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看菲律賓 > 菲律賓五洲怎麼樣

菲律賓五洲怎麼樣

發布時間:2022-08-07 03:41:15

Ⅰ 雲世紀SKy合法嗎是否傳銷

雲世紀sky不合法,它是一種龐氏騙局的傳銷行為。

拓展資料:

「藍天國際控股集團」又名「雲世紀國際控股集團」,總部在菲律賓,該集團宣稱,其旗下SKY國際商城是一家提供會員消費理財平台,SKY幣則是一種新型的虛擬貨幣。

SKY理財平台屬於拆分模式。拆分的意思是翻倍,投資者需要注冊賬號、購買雲積分,1美金等於1積分,經過7次拆分後,將獲得10.8倍的收益。

比如,你的賬號有1000塊錢,拆分一次,會翻倍到2000,從2000再翻倍到4000,一共拆分七次,即翻倍七次,一年零兩個月,就可以拿到十倍左右的收益。

根據投資金額不同,投資者將會被標上一星、三星、五星等級別,因為買的人多,賣的少,所以只漲不跌,這是靜態收益,動態收益還包括推薦獎、對碰獎、領導獎和見點獎等,這被認為是拉人頭。

推廣會員,公司會給動態獎勵。買的人多,價格就會上漲、翻倍。如果每個人都來購買,就會翻倍上漲。

SKY騙術的特點,還結合了所謂的「實體」——「世界五洲風情庄園」,當然此實體也被證明是虛構的。SKY宣稱這是與拆分平台對接的實體,號稱一旦建成,門票必須用雲積分購買,因此會員都會受益。SKY工作人員說:「公司有100多萬會員,盤子里6億多資金。」

盤子里龐大的資金金額和會員數量、拉人頭式的動態收益手段,所有的信息都指向常說的「拆東牆補西牆」或「空手套白狼」,即龐氏騙局。簡單來說就是利用新投資人的錢來向老投資者支付利息和短期回報,以製造賺錢的假象進而騙取更多投資。

Ⅱ sky藍天國際控股集團是傳銷嗎

sky藍天國際控股集團是傳銷。

一、沒有任何權威官方資料

根據央廣網的相關報道,sky藍天國際控股集團再現龐氏騙局。「藍天國際控股集團」又名「雲世紀國際控股集團」,即「SKY雲世紀」,公司總部在海外,在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運作,是創新版的拆分盤。緊接著文章中就以表格的形式詳細標明了七次拆分的全過程,最終可以賺到十倍的利潤。而事實上,這個號稱「全新理念的創富平台」,卻沒有任何權威官方資料。

近年來,類似這類針對中國投資者的境外投資詐騙屢見不鮮。總體來說,境外公司、境外項目、大量發展下線,都是這類騙局的主要特徵。

根據網路資料,「藍天國際控股集團」又名「雲世紀國際控股集團」,總部在菲律賓,該集團宣稱,其旗下SKY國際商城是一家提供會員消費理財平台,SKY幣則是一種新型的虛擬貨幣。

二、SKY理財平台屬於拆分模式解析

1、拆分的意思是翻倍,投資者需要注冊賬號、購買雲積分,1美金等於1積分,經過7次拆分後,將獲得10.8倍的收益,「比如,你的賬號有1000塊錢,拆分一次,會翻倍到2000,從2000再翻倍到4000,一共拆分七次,即翻倍七次,一年零兩個月,就可以拿到十倍左右的收益。」

2、根據投資金額不同,投資者將會被標上一星、三星、五星等級別,因為買的人多,賣的少,所以只漲不跌,這是靜態收益,動態收益還包括推薦獎、對碰獎、領導獎和見點獎等,這被認為是「拉人頭」,「推廣會員,公司會給動態獎勵。買的人多,價格就會上漲、翻倍。如果每個人都來購買,就會翻倍上漲。」

3、SKY騙術的特點,還結合了所謂的「實體」--「世界五洲風情庄園」,當然此實體也被證明是虛構的。SKY宣稱這是與拆分平台對接的實體,號稱一旦建成,門票必須用雲積分購買,因此會員都會受益。SKY工作人員說:「公司有100多萬會員,盤子里6億多資金。」

三、以防傳銷

1、SKY的模式,實質是一種龐氏騙局的傳銷行為。而傳銷詐騙公司設置在境外,打著境外公司的旗號,投資者難以了解,更容易受騙,也給追責帶來困難。

2、對於境外的投資機遇,更要提高警惕,「它的核心詐騙模式還是龐氏騙局,要不斷拉更多的人和更多的資金進來,用新的錢去支付以前更早進來的人提現的資金。而在馬來西亞這類國外地方運作,會涉及到管轄權的問題,不好追究法律責任,因為找不到這些人。所以,案發後往往會抓國內的運營團隊。」

Ⅲ 從國內到菲律賓發簡訊打電話等

在國內的話 她要開通國際漫遊 才能跟菲的發信息打電話
在菲 打國內的話 有個3毛人民幣的充值卡 我天天狂打狂打 貌似這還是花錢的 還有什麼五洲通啊 之類的網路電話卡更便宜 我還不知道怎麼用。
中國號碼 手機號碼前 +0086
菲的號碼前 +0063 就OK 了。、
你還是 用QQ 吧 最省錢了

Ⅳ 怎麼判斷客家人

從習俗上分辨

客家禮儀,習俗

(一)傳統婚嫁習俗

說媒 過去客家男女青年,十六歲以後就可托媒人說媒,介紹婚事。一般是由男家父母托媒去女家說,也有女家請媒人先訪男家的。

看妹子 男女兩家通過央媒說合,如雙方都有意,就約定時間「看妹子」。

寫庚帖 雙方同意後,就要互告男女生辰八字。回去後,各請算命先生來「合八字」。如八字合得來,不會相沖相剋,就寫出庚貼(俗名婚單),各置於香案之上,如三天內無不祥之兆,這門親事就定下來(如八字不合,男方要把女的庚貼送還女家)。

編紅單 也稱「開紅婚帖」,或叫講財禮。由男方父母,宗親和媒人一起到女家,將男方要送給女家的財禮開具出來。紅單中有的還要寫上回婿禮品,如帽、銀花、衣服、鞋、襪等。開紅單過程中,雙方會討價還價,最後協商敲定。紅單開完後,男女雙方還要交換信物如戒指、手帕等。最後男方來人在女家吃完中飯回去。

定親 也叫「大扎」,即再次正式把婚事確定下來。男青年及其父母等要去女家,送去豬頭、魚、肉等,女方父母、哥嫂、叔伯、外祖父母等都要出場。吃完中飯後,女孩子要出來見面,稱男家父母為爸媽,兩家父母相互稱親家、親家母。

看家方 即女方到男方去看家庭,時間有的在「大扎」前,有的在「大扎」後,女方去的人除女孩子及其父母親外,姑嫂、姐妹等都要去,大大小小十幾人,不帶禮品,就是帶一點,男家也不敢接。

送日子 婚事定下以後,男方要請算命先生擇定過門日子,包括新娘出門的日子、時辰,到男家後歸門的時辰,此外女方裁紅衣、男方鋪床的日子也要同時擇定。

送菜和抬嫁妝 新娘過門前一、二天,男家要請宗親將紅單規定的聘禮和魚、肉、禽、面條等物,由十多人送到女家,回來時就把妝奩、傢俱等帶回男家。

迎親 也叫接親或過門。婚期前一天,男家要去十多人到女家接親,有鼓手樂隊,有放鞭炮的,有抬花轎的,有燒香的(要到女方的祠堂、廟宇、社公燒香),一個挑擔的,一頭挑帶路雞(一公一母),另一頭是酒和松明,一個女的要帶上新娘穿的衣服,還有扛木篋的二人,要扛去魚、肉、酒、糕餅、香煙、鞭炮、蠟燭等物,媒人也要去,新郎有的去,有的不去,如新郎同去,新郎也要做轎,放鞭炮的是男方的全權代表,隨帶紅包一、二十個。

接親的人到女家後,先吃點心,然後由女家二人帶著到祠堂燒香敬祖。女家在中午或晚上,要設宴請客。

新娘動身一般是在半夜子時或卯時,越走天越亮,象徵走向光明,再是晚上出門,也不會碰到抬棺材等不吉利的事。迎親隊伍前面是打燈籠的,接著是吹鼓手,花轎在中間,後面是接親的人。

新娘到達男家,如還不到所規定的入門時辰,就要在大門口坪上或在門外旁邊房子等候。入門一般是早上七、八點或八、九點,有的甚至要等到中午。到了入門時辰,新娘要踢轎門,由男方的伴娘將新娘牽出轎,然後在大門口「過火堆」,新娘從用杉樹枝燒起的火堆上跨過,才進大門。

拜堂 新娘在鼓樂聲中進到大廳以後,就開始拜堂。大廳擺設香案,東邊站父母、長輩,西邊站外戚,北邊站房親,南邊站小輩。拜堂前,外家要給新郎掛紅,用五尺長的紅布披在新郎身上。

口念:「手拿幡紅五尺長,一心拿來扮新郎,扮得新郎生貴子,早生貴子中個狀元郎。」拜堂時,新郎站左,新娘站右,由禮生叫:一拜天地,二拜祖先,三拜高堂,四夫妻對拜。

最後是親戚見面,要給新娘紅包。拜堂畢,伴娘用紅羅將新娘牽進新房,新郎新娘在鞭炮聲中從房門口向大廳撒喜糖。然後新郎新娘吃交杯酒。伴娘用托盤捧上一隻雞,邊端酒邊講:「團團圓圓,壁合珠聯」,「觀音送子,早生貴子」;「夫妻和好,白頭到老」。 (此禮儀在梅州地區亦已不常見,被現代婚禮模式取代)

中午辦酒席,吃婚宴,用高聲地炮邀客,每半小時放一次,酒席開始入席時放三響。接著由禮生報名單,一桌二個上席,按輩份和親疏,先安排上席就坐,然後其他人隨便入席。男女賓客分開就席,新郎新娘要到席上敬酒。

鬧房 鬧房一種在大廳鬧,一種在新房鬧,也有先在大廳鬧,後到新房鬧。鬧房期間,鞭炮隔幾分鍾放一次,一直鬧到午夜方停。

回門 也叫「轉門」。一般是婚後第三天或第五天,由女方派新娘的姐妹等女眷來請新郎新娘一起去做客,媒人及新郎姐妹也同去,共7-14人,吃罷午宴,當天回來。

送滿月 結婚後一個月,新娘娘家要來送滿月,同時送來小雞、蔬菜、種子、谷種、豆子等,示意五穀豐登,財丁興旺。

(二)傳統喜慶習俗

1.誕生禮儀

標志著一個人出生的慶賀和祝福,是人生中的開端禮儀。

催生 出嫁女兒懷孕快分娩時,一般是嬰兒出生前一、二十天,娘家要帶著雞、雞蛋、面條、粉乾等來到女兒家「催生」,有預祝平安出生之意。如母親已不在,則由嫂子去催生,中午要設宴招待。

小孩出生後,女婿要帶著雞、蛋、米酒(有的帶幾十斤)到岳家去報喜,外婆家要請客,至親友好都會來參加,以表示祝賀。外公、外婆會回贈雞和紅蛋。

做三朝 小孩出生三天,要做「三朝」。先給小孩洗澡,請接生婆吃飯。外婆會送來大公雞、雞蛋、面條、糯米粉等。要做「三朝酒」,宴請外婆及親房。有些地方還要給至親親友送紅蛋,親友在滿月前會回送雞、雞蛋、面條等物。

做滿月 嬰兒出生一個月,要做「滿月」,外婆會送來大公雞(很多地方送大閹雞)、雞蛋,還會送來嬰兒穿用的衣服、小被、帽子、項圈、風衣、裙、銀手鐲和背帶等,舅舅、舅母、姨姨等女家親戚,一般都送小母雞、雞蛋、衣服、布料等,姑姑、叔伯等男家親房也會來慶賀。

一百天 小孩出生100天,也要慶賀。這一天,外公和女家的伯叔會拿公雞來慶賀,其他親屬一般都要給嬰孩送紅包。

做周歲 孩子出生一周歲,要做「周」,慶賀孩子「得周」。周歲比滿月更為隆重,來慶賀的客人也更多。

2.成年禮儀

客家的成年禮儀分男、女兩種,男子的成年禮儀叫做「冠禮」,女子的成年禮儀叫做「笄禮」。 (現在好像已經無此禮儀,至少在我所在地(世界客都——梅州)沒有了)

3.壽誕禮儀

做生日 客家人與各地的習俗一樣,每年做一次小生日,十年做一次大生日,但以做大生日較為普遍。從十歲「啟十」起,一直做到四十或五十歲,到了六十以上,可稱為祝壽。做生日要吃壽面和荷包蛋,示意長壽百歲。 (此習俗亦已簡化,只做大壽:六十歲以上)

祝壽 祝壽時,出嫁的女兒要送來大公雞,還要送壽衣、壽帽、壽餅、壽鞋、壽襪,從頭到腳一整套,父親做壽,同時也要給母親送上一整套,此外還要送來壽軸、喜炮、壽燭、公雞以及壽桃、壽面、壽餅、壽酒、壽肉等。其他人來祝壽,一般親友送壽幛、壽聯,或者再加上送禮金。

不少地方,七十歲以上高齡、子孫多、家境較好的老人祝壽,要舉行拜壽儀式。

客家人生日和祝壽,是知情人自行送禮,上門祝賀,先賀後請;除內親、至交有發請貼外,不賀不請。

4.建房遷新居

客家人把建房和喬遷新居亦視為重大喜慶之一,要進行隆重慶賀。

建房時,房屋定位,房門定向都要請堪輿先生測定,豎柱上樑時,要張燈結綵,貼紅聯。新房建成後,要在入宅的前一天晚上,進行「驅邪」、「除煞」,然後才能遷入居住。

遷入新居時,要隨帶燈籠(或油燈)、火籠、秤等進屋,還要帶一窩小雞,蒸一甑飯捧進新屋,以示新丁興旺,喜氣盈庭。遷新居要辦「入宅酒」,宴請親友和建屋工匠及幫工等。菜餚中要有韭菜、豆腐、豬腸、豬血和米糕等,示意長長久久,發財高升。

(三)客家酒俗

客家人十分好客,每當親朋戚友到來,他們都喜歡以家釀米酒相待,這種米酒又稱「水酒」,如是初開壇提取的酒,稱之為「酒娘」。這種「酒娘」好喝,度數雖然不高,但後勁大,容易醉人。他們在喝酒時,很注意禮節。

客家人喜歡使用四方桌,俗稱「八仙桌」,一種可供八個人同坐的木頭桌。上座時,他們很重視席位的安排,一般按親朋戚友的尊卑入席就坐。宴席間的大小位,是這樣安排的,如正廳只排有一張桌子,這時以面對大門的左側為首位,右側為第二位。然後從左到右,穿插論序,面對正廳的右側為最小。如果安排二張桌子,這時候以左邊桌位為大,右邊為小,席位大小也是穿插而行。如果安排三桌,稱之為「一品席」,這種情況,以首席為尊。如果安排五桌,一般要排成「梅花席」。

宴席間第一回斟酒(亦稱篩酒),是按尊卑長幼次序先後斟酒,最後再給自己斟酒。酒斟好後,酒壺嘴不能對客人,要對著自己,否則就是失禮。敬酒時,敬酒者要站起來,左手摁胸(表示尊敬和誠意),右手舉杯講幾句祝頌的吉祥語,並且要先喝表示敬意。有人遲到,視不同情況罰酒1-3杯,婦女半杯。如中途退席,要喝1-3杯,才能離席。

客家人喝酒時,為了增添酒興和熱鬧氣氛,在各種宴會場合,或俗、或雅、或簡、或繁,都有猜拳助興的習俗。猜拳時還有一些規則,比如出三時,不能拇指、中指、食指一起出。出一時,大拇指要側向,不能往上翹。出二時,如使用大拇指、食指表示,出手時要側向,不能象燈駁殼槍一樣食指指向對方,以表示禮貌。

客家人酒令,具有豐富的知識性。猜拳的數字從零到拾,如猜中雙方所出的手指合計數,即為勝方。如雙方同時猜中或均未猜中,也有採取「四字式」叫法,比如猜「一」時叫「一品高升」;猜「二」時,叫「兩家和好」;猜「三」時叫「三星高照」;猜「四」時叫「四季發財」;猜「五」時叫「五子登科」;猜「六」時叫「六六順心」;猜「七」時叫「七巧成圖」;猜「八」時叫「八仙慶壽」;猜「九」時叫「九久長長」;猜「十」時叫「十全十美」。所以喊的就是吉祥語。

喝酒猜拳時,一般以三杯酒為一組,輸拳者喝酒,三杯酒喝完就算過關。如余興未了,可再來一組或幾組。如需請人代拳、代酒,應和對方協商,,徵得對方同意才行。除了猜拳斗酒外,還有出手指點數字斗酒,做法是席間指定一人為首,按大家所出手指的總數,算到誰,誰就得喝一杯,例如大家所出手指是六,從為首者算起,到第六位即為喝酒者。另外也有「轉湯匙」斗酒的,桌中擺一個湯匙,由一人旋轉湯匙,待湯匙停止轉動時,湯匙柄指向誰,誰就得喝一杯。除外還有「猜單雙」斗酒的,在手心中任意放入一枚或兩枚硬幣,讓別人猜單、雙,輸者喝酒。

客家人酒令花樣多,有文化的人還喜歡「字詞令」(包括地方特產令、農諺令等)、「詩詞令」,此外還有「通令」(多是別出心裁,涉及意趣,令人忍俊不禁。),包括猜謎等。客家人喜歡通過酒規酒令、這一群眾喜聞樂見的娛樂游戲,增添酒興,消除寂寞睏倦,直至盡歡盡醉。

(以上資料參考互聯網)

值得一提的是,以上習俗禮儀都是傳統禮儀,現在有些禮儀已經簡化,甚至不再舉行

(四)客家人好客多禮

客家人不但好客而且多禮,在狹窄的路上相遇,會主動讓路,年輕的讓年老的,男的讓女的,大人讓小孩,空手的讓挑擔的,挑輕擔的會讓挑重擔的,挑重擔的會讓給扛抬的,相互禮讓是客家人的美德。

人與人相遇,會打招呼,並相互問好,即使是陌生人,也會以親人稱呼對方,比如遇到與自己年紀相似的人,男的稱之謂「老撥」(「撥」是方言,是哥哥的意思)女的則稱之謂「大嫂」、「大姐」。如果對方年齡比自己大,男的一般稱之謂「大伯」,女的稱之謂「嬸婆」,如果對方年齡比自己小,則稱之謂「老弟」、「老妹」。對開店經商者,男的稱之謂「老闆」,女的稱之謂「老闆娘」或「老闆嫂」。對工藝人一般都稱之謂「師傅」,對醫師則稱之謂「醫生」。小孩稱與自己父母年紀相似者謂「伯伯」、「叔叔」、「阿姨」,如果和自己爺爺、奶奶年紀相似者,則稱之謂「老爺爺」、「老奶奶」。

客家人很注意人際往來的禮節。「上家過來下家客」,也就是說,上家人到下家來,就會被當作客人一樣對待。親戚朋友之間,每遇喜慶,都會登門相賀。客家人一向熱情好客,注重禮節。凡是宴請或吃便飯,都有一定的禮節,如按輩分入席,男女不同席。筵席中來客,依次是首席舅公太(曾祖母外家),其次是舅公(祖母外家),再次為舅父(母親外家),民間稱之為「三代親」。城裡男家結婚宴請時,首席為舅父,其次為舅公太再次為舅公。若首席不到一般不開筵,如果是因故或對主人有成見,不願到席,主人應把席位留下,讓它空著,方可開筵。除「三代親」為上賓外,姻親次之,親屬同族則以輩份及年齡分次入座。朋友可以左右隨便入座。如果是建房上樑請客的,其首席應是工匠和地理先生,其次為上述的「三代親」,席次由宴請的主人安排,遲到的要飲酒表示歉意,中途離席要向主人說明原因,並向同席者表示歉意,宴席中間,主人來謝客敬酒時,客人要起立表示禮貌。

平時,如逢客人來到,主人會很有禮貌地打招呼,並請客人進屋坐,同時以煙茶相待。無論是城裡或鄉下的客家人,屋裡都建有小浴室並配備有浴盆,客人來到後,女主人會客氣地燒一大鍋開水,用水桶裝著,拿進浴室,同時還會提進一桶冷水,讓沐浴者對滲著洗,使水溫不會過熱或過冷。讓客人痛痛快快地洗個澡,消除旅途的疲勞。「一家來客,四鄰接待」這是山村客家人的風俗。無論是誰家來客,左右鄰居一般都會炒煮幾碟菜餚,溫熱一壺糯米酒,端到來客人的鄰居家裡,擺上餐桌,並親為來客斟上一碗酒,請客人品嘗自己的家釀和自己烹調的的菜餚。即使鄰里之間曾發生過口角,也會不計舊時怨恨,照樣提著酒壺端著菜餚,到鄰居家款待客人,這樣一來,鄰里之間便會和好如初。

如逢年節,親友之間都會互相拜年,拜年時往往會包一個紅包,並且帶一包如冰糖、紅糖等之類的食品做為禮物,主人必定會留客人飲酒並佐以各種臘味,在和親戚朋友飲酒時,主人會夾一塊雞肉或鴨肉放進客人的碗里(每頭雞、鴨一般切成9至11塊),另加二個圓蛋,以示敬重,如果是稀客,要以雞腿或鴨腿相待。客人回家時,主人會把紅包(另添點錢)及禮物退回,表示敬重。客人辭別時,主人應讓客人先行,如客人年老體弱,出門時主人會小心攙扶,或讓小輩送他(她)歸回家中。

(五):傳統歲時習俗

過年 「百節年為首」,客家人與全國全省多數地方一樣,視過年為一年中最為隆重和歡樂的節日。人們很早就開始准備過年。九、十月開始曬番薯片、米糕片供過年油炸和炒食。「冬至」一到,開始蒸酒。年近三十日,家家戶戶要蒸糖糕、做米果、殺豬、做豆腐、宰雞等,歡歡喜喜迎接新年到來。

祭灶 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二十三日晚後要把灶台刷干凈,把舊的灶君取下燒掉,三十日晨把新像貼上,一送一迎,都要擺置酒肉、糖果、甘蔗、米果等,在灶前燒香、點燭、放紙炮。

入年界 農歷十二月二十五日,入「年界」,加緊准備過年,外出的人都要趕回家過年。入年界限後,要教育小孩不能相罵,不能講不吉利的話。在入年界前後,要擇定吉日在屋內掃塵,打掃衛生。要清洗廚桌板凳,洗曬被褥蚊帳,乾乾凈凈過年。

過大年 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是過年氣氛最為熱烈、最為歡樂愉快的一日。這天上午,家家戶戶要拜菩薩、敬神。大年三十,各家廳堂要掛起祖宗畫像,在大門口貼上鮮紅春聯,谷倉門上、禽畜欄前、傢俱床鋪以及水缸邊都要貼上紅紙條,叫做「封歲」,也叫「上紅」。大人小孩都要洗澡,穿上新衣,乾乾凈凈過年。各家廳堂還要陳設供桌,布置香案,擺起雞、魚、肉、果品等,敬奉祖先。

除夕晚上,吃團圓飯,菜餚豐盛。桌上要多放幾副碗筷,以示請祖先回來一起過年。飯前,要先給祖先篩酒,將酒灑地,然後開始吃飯。席間,老人小孩吃雞腿,以示尊老敬幼。

守歲 吃罷團圓飯,灶具要洗得乾乾凈凈,以備正月初一早上或全天吃素。晚上要守歲,辭舊歲,迎新春,每個房間要整夜燈火通明,叫「點歲火」,有些地方牛欄、豬舍也要點上燈。家長要給小孩發壓歲錢,有些地方還要給老人壓歲錢。

開大門 正月初一按《通書》規定的吉利時辰開大門,頓時鞭炮聲此起彼伏,響徹雲霄。

拜年 正月初一早上吃素。飯後人們相互拜年以吉利話相頌。小孩們穿著新衣,歡樂嘻戲,有的爭向年長者拜年:「公公叔叔家發財,糖子餅果拿給涯(我)。」

正月初二,走親戚拜年。特別是新婚女婿(岳家會用書貼來請)要去岳父母家中拜年。一般小倆口一起去,也有隻女婿一人去;有的當天回來,也有住五、六天的。去時要帶小母雞、米果、糖果和香燭、鞭炮等,到時要在岳家祖先靈前燒香、點燭、放鞭炮。中午岳家請客,女婿要喝醉,不醉不熱情。

吃歲飯 初三早上吃「歲飯」(有的年前廿九日晚上蒸好,有的正月初二晚上蒸好),飯上插上筷子,家中有幾個人就插幾雙,再插上一根帶葉樹枝,有的還要放上桔、柚等水果。吃歲飯前先要把飯擺在「當天」神位上,供奉天神和祖先。吃歲飯要准備很多菜,有雞有肉,與大年三十吃團圓飯差不多。初三不能殺生,雞要在初二殺好或過年時留下。

出年界 正月初五,出年界。廳堂的祖宗畫像要收起,紙門簾要取下燒掉,外出做工幹活的就可以啟程了。

元宵節 正月十五日元宵節,又叫「上元節」,家家戶戶要籌辦菜餚,喝酒過年。要鬧元宵,新春遊樂活動到達高潮。

從過年開始到正月十五,各地游樂活動不斷,以游龍燈、舞獅為多,有的從正月初一、二起開始活動。龍燈和獅隊來到前,會預先發貼,來後要給他們送紅包、吃點心。龍燈、獅隊等除到各家各戶表演外,還要到村中各廟宇和祠堂向神靈及祖先拜年。逢到春節後的第一個墟期,各路龍燈、船燈、獅燈等都要到集上表演,叫做「開墟」。春節到元宵期間,各地還有以下一些游樂活動:

送春牛 一般在年初一,由三、五人組成一個小隊,向各戶送春牛圖,有吹嗩吶的,打小鼓的,敲小鈸的,在每家門口吹打,送上「恭賀新禧」紅貼,主人會給紅包。

稻草龍 一截一截,插滿香火,由小孩抬著到各戶灶前和豬舍牛欄去舞,祝賀合家平安、六畜興旺,各戶要給紅包,小孩得歡樂,主人求吉利。

蝙蝠燈 也由小孩逐戶去舞,「火龍進屋,要你蠟燭」,「恭喜發財,買田建屋」,蝙蝠燈不收紅包,只要蠟燭。

船燈 燈狀似船,在陸地表演游唱。春節前排練,鑼鼓隊,奏十番配合。到村以後,吃罷點心,在開闊場地表演,由船夫、艘婆唱「十月懷胎」、「十二月古人」、「瓜子仁」、「一枝花」等曲調,艘公只管劃船不唱曲。晚上要在祠堂「開天官」,唱「天官賜福」等,最後喝酒吃飯。

獅燈 有儺人出場,一個獅頭,一個獅尾,一個孫猴子,一個沙和尚,還有鑼鼓隊。獅、猴、沙和尚演唱完後,要進行武術表演,打拳、舞刀、耍棍、跳桌。獅隊過年前要請師傅教練武術。

春分 二月春分,開始掃墓祭祖,也叫「春祭」。掃墓前先要在祠堂舉行隆重的祭祖儀式,殺豬、宰羊,請鼓手吹奏,由禮生念祭文,帶引行三獻禮。春分掃墓開始時,首先掃祭開基祖和遠祖墳墓,全族和全村都要出動,規模很大,隊伍往往達幾百甚至上千人。開基祖和遠祖墓掃完之後,然後分房掃祭各房祖先墳墓,最後各家掃祭家庭私墓。大部分客家地區春季祭祖掃墓,都從春分或更早一些時候開始,最遲清明要掃完。各地有一種說法,謂清明後墓門就關閉,祖先英靈就受用不到了。

清明 三月清明,祭拜祖先。客家地區除大部分是春分掃墓祭祖外,也有一些地方是清明掃墓的。清明節這一天,也有一些地方要祭路旁土地伯公等神壇的。

端午節 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家家戶戶買肉、殺鴨、包粽子、做米果過節。端午是個大節,許多地方在外面做工的都會回家過節。

中元節 客家地區多以七月十五為「鬼節」。有些地方都要提早一天過節,謂「七月十四人過節,七月十五鬼過節」。

有些地方,客家也在七月半祭祖。

中秋節 八月十五中秋節,俗稱「八月節」,也是個大節。吃月餅,賞月,慶團圓。各家各戶要置辦酒菜,買豬肉、宰雞鴨、做米果過節。中秋晚上,家人團聚過節,飯後吃月餅賞月。

重陽節 九月初九日為重陽節,也叫重九節,俗稱「九月節」,是年尾大節,有「過了重陽無大節」之說,出門的人很多都要趕回家過節。這一天,很多地方人們要帶著小孩登高爬山,有的在高山上放風箏,謂可避邪、避瘟疫。很多老人都說,此俗系祖先從北方中原帶來,代代相傳至今。這一天,有些老人和婦女則上山到庵廟燒香拜佛。

冬至 冬至在農歷十一月,也叫「過冬年」。過冬至要吃豬肉、牛肉,做米果、煮湯丸,有錢人要吃鹿茸、人參補冬。

Ⅳ 福建客家人,為什麼叫客家人

客家,是一個具有顯著特徵的漢族民系,也是漢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圍最廣闊、影響最深遠的民系之一

一、 難道真的要做「客」嗎?

中原不但是客家人的根,也是中華民族的根。相傳人類始祖伏羲就在河南沁陽市西北的太行山南麓,與女媧結合,才有人類的息息相傳。伏羲還在此結繩為網,進行漁獵,發明農業,嘗遍百草,發明中葯,因而稱為神農氏。伏羲還被稱為文化創造神,傳說他坐在一座方壇上,聽了八方的樂音,便畫出了乾、坤、震、巽、坎、離、艮、兌這八卦的符號,並能「仰觀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發明原始的象形文字元號,所以又稱伏羲為人文始祖。河南省的代稱為「豫」,「豫」由「予」「象」組成,這恐怕與我們人類老祖先於此發明象形文字元號有關。古語有雲:「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因此,不只是客家人的事業有「豫」則立,不豫則廢;而且中華民族的事業也是如此。

中國第一個朝代—夏朝就建立在中原。相傳舜帝封大禹於夏,即今河南省的禹州。禹在此採用井田制,發展農業生產。「九夫為井,四井為邑,四邑為丘,四丘為甸。」所以那時的老百姓不叫人民,而叫丘民;那時的夏朝所在不叫中國,而叫禹甸。後來「禹疏九河,瀹濟漯,決汝汶,排淮泗,八年於外,三過門而不入,洪水因悉平,九州致貢。」大禹的兒子夏啟王在昆吾(今河南濮陽)鑄九鼎,代表著九州:兗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荊州、揚州、雍州、幽州。而豫州據天下之中,又稱中州。今天的中國,夏朝稱之為九州、九丘、九索、禹甸。從漁獵時代向農業時代過渡,最主要的是把握農時。夏朝發明的夏歷,它把時間的計算由年推到月日,用植物生長規律的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和動物活動規律的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綜合起來把握時間變化規律。特別是二十四個節氣的運用,不但對當時農業生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而且對今天農業生產仍有重大的貢獻。

如果說夏朝准確地把握了天時的變化規律,那末商朝則把握了地利的變化規律。公元前16世紀商湯王在伊尹的輔佐下消滅了夏桀王,並在河南商丘建都。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商品活動也越來越頻繁,商品活動的頻繁也帶來了商朝都城搬遷的頻繁。商朝有七次遷都,但遷來遷去大都在河南境內。盤庚將商都強逼貴族和民眾渡河遷往殷,即今安陽殷墟,使到商朝得以中興發展。傳至帝武丁,使百工到處尋找建築師,在罪徒中找到傅說,於是舉以為相,殷都建設很快就繁榮昌盛起來了。老百姓安居樂業,也不願遷徙。從安陽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沒有發現「客」的原始字形,就說明了那時還沒有客遷、客居的意識。

如果說夏朝把握了天時的變化規律,商朝則把握了地利的變化規律的話,那末周朝則把握了人和的變化規律。周文王姬昌「篤仁,敬老,慈少;禮下賢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歸之」。他被商紂王關押在河南湯陰的羑里七年,在此其間把伏羲的先天八卦演易成後天八卦,將伏羲八卦演變成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把易經研究的重點由天地自然向人類社會轉變,因而被稱之為《周易》。周武王在姜子牙的輔佐下,消滅了商紂王,建立起周朝,並以文王的《周易》為指導思想,不斷地調整人和人之間的關系,並由周公制定的禮制固定下來,使得周朝的統治前後延續差不多八百年,為歷朝歷代之冠。

周朝到了平王將都城由豐鎬遷往洛陽便進入東周時期,即春秋、戰國時期。這時期天下大亂,爭城以戰,爭地以戰,中原鼎沸,戰火連天。最先遷徙走的不是客家人,而是廣府人、潮州人。中原的漢族民系先期越過五嶺,來到珠江三角洲開發,成為廣府人。傳說周朝有五位仙人騎著五隻羊口銜谷穗到廣州,這是中原的漢族民系開發廣州的美麗神話傳說。而另一批中原的漢族民系則從福建遷入韓江三角洲開發,成為閩南語系的潮州人。客家人遲遲不想離開中原的家園,直到萬不得已時才最後離開,但來到嶺南那些容易謀生的平原已難於插足,只得在粵閩贛之間的山區里,艱難地過著客寄的生活。由於客家人那份牽掛著中原的情感,牢記祖宗的教誡:「寧賣祖宗田,莫忘祖宗言」,所以客家話保留著周朝國語的音韻,而被稱為古漢語的活化石。

二、「客」從何處來?

客家先民早在秦朝時就開始南來。中國史學界歷來認為「從中原南遷的漢人稱客家」。這里講的「漢人」應是指「漢族人」,而不是「漢朝人」,因為秦朝的趙佗就到嶺南來開發客家最早的根據地了。秦始皇征服嶺南百越各族後,「謫徙民五十萬戍之」。這五十萬中原人怎樣來到嶺南的?據記載:一條是湘江—靈渠—灕江—西江水路;一條是瀟水—新道—賀水—西江水陸聯運;一條是耒水—湟水—北江水陸聯運;一條是贛江—橫浦(即梅關)—湞水—北江水陸聯運;一條是贛江—東江水陸聯運。西江水系便成了廣州話語系的主要地域,東江水系便成為客家話語系的主要地域,而北江水系則成了廣州話和客家話雜交地域。當年秦始皇五十萬人馬南征時,有一支人馬在江西南部駐扎,在贛江上游的桃江或貢水濂江、湘水,通過定南水、尋鄔水下東江,應是一條便捷的水陸交通線。趙佗可能就在該地,因此南下後被封為龍川縣令。而龍川一直是講客家話的客家先民在此居住。

東漢末年有一批中原士人到嶺南避難,而真正大規模「客家人」南遷的主要是這三次:第一次是西晉末東晉初的「八王之亂」,又稱「永嘉之亂」,和隨後的「五胡亂華」,即匈奴、鮮卑、羯、氐、羌等少數民族侵擾中原,他們因避亂而南遷,多棄官攜眷南逃,故稱為「衣冠南下」。第二次是唐朝末年黃巢起義,其發難至稱帝至失敗,所經走的路線,幾乎與客家人南逃路線相一致。第三次是南宋末年,元兵進逼,客家先民從贛南、閩西南再進入粵東的梅州、循州、惠州,當時戶籍有「主」、「客」之分,移民入籍皆編入「客籍」,這時候「客家」移民湧入,「客」勝於「主」,這就是「客家人」由「客」變「主」的過程,這就是「客家人」的由來。

「客家人」的南下大軍是不斷擴大的,包括隊伍的擴大和地盤的擴大。明末清初,受滿族人入主中原的影響,一部分客家人隨鄭成功遷往台灣。到清康熙年間,因四川長期遭受戰亂和瘟疫災荒,人口大減,清廷發起「移湖廣,填四川」的移民運動,這又是四川客家人的由來。以客家人洪秀全為領袖的太平天國運動失敗後,客家人又南遷到海外。目前,「客家人」主要分布於廣東、福建、江西、湖南、四川、海南、廣西、雲南、貴州、香港、澳門、台灣等地,以及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汶萊、模里西斯、留尼旺、美國等世界各地。

樹高千丈,葉落歸根,根在中原。中華民族一萬多個姓氏,起源於河南的有1500多個,而常見的100個姓有73個姓出於河南,占人口較多的陳、林、李、許、蔡、黃、鄭這七大姓也起源於河南。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客家民系近億人,經常回河南去尋根問祖,追流溯源。八十年代,港台鄭氏回河南滎陽拜始祖,台灣蘇姓去豫北臨漳尋祖,新加坡白姓去洛陽龍門拜白居易。九十年代,泰國謝姓到河南唐河、南陽尋根,菲律賓洪姓到河南光山縣問祖,泰國新加坡黃姓去河南固始縣拜祖,而港澳葉姓則到河南葉縣祭拜始祖。

我這個客家人的根也在中原。丘姓的由來,因姜子牙呂尙興周滅紂,周武王封地於齊營丘。其三子穆公紀念父封地營丘,同時齊太公姜尙又給三子穆以領地,名之曰封丘,世居河南封丘縣。越十一代,移居山東,居六代又徙回河南,居十四代,遷至福建汀州上杭,居十六代遷四川,居七代又回遷河南,居六代遷江西石城縣,居九代遷福建寧化石壁鄉,居四代遷廣東梅州。丘氏乃紀念山東營丘,而始於河南封丘,在河南繁衍居住前前後後達三十一代,歷時上千年,號稱「河南堂」。丘氏祖祠門聯:「河南世澤,渭水家聲。」所謂「河南世澤」,就是指丘氏世世代代居住在河南,深得黃河之恩澤;所謂「渭水家聲」,就是指丘氏的上祖姜子牙呂尚在渭水之濱磻溪村垂釣,被周文王得遇拜為師,被周武王尊為師尚父,佐周滅紂,使周朝始有天下,而丘氏子孫後代不得辱沒上祖姜尚的傳統家族聲譽。

三、「客」到哪裡去?

客家人遷徙、遷徙、再遷徙,客家人南下、南下、再南下。客家人究竟要「客」到哪裡去?看來,客家人首先要明白自已姓「客」,要認真深刻地認識領會好這個「客」字。《說文》釋「客」為:「寄也,從宀,各聲。」非常清楚,「客」字由「宀」和「各」構成。「宀」為「交覆深屋也」;「各」為「異辭也,從口攵,攵者有行而止之,不相聽也。」從「客」的文字表面去理解,還只是膚淺的理解,必須從「客」的根本意義上去理解。

客家人必須深刻理解生命過客的意義。這是從過程論來認識生命的意義。人生天地宇宙間,本身已是匆匆過客。人的生命是短暫的,做客更是暫時的事,更何況又是「過客」。客家人不斷地遷徙,客寄於陌生的環境里,要適應新的環境和陌生的人群,就得抓緊時間,珍惜光陰,努力學習,勤奮拼搏,不能有稍微的鬆弛懈怠,時刻處於積極主動進取的精神狀態,這樣才能生存下來,這樣才有生命的意義。

客家人必須有獨立的人格。這是從人格修養來認識生存的價值。「客」字里的「各」字時刻在提醒客家人必須高度注意人格的修養。由於客家人在戰亂中逃生,為了生存,客居他鄉,寄人籬下,非常容易產生依附、仆從、僱傭的心理,甚而失去獨立的人格。依附在樹幹上的葛藤,由於其根系淺短,無法獨立生長。而客家人的根系在中原,紮根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沃土厚壤中,所以無論移植到粵閩贛的五嶺山中,還是移植到南洋的椰風蕉雨中,亦或是移植到歐風美雨中,都能獨立頑強茁壯成長。

客家人必須處理好主客的關系。這是從認識論來認識自已的作用。「主」和「客」的關系是辯證發展著的。人在天地宇宙間既是「過客」,又是「主人」,即人們通常所說的客觀存在和主觀認識。何時何地是「客」,何時何地是「主」,這都由時空和力量來決定的。客家人南遷後「反客為主」是在南宋末元朝初,這時開始(元)南下送(宋)來的。也可以說是歷史上多民族融合給客家人形成創造的機會,最後在蒙古族和漢民族融合時而誕生了漢族民系的客家人。而後客家人遷徙世界各地,和外國各民族融合又壯大了客家人隊伍。形成「客家人」的歷史原因,是中原發生「戰亂」還是「融合」,也不過是從「主」、「客」的角度去表達而已。

客家人必須懂得賓客禮儀。這是處理人與人之間的待人處世的原則。這個「客」字就包涵了「做客」和「待客」兩方面的內容。「宀」是自已的房子,還是別人的房子。自已的房子接待客人當然要收拾整齊干凈,進入別人的房子當然要得到人家的許可。「攵」是自已的兩脛走動留下的腳印,還是別人的兩脛走動留下的腳印。也就是說主隨客便,還是客隨主便。「口」 是自已的口,還是別人的口,「口」是用來講話和吃喝的。無論是做賓客還是待賓客,繁體的「賓」字,屋子裡都會減少一份貨貝。況且「賓」字音通「彬」,賓客相處,彬彬有禮。客家人在不斷遷徙過程中,不斷做客,,所以「做客」和「待客」水平都在不斷提高。但客家人居住山區後,由於相對封閉的環境,「做客」和「待客」的機會較少,因此容易產生熱情有餘,禮數不足的現象。

客家人必須團結在同一屋檐下,建設好人類的大家庭。「客」字由「宀」和「各」字構成,再加上客家人遷徙居住在山區,容易產生各佔山頭,各自顧各的現象。因為「客家人」的命名,並不是以地域性來命名的,所以他們的團結就缺少了地緣的凝聚力。他們只能靠共同的中原命根脈系,共同的遷徙命運,共同的文化傳統,共同的語言習俗,共同的客家精神,在各地互相鼓勵,努力奮斗。因此加強客家人的團結就顯得重要,世界客屬懇親大會就是客家人團結的極好形式。身在異鄉為異客,直把客人當親人。不但要加強客家人的團結,而且要加強和客居地人們的團結,尤其在今天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後,整個世界融成一個地球村,客家人更要和全世界人民團結一道,共同建設好人類這個美好的大家庭。

四、「客」往「家」里去!

客家人是處處為「客」,處處為「家」。「家」字,《說文》釋為:「居也,從宀豭省聲。」家為居住之地,不但要有房子,而且還要馴養牲畜,繁衍人口,發展生產,過上幸福的家庭生活。這是每個人所要追求的最基本生活,處於遷徙客寄過程的客家人尤甚。而贛閩粵客家人對「家」理解的側重點又有所不同:贛南強調的是家居屋藏風水,閩西強調的是家族譜諜世系,粵東北強調的是家門風光體面。

客家人南遷的主要路線是過長江後,通過鄱陽湖、贛江由贛北溯江而上至贛南。贛南占居江西省南部整個狹長地帶,古代是中原與粵閩兩地溝通的咽喉孔道。贛南西部有羅霄山阻隔湖南,南部有大庾嶺阻隔廣東,東部有武夷山阻隔福建。惟獨西南大余有長巷,越唐張九齡開辟梅關連通贛粵;東南由石城至寧化石壁也有平地如帶,破武夷而連結贛閩。這些通道不但是客家人南遷的路線,也是先前廣府人、潮州人南遷的路線。所以贛南人的客家文化特點與客家意識比較淡薄,只知道自已是江西人、贛南人,並不太知道自已是客家人,也不知道什麼是「客家人」。當初來到贛南客居的人,雖然也「作客」,雖然也「為家」,但他們的重點放在「客」字上面的「宀」,「家」字上面的「宀」,這個「交覆深屋」的「家屋」上。要建築好家屋,不可不注意到屋藏地理風水環境,所以贛南客家人以「堪輿術」著稱的人才輩出。唐朝被風水界奉為形勢派始祖的楊筠松,把為朝廷服務的風水術轉向為貧民,在興國三僚收徒授藝。明朝興國的曾從政勘測修復長城後,相卜勘測了天壇的建築。其同鄉廖均卿勘測明十三陵之首長陵和故宮大皇城的堪址營建。此外還有曾文辿、劉江東、廖伯禹、賴布衣、王伋、李國紀等眾多風水大師。

被稱為「客家搖籃」、「客家祖地」的閩西寧化石壁,有「葛藤坑」的傳說,有力地說明了家族世系傳續延伸的重要性。「在昔,黃巢造反,隔山搖劍,動輒殺人;時有賢婦,挈男孩二人,出外逃難,路遇黃巢。巢怪其負年長者於背,而反攜幼者以並行,因叩其故。婦人不知所遇即黃巢也,對曰:聞黃巢造反,到處殺人,旦夕且至;長者先兄遺孤,父母雙亡,懼為賊人所獲,至斷血食,故負於背;幼者固吾生子,不敢置侄而負之,故攜行也。巢嘉其賢,因慰之曰:毋恐!巢等邪亂,驚葛藤,速歸家,取葛藤懸門首,巢兵至,不廝殺矣。婦人歸,急於所居山坑徑口,盛掛葛藤,巢兵過,皆以巢曾命勿殺懸葛藤者,悉不敢入,一坑男子,因得不死。後人遂稱其地曰葛藤坑,今日各地客家,其先,皆葛藤坑居民。」根據客家人各姓的族譜記載,不少都在寧化石壁作為延續香火的重要中轉站。如管、鍾、鄧、巫、羅、賴、李、陳、雷、丘、伍、楊、溫、歐陽、伊、劉、唐、施、夏、黃、貝、洪、何、吳、孫、曾藍、范、廖、謝、鄔、鄭、薛、張、黎、江、官、蔡、阮、高、滕、蕭、魏、王、盧、傅、方、陰、危、汪、池、徐、熊、萬、丁、沈、易、侯、杜、上官、諶、梁、郭、柳、鄒、甘、周、馬、潘、湯、曹、姚、林、戴、彭、賀、葉、龍、童、繆、刁、程、俞、余、姜毛、朱、塗、饒、翁、胡、游、闕、白、袁、詹、嚴、龔、卜、古、房、幸等等。客家各姓氏欲修纂族譜者,不可不與閩西的寧化石壁和上杭等地聯系。

被稱為世界「客都」、「客家中心」的廣東梅州,確實能夠成為客家的代表。梅州客家人對家門風光體面的追求,一直作為重要的人生價值。「客」字上面的「宀」,「家」字上面的「宀」,其讀音和「面」相通。要能支撐家族門面的人,關鍵的是要出人才,叫做有頭有臉,叫做面子大。歷史和現實中客家的頭面人物,都或出生在梅州,或祖居地在梅州,或祖籍在梅州,這些人物不但鼓勵著無數客家人,也影響著中國,影響著世界。清朝羅芳伯開發加里曼丹成為大酋長。洪秀全建立的太平天國,清廷為之震驚。丘逢甲愛國保台,矢志不渝。孫中山推翻封建帝制,中華民族開創新紀元。葉劍英參與共和國的建立,並在「文革」中挽救了中國的命運。林風眠用支彩筆,溝通東西方的藝術。李光耀在缺水缺土的新加坡建成了現代化國家,有「國父」之稱。他信總理在泰國以誠信贏得人民的擁護,不斷加深泰中友誼。這些人物的出現,和梅州「華僑之鄉」、「文化之鄉」的傳統是密不可分的。此外,各地不同的客家話口音,皆以梅州的客家話為標准。

沒有女人就不成家。家者,嫁也。孟子曰:「丈夫生而願為之有室,女子生而願為之有家。」這里的「家」就是丈夫。難怪有個女歌星如泣如訴地唱:「我想有個家。」這個「家」絕不是想有套房子,而是想找個男人嫁出去。客家人的「家」,「至少有百分之七十是應該屬於客家婦女的。」前面說過的葛藤坑婦女,還有忠於愛情的山歌手劉三妹,救宋帝昺駕的砍草「孺人」婦女,「大腳蠻婆」的洪宣嬌們,都是客家女性的神話。普通的客家婦女,「田頭地尾「、「家頭教尾」、「灶頭鍋尾」、「針頭線尾」,樣樣皆能。客家婦女在世界上,可以說是最能吃苦耐勞、最能自重自立、最重人倫教化、最能團結互助的女人。她們身上是客家精神的充分體現。

五、「客家人」的根本意義

「客家人」根在中原,尋根問祖是種標志形式,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客家人」的根本意義。「客家人」的根本意義可從如下四個方面去思考:

一是「客家人」的歷史意義。不了解客家人,就無法了解中華民族的遷徙史、融合史。這種遷徙總是不停地進行著,無論其方式如何,也無論其規模大小。直到今天不少中原北方到廣東工作的人,也常常被稱為「新客家人」。正是由於不停的遷徙,造成各種地域文化的碰撞與融合,這就不斷地激活了一部中國史。可以說,不了解客家人,就無法真正了解中國。

二是「客家人」的世界意義。客家人改變中原人「入土為安」而成「二次葬」,乃至「九葬九遷,十葬萬年」的習俗,是讓走到世界各地的客家人,在遷徙過程中不忘祖先的一種形式。其實,遷徙並不是客家人的專利:從中原遷出的民繫到嶺南的更早的是廣府人、潮州人;世界上北美洲的居民大多數是從歐洲移民、講英語的「客家人」,南美洲則是不少西班牙、葡萄牙人「客而家焉」的地方,澳洲更是歐洲和亞洲人客寄之地。客家人強烈的問祖尋根意識,對於世界上「同是天涯客家人」,有著一種共同的通感,有著一種共同的情結。

三是「客家人」的科學意義。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遷徙的工具已從原始的走路、騎馬、乘船,到乘汽車、坐火車、搭飛機;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遷徙的范圍已不只天涯海角、五洲四海了,而是要到太空去了。作「客」太空,已成為人類旅遊時髦的話題;安「家」太空,已是發達國家常做的科研課題。到其它星球去作「客」,到其它星球去安「家」,這不都是我們要進行的科研課題嗎?

四是「客家人」的精神意義。「客」往何處,「家」安何方,已是每個人靈魂深處不斷思考的永恆話題。人的價值追求要成名成家,只有處處作「客」才能成名,只有象「豕」那樣的繁殖生產能力才能成家。有物質安身的「房子」,有獨立人格的「名譽」,有精神歸屬的「愛情」,有增殖功能的「生產」,這不就是客家的深刻內涵嗎?這不就是人類的精神家園嗎?

參考資料:http://www.hakkaonline.com/

Ⅵ 請問「客家人」是怎麼界定的

生生不息的客家人,你的根在哪裡?尋找理想家園的客家人,何處是你的樂土?莽莽中原,滔滔黃河,驚濤拍岸,奔騰咆哮;煌煌中華,泱泱大國,源遠流長,博大精深。黃河水,在客家人的血脈里澎湃、奔流。中原是客家人的故土,那裡有客家人的根!客家人的樂土就在自己的腳下。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客家人,無論走到何處,都能開拓出嶄新的天地!
中華民族是偉大的民族。客家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分支。客家先民,原是中華文明的搖籃--黃河江淮流域的漢人。從唐宋時期開始,由於天災和戰亂等原因,他們大量輾轉南遷。他們先在閩粵贛交界的廣袤山區中紮根,以後又向南方各省及海外播衍。現在已有千萬客家人分布在世界70多個國家和地區。人們常說:「有太陽的地方就有華人,有華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客家人已成為當今世界上分布最廣、影響最為深遠的民系之一。
民族和民系。民族是泛指歷史上形成的、處於不同社會發展階段的各種人們共同體,如原始民族、古代民族、現代民族等。同時還有其他廣泛的用法,如中華民族、阿拉伯民族等。民系這一概念,是客家學研究專家羅香林先生在30年代為研究客家而自創的一個新術語。它的內涵是同一民族內部的各個獨立的支系或單元。今天,漢民族內部各民系的概念幾乎已成為學術界約定俗成的一個專業術語。
今天,國內的客家人,主要分布在廣東、福建、江西、四川、湖南、廣西、台灣等省區;國外的客家人,主要分布在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越南、菲律賓等國家和地區。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上,客家先民及其後裔對長江流域和閩、粵、贛三角地帶的開發,對華南地區經濟和文化的繁榮,對漢民族大家庭的發展、壯大和漢文化及中原文明的傳播、發揚,都產生過不可估量的影響。近代以來,客家先民對促進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也發揮了重大作用。在中國近代史上,客家優秀兒女英才輩出,為國家的獨立、民族的解放,進行了英勇卓絕的斗爭,寫下了可歌可泣的光輝歷史篇章。在當今世界發展浪潮中,客家人風采依然,卓有建樹,功勛可嘉。
客家民系並非自古就有的。從客家被稱之為「客」而又自稱為「客」的情況,可以看出客家民系是歷史移民的產物。遷徙—僑居—再遷徙—再僑居,客家先民歷盡艱辛。客家人以其獨特的生存方式與頑強的生命力,創造了自己獨特的文化傳統和廣大的社會區域,從而成為漢民族一支人口眾多、分布廣闊、英才輩出的特殊民系。
那麼,什麼是客家人呢?可以這么說,客家人是漢民族的一支重要的民系;客家人是漢民系的獨特而穩定的群體;客家人的聚集地為贛南、閩西、粵東三角區(這里有二十九個純客縣,是客家人的大本營)。客家話是客家人的獨特語言;客家人有特殊的客家文化和習俗;客家人具有獨特的客家精神。概括地說,客家人是由於歷史原因形成的漢民族的獨特穩定的一個民系,他們具有共同的利益,具有獨特穩定的客家語言、文化、民俗和感情心態(即客家精神)。凡符合上述穩定特徵的人,可以稱為客家人。

(二)

客家人,這是一個充滿顛沛流離、飽經風霜的苦難的代名詞,客家人遷徙過程充滿血淚和辛酸;客家人,這又是一個富有艱苦奮斗、開拓進取的光輝的代名詞,客家人歷經磨難,創造了著名的客家精神和文化——其光榮和輝煌值得客家人引以為自豪。
當客家先民輾轉奔波,最後找到閩、粵、贛交界地區這片大本營時,被周邊的其他民系視為「客人」,即「外來人」。「時時為客,處處為客」的客家人,不單被稱為「客」,而且也自稱為「客」,表現出客家人的大度和豁達。正是有這種大度和豁達的精神素質,客家人才能做到「身入他鄉即故鄉」,才能把贛南、閩西、粵東三角地帶的土著居民融合進來,最後「反客為主」,形成獨特而優秀的客家民系。客家民系的形成過程,也就是中華民族形成、發展和壯大的過程。客家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優秀成員。學習和了解客家民系的形成過程,有助於客家後代更加深刻地認識中華民族的歷史足跡,有助於客家後代增強對國家民族的歷史責任感和時代使命感。

客家民系的形成和客家稱謂的由來
什麼是客家民系
在過去千百年的漫長歷史歲月里,客家先民 總是處於流動的狀態。遷移,再遷移,是客家民系形成的重要特徵,而且當其它民系基本上定居下來的時候,客家民系依然輾轉遷徙,為尋找理想家園而腳步不停。正是背負中原文明的大遷徙,形成了一個獨特而優秀的民系。
那麼,什麼是客家民系呢?所謂客家民系,就是漢民族共同體內部的一支,經過長期的遷移,最後到達並定居在閩、粵、贛交界地區,並形成有別於周邊其他民系的獨特的方言、習俗和其他文化事象的群體。
客家民系形成的標准。其一,客家方言。客家人之所以區別於非客家,其中一個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方面就是語言。客家方言不僅是客家之成為客家的標志,而且也是客家民系自我認同的內聚紐帶。具體來說,一個客家人之所以把另外一個客家人認同為自己的屬群,其最直接也最簡單的道理是因為雙方都講一樣的客家話,而不是因為共同的地域、血緣之類的東西。其二,大本營地區的重要文化現象。所謂文化現象,是指與人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直接或間接體現在人們的日常行為之中的那種深層性的文化事物。如民俗、宗教、生活理念、價值取向、心理情感等等。當代的文化人類學研究成果表明,人類不同團體(群體、屬群等)之間的自我認同,除了種族、血統等這些先天性的因素之外,主要的就是文化現象。

客家人的大本營
贛南、閩西、粵東三角地帶是客家人的大本營。大本營地區交通阻塞,滿 三角地帶 目丘陵、山脈,是東南丘陵的集中地。這里武夷山脈和南嶺山脈相交接,形成中原大地與東南沿海相隔離的天然屏障。正是在這天然屏障的心臟里,孕育出養育東南大地人民的贛江、汀江和梅江三條大江。在這三條江及其眾多支流的兩岸,小盆地星羅棋布。客家先民由北而南遷移,終於找到了較為理想的落腳地。這里一個個小盆地,經過客家人世世代代的辛勤開發、建設,形成了一連串車水馬龍的集鎮和炊煙裊裊的村莊。
在客家人來到之前,贛閩粵三角地帶是人煙稀少、野畜出沒的原始森林。在這荒野的山嶺中,居住著百越、畲族、瑤族等當地土著。這些少數民族文化落後,處於刀耕火種的蠻荒時代,生產力水平極其低下。客家人的大量南遷,給這片荒僻而神奇的土地帶來了蓬勃的生機。客家人從中原地區帶來農作物的種子、先進的農耕技術和建築技術。他們伐木墾荒,築壩造田,把一個個小盆地或低緩的坡地開墾成片片井田或層層梯田,並修渠築坡,引水灌田,使寂靜的群山阡陌縱橫,如詩如畫。昔日荒涼閉塞的山野,變得人聲喧鬧,雞犬相聞,生產力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客家人逢山開路,遇水搭橋,一個個村寨有盤山小徑或通衢大道相通。一些人口集中的較大村寨形成了集貿市場。就這樣,客家人把熱鬧帶進了千溝萬壑,把繁榮帶進了窮鄉僻壤,把文明帶進了荒巒山野。客家先民對贛南、閩西、粵東三角地帶的開辟,表現了他們勤勞勇敢、刻苦耐勞的精神,表現了他們敢於戰天斗地、敢於跟險惡環境作斗爭的勇氣。正是靠這種精神,靠這種勇氣,才錘煉出一個剛強弘毅的優秀民系。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鄉」。客家人沒有遺忘中原漢族文化。第一,他們堅持講「阿娓話」(中原母語),並吸收、融會當地土語,形成了保存中原音韻的而又相對獨立、自成體系的客家方言。第二,他們繼承、發揚儒家以仁義治天下的仁愛精神,化解當地土著的戒心和敵意,教化、同化他們使當地土著融入客家民系之中。第三,他們積極傳播中原文化。他們積極辦學堂,發展教育,山溝溝里走出一批批土生土長的客家知識分子。
客家先民扶老攜幼,背負中原文明,披荊斬棘,篳路藍縷,戰激流天塹,渡黃河長江,越武夷南嶺,紮根贛南、閩西、粵東三角地帶,男耕女織,發展生產,安居樂業,播種文明,展現出一幅生動而精彩的自給自足的耕讀文化圖。至此,一個在語言、民情、風俗、文化等方面與中原漢族既有割捨不斷的淵源而又相對獨立的具有顯著特徵的客家民系形成了。接著,客家又藩衍湘川雲貴,橫渡海峽,遍布五洲四海,發展成一個世界上人口眾多、影響深遠的優秀民系。晚清著名詩人黃遵憲詩雲:「篳路桃弧輾轉遷,南來遠過一千年,方言足證中原韻,禮俗猶留三代前。」詩中指的就是客家先民離開中原故土、歷盡艱辛和苦難,遷居閩粵贛,進而向南方各省和海外發展的史實。

客家稱謂的由來
客家民系在贛、閩、粵三角地帶的形成,使赤縣東南一隅光華炫目,生機盎然。充滿神奇奧妙、多彩多姿的客家大本營驕傲地向世人宣告:這里有一群血脈里奔流著炎黃熱血的人,在辛勤播種、耕耘著華夏文明,這一群人的名字叫「客家人」。
那麼,客家的稱謂怎麼來的呢?著名語言學家王力先生在《漢語韻學》中認為,「客家是『客』或『外人』的意思,因此,客家就是外來的人。」可見,客家是相對於「主」(土著)而言的一種對稱,客家的「客」,即外來人的意思。「客而家焉」,作客他鄉,並以之為家者,即謂客家。
「客家」一詞在總體上反映了客家民系時時為客、處處為客的歷史際遇和「以客自謂」的大度和豁達。「人稟乾坤志四方,任君隨處立常綱。年深異境猶吾境,身入他鄉即故鄉。」這是一首在客家地區流傳很久的歌謠。這首歌謠反映了客家人遠離故土、遠走他鄉的歷史際遇,表現了客家人隨遇而安、心胸寬廣的精神面貌。「人稟乾坤志四方」的大度,「身入他鄉即故鄉」的氣概,表現出客家人「客吾所客、以客自謂」的豪邁氣概。如果沒有這種豪邁氣概,客家人怎麼可能會因被稱或自稱為「客」而自豪呢?
客家人,這個響亮的名字,讓客家子孫後代為之驕傲和自豪。客家民系的形成過程,讓人們清晰地看到中華民族的形成發展過程;客家人身上的客家精神文化,折射出中華民族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文明光彩。神奇多彩的客家精神文化,需要我們去繼承、發揚和光大
--------------------------------------------------------------------------------
(三)

中華文化光輝燦爛,源遠流長,猶如一部規模宏大、氣魄非凡的交響樂,而客家文化是其中扣人心弦的華彩樂段。過去,客家傳統文化造就一批又一批客家優秀人才;今天,閃爍著人文理想光輝的客家文化,哺育新一代客家兒女茁壯成長。

客家文化
客家傳統文化的根基 「客系何來?本黃裔漢胄(zh怽plainu),三代遺民,世居河洛,自晉初、戰亂兵凶,衣冠南下,經唐災、歷宋劫,籍寄遐荒,篳路藍縷創四業,溯淵源、千年稱客實非客;家鄉哪處?數遠祖先賢、中原舊族,轉徒粵閩,從宋末、居安業定,駐足梅州,復明播、繼清遷,群分邊郡,瓜瓞(di哱plain)綿延遍五州,同根柢(d媆plain),四海為家就是家。」(黃火興:《長聯一副》摘自《客家文化研究》總第1期)
在歷史上空前的民族大遷徙中,無數次的磨難,淬煉出堅忍剛毅的客家人。中原文明的聖火,在顛沛流離的遷徙中四處點燃;在漂泊苦難中熊熊燃燒。也許可以這樣說,如果沒有客家人背負中原文明輾轉南遷,使古老的文明得以維系與延續,華夏文明就可能中斷甚至覆滅。可見,客家人是華夏文明最古老的負載者,是古漢族的「活化石」。
那麼,什麼是傳統文化呢?傳統文化通常是指屬於過去的穩定存在的,流傳至今並現在仍起作用的文化要素。客家有自己的傳統文化,是中原、河洛文化的繼承和發揚,其源遠流長,歷史上的遷徙和僻處山地的環境條件,使之形成了既是漢民族的又有自己特色的客家文化傳統。因此,客家文化是漢文化下屬的具有民系色彩和地域特徵的一種亞文化。
河洛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根,也是客家文化的根。河洛文化產生於黃河、河洛地區的中國古代的傳統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核心和象徵。河洛文化是中國古代文化發展最為成熟的一支主脈,它是中華民族文化發展的中軸、搖籃和聖地。河洛文化源遠流長,內涵豐富。早在舊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河洛地區居住與從事生產活動,河洛文化即從此產生。到了新石器時代,河洛文化有了很大發展。河洛在全國率先進入文明時代,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成為中國文明的核心。中國文字首先產生於河洛地區。中國學術思想上的道、佛、儒、理四大流派,追其淵源,仍在河洛。中國四大發明中的造紙術、雕版印刷術,發端於洛陽。張衡在洛陽製作「渾天儀」和「地動儀」;三國的馬鈞在洛陽發明翻車。文史上里程碑式的漢魏文章、西晉文學、唐代詩歌、史地巨著及名家書畫,歷代皆盛於洛陽。洛陽是千年古都,人文薈萃,物華天寶,地上地下都留存有無數的文物古跡,文化堆積層豐厚,在國內名列榜首。
大本營地區的贛江、汀江、梅江流域,是客家文化形成的最為重要的地域。客家學研究專家把近代客家傳統文化的形成和演化,概括為「三江文化」(即贛江文化、汀江文化和梅江文化),表明了客家傳統文化的形成與大本營地區的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有密切的聯系。
「三江文化」及其代表人物。其一,贛江文化:主要是宋代文化,以贛南客家人聚居地形成的文化特色,其代表人物有客家人歐陽修、王安石等。其二,汀江文化:隨著客家人南徙到福建汀州府,經歷了元明清的戰亂,形成了汀江文化的特色,其代表人物有李世熊、劉坊等。其三,梅江文化:明末清初,大批客家人南徙到嘉應州形成粵東客家大本營之一,成為文化之鄉,孕育成梅江文化,它的代表人物有黃遵憲、丘逢甲等。
客家傳統文化源遠流長,猶如一棵枝青葉茂的參天大樹。她挺拔的身姿,沐浴在南國溫暖的陽光里;她發達的根系,深扎在中原、河洛的古老的土層中。這是一棵屹立於東方聖土的參天大樹!這是一棵綠映五洲四海的參天大樹!

客家文化的基本特徵
文化作為一種具有內在穩定性和外在規范性的生活方式,是人類因自然環境(即人地關系)和社會環境(即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的產物。任何一個民系或民族的文化,它的生成和流變都離不開特定的地理環境、經濟基礎和社會結構。客家文化的生成和發展也是如此。下面就客家文化意識及其基本特徵進行初步的概括和分析。
客家文化意識是客家人在漫長的遷徙歷史過程中逐漸形成和發展的精神產物。
所謂文化意識,是在人類社會發展歷史進程中所形成的一種觀念形態,是人類在生活實踐中經驗與智慧的積淀,是人類認識客觀世界和改造客觀世界的一種精神力量。它對於人們的思想、行為、心理、語言、道德觀念等方面,在很大程度上起著主導、調節和規范的作用。客家文化意識既帶有濃厚的人文理想色彩,又富於求實的精神,其重名節、薄功利;重孝悌,薄強權;重文教,薄無知;重信義,薄小人等為人處世的道德價值觀念,是近代客家文化意識的基本內容。
客家文化意識的基本內容(即客家人價值觀念的具體表現)是:「四重」、「四薄」。第一、「重名節、薄功利」。客家人視個人名節比錢財更為重要。對個人的不仁不義,對祖先、父母的不敬不孝,對夫妻之間的不忠不節,對國家民族的背叛,以及男盜女娼、懶惰、賭博等行為都被認為是不道德的、有辱祖先、有損人格和氣節的。客家人常言:「人帶面目樹帶皮」、「莫做虧心事,莫貪不義財」、「錢財如糞土、仁義值千金」。第二、「重孝悌,薄強權」。遷徙的苦難,出洋的冒險,使客家人強烈企盼和衷共濟、平等友愛,使客家人強烈憤恨為富不仁、待人不平等。這一價值觀跟客家人的歷史處境和社會地位密切相關。第三、「重信義,薄小人」。客家人把信義視為社會交往中為人處事的基本品德,並把它作為判別朋友或「小人」的價值標准。流落他鄉謀生,為求生存立足,客家人首先是以信義取信於人。客家人把一切損人利己、欺詐、蒙騙、陷害、背信棄義的行為看作是「小人」之舉。客家人常言:「無信非君子,無義不丈夫」、「親君子、遠小人」。第四、「重文教,薄農工」。客家人認為讀書才能識理、明志,才能有出息。尤其是近代,客家人所在地區人口膨脹,山多田少,生產力落後,經濟不發達,人們為了擺脫貧困,大量往外地和海外謀生,文化知識成為他們謀生的主要手段。客家民間有句口頭禪:「有子不讀書,不如養大豬。」客家童謠中唱:「月光光,秀才娘,騎白馬,過蓮塘……」、「蟾蜍羅,咯咯咯,唔讀書,冇老婆……」客家人「薄農工」的觀念在今天看來是不足取的。
豐富多彩的客家文化,概括起來,有三個基本特徵:一、質朴無華的風格;二、務實避虛的精神;三、反本追遠的氣質。
第一、質朴無華的風格
大本營地區簡單、小規模的農業耕作,使客家人的現實生活只能停留在比較簡單的、粗放的、低下的狀態。「山多田少,樹藝無方。土地所出,不給食用。走上川,越重洋,離了井,背父母,以蘄補救。未及成童,既為遊子,比比皆是」(民國《大埔縣志》)。這是很多客家人所經歷的共同生活。尚「簡」崇「拙」,貶「奢」抑「侈」,長期以來不僅成為客家人固執的生活態度,而且發展成為他們持久、強勁的人生理念和審美時尚。如「歲時燕享不廢,亦鮮兢於汰奢。少長服飾尚新,未嘗流乎侈潛」、「質直好儉,不務浮靡」、「民性質直,氣習勁毅」;再如「冠婚喪祭尚儉,居服飲食器用不求華侈」、「民善治生有勤儉風,士知務學無浮靡習」;又如「齊民居不求華,服不求侈,飲食不求異,器用不求奇。」在客家地區,從日常的飲食起居,到年節歲時,大到民居建築,小到衣著物用,無不流露出這種崇拙尚簡的風骨。客家人尚簡崇拙的審美意識,在客家婦女身上得到了典型的體現。「日暮女郎來打水,長裙赤腳鬢堆鴉」、「早出勤勞暮始還,任它風日冒雲鬢。過客莫嫌容貌丑,須知妾不尚紅顏。」在客家地區流傳的詩句中體現出客家婦女這種審美觀念。
第二、務實避虛的精神
客家人很喜歡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一份耕耘,一份收獲。」他們認為,說空話無補於事,做實事必有收獲。「隨分耕鋤收地利,他時飽暖謝蒼天」、「百般武藝,不值鋤頭落地」,這是客家地區流傳的歌謠,反映了客家人求真務實的精神。「士恥虛務實,鮮以標榜為事」,即便是大本營地區的傳統士大夫和文人學士,也崇尚這種求真務實的為人處世態度。這種根植於農耕文明基礎上的務實精神,不僅體現在客家人的現實生活中,而且還牢固地植根於客家人的深層意識之內。
第三、反本追遠的氣質
客家人有強烈的祖先崇拜意識。這種由反本追祖而產生的濃厚的歷史意識,使客家地區的各種文化事象,無不帶有古風和古意。有人把神州赤縣各具地域特色的文化作了比較,並生動地描述:比起吳越文化的新潮、中原文化的沉勇、荊湘文化的神秘來,客家文化執著的是一種民族歷史的深沉和凝重。它沒有吳越的靈秀,沒有中原的雄渾,也沒有荊楚的浪漫,但卻熔鑄了民族文化的歷史縱深感,凝煉了民族歷史遺產的博大氣派和精深氣質。

浸染「鄉土情結」的客家文化
「鄉土情結」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特徵之一,更是客家傳統文化的一個顯著特徵。
中國自古以來是一個典型的農業社會。在農業社會里,人們世世代代生活在同一塊土地上。生於斯長於斯的人,對自己的鄉土有無限的眷戀之情。不少客家人,遠離鄉土數十載,盡管兒時生活是那麼貧困,但對故土的思念又是那麼甜蜜。鄉土情結,灌注在中華傳統文化之中;滲透在客家文化之中。
遷徙,背井離鄉,翻山越嶺,漂洋過海,念念不忘的是故鄉的土地和親人。客家人一次又一次的輾轉遷徙是被迫的,被迫離開家鄉、失去家鄉故土的人,怎能不更懂得家鄉故土的可愛呢?怎能不更珍惜鄉土情誼呢?
反映鄉土情調的民間傳統文化藝術。在客家傳統文化中,反映鄉土情調的莫過於客家山歌。俗語雲,「客家山歌特出名」、「客家山歌鬆口(地名,諧「從口」)出。」這種帶有濃厚鄉土氣息的民歌使人頓生思鄉懷鄉之情,在中國民歌中獨樹一幟。客家山歌是中華民族民間文學百花園中一朵色彩艷麗的奇葩,也是東方詩歌大園里出類拔萃的妙詩。客家山歌是客家地區民間文學的瑰寶。它直接從人民群眾中產生,盡情抒寫客家人的生產與生活、歡樂與憂愁,情深景真,質朴優美,為人民群眾所喜愛。千百年來,客家山歌廣泛而持久地在客家人聚居地流傳,魅力常在,青春永葆,表現出強大的藝術生命力。除了客家山歌外,還有廣東漢劇、採茶戲、花朝戲、提線木偶戲和山歌劇等地方戲劇。這些地方戲劇,除漢劇外,都用客家方言演唱,曲調帶有濃厚的地方特色。在客家傳統文化中,流傳最廣,淺顯易懂,客味特濃的是民間諺語。尤其是那些懷鄉思親的諺語,更讓人銘刻在心。如:「命長不怕家鄉遠」、「在家千日好,出門半朝難」、「樹高千丈,葉落歸根」、「在家不會迎賓客,出門方知少主人」、「只要人情好,食蕃薯湯也甘甜」……具有鄉土氣息的民間雕刻、繪畫、民間工藝品和風味小吃,都浸染著濃濃的鄉土情誼。
客家人!你無論從中原遷徙到東南陰霾不開的蠻荒之地,還是從故土遷徙到異邦的荊天棘地,你總是那麼昂揚奮發,那麼堅忍不拔,你的心中寫著「成功」兩個大字,你的心中找不到「失敗」兩字的影子。客家人,你究竟為什麼這樣猶如鋼鐵般堅強?這是因為你的心裡懷著一塊采自中原地層深處的傳統文化的黑煤塊——燃燒著人文理想的沖天烈焰——照亮了所有客家兒女前行的路。這沖天烈焰散發出來的熱力,使神州大地溫暖如春,使五洲四海溫暖如春。是的,客家人是春天的使者,客家人無論走到什麼地方,都能開僻出嶄新的春天來。
客家文化是古老漢族文化老樹上綻出的新枝,在這鬱郁蔥蔥的新枝上,已經掛滿了色彩斑斕的果實。

附錄:客家土樓民居——一曲自然而舒展的交響曲
在閩、粵、贛三省交界地區,一座座奇特的土樓星羅棋布,它是居住在那裡的客家人所創造的一種用土夯築的巨型的民居建築,它無意炫耀自己的風采,但世界卻為之而驚嘆!一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顧問贊嘆它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神話般的山區建築模式!」近年來,前往考察客家土樓的國內外專家遊客絡繹不絕,他們稱贊客家土樓是「中國古建築的奇葩」、「東方文明的一顆明珠」、「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共同的文化財富」。日本一位教授在閩西客家地區考察土樓民居,他飽覽一座座結構厚實的、高峻雄偉的圓形和四方形土樓居,贊嘆:「如同自天而降的黑色飛碟」、「一曲自然而舒展的交響曲」。
客家土樓建築形式內涵——揭示客家精神與客家人獨特的心理特徵。她是「中國南方山中的傳奇」,她是中國民俗文化的珍貴的「活化石」,她是世界民居建築中絕無僅有的瑰寶。

(四)

「客家腹地」人文秀,崇文尚學蔚成風。以「世界客都」梅州為中心的十幾個縣是「客家腹地」即客家中心地區,這里的教育特別發達,素有「文化之鄉」、「足球之鄉」、「華僑之鄉」的美譽。梅州史稱「文化之鄉」,體現客家人以人為本、以文為骨、倚重知識、崇尚教育的精神。古人雲:「梅人無殖產,恃以為生者,讀書一事耳,所至以書相隨」。清代知州王之正曾說:「士喜讀書,多舌耕,雖窮困不肯輟業。」在梅州,私塾、社學、書院遍地都是,昔日先輩科舉考試入選而金榜題名者眾多,可謂「光宗耀族」。近代梅州教育引人關注,1925年,周恩來第二次東徵到梅州時曾說:「梅縣教育之發達,恐匪特為粵省各處縣城,如縣立師范、東山中學、縣立中學、學藝中學。辦理頗有精神,其餘各校成績亦佳,教育尤為普及,即至貧之家,亦令其子弟入學。」今日梅州,高揚客家優秀傳統文化的旗幟,正與教育現代化接軌,努力再創嶄新的「文化之鄉」。
法國天主教神父賴里查斯,曾在梅縣傳教二十餘年。1901年著有《客法詞典》,在自序中說:「在嘉應州(今梅州),這個不到三四十萬人的地方,我們可以看到隨處都是學校,一個不到三萬人的城中,便有十餘間中學和數十間小學,學生的人數,幾乎超過城內居民的一半。在鄉下每一個村落,盡管那裡只有三五百人,至多亦不過三五千人,便有一個以上的學校。因為客家人的每一個村落都有祠堂,那就是他們祭祀祖先的所在,而那個祠堂也就是學校。全境有六七百個村落,都有祠堂,也就有六七百個學校,這真是一樁駭人聽聞的事實,按人口比例來說,不但全國沒有一個地方可以和它相比較,就是較之歐美各國也毫無遜色。為什麼梅縣的教育會這樣的發達呢?我覺得最大的原因,是由於它的環境所促進,因為這地方,山多田少,糧食不夠,男子必須出外謀生,而學習謀生技能,自必先知書識字;況其祖先原由北方遷來者,皆為門戶清高的人物,都存有讀書為貴的觀念,因此,他們便極力想法設立學堂。他們的祠堂都有許多公產,並將公產所收入用來辦學,學生大抵免費,所以雖屬乞兒子弟,亦有讀書求學的地方,而不致成為文盲,此即所謂教育機會均等者是也。」四十年代末,梅縣就有三十四所中學,普及中學教育為全國之冠。
客家先民來自人文薈萃的中原、河洛,紮根贛閩粵山區後,他們秉承中原遺風,以耕讀傳家。崇尚文化,重視教育,以興學為樂,以讀書為本,以文章為貴,以知識為榮,在客家社會里蔚然成風。
走進客家山

Ⅶ 大大小小的島嶼千千萬,哪些島嶼最值得一去

這些年我去過的島嶼還是比較多的,最值得大家去的島嶼有三個,它們分別是巴厘島、海陵島以及海南島!我相信很多喜愛旅遊的人應該都非常喜歡去一些島嶼旅遊吧,因為這些島嶼中能夠看到大海和沙灘,很多人對於大海絕對是沒有任何抵抗力的,所以很多人都會選擇去島嶼上旅遊!

最後一個島嶼,海南島!海南島自然不用說,國人都知道這個島嶼的風景優美。海南也由此成為了中國著名的度假勝地,來海南一定要體驗當地的度假酒店,還有就是當地的潛水,潛水是海南島的特色,如果是喜歡潛水的朋友,那麼一定不能錯過我們海南遊行!

Ⅷ 世界分為幾大洲

亞洲

亞洲的全名為亞細亞洲 ASIA,陸地面積佔全球三分之一,

地理分區(西亞的分區是本網站創作的)

東亞 : 中國、蒙古國、北韓、南韓、日本

東南亞: 汶萊、柬埔寨王國、東帝汶民主共和國、印度共和國尼西亞共和國、寮國、馬來西亞、緬甸聯邦、菲律賓共和國、新加坡共和國、泰王國、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

南亞: 孟加拉人民共和國、不丹王國、印度共和國、馬爾地夫共和國、尼泊爾王國、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斯里蘭卡

中亞 哈薩克、吉爾吉斯、塔吉克、土庫曼、烏茲別克

西亞 阿拉伯半島 巴林、科威特、阿曼、卡達、沙烏地阿拉伯、阿聯酋、葉門

西亞低地國 塞普路斯、伊拉克、以色列、約旦、黎巴嫩、巴勒斯坦、敘利亞

西亞山國 阿富汗、亞美尼亞、阿塞拜強、喬治亞、伊朗、土耳其

北亞 西伯利亞地區(即俄羅斯東部)

歐美國家將小亞細亞、地中海東岸外及高加索等地稱為近東 Near East;將阿拉伯半島、波斯灣沿岸稱為中東 Middle East;將東亞、東南亞及西伯利亞等地稱為遠東 Far East。

http://ihouse.hkedcity.net/~hm1203/links/asia-regions.gif

大洋洲

OCEANIA 太平洋上的兩萬多個島嶼。

三大島群∶波利尼西亞、密克羅尼西亞、美拉尼西亞

http://ihouse.hkedcity.net/~hm1203/links/asia-regions.gif

非洲

非洲全稱阿非利加洲 AFRICA,赤道橫穿大陸。面積約3020萬平方公里,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20%,是世界第二大洲。總人口約為八億。

非洲現有53個獨立國。 西撒哈拉地位未定。留尼汪為法國的「海外省」。聖海倫娜為英國「直屬殖民地」。

非洲是熱帶大陸,氣候高溫、少雨、乾燥。但少數地區,如地中海沿岸、高原地區等,氣候涼爽,甚至四季如春。

http://ihouse.hkedcity.net/~hm1203/links/africa4.gif
非洲海岸線平直(海岸線還不及歐洲的海岸線長),半島及海灣極少。

地勢較為平坦,為高原大陸。衣索比亞高原被稱為「非洲屋脊」,海拔在1000米以上。乞力馬扎羅山是非洲最高峰,海參拔5895米。

非洲有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橫盤整個非洲大陸北部,面積920萬平方公里,占非洲總面積的三分之一。西南部還有納米比亞沙漠和卡拉哈力沙漠。

東非大裂谷是世界最長的裂谷,東支南起希雷河河口,向北越過紅海至死海北部,全長約6400公里。河流多峽谷、急流和瀑布,水力資源豐富,但不利於航行。主要河流:流入大西洋的有尼羅河、剛果河、尼日河、塞內加爾河、沃爾特河等;流入印度共和國洋的有贊比西河、林波波河、朱巴河等。非洲的湖泊多集中於東非高原,大湖又是大裂谷的一部分:馬拉維湖、坦噶尼喀湖、基伍湖、愛德華湖、區伯特湖、維多利亞湖、圖爾卡納湖等。維多利亞湖是非洲最大的湖泊,又是世界第二大淡水湖。坦噶尼喀湖是世界第二深湖。此外,位於衣索比亞高原上的塔納湖海拔1830米,是非洲最高的湖。查德湖則是內陸盆地的最大湖泊。

非洲的自然資源十分豐富,石油、天然氣、鐵、錳、鉻、鈷、鎳、釩、銅、鋁、鋅、錫、鈾和磷酸鹽都有可觀的儲量,黃金和鑽石更是久負盛名。

非洲的植物達40000種以上,有不少是稀有或特有的。非洲的森林面積占總面積的21%,紅木、黑檀木、花梨木、柯巴木、烏木、樟木、栲木、胡桃木、黃漆木、栓枝櫟等貴重木材應有盡有,而且儲量豐富。非洲草原遼闊,占總面積的27%,畜牧潛力巨大。非洲的漁業資源也是十分豐富的。有許多地區已被開辟為動物保衛區。

非洲經濟落後,是世界經濟發展水平最低的大陸。農業是非洲經濟的支柱,工業基礎薄弱,管理和技術落後。交通運輸也處於落後狀態。

非洲是人類發源地之一,曾有不少輝煌的古代文明。近代開始,非洲國家一個個被歐洲殖民者征服;大多數國家都是1960年之後獨立的。

非洲大部分民族處於部族狀態,部族數量極多,部分矛盾根源很深,時常引起戰爭。

美洲
南/北美洲
美洲的命名,普遍的說法是為紀念義大利的一位名叫亞美利哥·維斯普奇的著名航海家。1499年。亞美利哥隨同葡萄牙人奧赫達率領的船隊從海上駛往印度,他們沿著哥倫布所走過的航路向前航行,克服重重困難終於到達美洲大陸。亞美利哥對南美洲東北部沿岸作了詳細考察,並編制了最新地圖。1507年,他的《海上旅行故事集》一書問世,引起了全世界的轟動。在這本書中,引人入勝地敘述了「發現」新大陸的經過,並對大陸進行了繪聲繪色的描述和渲染。亞美利哥向世界宣布了新大陸的概念,一下子沖跨了中世紀西方地理學的絕對權威普多列米制定的地球結構體系。於是,法國幾個學者便修改和補充了普多列米的名著《宇宙學》,並以亞美利哥的名字為新大陸命名,以表彰他對人類認識世界所做的傑出貢獻。新《宇宙學》一書出版後,根據書中的材料,在地圖上也加上了新大陸——亞美利哥洲。後來,依照其他大洲的名稱構詞形式,「亞美利哥」又改成「亞美利加」。起初,這一名字僅指南美洲,到1541年麥卡托的地圖上,北美洲也算美洲的一部分了。
北美洲地區又可細分出中美洲及加勒比海地區。

美國以南地區,亦因其語言而常稱為拉丁美洲 Latin America。

http://ihouse.hkedcity.net/~hm1203/links/americas_map.gif

歐洲

歐洲是歐羅巴洲 EUROPE 的簡稱,位於東半球,亞洲的西面。面積1016萬平方公里,是世界第六大洲。人口超過7億,是人口最密集的大洲。

歐洲有46個獨立國家,另有多處屬地。

歐洲多半島、多島嶼和多海灣,海岸線長達3.8萬平方公里,是世界海岸線最曲折的一個洲。

歐洲地形以平原為主,次為海拔200米以上的高原、丘陵和山地。歐洲平原西起大西洋,東至烏拉爾山(Ural, 歐亞分界),橫貫歐洲大陸,綿延數千里。

阿爾卑斯山脈 Alps 橫亘南部,是歐洲最大的山脈。東南部有高加索山脈 Caucasus,其主峰厄爾布魯士山 Elbrus 海拔5642米,是歐洲最高峰。

http://ihouse.hkedcity.net/~hm1203/links/europe1.gif
歐洲河流網稠密。主要河流有伏爾加河 Volga、多瑙河 Danube、烏拉爾河 Ural、第聶伯河 Dnieper、頓河 Don、萊茵河 Rhine、羅納河 Rhone 和泰晤士河 Thames 等。湖泊眾多,多小湖群。

歐洲大部分地區的氣候濕潤溫,自然資源豐富。

南極洲

共同保護土地。地理坐標∶90 00 S 0 00 E

面積約 1400萬平方公里。基本上沒有常住居民。

七大洲的地形特徵

亞洲地形基本特徵
第一,高原、山地面積廣大,約佔全洲面積的3/4;第二,地勢中部高、四周低,高原、山地集中在中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邊緣地區海拔多在 200米以下;第三,地形復雜多樣,起伏很大,既有世界最高的喜馬拉雅山脈(最高峰珠穆朗瑪峰海拔8848米),又有世界最低的窪地死海(海拔—400 米)和遼闊的平原。
非洲地形基本特徵
非洲地形以高原為主,地面起伏不大,被稱為「高原大陸」。平均海拔600米以上,地勢由東南向西北傾斜。西北部分布有阿特拉斯山脈,東南部有德拉肯斯山脈。
非洲地形可分成三部分:第一,高原。自北向南有衣索比亞高原、東非高原、南非高原。乞力馬扎羅山(海拔5895米)位於東非高原,是非洲最高峰。非洲東部有一條縱貫南北的斷層陷落帶——東非大裂谷帶,長6000多千米,谷底有一連串狹長水深的湖泊;第二,盆地。中部是廣大的剛果盆地,原為廣闊的內陸湖,後因地殼上升,河流下切,湖水外泄而成;第三,沙漠。北部是撒哈拉沙漠,面積770多萬平方千米,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
歐洲地形基本特徵
第一,歐洲地形以平原為主,平原面積約佔全洲總面積的2/3,主要平原有東歐平原、中歐平原(波德平原)、西歐平原;第二,地勢起伏不大,平均海拔在300米左右,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低的洲;第三,冰川地形廣布,第四紀冰川對歐洲廣大地區影響顯著,東歐平原和中歐平原部分地區呈波狀起伏的地形;北歐地區的峽灣海岸和眾多的湖泊;南部阿爾卑斯山區的寬谷和尖峰等,都是冰川作用的結果。第四,山脈主要分布在北部和南部:北部有斯堪的納維亞山脈,南部是阿爾卑斯山脈。
北美洲地形基本特徵
北美洲地形明顯地分為三個南北縱列帶,即西部是高大的山系,中部為廣闊的平原,東部是低緩的高地。
西部高大的山系屬科迪勒拉山系,由海岸山脈、內華達山脈及落基山脈等幾列平行山脈組成,山間分布著高原和盆地。
中部廣闊的平原分布在西部山地和東部高地之間,北起北冰洋,南抵墨西哥灣,是一片縱貫北美大陸中部的廣闊平原,平原上有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群——五大湖(蘇必利爾湖、密歇根湖、休倫湖、伊利湖、安大略湖)。
東部低緩的高地由阿巴拉契亞山脈和拉布拉多高原構成,因久經侵蝕成為低緩的山地和高地。
南美洲地形基本特徵
南美洲地勢西高東低,也可分為三大地形區:西部為高大山系,東部是廣闊的沖積平原和波狀起伏的高原(呈相間交錯分布)。
西部高大山系是科迪勒拉山系在南美的延伸部分,叫安第斯山脈。它是世界上最長的山脈,全長9000多千米,是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的一部分。
東部有三大高原:蓋亞那高原、巴西高原、巴塔哥尼亞高原。巴西高原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高原(約500萬平方千米)。這些高原由於久經侵蝕,起伏和緩。
東部有三大平原:自北向南有奧里諾科平原、亞馬孫平原、拉普拉塔平原。亞馬孫平原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沖積平原,面積約560萬平方千米,地勢低平,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熱帶雨林區。
大洋洲地形基本特徵
澳大利亞大陸也可分為三個地形區:第一,東部山地。大分水嶺縱貫南北,海拔約800~1000米,東坡較陡,西坡平緩;第二,西部高原。是一片低矮廣闊的高原。面積約佔全國面積1/2以上,沙漠和半沙漠面積很大;第三,中部平原。海拔在200米以下,最低處是埃爾湖(—12米)。地面河流很少,但地下水豐富,形成世界著名的大自流井盆地。
南極洲地形基本特徵
第一,南極洲是世界上最高的洲,平均海拔2350米;第二,地表大部分覆蓋著很厚的冰層,冰層平均厚度有2000多米;第三,冰層下面有各種不同地形,在羅斯海與威德爾海之間有一條低地,把大陸分為東、西兩部分,東部是高原,西部分布著一系列褶皺山脈。
總的是
1. 地勢和地形特徵
地勢:地面高低起伏的總趨勢。例如,中國的地勢是西高東低。
地形特徵:地形特徵是指一個地方的地形特點,一般從海拔、
地面起伏、地形的種類和分布等方面來說明。
2. 七大洲的地形特徵
歐洲:地勢低平,地形以平原為主,是世界上海拔最低的一洲。
非洲:地形以高原為主,起伏較小。稱為「高原大陸」。
南極洲:覆蓋著很厚的冰雪,平均海拔超過了2000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一洲。
南北美洲:地形由山地,高原和平原三大地形區組成。西部是高大的山地,中部有廣闊的平原,東部是高原。
大洋洲:大洋洲的地形也是由三大地形區組成,西部是廣闊的高原,中部是平原,東部是山地。
亞洲:亞洲的地形比較復雜,主要特點是中部高,四周低。中部高原、山地面積廣大,約佔全洲面積的四分之三。平原分布在大陸的周圍地區。
海底地形
1. 大陸架:大陸架是大陸向海洋延伸的部分,大陸架上的海區靠近大陸,深度一般不超過200米。
大陸坡:大陸架外緣有一個巨大的陡坡,叫大陸坡,水深從幾百米陡增到幾千米。
2. 大陸坡以外是大洋底部,靠近大陸坡的海底往往分布著很深的海溝,洋底大部分區域是廣闊的洋盆,大洋中央有綿延很長的海嶺。
七大洲面積的比較
亞洲:面積4400萬平方千米,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29.4%,是世界第一大洲。共有40個國家和地區。人口32.29億,約佔世界總人口的60%,居世界第一位。
非洲:面積約3000萬平方千米,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20.2%,是世界第二大洲。共有56個國家和地區。人口6.62億,佔世界總人口的12.3%,居世界第三位。
北美洲:面積約2400萬平方千米,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16.2%,是世界第三大洲。共有37個國家和地區。人口4.32億,約佔世界總人口的8.1%,居世界第四位。
南美洲:面積約1800萬平方千米,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12%,是世界第四大洲。共有13個國家和地區。人口3.02億,約佔世界總人口的5.6%,居世界第五位。
南極洲:面積1400萬平方千米,約佔世界陸總面積的9.4%,是世界第五大洲。南極洲僅有一些來自其它大陸的科學考察人員和捕鯨隊,無定居居民。
歐洲:面積約1000萬平方千米,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6.8%,僅大於大洋洲,是世界第六大洲。共有37個國家和地區。人口7.23億,約佔世界總人口的13.4%,居世界第二位,是人口密度最大的一洲。
大洋州:面積約900萬平方千米,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6%,是世界上最小的一個洲。共有24個國家和地區。人口2700萬,約佔世界總人口的0.5%,是除南極洲外,世界人口最少的一洲。
七大洲名稱的來歷
古人在很早以前就為世界七大洲取下了現在的名字。然而其中的任何一個洲,都是根據它所處的位置而定的。
亞洲:在古代人把地中海以東的地方叫做亞細亞(意思是「日出之地」)。這里位於地球的東方。亞洲即是亞細亞洲的簡稱。
歐洲:古代人把地中海以西的地方叫歐羅巴(意思是「日落之地」)。它位於地球的西面,歐洲即歐羅巴洲的簡稱。
非洲:全稱是「阿非利加洲」,拉丁文的意思是「陽光灼熱」。因為非洲被赤道橫穿中部,非洲多處位於熱帶和亞熱帶地區。
美洲:北美洲和南美洲的總稱。美洲是義大利人亞美利哥航海時發現的一塊所謂的「新大陸」,歐洲人為了紀念這位「新大陸」的發現者,便用亞美利哥的名字稱它為亞美利加洲,簡稱美洲。
拉丁美洲:是指北美洲以南的地區,過去曾是拉丁語系西班牙、葡萄牙等國的殖民地,故稱為拉丁美洲。
大洋洲:17世紀歐洲人發現了它,因其處於世界各大洋的包圍之中,游離於其它大洲之外而得名。17世紀被發現時,人們誤為它是地球最南端的大陸,故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稱為澳大利亞(即南端大陸之意)。
南極洲:即南極所在的大陸。這才是地球上真正的南端大陸。

七大洲的劃分
1.亞洲 與歐洲的分界: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裏海、高加索山脈、黑海、土耳其海峽 與非洲的分界:蘇伊士運河、紅海、曼德海峽與北美洲的分界:白令海峽 與大洋洲的分界:帝汶海、阿拉弗拉海 2.歐洲 與亞洲的分界: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裏海、高加索山脈、黑海、土耳其海峽與非洲的分界:直布羅陀海峽 與北美洲的分界:丹麥海峽 3.非洲 與亞洲的分界:蘇伊士運河、紅海、曼德海峽 與歐洲的分界:直布羅陀海峽 4.北美洲 與亞洲的分界:白令海峽 與南美洲的分界:巴拿馬運河 5.南美洲 與北美洲的分界:巴拿馬運河 與南極洲的分界:德雷克海峽 6.大洋洲與亞洲的分界:帝汶海、阿拉弗拉海 7,南極洲 與南美洲的分界:德雷克海峽

七大洲名字的由來

歐洲的全稱是歐羅巴洲,意譯則為「西方日落之洲。」關於其名的由來,有一些傳說 。在希臘神話中,德米特(Demeter)是專管農事活動的女神,她保佑人間五穀豐登、人畜兩旺。在有關這位女神的畫像中,人們總是把她畫成坐在公牛背上。這位女神的另一個名字叫歐羅巴,人們出於對女神的敬意,就把歐羅巴作為大洲的名字。此外,還有一個廣泛流傳的傳說:「萬神之王」宙斯看中了腓尼基國王的漂亮女兒歐羅巴,想娶她作為妻子,但又怕她不同意。一在,歐羅巴在一群姑娘的陪伴下在大海邊遊玩。宙斯認為機會難得,連忙變成一匹雄健、溫順的公牛,混入腓尼基國王的牛群中。變成公牛的宙斯來到歐羅巴的身邊蹲下來,脈脈含情地望著她。歐羅巴看到這匹可愛的公牛伏在自己身邊,便身不由主地跨上牛背。宙斯一看歐羅巴中計,馬上起立前行,躲開了人群,然後騰空而起,接著又跳入海中破浪前進,帶歐羅巴來到遠方的一塊陸地共同生活。這塊陸地以後也就以這位美麗的公主的名字命名 ,叫做歐羅巴了。

在世界七大洲中亞洲面積最大、人口最多,它的名字也最為古老。亞洲是亞細亞洲的簡稱,意思是「東方日出處」。相傳亞細亞的名字是由古代腓尼基人所起。公元前2000年中期,腓尼基人在地中海東岸(今敘利亞一帶)興起,建立起強大的腓尼基王國。他們具有精湛的航海技術,活躍於整個地中海,甚至能穿越直布羅陀海峽駛入茫茫的大洋中。他們發展 了自己的文化,創造了腓尼基字母,為世界許多民族的文字發展做出了貢獻。頻繁的海上活動,要求腓尼基人必須確定方位。所以,他們把地中海以東的陸地一律稱之為「Asu」,意即 「東方日出處」。「Asia」是從腓尼基語「Asu」演化而來,音譯為「亞細亞洲」。到了公元4世紀初,人們便把烏拉爾山作為兩洲的界限,烏拉爾山以東的地區稱為亞細亞洲 簡稱亞洲;以西的地區則稱為歐羅巴洲,簡稱歐洲。

北美洲和南美洲合稱美洲,美洲是亞美利加洲的簡稱。 美洲的得名,普遍的說法是為紀念義大利佛羅倫薩的一位名叫亞美利哥·維斯普奇的著名航海家。盡管哥倫布早在1492年就已「發現」了美洲,然而他卻誤認為這塊大陸是亞洲的一部 分。7年之後的1499年,亞美利哥隨同葡萄牙人奧赫達率領的船從海上駛往印度,他們沿著哥倫布所走過的航路向前航行,克服重重困難終於到達美洲大陸。亞美利哥經過對南美洲東北部沿岸詳細考察,確信這塊大陸是世界上另一個大洲,並編制了最新地圖。1507年,他的《海上旅行故事集》一書問世,引起了全世界的轟動。在這本書中,引人入勝的敘述了發現新大陸的經過,並對大陸進行了繪聲繪色的描述和渲染。亞美利哥向世界宣布了新大陸的概念,一下子沖垮了中世紀西方地理學的絕對權威普多列米制定的地球結構體系。於是,法國幾個學者便修改和補充了普多利米的名著《宇宙學》,並以亞美利哥的名字為新大陸命名,以表彰他對人類認識世界所作的傑出貢獻。新《宇宙學》一書出版後,根據書中的材料,在地圖上也加上了新大陸——亞美利哥洲。後來,仿照其他大洲的名稱詞尾形式,「亞美利哥」 又改成「亞美利加」。起初,這一名字僅指
南美洲,到1541年麥卡托的地圖上,北美洲也算 美洲的一部分了。

拉丁美洲名稱的由來 拉丁美洲是美國以南,包括墨西哥、中美洲、西印度群島和南美洲地區的通稱。為什麼把美洲這一大片地區與拉丁二字聯系起來?原來,從15世紀末,這個地區的絕大部分國家先後淪為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大批移民蜂擁而入。19世紀以後,這些國家才陸續獲得 獨立。由於殖民統治長達300年之久,因此它們深受西班牙和葡萄牙的社會制度、風俗習慣、宗教信仰和文化傳統的影響,而且當地的印第安語逐漸被屬於拉丁語系的西班牙語和葡萄牙語所取代。這兩種語言成為許多國家的國語,所以人們便把這個地區稱為「拉丁美洲」。

非洲是阿非利加洲的簡稱。 對於阿非利加一詞的由來。流傳著不少有趣的傳說,一種傳說是,古時葉門有位名叫Africu s的酋長,於公元前2000年侵入北非,在那裡建立了一座名叫Afrikyah的城市,後來人們便把這大片地方叫做阿非利加。另一種傳說是,「阿非利加」是居住在 北非的柏柏爾人崇信的一位女神的名字。這位女神是位守護神,據說早在公元前1世紀,柏柏爾人曾在一座廟里發現了這位女神的塑像,她是個身披象皮的年輕女子。此後,人們便以女神的名字「阿非利加」作為非洲大陸的名稱。還有一種傳說,侵入迦太甚地區(今突尼西亞) 的羅馬征服者西皮翁的別名叫「西皮翁·阿非利干」,為了紀念這位征服者,羅馬統治者就把這片地區叫做「阿非利干」。以後,羅馬人又不斷擴張,建立了新阿非利加省。那時,這個名稱只限於非洲大陸的北部地區。到了公元2世紀,羅馬帝國的疆域擴大到從直布羅陀海峽到埃及的整個東北部的廣大地區,人們把居住在這里的羅馬人或是本地人統統叫做阿非利干(Africain)意即阿非利加人,這片地方也被叫做阿非利加。以後又泛指非洲大陸。

大洋洲,意即大洋中的陸地。一般指太平洋的多數島嶼,但狹義上也指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太平洋東部的波利尼西亞群島,中部的密克羅尼西亞群島和西部的美拉尼西亞群島。 過去,大洋洲也曾被稱為澳大利亞洲,簡稱澳洲,因為澳大利亞的面積佔了大洋洲面積的85%。大洋洲的名稱最早出現於1812年前後,由丹麥地理學家馬爾特·布龍命名。

南極洲,被稱為「世界第七大洲」,英文名為Antarctica,源出希臘文anti(相反)加上Arctic(北極),意為北極的對面,即南極。 南極洲是1738-1739年由法國人布維發現的,他航海時發現了南極大陸附近的一個島(今布維島)。英國人庫克曾於1772-1775年到達過南極大陸周圍許多島嶼。但是,現在一般認為南極大陸是19世紀被發現的。據說,美國人於1820年首次看見南極大陸,因該大陸處在地球的最 南端南極的周圍,因此被稱為「南極「
太平洋:1520年,麥哲倫在環球航行途中,進入一個海峽(後稱麥哲倫海峽),驚濤駭浪,走出峽谷時風平浪靜,於是稱這個水域為太平洋,因為這個名字吉利,所以被全世界承認了.
大西洋:大西一詞,出自古希臘神話中大力士阿特拉斯的名字.傳說阿特拉斯住在大西洋中,能知任何一個海洋的深度,有擎天立地的神力.1845年,倫敦地理學會統一定名為大西洋.
印度洋:1497年,葡萄牙航海家達.伽馬繞道非洲好望角,向東尋找印度大陸,將所經過的洋面稱為印度洋.1570年的世界地圖集正式將其命名為印度洋
北冰洋:位於北極,終年冰封.1845年在倫敦地理學會上正式命名為北冰洋.

Ⅸ 五湖四海是指哪五湖哪四海,分別在哪裡呢

五湖:是指洞庭湖、鄱陽湖、太湖、巢湖、洪澤湖。

四海:是指渤海、黃海、東海、南海。

洞庭湖,全國第二大淡水湖泊,位於湖南北部,號稱「八百里洞庭」。遠眺洞庭,但見湘江滔滔,濱湖風光秀麗,周圍有許多國家級的風景區,如:岳陽樓、君山、杜甫墓、屈子祠等名勝古跡。

鄱陽湖,中國第一大淡水湖,位於江西省北部,湖的西北是著名的避暑勝地廬山。鄱陽湖歷來是文人墨客的「世外桃源」,依山傍水,怡然自得。

太湖,位於江蘇省南部,湖中島嶼眾多,擁有「淡水珍珠」美稱。湖面周圍青山環繞,樹木茂密,流水潺潺,湖內碧波盪漾,藻花點綴其間。

巢湖,位於安徽省中部,有「八百里湖天」之美稱。湖光山色迤邐秀美,河網濕地遍布,水產資源豐富。其中代表性有4A景點紫微洞,以及5A景區三河古鎮。

洪澤湖,中國第四大淡水湖,位於江蘇省西部,享有「日出斗金」之譽。湖水潺潺而過,夏日,接天連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渤海,三面環陸,是我國的內海,海岸線環繞在遼寧、河北、山東、天津三省一市之間,遼東半島與山東半島遙相對峙,岸線所圍的形態好似一個葫蘆。

黃海,是太平洋的邊緣海,位於中國與朝鮮半島之間。奔騰流入的河川把數不盡的泥沙注入黃海,與藍色透明的海水混在一起,使它成為世界上接受泥沙量最多的陸緣海,呈微黃色,黃海因此得名。

東海,色澤絢麗,風光秀美,海水從太平洋奔騰而入,沿著琉球群島的西北側蜿蜒而上。

南海,通過巴士海峽、蘇祿海和馬六甲海峽等,與太平洋和印度洋相連,這里有中國最美海島中——西沙群島。

(9)菲律賓五洲怎麼樣擴展閱讀

「五湖」一詞最早見於《周禮·夏官·職方氏》:「其澤藪曰具區,其川三江,其浸五湖。」

意思是說(揚州、會稽山一帶)大的湖泊是具區(太湖的別稱),那裡的河流是三江(東江、淞江、婁江),那裡可供灌溉的水是五湖(具區、洮滆、彭蠡、青草、洞庭,包括太湖方圓500里之地)。

「四海」一詞見於《論語·顏淵》:「四海之內,皆兄弟也。」泛指全國各地,含有四面八方之意。

這是因為古代先民認為中國四周皆被大海包圍,故將國內叫做「海內」,將國外叫做「海外」。這「四海」指的是東南西北四方之海,因此又有「四海為家」之說。

五湖四海指全國各地,有時也指世界各地,現有時也比喻廣泛的團結。

Ⅹ 五湖四海,是指哪五湖和哪四海

我們常用「五湖四海」這個成語來形容全國(世界)各地,如毛主席在《為人民服務》中曾寫到:我們都是來自五湖四海,為了一個共同的革命目標,走到一起來了。

關於五湖的說法不一,一種說法是指的洞庭湖(湖南省)、鄱陽湖(江西省)、太湖(江蘇/浙江兩省)、巢湖(安徽省)、洪澤湖(江蘇省)。另一種說法是五湖裡沒有巢湖,而是鑒湖(浙江省)。

關於四海也沒有明確的說法,一種觀點認為,四海分別為東海、南海、西海、北海,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古代人們認為大陸(指的是中國九州)被四海環繞,所以有東西南北四海。

東海和南海大家都比較熟知,北海被認為是指的位於俄羅斯境內的貝加爾湖,在古代被稱為「北海」,蘇武曾在那裡牧羊。

西海的說法就比較模糊了,比如在西漢時期,西海指的是青海湖,而位於哈薩克境內的巴爾喀什湖,也曾經是古代中國西邊的邊境。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古代的四海就是指的東海、南海、黃海(西海)、渤海(北海)。

(10)菲律賓五洲怎麼樣擴展閱讀:

中國的河流和湖泊

中國河流湖泊眾多,這些河流、湖泊不僅是中國地理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還蘊藏著豐富的自然資源。中國的河湖地區分布不均,內外流區域兼備。

中國外流區域與內流區域的界線大致是:

(1)北段大體沿著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祁連山(東部)一線;

(2)南段比較接近於200毫米的年等降水量線(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這條線的東南部是外流區域,約佔全國總面積的2/3,河流水量佔全國河流總水量的95%以上,內流區域約佔全國總面積的1/3,但是河流總水量還不到全國河流總水量的5%。

1. 河流

中國是世界上河流最多的國家之一。中國有許多源遠流長的大江大河。其中流域面積超過1000平方千米的河流就有1500多條。

中國的河流,按照河流徑流的循環形式,有注入海洋的外流河,也有與海洋不相溝通的內流河。

2. 長江

長江發源於青海省西南部、青藏高原上的唐古拉山脈主峰各拉丹冬雪山,曲折東流,幹流先後流經青海、四川、西藏、雲南、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上海共11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最後注入東海。全長6300公里,是中國第一大河,也是亞洲最長的河流,世界第三大河。

流域面積180多萬平方公里,約佔全國總面積的1/5,年入海水量約10000億立方米,佔全國河流總入海水量的1/3以上。它流經中國青藏高原、橫斷山區、雲貴高原、四川盆地、長江中下游平原,流域絕大部分處於濕潤地區。

3. 黃河

黃河發源於青海省中部,巴顏喀拉山北麓,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山西、陝西、河南、山東9個省、自治區,注入渤海,全長5500公里,是中國第二大河。

流域面積75萬多平方公里,流經中國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華北平原,以及乾旱、半乾旱、半濕潤區。

4. 珠江

珠江是中國南方最大的河流,其幹流西江發源於雲南東部。珠江流經雲南、貴州、廣西、廣東入南海,全長2210公里,流域在中國境內44.25萬平方公里。

主要有西江、北江、東江三大支流水系,北江與東江基本上都在廣東境內,三江水系在珠江三角洲匯集,形成縱橫交錯、港汊紛雜的網狀水系。

5. 京杭運河

中國除天然河流外,還有許多人工開鑿的運河,其中有世界上開鑿最早、最長的京杭運河。京杭運河北起北京、南到杭州,縱貫京津兩市和冀、魯、蘇、浙4省,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1801公里,是中國歷史上與萬里長城齊名的偉大工程。

目前京杭運河在江蘇、浙江兩省境內的河段,仍是重要的水上運輸線。同時,運河還發揮灌溉、防洪、排澇等綜合作用。在「南水北調」東線工程中,它又被用作長江水源北上的輸水渠道。

6. 湖泊

中國湖泊眾多,共有湖泊24800多個,其中面積在1平方公里以上的天然湖泊就有2800多個。湖泊數量雖然很多,但在地區分布上很不均勻。

總的來說,東部季風區,特別是長江中下游地區,分布著中國最大的淡水湖群;西部以青藏高原湖泊較為集中,多為內陸鹹水湖。

外流區域的湖泊都與外流河相通,湖水能流進也能排出,含鹽分少,稱為淡水湖,也稱排水湖。中國著名的淡水湖有鄱陽湖、洞庭湖、太湖、洪澤湖、巢湖等。

內流區域的湖泊大多為內流河的歸宿,湖水只能流進,不能流出,又因蒸發旺盛,鹽分較多形成鹹水湖,也稱非排水湖,如中國最大的湖泊青海湖以及海拔較高的納木錯湖等。

中國的湖泊按成因有河跡湖(如湖北境內長江沿岸的湖泊)、海跡湖(即睸湖,如西湖)、溶蝕湖(如雲貴高原區石灰岩溶蝕所形成的湖泊)、冰蝕湖(如青藏高原區的一些湖泊)、構造湖(如青海湖、鄱陽湖、洞庭湖、滇池等)、火口湖(如長白山天池)、堰塞湖(如鏡泊湖)等。

網路——五湖四海

閱讀全文

與菲律賓五洲怎麼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7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2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9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08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5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17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7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1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5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68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69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0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0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3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5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8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39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8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