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看菲律賓 > 菲律賓為什麼選擇進口替代戰略

菲律賓為什麼選擇進口替代戰略

發布時間:2022-09-14 05:54:09

1. 人民幣菲律賓幣換算

1人民幣=7.823菲律賓比索1菲律賓比索=0.1278人民幣
一,第一階段:1949-1978年,人民幣匯率主要實行單一匯率制。1949-1978年是計劃經濟時代,我國實行高度集中的外匯管理體制,全國外匯歸國家所有、由國家計劃經濟委員會統一分配使用。這一時期,國內經濟發展以自力更生為主,採用進口替代工業化戰略,基本不借外債,也不允許外國資本在境內開展大規模直接投資,對外貿易由國營外貿公司按計劃統一經營,外匯收支得以保持平衡;但是,國內產品出口競爭力不強,人民幣匯率長期高估,國家外匯收入主要來自出口獨特的資源、工藝品以及僑匯,外匯收入匱乏導致外匯資源長期短缺。具體到匯率方面,人民幣匯率主要實行單一匯率制度,由中國人民銀行(簡稱:央行)對外公布匯率數據,匯率作為記賬核算工具、沒有調節經濟運行的功能。
二,第二階段:1979-1993年,人民幣匯率實行雙軌制。1979-1993年,是我國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軌時期,這個時期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價格領域的雙軌制,其中也包括匯率價格。1979年,國家開始對外匯管理體制進行改革,主要措施包括:1.實行外匯留成制度,將一定比例的外匯額度留給創匯的地方和企業,這又導致外匯資源分配不均。到了1980年,國家在北京、上海等地區開辦了外匯調劑業務,允許企業按照國家定價、有償轉讓外匯留成額度,逐步形成了官方匯率與外匯調劑匯率並存的雙重匯率制度。2.引入外商開展直接投資,為彌補國內建設資金不足,我國積極改善國內投資環境,支持企業合理利用外資,對中外合資企業、外商投資企業給予諸多政策優惠。此外,由於用匯需求增長較快,20世紀80年代我國又建立了外匯儲備管理制度,調撥外匯積存形成的外匯儲備。3.推動人民幣匯率雙軌制改革,1978年後,貿易經營權被下放到部委和地方外貿公司,但是高估的匯率影響了企業出口創匯積極性,對此,國家進行人民幣匯率雙軌制改革,而匯率雙軌制又可分為兩個層面:1981年到1984年的貿易內部結算價與官方牌價並存的雙軌制和1985年到1993年的外匯調劑市場匯率與官方匯率並存的雙軌制。
三,1994年後,人民幣匯率實行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目前,我國的匯率改革尚未完成,離現代意義上真正的浮動匯率制還有差距,央行干預外匯市場制度、人民幣離岸市場、人民幣自由兌換及跨境流通等方面有待進一步完善。因此,人民幣國際化依然任重道遠,匯率改革也不能孤軍深入、而是要和其他外匯改革統籌安排。對於個人而言,系統性了解人民幣匯率制度的來龍去脈,有助於跟蹤外匯市場走勢,分析匯率變化對自己工作、生活的影響,從而更好地辦理外匯相關事宜

2. 二戰中損失重大的菲律賓,為何在戰後經濟一度能發展迅速

因為美國幫助了菲律賓。

因此,自接管菲律賓以來,美國一直在促進菲律賓的自治。 1934年,美國決定允許菲律賓獨立,但菲律賓認為獨立會損害他們的利益,因此它拒絕接受美國的善意。美國人別無選擇,因此為菲律賓設定了十年的過渡期,在這十年中菲律賓受到了特別照顧。過渡時期之後,菲律賓再次獨立。但是,過渡時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爆發,菲律賓被日本佔領,菲律賓的獨立進程被中斷。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人認為,根據與菲律賓達成的協議,他們的義務已經結束,因此他們要求菲律賓獨立。菲律賓別無選擇,只能在1946年宣布獨立。

3. 比較分析進口替代戰略和出口導向戰略的差別

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戰略主要有兩種:進口替代戰略和出口導向戰略。這兩種發展戰略的原因、條件、政策體系、產業的側重點皆不相同。兩種戰略各有其優缺點。

一、兩種經濟戰略的定義
(一)進口替代戰略
進口替代戰略又稱「內向發展戰略」。是指用本國產品來替代進口品,或者說,通過限制工業製成品的進口來促進本國工業化的戰略。就是從經濟上獨立自主的目的出發,減少或者完全消除該種商品的進口,國內市場完全由本國生產者供應的戰略。由於實施該戰略必須伴以貿易保護政策,因而不利於促進本國的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和工業技術進步,更不利於產品的出口。時間過長,不利於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二)出口導向戰略
出口導向戰略也稱出口替代戰略。是指國家採取種種措施促進面向出口的工業部門的發展,以非傳統的出口產品來代替傳統的初級產品的出口,擴大對外貿易,使出口產品多樣化,以推動工業和整個經濟的發展。出口導向戰略著眼於出口對經濟發展的積極作用,通過對初級產品的深加工,然後組織產品出口,以代替原先的初級產品的出口。

二、兩種經濟戰略的利弊分析
(一)出口導向型
1. 出口導向戰略的優點:
1) 可以充分利用國外的資源,並與本國具有絕對優勢的勞動力資源相結合,生產並出口本國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以緩解一國的外匯壓力。
2) 通過貿易有利於學習國外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並以出口換取經濟發展所需要的新型機器設備和資金,加速本國經濟增長速度加快本國工業化進程。
3) 增加就業改善收入分配,可以通過對外貿易,互通有無,使本國居民享受到更多的經濟福利,提高其生活水平。
4) 可以在國際分工中節約勞動,充分發揮自身的比較優勢,在全球性的產業結構調整中,促進本國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獲取因分工而產生的規模經濟效益。
2.出口導向戰略存在的問題:
1) 易受國際市場波動的影響外資依存度過高,國民經濟命脈易受外國資本操縱。
2) 以貿易帶動經濟的持續發展具有局限性。
3) 國內產業結構布局貿易出現畸形發展一些產業容易出現產能過剩。
(二)進口替代型
1. 進口替代戰略的優點
1) 有利於民族工業體系的迅速建立和國內工業發展政策的獨立之星防止國民經濟命脈受制於外國資本。
2) 隨著國內企業的成長,有助於提高其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改善一國的對外貿易的結構和條件,提高一國的對外開放水平,有效防止了貿易條件惡化。
3) 進口替代戰略將為本國發展戰略產業和實現工業化創造必備條件,既可以在不斷的學習和借鑒過程中,為本國培育大量技術和管理方面的人才,逐漸促進國內工業的多樣化和現代化,實現某些產品的自給自足,又能在擺脫對同類產品過度進口的同時,減少外匯支出。
2. 進口替代戰略存在的問題
1) 高貿易保護使進口替代部門容易滋生不思進取的心態和作風金屬進步和創新的動力被削弱。
2) 外債風險加大進口替代具有反出口傾向不利於出口部門出口創匯能力低下。
3) 阻隔了本國向外國學習的機會,不利於企業參與國際競爭。

四、兩種經濟戰略的條件分析
1.進口替代戰略的條件
1) 有起碼的工業技術基礎和人才儲備。
2) 有較豐富的資源稟賦使進口替代部門可以靠拼資源消耗而不是技術來贏得一定的市場份額。
3) 國內有較大的市場規模使進口替代部門即使產品的質量較差也能賣個好價錢。
4) 僅僅適合工業化初期。
2. 出口導向戰略的條件
1) 有條不紊循序漸進的改革開放政策能夠引致大量的制度創新和技術創新。
2) 國內有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各政治集團同心協力能互諒互讓相互包容以維持開放政策的可持續性--給招商引資創造良好的政治法律環境。
3) 出口導向戰略也需要實行一些保護措施,這些措施也會扭曲市場價格體系,降低資源配置效率。

五、兩種經濟戰略的原因分析
1.選擇進口替代戰略的原因
1) 國際貿易條件惡化。
2) 民族復興或振興心理。
1.出口導向戰略實行的原因
1) 外匯緊缺,選擇出口導向可以節約外匯。
2) 國土面積小,自然資源匱乏,資本和技術短缺,內部市場狹小,僅僅依靠國內市場難以有效達到工業化目的,使這些國家要實現工業化就必須開放國門大規模的招商引資
3) 國內勞動力資源相對豐富,勞動力密集型行業、低成本在招商引資中富有吸引力,其產品出口也富有競爭力。、

六、兩種經濟戰略的政策體系比較
1.進口替代的政策體系
1) 貿易保護政策,這是實施進口替代戰略的基本政策,主要是通過關稅和非關稅壁壘,限制甚至完全禁止外國某些工業品的進口。
2) 與貿易保護政策相配合,一些發展中國家實行了較嚴格的外匯管理政策和高估匯率政策。
3) 為加強國內資金積累,發展中國家在財政、稅收、貸款、價格等各個方面給予進口替代工業特殊優惠,以促進這類工業的投資,同時一般對外資也採取了不同程度的鼓勵政策。
2.出口導向戰略的政策體系
1) 放鬆貿易保護,大力鼓勵出口,對出口企業給予優惠如減免稅收、低息貸款、補貼等。
2) 放鬆外匯管制,擬訂合理的匯率,促進出口。
3) 使本國貨幣貶值以降低本國出口商品以外幣計算的價格,增強企業和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七、其他不同點
從上述分析中我們已經看出兩種戰略的差別,在這里我們對這種差別進行具體的論述。我們認為兩種戰略的主要差別體現在:
1.戰略重點不同:進門替代戰略主要致力於改善進口商品的結構,發展國內替代工業,而出口替代戰略則主要致力於改善出口商品的結構,發展面向出口的產業。
2.戰略指導思想不同:進口替代戰略的指導思想是以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為基礎,凡本國市場需求量很大的商品,本國都要創造條件大力生產;出口替代戰略的指導思想則主要是以比較成本論為基礎,大力增加本國優勢工業產品的生產和出口。
3.戰略目標不同:進口替代戰略的目標是以傳統工業中的支柱產業為基礎,建立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出口替代戰略的目標則以本國的優勢產業為基礎,建立起參加國際分工的工業體系。
4.支柱產業的選擇不同:進口替代戰略一般選擇傳統工業中的支柱產業,如鋼鐵、化學、石油、汽車、家用電器等工業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出口替代戰略則一般選擇能充分利用本國的人力和物力,具有比較成本優勢的產業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
5.面向市場不同:在進口替代戰略下,生產的目的主要以滿足國內市場的需求為主,所以支柱產業不僅不創匯,而且是大量花匯的產業,在出口替代戰略下,支柱產業的生產主要以佔領國際市場或擴大國際市場佔有率為主,所以支柱產業一般為主要的出口創匯產業或出口導向產業。

八、兩種戰略的聯系
進口替代戰略與出口替代戰略的關系是對立統一的關系。一方面兩者是相互排斥的,另一方面這兩種戰略之間既有一定的轉化順序性、階段性的一面,又有互補性、關聯性、滲透性的一面。一般地說,各發展中國家在實現工業化的過程中,大都首先實行進口替代戰略。當進口替代戰略實施到一定程度,遇到國內市場狹小或其他條件的制約時,才開始實行出口替代戰略,而且往往實施出口替代戰略比較成功的國家,進口替代戰略大都實行得較好。因此從一定程度上說,成熟的進口替代戰略是出口替代戰略的基礎。從實際情況來看,許多發展中國家特別是發展中的大國一般採取二者結合的混合型的戰略,但有主次之分,根據國情,有的以進口替代戰略為主,出口替代戰略為輔,有的則以出口替代戰略為主,進口替代戰略為輔。

4. 請對比東亞和拉丁美洲的發展,為什麼東亞國家在經濟發展上取得了相對來說比較好的結果

兩地區經濟發展不同表現的原因
(一)東亞國家(地區)能根據本國國情和國內外經濟形勢的發展,及時調整經濟發展戰略。而拉美則多次貽誤調整發展戰略的時機
東亞國家(地區)在戰後或獨立後都經歷過一段實行進口替代工業化發展戰略的時期。當時它們剛剛從帝國主義手裡收回經濟主權,開始掌握本國的經濟命脈,本國的民族經濟還很幼弱,企業的競爭能力較差,著重發展替代進口的產業,在國家保護下,使本國經濟度過「孩童」時期,是必要的。但是這個區域中有不少是資源不足、幅員較小、國內市場有限的經濟體。在這種條件下發展進口替代產業,一般都遇到生產要素供給不足,生產性進口需求增長較快,而產品出口能力增長緩慢的問題,從而影響國際收支平衡,也使經濟的迅速擴展受到較大的限制。戰後世界經濟的突出特點之一是經濟國際化迅速發展。經濟國際化意味著世界范圍內資源配置的重大變化。60年代中期以後是跨國公司廣泛興起和世界范圍內工業轉移逐漸展開的時期。東亞國家(地區)瞄準了這個有利時機,及時地轉換發展戰略,先後從發展進口替代產業為主轉為推行出口導向工業化戰略。如「四小」在60年代後半期、東盟在70年代都完成了這一轉變。從那時以後,東亞「四小」和「東盟」國家就實行對外開放政策,積極引進外資,加速發展外向產業,並從外匯管理、關稅制度、外資政策和進出口政策等方面進行一系列調整改革,使本國(地區)經濟與世界經濟充分接軌。在參與世界經濟運行的過程中,企業經過優勝劣汰的考驗,競爭能力大大提高,對世界市場風浪的適應能力也大大加強。
拉美國家情況正好相反。從30-40年代已有若干主要國家開始實行進口替代發展戰略,戰後幾乎所有國家都普遍推行這一戰略。當東亞經濟發展戰略轉軌時,拉美國家還普遍地墨守發展主義和經濟民族主義理論思想,突出地強調保持和爭取民族經濟的獨立性,追求進口替代的升級。即從一般消費品的進口替代轉向耐用消費品的進口替代,從輕工業品的進口替代轉向部分重工業品的進口替代。在這種指導思想和發展戰略的支配下,工業化是在國家高度保護下發展的。進口替代產品的出口競爭能力較弱,零部件和原材料的進口增長很快。工業化進程較慢,出口商品結構在較長時間中也未發生很大的變化。到90年代初期,初級產品出口仍占拉美全部出口的2/3。實際上是靠初級產品的生產和出口積累資金,提供外匯,支持工業的發展,反過來,工業對非工業部門的扶助不足。這就使工業發展缺乏後勁。這一發展戰略從三、四十年代一直沿續到80年代中期,歷時約40多年。其優勢已發揮到了盡頭,而弊端卻日益顯見。(二)東亞國家(地區)經濟高增長的同時,注意將通貨膨脹控制在較低水平。而拉美對控制通脹重視不夠,措施不當
東亞多數國家(地區)在通貨膨脹率升高時,立即採取措施,使之抑制在升高的初期。如台灣省在1949年以後曾發生嚴重的通貨膨脹。該地採取更換貨幣的措施,加上美援的支持,緩解了財政失衡,到1953年以後物價基本穩定。在以後的幾十年中,除受兩次石油提價的沖擊而短暫地升高外,基本上能保持宏觀經濟穩定。自60年代以來僅有4年的通脹率達兩位數,其餘年份均在1位數,並有4年是負數。泰國政府明確地提出「穩定第一、發展第二」的宏觀經濟指導方針,沒有出現過惡性通貨膨脹,給經濟運行創造了良好的環境,1961-1987年間經濟年均增長7%。韓國是東亞通貨膨脹較高的國家。尤其是70年代在石油提價沖擊和世界性通貨膨脹影響下,1973-1979年平均的年通貨膨脹率上升為18%,1978年一度達到60%。政府立即採取調整發展戰略,降低增長速度,在穩定中求增長的方針。同時實行嚴格控制貨幣發行,提高利率,平衡預算,管制公用事業收費,凍結物價等措施。到1983年以後,消費物價上漲率已降到1位數。
拉美的通貨膨脹不是簡單的經濟過熱現象,而是經濟結構性失衡引起的嚴重後果之一。拉美的產業結構低層次,總供給與總需求長期失衡,國家過度干預引起的價格嚴重扭曲,匯率長期偏高,過量地引進外資,再加上追逐高增長指標和不適當的貨幣信貸政策,造成世界上奇特的長期地超高通貨膨脹現象。在幾個通脹最嚴重的國家曾實行過一些反通脹計劃或反通脹政策,然而,無論是貨幣主義的緊縮型做法,還是結構主義的放開型做法,都左右為難,收不到良好的實效。有些國家(如巴西)無可奈何地實行使貨幣資產和貨幣收入與通脹率掛鉤的指數化措施,雖對保障實際收入不過份受損起了一定作用,然最終又引起通貨膨脹慣性化的後果。直到近幾年,通過經濟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扭轉了經濟中的結構性失衡狀態,反通貨膨脹措施才得以奏效。然而,長期以來得不到控制的惡性通貨膨脹破壞市場機制的正常發揮,妨礙了經濟發展。
(三)東亞國家(地區)注重產業結構的不斷升級,而拉美的產業結構變化較為緩慢
東亞國家(地區)產業結構由低向高循序演進。在各個不同時期它們根據本國(地區)經濟的發展變化和世界產業發展動向,不斷推動本國(地區)產業結構升級。以韓國為例,它在60年代集中力量發展勞動密集型輕紡工業。到70年代轉向著重開發資本密集型重化工業,發展了包括鋼鐵、有色金屬、機械、造船、汽車、電子、石油化工、水泥、陶瓷和纖維工業的十大戰略工業。政府對這十大工業部門實行傾斜政策,予以扶助。到80年代進一步向技術和知識密集型產業發展,政府明確地提出「科技立國」的口號,將電子、機械、生物工程、信息產業、原子能利用五個部門列為「國策戰略產業」,大力推動其發展。按照韓國開發研究院的規劃,到2000年,第三產業將占該國國民生產總值的59.1%,工礦和公共建設將佔32.8%,農業將降到8.1%。並計劃在7個高技術領域中趕上先進國家,這7個產業的產值將占國民生產總值的18%。東亞其他國家(地區)也是沿著這樣的軌跡,採取措施,推進產業結構的升級。如新加坡在1979年提出「第二次工業革命」口號,台灣省在1990年頒布《促進產業升級條例》。它們都有發展新興產業,迎接21世紀,躍上新台階的宏偉計劃,並且正在實施中。東盟國家產業結構的檔次參差不齊,基本上還處在工業化過程中,還未進入以發展知識和技術密集產業為主的階段,但它們力求步「四小」的後塵,逐步實現產業結構的升級。
東亞各國(地區)的產業升級藉助於東亞的階梯式國際分工。日本產業升級帶動「四小」的產業升級,「四小」產業升級又帶動「東盟」的產業升級以及中國華南及印支國家的產業升級。因為在居於高階梯的國家中,已失去比較優勢的成熟過度產業或不適應本國變化了的條件(如工資上升、勞動力短缺或匯率變化等因素)的產業,需要向外轉移,尋求有利的投資場所。這必然會首先帶動產業結構相對落後的相鄰國家(地區)的產業升級。而後者的產業升級又給前者造成競爭壓力,反過來推動前者加快產業升級。這種互動互補的作用推動東亞各國(地區)產業結構的不斷提高。
而拉美則沒有出現這種狀況。雖然拉美是第三世界中唯一的除個別國家外均屬中等收入國家的區域,雖然拉美的工業在戰後也有了可觀的發展,然而產業結構並沒有明顯的逐步升級現象。拉美的現代產業部門的傳統產業部門的二元結構現象非常突出。拉美的大部分國家仍屬資源開發型的產業結構。過去歷史上形成的以一、兩種或少數幾種初級產品生產和出口為主的產業結構尚未根本改變,盡管其所佔比重已有所下降,產業的多樣化也有所發展。譬如,委內瑞拉、墨西哥、哥倫比亞和厄瓜多的石油,秘魯的礦業,智利的銅,赤道兩側國家的咖啡,加勒比地區的香蕉等,仍然是左右各該國經濟形勢的關鍵部門。這是拉美經濟活力增強較慢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東亞國家(地區)內部資金積累率高,利用外資效益較好,而拉美自身資金積累率不高,利用外資也頗多失誤
東亞國家(地區)素有勤儉節約、精於聚斂財富的傳統。這些國家(地區)的積累率一般都較高。而拉美受西方消費主義的影響,超前消費傾向較普遍。因而,兩個地區的積累率顯然不同。據世界銀行的統計,1965、1970和1990年三個年份的國內儲蓄率東亞為22%、25%和35%,拉美為22%、20%和22%。東亞地區的高儲蓄率形成了高資金積累,從而保證了高投資率。如「四小」在80年代的儲蓄率都在30%以上。其中新加坡高達42.3%,因而其投資率也高達42%。而拉美地區較低的儲蓄率使其投資率也難以大幅度提高。拉美的投資率一般在20%上下,80年代還明顯下降。在80年代中期曾降到16%左右。
在利用外資方面,東亞對外開放程度遠遠超過拉美。由於東亞早在六、七十年代先後完成了向以出口為導向的外向型經濟轉變,利用外資的阻力較小,管理能力也較強。以「四小」為例,香港實行自由港的管理方式,對外國直接投資和外國銀行、外國金融機構基本上是敞開的,香港已形成亞洲的國際金融中心之一。新加坡制定了一系列鼓勵外國直接投資的法令,建立一套管理效率很高的管理機構,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特別鼓勵能帶來高新技術的外國投資。而把國內企業放在外資企業強烈競爭的環境中去鍛煉生存和發展能力。韓國利用外資方式以借債為主,適當引進外國直接投資。60年代以利用美援為主,70年代則以向國際金融機構和國際金融市場借款為主。韓國借債規模很大,1985年外債總額曾接近500億美元,成為世界第三大債務國。雖然在美國高利率政策背景下,償債負擔較重,但由於所借款項使用管理得當,80%以上用於進口資本貨和投資於面向出口的製造業和基礎設施,因而出口增長迅速,資金周轉較快,易於形成新的償債能力,沒有釀成債務危機。80年代以後注意了控制借債規模,增加外國直接投資在利用外資中的比重,保持了利用外資的良性循環。台灣省是以借款和引進外僑直接投資並重。50年代主要是利用美援,60年代以引進僑、外直接投資為主,70年代為解決實施「十項建設」、「十二項建設」資金不足而大量借款。其借款和引進直接投資主要用於增強出口能力、引進先進技術和配合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因而能較快地形成新的生產力,其償債能力也隨之增強。
拉美也是借款和引進直接投資兩種方式都採用,但是更側重於借款。從1961-1983年凈流入拉美地區的外國直接投資累計不到1000億美元,借入外國貸款的債務余額到1983年底已累計達3600億美元。拉美大量利用外資,在60和70年代對於彌補自身積累能力不足,促進經濟發展,確曾起過重要作用。然而由於理論思想上的偏頗,認為借款比引進直接投資較為有利於維護民族經濟的獨立性,以及受到70年代國際低利率的誘惑,錯誤地估計了國際利率的變動趨勢,借入了遠遠超出償債能力的巨額外債,種下了80年代爆發債務危機的禍根。除了借債規模失控和國際利率驟然升高等原因外,釀成債務危機的重要原因還在於拉美國家對外債使用的管理不當。有的國家將借款過多地用於周期長、收效慢的工程上,不能及時創造清償能力。有的國家用於非建設性支出,如支付軍事開支、彌補財政赤字,或用於金融投機活動,其自身不能創造償債能力。
(五)、東亞和拉美政府幹預經濟的程度和方式不同,發揮市場機製作用也不同
東亞國家(地區)和拉美國家都是政府幹預和市場調節相結合的市場經濟國家(地區)。但是政府幹預的程度和方式很不相同。香港是干預程度最低的,一般稱不幹預型或積極不幹預型。它按自由港方式管理,但是遇到通貨膨脹、經濟蕭條、股市波動、出口遇阻時,政府還是要干預的。一般情況下,政府著重從基礎設施建設,制定法令和提供法律保障,社會福利保險等方面,為經濟發展創造條件。東亞其他國家基本上都是政府主導型的市場經濟國家。政府的主導作用表現在:1.政府制定長期或短期經濟發展計劃。雖然不是指令性計劃,政府也從投資、稅收、利率等方面採取配套措施和獎懲辦法,去促進計劃的實施;2.政府擁有一定數量的國營企業,以控制經濟命脈;3.國家控制大部分的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4.政府通過各種經濟杠桿指導市場經濟,推動經濟增長,預防和克服經濟不景氣,抑制通貨膨脹,改善投資環境,平衡國際收支;5.調解和處理勞資糾紛;6.打開對外經濟關系渠道,為企業的對外經濟交往服務等。以上政府的主導作用在所有國家(地區)都是不可缺少的。東亞與拉美不同之處在於東亞的政府幹預程度從70年代初以後就呈減弱趨勢。因為外向型經濟的發展要求國內經濟按市場經濟的客觀規律運行,以利與世界市場的接軌。過多的行政干預容易引起市場扭曲,造成人為的失衡。而拉美國內市場的高度保護使政府行政干預難以削弱。許多國家長期實行高關稅、高匯率、嚴格的金融管制、企業和銀行國有化比重高,進出口貿易控制比較嚴格,所有這些都不利於發揮經濟潛力,直到80年代中期以後,經過經濟改革,才有較明顯的改變。其結果,東亞的市場經濟發育較為充分,而拉美的市場體系則很不完善,市場機制未能充分發揮作用。這就是為什麼80年代拉美的經濟調整改革帶有轉型的特徵,而顯得十分費勁。
(六)、其他因素的影響
東亞和拉美發展趨勢差異的影響因素是多樣和復雜的,還包含其他一些經濟與非經濟因素的影響。譬如,東亞比拉美政治局勢更為穩定。東亞深受儒家文化的影響,而儒家文化有其獨特的長處。東亞國家(地區)受前資本主義因素的牽制較小,香港、新加坡是城市和城市國家,沒有改造農村的重負;台灣省和韓國戰後進行土改比較認真;東盟國家農村經濟也受前資本主義經濟關系的束縛,但其經營方式以小農經濟為主,容易與市場經濟接軌。拉美農村落後的庄園制度不僅造成分配不合理,還造成大量土地荒蕪,資源浪費,而且拉美許多國家的政府對不合理的土地制度的改革,決心不大,進展緩慢,發展也很不平衡。顯然,前資本主義經濟關系是妨礙現代化進程的重要因素。其他影響因素還很多,不能一一贅述。
東亞和拉美作為兩個區域進行比較,可見明顯的差異,但每個區域內部各國情況也有不同。由於篇幅所限,在進行兩區域比較時,只能選擇其多數國家共有的特點加以對比。對於不同於本文敘述的少數國家情況,如智利和拉美多數國家不同,菲律賓、汶萊和其他東盟國家也不同,就不可能再進行過細的分析了。
東亞和拉美在上述許多重要方面表現的差異,歸結起來,就是發展模式的不同。通過比較看出,東亞發展模式具有明顯的優勢。

5. 進口替代的實際影響

實施進口替代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民族工業中消費品工業的發展,加強了發展中國家獨立發展經濟的能力,能夠減少經濟的對外依存度,一些專門技術人才和熟練勞動力也培養出來了,政府部門從中也獲得了管理經濟的經驗和知識,因此許多拉美、南亞、中歐國家選擇了進口替代戰略,一定程度上實現了經濟發展目標。但是這一戰略對刺激民族工業的發展是有限的,因為它並不能完全消除對外的依賴性,它依然在很大程度上依賴進口,它只是改變了進口商品的結構,從成品進口改為進口國內不具備的原料、技術專利、機器設備、中間產品與資本等。當發展中國家用高關稅保護民族工業時,發達國家也用各種措施破壞或打破關稅保護,抵制發展中國家的進口替代,所以進口替代戰略常常出現無能為力的狀態,在實踐中逐漸暴露出許多缺陷。一些學者在研究中認為,進口替代戰略的核心問題是它違背了比較利益原則。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進口替代戰略受到許多學者的批評。
1970年,利特爾等人考察了巴西、印度、墨西哥、巴基斯坦、菲律賓等國家及中國台灣地區的工業化發展經驗後認為,進口替代戰略嚴重降低了經濟效率、抑制出口、加劇失業、導致國際收支惡化。因此,實際上從20世紀60年代中期開始,一些國家和地區就開始轉向更加開放的貿易戰略,特別是亞洲的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家及中國的台灣地區在經過一段時間的進口替代工業化過渡後,採取了不遺餘力的出口導向戰略。
自20世紀80年代初以來,中國就致力於出口導向型的經濟發展。當時之所以轉向外向型經濟增長,是因為看到了日本和「亞洲四小龍」以出口導向帶動經濟增長的成功經驗。那以後的20年是外向型經濟發展占統治地位的時代,在人們心目中,以出口增長來帶動經濟發展成了唯一正確的經濟發展戰略。而進口替代則被看成是一條錯誤的經濟發展道路。無論在經濟學界還是在媒體上,都把為促進進口替代而實行的經濟政策說成是發展緩慢以致停滯的根源。這樣,出口導向是高速經濟發展的根源,進口替代則是導致經濟發展失敗的罪魁禍首,似乎已經成了定論。
而在實際上,這樣的一般化結論沒有任何靠得住的根據。出口導向戰略不是在任何時代、任何地方都能帶來比進口替代戰略更高的經濟增長,對於大國來說,出口導向的經濟發展更不一定優於進口替代的經濟發展。實際上,最近150年來經濟發展失敗的外向型經濟體有許許多多,實行出口導向而又真正成功地高速發展了經濟的只有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東亞幾個國家和地區。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和亞洲「四小龍」以增加出口帶動經濟增長,一度取得了高速的經濟增長和成功的經濟發展。它們的成功經驗確實值得其它國家和地區考慮和借鑒,但是正如國際貿易理論的權威克魯格曼所指出的,把東亞經濟增長的奇跡歸因於出口導向的經濟增長戰略並沒有充分的依據。東亞國家的高速經濟增長可能另有其根本原因,而出口的高速增長很可能是反過來由整個經濟的高速增長推動的。把進口替代說成是造成經濟停滯和落後的禍害,將外向型經濟看成是對外關繫上唯一成功的經濟發展戰略,這是當代的新自由主義經濟學編造出來的謊言。在編造這種謊言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現任的副總裁克呂格爾是最細心的一個。她主持了一系列的研究項目來論證進口替代的經濟發展戰略是如何無效率。可是這些項目無論作得如何仔細,也不過是根據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20幾年間十多個國家的經驗資料來立論,而且使用的是不合乎實際的新古典生產函數。就以這樣涉及范圍極為有限的材料來否定進口替代的經濟發展戰略,這本身就是在學術上極不嚴肅的草率作法。
進口替代的經濟效益真正的歷史事實充分肯定了進口替代的經濟發展。工業化時代以來的經濟強國多多少少都實行過進口替代,進口替代甚至是產業革命的促成者。在19世紀初,英國的棉紡織工業遠遠落後於印度和中國,但是英國卻禁止東方的棉紡織品進口,從而鼓勵了本國生產棉紡織品以替代進口。正是在這樣繁榮起來的棉紡織業生產中發生了「產業革命」,從而使整個人類進入了工業化時代,也使英國成了很長時期中的世界第一經濟強國。
當今世界的3個經濟上最強的國家 美國、德國和日本,也無一不靠進口替代而致富。
美國和德國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分別趕上和超過了英國,從此就成了兩個經濟上最強的國家。而在它們趕超英國的最關鍵時期19世紀下半期,它們是兩個典型的以進口替代來發展經濟的國家。按照劉易斯的估算,在1883年以後的30年間,德國製成品進口的增長慢於製造業的增長,從而在整個時期中都在搞進口替代;而美國19世紀80年代的經濟繁榮也靠的是國內需求而非出口的拉動。美國在1873年到1899年間的進口增長率一直遠遠低於其實際GDP的增長率,原因之一是那些年的美國是一個以高關稅保護國內產業的國家,其總體關稅率往往在30-40%左右,到1912年還平均為18%。可以說,沒有那一時期的進口替代型經濟增長,就不會有今日美國和德國在世界經濟中的領導地位。
今日世界中的另一個經濟大國,日本,是在第2次世界大戰後的高速經濟增長中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的。通常人們強調日本靠出口導向取得了高速經濟成長,卻忽略了日本的經濟增長中一直有很強的進口替代因素。日本從來就以國內市場對外不開放著稱,直到現在,日本的進口也只佔其GDP的10%左右,而中國的進口在最近6年中一直佔GDP的20%甚至更多。日本經濟的這種不開放必然導致在很多產業中實行進口替代。也正是由於日本一方面致力於以出口拉動經濟增長,另一方面又不斷在國內實行進口替代,才造成了日本在許多年中出口一直遠遠大於進口的對外貿易格局。

6. 進口替代戰略與出口導向戰略的優、缺點是什麼發展中國家在工業化進程中應如何選擇其貿易政策

實施進口替代的國家地區 進口替代政策是指一國採取各種措施,限制某些外國工業品進口,促進國內有關工業品的生產,逐漸在國內市場上以本國產品替代進口品,為本國工業發展創造有利條件,實現工業化。又稱進口替代工業化政策,是內向型經濟發展戰略的產物。一般做法是國家通過給予稅收、投資和銷售等方面的優惠待遇,鼓勵外國私人資本在國內設立合資或合作方式的企業;或通過來料和來件等加工貿易方式,提高工業化的水平。為使國內替代產業得以發展,就要使用提高關稅、實行數量限制、外匯管制等手段,限制外國工業品進口,以使國內受進口競爭的工業在少競爭、無競爭的條件下發育成長。 目錄 [隱藏]1 概述2 限制條件3 主要缺陷4 實際影響5 發展導向6 相關詞條7 參考資料進口替代-概述 進口替代是指用本國產品來替代進口品,或者說,通過限制工業製成品的進口來促進本國工業化。 進口替代進口替代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依據兩位來自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學家普雷維什和辛格提出的,之後亞非拉許多發展中國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實行了進口替代戰略。在國際市場上,發展中國家生產的農、礦初級產品價格不斷下跌而發達國家生產的消費品價格不斷上升,不平等貿易關系日益突出。為了克服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不平等貿易,發展本國的民族工業,因而廣大發展中國家努力發展一些原來依靠進口的貨物的生產以供國內少數富裕階層的消費從而實現進口替代。 進口替代一般要經過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先建立和發展一批最終消費品工業,如食品、服裝、家電製造業以及相關的紡織、皮革、木材工業等,以求用國內生產的消費品替代進口品,當國內生產的消費品能夠替代進口商品並滿足國內市場需求時就進入第二階段; 在第二個階段,進口替代由消費品轉向國內短缺的資本品和中間產品的生產,如機器製造、石油加工、鋼鐵工業等資本密集型工業。經過這兩個階段的發展,進口替代工業日趨成熟,為全面的工業化奠定了基礎。 進口替代-限制條件 進口替代戰略的實施需要實行貿易保護政策,主要包括3個方面:進口替代第一,關稅保護,即對最終消費品的進口徵收高關稅,對生產最終消費品所需的資本品和中間產品徵收低關稅或免徵關稅。 第二,進口配額,即限制各類商品的進口數量,以減少非必需品的進口,並保證國家扶植的工業企業能夠得到進口的資本品和中間產品,降低它們的生產成本。 第三,使本國貨幣升值,以降低進口商品的成本,減輕外匯不足的壓力。其中關稅和配額是進口替代戰略中最重要的保護措施。 進口替代-主要缺陷 進口替代政策必然是以犧牲國內消費者為代價,而且由於其降低了該國與世界市場的聯系程度,造成國內市場相對狹小,生產成本高,經濟效益低,產品質量差,競爭能力不夠。因此,實行進口替代政策的發展中國家,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國內輕工業的發展,工業增長速度有所加快,但這只是短期現象,並不能長期保持。這就迫使它們不得不進行調整,甚至加以放棄,轉而實行出口替代工業化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原先推行這一政策的拉美發展中國家進一步積極推行,新獨立的許多亞非發展中國家也先後把進口替代作為工業化的途徑,一度出現進口替代的高潮。推行這一政策,首先要正確選定作為替代對象的工業品種類,即決定哪些工業作為進口替代工業。一般是選擇哪些國內市場雖有需求卻經不起外國競爭的工業,然後通過保護措施使這些國內進口競爭工業變為進口替代工業,以加快工業進程。 進口替代-實際影響 實施進口替代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民族工業中消費品工業的發展,加強了發展中國家獨立發展經濟的能力,能夠進口替代減少經濟的對外依存度,一些專門技術人才和熟練勞動力也培養出來了,政府部門從中也獲得了管理經濟的經驗和知識,因此許多拉美、南亞、中歐國家選擇了進口替代戰略,一定程度上實現了經濟發展目標。但是這一戰略對刺激民族工業的發展是有限的,因為它並不能完全消除對外的依賴性,它依然在很大程度上依賴進口,它只是改變了進口商品的結構,從成品進口改為進口國內不具備的原料、技術專利、機器設備、中間產品與資本等。當發展中國家用高關稅保護民族工業時,發達國家也用各種措施破壞或打破關稅保護,抵制發展中國家的進口替代,所以進口替代戰略常常出現無能為力的狀態,在實踐中逐漸暴露出許多缺陷。一些學者在研究中認為,進口替代戰略的核心問題是它違背了比較利益原則。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進口替代戰略受到許多學者的批評。 1970年,利特爾等人考察了巴西、印度、墨西哥、巴基斯坦、菲律賓等國家及中國台灣地區的工業化發展經驗後認為,進口替代戰略嚴重降低了經濟效率、抑制出口、加劇失業、導致國際收支惡化。因此,實際上從20世紀60年代中期開始,一些國家和地區就開始轉向更加開放的貿易戰略,特別是亞洲的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家及中國的台灣地區在經過一段時間的進口替代工業化過渡後,採取了不遺餘力的出口導向戰略。 <自20世紀80年代初以來,中國就致力於出口導向型的經濟發展。當時之所以轉向外向型經濟增長,是因為看到了日本和「亞洲四小龍」以出口導向帶動經濟增長的成功經驗。那以後的20年是外向型經濟發展占統治地位的時代,在人們心目中,以出口增長來帶動經濟發展成了唯一正確的經濟發展戰略。而進口替代則被看成是一條錯誤的經濟發展道路。無論在經濟學界還是在媒體上,都把為促進進口替代而實行的經濟政策說成是發展緩慢以致停滯的根源。這樣,出口導向是高速經濟發展的根源,進口替代則是導致經濟發展失敗的罪魁禍首,似乎已經成了定論。 而在實際上,這樣的一般化結論沒有任何靠得住的根據。出口導向戰略不是在任何時代、任何地方都能帶來比進口替代戰略更高的經濟增長,對於大國來說,出口導向的經濟發展更不一定優於進口替代的經濟發展。 實際上,最近150年來經濟發展失敗的外向型經濟體有許許多多,實行出口導向而又真正成功地高速發展了經濟的只有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東亞幾個國家和地區。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和亞洲「四小龍」以增加出口帶動經濟增長,一度取得了高速的經濟增長和成功的經濟發展。它們的成功經驗確實值得其它國家和地區考慮和借鑒,但是正如國際貿易理論的權威克魯格曼所指出的,把東亞經濟增長的奇跡歸因於出口導向的經濟增長戰略並沒有充分的依據。東亞國家的高速經濟增長可能另有其根本原因,而出口的高速增長很可能是反過來由整個經濟的高速增長推動的。 把進口替代說成是造成經濟停滯和落後的禍害,將外向型經濟看成是對外關繫上唯一成功的經濟發展戰略,這是當代的新自由主義經濟學編造出來的謊言。在編造這種謊言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現任的副總裁克呂格爾是最細心的一個。她主持了一系列的研究項目來論證進口替代的經濟發展戰略是如何無效率。可是這些項目無論作得如何仔細,也不過是根據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20幾年間十多個國家的經驗資料來立論,而且使用的是不合乎實際的新古典生產函數。就以這樣涉及范圍極為有限的材料來否定進口替代的經濟發展戰略,這本身就是在學術上極不嚴肅的草率作法。 進口替代的經濟效益 真正的歷史事實充分肯定了進口替代的經濟發展。工業化時代以來的經濟強國多多少少都實行過進口替代,進口替代甚至是產業革命的促成者。在19世紀初,英國的棉紡織工業遠遠落後於印度和中國,但是英國卻禁止東方的棉紡織品進口,從而鼓勵了本國生產棉紡織品以替代進口。正是在這樣繁榮起來的棉紡織業生產中發生了「產業革命」,從而使整個人類進入了工業化時代,也使英國成了很長時期中的世界第一經濟強國。 當今世界的3個經濟上最強的國家 美國、德國和日本,也無一不靠進口替代而致富。 美國和德國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分別趕上和超過了英國,從此就成了兩個經濟上最強的國家。而在它們趕超英國的最關鍵時期19世紀下半期,它們是兩個典型的以進口替代來發展經濟的國家。按照劉易斯的估算,在1883年以後的30年間,德國製成品進口的增長慢於製造業的增長,從而在整個時期中都在搞進口替代;而美國19世紀80年代的經濟繁榮也靠的是國內需求而非出口的拉動。美國在1873年到1899年間的進口增長率一直遠遠低於其實際GDP的增長率,原因之一是那些年的美國是一個以高關稅保護國內產業的國家,其總體關稅率往往在30-40%左右,到1912年還平均為18%。可以說,沒有那一時期的進口替代型經濟增長,就不會有今日美國和德國在世界經濟中的領導地位。 今日世界中的另一個經濟大國,日本,是在第2次世界大戰後的高速經濟增長中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的。通常人們強調日本靠出口導向取得了高速經濟成長,卻忽略了日本的經濟增長中一直有很強的進口替代因素。日本從來就以國內市場對外不開放著稱,直到現在,日本的進口也只佔其GDP的10%左右,而中國的進口在最近6年中一直佔GDP的20%甚至更多。日本經濟的這種不開放必然導致在很多產業中實行進口替代。也正是由於日本一方面致力於以出口拉動經濟增長,另一方面又不斷在國內實行進口替代,才造成了日本在許多年中出口一直遠遠大於進口的對外貿易格局。 進口替代-發展導向 中國的進口替代加工基地 一個最明顯的事實時:在同樣的人均生產水平上,一個國家越小,其對外貿易依存度勢必越高。象德國那樣大小的國家,其整個對外貿易佔GDP的比例在50%以上,但是對歐盟國家的貿易卻佔了整個對外貿易額的50%多。這樣,如果以歐盟為單位計算歐盟對非歐盟的貿易占整個歐盟的GDP的比例時,對外貿易的依存度就會降到只有20%多。這個事實說明,一個國家越小,經濟上的對外依存度就越高,其經濟就越是外向型,出口導向的經濟發展就越是有效率。 但是這個事實也反過來說明,「東亞四小龍」這樣小的國家和地區可以通過出口帶動完成經濟發展,整個中國卻不一定能靠同樣的作法實現高速經濟發展。實際上,一個國家越大,其完成工業化時的內向性程度就越大。英國進行產業革命時經濟的外向型程度,比美國19世紀末超過英國時經濟的外向型程度要高,其原因首先在於美國比英國大得多。美國至今仍是發達國家中對外貿易依存度最低的國家之一,近20年來美國對外貿易額佔GDP的比率大大提高,但是現在這個比率也只在25%左右。 更重要的是,日本和亞洲「四小龍」能成功地以出口帶動經濟增長,在很大程度上靠了戰後最初幾十年特殊的國際經濟環境。第2次世界大戰結束時西方國家達成了使國際貿易自由化的共識,各國彼此大大降低貿易壁壘。這種貿易自由化的政策沖擊使國際貿易急劇增長,其增長速度在25年中大大快於世界經濟增長率。80年代以前西方國家又普遍實行凱恩斯主義的宏觀經濟政策,整個世界經濟的總需求是相對充足的。在這種國際環境下,落後國家增加出口比較容易,出口導向的經濟增長相對於進口替代戰略就有了相當大的優勢。 時過境遷,國際經濟環境已經與那時大為不同了。現在發達國家的貿易壁壘已經相當低,更沒有多少削減的餘地,削減貿易壁壘的鋒芒指向的是發展中國家。西方各經濟大國都被嚴重的財政和社會開支赤字所困,又害怕引起通貨膨脹,從而不敢採取有力的政策措施來擴大總需求。這兩點都使發展中國家不再有很容易地急劇增加出口的國際環境。出口導向的經濟增長戰略已經陷入危機,這其實是東亞金融危機發生的最深層原因。

7. 菲外長:願恢復和中國討論南海油氣開發,如何看待這場教育

菲外長:願恢復和中國討論南海油氣開發,如何看待這場教育首先是菲律賓本身就是資源不是很豐富的國家,其次就是菲律賓希望和中國合作來提升國內的經濟發展水平,再者就是南海區域有著豐富的天然氣資源和石油資源,另外就是希望加強和中國的多邊合作來獲得更多的益處,需要從以下四方面來闡述分析菲外長:願恢復和中國討論南海油氣開發,如何看待這場教育

一、菲律賓本身就是資源不是很豐富的國家

首先就是菲律賓本身就是資源不是很豐富的國家 ,對於菲律賓而言他們的資源不是很豐富這對於他們而言很多時候會選擇從外部進口充足的能源來保證國內的長期發展戰略目標。

菲律賓應該做到的注意事項:
應該加強多渠道的合作,不斷的完善國內的商業制度。

8. 菲律賓的地理位置有什麼戰略價值

1、海域領土面積,大陸架延伸同時輻射周圍海域面積;2.地處位於中國第一島鏈的,對中國海軍有一定的約束。3、資源,如石油、稀有金屬等。

9. 為什麼菲律賓向中國友好了

首先菲律賓需要經濟建設。目前世界上只有中國能夠幫到他。
一個小的國家選擇和中國對抗。只能成為炮灰。目前菲律賓國內經濟不是很好。戰鬥力和武器非常落後。這一打仗,經濟會一蹶不振。他們上一屆政府和總統。屬於親美派。現在的總統屬於反美派。

10. 菲律賓現在什麼情況,之前不是還和中國搶島嘛,現在怎麼一副小弟的樣子

不是不搶島,而是調整了搶島的策略。自從小馬科斯總統上台以後,受美鷹挑唆,為配合美鷹的亞洲再平衡戰略,在南海挑戰中國的主權地位,一直是鬧的很辛苦。但事態升級的結果,是中美私底下達成協議,中國給美國送錢,美國退出該區域,避免與中國進行軍事沖突……。而菲律賓什麼也沒有得到,反而因中國的經濟制裁,國內經濟持續下滑,國內矛盾升溫。因此,有必要調整過去在南海與中國對抗的策略。這不,新換了總統嘛,杜特爾特一上來就裝出和美國撕逼的樣子,討好中國,表示在南海要與中國擱置爭議,共同種菜,而中國呢,一看孩子變乖了,馬上掏錢買糖果給小孩子吃。有奶就是娘嘛,如果有天美國又開始有錢了,菲律賓又會去投靠美國,繼續在南海跟中國搞事。

閱讀全文

與菲律賓為什麼選擇進口替代戰略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67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4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26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5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02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3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12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3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36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39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63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67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77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85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17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2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6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34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4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