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關於二戰中,美日兩國在菲律賓群島的戰役詳細資料
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
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也被稱為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或簡稱瓜島戰役,行動代號為瞭望台行動,是同盟國部隊(盟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區中,於1942年8月7日和1943年2月9日期間在瓜達爾卡納爾和周圍的島嶼進行的戰役。這是盟軍戰略計劃的一部分,以保護美國、澳大利亞和紐西蘭之間的運輸航線,也是盟軍在太平洋反攻的開始。這是在科科達小徑戰役實施數個月後,盟軍對日本實施的第2個主要攻勢。
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是以美軍小型登陸戰為開始,隨後日軍為奪回島嶼而逐次增兵,並在海上、陸地、空中展開了空前的爭奪,從而演化成了日本與盟軍的決戰。雙方歷時半年多的爭奪,均損耗了大量的戰艦、飛機,而日本的人員傷亡也遠超美軍。最終,日本因無力進行消耗作戰,而選擇撤軍。美軍最終完全占據瓜島,爾後奪取了索羅門群島,最終是整個南太平洋地區的制海權,美軍因此開始進行戰略反攻。
瓜達爾卡納爾是中途島之後日本的再次失敗,也是日本從戰略優勢走向劣勢的轉折點,從世界范圍來看,1942年底盟軍在瓜島的反攻和勝利,與同時期的斯大林格勒會戰、阿拉曼戰役一起,成為同盟國進入戰略反攻階段的開始。
❷ 二戰史上規模最大的海戰是什麼戰役
萊特灣海戰(英文:Battle of Leyte Gulf,日文:レイテ沖海戦),是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太平洋戰場上菲律賓萊特島附近的一次海戰。以兩軍投入戰場的軍艦總噸位而言,萊特灣海戰堪稱是歷史上最大的海戰,也是最後一次航母對戰,徹底摧毀了日本的航母力量。
海戰進行的時間從1944年10月20日持續至10月26日。在六天之內,日軍與盟軍投入船艦總噸位超過兩百萬噸,其中盟軍艦隊多達133萬噸,日本海軍則達73萬噸。21艘航空母艦、21艘戰列艦、170艘驅逐艦與近2000架軍機參與了戰斗。日軍雖居劣勢,但在塞班島、馬里亞那群島等戰役皆失利後,若再喪失菲律賓或台灣,其帝國"南線"資源輸送本土的命脈將斷絕,在東南亞與中國、朝鮮、本土的聯系將被切斷。日本因此決定孤注一擲,企圖擊退盟軍在萊特島的登陸部隊,並打敗其海上力量。而盟軍幾經考慮後,放棄攻打台灣而先從菲律賓登陸,並決心以優勢軍力掩護登陸,並一舉擊潰前來支援的日本帝國海軍。
結果如所預料,數量上遠居於劣勢的日本聯合艦隊戰敗。巡洋艦以上重型軍艦13艘被擊沉,日本在菲律賓一帶海基與陸基航空力量被消滅,嚴重打擊了日本全局的實力,從此日本聯合艦隊在太平洋戰爭中,不再是一個戰略力量。此戰役也為後來美軍成功攻下菲律賓群島、沖繩島等地打下基礎。
由於戰局無望,日本此役第一次有組織地發動神風特攻隊自殺攻擊。
❸ 萊特灣海戰背景是什麼
萊特灣海戰是發生在 菲律賓萊特灣(萊特島東部和薩馬島南面)附近的一次海戰。
1944年的太平洋戰場上,盟軍在攻克了馬里亞納群島和比阿克島等戰略要地後,開始考慮他們的下一步作戰計劃。
海軍上將切斯特•威廉•尼米茲建議進攻台灣,將日軍阻擋在菲律賓。這樣盟軍可以控制聯系日本和南亞的海路,切斷日本與它南亞的駐軍的聯系。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將軍主張在菲律賓登陸,菲律賓也位於日本的生命線上,將菲律賓讓給日本對美國來說是一個丟臉的事,而且麥克阿瑟1942年逃離菲律賓時曾經發誓重返故地。
最後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做出最後決定,他決定在菲律賓登陸。日方對盟軍的步驟也很清楚。聯合艦隊最高長官豐田副武制定了四個方案:捷1號作戰方案是針對菲律賓的重大海軍作戰方案,捷2號作戰方案是針對台灣的作戰方案,捷3號和捷4號作戰方案分別是針對琉球群島和千島群島的作戰計劃。所有四個計劃都是孤注一擲的、復雜的和大膽的行動計劃,它們將日本所有的力量都投入一次決定性戰役。
美國海軍進攻菲律賓的登陸點在萊特島。托馬斯•金凱德海軍中將的第七艦隊的舊式戰列艦以及護航航空母艦用於支持登陸部隊。威廉•哈爾西海軍上將的第三艦隊航空母艦特混艦隊用於掩護兩棲作戰並尋殲日本艦隊。
美國登陸力量在喪失其空中掩護後受到從西方開入的三支日本艦隊的打擊:駐扎在汶萊的粟田健男中將率領第二艦隊進入萊特灣消滅盟軍登陸力量。西村祥治和志摩清英中將的艦隊組成第五艦隊作為運動攻擊力量。這三支艦隊沒有航母和潛艇,完全由水面艦只組成。
❹ 二戰中,日軍為何想要攻佔菲律賓
菲律賓由7000多個大小島嶼組成,是太平洋和南中國海、印度洋交通要塞。最大島嶼呂宋島上有美國在遠東最大的軍事基地克拉克和甲米地。
日軍企圖攻佔菲律賓群島中的呂宋島馬尼拉和棉蘭老島達沃,將美軍逐出遠東,以支援對荷屬東印度群島的作戰,控制日本本土到南洋之間的海上交通線。
❺ 二戰、日本侵略菲律賓的過程,和用了幾個月的時間
1941年12月8日,在日本偷襲珍珠港之後僅僅10個小時,日軍就對美國控制下的菲律賓發起了進攻。成功地偷襲了克拉克和伊巴兩美軍基地後,又在11日對阿巴里機場大肆轟炸。不及一星期,菲島的制空權已操在日本人手中。日方在空中佔了優勢後,即准備進攻菲律賓。同月17日,侵菲主力部隊由高雄、基隆、馬公三處出航。7天後,憑藉艦隊炮火之掩護,在呂宋島的拉蒙灣和仁牙因灣靠岸。拉蒙灣的登陸,本來以為困難重重,結果卻很順利地上了岸,而是在仁牙因灣遭遇到許多料想不到的難題,最終得在嘗了不少苦頭後,才成功登陸。未開戰前,日本人估計菲島比馬來亞容易佔領。可是,實際情況剛好相反。日軍花了近三倍的時間、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於1942年5月6日把美人趕出菲律賓。前後五個月
❻ 二戰時日軍是何時開始對菲律賓進行第二階段作戰的
1941年12月17日,日軍開始對菲律賓進行第二階段作戰。12月22日和24日,日軍分別在呂宋島的仁牙因灣和拉蒙灣登陸。25日在和樂島登陸。17天之內,日軍成功地實施了9處登陸。
❼ 二戰時日本制定了哪些計劃以攻佔菲律賓群島中的呂宋島馬尼拉和棉蘭老島達沃
日軍企圖攻佔菲律賓群島中的呂宋島馬尼拉和棉蘭老島達沃,將美軍逐出遠東,以支援對荷屬東印度群島的作戰,控制日本本土到南洋之間的海上交通線。日軍制定的作戰計劃,採用了登陸作戰的正攻戰法,戰爭初期首先奪取制空權,在開戰後3天內殲滅美軍航空兵主力,同時派登陸先遣隊奪取主島呂宋島周圍的島嶼和呂宋島沿岸防禦薄弱地區,然後在呂宋島實施多處登陸,佔領機場,適時向前機動航空兵,保障登陸主力在仁牙因灣、拉蒙灣登陸,分進合擊馬尼拉,並奪取南部的棉蘭老島,從戰略上把菲律賓背後割斷,最後佔領菲律賓群島。參加作戰的日軍是由本間雅晴中將指揮的第14集團軍,下轄第16、第48師和第65旅,共5.7萬餘人。參戰的部隊還有海軍第3艦隊和第11航空隊以及陸軍第5飛行集團,共有各種作戰艦只43艘,飛機500架。此外,還有南方軍的直屬部隊和進攻馬來亞的部隊進行支援。這些部隊分別集結在中國的台灣和帛琉群島等前沿陣地。
日本侵略者牽著馬匹或坐在坦克上,列成縱隊,向馬尼拉前進。
❽ 日軍怎樣攻佔菲律賓
菲律賓是一個島國,由7000餘個大小島嶼組成。它位於中國的東南,西瀕南海,東臨太平洋,是太平洋和南中國海、印度洋的交通要沖。地理位置重要。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菲律賓仍是美國的殖民地,其最大島嶼呂宋島上有美國在遠東最大的空海基地克拉克和甲米地,也是美國在遠東和日本進行爭奪的戰略要點。
日軍對菲律賓的作戰企圖,是攻佔菲律賓群島中的呂宋島和棉蘭老島,將美軍逐出遠東,以便支援對荷屬東印度群島的作戰,控制日本本土到南洋之間海上交通線。鑒於駐菲美軍有一定空海實力,日本認為,對菲律賓作戰的成敗關鍵在於能否首先殲滅美駐菲空軍。因此,日軍作戰計劃規定,戰爭初期首先奪取制空權,在開戰之後三天內殲滅美空軍主力,同時在呂宋島實施多處登陸,佔領機場,以保障主力在仁牙因灣登陸,佔領馬尼拉。在群島的南部則佔領第二大島棉蘭老島,最後佔領菲律賓群島的全部島嶼。參加作戰的日軍是由本間雅晴中將為司令的第14軍,下轄2個師團、1個旅團共5.7萬餘人。直接支援作戰的有海軍第3艦隊和第11航空艦隊,陸軍第5飛行集團,共有各型作戰艦只43艘,陸海軍航空兵飛機500架。此外,還有南方方面軍的直屬部隊和進攻馬來亞的部隊進行支援。以上部隊分別在台灣和帛琉群島集結,准備登陸。
美國在制定遠東和太平洋地區作戰計劃時,對菲律賓的堅守缺乏信心。美國預計,一旦日、美發生對抗,日本將對菲律賓發動突然進攻。由於美、菲之間遠隔太平洋,美國在一定期間內難以從國內進行增援,菲律賓的防禦主要依靠現有駐菲美軍和當地部隊。1941年7月,美國在菲律賓成立了遠東美軍司令部,由麥克阿瑟上將任司令,並開始向菲增派人員和武器,同時繼續構築在呂宋島的巴丹半島和哥黎希律島的工程,但為時已晚,整個防禦計劃要到1942年2月完成。當戰爭爆發時,美菲軍兵力共有陸軍約13萬餘人,其中美軍1.9萬人,菲軍約11.2萬人,飛機200架,海軍1個混合艦隊,即亞洲艦隊,作戰艦只45艘。
1941年12月8日,日本陸海軍航空隊飛機500架先後從台灣起飛對呂宋島美空軍基地進行轟炸。當日機飛臨目標上空時,一度升空戒備的美機正降落休息,結果美國停放在馬尼拉附近的克拉克和尼古拉機場上的200架飛機被炸毀約100架,日軍一舉取得了空中優勢。同日,日軍一個營攻佔呂宋島以北的巴坦群島。12月10日,日軍分別在甘米銀島和呂宋島北端的阿帕里登陸,11日在維甘登陸。12日從帛琉群島出發的日軍在呂宋島東南端的黎牙實比順利登陸。在呂宋島南北登陸的三支部隊分別奪取了阿帕里、維甘和黎牙實比三處前進機場,並向馬尼拉方向實施合擊。與此同時,日本航空兵繼續打擊美海空軍力量。12月10日至12日,日機轟炸馬尼拉灣的甲米地和蘇比克灣的烏朗牙坡海軍基地,炸沉美艦艇4艘,炸毀海軍巡邏機四分之一。至12月17日,美國把在菲律賓僅剩下的17架B-17型轟炸機全部撤到澳大利亞。從此,日軍完全掌握了制空、制海權。12月22日,日軍約1個師團在馬尼拉西北的仁牙因灣登陸。24日,日軍約1個聯隊在馬尼拉以東的拉蒙灣登陸。兩支登陸部隊對馬尼拉實施了向心突擊。在呂宋島登陸過程中,日軍於12月20日以1個聯隊的兵力在菲律賓第二大島棉蘭老島登陸,迅速佔領了納卯以後,於25日在和樂島登陸。17天之內,日軍成功地實施了九處登陸。
美、菲部隊雖有13萬之多,但其中11萬名菲軍系倉促組成,裝備很差,缺乏訓練。菲律賓海岸線漫長,薄弱處很多,防不勝防。麥克阿瑟雖信心十足,決心保衛整個菲律賓群島,將全部島嶼劃為5個防區,建立防禦部署。但由於對日軍的作戰缺乏了解,兵力分散,在日軍登陸時,被動應付。特別是美、菲軍缺乏海空支援,戰鬥力大減。在日軍迅猛突擊下,部隊很快瓦解,馬尼拉的防線也被迅速突破。12月26日,麥克阿瑟下令撤出馬尼拉,將部隊集中於巴丹半島的預設陣地進行抗擊。日軍沒有緊追美、菲退卻的部隊,仍按原作戰方案向馬尼拉推進,並於1942年1月2日攻陷馬尼拉。
1942年1月10日起,日軍向巴丹半島美軍陣地發動進攻。此時南方方面軍已將第5飛行集團和陸軍1個師團調出准備進攻緬甸和參加對荷屬東印度群島的作戰,侵菲日軍戰鬥力大為下降。加之地形不熟,熱帶病流行,這次作戰傷亡和疾病減員較大。1月28日,日軍被迫停止進攻。4月3日,日軍在得到2.2萬人和飛機、火炮的增援後,對巴丹半島發起第二次進攻。美軍由於所期待的增援落空,病員很多,麥克阿瑟也於3月10日奉命去澳大利亞組織西南太平洋美軍司令部,美軍士氣更加低落。在日軍猛烈攻擊下,巴丹半島守軍7.5萬人(其中美軍9300人)於4月9日向日軍投降。投降的美、菲軍被迫從巴丹半島南端的馬利維爾斯步行到聖費南多俘虜營,行程1000餘公里,飢病交加的戰俘隊伍在烈日下行軍,沿路倒斃甚多,加之押送的日軍任意虐待殺害,死亡達數千人。美國人稱這次行軍是「死亡行軍」。
日軍攻佔巴丹半島之後,對哥黎希律島連續實施猛烈的炮擊和轟炸。5月5日,日軍渡過海峽在哥黎希律島登陸,接替麥克阿瑟指揮的美軍少將溫賴特於6日廣播了投降書,駐島美、菲軍1.5萬人成為日軍戰俘。隨後,南部其他島嶼的美菲部隊也大部投降,一部潰散或潛入山林。日軍在進攻菲律賓的作戰中死傷約1.2萬人。
❾ 菲律賓發生了怎樣的戰役
菲律賓戰役指第二次世界大戰進程中攻佔菲律賓群島的戰役。
1941年12月8日至1942年5月7日,日軍為粉碎美菲軍隊和美國亞洲艦隊,攫取原料豐富的美屬殖民地,給以後進攻荷屬印度和澳大利亞創造有利條件而實施的戰略性戰役。
日軍為了實施戰役,投入了第14軍、海軍菲律賓戰役聯合編隊、陸軍航空兵第5兵團、海軍基地航空兵第11航空隊以及約100艘運輸船和輔助船隻。
在菲律賓群島的美菲集團計有13萬人和270多架飛機。美國亞洲艦隊與該集團協同動作。
日本人以對美軍機場和甲米地海軍基地的突然突擊開始戰役,於12月8~9日在陸地上摧毀了一半重型轟炸機和1/3以上的戰斗機。駐扎在菲律賓南部基地的美國亞洲艦隊的基本兵力擺脫了敵軍的打擊。
日軍奪取了制空權,並借呂宋地區幾乎沒有艦隊兵力之機,自12月10日起開始派先遣部隊上陸,12月22日派第14軍主力上陸。1月2日,日本人攻佔了馬尼拉。戰役的主要目的業已達到。日軍也在棉蘭老島和樂島上陸。呂宋島上的美菲軍隊撤向巴丹半島,在此防守至4月9日。5月7日,菲律賓戰役結束。菲律賓的喪失使美軍在太平洋的戰略態勢急劇惡化。
奪取菲律賓是日本海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實施的攻佔廣大群島的第一次大規模合同戰役。它證實了奪取制空權和制海權對於登陸兵上陸的成功具有決定性意義。登陸兵先遣支隊迅速攻取敵基地和機場以及日本航空兵轉場至這些基地和機場促進了主力的順利上陸和繼續行動。
1944年10月20日至1945年7月5日美軍為了消滅日本人的第14方面軍和聯合艦隊主力,攻佔菲律賓,制止那裡民族解放斗爭的繼續展開和民主制度的建立,切斷日本同原料產地的主要海上交通線,開始了菲律賓戰役。
參加菲律賓戰役的有:第7艦隊和第3艦隊、第6集團軍、遠東空軍。9月底以前,在空軍第4軍和第1航空隊近980架飛機的支援下,在菲律賓防守的是日本第14方面軍,編有8個步兵師團、1個坦克師團和4個旅團。
10月上半月,為實施當前戰役,美國海空軍對在菲律賓、台灣等地的日本基地進行了一系列的猛烈突擊。日本人損失慘重,兵力對比對於美國人更為有利。10月20日,登陸兵在萊特島打響了戰役的第一槍。
與此同時,美軍於戰役前夕在萊特灣入口的諸小島上陸,掃雷艦在3天內開辟了上陸地點的通路,而飛機和艦艇摧毀了敵防禦工事並殲滅了敵有生力量。萊特島爭奪戰期間,進行了大規模海上交戰,交戰中日本人遭到慘敗。
1945年1月9日,在美國第7艦隊艦炮的強大火力和美國第7、3艦隊航空兵突擊的掩護下,美第6集團軍開始在呂宋島上陸。第1天有6800人在呂宋島上陸,並且攻佔了正面32公里、縱深7.5公里的登陸場。1~2月間,美國人一直戰斗到呂宋島的腹地,並於3月初攻取了馬尼拉。2月間,美軍也開始了解放菲律賓南部的戰斗行動,美第8集團軍參加了此次行動。
嗣後,在呂宋島和其他島嶼上進行了消滅呂宋島南部和北部的日軍個別孤立集團的戰斗行動。菲律賓的戰斗行動於7月初正式結束。但是,在呂宋島及其他島嶼上同繼續抵抗的小勝日軍的戰斗一直持續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菲律賓游擊隊「菲律賓人民軍」的人民抗日軍給予盟軍巨大援助。
美國人對菲律賓群島的攻佔使日本的戰略態勢進一步惡化。日本與南部清海的海上交通線被切斷,其戰略原料只有從滿洲和朝鮮向宗主國運送。美國人獨自獲得了南海的制海權,並為進攻海南島、台灣島、琉球群島和直接進攻宗主國建立了許多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