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雜交水稻是什麼,多一些,問題說明詳細
雜交水稻的發明
我國的雜交水稻,無論在科研方面、制種方面,或是推廣方面都達到了世界領先地位,為我國人民爭得了一個世界第一。
水稻是我國人民的重要糧食,早在5000年前我國就已種植水稻了。如在新石器時代的仰韶陶器中,就發現了栽培稻子的種粒。又如在殷商的甲骨文中就出現了「稻」字。到了周朝黃河流域一帶已廣泛種植水稻了。
我國不僅水稻種植較早,研究水稻雜交也較早。早在1960年我國就有人開始研究雜交水稻,1964年又對水稻雜種優勢利用進行了研究。1972年被正式列為國家重點科研項目。經過農業簡單科技人員的努力,同年先出了穩定的雄性不育系,1973年實現了秈型稻「三系」配套,從此雜交水稻首先在我國正式培育成功。1974年開始繁殖制種。經過幾年的試種和推廣,已經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平均每畝增產一百斤以上。通過雜交水稻的大面積種植,改變了一些地區的低產面貌,得到了農民的高度評價。
雜交水稻是由兩個具有不同遺傳性的水稻品種,經過雜交以後而產生的一種新的雜合體。但是,不是任何兩個親本雜交水稻品種都有雜交優勢。只有在親本選配上做大量的雜交組合,才能篩選到具有強大雜交優勢。我國經過努力,篩選出具有強大優勢的雜種。
我國培育的雜交水稻具有根系發達、分櫱力強、莖桿粗壯、穗大粒多、適應性廣等優點。因此,在同樣條件下,雜交水稻比普通水稻約增產二成。
雜交水稻的育成,豐富了水稻遺傳育種的理論和實踐,為水稻大幅度增產開辟了新的途徑,對農業科學的發展有重要意義。
雜交水稻的成功引起了國外專家的重視。許多國家要求傳授和轉讓,1979年引到了菲律賓國際水稻研究中心,1980年以農業技術轉讓給美國。
那麼,培育和探索這種雜交水稻的專家是誰呢?他就是我國水稻雜交專家袁隆平。
袁隆平1930年9月出生於北京從小就愛學習、愛鑽研。五十年代初期(1953年),他從西南農學院畢業後,便來到山青水秀的湖南省黔陽農校教書。在教遺傳學過程中,他被千變萬化的植物界所吸引。不久,一個改造水稻的想法佔據了他的心窩,如何找到一個好的水稻品種,使水稻大幅度增產呢?於是便開始了培育和探索水稻增產的秘密了。
1960年春天,他發現了一株水稻長得格外健壯,穗大粒飽,非常高興。第二年他將珍藏的這穗種子播種在試驗田裡,可是長出的稻苗沒有一株能超過它們的前代。他思索著考慮著,後來在遺傳學中找到了答案。原來純種水稻,它的第二代和第一代相似,只有雜交水稻,性狀才會和前代不同。因此,要想使水稻獲得高產,就要培育出雜交水稻來。他還從資料中得知,水稻中可能會存在一個雄性不孕的特殊品種,如果把它找到,雜交水稻就可能成功。這樣他就開始尋找。1964年的夏季袁隆平頭戴草帽,手拿放大鏡,一朵花一朵花去找………在第14天上,他終於發現了一株雄性不育的水稻。他小心翼翼地把它移植在花盆裡,用別的稻花和它雜交。經過一代、兩代,果然成功了。他的試驗引起了國家科委的重視,便給他配了兩名助手,撥了研究經費,在開出試驗田上試種,並日日夜夜工作在試驗田裡。1967年「文化大革命」也給試驗田帶來了災難,實驗秧苗全被拔光了。可他不氣餒,從污泥中和水井裡各找到了五株秧苗,把它們移栽到試驗盆里,堅持試驗。以後,育種又碰到了困難,從失敗中他知道了遠親雜交比近親雜交好,他們又到處找,第二年他的助手在海南島發現了一株雄性不孕的野生稻「野敗」進行培育,並把它的種子分送給各地的同志,他要依靠大家的力量,把雜交水稻工作迅速推向前進。
不久,從各個試種地區傳來了好消息,雜交水稻研究成功了。袁隆平試種的一畝多試驗田,平均每畝達到了1200多斤。
袁隆平同志的雜交水稻增產成功的消息,引起了各地區的廣泛重視。於是大面積試種工作從湖南推廣到全國各地,並迅速地開展起來了。致使雜交水稻在全國農村安家落戶了。
前已講過,雜交水稻技術不僅在國內引起重視和推廣,很快地引起了國外專家們的重視。不久,雜交水稻技術傳到了國外,試種後得到了高產。現在許多國家的水稻專家公認,中國雜交水稻的研究與推廣,已居於世界領先地位。
袁隆平同志為祖國爭得了榮譽並於2001年2月18日獲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獎金500萬元。
❷ 雜交水稻是哪一年
1963年,HenryBeache在印度尼西亞首次成功實現了雜交水稻,並且藉此獲得了1996年的世界糧食獎,但是由於存在缺陷,未得到推廣。1973年,以袁隆平為首的研究小組完成了三系配套並成功培育雜交水稻,實現了雜交水稻的歷史性突破。2000年、2004年、2011年和2014年實現了超級稻畝產700kg、800kg、900kg和1000kg的目標。
❸ 袁隆平研究雜交水稻有著怎樣的艱辛過程
袁隆平畢生的精力,鑄造了我國雜交水稻事業發展的「前生」。
袁定陽回憶,父親大學畢業分配到湖南省安江農業農校。在那裡,袁隆平立志「科技報國,以雜交水稻研究為終身事業」。此後,著眼於糧食增產實際需要,袁隆平開始雜交水稻研究,發表了跨越半個世紀依然是經典的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為我國乃至世界雜交水稻研究點明了方向。
以湖南省農科院為例,現已自主建立了第三代雜交水稻技術體系,成果應用實現了雙季稻大面積示範畝產突破1500公斤的攻關目標,並創下了長江中下游雙季稻周年產量的歷史新高。耐鹽鹼水稻種植技術國際領先,在含鹽量3‰—6‰的海濱示範最高產量達533.95公斤。耐鹽鹼水稻國家技術創新中心,今年3月正式啟動建設。在湖南,還新建了耐鹽鹼水稻生物學與遺傳育種重點實驗室等21個省部級實驗室、工程中心。
❹ 袁隆平從哪一年開始研究雜交水稻
1964年
❺ 袁隆平對國家的貢獻是什麼
袁隆平對國家的貢獻是研究出來了雜交水稻。
袁隆平1930年的9月在北京出生,祖籍是江西省九江市的德安縣,他是中國雜交水稻的培育專家,同時也是中國研究和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被人們譽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
在1964年的時候,袁隆平開始致力於雜交水稻的研究,並且於1966年在菲律賓國際水稻研究所當中培育出了奇跡稻。
1974年袁隆平又成功的培育出了起一個雜交水稻的優質組合,也被稱為南優二號。之後在袁隆平的不懈努力之下,終於在1975年的時候研製成功了雜交誰造的製作和栽培技術。
從而為大面積推廣雜交水稻奠定下了基礎,1985年,袁隆平提出了雜交水稻培育的戰略設想,在一次為雜交水稻的發明進展指明了方向。
與此同時,袁隆平又先後研發出來了三系法雜交水稻和兩系法雜交水稻還有超級雜交水稻的一期和二期。
(5)雜交水稻於多少年來到菲律賓擴展閱讀:
1970年秋天,幾個人的科研小組到了海南島崖縣的南紅農場,這時候剛好《人民日報》發表《農業學大寨》評論,後來袁隆平得意地說,在外面搞科研,成了逍遙派,兩頭都不管。
南紅農場技術員馮克珊上了袁隆平的課,就意識到農場附近的假禾,很可能就是他們要找的野生稻。
它們一大叢匍匐著,穗粒又小又少,一碰就掉,看起來就像野草,他約了袁老師的助手李必湖一起去辨認,然後挖回了一兜雄花異常、花葯細瘦沒開裂的稻穗。
這株被取名野敗的野生稻後來成了所有雜交稻的母本,1971年初,國家科委和農業部又組織了一個全國性協作組。
3月下旬,全國18個科研單位的一百多名農業科技人員都來到了南紅農場。此時"野敗"的雜交第一代正在抽穗,還沒有人知道其科研價值,但袁隆乎卻毫無保留,把野敗材料分送給大家做實驗。
人多力量大,很快,在用上千個品種與野敗進行上萬次回交轉育後,結果,湖南組和江西組、福建組都培育出了幾個優良的不育系和保持系。
1974年,袁隆平育成中國第一個強優勢組合南優2號。經試驗種植,兩季水稻產量都比常規水稻增產30%以上。
隨後,他又設計了父本與母本分壟間種的栽培模式,還創造出用竹竿趕花粉的土辦法,將種子產量從畝產5.5公斤提高到40公斤以上。
1976年是很特別的一年。稻田邊的廣播里,不時播出周恩來逝世、唐山大地震、毛澤東逝世等大事件。
稻田裡面,稀稀疏疏的雜交水稻卻長出了粗壯飽滿的顆粒。這年,全國大面積試種,208萬畝雜交水稻,增產20%以上,此後雜交稻面積開始急速推廣,到1998年,全國有一半的稻田都在栽種雜交稻。
❻ 袁隆平成功研發雜交水稻經歷了什麼過程
雜交水稻的成功是一場「綠色革命」。袁隆平說:「我很贊賞八個字,那就是知識、汗水、靈感、機遇。」知識是基礎,沒有豐富的知識是不行的;汗水意味著實干,勤勤懇懇地去干;靈感則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知識與實乾的升華;機遇就是優越的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的需要。
1960年7月的一天,同往常一樣,袁隆平到水稻試驗田裡觀察,突然發現一棵形態特異的水稻植株。當該植株成熟後,穗大粒多。他如獲至寶,很仔細地收集起來,准備明年種植。第二年春天,他將種子播在試驗田裡,然而結果卻令他大失所望,一點兒也沒有看出任何有利的優勢性狀。
但是,袁隆平並不氣餒,經過仔細調查分析,看起來沒有生長優勢的水稻,若根據奧地利遺傳學家孟德爾的遺傳因子分離定律來分析即可知道,純種的第二代不分離,只有雜種第二代才會出現分離現象。所以他意識到他所發現的這棵水稻是天然雜交稻,這正是他夢寐以求的一棵雜交水稻呀!
根據這些情況,袁隆平決心自己培育人工雜交水稻,於是設計了水稻三系配套方案,即雄性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復系。
要實現雜交水稻的三系方案,首先必須找到天然雄性不育系植株。袁隆平在稻田裡連續工作了十幾天,1964年6月20日,他終於搜尋到了一株雄性不育的植株。
1966年2月28日,《科學通報》刊登了袁隆平關於《水稻的雄性不孕性》的文章。多年的種植實踐告訴我們,採用三系法種植水稻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並在生產上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979年4月,在菲律賓首都馬尼拉,袁隆平宣讀了論文,引起專家、學者們的極大興趣,一致公認中國的雜交水稻研究和推廣應用居世界領先地位。
1981年7月,美國西方石油公司來華拍攝袁隆平培育雜交水稻的彩色紀錄片,片名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花園里——中國雜交水稻的故事》。該影片先後在美國、日本播映。日本的《神秘的水稻威脅日本》一書中稱:雜交水稻這一海外傳奇給日本帶來了風暴。
但是,袁隆平並沒有就此滿足已取得的成績,他看出三系雜交水稻還是有缺點的,比如雜交優勢還不夠強,增產幅度不大,並且沒有早熟的品種,品質一般等。於是袁隆平在此基礎上又推出了「兩系法」。
兩系法雜交水稻技術的關鍵是培育出光溫敏型雄性不育系。此不育系的植株在長日照下(夏季)表現為雄性不育,可用於制種;在短日照下(春、秋季)低溫時,雄性植株卻變為可育,能自交結實。這種特性使它本身既可用於自身的繁殖,又可以雜交制種,從而可減少三系法的保持系,成為兩系法。
兩系法和三系法相比,簡化了生產程序,雜種優勢強,增產潛力大。袁隆平說:「三系雜交水稻單產10年徘徊,兩系雜交水稻可望異軍突起。」
兩系雜交水稻在我國一些省市種植正在開花結果。湖南兩系雜交早稻種植17萬畝喜獲豐收。平均單產與同熟期的常規品種相比,每畝可達450千克,增產50千克,生長期縮短10天,而且米質提高了一個檔次。
廣西農科院雜交水稻所在李丁民的率領下,從1987年開始研究兩系雜交水稻育種。經過10年的努力,已育成KS—7、KS—9和KS—14三個不育系。近幾年,又育出一批新的恢復系,比三系雜交水稻增產10~15%。計劃到2000年推廣示範面積300萬畝。
雜交水稻的培育在國際上影響很大,研究和推廣都迅猛發展。早在1986年,國際水稻研究所所長斯旺米納塞說:「我相信,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不僅僅是湖南和中國的研究中心,同時也是全世界雜交水稻的研究中心。」1992年在菲律賓馬尼拉國際水稻會上,聯合國糧農組織立項資助一些如越南、朝鮮、印度等國開展高效益的雜交水稻研究和推廣,掀起了第二次雜交水稻的熱潮。
兩系法水稻是我國獨創的方法,是育種方法上的又一次重大變革,已被列為我國科學技術重大成就之一。同時,袁隆平也被國際上譽為「雜交水稻之父」,並先後榮獲了我國第一個特等發明獎(1981)、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傑出發明獎」(1985)、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科學獎(1987)、英國讓克獎(1988)、美國菲因斯特拯救飢餓獎(1993)、香港何梁何利基金獎(1994)、聯合國糧農組織「糧食安全保障榮譽獎」(1995)、日本「日經亞洲大獎」(1996)等。
袁隆平教授提出雜交水稻育種的戰略是三系法、二系法和一系法。所謂一系法是培育不分離的第一代雜種,能夠將雜種優勢的性狀固定下來,免去制種,程序就更簡化了。
目前,袁隆平正向著一系法這一目標邁進,為解決人類所面臨的飢餓問題將做出更大的貢獻。
❼ 雜交水稻成功是什麼時間
01 1973年
雜交水稻成功是1973年。1971年2月袁隆平調到湖南省農業科學院專門從事雜交水稻研究工作。1973年,以他為首的科技攻關組完成了三系配套並成功培育雜交水稻,實現了雜交水稻的歷史性突破。
雜交水稻(hybrid rice)指選用兩個在遺傳上有一定差異,同時它們的優良性狀又能互補的水稻品種進行雜交,生產具有雜種優勢的第一代雜交種,就是雜交水稻。一般雜交水稻僅指由兩個遺傳背景相同的不育系和恢復系雜交後形成的第一代雜交種。大面積推廣的雜交水稻主要是利用水稻雄性不育系作為遺傳工具。中國是世界上第一個成功研發和推廣雜交水稻的國家。雜交水稻具有個體高度雜合性,雜種後代出現性狀分離,故需年年制種。
袁隆平於1971年2月調到湖南省農業科學院專門從事雜交水稻研究工作。1973年,以他為首的科技攻關組完成了三系配套並成功培育雜交水稻,實現了雜交水稻的歷史性突破。1984年6月成立了全國性的雜交水稻專門研究機構——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後又成立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均由袁隆平任中心主任。1986年提出“兩系法亞種間雜種優勢利用”的發展觀點,經6年艱難攻關,與研究人員成功地突破了兩系雜交稻關鍵技術並推廣應用,取得了良好的增產效果。
1997年提出“雜交水稻超高產育種”的技術路線,在國際上引起高度重視。在他的率領下,先後於2000年、2004年和2011年實現了超級稻畝產700公斤、800公斤和900公斤的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目標,畝產1000公斤的第四期目標也於2014年10月實現歷史性突破,為進一步大面積、大幅度提高水稻產量奠定了基礎。1995年他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被稱為雜交水稻之父。中國發明的雜交水稻,除國內發展迅速外,在國外,已有越南、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和美國在大面積生產上應用,並取得了顯著的增產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