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台灣海峽的平均寬度約()公里,平均深度是()
平均寬約200公里(124哩)。 平均深度約80公尺(262呎)。
台灣海峽Taiwan Strait
(簡稱「台海」)
亦稱福爾摩沙海峽(Formosa Strait,亦作T'ai-wan Hai-hsia或Taiwan Haixia。
中國福建省與台灣省之間連通南海、東海的海峽。北界福建的平潭島到台灣最北端的富貴角,相距約255公里(140哩);南界福建的東山島到台灣最南端的鵝鑾鼻,最寬處約260公里(162哩),最窄處約130公里(81哩),平均寬約200公里(124哩)。 海峽大部分水深小於60公尺(197呎),東南部水深140∼150公尺(459∼492呎),平均深度約80公尺(262呎)。 澎湖群島位於海峽中部,由64個島嶼組成。夏季整個海峽為東北向流動的南海水流,冬季海峽西部和中部為南下的東海沿岸流,東部為沿台灣西海岸北上的黑潮。寒暖洋流交匯,漁產豐富。該海峽為東海與南海間航運要沖,亦為歐亞等國際航線之必經孔道,戰略地位重要。
在我國台灣省與福建省之間,有一條東北——西南走向的寬闊水道,它就是我國最大的海峽,屬於東海,寬約150千米,最狹處為135千米。因它瀕臨我國第一大島台灣,人們稱它為台灣海峽。台灣海峽,縱貫我國東南沿海,由南海北上,或由渤海、黃海、東海南下,必須經過這里,俗稱為我國的「海上走廊」。為東海、南海間航運要道。
台灣海峽具有重要的國際航運價值,東北亞各國與東南亞、印度洋沿岸各國間的海上往來,絕大多數從這兒經過。但台灣海峽屬我國管轄海域,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規定,從這兒經過的外國船艦,必須實行無害通過,不能影響我國的和平與安全,不得損害我國人民的生活與勞動秩序。
台灣海峽北端,以福建省平潭島到台灣北頭的富貴角連線為界,它的南端以廣東的南澳島到台灣南頭的鵝鑾鼻連線為界。南北長約300公里,東西寬約170公里,面積6萬多平方公里。
台灣海峽在漫長的地質時期里,經歷了多次的滄桑變化。大約在7000萬年前,台灣海峽還是華夏古陸邊緣的海槽。到了距今4000萬年時,受到喜馬拉雅造山運動的影響,這里便從海槽上升變成陸地,台灣島與大陸相連。那時,海峽地區是一片平原。從這以後,海峽地區有時候升起,有時被水分開。距今約l.5萬年時,我國正處在大理冰期,冰川擴大,海平面下降,海峽又變成陸地,生長著茂盛的野草和森林,遍地是成群的牛、馬和羊群,猛獁象也跑到這里尋食。這種光景過了約5000年,在距今l萬年時,氣候又變暖了,冰川融化,海平面再次上升,海峽又由「風吹草低見牛羊」的草原,變為魚蝦歡游的海洋。直到今天,還是波濤洶涌。
海峽兩岸地貌形態差別挺大。西岸,多為岩石海岸,岸線曲折多灣,懸崖峭壁,奇石異峰,海洞岬角,海島密布。福建省有大小港灣30多個,海島600多個。海峽東岸多為沙岸,岸線比較平直,地勢較為低緩,沙灘淤淺明顯,深水區離岸較遠,天然良港較少。由台灣山地下來的河流,挾帶大量泥沙入海,形成濱海沖積平原,不斷向海峽擴展。目前,台灣地殼仍處綏慢上升時期,台灣島陸地面積海在逐漸擴大。
台灣海峽處在亞熱帶氣候區,西北部受大陸和沿岸冷海流的影響較大,東南部受海洋和台灣暖流影響較多。冬季,海峽氣溫低於兩岸,東岸氣溫又高於西岸,平均氣溫約15℃;夏季,溫度較高,可達28℃ 。台灣海峽風浪比較強烈,尤其在冬半年,偏北季風的勢力大,幾乎三天兩頭刮大風;大風吹起巨浪,高達6~9米。夏季多偏南風,風力較小,海峽比較平穩。但在七八月份,台風盛行期。遇到台風經過這里,就會帶來暴雨巨浪和風暴潮。如果恰遇天文大潮,沿岸水位暴漲起來,能嚴重威脅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在我國登陸的台風中,約有一半要襲擊台灣海峽和兩岸。
台灣海峽資源豐富。這里暖寒水流交匯,水交換暢通,魚蝦種類多,是我國重要漁場之一。主要漁產有:鯕魚、鯊魚、魷魚、鯛魚、鮪魚、鯔魚、虱目魚等,其中鯕、鮪和鯊為這里三大漁產。鮪魚,每條平均50多公斤,味道極好,又可生食。海峽兩岸人工養殖牡蠣與虱目魚很多。相傳,鄭成功收復台灣後,曾倡導人們飼養虱目魚。這種魚,體長可達l米多,肉白色,味鮮美。現在的養殖面積約上百萬畝。另外,兩岸還養殖了各種貝藻類,其中連江縣曉沃是著名的花蛤之鄉。這里的石花菜、紫菜、龍須菜等也很多,尤以澎湖列島的石花菜最為有名。紫菜以海譚島的最好。
海峽底部富集油氣資源,估計約有2萬平方公里的地方,是很有希望的遠景區。還有鈦鐵、磁鐵、金紅石、獨居石和鋯石等礦,品位高,儲量大。
⑵ 目魚有什麼營養
目魚Chanos(Forskal)屬廣鹽性熱帶、亞熱帶魚類,分布在太平洋和印度洋地區。產品魚適合加工成罐頭,七十年代我國台灣省從印尼引進,1998年廣東省汕頭等地區試養成功,適合我國南部沿海地區推廣養殖。
一、 生態特徵
虱目魚不耐寒,適溫范圍10℃-33℃,最適水溫25℃-26℃,低於14℃停止攝食和活動,10℃以下開始死亡;能適應各種不同鹽度的水環境,平時棲息於深海,繁殖期游向近海,幼魚有溯河習性,故海水、淡水均能養殖;屬植物食性,仔魚主食硅藻,成魚長至3.5厘米後攝食綠藻、水生植物和有機屑,飼料來源廣;虱目魚生長速度快,養殖2年可達1-2公斤;性成熟年齡為8-9年,個體達5-7公斤,在4-9月份水溫達到26.7℃、鹽度30‰以上時受精繁殖,虱目魚懷卵量大,一般可達80-100萬粒。最適ph值為7.8-9.5。
二、 養殖技術
1、苗種培育 虱目魚的育苗階段較嚴格,一般的放養密度室內水坭池5000尾/平方米、室外池塘2000尾/平方米,水溫23℃-33℃、鹽度27‰-28‰。剛孵出來的魚苗長0.3厘米,依靠卵黃提供營養,兩天後須喂牡蠣受精卵或鹵蟲,6天後追加輪蟲及一些枝角類、橈足類,營養要充足,兩周後魚苗開始群游,20天左右就可進入黑仔苗階段,體長1.5厘米,此時可進入魚種培育。培育塘面積5畝左右,要經曬塘消毒,每畝施放雞糞20公斤培養藻類,每畝放養50000尾左右,飼料除了池塘的浮游生物,一星期後投喂蛋白質含量45%的人工飼料,日投飼量為魚體重的8%-10%,1個月後可長至8厘米的大規格魚種。
2、成魚養殖 虱目魚的成魚養殖方式一般有池塘和網箱養殖。在淡水池塘與四大家魚的養殖相似,每畝放苗密度:越冬苗2000-2500尾、當年苗6000-7000尾,放苗前要對池塘進行消毒、肥水,養殖過程要注意它的食性轉化,加強馴餌。虱目魚抗低溫性差,產品最好是在入冬前收獲完畢,當水溫下降到15℃時還不能上市的就要進入越冬,越冬棚可用塑料膜搭蓋,並注意水溫控制在12℃以上。虱目魚的抗病能力強,但由於是在高溫環境生長,防止寄生蟲病,如魚虱、錨頭蚤等,定期潑灑生石灰和少量的敵百蟲,可達到良好的效果。
學 名 : Chanos chanos
英 文 : Milk fish
俗 名 : 麻 虱 目 、 國 聖 魚 、 塞 目 魚 、 海 草 魚 等 。
介紹
「虱目魚」名稱的由來,可能與最初看到的虱目魚苗形狀大小似虱子有關。虱目魚體呈梭形,體背綠色,腹部白色,體被細圓鱗。尾鰭甚大、深叉,體型瀟灑美觀。台灣虱目魚肉質細嫩,味道鮮美,吃法多樣,頗受消費者喜愛。
相關信息
虱目魚是台灣的海特產。每年春暖花開季節,虱目魚便從外洋游到台灣海峽東南部進行產卵繁殖,盛期在5月至6月。此時便成了台灣漁民捕獲虱目魚的季節。如此同時,虱目魚完成了傳宗接代,留下大量的魚苗後,又返回外洋。虱目魚的名稱在台灣還有「國姓魚」和「安平魚」的稱呼。據說這與大約300年前,鄭成功(國姓名)把荷蘭人驅逐出台灣,並在台南國聖港鹿耳門(即安平)建造魚塘,放養虱目魚有關系。
⑶ 台灣小吃""那個魚"的學名是什麼啊求解
虱目魚歐
⑷ 遮目魚的簡介
遮目魚,遮目魚科遮目魚屬的唯一種,又稱麻虱目、海港魚、細鱗仔魚、虱目魚。一般重達3千克,最大個體可達13千克。體長紡錘形,側扁。吻鈍圓。眼大,脂眼瞼厚完全將眼遮蓋,故名遮目魚。口小,無牙。體被小圓鱗,尾鰭長,後緣深叉形,尾鰭基部有2片大鱗。背部青綠色,體側和腹部銀白色。分布於太平洋和印度洋沿岸,在中國各海域均有分布。
遮目魚為暖水性集群魚類。平時棲息於外海,每年4~5月生殖期游向河口或近岸水域,偶爾亦進入淡水。在鹹淡水中亦能生活。以浮游植物為食,冬季停止攝食。懷卵量300~540萬粒。卵為浮性,呈球形。孵出的幼魚生長很快。肉鮮美。易於養殖。中國台灣盛產遮目魚苗,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廣泛作為塘養魚類。
⑸ 虱目魚是什麼魚
虱目魚(學名Chanos chanos)是東南亞一帶的重要魚獲物,溫水性魚類,分布在亞熱帶或熱帶的海域。其他俗名有海草魚、安平魚、國姓魚、麻虱目、麻虱目仔、遮目魚、狀元魚、牛奶魚(英語: milk fish)等。
在東太平洋由南美洲北部延伸到加州中南部都可見其蹤跡,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尤其由台灣南部沿海一直穿過巴士海峽延伸到印度群島〉其行蹤更為頻繁。因為不耐寒,所以魚塭水溫過低會造成大量死亡。除了台灣養殖此魚以外,菲律賓和印尼等東南亞國家也有虱目魚養殖。而台灣的虱目魚養殖技術,被認為最早系由荷蘭人自印尼引入台灣。
虱目魚肉質鮮美,是極受台灣南部歡迎的平民魚料理,魚肚更是肥美別具風味,常見的料理手法是煎魚、佐湯煮成魚粥或製成魚丸。唯細小魚刺多於其他常見食用魚是麻煩之處。
(5)菲律賓養殖虱目魚怎麼樣擴展閱讀
虱目魚有著對稱以及流線的體型,有著分叉尾鰭。最大可以長到1.8米長,但是一般市面上大小在50公分以下。無齒,主要的食物是藻類和無脊椎動物。具有極發達的脂眼瞼(adipose eyelid),幾乎完全遮蓋魚眼。體內有222根魚刺。
體為長卵型而側扁,全身有不易掉落之銀白色小圓鱗。側線明確,腹面圓且無棱鱗。口小,在兩顎及口蓋部無齒,眼有脂瞼。刺多肉味美。尾鰭深深分叉,體呈銀白色,背麵灰棕色,市體長四十公分左右,體重約二百至四百克。
在菜市場上,虱目魚一向神彩奕奕、銀白色的肌膚配上緊密之圓鱗更是光艷照人,細長的身軀,在水中更是耀眼奪目;以專業的術語來說,它上市時一直都是在硬直期(rigor mortis),常常從中間下凹頭尾向上彎,是獨一無二的魚姿,換句話說,它是在非常新鮮的狀態。
⑹ 虱目魚在大陸叫什麼
海草魚。
其他俗名有海草魚、安平魚、國姓魚、麻虱目、麻虱目仔、遮目魚、狀元魚、牛奶魚(英語:milk fish)等。
虱目魚有著對稱以及流線的體型,有著分叉尾鰭。最大可以長到1.8米長,但是一般市面上大小在50公分以下。無齒,主要的食物是藻類和無脊椎動物。具有極發達的脂眼瞼(adipose eyelid),幾乎完全遮蓋魚眼。體內有222根魚刺。
體為長卵型而側扁,全身有不易掉落之銀白色小圓鱗。側線明確,腹面圓且無棱鱗。口小,在兩顎及口蓋部無齒,眼有脂瞼。刺多肉味美。尾鰭深深分叉,體呈銀白色,背麵灰棕色,市體長四十公分左右,體重約二百至四百克。
在菜市場上,虱目魚一向神彩奕奕、銀白色的肌膚配上緊密之圓鱗更是光艷照人,細長的身軀,在水中更是耀眼奪目;以專業的術語來說,它上市時一直都是在硬直期(rigor mortis),常常從中間下凹頭尾向上彎,是獨一無二的魚姿,換句話說,它是在非常新鮮的狀態。
生態習性
由於屬於熱帶及亞熱帶水域魚類,此魚頗為畏寒,若水溫降至14℃以下即有被凍死的現象,故養殖需有越冬的准備,能適應各種不同鹽度的棲息環境。
從河川中的淡水到河口紅樹林區到海洋中的砂質底地形或珊瑚礁區的環境,皆有其蹤跡廣泛分布在印尼、太平洋的熱帶及亞熱帶海域,但東太平洋地區較為少見。
⑺ 哪裡可以找到遮目魚的相關數據
遮目魚(虱目魚)全長2米,眼中等大,脂眼瞼發達,完全覆蓋眼。口小,前位。
分布於紅海、非洲東岸、印度、菲律賓、大洋洲、美國夏威夷、日本和我國台灣、東海南部、南海及南海諸島。暖水性外洋結群魚類,水溫15攝氏度不活潑,10攝氏度以下死亡。廣鹽性,在海水、半成水及淡水中均能生活。成魚攝食硅藻和其他藻類。體長5~10厘米的幼魚以藍綠藻、原生動物、橈足類、小型甲殼類和有機碎屑等為食。當食物缺乏時,也攝食一些絲狀藻類。
6~8齡性成熟,絕對生殖力300萬~540萬粒。每年春季游向近岸產卵,以滿月及新月期間的大潮時產卵最盛。產卵多在半夜進行。受精卵球形,透明,略帶黃色,有細致的龜裂條紋。卵徑為1.1~1.2毫米。在鹽度為30‰以上的海水中呈半懸浮狀,均勻分布於表層水中。受精卵約經20~30小時即可孵出仔魚。
孵化後大約2天半,帶卵黃囊的仔魚開始向海岸徊游,在10~15日齡到達海岸。在底層有機質堆積較厚、餌料生物(藍綠藻與硅藻)豐富的淺海水域暫棲大約4周時間,發育成幼魚。幼魚在上述水域集群生活,生長至1 齡,體重250克以上時,即游向深海,直至性成熟後,再游到近岸淺海產卵繁殖。遮目魚可在鹹淡水甚至純淡水中生長達數公斤重,但一般性腺不能發育成熟,必須洄遊至較高鹽度的海水中才能達性成熟。
滋味甜美,營養豐富, 為東南亞重要海水養殖對象。我國台灣養殖歷史悠久,虱目魚是台灣之寶,為台灣第一魚!現海南亦進行養殖。
台灣虱目魚經銷女王盧靖穎(1969出生)
養殖魚生長迅速,一年體長達40厘米,體重3千克;最大達13千克。在養殖條件下,遮目魚性腺不發育。其還有一個原因是養殖池投喂含動物蛋白質較多的餌料,導致魚體肥滿度較高,抑制了性腺的發育。改投含植物蛋白較多的餌料,如藻類後,發現親魚腹部逐漸膨脹,有排卵現象。
隨著遮目魚養殖業的發展,依靠采捕自然海區的苗種,滿足不了生產需要。夏威夷、東南亞及我國台灣等地區都在進行遮目魚人工繁殖的研究,並取得了初步成功。
遮目魚隸屬鼠鱚目遮目亞目遮目科遮目屬,本屬特徵與科同。
遮目科體長側扁。口小,端位,無牙;無輔上頜骨;上頜不突出。鰓膜彼此相連,但不與峽部相連。尾基甚長,分叉。自早白堊世至今。1屬1種。
遮目亞目頭與體被圓鱗。有鰾。1科。
⑻ 菲律賓的Bolinao島上的虱目魚數量
去新聞網上看。。。
一般都有說他們第幾季度出口多少多少噸。。我就看到03年下半年出口台灣4千五百噸了。也就是一年有七千多噸的樣子。既然媒體報道那麼量應該在總產量的百分之40左右。那麼03年一年產量是:7000/40%=17500
每年平均增速該在10%左右。。
今年也許產量在十萬噸左右!~
我自己算的。實在找不到確切數據阿。
⑼ 台灣的實際地理面積是多少
台灣省位於祖國大陸架的東南緣。地處東經124°34′30〃(宜蘭縣赤尾嶼東端)至119°11′03〃(澎湖縣望安鄉花嶼西端),北緯21°45′25〃(屏東縣恆春鎮七星岩南端)至25°56′30〃(宜蘭縣黃尾嶼北端)之間。北臨東海,東北接琉球群島;東濱太平洋;南界巴士海峽,與菲律賓相鄰;西隔台灣海峽與大陸福建省相望,最近處僅130公里。全省恰扼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在戰略上,素有我國「七省藩籬」之稱。
��台灣是中國一個由島嶼組成的海上省份。全省由台灣本島和周圍屬島以及澎湖列島兩大島群,共80餘個島嶼所組成。陸地總面積35989.7573平方公里。其中,台灣本島南北長394公里,東西最寬處144公里,繞島一周的海岸線長1139公里,面積35788.0908平方公里,約佔全省面積的97%以上,是中國第一大島。
��台灣本島是一個多山的海島,高山和丘陵面積佔2/3,平原不到1/3。中央山脈、玉山山脈、雪山山脈、阿里山脈和台東山脈(又稱海岸山脈)是島上的五大山脈。這些山脈的走向與祖國大陸沿海地區的山脈走向一致,都是有規律地從東北向西南方向平行排列。
��台灣島地形,中間高,兩側低。以縱貫南北的中央山脈為分水嶺,分別漸次地向東、西海岸跌落。但由於高山多集中在中部偏東地區,就形成了東部多山地,中部多丘陵,西部多平原的地形特徵。
��台東山地由中央、玉山等5條山脈組成高原狀地區,面積約22914.74平方公里。中央山脈偏於本島東側,縱貫南北,長達320公里,寬80多公里,諸主峰均在3000米以上,成為全島的脊樑和分水嶺。區內海拔3500米以上的高峰有16座。玉山山脈的主峰玉山,高3997米,為台灣第一高峰,也是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的最高峰。山頂終年積雪,四周雲霧繚繞,銀裝素裹。阿里山脈山勢則比較平緩,主峰大塔山頂部平坦,是著名風景區。山地之中也有不少盆地和狹窄的平原,較大的有宜蘭平原,面積300平方公里。除了山脈之外,台灣還是一個多火山的島。著名的有大屯山火山群、基隆火山群、澎湖火山群等。
��台中丘陵由阿里山脈以西呈帶狀分布的丘陵和盆地組成。東部為丘陵,西部為盆地。本區盆地很多。主要有台北盆地、台中盆地、埔里盆地、日月潭盆地等。台北盆地約245平方公里,台中盆地約400平方公里,均為重要農業區。
��台西平原由西部濱海地帶的沖積地所組成,北窄南寬,面積約8000多平方公里,主要有嘉南平原和屏東平原。嘉南平原北起彰化,南至高雄,長180公里。最大寬度約50公里,面積4550平方公里,耕地面積有3250平方公里,佔全省耕地總面積35.2%,為農業最盛、人口最密的地區。屏東平原為高屏溪的沖積平原,面積約1200平方公里,是台灣第二大平原。
��台灣森林覆蓋面積佔全省土地總面積的一半以上,約相當於江蘇、浙江、安徽三省森林面積的總和,比歐洲著名的山林之國瑞士的森林面積還大1倍,木材的蓄積量達3億立方米以上。台灣因受氣候垂直變化的影響,林木種類繁多,包括熱帶、亞熱帶、溫帶和寒帶品系近4000種,是亞洲有名的天然植物園。台北的太平山,台中的八仙山,嘉義的阿里山,是全省的三大著名林區。這里各類闊葉樹、藤類植物的濃枝密葉,終年遮雲蔽日。全省經濟林面積約占林地面積的4/5,主要有紅檜、扁柏、台灣杉、肖楠、馬尾松、樟、櫸、楠、櫟、朴等名貴木材,為舟船、枕木、橋梁等的上選材料。台灣的樟科樹木居世界之冠。用樟樹提煉的樟腦和樟油,在醫葯上和化學工業上用途很大,是台灣一大特產,產量約佔世界總產量的70%,最多時年產1000多萬斤。
��台灣現已探明的各種礦藏有200多種。但多數儲量不豐,鐵、煤、石油等資源尤缺。目前已經開採的礦藏有30餘種。主要是:煤、硫磺、金、銅、天然氣等。煤是最主要的礦產,集中在北部地區,蘊藏量估計達5億噸,可開采量約為2億噸,但煤質較差。金、銅以東北部的瑞芳、金瓜石地區和東部中央山脈以東至海岸一帶為最富集。在台灣北端大屯山一帶,還出產重要的化工原料——硫磺。這是我國天然硫磺儲量最多的地方。據估計,達200多萬噸。現已探明的油氣田,主要分布在西部山麓和平原地區。
��台灣四面環海,又處暖流與寒流的交匯地,海產十分豐富,一向是我國重要產漁區。魚類多達500多種,其中以鯛魚、鮪魚、鯊魚、鰹魚、鰮魚最多。高雄、基隆、蘇澳、花蓮、新港、澎湖等地都是著名的漁場。近幾年台灣還發展虱目魚、吳郭魚、鰱魚、鰻魚及蝦、貝等淡水養殖業。此外,台灣出產的海鹽也久負盛名。從鹿港到安平之間的沿海地區是海鹽的主要產區。
��台灣位置恰跨溫帶與熱帶之間,北回歸線穿過台灣腰部,氣候特點與處於同一緯度的大陸雲南、廣西和廣東等地一樣,屬於熱帶和亞熱帶氣候。但它四面環海,受海洋性季風調節,終年氣候宜人,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樹木蔥籠,百花芬芳,農作物南部一年三熟。
��台灣的年平均溫度,除高山外約在22℃左右。一年四季,天氣總是暖融融的。4—11月,是台灣的夏季,最熱的7月份,全省平均氣溫為28℃左右。從12月到翌年3月,為涼爽的「冬季」,與大陸長江下游的秋天相仿。最冷的2月份,全省溫度最低的台北市的平均氣溫也仍在15℃左右;而此時在台灣南端的恆春,平均氣溫還在20℃以上,宛如大陸北方的初夏,無怪乎人們稱它「恆春」,意即「四季長春」。一般地區終年不見霜雪,雪線位於海拔3000米以上地帶。
��台灣是我國多雨的濕潤地區之一,年平均降雨量多在2000毫米以上。北部是我國少見的冬雨區。基隆平均每年有200多天下雨,素有「雨港」之稱。中部高山地區多暴雨,中央山脈個別地區年降雨量高達6000毫米。西部低平地區的雨水比北部少。大部分地區降雨時間集中在夏季,尤以6~8月為最多,幾乎每天下午都有一場雷陣雨。
��台灣是我國受台風影響最多的省份,附近海面為夏季台風的主要通道。每年6~10月是台風季節,其中7~9月台風次數最為頻繁
⑽ 能否介紹下三味虱目魚的好吃做法
虱目魚丸
材料:
虱目魚肉400公克,酒3大匙,糖1小匙,鹽1小匙,淡色醬油2大匙,雞粉1/5小匙,太白粉5大匙
做法:
1.將虱目魚洗凈去皮、去刺。
2.作法1的虱目魚肉放入調理機或磨缽中磨成魚泥,再加入其餘材料(太白粉除外)充份攪拌均勻,最後加入太白粉拌勻備用。
3.水煮至滾沸時,用左手取適量作法2的餡料,並將其從虎口擠出成圓球狀,再用湯匙刮入鍋內, 重復至食材用完。
4.等所有丸子煮至浮起,再撈起即可。
熗做虱目魚頭
材料:
虱目魚頭1個,蔭鼓5g,薑片2片,紅辣椒1/2條,蔥1/2根,廣東A菜2片,蒜苗少許,醬油2大匙,烏醋1大匙,糖1大匙,米酒2大匙,水200㏄
做法:
1.將紅辣椒切片;蔥切段;蒜苗切絲;虱目魚頭切對半;廣東A菜洗凈後、瀝干鋪於盤上備用。
2.熱鍋,加入1大匙油,放入蔭鼓、薑片、紅辣椒、蔥爆香,再加入所有調味料燒煮約30秒,備用。
3.於作法2鍋內加入作法1虱目魚頭,轉小火燒煮約8分鍾,再以中火將湯汁收干即可起鍋、盛於廣東A菜上,再撒上蒜苗絲即可。
豆豉虱目魚
材料:
虱目魚腹1塊,豆豉1大匙,姜20克,蔥2根,蒜仁2粒,紅辣椒1根,A.水200㏄,米酒1小匙,醬油1大匙,細糖1/2小匙,B.香油1/2小匙
做法:
1.虱目魚洗凈,豆豉洗凈,姜去皮、切絲,蔥洗凈、切小段,蒜仁、紅辣椒洗凈、切碎備用。
2.熱鍋倒入少許油燒熱,小火爆香豆豉、姜、蒜、蔥及紅辣椒,加入調味料A後放入魚,煮滾後改小火煮約12分鍾(剩少許湯汁),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