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哪裡有各國歷史上的探險家的探險記錄
克里斯托弗·哥倫布:1451年他出生在義大利熱那亞。長大後當上了艦長,是一名技術嫻熟的航海家。他終於確信西起大西洋是可以找到一條通往東亞的切實可行的航海路線的。他堅決要把這種設想變成現實。他終於說服了伊莎貝拉一世女皇,女皇為他的探險航行提供了經費。他的大小船隻於1492年 8月 3日由西班牙啟航,第一站到了位於非洲海岸線附近的卡那利群島。9月6日從該島出發向西航行。這是一個漫長的航程,水手們感到萬分恐懼,想要返航,但是哥倫布堅持繼續前進,1492年10月12日陸地才顯現在他們的視野里。翌年3月哥倫布返回西班牙。這位凱旋而歸的探險家被授予最高的榮譽。隨後他又進行了三次橫渡大西洋的航行,妄圖找到直接通往中國或日本的航線。哥倫布堅持認為他找到了一條通往東亞的道路,大多數人早已認識到那不是通往東亞的道路,而他還是以為自己是正確的。伊莎貝拉女王向哥倫布許諾,他可以做他所發現的任何陸地的總督。但是作為一個行政官他是不稱職的,最後被撤職,帶著鐐銬被遣送回西班牙。在西班牙他很快就得到了釋放,但是沒有再讓他擔當任何官職。普遍說他在貧困中喪生。
麥哲倫(Magellan,Ferdinand):葡萄牙著名航海家和探險家,1480年生於葡萄牙北部的一個破落的騎士家庭。10歲左右進入王宮服役,充當王後的侍從。16歲時進入葡萄牙國家航海事務廳,因而熟悉了航海事務的各項工作。那時哥倫布已經發現了美洲新大陸,達·伽馬也從印度返航並帶回了巨大的東方財富。懷著對東方財富和遠洋探險的嚮往,麥哲倫1505年參加了海外遠征隊,從此開始了遠洋探航的生涯。在這次遠征印度、馬六甲、馬來群島的過程中,為了與阿拉伯人爭奪貿易地盤、取得亞洲南部海洋的霸權,遠征隊與阿拉伯商人和沿途的居民打過幾仗,麥哲倫因而也三度負傷。麥哲倫傷愈後,在返回葡萄牙的途中船隻觸礁。在大家心灰意冷之際,麥哲倫挺身而出,帶領倖存的海員克服重重的困難,直到得到援救。由於這次事件,麥哲倫被提升為船長,被留在了印度。此後,麥哲倫在印度和東南亞一帶參加了殖民戰爭,並在這一帶進行了探索和游歷。他從實地了解到在東南亞群島的東面是一片汪洋大海。他堅信地球是圓形的,並猜測在這片大海的東面,肯定是哥倫布發現的美洲大陸。他下定決心一定要做一次環球探航。1513年麥哲倫回到葡萄牙。他一再請求國王允許他組織船隊進行環球探險,然而國王卻不理睬他,絕望的麥哲倫只好在1517年離開祖國,投奔西班牙塞維利亞城的要塞司令。要塞司令非常欣賞他的才能和魄力,不僅把女兒嫁給他,還向西班牙國王舉薦了他。麥哲倫的環球航行的計劃得到西班牙國王的批准,與他簽署了遠洋探航協定。按照協定,麥哲倫被任命為探險隊的首領,所率船隊的船隻由國家提供,航海費用由國家負擔。探險過程發現的任何土地,全部歸國王所有,麥哲倫充任總督,新發現的土地的全部收入的二十分之一歸麥哲倫所有。為了監督麥哲倫,國王又派了皇室成員作為船隊的副手。1519年9月,麥哲倫率領一支由200多人、5艘船隻組成的浩浩盪盪的船隊,從西班牙塞維利亞城的港口出發,開始了環球遠洋探航。經過兩個多月的海洋飄泊船隊,越過大西洋來到巴西海岸。船隊沿海岸向南繼續航行,在第二年一月來到了一個寬闊的大海灣。「海峽找到了!」「海峽找到了!」海員們高興地歡呼起來,以為已到達了美洲的南端,可以進入新的大洋了。然而隨著船隊在海灣中的前進,發現海水變成了淡水,原來此處只是一個寬廣的河口,這就是今天烏拉圭的拉普拉塔河的出口處。船隊繼續向南前進。南半球與北半球的季節剛好相反,三月的南美洲已臨近冬季,風雪交加,航行極其困難。月底,航隊來到聖胡利安港,並在這里拋錨過冬。由於幾次探索海峽的失敗,大多數海員都感到灰心喪氣,有三個船長也借機反對麥哲倫。麥哲倫設下計謀平定了這次叛亂,避免了探航半途而廢的結局。經過近5個月的休整,到了8月,又到了這個地區春暖花開的季節,麥哲倫又率領船隊出發了。由於有一艘船在5月份的探航中沉沒,此時只剩下4條船了。兩個月後,船隊在南緯52度處又發現了個海口。這個海峽彎彎曲曲,忽窄忽寬,港汊交錯,波濤洶涌。麥哲倫派出一艘船去探航,然而這艘船卻調轉船頭逃回了西班牙。麥哲倫只好率領著剩下的3條船象鑽迷宮似的在海峽中摸索著前進。麥哲倫以堅強的意志率領船隊前進。在這個海峽迂迴航行1個月後,他們終於走出海峽西口,見到了浩瀚的大海。向來以沉著、堅定著稱的麥哲倫激動地掉下了眼淚。 為了紀念麥哲倫這次探航的功債,後人把這條海峽命名為「麥哲倫海峽」。如果你打開世界地圖,就可以在南美洲的南端,南緯52度的地方找到它。船隊在這片大洋中航行了3個多月,海面一直風平浪靜。因此,他們就為它取了個名字叫「太平洋」。1521年3月初,在水盡糧絕、人人疲乏虛弱之際,航隊來到了富饒的馬里亞那群島,受到當地居民的熱情款待。3月底船隊來到了菲律賓群島。當麥哲倫原來從馬六甲帶走的僕人亨利用馬來語與當地土人對上話時,麥哲倫是多麼激動啊!他的環球航行的夢想終於要實現了,他從西方向西航行終於到達了東方,他以不可辯駁的事實證明了,地球的的確確是圓形的。為了征服這塊盛產香料的富饒土地,這個堅韌果敢卻滿懷野心的麥哲倫,企圖利用當地部族間的矛盾來達到他的目的,然而在一次與當地部族的沖突中,麥哲倫被殺害了。最後,麥哲倫的助手燒掉一條破爛不堪的船,帶領僅存的兩條船載滿香料越過馬六甲海峽,經印度洋、過好望角,輾轉一年多,終於在1522年9月回到了西班牙。這時,整個船隊僅剩下一條船與18名船員了。從1519年9月到1522年9月,麥哲倫和他的船員們,花了整整3年的時間,終於完成人類的第一次環球一周的航行。麥哲倫雖然死去了,但是他對後世航海和科學事業所做的貢獻,卻是讓我們每一個人都不能忘記的。
亞美利哥·韋斯普奇:美洲(亞美利加洲)是以探險家亞美利哥·韋斯普奇的名字命名的。他原是義大利佛羅倫薩的商人和銀行家。移居西班牙後,他遇到了克里斯托弗·哥倫布,開始對探險產生了興趣。沒有人確切地知道,韋斯普奇到底進行了多少次橫越大西洋的航行,他自己對此的陳述也模糊不清。第一次航行可能是在1497年。韋斯普奇後來聲稱在這一年,即哥倫布發出南美洲之前的那一年,他第一次看到了南美洲。1499年~1500年,韋斯普奇肯定隨航海家阿隆索·奧傑達加入了一支西班牙探險隊。在這次航行中,他發現了亞馬孫河河口。兩年後,韋斯普奇再次來到南美洲,同一支葡萄牙探險隊一起向南探測了南美洲的大西洋海岸線。正是在這次航行中,韋斯普奇確信美洲是一個單獨的大陸,而不是如哥倫布所認為的那樣美洲是亞洲的一部分。為了紀念這次發現,1507年該大陸被命名為「亞美利加洲」。韋斯普奇首先發現了南美洲委內瑞拉的海岸。他認為,南美洲不是亞洲的一部分,而是一個整體的新大陸。亞美利哥·韋斯普奇是一位探險的「神秘人物」。在寫給幾位朋友的信中,他對自己探險活動的記述很不一致,並且他所引用的經、緯度位置也總是與事實不符。韋斯普奇聲稱自己在哥倫布之前已發現了南美洲大陸,但克里斯托弗·哥倫布從沒有為此事與韋斯普奇進行過爭論。
亨利(1394~1460年):葡萄牙親王。因設立航海學校、獎勵航海事業而被稱為「航海者」。在他的支持下,葡萄牙船隊在非洲西海岸至幾內亞一帶,掠取黑人、黃金、象牙,並先後佔領馬德拉群島等。葡萄牙在古希臘和古羅馬時代稱作盧西塔尼亞。公元14世紀初,在迪尼斯國王統治時期,葡萄牙開始海外擴張。到了15世紀中葉,隨著航海技術的日益成熟,葡萄牙出現了一位航海家亨利。亨利王子是葡萄牙國王若奧一世的三王子,據說他誕生時的星象預示他「必將進行偉大而高貴的征伐,更為重要的是,他必將發現他人無法看到的神秘的東西」。亨利從小學習戰略和戰術、外交藝術、國家管理、古代和現代的知識,而且博覽群書。作為王子,亨利嚮往歷險、戰斗的生活。同時,他又是一個虔誠的基督徒,在他看來,對摩爾人進攻,到未知的地域探索並把基督教帶到那裡是一個基督徒的職責。亨利王子終身未娶,他性格嚴謹而堅定,生活朴實。1415年,亨利親任統帥突襲休達,事先摩爾人一點也不知情,結果僅用了一天時間,休達就被攻陷,葡萄牙人僅陣亡了8人。後人把這看作是葡萄牙人,也是歐洲人向外擴張的開端。1417年,摩爾人的軍隊包圍了休達,亨利又率領援兵來到休達,並在那裡度過了3個月,這是改變世界歷史的3個月。在這3個月里,亨利從戰俘和商人口中了解到,有一條古老而繁忙的商路可以穿過撒哈拉大沙漠,經過20天就可以到達樹林繁茂、土地肥沃的「綠色國家」,即今天的幾內亞、甘比亞、塞內加爾、馬里南部和尼日南部,從那裡可以獲得非洲胡椒、黃金、象牙。葡萄牙人對陸路穿過沙漠是沒有經驗的,亨利王子有了一個大膽的想法,要從海路到達「綠色國家」。這一主張得到了國王若奧一世的贊同。亨利對政治毫無興趣,他到遠離政治中心裡斯本的葡萄牙最南部的阿加維省任總督,並在靠近聖維森特角的一個叫薩格里什的小村子定居下來,這個地方成了他以後幾十年中到陌生地方進行探險的出發地。亨利王子對航海的貢獻不是親自去探險,而是大力推動探險的進行。他在那裡創辦了一所航海學院,培養本國水手,提高他們的航海技藝;設立觀象台,網羅各國的地學家、地圖繪制家、數學家和天文學家共同研究,制訂計劃、方案;廣泛收集地理、氣象、信風、海流、造船、航海等種種文獻資料,加以分析、整理,為己所用;建立了旅行圖書館,其中就有《馬可·波羅游記》,還收集了很多地圖,並且繪制新的地圖。他資助數學家和手工藝人改進、製作新的航海儀器,如改進從中國傳入的指南針,象限儀(一種測量高度,尤其是海拔高度的儀器),橫標儀(一種簡易星盤,用來測量緯度)。在航海中,船隻是最為重要的,由於地中海和大西洋的航行條件不同,在地中海中航行的船是不適合在大西洋中航行的,因此,亨利的最大精力放在了造船上,為此他採取了許多優惠措施鼓勵造船:建造100噸以上船隻的人都可以從皇家森林免費得到木材,任何其他必要的材料都可以免稅進口。在當時貨幣不足的情況下,免稅進口是要付出相當大的代價的。經過努力,到1440年,終於造出了適宜在大西洋上航行的船舶。它是一種多桅三角帆船,用三角帆的目的是使船舶在逆風的情況下也能行駛,只需要調整帆的角度就可以了,不像以前那麼依賴風向。這種船船體小吃水淺輕便靈活速度快,這使它可以在緊靠海岸的地方航行,不必為了躲避暗礁和沙洲而遠離海岸,這一點在以探索陌生海岸為目的的航行中尤為重要。1419年或1420年,亨利派出了他的第一支僅有一艘橫帆船的探險隊,向南尋找幾內亞。船被風吹向了西方,馬德拉群島就這樣被發現了,亨利王子隨後宣布該群島屬葡萄牙所有,並於1420年派出了殖民船隊。後來這里成了葡萄牙探險隊的落腳點和物資供應站。他的下一個目標是加那利群島,但是葡萄牙士兵卻被當地人打敗,亨利王子以後又作過幾次努力,均告失敗。後來,葡萄牙放棄了對加那利群島的所有權,把它讓給了西班牙人。隨後幾年,亨利王子又數次派出探險隊從兩個方向進行探索。一個方向是沿非洲海岸南下,一個方向是離開海岸向西南深處航行以發現更多的島嶼。1427年,向西南探險的艦隊發現了亞速爾群島,1432年,亨利王子派出16條船、數百人、一名牧師,帶著幾十頭牲畜殖民亞速爾群島。亞速爾群島的發現和殖民對以後葡萄牙探險和殖民事業有重要影響,因為它離葡萄牙的距離幾乎相當於葡萄牙跨越大西洋到美洲距離的1/3。1433年,國王若奧一世逝世,亨利的弟弟杜亞爾特繼位,亨利這時把主要精力放在沿非洲海岸南下的探險上。在這條航線上首要的障礙就是位於加那利群島正南方非洲大陸上的博哈爾角。博哈爾角以南對於當時的歐洲人來說是一個全然未知的世界,那裡暗礁密布,巨浪滔天,有神秘莫測的急流,阿拉伯人把這片海域恐懼地稱為「黑暗的綠色海洋」,中世紀阿拉伯地圖上,在博哈爾角稍南的海岸邊,畫著一隻從水裡伸出來的魔鬼撒旦的手。1434年,在經過十幾次的嘗試後,亨利王子的遠征隊終於在船長吉爾·埃亞內斯率領下越過了該角。後來船長吹噓說,在黑暗的綠色海洋上航行就像在國內的水域上航行那麼容易。同時代的葡萄牙歷史學家蘇拉拉稱這是一次壯舉。第二年,埃亞內斯又再次出海到達了博哈爾角以南100海里的地方,他們在那裡的海灘上發現了人和駱駝的足跡,證明了這一地區是有生命存在的。1436年他們到達一個叫尼奧·得·奧羅的地方,在那裡他們發現了砂金,以為那就是歐洲人一直在尋找的金河,其實這甚至不是一條河,只是一個小海灣,並無多大價值。早在公元1341年到1346年,加泰羅尼亞與葡萄牙的航海家曾沿著非洲西海岸南航900公里,直到博哈多爾。水手不敢再向南航行,他們偷偷地回到歐洲,借口遇到種種恐怖的土著,海里的鹽厚得連犁都犁不開。他們同時還揚言,凡是通過博哈多爾的基督教徒都會變成黑人。在杜亞爾特統治期間,國王把馬德拉群島1/5的稅收作為航海基金。1438 年阿方索五世繼位,攝政王佩德羅把博哈爾角以南的航海與貿易壟斷權交給亨利,並免除航海所得收益的一切稅金。為支持亨利在西非傳教,教皇任命亨利為騎士團團長,亨利可隨意支配該騎士團的經費。以上支持保證了亨利航海的雄厚資金,是航海探險迅速推進的動力。但探險不是為了探險而探險,曠日持久的探險沒有帶來多少收益,所以亨利遭受了越來越多的批評,認為這是在毫無意義、毫無收益地追求不可知的東西。1441年,在處理完因進攻丹吉爾慘敗以及由此引發的政治斗爭後,亨利回到薩格里什,重新開始了非洲沿岸探險。這一年探險隊創造了向南航行的新紀錄:布朗角(今茅利塔尼亞的努瓦迪布角)。同年,派出的另一支探險隊帶回來十個穆斯林俘虜。這標志著歐洲人開始捲入奴隸貿易。亨利看到了這是平息批評的機會,於是在1444年組織了以掠奪奴隸為目的的航行,一次帶回來235名奴隸,並在拉古什郊外出售,這是罪惡的歐洲400年奴隸貿易的開始。此後,亨利組織的航行就是探險、殖民與奴隸貿易並重了。這時,葡萄牙王室又頒發特許狀給私人探險者,允許他們獲得他們所發現的一切,這對私人來說意味著只要付出很小的資金,只要敢冒險就可發大財;對王室而言,不用付代價就可得到收益。這在國內掀起一股私人探險的熱潮。不久以後,每年都有25艘船開往非洲海岸。當然私人探險由於其逐利性和無組織性,並不是在真正的探險,不過是在已發現的地區獲得財富而已。1448年,亨利王子派人在布朗角的阿爾金島建立永久性的堡壘,作為葡萄牙探險的貿易中轉站。隨著非洲貿易不斷擴大,阿爾金島成了提供金子的重要中心。探險終於有了收益,那些批評也沉寂下來,甚至不由自主地把過去的埋怨變成了公開的贊揚。1444年,特里斯唐到達了布朗角的塞內加爾河口附近,這里的海岸變得青翠,植被繁茂,這樣經過十幾年的航行,葡萄牙終於到達了綠色國家。1449年以後,亨利王子組織的航海人員就不以地理發現為任務,而是要盡力勘探一些已經發現的大河,特別是甘比亞河,從而尋找基督國王約翰和黃金,但是航海人員並沒有找到約翰和黃金,但卻發現了一些繁榮的黑人王國,並且聽說遠處還有更大的王國。1460年亨利王子病逝,標志著葡萄牙海上探險一個偉大時代的結束。亨利王子雖然一生中只有4次海上航行經歷而且都是在熟悉海域的短距離航行,但他仍無愧於「航海家」的稱號,是他組織和資助了最初持久而系統的探險,也是他將探險與殖民結合起來,使探險變成了一個有利可圖的事業。在40年的有組織的航海活動中,葡萄牙成了歐洲的航海中心,他們建立起了世界上第一流的船隊,擁有第一流的造船技術,培養了一大批世界上第一流的探險家或航海家,如果沒有亨利這一切是不可能出現的。他推動了葡萄牙邁出了歐洲的大門,到未知世界進行冒險。
❷ 歷史上出了多少個航海家
中國的徐福、鑒真、鄭和。
1、徐福為秦始皇尋找長生不死之葯,下落不明,是否到了日本島,沒有確切證據。日本官撰的正史,對徐福家世未予記載。山梨縣富士吉田市宮下義孝先生家藏《宮下富士古文書》(又名《徐福古問場》)卻對徐福家世記之頗詳。但這不是正史,不能算是確切證據。
2、鑒真六次東渡日本,前五次不成功,第六次成功到達日本,在日本成為佛教律宗開山祖師,著名醫學家。日本人民稱鑒真為「天平之甍」,意為他的成就足以代表天平時代文化的屋脊(意為高峰)。當然,鑒真是航海家,反之,日本的多次到大中國的遣唐使也是航海的成功者,最有名的就是和李白稱為朋友關系的阿部仲庥呂(晁衡)。
3、鄭和從明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至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先後率領龐大船隊七下西洋,經東南亞、印度洋,亞洲非洲等地區,最遠到達紅海和非洲東海岸,航海足跡遍及亞、非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 這七次航行的規模之大,人數之多,組織之嚴密,航海技術之先進,航程之長,不僅顯示了明朝國家的強大,也充分證明了鄭和統帥千軍的才能。
國外的航海家較多,航程也較長。著名的有:
1、詹姆斯·庫克是一位因進行了三次探險航行而聞名於世的偉大探險家。他給人們關於大洋--特別是太平洋的地理學知識增添了新的內容。他還被認為在通過改善船員的飲食--包括增加水果和蔬菜等來預防長期航行中出現的壞血病方面也有所貢獻。庫克船長在太平洋和南極洲的偉大的航行為世界科學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同時他也是第一位繪制澳大利亞東海岸海圖的人。
2、 葡萄牙的恩里克王子。葡萄牙的陸上國境線全部與強國西班牙(當時是強大的卡斯提爾王國)相鄰,幾乎沒有任何發展空間。到15世紀,其人口已經達到150萬左右,他們唯一的出路只有向海上發展,而最早意識到這一點的,正是被後世稱為「航海家」的亨利王子。
從1415年開始,亨利王子親自參與了海船的改進,從義大利網路了大批航海人才,在薩格里什(今聖維森特角)創建了航海學校,教授航海、天文、地理等知識。並在附近的拉各斯修建海港、船塢,建造海船。亨利王子把騎士團一年的收入拿出來,裝備了幾支遠航探險隊,對西北非洲各地進行了廣泛的航海探險。但是王子一生沒有親自出海,而是不斷地派出他支持的船隊。1418年,札科和泰赫拉發現馬德拉群島。1431年到達大西洋上的亞速爾群島。1434年,吉爾·埃阿尼什越過歐洲航海家的極限——博哈多爾角,進入傳說中的「魔鬼之海」。1436年,鮑爾達亞在博哈多爾角登陸第一次遇到黑人,葡萄牙人第一次進入「黑非洲」。
3、麥哲倫,第一個環球航行的人。先後為葡萄牙(1505年~1512 年)和西班牙(1519年~1521年)作航海探險。從西班牙出發,繞過南美洲,發現麥哲倫海峽,然後橫渡太平洋。雖在菲律賓被殺,但他的船隊依然繼續西航回到西班牙,完成史上第一次環球航行。被世界認為是第一個環球航行的人。他依次經過的大洋是: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
4、達·伽馬,葡萄牙人(約1460~1524.12.24)年,歐洲從海上直通印度的新航路。 葡萄牙航海家,從歐洲繞好望角到印度航海路線的開拓者。生於葡萄牙錫尼什,卒於印度科 達·伽馬 欽。1497年7月8日受葡萄牙國王派遣,率船從里斯本出發,尋找通向印 度的海上航路,船經加那利群島,繞好望角,經莫三比克等地,於1498年5月20日到達印度西南部卡利卡特 。同年秋離開印度,於1499年9月9日回到里斯本。伽馬在1502~1503年和1524年又兩次到印度,後一次被任命為印度總督。伽馬通航印度,促進了歐亞貿易的發展。在1869年蘇伊士運河通航前,歐洲對印度洋沿岸各國和中國的貿易 ,主要通過這條航路。這條航路的通航也是葡萄牙和歐洲其他國家在亞洲從事殖民活動的開端。
5、巴爾托洛梅烏·迪亞士 巴爾托洛梅烏·迪亞士(Bartholmeu Dias,約1450—1500年5月24日),為葡萄牙著名的航海家,於1488年春天最早探險至非洲最南端好望角的莫塞爾 巴爾托洛梅烏·迪亞士 灣,為後來另一位葡萄牙航海探險家瓦斯科·達·伽馬開辟通往印度的新航 線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487年8月葡萄牙航海家巴托洛梅烏·迪亞士率領一隻由3條船組成的探險隊出發,目的是沿著非洲西海岸南下,繞過非洲,打開一條通往印度的航路。大約在1488年1月初,迪亞士航行到達南緯33度線。1488年2月3日,他到達了今天南非的伊麗莎白港。迪亞士明白自己真的找到通往印度的航線。為了印證自己的想法,他讓船隊繼續向東北方向航行。3天後,他們來到一個伸入海洋很遠的地角,迪亞士把它命名為"風暴之角"。後來被葡萄牙國王改名為"好望角"。
❸ 世界上第一所國立航海學校是在哪裡建立的
葡萄牙王子恩里克一心一意地投身於航海事業。他遠離豪華舒適的宮廷,放棄了婚姻和家庭生活,選擇葡萄牙西南角荒涼的聖維森特角附近的薩格雷斯定居下來,在這里創立了一所航海學校(the nautical school of Henry the navigator)和一個天文台。他從國外招聘有名的宇宙學家和數學家,研究了搜集來的大量信息。之後,在薩格雷斯開設船塢建造船隻。
❹ 誰能給我介紹一下Sir Francis Drake 的生平事跡
Sir Francis Drake(約公元1540-1596年)。 「鮮紅的夕陽、漆黑的骷髏旗、沾滿血污的戰刀以及成堆的讓人睜不開眼的黃金」海盜的故事總是那麼吸引人,他不單以私人艦隊擊拜了當時海上霸王西班牙的無敵艦隊,還完成橫渡大西洋,開辟了英國新的航線的偉大創舉.
1519年西班牙人找到了傳說中的黃金之國,在毀滅了阿茲特克和印加這兩支瑪雅人的後裔後,徹底控制了南美大陸,控制了秘魯的金礦,為了襲斷與亞洲和美洲的貿易,他們封鎖了航路,嚴禁一切他國船隻的來往,非西班牙的船隻甚至連太平洋都沒有見過,太平洋變成了西班牙的私海,英法也是敢怒不敢言,只得通過奴隸貿易分一些油水。1568年,德雷克和他的表兄約翰·霍金斯帶領五艘販奴船前往墨西哥,由於受到風暴襲擊,船隻受到嚴重損壞,起先,西班牙總督同意他們進港修理,但在幾天後突然下令攻擊,將英國船員全部處死,僅有德雷克和霍金斯逃離虎口,從此以後他就有了一顆仇恨西班牙的心,他發誓在有生之年一定要向西班牙復仇,就此確定了其一生的軌跡。
1572年,德雷克召集了一批人乘坐小船偷偷橫渡大西洋,躲進了巴拿馬地峽,像當年的探險家一樣,橫穿了美洲大陸,第一次見到了浩瀚的太平洋,在南美叢林里他們蹲守了近一個月後,搶劫了運送黃金的騾隊,又搶下了幾艘西班牙大帆船,成功的返回了英國成為了英雄,這次行動的意義並不僅僅在於獲得黃金,更重要的是德雷克證明了西班牙人並不是不可侵犯的,他受到女王的召見,並很快成為了女王的親信
1587年,英國女王伊麗莎白處死了親西班牙的蘇格蘭女王瑪麗,西班牙對英宣戰,積怨已久的兩國終於拔劍相向,但當時,英國海軍還非常弱小,僅有三十四艘戰艦,根本無力與西葡聯盟作戰,危機時刻,德雷克帶領著25隻海盜船趕到了。沿著西班牙的海岸,德雷克開始「外科手術式的清洗」在加的斯港外他擊沉了36艘西班牙補給艦,接著又沖進加的斯港擊沉了33艘西班牙船隻,5月15日,德雷克艦隊突襲里斯本附近的舶錨地,在混亂中千百艘船隻相撞沉沒,損失無以估量。接著,他又攻佔了聖維森特角要塞,扼住了地中海的咽喉,在回國的路上,他又打劫了西班牙國王菲利普二世的私人運寶船,搶到了價值11萬鎊的財富。由於這一系列的行動,戰爭至少延後了一年,從而為英國爭取到了寶貴的時間。
1588年5月20日,由10個支隊,130多條船艦組成的西班牙「無敵艦隊」從里斯本起航,7月19日,開始在英吉利海峽步陣,英國方面除三十四艘皇家海軍戰艦外,只有私人船艦60艘,前鋒是由34艘戰艦組成「德雷克支隊」,德雷克的表兄海盜船長霍金斯也趕來幫忙,兩人准備一起為當年死於墨西哥灣的同伴們報仇。英方的總指揮是霍華德勛爵,西班牙方面則是米地拉公爵領軍,此時的西班牙戰艦仍舊是以老式的樓船為主,這種船非常大除了水手外,還裝滿步兵,火力配備主要以重型的加農炮為主,作戰的西班牙海軍仍舊使用古老的橫隊戰術,即是讓艦船肩並肩的前進,用艦首炮轟擊後靠近敵船打接舷戰。十七年前,西班牙人就是憑借著這種戰術取得了勒班托海戰的勝利,但此時英國人卻採用了更為先進的戰術,英國戰艦多為船身輕便的快帆船,除了水手外,不帶任何步兵,這種船靈活輕便,更易於轉向和突進,而且根本舍棄了「接舷戰」這種落後的方式,用德雷克的話說:「海上的事要由船來解決,和步兵沒有關系。」
火力配備方面英國人使用輕型的長炮且多布置在兩舷,戰斗時則採用德雷克發明「縱隊戰術」,讓艦船首尾相接的排列,用舷炮轟擊,這是海戰史上的一次革命,自此以後火炮才取代步兵成為海戰的主角,就這樣在戰爭還沒開始前,西班牙艦隊覆滅的命運就已經註定好了
7月22日晨英國艦隊借著順風,以「一條單長線」的隊型楔入西班牙艦隊,由於先進的戰術和靈活的機動性,沒有一艘船被西班牙陸軍搶占,到7月25日西班牙已經損失了十分之一的艦船,而英國方面則匯合了西莫爾勛爵的援軍使艦船總數達到136艘,7月28日晚,在德雷克等人的建議下,霍華德下令採取古老的火船戰術,「赤壁之戰」西班牙艦隊陣腳大亂,無法保持隊形,英艦趁機突擊。從29日上午9時,到下午6時,雙方艦隊在沒有編隊的情況下,互相混雜,三五成群的對射,直到都沒有炮彈為止,西班牙損失了近一半的船隻死傷1400人,英軍則一船未沉且死傷不足百人,這就是史上以弱勝強著名的英西大海戰,自此以後,西班牙一蹶不振,英國逐漸取代其成為海上的霸主,而德雷克則被封為英格蘭勛爵,登上海盜史上的最高峰。
❺ 聖地亞哥在哪裡
聖迭戈(英語:San Diego,又譯聖地亞哥),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一個太平洋沿岸城市。
位於美國本土的極端西南角,以溫暖的氣候和多處的沙灘著名。根據最新的人口普查,聖迭戈市的人口為1,345,895(2013
年),都市區人口超過3,095,313(2013年)在人口上是加州的第二大城,美國的第八大城,美國的第17大都市區。
同時也是聖迭戈縣的首府和聖迭戈-卡爾斯巴德-聖馬科斯都市圈的經濟中心。世界頂尖學府UCSD(全稱: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n San Diego)亦坐落於此。
1、城市概況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太平洋沿岸港市。位於該州南端聖迭戈灣畔,南距墨西哥邊境20公里,西經117.10度,北緯32.45度,離加州第一大城市洛杉磯市只有125英里的距離。市區面積為829平方公里,根據最新的人口普查,聖迭戈市的人口為1,345,895(2013年),都市區人口超過3,095,313(2013年)多墨西哥和西班牙人後裔;大市區包括附近各海灘和高地等,面積11020平方公里,東、北、南三面丘陵環抱,聖維森特山聳立於市區東北。
2、種族人口
人口1197077人,居美國城市人口的第14位,其中男性佔50.69%,女性佔49.31%,平均人口年齡為33.2歲。在聖市白色人種的比例最大,約為53.30%,黑色人種佔8.53%,亞洲人後裔佔13.70%,葡萄牙、西班牙後裔佔23.84%。
❻ 幫忙翻譯一下菲律賓地址,萬分感謝
sta ana是菲律賓一個著名的釣魚旅遊勝地,很多國際釣魚比賽在這舉行cagayan是菲律賓的一條主要河流,cagaya valley就是卡格揚河流域。sta ana音譯即可。因此應翻譯為:
聖文森特海軍基地,斯塔安納,卡格揚河流域。
❼ 羅比尼奧是哪裡人
羅比尼奧 全名:Robson de Souza (Robinho)Robinho 國籍:巴西 出生地:聖文森(So Vicente) 場上位置: 前鋒,邊鋒 生日: 1984-1-25 現效力球隊: 皇家馬德里 現球隊效力時間: 3年 身高: 175cm 體重: 62Kg 前效力球隊: 桑托斯 俱樂部號碼: 10 國家隊號碼:11 國家隊出場19次進5球。 賽季 俱樂部 聯賽出場 進球 球隊名次 2002 桑托斯 24 7 巴西全國聯賽第8 2003 桑托斯 32 9 巴西全國聯賽第2 2004 桑托斯 37 21 巴西全國聯賽冠軍 2005 桑托斯 5 3 2005-06 皇家馬德里 10 7 2006-07 皇家馬德里 6 西甲聯賽冠軍 2007- ? 皇家馬德里 巴西足球界寄予厚望的「貝利二世」,從長相到踢球風格是現在整個世界最像球王貝利的人。貝利自己說從有一天羅比尼奧的成就將超過自己。 2003年巴西錦標賽9球,南美解放者杯3球 2004年巴西錦標賽37次出場21球,南美解放者杯4球 2004年巴西足球先生。 皇家馬德里官方網站2005年7月29日公告:皇家馬德里俱樂部已經與巴西桑托斯俱樂部就巴西球員羅伯森·德·索薩(羅比尼奧)轉會一事達成了協議。該球員將於8月25日來到伯納烏,完成簽約及亮相。另據悉,羅比尼奧將與皇馬簽約五年。 作為巴西足壇最後一個瑰寶級球星,羅比尼奧成了歐洲豪門競相爭奪的對象。小羅、卡卡和阿德里亞諾等巴西頂級球員在過去幾年的出色表現令歐洲大陸再次對足球王國的球員表示出更大的興趣。 巴西國內評選出2004年度足球先生,羅比尼奧當仁不讓的成為這個獎項的獲得者。巴西足球先生評選活動由《普拉卡》雜志發起,到現在已經是第56屆。由於對本國的足球自恃過高,《普拉卡》一直不把效力於別國聯賽的球星列入足球先生的候選名單。但即便如此,能在天才輩出的巴西足壇獲得足球先生的頭銜,對於羅比尼奧來說仍是一件非常值得驕傲的榮譽。 隨著羅比尼奧在巴西所拿到的榮譽日益增多,圍繞著他在轉會市場上的「金元對話」也將日趨激烈。現在至少有皇馬、國米和切爾西三家在艱難地拉鋸。根據義大利媒體報道,意甲豪門AC米蘭已經正式宣布加入羅尼尼奧的爭奪戰,而且為了得到羅比尼奧,米蘭方面更是大打「感情牌」:請出了隊內的巴西國家隊隊長卡福,試圖說服羅比尼奧加盟紅黑軍團。 卡福在接受記者采訪的時候對自己的同胞大加贊賞:「羅比尼奧是一位非常偉大的球員,你們現在看到的只是他全部能量的百分之五十。在巴西國內有很多出色的球員,但是即使實在巴西,向羅比尼奧這樣的偉大球員也是不多見的。他是那種能一個人擊敗一支球隊的傢伙,毫無疑問,任何球隊都想得到他,。」 為什麼年方20的羅比尼奧如此受到豪門的青睞?除了球技之外,他在場下的迅速成長也讓豪門認為羅比尼奧有成為世界巨星的潛質。在羅比尼奧母親被綁匪綁架的那些日子裡,羅比尼奧不光要和對自己感興趣的球隊周旋,還要和綁匪進行「暗戰」。《米蘭體育報》認為,從某種意義上說,正是那段時間讓羅比尼奧迅速的從一個男孩成長為一個男人。 讓我們來看一看這位巨星的成長軌跡:1984年1月25日,羅比尼奧出生於聖維森特的一個赤貧的早婚家庭。盡管家庭並不能時刻保證溫飽,但父母用心的教育仍然使羅比尼奧從小就遠離了毒品和槍支。羅比尼奧至今仍保存著一張20世紀50年代桑托斯隊的全家福照片,在那張黑白的平面上,球王貝利正顯露著燦爛的笑容,而也正是貝利首先發現了羅比尼奧與自己的相似之處。在羅比尼奧13歲加入桑托斯的少年隊時,球王便注意到了這位天才新星的過人才華。 2002年,18歲的羅比尼奧開始爆發。進入一線隊的首個賽季,他便以29場比賽中的9粒進球,與隊友迭戈聯袂為桑托斯隊奪得了巴西冠軍;而羅比尼奧那套被稱為的蹬車式盤球表演,更是成為了其商標式的傳奇動作。記得當年年底對壘科林西安隊的關鍵戰役中,羅比尼奧以眼花繚亂的連續7記「踩單車」,令對方後衛付出了禁區內犯規的沉重代價———數小時後一洋之隔的馬德里,齊達內正神情興奮地向隊友描述著電視轉播中見到的驚人情景,「齊祖顯然已經忘記了訓練,那天他腦袋裡全是羅比尼奧的過人鏡頭。」卡洛斯說道,「一個新星就要誕生了。」 在迭戈年初遠走波爾圖之後,羅比尼奧成為了桑托斯隊的中流砥柱。獨挑大樑的他的表現也並未令人失望,在所參加的36場聯賽中,「新貝利」已經貢獻了21個進球,並於年中受到了勞倫斯獎年度最佳新人獎的提名。然而盡管其表現已吸引了眾多歐洲豪門排隊青睞,但家人仍然在羅比尼奧心中占據著首要位置:他不僅為自己的母親購置了豪華住宅,同時還使其他家庭成員在聖保羅過起了中產階級生活———然而最終令羅比尼奧沒有想到的是,過人的天賦也為他和他的家人招來了殺身之禍,引來了綁匪的綁架。在經過40天的拉鋸戰後,最終羅比尼奧的母親被綁匪釋放
麻煩採納,謝謝!
❽ 薩爾瓦多首都是哪裡有那些著名城市使用何種語言
薩爾瓦多位於中美洲北部,全稱為薩爾瓦共和國。「薩爾瓦多」在西班牙語中意為「救世主」。面積2.07萬平方千米。人口664萬,大部分為印歐混血種人。居民多信奉天主教。官方語言為西班牙語,土著語言有納華語。貨幣為科朗。首都聖薩爾瓦多(San Salvador)。
❾ 求有關航海家的資料
航海家 英語:Navigator
航海家指以海上探險為職業的人
中國的航海發展的很早,在秦朝時期就有3000童男童女東渡日本的故事
後來著名的有鑒真東渡
明朝時期的鄭和七下西洋更是創造了偉大的功績
明朝後期,政府腐敗,加只倭寇的騷擾,明朝政府開始了海禁.限制了中國航海業的發展
這時期歐洲的航海業發展起來,西班牙和葡萄牙成為當時海上的霸王
著名的航海家有
哥倫布 Christopher Columbus(1451-1506)
[編輯本段]成功的首航
8月初,出海的一切已准備就緒。一支將在大洋上航行的最赫赫有名的船隊停泊在西班牙西南的一個小海港帕洛斯港中。它包括哥倫布的旗艦聖瑪麗亞號和兩艘輕快帆船平塔號和尼娜號( la Pinta, la Niña y la Santa María)。三艘船大小各不相同,在船上裝有大炮,與當地土著居民做交易的物品以及6個月糧食和其他食品。旗艦「聖瑪利亞號」,重130噸,長約35米,甲板長18米,有3根桅桿,並備有角帆,由哥倫布任船長。第二艘是平塔號,船長是馬丁·賓森,重90噸,速度快,船體長度只有旗艦長度的一半。第三艘尼娜號,重約60噸左右,船長是馬丁的兄弟維森特·賓森。賓森兄弟也是做為投資者參加這次探險的,是否成功也與他們的切身利益緊相關聯。
最困難的工作是召募水手,隊員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哥倫布的朋友,傭人,也有好奇的官員們。相當一部分是以這次航行為條件特赦的犯人。這樣湊成了88人,其中包括一名懂阿拉伯語的語言學家。這是因為在那時人們認為所有語言的母語是阿拉伯語,所以這位語言學家是打算在會見中國大汗時充當翻譯的。
1492年8月3日,哥倫布率領船隊起錨出海了。那時沒有一點風,船帆無力地懸垂著,船隊緩緩地趁著落潮沿著廷托河駛出。
8月12日,船隊駛到了位於非洲近海的加那利群島。補充了木柴和供應品之後,9月6日,船隊離開加那利群島,由於所有的船員情緒都很好,所以沒有一個逃亡的。船隊乘著加那利群島附近常起的東北風朝正西方航行,根據哥倫布幾年前在這一帶航海的經驗,這種東北風是越洋駛向日本國最好的風向。
船隊順著偏東風日夜不停地航行著,有時一晝夜可以向西航行150多英里。可是日復一日,總是那空無一物的海面展現在人們面前。船員們過著單調的海上生活。從早到晚,船童每隔30分鍾報告一次根據沙漏得到的時間。船員每隔4小 時換一次班,由於在15世紀後期的小船上,只有船長和一兩名高級官員才有享受舒適的船艙和卧鋪的權力,所以不當班的船員只有懶洋洋地躺在甲板上閑聊,或縮在陰涼處好好地睡上一覺。
遠航開始的日子裡,哥倫布過得非常愉快,空氣清新的早晨,煦暖的午後和寧靜的大海給他帶來了巨大的喜悅。唯一使他焦慮不安的是海員們焦慮的心情。哥倫布在開始的時候就准備了兩本航海日誌。一本記錄他估計的每天駛過的實際距離,是秘密的;另一本記載的航程比實際航程小得多,是公開的,這樣是為了在航期拖長時,使船員們不致感到驚恐而失去信心。但是由於哥倫布總是把航速估計過高,所以他這本假日誌倒更接近於實際的情況。
雖然,兩個星期後,由於風向改變,航隊開始逆風而行,可這卻使哥倫布感到寬慰。在他的日記中這樣寫道:「我正需要這逆風,因為船員們很擔心這一帶海上以後永遠不會有適當的風向來送他們返回西班牙。」......
哥倫布一生中最愉悅的日子要算他回來後的幾個月,4月中旬他被召進宮,並且得到了將軍的封號,隆重的招待也大出哥倫布意料之外。哥倫布也因此成了風雲一時的英雄。
詹姆士庫克James Cook(1728-1779)
詹姆斯·庫克(James Cook)是英國的一位探險家、航海家和制圖學家。他由於進行了三次探險航行而聞名於世。通過這些探險考察,他給人們關於大洋,特別是太平洋的地理學知識增添了新的內容。他還被認為在通過改善船員的飲食,包括增加水果和蔬菜等來預防長期航行中出現的壞血病方面也有所貢獻。庫克船長在太平洋和南極洲的偉大的航行為世界科學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同時他也是第一位繪制澳大利亞東海岸海圖的人。
庫克於1728年10月27日出生於英國約克郡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里。18歲時,他在一家船主那裡找到一項工作並且到波羅的海作了幾次航行。當英法戰爭爆發時,他作為一名強壯的水手應徵到皇家海軍服役。不到一個月他被提升為大副。四年之後升為船長。1759年,他授權指揮一艘艦船參加了聖·勞倫斯河上的戰斗。1763年,戰爭結束之後,庫克作為縱帆船「格倫維爾」號的船長承擔了紐西蘭、拉布拉多和新斯科舍沿岸的調查工作。在四年多的時間里他取得了許多重要成果。這些成果後來由英國政府予以發表。
麥哲倫Ferdinand Magellan(1480-1521)
麥哲倫(全名:費迪南德•麥哲倫,葡萄牙語:Fernão de Magalhães;西班牙語:Fernando de Magallanes),葡萄牙著名的航海家和探險家,先後為葡萄牙(1505年~1512年)和西班牙(1519年~1521年)作航海探險。地點從西班牙出發,繞過南美洲,發現麥哲倫海峽,然後橫渡太平洋。雖在菲律賓被殺,但他的船隊依然繼續西航回到西班牙,完成史上第一次環球航行。被世界認為是第一個環球航行的人。他依次經過的大洋是: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
達.伽馬。葡萄牙人,(1497~1498)年,歐洲從海上直通印度的新航路。
葡萄牙航海家,從歐洲繞好望角到印度航海路線的開拓者。生於葡萄牙錫尼什,卒於印度科欽。青年時代參加過葡萄牙與西班牙的戰爭 ,後到葡宮廷任職 。1497年7月8日受葡萄牙國王派遣,率船從里斯本出發,尋找通向印度的海上航路,船經加那利群島,繞好望角,經莫三比克等地,於1498年5月20日到達印度西南部卡利卡特 。同年秋離開印度,於1499年9月9日回到里斯本。伽馬在1502~1503年和1524年又兩次到印度,後一次被任命為印度總督。伽馬通航印度,促進了歐亞貿易的發展。在1869年蘇伊士運河通航前,歐洲對印度洋沿岸各國和中國的貿易 ,主要通過這條航路。這條航路的通航也是葡萄牙和歐洲其他國家在亞洲從事殖民活動的開端。
鄭和(明洪武四年1371年—宣德八年1433年)
1371年(洪武四年辛亥)馬三保出生於雲南昆陽州(今晉寧縣)寶山鄉和代村。
1382年(洪武十五年壬戌) 11歲 明軍征雲南。馬和父親馬哈只去世。馬三保被擄入明營,遭宮刑迫害。
1390年(洪武二十三年庚午) 19歲馬三保被燕王朱棣看中,選入燕王府服役。
1404年(永樂二年 甲申) 33歲 馬三保因戰功顯赫,獲成祖賜姓"鄭"的殊榮,從此改稱鄭和,並擢拔為內官監太監。
1405年7月11日(永樂三年六月十五 乙酉) 34歲 奉成祖命,鄭和從南京龍江港起航,經太倉出海,偕王景弘率27800人第一次下西洋,永樂五年九月初二(1407年10月2日)回國。
1407年10月13(永樂五年九月十三 丁亥) 36歲 回國後,立即與王景弘、侯顯等率船隊第二次下西洋,到達汶萊,泰國,柬埔寨,印度等地。
1409年(永樂七年 己丑) 38歲 九月又偕王景弘、費信等第三次下西洋。
1413年(永樂十一年 癸己) 42歲 偕馬歡等人率船隊第四次下西洋。
1417年(永樂十五年 丁酉) 46歲 鄭和率船隊第五次下西洋。
1421年(永樂十九年 辛丑) 50歲 偕王景弘、馬歡等人率船隊第六次下西洋。
1431年(宣德六年 辛亥) 60歲 鄭和偕王景弘、馬歡、費信、鞏珍等率船隊27550人第七次下西洋。
1433年(宣德八年 癸丑) 62歲 鄭和於歸國途中,積勞成疾,在古里(今印度卡利卡特)病逝。七月船隊回國,宣宗賜葬南京牛首山南麓。
德雷克(英國偉大的航海家)
探險航海生涯
1568年,德雷克和他的表兄約翰•霍金斯帶領五艘販奴船前往墨西哥,由於受到風暴襲擊,船隻受到嚴重損壞,起先,西班牙總督同意他們進港修理,但在幾天後突然下令攻擊,將英國船員全部處死,僅有德雷克和霍金斯逃離虎口,撿了一條命,德雷克不明白為什麼西班牙要屠殺無辜的商人,更想不通的是新大陸的財富憑什麼只要西班牙才能享受。從此以後他就有了一顆仇恨西班牙的心,他發誓在有生之年一定要向西班牙復仇,就此確定了其一生的軌跡。
1572年,德雷克召集了一批人乘坐小船偷偷橫渡大西洋,躲進了巴拿馬地峽,像當年的探險家一樣,橫穿了美洲大陸,第一次見到了浩瀚的太平洋,在南美叢林里他們蹲守了近一個月後,搶劫了運送黃金的騾隊,又搶下了幾艘西班牙大帆船,成功的返回了英國成為了英雄,這次行動的意義並不僅僅在於獲得黃金,更重要的是德雷克證明了西班牙人並不是不可侵犯的,他受到女王的召見,並很快成為了女王的親信。(女王下令招納志士專門劫持西班牙商船,德雷克是第一個參加的人)
1577年,他再次從英國出發,乘著旗艦「金鹿」號直奔美洲沿岸,一路打劫西班牙商船,西班牙人做夢也想不到,竟然有人敢在「自家後院胡鬧」,當他們派出軍艦追擊時,德雷克早已逃往南方,但由於西班牙的封鎖,他無法通過狹窄的麥哲倫海峽,在一次猛烈的風暴中,「金鹿」號同船隊其它夥伴失散了,被向南吹了5°之多,來到了西班牙人也未曾到過的地方,自從麥哲倫海峽被發現以來人們一直認為海峽以南的火地島就是傳說中的南方大陸的一部分,但此時呈現在德雷克面前的是一片汪洋大海,德雷克被這意外的發現驚呆了,他很高興的向大家宣布「傳說中的南方大陸是不存在的,即使存在,也一定是在南方更寒冷的地方,」(直到今天我們還稱這片廣闊的水域為「德雷克海峽」),但德雷克卻一直向西橫渡了太平洋。1579年7月23日,他到達了馬里亞納群島,8月22日穿過北回歸線,9月26日回到了闊別已久的普利茅斯港,再次成為了「民眾的英雄」,這次航行是繼麥哲倫之後的第二次環球航行,但德雷克卻是第一個自始至終指揮環球航行的船長(眾所周知,麥哲倫在菲律賓被土人做成三明治吃掉了)。德雷克帶回了數以噸計的黃金白銀,豐富了女王的腰包,更重要的是德雷克為英國開辟了一條新航路,大大促進了英國航海業的發展,而且他還發現了寬闊的德雷克海峽,自此以後,太平洋再也不是西班牙的海了,做為一個探險家德雷克的業績到此為止,但作為海戰史上著名的海戰專家,他的冒險才剛剛開始。1587年,英國女王伊麗莎白處死了親西班牙的蘇格蘭女王瑪麗,西班牙對英宣戰,積怨已久的兩國終於拔劍相向,但當時,英國海軍還非常弱小,僅有三十四艘戰艦,根本無力與西葡聯盟作戰,危機時刻,德雷克帶領著25隻海盜船趕到了。沿著西班牙的海岸,德雷克開始「外科手術式的清洗」在加的斯港外他擊沉了36艘西班牙補給艦,接著又沖進加的斯港擊沉了33艘西班牙船隻,5月15日,德雷克艦隊突襲里斯本附近的舶錨地,在混亂中千百艘船隻相撞沉沒,損失無以估量。接著,他又攻佔了聖維森特角要塞,扼住了地中海的咽喉,在回國的路上,他又打劫了西班牙國王菲利普二世的私人運寶船,搶到了價值11萬鎊的財富。由於這一系列的行動,戰爭至少延後了一年,從而為英國爭取到了寶貴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