之際,國際炒家對香港發動新一輪進攻。恆生指數一直跌至6 600多點。香港特區政府予以回擊,金融管理局動用外匯基金進入股市和期貨市場,吸納國際炒家拋售的港幣,將匯市穩定在7.75港元兌換1美元的水平上。經過近一個月的苦鬥,使國際炒家損失慘重,無法再次實現把香港作為「超級提款機」的企圖。國際炒家在香港失利的同時,在俄羅斯更遭慘敗。俄羅斯中央銀行8月17日宣布年內將盧布兌換美元匯率的浮動幅度擴大到6.0~9.5∶1,並推遲償還外債及暫停國債券交易。9月2日,盧布貶值70%。這都使俄羅斯股市、匯市急劇下跌,引發金融危機乃至經濟、政治危機。俄羅斯政策的突變,使得在俄羅斯股市投下巨額資金的國際炒家大傷元氣,並帶動了美歐國家股市的匯市的全面劇烈波動。如果說在此之前亞洲金融危機還是區域性的,那麼,俄羅斯金融危機的爆發,則說明亞洲金融危機已經超出了區域性范圍,具有了全球性的意義。到1998年底,俄羅斯經濟仍沒有擺脫困境。1999年,金融危機結束。
1997年金融危機的爆發,有多方面的原因,我國學者一般認為可以分為直接觸發因素、內在基礎因素和世界經濟因素等幾個方面。
直接觸發因素包括:(1)國際金融市場上游資的沖擊。目前在全球范圍內大約有7萬億美元的流動國際資本。國際炒家一旦發現在哪個國家或地區有利可圖,馬上會通過炒作沖擊該國或地區的貨幣,以在短期內獲取暴利。(2)亞洲一些國家的外匯政策不當。它們為了吸引外資,一方面保持固定匯率,一方面又擴大金融自由化,給國際炒家提供了可乘之機。如泰國就在本國金融體系沒有理順之前,於1992年取消了對資本市場的管制,使短期資金的流動暢通無阻,為外國炒家炒作泰銖提供了條件。(3)為了維持固定匯率制,這些國家長期動用外匯儲備來彌補逆差,導致外債的增加。(4)這些國家的外債結構不合理。在中期、短期債務較多的情況下,一旦外資流出超過外資流入,而本國的外匯儲備又不足以彌補其不足,這個國家的貨幣貶值便是不可避免的了。
內在基礎性因素包括:(1)透支性經濟高增長和不良資產的膨脹。保持較高的經濟增長速度,是發展中國家的共同願望。當高速增長的條件變得不夠充足時,為了繼續保持速度,這些國家轉向靠借外債來維護經濟增長。但由於經濟發展的不順利,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亞洲有些國家已不具備還債能力。在東南亞國家,房地產吹起的泡沫換來的只是銀行貸款的壞賬和呆賬;至於韓國,由於大企業從銀行獲得資金過於容易,造成一旦企業狀況不佳,不良資產立即膨脹的狀況。不良資產的大量存在,又反過來影響了投資者的信心。(2)市場體制發育不成熟。一是政府在資源配置上干預過度,特別是干預金融系統的貸款投向和項目;另一個是金融體制特別是監管體制不完善。(3)「出口替代」型模式的缺陷。「出口替代」型模式是亞洲不少國家經濟成功的重要原因。但這種模式也存在著三方面的不足:一是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的階段,生產成本會提高,出口會受到抑制,引起這些國家國際收支的不平衡;二是當這一出口導向戰略成為眾多國家的發展戰略時,會形成它們之間的相互擠壓;三是產品的階梯性進步是繼續實行出口替代的必備條件,僅靠資源的廉價優勢是無法保持競爭力的。亞洲這些國家在實現了高速增長之後,沒有解決上述問題。
世界經濟因素主要包括:(1)經濟全球化帶來的負面影響。經濟全球化是世界各地的經濟聯系越來越密切,但由此而來的負面影響也不可忽視,如民族國家間利益沖撞加劇,資本流動能力增強,防範危機的難度加大等。(2)不合理的國際分工、貿易和貨幣體制,對第三世界國家不利。在生產領域,仍然是發達國家生產高技術產品和高新技術本身,產品的技術含量逐級向欠發達、不發達國家下降,最不發達國家只能做裝配工作和生產初級產品。在交換領域,發達國家能用低價購買初級產品和壟斷高價推銷自己的產品。在國際金融和貨幣領域,整個全球金融體系和制度也有利於金融大國。
這次金融危機影響極其深遠,它暴露了一些亞洲國家經濟高速發展的背後的一些深層次問題。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不僅是壞事,也是好事,這為推動亞洲發展中國家深化改革,調整產業結構,健全宏觀管理提供了一個契機。由於改革與調整的任務十分艱巨,這些國家的經濟全面復甦還需要一定的時間。但亞洲發展中國家經濟成長的基本因素仍然存在,經過克服內外困難,亞洲經濟形勢的好轉和進一步發展是大有希望的。
發生在1997 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是繼三十年代世界經濟大危機之後,對世界經濟有深遠影響的又一重大事件。這次金融危機反映了世界和各國的金融體系存在著嚴重缺陷,包括許多被人們認為是經過歷史發展選擇的比較成熟的金融體制和經濟運行方式,在這次金融危機中都暴露出許許多多的問題,需要進行反思。這次金融危機給我們提出了許多新的課題,提出了要建立新的金融法則和組織形式的問題。本書試圖進行這方面的研究。本書研究的中心問題是如何解脫本世紀初貨幣制度改革以後在不兌現的紙幣本位制條件下各國形成的貨幣供應體制和企業之間在新形勢下形成的債務衍生機制帶來的幾個世紀性的經濟難題,包括 :(1)企業債務重負,銀行壞賬叢生,金融和債務危機頻繁;(2)社會貨幣供應過多,銀行業務過重,宏觀調控難度加大;(3)政府稅收困難,財政危機與金融危機相拌;(4)通貨膨脹纏繞著社會經濟,泡沫經濟時有發生,經濟波動頻繁,經濟增長經常受阻;(5)企業資金不足帶來經營困難,提高了破產和倒閉率,企業兼並活動頻繁,降低了企業的穩定性,增加了失業,不利於經濟增長和社會的穩定。(6)不平等的國際貨幣關系給世界大多數國家帶來重負並造成許許多多國際經濟問題。以上問題最深層的原因,是貨幣制度的不完善和在社會化大生產條件下企業之間交易活動產生的新機制未被人們充分認識。本書的思路是,建立一種權威性的企業交易結算的中介系統——國家企業交易中介結算系統,解脫企業之間的債務鏈,消除企業和銀行壞賬產生的基礎,以避免債務和金融危機的發生,並減少通貨膨脹和泡沫經濟的危害,促進經濟的穩定增長。在這個創新過程中,還會產生國家稅收和財政支出方式的創新,減少財政赤字的發生。同時,還會產生企業制度的創新,減少企業的破產倒閉和兼並現象,增強企業的穩定性。並且,還將對國際結算方式進行創新,對國際貨幣的使用進行改革。這個過程不是一個簡單的經濟問題的治理,而是對紙幣制度所存在的嚴重缺陷的修正,是對貨幣供應和流通體制的創新,是金融體制的重大變革,並且,這種變革帶來經濟運行機制的諸多方面的調整。
亞洲金融危機的爆發,盡管在各國有其具體的內在因素:經
濟持續過熱,經濟泡沫膨脹,引進外資的盲目性--短期外債過量,銀行體系的不健
全,銀企勾結和企業的大量負債等,危機也有其外在原因:國際炒家的「惡劣」行徑,
但是人們還應進一步追根求源,找到危機生成的本質因素--現代金融經濟和經濟全
球化趨勢。
劉詩白認為,金融危機是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固有的內容,1929年-1933年的世界
經濟大恐慌,更是以嚴重的金融危機為先導。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機和1997年的東
亞金融危機首先發生於資本主義世界。可見,金融危機有其制度根源,是資本主義危
機。金融危機的可能性存在於市場經濟固有的自發性的貨幣信用機制,一旦金融活動
失控,貨幣及資本借貸中的矛盾激化,金融危機就表現出來。以金融活動高度發達為
特徵的現代市場經濟本身是高風險經濟,包孕著金融危機的可能性。
經濟全球化和一體化是當代世界經濟的又一重大特徵。經濟全球化是市場經濟超
國界發展的最高形式。二戰後各國之間商品關系的進一步發展,各國在經濟上更加互
相依存,商品、服務、資本、技術、知識國際間的頻繁流動,經濟的全球化趨勢表現
得更加鮮明。金融活動的全球化是當代資源在世界新配置和經濟落後國家與地區躍進
式發展的重要原因,但國際信貸、投資大爆炸式地發展,其固有矛盾深化,金融危機
必然會在那些制度不健全的、最薄弱的環節爆發。
綜上所述,現代市場經濟不僅存在著導源於商品生產過剩、需求不足的危機,而
且存在著金融信貸行為失控、新金融工具使用過度與資本市場投機過度而引發的金融
危機。在資本主義世界,這種市場運行機制的危機又受到基本制度的催化和使之激化。
金融危機不只是資本主義國家難以避免,也有可能出現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
金融體制的不健全、金融活動的失控是金融危機的內生要素。正由於此,在當前我國
的體制轉型中,人們應該高度重視和切實搞好政府調控的市場經濟體制的構建,特別
要花大力氣健全金融體制,大力增強對內生的和外生的金融危機的防範能力。
總結:東南亞金融危機爆發後,人們對危機爆發的原因進行了廣泛和深入的探討,
指出了危機爆發的內在原因和外在原因,劉詩白則進一步指出深層次的原因,即現代
貨幣信用機制導致危機的爆發。只要現代市場經濟存在,市場經濟所固有的貨幣信用
機制就可能導致金融危機。只不過,它只是發生在那些制度不健全的、最薄弱的國家。
這一點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國家也不例外。雖然如此,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健全金融體
制來防範金融危機,劉詩白又給我們指出了一條防範金融危機之路。
㈣ 菲律賓經濟還有什麼問題
進入21世紀以來,經濟全球化與跨國公司的深入發展,既給世界貿易帶來了重大的推動力,同時也給各國經貿帶來了諸多不確定因素。當今國際貿易中仍然存在著許多問題,如資金結算問題、世界范圍內的發展不平衡問題等。若不及時改革國際貿易規則,必將影響世界經濟的正常發展。
由於美國經濟受挫,國際貿易中的資金結算的單一貨幣——美元的匯率一直不穩定。這給世界上其他國家的貿易帶來了不良影響,也不能適應現在世界多極化發展的要求。菲律賓希望首先,各國達成使用多種結算貨幣的共識各區域自行規定可行的結算貨幣。以此減輕世界貿易對美元的依賴。
在世界貿易組織框架下, 主要發達國家及各製造業強國對發展中國家大量的商品輸出,並依靠資金迴流獲得巨額利潤;資本主義發達國家利用高科技變向掠奪較不發達國家地區的資源。這是一個經濟全球化導致的世界范圍內的發展不平衡問題。菲律賓希望聯合國進一步支持、引導南南合作,各地區的發展中國國家擴大經濟合作、技術交流,建立利益集團、形成技術交流共享平台。發展中國家在經濟領域互相支援,取長補短。在國際經濟事務中團結合作,協調立場,以共同減少和擺脫對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依賴,獨立自主的發展民族經濟。
菲律賓作為亞太經濟合作組織中的一個以出口導向為貿易政策的發展中國家,對於國際貿易始終認為應該堅持:保持經濟的增長和發展;促進成員間經濟的相互依存;加強開放的多邊貿易體制;減少區域貿易和投資壁壘,維護本地區人民的共同利益。通過「首爾發展共識」和跨年度行動計劃可知,發展問題應是世界經濟的最主要的問題。菲律賓認為:新的國際貿易規則應顧及新興市場及發展中國家的利益。菲律賓堅決反對美國為了本國利益而通過手段將金融危機的損失轉嫁到別國身上。
㈤ 菲律賓房子值得投資嗎
3 人贊同了該文章
這是權威房地產網站Global Property Guide(以下簡稱為GPG)在菲律賓板塊下「市場深度分析」(market in depth)的標題。
「The Philippines is now in its 8th year of a house price boom」 指出,菲律賓正處於其房價大爆炸的第八年。在業內人士看來,菲律賓的房地產市場正處於一個持續上升的階段。
「The Philippines' residential property market continues to perform very well, e to robust economic growth. Makati CBD property prices have risen by almost 132% from 2010 to 2018. Yet prices are not high, and yields are good, and the Philippine economy is in the 8th year of strong growth.
The average price of a luxury 3-bedroom condominium unit in Makati 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 (CBD) soared 15.55% (9.91% inflation-adjusted) ring 2018 to PHP230,000 (US$4,371) per square meter (sq. m.), from y-o-y rises of 10.46% in 2017, 9.95% in 2016, 13.43% in 2015, 7.11% in 2014, 14.37% in 2013, and 10.06% in 2012, according to Colliers International. During the latest quarter, condominium prices in Makati CBD increased 5.02% (5.55% inflation-adjusted) in Q4 2018.
House prices continue to rise in other major Metro Manila CBDs:
In Rockwell Center, the average price for a 3-bedroom condominium rose by 10.6% (5.2% inflation-adjusted) to PHP244,500 (US$4,650) ring 2018。 In Fort Bonifacio, the average price for a 3-bedroom condominium soared by 17% (11.3% inflation-adjusted) to PHP205,500 (US$3,908) per sq. m over the same period.」
以下是GPG對於菲律賓房地產市場總結的翻譯:
由於強勁的經濟增長,菲律賓的住宅市場繼續表現良好。Makati CBD的房價從2010到2018年增長了幾乎132%。雖然房屋單價不是很高,但回報豐厚,且菲律賓的經濟也正處於快速增長的第八年。
根據Colliers,一套位於makati CBD的豪華3室公寓的均價在2018年上升了15.55%(已經根據9.91%的通脹率進行了調整),達到了230,000菲律賓比索(約合4371美元,約合人民幣31073元),而2017年同比增長率為10.46%,2016年為9.95%,2015年為13.43%,2014年為7.11%,2013年為14.37%,2012年為10.06%。在距今最近的季度,makati CBD的公寓價格在2018年第四季度上漲了5.02%(已經根據5.55%的通脹率進行了調整)
大馬尼拉地區其它CBD的房屋價格繼續上漲:
在rockwell中心,一套三室公寓的均價上漲了10.6%(已經根據5.2%的通脹率進行了調整),達到了244,500菲律賓比索(約合美元4650,約合人民幣33031元)同時期在Bonifacio城,三室公寓的均價上漲了17%(已經根據11.3%的通脹率進行了調整),達到205500菲律賓比索(約合美元3908,約合人民幣27763元)
我們可以看到由於菲律賓穩定高速的經濟增長,發達的BPO(服務外包)業務以及較為年輕的人口構成,菲律賓國內房地產市場正處於上升期,且房價增速在2018年達到了近幾年內的最高值(15.55%)。尤其是大馬尼拉地區,作為菲律賓最為繁華的地區,其主要CBD的房屋均價已經接近我國二線城市核心地段以及一線城市郊區的房價,且隨著菲律賓基礎設施建設在大馬尼拉地區的完善以及不斷加深的商業開發,這一地區未來的房價仍然具有相當的上升空間。
除去房地產市場價格水平的普遍上升,菲律賓,尤其是大馬尼拉地區的房地產仍具有較高的收益水平:
根據GPG的數據統計,大馬尼拉地區的房地產收益率(根據面積分為3類)基本都達到了年化7%以上,高於菲律賓國家平均水平。GPG對於馬尼拉房地產收益水平做出了如下的總結:「Yields in Metro Manila are exceptional, by international standards.」(即以國際視角來看,大馬尼拉地區房地產的收益水平是出色的)
我們再對菲律賓以及大馬尼拉地區房地產市場進行進一步橫向比較:
從亞洲各國房地產的收益率進行橫向比較:
從亞洲熱門城市的角度進行橫向比較:
我們不難看出,菲律賓整體房價處於一個快速上漲的階段,尤其是大馬尼拉作為菲律賓的核心地段,上漲趨勢更為明顯;菲律賓整體房地產租金回報率領先於亞洲,而馬尼拉的房地產租金回報率則領先亞洲其他熱門城市;馬尼拉當前房價相對其他人們城市較低,入場門檻低;除此之外,有「0首付」,「無息首付分期」等付款優勢,投資者可以充分利用杠桿進行購房。
總之,從數據的角度而言,馬尼拉房地產市場正處於蓬勃發展期,值得投資者著重關注。
更多海外價值投資訊息,微信caomei7746,微信公眾號「菲越薈FREEVIE」
㈥ 世界上各國的通貨膨脹率各是多少
辛巴威的通脹率世界最高,達到2370000%,而不得不發行面值為100億的紙幣,美國今年的通脹率為8%<估計>,英國為9%,法國據估計為8.34%,冰島僅為0.7%
㈦ 東南亞地區投資環境的綜合評價研究
東南亞地區形勢
中國東盟資訊網 www.cainfo.com.cn
[關鍵詞]東南亞 東盟 經濟與政治 國際關系
一、 經濟
1、走出金融危機,步入新的經濟增長期。
經過10年的努力,東南亞國家已經從金融危機中走出來,重新步入新的增長時期。從一些指標的比較我們可以發現,東南亞各國的各項經濟指標已經恢復或者超過1997年金融危機前的水平。以國內生產總值為例,在1996年,即金融危機爆發前一年,東南亞10國的GDP總量為7254億美元(按當前價格計算,下同),1998年大幅度下降到4725億美元,2005年已經達到8843億美元,已經略為超過了金融危機前的水平。金融危機的重災區印尼和泰國在金融危機前的1996年,GDP總量分別為2273億美元和1821億美元,金融危機後第一年(1998年)分別下降到978億美元和1127億美元,到2005年,印尼已經略為超過金融危機前的水平,達到2802億美元,泰國則接近金融危機前的水平,為1762億美元。進出口貿易和外資是東南亞經濟的兩大發動機,兩個方面均已經恢復或超過金融危機前的水平,在1996年,印尼和泰國的出口總額分別為538億美元和558億美元,1998年則下降到488億美元和494億美元,到2005年則分別上升到856億美元和1096億美元。再看外資的情況。在1996年進入東南亞10國的外國直接投資總量為258億美元,2000年時下降到低谷,只有86億美元,此後逐年恢復,到2005年達到380億美元,遠遠超過金融危機前的水平。東南亞地區宏觀經濟形勢不斷好轉的主要原因,除了各國國內進行經濟調整與改革之外,在很大程度上應該歸功於有利的國際和地區經濟環境,尤其是東南亞的兩翼,印度和中國的經濟高速增長,成為帶動東南亞經濟增長的火車頭。
東盟國家經濟發展指標(2005年)
國 別 國內生產總值(按當前價格計算) 商 品 貿 易 (億美元) 外國直接投資凈流入量
總額(億美元) 人均(美元) 出口 進口 進出口總額 (百萬美元)
汶萊 95.3 25751 63.7 15.0 78.7 288.5
柬埔寨 55.2 404 30.9 28.2 59.2 381.2
印尼 2802.7 1278 856.7 577.0 1433.6 6107.3
寮國 28.7 479 1.7 7.0 8.8 27.7
馬來西亞 1308.6 5008 1404.7 1142.1 2546.8 3964.8
緬甸 111.7 199 31.2 16.3 47.6 71.8
菲律賓 984.1 1154 412.6 474.2 886.7 1132.5
新加坡 1167.1 26880 2298.0 2001.6 4299.7 20080.5
泰國 1762.1 2720 1096.2 1179.9 2276.1 4007.8
越南 528.1 635 285.8 325.9 611.7 2020.8
東盟10國 8843.5 1582 6481.5 5767.4 12248..9 38082.9
資料來源:根據東盟秘書處提供的統計資料整理。
2、近期和中期經濟前景樂觀。據亞洲開發銀行的統計,從2002--2006共五年的時間里,東南亞整個地區的年均經濟增長率達到5.5%,整個東南亞地區的經濟增長率在2007年估計可以達到5.7%。在上一年,越南和柬埔寨的經濟增長速度最快,寮國的經濟增長情況也超過了預期,與這三個國家相比,4個老東盟成員國(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經濟增長速度則要遜色一些,主要原因是持續的高油價、堅挺的利率等。印尼經濟去年雖然面對高通脹率和高利率等不利影響,但仍然取得了5.4%的增長率,政府當局積極改善投資環境,抑制通脹率和降低利率,有助於整個經濟環境的好轉,2007年的經濟增長率估計可以達到7%以上。泰國在去年的經濟增長率估計為4.7%,主要得益於公共投資的溫和增長與出口的快速增長,泰國的經濟增長率預計在2007年可以提升至5.5%。馬來西亞經濟增長率在去年為5.5%,今年預計為5.8%,私人投資和出口的增長,以及第九個馬來西亞發展計劃啟動而帶動的公共消費的增長,是推進馬來西亞增長的主要動力。菲律賓的經濟增長速度較慢,2006年為5%,主要是受農業歉收的影響,如果年成好,農業能夠增產和增加投資,在2007年估計可以達到5.3%。受強勁的電子產品出口和國內需求持續恢復的刺激,新加坡經濟增長率在2006年達到7.9%%,大大超過亞洲開發銀行原來預期的6.1%。在去年和今年,越南可以達到8%以上的增長率,柬埔寨為6.3%,寮國在去年的經濟增長率為7.3%,今年預計為6.5%。據亞洲開發銀行專家的研究,從中期看(2006--2010年),只要投資環境繼續改善,印尼的經濟增長速度估計可以保持在6%左右,泰國則在5-6%之間,馬來西亞約為5.5%,菲律賓約為5%,越南則仍然是東南亞地區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今後幾年的平均增長率估計可以達到7.5-8%,寮國估計為6-7%,柬埔寨為6%,新加坡則會維持在4.5-6.5%之間。
與亞洲開發銀行專家的估計基本相同,英國經濟學家情報組織的專家對東南亞國家經濟前景的估計也是比較樂觀的,他們認為,今後幾年地區和和經濟形勢向好,全球的經濟增長率保持在4-5%之間,經合國家為2-3%之間,中國則高達9-10%左右,油價則穩定在50-60美元之間,從而為東南亞國家經濟增長提供了極為有利的環境(詳見下表)。
東盟國家經濟形勢預測
2005(a) 2006(b) 2007(c) 2008(c)
汶萊:
經濟增長率(%) 0.4 - - -
通脹率(%) 1.2 - - -
柬埔寨:
經濟增長率(%) 5.8 5.4 5.0 -
通脹率(%) 5.0 4.2 3.8 -
印尼:
經濟增長率(%) 5.6 5.3 5.9 6.2
失業率(%) 10.3 12.5 12.3 12.9
通脹率(%) 10.5 13.2 6.9 6.1
寮國:
經濟增長率(%) 7.3 7.2 6.8 6.5
通脹率(%) 7.2 6.2 5.8 4.9
馬來西亞:
經濟增長率(%) 5.2 5.6 5.3 5.4
失業率(%) 3.6 3.7 4.1 4.0
通脹率(%) 3.0 3.6 3.4 3.3
緬甸:
經濟增長率(%) 5.0 2.6 2.5 2.9
通脹率(%) 9.4 21.4 27.7 26.7
菲律賓:
經濟增長率(%) - 5.6 5.5 5.3
通脹率(%) - 6.4 5.1 4.9
新加坡:
經濟增長率(%) 6.4 7.5 4.6 4.5
失業率(%) 3.1 3.1 3.0 3.0
通脹率(%) 0.5 1.0 1.0 1.1
泰國:
經濟增長率 4.5 4.1 4.4 4.5
失業率(%) 1.8 1.8 2.0 2.0
通脹率 4.5 4.6 3.4 3.0
越南:
經濟增長率(%) - 7.8 7.1 7.3
通脹率(%) - 7.5 5.1 4.9
a、實際數據;
b、估計;
c、預測。
資料來源:根據英國經濟學家情報組織編輯出版的東南亞各國國家報告整理
近年來,東南亞經濟出現兩個亮點,那就是越南和印尼。
在2006年,經過11年的談判與努力,越南終於成為WTO的第150個成員。在過去5年,越南的經濟總量幾乎翻了一番,過去10年的年均經濟增長率為7.25%,2006年為8.2%,10年間人均GDP翻了一番,是亞洲國家中除了中國之外經濟增長速度最快的國家。許多經濟分析家預測,越南加入WTO之後,將進一步促進越南外貿的增長和加速外資的進入,其經濟增長率甚至有可能超過中國。即使是在加入WTO之前,進入越南的外國直接投資已經大大超過其東南亞鄰國,包括泰國、印尼、馬來西亞和菲律賓。一些經濟分析家還指出,由於越南加入WTO之後,與各成員國簽訂了投資保護協定,使外資在越南感到更加安全,而在另外一些東南亞國家,卻出現了不利於外資的一些跡象,這就會使得一些原本在其他東南亞國家的外資也會進入越南。在吸引外資方面,與其他東南亞鄰國相比,越南還有一個更加吸引人的地方,或者說是更具競爭力的地方,那就是越南擁有大量的更加廉價的勞動力。據日本國際貿易組織在2006年的統計,越南勞工的最低月工資僅為50美元,比其他亞洲鄰國要低得多,印度為74美元,印尼為92美元,菲律賓為135美元,泰國為110美元,中國南方為92美元。 在2006年5月15日至6月29日,越南第一屆國會第九次會議在河內舉行,會議批准了《2006--2010年越南社會發展計劃》,該計劃明確提出,到2010年,要為越南基本建成現代化工業國家奠定基礎,國內生產總值要達到2000年的2.1倍,5年內的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速度為7.8-8%,力爭達到8%以上,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要達到1050-1100美元(按照現行價格計算)。
印尼近年來雖然遭遇許多天災人禍,但經濟形勢卻在不斷向好的方向發展,在強勁的出口和私人消費的刺激下,加上低利率的支撐,印尼去年的經濟增長率達到了5.4%。出口快速增長是支撐印尼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之一。據印尼統計局的統計,在2006年上半年總出口量達469.2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5.14%。其中以未加工的原料占的比率較高。在上半年,棕櫚油、煤炭、樹膠及其產品的出口增長最快的,占整個上半年出口總量的46.69%。在2006年8月,煤炭出口量比上個月增加46%,出口價格增加9.8%;棕櫚油出口量增加30%,價格增加3.95%,樹膠出口量增加14.7%;價格增37%。
外資是促進印尼經濟復甦的另一大發動機。近年來,進入印尼的外國投資出現恢復的勢頭,據印尼投資管理委員會的統計,在2005年,外國直接投資增加了18%,達到139億美元,而鄰國馬來西亞只有22億美元。同年,國內投資增加300%,達157萬億印尼盾(約173億美元)。《亞洲在線》的記者這樣寫道:"強勁的出口和經濟增長刺激印尼股市指數增長了55%,成為全球第三大最活躍的股票市場。盡管這個國家被人們稱為恐怖主義的避難所,政府管理方面也存在許多問題,但是,總的而言,這個國家的政治已經趨向穩定,宏觀經濟環境正在得到改善,印尼有可能為2007年的整個地區經濟與政治穩定帶來積極利好的因素。" 筆者認為,今後幾年印尼經濟繼續向好的方向發展的條件基本具備,這些條件包括:蘇西洛政府基本上消除了危害政治穩定的各種隱患,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和鞏固了政權;政治體制改革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效,尤其是實現地方自治,將極大地調動各個地方發展經濟的積極性,一些資源豐富的外島地區將有可能首先起飛;隨著經濟結構的調整與改革,印尼許多潛在的優勢將變成推動經濟發展的現實的動力,如豐富的自然資源,大量的廉價的勞動力等等。
二、 政治
近年來上台的新領導人,包括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印尼總統蘇西洛、馬來西亞總理巴達威,已經逐步鞏固了自己的政權,他們的統治藝術逐漸變得嫻熟,駕馭國家的能力得到了提升,逐漸得到了人民的認可。擔任第二屆國家領導人的菲律賓總統阿羅約和柬埔寨政府首相洪森在政壇上可謂駕輕就熟,如魚得水。越南共產黨加快了幹部年輕化的步伐,黨政領導人又出現了新面孔。泰國發生了沒有流血的軍人政變並且迅速成立了過渡時期的政府,軍人政府答應會盡快舉行新的選舉,把政權交還給文官。緬甸軍人政府在遷都之後,與外界的交往更加具有了神秘的色彩,最近又傳聞在高層領導人之間出現不和。
2007年的東南亞政治有兩大熱點值得關注,即印尼和泰國。
觀察東南亞政治,首先還是要看印尼,作為東盟的最重要的成員國,如果印尼實現了政治穩定,整個東盟和東南亞地區也就基本穩定了。蘇西洛總統執政已經兩年,在他執政期間,經濟逐漸走向復甦,隨著亞齊問題的和平解決,地方分裂勢力得到了有效的遏制,蘇西洛在內政與外交各方面均逐漸走向成熟,人民已經接受了他。印尼一家民意調查機構在2006年10月舉行了一次民意調查,結果顯示,民眾對蘇西洛政府的滿意度達到67%,同一家機構在上一次(2006年4月)的一次民間調查結果中,民眾對蘇西洛政府的滿意度只有55%。 民眾滿意度的提升對蘇西洛是非常重要的,因為,蘇西洛所在的政黨民主黨(DPR)在國會中是少數黨,民眾滿意度的提升表明他的執政基礎得到了鞏固,具有了更加廣泛的社會基礎。外國分析家認為,蘇西洛政府的民眾滿意度提升主要源於如下兩個方面:一是長期困擾印尼中央政府的亞齊問題得到了和平解決;二是他在反對政府官員貪污腐敗方面採取了一些有效的措施,得到了人民贊賞。但是,人民對他的支持並不是永遠的,也並非無條件的。2007年是其執政的第三個年頭,這是一個關鍵的一年,人民繼續支持他的條件,是他能否繼續促進更多的投資,創造更多的工作機會和改進社會福利。今後幾年,對蘇西洛政府的考驗可能來自如下幾個方面:
一是實現經濟持續增長,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消除貧困。印尼經濟近年來雖然能夠保持平衡增長,但是,政府在如何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和減少貧困方面卻乏善可陳,受到廣泛的批評。反對派批評道,蘇西洛政府曾經許諾要在任期內使貧困率有顯著的下降,但是,現在他的任期已經過半,這方面卻沒有取得多大進展,廣大人民群眾並沒有分享到經濟增長的好處。據世界銀行的估計,在印尼22000萬人口中,目前仍然有42%的人每天收入只有1-2美元。 因此,如果在近年內,蘇西洛政府不能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使更多的人擺脫貧困,人民在下一屆大選時,就會以選票來發泄自己對現政府的不滿,蘇西洛連任的可能性就會受到消極的影響。如果蘇西洛政府能夠在最近兩年內在經濟上取得突出的成績,實際上就是為競選連任下一屆總統作了最好的准備。
二是如何贏得2009年大選。按照印尼的憲法,印尼將在2009年選舉新一屆的總統和進行國會改選。蘇西洛政府的現任副總統卡拉可能是蘇西洛競選連任的最主要的競爭對手。卡拉是現在的國會中最大政黨專業集團的主席,蘇西洛請卡拉出任副總統,與國會中最大的政黨結成執政聯盟,從而壯大了執政力量。但是,在另一方面,卡拉也對蘇西洛形成了很大的掣肘,因為蘇西洛所在的政黨民主黨是一個小黨,而專業集團是一個制度化程度很高的老黨,如果卡拉不配合,蘇西洛便很難有所作為。卡拉和他領導的專業集團是否合作,不僅對現任政府如何運作有重大影響,而且還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2009年大選。印度尼西亞大學政治研究中心資深學者Eep Saefulloh Fatah 認為,"卡拉是一把雙刃劍"。"掌握了專業集團,是蘇西洛--卡拉政府重要的政治資源,卡拉領導的專業集團,離開了與斗爭民主黨結成的民族聯盟,投向支持政府的人民聯盟,民族聯盟因此散夥。專業集團在國會是支持政府各種措施的最大力量,包括不受民眾歡迎並帶有高風險的政策, 比如說抬高燃油價。專業集團聯合其它支持政府的政黨,使斗爭民主黨和民族使命黨變成邊緣化和沒有力量的反對派。卡拉證明了他擁有重要的政治資源, 而且他還是領導者。這一資源擴大和增強了政府在國會的政治地位。但是,這並不是免費的反而是昂貴的。……從政治上,蘇西洛更需要卡拉,而不是相反。對蘇西洛來說,卡拉是雙刃劍,一刃對著政府的政治對手,另一刃卻對著蘇西洛自已。卡拉對蘇西洛是重要和有用的政治資源,但也是必須警惕和危險的政治威脅。從特殊的政治地位來看,卡拉是蘇西洛最好的搭檔,也是2009年大選有潛力的競爭對手。在這里,我們談的不是卡拉個人,而是他背後的政治資源。卡拉個人在2009年大選,可能並不太有希望,他也不是蘇西洛的競爭對手,但是,作為專業集團的'駕駛員',卡拉是蘇西洛的最大威脅和民主黨的絆腳石。"
三是如何應對在地方自治的過程中出現的權力再分配,在中央與地方權力之間尋求新的平衡。根據新的有關法律規定,印尼各級地方政府首長均通過選舉產生,實行地方自治。到2008年年底止,將在33個省、354個區和91個市舉行地方選舉。從2005年1-6月,已經舉行了213場地方選舉,包括7個省級選舉和216個區與市級選舉。從2005年6月開始出現一段時間的搖擺不定,2007年將在另外7個省和78個區、市舉行地方選舉。在地方選舉中,傳統的民族主義政黨佔有較多的優勢,伊斯蘭政黨則稍遜一籌。競選各方並沒有強烈的意識形態的色彩,個人的形象和魅力在競選中仍然發揮主要作用。迄今為止,在已經舉行的地方選舉中,專業集團是主要的贏家,它贏得了約三分之一地方首長席位,但專業集團主要是在印尼東部地區取得了勝利,而在爪哇的政治心臟地帶卻沒有明顯的收獲;斗爭民主黨在幾個重要的地區有較大的收獲,包括西蘇門答臘、北蘇威拉西、中加里曼丹、東爪哇的重要城市泗水、馬魯古的安邦;在伊斯蘭政黨中,只有正義黨(PKS)表現比較突出,在首都雅加達特區管轄下的一個郊區城市-德波市(Depok)取得勝利。各個政黨在地方選舉中的權力分配也大致反映了這些政黨在全國的力量對比關系。
泰國軍人政府是東南亞政治的另一個熱點。2006年9月19日,泰國軍方發動了泰國近代歷史上74年來的第18次政變。已經長達15年沒有干預政治的泰國軍方又重新走向政治舞台,掌握政權。泰國軍人有干預政治的傳統,但是,這個傳統在1992年民主運動之後中斷了,從此,一直是由文官執政,在這10多年時間里,軍人沒有再跑到前台來干預政治。許多研究泰國問題的學者據此斷言,泰國已經結束軍人執政的歷史,軍人告別政壇,回到軍營中去,泰國政治從此進入一個新的時代,即民主的時代。上述判斷的最大失誤,就是低估了泰國軍人干預政治的能力與傳統,過高估計了泰國民主政治的力量與穩定性。在泰國政治發展史上,泰國軍人一直有干預政治的傳統,而民主的基礎卻非常脆弱。不管是民主政體還是君主立憲政體,抑或是軍人政體,都是統治階級維護自己的統治的一種方式,當統治階級沒有辦法繼續按照原來的方式維持自己的統治時,就一定會改變治理的方式。在泰國,當民主派與他信政府的對立發展到勢不兩立時,軍人出來收拾局面,可能是一種比較理性的選擇。軍人執政雖然名聲不好,但總比國家與社會失去控制和處於無序的狀態要好得多。
在成功地奪取政權之後,由軍方領導人組成的國家安全委員會表示,給他們一年的過渡時期,以恢復國家的團結和制定新的憲法。軍方迅速組成了以前退休將軍素拉育為總理的過渡政府,從該政府在最近幾個月的表現看,內政方面差強人意,外交方面則很難有所突破。軍方表示,將在2007年底重新舉行大選,以選舉產生新的文官政府,恢復民主政治。西方分析家認為,"泰國政治前景仍然存在高度的不確定性"。
泰國軍人政權面臨如下三大挑戰:
1、經濟能否持續增長。軍事政變及素拉育政府最近出台的一些經濟政策開始對外資產生一些消極影響,外商抱怨軍人政府的經濟政策朝令夕改,令人無所適從。鄰國越南對外資的吸引力正在上升,估計在今年乃至今後一段時間,外資會對泰國持觀望態度,原本打算去泰國投資的資本有可能會流向越南。外資一旦減少,必然會對支撐泰國經濟的另一個支柱――出口產生嚴重影響,這樣一來,泰國經濟能否保持目前的增長勢頭就值得懷疑。
2、他信前總理的社會基礎-農民是否接受軍人政權。前總理他信之所以能夠連選連任泰國總理,在很大程度上是靠農村地區廣大農民的支持,所以,有一些學者把他信與反對他的民主派之間的斗爭形象地比喻為農民與城市資產階級之間的利益沖突。軍人發動政變掌握政權,並沒有解決上述利益沖突,而只是掩蓋了這種沖突,一旦進入正常狀態,這種利益沖突還會爆發。因此,軍人政權面臨的一大考驗,是如何安撫嚴重不滿的農民。
3、民主派是否繼續保持沉默。從本質上看,軍事政變和軍人政權與民主政治是水火不相容的。泰國的民主力量當前沒有與軍人發生直接的沖突,是因為他們在反對他信的過程中事實上與軍人結成了同盟,他們在長達一年的抗議示威活動中沒有達到的目的,軍人在一夜之間就實現了。軍事政變這種手段是民主派不能接受的,但是,軍事政變所達到的目的與民主派所追求的目標是完全一致的,即把他信趕下台,因此,民主派容忍和接受了這一現實。然而,民主派不會長期容忍這種現狀,如果軍人當局不能兌現原來許下的諾言,即盡快還政於民,那麼,民主派一定會重新走向街頭,上個世紀90年代初民主派與軍人對立的一幕又將重現。 正如一位西方分析家所說的:"泰國政治目前趨於平靜,但國家仍然處於分裂的狀態,素拉育將軍不得不在兩個方面同時作戰。一方面,是廣大農村地區的農民,他們是他信的堅定支持者;另一方面,是城市中產階級,他們走向街頭舉行各種抗議活動,直接導致他信的下台。……然而,有跡象顯示,公眾的忍耐已經達到極限,民主運動人士呼籲軍人當局全面取消軍事管製法(目前為部分撤消),但是,軍人當局聲稱,只有當威脅和平與穩定的因素全部消除之後,才能全面取消軍事管製法。國家安全委員會(CNS)還面臨著失去他信的反對者的強烈支持的危險,因為國家安全委員會沒有採取有效行動以調查他信及其聯盟的腐敗行為。"
三、 國際關系
在地區內部關系方面,東盟正在加快內部整合的步伐,《東盟憲章》估計在今年年底在東盟首腦會議上將正式出爐,這部憲章如能順利通過,將對東南亞地區國際關系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東盟將放棄過去實行了40年的"東盟方式",轉而實行歐盟模式。在地區外部關系方面,有兩件事值得關註:一是已經連續舉行兩屆的東亞峰會已經產生和將要產生哪些效果;二是日本與中國在東南亞爭相擴大自己的存在和影響力。
1、 東亞峰會。
由東盟發起並且主導的東亞峰會已經連續舉行了兩屆,第一屆東亞峰會在2005年12月14日在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舉行,通過並發表了《東亞峰會吉隆坡宣言》和《關於預防、控制和應對禽流感的宣言》。參與這次會議的有東盟10國、中國、日本、韓國、印度、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共16個國家。會議的主題是"加強合作,增進友誼,創造一個和平的環境"。輿論認為,這是亞洲一體化進程中"分水嶺式的事件"。2007年1月15日,第二屆東亞峰會在菲律賓中部城市宿務開幕。上述16個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出席會議。出席會議的領導人簽署了《東亞能源安全宿務宣言》,提出了東亞地區能源合作的具體目標和措施。迄今為止,以東盟為主導的地區合作形式包括:東盟自由貿易區、東盟地區論壇、三個10+1(即東盟分別與中國、韓國和日本的合作)、10+3(即每年在東盟非正式首腦會議之後東盟與中日韓三國的首腦會議)、歐亞會議、東亞合作高峰會議(簡稱東亞峰會)。
這些會議形式上看起來非常熱鬧,各國領導人忙於出席各種會議,熱衷於首腦會晤,頻繁地發表連篇累牘的合作宣言和文件,但是,冷靜分析一下,我們就會發現,這些合作形式真正收到實效的卻很少。東盟為什麼對舉行這些會議那麼熱心而且樂此不疲呢?筆者認為主要有如下兩個原因:第一,東盟內部缺乏凝聚力。長期以來,東盟內部的合作一直是雷聲大、雨點小,看起來非常熱鬧,但真正收到實效的則不多,以東盟自由貿易區為例,從1992年提出到今,已經有10多年的時間,但東盟內部貿易的比重卻一直無法提升,總是在25-30%左右徘徊。東盟內部的安全合作也很難真正開展,因為東盟內部缺乏信任,互相猜疑。早在上世紀70年代,新加坡領導人李光耀就曾經說過,新加坡與東盟外部的國家的合作比與東盟內部國家的合作要容易得多。這就很好地說明了一個問題,即東盟內部缺乏合作的動力與誠意。
第二,東盟擔心被邊緣化。在全球化和地區一體化的浪潮中,東盟擔心被正在迅速發展的中國和印度所取代,東盟對美國和日本也保持戒心,因此,東盟希望牢牢地掌握地區合作的主導權,用這些機構和會議來束縛其他大國的手腳,讓各個大國願意而且樂於接受東盟的各種安排。由於東亞地區的大國缺少互相信任,彼此相互猜疑,因此,東盟這種角色也就順理成章地被接受,並且被一直被奉為領導者。然而,隨著地區合作進程的深入,加入地區合作的國家越來越多,東盟這位司機會覺得越來越力不從心,越來越難於駕馭地區合作這列正在飛速前進的列車。早在第一屆東亞峰會舉行前夕,新加坡《聯合早報》發表的一篇社論就表示了這種擔心,"東盟這個代表本區域經濟體的聲音,以後還會有人重視嗎?""誠然,隨著中國和印度這兩個經濟引擎的開動,東亞經濟將是接下來一股強大力量。然而,東盟在同東亞其他國家洽談時,作為一個共同經濟體的力量,將遠遠超越10國各自進行談判的能力。作為彼此的左鄰右舍,東盟日後的整體發展也就取決於成員國是否能相互依存、扶持和信任,以同其他強大經濟體競爭。東盟標志上緊束在一起的稻穰一旦松梆分散,必然會被颳起的大風吹得無蹤影。" 現在看來,東盟這種擔心不是沒有道理的。
更多請進下面的網站
http://www.gx.xinhuanet.com/ca/2007-10/27/content_11515120.htm
㈧ 97金融風暴是什麼
97金融風暴是97年發生的金融方面事件
㈨ 求2008年各國+各地區人均GDP(盡量是官方給的)
國際匯率的GDP 數據來源於國際貨幣基金, 世界銀行,世界概況。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2007)列表 世界銀行 (2006)列表 世界概況 (2007)列表
排名̞ 國家和地區 GDP (百萬美元)
— 世界 54,311,608
— 歐盟 16,830,100
1 美國 13,843,825
2 日本 4,383,762
3 德國 3,322,147
4 中華人民共和國 3,250,827
5 英國 2,772,570
6 法國 2,560,255
7 義大利 2,104,666
8 西班牙 1,438,959
9 加拿大 1,432,140
10 巴西 1,313,590
11 俄羅斯 1,289,582
12 印度 1,098,945
13 韓國 957,053
14 澳大利亞 908,826
15 墨西哥 893,365
16 荷蘭 768,704
17 土耳其 663,419
18 瑞典 455,319
19 比利時 453,636
20 印度尼西亞 432,944
21 瑞士 423,938
22 波蘭 420,284
23 挪威 391,498
24 中華民國 383,307
25 沙烏地阿拉伯 376,029
26 奧地利 373,943
27 希臘 314,615
28 丹麥 311,905
29 伊朗 294,089
30 南非 282,630
31 阿根廷 259,999
32 愛爾蘭 258,574
33 泰國 245,659
34 芬蘭 245,013
35 委內瑞拉 236,390
36 葡萄牙 223,303
— 中國香港 206,707
37 阿聯酋 192,603
38 馬來西亞 186,482
39 捷克 175,309
40 哥倫比亞 171,607
41 奈及利亞 166,778
42 羅馬尼亞 165,983
43 智利 163,792
44 以色列 161,935
45 新加坡 161,349
46 菲律賓 144,129
47 巴基斯坦 143,766
48 烏克蘭 140,484
49 匈牙利 138,388
50 阿爾及利亞 131,568
51 紐西蘭 128,141
52 埃及 127,930
53 科威特 111,339
54 秘魯 109,069
55 哈薩克 103,840
56 斯洛伐克 74,988
57 摩洛哥 73,429
58 孟加拉 72,424
59 越南 70,022
60 卡達 67,763
61 安哥拉 61,356
62 利比亞 57,064
63 克羅埃西亞 51,356
64 盧森堡 50,160
65 蘇丹 46,155
66 斯洛維尼亞 46,084
67 白俄羅斯 44,773
68 厄瓜多 44,184
69 塞爾維亞 41,679
70 阿曼 40,059
71 保加利亞 39,609
72 立陶宛 38,345
73 敘利亞 37,760
74 多明尼加 36,396
75 突尼西亞 35,010
76 瓜地馬拉 33,694
77 亞塞拜然 31,321
78 斯里蘭卡 30,012
79 肯亞 29,299
80 拉脫維亞 27,341
81 土庫曼 26,909
82 哥斯大黎加 26,238
83 黎巴嫩 24,640
84 烏拉圭 22,951
85 烏茲別克 22,307
86 葉門 21,664
87 塞普勒斯 21,303
88 愛沙尼亞 21,278
89 特立尼達和多巴哥 20,700
90 喀麥隆 20,646
91 薩爾瓦多 20,373
92 冰島 20,003
93 巴拿馬 19,740
94 巴林 19,660
95 象牙海岸 19,598
96 衣索比亞 19,431
97 坦尚尼亞 16,184
98 約旦 16,011
99 迦納 14,863
100 波黑 14,780
101 緬甸 13,529
102 玻利維亞 13,192
103 汶萊 12,386
104 波札那 12,313
105 宏都拉斯 12,279
106 加彭 11,301
107 烏干達 11,227
108 牙買加 11,206
109 尚比亞 11,156
110 塞內加爾 11,123
111 巴拉圭 10,870
112 阿爾巴尼亞 10,619
113 赤道幾內亞 10,485
114 喬治亞 10,293
115 民主剛果 10,144
116 尼泊爾 9,627
117 阿富汗 8,842
118 柬埔寨 8,604
119 亞美尼亞 7,974
120 剛果 7,657
121 莫三比克 7,559
122 馬其頓 7,497
123 馬爾他 7,419
124 納米比亞 7,400
125 馬達加斯加 7,322
126 查德 7,095
127 布吉納法索 6,977
128 模里西斯 6,959
129 馬里 6,745
130 巴哈馬 6,586
131 巴布亞紐幾內亞 6,001
132 尼加拉瓜 5,723
133 海地 5,435
134 貝南 5,433
135 幾內亞 4,714
136 摩爾多瓦 4,227
137 尼日 4,174
138 寮國 4,028
139 蒙古 3,905
140 吉爾吉斯斯坦 3,748
141 巴貝多 3,739
142 塔吉克 3,712
143 馬拉維 3,538
144 斐濟 3,409
145 盧安達 3,320
146 史瓦濟蘭 2,936
147 茅利塔尼亞 2,756
148 多哥 2,497
149 蘇利南 2,404
150 中非 1,714
151 獅子山 1,664
152 賴索托 1,600
153 維德角 1,428
154 厄利垂亞 1,316
155 不丹 1,308
156 貝里斯 1,274
157 安地卡及巴布達 1,089
158 馬爾地夫 1,049
159 蓋亞那 1,039
160 蒲隆地 1,001
161 聖露西亞 958
162 吉布地 841
163 賴比瑞亞 730
164 塞席爾 710
165 甘比亞 653
166 辛巴威 641
167 格瑞那達 590
168 聖文森及格瑞那丁 559
169 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 527
170 東帝汶 459
171 萬那杜 455
172 葛摩 442
173 薩摩亞 397
174 索羅門群島 358
175 幾內亞比索 343
176 多米尼克 311
177 湯加 219
178 聖多美和普林西比 144
179 吉里巴斯 67
排名 國家和地區 GDP (百萬美元)
— 世界 48,244,879
— 歐盟 14,609,836
1 美國 13,201,819
2 日本 4,340,133
3 德國 2,906,681
4 中華人民共和國 2,668,071
5 英國 2,345,015
6 法國 2,230,721a
7 義大利 1,844,749
8 加拿大 1,251,463
9 西班牙 1,223,988
10 巴西 1,067,962
11 俄羅斯 986,940
12 印度 906,268
13 韓國 888,024
14 墨西哥 839,182
15 澳大利亞 768,178
16 荷蘭 657,590
17 土耳其 402,710
18 比利時 392,001
19 瑞典 384,927
20 瑞士 379,758
21 印度尼西亞 364,459
22 波蘭 338,733
23 奧地利 322,444
24 挪威 310,960
25 沙烏地阿拉伯 309,778
26 丹麥 275,237
27 南非 254,992
28 希臘 244,951
29 伊朗 222,889
30 愛爾蘭 222,650
31 阿根廷 214,058
32 芬蘭 209,445
33 泰國 206,247
34 葡萄牙 192,572
— 中國香港 189,798
35 委內瑞拉 181,862
36 馬來西亞 148,940
37 智利 145,931
38 捷克 141,801
39 哥倫比亞 135,836
40 新加坡 132,158
41 阿聯酋 129,702
42 巴基斯坦 128,830
43 以色列 123,434
44 羅馬尼亞 121,609
45 菲律賓 116,931
46 阿爾及利亞 114,727
47 奈及利亞 114,686
48 匈牙利 112,899
49 埃及 107,484
50 烏克蘭 106,111
51 紐西蘭 103,873
52 秘魯 93,269
53 科威特 80,781
54 哈薩克 77,237
55 孟加拉 61,961
56 越南 60,884
57 摩洛哥 57,307
58 斯洛伐克 55,049
59 利比亞 50,320
60 安哥拉 44,033
61 克羅埃西亞 42,653
62 卡達 42,463
63 盧森堡 41,382
64 厄瓜多 40,800
65 蘇丹 37,565
66 斯洛維尼亞 37,303
67 白俄羅斯 36,945
68 瓜地馬拉 35,290
69 敘利亞 34,902
70 塞爾維亞 31,808b
71 保加利亞 31,483
72 多明尼加 30,581
73 突尼西亞 30,298
74 立陶宛 29,791
75 斯里蘭卡 26,967
76 阿曼 24,284
77 黎巴嫩 22,722
78 哥斯大黎加 22,145
79 肯亞 21,186
80 亞塞拜然 20,122
81 拉脫維亞 20,116
82 特立尼達和多巴哥 19,911
83 烏拉圭 19,308
84 葉門 19,057
85 喀麥隆 18,323
86 薩爾瓦多 18,306
87 象牙海岸 17,484
88 烏茲別克 17,178
89 巴拿馬 17,097
90 愛沙尼亞 16,410
91 冰島 15,854
92 塞普勒斯 15,418
— 中國澳門 14,285
93 約旦 14,176
94 衣索比亞 13,315
95 巴林 12,914
96 迦納 12,906
97 坦尚尼亞 12,784c
98 波黑 11,296
99 玻利維亞 11,163
100 尚比亞 10,907
101 牙買加 10,533
102 土庫曼 10,496
103 波札那 10,328
104 加彭 9,546
105 烏干達 9,322
106 宏都拉斯 9,235
107 阿爾巴尼亞 9,136
108 巴拉圭 9,110
109 塞內加爾 8,936
110 赤道幾內亞 8,563
111 民主剛果 8,543
112 阿富汗 8,399
113 尼泊爾 8,052
114 莫三比克 7,608
115 喬治亞 7,550
116 剛果 7,385
117 柬埔寨 7,193
118 查德 6,541
119 模里西斯 6,448
120 亞美尼亞 6,406
121 汶萊 6,400
122 納米比亞 6,372
123 馬其頓 6,217
124 布吉納法索 6,205
125 馬里 5,929
126 巴布亞紐幾內亞 5,654
127 馬爾他 5,570
128 馬達加斯加 5,499
129 尼加拉瓜 5,369
130 辛巴威 5,010
131 海地 4,961
132 貝南 4,775
— 約旦河西岸地區和加沙 4,059
133 尼日 3,544
134 寮國 3,404
135 幾內亞 3,317
136 摩爾多瓦 3,266d
137 巴貝多 3,091
138 斐濟 2,822
139 塔吉克 2,811
140 吉爾吉斯斯坦 2,695
141 蒙古 2,689
142 茅利塔尼亞 2,663
143 史瓦濟蘭 2,648
144 盧安達 2,494
145 黑山 2,347
146 馬拉維 2,232
147 多哥 2,206
148 蘇利南 1,597
149 中非 1,486
150 賴索托 1,476
151 獅子山 1,443
152 貝里斯 1,217
153 維德角 1,144
154 厄利垂亞 1,085
155 安地卡及巴布達 962
156 不丹 927
157 馬爾地夫 915
158 聖露西亞 906
159 蓋亞那 896
160 蒲隆地 807
161 吉布地 757
162 塞席爾 750
163 賴比瑞亞 631
164 格瑞那達 519
165 甘比亞 511
166 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 487
167 聖文森及格瑞那丁 466
168 薩摩亞 422
169 葛摩 403
170 萬那杜 388
171 東帝汶 356
172 索羅門群島 335
173 幾內亞比索 304
174 多米尼克 300
175 密克羅尼西亞 245
176 湯加 223
177 帛琉 157
178 馬紹爾群島 155
179 聖多美和普林西比 123
180 吉里巴斯 71
排名 國家和地區 GDP (百萬美元)
— 世界 53,640,000
— 歐盟 16,370,000
1 美國 13,790,000
2 日本 4,346,000
3 德國 3,259,000
4 中華人民共和國 3,249,000
5 英國 2,756,000
6 法國 2,515,000
7 義大利 2,068,000
8 西班牙 1,415,000
9 加拿大 1,406,000
10 俄羅斯 1,286,000
11 巴西 1,269,000
12 印度 1,090,000
13 韓國 981,900
14 澳大利亞 889,700
15 墨西哥 886,400
16 荷蘭 754,900
17 土耳其 482,000
18 比利時 442,800
19 瑞典 431,600
20 瑞士 413,900
21 波蘭 413,300
22 印度尼西亞 410,300
23 中華民國 375,600
24 沙烏地阿拉伯 374,500
25 挪威 369,300
26 奧地利 366,700
27 希臘 356,300
28 丹麥 310,700
29 伊朗 278,100
30 南非 274,500
31 愛爾蘭 253,300
32 阿根廷 245,600
33 芬蘭 236,100
34 委內瑞拉 226,900
35 泰國 225,800
36 葡萄牙 219,500
— 中國香港 203,000
37 阿聯酋 189,600
38 哥倫比亞 171,700
39 捷克 168,100
40 馬來西亞 165,000
41 智利 160,800
42 羅馬尼亞 158,500
43 新加坡 153,500
44 菲律賓 144,100
45 匈牙利 136,400
46 以色列 132,500
47 烏克蘭 131,200
48 埃及 127,900
49 奈及利亞 126,700
50 阿爾及利亞 125,900
51 紐西蘭 124,400
52 巴基斯坦 106,300
53 科威特 103,400
54 哈薩克 102,500
55 秘魯 101,500
56 摩洛哥 72,760
57 斯洛伐克 71,570
58 孟加拉 70,600
59 越南 66,400
60 利比亞 66,010
61 卡達 65,810
62 安哥拉 61,040
63 伊拉克 55,440
64 克羅埃西亞 50,960
65 蘇丹 49,710
66 盧森堡 47,650
67 古巴 45,100
68 斯洛維尼亞 44,570
69 厄瓜多 44,500
70 塞爾維亞 41,440
71 阿曼 40,520
72 保加利亞 39,070
73 白俄羅斯 38,720
74 列支敦斯登 36,330
75 多明尼加 35,490
76 突尼西亞 34,540
77 瓜地馬拉 31,350
78 亞塞拜然 31,070
79 肯亞 29,500
80 立陶宛 28,570
81 拉脫維亞 27,000
82 土庫曼 26,220
83 斯里蘭卡 25,780
84 敘利亞 24,120
85 黎巴嫩 24,000
86 哥斯大黎加 22,840
87 葉門 22,740
88 愛沙尼亞 21,200
89 烏拉圭 21,170
90 喀麥隆 20,930
91 薩爾瓦多 20,230
92 烏茲別克 20,180
93 象牙海岸 19,540
94 冰島 19,520
95 巴拿馬 19,280
96 塞普勒斯 17,420
97 衣索比亞 16,900
98 巴林 16,890
99 辛巴威 16,170
100 約旦 15,700
101 迦納 14,890
— 中國澳門 14,300
102 波黑 14,200
103 特立尼達和多巴哥 14,150
104 坦尚尼亞 14,110
105 緬甸 13,700
106 玻利維亞 12,800
107 汶萊 12,520
108 波札那 11,350
109 阿爾巴尼亞 11,200
110 烏干達 11,140
111 塞內加爾 11,100
112 尚比亞 10,890
113 加彭 10,340
114 宏都拉斯 10,060
115 阿富汗 9,933
116 民主剛果 9,850
117 尼泊爾 9,627
118 喬治亞 9,553
119 赤道幾內亞 9,512
120 巴拉圭 9,340
121 亞美尼亞 9,270
122 牙買加 8,905
123 柬埔寨 8,300
124 莫三比克 8,132
125 查德 7,400
126 馬達加斯加 7,306
127 模里西斯 7,030
128 馬里 6,936
129 布吉納法索 6,858
130 馬其頓 6,850
131 剛果 6,848
132 納米比亞 6,707
133 巴哈馬 6,586
134 馬爾他 6,450
135 巴布亞紐幾內亞 5,914
136 尼加拉瓜 5,675
137 貝南 5,425
— 約旦河西岸地區和加沙 5,328
138 海地 5,295
— 澤西島 5,100
139 斐濟 4,969
140 幾內亞 4,568
141 尼日 4,219
142 摩爾多瓦 4,021
143 寮國 4,008
144 蒙古 3,854
— 法屬波利尼西亞 3,800
145 巴貝多 3,739
146 塔吉克 3,700
147 吉爾吉斯斯坦 3,488
148 馬拉維 3,441
— 新喀里多尼亞 3,300
— 科索沃 3,237
149 盧安達 2,836
— 關島 2,773
150 茅利塔尼亞 2,747
— 根西島 2,742
— 曼恩島 2,719
151 史瓦濟蘭 2,674
152 索馬里 2,483
153 多哥 2,393
154 黑山 2,270
— 阿魯巴 2,258
155 蘇利南 2,234
156 朝鮮 2,220
— 格陵蘭 1,700
— 法羅群島 1,700
157 中非 1,647
158 賴索托 1,588
159 獅子山 1,549
160 厄利垂亞 1,425
161 維德角 1,367
162 貝里斯 1,304
163 不丹 1,164
164 安地卡及巴布達 1,079
— 直布羅陀 1,066
165 聖馬利諾 1,048
166 馬爾地夫 1,024
167 蒲隆地 989
168 蓋亞那 978
169 聖露西亞 958
— 英屬維爾京群島 840
170 吉布地 834
171 塞席爾 733
172 賴比瑞亞 732
— 北馬里亞納群島 633
173 格瑞那達 553
174 聖文森及格瑞那丁 528
175 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 520
176 東帝汶 472
177 葛摩 436
178 萬那杜 421
179 薩摩亞 387
180 甘比亞 379
181 索羅門群島 358
182 幾內亞比索 343
— 美屬薩摩亞 334
183 多米尼克 268
184 密克羅尼西亞 232
185 湯加 219
— 庫克群島 183
186 帛琉 145
187 馬紹爾群島 144
188 聖多美和普林西比 142
— 安圭拉 109
189 吉里巴斯 73
190 吐瓦魯 15
— 紐埃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