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看菲律賓 > 駐菲律賓的美軍什麼時候撤離

駐菲律賓的美軍什麼時候撤離

發布時間:2022-08-05 03:51:27

❶ 太平洋戰爭初期,美國是怎樣撤離菲律賓的

1941年12月,菲律賓總統曼努埃爾·奎松、麥克阿瑟將軍、其他高級海軍軍官、民選議員及家族逃過對馬尼拉的空襲及搬入在科雷希多島上的馬林塔隧道,他們到達時馬林塔兩邊是作為高級指揮部、醫院及食物和軍火的儲存地,1942年3月,數艘美國海軍潛艇到達科雷希多島北部,海軍帶來信件、命令及武器,又接走美國及菲律賓高級軍官、黃金、銀及其他重要紀錄文件,一些人不能由潛艇的接走的則最後被日軍俘虜及關進在馬尼拉及其它地方的集中營。
科雷希多島的守軍,包括以上說過的防空和岸防部隊、美國海軍陸戰隊第4團及一些守備科雷希多的美國海軍人員,當日軍攻佔巴丹半島時,一些美軍逃到科雷希多島,日軍在5月5日開始對科雷希多島展開猛烈炮轟,掩護登陸部隊登陸,5月5日晚十一時十分,日軍第四師團左翼隊(包括步兵第61聯隊,戰車第七聯隊之一部,及山炮兩個中隊為基乾的部隊在島上東北登陸,雖然面對猛烈抵抗,日軍仍在坦克及炮火支援下,建立了灘頭陣地,守軍很快被趕到馬林塔山的山腳下。
5月6日傍晚,溫賴特向本間提出投降條件,本間堅持投降必需包括所有在菲律賓的盟軍,由於相信在島上的士兵面對生命的威脅,溫賴特接受,5月8日,他發出信息,命令夏普的米沙鄢群島–棉蘭老島部隊投降,夏普遵從,但個別士兵則作為游擊隊繼續戰斗。

❷ 二戰時的太平洋戰爭期間,麥克阿瑟是不是曾經在菲律賓被日本打敗,並退出菲律賓

1941年6月,美國軍方採納「彩虹5號」計劃,決定一開始與軸心國作戰就把重點放在歐洲。7月,華盛頓下令將菲律賓陸軍與駐菲美軍合並,將麥克阿瑟轉服現役,晉升為中將,任美國遠東軍司令部司令,下轄溫賴特指揮的第1軍和帕克指揮的第2軍。12月8日, 日軍繼偷襲珍珠港之後,對菲律賓發動進攻。由於麥克阿瑟判斷錯誤和處置失當,駐菲律賓的美軍轟炸機和戰斗機大部被毀,空中防禦能力喪失殆盡,再加上美菲軍兵力有限,裝備低劣而缺乏訓練,無法抵擋日軍的進攻,麥克阿瑟幾乎要拿父親留下的手槍自殺,與菲律賓人民共存亡。但是,羅斯福在1942年2月8日以國家的名義,再次命令麥克阿瑟及其家屬撤離菲律賓。2月22日和23日,羅斯福和馬歇爾連續給麥克阿瑟發電,讓其撤離,並允諾讓麥克阿瑟到澳大利亞指揮盟軍反攻,3月11日晚,麥克阿瑟無奈撤離。於是所有部隊則從馬尼拉撤往巴丹半島固守,宣布馬尼拉為不設防城市,就在1941年12月24日,麥克阿瑟晉升為上將。1942年1月,日軍進占馬尼拉。日軍隨後多次進攻巴丹半島,但未能成功。當日本廣播電台的「東京玫瑰」嘲笑美國太平洋艦隊的時候,麥克阿瑟要求陸軍部派遣飛機飛越菲律賓上空以打擊「敵人宣傳的氣焰」,穩定守軍士氣。然而,這種要求沒有也不可能得到滿足。3月,得到增援的日軍向孤立無援的巴丹半島等地的美菲軍發起攻勢。美國政府為避免麥克阿瑟成為俘虜,命令他將指揮權轉交溫賴特並赴澳大利亞擔任西南太平洋戰區盟軍司令,指揮該區盟軍作戰。3月11日夜,麥克阿瑟在從科雷吉多爾登上魚雷艇離開菲律賓之前,發誓「我還要回來」。4月9日,巴丹美軍及菲律賓軍約75000人被迫向日軍投降。5月6日,巴丹陷落後轉移到哥黎希律島指揮作戰的溫賴特被迫請求投降,並於次日通過馬尼拉廣播電台命令所有美菲軍隊投降。

❸ 堅持戰斗到底的麥克阿瑟,為什麼撤離菲律賓

1942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幾個月後,日本的“南進”政策進行的“順風順水”,關島、馬來半島和新加坡等地相繼淪陷。此時的菲律賓也岌岌可危,美軍遠東司令麥克阿瑟,一邊指揮8萬美菲聯軍,退守到巴丹半島苦苦支撐;一邊等待增援。

然而,自菲律賓遭到入侵以來,很少看到運送物資和兵員的補給船。原來,按照“先歐後亞”戰略,美國決定在澳大利亞建立新的防禦體系,放棄了菲律賓。但麥克阿瑟一家拒絕撤離,誓將戰斗進行到底,未來充滿著危險,他該何去何從呢?



他急忙下達了作戰指令,魚雷發射管被打開,發射諸元已設定完畢,慢慢靠近“驅逐艦”。就在這時,旗語兵大聲喊道:“魚雷艇!自己人”,大家定睛一看,這艘“驅逐艦”正是麥克阿瑟一家人乘坐的快艇,所有人不由得出了一身冷汗。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老兵不死,麥克阿瑟回憶錄》

歡迎搜索關注“白楊樹下談歷史”//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❹ 美軍1992年為什麼撤出菲律賓蘇比克海軍基地

蘇比克灣位於馬尼拉西北110公里處,海灣三面環山,灣內風平浪靜,可停泊萬噸巨輪。據說當年初到此地的外國人面對雄偉港灣贊嘆「SOBIG」(真大),因諧音而有SUBIC(蘇比克)之名。由於蘇比克灣易守難攻,戰略位置極為重要,19世紀末幫助菲律賓打敗西班牙殖民者的美國政府一眼就愛上了這塊寶地,將其建為當時美軍在世界上最大的海軍基地。在菲民眾的強烈反對下,1992年,美軍被迫撤出基地,將蘇比克灣交由菲政府管理。菲政府通過《基地轉型法案》,決心將蘇比克灣改建為自由港經濟特區。

❺ 麥克阿瑟從菲律賓撤離,為何加速了美軍投降

1942年4月,日本南下作戰取得了輝煌戰果。一方面,奪取荷屬東印度(今印度尼西亞)石油的戰略目標已提前實現;另一方面,發動時間較晚的緬甸戰役也進入了尾聲。可以說,日本捷報頻傳,其「大東亞共榮圈」的戰略構想已初步成形。

然而,在菲律賓的巴丹半島仍有9萬美、菲聯軍在苦苦支撐,而日軍也似乎也沒有能力突破其防線,雙方形成了「僵持戰」。隨著日軍第一階段作戰接近尾聲,該地區的美軍越來越成為日軍大本營的「眼中釘」、「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後快。

盡管溫賴特依然堅持抗爭到底,但也無力挽回敗局。就在日軍發起總攻的6天後,巴丹半島7.5萬美、菲聯軍打出了白旗,這是美軍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投降。身為指揮官的麥克阿瑟,都能逃離戰場,怎能指望士氣跌入谷底的守軍,堅持到底。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

❻ 美國什麼時候駐軍菲律賓 為何

早在上世紀初期,美國就通過「緬因」號爆炸案像西班牙宣戰,並且勝利,同時也從西班牙手中奪過了菲律賓,後來又因為東西方冷戰等原因一直駐軍,直到冷戰結束後,因為人為沒有對手加上戰略收縮,中心開始轉移到中東地區,所以92年就撤軍了,到了新世紀,隨著東亞某國(你懂得~)的崛起,讓美國趕到了新的威脅,所以在10年左右美國開始重返亞太,而菲律賓本身就屬於第二島鏈中的一環,所以自然「責無旁貸」的擔當起「重任」!但是像日本那樣直接建立不大可能,很有可能是類似租借的那種(也屬於掛羊頭賣狗肉)。

❼ 菲律賓戰役的戰役詳況

菲律賓戰役的戰役詳況

菲律賓戰役發生的時間是1941年12月8日—1942年5月7日,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太平洋戰爭中,日軍為粉碎美菲軍隊和美國亞洲艦隊,攫取資源豐富的美屬殖民地,給以後進攻荷屬東印度(今印度尼西亞)和澳大利亞創造有利條件而實施的戰略性戰役。

戰役兵力:

參加這次戰役的日軍有第14軍團(司令官本間雅晴中將)、海軍菲律賓戰役聯合編隊(司令為高橋伊望中將,巡洋艦10艘、驅逐艦29艘、航空母艦1艘和水上飛機母艦3艘)、陸軍航空兵第5兵團(司令為小冰英良中將,飛機200架)、海軍基地航空兵第11航空隊(司令為冢原二四三中將,飛機300架)以及約100艘運輸船和輔助船隻。在菲律賓群島的美菲集團計有13萬人(麥克阿瑟中將任司令,其中3.1萬美國人)和270多架飛機(其中可作戰的142架)。美國亞洲艦隊(司令為哈特上將,主要類型的戰斗艦艇45艘)協同該集團作戰。

戰役過程:

戰役開始時,日軍陸海軍航空兵對美軍機場和甲米地(呂宋)海軍基地實施突然襲擊,於12月8—9日摧毀了美軍在陸地上的一半重型轟炸機和1/3以上的戰斗機,為登陸作戰創造了條件。美國亞洲艦隊的基本兵力駐菲律賓南部基地得以倖免。同日,日軍一部攻佔呂宋島以北的巴坦群島。日軍奪取了制空權後,乘呂宋地區幾乎沒有艦隊之機,派先遣部隊第48師田中支隊和菅野支隊(共約4000人)自12月10日起開始分別在呂宋島北部的阿帕里和維甘登陸並佔領機場。

12日,第16師木村支隊(約2500人)在呂宋島南部的黎牙實比登陸,佔領機場並進一步擴大戰果。自11日起,第5飛行集團逐漸轉移到呂宋島已佔機場,掩護地面部隊登陸和發展進攻。17日,美軍僅剩的17架B-17轟炸機撤到澳大利亞。從此,日軍完全掌握制海制空權。22日,日軍第48師主力在呂宋島西岸林加延灣登陸。24日,第16師在呂宋島東南部拉蒙灣登陸。至此,登陸日軍形成南北夾擊馬尼拉、圍殲美菲軍主力的有利態勢。26日,呂宋島守軍奉命撤往巴丹半島預設陣地和科雷希多島,准備長期抵抗。日軍從南北兩面進逼馬尼拉,但未能切斷美菲軍撤向巴丹半島的退路。次年1月2日,日軍佔領馬尼拉,並以一部兵力佔領甲米地和八打雁。戰役的主要目的業已達到。日軍還在棉蘭老島和霍洛島上陸。呂宋島上的美菲軍隊(79500人)撤向巴丹半島。

菲律賓戰役日軍認為菲律賓作戰大局已定,將海軍主力和第48師調往荷屬東印度,將第5飛行集團主力調往緬甸,而僅以第14集團軍的剩餘兵力清剿呂宋島。1月9日,日軍開始進攻巴丹半島,遭頑強抗擊。美菲軍與日軍展開激烈的山地戰、叢林戰和陣地戰。交戰中,木村支隊被圍,前來救援的日軍被殲1個營。月底,日軍因傷亡嚴重喪失攻擊力,被迫轉入防禦,戰局一度陷入膠著狀態。3月中旬,麥克阿瑟轉赴澳大利亞,留守美菲軍由溫賴特少將指揮。日軍得到第4師增援後實力增強,並以航空兵和炮兵轟擊美菲軍陣地。4月3日,日軍以第4師、第65旅為主力對巴丹半島再次發起進攻。雙方在叢林中展開殊死戰斗。美菲軍既無援兵又缺補給,在日軍猛烈攻擊下,巴丹半島守軍7.5萬人(其中美軍9300人)於4月9日投降。10日起,美菲軍戰俘被押往邦板牙省的聖費爾南多,途中數千人死於飢餓、疾病或被殺害,史稱"巴丹死亡行軍"。同日,日軍佔領米沙鄢群島等戰略要地。日軍攻佔巴丹半島後,對科雷希多島連續實施炮擊和轟炸。5月2日,日軍對該島實施火力准備,5日在炮火掩護下分左右兩路登陸,對島上要塞發起攻擊。1.5萬名美菲軍依託坑道工事抗擊,並組織敢死隊展開白刃戰。6日,日軍後續部隊投入戰斗,溫賴特率美菲軍余部投降。7日,日軍佔領該島。10日,駐棉蘭老島和北呂宋山區的美軍投降。18日,駐班乃島美軍停止抵抗。至此,日軍控制菲律賓全境。

美軍佔領萊特島後,山下奉文將駐呂宋島日軍28.7萬人編成3個集團,分別駐守北部和中南部山區,企圖以持久防禦牽制和消耗美軍。美軍為取得進攻呂宋島的前進基地,於12月15日佔領民都洛島。1945年1月9日,美第6集團軍約20萬人在美國第7艦隊艦炮的強大火力和美國第7、第3艦隊航空兵突擊的掩護下,從呂宋島西岸的林加延灣登陸,爾後一路(第1軍為主)向北呂宋進攻,另一路(第14軍為主)向馬尼拉方向推進。第一天有6800人(美第1、第14軍的基本兵力)在呂宋島上陸,並且奪取了正面32公里、縱深7.5公里的登陸場。為加快進攻速度,美軍在向林加延灣增兵的同時,以第8集團軍部分兵力分別在蘇比克灣西北的聖安東尼奧和馬尼拉灣以南的納蘇格布登陸。各部隊同時向馬尼拉進逼,美軍經過一系列戰斗於3月3日攻佔馬尼拉。2月,美軍還開始了解放菲律賓南部(棉蘭老島、巴拉望島及其他島嶼)的戰斗行動,美第8集團軍(司令艾切利貝爾蓋爾上將)參加了此次行動。嗣後,美軍在呂宋島和其他島嶼上進行了消滅島上南北兩部日軍個別孤立集團的戰斗行動。菲律賓的戰斗行動於7月初正式結束,但是,在呂宋島及其他島嶼上同繼續抵抗的小股日軍的戰斗一直持續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菲律賓人民抗日游擊軍人民抗日軍曾給予盟軍巨大援助。

戰役詳況:

1944年至1945年的菲律賓戰役是在美國麥克阿瑟將軍率領的盟軍下,反攻日本軍的一系列戰役。

菲律賓、美國及澳大利亞軍隊在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將軍領導下,於1944年10月17日至12月31日進攻位於菲律賓中部雷伊泰島之戰役,以消滅由日軍山下奉文大將指揮的日本軍隊,此戰役為解放整個菲律賓群島、建立菲律賓之民主及結束日本在菲律賓3年多之統治拉開序幕。

萊特灣海戰:

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太平洋戰場上菲律賓萊特島附近的一次海戰。有海軍歷史學者認為萊特灣海戰是歷史上最大的海戰。

海戰進行的時間從1944年10月20日至10月26日。在六天之內,日軍與盟軍投入船艦總噸位超過兩百萬噸。21艘航空母艦、21艘戰艦(主力艦)、170艘驅逐艦與近2,000架軍機參與了戰斗。日軍雖居劣勢,但在塞班島、馬里亞那群島等戰役皆失利後,若再喪失菲律賓或台灣,其帝國「南線」資源輸送本土的命脈將斷絕,在東南亞與中國、朝鮮、本土的聯系將被切斷。日本因此決定孤注一擲,企圖擊退盟軍在萊特島的登陸部隊,並打敗其海上力量。而盟軍幾經考慮後,放棄攻打台灣而先從菲律賓登陸,並決心以優勢軍力掩護登陸,並一舉擊潰前來支援的日本帝國海軍。

結果如所預料,數量上遠居於劣勢的日本海軍聯合艦隊戰敗。巡洋艦以上重型軍艦13艘被擊沈,日本在菲律賓一帶海基與陸基航空力量被消滅,嚴重打擊了日本全局的實力,從此日本海軍在太平洋戰爭中,不再是一個戰略力量。此戰役也為後來美軍成功攻下菲律賓群島、沖繩島等地打下基礎。

由於戰局無望,日本此役第一次有組織地發動神風特攻隊自殺攻擊。10月21日澳大利亞所屬巡洋艦澳大利亞號被重創,似乎顯示特攻有些效果。從10月25日起,日軍開始有組織地對盟軍艦艇進行自殺式攻擊。

奧爾莫克灣戰役:

日本帝國與美國在1944年11月11日至12月21日於菲律賓的卡莫特斯海一帶爆發的一系列海上及空中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中雷伊泰島戰役之一部分,戰役爆發的原因是日本軍隊向在雷伊泰島的守軍增援和補給,而美國軍隊嘗試進行阻截。

民都洛島戰役:

美軍與日軍於1944年12月13日至12月16日在菲律賓群島北面之民都洛島爆發之民都洛島戰役,美軍希望在此島建立一個基地以支援進攻呂宋島的仁牙因灣戰役。

仁牙因灣戰役:

在1945年1月9日早上,由祖斯·B·奧登多夫指揮盟軍艦隊駛向仁牙因灣海岸,美國海軍及皇家澳大利亞海軍艦只炮轟日本帝國在仁牙因灣之據點。

呂宋島戰役:

美國及菲律賓聯軍的登陸戰役,以消滅島上的日本帝國軍隊,戰役結果是美國和菲律賓聯軍獲勝,盟軍在3月份控制了呂宋島上所有戰略及經濟上重要之據點,雖然在包圍圈內的日軍仍持續在山區抵抗至日本無條件投降。

卡巴那圖營救:

1945年1月30日解救位於菲律賓卡巴那圖(甲萬那端)的日軍戰俘營內511名盟軍戰俘的軍事營救行動,參加行動的有美國陸軍游騎兵與菲律賓游擊隊。此次行動是同盟國特種部隊的一次經典軍事行動。

巴丹半島戰役:

1945年1月31日至2月8日,美軍及菲律賓游擊隊從日本帝國手中解放菲律賓群島中呂宋島之巴丹半島的戰役,是解放菲律賓之戰役中的一部份,目的是佔領馬尼拉灣之西海岸,以使用馬尼拉之港口設施及開辟供應線以支援進行中的馬尼拉戰役。

馬尼拉戰役:

在一個月的戰事中,馬尼拉遭到嚴重的破壞,它標志著日軍對菲律賓3年佔領期結束及道格拉斯·麥克阿瑟上將實現他勝利重返菲律賓的承諾。

科雷吉多島戰役:

美國攻擊科雷吉多島島上利用原美國遠東軍建立的要塞防守的日軍,以收復該島。

碧瑤戰役:

它是美國收復呂宋島之最後一場戰役。

巴拉望島戰役:

美軍與日軍在1945年2月28日至4月22日於菲律賓群島南部巴拉望島爆發的巴拉望島戰役是美軍勝利者1號及2號計劃之延續,亦是美軍解放菲律賓戰役之一部份,美軍希望解放菲律賓南部島嶼、結束日本統治及消滅殘余之日本守軍。

米沙鄢群島戰役:

美軍與菲律賓游擊隊於1945年3月18日至7月30日對日軍發動的勝利1號及勝利2號計劃內的一系列軍事行動,是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解放菲律賓行動之一部份,目的是解放南部島嶼及消滅防守之日軍。

棉蘭老島戰役:

美國聯同菲律賓在1945年3月10日至8月15日在菲律賓群島中的棉蘭老島對日本帝國所發動的軍事行動,代號為勝利者5號計劃,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解放菲律賓的行動之一,目的是解放菲律賓南部島嶼及消滅在島上的日本守軍。

戰役結果:

菲律賓戰役此戰,是日本陸海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實施的攻佔眾多群島的第一次大規模合同戰役。它證明奪取制空權和制海權對於登陸兵上陸的成功具有決定性意義。登陸兵先遣支隊迅速奪取敵基地和機場以及日本航空兵轉場至這些基地和機場,對保障主力順利上陸和繼續作戰起了促進作用。作戰中,日軍死傷約1.4萬人,損失飛機80餘架、艦船4艘;擊毀美菲軍飛機250餘架、各型作戰艦艇8艘、商船26艘(美軍資料為驅逐艦1艘、潛艇2艘、其他艦船2艘)。美菲聯軍士兵死亡2500人,負傷5000人,110000人被俘虜(其中包括美軍中將溫賴特)。菲律賓的喪失使美軍在太平洋的戰略態勢急劇惡化。

美軍憑借海空優勢,採取集中兵力、中間突破戰術給日軍以毀滅性打擊。美軍佔領菲律賓群島使日本的戰略態勢進一步惡化。日本與南部海域的海上交通線被切斷,其戰略原料只有從中國東北和朝鮮向本土運進。美軍完全控制了南海,並為進攻海南島、台灣島、琉球群島和直接進攻日本本土建立了許多基地。

❽ 美國為何退出了菲律賓軍港

呃,原因很囧,菲律賓火山爆發了,把最大的空軍基地給廢了,菲民族主義爆發,把海軍基地給廢了,呵呵呵。

克拉克軍事基地最早是在1903年建立的,後來到了1919年,一個信號兵師把基地的一部分辟為飛機場,並隨著空軍在軍隊中日益增長的地位擴大規模,到了30年代,已經成為菲律賓地區最主要的轟炸機和重型轟炸機的起降基地。二戰期間,伴隨著菲律賓的淪陷,這個空軍基地也易手給日本空軍,直到1945年的1月才重新奪回。克拉克空軍基地真正大規模的增長是在冷戰時期,又因為菲律賓極佳的地理位置,在越戰中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尤其是軍事物資的運送方面。到了80年代,菲律賓政府和美國方面在基地租借的條件上來來回回的談判,始終難以達成一致,又加上1991年6月,附近的皮納圖博火山大規模爆發,整個軍事基地被火山灰掩埋,美國政府最後忍痛將軍事基地歸還給了菲律賓政府。

冷戰時代,蘇比克灣成為圍堵政策的重要基地。越戰期間,蘇比克灣成為美軍重要的後勤保障和軍事裝備保養維修基地。
對菲律賓來說,蘇比克灣基地除了有穩定政局、治安、人心的效果之外還是重要的經濟來源。基地除了每年繳納數億美元的租金外,還為當地人提供了約4萬個工作崗位,是菲律賓第二大僱主。在美國駐軍後期,這些工作所創造的財富竟然佔到經濟疲敝的菲律賓國內生產總值的5%作用。
雖然蘇比克灣海軍基地對菲律賓顯得很重要,但長久的國外駐軍刺激了菲律賓民族主義,引起自由派、共產派人士反彈。隨著越戰後蘇比克灣基地招搖地成為美國在亞太地區最大的軍事基地,很多菲律賓人擔心會不會因此而遭受無妄之災。於是,焦慮中的菲律賓人開始了一浪高過一浪的抗爭。
1986年親美的馬科斯政權垮台,阿基諾夫人成為菲律賓總統。特別是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蘇東集團迅速崩潰瓦解,蘇比克灣存在的理由一下子變得難以成立,圍繞美國海軍駐菲律賓蘇比克灣基地的抗議浪潮再次卷土重來。1990年菲律賓當局和駐菲美軍感到壓力越來越大。
正當美軍焦頭爛額時,出現了一個值得玩味的跡象。曾經在美國求學及流亡近40年的阿基諾夫人竟然同意美國在1991年蘇比克灣租約協定到期之後繼續續約。
1991年,就在距離美國駐菲律賓蘇比克灣基地軍隊必須撤走的截止日期不到幾個月的關鍵時刻,由阿基諾夫人主導的菲律賓政府竟然再次與美方達成了《友善,和平以及協作協定》,為延長租約打開了綠燈。得知政府竟然與美國達成這一協議,由反對派控制的菲律賓參議院勃然大怒,毫不留情地在議院中否決了這一協議。
這對於矢志於延長美軍駐菲基地租約的阿基諾夫人無異於一記毀滅性的打擊,但這位在政治中纏鬥了一輩子的女性卻毫不畏懼,頑強發起反擊,呼籲要就此事進行全面公投。但這次她失敗地更加徹底,此舉竟然乾脆被裁定為違憲。
事已至此,已經毫無還手之力的阿基諾夫人只能發布正式公告,通知美軍必須在1992年底撤離菲律賓。1992年11月,美軍駐菲律賓的最後一艘航母駛離了駐軍已經長達將近百年的蘇比克灣。拉莫斯總統(他於該年6月份贏得菲律賓大選)於當日升起一面碩大的菲律賓國旗,徹底終結了外國軍隊駐扎菲律賓領土的歷史。(

❾ 菲律賓光復後,麥克阿瑟是走的當年撤退之路嗎

隨著盟軍在太平洋戰場的節節勝利,日本已經認識到,日軍不可能再有翻盤的機會,於是制定了對盟軍進行決戰的計劃。其中,對菲律賓方向的代號是“捷一號”,計劃在陸地上牽制盟軍的同時,聯合艦隊駛向萊特灣,與麥克阿瑟決一死戰。

按照這個計劃,就在麥克阿瑟登陸萊特島的同時,日軍開始實施“捷一號”計劃。得知消息的麥克阿瑟一面將司令部移向陸地,一面抓緊修機場。雙方在萊特灣海域進行了一場歷史上最大的一次海戰,也是太平洋戰場上最後一次航母大戰。

盡管日本聯合艦隊的數量只有盟軍的一半,但抱著決死的信心,攻擊異常兇猛,並第一次出現了有組織的“神風特攻”行動。哈爾西憑借著兵力優勢,也不停地向日軍航母編隊發起攻擊,很快壓住了日軍的攻勢,斬獲頗豐。

4天的海戰,美軍僅以損失6艘戰艦的代價,擊沉了日軍包括4艘航母在內的26艘戰艦。也就是這一戰,日本聯合艦隊主力基本被消滅,再也沒有組織過一次像樣的艦隊,徹底喪失了太平洋的制海權。聽到消息後,麥克阿瑟長舒了一口氣。

上島後的麥克阿瑟一點也不輕松,因為情報顯示日軍開始向戰俘“下黑手”。他命令部隊快速推進的同時,將更多的心思放在如何解救戰俘上。他成立了許多支“別動隊”,使命就是穿插到敵後,在盟軍到達前,尋找或解救那裡戰俘們。

麥克阿瑟的緊急救援行動很有效。在戰線後方56公里的卡巴納瑞,解救了500名美軍戰俘;在馬尼拉,他乾脆隨部隊一同攻擊前進,進城的第一件事,就是看望被解救的5200名戰俘。他們個個骨瘦如柴、衣衫襤褸,麥克阿瑟黯然淚下。

尤其是面對昔日的戰友,他幾乎是賠罪式說道:“我回來晚了,但畢竟還是回來了。我盡可能快地趕到這里來,並將給你們所需要的一切醫療照顧,治癒後就送你們回國”。如今的馬尼拉沉浸在狂歡之中,人們簇擁著麥克阿瑟,向他歡呼。

麥克阿瑟為了紀念菲律賓的勝利,別出心裁地邀請當年一起撤離的參謀、部下,向海軍借了4艘魚雷快艇,沿著原來撤離的路,重新走了一遍。他頗有感慨地說道:“我們在一個陰暗的夜晚離開的,回來卻是陽光明媚的、嶄新的一天”。

盡管麥克阿瑟就像凱旋的“凱撒大帝”一樣,一副菲律賓“救世主”的做派,多少讓人有些看不慣,但不管別人怎麼看他、評價他,唯一有資格能這么做的只有他了,因為是他始終念念不忘故土,並光復了菲律賓。

閱讀全文

與駐菲律賓的美軍什麼時候撤離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7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2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9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08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5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17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7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1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5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68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69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0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0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3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5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8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39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8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