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看菲律賓 > 瓮葬文化是由什麼傳入菲律賓的

瓮葬文化是由什麼傳入菲律賓的

發布時間:2022-08-04 03:41:09

⑴ 請問菲律賓人是什麼人種,他們的語言,文化和祖先

目錄

歷史溯源

民族特徵

華人

經濟發展

菲律賓人

菲律賓人無憂無慮的性格,首先是因為他們篤信宗教。菲律賓是亞洲唯一的天主教國家,有85%左右的人天主教徒。教徒家裡就是一貧如洗也會掛上一副耶穌「最後的晚餐」的油畫。在大街小巷穿梭的吉普尼,幾乎每一輛上都寫有與宗教有關的字句。菲律賓人最大的魅力,就在於他們的幸福感很強。這種幸福感很有感染力,大街上不管富人窮人,臉上都掛著微笑。即使是生活在最底層的人,每月只賺一點點錢,他們也整天樂呵呵的,幾乎沒有危機意識。

中文名稱:菲律賓人

人口:4948萬人

地區:東南亞

國家:菲律賓

歷史溯源

菲律賓群島的古老居民系尼格利陀人,約在兩萬多年前從連接亞洲大陸的陸橋遷入,帶來舊石器時代後期文化,其後裔為今日的阿埃塔人。公元前3000年紀至前1000年紀,先後有兩批原始馬來人從海上遷入,帶來新石器時代文化,其後裔為今日的邦都人、卡林加人、伊隆戈特人、巴戈博人、曼達亞人、布基農人等。公元前2世紀至16世紀,又有3批新馬來人遷入,帶來金屬工具、階級制度和文字,其後裔為今日的伊富高人、比薩揚人、他加祿人、伊洛卡諾人、比科爾人以及14世紀信仰伊斯蘭教的摩洛人等。

民族特徵

這些不同來源的人們有的仍保持著自己的民族特性,有些則互相混合,並不斷吸收以後陸續遷入者的文化和血統,社會發展達到較高水平。3世紀時,菲律賓人即與中國有友好往來。中國宋代趙汝適《諸蕃菲律賓人志》中已有關於民都洛島麻逸國的記載。當時菲律賓人已輸入中國瓷器和其他商品。其後,在東南部又建有蘇祿國,在班乃島建有馬迪加亞斯國,在北部和中部建有呂宋和馮嘉施蘭等國。14世紀後有大批中國移民遷入,參加當地的經濟開發。1521年遭西班牙殖民者入侵,菲律賓人民奮起抵抗, 率隊入侵的F. de麥哲倫在此次進犯中斃命。 自1565年起受西班牙殖民統治達 330多年。1896年以A.博尼法西奧為首的 "最尊貴民族兒女協會" ("卡蒂普南")發動反西班牙殖民者大革命,於1898年宣布獨立。其後又開展反對美國侵略、保衛獨立的斗爭,失敗後,自1901年起受美國殖民統治達40多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攻佔菲律賓,菲律賓人又進行抗日游擊戰爭,於1946年獲得獨立,建立菲律賓共和國。

⑵ 什麼食物是在哪個朝代引進中國的

西漢:
漢武帝時期張騫出使西域,引進核桃、石榴、葡萄、胡蘿卜,從伊朗引進石榴;

三國:從東南亞引進蘋果;

晉:從印度引進茉莉花;茄子(原產印度、秦國)

唐:從尼泊爾引進菠菜;無花果(歐洲地中海和中亞);開心果最少在唐代就傳入;

北宋:綠豆(原產於印度、緬甸地區)

南宋:西瓜(原產非洲)

明:哥倫布發現美洲,引發了歐洲人對這塊所謂「新大陸」的注意。在美洲成功殖民後,16世紀後期,西班牙人進而在南亞的菲律賓建立殖民地,一些美洲農作物開始傳入菲律賓由菲律賓傳到南洋各地,並進一步傳到中國。美洲作物的引種與傳播成為明清時期我國農作物引進的一個顯著特點。
傳入中國的美洲作物計有:玉米、馬鈴薯、番薯、番茄、花生、向日葵、菠蘿、豆薯、木薯、南瓜辣椒、菜豆、利馬豆、西洋蘋果、番荔枝、番石榴、油梨、腰果、可可、西洋參、番木瓜、陸地棉、煙草等近30種。

清以後:末年引進洋蔥等「洋」系列:洋蔥、洋姜、洋芋(土豆)、洋白菜等。

⑶ 水稻的傳播是什麼

世界各國人民的相互交往,使水稻迅速傳播各地。約在3000年前的周代,中國的稻穀北傳朝鮮,南傳越南,稍後稻作技術傳入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大約在公元前5世紀,中國的粳稻東傳日本。大約在5世紀,水稻經伊朗傳入巴比倫,然後經非洲傳到歐洲,新大陸發現以後再由非洲傳入美洲以至於全世界。

⑷ 什麼是瓮葬

瓮葬
葬俗是人生禮俗的終結,近現代的葬俗多能向邈茫悠遠中尋求源頭,如盛行於東南沿海地區的"瓮葬"習俗(亦稱"啟棺拾骨"等),其歷史便可上溯至約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在已經發掘的仰韶文化墓葬中,陶制瓮棺是初民最早的大量使用的葬具材料,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瓮棺葬",亦即後世"瓮葬"的雛形。令人注目的是,當時的瓮棺葬絕大多數是夭折兒童的葬具,而成年和少年死者則被直接埋入土坑墓壙。以半坡遺址為例,已經發掘的二百五十座墓葬中,成人土坑墓一百七十四座,兒童瓮棺墓七十三座,幼兒土坑墓僅三座。眾多的兒童瓮棺墓,既顯示出當時社會生活水平低下兒童死亡率極高的現象,也說明兒童受到了特別的照顧。此外,無論是半坡遺址或北首嶺遺址的用於兒童葬具的瓮、缽等陶器,其底部或用作棺蓋的盆上,大多有一個小孔,有的鑽成很規則的圓形,有的則是敲擊成不規則的形狀,小孔上往往還加蓋一塊小陶片,其內表面還塗有紅色顏料。凡此種種,意義何在,引起了人們的種種猜測。

一種意見是,夭折兒童被裝入瓮棺而不是直接埋入黃土中,是希望給其一定的空間,瓮棺蓋或底部上的小孔則是希望他(她)能恢復呼吸,得以復生。郭沫若參觀半坡遺址時有詩雲:"半坡小兒冢,瓮棺盛屍骸;瓮蓋有圓孔,氣可通內外。"(《訪半坡遺址四首》)似乎也是同類意見的藝術性表達。既然人已經死了,何以又望其"通氣"呢?有人推測這可能與當時的診斷技術落後、幼兒常出現"假死"的現象有關系,所以大人存此僥幸念頭。

另一種意見是,這與當時人們對靈魂的信仰有關,盆、缽底部的小孔當是供靈魂出入的通道。如此葬俗,與近代某些地區小孩死後並不埋葬,而葬於樹杈上,以為小孩的靈魂弱小,埋在地下便出不來的意識是一致的(宋兆麟等《中國原始社會史》,文物出版社,1983年出版)。

還有一種意見是,支配兒童瓮棺葬儀的是遠古人類的生殖崇拜觀念,在這種葬法中,瓮棺象徵女性的子宮,覆蓋棺孔的陶片塗紅是象徵經血,瓮棺內小兒屍體的下肢或作蜷曲狀,則是恢復人居母胎時的狀態。故以瓮棺葬小兒的目的,其實是祈望他(她)的復生和再生。

據說,在西歐、南亞和遠東的一些古代石墓遺存中,也發現有類似中國瓮棺的鑿孔現象。看起來這個謎底的揭示,還可以從多元比較的角度展開。

⑸ 玉米是什麼朝代開始有的

玉米在中國是從明朝開始種植的,根據歷史記載我國栽培玉米的歷史大約有470多年,也就是從明世宗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開始。

玉米原產於拉丁美洲的墨西哥和秘魯沿安第斯山麓一帶。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後,在第二次歸程(1499年)中,把玉米帶到西班牙。

據考古發現,早在1萬多年前,墨西哥就有了野生玉米,而印第安人種植玉米的歷史也已有3500年。考古學家已經在普埃布拉州特瓦坎谷地發現了公元前7000年至公元1540年之間玉米文化的遺跡,表明古印第安人如何在狩獵活動日漸稀少的同時,逐漸開始採摘野果並過渡到人工種植玉米的過程。

(5)瓮葬文化是由什麼傳入菲律賓的擴展閱讀:

玉米的價值

玉米用作飼料、食物和工業原料,在許多地區作為主要食物,但營養價值低於其他穀物,蛋白質含量也低,並缺乏菸草酸,若以玉米為主要食物則易患糙皮病。玉米的谷蛋白質低,不適於製作麵包。在拉丁美洲,玉米廣泛用作不發酵的苞谷餅。

玉米除食用外,玉米玉蜀黍(Zea mays)的穗也是工業酒精和燒酒的主要原料。


⑹ 什麼是新時期中國與東南亞文化交流的橋梁

東南亞地區是一個多元復合文化區,其文化發展燦爛輝煌,既融合了多種外來的文化,又保持著本地區文化的鮮明特色,表現了強大的內聚力和兼容力。
東南亞文化在世界文明舞台上究竟佔有一個怎樣的地位,它與中國的文化交流有那些基本特徵,它的發展前景如何呢?
(一) 東南亞文化的重要歷史地位
在殖民時期、東南亞學研究掌握在歐美人手裡,特別是在西方宗主國的學者——英國人、法國人、荷蘭人和美國人的手裡。他們從西方人研究的立場、角度出發,對東南亞殖民地進行研究,並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他們中的一些人持西方中心主義的觀點,帶有種族主義的偏見,往往把東南亞看作是歐洲對外擴張的一個延續部分、一個隸屬於歐洲的地域,不適當地誇大了西方對亞洲、對東南亞的影響。這樣塑造出來的東南亞的歷史、亞洲的歷史就不可能是客觀的、全面的圖像。此外,因為過去東南亞曾受印度的很大影響,有的西方學者研究東南亞歷史,把印度的影響誇大,認為古代東南亞一些國家是所謂「印度化國家」,甚至是印度人拓殖的殖民地。有的印度學者則採取「大印度」和「印度中心論」的觀點來研究古代印度與東南亞的關系。
誠然,我們也要注意「中國中心主義」的偏向。現在不少學者,包括華人學者提出「看中國對東南亞的影響」,也要客觀來認識。不能把從中國的角度來觀察扭曲為「中國中心主義」。那樣也是錯誤的。研究東南亞的歷史與文化,很重要的一點是要從本地的視角來認識它,也就是從東南亞自身的歷史發展來認識它。
二戰後,研究東南亞的一些學者,包括東南亞國家的學者努力摒棄長期主導東南亞學的「歐洲中心論」、「印度中心論」以及將東南亞國家的歷史文化視為「中國文化延伸」的偏見和舊識,自覺地從東南亞自身發展的視角進行觀察,他們強調東南亞文化的主體性與延續性,並以豐富的研究雄辯地證明東南亞地區有其鮮明的文化特徵,指出不應片面誇大外來文化的影響。例如英國著名的史學家D.G.E.霍爾,他在其名著《東南亞史》中提出「東南亞是一個憑它本身的條件就值得重視的地區,而不僅是同中國、印度或西方發生接觸時才值得重視。」他明確指出,應以東南亞「自身的觀點而不能用任何其他觀點」 來研究東南亞歷史,考察其文化。盡管霍爾在《東南亞史》一書的一些章節的闡述中,自己也往往不能擺脫「歐洲中心」的束縛,但是他強調東南亞的主體性的上述看法是卓有見識的,是可取的。
另一方面,東南亞的發展既不是也不可能是孤立的,東南亞文明是世界文明不可分離的組成部分,外來文化是影響東南亞歷史進程的一個不能忽視的因素。東南亞與世界兩大文明古國印度和中國的聯系源遠流長,深受印度文化和中國文化的雙重影響。特別是由於地處東西方文化交匯與接觸的十字路口,東南亞國家還受到伊斯蘭和基督教文明的影響。因此,東南亞地區和國家的社會進步和文化發展打下了亞洲兩大文化和其它外來文化的印記。拒不承認外來文化的影響,甚至認為古代東南亞文明走在了它的北方和西方鄰居的前面,無疑也是違背迄今所知的歷史實際的。
東南亞地區,在經濟制度、政治體制和文化類型上紛繁復雜,各國的發展很不平衡,有的學者由此否認它的統一性和整體性,然而,我們在東南亞的多樣性發展中也可以看到它的相對統一性與整體性。研究東南亞的學者在20世紀20年代就已經注意到這個地區之間的某些共同點及其歷史文化特徵的相似之處。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東南亞民族獨立運動勃興,一系列東南亞新獨立國家誕生。東南亞的戰略地位與經濟價值顯著提高,把東南亞地區作為一個整體來研究的學者日益增多。英國學者D.G.E.霍爾的巨大貢獻是,他撰寫的《東南亞史》是第一部涵蓋東南亞各國的地區通史。美國學者約翰.F.卡迪承繼了霍爾的思想,他寫的《東南亞歷史發展》和《戰後東南亞》,也不是對各個國家的歷史作孤立的論述。這是兩部互相銜接的關於東南亞歷史與文化發展的綜合性研究著作。澳大利亞學者安東尼•瑞德教授所著:《東南亞的貿易時代:1450-1680年》也是將東南亞作為一個整體研究的重要著作。他的兩卷本巨著向我們展現了貿易時代東南亞整個地區生活的方方面面的清晰的圖畫。
卡迪在《東南亞歷史發展》一書的序言中說:「這個當前被稱為東南亞的分布范圍很廣的地區,曾經有過一段相互緊密聯系的歷史,這一點,從外表上看並不十分明顯。也許,這一地區的最獨特之處,是它的島嶼和大陸之間的差別,土壤和地形的多樣性,各種各樣的種族集團,以及迥然不同的宗教和文化發展水平。」但他指出:「可以確認,有三個或四個因素在歷史上把這個地區聯系在一起,其中每一個因素涉及地區內部的關系,起著一種連鎖反應的作用。」 ③那麼,有哪些因素或者說從哪個方面可以看出東南亞地區各國互相聯系的統一性與整體性呢?
首先,東南亞地區有它自己的固有文化。古代東南亞國家並非原封不動地照搬印度文化,而是有選擇地主動吸收。毫無疑義,東南亞深受印度文化和中國文化的影響,但在印度宗教與文化輸入之前,東南亞不是文化的真空地帶,它有自己的獨特文化。賽代斯曾經對東南亞早期固有文化的特徵作為精闢的概括:從物質文化方面看,有水稻的耕作,黃牛和水牛的馴養,金屬的初步使用和航海技術;社會結構方面,婦女和以母性為世系的作用佔有重要地位,以及因灌溉耕作的需要而產生的組織;宗教方面,萬物有靈論、崇拜祖先和土地神、修建在高地上的祭祀場所、石瓮葬和石棚葬;從神話方面看,皆為宇宙二元論,其平中高山對大海、飛禽對水族,居住在山區的人與沿海的人相對。
第二,在外來文化傳入後,東南亞本地的傳統的文化與之互相融合,有選擇地吸收,逐步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東南亞國家的民族文化。以水稻栽培為主的灌溉農業延續下來,形成東南亞的發達的農業文明,或稱稻作文化;農村村社的長期保存與雙系繼承製的存在,是東南亞社會結構的重要特徵;此外,原始的拜物教信仰與外來宗教相結合,使東南亞的宗教具有新的特色。源於印度的佛教、印度教輸入東南亞後,不再保持原來的形態,它們已本地化、民族化,因而能在東南亞國家紮下根來,上座部佛教傳入緬甸後,與當地的神祇信仰相結合,緬甸寺塔中往往供奉著各種神靈的偶像,成為它的一個特色。東南亞國家的文學、藝術、音樂、舞蹈等等同樣保持了傳統的風格,並在吸收印度、中國及阿拉伯的文化營養後,獲得了新的發展。
第三,東南亞的相對統一性與完整性,不僅表現在它是一個歷史、地理和文化的相對獨立的單元,即獨立於東北亞、南亞及澳大利亞諸地區,而且表現在東南亞各國之間的日益密切的聯系。與印度、阿拉伯與中國、東亞諸國海陸貿易的發展、文化的交流,大大促進了東南亞國家之間的聯系。西方殖民主義侵入後,東南亞各國殖民地化,分別受到不同的殖民國家的統治。殖民時期,宗主國與殖民地之間的垂直聯系比東南亞國家之間的水平聯系更為緊密;另一方面,由於東南亞國家成為世界資本主義體系的一部分,它的經濟、貿易與世界市場和商業貿易網路密切聯系起來。進入20世紀初,東南亞與世界,東南亞國家內部的聯系更加增強了。
第四,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東南亞的面貌發生巨大的變化,一系列民族獨立國家興起。東南亞新興民族國家為了發展民族經濟與文化,努力重建它們的傳統聯系。為了建立區域性的合作,1967年8月,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新加坡五國成立了東南亞國家聯盟(簡稱東盟)。1984年1月汶萊獨立後隨即加入該組織。1995年後,東盟朝實現「東南亞一體化」目標加速發展,到1999年,越南、寮國、緬甸、柬埔寨相繼加入,東南亞十國組成「大東盟」。東南亞國家在多樣化中求統一, 東盟的成立和擴大,標志著東南亞區域性聯系的新發展。
當前,建設地區共同體是東亞國家,特別是東南亞國家的一種構想,一種區域發展的設計,是邁入21世紀和今後發展的一個藍圖。2008年東盟國家通過的《東盟憲章》提出要建立「東盟共同體」,首先是經濟共同體,同時要建設一個政治——安全合作的共同體和社會——文化合作的共同體。這是東南亞地區一體化的一個發展進程。現在處於建設東盟經濟共同體的階段。這種地區一體化的要求,在當前這個全球化和區域化的時代,既是東盟國家為了聯合自強政治經濟的需要,也是維護本地區安全、穩定與和諧發展的需要。
由此,越來越多的研究東南亞的學者從東南亞自身的發展進行觀察,強調其文化的主體性與延續性,並逐步形成一個新的觀念:東南亞地區有著它自身的鮮明的文化特徵。因而我們在研究東南亞文明時,既不能忽視東南亞地區的多樣性,了解東南亞各國歷史文化的不同特點,又必須注意到這一地區的相對統一性,應將它作為一個政治、經濟、歷史、地理和文化緊密聯系的相對獨立的單元進行綜合考察。
(二)中國與東南亞文化交流的基本特徵
由於地理環境與歷史條件的不同,亞洲地區各國是在互不相同的狀態下發展起來,因而形成不同的民族與國家。從亞洲文化的傳播與相互影響中,可以看到,由於各國社會文化發展的不平衡性,不同國家與民族在文化傳播中的地位與作用不同,處於社會文化發展比較先進階段的國家和民族,在文化的傳播與交流的一定階段居於主導地位。那麼中國與東南亞地區文化傳播與交流具有那些特點呢?
1、處於領先地位的中國文化對東南亞有深刻的影響
研究中外文化交流史的學者認為,歷史上,以中日朝(韓)越諸國文化為標志的中華文化圈,有的學者又稱為「漢文化圈」, 是以儒學為重心,稍後以中國化的佛教哲學和中國的道教哲學,即以儒釋道文化為核心的文化。這種文化於公元前3世紀到公元3世紀時傳入朝鮮、日本和越南。
包括越南在內東南亞地區是一個多元復合文化區,在歷史上不僅深受印度文化的影響,也受到中國文化傳播的影響,而後還接受了伊斯蘭文化。到了近代「西學東漸」,西方文化又向東南亞國家傳播。東南亞既融合了多種外來的文化,又保持著本地區文化的鮮明特色。其中,中國文化對越南及新加坡等華人華僑聚居的東南亞地區有著較大影響。有的馬來西亞學者亦將中國文化視作本國文化的組成部分,認為根源於中華文化的「馬華文化」是「大馬諸多族群文化之一」。
2、傳播與交流的方式多種多樣,不僅有國家之間的關系,還有多種民間的交往
在中外關系史上,文化交流的主要媒介是人,物質的交換也要通過人。人民群眾通過個人或集體的行動,透過旅行、貿易或遷徙等方式互相接觸、交往,進行思想和物質的傳播與交流。在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的交往過程中,既有互派使節、經貿交易、互贈禮品和書籍、藝術交流、又有移民寓居,留學生和僧侶的互訪等等。其中,「朝貢貿易」和民間交易形式下的經貿來往與宗教的交流,在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的文化交流史上起著重要的作用。
許多歷史資料表明,中外關系的起始,首先是人民之間的互相接觸,而官方的聯系,邦交的建立,往往是在民間往來之後。因此,我們研究中外關系史既要重視國家關系的建立,又不可忽視研究民間的交往。邦交的建立,國家關系的發展,往往更有利於人民之間的往來。然而,人民之間的來往又常常是國家關系建立的先導。當國家關系因這樣或那樣的原因受阻時,例如,明代初年厲行海禁,朝廷三令五申,敢有私與「諸蕃互市者」,必「置以重法」,但民間的交往仍然在持續地進行著。古代中國對外貿易主要是以傳統的朝貢方式進行,由國家壟斷,但是人民出海謀生,進行海上貿易仍然無法禁止。在明清兩朝政府實行海禁期間,民間的海上貿易不但沒有停止,反而有所增長。
研究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的關系史,我們會發現這樣一條軌跡:人民群眾的交往——交通路線的開辟——經濟文化的交流——外交關系的建立——更廣泛人民交往與經濟文化的交流。民間先行、國家主導、官民並舉,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基本途徑,而海外華人在中國與東南亞國家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中發揮了重要的橋梁作用,對東南亞國家文化事業的發展有寶貴的貢獻。
3、和平的非暴力的交流是發展的主流
在中國與東南亞鄰國的關系史的長河中,和平的交往,人民之間的友好關系是發展的主流。雖然在歷史上曾有統治集團發動的戰爭,但是比起那些戰爭來,2000多年中國與東南亞國家之間的友誼關系,經濟和文化上的相互交流和互動,所遺留下來的痕跡要深刻得多,所發生的作用要廣泛得多。一部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的關系史是以經濟文化交流與和平友好交往為重點的歷史,其基本理念是「和而貴」,「和而不同」。中華文化對外來的宗教文化從來是開放的、寬容的,這是中國與東南亞國家關系發展的主導方面。
誠然,在研究中外關系時也不能忽視或迴避國家之間的戰爭。因為在整個階級社會的歷史時期,國與國之間的戰爭或侵略是難免的,這是國家政策在國際關繫上的一種表現與繼續。我國和周邊國家的關系總的來說是和平共處的,有時也發生過戰爭。研究中外關系史對此應依據歷史事實,進行具體分析。已故著名歷史學家翦伯贊先生曾指出,我們「既不要專寫戰爭,不寫和平,也不要從歷史上刪去戰爭,甚至刪去人所共知的戰爭,按照自己的主觀意圖,寫出一個歷史上沒有的也不可能有的和平共處的局面。」 我們要揭示歷史的本來面貌,不必掩飾歷史上中國王朝的對外戰爭。但是需指出;第一,在歷史上,中國與東南亞諸國的關系主要是和平友好交往的歷史,雙方的戰爭是屈指可數的。中國與大多數東南亞國家在歷史上沒有發生過戰爭與軍事沖突。例如與泰國、柬埔寨、寮國、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都未兵戎相見。對緬甸只有過兩次戰爭,與印度尼西亞僅有一次,主要都發生在元朝時期。第二,對越南的戰爭雖然次數較多,但要作具體分析。在越南立國以後,中越兩國間的戰爭年代加在一起是很短暫的。自從吳權抗擊南漢起,經過丁、前黎、李、陳、胡、後黎,直到阮朝,共約1000多年,其中發生戰爭的年代大約只有20年,而且每次戰爭結束後,兩國王朝都採用了和解的策略,以求和睦相處。可見,在兩國歷史上交戰的時間是短暫的一瞬,僅是歷史發展中幾個小的漩渦,而兩國的和平友好的交往仍是兩國關系的主流。而且,由於地理上山水相連和悠久的歷史聯系,中越兩國之間的經濟、政治和文化的關系比起其它一些亞洲國家更為密切。
研究中外關系史,包括東南亞各國關系史的和平與戰爭兩個方面,並作歷史的比較,將有助於認識和平與友誼是中國和東南亞,乃至世界各國關系史發展的主要內容,對於我們總結歷史的經驗教訓很有助益。
關於戰爭的作用與影響問題,我們也應有歷史的辯證的認識。歷史事實表明,戰爭有時也會對各國經濟文化交流在客觀上起某種促進作用。學者指出:「文化交流還有意外的渠道,為當時的人所意想不及的,即戰爭與掠奪也會造成文化交流的機會。」
4、雙向互動性是交流的突出特點
在中國與東南亞文化交流關系史上,相互促進構成了重要的內容和突出的特點。研究中國與東南亞國家文化的交流,既要注意中國的先進文化對東南亞國家的巨大的影響和促進作用,同時也要注意研究東南亞國家對中國的影響與促進作用,這兩個方面均不可偏廢。
從中國學者的角度講,應注意研究和正確反映中國在東南亞與世界歷史上的地位、作用和影響。在這方面,我們自己的研究顯然還很不夠。關於中國古代科技的發展史及其國際影響,中國人尚未有一部很有影響的專著,而英國學者李約瑟的《中國科學技術史》一書成為國內外研究這個問題的必讀著作。例如,他曾經指出,第一次出現天文望遠鏡的自動傳動鍾機,並不像通常所認為的那樣是在19世紀早期的歐洲,而且是在公元2世紀的中國。首次製成的赤道儀並不在烏蘭尼堡或維也納的工場里,而是在中國元朝的大都。 可見,在一些發明創造方面,中國人常常名列世界的前茅。
中國將自己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果無保留地獻給亞洲和世界各國人民,對人類社會的進步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其中特別是中國的三大發明——火葯、指南針和印刷術的傳播對歐洲封建制度的崩潰和資本主義的萌芽起了催化作用,貢獻是十分巨大的。馬克思對此作過很高的評價,他說:「火葯、指南針、印刷術——這是預告資產階級社會到來的三大發明。火葯把騎士階層炸得粉碎,指南針打開世界市場並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術變成新教的工具,總的來說變成科學復興的手段,變成對精神發展創造必要前提的最強大的杠桿。」
然而,中國的高度文明和有活力的創造,不僅是中國人民的勤勞與智慧的結晶,而且汲取和匯合了亞洲與世界各國文化的精華。幾千年來,中國就不斷地從外國,尤其從東南亞諸鄰國學習到許多有益的東西,引進優良的產品、先進的科學技術與文化。
如前所述,中國與東南亞的文化交流從秦漢時期起始、經過隋唐到明清,兩千多年,高潮迭起,一浪高過一浪,規模日益擴大。例如,明初鄭和船隊七下西洋,途經東南亞,有力地促進了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的文化交流,形成中國與東南亞文化交流的高潮。鄭和船隊遠航把中國的工藝製品及生產技術帶到西洋,推動了東南亞國家經濟文化的發展,與此同時,中國與東南亞國家海上交通的發展,又促進了雙方商品貨物的交換和中國國內手工業的生產,並使中國移民大批地向南洋各地尋求發展。
歷史上先後有許多中國人南遷東南亞。中國移民是在東南亞傳播中國文化的使者與橋梁,對東南亞國家文化事業的發展有寶貴的貢獻。舉例而言,1285年,元軍的一位歌手李元吉被俘後,長期居留越南,將中國的傳戲傳入越南。越史記載:「李元吉作古傳戲,有西方王母獻蟠桃等傳,……感人令悲則悲,令歡則歡。我國(越南)有傳戲自此始。」 1350年元朝雜技名家丁龐德挈帶家小南投越南陳朝,向越人傳授緣竿技藝,越南有「險竿自此始。」 明代中越兩國人員交往增多。在明軍征討越南時期,一些中國軍民留居當地沒有「北還」。同時有不少越南人來到中國,並對中國的政治經濟與文化的發展有過卓越的貢獻。值得特別提出的是,交趾人阮安在北京城建築上的功績。阮安約於永樂五年入宮為太監,他善於謀劃,尤長於工程建築,在營建北京的宮殿和皇城時負責總設計。他設計的紫禁城南北長960米,東西寬760米,其中有前三殿(皇極殿、中極殿、建極殿)和後三殿(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經過修建的北京城,建築布局勻稱,庄嚴雄偉。阮安對北京城的九門城樓、五府、六部、諸司公宇的建築,以及治理楊村驛諸河均有功績。
由此可見,東南亞地區文化發展史,從一定意義上講,是各國各民族文化相互傳播、碰撞、融合和不斷創新的歷史。東南亞文化發展與交流的主旋律是相互交匯和融合,而非文明之間的沖突。在漫長的相遇、相碰、相匯的歷程中,文明之間的沖突只是暫時的,居次要地位,而和平的交融與交匯,會通與共生則始終占據著主導地位。
(三)當代東南亞文化發展與交流的新特點與發展前景
「溫故而知新」,東南亞文化及其交流有著繁榮的過去,必會有更輝煌的未來。在一個空前活躍開放的時代,伴隨全球化和區域化和各國現代化建設的發展,東南亞地區必然出現一個文化建設與文化交流發展的高潮,而當代中國與東南亞地區的文化傳播與交流的迅速發展,已成為促進東亞各國現代化建設的巨大動力。數千年光輝燦爛的歷史文化積淀下來,構成了東南亞文化復興的精神基礎,而東亞東南亞的巨變,特別是戰後的重新崛起與迅猛發展,為新世紀東亞文化的發展和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的文化交流創造了非常有利的條件。
戰後東亞(包括東南亞)地區重新崛起的歷史表明,東亞的傳統文化經過革新、轉換和改造,保持它的和諧、兼容和協作的精神,發揚它的群體主義的作用,重視發展文化教育和智力開發,就能使東亞文化具有更大的凝聚力。東亞地區的這種新文化,與經濟、政治因素相配合,對日本、「四小龍」、東盟和中國的經濟起飛和迅速發展所起的積極作用是公認的事實。
當代中國的和平發展和國際風雲的變化,極大地影響和推動著中國與東南亞國家之間的文化交流。這有以下幾點依據:
一是現代化就意味著向世界開放,而一個封閉的民族是不可能實現現代化的宏偉目標的。中國走向現代化的大方向不會變,開放的步伐會逐步加快。中國現代化的程度越高,與世界各國的文化交流就越來越擴展,只要中國現代化的步伐不停,就一定會努力去促進與世界,尤其是周邊鄰國的文化交流。
二是經濟全球化程度越來越高,各國的經濟聯系將越來緊密。進入21世紀,在東南亞地區發生歷史性的變革和社會轉型的新形勢下,尤其是在文化傳播大發展的推動下,當代東南亞地區的文化發展、傳播與交流正以罕見的規模迅速發展, 為促進各國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巨大的動力。中國的繁榮與發展對東南亞國家發展是巨大機遇,而不是威脅。
三是東亞地區合作的發展,尤其是當代東盟的建立與擴大、東盟10+3和10+1協商機制的形成、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東亞峰會的召開和東亞區域合作的逐步向前邁步,將使東亞東南亞國家之間的聯合日趨密切,並走向協商的機制化。
四是在當代網路信息時代下,東南亞文化飛速發展。現代化的交流手段,電腦和互聯網的應用,大眾文化傳播媒介的廣泛興起,為文化的傳播與交流創造了前所未有的良機。東南亞國家之間和中國與東南亞國家文化之間的交流必將日益加速,傳播將更加寬廣。
現在,中國與東南亞國家之間的文化交流,呈現了多渠道、多層次、多方面、多形式,交流日趨機制化的新局面和新特點。政府、地方和民間並舉,特別是科技合作、人才培養、學術交流、文化考察、考古發掘、圖書展銷、文藝與武術的演出、青年團體的互訪、興辦孔子學院、主辦國際體育運動會、博覽會與文化旅遊等等,內容異常豐富多彩,規模空前龐雜寬泛,頻率極其密集。尤其是人員來往與互派留學生,大大推動了東南亞國家間和中國與東南亞國家之間的文化交流與合作。
從全球和地區文化發展的視角來看,東南亞是亞洲文化發展與交流的支柱之一。東南亞國家人民通過更廣泛的接觸來擴大文化交流,相互理解彼此之間的文化差異,增進世界各國人民之間的文化認知和精神上的融合,以求和諧共同發展。當前中國與東南亞國家已建立了戰略互惠或全面合作的戰略夥伴關系,雙方的交流日益緊密。擁有巨大人口資源和無可限量的繁榮潛能和經濟活力的東南亞是中國的重要友鄰。盡管當前國際經濟形勢出現了波折和動盪,2008年爆發的世界經濟危機的影響巨大,困難不可低估。但中國經濟版圖在重新布局的同時,正通過「睦鄰」、「富鄰」政策增強與東南亞國家的友好聯系。在當前經濟處於全面復甦的形勢下,中國與東南亞國家在大力發展雙邊、多邊經濟合作的同時,文化交流也必將更上一層樓。
我們相信,只要亞洲各國進一步加強經濟合作,展開更廣泛的文化交流,就可以創造更廣闊的發展空間,攜起手來共同為當代東南亞地區及全世界的和諧與發展做出貢獻。而中國和東南亞地區的文化發展與交流的廣度和深度必將是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都無法比擬的。

⑺ 中國人是什麼時候開始吸煙的

煙草源自美洲,將之傳播到世界的卻是歐洲人。
1492年10月12日,在哥倫布踏上美洲海岸第一天所記的航海日誌里,就寫著幾種當地人送來的禮物,其中之一就有「發出獨特芬芳氣味的黃色干葉」――煙草。煙草隨著哥倫布船隊的返航最先來到西班牙,不久後傳到葡萄牙,緊接著又迅速傳到歐洲其他地區。
1580年,煙草經葡萄牙傳入土耳其,隨後輾轉進入伊朗、印度、日本等國。
1575年左右,西班牙人用一艘大帆船將煙草運到菲律賓移植,煙草在那裡迅速成為賺錢的作物。
1600年前後(明萬曆年間不是成化年間), 據考證竟有4條路線。明萬曆時始於閩、廣之間,自後吳、楚(今江蘇、湖北)等地,紛紛移植過去。這是南方煙草輸入的第一線,國外大本營是菲律賓,中轉站是台灣。其中福建漳州又是「第一線」上的「第一站」。第二條路線始於明代天啟年間(公元1621—1627)是從南洋一帶進入廣東境內,再往北傳。又一種記載更指明:來自大西洋煙草,由越南直達廣東。第三條路線則從北方「侵」入——由日本到達朝鮮,再轉遼東半島。這條路線傳入時間與前兩條並行,即在明萬曆——天啟年間(公元1616—1627)。其時,大清已建國都於沈陽,清太宗曾下令嚴禁販賣、種植。所以起初是大量傳入北方,有人吸食,種植的人卻極少;在南方兩條線路上,卻是移種煙草的人大大多於吸食者。最後一條線路是從俄國傳入新疆。時間稍晚於前三條線路,肇始於18世紀下半葉,興旺於20世紀初。《新疆農業》載:新疆所產之煙,系黃花煙,又名莫合煙,以伊犁為著。煙草有此4條路線傳入中國,難怪很快便大行其道了,加之煙草傳入後,各地的移種又與本地風俗、口味融合在一起,於是便一下子以扇形態勢鋪開,以至遍布國中,貽患後世。
到了1620年時,煙草已經成為不折不扣的全球性作物。

煙草初入中國的時候,名稱很多,如淡巴菰、相思草、煙酒、金絲煙、仁草、八角草等等。從史籍記載,廣泛叫煙草、煙絲的,大約是到清代之後。

而香煙是出現在清末。

光緒23年,中國第一支香煙在上海出現,這是美國人菲利克攜帶來華零售的,品牌有「品海」「老車」兩種,售價每支3文。隨著洋火的普遍使用,以及七家商號的慘淡經營,不久就席捲整個中國,光緒28年,中外合資的「北洋煙草公司」再天津開幕,隨著,美國煙草大王杜克家族的「英美煙草公司」也開始在中國銷售卷煙,覓地種植煙草。隨著煙草公司營運的成長,卷煙就成為一枝獨秀的消費品了。
光緒31年,也許是中國煙草史上最值得紀念的日子了。因為中國人第一支擊敗洋煙的香煙在香港鵝頸橋的「南洋煙草公司」製造出來,創辦人是日本華僑簡照南。在他採取成功的行銷策略--「中國人吸中國煙」之下,國產的「雙喜」;「飛鶴」牌香煙,奪回了長久以來淪陷於洋商的市場,打的英美公司的「三炮台」;「派力」等名牌潰不成軍,奠定了國人煙草未來發展的基礎。

⑻ 造成東南亞各國生活習俗文化多樣性的原因

東南亞指亞洲東南部地區。中國古代史書上通稱它為「南洋」,意指它位於中國南方的大洋之中。東南亞作為一個地區的名稱為世界公認並廣泛流行,始於二戰期間。1943年8月,

同盟國在錫蘭(今斯里蘭卡)建立「東南亞盟軍司令部」後「東南亞」一詞逐步推廣。1962年在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舉行的東南亞地理學家會議上,學者們一致同意採取「東南亞」(Southeast
Asia)作為本地區的地理名稱。
東南亞幅員遼闊,其地域絕大部分位於北回歸線以南,橫跨赤道兩側,南北跨越39個多緯度,長達4500公里,東西跨越49個多經度,寬達5600公里。海域面積750多萬平方公里,陸地面積450萬平方公里,海陸范圍共約1200萬平方公里。其總面積相當於整個歐洲及非洲海岸以北的廣大地區。東南亞包括越南、寮國、柬埔寨、緬甸、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汶萊等十個國家和東帝汶地區,人口將近5億。
東南亞地區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它的相對的統一性和整體性,這使它構成一個獨立的單元,同時又存在巨大的差異性與多樣性。
在地理上,東南亞介於太平洋與印度洋、亞洲大陸與澳大利亞之間,自成一個相對獨立的地理單元。同時,在這個廣闊的地區,地理構造異常復雜。東南亞是由一系列嵌入海洋中的半島與島嶼組成,其中心地帶為巽他台地。在地理區劃上,東南亞顯然分為大陸(半島)和海島兩大部分。
地理環境對社會發展一般說來雖不會發生決定性的影響,但往往會產生重大的影響。東南亞地形地貌復雜多樣,整個地區被山川、海洋分割,沒有像亞洲大陸那樣連成一片,這種地理特徵使東南亞在歷史上難於出現大一統的政治局面,甚至在半島及海島兩個地區也未能產生統治全地區的封建帝國。由於地理位置的影響,海島商道附近的國家首先遭到西方殖民侵略的攻擊。由於地理的因素以及其他重要因素的作用,在殖民時期,西方國家建立的殖民政權也大多限於東南亞各封建王國一國的范圍之內。盡管日本佔領時期,從軍事上征服了整個東南亞地區,但它仍然不得不在各國分別建立不同形式的統治。現代東南亞國家版圖的形成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有政治、經濟與社會歷史等原因,而地理環境的影響不能不說是一個重要的因素。
除了上述地理狀況的差異性以外,東南亞的復雜多樣性還表現為人種、民族、語言、宗教與文化等方面的不同,斯卡拉皮指出:「世界上很少有別的地區能比東南亞更鮮明地說明在千差萬別之中求得一致所會遇到的各種問題。」[1]
東南亞是人類的發祥地之一,同時它又處於種族和民族適徙的「十字路口」。據學者考察,在遠古時代,東南亞的海島地區如爪哇就有原始人類的足跡。而從距今約一萬年的新石器時代始,東亞大陸的民族移動浪潮就已從不同路線接踵而至,遷移到東南亞,從而形成這一地區復雜多樣的種族和民族。
東南亞最早的原始人群是爪哇猿人,在爪哇猿人之後,又發現有梭羅和瓦賈克人。學者研究認為,東南亞的原始人為澳大利亞人種,或稱尼格羅——澳大利亞人種。他們在原始社會時期居住在經印度尼西亞的新幾內亞到澳大利亞的廣大地區。這一人種是迄今仍生活在東南亞叢林地帶的尼格里陀人的祖先。
尼格里陀(Negrito)是西班牙文,

是西班牙人在菲律賓發現屬於這一種族的民族時所取的名稱,意為「矮小的黑人」。尼格里陀人的生理特徵是頭大,臉圓,頭發卷黑,鼻扁平,唇厚,膚色深褐,因其體質壯實、身材矮小故名。他們是東南亞最古老的居民,在東南亞史學文化的創造與發展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他們迄今仍生活在馬來半島和菲律賓群島一些地區。
距今約一萬年前,東亞大陸地區進入新石器時代。這一時期的原始民族以採集、漁獵為生,居無定所。由於部落戰爭、天災和疾病,不斷向遠方遷徙。氣候溫熱,植被茂盛的東南亞成為大陸原始部落居民理想的移民之地。流經中國西南部和中南半島諸大江河谷地帶成為原始民族遷徙的天然走廊。中國南部的原始族群從陸路到海路,經過不同的路線,一批又一批地移居中南半島,南下海島地區,在那裡定居下來,並與當地原始民族結合,形成新的族群,在東南亞生息繁衍。
隨著一次又一次遷徙浪潮從亞洲大陸進入東南亞的諸民族集團,都屬於南蒙古利亞人種,按照語言分類可分為三大語系:一、南島語系,又稱澳斯特洛尼西亞語系,或稱馬來—波利尼西亞語系;二、南亞語系,也稱澳斯特洛亞細亞語系;三、漢藏語系。
最先到達東南亞的是屬於南島語系的民族,他們開始遷徙的時間大約為公元前2500年,持續至公元前1500年,首先是「原始馬來人」,爾後到的稱「開化馬來人」或「新馬來人」。開化馬來人與原始馬來人和一部分尼格里陀人等相融合,演化形成為「現代馬來人」。他們分布在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和菲律賓等海島地區,現今三國大多數民族均屬馬來人血統,操「南島語系」的語言。
屬南亞語系的諸民族約於公元前一千年進入中南半島地區。孟—高棉民族屬於這個語系,多數學者認為,他們來自中國南方,而非印度。孟族是中南半島上許多早期國家的締造者,而高棉族則是柬埔寨的主體民族。
在孟—高棉人遷入半島的前後,屬於漢藏語系的諸民族從大陸南下,在中南半島各地定居下來。在半島東部主要是屬於越語族的越族(京族)、芒族、岱依族和儂族等;在中部主要有屬於泰佬語族的泰族、佬族和撣族;在西部有屬於藏緬族、克欽族、欽族、克倫族、拉祜族等。學者研究,越、泰等族源於古代華南的「百越人」系統,而緬族群屬於中國古代氐羌人系統。
上述族群經過長期的融合、分化與發展的歷史進程,演變成為近現代東南亞各國的諸民族,使東南亞成為民族眾多、語言復雜的地區。東南亞各國毫無例外都是多民族國家,其中擁有100
個以上的民族的國家有印度尼西亞,菲律賓、越南、緬甸則分別擁有90多個、50多個和30多個民族。
民族眾多的東南亞,語言十分復雜。不過主體民族的語言往往是一國的通用語言。最普遍使用的語言有馬來語,或稱馬來——印度尼西亞語。這種語言及其變種,即某些方言,是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廣大地區的主要通用語。菲律賓南部、泰、柬和越南南部的少數民族的語言也與之相關。泰佬語也較普及,不僅泰國的主要民族泰人講這種語言,而且緬甸的撣族、寮國的老龍族、越南西北的泰族、柬埔寨西部、東北部和馬來半島歸納部的一些少數民族也操這種語言。越芒語是擁有700
萬人口的越南人的一種通用語,北方少數民族芒族也使用它。菲律賓是語言異常復雜的國家,但他加祿語為全國通用語言。
此外,由於西方國家的殖民統治與文化滲透,原宗主國語言——英語、法語等在東南亞成為近代時期的官方語言,各國獨立後,在東南亞地區仍然廣泛流行。
民族、語言的多樣性帶來了東南亞國家社會文化的豐富多彩,而且各具特色。它們互相吸收、融合而不單調。東南亞地區有著自己獨特的固有文化,同時相繼吸收了來自印度、中國、阿拉伯以及西方的文化,形成富有傳統特色的地區多元復合文化。
多種多樣的宗教信仰是東南亞社會文化多樣性的突出表現。世界各大宗教都在這里流行。除原始宗教信仰外,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天主教和基督新教)、印度教、猶太教以及道教、錫克教都在這里擁有信徒。現代東南亞可分為三大宗教區域:
1、以佛教為主的區域:越南、柬埔寨、寮國、泰國、 緬甸和新加坡;
2、以伊斯蘭教為主的區域:馬來西亞、印尼、 汶萊和菲律賓南部;
3、以基督教(天主教)為主的區域:菲律賓北部和中部。
東南亞的宗教具有悠久的歷史。佛教是從印度傳入的,但何時傳入東南亞已難以考證。至公元初年,已有確鑿證據,表明佛教已在東南亞國家傳播開來。佛教主要是通過南北兩個途徑進入東南亞的。南面是海路,主要是經過錫蘭(今斯里蘭卡)從海上傳入東南亞;北面是陸路,是經過中亞,越過帕米爾高原,進入中國,南下廣州,進入越南。此外,還有一條從印度東北,經過緬甸而入中南半島的途徑。古代東南亞佛教和婆羅門教—印度教昌盛,海島地區的室利佛逝王國和麻喏巴王國有著高度發達的佛教—印度教文化。南傳上座部佛教(又稱小乘佛教)則中南半島諸國廣泛流行,在中古時期,成為一些國家的國教。伊斯蘭教是由阿拉伯商人和印度穆斯林商人傳入東南亞的。13世紀以前,在北蘇門答臘沿海地區已有阿拉伯、印度商人居住,逐步形成穆斯林社會。至13世紀,伊斯蘭教已在馬來半島和南洋群島產生了重大影響,並建立了穆斯林國家。15世紀初,馬六甲王國興起,成為伊斯蘭教在東南亞的傳播中心,伊斯蘭教獲得更為廣泛的傳播,馬來半島、印度尼西亞諸島以及菲律賓南部島嶼相繼伊斯蘭化。現在,馬來西亞有半數以上的居民信奉伊斯蘭教。印度尼西亞1.8億人口中,86.9%信奉伊斯蘭教,

是世界上穆斯林人數最多的國家。據統計,全世界的伊斯蘭教徒約有7—8億人,其中20%在東南亞,由此可見,在穆斯林世界,東南亞占據何等重要的地位。基督教是西方殖民入侵後傳入東南亞的。菲律賓是東南亞的主基督教國家,由於受西班牙殖民者的影響,全國6068萬人口,約有85%信奉天主教。而越南由於受法國的影響,天主教成為僅次於佛教的第二大宗教,信徒約占人口1/10。
宗教對東南亞國家的社會生活有深刻的影響。統治階級往往利用宗教作為統治人民的工具,從而把王權—神權緊密結合起來;而勞支人民在反抗斗爭中則以宗教作為旗幟。殖民者以傳教士作為先驅,而東南亞國家的人民又常以宗教作為反侵略的斗爭武器。近代以來,東南亞一些國家的反殖民主義斗爭往往與宗教戰爭相結合。印度尼西亞歷史上的蒂博尼哥羅起義和亞齊戰爭,都是在伊斯蘭教的旗幟下進行的反殖民主義斗爭。20世紀初,東南亞一些國家的第一批民族主義組織是宗教性組織,例如印尼的伊斯蘭聯盟和緬甸佛教青年會等。宗教可以成為維護民族團結與統一的精神紐帶,同時,復雜多樣的宗教也可能產生信仰不同宗教的民族之間,各教派之間的矛盾與沖突。
上述東南亞社會的多樣性與差異性,帶來了東南亞各國發展的不平衡,並造成東南亞國家在經濟的制度、政治體制和文化類型上的紛繁復雜。然而,我們在東南亞的多樣性中也可以看到它的相對統一性與整體性。研究東南亞的學者在本世紀20年代已經注意到這個地區之間的某些共同點及其歷史文化特徵的相似之處。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東南亞民族獨立運動勃興,一系列東南亞新獨立國家誕生。東南亞的戰備地位與經濟價值顯著提高,把東南亞地區作為一個整體來研究的學者日益增多。法國學者喬治·戈岱司於1948年出版了《印度支那與印度尼西亞的印度化國家》。這部書「頭一次把東南亞早期歷史作為一個整體展示出來。」[2]不過,越南(受中國文化影響)和菲律賓沒有包括在此書內。

必須指出的是英國學者D.G.E.霍爾的巨大貢獻,他摒棄了東南亞研究中的「歐洲中心論」和「印度中心論」,堅持東南亞的主體性與統一性。他撰寫的名著《東南亞史》,是第一部東南亞地區通史。美國學者約翰·F.
卡迪繼承了霍爾的思想,
他寫的《東南亞歷史發展》和《戰後東南亞》,也不是對各個國家的歷史作孤立的論述,而是兩部互相銜接的關於東南亞歷史發展的綜合性研究著作。
卡迪在《東南亞歷史發展》一書的序言中說:「這個當前被稱為東南亞的分布范圍很廣的地區,曾經有過一段相互緊密聯系的歷史,這一點,從外表上看並不十分明顯。也許,這一地區的最獨特之處,是它的島嶼和大陸之間的差別,土壤和地形的多樣性,各種各樣的種族集團,以及迥然不同的宗教和文化發展水平。」他指出:「可以確認,有三個或四個因素在歷史上把這個地區聯系在一起,其中每一個因素涉及地區內部的關系,起著一種連鎖反應的作用。」[3]那麼,
有哪些因素或者說從哪幾個方面可以看出東南亞地區各國互相聯系的統一性與整體性呢?
首先,東南亞地區有它自己的固有文化。古代東南亞國家並非原封不動地照搬印度文化,而是有選擇地主動吸收。毫無疑義,東南亞與印度和中國均有悠久的密切的歷史聯系,並深受印度文化和中國文化的雙重影響,但它的歷史不是印度歷史的延伸,其文化也不能簡單地劃入印度或中國文化的模式之內。在印度宗教與文化輸入之前,東南亞不是文化的真空地帶,它有自己的獨特文化。戈岱司曾經對東南亞早期固有文化的特徵作為精闢的概括:在物質文化方面的特徵是(1
)耕種有灌溉的稻田;(2)馴養黃牛和水牛;(3)初步使用金屬;(4
)有航海技術。在社會方面的特徵是:(1)婦女的重要地位與母性世系,(2)灌溉農業所產生的組織。在宗教方面的特徵是:(1)泛靈信仰;(2)祖先崇拜與崇奉土地神;(3)在高地建立祭壇;(4)瓮葬和石冢葬;(5)充滿著對山與海、有翼動物與水生動物,
山民與海岸人對立的宇宙的二元論的神話。[4]
第二,在外來文化傳入後,東南亞本地的傳統的文化與之互相融合,有選擇地吸收,逐步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東南亞國家的民族文化。以水稻栽培為主的灌溉農業延續下來,形成東南亞的發達的農業文明,或稱稻作文化;農村村社的長期保存與雙系繼承製的存在,是東南亞社會結構的重要特徵;此外,原始的拜物教信仰與外來宗教相結合,使東南亞的宗教具有新的特色。源於印度的佛教、印度教輸入東南亞後,不再保持原來的形態,它們已本地化、民族化,因而能在東南亞國家紮下根來,上座部佛教傳入緬甸後,與當地的那特(Nat,來源於巴利語natha,意即保護者)信仰結合,吸收其精靈、信仰,緬甸寺塔往往供奉各種那特的偶像,這是其佛教的一個特色。
東南亞國家的文學、藝術、音樂、舞蹈同樣保持了傳統的風格,並在吸收印度、中國及阿拉伯的文化營養後,獲得新的發展。
第三,東南亞的相對統一性與完整性,不僅表現在它是一個歷史、地理和文化的相對獨立的單元,即獨立於東北亞、南亞及澳大利亞諸大陸,而且表現在東南亞地區各國之間的日益密切的聯系。印度、阿拉伯與中國、東亞諸國海上商業貿易的發展、文化的交流,大大促進了東南亞地區國家之間的聯系。西方殖民主義侵入後,東南亞各國殖民地化,分別受到不同的殖民國家的統治。殖民時期,宗主國與殖民地之間的垂直聯系比東南亞國家之間的水平聯系更為緊密。但另一方面,由於東南亞國家成為世界資本主義體系的一部分,它的經濟、貿易與世界市場和商業貿易網路密切聯系起來。進入20世紀初,東南亞世界,東南亞國家內部的聯系空前增強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東南亞的面貌發生巨大的變化,一系列民族獨立國家興起。東南亞新興民族國家為了發展民族經濟與文化,重建它們的傳統聯系。為了建立區域性的合作,1967年8月,印度尼西亞、
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新加坡五國成立了東南亞國家聯盟,簡稱東盟。1984年1月,汶萊獨立後隨即加入該組織。1995年後,
東盟朝實現「東南亞一體化」目標加速發展,至1999年,越南、寮國、緬甸、柬埔寨相繼加入,東南亞十國組成「大東盟」。東盟的成立和擴大,標志著東南亞區域性聯系的新的發展。
綜上所述,我們在學習和研究東南亞歷史時,既不能忽視東南亞地區的多樣性,必須了解東南亞各國歷史文化的不同特點,又必須注意到這一地區的相對統一性,應將它作為一個政治、經濟、歷史、地理和文化緊密聯系的相對獨立的單元進行綜合考察。

⑼ 16世紀輸入中國的美洲產物有什麼加急!!!

16世紀以來,美洲白銀源源不斷輸入中國,它們很快進入國家的貢賦體系,並為國庫、皇帝和權貴所囤積。對於絕大多數生產者來說,換取白銀的主要目的是繳納賦稅和貢賦,而非資本的增長。許多人日常生活基本上與市場沒有聯系,白銀之類的貴金屬在這里基本上成為一種權力、禮儀象徵物,恢復其物質的特性,喪失其貨幣的功能。
1492年,哥倫布重新發現美洲,引發了歐洲人對這塊所謂「新大陸」的注意。在美洲成功殖民後,16世紀後期,西班牙人進而在南亞的菲律賓建立殖民地,一些美洲農作物開始傳入菲律賓,再由菲律賓傳到南洋各地,並進一步傳到中國。美洲作物的引種與傳播成為明清時期我國農作物引進的一個顯著特點。
傳入中國的美洲作物計有玉米、番薯、豆薯、馬鈴薯、木薯、南瓜、花生、向日葵、辣椒、番茄、菜豆、利馬豆、西洋蘋果、菠蘿、番荔枝、番石榴、油梨、腰果、可可、西洋參、番木瓜、陸地棉、煙草等近30種。
玉米(Zea maysL.),禾本科玉米屬植物,原產美洲的墨西哥、秘魯。我國古代稱番麥、御麥、玉麥、苞米、珍珠米、棒子等。至遲明代傳入我國。嘉靖三十四年(1555)《鞏縣志》已有「玉麥」的名稱,但明確而詳細的記載則見於三十九年(1560)甘肅的《平涼府志》卷11:「番麥,一曰西天麥,苗葉如蜀秫而肥短,末有穗如稻而非實。實如塔,如桐子大,生節間,花炊紅絨在塔末,長五、六寸,三月種,八月收。」此外,(明)田藝衡《留青日扎》和李時珍《本草綱目》均有記載。
番薯(Ipomoea batatas(Lam.)L.),旋花科甘薯屬栽培種,一年生或多年生藤本植物。又名金薯、朱薯、玉枕薯、山芋、甘薯、地瓜、紅苕、白薯、地瓜、紅薯等,原產中、南美洲,主要用作糧食和蔬菜。宋元以前中國文獻中屢見「甘薯」的記載,但那時所說得甘薯是薯蕷科植物的一種,而我們現在所說得甘薯則是旋花科植物,明萬曆年間傳入我國。自它被引種到中國以後,因其形似我國原有之薯蕷科得甘薯,有人便稱之為甘薯,久而久之,甘薯一詞幾為旋花科的番薯所獨占。
豆薯(Pachyrrhizus erosus(L.)Urban),豆科豆薯屬中能形成塊根的栽培種。一年生或多年生草質藤本植物。又名涼薯、地瓜、土瓜、沙葛、新羅葛,是一種既可當水果又能當蔬菜的作物。原產中美洲,後由西班牙人傳入菲律賓,可能後來從新羅經海道傳入我國福建[1]。中國西南、華南地區和台灣省種植較多。
馬鈴薯(Solannum tuberosumL.),一年生茄科茄屬草本植物。我國亦稱洋芋、土豆、山葯蛋、地蛋、荷蘭薯。原產南美洲秘魯和玻利維亞的安第斯山區,為印第安人所馴化。大約1570年傳入西班牙,1590年傳入英格蘭,1650年左右傳入中國。

閱讀全文

與瓮葬文化是由什麼傳入菲律賓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7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2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9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08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5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17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7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1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5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68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69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0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0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3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5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8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39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8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