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日軍困守菲律賓時慘狀,為何餓死的比戰死的還多
1944年的日軍已經處於強弩之末,日本的戰爭形勢已經處於全面敗退的狀態,當時日本在太平洋的海軍主力基本上被消滅,隨後美軍也就將軍事目標放在了已經被日軍佔領的菲律賓上面。
當時日軍為了保住菲律賓,將其所有的海軍力量全部集中在菲律賓附近,甚至還從中國大陸調集了大量陸軍部隊在菲律賓集結。不過日軍看似准備充足,但仍舊不是美軍的對手,大量的日軍部隊被美軍逼的餓死了。
首先呢,自然是菲律賓根本沒有物資可以補充了。
——日軍在與美軍大決戰之前,為了儲備戰略物資,日軍已經將占據城鎮給搜刮一空。本來菲律賓百姓在日軍的壓迫之下已經變得相當的貧困,家裡面所儲存的食物就不多了;在日軍敗退之前,大部分城市已經出現了空城狀態,基本上能拿走的東西都被日軍給拿走了,百姓地里大部分的收成也都控制在日本人的手中,菲律賓當地人自身都已經出現了大量餓死的情況,之後的日軍自然也差不多。
再者,美軍的重重逼迫之下,日軍越來越被動。
——之前還能夠小規模捕撈魚類資源來彌補軍用。但隨著美軍的推進,尤其是被美軍困在山林之中後,日軍已經完全斷了物資來源。而與此同時,他們還要面臨著不間斷的內亂,導致資源的流失與浪費。
B. 人類第一次大瘟疫是那一次,死多少人,在哪,什麼時間。
468年,中國河南、河北、山東、湖北及安徽發生疫病,14—15萬人死亡。
C. 黑死病一共死了多少人
歷史上的三次鼠疫大流行共致死一億三千五百萬人左右。鼠疫是一種危害嚴重的烈性傳染病,曾被稱為黑死病,各型鼠疫患者如果不及時治療均會引起死亡。
1、第一次鼠疫大流行
從6世紀中葉開始至8世紀消失,在歐亞奪走上億條生命。疫情起源於埃及的西奈半島,542年開始在君士坦丁堡爆發。當時的君士坦丁堡是全世界范圍內人口最多的城市,很多來自亞洲、非洲、歐洲的商隊、船隊在此聚集。因疫情爆發適逢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在位,故此次瘟疫被後人稱為「查士丁尼瘟疫」。
其影響范圍隨地中海而向西延展,使眾多地中海岸的國家和地區飽受疾病折磨之苦,因此有時又稱其為「地中海瘟疫」。但是在那時,人們不知道這是鼠疫。
2、第二次鼠疫
從14世紀中葉開始,持續近300年,歐洲大陸喪失三分之一到一半的人口。歐洲人普遍認為傳染源是蒙古人帶來的。1348年疫情又傳到法國、西班牙和英國,1348年~1350年再東傳至德國和斯堪的納維亞,最後在1351年傳到俄羅斯西北部。此後,在十五、十六世紀黑死病多次再次侵襲歐洲。
此次鼠疫流行前後此起彼伏持續近300年,遍及歐亞大陸和非洲北海岸,尤以歐洲為甚。歐洲死亡兩千五百萬人,占當時歐洲人口的四分之一;義大利和英國死者達其人口的半數。
到1665年8月,每周死亡達兩千人,一個月後竟達八千人。直到幾個月後一場大火,燒毀了倫敦的大部分建築,老鼠也銷聲匿跡,鼠疫流行隨之平息。這次鼠疫大流行在歷史上稱為「黑死病」。整個歐洲大陸因此喪失三分之一到一半的人口。
3、第三次鼠疫大流行
從19世紀末期開始,20世紀30年代以後結束,全世界因鼠疫死亡達千萬人以上。
從中國南部、孟買開始,最後匯聚於當時的北滿地區。其後有山西鼠疫,東北第二次鼠疫,以及歐亞非其他地區的鼠疫,直到20世紀30年代以後才銷聲匿跡。這次疫情總共波及亞洲、歐洲、美洲和非洲的六十多個國家,全世界因鼠疫死亡達千萬人以上。
此次疫情流行傳播速度之快、波及地區之廣,遠遠超過前兩次大流行。這次流行的特點是疫區多分布在沿海城市及其附近人口稠密的居民區,家養動物中也有流行。
(3)菲律賓瘟疫死了多少人擴展閱讀:
鼠疫的症狀體征
1、輕型:有不規則低熱,全身症狀輕微,局部淋巴結腫痛,偶可化膿,無出血現象,多見於流行初、末期或預防接種者。
2、腺型最多見,常發生於流行初期。急起寒戰、高熱、頭痛、乏力、全身酸痛偶有惡心、嘔吐、煩躁不安、皮膚淤斑、出血。發病時即可見蚤叮咬處引流區淋巴結腫痛,發展迅速,第2~4天達高峰。腹股溝淋巴結最常受累,其次為腋下、頸部及頜下。
3、肺型可原發或繼發於腺型,多見於流行高峰。肺鼠疫發展迅猛,急起高熱,全身中毒症狀明顯,發病數小時後出現胸痛、咳嗽、咳痰,痰由少量迅速轉為大量鮮紅色血痰。呼吸困難與發紺迅速加重。肺部可以聞及濕性啰音,呼吸音減低,體征與症狀常不相稱。未經及時搶救者多於2~3天內死於心力衰竭、休克。臨終前高度發紺,皮膚常呈黑紫色,故有黑死病之稱。
4、敗血症可原發或繼發。原發者發展極速,全身毒血症症狀、中樞神經系統症狀及出血現象嚴重。迅速進入神志不清、譫妄或昏迷、搶救不及時常於24小時至3天內死亡。
D. 16世紀的菲律賓
在西班牙的統治下實行殖民主義,滿掛西班牙旗,西班牙戰艦和士兵在菲律賓港口隨處可見。
16世紀菲律賓幾乎沒有工業,全靠農業和西班牙皇室外援,每一個西班牙農場主都擁有100個菲律賓工人。更有趣的是,每一個西班牙士兵都有3個菲律賓妓女以上陪同。
16世紀末,菲律賓工人曾發動暴動起義,在馬尼拉大肆屠殺偽西士兵和西班牙人,南部西班牙軍在與工人的沖突中陷入混亂,但最終拖垮了起義,但菲律賓的經濟大幅滑落,農場主紛紛棄下工人,逃回西班牙。馬尼拉沖突共造成大約2000名菲律賓工人死亡,還有100~200西班牙士兵死亡,由於屍體成堆,爆發了瘟疫,連總督府也撤離馬尼拉,大批工人和貧民病死,原住民抵抗部落也折兵損將嚴重。
17世紀初,西班牙王室再度直指進軍菲律賓,在與原住民部落短暫戰斗後,再次登陸菲律賓,並開始了一個新的殖民時代。在此後百餘年間,西班牙與菲律賓原住民的戰斗沒有停止,而在重新發展過後,馬尼拉成為了西班牙的一個軍事要塞,而霧宿島,成為了西班牙農場主的新天地,西班牙在菲律賓的殖民重新開始了。
E. 歷史上三次鼠疫大流行共死了多少人
歷史上的三次鼠疫大流行共致死一億三千五百萬人左右。鼠疫是一種危害嚴重的烈性傳染病,曾被稱為黑死病,各型鼠疫患者如果不及時治療均會引起死亡。
1、第一次鼠疫大流行
從6世紀中葉開始至8世紀消失,在歐亞奪走上億條生命。疫情起源於埃及的西奈半島,542年開始在君士坦丁堡爆發。當時的君士坦丁堡是全世界范圍內人口最多的城市,很多來自亞洲、非洲、歐洲的商隊、船隊在此聚集。因疫情爆發適逢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在位,故此次瘟疫被後人稱為「查士丁尼瘟疫」。
其影響范圍隨地中海而向西延展,使眾多地中海岸的國家和地區飽受疾病折磨之苦,因此有時又稱其為「地中海瘟疫」。但是在那時,人們不知道這是鼠疫。
2、第二次鼠疫
從14世紀中葉開始,持續近300年,歐洲大陸喪失三分之一到一半的人口。歐洲人普遍認為傳染源是蒙古人帶來的。1348年疫情又傳到法國、西班牙和英國,1348年~1350年再東傳至德國和斯堪的納維亞,最後在1351年傳到俄羅斯西北部。此後,在十五、十六世紀黑死病多次再次侵襲歐洲。
此次鼠疫流行前後此起彼伏持續近300年,遍及歐亞大陸和非洲北海岸,尤以歐洲為甚。歐洲死亡兩千五百萬人,占當時歐洲人口的四分之一;義大利和英國死者達其人口的半數。
到1665年8月,每周死亡達兩千人,一個月後竟達八千人。直到幾個月後一場大火,燒毀了倫敦的大部分建築,老鼠也銷聲匿跡,鼠疫流行隨之平息。這次鼠疫大流行在歷史上稱為「黑死病」。整個歐洲大陸因此喪失三分之一到一半的人口。
3、第三次鼠疫大流行
從19世紀末期開始,20世紀30年代以後結束,全世界因鼠疫死亡達千萬人以上。
從中國南部、孟買開始,最後匯聚於當時的北滿地區。其後有山西鼠疫,東北第二次鼠疫,以及歐亞非其他地區的鼠疫,直到20世紀30年代以後才銷聲匿跡。這次疫情總共波及亞洲、歐洲、美洲和非洲的六十多個國家,全世界因鼠疫死亡達千萬人以上。
此次疫情流行傳播速度之快、波及地區之廣,遠遠超過前兩次大流行。這次流行的特點是疫區多分布在沿海城市及其附近人口稠密的居民區,家養動物中也有流行。
(5)菲律賓瘟疫死了多少人擴展閱讀:
鼠疫的症狀體征
1、輕型:有不規則低熱,全身症狀輕微,局部淋巴結腫痛,偶可化膿,無出血現象,多見於流行初、末期或預防接種者。
2、腺型最多見,常發生於流行初期。急起寒戰、高熱、頭痛、乏力、全身酸痛偶有惡心、嘔吐、煩躁不安、皮膚淤斑、出血。發病時即可見蚤叮咬處引流區淋巴結腫痛,發展迅速,第2~4天達高峰。腹股溝淋巴結最常受累,其次為腋下、頸部及頜下。
3、肺型可原發或繼發於腺型,多見於流行高峰。肺鼠疫發展迅猛,急起高熱,全身中毒症狀明顯,發病數小時後出現胸痛、咳嗽、咳痰,痰由少量迅速轉為大量鮮紅色血痰。呼吸困難與發紺迅速加重。肺部可以聞及濕性啰音,呼吸音減低,體征與症狀常不相稱。未經及時搶救者多於2~3天內死於心力衰竭、休克。臨終前高度發紺,皮膚常呈黑紫色,故有黑死病之稱。
4、敗血症可原發或繼發。原發者發展極速,全身毒血症症狀、中樞神經系統症狀及出血現象嚴重。迅速進入神志不清、譫妄或昏迷、搶救不及時常於24小時至3天內死亡。
F. 黑死病死亡人數是多少
黑死病死亡人數是5000萬。在醫學尚不發達的14世紀中葉,人們卻並沒有這樣幸運。一種名為「黑死病」的瘟疫,在當時的歐洲大陸瘋狂肆虐,先後奪走了近5000萬人的生命。這一數字相當於當時整個歐洲總人口的三分之一。發生在人類歷史上最為慘烈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整個歐洲戰場死亡總人數,也不過占其總人口的5%。
黑死病的起源
早起源於中亞地區,由遠征的十字軍於1347年帶回歐洲。從義大利開始,快速傳染流行,接著蔓延到西歐、北歐,最後來到俄羅斯。一路上大開殺戒,屍橫遍野。在人口密集的城市中,佛羅倫薩無疑成為瘟疫爆發的最慘重地區。由於黑死病傳染迅猛,極為凶險。當時一些地區,往往在有黑死病人的房屋外牆上,用白石灰寫上一個大大的「P」字,以提醒路人。
G. 人類歷史上十大瘟疫有哪些哪種瘟疫殺死的人最多
黑死病、鼠疫、雅典瘟疫、流感、狂犬病、天花、登革熱病毒、埃博拉病毒、艾滋病
一、黑死病
黑死病是人類歷史上最致命的瘟疫之一。
從1347至1353年,席捲整個歐羅巴的被稱之為"黑死病"的鼠疫大瘟疫,奪走了2500萬歐洲人的性命,占當時歐洲總人口的1/3。它造成世界死亡人數高達7500萬。
黑死病是由黑鼠皮毛內的蚤攜帶細菌造成的,患了黑死病的人皮膚會出現很多黑色斑塊,故被人稱為“黑死病”。
二、鼠疫
中國雲南省一場重大鼠疫始於1855年,這場瘟疫單在中國和印度就完成了1200萬人的死亡。
八、登革熱病毒
登革熱是由伊蚊傳播所致的急性傳染病,在20世紀,登革熱在世界范圍內發生的大流行中,患病人數高達數百萬。
九、艾滋病
艾滋病大家都知道,它破壞人的免疫系統,使人喪失抵抗病毒的能力。1981年美國首批報道了這樣的病例,隨後,美國和其他國家陸續發現了這種疾病。
十、埃博拉病毒
埃博拉病毒首批出現在烏干達,這種病毒通過接觸傳染,感染者出現高燒,肌肉疼痛,鼻腔,口腔和肛門有出血症狀,一般在24小時內死亡。
H. l歷史上三次鼠疫大流行共死了多少人
歷史上的三次鼠疫大流行共致死一億三千五百萬人左右。鼠疫是一種危害嚴重的烈性傳染病,曾被稱為黑死病,各型鼠疫患者如果不及時治療均會引起死亡。
1、第一次鼠疫大流行
從6世紀中葉開始至8世紀消失,在歐亞奪走上億條生命。疫情起源於埃及的西奈半島,542年開始在君士坦丁堡爆發。當時的君士坦丁堡是全世界范圍內人口最多的城市,很多來自亞洲、非洲、歐洲的商隊、船隊在此聚集。因疫情爆發適逢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在位,故此次瘟疫被後人稱為「查士丁尼瘟疫」。
其影響范圍隨地中海而向西延展,使眾多地中海岸的國家和地區飽受疾病折磨之苦,因此有時又稱其為「地中海瘟疫」。但是在那時,人們不知道這是鼠疫。
2、第二次鼠疫
從14世紀中葉開始,持續近300年,歐洲大陸喪失三分之一到一半的人口。歐洲人普遍認為傳染源是蒙古人帶來的。1348年疫情又傳到法國、西班牙和英國,1348年~1350年再東傳至德國和斯堪的納維亞,最後在1351年傳到俄羅斯西北部。此後,在十五、十六世紀黑死病多次再次侵襲歐洲。
此次鼠疫流行前後此起彼伏持續近300年,遍及歐亞大陸和非洲北海岸,尤以歐洲為甚。歐洲死亡兩千五百萬人,占當時歐洲人口的四分之一;義大利和英國死者達其人口的半數。
到1665年8月,每周死亡達兩千人,一個月後竟達八千人。直到幾個月後一場大火,燒毀了倫敦的大部分建築,老鼠也銷聲匿跡,鼠疫流行隨之平息。這次鼠疫大流行在歷史上稱為「黑死病」。整個歐洲大陸因此喪失三分之一到一半的人口。
3、第三次鼠疫大流行
從19世紀末期開始,20世紀30年代以後結束,全世界因鼠疫死亡達千萬人以上。
從中國南部、孟買開始,最後匯聚於當時的北滿地區。其後有山西鼠疫,東北第二次鼠疫,以及歐亞非其他地區的鼠疫,直到20世紀30年代以後才銷聲匿跡。這次疫情總共波及亞洲、歐洲、美洲和非洲的六十多個國家,全世界因鼠疫死亡達千萬人以上。
此次疫情流行傳播速度之快、波及地區之廣,遠遠超過前兩次大流行。這次流行的特點是疫區多分布在沿海城市及其附近人口稠密的居民區,家養動物中也有流行。
(8)菲律賓瘟疫死了多少人擴展閱讀:
鼠疫的症狀體征
1、輕型:有不規則低熱,全身症狀輕微,局部淋巴結腫痛,偶可化膿,無出血現象,多見於流行初、末期或預防接種者。
2、腺型最多見,常發生於流行初期。急起寒戰、高熱、頭痛、乏力、全身酸痛偶有惡心、嘔吐、煩躁不安、皮膚淤斑、出血。發病時即可見蚤叮咬處引流區淋巴結腫痛,發展迅速,第2~4天達高峰。腹股溝淋巴結最常受累,其次為腋下、頸部及頜下。
3、肺型可原發或繼發於腺型,多見於流行高峰。肺鼠疫發展迅猛,急起高熱,全身中毒症狀明顯,發病數小時後出現胸痛、咳嗽、咳痰,痰由少量迅速轉為大量鮮紅色血痰。呼吸困難與發紺迅速加重。肺部可以聞及濕性啰音,呼吸音減低,體征與症狀常不相稱。未經及時搶救者多於2~3天內死於心力衰竭、休克。臨終前高度發紺,皮膚常呈黑紫色,故有黑死病之稱。
4、敗血症可原發或繼發。原發者發展極速,全身毒血症症狀、中樞神經系統症狀及出血現象嚴重。迅速進入神志不清、譫妄或昏迷、搶救不及時常於24小時至3天內死亡。
I. 有誰知道1918~~1919年,歐洲有一場瘟疫,聽說死了20000000人,可有此事
1900年 黑死病
中世紀瘟疫 上世紀重演
●傳播速度極快 ●全身疼痛至極 ●抓狂失常而死
流行性淋巴腺鼠疫,俗稱「黑死病」,這是一種以老鼠和跳蚤為傳播媒介、傳播速度極快的傳染病。中世紀時,一場肆虐歐洲的黑死病,加上戰爭和飢饉,使歐洲約半數人口命喪黃泉。就這次災難所導致的死亡人數、混亂程度和恐怖心理而言,超過了20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
黑死病是一種可怕的疾病,有親歷者寫道:「這種疾病的症狀是劇烈的發燒和冷顫,患者感到頭痛欲裂,奄奄一息地躺在床上,不能動彈。劇烈的疼痛蔓延到後背和四肢。腋窩和腹股溝出現紅色的腫塊,一旦觸碰就會非常疼痛。皮下會出現大量的出血點,最後形成黑色的血淤。患者神志恍惚,不停地呻吟,煩躁不安地翻來滾去,反復抓扯床單。他們的狂躁不安只有在陷入休克時才會稍稍得到緩解,而只有死亡才會最終停止這一切。」
上世紀初舊金山爆發黑死病
提起「黑死病」,許多人會以為只是發生在歐洲中世紀的歷史,卻對上個世紀初舊金山爆發的「黑死病」少有了解:1900年~1905年以及1907年~1908年,舊金山有280人感染了鼠疫,其中172人死亡。
第一個死亡者是唐人街華人
1900年3月,舊金山第一個患上黑死病的人死亡。他叫黃初景,41歲,是一名居住在唐人街的木材商人。市政衛生部門不等確切的診斷結果出來,連夜用繩索將唐人街的建築物圍起來,將這個社區隔離了。衛生部將責任推給了當地所有華人居民,而白人在唐人街開辦的商業企業卻沒有被隔離。
隨著更多人染上這一烈性傳染病,美國政府才不再針對唐人街,並派來路伯特·布魯專員,路伯特上任後採取了強有力的公共衛生措施,著重消滅老鼠和鏟除便於鼠類大量繁殖的環境。他用水泥建築取代了木結構建築,還發起了一次鼓勵人們捉老鼠的運動,每捉一隻就獎勵10美分。布魯的努力最終建立了廣泛的「防鼠聯盟」,黑死病才沒有繼續泛濫下去。
1918年 西班牙流感
奪命5000萬 國王也中招
●為禽流感變異 ●專襲擊青壯年 ●曾波及至中國
第一次世界大戰,人類陷入自相殘殺之中,死亡者數十萬,成為人類歷史上的一場浩劫。然而,就在這場浩劫快要結束的時候,一場流感的爆發奪去了近5000萬人的性命,這就是上世紀人們聞之色變的西班牙流感,或稱1918年流感。今年10月5日,科學家研究發現,西班牙流感實際上就是禽流感的變異。
美國遠征軍把病菌帶到歐洲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世界處於大動亂、大改組,兵荒馬亂、民不聊生,西班牙流感就在此背景下發生了。當時西班牙首先公布了流感疫情,故稱之為西班牙流感。由於此次流感引起世界性大流行,發生在1918年故也稱之為1918年流感。
這次流感是1918年2月首發於美國堪薩斯洲的芬森軍營。1918年3月11日午餐之前,軍營一位士兵感到發燒、嗓子疼和頭疼,就去部隊的醫院看病,醫生認為他患了普通的感冒。然而,接下來的情況出人意料:到了中午,100多名士兵都出現了相似的症狀。幾天之後的周末,這個軍營里已經有了500名以上的「感冒」病人。很快又傳播至底特律等3個城市→3月美國遠征軍乘坐船帶至歐洲前線→4月傳播至法國軍隊,然後至英國和其他國家軍隊→5月達義大利、西班牙、德國、非洲,印度孟買和各爾各答→6月由英國遠征軍傳播至英國本土,然後至俄羅斯、亞洲達中國、菲律賓、大洋洲至紐西蘭→1919年1月達澳大利亞,即不到一年時間席捲全球。
本次流感所造成的災難是流感流行史上最嚴重的一次,也是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一次瘟疫,估計全世界患病人數在5億以上,發病率約20%~40%,死亡人數達4000多萬,比第一次世界大戰戰亡總人數還多。這次流感呈現出了一個相當奇怪的特徵。以往的流感總是容易殺死年老體衰的人和兒童,這次的死亡曲線卻呈現出一種「W」型——20到40歲的青壯年人這次也成為了死神追逐的對象。
[
西班牙國王也不能倖免
美國死亡人數50萬,僅10月10日費城就有759人死於流感,西班牙800萬人患病,包括國王阿方索三世在內,馬德里三分之一市民受感染,一些政府部門被迫關門,電車停運;英國喬治五世也未倖免,英格蘭和威爾士死亡達20萬,皇家艦隊三周無法入海,影響作戰;印度孟買死亡700萬;一些因紐特人村遭受滅頂之災,有一村80人死於流感73人;20%的西薩摩亞人死於流感。許多國家屍體堆山;加拿大渥太華有軌電車沒有乘客;學校,歌舞劇院,電影院無燈光,游泳池和保齡球館空無一人;南非一個小鎮由於缺乏棺木,毯子裹屍體草草下葬,白天滿街出殯,夜晚救護車穿梭。
1918年西班牙流感也波及中國,3月始自廣州直至東北,由上海至四川,蔓延廣泛,北平警察患病過半,哈爾濱40%人被感染,學校停課,商店歇業。上海也出現過兩個流行波。
西班牙流感為禽流感變異
然而關於西班牙流感從何而來?為何發病率和病死率為此高?為何主要侵襲青壯年人群這一系列問題困惑了人們將近一個世紀,只到今年10月5日,科學家研究發現,1918年導致許多人死亡的疾病是一種禽流感。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報道,美國科學家的研究已經顯示,曾在1918-1919年導致5000萬人死亡的西班牙流感病毒很可能源自鳥類。美國科學家在《自然》雜志發表的文章說,他們已經找到1918年病毒與現在亞洲出現的禽流感病毒H5N1的共同的基因變異。美國另一個研究小組也在《科學》雜志發表文章,他們已經在老鼠身上成功再造了1918年的病毒。他們發現的一些基因密碼將有助於對下一次流感大流行做出預報和准備。
史上其他致命流感
看似「小病」的流行性感冒卻能給人類造成最致命的威脅。流感變異種類多,傳播速度快,成為人類歷史發展的一個嚴重威脅。據統計,從上世紀開始,除了西班牙流感外,人類歷史上至少還經歷過3次大規模流感的襲擊。
1957年亞洲流感 8個月內席捲全球
人類第二次威脅性的大流感是「亞洲流感」。這次流感因首發地為亞洲而得名,應稱為甲2(H2N2)亞型流感。此類病毒於1957年2月首發於我國貴州省西部,在8個月內席捲全球。發病率在15%~30%左右,病死率並不高。
人們很難認為H2N2毒株是由以往人群中流行的H1N1毒株演變而來,故多數人推測H2N2毒株來源於動物流感病毒。
1968年香港流感 幸而殺傷力不大
香港流感因首發於我國香港特區而得名,應稱甲3(H3N2)亞型流感。此類病毒於1968年7月中旬首發於我國香港特區。傳播速度和發病率均不及H2N2亞型流感。
1969年1月波及日本,1968年9月由於越戰美國把病菌帶到美國而傳至北美,1969年又傳至南美和南非。
1976年美國豬型流感當地人談豬色變
1976年2月美國新澤西洲迪克斯堡新兵營中發生了一起豬(H1N1)亞型毒株引起的流感爆發事件,約200餘人被感染,一人死亡。當時福特總統欲想連任,親自批准1.35億美元制備豬流感疫苗,用於全民免疫接種,而其他國家均持觀望態度,結果美國推測失誤,疫苗也以失敗而告終,因此引起許多異議和訴訟。福特為競選總統而批准此冒險計劃,養豬場提出抗議,要將豬流感改為新澤西洲流感以免居民談豬色變。本次流感和病原學分析表明,豬型流感病毒是由豬直接傳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