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看菲律賓 > 菲律賓什麼時候通脹

菲律賓什麼時候通脹

發布時間:2022-07-30 14:31:48

㈠ 菲律賓年通貨膨脹率為50%,瑞典為5%,根據相對購買力平價理論,兩國貨幣比價如何變動

相對購買力平價理論是卡塞爾在1918年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戰時通貨膨脹率和匯率變動關系時提出的。相對購買力平價理論強調,基期與遠期之間的通貨膨脹率差別必須等同於這個期限內匯率的差別。如果不一致,就會出現套利情況,直到匯率調整到兩者一致為止。在實際應用中,計算購買力平價可以用消費者物價指數、批發物價指數或GNP縮減指數表示物價水平。 公式表示: 本國貨幣新匯率=本國貨幣舊匯率×(本國貨幣購買力變化率/外國貨幣購買力變化率) =本國貨幣舊匯率×(本國物價指數/外國物價指數)

㈡ 跌入熊市的標準是什麼

在股市中,我們習慣成股票持續上漲的這個情況叫做牛市、把股票的持續下跌叫做熊市。
牛市稱為多頭市場,它的市場行情呈現出普通看漲並且能夠持續較長時間的趨勢。
熊市又被稱作空頭市場,它的行情就呈現普通看淡以及一直下跌的趨勢。
對牛熊市的概念有了大致認知了,不少人可能在想,現在處於熊市還是牛市呢?
點擊下方鏈接,立馬告訴你答案:專屬滬深兩市的投資日歷,掌握最新一手資訊
一、怎樣可以確定是熊市還是牛市?
要確定現在是處於熊市還是牛市,可以通過分析這兩個方面,一個是基本面,一個是技術面。
首先,我們可以根據基本面來了解市場行情,上市公司的運營狀況和目前宏觀經濟運行的態勢共同組成了基本面,一般看行業研報就能看個大概:【股市晴雨表】金融市場一手資訊播報
其次,從技術面來看,我們除了可以通過量價關系的指標來參考,也可以參考換手率、量比與委比的走勢形態或K線組合等,來對市場行情做個了解。
舉個例子,假如當前是牛市,買入股票的人遠多於賣出股票的人,那麼大部分個股的k線圖就有著很明顯的上漲趨勢。反之,如果現在是熊市 ,拋售股票的人遠勝過買入股票的人 ,那麼大多數個股的k險圖的下跌幅度就非常顯眼。

二、怎麼判斷牛熊市的轉折點?
假如說在牛市快要結束的時候才陸續進場,這時買入股票大概率會被套牢,因此這時很有可能是股票的高點,而熊市快結束的時候,反而是賺得容易賺得多的最佳進場時機。
因此,我們要熟練掌握熊牛的轉折點,就能買在低位,賣在高位,所產生的差價也就形成了我們的收益!分析牛熊轉折點的方法很多,推薦使用下面這個拐點捕捉神器,一鍵獲取買賣時機:【AI輔助決策】買賣時機捕捉神器

應答時間:2021-09-24,最新業務變化以文中鏈接內展示的數據為准,請點擊查看

㈢ 菲律賓經濟還有什麼問題

進入21世紀以來,經濟全球化與跨國公司的深入發展,既給世界貿易帶來了重大的推動力,同時也給各國經貿帶來了諸多不確定因素。當今國際貿易中仍然存在著許多問題,如資金結算問題、世界范圍內的發展不平衡問題等。若不及時改革國際貿易規則,必將影響世界經濟的正常發展。
由於美國經濟受挫,國際貿易中的資金結算的單一貨幣——美元的匯率一直不穩定。這給世界上其他國家的貿易帶來了不良影響,也不能適應現在世界多極化發展的要求。菲律賓希望首先,各國達成使用多種結算貨幣的共識各區域自行規定可行的結算貨幣。以此減輕世界貿易對美元的依賴。
在世界貿易組織框架下, 主要發達國家及各製造業強國對發展中國家大量的商品輸出,並依靠資金迴流獲得巨額利潤;資本主義發達國家利用高科技變向掠奪較不發達國家地區的資源。這是一個經濟全球化導致的世界范圍內的發展不平衡問題。菲律賓希望聯合國進一步支持、引導南南合作,各地區的發展中國國家擴大經濟合作、技術交流,建立利益集團、形成技術交流共享平台。發展中國家在經濟領域互相支援,取長補短。在國際經濟事務中團結合作,協調立場,以共同減少和擺脫對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依賴,獨立自主的發展民族經濟。
菲律賓作為亞太經濟合作組織中的一個以出口導向為貿易政策的發展中國家,對於國際貿易始終認為應該堅持:保持經濟的增長和發展;促進成員間經濟的相互依存;加強開放的多邊貿易體制;減少區域貿易和投資壁壘,維護本地區人民的共同利益。通過「首爾發展共識」和跨年度行動計劃可知,發展問題應是世界經濟的最主要的問題。菲律賓認為:新的國際貿易規則應顧及新興市場及發展中國家的利益。菲律賓堅決反對美國為了本國利益而通過手段將金融危機的損失轉嫁到別國身上。

㈣ 先通貨膨脹和後通貨緊縮的意思

可以啊,可以用貨幣購買價值穩定的物品.比如地產 黃金等.
我們國家發生經濟蕭條或者通貨膨脹的可能性不大.
主要是我國經濟是政府宏觀調控.大型資本操作有政府機構監管.
當年亞洲金融風暴香港金融系統由於GCD和香港政府的介入扶盤.
才使得香港金融穩定,不象泰國 馬來西亞,恨死所羅斯了.

GCD雖然小問題不少,但至少GCD的社會主義控制經濟穩定是西方國家比不上的.

*******************************************************
以下引用自 *******************************************************
亞洲金融風暴 中國對香港有什麼幫助?

1997年1月份,以喬治·索羅斯為首的國際投機商開始對覬覦已久的東南

亞金融市場發動攻擊,開始拋售泰銖,買進美元。泰銖直線下跌。其目的很明確:
攪亂東南亞金融市場,以圖混水摸魚,狠撈一筆。而東南亞一些國家房地產、外匯
儲備、金融市場管理的混亂與失控,給投機者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會。吃柿子挑軟
的拿,索羅斯的如意算盤是:先從最不堪一擊的泰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入手
,進而攪亂亞洲"四小龍"新加坡、韓國、中國台灣,最後攻佔香港,以圖造成他
們無堅不摧的印象,擊潰市場信心,引發"群羊"心理。索羅斯認為,只要擊垮一
個國家的金融市場,其它國家就不可避免一個接著一個倒下,這就是所謂的"多米
諾骨牌"效應。
泰國,成了首當其沖的目標。

5月份,國際貨幣投機商開始大舉沽售泰銖,兌美元匯率大幅下跌。面對投機

商氣勢洶洶的進攻,泰國央行與新加坡央行聯手入市,三管齊下,企圖捍衛泰銖陣
地,他們動用了120億美元吸納泰銖;禁止本地銀行拆借泰銖給離岸投機者;大
幅提高息率,一番短兵相接之後,泰銖的地位暫時性保住了。
對此,國際貨幣投機商進行了強有力的反擊,他們的招數只有一個:籌集資金

,狠拋泰銖。索羅斯開始節節挺進。與此同時,泰銖貶值的浪潮一浪接著一浪,泰
銖兌換美元的匯率屢創新低。泰政府臨陣換將,原財政部長庵雷·威拉旺被迫交出
帥印,泰政府此舉,猶如在波濤洶涌的湖面投下一顆重磅炸彈,菲律賓成了受害者
,比索匯率開始大幅起落。
庵雷·威拉旺的黯然而去卻未能阻止泰銖的節節失利。6月份,投機商開始出

售美國國債,籌集資金,再度向泰銖發起致命一擊。泰央行奮起還擊。其時,人心
惶惶,人人自危,在太平盛世掩蓋下的各種弊端一一暴露出來。為了穩定軍心,6
月30日,泰國總理差厄利發表電視講話:"我再次重申,泰銖不會貶值,我們將
讓那些投機分子血本無歸。"發誓歸發誓,偏偏其金融市場像個扶不起的阿斗。此
時的泰國央行已彈盡糧絕,僅有的30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早已花光。就在泰總理
講話兩天之後,泰國央行被迫宣布實行浮動匯率制,放棄長達13年之久的泰銖與
美元掛鉤的匯率制。當天,泰銖重挫20%,7月29日,泰國央行行長倫差·馬
拉甲宣布辭職,8月5日,泰央行決定關閉42家金融機構,至此,泰銖終於失守

與此同時,菲律賓比索的軟弱可欺使它成為投機商的另一狙擊目標,菲央行曾

嘗試一周之內4次加息,並宣布擴寬比索兌換美元匯率的上落波幅,竭力對抗索羅
斯。但大勢已去,無力回天。7月11日,菲央行宣布允許菲律賓比索在更闊的幅
度內波動,一時間,比索貶值慘不忍睹,實際上,這標志著比索保衛戰的全面失守

就像一個癮君子,此時的索羅斯顯然並未心滿意足,他們四下出動,尋找可捕

獵的下一個目標,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進入了他的視線之內。
馬來西亞央行企圖拉高沽空馬來西亞林吉特的成本來阻止投機商的興風作浪,

印度尼西亞也入市支持印尼盾。但終擋不住投機商強有力的進攻,馬幣、印尼幣對
美元兌換比價一低再低。
鄰國陣地的失守開始波及一向有"避難貨幣"之稱的新加坡貨幣。唇亡齒寒,

盡管新加坡也採取了諸如拉高利率等措施,城門失火,殃及池魚,新加坡元兌美元
的匯率還是持續下跌。
在索羅斯的強硬態勢下,各國政府均感力不從心,已紛紛放棄了捍衛行動,開

始屈服,一副任打不還手的樣子。任由本國貨幣在市場中沉沉浮浮,另一方面,國
際貨幣投機商更是有恃無恐,在東南亞金融市場上呼風喚雨,橫行一時。
東南亞貨幣狙擊戰弄得人人自危,各國金融當局使盡渾身解數以免掉入這一泥

潭之中,就連在此次風潮中一直作壁上觀的美國也開始表態,美聯邦儲備委員會主
席格林斯潘說,他特別"感到不安的是"這場危機在很大程度上由一個國家涉及到
另一個國家,美國願意幫助"受這次波動影響的國家"。
國際投機商咄咄逼人的氣焰已使得國際社會對集體應付貨幣危機的認識正在加

深。7月25日,中國、澳大利亞、日本、中國香港特區、印度尼西亞、韓國、馬
來西亞、紐西蘭等亞太地區11個國家和地區的中央銀行和金融管理局高層代表在
上海開會,會議結束後發出的聲明表示,一個穩定的貨幣市場是非常重要的,亞太
各國將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共同研究,對有關國家提供新援助的措施協助成員國在
必要時進行經濟調整,這個消息對東南亞各國來說,至少讓他們覺得在自己與國際
貨幣炒家進行殊死搏鬥時不再顯得那麼孤單。
8月5日,危機重重的泰國,同意接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附帶苛刻條件的備用

貸款計劃及一攬子措施。8月11日,為拯救資金短缺的泰國,由國際貨幣基金組
織主持,世界十幾個國家和地區的中央銀行行長在日本東京舉行會議,國際貨幣基
金組織和亞洲的一些國家和地區承諾分擔為泰國提供總共160億美元(後增至1
67億美元)的融資款計劃,其中中國和中國香港都各自承諾向泰國借出10億美
元的貸款。8月21日,國際清算銀行(BIS)宣布給予泰國總值33億美元的
臨時貸款,以協助它渡過難關。
就在東南亞各國四處求援、積極謀劃之時,國際投機商卻銷聲匿跡,突然不再

攻擊。8月20日,東南亞各國貨幣匯率暫時回穩,東南亞各國人們均大大喘了口
氣:好了,風暴終於過去了!
就像暴風雨前夕的寧靜,平靜的外表下孕育著一片殺機,東鄰各國顯然歡樂還 為時過早,新一輪的"狂風暴雨"只是在等待一個合適的機會而已,令人無奈的是
,這種寧靜僅僅持續了幾天;東鄰各國還沒來得及揩揩身上的血跡。8月底,又一
輪令人目瞪口呆的跌勢瞬間而至。這一次,卻把東盟成員汶萊也拉下了水。
至此,索羅斯一副得勢不饒人的架勢,剩勇追窮寇,再度集中火力掃盪東南亞

。進入9月份,這場風暴持續肆虐已進入第三個月,外匯市場的頹勢仍在繼續。東
南亞各國經濟狀況繼續惡化。10月19日,泰國財政部長他農·比達亞也滿腹惆
悵卸任而去。
直到11月上旬,這場對東南亞來說噩夢一般的4個多月的黑色風暴才漸趨平

靜。據業內人士分析,這場動盪已告一段落。但對東南亞,特別是身處震源的泰國
來說,彈冠可以,相慶卻已苦澀難提。
無可奈何花落去

在這場危機中,受害最慘的恐怕非泰國莫屬,猛烈的金融風暴把這個國家一下

子砸到了谷底。而在此以前,泰國以亞洲"四小龍"之一的形象令人神馳目暈,一
個小業主回憶說:"好像我們挺有錢,以至於每個人都著手准備去買賓士。"他們
熱衷於海濱別墅,瑞士歐米茄、法國XO、德國賓士、日本松下。像美國人一樣,
他們每年也瀟灑地安排去歐洲旅行;孩子送到私立學校……當你在曼谷郊外碰見一
個鄉下主婦,甚至街頭叫賣的小販,說不定就是股票大軍的一員;"錢來得太容易
了",那時候,他們會以這么一種調侃的語氣說正准備去歐洲旅行。可是現在,泰
國人目瞪口呆地瞧著索羅斯之流從他們手裡搶走原本屬於他們的一切;家庭轎車被
警察拖走、失業開始困擾自己、浪漫的歐洲之旅只好取消,孩子也只好轉到便宜的
公立學校……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蒂爾說:"這個傢伙(指索羅斯)來到我們的國家
,一夜之間,使我們全國人民十幾年的奮斗化為烏有。"
泰國一銀行行長差旺說:"我們只能眼睜睜地瞧著索羅斯這流氓強盜剝奪我們

曾經擁有的財富,我們只想說,你不就是要錢嗎?"
對所有的東南亞人來說,他們過去曾擁有一大筆財富瞬間化為烏有,薩馬特電

訊公司總裁查奴瓦斯特說:曼穀人甚至還沒來得及享受榮華,汽車剛下生產線,房
子新刷的油漆還沒有干。但他們已經失去了一切。印尼音樂家邦尼勒古馬赫為買一
幢夢中花園而奮鬥了30年,正准備遷入時,風暴來了,"我不得不退掉它。"他
說。
一個為吃飯而憂的時代,一個需要省吃儉用的時代已不可避免,但曾經滄海的

感覺,讓他們仍沉浸在富有的回味中。在曼谷市中心的廣場里,有小販在聲嘶力竭
地叫著出租衣服,"你可以租到任何東西,私立大學的學生們為了保持體面,幾乎
從頭到腳都租。"小販說他的生意還挺火的,禮拜天的商場里,依然人頭攢動,唯
一不同的是:囊中已羞澀,只能閑逛。就像許許多多的北京老人遛鳥一樣。
那些腰纏萬貫的富豪,也只能傻看著自己50%甚至更多的財產無影無蹤而去

,據估計,從3月到9月,馬來西亞排名前12位的富翁,僅在股票市場就損失了
130億美元,印尼總統蘇哈托的子女們也被迫出售他們的公司,以免顆粒無收局
面的出現。"過去的世界不復存在。"泰國第三大銀行農業銀行總裁拉姆薩姆如是
說。
曼谷奇異的風光依然那麼美麗動人,吉隆坡的高樓大廈依然那麼鱗次櫛比;可

是,曾經的富有與現在的貧窮的鴻溝卻是那麼遙不可及。"這不僅僅是一種失落感
",泰一大學教授無奈地嘆氣。
直面現實,也許這是東鄰人最痛苦又最無奈的選擇!

三個月之後,席捲東南亞地區的金融風暴登灘香港島---狼終於來了。

黑色星期一

也許,在許許多多的香港人的記憶當中,1987年10月的香港"股災"就

像一場噩夢,至今仍心有餘悸。
1997年的金秋10月,又一輪"大熊市"席捲整個香港股市。10月20

日是美國華爾街股市慘劇"黑色星期一"的10周年紀念日,正因為此,它成了投
資分析家們最為焦灼不安的一天,然而,恐怖氣氛卻並未在華爾街股市出現,恰恰
相反,道·瓊斯指數一周之間跌落210點之後,當天卻反彈了74點。
正當投資分析家們額手相慶之際,在地球的另一端卻早已危機四伏、暗潮洶涌

。事隔10年之後又一個"黑色星期一"開始降臨,只不過,這次籠罩的是有購物
天堂之稱的香港。
10月20日,香港股市開始下跌。10月21日,香港恆生指數下跌765

.33點,22日則繼續了這一勢頭,下跌了1200點。23日,對於港元前景
的擔憂使香港銀行同業拆借利率節節上揚,21日僅為7%左右的隔夜拆息一度暴
漲300倍。在這種市場氣氛下,港股更連續第四次受挫,下跌達10.41%。
香港特區財政司司長曾蔭權當天表示,香港基本經濟因素良好,股市下跌主要是受
到外圍因素暫時投機影響,投資者不必恐慌。他說:"我不認為這是股災。"他認
為,無論如何,特區政府首先是要捍衛港元匯率。雖然此前一天晚間有炒賣港元的
投機活動,但此時炒賣活動已被平息。與此同時,香港金融管理當局總裁任志剛也
發表講話,聲稱金管局已於前一天晚上擊退炒家。
也許是因為特區政府強有力的干預措施,也許是因為特區政府和金融管理人士

的信心感染了投資者,24日,在連續4個交易日大幅下跌後,香港股市在這天強
力反彈,恆生指數上升718點,升幅達6.89%,27日,曾蔭權再次重申,
香港現行的聯系匯率制度不會改變,在這次活動中受損失的只會是投機者。
此時,全球各地股市形成惡性循環式的普遍狂跌,27日,紐約道·瓊斯指數

狂跌近554.26點,是有史以來跌幅最慘的一天,因而導致中途自動停盤一個
小時。東京股市開盤後即狂跌800多點。28日香港恆生指數狂瀉1400多點
,跌幅達13.7%,全日最低達8775.88點,以9059.89點收市,
下跌點數創歷史之最,在這種狀況之下,香港股市的震盪已並不僅僅局限於自身因
素了。
對此,特區行政長官董建華強調,香港股市的震盪只是暫時性的調整。中國外

交部發言人沈國放表示,香港股市以往也出現過這種波動,不足為怪,港股波動是
特區政府要自行處理的事物,中央政府將依照"一國兩制"的原則,不會直接干預
香港的股市和港元匯價。北京方面對香港整體經濟仍充滿信心。
特區臨時立法會財政事務局局長在回答議員的提問時說,社會對於穩定聯合匯

率制度十分關心,關於市場的運作,特區政府的一貫政策是"自由",行政干預應
減到最少。
特區政務司司長陳方安生則勸市民保持冷靜,反應不要過敏,入市時要審慎並

要量力而為。
香港輿論則表示了強烈的信心,《星島日報》發表評論指出:"過去,在經歷

了經濟危機後,本港會很快復甦,而且更加彭勃,這次亦應不例外。美國財政指出
,自1987年全球股災後,香港股市過去10年的回報率居全球股市之首。經過
九七股災後,本港只要大力發展經濟,十年後的回報率又可能是全球之最。"
港幣保衛戰

由索羅斯所引起的這場"看不見的戰爭",如火山噴發般地震驚了全球,身處

震源中心的泰國、馬來西亞自是苦不堪言。另一面,隔海相望的香港比以往任何時
候都更加綳緊了自己的神經。人們都意識到:這股"黑色金融暗潮"登灘港島只是
時間問題而已。面對國際金融炒家們咄咄逼人的氣焰,香港特區行政長官董建華謹
慎地表示,香港特區的外匯儲備豐富,經濟正穩步增長,更重要的是,香港特區背
後有強大祖國的支持。所以這一風暴對香港不會形成特別嚴重的影響。
事實上,早在1997年8月份,投機商就幾次試探性地對港幣進行了沖擊,

8月14日和15日,一些實力雄厚的投資基金進入香港匯市,他們利用金融期貨
手段,用3個月或6個月的港元期貨和約買入港元,然後迅速拋空。致使港元對美
元匯率一度下降到7.75/1。7.75被稱為港元匯率的重要心理關鍵點。香
港金融管理當局迅速反擊。通過抽緊銀根、扯高同業拆息去迎擊投機者。金管局提
高對銀行的貸款利息,迫使銀行把多餘的頭寸交還回來,讓那些借錢沽港元買美元
的投機者面對堅壁清野之局,在極高的投機成本下望而卻步。故在很短的時間內,
即8月20日使港市恢復平靜,投機商無功而返。
然而,人們心裡非常明白,這批炒家並不會就此罷休,雙方的血腥搏鬥終不可

避免。香港當局更是未雨綢繆,政策、輿論攻勢雙管齊下,提醒這批"金錢游鱷"
不要輕舉妄動。香港金融管理當局態度極其明確:堅決維護聯系匯率制的穩定。正
在英國訪問的特區行政長官董建華離開倫敦前強調,特區政府有極大的決心維護聯
系匯率;財政司長曾蔭權、財政事務局局長許仕仁一起會見傳媒,重申維持聯系匯
率是港府首選目標,為了這一目標而導致利息飆升,屬無可避免,希望香港民眾稍
安勿躁,政務司長陳方安生則呼籲所有人保持冷靜,香港總商會發表文告聲明支持
聯系匯率制度,並呼籲金融市場中人冷靜思考,重新檢視香港經濟根基,從而穩定
市場。曾蔭權在一次投資會議上說:"我要重申,我們不會改變我們的貨幣制度或
我們同美元的關系,拿港元投機而喪命的只有投機商。"
國際投機者三番五次狙擊港元的行動不僅志在港元匯價上獲利,而且採用全面

戰略,要在股票市場和期貨市場上獲益,他們的做法是,先在期指市場上積累大量
淡倉,然後買上遠期美元,沽遠期港元,大造聲勢。待港府為對付港元受到狙擊而
採取措施大幅提高息口時,股票氣氛轉淡,人們憂慮利率大升推低股市與樓市,這
時投機者便趁勢大沽期指,令期指大跳水。於是,股票市場上人心惶惶,恐慌性地
沽出股票,炒家就可平掉淡倉而獲取豐厚的利潤。換言之,投機者雖然在港元匯價
上無功而返,甚至小損,但在期指市場上卻狠撈一筆。
對此,香港金融管理當局進行了針鋒相對的斗爭.他們的措施,一是動用龐大

的外匯儲備吸納港元,二是調高利息並抽緊銀根。一番對攻之後,港股在連續下跌
中止住腳步並開始強勁飆升,主要是有中資及外地資金入市,24家藍籌、紅籌上
市公司從市場回購股份,推動大市上揚。中國電訊重上招股價以上水平,也產生一
定刺激作用,令紅籌、國企喘定並作反彈。加上祖國內地減息亦成大市上揚的題材
,這些因素令恆指急速反彈。在股市強勁反彈之下,港元匯價恢復穩定。至此,這
場驚心動魄的港幣保衛戰告一段落。特區行政長官董建華大加贊揚財政司司長曾蔭
權及其同僚把這次危機處理得"實在值得贊賞"。這場較量雖說以香港金管局的艱
難取勝而告終,但它所帶給人們的震撼卻並不僅僅局限於這場危機本身,它迫使更
多的人去思考。
財政司司長曾蔭權終於公開表示,港府將盡快進行內部檢討,並約晤學者和商

界人士,總結這次金融風潮,尋找更好反擊之法,以防範港幣再受到外匯投機的狙
擊。

要想了解更多,請照參考資料.

㈤ 1.假設菲律賓的年通貨膨脹率為50%,而瑞典僅為5%,根據相對購買力平價理論,兩國貨幣的比價將如何變動

人民幣越來越值錢

㈥ 金融危機什麼時候能擺脫金融危機主要是什麼造成的為什麼會造成呢難道就沒有什麼措施嗎

編輯詞條金融危機
中國抵制危機目錄
定義
類型
特徵
國際金融危機傳染機制出現新特點:
為何出現金融危機
如何解決金融危機
新世界性金融危機
產生
亞洲金融危機
嚴重情況
新金融危機
新亞經濟危機差異
金融風暴難擋留學熱潮,留學專搜再出高招
亞洲金融危機
嚴重情況
新金融危機
新亞經濟危機差異
金融風暴難擋留學熱潮,留學專搜再出高招

編輯本段定義
金融危機又稱金融風暴,是指一個國家或幾個國家與地區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標(如:短期利率、貨幣資產、證券、房地產、土地(價格)、商業破產數和金融機構倒閉數)的急劇、短暫和超周期的惡化.
編輯本段類型
金融危機可以分為貨幣危機、債務危機、銀行危機等類型。近年來的金融危機越來越呈現出某種混合形式的危機。
編輯本段特徵
其特徵是人們基於經濟未來將更加悲觀的預期,整個區域內貨幣幣值出現幅度較大的貶值,經濟總量與經濟規模出現較大的損失,經濟增長受到打擊。往往伴隨著企業大量倒閉,失業率提高,社會普遍的經濟蕭條,甚至有些時候伴隨著社會動盪或國家政治層面的動盪。在對待這次震撼世界的亞洲金融危機的問題上,朱鎔基在很多重要場合都態度堅定地表示,「人民幣堅決不貶值,不增加亞洲其他國家、地區的危機和困難。」,「我們是亞洲的一分子,同舟共濟,決不乘人之危。」朱鎔基所代表的中國政府的形象贏得了國際社會的尊重和贊許。海內外媒體都普遍認為朱鎔基是帶領中國人民在經濟改革大潮中走出困境。走向光明的最佳人選。(以上內容節選自《應用寫作》雜志1998年第10期《談朱鎔基講話的語言特色》)
編輯本段國際金融危機傳染機制出現新特點:
外部因素引起金融危機、金融危機國際傳染並非近年方才出現的現象。1873年,德國和奧地利經濟繁榮,吸引資本留在國內,對外信貸突然中止,導致美國傑·庫克公司經營困難;1890年,倫敦巴林兄弟投資銀行對阿根廷債權發生支付危機,加之當年10 月紐約發生金融危機,倫敦一系列企業倒閉,巴林銀行幾乎於當年11月份倒閉,只是在英格蘭銀行行長威廉·利德代爾牽頭組織的銀團擔保基金救助下方才得以倖免,但英國對南非、澳大利亞、美國和其他拉丁美洲國家的貸款因此事而銳減,致使上述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危機一直持續到1893年;1928年春,紐約股市開始繁榮,汲幹了本可投向德國、拉丁美洲的信貸源泉,導致上述國家和地區陷入經濟蕭條。中止發放海外信貸很可能加速海外經濟衰退,後者又會反過來對導致這一切的國家發生影響。20世紀 90年代,伴隨著國際游資的膨脹,國際貨幣、金融危機頻繁爆發,根據巴里·艾森格林和邁克爾·博多在2001年完成的一項研究,現在隨機挑出的一個國家爆發金融危機的概率都比1973年大1倍,國際貨幣、金融危機的傳染性也大大增強,往往爆發不久就如同傳染病一樣迅速從最早爆發危機的國家或地區蔓延到其他國家和地區。輿論界留下了許多描繪這一現象的詞彙:1994年墨西哥危機的「龍舌蘭酒效應」、「亞洲流感」、 「俄羅斯病毒」等等不一而足,而對貨幣、金融危機傳染機制的研究也迅速興起。由於多種危機傳染機制需要在資本項目和金融市場開放條件下才能實現,在很大程度上,我國依靠資本項目的適度管制和金融服務市場低開放度而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中倖免於難,但時至今日,隨著我國經濟金融形勢的變化,盡管我國資本項目仍未完全開放,危機傳染的風險已經大大上升,震撼國際金融市場的美國次貸危機給我們敲響了警鍾,表明國際金融危機傳染機制出現了新特點。
廣義的貨幣、金融危機的國際傳染渠道可以劃分為非偶發性傳染渠道、偶發性傳染渠道兩大類,前者指在危機爆發前的穩定期和危機期都同樣存在的傳染渠道;後者指僅出現於危機爆發後的傳染渠道。由於第一類傳染渠道源於國家或地區間實際的經濟金融聯系,危機的傳染來自宏觀經濟基本面的變動,因此又稱為「真實聯系渠道」,或「基於基本面的傳染」,主要包括貿易聯系與競爭性貶值、政策調整、隨機總需求流動性沖擊等途徑。偶發性傳染與經濟基本面無關,僅僅是投資者或金融市場其他參與者行為(特別是非理性行為)的結果,因而又有「真正的傳染」、「純粹的傳染」之稱,主要包括內生流動性沖擊、多重均衡和喚醒效應、政治影響傳染等途徑。但這些傳染機制往往是建立在貿易聯系和「中心」國家對「邊緣」 國家投資的基礎之上,是因為來自發達國家的機構投資者紛紛棄新興市場資產而追逐母國優質資產所致。而就此次美國次貸危機對中國的影響而言,貿易聯系與外國對華投資機制的作用可能並不十分關鍵,反而是中國對外投資和中國企業海外上市可能成為最主要的危機傳染途徑,而且這樣的危機傳染途徑的重要性還會日趨提升。
編輯本段為何出現金融危機
當前的金融危機是由美國住宅市場泡沫促成的。從某些方面來說,這一金融危機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每隔4年至10年爆發的其它危機有相似之處。
然而,在金融危機之間,存在著本質的不同。當前的危機標志信貸擴張時代的終結,這個時代是建立在作為全球儲備貨幣的美元基礎上的。其它周期性危機則是規模較大的繁榮-蕭條過程中的組成部分。當前的金融危機則是一輪超級繁榮周期的頂峰,此輪周期已持續了60多年。
繁榮-蕭條周期通常圍繞著信貸狀況循環出現,同時始終會涉及到一種偏見或誤解。這通常是未能認識到貸款意願和抵押品價值之間存在一種反身(reflexive)、循環的關系。如果容易獲得信貸,就帶來了需求,而這種需求推高了房地產價值;反過來,這種情況又增加了可獲得信貸的數量。當人們購買房產,並期待能夠從抵押貸款再融資中獲利,泡沫便由此產生。近年來,美國住宅市場繁榮就是一個佐證。而持續60年的超級繁榮,則是一個更為復雜的例子。
每當信貸擴張遇到麻煩時,金融當局都採取了干預措施,(向市場)注入流動性,並尋找其它途徑,刺激經濟增長。這就造就了一個非對稱激勵體系,也被稱之為道德風險,它推動了信貸越來越強勁的擴張。這一體系是如此成功,以至於人們開始相信前美國總統羅納德•里根(Ronald Reagan)所說的「市場的魔術」——而我則稱之為「市場原教旨主義」(market fundamentalism)。原教旨主義者認為,市場會趨於平衡,而允許市場參與者追尋自身利益,將最有利於共同的利益。這顯然是一種誤解,因為使金融市場免於崩盤的並非市場本身,而是當局的干預。不過,市場原教旨主義上世紀80年代開始成為占據主宰地位的思維方式,當時金融市場剛開始全球化,美國則開始出現經常賬戶赤字。
全球化使美國可以吸取全球其它地區的儲蓄,並消費高出自身產出的物品。2006年,美國經常賬戶赤字達到了其國內生產總值(GDP)的6.2%。通過推出越來越復雜的產品和更為慷慨的條件,金融市場鼓勵消費者借貸。每當全球金融系統面臨危險之際,金融當局就出手干預,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1980年以來,監管不斷放寬,甚至到了名存實亡的地步。
次貸危機導致發達國家金融機構必須重新估計風險、分配資產,未來兩年,發達國家資金將紛紛逆轉回涌,加強當地金融機構的穩定度。由此將導致新興市場國家的證券市場價格大幅縮水、本幣貶值、投資規模下降、經濟增長放緩甚至衰退,其中最為脆弱的是波羅的海三國和印度。新的金融危機將為中國經濟增長帶來壓力,但中國資金也面臨「走出去」抄底整合並購相應企業的好時機 。
編輯本段如何解決金融危機
中國的經濟從根本上是結構問題,說白了是流動性過剩,最根上的問題是銀行貸款貸多了,還有熱錢進的太多了,現在中國存貸量是多大,大家可以到網上查查,這是一個天數,這么大量在短時間內貸出去了,經濟勢必會形成泡沫,但是靠著貸款形成的繁榮應該不會長久,政府應該好好管管已經貸出的款,能不能回籠?有多少壞賬會生成。這是對中國經濟生死的宣判官,而不是不斷地提高准備金率,把現有的經濟血脈都抽回到心臟,讓已經貸出的錢和熱錢來統治中國的經濟。人民幣升值是個罪魁禍首,是熱錢流入的始作俑者,中國股市熱錢不會救,救了對中國也沒有好處,如果再堅持升值,將嚴重打擊中國的出口業,中國的外匯儲備價值。如果光是從石油進口來搞人民幣升值,不如直接動用外幣儲蓄補貼石油。
中國要進行結構治理,首先要先清理信貸系統,特別是對已經貸出的巨量資金進行跟蹤處理。如果這方面有缺口,必須多印票子,通過物價上漲(人民幣對內貶值)達到一個新的平衡點,這是中國人必須付出的代價。如果這部分沒有問題,立即停止人民幣升值,將儲備的美元盡快花出去,或者投資到美國去,買地產,而不是去救美國的金融機構。這樣美國就不會給人民幣施壓了,也拯救了美國的經濟。將來中國人無論是賺是賠,對現在都有好處。
要刻意保護好中國的股市和房地產市場,這是中國改革成果的體現,特別是房地產,世界各國都把房地產作為本國經濟的大堤(最後防線),一旦危及房地產,都會不惜一切代價進行挽救。中國的房地產偏熱是正常的,政府打壓只會給外資熱錢製造介入機會,讓中國人今後付出更大的代價。 要特別保護好房地產商,不要豬肉漲了,就把母豬也殺掉賣肉。房價漲了,不是地產商的錯。
股市政府必須得救,不救,百姓就要出問題,百姓沒有錢了,就會出本質問題。
股市不能靠外資來救,外資不會無緣無故地來中國,中國也沒有能力進行強權博弈,將外資強留在中國,這樣在流動過剩的情況下,不能再讓人民幣升值,任憑外資繼續大量流入。
中國也不能用貶值驅趕外資,因為中國的經濟已經和外資密不可分,驅趕了就會使經濟崩潰。
中國不必實行緊縮政策,如果這樣的話,是等於讓中國自己的錢退出經濟主戰場,讓外資和游資主宰中國經濟,到頭來使中國自己的資金無用武之地。
中國要好好管管金融機構圈錢的行為,中國不應該吹金融泡沫,資金不能在金融機構流來流去,要指導民眾,向產業方向投資,美國人很高明,人家搞高科技泡沫,互聯網泡沫,沒聽說搞金融泡沫,中國高金融泡沫,物價能不上漲嗎?錢都在高端轉來轉去,沒有更多在流轉在產業之中,經濟還能不出問題。
國家要把股權分置改革放緩,股權分置主要是國有股分置,通過解禁來和市場爭利(資金)不是好作法,國家可以將分置期由3年改為30年。大大減緩解禁速度,對股市可以起到拯救作用。
國家要對再融資進行嚴格控管,對上市企業,要實行效益監管,股價監管,如果由於再融資造成股價下滑,必須由再融資的錢向股東賠付,這樣就不會產生惡意圈錢的行為。
至於印花稅真不是個問題,降和不降不是問題的關鍵。國家去年收了2000多億印花稅,就算不降今年也收不上2000億了,降了也沒多少,與解禁比,與再融資比,根本算不了什麼。
政府應有的放矢治理結構問題,不好給中國經濟亂念緊箍咒。
編輯本段新世界性金融危機
未來兩年將出現世界性金融危機
次貸危機導致發達國家金融機構必須重新估計風險、分配資產,未來兩年,發達國家資金將紛紛逆轉回涌,加強當地金融機構的穩定度。由此將導致新興市場國家的證券市場價格大幅縮水、本幣貶值、投資規模下降、經濟增長放緩甚至衰退,其中最為脆弱的是波羅的海三國和印度。新的金融危機將為中國經濟增長帶來壓力,但中國資金也面臨「走出去」抄底整合並購相應企業的好時機。
世界范圍金融危機的烏雲正在聚集,未來兩年內,全世界將出現一次新型的金融危機。這一金融危機的最大受害者將是一些新興市場國家,這對中國經濟的發展帶來了挑戰和新的機遇。
資金流動逆轉將導致新興市場國家金融危機
為什麼未來世界將出現新型的金融危機呢?這要從發達經濟體與新興市場經濟體過去近十年來金融業發展的基本格局談起。
以美國和英國為代表的發達經濟體,在過去近十年 ,受益於全球化的大趨勢,經濟不斷繁榮,但這種繁榮的基礎其實比較脆弱。這些經濟體自身的儲蓄相對不足,消費不斷增長,經濟的金融化趨勢不斷加強,其集中的表現就是家庭利用已有的金融資產,尤其是房地產為抵押,向銀行借款來支持其日益高漲的消費。這一格局發展的必然結果就是消費信貸鏈的破裂,集中的表現就是美國的次級房貸危機。次級房貸危機導致美國的金融機構必須重新估計金融風險的成本,也使這些金融機構必須重新分配自己的資產,以降低風險。
反過來看,新興市場經濟國家在過去十年的發展過程中,吸引了大量發達國家的資金,以墨西哥、俄羅斯、印度、巴西等國為例,其證券市場上一半以上的資金來自於國外。日益高漲的海外資金不僅推動了本地資產價格的高漲,也推動了本地經濟的繁榮,同時也帶來了本地貨幣實際匯率的不斷升值。這一系列過程為這些經濟體發生金融危機埋下了種子,其中最為突出的是兩個地區:一是波羅的海三國—愛沙尼亞、立陶宛和拉脫維亞,不僅經常賬戶出現了佔GDP 10%以上的赤字,同時財政赤字也日益加劇,國內價格上漲的趨勢愈演愈烈,而且,這些國家還實行了與歐元掛鉤的聯系匯率制度,這無疑是寫下了導致金融危機最佳的化學反應公式。
另一個非常脆弱的經濟體,就是印度。雖然印度經濟在過去3年內保持了年均8%以上的增長率,但是其宏觀經濟的情況不容樂觀:長期以來,印度的經常賬戶處於赤字狀態,證券市場一半以上的資金來自於海外,通貨膨脹率不斷上升,中央政府也是長期處於赤字狀態。
綜合考慮發達國家以及新興市場國家的一些經濟情況,我們不難得出一個結論:在未來兩年之內,世界經濟很可能發生資金流動逆轉的情形,那就是幾年前從發達經濟體爭先恐後湧入新興市場國家、追求高風險高回報的資金,在發達國家重估風險的情況下,紛紛逆轉涌回發達國家,加強發達國家金融機構的穩定度。這種趨勢的形成無疑會對發展中國家帶來直接的影響,並最終導致新興市場國家金融危機的形成。
新金融危機與亞洲金融危機的差異
這種金融危機同十年前發生的亞洲金融危機可能形式不同。十年前發生的亞洲金融危機,主要形式是國際收支的危機,那時亞洲出現了大量到期的外債需要償還,同時國際金融炒家紛紛擠兌,造成了這些國家外匯儲備不足,以至於不得不讓本幣大幅度貶值。新一輪金融危機的形式不見得以國際收支的短缺為標志,因為今天許多新興市場國家的外匯儲備量是比較高的,同時由於吸取了亞洲金融危機的教訓,這些國家並沒有大規模舉債,只是通過證券市場吸引了大量外資,但是,這並不等於說新興市場國家不面臨著金融危機,這種金融危機的形式是以大量的資金倒流從而導致本國證券市場價格大幅度縮水、本幣貶值,從而導致本地投資規模下降、經濟增長速度放緩甚至於衰退為表象的,這和幾年前這些新興市場國家經濟高漲、資產價格泡沫化恰好形成了一個逆反的鏡面圖像。這一新型金融危機的導火索很可能是波羅的楚游,從波羅的海三國可能傳導至東歐各國,再傳到南亞包括印度,之後再進一步傳到其他一些新興市場國家。
資金流動不能盲目放開,財政政策須保留一定的靈活性
一旦這樣的金融危機發生,中國經濟面臨著怎麼的挑戰呢?可能的情況是,一部分外資的表現也會如在其他新興市場經濟國家那樣紛紛出逃,對於中國的國際收支會產生一定的沖擊,給中國經濟帶來一定的通貨緊縮的壓力,但對於目前高速運轉(事實上是過快運轉)的中國經濟並不是壞事。而且,這一資金倒流的情況也會使人民幣升值的壓力有所緩解。但是不容否認,這種資金倒流會對國內的投資規模產生一定的沖擊,會在相當程度上導致中國經濟增長率的下降。另外,由於許多新興市場國家經濟增長率的下滑,也會間接通過對中國產品需求的下降,影響中國經濟的增長,這些都是這一新型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的沖擊。
我們必須看到,這一新興金融危機的到來對中國也蘊藏著巨大的「商機」。在這一輪金融危機發生的時候,很多新興市場的資產價格將大幅度縮水,這將是中國資金出國投向這些國家的絕好時機,這也是中國企業「走出去」、整合並購相應企業的最好時機。為此,中國經濟界需要做好資金上和項目研究方面的准備。從宏觀層面上講,宏觀經濟政策必須考慮到這一輪新型金融危機發生的可能性,在資金流動問題上必須穩扎穩打,不能盲目放開,要考慮到大量資金出走的可能性和由此帶來的壓力。當一輪金融危機發生的時候,楚游的經濟增長率必然會出現下滑,我們的財政政策必須保留一定的靈活度,在繼續實行當前穩健財政政策的前提下,必須做好項目上和資金上的准備,一旦新一輪金融危機在周邊國家發生,中國就可以轉向積極的財政政策,找到一些有資金保障和社會效益的投資項目。
總之,新一輪金融危機的風險已經來臨,全速前進的中國巨輪必須考慮到金融風暴可能帶來的沖擊,把握機遇,化解風險,我們的經濟發展航程將會前途光明。
·原因
1997年7月2日,亞洲金融風暴席捲泰國,泰銖貶值。不久,這場風暴掃過了馬來西亞、新加坡、日本和韓國等地。打破了亞洲經濟急速發展的景象。亞洲一些經濟大國的經濟開始蕭條,一些國家的政局也開始混亂。
那麼,亞洲金融風暴爆發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
在觀看了關於亞洲金融風暴的一系列報道和自己的研究之後,我找到如下幾方面的原因:
1.喬治·索羅斯的個人及一個支持他的資本主義集團的因素;
2.美國經濟利益和政策的影響;
3.亞洲國家的經濟形態導致。
一:喬治·索羅斯的個人及一個支持他的資本主義集團的因素:
「金融大鱷」「一隻假寐的老狼」是對這個金融怪才的稱謂。他曾說過,「在金融運作方面,說不上有道德還是無道德,這只是一種操作。金融市場是不屬於道德范疇的,它不是不道德的,道德根本不存在於這里,因為它有自己的游戲規則。我是金融市場的參與者,我會按照已定的規則來玩這個游戲,我不會違反這些規則,所以我不覺得內疚或要負責任。從亞洲金融風暴這個事情來講,我是否炒作對金融事件的發生不會起任何作用。我不炒作它照樣會發生。我並不覺得炒外幣、投機有什麼不道德。另一方面我遵守運作規則。我尊重那些規則,關心這些規則。作為一個有道德和關心它們的人,我希望確保這些規則,是有利於建立一個良好的社會的,所以我主張改變某些規則。我認為一些規則需要改進。如果改進和改良影響到我自己的利益,我還是會支持它,因為需要改良的這個規則也許正是事件發生的原因。」
眾所周知,索羅斯對泰銖的炒作是亞洲金融風暴的導火線。他是一個絕對有實力,有能力的金融家,然而通過玩弄亞洲國家政權,來達到他獲得巨額資本的目的顯然是卑劣的。
二:美國經濟利益和政策的影響:
1949年,新中國成立預示者社會主義陣營的建立。美國,作為資本主義頭號強國,有了危機感。他通過強大的經濟後盾在亞太地區建立起一個資本主義的統一戰線:韓國,日本,台灣直至東南亞,都成為美國的經濟附庸。這給亞洲一些國家飛速發展帶來了經濟支持。七十年代,東南亞一些國家的經濟迅猛發展。
但是,1991年,蘇聯解體標志著社會主義陣營的瓦解。美國當然不允許亞洲經濟繼續如此發展,於是,他開始收回他的經濟損失。對於索羅斯的行為,他是縱容的。
三:亞洲國家的經濟形態導致:
新馬太日韓等國都為外向型經濟的國家。他們對世界市場的依附很大。亞洲經濟的動搖難免會出現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狀況。以泰國為例,泰銖在國際市場上是否要買賣不由政府來主宰,而他本身並沒有足夠的外匯儲備量,面對金融家的炒作,該國經濟不堪一擊。而經濟決定政治,所以,泰國政局也就動盪了。
·啟示
(1)一個國家經濟的開放程度,是建立在強大的經濟實力和穩定的政權基礎上的,只有經濟實力雄厚,政權穩固才能談及真正的發展經濟。
(2)一個經濟學家,只有有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才能促進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否則,他將不是一個真正的經濟學家,並對經濟發展起阻礙作用。
(3)只有提高綜合國力,才能使一個國家立於不敗之地。
編輯本段產生
泰國的金融危機事發於股票市場和外匯市場的動亂。首先是外匯市場的美元收縮沖擊,使得泰銖在很短的時間內大幅度貶值,進一步影響了泰國的股票市場和金融體系,東南亞的金融市場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捆綁經濟,而且各國的貨幣不統一,在國際化的金融市場上美元最終成為交易單位。間接的為金融危機的爆發創造了助動力。
所以,東南亞金融危機的爆發來自於外匯市場的沖擊,貨幣危機又成了金融危機的附屬。
編輯本段亞洲金融危機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概況
1997年6月,一場金融危機在亞洲爆發,這場危機的發展過程十分復雜。到1998年年底,大體上可以分為三個階段:1997年6月至12月;1998年1月至1998年7月;1998年7月到年底。
第一階段:1997年7月2日,泰國宣布放棄固定匯率制,實行浮動匯率制,引發了一場遍及東南亞的金融風暴。當天,泰銖兌換美元的匯率下降了17%,外匯及其他金融市場一片混亂。在泰銖波動的影響下,菲律賓比索、印度尼西亞盾、馬來西亞林吉特相繼成為國際炒家的攻擊對象。8月,馬來西亞放棄保衛林吉特的努力。一向堅挺的新加坡元也受到沖擊。印尼雖是受「傳染」最晚的國家,但受到的沖擊最為嚴重。10月下旬,國際炒家移師國際金融中心香港,矛頭直指香港聯系匯率制。台灣當局突然棄守新台幣匯率,一天貶值3.46%,加大了對港幣和香港股市的壓力。10月23日,香港恆生指數大跌1211.47點;28日,下跌1621.80點,跌破9 000點大關。面對國際金融炒家的猛烈進攻,香港特區政府重申不會改變現行匯率制度,恆生指數上揚,再上萬點大關。接著,11月中旬,東亞的韓國也爆發金融風暴,17日,韓元對美元的匯率跌至創紀錄的1 008∶1。21日,韓國政府不得不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求援,暫時控制了危機。但到了12月13日,韓元對美元的匯率又降至1 737.60∶1。韓元危機也沖擊了在韓國有大量投

㈦ 東南亞經濟危機始末如何

http://bbs.icxo.com/dispbbs.asp?boardID=1799&ID=90491
97東南亞金融危機

東南亞金融危機始於泰國貨幣危機,而泰國貨幣危機早在1996年已經開始醞釀。當年,泰國經常貿易項目赤字高達國內生產總值的8.2%,為了彌補大量的經常項目赤字和滿足國內過度投資的需要,外國短期資本大量流入房地產、股票市場,泡沫經濟膨脹,銀行呆賬增加,泰國經濟已顯示出危機的徵兆。1997年以來,由於房地產市場不景氣、未償還債務急劇上升,泰國金融機構出現資金周轉困難,並且發生了銀行擠兌的事件。5月中旬,以美國大投機家喬治·索羅斯的量子基金為首的國際投資者對泰銖發動猛烈沖擊,更加劇了泰國金融市場的不穩定性。7月2日,泰國貨幣危機終於全面爆發,並由此揭開了時至今日尚未平息的亞洲金融危機的序幕。

(一) 7月2日,泰國貨幣危機全面爆發並迅速波及整個東南亞金融市場
7月2日,泰國宣布放棄自1984年以來一直實施的固定匯率制度安排,改行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當天泰銖即貶值20%,這標志著泰國貨幣危機全面爆發。由於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等周邊國家也面臨著與泰國相似的一些問題,再加上所謂的「接觸傳染」效應以及國際投機者的不斷狙擊,泰銖的暴跌在東南亞各國形成了「多米諾骨牌效應」,貨幣風潮迅速波及到整個東南亞市場。
7月11日,菲律賓首先步泰國後塵,宣布貨幣自由浮動。菲律賓比索當天貶值11.5%,利率一夜之間猛升到25%;印尼則宣布印尼盾匯率的波幅由8%擴大到12%;一向穩健的新加坡元也於7月18日跌至30個月以來的最低點1.4683新元兌換1美元;8月14日,印尼宣布匯率自由浮動,當天印尼盾再次貶值5%;8月16日,馬來西亞林吉特暴跌了6%,跌至24年來的最低點。東南亞外匯市場的震盪,使投資者信心受挫,外資大量撤離,東南亞股市也因此低迷,泰國貨幣危機由此逐步發展成為更為廣泛的東南亞金融危機。在這場金融危機中,港元聯系匯率制也接受了嚴峻的挑戰,香港特區政府採取果斷對策,成功地捍衛了港幣聯系匯率制度,但是,由於利率飆升,香港股市為此受到較大沖擊。
為了幫助東南亞國家早日擺脫危機,國際社會伸出了援助之手。7月份在上海召開了東亞和太平洋地區中央銀行行長會議,8月份又在東京舉行了由IMF主持的有關對泰國提供經濟援助的會議。為了協助泰國走出困境,IMF等國際組織和包括中國及中國香港在內的亞太一些國家和地區共同承諾向泰國提供172億美元的經濟援助。面對泰國銀行高達1萬億泰銖的呆賬以及900億美元的外債,國際社會的172億美元貸款援助顯然不能從根本上挽救泰國的經濟、金融危機,但至少增強了泰國人民以及國際社會戰勝金融危機的信心。

(二)10月17日,台灣貨幣當局主動貶值,香港股市暴跌,並引發全球股市大幅下滑,東南亞金融市場再度動盪.
10月17日,台灣貨幣當局在經濟狀況良好,經濟項目盈餘,外匯儲備充足,有能力維護新台幣穩定的情況下,突然主動放棄了對外匯市場的干預,當日,新台幣兌美元的匯價即跌至29.5,為10年來的最低水平。新台幣主動貶值,從經濟上講是競爭性貶值,從政治上講是別有用心的政治預謀,它不僅進一步動搖了投資者對東南亞的信心,加劇了東南亞金融市場的混亂,並且在心理上進一步孤立了香港,使得投機者再次將目光轉向香港。為了維持港元聯系匯率制,維護香港及整個東南亞地區的穩定,香港政府和金融管理局一方面動用外匯儲備在外匯市場進行積極干預,另一方面只得提高銀行間市場短期利率。10月23日,同業隔夜拆借利率一度由7%上升至300%,港元兌美元匯價也一度升至聯系匯率制實施14年來最高水平(7.6150)。而香港股市在匯價和銀行短期利率高企的影響下,受投機沽售力量沖擊大幅滑落。

從10月20日起,香港股市連續4個交易日大幅下滑,恆生指數前後共計跌去3000點。10月23日,港股曾兩度跌破1萬點關口,恆生指數跌幅高達10.4%,亞太股市、歐美股市受其牽累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跌。到10月26日,東南亞國家和地區的股市跌幅已達到30%以上。由於東南亞與日本、美國和歐盟有緊密的經貿合作關系,東南亞金融動盪對日美歐的對外貿易、投資、經濟形勢造成了一定的影響。而香港股市的深幅下跌再次挫傷了全球投者的信心,加上市場對美聯儲加息的擔憂,27日,全球股市同時發生大幅下跌,各主要股票指數日跌幅少則2%,高的竟達15%,其中紐約道·瓊斯指數暴瀉了554.26點,創下歷史上最大的日跌點數。受此影響,28日,香港恆生指數再次下探,自1996年來首次跌破1萬點,最低見到8775.88點,跌幅達13.7%。至此,與8月份最高點相比,香港股市跌幅幾乎過半。
全球股市在經歷了這次激烈調整之後,由於人們對世界經濟形勢仍然看好,許多股市在大跌之後都有回升現象,亞洲市場也一度呈現出向好的趨勢。可是,韓國金融危機的爆發卻再次將東南亞捲入了第三輪金融風波之中。

(三)11月20日,韓國金融再起風波,金融風潮襲卷韓國、日本
自1997年初起,韓國許多大財團先後陷入了破產倒閉的絕境,經濟受到極大的沖擊,加上東南亞金融動盪的影響,韓國經濟負增長跌至多年來的最低點。進入11月,韓國金融形勢繼續急劇惡化,股市持續低迷,韓圓匯價創新低。11月17日,由於政府金融改革法案未獲通過,韓圓兌美元的比價突破1000:1大關,股票綜合指數跌至500點以下。
11月20日,韓國中央銀行決定將韓圓匯率浮動范圍由2.25%擴大到10%,至此韓國開始成為亞洲金融風波的新熱點。
進入12月份以後,在人們認為東南亞金融危機最危險的時刻已經過去,金融風暴漸趨平息之際,韓國金融危機愈演愈烈。截至12月11日,韓國已有14家商業銀行和商人銀行被政府宣布停業。12月15日,韓國宣布韓圓自由浮動。12月22日,美國信用等級評定機構標准普爾公司將韓國外匯債務的信用等級下降了4個等級。12月23日,韓國政府公布,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統計標准,截至9月底止,韓國外債總額已達1197億美元,其中約800億美元為1年內到期的短期貨款,而外匯儲備不足又超出預想,致使當天韓圓匯率又暴跌16.4%,較之7月1日,韓圓已經貶值了54.8%;當日韓國股票市場綜合股票價格指數也下滑了7.5%,下浮幅度之大創下歷史之最。

東南亞及韓國金融風潮對於日本經濟及金融無疑是雪上加霜。90年代初日本「泡沫」經濟破滅後,日本經濟便陷入了停滯狀態,股市低迷,房地產市場大幅萎縮,銀行呆賬、壞賬劇增。1997年以來,證券公司違規交易事件迭出,日本四大證券公司相繼爆出行賄黑社會的丑聞。進入11月,又連續發生了日本第10大銀行——北海道拓殖銀行和日本第四大證券公司山一證券公司倒閉事件。大型金融機構的連續倒閉嚴重影響了人們對日本經濟的信心,日元與美元匯率由此跌破128日元大關。由於日本經濟基礎良好,外匯儲備充裕,不會像泰國、韓國那樣全面爆發嚴重的經濟金融危機,但是,日本金融體系存在的種種問題卻因此再次引起了世人的注意。

(四)進入1998年,亞洲匯市和股市連連走低,全球金融市場依舊跌宕不已,亞洲金融危機仍在持續
新年伊始,由於市場信心危機,亞洲外匯市場和股票市場行情繼續雙雙下跌:1月5日,泰國匯率首次跌破50銖兌1美元大關,創歷史最低記錄,也是泰國自1997年7月宣布實行浮動匯率制以來,泰銖匯率跌幅最大的一天;韓圓則由1997年最後一個交易日1695兌1美元的水平再次探低到1780韓圓兌1美元;印尼盾與美元的匯價也下跌11.6%。1月6日,菲律賓比索兌美元匯率首次一度跌破45比索兌1美元大關,日跌幅達6%。1月7日,日元對美元的比價跌至134.8日元,創下近6年來的最低點,日經指數也跌破15000點大關,1月9日,紐約道·瓊斯指數急挫222.2點,跌幅達2.85%,歐洲主要股市紛紛告跌。1月12日亞洲股市再次出現較大跌幅,其中新加坡和香港跌幅最大,分別下跌了104.51點和773.58點,跌幅為8.88%和8.70%,泰國股市、匯市也再創歷史新低。

(五)危機的嚴重後果
(1) 東南亞國家和地區的外匯市場和股票市場劇烈動盪,以1998年3月底與1997年7月初的匯率比較。各國股市都縮水三分之一以上。各國貨幣對美元的匯率跌幅在10%~70%以上,受打擊最大的是泰銖、韓圓、印尼盾和新元,分別貶值39%、36%、72%和61%。
(2) 危機導致大批企業、金融機構破產和倒閉。例如,泰國和印尼分別關閉了56家和17家金融機構,韓國排名居前的20家企業集團中已有4家破產,日本則有包括山一證券在內的多家全國性金融機構出現大量虧損和破產倒閉,信用等級普遍下降。泰國發生危機一年後,破產停業公司、企業超過萬家,失業人數達270萬,印尼失業人數達2000萬。
(3) 資本大量外逃,據估計,印尼、馬來西亞、韓國、泰國和菲律賓私人資本凈流入由1996年的938億美元轉為1998年的凈流出246億美元,僅私人資本一項的資金逆轉就超過1000億美元。
(4) 受東南亞危機影響,1998年日元劇烈動盪,6月和8月日元兌美元兩度跌至146.64日元,為近年來的最低點,造成西方外匯市場的動盪。
(5)東南亞金融危機演變成經濟衰退並向世界各地區蔓延。在金融危機沖擊下,泰國、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四國經濟增長速度從危機前幾年的8%左右下降到1997年的3.9%,1998年上述四國和香港、韓國甚至日本經濟都呈負增長。東亞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引發了俄羅斯的金融危機並波及其他國家。巴西資金大量外逃,哥倫比亞貨幣大幅貶值,進而導致全球金融市場劇烈震盪,西歐美國股市大幅波動,經濟增長速度放慢。

97東南亞金融危機原因分析

東南亞金融危機與1994年底至1995年春的墨西哥金融危機的表象特徵十分相似。一是進口增長過快,出口上升緩慢,經常項目逆差擴大;二是匯率貶值,資金外流,外匯儲備銳減;三是金融機構經營困難,大批企業破產倒閉;四是利率上升,物價上漲、工人失業、經濟下滑。但是,東南亞金融危機對世界經濟特別是對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影響遠非墨西哥金融危機所可比擬。在不到三年的時間內,前後兩次震盪全球的金融危機居然都在發展中國家脫貧致富的部分「龍」「虎」國發生,這是一個發人深省的問題。多年來,國內外學者都在探索這兩場金融危機發生的原因。從表面看,這些國家發生金融風波的原因有兩個方面:

(一)國際資本大規模進入,國際投機資本肆意破壞。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經濟全球化伴隨著科技和信息革命不斷向廣度和深度發展。進入90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主要表現在國際金融市場的發展上。其突出表現:

一是國際資本流動規模越來越大。跨國資本從1990年的4400億美元增至1999年15700億美元。1996年西方主要國家的跨國股票和債券累計額佔有GDP的比重超過了100%,美國就高達10萬億美元。

二是國際資本流動速度加快。最典型的是跨國外匯交易急劇增加。1986——1995年,扣除重復計算,國際外匯交易的日交易額從1880億美元猛增至12000億美元,它佔世界全部外匯儲備的比重從37%增加到84%。

三是金融市場波動更為劇烈。集中表現於利率波動和匯率變動大。1993——1996年,國際金融市場利率變動幅度高達3%。1991——1999年3月,日元匯率變動幅度高達70%,美元、馬克、加拿大元的匯率變動幅度也達20%~30%。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趨勢下,發展中國家在加速融入國際金融市場一體化進程。表現之一是90年代以來,流入發展中國家的國際私人資本猛增,而且主要集中於經濟增長快、開放程度高的東亞和拉美國家。1991——1996年,發展中國家每年引進的外資凈額從1000億美元增至3000億美元,其中私人資本從440億美元增至2400億美元,東亞從190億美元增至1100億美元,占流入發展中國家總數的40%。墨西哥和泰國在危機爆發之前,外資流入的規模都是很大的。

墨西哥1994年底外債余額854億美元,佔GDP的50%多,另有國際直接投資近200億美元;泰國1996年9月外債余額771億美元,佔GDP的45%,另有國際直接投資200億美元。外資大規模流入東亞和拉美發展中國家,不僅給這些國家解決了建設資金不足的矛盾,而且帶來了技術和市場,促成了這些國家經濟的高速度增長。但是,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金融國際化程度不同。發達國家金融一體化程度高,主要發達國家之間的實際利率差逐步縮小。發展中國家參與國際金融市場的一體化程度較低,與發達國家的利率差較大,為賺取利差和匯差,國際短期資本頻繁地在一些發展中國家流出和流入。這就給利用利率差和匯率差賺取收益的國際金融投機商以機會。事實上,在國際資本流動中,也不乏專門的國際金融炒家。據海外輿論報道,1997年5月泰國匯率開始貶值後,美國金融投機商索羅斯就在泰國外匯市場投放了60億美元,進行外匯炒作,把泰銖逼上絕路。1992年歐洲匯率體系不穩時,此人利用英鎊匯率的變動在外匯市場上買進賣出,賺取了10億美元,並迫使英鎊退出歐洲匯率體系。但我們在討論這方面的原因時有兩個問題需要弄清楚。

第一個問題是,發展中國家放鬆對外資流動的控制,大量引進外資是否對頭?
第二個問題是國際金融投機商利用的機會來自哪裡?

第一個問題的回答是肯定的。在經濟全球化和國際金融市場一體化的今天,國際資本流動已經成為驅動世界經濟發展的引擎,實現資源在全球范圍內有效配置的杠桿。在當代,不管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把引進外資作為加快本國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東亞和拉美國家之所以能在短時間內躋身新興工業化國家前列,在相當程度上是得益於這些國家能適應國際經濟環境的變化,以積極態度對待外資,並有效利用了國際資本帶來的好處。

第二個問題的答案也很清楚,國際金融投機商利用的機會不是他們自己創造的,而是他們發現的。顯然,如果一個國家的利率和匯率比較穩定,他們就沒有投機的機會。換句話說,是他們看準了一國金融危機發生的可能性,才利用金融市場的動盪機會來發財的。例如,墨西哥發生金融危機之前,最先感覺到危機威脅從而轉移資本的是本國居民。當時,墨國居民得知出口增長下降,國際收支逆差增大,外匯儲備減少,本國貨幣將貶值,從而大量購入美元,加速外匯儲備減少,引起匯率波動,然後,外資才開始抽逃。可見,發生金融危機是一個國家的經濟運行系統出了問題,內因起決定性作用,國際金融投機商只起了一種外部推動作用。

(二) 金融自由化、國際化改革過快。
應當肯定,80年代以來,特別是最近幾年,東亞和拉美地區的新興工業化國家在推進金融體制改革方面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放鬆銀行業務限制,取消外匯管制,開放證券市場,鼓勵本國金融機構對外擴張,等等,加快了金融自由化,國際化的步伐。擔是,把其中一些國家發生金融危機的原因歸結為對外開放金融市場是不準確的。當然,如果這些國家繼續實行金融抑制政策,金融市場不開放,國際資本不能自由流出或流入,投機商也無計可施,危機自然不會發生。但國際資本不是隨意流動的,其流動的目的是賺取更大的收益和分散風險,決定國際資本投資者手中的錢流向的基本要素取決於受資國的金融開放程度和經濟前景。如果一個國家實行金融開放後,經濟高速度增長,資本收益率也高,外資流入增加是自然現象。但是,外資大量進出和金融投機商得手不能歸罪於經濟金融的開放,而應從受資國的內部因素尋找原因。墨西哥、泰國等實行金融市場自由化、國際化,是這些國家經濟發展的必然,但並不構成這些國家發生金融危機的必然,而它們的經濟政策、經濟體制和結構與國際經濟環境變化,特別是與國際金融市場一體化要求的下述種種脫節之處,才是金融危機生成的原因。
經濟政策不適應國際金融市場變化。在國際金融市場波動幅度增大的條件下,墨西哥和東南亞國家仍對匯率和利率變化實行限制,對國際金融市場波動反映滯後。

例如,墨西哥90年代初實行比索對美元的固定匯率,而90年代前四年累計下來的通貨膨脹達53%,外貿逆差870億美元,在匯率沒有反映這種情況的條件下,比索貶值是必然的。但是當時的墨西哥政府面對比索高估遲遲不採取適時貶值的措施,以致出口受阻,外貿逆差逐年擴大,給金融危機埋下了禍根。同時,當時的墨西哥政府為了治理通脹,提高國內儲蓄率,吸收外資以支持進口商品的外匯需求,實行了高利率政策。1990-1992年墨西哥實際利率高達20%-25%,1993年略有下降,但仍達14%左右,大大高於國際市場利率,而國內企業貸款的實際利率比這還高。這種高利率政策既使墨西哥企業無法承受利息成本而無力歸還銀行貸款,造成銀行壞賬問題嚴重,又使墨西哥對外支付高額利息,造成國際收支惡化,貨幣貶值壓力加大。

又如泰國,長期實行泰銖與美元聯系匯率制,14年來,一直保持在25銖左右兌換1美元的水平上,當美元貶值時,它對西方主要貨幣的匯率也隨之貶值,增強了出口競爭力。當美元升值時,泰銖隨之升值,出口競爭力下降。1996年以後,美元對日元持續升值,泰銖隨之升值,出中競爭力下降。1996年以後,美元對日元持續升值,泰銖對日元也不斷升值,成為進口增長過快和出口增長率降低,以及國際收支惡化的重要原因。

經濟體制不適應對外開放。一國經濟開放之後,外資流入增加,本應加強金融體制建設。但是,東南亞國家和墨西哥對金融市場開放的准備不充分,國內金融體系不健全,金融市場的基礎設施不足,監管措施和機構不完備,盲目向外資開放。例如,在本國銀行體系風險過大的情況下,泰國主動向外商提供低息美元貸款,為房地產投資熱火上澆油。國際資本自由流動必然導致本幣和外幣的頻繁交易,採用中央銀行控制匯率的方法與巨額外匯交易相矛盾,當資本外流增大時,對外匯的需求增加,本幣貶值受到壓力。為了捍衛聯系匯率,泰國在一個月內就動用了4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仍杯水車薪無濟於事,給國際金融投機商炒作外匯以可乘之機。1994年12月20日,墨西哥中央銀行曾經一天之內拋售幾十億美元,企圖把比索兌美元的比價穩定在政府設置的指標范圍內,結果仍抑制不住比索跌勢,外匯儲備銳減到無法保持經濟正常運轉的60億美元,次日不得不宣布中央銀行不再干預外匯市場。這些事實說明,政府行為與市場對抗,難以成功。只有適應市場規律,實行浮動匯率才是出路。

1、金融體系不適應金融市場的發展,長期資本市場發展滯後。經濟過熱導致「泡沫經濟」,形成脫離實體經濟的虛假繁榮,只是金融動盪的表層原因。長期資本市場建設滯後造成金融市場結構不合理才是深層次原因。具體包括:一是資本結構不合理,投資者較少用中長期債券籌資,而主要依靠銀行貸款,而且往往是短期資金,不適應長期投資項目的需要。二是信貸投向結構不合理。銀行傾向於提供非生產性用途的貸款。例如,泰國的銀行貸款有1/4是消費性貸款,1/4是房地產貸款,這類貸款難以產生收益,銀行壞帳增加。據世界銀行斷定,1996年泰國放款機構的不良貸款占其貸款規模的10%,達155億美元,1997年銀行的壞賬相當於泰國GDP的9%。三是外資結構不合理。由於中長期資本市場不發達,外資多以短期資本形式流入。1994年進入墨西哥的700多億美元外資中,3/4屬於短期證券資本,美國互助基金一類的短期投資比重很大,其中進入股市的有330多億美元。1995年流入泰國的6466億泰銖外資中,直接投資僅上中5.5%,商業銀行貸款佔51.1%,且大部分是短期貸款,投機性和流動性最大的非居民泰銖存款和證券投資佔30.7%。由於金融市場結構不合理,當宏觀經濟不穩定時,外資抽逃,引發股價下跌,金融機構癱瘓,本幣貶值,是不足為怪的。

2、產業結構調整不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一是東南亞國家和墨西哥的產業結構調整片面迎合外資投向,不但彼此之間及其與後起的工業化國家的產業結構趨同,而且過分集中技術含量不高的一般加工工業。二是這些國家的基礎設施和基礎工業能力較低,國內科技水平不高,對進口技術和設備的依賴過大。三是勞動成本上升過快,不利於勞動密集型製成品出口,國際競爭能力被削弱,出口增長速度下降,造成國際收支巨額逆差,導致宏觀經濟不穩定。例如,墨西哥和泰國的出口產業面對來自後起的工業化國家低成本同類產品的競爭,未能升級換代,以致競爭力減弱,出口增長緩慢,國際收支逆差擴大,兩國在危機爆發之前,外貿逆差佔GDP的比例分別接近和超過了8%,大大高於國際公認的安全線5%,成為金融危機爆發的直接推動因素。

3、貽誤時機,調整不及時。當出現金融動盪之後,政府出於種種原因,對經濟政策,經濟體制和結構不及時調整,以致貽誤時機,激化矛盾。墨西哥和泰國的情況都是這樣。1968—1988年墨西哥先後有4屆總統因經濟危機而下台。1994年西方經濟復甦,利率隨之上揚,加上當時墨西哥政局不穩,一些外國投資者便開始抽走資金,貨幣危機苗頭已經出現。此時,本應果斷採取調整措施,但當時的薩利納斯總統為了贏得年底的總統選舉連任,不但不及時調整貨幣政策,改革匯制,反而動用了上百億美元的國際儲備彌補虧空,極力製造繁榮假象。結果等到當年12月1日新總統塞迪略就職時,國庫剩下的國際儲備已經不多,12月19日晚遂決定通過比索一次性貶值15%,來促進出口,減少進口,阻止資金外流,穩定外匯市場,結果引起始料不及的比索匯價暴跌,最終釀成了嚴重的金融危機。1997年2月,泰國金融形勢開始惡化,政府未採取拯救措施。5月,泰銖貶值到14年的最低點,政府仍堅持對匯率的控制。對應該倒閉的金融機構,政府仍實行注資的做法,白白花費了大量資金。7月,被迫實行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之後,泰銖繼續貶值,外匯儲備持續下降,但政府仍背著多年經濟高速度增長和「虎」國的美譽包袱,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援助計劃猶豫不決,以致矛盾越積越多,一發難以收拾。此外,墨西哥、泰國等政局不穩,貧富差距擴大,社會矛盾加深,也是金融危機爆發的一個促成因素。

㈧ 菲律賓比索在一年中什麼時候換人民幣劃算

4月底
換錢人民幣先換美元過去再換比索最劃算在國內換好大面值的美元(要換100面值的,小面值的匯率不如大面值的好。

㈨ 東南亞經濟風暴具體情況

1997年6月,一場金融危機在亞洲爆發,這場危機的發展過程十分復雜。到1998年年底,大體上可以分為三個階段:1997年6月至12月;1998年1月至1998年7月;1998年7月到年底。

第一階段:1997年7月2日,泰國宣布放棄固定匯率制,實行浮動匯率制,引發了一場遍及東南亞的金融風暴。當天,泰銖兌換美元的匯率下降了17%,外匯及其他金融市場一片混亂。在泰銖波動的影響下,菲律賓比索、印度尼西亞盾、馬來西亞林吉特相繼成為國際炒家的攻擊對象。8月,馬來西亞放棄保衛林吉特的努力。一向堅挺的新加坡元也受到沖擊。印尼雖是受「傳染」最晚的國家,但受到的沖擊最為嚴重。10月下旬,國際炒家移師國際金融中心香港,矛頭直指香港聯系匯率制。台灣當局突然棄守新台幣匯率,一天貶值3.46%,加大了對港幣和香港股市的壓力。10月23日,香港恆生指數大跌1 211.47點;28日,下跌1 621.80點,跌破9 000點大關。面對國際金融炒家的猛烈進攻,香港特區政府重申不會改變現行匯率制度,恆生指數上揚,再上萬點大關。接著,11月中旬,東亞的韓國也爆發金融風暴,17日,韓元對美元的匯率跌至創紀錄的1 008∶1。21日,韓國政府不得不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求援,暫時控制了危機。但到了12月13日,韓元對美元的匯率又降至1 737.60∶1。韓元危機也沖擊了在韓國有大量投資的日本金融業。1997年下半年日本的一系列銀行和證券公司相繼破產。於是,東南亞金融風暴演變為亞洲金融危機。

第二階段:1998年初,印尼金融風暴再起,面對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為印尼開出的葯方未能取得預期效果。2月11日,印尼政府宣布將實行印尼盾與美元保持固定匯率的聯系匯率制,以穩定印尼盾。此舉遭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及美國、西歐的一致反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揚言將撤回對印尼的援助。印尼陷入政治經濟大危機。2月16日,印尼盾同美元比價跌破10 000∶1。受其影響,東南亞匯市再起波瀾,新元、馬幣、泰銖、菲律賓比索等紛紛下跌。直到4月8日印尼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就一份新的經濟改革方案達成協議,東南亞匯市才暫告平靜。1997年爆發的東南亞金融危機使得與之關系密切的日本經濟陷入困境。日元匯率從1997年6月底的115日元兌1美元跌至1998年4月初的133日元兌1美元;5、6月間,日元匯率一路下跌,一度接近150日元兌1美元的關口。隨著日元的大幅貶值,國際金融形勢更加不明朗,亞洲金融危機繼續深化。

第三階段:1998年8月初,乘美國股市動盪、日元匯率持續下跌之際,國際炒家對香港發動新一輪進攻。恆生指數一直跌至6 600多點。香港特區政府予以回擊,金融管理局動用外匯基金進入股市和期貨市場,吸納國際炒家拋售的港幣,將匯市穩定在7.75港元兌換1美元的水平上。經過近一個月的苦鬥,使國際炒家損失慘重,無法再次實現把香港作為「超級提款機」的企圖。國際炒家在香港失利的同時,在俄羅斯更遭慘敗。俄羅斯中央銀行8月17日宣布年內將盧布兌換美元匯率的浮動幅度擴大到6.0~9.5∶1,並推遲償還外債及暫停國債券交易。9月2日,盧布貶值70%。這都使俄羅斯股市、匯市急劇下跌,引發金融危機乃至經濟、政治危機。俄羅斯政策的突變,使得在俄羅斯股市投下巨額資金的國際炒家大傷元氣,並帶動了美歐國家股市的匯市的全面劇烈波動。如果說在此之前亞洲金融危機還是區域性的,那麼,俄羅斯金融危機的爆發,則說明亞洲金融危機已經超出了區域性范圍,具有了全球性的意義。到1998年底,俄羅斯經濟仍沒有擺脫困境。1999年,金融危機結束。

1997年金融危機的爆發,有多方面的原因,我國學者一般認為可以分為直接觸發因素、內在基礎因素和世界經濟因素等幾個方面。

直接觸發因素包括:(1)國際金融市場上游資的沖擊。目前在全球范圍內大約有7萬億美元的流動國際資本。國際炒家一旦發現在哪個國家或地區有利可圖,馬上會通過炒作沖擊該國或地區的貨幣,以在短期內獲取暴利。(2)亞洲一些國家的外匯政策不當。它們為了吸引外資,一方面保持固定匯率,一方面又擴大金融自由化,給國際炒家提供了可乘之機。如泰國就在本國金融體系沒有理順之前,於1992年取消了對資本市場的管制,使短期資金的流動暢通無阻,為外國炒家炒作泰銖提供了條件。(3)為了維持固定匯率制,這些國家長期動用外匯儲備來彌補逆差,導致外債的增加。(4)這些國家的外債結構不合理。在中期、短期債務較多的情況下,一旦外資流出超過外資流入,而本國的外匯儲備又不足以彌補其不足,這個國家的貨幣貶值便是不可避免的了。

內在基礎性因素包括:(1)透支性經濟高增長和不良資產的膨脹。保持較高的經濟增長速度,是發展中國家的共同願望。當高速增長的條件變得不夠充足時,為了繼續保持速度,這些國家轉向靠借外債來維護經濟增長。但由於經濟發展的不順利,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亞洲有些國家已不具備還債能力。在東南亞國家,房地產吹起的泡沫換來的只是銀行貸款的壞賬和呆賬;至於韓國,由於大企業從銀行獲得資金過於容易,造成一旦企業狀況不佳,不良資產立即膨脹的狀況。不良資產的大量存在,又反過來影響了投資者的信心。(2)市場體制發育不成熟。一是政府在資源配置上干預過度,特別是干預金融系統的貸款投向和項目;另一個是金融體制特別是監管體制不完善。(3)「出口替代」型模式的缺陷。「出口替代」型模式是亞洲不少國家經濟成功的重要原因。但這種模式也存在著三方面的不足:一是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的階段,生產成本會提高,出口會受到抑制,引起這些國家國際收支的不平衡;二是當這一出口導向戰略成為眾多國家的發展戰略時,會形成它們之間的相互擠壓;三是產品的階梯性進步是繼續實行出口替代的必備條件,僅靠資源的廉價優勢是無法保持競爭力的。亞洲這些國家在實現了高速增長之後,沒有解決上述問題。

世界經濟因素主要包括:(1)經濟全球化帶來的負面影響。經濟全球化是世界各地的經濟聯系越來越密切,但由此而來的負面影響也不可忽視,如民族國家間利益沖撞加劇,資本流動能力增強,防範危機的難度加大等。(2)不合理的國際分工、貿易和貨幣體制,對第三世界國家不利。在生產領域,仍然是發達國家生產高技術產品和高新技術本身,產品的技術含量逐級向欠發達、不發達國家下降,最不發達國家只能做裝配工作和生產初級產品。在交換領域,發達國家能用低價購買初級產品和壟斷高價推銷自己的產品。在國際金融和貨幣領域,整個全球金融體系和制度也有利於金融大國。

這次金融危機影響極其深遠,它暴露了一些亞洲國家經濟高速發展的背後的一些深層次問題。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不僅是壞事,也是好事,這為推動亞洲發展中國家深化改革,調整產業結構,健全宏觀管理提供了一個契機。由於改革與調整的任務十分艱巨,這些國家的經濟全面復甦還需要一定的時間。但亞洲發展中國家經濟成長的基本因素仍然存在,經過克服內外困難,亞洲經濟形勢的好轉和進一步發展是大有希望的。

發生在1997 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是繼三十年代世界經濟大危機之後,對世界經濟有深遠影響的又一重大事件。這次金融危機反映了世界和各國的金融體系存在著嚴重缺陷,包括許多被人們認為是經過歷史發展選擇的比較成熟的金融體制和經濟運行方式,在這次金融危機中都暴露出許許多多的問題,需要進行反思。這次金融危機給我們提出了許多新的課題,提出了要建立新的金融法則和組織形式的問題。本書試圖進行這方面的研究。本書研究的中心問題是如何解脫本世紀初貨幣制度改革以後在不兌現的紙幣本位制條件下各國形成的貨幣供應體制和企業之間在新形勢下形成的債務衍生機制帶來的幾個世紀性的經濟難題,包括 :(1)企業債務重負,銀行壞賬叢生,金融和債務危機頻繁;(2)社會貨幣供應過多,銀行業務過重,宏觀調控難度加大;(3)政府稅收困難,財政危機與金融危機相拌;(4)通貨膨脹纏繞著社會經濟,泡沫經濟時有發生,經濟波動頻繁,經濟增長經常受阻;(5)企業資金不足帶來經營困難,提高了破產和倒閉率,企業兼並活動頻繁,降低了企業的穩定性,增加了失業,不利於經濟增長和社會的穩定。(6)不平等的國際貨幣關系給世界大多數國家帶來重負並造成許許多多國際經濟問題。以上問題最深層的原因,是貨幣制度的不完善和在社會化大生產條件下企業之間交易活動產生的新機制未被人們充分認識。本書的思路是,建立一種權威性的企業交易結算的中介系統——國家企業交易中介結算系統,解脫企業之間的債務鏈,消除企業和銀行壞賬產生的基礎,以避免債務和金融危機的發生,並減少通貨膨脹和泡沫經濟的危害,促進經濟的穩定增長。在這個創新過程中,還會產生國家稅收和財政支出方式的創新,減少財政赤字的發生。同時,還會產生企業制度的創新,減少企業的破產倒閉和兼並現象,增強企業的穩定性。並且,還將對國際結算方式進行創新,對國際貨幣的使用進行改革。這個過程不是一個簡單的經濟問題的治理,而是對紙幣制度所存在的嚴重缺陷的修正,是對貨幣供應和流通體制的創新,是金融體制的重大變革,並且,這種變革帶來經濟運行機制的諸多方面的調整。

亞洲金融風暴對經濟的直接影響
1.股市價值下滑2成至5成
由1997年10月至1998年10月間,亞洲各國及地區,除了中國外,都面對股市的大幅下跌。日本及台灣下跌約2成,餘下的地方都超過4成;馬來西亞更下跌超過5成。在短短期間,各國及地方都損失四成多的資產,情況實在令人驚心。
2.匯市價值亦出現貶值
經過金融風暴,各國及地方的幣值都相繼下調。四小龍,除香港維持聯系匯率免去貶值可能性外,其餘亞洲國家及地區的貨幣〔中國除外〕有30%至80%的貶值。印尼的貶值更高達340%。這些都對整體資產價值做成龐大的打擊。
3.貶值後出入口不升反跌
有些政策人士,特別是國際組織如世界銀行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都認為貶值會有助於出入口的競爭力,刺激經濟復甦。但事實卻剛巧相反,1998年的預測,除了印度外,其餘各國和地區都出現負增長。出口下跌的估計達5%至10%。而入口更出現大幅減少。除了台灣和香港只下跌6%至10%,其餘下跌超過12%以上;泰國和印尼更大幅減少3成。顯示貶值不一定可以增加出口,減少入口也只能延緩而已。
4.經濟前景都出現相當負增長
結果,亞洲各國和地區的經濟由高速增長突然轉為負增長。除中、印、台外,余無一倖免。韓、馬、泰估計負增長6%-8%;印尼則出現可能18%的大幅負增長。
5.失業情況急趨惡劣
當整體經濟呈現負增長時,失業問題肯定急趨惡劣;所有受金融風暴影響的國家及地區,失業率都較前一年增加一倍以上。表5顯示除台灣及新加坡能維持低於4%以外,餘下都超過5%;韓國、菲律賓及印尼等地被估計其失業率急升10%以上。
6.工資下降、樓價下跌
由於失業人員大增,造成勞工市場供大於求。企業僱主乘機調低工資,減少成本。例如香港的工資普遍下調1-2成。同時,因消費力減弱,銷售市場欠佳,用者無法負擔高昂樓價或租金。造成樓價及租金也下跌。香港的情況尤為厲害,樓價下跌達3成。
亞洲金融風暴對社會保障的直接影響
1.社會保障基金投資回報遭受大損
退休保障,特別是個人帳戶形式的公積金制度,積累龐大的社保基金;有關當局必須想法投資以保值增值。但投資往往帶有極大風險,特別是投資於股票及匯率市場,價值漲落波幅很大。這次亞洲金融風暴的出現,導致股市匯市相繼大幅下調,將令很多社保基金損失慘重。這里嘗試看看香港情況。
由於香港已決意發展強制私營公積金,這里將分析對其可能影響。首先,我們發現全球性的金融風暴差不多每十年發生一次。投資回報須以周期性來分析,不能斷章由某高峰期來估算。例如上一次股災是1987年,便不適宜用1983年來估算,應從股災後起投資至另一次大股災如97年為一周期,才能較准確估算投資的真正確實的回報。
就現時強積金草案縱容高風險投資策略,容許以百分之百資產投資於股票市場,即使以最後一年才以百分之百資產投入股票市場,並只以現時香港的金融風暴的影響來計算(若用東南亞情況計算,災害更大),一旦出現問題,非同小可。
在過去十年投資周期,香港私營的整體退休基金的周期年均回報率,粗估只有6%(假設股票損失3成)。這估算低於年均通脹率8.8%。換言之,強積金草案的高風險投資策略易受金融風暴摧殘。
強積金辦事處回應1997年投資回報只損失7%;但參考香港上市公司10大家族的資產變化,即可見1997年大多損失30%至50%不等,可見筆者的估計准確可信。換言之,私營強積金的高風險的投資策略不能抵受金融風暴的打擊,導致市民極大損失。
若以土地基金的穩重投資策略(即30%股票40%債股和30%銀行現金),即使遇到相同金融風暴的負面影響,1988至1997的周期年均回報率粗估有9.5%(假設股票損失30%)。換言之,對比年均通脹8.8%,仍能保值及些少增值。但據最新1998年6月底結算,土地基金的投資也難以保值。可見亞洲金融風暴的殺傷力。相信現時亞洲大多數採用公積金制度的國家,其基金的損失會是慘重的,將嚴重削弱回饋能力。
2.失業人數增加,供款繳費雇員減少
由於亞洲金融風暴導致失業率急劇趨升,大部分國家的失業率達10%。這表示有1/10的雇員不能供款繳費,而其僱主供費繳費部分,亦相應損失。那麼供款繳費總金額肯定損失了那年度的1/10基金。假若這些情況延續3年,情況將更為惡劣。因為大部分國家的估算很少預測失業率達10%以上的,這將造成整個社會保障基金的精算測算出現偏差,甚至影響其財政穩健性。
3.工資下降,供款繳費金額減少
避過失業的雇員很可能會遭僱主減壓工資。因經濟不景,失業大軍增長,僱主會趁機減工資,以降成本,增利潤。當工資下降,自然在供款繳費率不變情況下,雇員僱主雙方的繳費金額數目相應減少,導致社會保險總金額也會下降。當然這會影響其財政穩健性。
4.企業困難增多,撇帳和不繳費上升
由於經濟不景,很多企業會出現倒閉、裁員、減薪或遷離。結果企業負責供款繳費部分減少。另有些企業勉強維持運作,但難以兼顧雇員福利,於是剝減員工福利。首當其沖當然是社會保障利益:志願性質的企業退休金,醫療保險等會取消或削減;國家立法規定的社會保障計劃,也不一定能應付;不能供款繳費比率會相應增加,直接影響社保基金的財政穩健性。
5.失業人數增加,失業保險及社會援助財政負擔加重
由於失業人數增加,自然領取失業保險金人數增多,直接加重失業保險金的支出,導致財政負擔加大。另由於失業保險金一般只提供6個月至1年的保障,領取完畢後仍在失業的只能轉向領取社會援助金。西方國家例子可見一斑;如英國和荷蘭,失業人士領取社會援助金占其總數的4成至6成。現時香港失業人士領取社會援助占社會援助個案總數超過10%,正在走向西方情況。這造成政府財政重擔。
亞洲金融風暴對社會保障發展的啟示
1.社保基金不宜投資股市
從上表1至表6的分析結果,投資股市的風險是極高的。即使依國際慣例限制少於30%投資於股市,其後果一如香港土地基金,難以抵禦金融風暴,要蒙受損失。故社保基金不宜投資股市。近期美國秘密式的對沖基金的違規做法,亦暴露其缺點及風險,損失過千億美元,產生國際銀行體系的連鎖影響,導致美國政府也介入干預及挽救。相信,若沒有其他更好的監管方法,這類隱蔽式的危險投機團體,還會是無日無之,在背後操縱金融市場。對於以社會保障為目標的社保基金,實不宜冒這些風險,以免傷及受保人士的福利。
2.社保基金宜投入社會服務及基本建設,可保值及創造就業機會
社保基金不投資股市,可轉移投入社會服務及基本建設。不但穩健,而且有很大的界外經濟效益。現時很多亞洲國家,尚未依政策規劃,提供足夠的服務,滿足不同對象的需要。因此,可以藉此機會,增加發展社會服務速度,滿足社會需要,從而可即時創造就業機會,聘請人手,提供服務。
投資發展社會服務來增加就業機會的最大好處是它能為很多低技術的中年人士,提供就業機會。在一般情況下,低技術的中年人士,不論男女,都是較難與年青有技能的人士,競爭就業機會。同時,這些上年紀的人士亦較難接受技術培訓,較難提升技能。但社區服務,如個人照顧、家務助理、家居維修等便民服務,是頗適合中年非技術人士來但任的。因此,這些社會服務的設立是很有必要的。
在較高層面來看,社會服務的發展如公共房屋、教育及醫療等將更大規模創造就業機會,解決失業,減少貧困。下面以香港情況來說明論點。
現時輪候公屋人士超過15萬份申請表。假若香港特區政府能堅持每年興建5萬個公屋單位,將大大減少輪候人數,縮短輪候時間;且能滿足未來香港人口的增長,達至800萬人。除了較快地滿足住屋需要外,其創造就業機會及功能效果是顯著的。建造公屋可為建造業帶來生意,聘請建造業工人;入伙時,住客需要裝修設計,增設家用電器、家什雜物等,產生連鎖性的經濟效益,使整個銷售業、百貨業興旺,自然增加就業機會。在公屋戶區內的大型商場會增加零售業的發展。
同樣,為了改善教育質素,有必要修建和加建現時的中小學。現時的教職員辦公室是非常擠迫,難以發揮老師輔導學生的能力。現時師生比例太大,有減少每班學生人數的需要,以增加老師對學生的關顧。
同樣,改善醫療設施也發揮相同的效果。現時報章常有報導醫院病床不足,常要加設帆布床;醫院人手不足,特別是護士及護理人員等。這些都有必要增加分區醫院,招聘更多醫護人員,以維持及改善服務質量。加建醫院,增設醫學科技設備,加聘人手等,將有助創造更多就業機會。
因此,發展整體社會服務,不但能改善社會工作服務、教育、房屋和醫療的設施和服務,更好地滿足市民的需要,也會帶來更多就業機會。
也許政策制訂者會問:究竟投資入社會服務建設可帶來什麼經濟效益?且以北京的「經濟適用住房」建設為例來分析。「經濟適用住房」的供應對象是城市的中低收入家庭,希望他們靠自己的經濟收入,用10到20年時間,拿出20%到30%的家庭收入,買下這樣的一套房。且以北京近郊區縣近北京地段:每平方米2000元到4000元可買商品房。若以1997年北京市政府規定的購房成本價,城近郊區為每建築平方米1450元左右。以一間50平方米小房計算,造價是72500元。若分25年期付款,每月平均要供240元,這供款如同交租,占現時三人家庭平均入息1200元的20%。若訂在25%,中下層人士每月供300元,那麼有60元或20%的利潤。可見投資社會服務基本建設是可保值增值的,還可帶來相關社會經濟效益。
3.應以基本保障為主,維持低水平的社保金額
由於亞洲金融風暴導致股市市值下調,相信不少社保基金損失兩成以上。甚者,更會影響基金財務健全性。因此,社會保障金額水平應維持於低水平和保障基本需要為主;不宜過分擴展,來保障社會中產階層人士。這樣會使社保基金保持穩健,即使受金融風暴打擊,亦能保證融資充裕,有足夠基金提供社保金給予基本需要人士。換言之,在世界金融體系未完成改革之前,甚或改革之後,仍恐怕會有很多隱蔽組織如長期資本管理對沖基金等趁機炒賣,應把「維持低水平社保金額以保障基本需要為主」的政策訂為長期國策,不宜修改。即使國家經濟蓬勃發展,也不宜提高保障金額水平。一則可避免如金融風暴的突如其來的破壞,同時可採用豐富資源用在社會服務式的社會保障,三則更可維持市民工作動力,不因社保金額水平過高而挫傷勞動積極性。
4.不應設立失業保險,造成財政負擔
應否設立失業保險常常成為改策的爭議。但經亞洲金融風暴一役,其後遺症顯然導致大量失業。除新加坡、馬來西亞和台灣仍可維持失業率在5%以下外,其他國家和地區大都接近10%或以上。試問要為這么龐大的失業大軍提供基本的失業保險金,所花費的財政將會是天文數字。一下子要拿出這筆金額,將會對已備受沖擊的經濟不景下的政府財政造成沉重負擔。因此,制訂穩健的社會保障政策適宜避免設立失業保險。保障失業者,可改由社會援助來提供最低生活保障,保證不會跌穿社會安全網。對應付諸如金融風暴的危機,這種社保安排會較為妥善。
事實上,一般西方國家的失業保險安排,都是為失業者提供失業保險金半年至一年後,屆時若還未能找到工作,只能轉移申請資產入息審查的社會援助救濟來解決基本生活問題。因此若以基本生活保障為主,根本無須為有一定資產儲蓄的失業者提供過渡性質的失業保險金。
即使以沒有受金融風暴沖擊的中國來說,為所有非自願性失業者包括那些有一定資產儲蓄的中產失業者提供失業保險金,將造成很多後遺症。
(1)失業保險財政易出赤字。自1986年建立失業保險以來,1992年失業保險支出,因失業人數增加,便達到前來年總和;1994年的失業保險支出,又是前7年總和的1.2倍;有些地區已出現入不敷出的情況。所余的基金只能維持200萬人一年的基本生活,但據預測,從1995年到2000年,由於企業破產解僱,減產裁員的職工將達1800萬人,年均300萬人。加大10倍失業保險基金也不一定足夠應付(《中國再就業工程實施指南》,1998年)。
(2)失業保險制度名下出現各種開支,包括醫療費、喪葬補助費、親屬撫恤費、生產自救費和管理費等,難以監管審計。故有提出建立由用人單位、勞動者、工會和公眾團體的代表組成的社會監督機構,其實效有待證實。
(3)現時適用范圍限於國有企業,若推廣至各種企業制和打破城鄉界限,承擔的責任將超越數億人,包括1.2億的鄉鎮企業工人。是否可以承擔,實成疑問。
較可行的辦法是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來為失業者提供「安全網」保證基本生活需要。而有關資源則可用作再就業服務資金,提供職訓津貼,以鼓勵改進本身技能、轉業准備、尋找職業和生產自救。這比設立失業保險金為佳。事實上,現時中國國策也是把失業保險的救濟功能放在首位。因此,精簡正名,倒不如選用最低生活保障和職訓津貼補助來得更直接有效(詳盡分析日後可見莫泰基等編,《香港勞資關系與社會保障》,2000,中國勞動出版社)。
5.制定貧窮線,作為社會援助金的安全綱水平
不設立失業保險,則必須有一個妥善社會援助制度。但很多社會援助制度都是因隨政治爭執而改變,未能有效地提供一適當保障水平,照顧最不能自助者的需要。較有依據的做法是選擇適當的方法,制定官方貧困線,以此為社會援助制度的基本保障金,以社會安全網形式,成為社會最後防線,保障市民。這樣會有效率地照顧最有需要的人士,並保證社會安定,維持良好治安法紀。

【參考文獻】
1 李羅力主編,1998,《第二沖擊波——從東南亞金融風暴到全球經濟大變局》,貴州人民出版社。
2 姜建青主編,1998,《海外金融風潮評析》,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

閱讀全文

與菲律賓什麼時候通脹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7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2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9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09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5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17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7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1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5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68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69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0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0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3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5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8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39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8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