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看菲律賓 > 台灣為什麼不殖民菲律賓

台灣為什麼不殖民菲律賓

發布時間:2022-08-06 02:09:10

1. 歷史上我國台灣為什麼被荷蘭日本侵略殖民,海南島卻沒

1622年,荷軍東印度公司駐印尼雅加達總部命令科納里斯·雷約茲率軍艦17艘、侵略軍1000餘人,再度竄犯澎湖,在媽宮澳(馬公灣)登陸,隨後又在鳳櫃尾、金龜頭、蒔里、白沙、八罩諸島建設城堡。同年7月,雷約茲率艦2艘到台灣西海岸,從安平入台江測量水道,為以後入侵台灣做准備。1626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又派馬爾登·宋克率戰艦「熱蘭遮」號竄達澎湖。明朝福建巡撫南居益派兵2000人攻打澎湖。先遣部隊在白沙島的鎮海港登陸,攻打瓦硐港炮台,後越海進入澎湖島,逼攻西衛附近的紅木埕堡(今潮陽)。在中國軍隊的攻擊下,荷軍約1000人大部龜縮於媽宮澳,一部分固守鳳櫃尾城,企圖頑抗。為全殲敵軍,福建省巡撫大量增兵,於8月從紅木埕、文澳、西衛向荷軍發起總攻,打敗荷蘭侵略軍,恢復澎湖。侵略軍頭目高文律等12人被活捉,其殘兵敗將倉皇逃往台灣南部。

荷軍看到雙方兵力懸殊很大,不得不求和。荷蘭侵略者從澎湖敗逃出來後,轉到台灣。1624年10月25日抵達台灣西海岸,騙得當地居民的信任,經台江在安平地區登陸。明朝政府於收復澎湖後,為勝利所陶醉,沒有派兵追擊,結果使荷蘭侵略軍在台灣南部站穩了腳跟。1630年荷蘭人在安平構築台灣城(荷蘭稱熱蘭遮堡),1650年又在台南建設赤嵌城(荷蘭稱為普羅文查堡),企圖長期盤踞。荷蘭在台駐軍最高達2800人。當時侵佔中國台灣的還有另一個西方殖民者―西班牙。1596年,西班牙駐馬尼拉總督曾向其國王建議,佔領台灣,阻止日本南侵。1597年,西班牙駐馬尼拉總督率艦2艘、兵200人,企圖佔領台灣,因遇逆風,未能得逞。1624年荷蘭佔領台灣南部後,西班牙的海上航行和貿易受到威脅。 同年7月,西班牙駐馬尼拉總督命令率艦2艘赴台,8月17日又親自率艦4艘駛台,企圖與佔領台灣的西班牙軍隊會合,獨霸台灣,因中途遇到大風,不得不返回菲律賓。1628年7月,西班牙駐馬尼拉總督又派軍艦到台灣西北海岸的滬尾(今淡水),構築淡水城(西班牙稱為聖多明哥城)。1632年沿淡水河而上,進入台北平原和基隆。荷蘭為排擠西班牙的在台勢力,於1629年7月,由駐台總督派軍艦攻打淡水港,遭到西班牙軍隊的抵抗而失敗。

1641年8月,駐台荷軍又派一支先遣部隊300人北上,26日抵達基隆,偵察西班牙軍隊情況,並令西班牙獻城投降,遭到西班牙駐台頭目拒絕。因此,荷蘭駐雅加達總督於1642年7月向台灣增派援兵,並任命哈勞節為總指揮,率艦5艘、帆船2艘、士兵690人,北上攻打西班牙軍隊。艦船於8月21日駛抵基隆港外,企圖在和平島北端登陸,但因遭到西班牙海防炮火的打擊,戰局對荷蘭軍隊不利,故停止進攻,退到外海。8月22日晨,荷軍又以5艘軍艦迫近和平島,由陸戰隊強行登陸。西班牙軍隊雖然組織抵抗,但寡不敵眾,不得不放棄前哨陣地,退至山上堡壘。8月23日,荷軍敢死隊在炮火的掩護下,攻佔城堡後,一方面以人力控制基隆城,一方面再次命令西軍投降。西班牙駐台頭目被迫於8月25日投降,並於9月1日全部撤出台灣。從此,台灣被荷蘭殖民主義者獨占。1661年3月,中國明末清初的民族英雄鄭成功率兵25000人、戰艦近500艘,從金門料羅灣出發,經澎湖直抵台灣西海岸,在台灣人民的支持下,經過九個月激戰,擊敗荷蘭殖民者,迫使荷蘭侵略者掛起了白旗投降,被侵佔了三十八年之久的台灣,終於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1871年12月,60多名琉球人乘船遭遇台風,漂流到台灣南部登陸,其中54人被台灣土著居民殺害,其它人被清政府送回國。日本以琉球漂流民在台灣被殺為借口,在美國駐廈門總領事、自稱「台灣通」的李仙得的協助下,立即向清政府發難,乘機侵略台灣。1874年2月6日,日本政府通過《台灣番地處分要略》。4月組成所謂的「台灣生番探險隊」3000人,由陸軍中將西鄉從道率艦隊侵略台灣,並在琅嶠登陸。5月18日,日軍開始與台灣當地居民交戰。牡丹社酋長阿實祿父子等戰死。7月,日軍以龜山為中心建立都督府。清政府得知日軍侵犯台灣消息後,立即向日本政府提出質問,並派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楨率軍直赴台灣。沈葆楨等到達台灣後,一面與日軍交涉,一面積極備戰。日軍由於不服台灣水土,士兵病死較多。日本政府考慮到不能立即軍事佔領台灣,於是轉而用外交手段解決問題。經過一番外交斗爭後,清政府與日本政府於10月31日簽訂《北京專條》,清政府付給「日本國從前被害難民之家」撫恤銀10萬兩和日軍在台「修道建房等」40萬兩。12月20日,日軍從台灣全部撤走。日本第一次對外侵略擴張首選的目標即為中國台灣,給清政府敲響了警鍾,同時也暴露了日本霸佔台灣的野心。

1879年,日本武力吞並了琉球,設沖繩縣。台灣的安全再次受到威脅。1885年10月,清政府下詔在台灣建省,成為中國第20個行省。1874年4月27日,日本借口琉球「牡丹社事件,悍然出兵台灣。日本基本佔領整個台灣島。台灣島的位置則與海南島不同。從南海向北航行,必須經過台灣海峽,海峽的戰略地位不言而喻。而北部灣或瓊州海峽則未必。當然,這是站在重視海權的立場上所看到的,作為重視陸權的傳統帝國,是沒有多少海權觀念的。明清交際時,鄭氏收復台灣,除了要驅趕殖民者,也是戰略上的轉進。而清朝收降鄭氏後人,主要也是為了政治上的統一,對於台灣島的開發則是相當遲緩。從地理上看,中國最南部的開放口岸應該是廣州。自馬六甲海峽向東北航行到廣州,這一航路並不經過海南島,海南島的位置大概在此線路更西面的位置上。

荷蘭人曾被譽為「海上馬車夫」,資本主義早期的西方列強殖民海外主要還是因為貿易而興起。這需要殖民地至少具備以下四個特點中的一個:一是有豐富的原材料;二是有廣闊的市場;三是有大量勞動力;四是以上三種可能都不具備,但是它距離上述三個中的某一個或某幾個地方很近,適合做貿易中轉及補給。個人覺得台灣便具備第四點,它處於東南亞、中國的江南和日本的中間,作為貿易的中轉站具有天然的優勢。而反觀海南,在當時情況下,不具備前三項特質,第四項也不具備。具體原因一是其靠近的廣西和越南均不是商業繁華之地,二是廣東雖然商業較發達,但附近有香港和澳門可以作為更好的中轉站。因此,在早期資本主義海外殖民時期,海南缺乏吸引力。台灣成為西方列強重點盯上的原因就是其周邊的地緣環境遠遠優於海南。
從1557年到1842年,澳門對來華西人十分重要。廣州雖為通商口岸,但並不允許西人長期居留。一年之內,西人可到廣州經商的時日有限,其餘時間必須返回澳門。這種情況到鴉片戰爭之後才有所改變。二戰期間,受惠於葡國中立,澳門成為東亞唯一的中立港口。另外,水文條件對於一個港口的發展也是很重要的。葡人選定澳門,英人選定香港,荷蘭人選定台南,此三地泊船補給條件相比海南島更具優勢。

2. 明末清初鄭家困守孤島台灣,為何沒有選擇向菲律賓擴張

其實鄭成功和他的部隊在攻佔台灣之前,就已經非常的孱弱了,當時滿清王朝在中原的統治越發穩固,各種各樣的反清勢力也都沉寂了下來。而鄭成功,此時也經歷了轉折性的失敗,那就是在南京戰役中元氣大傷,輸給了滿清軍隊。經此一役,鄭成功的勢力范圍被壓縮到金門和廈門這兩處地方,生存空間已經極為狹窄。


所以鄭成功在收復台灣不久之後,就制定了攻佔菲律賓的計劃,可是呢,還沒有來得及將計劃實施,鄭成功就猝然離世了,因此攻佔菲律賓呂宋島的計劃,也就隨著鄭成功的離世而擱置。

3. 如果鄭成功沒有突然去世,他攻取菲律賓的計劃能成功嗎

隨著滿清在中原的統治日益牢固,反清力量逐漸沉寂。鄭成功在南京戰役失敗後,元氣大傷,再也無力發動攻勢,其勢力被壓縮至金門和廈門兩地,生存空間已經極為局促。面對困境,他只有開辟新的根據地一途可行,於是台灣便成了他攻取的目標。

《清史稿》載:「成功自江南敗還,知進取不易;桂王入緬甸,聲援絕,勢日蹙,乃規取台灣。」

攻台前,鄭成功對台灣的認識並不很清晰,他認為那裡物產豐饒,足以成為解決幾十萬兵員糧餉物資供應的基地。投奔過來的荷蘭買辦何廷斌告訴他台灣有良田萬頃,上了島便可以輕易獲得補充。攻台部隊出發時,何廷斌又說:「數日到台灣,糧米不竭。」



西班牙佔領菲律賓後,由於其本土和北美殖民地距此有萬里之遙,因此糧食和生活用品以及工匠只能從最近的也是當時遠東經濟最發達的中國取得。所以他們鼓勵中國商人到菲律賓貿易,並把中國商人在馬尼拉的貨棧、集市和居住地集中起來,稱為「八連」。

由於對中國勞動力需求非常迫切,殖民當局於1585、1590年先後兩次到閩粵招工。顧炎武在《天下郡國利病書》說:「我人百工技藝有挾一器以往者,雖徒手,無不得食,沿海之民爭趨之。」結果僅馬尼拉一地,華僑人數即由1571年的150人,發展至1588年的超過1萬人,1603年更達3萬人。西班牙總督莫爾加在1609年時說:「要是沒有中國人充當各行各業的工匠,並且如此勤懇地為微小的報酬而勞動,這個殖民地就不能生存,這是肯定的。」

隨著華人急劇增多,他們憑著吃苦耐勞的奮斗精神和華人特有的智慧,逐漸在菲律賓經濟中占據了主導地位,西班牙殖民當局對華人的物資和商品供應產生了嚴重依賴。由於經濟命脈被華人掌握,而且在菲律賓的西班牙殖民者人數與華人相比處於絕對少數,殖民當局對此感到非常憂慮,擔心華人勢力動搖其殖民統治。於是開始用強加苛捐雜稅等各種手段遏制華人在菲律賓的發展,導致雙方矛盾日趨激化。

16世紀70和90年代,又先後發生了海盜林鳳襲擊馬尼拉事件和潘和五等刺殺西班牙總督事件。此後,西班牙人便把華人視為其在菲殖民統治的一大威脅,對華人採取了殘酷的驅趕、掠奪和殺戮政策。

在1603-1765年間,華人不堪忍受壓榨,掀起過數次反抗和起義,但因武器落後,組織不力,先後慘遭殖民當局五次大屠殺,數萬人被殺害。

1686年,西班牙國王曾下令在6個月內驅逐全部華人。後因擔心菲律賓經濟崩潰以及清朝政府可能因此取消西班牙人在華傳教許可而未實施。

1662年的屠殺期間,鄭成功已經准備攻打菲律賓,他聞訊後勃然大怒,以明朝政府名義於當年四月派遣義大利籍天主教神父李科羅到菲律賓向西班牙總督遞交國書,譴責其殺戮掠奪華僑的罪行,嚴令其改邪歸正。國書如下:

大明總統使國姓爺寄馬尼拉總督曼利克·特·喇喇之宣諭:承天命而立之君,萬邦咸宜效順朝貢,此古今不易之理也。可惡荷夷不知天則,竟敢虐我百姓,劫奪商船,形同盜賊,本當早勒水師討伐。然仰體天朝柔遠之仁,故屢寄諭示以期彼悔罪過,而彼等愚頑成性,執迷不悟,邀予震怒,遂於辛丑四月率師親討,兵抵台灣捕殺不計其數,荷夷奔逃無路脫衣乞降,頃刻之間,城池庫藏盡歸我有,倘彼等早知負罪屈服,豈有如此之禍哉。

你小國與荷夷無別,凌迫我商船,開爭亂之基。予今平定台灣,擁精兵數十萬,戰艦數千艘,原擬率師親伐。況自台至你國,水路近捷,朝發暮至;惟念你等近來稍有悔意,遣使前來乞商貿易條款,是則較之荷夷已不可等視,決意姑赦爾等之罪,暫留師台灣,先遣神甫奉致宣諭。倘爾及早醒悟,每年俯首來朝納貢,則交由神甫履命,予當示恩於爾,赦你舊罰,保你王位威嚴,並命我商民至你邦貿易;倘或你仍一味狡詐,則我艦立至,凡你城池庫藏與金寶立焚無遺,彼時悔莫及矣。荷夷可為前車之鑒,而此時神甫亦無庸返台,福禍利害惟擇其一,幸望慎思速決,毋遲延而後悔,此諭。永曆十六年三月七日。國姓爺。

鄭成功挾擊敗荷蘭收復台灣之威向西班牙炫耀武力,要求他們「每年俯首來朝納貢」,並警告他們不要重蹈荷蘭人的覆轍,希望藉此對西班牙殖民者形成震懾。然而西班牙人收到鄭成功的警告信後並未收斂,反而因此在馬尼拉展開了第三次對華人的屠殺,作為對鄭成功威脅的回應。

西班牙人之所以如此囂張,是因為十六世紀中期以後,西方科技和軍備已經大幅領先,而明朝傾舉國之力才勉強平定了東南沿海的倭患,遑論對抗海外西方殖民者。

菲律賓當時屬大明朝貢體系之內,按理明朝有義務維持那裡的秩序,保護那裡的人民免遭襲擾。可是西班牙侵入明朝勢力范圍,公然殖民菲律賓,明朝沒有任何反應。1596年西班牙屠殺驅趕華人時,明朝的唯一舉措是福建當局於次年派船接回部分「唐人」。

明朝之所以如此低調,是因為他們了解當時中國與西方武器裝備實力懸殊。明人王士性《廣志繹》,在描寫他所見到的葡萄牙番舶時就說:「香山嶴乃諸番旅泊之處……番舶渡海,其制極大,大者橫五丈,高稱之,長二十餘丈,內為三層,極下鎮以石,次居貨,次居人,上以備敵、占風……若入番江,則舟尾可擱城垛上,而舟中人俯視城中。」從這段文字來看,這艘船應該是三層甲板的蓋倫船,當它航行於珠江江面時,船尾竟比廣州城垛還高,船上的人可以俯視城內,其高大威猛對明朝官兵造成的心理震撼可想而知。

福建總兵朱文達見到荷蘭船後說:「紅夷勇鷙絕倫,戰器事事精利,合閩舟師不足攖其鋒。」這位總兵認為福建全部水師都打不過一艘荷蘭戰艦。

福建右布政使沈演則形容他所見西洋戰艦為「艤舸如城,銃如圍,彈如鶚卵」。

萬曆二十九年,荷蘭人「挾二巨艦」突襲澳門,其炮艦規模驚得明朝官員目瞪口呆。巡按御史方元彥認為我之舟與器皆不及夷,殺之是往遺之禽也」。這位巡按大人認為與洋人作戰等於送死。

徐光啟在天啟元年七月的一封奏疏中寫道:「夫兵器之烈,至一發而殺百千人,如今日之西銃極矣,無可加矣。」

崇禎六年,福建巡撫鄒維璉見到的一艘西洋戰艦是「長五十丈,橫廣六七丈」的海上巨無霸。面對如此龐然大物,卸任首輔葉向高稱其「高大如山」「不畏風濤」。福建巡撫南居益則嘆其「望之如山阜,觸之如鐵石」。明人鄭大郁又用「巨艦大如山,而固如鐵桶,堅不可破」來描述他所見的西洋軍艦。可見當時西方戰艦之巍峨,武器之先進已經超乎明人的想像了。

親自與西洋人打過海戰的福建巡撫南居益的感受最為深切,他在《謹陳閩事始末疏》的奏章中記錄荷蘭大船:「見大海澎湃中,萬難接濟戰。夷舟堅銃大,能毒人於十里外,我舟當之無不糜碎。即有水犀十萬,技無所施。」

4. 台灣為什麼不學菲律賓 用英語做官方語言

台灣人民其實沒有受到西方國家太多的影響,反而是受到日本影響很大,畢竟被殖民統治過,現在台灣親美,是因為美國方面當初支持國民黨,現在美國攪渾水,都是是政治因素,人民層面不會發生什麼根本性都變化,跟菲律賓根本不一樣。

5. 台灣被哪國殖民地統治

台灣在歷史上曾遭以下國家的殖民侵略:

1、西班牙、荷蘭 這兩個國家主要是在17世紀的時候侵略過,荷蘭還在此建立殖民統治。

2、英國 第一次鴉片戰爭的時候,曾侵略台灣北部的基隆。

3、美國 19世紀60、70年代有侵台,後來在20世紀50年代。

4、法國 中法戰爭時期,法國曾經派兵侵略台灣,被劉銘傳派兵抵禦於台灣外。

5、日本 甲午中日戰爭後,日本在次建立殖民統治。

台灣省,簡稱「台」,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 ,省會台北,位於中國東南沿海的大陸架上 ,東臨太平洋,西隔台灣海峽與福建省相望;北瀕東海,南界巴士海峽與菲律賓群島相對。 台灣省由中國第一大島台灣島與蘭嶼、綠島、釣魚島等附屬島嶼和澎湖列島組成。 縱跨溫帶與熱帶。人口約2341萬,超過70%集中在西部5大都會區,其中台北都會區最大。

中國台灣地區,是指台灣當局控制下的台灣省(包括台灣本島與蘭嶼、綠島、釣魚島等附屬島嶼及澎湖列島),以及福建省的金門、馬祖、烏丘等島嶼,陸地總面積3.6萬平方公里。

台灣地區行政區劃包括:台北、新北、桃園、台中、台南、高雄6個台灣當局「直轄市」,基隆、新竹、嘉義3個市,新竹、苗栗、彰化、南投、雲林、嘉義、屏東、台東、花蓮、宜蘭、澎湖、金門、連江(馬祖)13個縣。

6. 菲律賓沒被鄭成功拿下,真的是因為婚外情嗎

1654年,清軍大舉進攻江南地區,鄭成功所率領的部將成為明朝末期最後殘存的勢力之一。面對清軍的攻勢,鄭成功也無法匹敵,只好一路退居到海島廈門、金門等地。

為了有一處堅實的固定地盤,鄭成功將目光放在被荷蘭殖民的台灣島上。

1661年,鄭成功率大軍與島上駐守的荷蘭大軍交戰,翌年成功收復台灣,開啟了鄭氏統治台灣的時代。

鄭成功收復台灣之後,清朝採取了計劃達20年的「遷界令」,阻斷大陸與台灣之間的交流,斷絕台灣的經貿財源。鄭氏集團為此深感焦急,為了緩解清政府「遷界令」對台灣造成的打擊,鄭成功經過深思熟慮,決定繼續向南進軍,攻佔菲律賓群島。



鄭經的這次代價最高的婚外情,是導致鄭成功死亡的最直接原因,鄭成功的死亡也導致了唾手可得的菲律賓群島與中國失之交臂。若鄭成功攻佔菲律賓,中國極有可能增加7000多座島嶼、近3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

7. 鄭經婚外情,為何讓中國丟了將菲律賓納入版圖的機會

一場因為婚外情而引發的禍事,不僅讓當事人差點丟了性命,更讓國家丟失了一個將菲律賓納入版圖的機會,這堪稱史上代價最高的婚外情。

收復台灣,意氣風發

明朝時期,台灣被荷蘭殖民者掠奪掌控,就已經脫離了中國大陸的管轄。於是鄭成功作為愛國將領就被皇上賦予了收復台灣失地的任務。

鄭成功擁有著卓越的戰斗指揮能力與作戰的經驗,一路上鄭成功帶領著士兵橫渡海峽、巧渡鹿耳門,追著窮寇到了赤嵌城。

最後迫於鄭成功的步步緊逼,荷蘭宣布投降,台灣自此回歸中國內陸,西方殖民者也落得個抱頭鼠竄的下場。鄭成功也因此揚名於天下,意氣風發的准備進攻菲律賓。

可天意弄人,就在鄭成功准備好了糧草與兵馬想要大幹一場的時候,偏偏天意弄人,一場出乎意料的婚外情打破了這個將軍原有的平靜。

有緣無份,冥冥註定

細細想來,歷史總是那麼奇妙,一次次陰差陽錯,看似可惜的背後也常常隱藏著偶然中的必然,每個人物的性格特徵在無形中也預示著接下來的劇情走向。

鄭經的風流倜儻,鄭成功的恪守禮義,以及鄭氏集團對明代的深厚感情及效忠,都在暗地裡預示著可能到來的一場壞結果。

鄭成功因為鄭經的婚外情而與呂宋無緣,鄭經又因為''三藩之亂''而無緣與呂宋,後期鄭氏集團的衰落,內部的明爭暗鬥,這也讓攻打呂宋再無條件。

看似一個個微妙可笑的事件,卻陰差陽錯地推動著整個國家歷史車輪的發展,鄭經的婚外情也經常為世人調侃為世上最貴的婚外情。

8. 美國當年控制了菲律賓,為何沒有把它發展成為殖民地

美國當時控制了菲律賓,而菲律賓當時其實也成為了美國的殖民地,但是後來菲律賓從美國獨立了而已。而菲律賓當時之所以能夠獨立成功,主要是因為美國出現了經濟大蕭條的現象,美國人也害怕菲律賓當時會讓美國的經濟繼續蕭條下去。

而當時美國之所以會同意菲律賓獨立,是因為美國當時正面臨著經濟大蕭條。當時美國很多人都失業了,原本的蔗糖業也毫無發展。面臨著當時的這個形勢,整個美國的農場主和各個行業的工人紛紛起義。美國的這些人們強烈要求要限制菲律賓的糖和移民進入到美國境內。當然,如果美國想要達到這一目的的話,只能同意菲律賓獨立。因為只有菲律賓獨立了,才會在與美國進行貿易的過程中與其他國家一樣,那些菲律賓原本享受的優勢也沒有了。美國這些底層群眾的這些要求,也影響到了當時美國的議會員們,經過一番考慮之後,美國最終同意了菲律賓獨立。當然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菲律賓的經濟非常的落後,美國人覺得如果把菲律賓作為美國的一部分的話,會拉低自己的經濟。

9. 攻佔菲律賓為什麼成為尼米茲和麥克阿瑟爭論的焦點

第二次世界大戰進入到1944年,可以說盟軍在各個戰場上獲得了主動權,而參戰2年多的美國,憑借強大的工業製造能力和戰爭潛力,也逐漸在盟軍中脫穎而出,擁有絕對的話語權。這對於羅斯福來說,是他夢寐以求的結果。

作為美國人承擔的主戰場——太平洋戰區,更是他關注的重點。倒不是戰局有多麼緊張,而是分別代表陸、海兩軍種的麥克阿瑟和尼米茲,常為進攻方向爭吵不休,讓他左右為難。善於「和稀泥」的羅斯福乾脆指示各打各的,沒有主次之分。

顯然,羅斯福被麥克阿瑟的解釋打動了,尼米茲也無話可說。也就是說,尼米茲只是從純軍事、戰術的角度考慮問題,忽略了人情世故和長遠打算。看來,麥克阿瑟為了盡早攻佔菲律賓,挽回自己的面子,沒少下功夫。

大家認為麥克阿瑟這么做,對嗎?歡迎討論和留言。

參考文獻:《二戰全史》、《海上騎士:尼米茲》

歡迎搜索關注「白楊樹下談歷史」//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閱讀全文

與台灣為什麼不殖民菲律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7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2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9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08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5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17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7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1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5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68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69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0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0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3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5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8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39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8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