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二戰日本為什麼要攻佔菲律賓
首先是資源,這個是日本軍隊發動侵略戰爭的本質目的--掠奪資源。其次菲律賓是美國的重要盟國和據點,既然太平洋戰爭的真正對手就是美國,當然不能放過這個機會打擊美國。最後,菲律賓地理位置很重要,佔領菲律賓才能更好的控制亞太地區通往印度洋的重要航道。
『貳』 二戰日軍佔領馬尼拉為什麼受歡迎
馬尼拉 ,美國的殖民地,在這里,美國人很不受當地人歡迎,而日本人佔領了馬尼拉,謊稱是解放,誤導當地人,所以很受歡迎,甚至有的人,在日本被打敗時,還認為日本是解放者
『叄』 二戰中損失重大的菲律賓,為何在戰後經濟一度能發展迅速
因為美國幫助了菲律賓。
因此,自接管菲律賓以來,美國一直在促進菲律賓的自治。 1934年,美國決定允許菲律賓獨立,但菲律賓認為獨立會損害他們的利益,因此它拒絕接受美國的善意。美國人別無選擇,因此為菲律賓設定了十年的過渡期,在這十年中菲律賓受到了特別照顧。過渡時期之後,菲律賓再次獨立。但是,過渡時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爆發,菲律賓被日本佔領,菲律賓的獨立進程被中斷。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人認為,根據與菲律賓達成的協議,他們的義務已經結束,因此他們要求菲律賓獨立。菲律賓別無選擇,只能在1946年宣布獨立。
『肆』 談談殖民統治對東南亞的影響
自15世紀末歐洲人開辟了到達東方的航線,確切地說,自1511年葡萄牙人越過印度洋, 占據了馬六甲之後,東南亞的歷史就中斷了自己原來的正常進程,改變了發展方向。到了現代,日本殖民主義的侵略又給了正在努力掙脫殖民枷鎖的東南亞人民以最後一擊。那麼,殖民主義到底給東南亞的歷史發展帶來了怎樣的影響?
對於殖民主義統治對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影響,一般作一分為二的評價,既看到其罪惡的一面,也應肯定其客觀上的進步作用。論到亞洲的殖民主義,則認為殖民主義者有「雙重使命」:一個是破壞性的使命,即消滅舊的亞洲式的社會;另一個是建設性的使命,即在亞洲為西方式的社會奠定物質基礎。大多東南亞國家,如柬埔寨、新加坡、越南等,曾長期以其北邊巨大鄰邦中國的儒家體系為模型建立政治統治,並在社會和文化領域內大量借用中國的事物,所以他們與西方擴張的沖突同中國有很多共同之處。他們也被殖民主義者突然和強勢闖入他們從前封閉的世界所震驚。與中國的情形一樣,他們尊奉儒家的皇帝和官僚體系,抵制入侵者的失敗給他們帶來了恥辱,並最終導致古老的文明生活架構體系完全崩潰。「像在中國一樣,這種崩潰導致了針對法國殖民統治的暴力革命以及對一種可行的社會和政治秩序的探求。」
而在這之中,西方殖民主義者大都在客觀上促使東南亞國家邁上資本主義的發展軌道, 而日本東方殖民者對東南亞國家的短暫征服則一度破壞了東南亞社會的發展進程。 ①
一、西方殖民主義客觀上的的建設性
19世紀末至20世紀40年代初是西方殖民者對東南亞進行殖民統治的時期。此時,資本輸出取代商品輸出成為主要的剝削手段,這是壟斷資本主義的殖民擴張時期。在這一時期,殖民列強已將世界各殖民地瓜分完畢,並展開了重新瓜分殖民地和勢力范圍的斗爭。進入20世紀初期。西方殖民國家已基本上將整個東南亞地區瓜分完畢。除暹羅(泰國)以外,東南亞國家均已淪為西方列強殖民地、保護國。
首先,不可否認,殖民主義統治的過程充滿了暴力和侵略擴張,是以「血與火」的文字載入人類編年史的,這在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中毫無進步可言, 有的只是消極的影響, 這主要①(美)皮特·N.斯特恩斯.全球文明史[M].中華書局,2006,4.
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 在殖民主義統治過程中, 土著居民受到殘酷的剝削或遭到殺害, 當地的古老文明遭到破壞,這些嚴重地阻礙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社會經濟的發展。其次, 在長期的殖民統治過程中, 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人民被長期捆綁在殖民主義者的戰車上, 致使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人民幾無安寧之日, 深受其害。再次,在長期的殖民統治過程中,殖民地半殖民地逐漸成為西方發達國家的附庸和原料供應地,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經濟畸形地、片面地發展著,這深深地影響了這些國家的歷史發展進程, 造成這些國家和地區至今仍長期落後。對於這一點, 西方殖民主義的統治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自西方各國為追求財富和爭霸世界而揭開地理大發現的序幕之後, 東南亞各國的歷史進程就與整個世界歷史進程緊密地聯系在一起。這場東、西方的正面碰撞深刻地影響到了東南亞各國社會的形成與發展。自16世紀起, 先是葡萄牙與西班牙在東南亞一些地區進行殖民統治, 隨後荷蘭、英國等西方殖民強國入侵東南亞。它們除了掠奪東南亞地區的各種經濟資源之外, 也為該地區帶來了西方的宗教、語言與社會文化習俗。作為強勢群體的西方殖民者, 在其殖民地大力推行各自的文化, 使西方文化在東南亞一些國家得到了廣泛傳播。來自西方的文化要素與當地原生的傳統和文化習俗相接觸後, 發生了某種程度的涵化現象。文化間的交流可以促進生產力較落後地區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但不幸的是, 發生在西方殖民國家與東南亞殖民地國家之間的文化交流與涵化, 接觸雙方並非處於平等的地位, 西方文化得以在東南亞大范圍內傳播, 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西方殖民國家強大的政治和軍事優勢, 故在這種東、西方文化間的交流和西方文化的傳播過程中充滿了齟齬與沖突。另外, 東南亞各國原有的族群多樣性和文化多樣性, 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劇了本國文化交流的復雜性與特殊性。面對西方強勢文化的沖擊, 東南亞國家的各族群由於經濟、政治和社會發展程度上的不一致, 對西方文化採取了不同的態度。在被西方國家殖民統治的時期, 東南亞國家各族群對西方宗教、語言等文化要素採取或接納或抵抗的策略, 也為日後東南亞各國的民族問題埋下了伏筆。
但是,從世界歷史的角度看,西方殖民主義的沖擊,包括打破民族壁壘,開拓世界市場、發展生產力等,是具有客觀進步意義的。筆者將以越南的情況為例進行說明。
當法國資本主義正在准備侵略越南時,越南的封建統治階級,更確切地說,就是阮朝封建集團,在戰勝了西山之後更加倒行逆施。他們竭力鞏固封建生產關系,並且企圖扼殺那在十八世紀中剛剛有了某些發展的新的生產力——資本主義。
在工業方面,阮氏封建集團壟斷了一些大的企業。一些鑄錢、制槍、造船工廠全部由朝廷的工部經營,大部分礦場都是由官吏們經營的,私人經營的礦場都被課以重稅。在各個手工工場,盡管沒有像歐洲封建國家那種方式的行會制度,但是由於存在著老闆與工人之間,師傅與學徒之間,專業村與其他村之間的關系,就使得工人的創造性和才幹不能得到發揮。由於農民貧困流離失所,沒有購買力,這就使得農村中的小手工業和其他副業都陷於停頓。①參見高志平:《論殖民主義統治對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影響》,湖北師范學院學報,2000(20). ①
此外,有一部分工業勞動力被皇官們征調去營建宮殿、陵園,使生產力遭到削弱。商業方面,阮朝的「重農抑商」政策已經鉗制了它的發展。一方面他們操縱了工業原料的專賣權,並制定許多條例來限制國內貿易,比如重稅,禁止集市等。這使各個地方之間的往來遭到阻難,導致度量衡不統一。由於地方割據更加使得國家市場不能集中和統一,對外貿易也同樣受到了限制。再者,到阮朝時,在稅制中改變了原來用貨幣納稅的辦法,取而代之以實物稅,並且繳納每個地方的特產,從而使得貨幣經濟也受到鉗制,工商業也不能發展。在農業方面,耕作技術仍然落後,千年來使用的犁耙仍然得不到改進。不僅如此,農民的私有經濟還是嚴重的遭到侵犯,土地多半集中在官僚地主手中,公田、公地被豪強壟斷,凡是肥沃的地方就被豪強占據,貧民僅得到貧瘠的土地而已。因為貧困,人們不得不背井離鄉到遠方求食,農民的逃荒使沃土變成了荒地。為了維持這種腐朽的社會制度,阮朝封建集團千方百計地來鞏固秩序,在這個時候,他們蔑視民族文化,甚至還企圖歪曲那些對他們不利的民族作品。
上述的情形使我們看到反動的封建生產關系,已經把越南社會鉗制到了極點,因此,國內的階級斗爭更加劇烈的爆發了。在法國侵略者侵佔越南之前,越南社會的資本主義因素正在萌芽,農民極其強大的反抗潛力正遭到阮朝反動封建主的扼殺。此時,歷史走向了另一轉折點,越南淪入法國資本主義手中,變成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
從越南的身上我們可以來微窺殖民主義對東南亞國家的影響。
從政治制度方面來看,雖然東南亞各國分屬不同的宗主國,但在殖民體制下,它們都形成了許多共同點,即權利相對集中,行政、司法、立法、軍事、外交等大權都掌握在總督或高級駐扎官手中,後者隸屬於宗主國的君王或內閣有關機構。在地方上,殖民者不同程度地利用或直接保留原來的統治階層和機構, 如部落酋長、封建貴族,以之作為加強統治的輔助工具。在種族關系較為復雜的地區,甚至採取分而治之的政策,坐收漁人之利。當然各宗主國的資本主義發展水平不同,各國都把自己國內的某些統治方式帶入殖民地,因而各殖民地的政制也有一些區別。如英國趨向於建立鬆散的聯邦制,而法國就較僵硬,實行所謂的「同化」政策, 美國在取代西班牙佔領菲律賓後,則實行民主改革, 按照美國憲法的原則在一個群島之國建立起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英國也在自己廣闊的屬地實行某些憲政改革。當然,這樣做的目的都是為了方便或加強自己對殖民地的影響和控制,而非為了提高東南亞人民的文明程度。
從經濟方面看,伴隨著宗主國的工業資本輸出,殖民地的自然經濟被徹底沖垮( 除了極其落後的山區) 完全納入了資本主義的世界經濟體系。殖民地的工商業不可避免地發展起來。鐵路、電報網四通八達,大中城市興起( 如新加坡港),經濟生活西方化勢不可擋。
與之相適應,東南亞各國的社會階級關系也發生了顯著變化。舊的勢力漸趨沒落, 新興的無產階級、資本家和小資產階級成為社會的主要成分。而隨著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東南亞也開始有了真正的民族覺醒,各種反對殖民主義、要求自治或獨立的民族運動甚至人民起義此起彼伏。
如果說馬克思關於英國資產階級在印度負有雙重使命的觀點在其它亞洲殖民地國家也
行得通的話,那麼,在東南亞,殖民主義在客觀上的建設性作用正是在這一時期得到了體現。然而, 這一過程尚未進行完畢, 就被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法西斯的炮火打斷了。 ①
二、日本殖民主義的破壞性
侵略東南亞是日本軍國主義的既定方針,在國內外許多學者看來,日本人所發動的戰爭從一開始就是一場掠奪性的侵略戰爭,絕非所謂的「大東亞聖戰」,而是百分之百的非正義戰爭。因此,對於日本佔領東南亞對這一地區發展的影響一般認為是負面的,這個戰爭所帶來的是經濟上的破壞與政治上的壓迫,無論是主觀上還是客觀上所起的作用都是消極的。
在評估日本殖民主義對東南亞的歷史影響時,我們必須看到,20世紀40年代的日本是法西斯化的軍事封建性的帝國主義國家,日本對殖民地的統治與西方殖民國家相比較,更為嚴酷和僵硬。依靠軍事壓迫的統治是日本殖民統治的一大特徵。另一方面,消除殖民地被壓迫民族的民族特性,實施同化政策即「日本人化政策」, 或稱「皇民化」政策, 也是日本帝國主義殖民統治的一大特徵。日本在二次大戰期間對東南亞的統治充分體現了上述特徵。日本在侵佔東南亞後,為了供應戰爭的緊急需求,將東南亞作為日本的重要資源供給地。因而, 經濟的榨取與掠奪,是日本統治東南亞殖民地的又一重要特徵。日本的佔領, 給東南亞各國人民帶來的是巨大的苦難與經濟的衰退。在評估日本統治的歷史作用時,我們不能簡單地套用馬克思關於殖民主義雙重歷史使命的論述,特別是在經濟方面, 要探索其積極的作用, 客觀上是不可能的。
如前所述,西方殖民者在征服東南亞的最後半個世紀里開始了其建設性使命。而日本從1942 年6月完成對東南亞的佔領到1945年年中開始從東南亞敗退,這3年時間日本能做些什麼, 並且事實上做了些什麼呢?
「大東亞共榮圈」是建立起來了,但這是日本對被佔領的國家人民進行法西斯統治和瘋狂掠奪的奴役圈。在政治上, 日本以「確立共存共榮的秩序」為幌子,自詡為東南亞各族人民的「解放者」和「保護者」,實際上是用日本的法西斯統治來代替西方國家的殖民統治。並且在實現這種「共存共榮的秩序」方面,東方殖民者的做法並不比西方遜色,令人發指的慘案數不勝數。所謂「新秩序」完全是靠刺刀和血光建立起來的。在經濟上,戰爭的需要決定了日本只能赤裸裸地、超經濟地掠奪東南亞的人力物力資源。這種榨取方針對東南亞各國工農礦業生產及人民生活造成的嚴重後果是不言而喻的。
無論如何,從總體上看,比起西方殖民者的作為,日本在東南亞是破壞有餘,根本談不上什麼建設。馬克思所說的建設性使命不是無條件地可以實現的。至於有人說日本人在客觀上打破了白人不可戰勝的神話,一些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民族解放運動等,也是根本站不住腳的。從戰後歷史發展來看, 日本對東南亞的影響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在政治上可謂微乎其微。雖然日本人的失敗並不等於西方殖民者的勝利——日本投降後, 西方殖民主義者①參見劉念波:《試論近現代東西方殖民主義對東南亞歷史的影響》,《徐州師范大學學報》,1999(3). ②參見梁志明:《論日本對東南亞的佔領及其影響(1941—1945)》,《世界歷史》,1995(4). ②
也紛紛被趕出了東南亞,但不可否認,東南亞邁向現代化的根基仍主要是西方殖民者奠定的, 盡管這根基不很牢靠並且也非西方殖民者的本意。
殖民主義對東南亞國家的影響是深遠的。不論是以殖民統治還是以非殖民化的方式,都深入影響到了東南亞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而從整體來看,在近現代歷史上,東西方殖民主義對東南亞歷史進程的作用、影響不盡相同。征服和掠奪是其共性,但西方殖民主義者大都在客觀上促使東南亞國家邁上資本主義的發展軌道,而日本東方殖民者對東南亞國家的短暫征服則一度破壞了東南亞社會的發展進程。
『伍』 二戰中,日軍為何想要攻佔菲律賓
菲律賓由7000多個大小島嶼組成,是太平洋和南中國海、印度洋交通要塞。最大島嶼呂宋島上有美國在遠東最大的軍事基地克拉克和甲米地。
日軍企圖攻佔菲律賓群島中的呂宋島馬尼拉和棉蘭老島達沃,將美軍逐出遠東,以支援對荷屬東印度群島的作戰,控制日本本土到南洋之間的海上交通線。
『陸』 1942年日軍如何佔領了菲律賓
菲律賓戰役
1941年12月8日—1942年5月7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太平洋戰爭中,日軍為粉碎美菲軍隊和美國亞洲艦隊,攫取資源豐富的美屬殖民地,給以後進攻荷屬印度和澳大利亞創造有利條件而實施的戰略性戰役。
菲律賓位於西太平洋,北望中國台灣,南臨荷屬東印度(今印度尼西亞),扼太平洋、南海和印度洋的交通要沖,戰略地位十分重要。美國在菲律賓的克拉克和甲米地建有亞洲最大的空軍、海軍軍事基地,構成日軍南進的障礙並威脅日本本土安全。日軍企圖攻佔菲律賓群島,奪取美軍事基地,控制日本本土與東南亞之間的海上交通線,為進攻荷屬東印度創造條件。日軍計劃以駐台灣的航空部隊實施航空火力突擊,消滅美駐菲航空兵主力,奪取制空權;同時先遣部隊在海軍支援下在呂宋島多點登陸並佔領機場,航空兵適時前移,以保障陸軍主力在林加延灣登陸並佔領馬尼拉;在南部佔領菲律賓第二大島棉蘭老島,隨後南北對進佔領菲律賓全部島嶼。
參加這次戰役的日軍有第14軍團(司令官本間雅晴中將)、海軍菲律賓戰役聯合編隊(司令為高橋伊望中將,巡洋艦10艘、驅逐艦29艘、航空母艦1艘和水上飛機母艦3艘)、陸軍航空兵第5兵團(司令為小冰英良中將,飛機200架)、海軍基地航空兵第11航空隊(司令為冢原二四三中將,飛機300架)以及約100艘運輸船和輔助船隻。在菲律賓群島的美菲集團計有13萬人(麥克阿瑟中將任司令,其中3.1萬美國人)和270多架飛機(其中可作戰的142架)。美國亞洲艦隊(司令為哈特上將,主要類型的戰斗艦艇45艘)協同該集團作戰。
戰役開始時,日軍陸海軍航空兵對美軍機場和甲米地(呂宋)海軍基地實施突然襲擊,於12月8—9日摧毀了美軍在陸地上的一半重型轟炸機和1/3以上的戰斗機,為登陸作戰創造了條件。美國亞洲艦隊的基本兵力駐菲律賓南部基地得以倖免。同日,日軍一部攻佔呂宋島以北的巴坦群島。日軍奪取了制空權後,乘呂宋地區幾乎沒有艦隊之機,派先遣部隊第48師田中支隊和菅野支隊(共約4000人)自12月10日起開始分別在呂宋島北部的阿帕里和維甘登陸並佔領機場。
12日,第16師木村支隊(約2500人)在呂宋島南部的黎牙實比登陸,佔領機場並進一步擴大戰果。自11日起,第5飛行集團逐漸轉移到呂宋島已佔機場,掩護地面部隊登陸和發展進攻。17日,美軍僅剩的17架B-17轟炸機撤到澳大利亞。從此,日軍完全掌握制海制空權。22日,日軍第48師主力在呂宋島西岸林加延灣登陸。24日,第16師在呂宋島東南部拉蒙灣登陸。至此,登陸日軍形成南北夾擊馬尼拉、圍殲美菲軍主力的有利態勢。26日,呂宋島守軍奉命撤往巴丹半島預設陣地和科雷希多島,准備長期抵抗。日軍從南北兩面進逼馬尼拉,但未能切斷美菲軍撤向巴丹半島的退路。次年1月2日,日軍佔領馬尼拉,並以一部兵力佔領甲米地和八打雁。戰役的主要目的業已達到。日軍還在棉蘭老島和霍洛島上陸。呂宋島上的美菲軍隊(79500人)撤向巴丹半島。
日軍認為菲律賓作戰大局已定,將海軍主力和第48師調往荷屬東印度,將第5飛行集團主力調往緬甸,而僅以第14集團軍的剩餘兵力清剿呂宋島。1月9日,日軍開始進攻巴丹半島,遭頑強抗擊。美菲軍與日軍展開激烈的山地戰、叢林戰和陣地戰。交戰中,木村支隊被圍,前來救援的日軍被殲1個營。月底,日軍因傷亡嚴重喪失攻擊力,被迫轉入防禦,戰局一度陷入膠著狀態。3月中旬,麥克阿瑟轉赴澳大利亞,留守美菲軍由溫賴特少將指揮。日軍得到第4師增援後實力增強,並以航空兵和炮兵轟擊美菲軍陣地。4月3日,日軍以第4師、第65旅為主力對巴丹半島再次發起進攻。雙方在叢林中展開殊死戰斗。美菲軍既無援兵又缺補給,在日軍猛烈攻擊下,巴丹半島守軍7.5萬人(其中美軍9300人)於4月9日投降。10日起,美菲軍戰俘被押往邦板牙省的聖費爾南多,途中數千人死於飢餓、疾病或被殺害,史稱"巴丹死亡行軍"。同日,日軍佔領米沙鄢群島等戰略要地。日軍攻佔巴丹半島後,對科雷希多島連續實施炮擊和轟炸。5月2日,日軍對該島實施火力准備,5日在炮火掩護下分左右兩路登陸,對島上要塞發起攻擊。1.5萬名美菲軍依託坑道工事抗擊,並組織敢死隊展開白刃戰。6日,日軍後續部隊投入戰斗,溫賴特率美菲軍余部投降。7日,日軍佔領該島。10日,駐棉蘭老島和北呂宋山區的美軍投降。18日,駐班乃島美軍停止抵抗。至此,日軍控制菲律賓全境。
點評:此戰,是日本陸海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實施的攻佔眾多群島的第一次大規模合同戰役。它證明奪取制空權和制海權對於登陸兵上陸的成功具有決定性意義。登陸兵先遣支隊迅速奪取敵基地和機場以及日本航空兵轉場至這些基地和機場,對保障主力順利上陸和繼續作戰起了促進作用。作戰中,日軍死傷約1.4萬人,損失飛機80餘架、艦船4艘;擊毀美菲軍飛機250餘架、各型作戰艦艇8艘、商船26艘(美軍資料為驅逐艦1艘、潛艇2艘、其他艦船2艘)。菲律賓的喪失使美軍在太平洋的戰略態勢急劇惡化
『柒』 日軍困守菲律賓時到底有多慘
日軍困守菲律賓時非常慘,他們沒有補給餓死了很多士兵,而且軍隊還爆發了傳染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