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火山噴發會引起地震嗎
由於火山活動時岩漿噴發沖擊或熱力作用而引起的地震,稱為火山地震。火山地震一般較小,數量約佔地震總數的7%左右。地震和火山往往存在關聯。火山爆發可能會激發地震,而發生在火山附近的地震也可能引起火山爆發。
火山:地殼之下100至150千米處,有一個「液態區」,區內存在著高溫、高壓下含氣體揮發性的熔融狀硅酸鹽物質,即岩漿。它一旦從地殼薄弱的地段沖出地表,就形成了火山。火山都出現在地殼中的斷裂帶。地球上的活火山百分之八十主要集中在環太平洋一帶和印度尼西亞向北經緬甸、喜馬拉雅山脈、中亞細亞到地中海一帶。
火山活動能噴出多種物質,一般有被爆破碎了的岩塊、碎屑和火山灰、熔岩流、水、各種水溶液、水蒸汽和碳、氫、氮、氟、硫等的氧化物以及碎屑物和火山灰混合的泥流等,還常噴射出可見或不可見的光、電、磁、聲和放射性物質等,這些物質有時能致人於死地,或使電、儀表等失靈,使飛機、輪船等失事。
由於火山活動時岩漿噴發沖擊或熱力作用而引起的地震,稱為火山地震。這類地
震可產生在火山噴發的前夕,亦可在火山噴發的同時。其特點是震源常限於火山活動地帶,一般深度不超過10公里的淺源地震,震級較大,多屬於沒有主震的地震群型,影響范圍小。
火山地震一般較小,為數不多,數量約佔地震總數的7%左右。地震和火山往往存在關聯,通常發生在板塊的生長邊界。火山爆發可能會激發地震,而發生在火山附近的地震也可能引起火山爆發。全球最大的火山地震帶是環太平洋地震帶。
據地質學家估計,大板塊每年可以移動1-6厘米距離。這個速度雖然很小,但經過億萬年後,地球的海陸面貌就會發生巨大的變化:當兩個板塊逐漸分離時,在分離處即可出現新的凹地和海洋;大西洋和東非大裂谷就是在兩塊大板塊發生分離時形成的。當兩個大板塊碰撞擠壓時,就可出現高山、高原,喜馬拉雅山就是三千多萬年前由南面的印度板塊和北面的亞歐板塊發生碰撞擠壓而形成的。地震、火山多發生在板塊和板塊的交界地帶,因地層構造發生變化,能量迅速釋放而形成。有時還會出現另一種情況:當兩個堅硬的板塊發生碰撞時,接觸部分的岩層還沒來得及發生彎曲變形,其中有一個板塊已經深深地插入另一個板塊的底部。由於碰撞的力量很大,插入部位很深,以至把原來板塊上的老岩層一直帶到高溫地幔中,最後被熔化了。而在板塊向地殼深處插入的部位,即形成了很深的海溝。西太平洋海底的一些大海溝就是這樣形成的。界兩大山帶屬最新板塊碰撞邊界,這些地區的地殼運動還沒有停止,板塊碰撞仍在繼續,因此這些地區現在還經常發生火山活動和地震。板塊俯沖邊界主要分布在太平洋西部,包括從阿留申群島經日本、菲律賓,一直到南太平洋的一系列島弧和它們東面的海溝,大洋板塊沿海溝向下俯沖和消亡。板塊增生邊界是指綿延於各大洋的海嶺(大洋中脊),地球深處的岩漿從這里上溢,使兩邊的板塊得到增生。板塊的增生地帶和消亡地帶也都是地殼的活動地帶,因而也是火山地震的多發地帶。
火山作用受到岩漿性質、地下岩漿庫內壓力、火山通道形狀、火山噴發環境(陸上或水下)等諸因素的影響,使得火山噴發具有下列類型。
1、裂隙式噴發
岩漿沿著地殼上巨大裂縫溢出地表,稱為裂隙式噴發。這類噴發沒有強烈的爆炸現象,噴出物多為基性熔漿,冷凝後往往形成覆蓋面積廣的熔岩台地。如分布於我國西南川滇黔三省交界地區的二迭紀峨眉山玄武岩和河北張家口以北的第三紀漢諾壩玄武岩都屬裂隙式噴發。現代裂隙式噴發主要分布於大洋底的洋中脊處,在大陸上只有冰島可見到此類火山噴發活動,故又稱為冰島型火山。
2、中心式噴發地下岩漿通過管狀火山通道噴出地表,稱為中心式噴發。這是現代火山活動的主要形式,又可細分為三種: 寧靜式:火山噴發時.只有大量熾熱的熔岩從火山口寧靜溢出,順著山坡緩緩流動,好象煮沸了的米湯從飯鍋里沸瀉出來一樣。溢出的以基性熔漿為主,熔漿溫度較高,粘度小,易流動。含氣體較少,無爆炸現象、夏威夷諸火山為其代表,又稱為夏威夷型。 爆烈式;火山爆發時,產生猛烈的爆炸,同時噴出大量的氣體和火山碎屑物質,噴出的熔漿以中酸性熔漿為主。1902年12月16日,西印度群島的培雷火山爆發就屬此類,也稱培雷型。 中間式: 屬於寧靜式和爆烈式噴發之間的過渡型.此種類型以中基性熔岩噴發為主。若有爆炸時,爆炸力也不大。可以連續幾個月,甚至幾年,長期平穩地噴發,並以伴有歇間性的爆發為特徵。以靠近義大利西海岸利帕里群島上的斯特朗博得火山為代表.該火山大約每隔2-3分鍾噴發一次,夜間在50公里以外仍可見火山噴發的光焰。故此又稱斯特朗博利式。
3、熔透式噴發
岩漿熔透地殼大面積地溢出地表,稱為熔透式噴發。這是一種古老的火山活動方式,現代已不存任。一些學者認為,在太古代時,地殼較薄,地下岩漿熱力較大,常造成熔透式岩漿噴出活動。
3月21日菲律賓中部民都洛地區21日傍晚發生里氏5.4級地震(也有說里氏5.8級),震中位於民都洛地區的盧邦島附近海底,震源深度為92公里。
3月22日日本本州島東部海域22日發生里氏6.6級地震,震中位於北緯37.2度、東經144.0度,震源深度26.5公里。
3月19日日本茨城縣北部發生里氏6.1級地震,震源深度約20公里。
3月17日南太平洋島國萬那杜附近海域當天發生里氏6.5級地震。震中位於首都維拉港西北77公里處,震源在海床以下26.6公里。
3月17日日本本州島東部海域發生的一起餘震震級達到里氏6.1級。震源深度25至30公里。當天已發生餘震10餘起。
3月11日日本東北部海域發生里氏9.0級地震並引發海嘯。
3月10日,雲南盈江發生里氏5.8級地震。[2]
3月21日菲律賓中部民都洛地區21日傍晚發生里氏5.4級地震(也有說里氏5.8級),震中位於民都洛地區的盧邦島附近海底,震源深度為92公里。
3月22日日本本州島東部海域22日發生里氏6.6級地震,震中位於北緯37.2度、東經144.0度,震源深度26.5公里。
3月19日日本茨城縣北部發生里氏6.1級地震,震源深度約20公里。
3月17日南太平洋島國萬那杜附近海域當天發生里氏6.5級地震。震中位於首都維拉港西北77公里處,震源在海床以下26.6公里。
3月17日日本本州島東部海域發生的一起餘震震級達到里氏6.1級。震源深度25至30公里。當天已發生餘震10餘起。
3月11日日本東北部海域發生里氏9.0級地震並引發海嘯。
3月10日,雲南盈江發生里氏5.8級地震
⑵ 火山地震的噴發類型
火山作用受到岩漿性質、地下岩漿庫內壓力、火山通道形狀、火山噴發環境(陸上或水下)等諸因素的影響,使得火山噴發具有下列類型。
1、裂隙式噴發
岩漿沿著地殼上巨大裂縫溢出地表,稱為裂隙式噴發。這類噴發沒有強烈的爆炸現象,噴出物多為基性熔漿,冷凝後往往形成覆蓋面積廣的熔岩台地。如分布於我國西南川滇黔三省交界地區的二迭紀峨眉山玄武岩和河北張家口以北的第三紀漢諾壩玄武岩都屬裂隙式噴發。現代裂隙式噴發主要分布於大洋底的洋中脊處,在大陸上只有冰島可見到此類火山噴發活動,故又稱為冰島型火山。
2、中心式噴發地下岩漿通過管狀火山通道噴出地表,稱為中心式噴發。這是現代火山活動的主要形式,又可細分為三種: 寧靜式:火山噴發時.只有大量熾熱的熔岩從火山口寧靜溢出,順著山坡緩緩流動,好象煮沸了的米湯從飯鍋里沸瀉出來一樣。溢出的以基性熔漿為主,熔漿溫度較高,粘度小,易流動。含氣體較少,無爆炸現象、夏威夷諸火山為其代表,又稱為夏威夷型。 爆烈式;火山爆發時,產生猛烈的爆炸,同時噴出大量的氣體和火山碎屑物質,噴出的熔漿以中酸性熔漿為主。1902年12月16日,西印度群島的培雷火山爆發就屬此類,也稱培雷型。 中間式: 屬於寧靜式和爆烈式噴發之間的過渡型.此種類型以中基性熔岩噴發為主。若有爆炸時,爆炸力也不大。可以連續幾個月,甚至幾年,長期平穩地噴發,並以伴有歇間性的爆發為特徵。以靠近義大利西海岸利帕里群島上的斯特朗博得火山為代表.該火山大約每隔2-3分鍾噴發一次,夜間在50公里以外仍可見火山噴發的光焰。故此又稱斯特朗博利式。
3、熔透式噴發
岩漿熔透地殼大面積地溢出地表,稱為熔透式噴發。這是一種古老的火山活動方式,現代已不存任。一些學者認為,在太古代時,地殼較薄,地下岩漿熱力較大,常造成熔透式岩漿噴出活動。
3月21日菲律賓中部民都洛地區21日傍晚發生里氏5.4級地震(也有說里氏5.8級),震中位於民都洛地區的盧邦島附近海底,震源深度為92公里。
3月22日日本本州島東部海域22日發生里氏6.6級地震,震中位於北緯37.2度、東經144.0度,震源深度26.5公里。
3月19日日本茨城縣北部發生里氏6.1級地震,震源深度約20公里。
3月17日南太平洋島國萬那杜附近海域當天發生里氏6.5級地震。震中位於首都維拉港西北77公里處,震源在海床以下26.6公里。
3月17日日本本州島東部海域發生的一起餘震震級達到里氏6.1級。震源深度25至30公里。當天已發生餘震10餘起。
3月11日日本東北部海域發生里氏9.0級地震並引發海嘯。
3月10日,雲南盈江發生里氏5.8級地震。
3月21日菲律賓中部民都洛地區21日傍晚發生里氏5.4級地震(也有說里氏5.8級),震中位於民都洛地區的盧邦島附近海底,震源深度為92公里。
3月22日日本本州島東部海域22日發生里氏6.6級地震,震中位於北緯37.2度、東經144.0度,震源深度26.5公里。
3月19日日本茨城縣北部發生里氏6.1級地震,震源深度約20公里。
3月17日南太平洋島國萬那杜附近海域當天發生里氏6.5級地震。震中位於首都維拉港西北77公里處,震源在海床以下26.6公里。
3月17日日本本州島東部海域發生的一起餘震震級達到里氏6.1級。震源深度25至30公里。當天已發生餘震10餘起。
3月11日日本東北部海域發生里氏9.0級地震並引發海嘯。
3月10日,雲南盈江發生里氏5.8級地震。
地震時怎樣保護自己:
1.保護自身和家人的生命安全!地震時的劇烈搖動約1分鍾左右。請躲在結實的桌、台的下面或迅速跑進衛生間等處藏身,保護頭部。
2.發生地震時應立即關閉火源!如果起火應馬上滅火,以免火源使災害擴大!
3.不要慌亂地跑到室外或坐電梯逃生!請認真確認周圍情況以後,再從容行動。
4.混凝土建的公寓有時會因為地震的搖動而使房門歪斜打不開。要打開門以確保出口。
5.在室外時應保護頭部,躲開危險的物體!在室外遇到地震時,應注意避開高大的建築物,注意圍牆倒塌,窗戶玻璃或招牌等落下。
6.在百貨店、劇場等地應按照工作人員指示採取冷靜行動!
7.汽車靠左停車,在管制區域內禁止行車!請根據汽車收音機的信息行動。
8.注意山崩、崖塌、海嘯!處在山崩、崖塌、海嘯等危險區域時,應立即避難。
9.徒步避難,在高層建築里應從樓梯或緊急通道走下,攜帶的物品應控制在最小程度!
⑶ 日本投降後,哪個士兵在荒島堅持了30年
我們都知道,日本在二戰期間給我國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日本投降後,竟然有一位士兵在野外竟然堅持戰斗30年不投降。他是誰?在三十年中,他是如何在野外生活30年的。在這個章節中,我們見證一個比荒野求生中貝爺還強的人物。
盧邦島
盧邦島是菲律賓一個小島,位於呂宋島、民都洛島之間,面積400多平方公里。因為扼守馬尼拉灣,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南部是茂密的熱帶雨林、連綿的群山,北部有菲律賓空軍機場,美軍早在這里建有雷達站。島上還有不足兩萬人的原居居民,有少量的開墾耕地,出海捕魚,過著半農半漁的生活。島上自然資源極其富饒,很容易得到食物。小野田後來在回憶錄中說“即使穿著襯衣、光著腳也能生活”。
隨著美軍在太平洋進入戰略反攻階段,攻佔了呂宋島之後,又登陸了盧邦島,大部分日軍不是戰死、就是投降,小野田所在的部隊被打散,只剩下了小野田、島田莊一、小冢金七、赤津勇一等四人,開啟了長達數十年的游擊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