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為什麼外國教堂旁邊總會有鍾塔
不少教堂都在頂端安設鍾樓的、作用跟佛教的鍾沒有什麼的大的區別、都是報時了用、像開始禮拜、開始晨道晚禱、開始婚禮或者某個特殊的時刻鳴鍾提醒信徒
⑵ 菲律賓巴洛克式教堂群的保護狀況
菲律賓巴洛克式教堂群,位於菲律賓呂宋島的巴奧阿伊、聖瑪利亞、馬尼拉,以及班乃島的米亞阿戈奧等地。199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菲律賓巴洛克式教堂群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這些教堂位於馬尼拉、聖瑪麗亞、帕瓦伊以及米亞高,其中最早的聖奧古斯丁教堂是由西班牙人在十六世紀晚期建造的,結構獨特,舉世無雙。這些融合了歐洲巴洛克風格的建築是由中國工匠和菲律賓工匠共同建造的。 印度泰姬陵 雙子大樓 羅德島太陽神巨像 古羅馬大斗獸場 少林寺 香港國際金融中心 帝國大廈 清真寺 凡爾塞 榭里舍大道 大雄寶殿 地王大廈 西爾斯大廈 上海環球金融中心 上海中心 金門橋
⑶ 菲律賓 時間鍾
你好,菲律賓位於東八區,和我國的時區一致,與國內時間是一樣的。
⑷ 天文鍾的知名天文鍾
蘇頌的水運儀象台
中國歷史博物館和英國科技博物館等博物館收藏了等比例復原的蘇頌設計的水運儀象台。這座巨大的天文鍾高約10米,是利用水輪為原動力帶動儀器運轉的自動化天文鍾,設計十分精妙,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鍾。
蘇頌(公元1020-1101年),字於容,泉州南安(今福建泉州西北)人,歷任重要官職,又是傑出的科學家和科技工作的組織者。元祐三年(公元1088年),在他的倡議和領導下,創制了一座天文計時儀器——水運儀象台。水運儀象台是一座底部為正方形,下寬上窄的木結構建築,高36.65尺(約合12米),寬21尺(約合7米)。台分三層:上層放有觀測天體的渾儀;中層是演示天象的渾象;下層是使渾儀、渾象隨天體運轉而報時的計時儀器,它的機械裝置叫「晝夜機輪」。
水運儀象台有一組「銅壺滴漏」式的裝置:在一個木架上設兩個水槽,高的是天池,低的是平水壺。平水壺中的水流入全台機械結構的原動輪(樞輪)的水斗。樞輪是由36個水斗和鉤狀鐵撥子組成的由水力推動的機輪。樞輪運轉的速度由一組叫「天衡」系統的杠桿裝置控制。天衡系統對樞輪的這種擒縱控制,與現代鍾表的關鍵部位——錨狀擒縱器(俗稱卡子)——的作用十分相似。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水運儀象台的「天衡」系統是現代鍾表的先驅。英國著名的科技史專家李約瑟博士研究了蘇頌的水運儀象台後,在其所著的《中國科學技術史》中說:中國在14世紀歐洲發明鍾表以前,「就已有了裝有另一種擒縱器的水力傳動機械時鍾。」
樞輪通過幾組齒輪使計時儀器和天文儀器分別按一定的速度轉動,蘇頌在《新儀象法要》中稱之為「以水激(樞)輪,輪轉而儀象皆動」。台上層的渾儀是觀測天體運行的儀器,它通過齒輪和樞輪軸相連而隨天體運轉,與現代望遠鏡有轉儀鍾控制而隨天體轉動一樣。台中層的渾象是一個球體,球面布列天體的星宿位置。渾象和台下層的晝夜機輪軸相接,隨機軸由東向西轉動,和天體視運動一致,使得球面星座位置和天象相合。而晝夜機輪則能夠隨天象推移使小木人出來敲鍾、擊鼓、示牌等,准確地報告時辰。
水運儀象台頂端還設有九塊活動的屋板,雨雪時閉合,防止對儀器的侵蝕,觀測時可以自由拆開。這種活動屋板是現代天文台可以開合的球形台頂的祖先。
蘇頌領導創制的水運儀象台,實際上是一座設計非常巧妙,利用水輪為原動力帶動儀器運轉的自動化天文鍾。在公元11世紀就能製造出如此復雜的天文鍾,這充分顯示了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的先進水平。
斯特拉斯堡大教堂的天文鍾
斯特拉斯堡大教堂自14世紀以來,一共有三座的天文鍾。第一座建於1352年和1354年之間,16世紀初停止運行。第二座鍾由康拉德·達斯龐迪斯設計,建於1547年到1474年間,於1788年或1789年停止運行。大約50年後,簡·巴普蒂斯特·施維爾戈帶領30名工人建造了一座新的天文鍾。這座鍾增加了很多天文和日歷的功能,被認為是第一座完全用機械的方法計算日歷的鍾。
布拉格舊市政廳里的天文鍾
捷克布拉格的舊市政廳里天文鍾是最著名的天文鍾之一,它被稱為Prague Orloj。鍾的核心部分完成於1410年。鍾盤上畫著代表地球和天空的背景, 並且有四個主要的移動的圓盤,分別是黃道十二宮圓盤,老捷克時間表,太陽和月亮。1870年,一個日歷盤增加在鍾的下方。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這座鍾幾乎被納粹主義的戰火燒毀。1948年鍾被修復,1979年再次修理。根據當地古老的傳說,如果鍾沒有妥善維護,這個城市就會面臨災難。
奧洛穆茨的天文鍾
捷克摩拉維亞省的省會城市奧洛穆茨的市中心廣場上也有一個設計精巧的天文鍾。
隆德大教堂的天文鍾
瑞典隆德大教堂的天文鍾建造於1424年左右。1837年這座鍾被收藏起來,1923年經過修理又放回遠處。當它運行的時候,你可以聽見曲子「In lci jubilo」從教堂里最小的管風琴里傳出來。鍾平時每天演奏兩次,時間為中午12點和下午3點。周日第一次演奏在下午1點,而不至於打斷了周日的早禮拜。鍾上面部分是天文學鍾,它表示了不同階段的月亮和太陽落下的位置。鍾的下面部分是一個日歷板,目前的這塊日歷板顯示了從1923年到2123年的日歷。
哥本哈根市政廳的天文鍾
哥本哈根市政廳有一座完整的天文鍾,放置在一個玻璃小櫥內。這座鍾整整設計了50年,由業余天文學家和職業制鍾匠簡斯·奧爾森設計。有一些部件的設計參考了斯特拉斯堡天文鍾。鍾在1948年到1955年間組裝成功,開始運行。1995年到1997年鍾被大規模重修。
拉斯馬斯·澤爾訥斯設計的天文鍾
挪威的拉斯馬斯·澤爾訥斯是最出色天文鍾設計者之一。他的設計復雜精確,在0.70 x 0.60 x 2.10 m的尺寸就可以製作出精密的天文鍾,包括了太陽和月亮的位置、儒略歷、格里歷、恆星時、格林尼治標准時間、當地時間,還包括閏年、日食、月食、當地日出日落的時間、潮汐、太陽黑子周期。它還顯示了一些其它的恆星,如周期為248年的冥王星運行軌道和周期為25 800 年的地球軸線歲差。所有的齒輪都是由黃銅製作,並鍍金,鍾盤鍍銀。
澤爾訥斯根據自己對星空的觀察,還製作了一些有用的工具。這個出色的天文鍾很可能是最後一座由一個真正的制鍾高手獨立手工完成的傑作。這件作品,是機械時代的一個象徵。這座鍾曾經在美國伊利諾州羅克福德時代博物館和芝加哥科學工業博物館。2002年,鍾被人收購,至今下落不明。
其它天文鍾
很多歐洲的城市都有天文鍾。你可以在各地看到他們,如威爾士大教堂、艾希特、奧特里聖瑪麗、溫伯恩明斯特、漢普頓宮、溫特圖爾、克雷莫納、斯普利特、曼切華、布雷西亞、羅斯基勒、明斯特等等。
法國魯昂有一座14世紀的天文鍾,位於Gros Horloge 街上。法國里昂的聖瓊斯大教堂也有一座14世紀的天文鍾。
瑞士首都伯爾尼的Zytglogge鍾樓有一座16世紀的天文鍾。
座鍾,由於座鍾的廣泛應用,因此有很多天文座鍾。在17世紀,奧古斯堡的學徒想成為制鍾高手,必須設計和製作一個高手級的鍾,如天文座鍾。倫敦的大英博物館保存了一些天文座鍾。
巴黎郊外的凡爾賽宮有一個華麗的洛可可風格的天文座鍾,它由一個制鍾師和一個學徒花費了整整12年製作而成,於1754年獻給路易十五。
表,近代,獨立制鍾師克里斯汀·范德克勞製作了一個天文腕錶,命名為「Astrolabium」,之後又設計了「Planetarium 2000」,「Eclipse 2001」和「Real Moon」系列。瑞士的鍾表公司Ulysse Nardin也推出了數款天文腕錶「Astrolabium」、「Planetarium」和「Tellurium J. Kepler」。
⑸ 各個國家的著名建築物(最好有圖片。)
我就講幾個國家的供您參考。
⑹ 菲律賓拉瓦格旅遊景點有哪些
Paoay Church 抱威教堂
抱威教堂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定的世界遺產,整座教堂是由珊瑚礁和粉飾泥磚砌成的,是哥特式、巴洛克式和東方建築的獨特結合。歷經了一百多年的建造,在1710年完工,而寶塔式的珊瑚礁鍾樓則在18世紀下半葉建成。起初這個教堂的結構就是為了防禦地震而設計的,所以呈現了「地震式巴洛克」風格,十四座S型扶梯從側牆突出,從而達到加固牆壁,防止地震造成破壞。
The Sinking Bell Tower 沉降的鍾樓
班達伊Bantay鍾樓位於聖威廉姆斯大教堂的對面,被譽為西班牙人在菲律賓建造的最高的最堅固的教堂鍾樓。現在這個高達45米的鍾塔據說正在下沉,以前男人們能騎在馬背上自由進出塔樓,不過現在遊客們只能彎腰才能進出。
St. William『s Cathedral 聖威廉姆斯大教堂
聖威廉姆斯大教堂是1612年由奧古斯丁教士採用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風格建起的一座教堂,外形上是取自於老沃市的保護神聖威廉姆斯修道士,建有一個獨特的二層四格的外觀。據說這座教堂是西班牙人在此建造的最大的教堂之一。
珊瑚海灘
由於地殼運動,將海底珊瑚礁推出海平面,形成獨特的珊瑚海灘景觀。整個海灘都是珊瑚礁石,大的礁石甚至3米多高,海灘被珊瑚劃分成水田一般的區域,觀賞日落超級美!
⑺ 菲律賓巴洛克式教堂群的主要教堂
聖奧古斯丁天主教堂
聖奧古斯丁天主教堂是菲律賓最古老的石造建築之一。它始建於1571年。初建時用的材料是易燃材料竹子、泥巴及椰樹葉子,所以1574年和1583年曾發生過兩次火災。1599年重建,1661年竣工。
大殿長60米,寬15米,用珊瑚和磚修築的牆壁厚1.7米,牆垣、天花板和地面部是大理石材料,天花板的石塊上雕刻有各種各樣的花草,雕刻技藝高超,非常逼真。備用牆壁高出外壁5米,頂部築有小塔。教堂內裝飾有大量雕刻和繪畫和一些精細的木雕裝飾,且有防震設施。後來,這里還修建了以珊瑚為材料的鍾塔。
聖奧古斯丁教堂:菲律賓全國各地散布著眾多的天主教堂,被稱為「東方的梵蒂岡」。在首都馬尼拉,當年西班牙殖民者居住的城中城的心臟位置,屹立著一座歷經地震、台風和戰火而不倒的教堂,它就是擁有400年歷史、並於1993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聖奧 古斯丁。
自16世紀70年代西班牙開始對菲律賓的殖民統治起,馬尼拉和其他地方就開始矗立起座座教堂,聖奧古斯丁教堂是最早建成的教堂之一(見左圖,董力攝)。最初,聖奧古斯丁教堂是用竹子和泥巴建造的,1574年被入侵的海盜燒成灰燼。此後兩次重建又都毀於火災,殖民當局最後決定用石頭重建聖奧古斯丁。終於在1607年建造成了這座高大宏偉的全石料教堂,一並建成的還有第一修道院。此後,又修建了第二修道院,並在之後的歲月里不斷對聖奧古斯丁進行擴建。聖奧古斯丁逐漸成為馬尼拉乃至整個菲律賓的宗教和文化中心。聖奧古 斯丁由教堂和修道院組成。
巴洛克風格的禮拜堂是整個聖奧古斯丁的精華。走進禮拜堂,仰頭看穹頂,《聖經》中的人物經由技藝高超的義大利畫師的手精心繪出,栩栩如生,立體感很強。高大的柱子從頂部到底座都雕刻著玫瑰形飾物,唱詩班閣樓的頂部裝飾著拿著喇叭的天使,高高的穹頂上垂下來的巨大枝形吊燈更增添了幾分莊重肅穆。聖奧古斯丁曾經收藏了大量的法衣、黃金聖杯、白銀十字架、象牙雕像、金線綉花的絲綢披風和油畫,當時就連歐洲也沒有幾座教堂和修道院在這方面能與之媲美。不過,這些珍貴藏品卻在歷次戰爭中流失了。聖奧古斯丁有4個庭院,其中的第四個院子是著名的布蘭科植物園,是西班牙人曼紐爾·布蘭科在此任職期間潛心 研究菲律賓葯用植物的地方。他於1837年出版了《菲律賓的花草》一書,這本凝結他多年心血的著作,得到了科學界的一致贊譽,被視為聖奧古斯丁在文化和科學研究方面的巔峰。
在400年的漫長歲月里,聖奧古斯丁見證了菲律賓跌宕起伏的歷史,也經歷了一次次的災難。1581年,在此召開的第一屆全國教區主教大會討論了菲律賓奴隸制的廢除;1585年,向日本派遣傳教士的決定在此作出;1953年,菲律賓國會第一次全體會議在此召開。英西戰爭、美西戰爭、 日本佔領菲律賓以及日美之間的戰爭,都將聖奧古斯丁置於槍林彈雨之中,聖奧古斯丁珍藏的大量聖器、油畫、雕塑、地圖、典籍、傢具被洗劫一空!戰爭結束時,聖奧古斯丁已是一片破敗景象,第二修道院變為一片廢墟,其餘建築殘缺不全,270件油畫以及眾多的聖壇、傢具、鍾表、古董也沒了蹤影。二戰結束後,聖奧古斯丁得以重修。教堂和第一修道院恢復了當年的面貌,在第二修道院的廢墟上清理出了布蘭科植物園。1965年,為了紀念天主教在菲律賓傳播400年,聖奧古斯丁展出了全國各地建於16世紀到19世紀之間的百座教堂照片,由此萌發了創建一個博物館的想法。此後,聖奧古斯丁不斷收集在幾次戰爭中失去的各類珍貴藏品。現在,聖奧古斯丁不僅是教堂、修道院,還是收藏眾多菲律賓、西班牙藝術珍品的博物館,是展示菲律賓歷史文化瑰寶的重要場所。
聖·奧舌斯丁教室是菲律賓巴洛克式建築的典範·裝飾華麗·抗震性極強:非律賓的巴洛克式教堂是從16世紀開始出現的,這些教堂基本是西班牙及墨西哥殖民者建立的。教堂的大體風格順延了巴洛克建築風格,使用大量鍍金圖案,裝飾奢侈的牆面以及刻面精美的柱子等。
教堂建築以西班牙 教堂為樣板,但也考慮到當地多台風、多地震的氣候和地質因素而設計為長方形,無側廊和交叉部,適量降低建築高度,形成了菲律賓樣式的基督教堂。同時還受到中國宗教建築的影響,教堂正面結構講究。一般的教堂與鍾塔分離,鍾塔又起防禦和避難作用。 巴奧阿伊是呂宋島北部的一個海邊小村,這里建有菲律賓最古老的西班牙式天主教堂。聖·奧古斯丁教堂建於1599年,始為竹木結構建築,1606年開始改用石頭建築,也是菲律賓最古老的石造建築之一。
教堂的規模很大,大殿長為60米,寬15米,用加工過的珊瑚和磚砌成的牆壁厚度達1.7米。教堂內裝飾有大量雕刻和繪畫。教堂建成後的半個世紀,同樣用珊瑚修建了鍾塔。1762年,這里曾是英軍司令部,1898年美軍攻佔菲律賓後,教堂的會議室是美軍同西班牙軍簽訂停戰條約的地方。教堂內有博物館,珍藏著教會的歷史文物。有一條拱形走廊通往教堂內的大殿,走廊一邊是拱形的窗戶,另一邊牆上掛滿宗教性油畫。大殿庄嚴雄偉,教堂大門、神壇和合唱團所坐的木椅,雕刻精緻。教堂的壁金里安葬著很多有名望的教士遺骸。
努埃斯拉塞尼約拉·德·拉·阿森西翁教堂
呂宋島南伊羅戈省聖瑪利亞有著名的奴愛斯特拉·塞納拉·台拉·阿斯姆史奧教堂。教堂建於1810年,因傳說此地發現了聖母瑪利亞雕像,人們認為聖母有在這座山丘上建一座天主教堂的願望,有此徵兆,故而建。教堂正面兩側有圓塔。牆壁砌有花和葉的圖案。教堂的鍾塔為八角形平面的4層建築,近似中國的佛塔。米亞高位於班乃島南部港口城市伊洛伊洛以西約40千米處,比略奴愛巴教堂就坐落在此地,教堂竣工於1809年,兩側矗立著兩座鍾塔,鍾塔上方用棕櫚等熱帶植物作為裝飾品。這座教堂並非僅僅是教堂,還是一座矮而堅實的防守堡壘,在戰爭中這座教堂曾起到防禦要地的作用。菲律賓的巴洛克式教堂群是東方基督教文化與建築藝術相結合的建築傑作。曾經被作為要塞使用過·它靜穆的氣氛十分適合教徒祈禱、靜思:建在聖瑪利亞的努埃斯拉·塞尼約拉·德·拉·阿森西翁教堂是1810年修建的。教堂入口處有宏偉的石台階,教堂正面兩側建有堅固的圓塔。裝飾磚砌牆壁的花和葉,為阿拉伯式圖案,明顯表徵受伊斯蘭的影響。離教堂不遠的鍾塔,為八角形平面的4層建築,與其說是基督教建築,倒不如說近似中國佛塔,因為非律賓教堂建築受中國建築的影響是很大的。聖.奧芭斯丁教堂大圓頂的內部雕刻著繁雜的圖案,很多菲律賓人都喜歡在這里舉行婚禮:菲律賓中部班乃島東南哈羅河口的怡朗省,有另外一處著名教堂— — 米亞阿戈奧教堂。米亞阿戈奧教堂並非單一的教堂,還是一座矮而堅實的防守堡壘,建於1787年,歷時10年,用以防衛來自穆斯林民族的入侵。米亞阿戈奧教堂用當地黃色沙岩建成,左右有兩座尖塔,正面牆上有精緻的雕刻,這些雕刻以人的形體語言演繹了宗教難懂的術語,讓任何看見它的人可以理解雕刻的含義。這些雕刻完全出自當地工匠之手,他們從未接受任何美術教育,完全憑借自己的想像力和對於宗教的理解進行製作。正是這獨一無二的雕刻使米亞阿戈奧 教堂舉世聞名。米亞阿戈奧教堂用當地黃色沙岩建成,左右有兩座尖塔,正面牆上有精緻的雕刻。
⑻ 菲律賓伊斯蘭教教堂特點
菲律賓伊斯蘭教教堂特點以學生為主。
在世界上有三大宗教遍布全球,西方的基督教,中亞與歐洲那邊的伊斯蘭教,西亞以及東南亞的佛教比較盛行。這三大教囊括了很多地區的人民,每一個教派都有自己獨特的理念,自己獨特的宗旨和具有特色的教堂建築物。伊斯蘭教建築的主要特色是它的顏色,它的建築外形,以及其他的一些視覺的安排。這些都是其他宗教建築所沒有的特色。
伊斯蘭教的建築,它不像歐洲的城堡,但是又與城堡有著相同的地方。它又不同於哥特式建築,更多了一些清雅,也不像印度的宗教建築,滿滿的宗教氣息。伊斯蘭教的建築則更加具有生命的活力。它採用穹頂和開孔的方式,他的穹窿幾乎涉及在它的每一處建築物中,以及開孔的門和窗都是圓拱形的,獨具自己的特色。
一些宗教場所都比較昏暗,陰沉沉的感覺,有一種沉重的氣息。而伊斯蘭教信奉的清真寺則生以綠藍色為主,看起來有一種生機和活力。這是直觀上與其他宗教場所最不相同的地方。並且伊斯蘭教建築沒有什麼遮蔽的地方,大多都是的立在那裡,他們的傾向是將注意力集中在內部的地方,而不是外面高高的牆,內部的建築才是他們的核心,有一種兩廂對比的意味在裡面,這是與其他宗教在視覺效果上給人不同的感覺。
⑼ 菲律賓巴洛克式教堂群的介紹
菲律賓的巴洛克式教堂群位於菲律賓呂宋島的巴奧艾、聖瑪利亞、馬尼拉以及班乃島的米亞高等地。其中以聖奧古斯丁教堂、奴愛斯特拉·塞納拉·台·拉·阿斯姆史奧教堂、比略奴愛巴教堂最為著名。這些教堂是從16世紀開始出現的,是西班牙及墨西哥殖民者所建,大體順延了巴洛克建築風格,使用了大量的裝飾。教堂結構以西班牙教堂為樣板,根據當地氣候條件做了改動。採用長方形平面,既無側廊又無交叉廊的結構。這種設計加上堅固的備用牆壁、天棚低矮的迴廊,成為菲律賓基督教堂的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