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海水溫度是多少
海水溫度是在變的,在-2~30℃之間變化。
簡介:
海水溫度是反映海水熱狀況的一個物理量。海水溫度有日、月、年、多年等周期性變化和不規則的變化,它主要取決於海洋熱收支狀況及其時間變化。
海水溫度是表示海水熱力狀況的一個物理量,海洋學上一般以攝氏度(℃)表示,測定精度要求在±0.02℃左右。太陽輻射和海洋大氣熱交換是影響海水溫度的兩個主要因素。海流對局部海區海水的溫度也有明顯的影響。在開闊海洋中,表層海水等溫線的分布大致與緯圈平行,在近岸地區,因受海流等的影響,等溫線向南北方向移動。海水溫度的垂直分布一般是隨深度之增加而降低,並呈現出季節性變化。
❷ 台風知識
一、台風由來
台風是一個強烈的熱帶氣旋。它好比水中的漩渦一樣,是在熱帶洋面上繞著自己的中心急速旋轉同時又向前移動的空氣漩渦。在移動時像陀螺那樣,人們有時把它比作「空氣陀螺」。由於台風影響時常常伴有狂風暴雨,氣象上給它取了一個與普通大風不同的名字—台風。
二、台風(熱帶氣旋)的命名
世界氣象組織台風委員會第31屆會議決定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熱帶氣旋命名系統以2000年1月開始執行。
對於造成嚴重災害的熱帶氣旋,台風委員會將對該熱帶氣旋使用的名字,從命名表剔除,代之以另一個首字母相同的名字。而被剔除的該熱帶氣旋名稱,將永遠釘在災害史的恥辱架上。
台風委員會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熱帶氣旋命名
(自2000年1月1日起執行)
達維 康妮 娜基莉 科羅旺 莎莉嘉
龍王 玉兔 風神 杜鵑 海馬
鴻雁 桃芝 海鷗 鳴蟬 米雷
啟德 萬宜 鳳凰 彩雲 馬鞍
天秤 天兔 北冕 巨爵 蠍虎
布拉萬 帕布 巴蓬 凱薩娜 洛坦
珍珠 蝴蝶 黃蜂 芭瑪 梅花
傑拉華 聖帕 鹿莎 茉莉 苗柏
艾雲尼 菲特 森拉克 尼伯特 南瑪都
碧利斯 丹娜絲 黑格比 盧碧 塔拉斯
格美 百合 薔薇 蘇特 奧鹿
派比安 韋帕 米克拉 妮妲 玫瑰
瑪莉亞 范斯高 海高斯 奧麥斯 洛克
桑美 利奇馬 巴威 康森 桑卡
寶霞 羅莎 美莎克 燦都 納沙
悟空 海燕 海神 電母 海棠
清松 楊柳 鳳仙 蒲公英 尼格
珊珊 玲玲 欣欣 婷婷 榕樹
摩羯 劍魚 鯨魚 圓規 天鷹
象神 法茜 燦鴻 南川 麥莎
貝碧嘉 畫眉 蓮花 瑪瑙 珊瑚
溫比亞 塔巴 浪卡 莫蘭蒂 瑪娃
蘇力 米娜 蘇迪羅 雲娜 古超
西馬侖 海貝思 伊布都 馬勒卡 泰利
飛燕 浣熊 天鵝 鯰魚 彩蝶
榴槤 威馬遜 翰文 暹芭 卡努
尤特 查特安 艾濤 庫都 韋森特
潭美 夏浪 環高 桑達 蘇拉
三、熱帶氣旋分類
熱帶氣旋分類詳見表2-4。
熱 帶 氣 旋 的 分 類
表2-4
四、台風的結構
台風的范圍很大,它的直徑常從幾百公里到上千公里,垂直厚度為十餘公里,垂直與水平范圍之比約一比五十。
台風在水平方向上一般可分為台風外圍、台風本體和台風中心三部分。台風外圍是螺旋雲帶,直徑通常為400-600公里,有時可達800-1000公里;台風本體是渦旋區,也叫雲牆區,它由一些高大的對流雲組成,其直徑一般為200公里,有時可達400公里;台風中心到台風眼區,其直徑一般為10-60公里,大的超過100公里,小的不到10公里,絕大多數呈園形,也有橢園形或不規則的。
台風在垂直方向上分為流入層、中間層和流出層三部分。從海面到3公里高度為流入層,3-8公里高度左右為中間層,從8公里高度左右到台風頂是流出層。在流入層,四周的空氣作反時針(在北半球)方向向內流入,愈近中心風速愈大,把大量水汽自台風外輸入台風內部;中間層氣流主要是圍繞中心運動,底層流入現象到達雲牆區基本停止,爾後氣流環繞眼壁作螺旋式上升運動;中間層上升氣流到達流出層時便向外擴散,流出的空氣一部分與四周空氣混合後下沉到底層,一部分在眼區下沉,組成了台風的垂直環流區。台風氣溫愈到中心愈高,氣壓愈到中心愈低。
五、台風的形成
從台風結構看到,如此巨大的龐然大物,其產生必須具備特有的條件。一是要有廣闊的高溫、高濕的大氣。熱帶洋面上的底層大氣的溫度和濕度主要決定於海面水溫,台風只能形成於海溫高於26℃-27℃的暖洋面上,而且在60米深度內的海水水溫都要高於26℃-27℃;二是要有低層大氣向中心輻合、高層向外擴散的初始擾動。而且高層輻散必須超過低層輻合,才能維持足夠的上升氣流,低層擾動才能不斷加強;三是垂直方向風速不能相差太大,上下層空氣相對運動很小,才能使初始擾動中水汽凝結所釋放的潛熱能集中保存在台風眼區的空氣柱中,形成並加強台風暖中心結構;四是要有足夠大的地轉偏向力作用,地球自轉作用有利於氣旋性渦旋的生成。地轉偏向力在赤道附近接近於零,向南北兩極增大,台風發生在大約離赤道5個緯度以上的洋面上。
六、台風的分布
台風的形成具有一定條件。因此,它的發源也在特定的地區。台風是熱帶洋面上的「特產」。它經常發生在南、北緯度5-25度左右的熱帶洋面上。
北半球台風主要發生在7至10月。其它季節明顯減少。台風形成以後,具有一定的移動路徑。以西北太平洋台風為例:在冬春季節(11月至翌年5月),台風主要在東徑130度以東的海面上轉向北上,在北緯16度以南往西進入南海中南部或登陸越南南部,還有少數在東徑120-125度的近海轉向北上,少數台風也可能在5月和11月登陸廣東;在7-9月的盛夏季節,台風路徑更往北、往西偏移,中國從廣西到遼寧的沿海省份在此季節都有可能遭受台風侵襲;在6月和10月的過渡季節,台風主要在東徑125度以東海面上轉向北上,西行路徑較偏北,在北緯15-20度之間,少數可登陸廣東和台灣、福建、浙江。
台風運動除自身呈快速反時針(北半球)旋轉移動外,主要受副熱帶高壓和長波槽等大尺度天氣系統的引導。正常情況下,台風移動路徑平滑、穩定。但少數台風移動路徑曲折多變,有停滯、打轉,突然轉向,移速突然變化,路徑飄移不定等多種形式。
七、影響台州市的台風
台州位於我國東南沿海,又處於我國海岸線的中段,台風影響范圍廣。西北太平洋上生成,發展並向西北移行的台風可直接襲擊和影響我市。從1949年至1997年的49年中,影響浙江的共53個,其中登陸台州的就有12個,是全省台風登陸最多的市。
八、台風的危害
台風給廣大的地區帶來了充足的雨水,成為與人類生活和生產關系密切的降雨系統。但是,台風也總是帶來各種破壞,它具有突發性強、破壞力大的特點,是世界上最嚴重的自然災害之一。
台風的破壞力主要由強風、暴雨和風暴潮三個因素引起。
1、強風
台風是一個巨大的能量庫,其風速都在17米/秒以上,甚至在60米/秒以上。據測,當風力達到12級時,垂直於風向平面上每平方米風壓可達230公斤。
2、暴雨
台風是非常強的降雨系統。一次台風登陸,降雨中心一天之中可降下100-300毫米的大暴雨,甚至可達500-800毫米。台風暴雨造成的洪澇災害,是最具危險性的災害。台風暴雨強度大,洪水出現頻率高,波及范圍廣,來勢兇猛,破壞性極大。
3、風暴潮
所謂風暴潮,就是當台風移向陸地時,由於台風的強風和低氣壓的作用,使海水向海岸方向強力堆積,潮位猛漲,水浪排山倒海般向海岸壓去。強台風的風暴潮能使沿海水位上升5-6米。風暴潮與天文大潮高潮位相遇,產生高頻率的潮位,導致潮水漫溢,海堤潰決,沖毀房屋和各類建築設施,淹沒城鎮和農田,造成大量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風暴潮還會造成海岸侵蝕,海水倒灌造成土地鹽漬化等災害。 (完)
❸ 什麼是厄爾尼諾現象
厄爾尼諾現象是指地處太平洋熱帶地區的海水大范圍異常增溫現象。這一現象造成了地球溫度的升高,使影響氣候的各種因素失衡,從而導致氣候異常。據歷史記載,自1950年以來,世界上共發生13次厄爾尼諾現象。其中1997年發生的並且持續之今的這一次最為嚴重。主要表現在:從北半球到南半球,從非洲到拉美,氣候變得古怪而不可思議,該涼爽的地方驕陽似火,溫暖如春的季節突然下起來大雪,雨季到來卻遲遲滴雨不下,正值旱季卻洪水泛濫……
由於熱帶海洋地區接收太陽輻射多,因此,海水溫度相應較高。在熱帶太平洋海域,由於受赤道偏東信風牽引,赤道洋流從東太平洋流向西太平洋,使高溫暖水不斷在西太平洋堆積,成為全球海水溫度最高的海域,其海水表面溫度達29℃以上,相反,在赤道東太平洋海水溫度卻較低,一般為23~24℃,由於海溫場這種西高東低的分布特徵,使熱帶西太平洋呈現氣流上升,氣壓偏低,熱帶東太平洋呈現氣流下沉,氣壓較高。
正常情況下,西太平洋上升運動強,降水豐沛,在赤道中、東太平洋,大氣為下沉運動,降水量極少。當厄爾尼諾現象發生時,由於赤道西太平洋海域的大量暖海水流向赤道東太平洋,致使赤道西太平洋海水溫度下降,大氣上升運動減弱,降水也隨之減少,造成那裡嚴重乾旱。而在赤道中、東太平洋,由於海溫升高,上升運動加強,造成降水明顯增多,暴雨成災。
科學家們認為,厄爾尼諾現象的發生與人類自然環境的日益惡化有關,是地球溫室效應增加的直接結果,與人類向大自然過多索取而不注意環境保護有關。
厄爾尼諾現象的力量
科學家最近注意到,由於受目前厄爾尼諾現象的影響,全球溫度不斷升高,進而導致大氣風速加快,地球自轉速度變緩。相對於地球這個實體行星而言,厄爾尼諾加速了大氣的向東運動,因此它給地球帶來了惡劣影響,研究人員通過對大氣角動量變化的分析顯示,從1997年3月中旬至11月底,大氣角動量始終高於平均值。在沒有厄爾尼諾現象發生的年代,熱帶地區的風由東向西刮,地球其它區域的風則從西向東刮。兩者迭加起來的凈動量則是由西向東的角動量。隨著風在地球表面及山脈間的來回移動,大氣按照慣例與這個實體地球也在來回地交換著部分動量。在北半球的冬季,大氣加速,地球減速;而在夏季時節,這種情況正好相反。專家指出,厄爾尼諾通過減緩熱帶東部的風速,加大熱帶地區以
外的風力可使大氣角動量增大。 在爆發厄爾尼諾期間,隨著大氣風力的不斷加速,地球本身自轉速度的減緩,使這種混合了的角動量得到守恆。美國NASA戈達德宇航中心的約翰•吉普森說,他通過監測晝間的長度變化,觀察地球的自轉情況。在過去一年裡,白天曾縮短和延長過約1毫秒,這基本上是因大氣角動量發生偏移所造成的。吉普森說,在目前發生厄爾尼諾的時候,白天已經延長了四分之一毫秒。
解讀今秋怪天氣 專家分析厄爾尼諾是禍首
北方網消息:雖已進入初冬,但大暴雨、暴雪、雷暴、寒潮以及連續兩次「偷襲」的風暴潮,都讓剛剛過去的這個秋季令人難忘。昨天,市氣象專家對此做了總結分析,認為這種異常主要跟環流形勢以及海溫變化有關,據目前的資料推斷,很可能是厄爾尼諾現象的一種表現。
總降水多2倍
按照一般的情況,到了秋季,降水主要以小雨或小雪的形式出現,中雨和中雪亦屬少見,大雨大雪就更難見到,而今年這一系列異常天氣是一場大暴雨拉開的大幕。10月10日—11日本市全市范圍內降下大暴雨,僅僅一次降水市區的降水量就達到160.9mm,創下了自1887年以來歷史同期本市的最高紀錄,而在此之前這一紀錄僅為41.9mm,各區縣也紛紛創下降水量的極值。
從整個秋季9月—11月的統計數字來看,本市在我國華北地區降水普遍偏多的情況下,降水異常偏多達222.8mm(市區),比在此之前1955年秋季創下的降水極值164.0mm多出近60mm,而相比30年平均值81.5mm則多近2倍,創下1887年有正規氣象記錄以來的極值。
雪伴雷暴歷史罕見11月7日本市首場大雪提前降臨,此次大多數區縣出現大雪和暴雪,市區日降雪量達到12.5mm,本市薊縣的降雪量更是達到了20.7mm,創下自1918年以來歷史同期降雪量的紀錄。在降雪同時,還伴有深秋極少出現的強雷暴現象,形成罕見的雷雪,再次改寫了本市的氣象紀錄。
風暴潮兩次襲津10月11日和11月25日前後,在天文大潮和海上大風的共同作用下,本市濱海地區先後兩次出現了風暴潮,海水明顯超過警戒水位並倒灌入街區。而其中11月25日這次風暴潮出現之晚創下了自1918年有正規氣象記載以來的新紀錄,比1993年11月16日曾出現的最晚風暴潮還晚了9天。
寒潮提前來襲
黃金周剛剛結束,10月11日包括本市在內的我國華北地區就出現了一次寒潮天氣,市區11日清晨的最低氣溫驟降至4.7℃,當天的平均氣溫由前一天的17.2℃降到了7.3℃,按照氣象上規定日降溫幅度超過7℃、最低氣溫達到5℃以下即可稱為寒潮天氣的標准,這次剛剛進入10月便出現的降溫天氣則已經可以稱為寒潮。
什麼是厄爾尼諾現象?
「厄爾尼諾」現象是指南美赤道附近(約北緯4度至南緯4度,西經150度至90度之間)幅度數千公里的海水帶的異常增溫現象。
原來,太平洋洋面並不是完全水平的。在南半球的太平洋上,由於強勁的東南信風向西北橫掃,將海水也由東南向西推動,結果是位於澳大利亞附近的洋面要比南美地區的洋面高出約50厘米。與此同時,南美沿岸大洋下部的冷水不停上翻,給這里的魚類和水鳥等海洋生物輸送大量養料。
令人不解的是,每隔數年,這種正常的良性環流便被打破。一向強勁的東南信風漸漸變弱甚至可能倒轉為西風。而東太平洋沿岸的冷水上翻也會勢頭減弱或完全消失。於是太平洋上層的海水溫度便迅速上升,並且向東迴流。這股上升的厄爾尼諾洋流導致東太平洋海面比正常海平面升高二三十厘米,溫度則升高2-5攝氏度。這種異常升溫轉而又給大氣加熱,引起難以預測的氣候反常。經如,厄爾尼諾曾使南部非洲、印尼和澳大利亞遭受過空前未有的旱災,同時帶給秘魯、
厄瓜多和美國加州的則是暴雨、洪水和泥石流。那次厄爾尼諾效應造成了1500餘人喪生和80億美元的物質損失。關於厄爾尼諾現象的成因,迄今科學家們尚未找到准確的答案。有人認為,可能是太平洋底火山爆發或地殼斷裂噴湧出來的熔岩的加熱作用造成洋流變暖,進而導致信風轉弱和逆轉。另有人則推斷,也許是因為地球自轉的年際速度不均造成的。他們說,每當地球自轉的年際速度由加速度不均造成的。他們說,每當地球自轉的年際速度由加速變為減速之後,便會發
生厄爾尼諾現象。令人憂慮的是,厄爾尼諾現象的出現越來越頻繁。原來認為5年、7年乃至10年來臨一次,後來又以3至7年為周期出現。但進入90年代以來似乎每兩三年就降臨一次。
盡管厄爾尼諾的成因尚未查清,但人類並未在它面前聽天由命、作為。1986年國外科學家成功地提前一年預報了厄爾尼諾現象的來臨,並積極探索溫室效應與厄爾尼諾現象之間的聯系。可以預言,人類終將能解開這一肆虐人類的大自然之謎,並找出辦法,避免它的危害。
厄爾尼諾現象之謎
在秘魯利馬以南的沿海,是一個富饒美麗的漁場。沿海的群島上,棲息著成千上萬只海鳥。這些海鳥多得密密麻麻,它們飛來飛去,鳥聲鼎沸。
海鳥在大海上嬉戲,在海島上棲息。它們悠閑自得地生活在這兒,生生息息靠的是什麼呢?
原來秘魯漁場產量非常高,連續10年來保持在1000萬噸以上。大海提供足夠的魚兒供海鳥吞食,大約每年被海鳥吃掉的魚達250萬噸。
1982~1983年,發生了一件異常的事件。這一年秘魯亞卡俄沿海龐大的鯷魚群悄然失蹤了。以鯷魚為食的海鳥也失去了賴以生存的食源,奄奄一息,不久都死去了。原來生機勃勃的海灘上,這時一片凄涼,留下了幾萬只海鳥的殘骸。漁民們無魚可捕,魚粉廠沒有原料,瀕於倒閉。不到幾天,海水也變了顏色。原來大量的死魚和浮游動物布滿了海面。腐爛的有機物發酵產生大量的硫化氫氣體,把海水攪得又臟又臭。硫化氫和漁輪外殼上的油漆化合,生成了硫化鉛,就像給漁輪塗上了黑漆,船員們無奈地搖頭嘆息。漁場失去了往日的生氣和繁榮,陷入一片死寂。
這一切究竟是怎麼回事?原因很快查清楚了。負責調查鯷魚失蹤之謎的科學家,對這兒海水發生的各種變化,進行細微周密的調查。原來,這片冷水性的海域里,近些日子裡出現了一股活躍的暖流——厄爾尼諾。暖流突然涌來,使海水的溫度一下子升高了3~6℃。在暖流的突然襲擊下,習慣於冷水中生活的鯷魚受不了了。它們開始生病,不久便大量死去。鯷魚的可悲命運,使海鳥也跟著遭了難。它們失去了魚兒作食糧,不久便餓死在海灘上。
奇怪的是,秘魯發生魚災的同時,世界各地以至全球的氣候都發生了異常。有的地方一年不下一場透雨;有的地方水災連連。亞洲不少地區久旱無雨,天氣乾燥,彷彿燒烤一般;歐洲和美洲的一些地區卻暴雨成災……
氣候為什麼會發瘋?人們紛紛推測其中的原因。
有人說,那兩年太陽黑子活動頻繁,引起了地球上天氣系統的變化;也有人說,地球上火山活動增多,在空中形成了火山灰層。火山灰層又變成了許多奇特的雲彩。它在地球的上空飄動,經久不散,影響了氣候變化……
他們的推測各有各的道理,但總讓人覺得沒找准真正影響氣候變化的原因。
就在秘魯發生那場嚴重的漁災時,研究天氣異常的科學家也把注意力轉向那支不尋常的暖流上。隨著研究的深入,他們越發深信不疑,全球氣候變壞,就與這支暖流有關。
真是厄爾尼諾引起氣候發瘋嗎?人們打開歷史的案卷,真相大白了。在檔案里,氣候異常的年份都記載在冊;厄爾尼諾出沒活動的年份也記錄在案。以前人們沒有研究過它們之間的關系,現在才發現,它們常常先後出現,竟然配合如此默契。
一支太平洋東部的赤道暖流,為什麼能破壞大氣環流的正常工作,影響氣候的變化呢?
原來,浩瀚的大海是地球上溫度和濕度的調節器。天氣變化的主要原因是由於大氣受熱不均勻。海洋向大氣不斷提供著熱量。海洋自身溫度升高了,它提供給大氣的溫度就多;反之,海洋自身的溫度下降了,給大氣的熱量就比較少。海洋面積巨大無比,它對熱的容量比空氣大。要是把1立方厘米的海水降溫1℃,放出的熱量可以使3000立方厘米的大氣氣溫升高1℃。同時海水是流體,海面的熱可以傳到深層,使厚厚的海水都來貯存熱量。如果讓全球海洋里100米深的表層海水降溫1℃,放出的熱量可供整個地球的大氣增溫6℃。
這么說來,秘魯海域海水增溫對大氣環流的作用真不小。太平洋東部和中部的熱帶海洋,對地球大氣的影響就更明顯了。它不僅影響了附近的天氣,通過大氣環流,還會影響到遙遠的地方,遍及地球的各處。厄爾尼諾,這支小小的赤道暖流,牽動了大氣舞台的風雲變幻,真令人不安!
氣候發瘋的原因雖然找到了,要是人們能在厄爾尼諾暖流將要出現的時候,預先向全世界人發出警報,人們就可以有避開災難的准備,那該多主動啊!可是厄爾尼諾在哪裡呢?它是股出沒無常行蹤不定的海流。人們只知道它大約每隔幾年出現一次,但並不知道它出現的確切時間。
科學家研究厄爾尼諾的形成原因,想方設法弄清它的活動規律。他們在各個不同的領域研究,從各個方面對這支暖流的形成提出不同的見解。比如有的科學家認為,厄爾尼諾的出現是由於地球上東南信風變弱的緣故;有的氣象學家說,厄爾尼諾的出現與地球自轉減慢有關系。
不久前,有兩位美國地質學家,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見解。他們用聲波定位儀,在夏威夷群島和東太平洋一帶的海底進行測量。通過一些數據,使他們發現了這一帶海底的一個秘密。原來,這里的海底蘊藏了很多火山,火山正在噴發大量的熔岩。巨大的熱流體隨著熔岩的噴發,源源不斷地湧入海洋,使海水的溫度升高了。這種現象告訴人們,東太平洋一次又一次出現的奇怪暖流——厄爾尼諾,可能就是海底火山噴發提供的熱量。
科學家們一直在密切地注意著這股暖流的動態,有信心揭開它的秘密,並准確預報它的到來。
❹ 關於台風的資料
台風是產生於熱帶洋面上的一種強烈的熱帶氣旋。台風經過時常伴隨著大風和暴雨天氣。風向呈逆時針方向旋轉。等壓線和等溫線近似為一組同心圓。中心氣壓最低而氣溫最高。
台風分級。台風按熱帶氣旋中心附近最大風力的大小進行分級。過去中國氣象部門將8級至11級風稱為台風,12級和12級以上的稱為強台風。1989年1月1日起,採用國際統一分級方法,近中心最大風力在8級~9級時稱為熱帶風暴,近中心最大風力在 l0級~11級時稱為強熱帶風暴,近中心最大風力在12級或12級以上時稱為台風。為了敘述簡單,以下仍統稱為台風。
台風路徑。台風路徑大致可分為三類:①西進型台風自菲律賓以東一直向西移動,經過南海最後在中國海南島或越南北部地區登陸。②登陸型:台風向西北方向移動,穿過台灣海峽,在中國廣東、福建、浙江沿海登陸,並逐漸減弱為低氣壓。這類台風對中國的影響最大。近年來對江蘇影響最大的「9015」和「9711」號兩次台風,都屬此類型。③拋物線型:台風先向西北方向移動,當接近中國東部沿海地區時,不登陸而轉向東北,向日本附近轉去,路徑呈拋物線形狀。台風災害。台風是一種破壞力很強的災害性天氣系統,但有時也能起到消除乾旱的有益作用。其危害性主要有三個方面:①大風。台風中心附近最大風力一般為8級以上。②暴雨。台風是最強的暴雨天氣系統之一,在台風經過的地區,一般能產生150mm~300mm降雨,少數台風能產生 l000mm以上的特大暴雨。1975年第3號台風在淮河上游產生的特大暴雨,創造了中國大陸地區暴雨極值,形成了河南「75.8」大洪水。③風暴潮。一般台風能使沿岸海水產生增水,江蘇省沿海最大增水可達3m。「9608」和「9711」號台風增水,使江蘇省沿江沿海出現超歷史的高潮位。
台風形成後,一般會移出源地並經過發展、減弱和消亡的演變過程。一個發展成熟的台風,圓形渦旋半徑一般為5OOkm~1000km,高度可達15km~20km,台風由外圍區、最大風速區和台風眼三部分組成。外圍區的風速從外向內增加,有螺旋狀雲帶和陣性降水;最強烈的降水產生在最大風速區,平均寬8km~19km,它與台風眼之間有環形雲牆;台風眼位於台風中心區,最常見的台風眼呈圓形或橢圓形狀,直徑約10km~70km不等,平均約45km,台風眼的天氣表現為無風、少雲和乾暖。
台風編號。中國把進入東經l50度以西、北緯 l0度以北、近中心員大風力大幹8級的熱帶低壓、按每年出現的先後順序編號,這就是我們從廣播、電視里聽到或看到的「今年第×號台風(熱帶風暴、強熱帶風暴)」。
危害:
台風給廣大的地區帶來了充足的雨水,成為與人類生活和生產關系密切的降雨系統。但是,台風也總是帶來各種破壞,它具有突發性強、破壞力大的特點,是世界上最嚴重的自然災害之一。
台風的破壞力主要由強風、暴雨和風暴潮三個因素引起。
1、強風台風是一個巨大的能量庫,其風速都在17米/秒以上,甚至在60米/秒以上。據測,當風力達到12級時,垂直於風向平面上每平方米風壓可達230公斤。
2、暴雨台風是非常強的降雨系統。一次台風登陸,降雨中心一天之中可降下100-300毫米的大暴雨,甚至可達500-800毫米。台風暴雨造成的洪澇災害,是最具危險性的災害。台風暴雨強度大,洪水出現頻率高,波及范圍廣,來勢兇猛,破壞性極大。
3、風暴潮所謂風暴潮,就是當台風移向陸地時,由於台風的強風和低氣壓的作用,使海水向海岸方向強力堆積,潮位猛漲,水浪排山倒海般向海岸壓去。強台風的風暴潮能使沿海水位上升5-6米。風暴潮與天文大潮高潮位相遇,產生高頻率的潮位,導致潮水漫溢,海堤潰決,沖毀房屋和各類建築設施,淹沒城鎮和農田,造成大量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風暴潮還會造成海岸侵蝕,海水倒灌造成土地鹽漬化等災害。
預防:
在台風來臨前要注意收看各級氣象台站發布的台風災害性天氣預警信息,為確保廣大中小學生的生命安全,提前做好相應的准備工作,盡量減少外出,遠離低窪地區以及海邊等危險地區及樹木、廣告牌等危險設施或物品;將地處在危險地區的學校及學生、居民提前轉移至安全的地區。
台風藍色預警信號 含義:24小時內可能受熱帶氣旋影響,平均風力可達6級以上,或陣風7級以上;或者已經受熱帶氣旋影響, 平均風力為6~7級,或陣風7~8級並可能持續。
台風黃色預警信號 含義:24小時內可能受熱帶氣旋影響,平均風力可達8級 以上,或陣風9級以上;或者已經受熱帶氣旋影響, 平均風力為8~9級,或陣風9~10級並可能持續。
台風橙色預警信號 含義:12小時內可能受熱帶氣旋影響,平均風力可達10級以上,或陣風11級以上;或者已經受熱帶氣旋影響, 平均風力為10~11級,或陣風11~12級並可能持續。台風紅色預警信號 含義:6小時內可能或者已經受熱帶氣旋影響,平均風力可達12級以上,或者已達12級以上並可能持續。
❺ 菲律賓每年結婚的人數統計
一般認為,必須具備以下條件才有可能形成台風:①存在一個廣闊的高溫洋面。海溫必須大於26~27℃,這樣才能造成洋面空氣始終維持高溫高濕狀態,由此形成中、低層空氣層結不穩定(見大氣靜力穩定度)。②當地的科里奧利參數(f=2ωsinj ,ω為地球自轉角速度,j為緯度)要大於一定的數值以保證初生的氣旋性環流不致減弱。所以,赤道(j=0)不會形成台風,一般形成區域離赤道約5個緯度以上。③基本氣流鉛直切變要小。這樣才不致使凝結潛熱被高層強風吹向遠方,而能集中於同一鉛直氣柱中,有利於暖心的形成。根據統計,台風多形成於200百帕和850百帕等壓面間風速差小於10米/秒的地區。④低空有較穩定的輻合流場或高空有較強的穩定的輻散流場。例如:熱帶輻合帶中,南側強西南氣流和北側強東北氣流的匯合區,東風波、高空反氣旋前部等區域,就滿足這個條件,是最容易形成台風的區域。在暖季,北太平洋西部地區常能滿足上述四個條件,這個地區是形成台風最多的地區,每年發生的台風個數佔全球總個數的36%。全球主要的台風發生源地還有:北太平洋東部(16%),北大西洋(11%),南太平洋(11%),南印度洋西部(10%),南印度洋東部(3%),孟加拉灣(10%),阿拉伯海(3%)。若按中國氣象部門的標准統計,北大平洋西部和南海地區每年平均發生台風的個數約為28.8。
廣東一帶的主要都是在南海和菲律賓以東洋面一帶生成,向福建浙江一帶的有些是在西北太平洋遠洋生成,像關島啊那些位置形成的台風也比較多的!!
❻ 今天天氣為什麼這么熱
應該是厄爾尼諾現象
厄爾尼諾現象又稱厄爾尼諾海流,是太平洋赤道帶大范圍內海洋和大氣相互作用後失去平衡而產生的一種氣候現象。正常情況下,熱帶太平洋區域的季風洋流是從美洲走向亞洲,使太平洋表面保持溫暖,給印尼周圍帶來熱帶降雨。但這種模式每2—7年被打亂一次,使風向和洋流發生逆轉,太平洋表層的熱流就轉而向東走向美洲,隨之便帶走了熱帶降雨,出現所謂的「厄爾尼諾現象」。
「厄爾尼諾」一詞來源於西班牙語,原意為「聖嬰」。19世紀初,在南美洲的厄瓜多、秘魯等西班牙語系的國家,漁民們發現,每隔幾年,從10月至第二年的3月便會出現一股沿海岸南移的暖流,使表層海水溫度明顯升高。南美洲的太平洋東岸本來盛行的是秘魯寒流,隨著寒流移動的魚群使秘魯漁場成為世界三大漁場之一,但這股暖流一出現,性喜冷水的魚類就會大量死亡,使漁民們遭受滅頂之災。由於這種現象最嚴重時往往在聖誕節前後,於是遭受天災而又無可奈何的漁民將其稱為上帝之子--聖嬰。後來,在科學上此詞語用於表示在秘魯和厄瓜多附近幾千公里的東太平洋海面溫度的異常增暖現象。當這種現象發生時,大范圍的海水溫度可比常年高出3-6攝氏度。太平洋廣大水域的水溫升高,改變了傳統的赤道洋流和東南信風,導致全球性的氣候反常。
厄爾尼諾現象的基本特徵是太平洋沿岸的海面水溫異常升高,海水水位上漲,並形成一股暖流向南流動。它使原屬冷水域的太平洋東部水域變成暖水域,結果引起海嘯和暴風驟雨,造成一些地區乾旱,另一些地區又降雨過多的異常氣候 現象。
厄爾尼諾的全過程分為發生期、發展期、維持期和衰減期,歷時一般一年左右,大氣的變化滯後於海水溫度的變化。
在氣象科學高度發達的今天,人們已經了解:太平洋的中央部分是北半球夏季氣候變化的主要動力源。通常情況下,太平洋沿南美大陸西側有一股北上的秘魯寒流,其中一部分變成赤道海流向西移動,此時,沿赤道附近海域向西吹的季風使暖流向太平洋西側積聚,而下層冷海水則在東側涌升,使得太平洋西段菲律賓以南、新幾內亞以北的海水溫度升高,這一段海域被稱為「赤道暖池」,同緯度東段海溫則相對較低。對應這兩個海域上空的大氣也存在溫差,東邊的溫度低、氣壓高,冷空氣下沉後向西流動;西邊的溫度高、氣壓低,熱空氣上升後轉向東流,這樣,在太平洋中部就形成了一個海平面冷空氣向西流,高空熱空氣向東流的大氣環流(沃克環流),這個環流在海平面附近就形成了東南信風。但有些時候,這個氣壓差會低於多年平均值,有時又會增大,這種大氣變動現象被稱為「南方濤動」。60年代,氣象學家發現厄爾尼諾和南方濤動密切相關,氣壓差減小時,便出現厄爾尼諾現象。厄爾尼諾發生後,由於暖流的增溫,太平洋由東向西流的季風大為減弱,使大氣環流發生明顯改變,極大影響了太平洋沿岸各國氣候,本來濕潤的地區乾旱,乾旱的地區出現洪澇。而這種氣壓差增大時,海水溫度會異常降低,這種現象被稱為「拉尼娜現象」。
20世紀60年代以後,隨著觀測手段的進步和科學的發展,人們發現厄爾尼諾現象不僅出現在南美等國沿海,而且遍及東太平洋沿赤道兩側的全部海域以及環太平洋國家;有些年份,甚至印度洋沿岸也會受到厄爾尼諾帶來的氣候異常的影響,發生一系列自然災害。總的來看,它使南半球氣候更加乾熱,使北半球氣候更加寒冷潮濕。
近年來,科學家對厄爾尼諾現象又提出了一些新的解釋,即厄爾尼諾可能與海底地震,海水含鹽量的變化,以及大氣環流變化等有關。
厄爾尼諾現象是周期性出現的,大約每隔2-7年出現一次。至1997年的20年來厄爾尼諾現象分別在76-77年、82-83年、86-87年、91-93年和94-95年出現過5次。1982—1983年間出現的厄爾尼諾現象是本世紀以來最嚴重的一次,在全世界造成了大約1500人死亡和80億美元的財產損失。進入90年代以後,隨著全球變暖,厄爾尼諾現象出現得越來越頻繁。
由於科技的發展和世界各國的重視,科學家們對厄爾尼諾現象通過採取一系列預報模型,海洋觀測和衛星偵察,海洋大氣偶合等科研活動,深化了對這種氣候異常現象的認識。首先認識到厄爾尼諾現象出現的物理過程是海洋和大氣相互作用的結果,即海洋溫度的變化與大氣相關聯。所以在80年代後,科學家們把厄爾尼諾現象稱之為「安索」(enso)現象。其次是熱帶海洋的增溫不僅發生在南美智利海域,而且也發生在東太平洋和西太平洋。它無論發生在哪時,都會迅速地導致全球氣候的明顯異常,它是氣候變異的最強信號,會導致全球許多地區出現嚴重的乾旱和水災等自然災害。
厄爾尼諾(ELNINO)在西班牙語中是「孩子」之意,厄爾尼諾現象是指南美洲西海岸冷洋流區的海水表層溫度在聖誕節前後異常升高的現象,它就象一口「暖池」,通過表層溫度的變化對大氣加熱場產生變化進而給各地的天氣帶來變化,使原來乾旱少雨的地方產生洪澇,而通常多雨的地方易出現長時間的乾旱少雨。
從我國6-8月主要雨帶位置來看,在75%的厄爾尼諾年內,夏季雨帶位置在江、淮流域。形象一點說,熱帶地區大氣環流的低頻振盪可比作是熱帶地區的心臟跳動,厄爾尼諾事件的發生就好象是熱帶地區得了一個心臟病,使得規律性的低頻振盪出現了異常現象。
當上述厄爾尼諾現象發生時, 遍及整個中、東以及太平洋海域,表面水溫正距平高達3℃以上,海溫的強烈上升造成水中浮游生物大量減少,秘魯的漁業生產受到打擊,同時造成厄瓜多等赤道太平洋地區發生洪澇或乾旱災害,這樣的厄爾尼諾現象稱為厄爾尼諾事件。一般認為海溫連續三個月正距平在 0.5℃以上,即可認為是一次厄爾尼諾事件。相反,如果南美沿岸海溫連續三個月負距平在 0.5℃以上,則認為是反厄爾尼諾事件,又稱拉尼娜事件。當前據氣象學家的研究普遍認為:厄爾尼諾事件的發生對全球不少地區的氣候災害有預兆意義,所以對它的監測已成為氣候監測中一項重要的內容。
據歷史記載,自1950年以來,世界上共發生13次厄爾尼諾現象。其中1997年發生的並且持續之今的這一次最為嚴重。主要表現在:從北半球到南半球,從非洲到拉美,氣候變得古怪而不可思議,該涼爽的地方驕陽似火,溫暖如春的季節突然下起來大雪,雨季到來卻遲遲滴雨不下,正值旱季卻洪水泛濫.....
科學家們認為,厄爾尼諾現象的發生與人類自然環境的日益惡化有關,是地球溫室效應增加的直接結果,與人類向大自然過多索取而不注意環境保護有關。
根據對近百年來太陽活動變化規律與厄爾尼諾關系的研究,科學家發現太陽黑子減少期到谷值期是厄爾尼諾的多發期,並有2至3次厄爾尼諾發生。
❼ 厄爾尼諾
在2004年,美國全國海洋大氣管理局(NOAA)稱,7月份到9月份期間太平洋中部赤道地區的海洋水溫異常高,這也是厄爾尼諾的初期跡象。截至9月底的跡象還沒有表明這會是厄爾尼諾的全面重現,特別是因為西經95度和南美海岸之間,太平洋赤道靠東的部分的SST依然低於正常水平。NOAA稱,厄爾尼諾預計對如下地區造成影響,印度尼西亞(持續到2005年初),澳洲北部和東北部(2004年11月到2005年2月份),非洲東南部(2004年11月到2005年3月)。如果熱帶太平洋的水溫升高加強,並且擴散到南美海岸,厄瓜多、秘魯北部在2005年的頭幾個月將會出現降雨偏高。今年晚些時候,亞馬遜河以東的天氣乾燥,而且會在明年2至4月份期間擴散到巴西東北部[1]。
新華網馬尼拉2005年7月5日電(記者范躍龍)菲律賓氣象專家4日宣布,一直盛行在太平洋赤道地區的厄爾尼諾現象結束了。《馬尼拉公報》5日援引菲律賓氣象部門的話說,這次較弱的厄爾尼諾現象始於去年7月,現在終於結束了。氣象專家對海洋表面的監測顯示,太平洋赤道海域的中部與東部溫度已經趨於正常。氣象專家預測,年底之前的這段時間內,太平洋赤道地區的氣象將大多處於平穩狀態[2]。
據國家氣候中心2005年1月29日報告,近期,赤道中太平洋海面溫度仍然持續偏暖,大部為0.5℃以上的正海溫距平控制,赤道東太平洋海面溫度正距平較前期有所減弱,南美沿岸出現了-0.5℃左右的負海溫距平。以上特徵表明,2004年9目發生的厄爾尼諾事件仍然維持,但較前期有所減弱[3]。
據國家氣候中心2005年2月6日報告,2004年9月,赤道中、東太平洋大部為高於0.5℃的正海溫距平控制,NINO綜合區(NINO1+2+3+4區)海溫距平指數達到0.6,熱帶太平洋大氣海洋進入厄爾尼諾狀態。2004年10~12月,赤道中、東太平洋海面溫度持續偏暖,赤道太平洋大部維持0.5℃以上的正海溫距平,南方濤動持續表現為負指數。1月,赤道東太平洋海面溫度較前期明顯下降,由上月大部為0.5℃的正海溫距平控制轉變為接近正常,但赤道中太平洋大部仍然維持大於0.5℃的正海溫距平。NINO綜合區海溫指數為0.6,較上月下降了0.2。南方濤動指數變化顯著,由上月的-0.5上升為0.3。綜合近期熱帶海洋大氣特徵分析,目前熱帶海洋大氣仍然持續厄爾尼諾狀態,但較前期有所減弱[4]。
2月監測結果顯示,熱帶太平洋海洋總體上反映為正常狀態,大氣海洋處於調整適應階段[5]。據中國氣候中心的觀測,2004年9月發生的弱厄爾尼諾現象在2005年2月結束。
林振山等人發現,極地和高緯地區的日食與厄爾尼諾有很好的對應關系,連續3-6次發生的高緯地區日食可以減弱赤道信風,誘發厄爾尼諾現象。日食-厄爾尼諾系數為10就可以引發一次厄爾尼諾事件,2004年的厄爾尼諾系數為8.5,他們預測2005年發生弱厄爾尼諾事件[6]。
我們發現,太平洋海溫的准兩年震盪是日食-厄爾尼諾系數與厄爾尼諾之間存在12-24個月位相差的原因,厄爾尼諾一定發生在太平洋海溫暖年,拉尼娜一定發生在海溫冷年[7,8]。從1951年到2003年,這種對應關系無一例外,是預測厄爾尼諾的最有效指標,也是決定厄爾尼諾發生的主因。2004年日食-厄爾尼諾系數較大值8.5可能使厄爾尼諾發生在當年或2006年的暖年,2008年日食-厄爾尼諾系數大值12可能使厄爾尼諾發生在當年(暖年)[9-11]。
由於2004年出現的厄爾尼諾暖位相強度較低,最終未形成符合標準的厄爾尼諾事件。按照我們的分析,原因是受到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嘯的干擾,出現2005年2月的低溫沖擊。未釋放的能量可能在2006年引發厄爾尼諾暖位相的回潮,出現匡耀求指出的情況發生。不過這時發生的厄爾尼諾強度較低,禽流感爆發(在2006-2007年冬春兩季)的規模也不會太大(隨低溫冷害的強度而變化)。海溫有兩年的波動周期,我們在2003年就指出,2004年的日食-厄爾尼諾系數為8.5,可能使厄爾尼諾現象發生在海溫暖年的2004年或2006年[12]。
2006年9月13日,美國國家海洋與大氣管理局(NOAA)宣布,海洋溫度升高標志著厄爾尼諾效應已經重返熱帶太平洋。在8月10日發布的「討論」月報中,NOAA下屬的位於馬里蘭州泉水營市的氣候預報中心(CPC)報告說,近幾個月來,季風和海洋變暖將有利於較弱的厄爾尼諾效應的形成,這種情況將一直持續到今年年底。與此同時,氣候預報計算機模型也得出了相同的結論。然而在接下來的1到2周內,熱帶太平洋的表層海水開始迅速升溫,僅在9月上旬便增加了1攝氏度。CPC的Vernon Kousky表示,這一現象足以使氣候預報學家和計算機模型相信,「我們正在經歷一場新的厄爾尼諾效應,它將繼續發展下去」。與此同時,一些氣候預報模型顯示,較弱的開端正在逐漸加強,從而演變為一次中等強度的厄爾尼諾效應[13]。
根據2004年的日食-厄爾尼諾系數8.5,2006年的厄爾尼諾不會發展成為強厄爾尼諾事件,時間也不會超過2007年的6月份。因為在2008年強厄爾尼諾事件之前,還有一次拉尼娜事件的能量沒有釋放[14]。我們的預測得到證實。
據國家氣候中心氣候系統診斷預測室監測,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於2006年春季起開始增溫,到2006年8月,赤道中東太平洋大部為高於0.5℃的正海溫距平控制,其中日界線附近的正海溫距平超過1.0℃(見圖1)。8月,各NINO區海溫指數均達到或超過0.5℃,NINO3和NINO3.4區海溫指數均為0.5℃,NINO綜合區海溫指數為0.6℃。自2006年5月以來,南方濤動指數持續為負值,8月南方濤動指數為-1.3。2006年8月起,熱帶海洋大氣已表現為厄爾尼諾狀態。未來2-3月內,熱帶海洋大氣的演變仍有利於ENSO暖位相的維持和發展,預計可能形成一次新的厄爾尼諾事件[15]。自2006年8月開始的厄爾尼諾事件已於2007年2月結束[16]。
二、2005年拉尼娜現象與2007年拉尼娜事件的預測
根據日食-厄爾尼諾系數理論,發生在赤道和低緯地區的日食可誘發拉尼娜事件。2005年的日食-厄爾尼諾系數為-2(累計值為-5),與1998年相同,可誘發一次拉尼娜事件。2000年世界進入拉馬德雷冷位相後,拉尼娜現象將逐漸強烈,台風災害日趨嚴重。2005年拉尼娜將比2004年厄爾尼諾更危險。2004-2005年將是對日食-厄爾尼諾系數的實踐檢驗[17,18]。
從1951年以來,日食-厄爾尼諾系數達到-2的年份共有14個,其中9個發生了拉尼娜事件,發生概率為0.64。日食-厄爾尼諾系數負值有累計特徵,沒有發生拉尼娜的負值,一定累計到下一次負值,強化下一次的拉尼娜事件。如,1954年的日食-厄爾尼諾系數為-1,累計值為-4(1951-1952年累計值為-3),發生了拉尼娜事件(中間間隔1953年厄爾尼諾事件)。1954年單憑日食-厄爾尼諾系數值-1是不能發生拉尼娜事件的,所以,沒有連續兩次不發生拉尼娜事件的負值出現。這就是能流不滅定理,即一種能量在沒發生作用前是不會消失的。2001年日食-厄爾尼諾系數為-3,沒有發生拉尼娜事件,2005年為-2,累計值為-5。這是我們預測2005年5月以後發生拉尼娜事件的根據[6-8,17-19]。
美國氣象部門2006年2月3日警告說,2006年春季和夏季將再度發生「拉尼娜」現象。在美國氣象學會於亞特蘭大舉行的會議上,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氣象預報中心負責人愛德華•阿蘭•奧利尼克說,「拉尼娜」現象可能將在今年春末持續發生,甚至持續整個夏季。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已確認,過去3個月中,太平洋部分區域水溫低於正常值[20]。
新華網北京3月6日電 世界氣象組織日前警告稱,有充分跡象表明,南美洲西海岸地區即將出現「拉尼娜」氣候現象,並將進一步破壞全球多個地區的氣候模式。總部設在日內瓦的世界氣象組織在一份新聞公報中稱,監測顯示,今年年初以來,赤道附近太平洋中東部海域的溫度比正常情況下低0.5至1.0攝氏度,「再加上更廣范圍內的熱帶太平洋和大氣條件,這與『拉尼娜』現象的早期特徵是一致的」。世界氣象組織說,從歷史記錄來看,一年中這么早就出現「拉尼娜」現象是「前所未有」的。這次「拉尼娜」現象形成速度異常迅猛,以至於目前根本無法推斷它會造成什麼影響、持續多長時間。「但大多數氣候模型和專家的分析認為,這次的『拉尼娜』現象會在接下來的3到6個月內快速消失」[21]。
《中國海洋報》報訊 美國氣象部門2月3日警告說,2006年春季和夏季將再度發生「拉尼娜」現象,它將帶來更猛烈的颶風,美國、亞洲和南美洲氣候都將受到影響。美國國家海洋與大氣管理局氣象預報中心的負責人說,「拉尼娜」現象可能將在今年春末持續發生,甚至持續整個夏季。美國國家海洋與大氣管理局已確認,過去3個月中,太平洋部分區域水溫低於正常值[22]。
由於2005年是海溫冷年,2006年是海溫暖年,所以,在2005年9月開始的拉尼娜現象持續到2006年3月就突然消失,未能形成合乎標準的拉尼娜事件。但是,相應的能量並不能消失,會在2007年的海溫冷年釋放出來。這是2006年9月出現的弱厄爾尼諾現象在2007年初結束的原因[14]。這一預測也得到證實。
新華網華盛頓3月8日電 美國氣象部門8日預測,新一輪拉尼娜現象有可能5月前在太平洋赤道海域出現。受這一現象影響,今年晚些時候也許會出現更多的大西洋颶風。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氣候預測中心發布的最新月度預測報告稱,一些計算機模型預測結果顯示,拉尼娜現象有可能在今年3月到5月間快速形成。報告指出,這一預測得到最新海洋觀測結果等的支持。拉尼娜是指赤道附近東太平洋水溫反常下降的一種現象,其引起的氣候變化特徵與厄爾尼諾現象相反。拉尼娜和厄爾尼諾會引發氣候出現反常,給一些國家和地區帶來災害。據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氣候預測中心介紹,上一次拉尼娜現象於1998年至2001年間出現,曾導致美國西部地區出現大面積乾旱[23]。
我們在2006年11月21日指出,2007年2月到6月,近地潮與日月大潮相差不超過三天,為強潮汐時期。5-6月潮汐強度和南北震盪幅度最強,可激發冷空氣活動、沙塵暴、暴雨、地震火山活動、礦難、空難。發生洪水的可能性較大。2007年的潮汐南北震盪狀況與1996年類似,1974、1985、1996年發生了拉尼娜事件,表現出典型的11年周期。2007年2-6月的強潮汐可能導致厄爾尼諾暖位相向拉尼娜冷位相的轉變。由於冷暖氣候變化劇烈,要關注嚴重低溫冷害的襲擊[24,25]。我們的預測正在得到證實。
三、結論
實踐證明,日食-厄爾尼諾系數理論是預測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的有效指標,強度不大的厄爾尼諾現象和拉尼娜現象一定遵循海溫准兩年波動的規律:厄爾尼諾現象發生在海溫暖年,拉尼娜現象發生在海溫冷年。如我們在2003年指出的那樣,2004年的日食-厄爾尼諾系數為8.5,使弱厄爾尼諾發生在海溫暖年的2006年,2005年日食-厄爾尼諾系數-5將使拉尼娜現象在海溫冷年的2007年發生,而日食-厄爾尼諾系數為12的2008年海溫暖年將發生強厄爾尼諾事件[6-8]。日食-厄爾尼諾系數可以提前數十年算出,海溫准兩年波動可以提前兩年確定,這使厄爾尼諾事件的准確預測可以提前兩年作出。2004年和2006年厄爾尼諾現象的兩次出現和後一次發展成厄爾尼諾事件,2005年和2007年拉尼娜現象的兩次出現和後一次正在發展成拉尼娜事件,檢驗了預測的准確性。
2006-2007年是月亮赤緯角最大值年,強潮汐南北震盪非常明顯。2006年厄爾尼諾事件開始於8月[29],結束於2007年2月[24],都處於強潮汐時期的開端,表現出強潮汐對厄爾尼諾事件的激發作用[30]。潮汐和厄爾尼諾都有2.2、5.5、11、22年周期。
世界流感大流行發生在拉馬德雷冷位像時期的強厄爾尼諾年(具有7大特徵);8.5級以上強震發生在拉馬德雷冷位像時期;拉馬德雷冷位像時期的厄爾尼諾年要預防低溫冷害和流感世界大流行的發生[26-28]。
如果2006年發生了弱厄爾尼諾事件,2007年發生拉尼娜事件,2008年發生強厄爾尼諾事件,日食-厄爾尼諾系數理論就得到證實。
❽ 夏天海水溫度與氣溫差多少
海水的溫度簡稱海溫(Sea Temperature),是表示海水冷熱程度的物理量,通常以℃表示。影響海水溫度變化的因素是比較復雜的。海水溫度不僅是支配海水運動的重要因素,而且對天氣、氣候的狀況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
一、表層海水溫度的分布
表層水溫是指海水表面到0.5m 深處之間的海水溫度。
1、 大洋表層水溫的分布
據計算,各大洋中,年平均表層水溫以太平洋最高,為19.1℃,印度洋為17.0℃,大西洋最低,為16.9℃。三大洋平均表層水溫為17.4℃,比近地面年平均氣溫(14.3℃)約高3℃。
1)等溫線大體與緯線平行, 且水溫由低緯向高緯逐漸降低。大體來說, 緯度每增加1°,水溫約降低0.3℃。這表明影響大洋表層水溫的主要因子是太陽輻射。
2) 北半球的表層水溫較高( 平均為19.3℃),南半球則較低(平均為16.0℃)。這是由於海陸分布的差異造成的。
3)海流對水溫的影響也較顯著。暖流所及之處,海溫升高;寒流所及之處,海溫降低。在北半球大洋西部寒流與暖流交匯處, 水平溫度梯度大,形成等溫線密集帶,稱為「海洋鋒」。這種現象在北大西洋特別明顯。「海洋鋒」的存在不僅直接影響海水本身的運動,而且對於氣旋和鋒面的產生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海洋鋒區的上空往往是大氣多風暴活動區域。
綜上所述,大洋表層水溫的分布,主要取決於太陽輻射、海流和海陸分布三個因素。而且從長期來看,整個海洋的年平均溫度基本上是不變的。這說明整個海洋在一年中的熱收支基本上是平衡的。
2.中國近海表層水溫的分布
中國近海靠近亞洲大陸,一方面受大陸性氣候影響顯著,另一方面,受沿岸江河徑流的影響較大,再加上水深較淺,因此表層水溫的分布狀況要比大洋復雜一些。概括起來大致有如下兩個特點:
1)全年表層水溫2 月份最低;冬季表層水溫分布是南北溫差大(溫差達26℃),等溫線幾乎與海岸線平行;同緯度相比,沿岸表層水溫低於外海。
2)全年表層水溫8 月份最高;夏季表層水溫分布是南北溫差小(溫差只有3~4℃);同緯度比較,沿岸表層水溫高於外海圖
二、海水溫度的垂直分布
水溫的垂直分布受兩個因素影響:一是太陽輻射,二是海水的垂直運動。總的特點是:上層水溫變化快,下層水溫變化慢。在大約南北緯45°之間,海水的垂直結構大體自上而下分為混合層、溫躍層和恆溫層三個層次。混合層的深度一般為0~100m ,該層中溫度很均勻,垂直溫度梯度幾乎為零。溫躍層位於混合層與恆溫層之間,因該層中溫度梯度很大而得名。恆溫層是最下層,該層水溫變化很小,在2~6℃之間,相差僅4℃,故而又稱之為漸變層。
三、海溫的日、年變化
大洋表層水溫的日變化比較小,日較差通常小於0. 4℃,而近海表層水溫日變化相對較大,可達到甚至超過3~4℃。通常,在大洋上緯度越低,日較差越大;冬季日較差比夏季小。最高水溫一般出現在下午2~3 時,最低水溫一般出現在早晨6 時左右,具體時間隨緯度和季節稍有差異。
表層水溫的年變化比日變化幅度大。赤道、熱帶海區及寒帶海區年較差較小,一般只有2~3℃;在溫帶海區較大,大約為5~10℃。另外,北半球海溫年較差比南半球要大,這主要與盛行風和海陸分布差異有關。北半球表層水溫月平均最高值出現在8~9 月,最低值出現在2~3月,一般比氣溫的年變化滯後1~2 個月。
與氣溫變化相比,表層水溫的日變化和年變化有兩個特點:一是海水溫度變化的幅度小;二是水溫的變化相位要落後於氣溫的變化相位,且冬季水溫比氣溫高,夏季水溫比氣溫低。
四、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及其對氣溫變化的影響
海面和陸面是兩種熱屬性很不相同的下墊面,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對太陽輻射穿透性的差異。太陽輻射穿透陸地只限於表面一個薄層,在海洋上太陽輻射卻可達幾十米深,同樣多的太陽輻射能作用於海面和陸面,陸面溫度的變化大於海面。二是熱容量不同。海水的熱容量比土壤的熱容量大很多,因此,當吸收同樣多的熱量時,水面溫度變化比土壤小很多。三是海水具有流動性。海水有垂直和水平兩個方向的流動,使熱量在較大和較深的層次內均勻分布,而陸地則無此性能。
由此可見,陸面溫度要比海面溫度對太陽輻射敏感得多。在吸收同樣多的熱量時,海面溫度變化和緩,陸面溫度變化劇烈,因此海洋具有很大的熱慣性。在海洋的調節作用下,海上氣溫的變化也和緩。例如,海洋上氣溫日較差和年較差都比同緯度陸地上小得多。
五、厄爾尼諾現象和拉尼娜現象
「厄爾尼諾是指在赤道太平洋東部和中部海域大范圍海水出現異常增溫的現象。研究表明,厄爾尼諾現象可能是海洋和大氣之間不穩定相互作用引起的,厄爾尼諾現象出現時,不僅影響熱帶太平洋東部和中部天氣,而且波及全球,引起世界性的天氣異常,如某些地方暴雨成災,另一些地方則嚴重乾旱等。20 世紀最強的一次厄爾尼諾現象發生於1997~1998年,在它的影響下,1998 年夏天,我國長江中下游和嫩江、松花江流域發生了歷史上罕見的特大洪澇災害。
「拉尼娜(L anina)現象」是赤道附近東太平洋水溫反常下降的一種現象,其特徵恰好與厄爾尼諾現象相反,它也被稱為反厄爾尼諾現象。拉尼娜現象與厄爾尼諾現象都成為預報全球氣候異常的最強信號。
你所說的的夏天海水溫度與氣溫差多少不能給出定值,引起海水溫度變化的因素復雜,以上是比較詳細的解答。
❾ 海水的溫度是多少
三大洋表面年平均水溫約為17.4℃,其中以太平洋最高,達19.1℃,印度洋次之,達17.0℃,大西洋最低,為16.9℃。水溫一般隨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在深度1000米處的水溫約為4~5℃,2000米處為2~3℃,深於300D米處為1~2℃。佔大洋總體積75%的海水,溫度在0~6℃之間,全球海洋平均溫度約為3.5℃。海水溫度還有日、月,年、多年等周期性變化和不規則變化。海水溫度常作為研究水團性質、鑒別洋流的基本指標。研究海水溫度的時空分布及其變化規律,不僅是海洋地理學的重要內容,而且對漁業、航海、氣象和水聲等學科也有重要價值。
❿ 台風是如何形成的
北極圈冷空氣由北極圈向地球赤道方向運動(地球自轉形成),把大陸上熱空氣掃向太平洋。冷空氣團邊緣象一垛牆向赤道方向運動,擠壓太陽直射下的熱氣團。
南半球冷空氣同時也向赤道方向運動。
由於南半球是冬季,冷空氣的「牆」比處夏秋季節的北半球冷空氣的「牆」堅固。
冷空氣不斷向熱氣團運動擠壓,熱氣團越來越縮小,對冷氣團「牆」壓力越來越大,熱氣團又在太陽相對直射下,體積因太陽光照會膨脹。
熱氣團對冷氣團「牆」壓力達到一定值,一直不進攻的熱氣團壓力沖破冷氣團「牆」,熱氣團尖峰沖進冷氣團,被冷氣團擠壓轉向,形成旋轉氣流。
熱氣團尖峰後面有更大熱氣團,熱氣團對冷氣團壓力很大,熱氣團尖峰不斷沖進冷氣團中。
這樣台風就形成,並持續一段時間。
熱氣團沖進冷氣團中,冷熱空氣交鋒形成雨,達到冷氣團與熱氣團氣壓差不多相等,台風逐漸消逝。
台風消逝,風平浪靜。
台風旋轉方向由地形形成。
台風時期大風大雨,有時風雨交加。
台風在相對冷空氣與熱氣團氣團邊緣運動。
台風是形成在熱帶海洋上的強大而深厚的熱帶氣旋。台風分類 我國國家氣象局規定從1989年元月起,使用國際熱帶氣旋名稱和等級標准。國際標准規定,熱帶氣旋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風力小於8級稱為熱帶低壓,8~9級稱為熱帶風暴,10~11級稱為強熱帶風暴,12級或以上稱為台風。為統一台風警報的發布,我國對出現在150°E以西,赤道以北洋面上的台風,按每年出現的先後順序進行編號。如9202號台風,表示這個台風是1992年出現在150°E以西的第二個台風。台風的活動有①①①①①①①①①季節性。影響我國的台風,主要發生在5~10月,尤以7~9月為最多。台風的源地有②②②②②②②②②地域性。台風源地分布在南、北緯5°~20°左右的有島嶼分布的洋面上。影響我國的台風主要形成於西太平洋菲律賓東側的洋面、日本的關島附近和我國南海中部等地。
台風結構和天氣 一個發展成熟的台風,按其結構和帶來的天氣,分為台風眼、渦旋風雨區、外圍大風區三部分,從中心向外呈同心圓狀排列。台風眼位於台風中心,直徑約5~10公里。台風眼內盛行下沉氣流,故天氣睛朗,風平浪靜。台風眼外側為渦旋風雨區,這里盛行強烈的輻合上升氣流,形成濃厚的雲層,出現狂風暴雨,風力常常在12級以上,是台風中天氣最惡劣的區域。再向外為外圍大風區,風速向外減小,風力通常在6級以上。台風過境常常帶來狂風暴雨天氣,引起海面巨浪,嚴重威脅航海安全。登陸後,可摧毀莊稼、各種建築設施等,造成人民生命財產的巨大損失,是一種危害極大的災害性天氣。
台風的形成 台風形成必須具備的條件:①廣闊的高溫洋面。台風的形成與發展要有巨大的能量,其能量主要來源於大量水汽凝結所釋放的潛熱。熱帶洋面上,海溫高,蒸發強,通過湍流運動向大氣輸送大量熱量和水汽,具有高溫高濕不穩定條件,其大量內能是台風產生和發展的巨大能量來源。②合適的流場。適宜的環流條件能起動和誘導高溫高濕的空氣產生擾動,使氣流輻合上升。③合適的地轉偏向力。氣流產生攏動後,必須有一定地轉偏向力作用。若地轉偏向力達不到一定數值時,向中心輻合的氣流則會直達低壓中心,使之填塞不能形成氣旋性渦旋,台風無法形成。所以台風大多發生在南、北緯5°~20°之間。④風的垂直切變要小。在地轉偏向力作用下,輻合上升氣流發展為氣旋性渦旋。氣流上升,絕熱冷卻產生凝結,凝結釋放的潛熱使空氣增暖。風的垂直切變小,使潛熱不向外擴散,保持台風的暖心結構。暖心的反饋作用,使台風中心氣壓繼續降紙,空氣渦旋愈旋轉愈強,最後發展為台風。
台風的移動 台風形成後要發生移動。移動路徑基本上沿副熱帶高壓外緣,自東向西移動。但受眾多因素影響,移動路徑又很復雜。以北太平洋西部地區台風移動路徑為例,其路徑分為三條:①西移路徑。台風從菲律賓以東洋面一直向西移動,經過南海,在我國海南島或越南一帶登陸。②西北路徑。台風從菲律賓以東洋面向西北方向移動,穿過琉球群島,在我國江浙或浙閩一帶登陸。③轉向路徑。台風從菲律賓以東洋面向西北方向移動,然後轉向東北方向移去,路徑呈拋物線狀。
http://rcs.wuchang-e.com/RESOURCE/CZ/CZDL/DLBL/DLTS0002/3748_SR.HTM
根據近幾年來台風發生的有關資料表明,台風發生的規律及其特點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有季節性。台風(包括熱帶風暴)一般發生在夏秋之間,最早發生在五月初,最遲發生在十一月。二是台風中心登陸地點難准確預報。台風的風向時有變化,常出人預料,台風中心登陸地點往往與預報相左。三是台風具有旋轉性。其登陸時的風向一般先北後南。四是損毀性嚴重。對不堅固的建築物、架空的各種線路、樹木、海上船隻,海上網箱養魚、海邊農作物等破壞性很大。五是強台風發生常伴有大暴雨、大海潮、大海嘯。六是強台風發生時,人力不可抗拒,易造成人員傷亡。
http://www.zjfile.com/index4.files/lw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