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看菲律賓 > 菲律賓哪裡有cpu

菲律賓哪裡有cpu

發布時間:2022-08-20 10:03:40

㈠ 關於CPU的問題

核心(Die)又稱為內核,是CPU最重要的組成部分。CPU中心那塊隆起的晶元就是核心,是由單晶硅以一定的生產工藝製造出來的,CPU所有的計算、接受/存儲命令、處理數據都由核心執行。各種CPU核心都具有固定的邏輯結構,一級緩存、二級緩存、執行單元、指令級單元和匯流排介面等邏輯單元都會有科學的布局。

為了便於CPU設計、生產、銷售的管理,CPU製造商會對各種CPU核心給出相應的代號,這也就是所謂的CPU核心類型。

不同的CPU(不同系列或同一系列)都會有不同的核心類型(例如Pentium 4的Northwood,Willamette以及K6-2的CXT和K6-2+的ST-50等等),甚至同一種核心都會有不同版本的類型(例如Northwood核心就分為B0和C1等版本),核心版本的變更是為了修正上一版存在的一些錯誤,並提升一定的性能,而這些變化普通消費者是很少去注意的。每一種核心類型都有其相應的製造工藝(例如0.25um、0.18um、0.13um以及0.09um等)、核心面積(這是決定CPU成本的關鍵因素,成本與核心面積基本上成正比)、核心電壓、電流大小、晶體管數量、各級緩存的大小、主頻范圍、流水線架構和支持的指令集(這兩點是決定CPU實際性能和工作效率的關鍵因素)、功耗和發熱量的大小、封裝方式(例如S.E.P、PGA、FC-PGA、FC-PGA2等等)、介面類型(例如Socket 370,Socket A,Socket 478,Socket T,Slot 1、Socket 940等等)、前端匯流排頻率(FSB)等等。因此,核心類型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CPU的工作性能。

一般說來,新的核心類型往往比老的核心類型具有更好的性能(例如同頻的Northwood核心Pentium 4 1.8A GHz就要比Willamette核心的Pentium 4 1.8GHz性能要高),但這也不是絕對的,這種情況一般發生在新核心類型剛推出時,由於技術不完善或新的架構和製造工藝不成熟等原因,可能會導致新的核心類型的性能反而還不如老的核心類型的性能。例如,早期Willamette核心Socket 423介面的Pentium 4的實際性能不如Socket 370介面的Tualatin核心的Pentium III和賽揚,現在的低頻Prescott核心Pentium 4的實際性能不如同頻的Northwood核心Pentium 4等等,但隨著技術的進步以及CPU製造商對新核心的不斷改進和完善,新核心的中後期產品的性能必然會超越老核心產品。

CPU核心的發展方向是更低的電壓、更低的功耗、更先進的製造工藝、集成更多的晶體管、更小的核心面積(這會降低CPU的生產成本從而最終會降低CPU的銷售價格)、更先進的流水線架構和更多的指令集、更高的前端匯流排頻率、集成更多的功能(例如集成內存控制器等等)以及雙核心和多核心(也就是1個CPU內部有2個或更多個核心)等。CPU核心的進步對普通消費者而言,最有意義的就是能以更低的價格買到性能更強的CPU。

在CPU漫長的歷史中伴隨著紛繁復雜的CPU核心類型,以下分別就Intel CPU和AMD CPU的主流核心類型作一個簡介。主流核心類型介紹(僅限於台式機CPU,不包括筆記本CPU和伺服器/工作站CPU,而且不包括比較老的核心類型)。

INTEL CPU的核心類型

Northwood
這是目前主流的Pentium 4和賽揚所採用的核心,其與Willamette核心最大的改進是採用了0.13um製造工藝,並都採用Socket 478介面,核心電壓1.5V左右,二級緩存分別為128KB(賽揚)和512KB(Pentium 4),前端匯流排頻率分別為400/533/800MHz(賽揚都只有400MHz),主頻范圍分別為2.0GHz到2.8GHz(賽揚),1.6GHz到2.6GHz(400MHz FSB Pentium 4),2.26GHz到3.06GHz(533MHz FSB Pentium 4)和2.4GHz到3.4GHz(800MHz FSB Pentium 4),並且3.06GHz Pentium 4和所有的800MHz Pentium 4都支持超線程技術(Hyper-Threading Technology),封裝方式採用PPGA FC-PGA2和PPGA。按照Intel的規劃,Northwood核心會很快被Prescott核心所取代。

Prescott
這是Intel最新的CPU核心,目前還只有Pentium 4而沒有低端的賽揚採用,其與Northwood最大的區別是採用了0.09um製造工藝和更多的流水線結構,初期採用Socket 478介面,以後會全部轉到LGA 775介面,核心電壓1.25-1.525V,前端匯流排頻率為533MHz(不支持超線程技術)和800MHz(支持超線程技術),主頻分別為533MHz FSB的2.4GHz和2.8GHz以及800MHz FSB的2.8GHz、3.0GHz、3.2GHz和3.4GHz,其與Northwood相比,其L1 數據緩存從8KB增加到16KB,而L2緩存則從512KB增加到1MB,封裝方式採用PPGA。按照Intel的規劃,Prescott核心會很快取代Northwood核心並且很快就會推出Prescott核心533MHz FSB的賽揚。

Smithfield
這是Intel公司的第一款雙核心處理器的核心類型,於2005年4月發布,基本上可以認為Smithfield核心是簡單的將兩個Prescott核心鬆散地耦合在一起的產物,這是基於獨立緩存的鬆散型耦合方案,其優點是技術簡單,缺點是性能不夠理想。目前Pentium D 8XX系列以及Pentium EE 8XX系列採用此核心。Smithfield核心採用90nm製造工藝,全部採用Socket 775介面,核心電壓1.3V左右,封裝方式都採用PLGA,都支持硬體防病毒技術EDB和64位技術EM64T,並且除了Pentium D 8X5和Pentium D 820之外都支持節能省電技術EIST。前端匯流排頻率是533MHz(Pentium D 8X5)和800MHz(Pentium D 8X0和Pentium EE 8XX),主頻范圍從2.66GHz到3.2GHz(Pentium D)、3.2GHz(Pentium EE)。Pentium EE和Pentium D的最大區別就是Pentium EE支持超線程技術而Pentium D則不支持。Smithfield核心的兩個核心分別具有1MB的二級緩存,在CPU內部兩個核心是互相隔絕的,其緩存數據的同步是依靠位於主板北橋晶元上的仲裁單元通過前端匯流排在兩個核心之間傳輸來實現的,所以其數據延遲問題比較嚴重,性能並不盡如人意。按照Intel的規劃,Smithfield核心將會很快被Presler核心取代。

Cedar Mill
這是Pentium 4 6X1系列和Celeron D 3X2/3X6系列採用的核心,從2005末開始出現。其與Prescott核心最大的區別是採用了65nm製造工藝,其它方面則變化不大,基本上可以認為是Prescott核心的65nm製程版本。Cedar Mill核心全部採用Socket 775介面,核心電壓1.3V左右,封裝方式採用PLGA。其中,Pentium 4全部都為800MHz FSB、2MB二級緩存,都支持超線程技術、硬體防病毒技術EDB、節能省電技術EIST以及64位技術EM64T;而Celeron D則是533MHz FSB、512KB二級緩存,支持硬體防病毒技術EDB和64位技術EM64T,不支持超線程技術以及節能省電技術EIST。Cedar Mill核心也是Intel處理器在NetBurst架構上的最後一款單核心處理器的核心類型,按照Intel的規劃,Cedar Mill核心將逐漸被Core架構的Conroe核心所取代。

Presler
這是Pentium D 9XX和Pentium EE 9XX採用的核心,Intel於2005年末推出。基本上可以認為Presler核心是簡單的將兩個Cedar Mill核心鬆散地耦合在一起的產物,是基於獨立緩存的鬆散型耦合方案,其優點是技術簡單,缺點是性能不夠理想。Presler核心採用65nm製造工藝,全部採用Socket 775介面,核心電壓1.3V左右,封裝方式都採用PLGA,都支持硬體防病毒技術EDB、節能省電技術EIST和64位技術EM64T,並且除了Pentium D 9X5之外都支持虛擬化技術Intel VT。前端匯流排頻率是800MHz(Pentium D)和1066MHz(Pentium EE)。與Smithfield核心類似,Pentium EE和Pentium D的最大區別就是Pentium EE支持超線程技術而Pentium D則不支持,並且兩個核心分別具有2MB的二級緩存。在CPU內部兩個核心是互相隔絕的,其緩存數據的同步同樣是依靠位於主板北橋晶元上的仲裁單元通過前端匯流排在兩個核心之間傳輸來實現的,所以其數據延遲問題同樣比較嚴重,性能同樣並不盡如人意。Presler核心與Smithfield核心相比,除了採用65nm製程、每個核心的二級緩存增加到2MB和增加了對虛擬化技術的支持之外,在技術上幾乎沒有什麼創新,基本上可以認為是Smithfield核心的65nm製程版本。Presler核心也是Intel處理器在NetBurst架構上的最後一款雙核心處理器的核心類型,可以說是在NetBurst被拋棄之前的最後絕唱,以後Intel桌面處理器全部轉移到Core架構。按照Intel的規劃,Presler核心從2006年第三季度開始將逐漸被Core架構的Conroe核心所取代。

Yonah
目前採用Yonah核心CPU的有雙核心的Core Duo和單核心的Core Solo,另外Celeron M也採用了此核心,Yonah是Intel於2006年初推出的。這是一種單/雙核心處理器的核心類型,其在應用方面的特點是具有很大的靈活性,既可用於桌面平台,也可用於移動平台;既可用於雙核心,也可用於單核心。Yonah核心來源於移動平台上大名鼎鼎的處理器Pentium M的優秀架構,具有流水線級數少、執行效率高、性能強大以及功耗低等等優點。Yonah核心採用65nm製造工藝,核心電壓依版本不同在1.1V-1.3V左右,封裝方式採用PPGA,介面類型是改良了的新版Socket 478介面(與以前台式機的Socket 478並不兼容)。在前端匯流排頻率方面,目前Core Duo和Core Solo都是667MHz,而Yonah核心Celeron M是533MHz。在二級緩存方面,目前Core Duo和Core Solo都是2MB,而即Yonah核心Celeron M是1MB。Yonah核心都支持硬體防病毒技術EDB以及節能省電技術EIST,並且多數型號支持虛擬化技術Intel VT。但其最大的遺憾是不支持64位技術,僅僅只是32位的處理器。值得注意的是,對於雙核心的Core Duo而言,其具有的2MB二級緩存在架構上不同於目前所有X86處理器,其它的所有X86處理器都是每個核心獨立具有二級緩存,而Core Duo的Yonah核心則是採用了與IBM的多核心處理器類似的緩存方案----兩個核心共享2MB的二級緩存!共享式的二級緩存配合Intel的「Smart cache」共享緩存技術,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緩存數據同步,大幅度降低了數據延遲,減少了對前端匯流排的佔用。這才是嚴格意義上的真正的雙核心處理器!Yonah核心是共享緩存的緊密型耦合方案,其優點是性能理想,缺點是技術比較復雜。不過,按照Intel的規劃,以後Intel各個平台的處理器都將會全部轉移到Core架構,Yonah核心其實也只是一個過渡的核心類型,從2006年第三季度開始,其在桌面平台上將會被Conroe核心取代,而在移動平台上則會被Merom核心所取代。

Conroe
這是更新的Intel桌面平台雙核心處理器的核心類型,其名稱來源於美國德克薩斯州的小城市「Conroe」。Conroe核心於2006年7月27日正式發布,是全新的Core(酷睿)微架構(Core Micro-Architecture)應用在桌面平台上的第一種CPU核心。目前採用此核心的有Core 2 Duo E6x00系列和Core 2 Extreme X6x00系列。與上代採用NetBurst微架構的Pentium D和Pentium EE相比,Conroe核心具有流水線級數少、執行效率高、性能強大以及功耗低等等優點。Conroe核心採用65nm製造工藝,核心電壓為1.3V左右,封裝方式採用PLGA,介面類型仍然是傳統的Socket 775。在前端匯流排頻率方面,目前Core 2 Duo和Core 2 Extreme都是1066MHz,而頂級的Core 2 Extreme將會升級到1333MHz;在一級緩存方面,每個核心都具有32KB的數據緩存和32KB的指令緩存,並且兩個核心的一級數據緩存之間可以直接交換數據;在二級緩存方面,Conroe核心都是兩個內核共享4MB。Conroe核心都支持硬體防病毒技術EDB、節能省電技術EIST和64位技術EM64T以及虛擬化技術Intel VT。與Yonah核心的緩存機制類似,Conroe核心的二級緩存仍然是兩個核心共享,並通過改良了的Intel Advanced Smart Cache(英特爾高級智能高速緩存)共享緩存技術來實現緩存數據的同步。Conroe核心是目前最先進的桌面平台處理器核心,在高性能和低功耗上找到了一個很好的平衡點,全面壓倒了目前的所有桌面平台雙核心處理器,加之又擁有非常不錯的超頻能力,確實是目前最強勁的台式機CPU核心。

Allendale
這是與Conroe同時發布的Intel桌面平台雙核心處理器的核心類型,其名稱來源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南部的小城市「Allendale」。Allendale核心於2006年7月27日正式發布,仍然基於全新的Core(酷睿)微架構,目前採用此核心的有1066MHz FSB的Core 2 Duo E6x00系列,即將發布的還有800MHz FSB的Core 2 Duo E4x00系列。Allendale核心的二級緩存機制與Conroe核心相同,但共享式二級緩存被削減至2MB。Allendale核心仍然採用65nm製造工藝,核心電壓為1.3V左右,封裝方式採用PLGA,介面類型仍然是傳統的Socket 775,並且仍然支持硬體防病毒技術EDB、節能省電技術EIST和64位技術EM64T以及虛擬化技術Intel VT。除了共享式二級緩存被削減到2MB以及二級緩存是8路64Byte而非Conroe核心的16路64Byte之外,Allendale核心與Conroe核心幾乎完全一樣,可以說就是Conroe核心的簡化版。當然由於二級緩存上的差異,在頻率相同的情況下Allendale核心性能會稍遜於Conroe核心。

Merom
這是與Conroe同時發布的Intel移動平台雙核心處理器的核心類型,其名稱來源於以色列境內約旦河旁邊的一個湖泊「Merom」。Merom核心於2006年7月27日正式發布,仍然基於全新的Core(酷睿)微架構,這也是Intel全平台(台式機、筆記本和伺服器)處理器首次採用相同的微架構設計,目前採用此核心的有667MHz FSB的Core 2 Duo T7x00系列和Core 2 Duo T5x00系列。與桌面版的Conroe核心類似,Merom核心仍然採用65nm製造工藝,核心電壓為1.3V左右,封裝方式採用PPGA,介面類型仍然是與Yonah核心Core Duo和Core Solo兼容的改良了的新版Socket 478介面(與以前台式機的Socket 478並不兼容)或Socket 479介面,仍然採用Socket 479插槽。Merom核心同樣支持硬體防病毒技術EDB、節能省電技術EIST和64位技術EM64T以及虛擬化技術Intel VT。Merom核心的二級緩存機制也與Conroe核心相同,Core 2 Duo T7x00系列的共享式二級緩存為4MB,而Core 2 Duo T5x00系列的共享式二級緩存為2MB。Merom核心的主要技術特性與Conroe核心幾乎完全相同,只是在Conroe核心的基礎上利用多種手段加強了功耗控制,使其TDP功耗幾乎只有Conroe核心的一半左右,以滿足移動平台的節電需求。

AMD CPU的核心類型

Athlon XP的核心類型
Athlon XP有4種不同的核心類型,但都有共同之處:都採用Socket A介面而且都採用PR標稱值標注。

Thorton
採用0.13um製造工藝,核心電壓1.65V左右,二級緩存為256KB,封裝方式採用OPGA,前端匯流排頻率為333MHz。可以看作是屏蔽了一半二級緩存的Barton。

Barton
採用0.13um製造工藝,核心電壓1.65V左右,二級緩存為512KB,封裝方式採用OPGA,前端匯流排頻率為333MHz和400MHz。

新Duron的核心類型
AppleBred
採用0.13um製造工藝,核心電壓1.5V左右,二級緩存為64KB,封裝方式採用OPGA,前端匯流排頻率為266MHz。沒有採用PR標稱值標注而以實際頻率標注,有1.4GHz、1.6GHz和1.8GHz三種。

Athlon 64系列CPU的核心類型

Clawhammer
採用0.13um製造工藝,核心電壓1.5V左右,二級緩存為1MB,封裝方式採用mPGA,採用Hyper Transport匯流排,內置1個128bit的內存控制器。採用Socket 754、Socket 940和Socket 939介面。

Newcastle
其與Clawhammer的最主要區別就是二級緩存降為512KB(這也是AMD為了市場需要和加快推廣64位CPU而採取的相對低價政策的結果),其它性能基本相同。

Wincheste
Wincheste是比較新的AMD Athlon 64CPU核心,是64位CPU,一般為939介面,0.09微米製造工藝。這種核心使用200MHz外頻,支持1GHyperTransprot匯流排,512K二級緩存,性價比較好。Wincheste集成雙通道內存控制器,支持雙通道DDR內存,由於使用新的工藝,Wincheste的發熱量比舊的Athlon小,性能也有所提升。

Troy
Troy是AMD第一個使用90nm製造工藝的Opteron核心。Troy核心是在Sledgehammer基礎上增添了多項新技術而來的,通常為940針腳,擁有128K一級緩存和1MB (1,024 KB)二級緩存。同樣使用200MHz外頻,支持1GHyperTransprot匯流排,集成了內存控制器,支持雙通道DDR400內存,並且可以支持ECC 內存。此外,Troy核心還提供了對SSE-3的支持,和Intel的Xeon相同,總的來說,Troy是一款不錯的CPU核心。

Venice
Venice核心是在Wincheste核心的基礎上演變而來,其技術參數和Wincheste基本相同:一樣基於X86-64架構、整合雙通道內存控制器、512KB L2緩存、90nm製造工藝、200MHz外頻,支持1GHyperTransprot匯流排。Venice的變化主要有三方面:一是使用了Dual Stress Liner (簡稱DSL)技術,可以將半導體晶體管的響應速度提高24%,這樣是CPU有更大的頻率空間,更容易超頻;二是提供了對SSE-3的支持,和Intel的CPU相同;三是進一步改良了內存控制器,一定程度上增加處理器的性能,更主要的是增加內存控制器對不同DIMM模塊和不同配置的兼容性。此外Venice核心還使用了動態電壓,不同的CPU可能會有不同的電壓。

SanDiego
SanDiego核心與Venice一樣是在Wincheste核心的基礎上演變而來,其技術參數和Venice非常接近,Venice擁有的新技術、新功能,SanDiego核心一樣擁有。不過AMD公司將SanDiego核心定位到頂級Athlon 64處理器之上,甚至用於伺服器CPU。可以將SanDiego看作是Venice核心的高級版本,只不過緩存容量由512KB提升到了1MB。當然由於L2緩存增加,SanDiego核心的內核尺寸也有所增加,從Venice核心的84平方毫米增加到115平方毫米,當然價格也更高昂。

Orleans
這是2006年5月底發布的第一種Socket AM2介面單核心Athlon 64的核心類型,其名稱來源於法國城市奧爾良(Orleans)。Manila核心定位於桌面中端處理器,採用90nm製造工藝,支持虛擬化技術AMD VT,仍然採用1000MHz的HyperTransport匯流排,二級緩存為512KB,最大亮點是支持雙通道DDR2 667內存,這是其與只支持單通道DDR 400內存的Socket 754介面Athlon 64和只支持雙通道DDR 400內存的Socket 939介面Athlon 64的最大區別。Orleans核心Athlon 64同樣也分為TDP功耗62W的標准版(核心電壓1.35V左右)和TDP功耗35W的超低功耗版(核心電壓1.25V左右)。除了支持雙通道DDR2內存以及支持虛擬化技術之外,Orleans核心Athlon 64相對於以前的Socket 754介面和Socket 940介面的Athlon 64並無架構上的改變,性能並無多少出彩之處。

閃龍系列CPU的核心類型

Paris
Paris核心是Barton核心的繼任者,主要用於AMD的閃龍,早期的754介面閃龍部分使用Paris核心。Paris採用90nm製造工藝,支持iSSE2指令集,一般為256K二級緩存,200MHz外頻。Paris核心是32位CPU,來源於K8核心,因此也具備了內存控制單元。CPU內建內存控制器的主要優點在於內存控制器可以以CPU頻率運行,比起傳統上位於北橋的內存控制器有更小的延時。使用Paris核心的閃龍與Socket A介面閃龍CPU相比,性能得到明顯提升。

Palermo
Palermo核心目前主要用於AMD的閃龍CPU,使用Socket 754介面、90nm製造工藝,1.4V左右電壓,200MHz外頻,128K或者256K二級緩存。Palermo核心源於K8的Wincheste核心,新的E6步進版本已經支持64位。除了擁有與AMD高端處理器相同的內部架構,還具備了EVP、Cool『n』Quiet;和HyperTransport等AMD獨有的技術,為廣大用戶帶來更「冷靜」、更高計算能力的優秀處理器。由於脫胎與ATHLON64處理器,所以Palermo同樣具備了內存控制單元。CPU內建內存控制器的主要優點在於內存控制器可以以CPU頻率運行,比起傳統上位於北橋的內存控制器有更小的延時。

Manila
這是2006年5月底發布的第一種Socket AM2介面Sempron的核心類型,其名稱來源於菲律賓首都馬尼拉(Manila)。Manila核心定位於桌面低端處理器,採用90nm製造工藝,不支持虛擬化技術AMD VT,仍然採用800MHz的HyperTransport匯流排,二級緩存為256KB或128KB,最大亮點是支持雙通道DDR2 667內存,這是其與只支持單通道DDR 400內存的Socket 754介面Sempron的最大區別。Manila核心Sempron分為TDP功耗62W的標准版(核心電壓1.35V左右)和TDP功耗35W的超低功耗版(核心電壓1.25V左右)。除了支持雙通道DDR2之外,Manila核心Sempron相對於以前的Socket 754介面Sempron並無架構上的改變,性能並無多少出彩之處。

Athlon 64 X2系列雙核心CPU的核心類型

Manchester

這是AMD於2005年4月發布的在桌面平台上的第一款雙核心處理器的核心類型,是在Venice核心的基礎上演變而來,基本上可以看作是兩個Venice核心耦合在一起,只不過協作程度比較緊密罷了,這是基於獨立緩存的緊密型耦合方案,其優點是技術簡單,缺點是性能仍然不夠理想。Manchester核心採用90nm製造工藝,整合雙通道內存控制器,支持1000MHz的HyperTransprot匯流排,全部採用Socket 939介面。Manchester核心的兩個內核都獨立擁有512KB的二級緩存,但與Intel的Smithfield核心和Presler核心的緩存數據同步要依靠主板北橋晶元上的仲裁單元通過前端匯流排傳輸方式大為不同的是,Manchester核心中兩個內核的協作程度相當緊密,其緩存數據同步是依靠CPU內置的SRI(System Request Interface,系統請求介面)控制,傳輸在CPU內部即可實現。這樣一來,不但CPU資源佔用很小,而且不必佔用內存匯流排資源,數據延遲也比Intel的Smithfield核心和Presler核心大為減少,協作效率明顯勝過這兩種核心。不過,由於Manchester核心仍然是兩個內核的緩存相互獨立,從架構上來看也明顯不如以Yonah核心為代表的Intel的共享緩存技術Smart Cache。當然,共享緩存技術需要重新設計整個CPU架構,其難度要比把兩個核心簡單地耦合在一起要困難得多。

Toledo
這是AMD於2005年4月在桌面平台上的新款高端雙核心處理器的核心類型,它和Manchester核心非常相似,差別在於二級緩存不同。Toledo是在San Diego核心的基礎上演變而來,基本上可以看作是兩個San diego核心簡單地耦合在一起,只不過協作程度比較緊密罷了,這是基於獨立緩存的緊密型耦合方案,其優點是技術簡單,缺點是性能仍然不夠理想。Toledo核心採用90nm製造工藝,整合雙通道內存控制器,支持1000MHz的HyperTransprot匯流排,全部採用Socket 939介面。Toledo核心的兩個內核都獨立擁有1MB的二級緩存,與Manchester核心相同的是,其緩存數據同步也是通過SRI在CPU內部傳輸的。Toledo核心與Manchester核心相比,除了每個內核的二級緩存增加到1MB之外,其它都完全相同,可以看作是Manchester核心的高級版。

Windsor
這是2006年5月底發布的第一種Socket AM2介面雙核心Athlon 64 X2和Athlon 64 FX的核心類型,其名稱來源於英國地名溫莎(Windsor)。Windsor核心定位於桌面高端處理器,採用90nm製造工藝,支持虛擬化技術AMD VT,仍然採用1000MHz的HyperTransport匯流排,二級緩存方面Windsor核心的兩個內核仍然採用獨立式二級緩存,Athlon 64 X2每核心為512KB或1024KB,Athlon 64 FX每核心為1024KB。Windsor核心的最大亮點是支持雙通道DDR2 800內存,這是其與只支持雙通道DDR 400內存的Socket 939介面Athlon 64 X2和Athlon 64 FX的最大區別。Windsor核心Athlon 64 FX目前只有FX-62這一款產品,其TDP功耗高達125W;而Athlon 64 X2則分為TDP功耗89W的標准版(核心電壓1.35V左右)、TDP功耗65W的低功耗版(核心電壓1.25V左右)和TDP功耗35W的超低功耗版(核心電壓1.05V左右)。Windsor核心的緩存數據同步仍然是依靠CPU內置的SRI(System request interface,系統請求介面)傳輸在CPU內部實現,除了支持雙通道DDR2內存以及支持虛擬化技術之外,相對於以前的Socket 939介面Athlon 64 X2和雙核心Athlon 64 FX並無架構上的改變,性能並無多少出彩之處,其性能仍然不敵Intel即將於2006年7月底發布的Conroe核心Core 2 Duo和Core 2 Extreme。而且AMD從降低成本以提高競爭力方面考慮,除了Athlon 64 FX之外,已經決定停產具有1024KBx2二級緩存的所有Athlon 64 X2,只保留具有512KBx2二級緩存的Athlon 64 X2。

相關術語:

㈡ 電腦及電腦配件在中國的集中城市(主要在哪些地方生產)

主板國產集中在廣州,佛山和深圳那邊如富士通,華碩,七彩虹等其餘那種小廠和加工廠就更多了,如那個深圳的深圳寶安板卡一條街就比較出名但質量就不敢恭維了,華擎 一部分產品就是它代產的。顯卡深圳出的多,很多大廠都找它代工,如銘暄、盈通、昂達、七彩虹等。我們買的顯示器也有很多代工的也集中在廣州那邊,如BENQ由友達代工。江浙那邊比較集中。BENQ就在蘇州有廠。
CPU主要是馬來西亞和菲律賓或者哥斯大黎加的,國產的垃圾。

㈢ 現在世界都有哪些國家或地區能獨立製作電腦CPU

美國的有Intel公司\AMD公司\IBM公司\MOTOROLA 公司\NS(國民半導體公司)\TI(德州儀器)\ZILOG\還有以前的Cyrix公司.台灣的有威盛VIA公司,日本的有全美達\SONY公司,中國的有龍芯.

㈣ CPU內核的類型一

Penryn採用了45納米高-k製造技術(採用鉻合金高-K與金屬柵極晶體管設計),並對酷睿微體系結構進行了增強。跟65納米工藝相比,45納米高k製程技術可以將晶體管數量提高近2倍,如下一代英特爾酷睿2 四核處理器將採用8.2億個晶體管。藉助新發明的高-k金屬柵極晶體管技術,這8.2億個晶體管能夠以光速更高效地進行開關,晶體管切換速度提升了20% 以上,實現了更高的內核速度,並增加了每個時鍾周期的指令數。雙核處理器中的硅核尺寸為107平方毫米,比英特爾的65納米產品小了25%,大約僅為普通郵票的四分之一大小,為添加新的特性、實現更高性能提供了更多自由空間。同時,由於減少了漏電流,因而可以降低功耗,同英特爾現有的雙核處理器相比,新一代處理器能夠以相同甚至更低的功耗運行,如Penryn處理器的散熱設計功耗是,雙核為40瓦/65瓦/80瓦,四核是50瓦/80瓦/120瓦。
全新的特性:快速Raidix-16除法器、增強型虛擬化技術、更大的高速緩存、分離負載高速緩存增強、更高的匯流排速度、英特爾SSE4指令、超級Shuffle引擎、深層關機技術、增強型動態加速技術、插槽兼容等。這些新特性使得Penryn能在性能、功耗、數字媒體應用、虛擬化應用等方面得到提升,如跟當前的產品相比,採用1600MHz前端匯流排、3GHz的Penryn處理器可以提升性能約45%。
不再使用鉛作為原料
英特爾表示,其新一代處理器已經不再使用鉛作為原料,預計到2008年將停止使用鹵素。通過這些舉措,英特爾處理器對於環境的危害將大大降低。英特爾新型處理器的一個最大特點是採用了鉿,可以有效地解決電泄漏的問題,使處理器功耗效率提升了30%。隨著晶體管的體積不斷縮小,電泄漏也更加嚴重,導致處理器發熱和功耗過大的問題日益突出。從某種程度上講,電泄漏已經成為阻礙處理器性能進一步提升的瓶頸。
功耗最低25W
英特爾數字企業集團主管斯蒂芬·史密斯(Stephen Smith)表示,Penryn處理器的最大功耗不會超過120瓦。將於2008年第一季度上市的Penryn筆記本處理器的功耗為25瓦,而當前65納米筆記本處理器的功耗為35瓦。據史密斯稱,Penryn處理器加入了用於加速圖像處理和高清晰視頻編碼的新指令。同上一代產品相比,Penryn處理器的視頻和圖形性能有40%到60%的提升。得益於硬體的增強,虛擬機的性能也提升了75%。 Athlon XP有4種不同的核心類型,但都有共同之處:都採用Socket A介面而且都採用PR標稱值標注。
Thorton
採用0.13um製造工藝,核心電壓1.65V左右,二級緩存為256KB,封裝方式採用OPGA,前端匯流排頻率為333MHz。可以看作是屏蔽了一半二級緩存的Barton。
Barton
採用0.13um製造工藝,核心電壓1.65V左右,二級緩存為512KB,封裝方式採用OPGA,前端匯流排頻率為333MHz和400MHz。
新Duron的核心類型
AppleBred
採用0.13um製造工藝,核心電壓1.5V左右,二級緩存為64KB,封裝方式採用OPGA,前端匯流排頻率為266MHz。沒有採用PR標稱值標注而以實際頻率標注,有1.4GHz、1.6GHz和1.8GHz三種。 Clawhammer
採用0.13um製造工藝,核心電壓1.5V左右,二級緩存為1MB,封裝方式採用mPGA,採用Hyper Transport匯流排,內置1個128bit的內存控制器。採用Socket 754、Socket 940和Socket 939介面。
Newcastle
其與Clawhammer的最主要區別就是二級緩存降為512KB(這也是AMD為了市場需要和加快推廣64位CPU而採取的相對低價政策的結果),其它性能基本相同。
Wincheste
Wincheste是比較新的AMD Athlon 64CPU核心,是64位CPU,一般為939介面,0.09微米製造工藝。這種核心使用200MHz外頻,支持1GHyperTransprot匯流排,512K二級緩存,性價比較好。Wincheste集成雙通道內存控制器,支持雙通道DDR內存,由於使用新的工藝,Wincheste的發熱量比舊的Athlon小,性能也有所提升。
Troy
Troy是AMD第一個使用90nm製造工藝的Opteron核心。Troy核心是在Sledgehammer基礎上增添了多項新技術而來的,通常為940針腳,擁有128K一級緩存和1MB (1,024 KB)二級緩存。同樣使用200MHz外頻,支持1GHyperTransprot匯流排,集成了內存控制器,支持雙通道DDR400內存,並且可以支持ECC 內存。此外,Troy核心還提供了對SSE-3的支持,和Intel的Xeon相同,總的來說,Troy是一款不錯的CPU核心。
Venice
Venice核心是在Wincheste核心的基礎上演變而來,其技術參數和Wincheste基本相同:一樣基於X86-64架構、整合雙通道內存控制器、512KB L2緩存、90nm製造工藝、200MHz外頻,支持1GHyperTransprot匯流排。Venice的變化主要有三方面:一是使用了Dual Stress Liner (簡稱DSL)技術,可以將半導體晶體管的響應速度提高24%,這樣是CPU有更大的頻率空間,更容易超頻;二是提供了對SSE-3的支持,和Intel的CPU相同;三是進一步改良了內存控制器,一定程度上增加處理器的性能,更主要的是增加內存控制器對不同DIMM模塊和不同配置的兼容性。此外Venice核心還使用了動態電壓,不同的CPU可能會有不同的電壓。
SanDiego
SanDiego核心與Venice一樣是在Wincheste核心的基礎上演變而來,其技術參數和Venice非常接近,Venice擁有的新技術、新功能,SanDiego核心一樣擁有。不過AMD公司將SanDiego核心定位到頂級Athlon 64處理器之上,甚至用於伺服器CPU。可以將SanDiego看作是Venice核心的高級版本,只不過緩存容量由512KB提升到了1MB。當然由於L2緩存增加,SanDiego核心的內核尺寸也有所增加,從Venice核心的84平方毫米增加到115平方毫米,當然價格也更高昂。
Orleans
這是2006年5月底發布的第一種Socket AM2介面單核心Athlon 64的核心類型,其名稱來源於法國城市奧爾良(Orleans)。Manila核心定位於桌面中端處理器,採用90nm製造工藝,支持虛擬化技術AMD VT、1000MHz的HyperTransport匯流排,二級緩存為512KB,最大亮點是支持雙通道DDR2 667內存,這是其與只支持單通道DDR 400內存的Socket 754介面Athlon 64和只支持雙通道DDR 400內存的Socket 939介面Athlon 64的最大區別。Orleans核心Athlon 64同樣也分為TDP功耗 62W的標准版(核心電壓1.35V左右)和TDP功耗 35W的超低功耗版(核心電壓1.25V左右)。除了支持雙通道DDR2內存以及支持虛擬化技術之外,Orleans核心Athlon 64相對於以前的Socket 754介面和Socket 940介面的Athlon 64並無架構上的改變,性能並無多少出彩之處。 Paris
Paris核心是Barton核心的繼任者,主要用於AMD的閃龍,早期的754介面閃龍部分使用Paris核心。Paris採用90nm製造工藝,支持iSSE2指令集,一般為256K二級緩存,200MHz外頻。Paris核心是32位CPU,來源於K8核心,因此也具備了內存控制單元。CPU內建內存控制器的主要優點在於內存控制器可以以CPU頻率運行,比起傳統上位於北橋的內存控制器有更小的延時。使用Paris核心的閃龍與Socket A介面閃龍CPU相比,性能得到明顯提升。
Palermo
Palermo核心主要用於AMD的閃龍CPU,使用Socket 754介面、90nm製造工藝,1.4V左右電壓,200MHz外頻,128K或者256K二級緩存。Palermo核心源於K8的Wincheste核心,新的E6步進版本已經支持64位。除了擁有與AMD高端處理器相同的內部架構,還具備了EVP、Cool『n』Quiet;和HyperTransport等AMD獨有的技術,為廣大用戶帶來更「冷靜」、更高計算能力的優秀處理器。由於脫胎與ATHLON64處理器,所以Palermo同樣具備了內存控制單元。
Manila
這是2006年5月底發布的第一種Socket AM2介面Sempron的核心類型,其名稱來源於菲律賓首都馬尼拉(Manila)。Manila核心定位於桌面低端處理器,採用90nm製造工藝,不支持虛擬化技術AMD VT,仍然採用800MHz的HyperTransport匯流排,二級緩存為256KB或128KB,最大亮點是支持雙通道DDR2 667內存,是其與只支持單通道DDR 400內存的Socket 754介面Sempron的最大區別。Manila核心Sempron分為TDP功耗62W的標准版(核心電壓1.35V左右)和TDP功耗35W的超低功耗版(核心電壓1.25V左右)。除了支持雙通道DDR2之外,Manila核心Sempron相對於以前的Socket 754介面Sempron並無架構上的改變,性能並無多少出彩之處。 Manchester
這是AMD於2005年4月發布的在桌面平台上的第一款雙核心處理器的核心類型,是在Venice核心的基礎上演變而來,基本上可以看作是兩個Venice核心耦合在一起,只不過協作程度比較緊密罷了,這是基於獨立緩存的緊密型耦合方案,其優點是技術簡單,缺點是性能仍然不夠理想。Manchester核心採用90nm製造工藝,整合雙通道內存控制器,支持1000MHz的HyperTransprot匯流排,採用Socket 939介面。Manchester核心的兩個內核都獨立擁有512KB的二級緩存,但與Intel的Smithfield核心和Presler核心的緩存數據同步要依靠主板北橋晶元上的仲裁單元通過前端匯流排傳輸方式大為不同的是,Manchester核心中兩個內核的協作程度相當緊密,其緩存數據同步是依靠CPU內置的SRI(System Request Interface,系統請求介面)控制,傳輸在CPU內部即可實現。這樣一來,不但CPU資源佔用很小,而且不必佔用內存匯流排資源,數據延遲也比Intel的Smithfield核心和Presler核心大為減少,協作效率明顯勝過這兩種核心。不過,由於Manchester核心仍然是兩個內核的緩存相互獨立,從架構上來看也明顯不如以Yonah核心為代表的Intel的共享緩存技術Smart Cache。當然,共享緩存技術需要重新設計整個CPU架構,其難度要比把兩個核心簡單地耦合在一起要困難得多。
Toledo
這是AMD於2005年4月在桌面平台上的新款高端雙核心處理器的核心類型,它和Manchester核心非常相似,差別在於二級緩存不同。Toledo是在San Diego核心的基礎上演變而來,基本上可以看作是兩個San diego核心簡單地耦合在一起。Toledo核心採用90nm製造工藝,整合雙通道內存控制器,支持1000MHz的HyperTransprot匯流排,採用Socket 939介面。Toledo核心的兩個內核都獨立擁有1MB的二級緩存,與Manchester核心相同的是,其緩存數據同步也是通過SRI在CPU內部傳輸的。Toledo核心與Manchester核心相比,除了每個內核的二級緩存增加到1MB之外,其它都完全相同,可以看作是Manchester核心的高級版。
Windsor
這是2006年5月底發布的第一種Socket AM2介面雙核心Athlon 64 X2和Athlon 64 FX的核心類型,其名稱來源於英國地名溫莎(Windsor)。Windsor核心定位於桌面高端處理器,採用90nm製造工藝,支持虛擬化技術AMD VT,仍然採用1000MHz的HyperTransport匯流排,二級緩存方面Windsor核心的兩個內核仍然採用獨立式二級緩存,Athlon 64 X2每核心為512KB或1024KB,Athlon 64 FX每核心為1024KB。Windsor核心的最大亮點是支持雙通道DDR2 800內存,這是其與只支持雙通道DDR 400內存的Socket 939介面Athlon 64 X2和Athlon 64 FX的最大區別。Windsor核心Athlon 64 FX只有FX-62這一款產品,其TDP功耗高達125W;而Athlon 64 X2則分為TDP功耗89W的標准版(核心電壓1.35V左右)、TDP功耗65W的低功耗版(核心電壓1.25V左右)和TDP功耗35W的超低功耗版(核心電壓1.05V左右)。Windsor核心的緩存數據同步仍然是依靠CPU內置的SRI(System request interface,系統請求介面)傳輸在CPU內部實現,除了支持雙通道DDR2內存以及支持虛擬化技術之外,相對於以前的Socket 939介面Athlon 64 X2和雙核心Athlon 64 FX並無架構上的改變,性能並無多少出彩之處,其性能仍然不敵Intel即將於2006年7月底發布的Conroe核心Core 2 Duo和Core 2 Extreme。而且AMD從降低成本以提高競爭力方面考慮,除了Athlon 64 FX之外,已經決定停產具有1024KBx2二級緩存的所有Athlon 64 X2,只保留具有512KBx2二級緩存的Athlon 64 X2。

㈤ CPU核心類型的英特爾

這是Intel最新的CPU核心,如今還只有Pentium 4而沒有低端的賽揚採用,其與Northwood最大的區別是採用了0.09um製造工藝和更多的流水線結構,初期採用Socket 478介面,以後會全部轉到LGA 775介面,核心電壓1.25-1.525V,前端匯流排頻率為533MHz(不支持超線程技術)和800MHz(支持超線程技術),主頻分別為533MHz FSB的2.4GHz和2.8GHz以及800MHz FSB的2.8GHz、3.0GHz、3.2GHz和3.4GHz,其與Northwood相比,其L1 數據緩存從8KB增加到16KB,而L2緩存則從512KB增加到1MB,封裝方式採用PPGA。按照Intel的規劃,Prescott核心會很快取代Northwood核心並且很快就會推出Prescott核心533MHz FSB的賽揚。
Smithfield
這是Intel公司的第一款雙核心處理器的核心類型,於2005年4月發布,基本上可以認為Smithfield核心是簡單的將兩個Prescott核心鬆散地耦合在一起的產物,這是基於獨立緩存的鬆散型耦合方案,其優點是技術簡單,缺點是性能不夠理想。2005年之後Pentium D 8XX系列以及Pentium EE 8XX系列採用此核心。Smithfield核心採用90nm製造工藝,全部採用Socket 775介面,核心電壓1.3V左右,封裝方式都採用PLGA,都支持硬體防病毒技術EDB和64位技術EM64T,並且除了Pentium D 8X5和Pentium D 820之外都支持節能省電技術EIST。前端匯流排頻率是533MHz(Pentium D 8X5)和800MHz(Pentium D 8X0和Pentium EE 8XX),主頻范圍從2.66GHz到3.2GHz(Pentium D)、3.2GHz(Pentium EE)。Pentium EE和Pentium D的最大區別就是前者支持超線程技術而後者不支持。Smithfield核心的兩個核心分別具有1MB的二級緩存,在CPU內部兩個核心是互相隔絕的,其緩存數據的同步是依靠位於主板北橋晶元上的仲裁單元通過前端匯流排在兩個核心之間傳輸來實現的,所以其數據延遲問題比較嚴重,性能並不盡如人意。按照Intel的規劃,Smithfield核心將會很快被Presler核心取代。
Cedar Mill
這是Pentium 4 6X1系列和Celeron D 3X2/3X6系列採用的核心,從2005末開始出現。其與Prescott核心最大的區別是採用了65nm製造工藝,其它方面則變化不大,基本上可以認為是Prescott核心的65nm製程版本。Cedar Mill核心全部採用Socket 775介面,核心電壓1.3V左右,封裝方式採用PLGA。其中,Pentium 4全部都為800MHz FSB、2MB二級緩存,都支持超線程技術、硬體防病毒技術EDB、節能省電技術EIST以及64位技術EM64T;而Celeron D則是533MHz FSB、512KB二級緩存,支持硬體防病毒技術EDB和64位技術EM64T,不支持超線程技術以及節能省電技術EIST。Cedar Mill核心也是Intel處理器在NetBurst架構上的最後一款單核心處理器的核心類型,按照Intel的規劃,Cedar Mill核心將逐漸被Core架構的Conroe核心所取代。
Presler
這是Pentium D 9XX和Pentium EE 9XX採用的核心,Intel於2005年末推出。基本上可以認為Presler核心是簡單的將兩個Cedar Mill核心鬆散地耦合在一起的產物,是基於獨立緩存的鬆散型耦合方案,其優點是技術簡單,缺點是性能不夠理想。Presler核心採用65nm製造工藝,全部採用Socket 775介面,核心電壓1.3V左右,封裝方式都採用PLGA,都支持硬體防病毒技術EDB、節能省電技術EIST和64位技術EM64T,並且除了Pentium D 9X5之外都支持虛擬化技術Intel VT。前端匯流排頻率是800MHz(Pentium D)和1066MHz(Pentium EE)。與Smithfield核心類似,Pentium EE支持超線程技術而Pentium D則不支持,並且兩個核心分別具有2MB的二級緩存。在CPU內部兩個核心是互相隔絕的,其緩存數據的同步同樣是依靠位於主板北橋晶元上的仲裁單元通過前端匯流排在兩個核心之間傳輸來實現的,所以其數據延遲問題同樣比較嚴重,性能同樣並不盡如人意。Presler核心與Smithfield核心相比,除了採用65nm製程、每個核心的二級緩存增加到2MB和增加了對虛擬化技術的支持之外,在技術上幾乎沒有什麼創新,基本上可以認為是Smithfield核心的65nm製程版本。Presler核心也是Intel處理器在NetBurst架構上的最後一款雙核心處理器的核心類型,可以說是在NetBurst被拋棄之前的最後絕唱,以後Intel桌面處理器全部轉移到Core架構。按照Intel的規劃,Presler核心從2006年第三季度開始將逐漸被Core架構的Conroe核心所取代。
Yonah
採用Yonah核心CPU的有雙核心的Core Duo和單核心的Core Solo,另外Celeron M也採用了此核心,Yonah是Intel於2006年初推出的。這是一種單/雙核心處理器的核心類型,其在應用方面的特點是具有很大的靈活性,既可用於桌面平台,也可用於移動平台;既可用於雙核心,也可用於單核心。Yonah核心來源於移動平台上大名鼎鼎的處理器Pentium M的優秀架構,具有流水線級數少、執行效率高、性能強大以及功耗低等等優點。Yonah核心採用65nm製造工藝,核心電壓依版本不同在1.1V-1.3V左右,封裝方式採用PPGA,介面類型是改良了的新版Socket 478介面(與以前台式機的Socket 478並不兼容)。在前端匯流排頻率方面,為此Core Duo和Core Solo都是667MHz,而Yonah核心Celeron M是533MHz。在二級緩存方面,2006年Core Duo和Core Solo都是2MB,而即Yonah核心Celeron M是1MB。Yonah核心都支持硬體防病毒技術EDB以及節能省電技術EIST,並且多數型號支持虛擬化技術Intel VT。但其最大的遺憾是不支持64位技術,僅僅只是32位的處理器。值得注意的是,對於雙核心的Core Duo而言,其具有的2MB二級緩存在架構上不同於2006年之前所有X86處理器,其它的所有X86處理器都是每個核心獨立具有二級緩存,而Core Duo的Yonah核心則是採用了與IBM的多核心處理器類似的緩存方案----兩個核心共享2MB的二級緩存!共享式的二級緩存配合Intel的「Smart cache」共享緩存技術,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緩存數據同步,大幅度降低了數據延遲,減少了對前端匯流排的佔用。這才是嚴格意義上的真正的雙核心處理器!Yonah核心是共享緩存的緊密型耦合方案,其優點是性能理想,缺點是技術比較復雜。不過,按照Intel的規劃,以後Intel各個平台的處理器都將會全部轉移到Core架構,Yonah核心其實也只是一個過渡的核心類型,從2006年第三季度開始,其在桌面平台上將會被Conroe核心取代,而在移動平台上則會被Merom核心所取代。
Conroe
這是更新的Intel桌面平台雙核心處理器的核心類型,其名稱來源於美國德克薩斯州的小城市「Conroe」。Conroe核心於2006年7月27日正式發布,是全新的Core(酷睿)微架構(Core Micro-Architecture)應用在桌面平台上的第一種CPU核心。2006年以來採用此核心的有Core 2 Duo E6x00系列和Core 2 Extreme X6x00系列。與上代採用NetBurst微架構的Pentium D和Pentium EE相比,Conroe核心具有流水線級數少、執行效率高、性能強大以及功耗低等等優點。Conroe核心採用65nm製造工藝,核心電壓為1.3V左右,封裝方式採用PLGA,介面類型仍然是傳統的Socket 775。在前端匯流排頻率方面,2006年Core 2 Duo和Core 2 Extreme都是1066MHz,而頂級的Core 2 Extreme將會升級到1333MHz;在一級緩存方面,每個核心都具有32KB的數據緩存和32KB的指令緩存,並且兩個核心的一級數據緩存之間可以直接交換數據;在二級緩存方面,Conroe核心都是兩個內核共享4MB。Conroe核心都支持硬體防病毒技術EDB、節能省電技術EIST和64位技術EM64T以及虛擬化技術Intel VT。與Yonah核心的緩存機制類似,Conroe核心的二級緩存仍然是兩個核心共享,並通過改良了的Intel Advanced Smart Cache(英特爾高級智能高速緩存)共享緩存技術來實現緩存數據的同步。Conroe核心是目前最先進的桌面平台處理器核心,在高性能和低功耗上找到了一個很好的平衡點,全面壓倒了2006年的所有桌面平台雙核心處理器,加之又擁有非常不錯的超頻能力,確實是目前最強勁的台式機CPU核心。
Allendale
這是與Conroe同時發布的Intel桌面平台雙核心處理器的核心類型,其名稱來源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南部的小城市「Allendale」。Allendale核心於2006年7月27日正式發布,仍然基於全新的Core(酷睿)微架構,2006年採用此核心的有1066MHz FSB的Core 2 Duo E6x00系列,即將發布的還有800MHz FSB的Core 2 Duo E4x00系列。Allendale核心的二級緩存機制與Conroe核心相同,但共享式二級緩存被削減至2MB。Allendale核心仍然採用65nm製造工藝,和Conroe一樣,介面類型仍然是傳統的Socket 775,並且仍然支持硬體防病毒技術EDB、節能省電技術EIST和64位技術EM64T以及虛擬化技術Intel VT。除了共享式二級緩存被削減到2MB以及二級緩存是8路64Byte而非Conroe核心的16路64Byte之外,Allendale核心與Conroe核心幾乎完全一樣,可以說就是Conroe核心的簡化版。當然由於二級緩存上的差異,在頻率相同的情況下Allendale核心性能會稍遜於Conroe核心。
Merom
這是與Conroe同時發布的Intel移動平台雙核心處理器的核心類型,其名稱來源於以色列境內約旦河旁邊的一個湖泊「Merom」。Merom核心於2006年7月27日正式發布,仍然基於全新的Core(酷睿)微架構,這也是Intel全平台(台式機、筆記本和伺服器)處理器首次採用相同的微架構設計,採用此核心的有667MHz FSB的Core 2 Duo T7x00系列和Core 2 Duo T5x00系列。與桌面版的Conroe核心類似,Merom核心仍然採用65nm製造工藝,核心電壓為1.3V左右,封裝方式採用PPGA,介面類型仍然是與Yonah核心Core Duo和Core Solo兼容的改良了的新版Socket 478介面(與以前台式機的Socket 478並不兼容)或Socket 479介面,仍然採用Socket 479插槽。Merom核心同樣支持硬體防病毒技術EDB、節能省電技術EIST和64位技術EM64T以及虛擬化技術Intel VT。Merom核心的二級緩存機制也與Conroe核心相同,Core 2 Duo T7x00系列的共享式二級緩存為4MB,而Core 2 Duo T5x00系列的共享式二級緩存為2MB。Merom核心的主要技術特性與Conroe核心幾乎完全相同,只是在Conroe核心的基礎上利用多種手段加強了功耗控制,使其TDP功耗幾乎只有Conroe核心的一半左右,以滿足移動平台的節電需求。
Penryn
Penryn採用了45納米高-k製造技術(採用鉻合金高-K與金屬柵極晶體管設計),並對酷睿微體系結構進行了增強。跟65納米工藝相比,45納米高k製程技術可以將晶體管數量提高近2倍,如下一代英特爾酷睿2 四核處理器將採用8.2億個晶體管。藉助新發明的高-k金屬柵極晶體管技術,這8.2億個晶體管能夠以光速更高效地進行開關,晶體管切換速度提升了20% 以上,實現了更高的內核速度,並增加了每個時鍾周期的指令數。雙核處理器中的硅核尺寸為107平方毫米,比英特爾2006年發布的65納米產品小了25%,大約僅為普通郵票的四分之一大小,為添加新的特性、實現更高性能提供了更多自由空間。同時,由於減少了漏電流,因而可以降低功耗,同英特爾現有的雙核處理器相比,新一代處理器能夠以相同甚至更低的功耗運行,如Penryn處理器的散熱設計功耗是,雙核為40瓦/65瓦/80瓦,四核是50瓦/80瓦/120瓦。
Nehalem
簡單說來,Nehalem還是基本建立在Core微架構(Core Microarchitecture)的骨架上,外加增添了SMT、3層Cache、TLB和分支預測的等級化、IMC、QPI和支持DDR3等技術。
Westmere
英特爾公司到2010年將推出代號為Westmere的處理器,Westmere將是第二代Nehalem處理器,同樣是面向服務
器、工作站、高端桌面級PC市場。Westmere處理器將採用32納米的製造工藝,除了擁有6個核心外(核心代號Gulftown),還擁有12MB的三級緩存、而且同樣支持多線程技術,這樣的話 Westmere處理器將擁有6核心12線程。據來自PC Watch的消息稱,Westmere處理器還加入了La Grande SX技術(加強可信任執行技術)和新的AES-NI指令集。
Sandy Bridge
2009年(TICK時間),Intel處理器製程邁入32nm時代,2010年的TOCK時間,Intel推出代號為Sandy Bridge的處理器,該處理器採用32nm製程。Sandy Bridge(之前稱作Gesher)是Nehalem的繼任者,也是其工藝升級版,從45nm進化到32nm。Sandy Bridge將有八核心版本,二級緩存仍為512KB,但三級緩存將擴容至16MB。而Sandy Bridge最主要特點則是加入了game instrution AVX(Advanced Vectors Extensions)技術,也就是之前的VSSE。intel宣稱,使用AVX技術進行矩陣計算的時候將比SSE技術快90%。其重要性堪比1999年Pentium III引入SSE。
Ivy Bridge
2012年 4月24日,英特爾在北京召開第三代智能酷睿處理器Ivy Bridge發布會。首批處理器將包括一款移動版酷睿i7至尊版、六款全新智能酷睿i7處理器、六款酷睿i5處理器。與上一代Sandy Bridge相比,Ivy Bridge結合了22納米與3D晶體管技術,在大幅度提高晶體管密度的同時,核芯顯卡等部分性能甚至有了一倍以上的提升。
Haswell
Haswell架構是英特爾最新的CPU架構,當然,它也會和IVB一樣,繼承高端Core i7,中端Core i5/Core i3和低端奔騰、賽揚和Atom凌動市場。Haswell的桌面Core i7CPU將不會搭載核芯顯卡集顯。Haswell的最高端核芯顯卡GT3系列將會給移動版Core i7使用,而中端的GT2將會分配給Core i5。而最低端的Core i3和奔騰、賽揚和凌動將會搭載GT1。此外,Haswell將會使用LGA1150插座,無法和LGA1155替換。製程方面,將會繼續使用IVB的22nm製程。
全新的特性:快速Raidix-16除法器、增強型虛擬化技術、更大的高速緩存、分離負載高速緩存增強、更高的匯流排速度、英特爾SSE4指令、超級Shuffle引擎、深層關機技術、增強型動態加速技術、插槽兼容等。這些新特性使得Penryn能在性能、功耗、數字媒體應用、虛擬化應用等方面得到提升,如跟當前的產品相比,採用1600MHz前端匯流排、3GHz的Penryn處理器可以提升性能約45%。
不再使用鉛作為原料:英特爾表示,其新一代處理器已經不再使用鉛作為原料,預計到2008年將停止使用鹵素。通過這些舉措,英特爾處理器對於環境的危害將大大降低。英特爾新型處理器的一個最大特點是採用了鉿,可以有效地解決電泄漏的問題,使處理器功耗效率提升了30%。隨著晶體管的體積不斷縮小,電泄漏也更加嚴重,導致處理器發熱和功耗過大的問題日益突出。從某種程度上講,電泄漏已經成為阻礙處理器性能進一步提升的瓶頸。
功耗最低25W:英特爾數字企業集團主管斯蒂芬·史密斯(Stephen Smith)表示,Penryn處理器的最大功耗不會超過120瓦。將於2005年第一季度上市的Penryn筆記本處理器的功耗為25瓦,而當前65納米筆記本處理器的功耗為35瓦。據史密斯稱,Penryn處理器加入了用於加速圖像處理和高清晰視頻編碼的新指令。同上一代產品相比,Penryn處理器的視頻和圖形性能有40%到60%的提升。得益於硬體的增強,虛擬機的性能也提升了75%。
AMDAthlon XP的核心類型
Athlon XP有4種不同的核心類型,但都有共同之處:都採用Socket A介面而且都採用PR標稱值標注。
Thorton
採用0.13um製造工藝,核心電壓1.65V左右,二級緩存為256KB,封裝方式採用OPGA,前端匯流排頻率為333MHz。可以看作是屏蔽了一半二級緩存的Barton。
Barton
採用0.13um製造工藝,核心電壓1.65V左右,二級緩存為512KB,封裝方式採用OPGA,前端匯流排頻率為333MHz和400MHz。
新Duron的核心類型
AppleBred
採用0.13um製造工藝,核心電壓1.5V左右,二級緩存為64KB,封裝方式採用OPGA,前端匯流排頻率為266MHz。沒有採用PR標稱值標注而以實際頻率標注,有1.4GHz、1.6GHz和1.8GHz三種。
Athlon 64系列CPU的核心類型
Huro
採用65納米工藝,核心電壓1V,倍頻為8倍,介面為AM2(940)二級緩存512KB,單核心,主頻1650MHz,支持64位,此款為超低功耗CPU,在上網本及超薄本用的比較多,比如ThinkPad x100e等等
Clawhammer
採用0.13um製造工藝,核心電壓1.5V左右,二級緩存為1MB,封裝方式採用mPGA,採用Hyper Transport匯流排,內置1個128bit的內存控制器。採用Socket 754、Socket 940和Socket 939介面。
Newcastle
其與Clawhammer的最主要區別就是二級緩存降為512KB(這也是AMD為了市場需要和加快推廣64位CPU而採取的相對低價政策的結果),其它性能基本相同。
Wincheste
Wincheste是比較新的AMD Athlon 64CPU核心,是64位CPU,一般為939介面,0.09微米製造工藝。這種核心使用200MHz外頻,支持1GHyperTransprot匯流排,512K二級緩存,性價比較好。Wincheste集成雙通道內存控制器,支持雙通道DDR內存,由於使用新的工藝,Wincheste的發熱量比舊的Athlon小,性能也有所提升。
Troy
Troy是AMD第一個使用90nm製造工藝的Opteron核心。Troy核心是在Sledgehammer基礎上增添了多項新技術而來的,通常為940針腳,擁有128K一級緩存和1MB (1,024 KB)二級緩存。同樣使用200MHz外頻,支持1GHyperTransprot匯流排,集成了內存控制器,支持雙通道DDR400內存,並且可以支持ECC 內存。此外,Troy核心還提供了對SSE-3的支持,和Intel的Xeon相同,總的來說,Troy是一款不錯的CPU核心。
Venice
Venice核心是在Wincheste核心的基礎上演變而來,其技術參數和Wincheste基本相同:一樣基於X86-64架構、整合雙通道內存控制器、512KB L2緩存、90nm製造工藝、200MHz外頻,支持1GHyperTransprot匯流排。Venice的變化主要有三方面:一是使用了Dual Stress Liner (簡稱DSL)技術,可以將半導體晶體管的響應速度提高24%,這樣是CPU有更大的頻率空間,更容易超頻;二是提供了對SSE-3的支持,和Intel的CPU相同;三是進一步改良了內存控制器,一定程度上增加處理器的性能,更主要的是增加內存控制器對不同DIMM模塊和不同配置的兼容性。此外Venice核心還使用了動態電壓,不同的CPU可能會有不同的電壓。
SanDiego
SanDiego核心與Venice一樣是在Wincheste核心的基礎上演變而來,其技術參數和Venice非常接近,Venice擁有的新技術、新功能,SanDiego核心一樣擁有。不過AMD公司將SanDiego核心定位到頂級Athlon 64處理器之上,甚至用於伺服器CPU。可以將SanDiego看作是Venice核心的高級版本,只不過緩存容量由512KB提升到了1MB。當然由於L2緩存增加,SanDiego核心的內核尺寸也有所增加,從Venice核心的84平方毫米增加到115平方毫米,當然價格也更高昂。
Orleans
這是2006年5月底發布的第一種Socket AM2介面單核心Athlon 64的核心類型,其名稱來源於法國城市奧爾良(Orleans)。Manila核心定位於桌面中端處理器,採用90nm製造工藝,支持虛擬化技術AMD VT,仍然採用1000MHz的HyperTransport匯流排,二級緩存為512KB,最大亮點是支持雙通道DDR2 667內存,這是其與只支持單通道DDR 400內存的Socket754介面Athlon 64和只支持雙通道DDR 400內存的Socket 939介面Athlon 64的最大區別。Orleans核心Athlon 64同樣也分為TDP功耗62W的標准版(核心電壓1.35V左右)和TDP功耗35W的超低功耗版(核心電壓1.25V左右)。除了支持雙通道DDR2內存以及支持虛擬化技術之外,Orleans核心Athlon 64相對於以前的Socket 754介面和Socket 940介面的Athlon 64並無架構上的改變,性能並無多少出彩之處。
Paris
Paris核心是Barton核心的繼任者,主要用於AMD的閃龍,早期的754介面閃龍部分使用Paris核心。Paris採用90nm製造工藝,支持iSSE2指令集,一般為256K二級緩存,200MHz外頻。Paris核心是32位CPU,來源於K8核心,因此也具備了內存控制單元。CPU內建內存控制器的主要優點在於內存控制器可以以CPU頻率運行,比起傳統上位於北橋的內存控制器有更小的延時。使用Paris核心的閃龍與Socket A介面閃龍CPU相比,性能得到明顯提升。
Palermo
Palermo核心主要用於AMD的閃龍CPU,使用Socket 754介面、90nm製造工藝,1.4V左右電壓,200MHz外頻,128K或者256K二級緩存。Palermo核心源於K8的Wincheste核心,新的E6步進版本已經支持64位。除了擁有與AMD高端處理器相同的內部架構,還具備了EVP、Cool『n』Quiet;和HyperTransport等AMD獨有的技術,為廣大用戶帶來更「冷靜」、更高計算能力的優秀處理器。由於脫胎與ATHLON64處理器,所以Palermo同樣具備了內存控制單元。其優點和Paris相同。
Manila
這是2006年5月底發布的第一種Socket AM2介面Sempron的核心類型,其名稱來源於菲律賓首都馬尼拉(Manila)。Manila核心定位於桌面低端處理器,採用90nm製造工藝,不支持虛擬化技術AMD VT,仍然採用800MHz的HyperTransport匯流排,二級緩存為256KB或128KB,最大亮點是支持雙通道DDR2 667內存,這是與只支持單通道DDR 400內存的Socket 754介面Sempron的最大區別。Manila核心Sempron分為TDP功耗62W的標准版(核心電壓1.35V左右)和TDP功耗35W的超低功耗版(1.25V左右)。除了支持雙通道DDR2之外,Manila核心Sempron相對於以前的Socket 754介面Sempron並無架構上的改變,性能並無多少出彩之處
Manchester
這是AMD於2005年4月發布的在桌面平台上的第一款雙核心處理器的核心類型,是在Venice核心的基礎上演變而來,基本上可以看作是兩個Venice核心耦合在一起,協作程度比較緊密,這是基於獨立緩存的緊密型耦合方案,其優點是技術簡單,缺點是性能仍然不夠理想。Manchester核心採用90nm製造工藝,整合雙通道內存控制器,支持1000MHz的HyperTransprot匯流排,採用Socket 939介面。Manchester核心的兩個內核都獨立擁有512KB的二級緩存,但與Intel的Smithfield核心和Presler核心的緩存數據同步要依靠主板北橋晶元上的仲裁單元通過前端匯流排傳輸方式大為不同的是,Manchester核心中兩個內核的協作程度相當緊密,其緩存數據同步是依靠CPU內置的SRI(System Request Interface,系統請求介面)控制,傳輸在CPU內部即可實現。這樣一來,不但CPU資源佔用很小,而且不必佔用內存匯流排資源,數據延遲也比Intel的Smithfield核心和Presler核心大為減少,協作效率明顯勝過這兩種核心。不過,由於Manchester核心仍然是兩個內核的緩存相互獨立,從架構上來看也明顯不如以Yonah核心為代表的Intel的共享緩存技術Smart Cache。當然,共享緩存技術需要重新設計整個CPU架構,其難度要比把兩個核心簡單地耦合在一起要困難得多。
Toledo
這是AMD於2005年4月在桌面平台上的新款高端雙核心處理器的核心類型,它和Manchester核心非常相似,差別在於二級緩存不同。Toledo是在San Diego核心的基礎上演變而來,基本上可以看作是兩個San diego核心簡單地耦合在一起,即基於獨立緩存的緊密型耦合方案。Toledo核心採用90nm製造工藝,Manchester也是一樣的。Toledo核心的兩個內核都獨立擁有1MB的二級緩存,與Manchester核心相同的是,其緩存數據同步也是通過SRI在CPU內部傳輸的。Toledo核心與Manchester核心相比,除了每個內核的二級緩存增加到1MB之外,其它都完全相同,可以看作是Manchester核心的高級版。
Windsor
這是2006年5月底發布的第一種Socket AM2介面雙核心Athlon 64 X2和Athlon 64 FX的核心類型,其名稱來源於英國地名溫莎(Windsor)。Windsor核心定位於桌面高端處理器,採用Manchester相同工藝,支持Manchester匯流排,二級緩存方面Windsor核心的兩個內核仍然採用獨立式二級緩存,Athlon 64 X2每核心為512KB或1024KB,Athlon 64 FX每核心為1024KB。Windsor核心的最大亮點是支持??存的Socket 939介面Athlon 64 X2和Athlon 64 FX的最大區別。Windsor核心Athlon 64 FX只有FX-62這一款產品,其TDP功耗高達125W;而Athlon 64 X2則分為TDP功耗89W的標准版(核心電壓1.35V左右)、TDP功耗65W的低功耗版(核心電壓1.25V左右)和TDP功耗35W的超低功耗版(核心電壓1.05V左右)。Windsor核心的緩存數據同步仍然是依靠CPU內置的SRI(System request interface,系統請求介面)傳輸在CPU內部實現,除了支持雙通道DDR2內存以及支持虛擬化技術之外,相對於以前的Socket 939介面Athlon 64 X2和雙核心Athlon 64 FX並無架構上的改變,性能並無多少出彩之處,其性能仍然不敵Intel即將於2006年7月底發布的Conroe核心Core 2 Duo和Core 2 Extreme。而且AMD從降低成本以提高競爭力方面考慮,除了Athlon 64 FX之外,已經決定停產具有1024KBx2二級緩存的所有Athlon 64 X2,只保留具有512KBx2二級緩存的Athlon 64 X2。絕對的是好大的

㈥ 菲律賓電腦主板的市場和需求量怎樣

這邊的電腦主板市場需求量還並不是很大的,畢竟他們的市場還是比較小的,人口數量少

㈦ celeron CPU的型號問題

celeron (r) :Intel的賽揚品牌處理器
2 GHZ/128/400 :2GHz=主頻2GHz、128=二級緩存128K、400=前端匯流排400MHz。
PHILIPPINES :產地菲律賓。

此CPU是478口,性能現在看來已經落後了.

㈧ 筆記本CPU的產地在CPU上怎麼看的

產地怎麼看建議參考認識篇第一條中的馬來西亞``
CPU的編號是印在CPU表面的一些字母和數字。對於多數普通用戶來說,可能以前沒有怎麼留意CPU上面的編號,但對於那些超頻愛好者來說,CPU的編號十分重要。其實,不僅僅是超頻用戶,對於一般用戶來說了解一下CPU的編號很有用,可以知道許多關於CPU的信息,今天就帶大家認識一下CPU編號的含義。

一、認識篇

1.Intel篇
我們先以Intel的現在的主流CPU P4為例子說明CPU編號代表的含義。圖一是一塊P4 1.7G的CPU,讓我們仔細看看上面的編號。

第1、2行:Intel Pentium 4,即P4處理器。

第3行:1.7GHz/256/400/1.75V,分別表示處理器工作頻率/L2高速緩存大小/前端匯流排頻率/工作電壓,因此這是一顆1.7GHz、L2高速緩存有256KB、前端匯流排400MHz、工作電壓1.75V的P4。關於處理器的工作電壓,早期推出的有1.7V,而現在從1.4~2GHz的都是1.75V了。

第4行:SL57V MALAY,SL57V表示處理器的S-Spec編號,從這個編號也可以查出處理器的其他指標,是否盒裝也是靠這個編號來識別的。S-Spec編號後面是生產的產地,這個處理器是馬來西亞生產的,此外還有COSTA RICA(哥斯大黎加)等其他地區。

第5行:L118A981-0023,表示產品的序列號,這是一個全球唯一的序列號,每個處理器的序列號都不相同,區域代理在進貨時會登記這個編號,從這個編號也可以了解處理器到底是經過什麼渠道進入零售或品牌機市場的。

再讓我們看看賽揚的編號含義。圖二是一塊賽揚II 533CPU的編號。

第1行:celeron(tm)/ MALAY,就是賽揚處理器,MALAY表示產地,這塊CPU的產地也是馬來西亞的。

第2行:533A/128/66/1.5V,分別表示處理器工作頻率/L2緩存大小/前端匯流排頻率/工作電壓,因此這是一顆533MHz、L2緩存有128KB、前端匯流排66MHz、工作電壓1. 5V的賽揚。

第3行:Q013A307-0389 SL46S其中「Q」代表的是產地,後面的013代表的是生產的年份和周次,這裡面的0代表是2000年(依此類推1,就是2001年……)13代表第13周。接下來的那段307-0389是CPU的內部序列號,這個編號有點類似我們日常生活中用到的身份證號,它是全球唯一的一組數字,不會有重復,因此每款CPU的編號都不同。最後的「SL46S」代表的是CPU的製作工藝,其中利用cC0製作工藝的CPU超頻能力明顯強於cB0製作工藝的CPU,其中大部分cC0製作工藝的CPU採用SL4作為其編號,當然也有早期的cB0製作工藝CPU採用這個編號。
第6行:I,產品注冊標志(Intel)。

2.AMD篇
其實AMD的CPU上面所記載的編號信息和Intel差不多,它們都是記載著諸如主頻多少、是什麼系列的CPU、緩存容量多大、額定電壓是多大、封裝方式、產地、生產日期等等信息,只是因為CPU所屬公司的不同,AMD的CPU和Intel的CPU在信息上縮記的方式也就不盡相同。圖三用一塊AMD的CPU來舉例。

第1行:AMD Athlon(TM),就是AMD Athlon。

第2行:A1000AMT3C,A代表這款CPU是Thunderbird,如果是D在代表這款CPU是Duron,如果是AX則代表這款CPU是Athlon XP;後面的1000代表的是這款CPU的主頻是1G;1000後面的A代表CPU的封裝方式,A是PGA封裝;後面的M代表CPU的核心電壓,其中M是1.75V,其它的如S是1.5V、U是1.6V、P是1.7V、N是1.8V;M後面的T代表的是CPU的工作溫度,其中T是90℃、Q是60℃、X是65℃、R是70℃、Y是75℃、S是95℃;在T後面的3是二級緩存的容量,其中3代表256K,如果是1則為64K、2是128K;在3後面的C代表的是前端匯流排,其中C是266MHz,如果是A或者B的話則為200MHz。

第3行:AXIA0117MPMW,AMD CPU生產線上的編號。

第4行:Y6278750317,這個Y大部分的用戶認為與超頻有關,這個Y有可能被9、F和Z等字母或數字所代替,但是很多測試表明如果在這個Y的位置出現的是字母,那麼這塊CPU的超頻能力應該很強。

二、總結篇
下面是Intel和AMD CPU部分編號的含義:

1.Intel PII編號格式: W8065xhzmmmkkkEC ABCDE abcdefgh-0123
W :代表出售對象,x=零售商,空項=OEM廠商
8065 :保留
x :代表採用的核心,2=Klamath核心即0.35微米製造工藝,3= Deschutes核心即0.25微米製造工藝
hz :代表採用的外頻
mmm:表處理器的工作頻率
kkk :代表二級緩存的容量
EC :代表ECC糾錯
ABCDE :規格號
abcdefgh-0123 :其中第一位代表產地,0=Costa Rica(哥斯大黎加),1=Philippines(菲律賓),9=Malaysia(馬來西亞),Y=Ireland(愛爾蘭));接下來的兩位代表第多少周生產。

2.PIII Confidential編號格式: xxxEBkkkMMM2.0VS1 abcde abcdefgh-0123
Xxx: :代表CPU工作頻率
EB :E=採用0.18微米製造工藝;B=133MHZ FSB前端匯流排
Kkk :代表二級緩存的容量
MMM:代表CPU的外部頻
2.0V :代表核心電壓
S1 :代表CPU的架構,S1=Slot 1
Abcde:規格號
abcdefgh-0123 :序列號,其中第一位代表產地.0=Costa Rica(哥斯大黎加),1=Philippines(菲律賓),9=Malaysia(馬來西亞),Y=Ireland(愛爾蘭))接下來兩位是代表第多少周生產。

3.PIII Coppermine的編號格式:
RaaaaaHZmmmkkkEC abcde abcdefgh-0123
R :R=Socket 370架構
Aaaaa :代表採用的核心。80525=Katmai核心,80526=Coppermine核心
HZ :代表CPU的外頻
Mmm :代表CPU的工作頻率Hz
Kkk :代表CPU二級緩存容量
EC :代表ECC糾錯
Abcde:規格號
abcdefgh-0123 :同PIII Confidential

4.Celeron編號格式:
FV524RX mmmkkk ABCDE XXXXX L01234567-1234
FV524RX:保留
Mmm :代表CPU工作頻率
Kkk :代表二級緩存的容量
ABCDE :規格號
XXXXX:產地,MALAY=馬來西亞,COSTA RICA=哥斯大黎加
L01234567-1234 :其中第一個L代表產地(0=Costa Rica(哥斯大黎加),1和9= Malaysia
(馬來西亞));接下來的123代表第多少周生產
Celeron II編號的識別方法與PIII Coppermine相同

5.PGA-423 P4上面已經介紹過了,現在介紹PGA-478的P4。編號格式:
1.7GHz/256/400/1.75V SL57V MALAY L118A981-0023。
1.5GHz/256/400/1.75V,分別表示處理器工作頻率/L2緩存大小/前端匯流排頻率/工作電壓,這是一顆1.5GHz、L2緩存有256KB、前端匯流排400MHz、工作電壓1.75V的P4。
SL5N8 MALAY,SL5N8表示處理器的S-Spec編號,後面的MALAY是生產產地。
L132A677-0110,表示產品的序列號。

6.AMD K6-2編號格式:
AMD-K6-2/mmm xvC 2.2V CORE / 3.3V I/O A 生產日期 AMD
mmm:代表工作頻率
x :代表封裝方式,A=321針PGA
v :代表工作電壓,F=允許波動范圍2.1~2.3V Core和3.135~3.6V I/O
C :代表最高工作溫度,R=70度
2.2V CORE :2.2V CORE=標准2.2V核心電壓,
3.3V I/O :3.3V I/O=3.3V I/O電壓
A :代表修訂版
生產日期:其中第三四個數字代表第幾周生產,M代表Monday(星期一),PM代表下午。通常說來,時間越往後的產品,bug越少,性能也越好。

7.Duron編號格式:
例如PGA封裝的Duron編號:AMD-D800AUT1B:
AMD-D:代表AMD DURON毒龍系列
800 :代表CPU的主頻
A :代表封裝方式(M=卡匣式,A=PGA,其他為TBD)
U :代表工作電壓(S=1.5V;U=1.6V;P=1.7V;M=1.75V;N=1.8V)
T :代表工作溫度(Q=60C;X=65C;R=70C;Y=75C;T=90C;S=95C)
1 :代表二級緩存容量(1=64KB;2=128KB;3=256KB)
B :代表最大匯流排頻率(A=B=200MHz;C=266MHz)

8.Athlon編號格式:
例如:AMD-K7 800MPR52B A表示的意義:
AMD-K7:代表AMD Athlon產品系列
800 :代表CPU的主頻
M :代表封裝方式(M=卡匣式,P=PGA,其他為TBD)
P或T:代表工作電壓(一般為1.03-2.05V)
R :代表工作溫度 (如果前面一個字母為T,那麼R的最大值是70攝氏度)
5 :代表二級緩存容量(5=512KB,1=1MB,2=2MB)
2 :代表緩存分類(1=全速,2=1/2速)
B :代表最大匯流排頻率(B=200MHz)
A :代表保留特性(前面有三個空格,A=0.18微米製造工藝,C=0.25微米製造工藝)。

9.PGA封裝的Athlon編號:
直接刻在CPU的內核表面上,例如AMD-A0850APT3B:
AMD-A0:代表AMD Athlon雷鳥產品系列
850 :是CPU的主頻
A :代表封裝方式(M=卡匣式,A=PGA,其他為TBD)
P :代表工作電壓(S=1.5V;U=1.6V;P=1.7V;M=1.75V;N=1.8V)
T :代表工作溫度(Q=60C;X=65C;R=70C;Y=75C;T=90C;S=95C)
3 :代表二級緩存容量(2=128KB;3=256KB)
B :代表最大匯流排頻率(A=B=200MHz;C=266MHz)。

通過以上一些AMD和Intel CPU的編號詳細了解,希望大家能夠知道其中的含義,從中選購出適合自己的CPU。

㈨ 聽說AMD和INTER在馬來西亞都有生產基地是嗎

在國內CPU市場看到的INTEL或AMD的產品絕大多數來源於馬來西亞的檳城(Penan)和菲律賓的首都馬尼拉.
在這兩地投資的主要原因:
1、我們看港台電影常聽說菲律賓女傭,就是因為當地勞動力便宜,可以降低CPU生產成本.2、加之亞洲特別是我們中國計算機剛剛發展,擁有強大的購買力.可以降低運輸成本.3、當地政府為吸引外資,政策稅收方面都很低。

檳城實際為馬來西亞的一個近海熱帶小島。島上居民約60萬,馬來、印度及華人最多。自1979年以來,馬來西亞開始在這里發展以電子工業為目標的自由貿易區和工業村,目前這里已有成百上千家高技術企業正式運營,享有馬來西亞"硅島"之美稱。世界著名高技術公司,如Intel、Motorola、日立、Seagate、HP等均在這里設廠。AMD公司早在1972年就開始在這里設廠,現時該廠房是AMD的主要裝配廠之一,是AMD設於亞洲的三大測試中心之一,並設有專門測試EPROM和快擦寫存儲器的實驗室。

菲律賓已經是英特爾最大的快閃記憶體晶片及行動電腦Pentium 3處理器測試及裝配地點,改造後的Cavite製造廠將成為英特爾在全球最大的Pentium 4晶片生產地,超出英特爾在馬來西亞和哥斯大黎加的生產廠。英特爾在菲律賓的投資總額已經達到了12億美元,並連續五年成為該國最大的出囗商。

閱讀全文

與菲律賓哪裡有cpu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7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2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9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08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5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17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7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1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5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68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69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0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0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3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5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8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39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8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