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古代外國人是怎麼稱呼中國的
我們中國人今天稱自己的國家為中國。中國這一名字,在古代雖然常常有不同的含義,但它是中國人自己創設的一個名字。確定把它作為我們國家的專名,實際上是在十九世紀中葉以後。古代的中國人不常使用中國這個專名來稱呼,有時只是用作一般的泛稱。外國人稱中國則有他們自己的叫法。
上面只講了古代外國人對中國的幾種最主要的稱呼,最後還可以提一下的是“秦人”“漢人”“唐人”這幾種稱謂。嚴格說,它們只是指中國人,但和中國這個概念有關。
B. 東南亞國家都怎麼稱呼中國
東南亞現在差不多有十個國家,其中印尼、馬來西亞、汶萊和新加坡四國的國語事實上都是馬來語,只是在印尼這種語言叫印尼語但事實上和馬來語基本一樣的。這四個國家對中國的稱呼情況比較復雜,放在後面說。
其它六個國家裡,越南語里中國是漢語「中國」兩字的音譯Trung Qu?c,緬甸語里是淵源很復雜的Tarut,其它幾個國家(泰國、寮國、柬埔寨、菲律賓)基本都China的音譯,包括泰語里的Jin也可以說是China一詞的變異。
不過官方名稱雖然改了,印尼民間一下子還改不過來,多數老百姓還是基於習慣和其它馬來語國家一樣,把中國稱為China或者Cina。
內容來自於:今日頭條
C. 100年前外國人是怎麼稱呼中國人
朝鮮稱中國人(大清)為掌櫃,因為清朝人很精明,相當會做生意,朝鮮在當時與中國做生意老吃虧。
日本在古代稱中國人為唐人,這是受了唐朝的影響。在近代稱中國人為支那人,支那原本是褒義,但在這帶有蔑稱諷刺味道。
印度則稱中國人為震旦人,有可能是在翻譯「支那」,即china的時候帶一點自己的口音,所以就翻譯成為了「震旦」。
越南稱中國人為船夫,船夫是尊稱,中國人常常乘坐大船,越南人羨慕中國有這么多船,更羨慕中國先進的造船技術,於是用船夫稱呼中國人。
D. 中國歷代對外國人的稱呼
一、亞洲:
1、對日本稱呼:扶桑、東夷、東瀛或倭奴;當侵略我國時,又稱日本人為倭寇。
2、對朝鮮稱呼:樂浪郡、高麗和新羅。
3、對越南稱呼:安南。
4、對菲律賓稱呼:呂宋。
5、對泰國稱呼:暹羅。
6、對柬埔寨稱呼:扶南、真臘和高棉,新中國建立後還曾稱呼為紅色高棉。
7、對緬甸稱呼:撣國、驃國、蒲甘和大光等。
8、對阿拉伯稱呼:大食。
9、對伊朗稱呼:波斯或安息。
10、對印度稱呼:身毒和天竺。
11、對稱呼尼泊爾:尼婆羅。
12、對印度尼西亞稱呼:爪哇或三佛齊。
13、對馬來西亞稱呼:柔佛或馬六甲。
14、對寮國稱呼:堂明、南掌和寮國。
15、對斯里蘭卡稱呼:錫蘭。
二、歐洲:稱呼歐洲人為歐羅巴人。
1、對古代羅馬也就是今天義大利稱呼:大秦。
2、對法國稱呼:高盧。
3、對西班牙和葡萄牙稱呼:佛郎機。
4、對英國人稱呼:撒克遜。
5、對俄羅斯稱呼:羅斯、基輔羅斯和羅剎等。
三、非洲:稱呼非洲人為昆侖奴人。
1、稱呼埃及:米昔兒。
2、稱呼索馬里:弻琶羅。
3、稱呼東非為甘棠。
4、稱呼蘇丹為努比阿。
5、稱呼肯亞為麻林國。
E. 中國人在國內通常叫外國人「老外」,而外國人在他們國家叫中國人又叫什麼
一般來講,外國人管中國人統稱為華人,因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簡稱是中國,而在外的中國人一般來說都是華人。越南是一個例外,在古代的時候,越南只是中國的一個附屬小國,越南人會習慣的稱呼中國人為北朝。 在俄羅斯,他們主要稱呼中國人為契丹人。這主要是因為,契丹人建立起來的遼國,而遼國對於當時的俄羅斯也是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
一、歐洲稱呼我么的叫法
朝鮮稱中國人為掌櫃,這主要是發生在清朝,由於當時的清朝人很會最生意,朝鮮人與清朝人做生意總是吃虧。
越南人則稱呼中國人為船夫,因此當時的中國人常常乘坐大船來與他們進行貿易交往,在他們的眼中古代的中國人非常的了不起。
日本在古代稱中國人為唐人,這是受唐朝影響。近代日本在甲午戰後打敗大清,開始用蔑稱稱呼我們,也讓中國人長了記性。
印度稱中國人為震旦人,有可能是在翻譯“支那”,即china的時候帶一點自己的口音,所以就翻譯成為了“震旦”。除了這些其實還有很多種其他叫法,總之很多都是用帶中國文化的東西來指代中國。
F. 古代稱外國人叫什麼
中國古代稱外國人叫蠻夷、番人、胡人、狄人、羌人等。從春秋時期,中國人就很看不起四周的人們。不但看不起,由於要與周圍各國相互爭斗,爭奪土地、人民,彼此為敵。既然是敵國,那就不會給敵人好聽的名稱。
那時候的中國人稱南方的各國如楚國、吳國、越國人為「蠻」,東南沿海為「閩」。認為他們是「蛇種」。蠻、閩都有一個蟲字,蟲的原義就是蛇(現在所寫昆蟲的蟲過去寫為蟲)。
那時稱北方的民族為狄。狄人最初多游牧,與中國人常有戰爭,是中國人很大的威脅。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其中有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共同對付狄人。
一些狄人與中國人也多有通婚,如晉文公的母親就是狄人。有的狄人也像中國人一樣建立國家,如中山國。中國人看不起他們,稱他們是「犬種」,狄字就是反犬旁。
那時中國人稱東方民族為夷人。春秋時期的東夷人在山東半島仍然比較強大。夷字為一個象形的人(大),背上弓箭。上面的各種稱為又常常雜在一起稱呼,如蠻夷、蠻狄、蠻貘、戎狄、戎蠻等等。後來的中國人把所有的外國人就都稱為「夷」,有四夷之稱。
漢代把西北方的民族包括匈奴都稱為胡人。 西北方的民族男人在下巴有毛,稱胡須、鬍子。中亞、西亞的歐羅巴人種的胡須比中國人濃密得多,這是區別於中國人的明顯標志,所以稱他們為胡人也在情理之中,推而廣之,那些西北的民族都被稱為胡人。
在漢人與胡人的長期交往中,從西域傳來的東西便大多帶一個胡字。胡麻(芝麻)、胡蔥(大蔥)、胡餅、胡蘿卜、胡椒、胡笳、胡琴、胡瓜等等。
到了唐代,開始稱西方的民族為番。到了後來,就把各方的外族都稱番。也有很多外來的物品被冠以番字,如,番茄、番薯、番瓜等。番實際上也是一個侮辱人的稱呼,番字的原義是獸足。
以上這些這些都是古代「中國人」對「外國」的稱呼。
(6)古代菲律賓怎麼稱呼中國人擴展閱讀:
到了清朝時期,最早對大洋外面的人們,中國人並不稱他們為洋人,稱他們為「番」、「夷」。直到鴉片戰爭的時候,仍然把遠道而來的英國人、法國人、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荷蘭人等稱為西夷、西番。
後來,那些西夷們用大炮轟開了大清朝的大門。中國人終於不得不放下了天朝大國的架子,不敢再以蠻夷看待和稱呼他們。於是,洋人這個稱呼就流行開來了。關於外國的事務就稱為洋務,買賣外國貨的商行稱洋行。
大門既被轟開,外國的物件也一股腦兒涌進了中國。許多東西都是中國人看著都新鮮的,於是,冠以洋字開頭的詞彙便大量產生,這些東西大抵是中國原來也有相似的物件,於是在原有物件的名稱前加一個洋字。
最早認識到厲害的是洋槍、洋炮。與日常生活相關的有洋布、洋裝、洋紗、洋線、洋機、洋襪、洋刀(小洋刀)、洋火、洋油、洋燈、洋蠟(洋蠟燭)、洋風爐、洋鑊子、洋瓷(洋瓷碗、洋瓷盆)、洋釘、洋瓶、洋煙、洋畫張、洋娃娃(洋囡囡)、洋老蟲(小白鼠)、洋裝書如此等等。
但是,中國人畢竟是中國人,崇洋媚外、洋奴從來就不是一個好詞彙。在洋為中用的過程中,特別是在1949年以後,洋成了一個很忌諱的字眼。上面這些以洋字開頭的詞彙絕大多數都被代以新的名稱。例如,洋裝成了西裝、洋機成了縫紉機、洋線成了縫紉機線等。
改革開放以後,洋字已經不再忌諱。人們紛紛出洋,到國外去學習、旅遊也從時髦變成了很普通的事情。但是,有意思的是冠以洋字的新詞彙如洋快餐、洋垃圾等倒似乎都是貶義的。
G. 東南亞國家都怎麼稱呼中國
東南亞現在差不多有十個國家,其中印尼、馬來西亞、汶萊和新加坡四國的國語事實上都是馬來語,只是在印尼這種語言叫印尼語但事實上和馬來語基本一樣的。這四個國家對中國的稱呼情況比較復雜,放在後面說。
其它六個國家裡,越南語里中國是漢語「中國」兩字的音譯Trung Qu?c,緬甸語里是淵源很復雜的Tarut,其它幾個國家(泰國、寮國、柬埔寨、菲律賓)基本都China的音譯,包括泰語里的Jin也可以說是China一詞的變異。
不過官方名稱雖然改了,印尼民間一下子還改不過來,多數老百姓還是基於習慣和其它馬來語國家一樣,把中國稱為China或者Cina。
內容來自於:今日頭條
H. 古代外國人到底是怎麼稱呼中國的
在我國歷史上,對於外國人我們叫過他們“番人”、“洋鬼子”、“洋人”,而在今天通常叫外國人“老外”,那麼在古代,外國人是怎麼稱呼中國的呢?今天,我們就一起穿越歷史,一起來探究一番。
在古代,外國人對我國的稱呼伴隨著我國歷代王朝的更替以及經濟、文化的交流而在不斷地變化。同時,這種稱呼的變法,也反映了古代中國影響力的變化。總之,不論外國人怎麼稱呼我國都是他們的事,但重要的是我們自身要強大,落後就要挨打,以史為鑒,奮發圖強!
I. 古代時期,外國是怎麼稱呼中國的
1 赤縣 神州 九州 華夏
中國曾有11個別稱:古朝鮮叫我們「掌櫃」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許多國家以對中國某一事物的具體印象,或以對中國的關系與態度為基礎,給中國以各式各樣的稱謂,雖然不乏褒義的美稱,其中也有一孔之見,有歷史偏見,甚至有少數國家對中國的歧視和敵意。隨著中國的發展和強大,這些稱謂現在已大多棄之不用了,但這些稱謂中所包含的歷史,在我們共和國華誕之際,卻是值得我們回憶和記住的。
1、Sinian(震旦):古印度稱華夏大地為「震旦」,震旦是古印度語中對中國的稱謂。曾經認為這是一種鴉雀,是中國特有的鳥。其實,震旦紀,是5億7千萬年前到18億年前的地質年代,這段時間在生命演化歷程中具有承前啟後的意義。在震旦紀的漫漫等待之後,寒武紀的生物大爆發就創造了地球上美麗絢爛的生命世界。
2、Seres(絲國):也稱塞里斯,古希臘和羅馬對中國西北地區及其居民的稱呼,意思是「絲的」或者「絲來的地方」。長久以來,我國一直是世界上唯一能夠織造輕柔美麗絲綢的國家。漢代通過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向世界各國大量輸出絲綢。西方史書記載,古羅馬共和國末期的凱撒大帝穿著中國絲綢袍子去看戲,引起了劇場的轟動,被認為是空前豪華的衣裳。
3、China:中國的英文名是 China,陶瓷在英文中也是china。有一種說法是,十八世紀以前,中國昌南鎮(今景德鎮,中文讀音與英文讀音十分接近)的精美瓷器在歐洲很受歡迎。人們以能獲得一件昌南鎮瓷器為榮。就這樣歐洲人就以「昌南」作為瓷器(china)和生產瓷器的「中國」(China)的代稱,久而久之,歐洲人就把昌南的本意忘了,只記得它是「瓷器」,即「中國」。
4、Chink(清國人):源於清朝的「Ching 」,在英文的俚語中也是中國人的意思,但帶有貶義的味道。因為,中國在清末時是最受人欺負的國家,而中國人在外國人眼中也成了清國奴。
5、Chinoiserie(中國風):法語中的一個詞,指18世紀中期非常流行的一種藝術風格。這種風格就是很多設計師和工匠大量採用中國題材,如中國服飾、龍、寶塔,結合藝術家想像創造出新形象。後來演化的意思較多,有古怪的,吹毛求疵的,繁瑣;中國風格,中國工藝品;也有中國的,中國人的意思。
6、Chinees(西內遜):「西內遜」是荷蘭語中專指華人的詞,也含著對中國的貶義,這是由於那時中國的老弱、保守、落後。現在「西內遜」這個詞的意義已僅有兩個意思,一是指「到中國餐館里去吃飯」,二指「中國人」。
7、(掌櫃):韓國有種說法,19世紀初華僑到朝鮮之後,當地人曾用「掌櫃」一詞來代表中國,意思是中國人精於做生意,精於算計,也稱中國人是「守財奴」,認為中國人掙錢不花。這個詞在韓語中有些貶義,現已幾乎不用。
8、Nuoc Tau(船國):越南民間有種說法,將中國說成是「船國」,將在越南居住的華人稱為「三船」,大概意思是指中國人是坐船來越南的,而且中國的船舶製造業讓越南人羨慕。
9、Blue-Ant(藍螞蟻):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在廣大解放區流行「列寧裝」、解放裝。文革時期的服裝,以軍裝和藍、黑、灰、黃的單色調為主流,這種抹殺個性的政治化服裝時尚被推向了極至。一時間,中國人的著裝被外國人譏稱為千篇一律的「藍螞蟻」、「灰螞蟻」。
10、Cathe(契丹):俄語稱中國為Cathe或Kitay。有一種說。China一詞的來源應該是「契丹」。中國古代在西方不叫China,因為生產絲綢而叫做「塞里絲國」,就是今天Silk一詞的詞根。到了契丹建立的遼,和西方的貿易繁榮,國體開放,因此產生了重要影響,同時當時北方民族,比如女真、蒙古等都把中原地帶叫做「契丹」。隨著這些民族和北方或西方的交流融合,「契丹」的名字逐漸表示中國的土地。「中國」在俄語中還有另外一個稱呼,直譯過來叫做「天下」。如果說前一個稱呼只是一個約定俗成的中性詞,那麼俄羅斯人今天在使用「天下」一詞稱呼中國時,包含著的尊重與稱贊之情不言而喻。
11、Cina(支那): 這是近現代中國人民最為屈辱最為敏感的一個別稱。Cina在日本譯為「支那」,從江戶時代中期到19世紀中期,日本人用「支那」稱中國,這與 「唐國」,「清國」一樣,沒有特別的政治含義,尚未直接與對中國的歧視聯系在一起.。日本社會開始用「支那」蔑稱中國始於中日甲午戰爭中清政府的失敗及《馬關條約》的簽訂。當時,日本人先是震驚,繼而因勝利而陶醉,上街遊行,狂呼「日本勝利!支那敗北!」 從此,「支那」一詞在日本開始帶上了戰勝者對失敗者的輕蔑的情感和心理,「支那」逐漸由中性詞轉變為貶義詞。當時荷蘭字典中,對「支那」的解釋是:即愚蠢的中國人,精神有問題的中國人等。
還有一種說法:支那一詞出自China,China本身沒有褒義貶義,怎麼從它演變的「支那」一詞反而有了含義呢?這要從日語的古怪規則談起了。日語,大概是世界上最繁瑣的一種語言了,與其他語言作為交流工具的不同,日語還承擔有很重要的等級文化載體功能。同樣的意思,也有多種表示方法,用以同時表達雙方的地位關系。比如「我」這個詞吧,「わたくし」,那表示「小子我」,很謙卑的,「わたし」呢?少了一個字母,成了普通的「我」,平等了,「わし」 再少一個字母,那就成「老子我」了。「支那」的意思就是蔑視,含有「支那那塊地方」的意思,表示你的地位比我低。而日本人對這種通過稱呼取得的地位優勢非常看重,也真的就會把你低一等看。對方如果不經意接受了,不管你懂不懂日本文化,日本人就會很自然的認為你自認低人一等,這在中日關系史中經常生出一些是非,引發近現代中華民族的極大義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