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看菲律賓 > 菲律賓王子後裔姓什麼

菲律賓王子後裔姓什麼

發布時間:2022-09-23 20:03:48

『壹』 溫姓人們有知道「」屬於那一支溫姓人的族譜嗎

現在山東一帶的溫姓據說是菲律賓後裔,是菲律賓王子來中國帶來的隨從在王子去世後為他守墓,日後與周遍中國人結合雜居,留下溫姓!

『貳』 如果是安和溫兩個姓氏,很可能是菲律賓皇室的後裔嗎

明成祖朱棣執政期間,國家政通人和,國力強盛,開創了永樂盛世的局面。在位第三年,派遣鄭和率領海船出使大西洋和印度洋等沿海國家和地區。

到了滿清時期,這些東王後人仍然受到十分熱情的款待,繼續享受特權。用安、溫兩姓以中國籍蘇祿人的身份正式入籍中國德州,成為中國大家庭的一員。

清朝末期,受迫於清朝的內憂外患,這支族群被迫離開,向其他地區遷移。

2017年,蘇祿東王的後裔,來到德州祭拜祖先赴華600周年。

『叄』 各國王室都姓什麼

大部分的王室成員都沒有姓氏,他們為世人所知完全是透過他們頭銜——×國王,×王子,×公爵。到終於有必要出現姓氏時,一切已經太遲了。英國王朝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不得不「發明」出「溫莎」這個姓氏。德意志共和國對他們的過氣王子還算守信用,將王室的頭銜換成為他們的姓氏:巴伐利亞王子、烏特姆貝爾(Wurttembery)公爵、黑森(Hessen 伯爵,就成了德國王室成員的姓。另外,希臘、挪威和丹麥家族的王室成員,依然沒有姓氏.

這就要聯系歐洲具體的歷史政治來談了:
歐洲王室,是一個時代的錯誤,是一個處於十字路口的特權階級,抑或是一個任重道遠的國家象徵?過去,英國、西班牙、荷蘭、瑞典、挪威、丹麥、比利時這些歐洲君主制國家之間,有著錯綜復雜的歷史淵源。
中世紀時期統治者蓬勃發展成了一個契機,在一個全新的游戲場上,無名小卒榮升為一國之君。初期這些新君由選舉產生,一旦他們的王朝建立起來,其首要任務就是將自己變成世襲的君主。一旦手中有了實權,他們就要將權力合法化,通過一小撮天才輔助,這些新君發明出「君權神授」。神學家指天發誓,賦予他們王冠完全是上帝的意願。獲得宗教的認可無疑為結束爭論增添了籌碼。
很長的一段日子裡,歐洲只有一個皇帝——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只有他才可以戴皇冠,並享有「陛下」(Majesty)的頭銜。皇帝之下是國王,國王只能戴王冠,被稱為「殿下」(Highness)。文藝復興時期,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自恃羽翼已豐,於是昭告天下,他是「自己國家的皇帝」。弗朗索瓦一世為自己打造了一頂皇冠,要求臣民尊稱他為「陛下」。風起雲涌,其他國王競相仿效,但他們在爭論誰先誰後的過程中反目成仇,最終導致戰爭頻頻爆發。在權力得到鞏固後,這些國王開始培植專制主義,通過殘酷的手段開拓出現代的歐洲.
歐洲歷史上,除了嚴守中立的瑞士,近似於君主共和國的威尼斯和熱那亞外,君主制其實是政治體制的不二選擇。如果一個王朝滅亡或者一個國家宣布獨立,這在19世紀經常發生,那麼,人民就會直截了當地放眼國外,尋找一位新王子登基為王。
因此,除了最老的王朝——法蘭西家族,和最年輕的王朝——塞爾維亞的Karadjordjevic,歐洲主要的王朝都有外國血統。法國波旁王朝統治過(義大利)帕爾馬公國,之後又統治兩西西里王國,還有西班牙現任國王胡安.卡洛斯一世也是波旁王朝的後裔。Benelux(比利時、荷蘭、盧森堡的全稱)王國和巴爾干王國一樣,都隸屬於日耳曼家族。而從人丁興旺的薩克斯-科堡家族(創造了歐洲帝王史的家族)中走出來的,不僅有維多利亞女王心愛的丈夫,還有後來的比利時和保加利亞國王。伊麗莎白女王的丈夫和我一樣,都屬於希臘家族成員,但希臘家族最初也根本不是希臘人。
現在的王室的姓氏也是現代才有君主自己取或沿用先輩的.

英國:姓氏 溫莎,-------------------- 現任女王伊利莎白二世。
瑞典:姓氏 古斯塔夫,---------------- 現任國王卡爾十六世·古斯塔夫
挪威:姓氏 不詳,-------------------- 現任國王哈拉爾五世
丹麥:姓氏 格呂克斯堡,-------------- 現任女王瑪格利特二世
列支敦斯登:姓氏 不詳,-------------- 現任大公漢斯-亞當二世
盧森堡:姓氏 不詳,----------------- 現任大公 不詳
荷蘭:姓氏 奧蘭治,------------------ 現任女王貝雅特麗絲二世
比利時:姓氏 不詳,------------------ 現任國王阿爾貝二世
摩納哥:姓氏 不詳,------------------ 現任國王阿爾貝二世(與比利時國王同名)
西班牙:姓氏 波旁,------------------ 現任國王胡安·卡洛斯一世

『肆』 誰知道安姓的由來啊我願出100分,來者都有分分.

安姓

一、姓氏來源

1、遠古黃帝有兒子叫昌意,昌意的長子叫顓頊,繼承帝位。次子叫安,封於西戎,後來建立了安息國(在今伊朗高),到古代漢武帝時開始派使者至安息國以後,中國與安息國始有往來。安息國王傳位到太子安清時,他不願當國王,出家為僧,於東漢桓帝建和二年(148年),回到中國河南洛陽,宣傳佛教,隨後定居,子孫世代姓安。

2、出自他姓或賜姓。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北魏時有鮮卑安遲氏改為安姓者;唐時安祿山由康姓改為安姓;明朝時有元人孟格、達色等被賜姓安;另有唐時回鶻人、奚人,明清彝族沙罵氏、村密氏、吉巴氏及其它少數民族中安佳氏、阿爾丹氏、德力根氏、安帳氏等眾多別姓改為安姓者。

3、以國名為氏。唐代有「昭武九姓」之一,以其原「安國」國名首字為氏。

二、郡望堂號

【郡望】

涼 州:治所在隴縣(今甘肅省張家川)。
姑 臧:治所在今甘肅省武威縣。魏晉南北朝時期河西走廊的政治、軍事重鎮。先後為前涼、後涼都城,南涼、北涼也曾一度都於此地。故址在今甘肅武威市。原名蓋臧,為匈奴所築,後音訛為姑臧。城呈龍形,故又名「卧龍城」。西漢建姑臧縣,隸武威郡。東漢時為武威郡治所。由於漢、羌、匈奴多種民族雜居,又地處中西交通要道,使它很快成為河西富邑。三國曹魏時置涼州,以姑臧為治所,這是姑臧為涼州州治之始。西晉永寧元年(301年),張軌為涼州刺史,設州治於姑臧。西晉亡,即為前涼都城,於原城之外增築四城,人文薈萃,經濟繁盛。東晉太元元年(376年),前秦攻滅前涼,置涼州刺史鎮姑臧,豪右七千餘戶被徙往關中。十年,呂光據此地稱涼州刺史,次年建後涼,立國都於姑臧。晉義熙二年(406年)曾被後秦主姚興任命為涼州刺史的南涼王禿發□檀進駐姑臧,四年將南涼都城由樂都遷此。不久,北涼王沮渠蒙遜以步騎三萬攻克姑臧,又於八年將北涼國都由張掖遷此,並在城南天梯山大造佛像。宋元嘉十六年(439)北涼降於北魏,魏收姑臧城內戶口二十餘萬,改姑臧縣為林中縣,仍為武威郡治。此後,姑臧城便以武威城名稱世。西晉末年,中原戰亂,中土人士避難西入涼州,姑臧成為保留漢族文化的重要據點,同時又是佛學東傳的要地。後涼時,西域高僧鳩摩羅什在此地講經,大興佛教。北涼時,沮渠蒙遜尊西域僧人曇無讖為國師,在此譯出《大般涅□經》等十幾部經典。
武陵郡:漢置武陵郡,治所在義陵(今湖南省漵浦縣以南)。據《唐書世系表》記載:「出自姬姓。黃帝生昌意。昌意次子安居於西方,自號安息國,後於中國,以安為姓。」望出姑臧、河內。

【堂號】

安姓主要以「濟世堂」為堂號。

三、歷代名人

安期生:琅琊人,相傳曾跟從河上丈人學仙術,常在海上賣葯,當時人稱他為「千歲翁」。秦始皇東巡時,方士李少君曾對武帝說:仙人安期生吃巨棗,大如瓜。武帝曾派人到海上尋找他而不得。

安 清:字世高。安息國太子。原來他已經繼承了王位,但為了能回到中原來,就將王位讓給他的叔叔,出家為憎,信奉佛教。 精通梵語,念經修行。於東漢桓帝建和二年到中國河南洛陽來宣傳佛教。定居下來後,為了傳教的需要,他又工讀漢語,通曉漢語,譯梵本為漢語,譯《修行道地經》等30餘部,皆屬小乘。

安同:曹魏時遼東人,在官明察,長於校練,家法修整,時人贊其有濟世之才。
安金藏:唐代長安(今陝西省西安)人,為太常寺樂工。時太子李旦被人誣告謀反,武後下令查處此事,金藏為洗脫太子罪名,當眾引佩刀自剖其胸,腸出,並言「願剖心以明皇嗣不反」。武後感動,不疑李旦。

安祿山:(703—757),營州柳城(在今遼寧朝陽)人,原名軋犖山,本姓康。母為突厥人,後因其母嫁與胡人安延偃,改姓安,更名祿山。他懂蕃語,身體魁偉,驍勇善戰,被幽州節度使張守養以為子,後升任平盧兵馬使、營州都督等職。742年升為平盧(治所在今遼寧朝陽)節度使,天寶三年兼范陽(治所在今北京)節度使、河北采訪使,天寶十年又兼河東(治所在今山西太原)節度使。他身兼三鎮節度使,私下培植胡將,蓄養戰馬,籠絡漢族失意文人,最後擁有精兵15萬,號稱20萬。他深知唐朝統治者的腐敗,又為和楊國忠爭權,於755年冬在范陽起兵反唐,舉兵南下,攻下重鎮洛陽。756年,於洛陽稱大燕皇帝,國號燕,建元聖武。後舉兵西進,破潼關下長安,大肆殺戮。757年,因欲立安慶思為太子,被其長子安慶緒殺死。
安重榮:五代時朔州(今屬山西省)人,初任後晉成德軍節度使,後石敬瑭降契丹,自稱兒皇帝,重榮以此為辱,遂起兵聲討石敬瑭,次年因戰敗而身亡。其子安德裕從小被其部下秦習所收養,喜好讀書,博貫文史,精《禮》、《傳》,後於宋開寶初年中進士,官至睦州知州,有文集四十卷。

安 民:宋代陝西長安(今西安一帶)人,著名石匠,當時著名的石碑,皆出其手。其品格高尚、不畏權貴,時頒蔡京所書《元黨籍碑》於各州縣,安民刻碑畢才知蔡京乃當朝奸臣,遂拒刻「安民刻石」四字,拒收百兩酬金,為人稱頌。

安俊:宋代名將,字智周,太原人。官至陵川防禦史,人稱長髯太保。久在邊地,羌人識之。知環州,種世衡得俘虜,問:「爾畏誰?」答:「畏安太保。」種指安,說:「此長髯將軍正是。」

安 熙:元代藁城(今屬河北省)人,性淡雅,喜垂釣,著有《默庵集》五卷。
安 伸:淄川人,明代萬曆年間進士,官至太僕少卿。著有《柱史草》等。
安 盤:明代嘉定州(今屬上海市)人,官至兵科給事中,嘉靖初,以爭大禮廷杖除名。著有《頤山詩話》二卷。
安大嵬:明代雲夢(今屬湖北省)人,性雅,不慕功名,博學好古,精緯候。安傳:明代淄川(今山東淄博)人,萬曆年間中舉,累遷刑部郎中,出知衛輝府。著《蛩音集》。安希范:江蘇無錫人,明萬曆年間進士,授禮部主事,著《天全堂集》。
安維峻:甘肅省秦安人,清光緒年間進士,授編修。中日甲午戰爭期間,上疏痛斥李鴻章挾外洋以自重,投降賣國,中外臣民無不切齒痛恨。因言冒慈椿而被革職。後隱居柏崖,閉門著書。安維峻直言敢諫,曾被慈禧革職,後又啟用,充京師大學堂總教習。著有《四書講義》、《詩文集》。清光緒十九年(1893),一份滿紙義憤、鐵骨錚諍的奏疏,從東南沿海的福建直抵大清王朝的金鑾大殿,如同萬鈞雷當空炸裂,頓時朝野震驚,因為這份奏疏的刀鋒,直逼權傾一時的直隸總督大臣李鴻章和恩威並重實握皇家大權的慈禧太後。這份奏疏就是威震天下的《請誅李鴻章疏》,上疏者便是被譽為「隴上鐵漢」的都察院福建道監察御史、甘肅秦安神明川(今西川鄉農民村)人安維峻(字曉峰,號阿道人,生於1854年,卒於1925年)。
俗語道:「亂世出英雄」。但竊以為「亂世見英雄」這句話放在安維峻身上,方見其英雄真本色。
幼年時,安父因三次鄉試不第,遂絕意不仕,一心在家耕作,兼授子侄功課。安維峻自小便受到其父的嚴格教育,同治十二年(1873),他十九歲時,應試考取第一名,得拔貢生,以七品小官在刑部供職。光緒元年(1875)8月,左宗棠以陝甘總督資格,監試陝甘分闈後的甘肅第一次鄉試,應試者3000餘人,安維峻考取第一解元,光緒六年(1880)朝考為進土,選翰林院庶吉生,三年後,授編修。光緒十九年(1893年),任都察院福建道監察御史。
此時的中國,當政者昏饋無能,軟弱又自負。為臣者欺上瞞下,唯求一己之富貴和榮華阿諛奉承,買官鬻爵,偷機鑽營,誰願負國家之重軛?誰又願承民眾之艱?況且中日甲午戰爭一觸即發,是心向主戰的光緒皇帝,還是主和的慈禧李鴻章之流,成為區分朝臣有無道義之心的風向標。福建道監察御史這一六品官職,是安維峻任翰林院編修十年後方才被授得,而正是在這種情況下,他以鮮有的勇氣和剛直,在短短的十四個月的任期內,連續六十五道上疏,直言諫諍。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請誅李鴻章疏》:「李鴻章平日挾外洋以自重,固不欲戰,有言戰者,動遭呵斥,聞敗則喜,聞勝則怒。中外臣民,無不切齒痛恨,欲食他鴻章之肉。而又謂和議出自皇太後,太監李蓮英實左右之。臣未敢信。何者?皇太後既歸政,若仍遇事牽制,將何以上對祖宗,下對天下臣民?」最後,義正嚴辭地提出要將「倒行逆施,接濟倭賊」的李鴻章「明正典型,以尊主權而平眾怒」。如此直呈國情、代言民意的奏疏一俟入宮,其結果可想而知。惱羞成怒的慈禧一道令下將安維峻交由刑都嚴懲,後經光緒皇帝曲意回護,方得倖免一死。安維峻因此遭革職,被發往張家口補過贖罪。但由此憤書一呼,安維峻「聲震中外,人多榮之,訪問者萃於門,餞送者塞於道,或贈以言,或咨以贐,車馬飲食,眾皆為供應。抵太所,都統以下皆敬以客禮,聘主講托才書院」(《清史稿》)。
光緒二十二年(1896),李鴻章簽訂賣國的《中俄條約》,流放中的安維峻痛情難禁,連睡夢中都發出「此疏縱死必上」的呼喊,爾後又奮筆寫下他剛直不阿的長吟:
國賊討未成,遺恨長終石。
他生猶諫官,袞闕吾其補。
後來也有一身鐵骨熱血的魯迅先生盛贊他是「中國的脊樑」。光緒二十五年(1899),也就是遭流放五年後,安維峻被釋回鄉,先在隴西南安書院主講,後於家鄉辦學修道。光緒三十四年(1908),應聘總纂《甘肅新通志》共100卷81冊。辛亥革命前夕,任京師大學堂總教習,撰寫《四書講義》四卷。宣統三年(1911),復歸故里,在此期間,也就是他的余年裡,整理刊印了《諫垣存稿》四卷、《望雲山房詩集》三卷、《望雲山房文集》三卷等詩文集。
民國十四年(1925),安維峻終老於家鄉柏堂山莊,享年七十二歲。《清史稿》載:「維峻祟朴實,尚跤履,不喜為博辨,尤嚴義利之分。歸後退隱柏堂,杜門著書,隱然以名教綱常為己任。每談及世變,輒憂形於色,卒抑鬱以終。」——個剛正耿直一生的人,拋卻身家性命而不顧、勇赴於國難的人,一個熱血的人,面對滿目瘡痍、戰伐四起的山河城垣,怎會安然闔目?
安公卒難瞑目,也是他身上那鐵骨鳴響下已、熱血難以冷卻的結果,這不免讓人想起宋代陸放翁的警語:「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安鴻勛:清江蘇金匱(今常熟)人,官訓導,善行草書。

安 昶:清江蘇金匱人,喜臨摹古帖,尤善草書。
安文欽:陝西綏德人,清末秀才,抗戰時期積極與八路軍合作,建國後,歷任陝西省人民政府委員,第一、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被稱為「陝西四老」之一。著有《滿腹牢騷記》。

安子介:浙江定海人,1912年6月出生,2000年6月去世。1 9 3 8 年赴港。1 9 4 2 年後曾在國民政府中央信託局工作。1 9 4 9 年在香港定居。1 9 5 0 年與人合辦中南公司、華南漂染廠。1 9 6 9 年成立香港南聯實業有限公司。1 9 7 0 年至1 9 7 4 年任港英立法局議員。1 9 7 4 年後任港英行政局非官守議員,並任大學及理工教育資助委員會副主席、貿易發展局主席、訓練局主席,香港工業總會主席及棉紡業同業公會主席。1 9 7 6 年獲香港中文大學名譽法學博士學位。1 9 8 6 年後任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清華大學名譽教授,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咨詢委員會主任委員,全國政協常務委員,港事顧問。1 9 9 3 年3 月後任全國政協副主席,香港南聯實業有限公司主席、名譽主席。第六屆、七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八屆、九屆全國政協副主席。

四、【安姓宗祠通用聯】

〖安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源自軒轅;
望出武陵。
——佚名撰安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安姓的源流和郡望。

才堪濟世;
學足通經。
——佚名撰安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北魏遼東人安同,性格端莊來謹,有濟世之才,為道武帝所器重。太武年間被封為高陽公,歷任征東大將軍,冀州、青州刺史。為官嚴明,長於校練,一時為人稱頌。下聯典北宋初朔州人安德裕,字益之,後晉成德軍節度使安重榮的兒子。安重榮因不滿高祖石敬瑭向契丹自稱「兒皇帝」而反晉,被殺,其屬下秦習把安德裕藏匿養大。他幼年時就喜歡筆硯一類文具,讀書後,博貫文史,尤其精於《禮》、《傳》。北宋開寶初年進士,官至金部郎中,出任睦州知州。著文集四十卷。

仙人食棗;
樂工剖心。
——佚名撰安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秦代方士安期生,琅琊人,相傳曾跟從河上丈人學仙術,常在海上賣葯,當時人稱他為「千歲翁」。秦始皇東巡時,方士李少君曾對武帝說:仙人安期生吃巨棗,大如瓜。武帝曾派人到海上尋找他而不得。下聯典指唐代長安人安金藏,在太常寺任樂工。當時有人誣告太子李旦(武則天的四兒子,後為睿宗)謀反,武則天命來俊臣追查。安金藏說:「你既然不相信我的話,請允許我剖心來表明太子不反。」說完便抽出佩刀自剖其胸,腸子冒出來而倒地,經搶救後蘇醒。武則天聽說後,馬上下令停止追查,睿宗景雲年間,安金藏官右驍衛將軍,封代國公。

長髯太保;
千歲老翁。
——佚名撰安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代名將安俊,字智周,太原人。官至陵川防禦史。久在邊地,羌人識之。知環州,種世衡得俘虜,問:「爾畏誰?」答:「畏安太保。」種指安,說:「此長髯將軍正是。」下聯典指戰國時琅玡鄉阜人安期生,賣葯海上,受學於河上丈人。時人稱他為千歲翁。秦始皇東游,請與語三日夜,賜以金璧,值數十萬,出阜鄉亭,皆置之而去。後始皇遣人求之,不可得。

恥為夷子;
洗此胡兒。
——佚名撰安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五代晉·安重榮。下聯典指唐·安祿山。

河內世澤;
琅琊家聲。
——佚名撰安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秦·安期生,琅琊人。

-----------------------------------------------------------------

〖安姓宗祠五言通用聯〗

畫超溪徑外;
詩在頤山中。
——佚名撰安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清代畫家安廣譽與明代進士安盤二人的事典。

-----------------------------------------------------------------

〖安姓宗祠七言通用聯〗

端溪石硯宣城管;
王屋松煙紫兔毫。
——安鴻漸撰安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唐代詩人安鴻漸《題楊少卿書後》詩句聯。

石刻二字蘊厚意;
胸剖一刀揭沈冤。
——佚名撰安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代長安石工安民,熙寧間頒蔡京所書元佑黨碑,刻石於州縣,民被役。乞免,鐫「安民」二字於石末,聞者愧之。下聯典指唐代右驍衛將軍安金藏,長安人。在太常工籍,時唐睿宗為皇嗣,被誣謀反,武後命治罪。金藏請剖心以明皇嗣不反,引刀自剖胸,腸出。武後感動,不疑皇嗣。命醫治癒其傷。後為右驍衛將軍。

安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聯

博通群史,榮居司馬;
屢建宏功,恥同祿山。
——佚名撰安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代金部郎中安得裕的事典。下聯典指唐代名人安袍王的事典。五、遷徙分布
安息國的安姓自入居中原後,分居於河南洛陽、甘肅民勤和武威、湖南漵浦和常德等地,其中尤以甘肅、湖南二省安姓繁衍迅速,後安姓發展史上三大郡望:涼州、姑臧、武陵郡皆出此二地。三國兩晉南北朝時,北方戰亂頻繁,烽煙四起,中原士族大舉南遷,安姓也不外其列。由於湖南所處地理位置屬較安定地帶,故南遷安姓,多出甘肅支脈。此期,北方安姓雖籠罩於戰火的陰影中,卻也有發展。三國曹魏有安同,遼東人,太武帝時進爵高陽公,曾以高官佐輔曹家王室,晚年又大興寺塔,其族大支多,甚為興旺。北魏時有鮮卑安遲氏改姓安,居於河南洛陽,後漸與漢族安姓融合,不分彼此。唐代以後,安姓日漸活躍,名人不斷涌現。唐代有安祿山,為居營州柳城(今遼寧朝陽縣)的胡人,本康姓,因父死隨母改嫁而姓安,由此,安姓中加入了胡人的血脈。後安祿山叛亂遭鎮壓,安姓分逃於各地。宋元時期,金兵入主中原和蒙古軍隊南下,致使北方再度處於混亂狀態,由此,中原人士大舉南下,安姓族人也多攜家南徙於安徽、江蘇、浙江等地。明清時期江蘇無錫、金匱多安姓。明初洪武、永樂年間,安姓作為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山東、河南、安徽、浙江等地。清代有閩、粵沿海之地安姓渡海入台,進而徙於新加坡等國家。今日安姓尤以河北多此姓,約佔全國漢族安姓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五,另安徽、河南二省也多安姓,上述三省安姓約佔全國漢族安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一。安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零九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一五。

『伍』 歐洲各國王室的姓氏

大部分的王室成員都沒有姓氏,他們為世人所知完全是透過他們頭銜——×國王,×王子,×公爵。到終於有必要出現姓氏時,一切已經太遲了。英國王朝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不得不「發明」出「溫莎」這個姓氏。德意志共和國對他們的過氣王子還算守信用,將王室的頭銜換成為他們的姓氏:巴伐利亞王子、烏特姆貝爾(Wurttembery)公爵、黑森(Hessen 伯爵,就成了德國王室成員的姓。另外,希臘、挪威和丹麥家族的王室成員,依然沒有姓氏.

這就要聯系歐洲具體的歷史政治來談了:
歐洲王室,是一個時代的錯誤,是一個處於十字路口的特權階級,抑或是一個任重道遠的國家象徵?過去,英國、西班牙、荷蘭、瑞典、挪威、丹麥、比利時這些歐洲君主制國家之間,有著錯綜復雜的歷史淵源。
中世紀時期統治者蓬勃發展成了一個契機,在一個全新的游戲場上,無名小卒榮升為一國之君。初期這些新君由選舉產生,一旦他們的王朝建立起來,其首要任務就是將自己變成世襲的君主。一旦手中有了實權,他們就要將權力合法化,通過一小撮天才輔助,這些新君發明出「君權神授」。神學家指天發誓,賦予他們王冠完全是上帝的意願。獲得宗教的認可無疑為結束爭論增添了籌碼。
很長的一段日子裡,歐洲只有一個皇帝——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只有他才可以戴皇冠,並享有「陛下」(Majesty)的頭銜。皇帝之下是國王,國王只能戴王冠,被稱為「殿下」(Highness)。文藝復興時期,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自恃羽翼已豐,於是昭告天下,他是「自己國家的皇帝」。弗朗索瓦一世為自己打造了一頂皇冠,要求臣民尊稱他為「陛下」。風起雲涌,其他國王競相仿效,但他們在爭論誰先誰後的過程中反目成仇,最終導致戰爭頻頻爆發。在權力得到鞏固後,這些國王開始培植專制主義,通過殘酷的手段開拓出現代的歐洲.
歐洲歷史上,除了嚴守中立的瑞士,近似於君主共和國的威尼斯和熱那亞外,君主制其實是政治體制的不二選擇。如果一個王朝滅亡或者一個國家宣布獨立,這在19世紀經常發生,那麼,人民就會直截了當地放眼國外,尋找一位新王子登基為王。
因此,除了最老的王朝——法蘭西家族,和最年輕的王朝——塞爾維亞的Karadjordjevic,歐洲主要的王朝都有外國血統。法國波旁王朝統治過(義大利)帕爾馬公國,之後又統治兩西西里王國,還有西班牙現任國王胡安.卡洛斯一世也是波旁王朝的後裔。Benelux(比利時、荷蘭、盧森堡的全稱)王國和巴爾干王國一樣,都隸屬於日耳曼家族。而從人丁興旺的薩克斯-科堡家族(創造了歐洲帝王史的家族)中走出來的,不僅有維多利亞女王心愛的丈夫,還有後來的比利時和保加利亞國王。伊麗莎白女王的丈夫和我一樣,都屬於希臘家族成員,但希臘家族最初也根本不是希臘人。
現在的王室的姓氏也是現代才有君主自己取或沿用先輩的.

英國:姓氏 溫莎,-------------------- 現任女王伊利莎白二世。
瑞典:姓氏 古斯塔夫,---------------- 現任國王卡爾十六世·古斯塔夫
挪威:姓氏 不詳,-------------------- 現任國王哈拉爾五世
丹麥:姓氏 格呂克斯堡,-------------- 現任女王瑪格利特二世
列支敦斯登:姓氏 不詳,-------------- 現任大公漢斯-亞當二世
盧森堡:姓氏 不詳,----------------- 現任大公 不詳
荷蘭:姓氏 奧蘭治,------------------ 現任女王貝雅特麗絲二世
比利時:姓氏 不詳,------------------ 現任國王阿爾貝二世
摩納哥:姓氏 不詳,------------------ 現任國王阿爾貝二世(與比利時國王同名)
西班牙:姓氏 波旁,------------------ 現任國王胡安·卡洛斯一世

『陸』 蘇祿國東王墓的其他信息

溫姓(回族)
回族溫姓,出自明朝時期蘇祿國(今菲律賓蘇祿群島)東王巴都葛.叭答剌(譯音)之子溫喀刺(譯音),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回族溫氏,源出明朝時期融入回族的蘇祿國(今菲律賓蘇祿島)的蘇祿東王巴都噶·叭哈利之子溫喀刺及後裔。明朝永樂十五年(公元1417年),蘇祿東王巴都喀·叭哈剌等三王率其屬及隨從頭目三百餘人的龐大使團來燕京訪問,東王因病逝世於今山東德州,留王妃及次子溫塔刺和三子安都魯守墓並定居中國。後因其皆信仰伊斯蘭教,風俗習慣又近同於回族,後來便融入了回族當中。
雍正九年(1731年),當時的蘇祿國王蘇老丹來中國訪問,途經德州時瞻拜東王墓,東王第8代孫溫宗楷、安汝奇向其提出加入中國籍的請求。蘇祿王蘇老丹到京後立即摺奏清廷,很快得到清朝的批准,並取兩位王子名字的第一個字:溫、安為姓入籍中國,溫塔刺取名字首音為漢姓溫氏,安都魯取名字首音為漢姓安氏。
安姓(回族)
回族安姓,明朝時期來中國的蘇祿國(今菲律賓蘇祿島)東王巴都噶·叭喀刺(譯音)的第三子巴都噶·安都魯(譯音),其後裔融入回族,也取漢姓為安氏。

『柒』 安姓是誰的後裔

一個是安息(伊朗)
二 中亞的栗特人
三是菲律賓呂宋國王後裔(分布在山東南部,江蘇北部)

可能來自中亞河中地區(昭武九姓),包括安、康,可能是栗特人,帶高加索血統了

隋 唐 西域錫爾河以南至阿姆河流域各氏族統稱為「昭武九姓國」,即康、史、安、曹、石、米、何、火尋和戊地九國。相傳九國的祖先是月氏人(最東部的印歐人)

昭武九姓

中國南北朝、隋、唐時期對中亞西部10多個小國的總稱。其王均以昭武為姓。昭武一詞的語源,尚無定論。《新唐書》以康、安、曹、石、米、何、火尋、戊地、史為昭武九姓,而以東安國、畢國、捍、那色波附於其間,曹國又分為東、西、中三國。另據《北史》、《隋書》,烏那曷、穆國、漕國也是王姓昭武的國家。根據《隋書》,昭武九姓本是月氏人,舊居祁連山北昭武城(今甘肅臨澤),因被匈奴所破,西逾蔥嶺,支庶各分王,以昭武為姓。居民主要務農,兼營畜牧業。
6世紀中期昭武諸國相繼臣屬西突厥。7世紀中期歸附唐朝,受安西都護府統轄。同時開始遭受阿拉伯帝國侵襲。多次向唐朝求援,接受唐朝賜封的王號,反抗阿拉伯帝國。8世紀下半葉諸國逐步消亡。昭武諸國概況如下:
康國 在今烏茲別克撒馬爾罕一帶。是昭武九姓的中心。大臣3人,共掌國事。兵馬強盛,多是赭羯(意為戰士)。唐高宗永徽時以其地為康居都督府,授其王拂呼縵為都督。696年(萬歲通天元年),武則天封其大首領篤娑缽提為康國王。712年大食破其城國,國王烏勒伽投降並締結條約,但於719年(開元七年,回歷百年)復上表請唐助其反抗大食。744年(天寶三載)唐封其子康國王咄曷為欽化王。
米國 米國治缽息德城(今片治肯特),與康國關系密切。642年(貞觀十六年)為西突厥所破 。654年(永徽五年,回歷33年)為大食所破。658年(顯慶三年)以其地為南謐州,授其君昭武開拙為刺史。718年(開元六年)二次遣使來唐的米國王當即片治肯特領主迪瓦什蒂奇,於722年被大食人所俘,旋被殺。731年康國王烏勒伽請唐封其子默啜為米國王。744年唐賜米國王為恭順王。760年以後片治肯特廢棄。
曹國 西曹治瑟底痕城(今烏茲別克撒馬爾罕西北伊什特汗),與康國關系密切。731年(開元十九年 )唐封康國王烏勒伽之子咄喝為曹國王。天寶三載賜曹國王為懷德王。中曹治迦底真城(在今撒馬爾罕西北之凱布德)。東曹首府布恩吉卡特,一說在今烏勒提尤別,一說在烏勒提尤別西南之沙赫里斯坦。722、740年曾屈服於大食人。但直到752年(天寶十一載)尚上表唐朝請擊黑衣大食。
何國 何國在今撒馬爾罕西面。永徽時以其地為貴霜州,任何國君為刺史。
安國 安國在今布哈拉地區。唐顯慶時為安息州,任安國王為刺史。其王別頓之遺孀可敦在7世紀下半葉多次抗擊大食入侵。其子安國王篤薩波提一度被篡位,709~710年由大食埃米爾屈底波·伊本·穆斯利姆重立篤薩波提為王,但719年(開元七年)篤薩波提向唐上表乞師以抗大食,後被大食人所殺,其子屈底波曾遣使來唐,751年為大食人所殺。阿悉蘭在位7年,被大食哈里發下令殺死,其兄弟在位7年,於782年(一說783)又被殺,其國遂亡。
在澤拉夫尚河和卡什卡河流域,即穆斯林文獻所稱的粟特境內,還有東安國,西安國,畢國和史國等國。除上述地域外,還包括石國與捍。
石國 石國在今塔什干一帶。658年(顯慶三年)唐以瞰羯城為大宛都督府。713、714年大食人侵入石國。開元初封其君莫賀咄吐屯為石國王 。721年(開元九年)伊捺吐屯屈勒嗣立,請討大食 。739年(開元廿七年)莫賀咄吐屯復助唐擒突騎施可汗吐火仙,封為順義王 。740年大食埃米爾納斯爾入侵 。750年(天寶九載)石國王子走大食乞兵,攻怛羅斯(今哈薩克江布爾城附近),敗唐將高仙芝軍。753年唐封石國王子那俱車鼻施為懷化王。石國至762年(寶應元年)尚遣使朝貢於唐。
捍(鈸汗)即拔汗那。
上述諸國均在窣利(粟特)境內。
火尋等國 火尋即花拉子模,在阿姆河下游兩岸地區。烏那曷,舊安息之地,都城在阿姆河西,東北去安國400里,西北去穆國200餘里。穆國,都城在阿姆河西,亦安息故地,東北去安國500餘里,東去烏那曷200餘里,今名查爾米。漕國,當即漕矩吒,都鶴悉那,今名加茲尼。8世紀初起臣屬罽賓。
影響 昭武九姓在東西方文化交流方面起了重要作用。祆教、摩尼教、中亞音樂、舞蹈、歷法之傳入中原,中國絲綢、造紙技術之傳到西方,昭武九姓無疑是重要的媒介。他們還在中原四周的游牧汗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生活中起很大作用,特別是把粟特文字帶入突厥、回鶻汗國。其影響所及,回鶻文、蒙文、滿文均可溯源於粟特字母。

歷史上裕固族曾長期保留古老的部落(又稱「家」)組織,每個部落由若干戶族(氏族)組成。新中國成立前後,裕固族共有10個部落、29個戶族。每個戶族的名稱又起著「姓」的作用。因此,裕固族的傳統姓氏就有29個。現在裕固族通行的單字漢姓,都是由這29個本民族姓氏名稱音譯或意譯而來的。如安帳-安、索嘎勒-索、托鄂什-妥等。其中「安」姓是大姓。因為過去統轄各部落的大頭目和各部落頭目都姓安,故有「天下頭目都姓安」的說法。

關於安姓的由來,裕固族民間還流傳著這樣一個有趣的傳說:很久以前,裕固族遷到了一個新的地方。王子召集大家商量,要派人去京城求見皇帝辦些事情,可很多人都膽子小,不敢去。當時,有個勇敢善騎的青年說:「我去」,並要求王子:「我去晉見皇帝,如果皇上把我殺掉就算了,若事情辦成了,就得讓我當頭目」。王子答應了他的要求。於是,這個青年便騎馬去了京城,見了皇帝,稟報了事情的原委,皇上欣賞他的才幹,把問題給他解決了。臨走時,皇上問他姓什麼,他沒有聽懂,只順手拍了一下馬鞍,便揚鞭而去。皇上誤以為他姓「安」(與鞍諧音),遂賜為「安」頭目。這位青年回到部落後,人們紛紛從四面八方趕來歡迎他,他向王子和鄉親們敘說了晉見皇帝的經過。王子也履行諾言,封他和他的兄弟們為頭目。他有兄弟七人,分領七個部落,稱為七族。之後,七族頭目便都姓「安」了。

裕固族的安姓,可上溯至五代、北宋時的回鶻人,如安鹽上、安鐵山、安進、安殿民等。這些回鶻人都是受五代、北宋王朝敕封的甘州回鶻官吏,說明安姓有著悠久的歷史。

『捌』 錫蘭王子的錫蘭王子—後裔

錫蘭王子在泉州的第十八代後裔許世吟娥說,世姓傳至她高曾祖父這一代時,家族人員已經衰落到只剩下獨丁了。她小時候曾看過族譜,並聽父親解釋說,她高曾祖父名叫世隆,娶晉江女朱文娟為妻,僅生下三個女兒而沒有男孩,於是就讓二女兒世益娟招當地男青年許闖入贅,生下一個兒子,由於許、世兩家僅此獨苗,便將這個兒子姓復姓許世,取名九,九在泉州是多的意思,意為能多生子女傳宗接代。然而許世九娶了吳姑之後,也僅生下許世吟娥的祖父許世水,許世水娶了她的祖母李素琴,生下了她的父親許世靜波,許世靜波娶了許世吟娥的母親蔡硯治後,終於打破了許世家幾代單傳的僵局,一連生下了一女三子,許世吟娥是老大,現年35歲,其大弟許世志雄隨父母早些年就去了香港,現在香港西門子電子公司任職,二弟許世志強在香港做石材生意,三弟許世志勇在香港讀高中。
許世吟娥年逾八旬的祖母現仍居住在泉州,過去曾到過「世家坑」祭掃祖墳。她常向後輩念叨:「我們的祖先是從很遠的海上來的。」許世吟娥之父許世靜波及兩個弟弟現住香港,居住在泉州的還有其弟許世志一家及姑婆等。據查許世家族多出洋謀生,居住在菲律賓、香港和台灣等地。
許世吟娥說她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就是「文革」時期她的祖母燒家譜和藏佛像。
那時候,許世吟娥的祖母李素琴聽說凡有海外關系的都要被抄家,要是抄出有「里通外國」嫌疑的,就得給予「專政」。許世吟娥的祖父許世水當年逃壯丁去了菲律賓雖一直未回,但常有書信和錢寄回來給祖母,自然算得上是有海外關系的,但祖母並不怕這點,因為祖父的情況周圍誰都知道,但家裡藏有世姓家族的族譜,其中明白無誤地記載著世姓祖先是錫蘭的王子,這是否算得上是「里通外國」?即使不算,那麼王子該是什麼「成份」,文革時期那些地主、資本家的家世其實根本比不上王子啊!祖母想到這里嚇壞了,趕緊把幾大堆的家譜以及凡有記載世氏家族歷史的文字全部裝進柴籮里,然後當作柴禾一本一本地燒,一連做了三餐飯。
燒完了族譜之後,祖母又想到了明英宗賜給她祖先錫蘭王子世利巴交喇惹的那尊觀世音菩薩瓷像,如果這尊佛像被抄出來,「造反派」說你搞迷信活動還算事小,要是仔細一看佛像後面的「大明天順皇帝供奉」幾個細字,再來個盤根究底,他們祖先的身份來歷就會暴露,一家人就非遭殃受罪不可!考慮了一夜之後,她終於認為還是保命要緊。
第二天天剛蒙蒙亮祖母便起了床,提了水桶,來到離家不遠的一口水井旁,裝著在打水,要把佛像扔進井裡,不料由於心裡太害怕了,手便抖得凶,佛像從懷里抽出來時沒拿穩,「啪」的一聲摔在井圈上,佛像破碎了!祖母驚嚇得全身都打起抖來,連聲喃喃菩薩恕罪菩薩恕罪,趕緊把破碎了的佛像撿起來扔進了井裡,之後跌跌撞撞地回到家,倒到床上再也起不來了。許世吟娥說她的祖母這一病竟病了好幾年,祖母說她只要一合上眼就看見破裂了頭顱的菩薩在指責她,她的頭就痛得更凶。每當這個時候,祖母就掙紮起床跪下向菩薩求饒並許願:只要有朝一日政府允許,她和她的一家一定請最好的工匠,重塑菩薩金身,永奉香火。但都未能使她的病得到好轉。後來還是祖父從菲律賓寄了一些葯來給她吃了,病情才稍有好轉。
由於「文革」的沖擊,許世吟娥的父親許世靜波對家鄉有了畏懼心理,在祖父的幫助下,他於1970年去香港定居。1985年,父親又把許世吟娥的母親和三個弟弟帶去了香港,泉州家裡便只剩下了許世吟娥和她那年近八旬的祖母。
近代,世氏家族的狀況卻長期不為外界所知。其實,早在1985年,國務院文化部外聯局亞洲處就向《泉州晚報》社轉達了斯里蘭卡國大使館要求在泉州尋找錫蘭王子世利巴交喇惹的後裔之事,但由於沒有任何線索,有關部門尋訪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後,終因無果而不得不放棄了努力。泉州文史界千尋百覓卻一無所獲,不知其中關鍵在於——泉州這一支的世氏已改名為許世氏。
秘密的公開是在1996年。當年,泉州考古工作者劉志成在市郊東岳山麓「世家坑」發現錫蘭王子墓葬群。一位學者為此撰文考證,文中順便發揮一句:「可惜世家消失一個世紀了。」 曾經掀起了一陣尋訪錫蘭王子世家的熱潮,但還是未發現王子在泉州的後裔。許世吟娥看到此文,大為氣惱,要丈夫找到作者理論清楚。孫亞宏這才明白妻子就是當地文化工作者搜尋多年的「錫蘭王子後裔!」
1999年5月,泉州一家媒介披露了「世家坑」世家墓葬群遭破壞的消息。世居泉州古城、從不顯山露水的王子後裔終於按捺不住,抗議祖墳遭破壞一事。許世吟娥打電話給泉州市長,憤怒地控訴,她家位於泉州市郊清源山麓世家坑的祖墓群——錫蘭僑民墓區被某建築單位的推土機所毀,請求市長能夠制止,並且說明她本來並不想暴露自己是錫蘭王子的後裔的,為了保護祖墓才不得已說出來。就是她的這么一個電話,才把500多年來錫蘭落難王子的後裔隱居泉州的神秘面紗揭開了!

『玖』 菲律賓是中國固有領土

菲律賓不是中國固有領土。

目前央視新聞中說菲律賓是中國固有領土,其實是口誤。菲律賓其實是東南亞的一個群島國家,也是一個多民族國家。

菲律賓人的祖先是亞洲大陸的移民。在14世紀前後,建立了海上強國蘇祿王國。1565年,西班牙侵佔菲律賓,統治菲300多年。1898年美國佔領菲律賓。1942年,日本佔領菲律賓。二戰後,菲重新淪為美國殖民地。1946年,菲律賓獨立。

菲融合了許多東、西方的風俗習慣特點,富於異國風情。菲律賓群島的種族與文化為數眾多,史前的尼格利陀人可能是菲律賓最早的居民,隨後南島民族的遷徙陸續帶來了馬來文化、隨著宗教與貿易發展也帶來了印度文化、華夏文化和伊斯蘭文化
。菲主要分呂宋、米沙鄢和棉蘭老三大部分,是東南亞國家聯盟(ASEAN)主要成員國,也是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組織(APEC)的24成員國之一。

『拾』 溫姓氏的由來

起源一

源於己姓,出自顓頊帝高陽氏的後裔夏朝大臣平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距今已有約四千年的歷史。
起源二

源於己姓,出自商末周初大司寇蘇忿生的後裔,屬於避難改姓為氏。
起源三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晉國大夫郤至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據史籍《廣韻》、《萬姓統譜》等的記載,西周初期,周成王姬誦封弟弟叔虞於唐,號唐叔虞,字子於。
起源四

源於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鮮卑拓拔部,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通志》記載,南北朝時期,鮮卑拓拔部有叱溫氏、溫盆氏、溫孤氏等氏族部落。
起源五

源於改姓,出自唐朝時期官吏劉升,屬於因故改姓為氏。史籍《唐書》記載,唐弘道元年(公元683年),唐高宗李治逝世,太子李顯繼位,是為唐中宗。兩個月後,武則天廢唐中宗,改立李旦為帝,是為唐睿宗,唐永昌元年(公元689年),由唐則天順聖皇後武曌(武則天)稱制。
起源六

源於國名,出自唐朝時期康居國國王,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唐書》記載,唐朝時期,西域地區有個康居國,是大月氏族人後裔所建之國,為著名的「昭武九姓」核心國。
起源七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蒙古族斡恩真氏,源出蒙古豁羅剌思部,亦稱火魯剌思部,即後來的郭爾羅斯部。
起源八

源於回族,出自明朝時期蘇祿國(今菲律賓蘇祿群島)東王巴都葛.叭答剌(譯音)之子溫喀刺,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回族溫氏,源出明朝時期融於回族的蘇祿國(今菲律賓蘇祿島)的蘇祿東王巴都噶·叭哈利之子溫喀刺及後裔。明朝永樂十五年(公元1417年),蘇祿東王巴都喀·叭哈剌率領包括家人在內計三百餘人的龐大使團來燕京訪問,因病逝世於今山東德州,留王妃及次子溫塔刺和三子安都魯守墓並定居中國。後因溫安兄弟倆皆信仰伊斯蘭教,風俗習慣又近同於回族,後來便融入了回民族當中。雍正九年(1731年),當時的蘇祿國王蘇老丹來中國訪問,途經德州時瞻拜東王墓,東王第8代孫溫宗楷、安汝奇向其提出加入中國籍的請求。蘇祿王蘇老丹到京後立即摺奏清廷,很快得到清朝的批准,並取兩位王子名字的第一個字:溫、安為姓入籍中國,溫塔刺取名字首音為漢姓溫氏,安都魯取名字首音為漢姓安氏。(蘇祿國東王墓現存於山東德州)
起源九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長白先民傳》、《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布特哈志略》記載:
⑴.滿族溫佳氏,滿語為Wengiya Hala,祖先原為漢族,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融入鮮卑,後逐漸演化為遼東女真,世居襄平(今遼寧遼陽),所冠漢姓即為溫氏。
⑵.滿族溫察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溫撒部,滿語為Wenca Hala,世居葉赫(今吉林梨樹)、輝發(今吉林柳河、輝發河以及沙河下游,樺甸、輝南一帶)等地,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所冠漢姓即為溫氏。
⑶.滿族溫都氏,亦稱文都氏、溫敦氏、溫屯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溫都部,以部為氏,滿語為Wen Hala,世居訥殷(今吉林撫鬆鬆花江上游流域)、綏分(今中俄交界綏分河上游地區)、瓦爾喀(今南自長白山、圖門江以北,北自黑龍江下游烏扎拉地方以南,東至俄羅斯濱海地區南部)、烏蘇里江等地,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後有錫伯族引為姓氏者,稱溫都爾氏。後多冠漢姓為溫氏、孔氏、都氏、文氏、聞氏等。
⑷.滿族溫察拉氏,滿語為Wencara Hala,世居黑龍江訥穆爾河溫察拉屯(今黑龍江上游支流),所冠漢姓即為溫氏。
⑸.滿族溫徹亨氏,滿語為Wenceheng Hala,滿語「神鼓」。世居烏喇(今吉林永吉烏拉街至輝發河口、拉發河流域、雙陽縣境)、葉赫(今吉林梨樹)等地,後多冠漢姓為溫氏。
⑹.滿族溫登額氏,亦稱文車亨氏、穩赤亨氏、溫都爾氏,滿語為Wendenge Hala,世居黑龍江流域,後多冠漢姓為溫氏。
⑺.滿族溫特赫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溫迪掀部,金國時期稱女真溫迪罕部,以姓為氏,滿語為Wentehe Hala,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世居朱舍里(今吉林臨江松花江上源塞朱倫河即二道江流域)、吉陽(今黑龍江蘿北黑龍江支流集達河北岸一帶)等地,後多冠漢姓為溫氏。

閱讀全文

與菲律賓王子後裔姓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65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1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2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3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00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0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09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1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33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37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59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65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73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8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15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0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4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30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2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