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菲律賓最大的私人企業是哪家
菲律賓SM集團
東南亞馳名的菲律賓SM PRIME集團(起源於SHOEMART,
又名鞋庄控股),其經營范圍包括摩爾購物中心開發管理(SM
MALL)、零售(SM百貨、SM大型超市、SM玩具大賣場等)、娛樂(SM電影院、SM美食城、SM保齡球館等)、銀行、房地產、製造業等多個領域。特別是集團旗下擁有包括33萬平方米的菲律賓第一大單體摩爾SM MEGAMALL在內的20餘家大型連鎖摩爾SM
SUPERMALL,總面積超過300萬平方米,其業績年年大幅度增長。在1999年被EUROMONEY、ASIAMONEY等財經雜志評為「亞洲最佳管理公司」之一,資本位列菲律賓十大公司前列。菲律賓SM集團創辦於1958年,業務覆蓋零售、超市、百貨、購物中心、銀行金融、房地產開發、酒店及旅遊休閑產業。其中,購物中心是集團業務的核心之一。目前SM集團已先後在廈門、晉江、成都、蘇州、重慶、淄博等地建設購物中心44家,總建築面積逾540萬平方米, 並計劃到2013年將中國境內SM名下購物商場數量增加一倍。SM集團由7家上市公司組成,是菲律賓最大上市公司之一,由菲律賓華僑施至成先生於1958年創辦。集團核心業務涵蓋購物中心經營、酒店、零售(包括超市、百貨、品牌店)、銀行、金融服務和旅遊業等各大領域。截止至2008年,集團的資產凈值約為2,924億菲律賓比索(約合人民幣413億元) 作為集團業務的核心部分,SM集團自1985年在菲律賓首都馬尼拉北邑沙地區開設第一個大型購物中心後,經過二十多年的迅速發展,目前在菲律賓各地和中國境內已擁有41家大型綜合購物中心,總建築面積逾470萬平方米,每日人流量達300萬多人次。其中,坐落於馬尼拉灣的SM亞洲商城為世界第四大購物中心,面積約40萬平方米。此外,集團尚有9個購物中心在建設之中,包括中國SM南蘇州生活廣場、重慶SM城市廣場和山東淄博SM城市廣場。購物中心由SM Prime Holdings.Inc控股。
㈡ 菲律賓在中國 的產業有哪些
好多石油公司呢,都在爭議區域(明明是固有領土,搞什麼爭議啊)偷油,然後賺來的錢買美國的飛機大炮,用來制衡中國。也算是「羊毛出在羊身上」了。
㈢ 最著名的跨國公司有那些
台灣地區的企業由於島內市場很小,其國際化傾向一直很強,一些企業得益於大陸經濟的發展而迅速成長,像鴻海、廣達電腦、明基、寶成等等。
此時,由於新行業的發展,趕上全球IT產業發展的浪潮,誕生了一批IT產業的華人跨國公司,如聯想、華為、趨勢科技(Trend Micro)、UT斯達康、優派、鴻海(Hon Hai Precision Instries)、Benq 等等。在技術密集的制葯行業,也產生了新的華人跨國公司,如美國華生制葯、萬全科技等。
新的成長方式也為華人跨國公司的發展提供了助力。在20世紀後期,華人以並購方式成長已陸續出現,其中也包括並購歐美的中小企業。進入21世紀,華人跨國公司開始頻頻出現以並購歐美大企業的方式來加速成長,例如:2003年TCL集團(2.60,0.00,0.00%)並購法國湯姆遜電視,2004年聯想集團並購美國IBM-PC,2005年明基並購西門子手機,2005年和記黃埔並購法國英國最大的化妝品連鎖店Marionnand 和 Merchant等等。
據公開資料顯示,聯合國從1990年起每年發布「世界最大的100家跨國公司」,中國香港的和記黃埔公司(Hutchison Whampoa Ltd.)1999年首次進入世界100大跨國公司行列,排名第48位。2004年,第三家華人跨國公司中信集團(CITIC Group)登上榜,排名94位。
由此,華人跨國公司開始進入世界級行列。
華人無母國型跨國公司嶄露頭角
此時,華人跨國公司也產生了新的公司形式,其中,無母國型跨國公司就是之一。
跨國公司誕生一百多年來,從最基本的(單)母國型跨國公司發展出雙母國型跨國公司,典型如聯合利華公司(Unilever)、英荷殼牌石油公司(Shell);後來又產生出多母國型跨國公司,典型如宜家集團(IKEA)、斯倫伯格公司(Schlumberger);經濟全球化浪潮則催生出無母國型跨國公司,典型代表是米塔爾鋼鐵公司(Mittal Steel)和趨勢科技公司。這種「去母國化」趨勢是一種進步。
趨勢科技公司(Trend Micro)成立於1988年,是張明正等人在美國洛杉磯創辦的,以殺電腦病毒軟體起家,目前是網路防毒軟體及服務領域全球第一的公司。該公司的財務總部放在日本東京,其全球營銷總部設在美國矽谷,研發中心設在中國的台北和南京,全球客戶服務中心設在菲律賓的馬尼拉,行政總部則設在愛爾蘭。1998年,公司在日本東京證交所上市,但日本股東只佔25%的股權,在美國、中國和歐洲各地都有很多股東,股份非常分散。趨勢科技公司的最高決策機構是由來自六個國家的13位高管組成的。很顯然,趨勢科技公司是一家無母國型跨國公司。
種種跡象顯示,越來越多的華人跨國公司開始了無母國型跨國公司之旅。
華人跨國公司新成長階段的前景會是什麼樣呢?我們可以做一點預測:到2010年,在全球發展中國家與地區最大的50家跨國公司榜中,華人跨國公司將達70%左右,中國大陸的跨國公司將達10個左右;全球最大的100家跨國公司榜中,中國(兩岸三地)跨國公司將達到5個。屆時,華人跨國公司將完成100億美元的並購項目;華人跨國公司在全球電訊行業將佔有一流地位。
㈣ 道達爾(亞太)石油公司
道達爾Total,道達爾集團,石油化工十大品牌,潤滑油十大品牌,十大冷卻液品牌,全球500強企業,全球第五大石油與天然氣一體化上市公司,國際性能源供應商,能源與化工行業的全球領先企業
道達爾概覽:
國際性能源供應商
全球第五大石油與天然氣一體化上市公司(1)
巴黎證交所和歐元區第一大市值公司:2008年12月31日市值923億歐元
員工96,950名
業務遍及130多個國家 在40多個國家開展勘探與生產業務 在30多個國家生產石油天然氣 擁有約540,000名法國個人股東 2008年銷售額:1,799億歐元
道達爾的業務遍及全球130多個國家,涵蓋整個石油產業鏈,包括上游業務(石油和天然氣的勘探、開發與生產、液化天然氣)和下游業務(煉油、銷售以及原油和油品貿易與運輸)。道達爾還生產基礎化工產品(石化及化肥)和針對工業及消費者市場的特種化工產品(橡膠加工、膠粘劑、樹脂和電鍍業務)。此外,道達爾還從事採煤和發電業務。道達爾正在通過積極擴展能源產品供應范圍和開發補充性的下一代能源(太陽能、生物質能、核能),以滿足未來的能源需求。
核心價值觀:
企業價值觀:道達爾不僅致力於樹立業務和財務績效方面的標桿,還致力於樹立在遵守最嚴格的企業社會責任標准方面的標桿。因此,我們不斷採取前瞻性的道德步驟來支持所有內部及外部利益相關方在表達我們的價值觀方面的能力。
道達爾企業價值觀:道達爾包容認同以下公司核心價值觀的多元化員工和文化,職業化。尊重員工。持續關注安全及環境保護。為東道國的發展做出貢獻。
企業社會責任:
作為能源與化工行業的全球領先企業,道達爾十分清楚自己的企業社會責任,並在建設性對話、討論和直接運用我們的道德價值觀的基礎上,通過明確的可持續發展計劃承擔這些責任。我們在安全、環境管理、滿足未來的能源需求、人力資源管理以及與民間社會利益相關方的開放對話等領域制定了前瞻性的公司政策。
集團從幾年前開始每年出版題為《Sharing our Energies》企業社會責任報告,詳細闡述集團的企業社會責任履行情況及項目。
道達爾在中國:
道達爾進入中國市場逾30年,經營業務包括勘探與生產、天然氣與電力、煉油與銷售,以及化工。
迄今,道達爾在中國擁有30多家公司以及4,000多名員工。在中國開展業務的道達爾集團下屬特種化工公司有:安美特(電鍍)、波士膠(粘合劑)、哈金森(橡膠加工)、沙多瑪(樹脂)。
勘探與生產:
道達爾是最早(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進入中國海上油氣勘探的外國石油公司之一,先後在中國的海上和陸上盆地(北部灣、渤海灣、黃海、塔里木盆地)開展過油氣勘探活動。
目前,道達爾正在實施與中石油簽署的共同開發鄂爾多斯盆地蘇里格南天然氣資源的產品分成合同。2006年,道達爾在中國成立了全資子公司——道達爾勘探與生產(中國)有限責任公司,負責這一項目的實施。
2006年,道達爾集團在中國成立了道達爾勘探與生產(中國)有限責任公司,實施蘇里格南天然氣項目。
蘇里格南區塊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面積2,400平方公里,是中國油氣富集區之一鄂爾多斯盆地的一部分。2006年3月2日,道達爾和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在北京簽署有關在此區塊內進行天然氣評價、開發和生產的產品分成合同。
合同於2006年5月1日正式生效,道達爾勘探與生產中國與中方夥伴成立了聯合工作團隊,開展評價工作,為氣田總體開發做准備。現場評價作業包括地震資料採集及解釋、測試原有老井、鑽探及測試新井等,這些研究和測試的結果最終匯集成《蘇里格南總體開發方案》,其內容涵蓋了氣田開發的全面規劃設計及所需技術,包括地球科學、井工程、地面設施、健康安全與環境以及項目實施和運營。
該項目目前進展順利。雙方有信心在獲得征服批准後,立即開展開發工作。道達爾勘探與生產中國和中石油將分別承擔49%和51%的投資,作業權將轉移給中方。
天然氣與電力:
道達爾天然氣與電力業務包括天然氣和液化天然氣 (LNG)的市場營銷和貿易、運輸和儲存,液化天然氣的再氣化和海上運輸以及液化石油氣(LPG)的貿易。同時,業務還涉及天然氣發電廠發電和利用可再生能源發電、電力貿易和市場營銷以及煤炭的生產營銷。
道達爾天然氣與電力中國新項目團隊設在北京,主要負責尋求、篩選和促進在中國的天然氣和新能源業務發展機會,並為集團在中國的市場營銷業務提供有力地支持。
該團隊的主要工作集中在三個方向:天然氣和液化天然氣、可替代燃料和新能源。
石油煉制:
中國,道達爾和中化集團、中石油及大連建設投資公司在大連西太平洋石油化工有限公司(WEPEC)的合作已經有十幾年的歷史,該公司是中國第一家有外國石油公司參與的石油煉制企業。道達爾在其中擁有22.4%的股份。
WEPEC位於遼寧省大連經濟技術開發區。這座現代化的煉廠於1996年9月開始投產,主要加工從中東進口的高硫原油。
該廠目前的年加工能力達到1,000萬噸,並安裝了加氫裂化(DHC)裝置及高性能的柴油加氫裝置,能夠提高低硫產品的生產效率。
WEPEC 正在努力進一步做精做優煉油,適度發展化工。公司正在研究生產高附加值產品的多種途徑,如特種溶劑油、聚丙烯等。
道達爾作為股東,還為 WEPEC 提供技術和管理上的支持,使之發展成為遠東地區煉油行業的先鋒。
潤滑油:
道達爾的潤滑油業務遍及全球150多個國家。集團通過延續與雪鐵龍的全球合作協議,進一步鞏固了公司在潤滑油市場的地位。道達爾還與標致、雷諾、尼桑和本田建立了合作夥伴關系。
道達爾也是中國市場的主要潤滑油供應商,營銷品牌主要有:道達爾和埃爾夫。
道達爾潤滑油:道達爾潤滑油在中國已經有21年的銷售歷史。通過設在江蘇鎮江市的電腦全自動化調配廠,道達爾潤滑油中國為用戶提供一系列高品質產品,從發動機油(快馳系列及紅運系列)到摩托車機油、變速箱油,並為所有細分市場提供各種工業潤滑油及潤滑脂。
道達爾潤滑油中國與許多夥伴企業合作,協助中國迎接能源挑戰。我們與米其林旗下的馳加(上海)汽車用品貿易有限公司(Tyreplus)合作,將高品質的潤滑油產品和服務與馳加德零售網路及其600家成員店整合起來,共同致力於滿足中國汽車服務行業不斷增長的需求。
道達爾潤滑油產品不斷創新,性能卓越。從2000年以來,在世界拉力錦標賽中與雪鐵龍和標致合作,榮獲六次車隊和車手冠軍,並在達喀爾拉力賽中連續十多年取得輝煌戰績。近年來,在中國汽車場地錦標賽中,道達爾潤滑油中國支持本地車隊,獲得2005年年度車隊和車手總冠軍。此外,公司還致力於贊助標致和雪鐵龍車隊參賽。
埃爾夫潤滑油:埃爾夫潤滑油在中國通過成立於1995年的埃爾夫潤滑油(廣州)有限公司進入中國市場。1997年,埃爾夫投資超過1億元人民幣,在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建立了華南地區第一個國家甲級調油廠,並擁有自己的碼頭。埃爾夫調油廠可生產一系列高品質的潤滑油產品,服務於工業、農業、運輸、市政工程、航空和海運等市場。
在埃爾夫潤滑油,我們與本地市場的領先企業合作,快速響應並適應中國市場的需求。2010年,領先摩托車製造商大長江集團與埃爾夫共同推出優質摩托車潤滑油API SJ。
埃爾夫通過國際性的贊助活動,如一級方程式賽車,建立了高品質、高性能的優秀品牌形象。從1979年至2006年,埃爾夫已經連續35年為法國雷諾 F1 車隊提供贊助和潤滑油,幫助車隊共獲得了13個世界冠軍,包括2005、2006連續兩年的車隊和車手世界冠軍。在中國,埃爾夫積極參與各項本地賽車贊助活動,包括亞洲雷諾方程式挑戰賽、全國汽車場地錦標賽等,並取得了卓越戰績。
船舶潤滑油:五十多年來,道達爾船舶潤滑油提供專為船舶業設計的船舶潤滑油和服務。我們在全球擁有廣泛的供應網路,包括65家調配廠,並覆蓋全世界100多個國家的1000多個港口。
道達爾船舶潤滑油亞太區分公司總部設在香港,在上海、南韓、台灣、新加坡和菲律賓都設有辦事處,致力於為客戶提供創新而有效的技術解決方案及專業技術服務。
道達爾船舶潤滑油事業部一直不斷優化和升級服務與標准,以更好地滿足中國對優質船舶潤滑油的需求。我們擴大了散裝輸送服務,加大力度開發本地分裝,部署雙殼駁船並啟用沿海倉庫。
㈤ 菲律賓有多少油氣資源
菲律賓的島嶼雖然不少,但是大都是種植橡膠、椰樹、香蕉等農作物,其海下儲藏的油氣資源並不是非常豐富(基本可以忽略不計)其經濟支柱也主要是靠旅遊、農產品、原料出口、菲佣之類的,菲律賓近期頻頻挑釁我中華,主要是想掠奪我國南海的油氣資源。
南海石油+天然氣總資源量約300億噸油當量,整個南海的可燃冰地質儲量約為700億噸油當量。這就是讓南海無賴國家瘋狂的根本原因。現在他們已經在瘋狂盜采南海的油氣資源,南海油井沒有中國的身影。可燃冰是未來能源,目前開采還不現實,技術達不到。南海問題拖不得,拖得越久,就越是一副被人吸乾的空架子。另外,除了油氣,深海錳結核和各種漁業資源都是極為豐富,就是一個聚寶盆。
㈥ 現在東南亞國家陸地上有哪些大的油田它們的產量大嗎二戰時的產量如何
印尼石油探明儲量43億桶,石油輸出國組織給印尼規定的石油生產配額是日產145萬桶,印尼目前石油日產量110萬桶,日消費量120萬桶,仍需進口少量石油。印尼石油管理部門出台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准備引進更多的資金和設備,開發邊際油田,如印尼政府免去了石油勘探生產設備的進口稅。
馬來西亞石油探明儲量30億桶,大部分油田分布在馬來半島沿海地區。由於馬來西亞石油開采迅猛而勘探相對滯後,近年馬來西亞石油儲量呈下降趨勢。為開拓海外石油市場,馬來西亞國營石油天然氣公司已在23個國家涉足石油天然氣勘探開發,在海外29國石油業均有投資。
菲律賓石油產量不高,目前日產石油2.3萬桶,產自深海油田。菲律賓石油日消費量33.6萬桶,國產石油只能滿足7%的需求。為防止石油產品價格暴漲,菲律賓政府對國內市場油品價格實行調控;為保護國內煉油企業,菲律賓對原油和成品油徵收2%—3%的進口稅。
越南探明石油儲量6億桶,近來石油日產量40萬桶,日消耗石油33萬桶。由於煉油能力有限,越南在出口原油的同時,進口成品油。越南已投產的油田有9個,現正在勇決建一座日加工原油14萬桶的煉油廠,耗資將達25億美元;在越南北部將建一座日加工原油15萬桶的煉油廠,計劃2010年開工;越南南方也在規劃建一座新煉油廠
二戰時期
印度尼西亞的石油主要分布在蘇門答臘、爪哇、加里曼丹、斯蘭等島和巴布亞。幾乎全部賦存在第三紀地層中。較大的油田有中蘇門答臘的Minas, Duri, 和Bangko油田,蘇門答臘 Rama, 油田、東加里曼丹的Bunyu,Handi 和 Bakapai油田,
另外提示你,
在日本對中國發動戰爭時期,當局曾派出大量專家在中國東北地區進行大規模的地質調查,在尋找其他礦產資源的同時,也曾進行過油田的找礦工作。之所以沒能找到大慶油田,「是因為戰前日本鑽探的深度只達到大約八百米。不知道是否還有更深的鑽探技術,總之是越深越困難,聽說實際上並沒有鑽探。而且,大慶油田最淺的油層也有一千米深,還差不足兩百米」。
實際上,標志大慶油田發現的第一口油井——松基三井,恰恰是開鑽到1357-1382米之間的油層才出油的,這在一定程度上印證了這種說法。
㈦ 菲律賓的大企業有哪些
菲律賓長途電話公司
2 首都銀行
3 鞋庄控股
4 巔峰控股(約格森米)
5 Metro Pacific Corporation
6 菲律賓國家銀行
7 快樂峰食品(巧利比)
8 中華銀行
9 信安銀行
10 菲人投資開發公司
㈧ 國家石油公司的興起和發展如何
國家石油公司是指那些由國家投資組建、以實施國家戰略目標為使命的石油公司。世界上曾有80多個國家成立過國家石油公司。目前,國家石油公司仍然在世界石油工業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與國際大石油公司一並成為世界石油勘探開發領域的主力軍。在發展過程中,國家石油公司也曾經歷私有化浪潮的沖擊和洗禮,但其中的一些堅持至今,它們已經發展壯大並展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
從1922年阿根廷建立起世界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國家石油公司以來,國家石油公司在國際石油市場上的重要性不斷受到各國政府的重視,並成為世界石油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主要推動力量。
20世紀初,政府對石油工業的介入意味著國家石油公司的萌芽。這期間重要的事件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戰前,英國海軍同英波(斯)石油公司(英國石油公司的前身)簽訂長期購油合同,英國政府進而控制了公司51%的股份;十月革命勝利後,蘇聯建立了管理高加索地區重要油田的國家機構;法國政府為接管一戰戰敗國德國的部分石油權益,倡議建立了法國石油公司;義大利政府為尋找石油資源組建本國國家石油公司。
阿根廷是發展中國家創建國家石油公司的先驅。20世紀初,以「七姊妹」為首的國際大石油公司逐步建立起全面控制整個西方世界石油的勘探、生產、加工、儲運、貿易和價格一體化的石油壟斷體系。發展中國家不甘於長期受制於國際大石油的控制和剝奪,收回石油主權運動也從此發端。阿根廷1907年和1918年先後在打水井時發現了石油,政府專門成立石油礦產局以開發油田,這個機構後來改組為國家石油公司(YPF),負責石油的國內外勘探開發活動。
1938年,墨西哥政府沒收外國公司在墨西哥的石油資產,實行國有化,把石油業務交由墨西哥國家石油公司(Pemex)經營,由此產生了第一家現代模式的石油資源國國家石油公司。之後,隨著非洲獨立運動的開展,收回石油主權和建立國家石油公司的浪潮又在非洲興起。墨西哥國家石油公司的成立在當時的西方世界曾引起強烈反響,遭到英美石油公司及其政府政治上的威脅和經濟上的制裁。但是,墨西哥人民和國家石油公司頂住了巨大的壓力,堅持下來,在20世紀60—70年代陸續發現一系列油田,成為世界重要的產油國。
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到50年代,世界上又誕生了一批國家石油公司。戰後,美國推行馬歇爾計劃,讓西歐國家大量使用中東廉價石油,促成西歐能源結構迅速從煤向石油轉變。而當時資本主義世界的石油大多控制在以美國資本為主的石油「七姊妹」手中。為了打破外國公司對本國石油市場的壟斷,保障本國能源供應,一些西歐國家先後建立起本國的國家石油公司。法國於1945年成立石油勘探局,在本土和法屬殖民地找油。1966年該局發展成為經營石油勘探的公司ERAP,1976年發展成為埃爾夫—阿奎坦公司。1953年,義大利經過近3年的醞釀,在AGIP等國有企業的基礎上成立了國家石油公司埃尼集團。1950年,奧地利在英美法蘇四國結束對奧地利佔領的時候,建立起國家石油公司OMV。
20世紀70年代是國際上國家石油公司涌現的高潮期。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成員國紛紛成立國家石油公司是這一輪國有化浪潮中最重要的事件。在此浪潮推動下,許多中東資源國都先後實現了石油工業國有化。其中,阿拉伯各主要資源國基本上採取逐步提高國家參股比率的辦法把外國人掌握的石油資產轉為國有。委內瑞拉等國採取先取消租讓制,繼而接收外國石油資產的辦法,把接管來的石油資產交給新成立的國家石油公司管理和經營。有些國家,如委內瑞拉、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伊拉克等甚至完全實行了國家石油公司對本國石油工業的壟斷,不允許外國公司插手。這是世界石油工業的一場大革命。它使長期以來通過租讓制掌握資源國石油資源,控制石油生產,壟斷世界石油市場,操縱石油價格的石油「七姊妹」從第三世界國家的石油上游工業中被攆了出去。由此,世界上絕大多數石油儲量和產量轉到了資源國國家石油公司的手中。
20世紀70年代接連出現的石油危機和高油價,給石油消費大國造成了很大的沖擊,也促進了一些發達國家國家石油公司的建立。日本的石油供應基本上來自中東,依賴於外國公司,為了保障石油供應,日本成立了國家石油公司——日本石油公團,著手建立戰略石油儲備。政府還積極贊助私人企業到國外去開發石油。加拿大是個產油國,但是它的石油生產和銷售掌握在以美國資本為主的外國公司手中,為了對本國石油市場有所控制,加拿大也成立了加拿大國家石油公司。
石油危機促進了歐洲北海和世界其他地區的石油勘探和開發。英國、挪威、丹麥等發達國家和馬來西亞、菲律賓、剛果、安哥拉等先後成立國家石油公司來保障本國石油權益。一些發展中國家石油進口國,如斯里蘭卡,在高油價沖擊下也成立了國家石油公司來控制本國石油市場,減少國際風險。
㈨ 981鑽井平台在南海和越南怎麼回事
中華人民共和國自1970年代起與一些東南亞國家在南中國海產生領海爭議。到1990年代末期,南沙群島海域已有鑽井1000多口,並發現了180個油氣田,其中100多個油氣田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主張的南海海域疆界「九段線」內。截至2012年,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汶萊、印度尼西亞已經與埃克森美孚、殼牌等200多家石油公司合作,在南海鑽探了約1380口鑽井,年石油產量達5000萬噸,而中華人民共和國一直對盜採行為進行外交抗議,但由於未掌握深海鑽井技術未能進行大規模的開采。
7月16日,外交部召開例行新聞發布會,在回答「海洋石油981」鑽井平台項目完成作業的相關問題時,外交部發言人洪磊回答說,根據中國有關企業提供的消息,中國「海洋石油981」鑽井平台在西沙群島中建島附近海域的鑽探作業於5月2日開始,並於7月15日按期順利完成。有關企業將在分析和評估所取
得的地質資料基礎上,研究制定下步工作方案。「海洋石油981」平台轉場是有關企業海上作業計劃安排,與任何外部因素無關。
㈩ 國家石油利益的代表——國家石油公司
(1)國家石油公司的興起和發展。
國家石油公司是指那些由國家投資組建、以實施國家戰略目標為使命的石油公司。世界上曾有80多個國家成立過國家石油公司。目前,國家石油公司仍然在世界石油工業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與國際大石油公司一並成為世界石油勘探開發領域的主力軍。在發展過程中,國家石油公司也曾經歷私有化浪潮的沖擊和洗禮,但其中的一些堅持至今,它們已經發展壯大並展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
從1922年阿根廷建立起世界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國家石油公司以來,國家石油公司在國際石油市場上的重要性不斷受到各國政府的重視,並成為世界石油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主要推動力量。
20世紀初,政府對石油工業的介入意味著國家石油公司的萌芽。這期間重要的事件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戰前,英國海軍同英波(斯)石油公司(英國石油公司的前身)簽訂長期購油合同,英國政府進而控制了公司51%的股份;十月革命勝利後,蘇聯建立了管理高加索地區重要油田的國家機構;法國政府為接管一戰戰敗國德國的部分石油權益,倡議建立了法國石油公司;義大利政府為尋找石油資源組建本國國家石油公司。
阿根廷是發展中國家創建國家石油公司的先驅。20世紀初,以「七姊妹」為首的國際大石油公司逐步建立起全面控制整個西方世界石油的勘探、生產、加工、儲運、貿易和價格一體化的石油壟斷體系。發展中國家不甘於長期受制於國際大石油的控制和剝奪,收回石油主權運動也從此發端。阿根廷1907年和1918年先後在打水井時發現了石油,政府專門成立石油礦產局以開發油田,這個機構後來改組為國家石油公司(YPF),負責石油的國內外勘探開發活動。
1938年,墨西哥政府沒收外國公司在墨西哥的石油資產,實行國有化,把石油業務交由墨西哥國家石油公司(Pemex)經營,由此產生了第一家現代模式的石油資源國國家石油公司。之後,隨著非洲獨立運動的開展,收回石油主權和建立國家石油公司的浪潮又在非洲興起。墨西哥國家石油公司的成立在當時的西方世界曾引起強烈反響,遭到英美石油公司及其政府政治上的威脅和經濟上的制裁。但是,墨西哥人民和國家石油公司頂住了巨大的壓力,堅持下來,在20世紀60—70年代陸續發現一系列油田,成為世界重要的產油國。
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到50年代,世界上又誕生了一批國家石油公司。戰後,美國推行馬歇爾計劃,讓西歐國家大量使用中東廉價石油,促成西歐能源結構迅速從煤向石油轉變。而當時資本主義世界的石油大多控制在以美國資本為主的石油「七姊妹」手中。為了打破外國公司對本國石油市場的壟斷,保障本國能源供應,一些西歐國家先後建立起本國的國家石油公司。法國於1945年成立石油勘探局,在本土和法屬殖民地找油。1966年該局發展成為經營石油勘探的公司ERAP,1976年發展成為埃爾夫—阿奎坦公司。1953年,義大利經過近3年的醞釀,在AGIP等國有企業的基礎上成立了國家石油公司埃尼集團。1950年,奧地利在英美法蘇四國結束對奧地利佔領的時候,建立起國家石油公司OMV。
20世紀70年代是國際上國家石油公司涌現的高潮期。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成員國紛紛成立國家石油公司是這一輪國有化浪潮中最重要的事件。在此浪潮推動下,許多中東資源國都先後實現了石油工業國有化。其中,阿拉伯各主要資源國基本上採取逐步提高國家參股比率的辦法把外國人掌握的石油資產轉為國有。委內瑞拉等國採取先取消租讓制,繼而接收外國石油資產的辦法,把接管來的石油資產交給新成立的國家石油公司管理和經營。有些國家,如委內瑞拉、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伊拉克等甚至完全實行了國家石油公司對本國石油工業的壟斷,不允許外國公司插手。這是世界石油工業的一場大革命。它使長期以來通過租讓制掌握資源國石油資源,控制石油生產,壟斷世界石油市場,操縱石油價格的石油「七姊妹」從第三世界國家的石油上游工業中被攆了出去。由此,世界上絕大多數石油儲量和產量轉到了資源國國家石油公司的手中。
20世紀70年代接連出現的石油危機和高油價,給石油消費大國造成了很大的沖擊,也促進了一些發達國家國家石油公司的建立。日本的石油供應基本上來自中東,依賴於外國公司,為了保障石油供應,日本成立了國家石油公司——日本石油公團,著手建立戰略石油儲備。政府還積極贊助私人企業到國外去開發石油。加拿大是個產油國,但是它的石油生產和銷售掌握在以美國資本為主的外國公司手中,為了對本國石油市場有所控制,加拿大也成立了加拿大國家石油公司。
石油危機促進了歐洲北海和世界其他地區的石油勘探和開發。英國、挪威、丹麥等發達國家和馬來西亞、菲律賓、剛果、安哥拉等先後成立國家石油公司來保障本國石油權益。一些發展中國家石油進口國,如斯里蘭卡,在高油價沖擊下也成立了國家石油公司來控制本國石油市場,減少國際風險。
(2)國家石油公司的特點及發展趨勢。
國家石油公司不同於一般的國有或國營石油公司,不僅是國家所有的公司,而且具有代表國家、維護國家權益、為國家總體利益服務的基本特徵。各國成立國家石油公司的背景和目的各不相同,大體上可歸納為以下三類:
第一類,發展中的石油出口國的國家石油公司,是在石油工業國有化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他們的主要任務是代表政府全面接管所有的外資石油公司,對其資產加以經營管理,並進而發展本國的石油工業,為振興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
第二類,石油依靠進口的國家成立國家石油公司,是為了打破外國石油公司對本國石油供應的控制和對本國石油市場的壟斷,從戰略上保障本國的石油供應。
第三類,油氣資源國成立國家石油公司,是為了代表政府同外國石油公司打交道,受政府委託經營管理石油資產,收回曾經被西方石油公司廉價佔有的油氣資源。
國家石油公司的作用趨向於發展並服從於當時政府具體政策的要求。比如,發展中國家的國家石油公司,其經營活動常常是從石油工業的低技術領域,即銷售部分開始;然後,延伸到相近的技術較復雜的領域中,如煉油;最後,進入最高技術領域的勘探與生產。這成為國家石油公司在發展中國家的典型模式。
從全球范圍來看,近幾十年來,國家石油公司的自身規模和實力都得到了加強。這期間,由於各國國情不同,出於提高石油生產效率、保障國家的石油利益和解決自身投資不足等種種原因,國家石油公司出現了私有化和加強國家控制兩種不同趨勢的發展。
20世紀80年代起,石油領域的私有化從歐洲興起,波及了整個石油領域。英國帶頭領導了向私有化的轉變,廢除了英國國家石油公司,轉向私營。私有化的傾向很快得到加速和擴展,並在不同程度上涉及了雷普索爾公司、道達爾公司、埃爾夫—阿奎坦公司、新加坡石油公司、加拿大國家石油公司和秘魯國家石油公司及義大利埃尼集團。
在石油工業私有化運動中存在兩種趨勢。一種是類似英國、阿根廷石油工業的私有化,是政府放棄對本國石油工業的控制,國家資本退出石油工業,取消國家石油公司。另一種是石油資源國對本國國家石油公司的私有化,反映的是對石油工業管理體制的改革和石油工業的開放,旨在搞活國家石油公司,吸引外國資本和技術加快本國石油工業的發展,使國家石油公司為本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作出更大貢獻。其石油工業改革開放的基本內容為政企分離,對國家石油公司實行股份制改造,使其提高效率和效益,但政府保持對國家石油公司的控制權。上游歡迎外資參與勘探和開發,由國家石油公司代表國家維護石油資源的權益;下游開放油品市場,允許外國公司參與競爭,但國家通過國家石油公司對石油進口和市場價格實行一定的控制,對一部分「包袱」性資產予以出售。種種跡象表明,世界范圍的石油工業私有化仍將持續,但是,國家石油公司不但不會消亡,而且將繼續發揮重要的作用。
20世紀90年代以來,許多拉美地區重要的石油生產國如委內瑞拉、巴西、阿根廷、秘魯、厄瓜多等,為了振興本國石油工業,恢復和發展經濟,都逐步放寬或解除了對本國能源部門的壟斷控制,推出一系列石油業開發措施,積極鼓勵引進外資與對外合作。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哈薩克等獨聯體國家的石油工業開始對外開放,為外國石油公司和資金、技術介入開辟了新的合作空間。甚至像沙烏地阿拉伯這樣自20世紀70年代實現石油工業國有化以來就一直不允許外國石油公司進入本國勘探開發市場的中東產油大國也開始出現政策松動的跡象。上述國家放寬對本國石油工業的管制、開放本國石油市場的做法為國際大石油公司跨國經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廣闊市場。
然而,近幾年來,伴隨著世界油價的不斷攀升,尤其是從2003年以來,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拉丁美洲國家的石油國有化呼聲日益高漲。從某種意義上講,這無疑是20世紀石油資源國為保護自身石油權益進行斗爭的延續和升級。查韋斯領導下的委內瑞拉政府,不斷調整石油投資政策,並通過委內瑞拉國家石油公司(PDVSA)逐步實現國家對其石油產權的全面控制和石油資源國有化。玻利維亞、阿根廷、哥倫比亞等國也積極響應,不同程度的通過國有化加強了對本國石油資源的控制。
綜合分析國家石油公司的成功案例,多數都具備以下幾個特點:
首先,都有本國政府的大力支持做後盾。政府在外交、政策、稅收、金融等方面對國家石油公司的發展給予了大力支持。同時,國家石油公司代表國家對本國的油氣資源進行管理和經營,維護國家權益,利稅上繳國家。
其次,都依託上游逐步建立起一體化的產業鏈條,實力大增。通常石油儲產量是國家石油公司的最大優勢。世界上擁有石油儲量最大的10大石油公司都是國家石油公司。國家石油公司初創之時,下游非常薄弱。以前,國際大石油公司都是在發展中國家開採石油,然後把原油運送到發達國家去煉制和銷售。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後,國際大石油公司雖然失去了在發展中國家的大部分油氣田,卻依然控制著世界石油市場,發展中國家的國家石油公司不得不把原油賣給它們。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沙烏地阿拉伯、委內瑞拉、墨西哥、伊朗、科威特等國的國家石油公司下大力氣發展下游業務。它們不僅在本國大力發展煉油和銷售,而且還打入歐、美發達國家開拓業務。委內瑞拉國家石油公司不僅在國內擁有6座煉油廠,而且在國外擁有11座合營煉油廠,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德國、瑞典各有一家從事下游的合資公司。下游業務能力甚至超過了一些國際大石油公司。經過20多年的奮斗,上述5家公司的原油加工能力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1998年在世界煉油能力最大的企業中分別居第8、3、10、13和15位。1998年OPEC成員國國家石油公司的煉油能力總計達5.2億噸,油品銷售量達6億噸,徹底打破了跨國大石油公司把持煉油和銷售的局面。
其三,以國際化經營帶動公司快速發展。一些發展中國家的石油公司打破只在本國范圍內「守攤」的局限,先後走出國門,到國際大舞台上去參與競爭。在上游參與全世界油氣資源的再配置,在下游爭奪、鞏固和擴大市場份額,並以國際化促進上下游一體化。在這方面,科威特國家石油總公司(KPC)、委內瑞拉國家石油公司(PDVSA)、馬來西亞國家石油公司(Petronas)和巴西國家石油公司(Petrobras)都是比較突出的。例如,馬來西亞國家石油公司在短短十幾年的時間內,國際化業務取得了長足的發展,1990—2000年,國際業務收入占公司總收入的比例由零上升至31.3%,並以此帶動公司的各項業務和整體實力的根本性改變與提升,在2006年度世界500強中排名第86位。
歷經幾十年的摸索發展,各國國家石油公司憑借其資源稟賦優勢,憑借其多年來在石油技術、人才和管理等方面的積累和儲備,憑借其在開展國際合作和跨國經營中的豐富經驗,已具備相當雄厚的實力,成為世界石油舞台上一支頗具影響力的「國家隊」。
面對未來,國家石油公司除了發揮其上游優勢外,都在努力加快一體化進程和跨國經營步伐,調整和改革石油工業結構,增強自身活力和國際競爭力,向著更高的目標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