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這個是什麼蟲子
巴拉望巨扁鍬甲Dorcus titanus palawanicus(菲律賓) 力氣非常大,是鍬形蟲中的霸主,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扁鍬。 記錄上可達110mm,但是大型的數量非常少。.jpg
⑵ 圖片里黑色的蟲子叫什麼能吃嗎有啥療效
九龍蟲是鞘翅目擬步行蟲科的一種昆蟲,別名「洋蟲」,分布於東南亞各國和中國的華南、華東地區,為溫帶、熱帶地區蛀食倉庫糧食的害蟲之一。
九龍蟲由於其本身富含蛋白質和各種氨基酸等物質,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既可葯用,又可食用,所以在民間有不少飼養者。
九龍蟲(2張)
洋蟲
身體長橢圓形,長6毫米,暗黑色,有光澤,觸角、口器、足紅黑色。頭散布頗密的小刻點,前端有橫窪,兩僻有小窩。眼頗大。觸角粗,4~10節寬過於長,末節略較窄,較長,幾乎呈圓形。前胸短,寬過於長,並不窄於鞘翅,前端窄,兩端近基部略縮窄;背面兩側略窪,前端中間有時有小窩;後緣兩端有寬而淺的凹;後角鈍直角形,前角鈍。小盾板鈍倒卵形,散布極小刻點。鞘翅頗細長,刻點行細,行間有頗密刻點。腹部刻點密。成蟲壽命約3個月。
分布菲律賓、越南、印度尼西亞、南太平洋菲吉群島及我國海南。江蘇、浙江、安徽、福建、廣東等地有飼養。
功用主治
編輯
活血祛瘀,溫中理氣。治勞傷咳嗽,吐血,中風癱瘓,跌打損傷,心胃氣痛,噎膈反胃。
①《葯性考》:"活吞數枚,止血,(治)勞怯。"
②《綱目拾遺》:"行血分,暖脾胃,和五臟,健筋骨,去濕搜風,壯陽道,治怯弱。"[2]
"治老人不寐,茯苓引;小兒夜啼,硃砂引;女童夜溺,枸杞引;少婦陰寒,附子引;癰疽發背,沉香末引;舌燥作渴,麥冬引;眼目閉痛,甘草引;耳鳴耳聾,當歸引;感冒風寒,防風引;中濕瘟毒,蒼術引;跌打損傷,全蠍引;酒醉傷人,葛花引;怒氣傷人,沉香引;絞腸痧痛,青蒿引。以上諸症,俱用蟲十四個,好陳酒沖服。"
用法與用量:內服,生吞、研末或入丸劑。外用:搗敷。
選方
①治五勞七傷:白茯苓三錢,洋蟲七個。搗爛。每日空心酒沖服,以復元為止。
②治勞嗽:牛骨髓三錢,核桃肉三錢。共為末,入洋蟲七個,再搗為丸,每丸三錢。每日五更銜化一丸。
③治吐血不止,喘息燥熱:古墨研濃,貝母三分(研末),洋蟲七個。陳酒沖服七次。
④治哮喘:洋蟲九個。薄荷湯送。
⑤治胃痛心疼:洋蟲七個。木香末沖酒服。
⑧治氣痛:洋蟲九個。檳榔湯送。
⑦治反胃膈食:生薑七片,裝布袋內,入糞坑浸七日,取起,清水洗凈,埋土中,一層姜,一層土,七日取起,用陰陽瓦焙乾為末。每次一分,用洋蟲七個,沖酒服三次。
⑧治傷食:洋蟲九個。姜湯送。
⑨治膨脹:洋蟲二十四個。薄荷、陳皮湯送。
⑩治痢疾:白痢用紅糖,紅痢用白糖,陳酒沖洋蟲七個服。
⑾治中風不語:洋蟲二十四個。薄荷、燈心湯送。
⑿治風癱:洋蟲九個。木香湯送。
⒀治急慢驚風:洋蟲九個。薄荷、杏仁湯送。
⒁治小便不適:燈心、車前各七根,洋蟲七個。陳酒沖服。
⒂治夢遺,白濁,血淋,白帶;芡實三錢(微炒,研末),白果五枚(去皮、心)。先將葯搗爛,再加淫羊藿二錢(去邊),廣皮二錢,韭子三錢同煎。用洋蟲七個,酒沖服。
⒃治經水不調:香附、陳皮、益母草、當歸,元胡索各八分。水煎和酒沖洋蟲七個服之。久遠者連服數次。
⒄治瘧後寒熱不調:洋蟲七個。未發之先,沖酒服三次。
⒅治無名腫毒:洋蟲十六個。陳酒送,五更服。
⒆治打傷:洋蟲九個。黑棗薄荷湯送。
⒇治刀斧傷:洋蟲搗敷。(選方出《綱目拾遺》)
為什麼洋蟲的名字又叫九龍蟲
九龍昆蟲昆蟲原產地中國,起源它的名字是來自理論和九龍半島的香港。
⑶ 這是什麼蟲
這個是我家的蜈蚣,現在掛了,很可惜..
這是菲律賓巨人蜈蚣.圖片上的是亞成體的樣子,成體顏色會變紅,長度在23cm這樣.國內網路上很少此蜈蚣資料.
下面說的紅龍蜈蚣到底是什麼意思.是看到什麼蜈蚣都說是紅龍蜈蚣嗎?有意思?誤導人的一堆渣渣.
補一張此蜈蚣活著的時候的特寫.個人很喜歡它的.
⑷ 這是什麼蟲子,好怕呀。
這是蜱蟲。
也叫壁虱,鱉吃,俗稱狗鱉、草別子、牛虱、草蜱蟲、狗豆子、牛鱉子。在四川方言中有叫逼煞(讀音shà)等。蟄伏在淺山丘陵的草叢、植物上,或寄宿於牲畜等動物皮毛間。
不吸血時,小的才幹癟綠豆般大小,也有極細如米粒的;吸飽血液後,有飽滿的黃豆大小,大的可達指甲蓋大。蜱叮咬的無形體病屬於傳染病,人對此病普遍易感,與危重患者有密切接觸、直接接觸病人血液等體液的醫務人員或其陪護者,如不注意防護,也可能感染。
(4)菲律賓常見黑色的是什麼蟲擴展閱讀
成蟲在軀體背面有殼質化較強的盾板,通稱為硬蜱(pí),屬硬蜱科;無盾板者,通稱為軟蜱,屬軟蜱科。全世界已發現的約800餘種,計硬蜱科約700多種,軟蜱科約150種,納蜱科1種(僅存於歐洲)。中國已記錄的硬蜱科約100種,軟蜱科10種。蜱是許多種脊椎動物體表的暫時性寄生蟲,是一些人獸共患病的傳播媒介和貯存宿主。
⑸ 我有一種蟲子請幫忙辨認一下
麵包蟲的成蟲。
http://image..com/i?tn=image&ct=201326592&lm=-1&cl=2&fr=ala0&word=%C3%E6%B0%FC%B3%E6%CD%BC%C6%AC
⑹ 常見黑色昆蟲
這是螻蛄。
螻蛄
螻蛄,昆蟲,俗名耕狗、拉拉蛄、扒扒狗、土狗崽(西南地區)、蠹蚍(度比仔),東北稱為地蝲蛄;亦稱為剪柳仔(扒手的台語)。在四川被稱為土狗子。背部一般呈茶褐色,腹部一般呈灰黃色,根據其生存年限的不同,顏色稍有深淺的變化。前腳大,呈鏟狀,適於掘土,有尾須。生活在泥土中,晝伏夜出,吃農作物嫰莖。
昆蟲綱,直翅目,蟋蟀總科,螻蛄科。大型、土棲。觸角短於體長,前足開掘式,缺產卵器。本科昆蟲通稱螻蛄。俗名拉拉蛄、土狗。全世界已知約50種。中國已知4種:華北螻蛄、非洲螻蛄(應該是東方螻蛄,發生遍及全國,一般在長江以南東方螻蛄較多)、歐洲螻蛄和台灣螻蛄。
外形
體狹長。頭小,圓錐形。復眼小而突出,單眼2個。前胸背板橢圓形,背面隆起如盾,兩側向下伸展,幾乎把前足基節包起。前足特化為粗短結構,基節特短寬,腿節略彎,片狀,脛節很短,三角形,具強端刺,便於開掘。內側有1裂縫為聽器。前翅短,雄蟲能鳴,發音鏡不完善,僅以對角線脈和斜脈為界,形成長三角形室;端網區小,雌蟲產卵器退化。
生長地區
喇喇蛄一般生活在北方(尤其是東北地區常見)。主要生活環境是在東北的農村地區。一般於夜間活動,但氣溫適宜時,白天也可活動。土壤相對濕度為22~27%時,華北螻蛄為害最重。土壤乾旱時活動少,為害輕。成蟲有趨光性。夏秋兩季,當氣溫在18~22℃之間,風速小於1.5米/秒時,夜晚可用燈光誘到大量螻蛄。螻蛄能倒退疾走,在穴內尤其如此。成蟲和若蟲均善游泳,母蟲有護卵哺幼習性。若蟲至 4齡期方可獨立活動。螻蛄的發生與環境有密切關系,常棲息於平原、輕鹽鹼地以及沿河、臨海、近湖等低濕地帶,特別是砂壤土和多腐殖質的地區。
生活史
華北螻蛄的生活史較長,2~3年1代,以成蟲和若蟲在土內築洞越冬,深達1~16米。每洞1蟲,頭向下。次年氣溫上升即開始活動,在地表營成長約10厘米的隧道。非洲螻蛄僅在洞頂壅起一堆虛土或較短的隧道。6~7月是產卵盛期,多產在輕鹽鹼地區向陽、高、乾燥、靠近地埂畦堰處所。卵數十粒或更多,成堆產於15~30厘米深處的卵室內。每蟲一生共產卵80~809粒,平均417粒。卵期10~26天化為若蟲,在10~11月以8~9齡若蟲期越冬,第二年以12~13齡若蟲越冬,第三年以成蟲越冬,第四年6月產卵。
非洲螻蛄
非洲螻蛄在黃淮地區約2年完成1代,長江以南1年1代。產卵習性與華北螻蛄相似,更趨向於潮濕地區,集中於沿河、池塘和溝渠附近。卵期15~28天。在黃淮地區當年化為若蟲,以4~7齡若蟲越冬,若蟲共8~9齡,於第二年夏、秋羽化為成蟲越冬,第三年5~6月產卵。
葯用價值
螻蛄的葯用部分為螻蛄的乾燥成蟲。體形較大的若蟲也可以入葯。當採到或用光誘捕到蟲體後,應盡快用沸水燙死,曬干或烘乾備用,但應防發霉蟲蛀。也有記載將活蟲埋入石灰中焙乾備用。螻蛄有利尿、消腫、解毒功能。內服5克~10克,可消水腫,利尿治淋及治跌打損傷;可治療膿腫瘡毒等症。在進行動物試驗過程中,發現本蟲有小毒,但未見有明顯的利尿作用。
飼養技術
中葯材中應用的為華北螻蛄和非洲螻蛄。在自然環鏡中,這兩種的發生量都很大。在野外用燈誘方法採收成蟲,常能獲得較好效果,足以滿足葯源供應要求。但隨著治理農業害蟲的技術手段不斷提高,農葯及施葯的方法不斷改進,作為重要地下害蟲之一的螻蛄,蟲口數量已顯著減少。為了保證葯源供應,在掌握葯材市場信息的情況下,進行人工飼養還是必要得。群體飼養螻蛄,以長300厘米、寬200厘米、深200厘米以上的大飼養池為好,池的四周用磚砌成,以水泥抹平,下部填100厘米厚的壤土,稍作壓實,為其創造深入越冬或挖掘產卵、育兒的環境;再填入20厘米厚的濕潤疏鬆含農家肥或腐殖質的土,這樣的土質適應螻蛄的"跑濕不跑干"、"跑松不跑硬"的習性;表面撒上一層發酵後的馬糞、碎麥桿、谷糠等作為保護層,以供成蟲、若蟲潛入,挖掘遂道,覓食,尋偶交配或躲避天敵的襲擊;再在上面鬆散地放上一層長麥秸、玉米芯、稻草等,作為遮蔭、保濕用。池中罩上鐵窗紗蓋子,防止成蟲晚間逃逸。
⑺ 這是啥蟲
斐豹蛺蝶幼蟲
,鱗翅目,蛺蝶科,豹蛺蝶屬,體型中等,雌雄異型,色彩艷麗,喜飛翔於鮮花叢中,是賞蝶的適宜品種。也是一種較為常見的觀賞蝴蝶與工藝品用料蝴蝶。本種屬雌雄異型,我國福建、浙江、江西、廣東、廣西、台灣、北京、雲南等全國大部分地區均有分布;朝鮮、韓國、日本南部、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寮國、不丹、尼珀爾、阿富汗、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斯里蘭卡等亞洲南部熱帶亞熱帶地區;在非洲背部地區也有分布。 [1]
中文學名 斐豹蛺蝶
拉丁學名 Argynnis hyperbius (Linnaeus,1763)
別 稱 黑端豹斑蝶、斐胥蛺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