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赤潮的形成原因、特徵、危害及預防措施,寫一篇小論文。
赤潮
赤潮 akashiwo,red tide,red water, dis-colored water
伴隨著浮游生物的驟然大量增殖而直接或間接發生的現象。本來是漁業方面的用語,並沒有嚴格的定義。水面發生變色的情況甚多,厄水(海水變綠褐色)、苦潮(按即赤潮,海水變赤色)、青潮(海水變藍色)及淡水中的水華,都是同樣性質的現象。構成赤潮的浮游生物種類很多,但鞭毛蟲類、硅藻類大多是優勢種。當發生赤潮時的浮游生物的密度一般是102—106細胞/毫升。在日本近海淡水流入的內灣,自春至秋均有發生。近年,隨著城市和工業廢水的增加而出現了富營養化,在東京灣、瀨戶內海、有明海等赤潮頻繁發生。赤潮有時可使魚類等水生動物遭受很大危害,這是由於赤潮浮游生物堵塞魚鰓,引起機械障礙,和它們死後分解,迅速消耗氧氣,水中氧氣不足,以及分泌有害物質等造成的,〔尤其是裸甲藻屬(Gymnodinium)和Olisthodiscus等為害甚大〕。一般以為是由於水不流動、富營養化、日照量增大和水溫上升等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赤潮是一種自然現象,也是人為因素引起的。人類早就有相關記載,如《舊約•出埃及記》中就有關於赤潮的描述:「河裡的水,都變作血,河也腥臭了,埃及人就不能喝這里的水了」。在日本,早在騰原時代和鐮時代就有赤潮方面的記載。1803年法國人馬克 • 萊斯卡波特記載了美洲羅亞爾灣地區的印第安人根據月黑之夜觀察海水發光現象來判別貽貝是否可以食用。1831—1836年,達爾文在《貝格爾航海記錄》中記載了在巴西和智利近海面發生的束毛藻引發的赤潮事件。據載,中國早在2000多年前就發現赤潮現象,一些古書文獻或文藝作品裡已有一些有關赤潮方面的記載。如清代的蒲松齡在《聊齋志異》中就形象地記載了與赤潮有關的發光現象。
赤潮是在特定的環境條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動物或細菌爆發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體變色的一種有害生態現象。赤潮是一個歷史沿用名,它並不一定都是紅色,實際上是許多赤潮的統稱。赤潮發生的原因、種類、和數量的不同,水體會呈現不同的顏色,有紅顏色或磚紅顏色、綠色、黃色、棕色等。值得指出的是,某些赤潮生物(如膝溝藻、裸甲藻、梨甲藻等)引起赤潮有時並不引起海水呈現任何特別的顏色。
隨著現代化工、農業生產的迅猛發展,沿海地區人口的增多,大量工農業廢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海洋,其中相當一部分未經處理就直接排入海洋,導致近海、港灣富營養化程度日趨嚴重。同時,由於沿海開發程度的增高和海水養殖業的擴大,也帶來了海洋生態環境和養殖業自身污染問題;海運業的發展導致外來有害赤潮種類的引入;全球氣候的變化也導致了赤潮的頻繁發生。
目前,赤潮已成為一種世界性的公害,美國、日本、中國、加拿大、法國、瑞典、挪威、菲律賓、印度、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韓國、香港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赤潮發生都很頻繁。
首先,赤潮的發生,破壞了海洋的正常生態結構,因此也破壞了海洋中的正常生產過程,從而威脅海洋生物的生存。
其次,有些赤潮生物會分泌出粘液,粘在魚、蝦、貝等生物的鰓上,妨礙呼吸,導致窒息死亡。含有毒素的赤潮生物被海洋生物攝食後能引起中毒死亡。人類食用含有毒素的海產品,也會造成類似的後果。
再次是大量赤潮生物死亡後,在屍骸的分解過程中要大量消耗海水中的溶解氧,造成缺氧環境,引起蝦、貝類的大量死亡。
【赤潮的危害】
赤潮對海洋生態平衡的破壞
海洋是一種生物與環境、生物與生物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復雜生態系統。系統中的物質循環、能量流動都是處於相對穩定,動態平衡的。當赤潮發生時這種平衡遭到干擾和破壞。在植物性赤潮發生初期,由於植物的光合作用,水體會出現高葉綠素a、高溶解氧、高化學耗氧量。這種環境因素的改變,致使一些海洋生物不能正常生長、發育、繁殖,導致一些生物逃避甚至死亡,破壞了原有的生態平衡。
赤潮對海洋漁業和水產資源的破壞
赤潮破壞魚、蝦、貝類等資源的主要原因是:
1、破壞漁場的鉺料基礎,造成漁業減產。
2、赤潮生物的異常發制繁殖,可引起魚、蝦、貝等經濟生物瓣機械堵塞,造成這些生物窒息而死。
3、赤潮後期,赤潮生物大量死亡,在細菌分解作用下,可造成環境嚴重缺氧或者產生硫化氫等有害物質,使海洋生物缺氧或中毒死亡。
4、有些赤潮的體內或代謝產物中含有生物毒素,能直接毒死魚、蝦、貝類等生物。
赤潮對人類健康的危害
有些赤潮生物分泌赤潮毒素,當魚、貝類處於有毒赤潮區域內,攝食這些有毒生物,雖不能被毒死,但生物毒素可在體內積累,其含量大大超過食用時人體可接受的水平。這些魚蝦、貝類如果不慎被人食用,就引起人體中毒,嚴重時可導致死亡。
由赤潮引發的赤潮毒素統稱貝毒,目前確定有10餘種貝毒其毒素比眼鏡蛇毒素高80倍,比一般的麻醉劑,如普魯卡因、可卡因還強10萬多倍。貝毒中毒症狀為:初期唇舌麻木,發展到四肢麻木,並伴有頭暈、惡心、胸悶、站立不穩、腹痛、嘔吐等,嚴重者出現昏迷,呼吸困難。赤潮毒素引起人體中毒事件在世界沿海地區時有發生。據統計,全世界因赤潮毒素的貝類中毒事件約300多起,死亡300多人。
【發生赤潮的原因】
赤潮是一種復雜的生態異常現象,發生的原因也比較復雜。關於赤潮發生的機理雖然至今尚無定論,但是赤潮發生的首要條件是赤潮生物增殖要達到一定的密度,否則,盡管其他因子都適宜,也不會發生赤潮,在正常的理化環境條件下,赤潮生物在浮游生物中所佔的比重並不大,有些鞭毛蟲類(或者甲藻類)還是一些魚蝦的食物。但是由於特殊的環境條件,使某些赤潮生物過量繁殖,便形成赤潮。大多數學者認為,赤潮發生與下列環境因素密切相關。
海水富營養化是赤潮發生的物質基礎和首要條件
由於城市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大量排入海中,使營養物質在水體中副集,造成海域富營養化。此時,水域中氮、磷等營養鹽類;鐵、錳等微量元素以及有機化合物的含量大大增加,促進赤潮生物的大量繁殖。赤潮檢測的結果表明,赤潮發生海域的水體均已遭到嚴重污染,富營養化。氮磷等營養鹽物質大大超標。據研究表明,工業廢水中含有某些金屬可以刺激赤潮生物的增殖。在海水中加入小於3mg/dm3的鐵螯合劑和小於2 mg/dm3 的錳螯合劑,可使赤潮生物卵甲藻和真甲藻達到最高增殖率,相反,在沒有鐵、錳元素的海水中,即使在最適合的溫度、鹽度、PH和基本的營養條件下也不會增加種群的密度。
其次一些有機物質也會促使赤潮生物急劇增殖。如用無機營養鹽培養簡裸甲藻,生長不明顯,但加入酵母提取液時,則生長顯著,加入土壤浸出液和維生素B12時,光亮裸甲藻生長特別好。
水文氣象和海水理化因子的變化是赤潮發生的重要原因
海水的溫度是赤潮發生的重要環境因子,20—30℃是赤潮發生的適宜溫度范圍。科學家發現一周內水溫突然升高大於2℃是赤潮發生的先兆。海水的化學因子如鹽度變化也是促使生物因子—赤潮生物大量繁殖的原因之一。鹽度在26—37的范圍內均有發生赤潮的可能,但是海水鹽度在15—21.6時,容易形成溫躍層和鹽躍層。溫、鹽躍層的存在為赤潮生物的聚集提供了條件,易誘發赤潮。由於徑流、涌升流、水團或海流的交匯作用,使海底層營養鹽上升到水上層,造成沿海水域高度富營養化。營養鹽類含量急劇上升,引起硅藻的大量繁殖。這些硅藻過盛,特別是骨條硅藻的密集常常引起赤潮。這些硅藻類又為夜光藻提供了豐富的餌料,促使夜光藻急劇增殖,從而又形成粉紅色的夜光藻赤潮。據監測資料表明,在赤潮發生時,水域多為乾旱少雨,天氣悶熱,水溫偏高,風力較弱,或者潮流緩慢等水域環境。
海水養殖的自身污染亦是誘發赤潮的因素之一
隨著全國沿海養殖業的大發展,尤其是對蝦養殖業的蓬勃發展。也產生了嚴重的自身污染問題。在對蝦養殖中,人工投喂大量配合飼料和鮮活餌料。由於養殖技術陳舊和不完善,往往造成投餌量偏大,池內殘存餌料增多,嚴重污染了養殖水質。另一方面,由於蝦池每天需要排換水,所以每天都有大量污水排入海中,這些帶有大量殘餌、糞便的水中含有氨氮、尿素、尿酸及其它形式的含氮化合物,加快了海水的富營養化,這樣為赤潮生物提供了適宜的生物環境,使其增殖加快,特別是在高溫、悶熱、無風的條件下最易發生赤潮。由此可見,海水養殖業的自身污染也使赤潮發生的頻率增加。
2. 赤潮是什麼
赤潮,亦稱「紅潮」,是在特定的環境條件下,由海藻等微小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和高度密集所引起海水變色的有害生態現象,一般發生在近岸海域。發生赤潮的海水一般呈紅色或近紅色,常帶有粘性,並有腥臭,俗稱「臭水」。由於過渡繁殖的浮游生物有的有毒,或者隔絕海水與空間的空氣交換,並在自身的腐化中消耗氧氣,造成水體缺氧,或者堵塞魚類呼吸器官,因而能殺死貝類、蝦類和魚類,對海洋漁業危害極大。赤潮是一個歷史沿用名,它並不一定都是紅色,實際上是許多赤潮的統稱。赤潮發生的原因、種類、和數量的不同,水體會呈現不同的顏色,有紅顏色或磚紅顏色、綠色、黃色、棕色等。值得指出的是,某些赤潮生物(如膝溝藻、裸甲藻、梨甲藻等)引起赤潮有時並不引起海水呈現任何特別的顏色。
赤潮是一種自然現象,也是人為因素引起的。隨著現代化工農業生產的迅猛發展,沿海地區人口的增多,大量工農業廢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海洋,其中相當一部分未經處理就直接排入海洋,導致近海、港灣富營養化程度日趨嚴重。同時,由於沿海開發程度的增高和海水養殖業的擴大,也帶來了海洋生態環境和養殖業自身污染問題;海運業的發展導致外來有害赤潮種類的引入;全球氣候的變化也導致了赤潮的頻繁發生。
目前,赤潮已成為一種世界性的公害,美國、日本、中國、加拿大、法國、瑞典、挪威、菲律賓、印度、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韓國、中國香港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赤潮發生都很頻繁。
首先,赤潮的發生,破壞了海洋的正常生態結構,因此也破壞了海洋中的正常生產過程,從而威脅海洋生物的生存。
其次,有些赤潮生物會分泌出粘液,粘在魚、蝦、貝等生物的鰓上,妨礙呼吸,導致窒息死亡。含有毒素的赤潮生物被海洋生物攝食後能引起中毒死亡。人類食用含有毒素的海產品,也會造成類似的後果。
再次是大量赤潮生物死亡後,在屍骸的分解過程中要大量消耗海水中的溶解氧,造成缺氧環境,引起蝦、貝類的大量死亡。
3. 「紅色幽靈」赤潮是什麼
赤潮,被喻為「紅色幽靈」,國際上也稱其為「有害藻華」,赤潮又稱紅潮,是海洋生態系統中的一種異常現象。它是由海藻家族中的赤潮藻在特定環境條件下爆發性地增殖造成的。海藻是一個龐大的家族,除了一些大型海藻外,很多都是非常微小的植物,有的是單細胞植物。根據引發赤潮的生物種類和數量的不同,海水有時也呈現黃、綠、褐色等不同顏色。
赤潮發生後,除海水變成紅色外,一是大量赤潮生物集聚於魚類的鰓部,使魚類因缺氧而窒息死亡。二是赤潮生物死亡後,藻體在分解過程中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導致魚類及其他海洋生物因缺氧死亡,同時還會釋放出大量有害氣體和毒素,嚴重污染海洋環境,使海洋的正常生態系統遭到嚴重的破壞。三是魚類吞食大量有毒藻類。赤潮發生時,海水的pH值也會升高,黏稠度增加,非赤潮藻類的浮游生物會死亡、衰減;赤潮藻也因爆發性增殖、過度聚集而大量死亡。
赤潮是在特定環境條件下產生的,相關因素很多,但其中一個極其重要的因素是海洋污染。大量含有各種有機物的廢污水排入海水中,促使海水富營養化,這是赤潮藻類能夠大量繁殖的重要物質基礎,國內外大量研究表明,海洋浮游藻是引發赤潮的主要生物,在全世界4000多種海洋浮游藻中有260多種能形成赤潮,其中有70多種能產生毒素。它們分泌的毒素有些可直接導致海洋生物大量死亡,有些甚至可以通過食物鏈傳遞,造成人類食物中毒。
世界上已有30多個國家和地區不同程度地受到過赤潮的危害,日本是受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近十幾年來,由於海洋污染日益加劇,我國赤潮災害也有加重的趨勢,由分散的少數海域發展到成片海域,一些重要的養殖基地受害尤重。對赤潮的發生、危害予以研究和防治,涉及生物海洋學、化學海洋學、物理海洋學和環境海洋學等學科,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
赤潮是在特定的環境條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動物或細菌爆發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體變色的一種有害生態現象。赤潮是一個歷史沿用名,它並不一定都是紅色,實際上是許多赤潮的統稱。赤潮發生的原因、種類和數量的不同,水體會呈現不同的顏色,有紅顏色或磚紅顏色、綠色、黃色、棕色等。值得指出的是,某些赤潮生物(如膝溝藻、裸甲藻、梨甲藻等)引起赤潮有時並不引起海水呈現任何特別的顏色。
海洋是一種生物與環境、生物與生物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復雜生態系統。系統中的物質循環、能量流動都是處於相對穩定、動態平衡的。當赤潮發生時這種平衡遭到干擾和破壞。在植物性赤潮發生初期,由於植物的光合作用,水體會出現高葉綠素a、高溶解氧、高化學耗氧量。這種環境因素的改變,致使一些海洋生物不能正常生長、發育、繁殖,導致一些生物逃避甚至死亡,破壞了原有的生態平衡。
近海赤潮赤潮破壞魚、蝦、貝類等資源的主要原因是:
(1)破壞漁場的餌料基礎,造成漁業減產。
(2)赤潮生物的異常發制繁殖,可引起魚、蝦、貝等經濟生物瓣機械堵塞,造成這些生物窒息而死。
(3)赤潮後期,赤潮生物大量死亡,在細菌分解作用下,可造成環境嚴重缺氧或者產生硫化氫等有害物質,使海洋生物缺氧或中毒死亡。
(4)有些赤潮的體內或代謝產物中含有生物毒素,能直接毒死魚、蝦、貝類等生物。
當人類為了一己之私肆無忌憚地對大海進行污染的時候,憤怒的大海同樣也會通過赤潮對人類進行報復,破壞漁業生產,威脅人類健康,甚至奪人性命。
海洋浮游藻是引發赤潮的主要生物。赤潮藻中的「藻毒素」通過食物鏈,在貝類和魚類的身體里累積,人類誤食以後輕則中毒,重則死亡,人們又將赤潮毒素稱為「貝類毒素」。
貝類毒素是目前已知的最毒的有機化合物。根據人體的中毒症狀,又分為麻痹性貝毒(PSP)、腹瀉性貝毒(DSP)、健忘性貝毒(ASP)、神經性貝毒(NSP)、西加魚毒等許多種。近年來,還不斷有新的毒素及其組分被發現。人們在今年的東海赤潮中發現了麻痹性貝毒,這種毒素以前僅8~12種組分,但現在已發現該種毒素有30多種成分。
麻痹性貝毒是所有赤潮毒素中最重要、最多見的一類毒素,目前尚無葯可救。人類誤食了含有麻痹性毒素的貝類5~30分鍾內,輕者,嘴唇周圍有刺痛感和麻木感,逐漸擴展到臉部和頸部,手指和腳趾也有刺痛感,並伴有頭痛、眩暈、惡心等;重者,語無倫次,出現失語症,刺痛感擴展到雙臂和雙腳,手足僵硬,運動失調,全身虛弱無力,呼吸出現困難,心跳加快;而病危者,肌肉麻痹,呼吸明顯地出現困難,感覺窒息,在缺氧的情況下,24小時內就會死亡。
腹瀉性毒素的症狀類似於食物中毒。該類毒素為腫瘤促進劑,尤其是對人體的肝細胞具有破壞作用,對人類健康具有潛在威脅。神經性毒素則能引起神經傳導的障礙,人類食用含有神經性毒素的貝類、魚類3小時後,就會出現眩暈、頭部神經機理失調、瞳孔放大、身體冷熱無常、惡心、嘔吐、腹瀉等中毒狀況,嚴重的情況下,還伴有心律失常,感覺急性窒息,有時還出現醉酒似的運動失常。
據統計,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我國已經有600人因誤食有毒的貝類而中毒,其中29人死亡。1976~1978年間,浙江舟山、寧波地區發生多起食用織紋螺中毒事件,毒素來源於裸甲藻;1986年福建東山發生因食用菲律賓蛤仔而引起136人中毒,1人死亡事件;2002年,福建寧德、青田、羅源等地先後發生50多人因食用甲錐螺而中毒,其中3人死亡。
目前,許多國家都對貝類中的毒素含量都有嚴格規定,如加拿大規定食品中的麻痹性貝毒超過80微克/100克時就禁止食用,腹瀉性毒素含量不得超過200納克/克,健忘性貝毒含量不得超過20微克/克。各國對於進口的水產品質量要求也越來越嚴格,歐盟對進口水產品的檢查包括新鮮度化學指標、自然毒素、寄生蟲、微生物指標、環境污染的有毒化學物質和重金屬、農葯殘留、放射線等63項指標。由於有一整套完整的海產品監測、管理措施,盡管歐美一些國家沿海也經常出現有毒赤潮,但海產品中毒事件發生得較少。
我國的海產品毒素檢測則主要是為了出口,國內市場上銷售的海產品絕大多數都沒有做過任何毒素的檢測。盡管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在2001年曾經發布了《無公害水產品的安全要求》,規定麻痹性貝毒含量不得超過80微克/100克,腹瀉性貝毒含量不得超過80微克/100克,並開始進行無公害水產品的質量認證,但認證的覆蓋范圍很小,而且認證也只針對養殖產品,對漁民捕撈的海產品的檢測認證還沒有開始。
隨著現代化工、農業生產的迅猛發展,沿海地區人口的增多,大量工農業廢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海洋,其中相當一部分未經處理就直接排入海洋,導致近海、港灣富營養化程度日趨嚴重。同時,由於沿海開發程度的增高和海水養殖業的擴大,也帶來了海洋生態環境和養殖業自身污染問題;海運業的發展導致外來有害赤潮種類的引入;全球氣候的變化也導致了赤潮的頻繁發生。
公元1500年以前,舊約聖經中就曾經描寫過發生於江河的赤潮——「江水變成了血。江裡面的魚死了……江水不再能飲用。」
韓國南部赤潮2001年8月,這種情景出現在韓國南部各地區的海面上。
幾百艘漁船在穿梭忙碌。但漁民們不是在捕魚,而是在不停地向大海里拋灑黃土,治理迅速擴張的赤潮。韓國政府的投入12億韓元,向韓國南部海域共拋灑了8萬噸黃土。
8月6日,韓國西南部海域的全南道麗水市附近檢出了旋溝藻,這是一種具有毒性的赤潮生物。8月10日,韓國南部海域的慶南道南海郡附近也檢測到旋溝藻活躍的跡象,其密度為1~2個/毫升。兩地的「赤潮對策務實協商會」開始密切關注事態的發展。
旋溝藻屬於藻類。每年的大部分時間,其孢子潛伏在海底。水溫上升到合適溫度以後,孢子開始發育,並且上浮到水深3~5米的位置。當年8月以來,韓國南海沿岸海水的水溫在24℃~25℃,頻繁的降雨使大量營養鹽類沖刷入海,導致了赤潮的迅速發展。研究認為,旋溝藻能夠產生一種溶血性毒素,海水中的個體數達到3000個/毫升或以上,就可能引發魚類的大規模死亡。
14日下午6點,韓國政府發出當年第一次赤潮通報,地點是朝鮮半島的正南方向,以全南道高興郡南端的海面為中心的區域。這里的海面已經變成了深紅色,並且還在不斷擴大。據水產振興院的調查,當天這一水域旋溝藻的個體數已經達到180~600個/毫升。
19日,韓國南部海域(高興郡)旋溝藻的密度達到了3400~4000個/毫升。到22日下午,深紅色的赤潮帶已斷斷續續覆蓋了大約200千米的狹長海域,形成了令人恐懼的氣勢。
21日,慶尚南道統營市蛇梁島附近,大約4海里范圍內的多個漁場開始有魚類死亡。
25日,國立水產振興院向赤全羅南道高興半島以西海域以及慶尚南道巨濟島東南海域之內的地區下達赤潮通報。
26日下午5點,赤潮通報改為赤潮警報。這樣,南海東部、東海南部海域已經全部處於赤潮警報范圍。
投放黃土是目前國際公認的處理赤潮的方法。黃土能以顆粒或者結合物的形式吸附在赤潮生物的細胞膜上,並帶動赤潮生物沉向海底。那裡水溫低,光照弱,營養鹽類相對不足,不利於赤潮生物生長。
菲律賓的赤潮韓國慶尚南道的統營市位於朝鮮半島東南部,統營市附近的海域是這次赤潮密度最高的地區之一。17日下午,從統營以西的全羅南道高興郡傳來了赤潮警報。18日下午,赤潮帶即蔓延到了統營市的蛇梁島。當天,當地各界動員了貨船和拖網漁船共拋灑了260噸黃土。19日,在漁場密集的10海里左右的海域又集中投放了200噸的黃土。除了不斷地向海里拋灑黃土,各個漁村還購置了20多台赤潮清除機。每台機器每小時過濾200噸海水,24小時不間斷地進行清除赤潮的作業。
為了切斷赤潮生物的營養供應鏈,各漁場廣泛採取了減少魚飼料投放的措施。一些地區停止投放飼料超過1星期。各個漁場的魚死亡數量近100萬尾,損失超過4億韓元。
2001年9月3日,中美洲地峽漁業和水產組織宣布,一場嚴重的赤潮正在襲擊中美洲太平洋沿海地區,其中受影響最大的是哥斯大黎加、瓜地馬拉和薩爾瓦多。
死去的螃蟹據該組織介紹,哥斯大黎加的赤潮形成於1999年年底,但是沒有任何消失的跡象。在北部瓜納卡斯特沿海,貝殼類吸收的毒素指數是人類承受此類毒素的最大限量的38倍以上。在中部沿海地區,貝殼類的毒素含量也大大超過限量。
瓜地馬拉赤潮監控委員會在9月4日宣布全國海產業進入「紅色戒備狀態」,禁止捕撈、銷售任何貝殼類海產品,同時告誡消費者不要食用蝦頭、魚頭及其內臟。
薩爾瓦多兩大海產生產基地均受到赤潮的嚴重襲擊。薩政府除禁止在國內銷售貝殼類產品外,也「暫時中止」從瓜地馬拉進口任何海鮮產品。
這次赤潮是自1987年以來影響面最廣、持續時間最長、經濟損失最嚴重的一次。哥斯大黎加有51人中毒,經濟損失超過150萬美元。薩爾瓦多和瓜地馬拉的漁業生產也損失慘重。
中美洲各國還在9月11日,在哥斯大黎加首都聖何塞召開緊急會議,專門商討聯合對付赤潮的辦法。
2003年11月,菲律賓漁業和水產資源辦公署(BFAR)對菲律賓幾個沿海地區發出赤潮警報,導致受害地區漁業和貝類產業,因受赤潮毒素影響而無法銷售,損失近300萬美元。
警報仍未解除,赤潮毒素含量仍然相對較高。
BFAR赤潮監測小組的負責人介紹,受影響的地區包括Zambales省的Palawig海灣、巴拉望島的Honda海灣、Masbate省的Mann和Milagros海灣、Sorsogon省的Juag礁湖、菲特島和薩馬島之間的SanPedro海灣、達沃地區的Balite海灣及三寶顏地區的Dumanquillas海灣。這些地區都以盛產貝類聞名,貝類銷售是當地漁民的主要經濟來源。當地政府不得不發布貝類禁令,嚴禁有毒貝類流入市場,使當年菲律賓的貝類銷售驟然減少。
2002年8月,南非西岸ElandsBay(位於開普敦北方近200千米處的一個偏僻小漁村,是南非西海岸岩礁龍蝦主要產地之一)在一個月內發生兩次赤潮,導致大量龍蝦死亡。佛羅里達州西南沿海地帶海龜第一次赤潮時上岸的龍蝦將近300噸,當地居民曾爭先前往撿取,但後來遭到漁業局及警方人員強力禁止。漁業局採取的做法是盡可能撿取還活著的龍蝦,送到安全的海域放生,以減少資源的損失。但是通過兩天搶救,放生的龍蝦僅有約60噸。
漁業局科學家表示,1940年以來,大約每10年就有一次因赤潮而造成大量龍蝦死亡,而過去這10年情況更為嚴重。他們曾做過各種研究,包括氣象模式的變化,但仍無法查出赤潮泛濫的原因。由於適為龍蝦繁殖季節,且大部分死亡的龍蝦都在漁獲體長限制以下,因此預計此次赤潮對資源的沖擊應該在一兩年後顯現。
2005年7月至10月中旬期間,帕斯克縣(Pasco)到科利爾縣之間的海灘共有216隻海龜擱淺,其中大部分死亡,赤潮被認為是導致這些海龜擱淺的原因。
監測人員的記錄顯示,2006年共有76隻海龜擱淺在派尼拉斯縣(Pinellas)和科利爾縣(Collier)之間的海岸,而2005年同期只有66隻海龜擱淺。4月24日,當局埋葬了一隻被沖上佛州西南部那不勒斯海灘(NaplesBeach)的重約70千克的海龜,海龜的死因還不明確。
佛羅里達野生物研究所()的野生物學家艾倫·福利(AllenFoley)說,赤潮在海灘上的遺留物可能是2006年海龜高死亡率的主要原因。
2006年10月末,渤海灣天津、黃驊附近海域出現大規模赤潮,經鑒定,其生物種類為球形棕囊藻。據有關專家介紹,渤海海域在這個季節發生棕囊藻赤潮尚屬首次。
10月27日,滄州市海洋局在黃驊海域海面發現異常,海面有大面積棕色漂浮物。從直觀看,水面漂浮物是直徑為0.5~2.0厘米的透明球體,外膜為淺棕色,經鑒定分析為球形棕囊藻,由此確定該海域發生赤潮。監測人員出海監視發現,黃驊海域從歧口村(與天津交界)至黃驊港沿線海域,垂直海岸線縱深35千米均有赤潮,20千米以內最多。
11月1日,天津海洋環境監測中心站對天津港航及大沽錨地等300平方千米海域范圍內監測發現,赤潮嚴重區主要集中在距岸邊約20千米的近岸海域,球形棕囊藻密度由近岸向遠海逐漸降低。
據河北省海洋環境監測中心介紹,此次發生赤潮的海域水體中營養鹽含量不高,但浮游植物細胞數量非常高。加之天氣情況特殊,氣溫、水溫均較往年偏高,而且天氣系統穩定,有利於浮游植物生長繁殖。
黃色的赤潮此次赤潮給黃驊漁業生產造成很大影響,每年伏季休漁結束後的9~11月,是渤海漁民打魚旺季,而赤潮的出現使大部分漁民不得不將漁船停泊在港口,等待赤潮結束後再次出海。
2008年3月由藻花引起的赤潮導致納米比亞牡蠣業損害了大約70%的產量。納米比亞的牡蠣行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負面影響,幾乎面臨崩潰的邊緣。居住在Walvis海灣附近的當地牡蠣養殖商反映,在短短的6周里,他們已經遭受了3倍的損失。
赤潮使本國相關的牡蠣貿易損失了相當數量的貝類產品,推遲了近1年的國外市場擴張計劃。
如今,赤潮已成為一種世界性的公害,美國、日本、中國、加拿大、法國、瑞典、挪威、菲律賓、印度、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韓國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赤潮發生都很頻繁。
4. 又咸又熱的紅海是怎麼回事
紅海的含鹽度高達41‰~42‰,深海海底有些地方甚至在270‰以上,這幾乎達到飽和溶液的濃度,是海水平均含鹽度35‰的8倍左右,居世界之首。
紅海之所以稱之為紅海,是由於紅海中繁殖著大量紅色的海藻,因此,那裡的海水看起來是紅棕色的,所以叫它紅海。
紅海含鹽量高的主要原因,是因為這里地處熱帶、亞熱帶,這里的氣溫高,海水蒸發量大,而且降水較少,年平均降水量還不到200毫米。紅海兩岸沒有大河流入。在通往大洋的水路上,有石林島及水下岩嶺,大洋里稍淡的海水難以進來,紅海中較鹹的海水也難以流出去。另外,海底深處還有好幾處大面積的「熱洞」。大量岩漿沿著地殼的裂隙涌到海底。岩漿加熱了周圍的岩石和海水,出現了深層海水的水溫比表層還高的奇特現象。熱氣騰騰的深層海水泛到海面,加速了蒸發,使鹽的濃度愈來愈高。因此,紅海的水就比其他地方的海水咸多了。
紅海長約2000千米,最寬處306千米,面積45萬平方千米。它像一條長長的蝸牛,從西北到東南,橫倒在亞洲的阿拉伯半島和非洲大陸之間。北端是蘇伊士灣和亞喀巴灣,中間夾著西奈半島;蘇伊士灣通過蘇伊士運河與地中海相通,南端經曼德海峽同亞丁灣和阿拉伯海相連。千百年來,紅海是一條活躍的商業通道;1869年蘇伊士運河通航後,這里更成了大西洋、地中海與印度洋之間的交通要道。
5. 赤潮是怎麼回事呀只有大海才有赤潮嗎
是由海藻家族中的赤潮藻在特定環境條件下爆發性地增殖造成的。海藻是一個龐大的家族,除了一些大型海藻外,很多都是非常微小的植物,有的是單細胞植物。因赤潮生物種類和數量的不同,海水可呈現紅、黃、綠等不同顏色。
赤潮發生後,除海水變成紅色外,
一是大量赤潮生物集聚於魚類的鰓部,使魚類因缺氧而窒息死亡;
二是赤潮生物死亡後,藻體在分解過程中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導致魚類及其它海洋生物因缺氧死亡,同時還會釋放出大量有害氣體和毒素,嚴重污染海洋環境,使海洋的正常生態系統遭到嚴重的破壞;
三是魚類吞食大量有毒藻類。
同時海水的P H值也會升高,粘稠度增加,非赤潮藻類的浮游生物會死亡、衰減;赤潮藻也因爆發性增殖、過度聚集而大量死亡。
赤潮是在特定環境條件下產生的,相關因素很多,但其中一個極其重要的因素是海洋污染。大量含有各種有機物的污水排入海水中,促使海水富營養化,這是赤潮藻類能夠大量繁殖的重要物質基礎,國內外大量研究表明,海洋浮游藻是引發赤潮的主要生物,在全世界4000多種海洋浮游藻中有260多種能形成赤潮,其中有70多種能產生毒素。他們分泌的毒素有些可直接導致海洋生物大量死亡,有些甚至可以通過食物鏈傳遞,造成人類食物中毒。
目前,世界上已有30多個國家和地區不同程度地受到過赤潮的危害,日本是受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近十幾年來,由於海洋污染日益加劇,我國赤潮災害也有加重的趨勢,由分散的少數海域,發展到成片海域,一些重要的養殖基地受害尤重。對赤潮的發生、危害予以研究和防治,涉及到生物海洋學、化學海洋學、物理海洋學和環境海洋學等多種學科,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
目前,赤潮已成為一種世界性的公害,美國、日本、中國、加拿大、法國、瑞典、挪威、菲律賓、印度、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韓國、香港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赤潮發生都很頻繁。
6. 赤潮有哪些危害
本世紀以來,特別是50年代以來,日本、美國、委內瑞拉、澳大利亞、菲律賓、瓜地馬拉、馬來西亞等國的港灣海域,曾一次又一次地出現大范圍的赤潮,極為嚴重地破壞漁業生產,危害了人體健康。
日本的瀨戶內海原是風光秀麗的大漁場,漁業產量占日本的二分之一,養殖占日本的四分之一。60年代至70年代,赤潮頻頻發生。漁業和養殖業幾乎癱瘓。1967年日本海域發生48次赤潮,1971年發生133次,1975年發生326次。有的赤潮延續數年不退,導致海中生物大量死亡。
在我國海域,赤潮危及人的健康和生命的消息時有所聞。1986年1月,台灣省沿海居民吃了紫蛤,造成30人中毒,其中2人死亡。製造這一慘劇的是赤潮生物塔馬拉亞力山大大藻。1986年11月福建省東山縣杏陳鄉村民因吃了赤潮發生區菲律賓蛤仔,造成136人中毒,其中1人死亡,罪魁禍首是赤潮生物裸甲藻。1989年11月,福建省福鼎縣店鄉下居民因吃了赤潮區採集的紅帶織紋螺,造成4人中毒,其中1人死亡。浙江省1967年至1979年因食用赤潮發生後採集的織紋螺而引起的中毒事件有40多起,中毒者423人,死亡23人。
1957年6月,在阿拉伯海上,一艘前蘇聯貨船正向前行駛著。突然,船頭好像撞到了什麼東西。船長立刻跑到前面看個究竟,令他吃驚的是,本來碧藍的海水變成了紅褐色,其間還夾雜著銀光閃閃的物體。不知從何時起,貨船已經駛進了密密麻麻的死魚群中。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這里的海水已形成了可怕的赤潮。
1986年11月16日,本來已是初冬的季節了,在這個季節里我國的北方一般是沒有大的降水出現的,但是在山東省的東山島地區卻降了一場大雨。大雨過後不久,在東山島地區的海域里發生了赤潮,海水很快變成了紅色。當地的漁民沒見過紅色的海水,也不知道赤潮的原因,他們在驚異中對赤潮採取了置之不理的態度,依舊按照往常的習慣出海作業,照常張網捕魚捉蝦撈海蛤,並將這些海產品運到市場銷售。這些從紅色的海水中捕撈的所謂「鮮蛤」被人食用之後,結果導致數百人中毒,並有多人因品嘗過多,中毒較深而死亡。
山東省東山島海域出現的赤潮並不是一次孤立的事件,在世界許多海域也曾多次出現赤潮。赤潮的出現雖然不是經常性的,但發生赤潮的海域卻呈越來越多的趨勢,發生赤潮的間隔時間也越來越短,赤潮的規模和范圍也越來越大,從而造成的危害也是顯而易見的。比如1972年3月17日在日本的瀨戶內海發生的赤潮,造成了該海域內1/3的海洋生物死亡。1987年瓜地馬拉沿海的赤潮導致200多人因誤食海洋魚蝦而中毒,其中有26人死亡。1987年在美國的東海岸也出現了一次赤潮,該海域中大約有1500~2500/只海豚因中毒死亡。1998年春季發生在香港近海海域的赤潮,給漁民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就高達近10億元港幣。
世界各國沿海或近海水域因富營養化都不同程度在發生「流血」現象,且有增無減,損失日漸嚴重。1994年3月,在南非西海岸就出現了一股50多年來罕見的赤潮,臭魚爛蝦堆滿整個海灘,有些海灘,臭魚爛蝦足足堆有3英尺厚。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沿海自1980年以來,共發生赤潮300多次,其中1989年發生的一次持續達72天的赤潮,造成經濟損失4億元,僅河北黃驊一地10萬畝對蝦就減產上萬噸。1997年10月至1998年4月發生在珠江口和香港海面范圍達數千平方千米大赤潮,給海上魚業生產造成的損失也是數以億計。接著今秋渤海海域又發生了一次最大的面積(3000多平方千米)的赤潮。
7. 海水中為何出現「赤潮」
伴隨著浮游生物的驟然大量增殖而直接或間接發生的現象。本來是漁業方面的用語,並沒有嚴格的定義。水面發生變色的情況甚多,厄水(海水變綠褐色)、苦潮(按即赤潮,海水變赤色)、青潮(海水變藍色)及淡水中的水華,都是同樣性質的現象。構成赤潮的浮游生物種類很多,但鞭毛蟲類、硅藻類大多是優勢種。當發生赤潮時的浮游生物的密度一般是102—106細胞/毫升。在日本近海淡水流入的內灣,自春至秋均有發生。近年,隨著城市和工業廢水的增加而出現了富營養化,在東京灣、瀨戶內海、有明海等赤潮頻繁發生。赤潮有時可使魚類等水生動物遭受很大危害,這是由於赤潮浮游生物堵塞魚鰓,引起機械障礙,和它們死後分解,迅速消耗氧氣,水中氧氣不足,以及分泌有害物質等造成的,〔尤其是裸甲藻屬(Gymnodinium)和Olisthodiscus等為害甚大〕。一般以為是由於水不流動、富營養化、日照量增大和水溫上升等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赤潮是一種自然現象,也是人為因素引起的。人類早就有相關記載,如《舊約�6�1出埃及記》中就有關於赤潮的描述:「河裡的水,都變作血,河也腥臭了,埃及人就不能喝這里的水了」。在日本,早在騰原時代和鐮時代就有赤潮方面的記載。1803年法國人馬克 �6�1 萊斯卡波特記載了美洲羅亞爾灣地區的印第安人根據月黑之夜觀察海水發光現象來判別貽貝是否可以食用。1831—1836年,達爾文在《貝格爾航海記錄》中記載了在巴西和智利近海面發生的束毛藻引發的赤潮事件。據載,中國早在2000多年前就發現赤潮現象,一些古書文獻或文藝作品裡已有一些有關赤潮方面的記載。如清代的蒲松齡在《聊齋志異》中就形象地記載了與赤潮有關的發光現象。
赤潮是在特定的環境條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動物或細菌爆發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體變色的一種有害生態現象。赤潮是一個歷史沿用名,它並不一定都是紅色,實際上是許多赤潮的統稱。赤潮發生的原因、種類、和數量的不同,水體會呈現不同的顏色,有紅顏色或磚紅顏色、綠色、黃色、棕色等。值得指出的是,某些赤潮生物(如膝溝藻、裸甲藻、梨甲藻等)引起赤潮有時並不引起海水呈現任何特別的顏色。
隨著現代化工、農業生產的迅猛發展,沿海地區人口的增多,大量工農業廢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海洋,其中相當一部分未經處理就直接排入海洋,導致近海、港灣富營養化程度日趨嚴重。同時,由於沿海開發程度的增高和海水養殖業的擴大,也帶來了海洋生態環境和養殖業自身污染問題;海運業的發展導致外來有害赤潮種類的引入;全球氣候的變化也導致了赤潮的頻繁發生。
目前,赤潮已成為一種世界性的公害,美國、日本、中國、加拿大、法國、瑞典、挪威、菲律賓、印度、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韓國、香港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赤潮發生都很頻繁。
首先,赤潮的發生,破壞了海洋的正常生態結構,因此也破壞了海洋中的正常生產過程,從而威脅海洋生物的生存。
其次,有些赤潮生物會分泌出粘液,粘在魚、蝦、貝等生物的鰓上,妨礙呼吸,導致窒息死亡。含有毒素的赤潮生物被海洋生物攝食後能引起中毒死亡。人類食用含有毒素的海產品,也會造成類似的後果。
再次是大量赤潮生物死亡後,在屍骸的分解過程中要大量消耗海水中的溶解氧,造成缺氧環境,引起蝦、貝類的大量死亡。
8. 紅海的水是紅色的,主要是什麼原因導致的
浮游植物是海洋植物的重要成分之一,遍布各大洋近海地區的表層海水。數百種浮游生物中,大部分都喜歡生活在熱帶和溫帶海水中,因此在熱帶海上經常能看到「海水花」的奇異景象。在溫帶和寒帶海面、遠離海岸的深水區,「海水開花」的現象要少得多。你聽過「紅海」這個海的名字嗎?為什麼它被稱為「紅海」?那裡的水是紅色的嗎?為什麼那裡的海水又是紅色的?一提到紅海,人們的腦子里總是想起這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通常在地理書上找不到答案。因為這些問題已經不是地理學的范圍,而是植物學的問題。為什麼會這樣呢?
在紅海度假,乘船海上浮潛,看熱帶魚和美麗的珊瑚是必不可少的物品。多年來,經過許多島嶼和海濱度假地,參加了許多浮潛項目,但在埃及紅海的浮潛可以與馬爾地夫旅行相媲美。人、山蟬、熱帶魚很多,浮潛時間充足,浮潛教練帥氣友好。
9. 為什麼海水會變成紅色
《聖經》中有一段神喻的文字是這樣描寫的:「河裡的水都變成了血,河裡的魚兒都死了,河也腥臭了,埃及人再也不能喝這河裡的水了。」這是在幾千年前的《聖經》中所描述的現象,其實在當時並沒有發生河水變紅的事實。但是,非常不幸的是,到了20世紀中葉之後,在世界的不少海域相繼發生了海水變紅的現象,魚兒也大量死亡,水真的變成腥臭之水,海水變紅真的被《聖經》中的神喻言中,這不能不說是人類的又一悲哀,是人類遇到的又一個難題。
相信大多數少年朋友沒見過紅色的海水,但是如果真的看到海水變紅的景象時,你沒准還會為它的絢麗而喝彩,為這大海中的奇異景觀而贊嘆不已呢!藍色的海洋和藍色的天空交相輝映,可謂是海天一色。而那變成紅色的海洋同晨起的朝霞、夕陽的余輝相接時,也是海天一色。殊不知,這紅色的海水雖然艷麗無比,卻猶如化裝成美女的毒蛇。紅色的海水是有毒的海水,是因為環境嚴重污染後出現的特異現象和非常景觀,這種現象在環境科學的詞典里被稱之為「赤潮」。赤潮一旦出現,會給人們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甚至給人體健康造成嚴重的傷害。
10. 紅海里的紅色海水,究竟是怎麼形成的
當時沒有蘇伊士運河,有一片乾地,從埃及到迦南,不需要經過紅海就可以直接到達。上帝沒有帶領猶太人走上這條近而平坦的道路,而是帶領他們來到紅海曠野。耶和華對摩西說:「你命令以色列人往前走。你舉手,向海里伸出杖,把水分開,以色列人要下到海里,走在乾地上。」摩西把手杖伸向大海,耶和華用大東風使海水一夜之間退去。以色列人從「海底」下來,水在他們周圍變成了圍牆。
紅海位於亞洲阿拉伯半島和非洲大陸之間,那裡氣候炎熱乾燥,海水蒸發,使紅海成為世界上鹽度最高、水溫最高的海洋,紅海的高水溫和高鹽度夾在非洲和阿拉伯半島之間的海域。就是紅海,水溫30度左右。這片大海充滿了神秘感。溫度高,海水蒸發量很大,但由於沒有補充足夠的降水量,海水蒸發,但海洋的鹽分不斷增加,鹽水的密度大於水,直接給這片海域增加了保溫效果,適合藻類大量生長繁殖,一些藻類的顏色為紅色,本身不呈紅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