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登革熱來勢洶洶,提醒老、幼、病、胖、孕人群做好防護
據海關總署最新通告:截至2019年6月15日,多國出現登革熱疫情,其中菲律賓共報告病例77040例,越南共報告病例59959例,馬來西亞共報告病例52941例,泰國共報告病例26430例,柬埔寨共報告病例9201例,寮國共報告病例4216例,新加坡共報告病例3933例,馬爾地夫共報告病例2485例,巴西共報告病例586569例,哥倫比亞共報告病例45622例,尼加拉瓜共報告病例27779例,墨西哥共報告病例20414例。
登革熱是由登革熱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主要通過埃及伊蚊或白紋伊蚊叮咬傳播,潛伏期3天至15天,多數為5天至8天, 臨床表現為急性起病,程度可從輕度發熱到高熱不等,同時伴有嚴重頭痛、肌肉和關節痛及皮疹,面、頸、胸部潮紅,嚴重者可因休克或其他重要臟器損傷導致死亡 。
防範登革熱,重要的手段是防蚊驅蚊。
常用的、有效安全的防蚊驅蚊手段主要包括 環境控制、物理防護,以及化學防護。
首先,我們了解一下蚊子的滋生情況。雌蚊子會在潮濕的地方或水裡產卵,卵在水中會生長成幼蟲,逐漸長成成年的蚊子便可以離開水,這就是為什麼家裡有時候會莫名其妙有蚊子的原因。
基於蚊子的生長習性, 我們可以通過清理家中的衛生死角從而使卵和幼蟲失去滋生的環境。
清理手段包括:
對於離開了水的成年蚊子,防蚊驅蚊手段主要包括兩種:物理防護和化學防護。
物理防護手段中,蚊帳,紗窗紗門,衣物遮蓋是最安全的。紫外防蚊燈也是一種物理防護手段,它是通過釋放一種特定波長的光使得蚊蟲接近燈管,然後觸電身亡。
然而,有研究表明,紫外防蚊燈有效性很差,大約只能殺死4%的雌蚊子,但是我們經常會在集蚊盒裡看到很多死蚊子,其實這些並不一定是蚊子,大部分是飛蛾或其他一些趨光性更強的飛蟲。
我們知道蚊子主要通過人體呼出的二氧化碳找到我們,當然也和人的氣味,香水,汗液等有關。
所以, 會有一些驅蚊燈通過釋放二氧化碳來引誘蚊子,有效性會比紫外防蚊燈好些 ,可以嘗試,購買正規廠家的合格產品。
化學防護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可以直接用於皮膚上的驅蚊液,比如 驅蚊花露水 。另一類是殺蟲劑,比如 蚊香片,電蚊香,殺蟲氣霧劑 等。
對於可以直接用於皮膚的驅蚊液,市面上大部分產品含的有效成分是【 避蚊胺 (DEET)】。
避蚊胺首次被美國環保局注冊推向市場是在1957年,有60年的使用 歷史 ,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早已被臨床證實,安全有效的濃度范圍是7%-30%,超市裡很多驅蚊液含這種有效成分, 去正規商超買,不必滿世界淘那些說明書都看不懂的網紅驅蚊產品。
市面上還有一些有效成分是【 派卡瑞丁】 (picaridin)的驅蚊產品,它是繼DEET之後最早用於防蚊驅蚊的有效產品;被美國環保局批準的其他驅蚊有效成分還包括【 驅蚊酯】(IR3535)和【檸檬桉葉油】 。
另外,含植物精油成分的防蚊驅蚊產品如薄荷油,豆油等,因為安全性較高,所以美國環保局免除注冊即可上市,但是產品的有效性並沒有很好的評估,防蚊效果差。
上述這些已經廣泛長久使用且被環保局注冊的有效成份, 只要按照產品說明正確使用都是非常安全的,也是可以起到很好的防護作用的 ,只有極少數人會發生刺激或過敏反應,如果出現這種反應,應及時停用。
大部分經環保局批準的防蚊驅蚊類產品均可安全用於成人,孕期哺乳期婦女和兒童,美國兒科學會(APP)和疾病預防控制中心(CDC)建議避蚊胺可用於2個月以上的兒童,並且最好使用較低濃度。
第二類就是不直接用於皮膚,用於環境的殺蟲氣霧劑或蚊香等。這類產品的有效成分主要分為【 除蟲菊酯】和【擬除蟲菊酯】 ,除蟲菊酯是一種菊花中提取的天然成分,大約在1800年人們就意識到該成分有除蚊蟲的作用。
【擬除蟲菊酯】 是人工合成的成分,殺蟲機制與除蟲菊酯類似,作用於蚊蟲的神經系統,通過與蚊蟲直接接觸導致癱瘓從而致死。和天然的除蟲菊酯比起來,人工合成的擬除蟲菊酯毒性大,作用時間長,殺蟲效果更好。
我們難免會在使用過程中暴露於除蟲菊酯和擬除蟲菊酯,可能會吸入,或通過皮膚吸收, 該類產品的安全性如何呢?
通常認為按照產品標識的方法正確使用,對人體的毒性是可以忽略的。
【除蟲菊酯】和【擬除蟲菊酯】都比較容易分解,在環境中持續1-2天便會自行分解;若在陽光下,分解會更快。一旦這些成分進入體內,也會被身體快速代謝,代謝物主要經尿液排出體外。
所以,由於分解快代謝快,該類成分並無人體累積效應。
而且,比起WHO每日可接受的攝入范圍,我們每天平均暴露的劑量小於千分之一。該類產品在正確使用下,不會對兒童、孕期婦女,和體弱多病的人造成影響。
綜上所述,對於 嬰幼兒、孕期哺乳期婦女,建議使用物理防護,如果需要選用化學防護,請選用正規渠道購買的驅蚊液,不要盲目海淘或網淘。
2個月以上寶寶首選【避蚊胺】、【派卡瑞丁成分】;3歲以下不要選用檸檬桉葉油。如果使用殺蟲氣霧劑,可以選用含天然成分的【除蟲菊酯】。
有一些商家標明殺蟲氣霧劑產品不含避蚊胺,殊不知,避蚊胺只是用於皮膚防護,起不到任何殺蟲的作用,殺蟲氣霧劑當然不需要這種成分,這不過是商家宣傳的噱頭罷了。
㈡ 菲律賓的馬里基納市推出「捕鼠換錢」運動,遏制傳染病的蔓延,是啥病
菲律賓這個國家推出了一項捕鼠換錢的運動,之所以會這么做,也是為了遏制住傳染病的蔓延,馬里基納市受到了水災的影響,部分地區出現了鉤端螺體病,這種疾病在雨季的發病率也是比較高的,而這些傳染病的宿主就是老鼠。在接觸老手的過程中也是會容易傳染到人體當中的,所以當地政府才會採取這樣的措施,如果可以抓到這些老鼠的話就能夠領取相應的獎勵。這個運動在啟動之後效果也是比較顯著的,當地的民眾也積極的參與到了活動當中。
當地老鼠身體當中的病毒也比較多,稍有不慎就會很容易傳染給人類,這種傳染病在老鼠身上是比較常見的,在下雨天氣,就會很容易出現這種疾病,如果不及時採取措施的話,所造成的後果也是無法想像的。這些老鼠在被抓到了之後,也有效的降低了在當地傳播的風險。
㈢ 被生活折磨得各種毛病都有了,杜特爾特到底都身患哪些病痛
杜特爾特的身體狀況確實不太樂觀,他遭受了很多疾病的折磨,比如是重症肌無力還有偏頭痛和血栓閉塞性脈管炎,這些疾病對於一個75歲的老人來講都是一個折磨。杜特爾特在接受菲律賓新聞電視台采訪的時候就講過他的年齡已經很高了,所以他是經常被很多疾病折磨的。
而且杜特爾特的生活習慣不是很好,他是有抽煙這一個習慣,長期以往他抽的煙越來越多,對身體的傷害是越來越大的,後來就患上了血栓閉塞性脈管炎,這一疾病通常是由吸煙引起的,這一個病很難去根治,只能預防和緩解。杜特爾特已經有70多歲了,肯定還會有其他的一些疾病,因為沒有了總統這一個身份,其實他也只是一個普通的老人。
㈣ 剛果現埃博拉病例,這種疾病有什麼特點
感染埃博拉病毒的疾病具有死亡率高、傳播能力強、傳播速度快、臨床症狀明顯、治癒率低等多個特點,在非洲生活的人要注意自然防護,避免被病毒感染。
埃博拉是一種傳播能力特別強,而且對人體危害極為嚴重的病毒,這種病毒的感染者多在非洲少數病例曾在菲律賓出現過,它的傳染率特別高,會通過分泌物,血液汗液等多種途徑進行傳播,而且人和動物都有感染這種病毒的可能。
三、埃博拉的預防治療方法
預防埃博拉要遠離病毒流行區域,在這些地區活動時,不要接觸感染者的屍體和血液以及分泌物,在病毒流行地區還不能食用野生動物,而醫護人員在對病例進行治療的時候,要配備全套的防護裝備,實施感染控制措施,避免被病毒感染。埃博拉病毒現在還沒有好的治療手段,注射NPC1阻礙劑對這種病毒的傳播有一定的抑製作用,但很少能把發病的患者治癒。
㈤ 菲律賓的第一個電腦病毒
梅麗莎病毒。
梅麗莎病毒一般通過郵件傳播,郵件的標題通常為「這是給你的資料,不要讓任何人看見」。一旦收件人打開郵件,病毒就會自動向用戶通訊錄的前50位好友復制發送同樣的郵件。
「梅麗莎」病毒1999年3月爆發,它偽裝成一封來自朋友或同事的「重要信息」電子郵件。用戶打開郵件後,病毒會讓受感染的電腦向外發送50封攜毒郵件。盡管這種病毒不會刪除電腦系統文件,但它引發的大量電子郵件會阻塞電子郵件伺服器,使之癱瘓。
㈥ 什麼叫登革熱AH3型病毒 要詳細的!
骨痛熱的另一名詞登革熱,登革一詞由英語Dengue一詞翻譯而來。Dengue由來也眾說紛紜,比較普遍的說法是原自斯瓦希里語(Swahili)中的Ki-dinga pepo,意思是突然抽筋,猶如被惡魔纏身。在台灣被稱為「天狗熱」或「斷骨熱」。 目前,對這種病的最早來源仍然眾說紛紜。 人類最早記錄,是在晉朝時,有文獻記錄了類似骨痛熱症的病。 近代歷史上,登革熱疾病的醫學文獻記錄是: 1779年於開羅發生 1779年於巴達維亞(今雅加達)發生 1780年在菲律賓也有相似的疾病發生 1780年在美國的費城也發生 1780年在印度的馬得拉斯也發生 1873年在台灣的澎湖縣發生 1897年在澳大利亞出現 1910年在貝魯特出現 1916年-1931年之間在台灣相繼發生 1917年中國海南省也傳出疾病發生,據資料顯示,可能是第3型骨痛病毒造成的。(資料來源:世界衛生組織) 1928年在希臘出現,造成約一千人死亡 2009年9月在中國浙江省義烏市義亭鎮出現登革熱,有4個村200多例疾病發生。 從此以後,世界各地相繼傳出發生骨痛熱症。 至今登革熱的名詞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登革熱在東南亞地區造成日本軍隊和盟軍的傷亡人數增加後,日本和美國科學家便積極投入研究,1943年日本科學家首次發現登革熱病毒,美國也相繼發現這病毒。其病因學直至1944年才被了解,1952年登革熱病毒首次被分離了出來,也依血清學方法定出一型登革熱病毒(dengue 1 virus)及二型登革熱病毒(dengue 2 virus);1956年在馬尼拉從患有出血性疾病的病人身上分別分離出三型登革熱病毒(dengue 3 virus)及四型登革熱病毒(dengue 4 virus)。 除了人類埃及斑蚊(Aedes mosquitoes)外,登革熱病毒的自然宿主尚有低等靈長類(黑猩猩、長臂猿、彌猴),1931年Simmons等學者首先證實登革熱病毒可經由猴子傳播猴子或經由猴子傳播給人,1978年Rudnick學者於馬來西亞森林區捕獲之Aedes (Finlaya) niveus complex分離到四型登革熱病毒,1984年Yuwono等學者於馬來西亞、越南、高棉、印尼及菲律賓森林區彌猴身上發現四型登革熱病毒抗體。
1987至1990年南台灣大流行時,由捕獲之成蚊埃及斑蚊(學名Aedes aegypti)體內分離到的骨痛熱病毒,證實為台灣型之登革熱感染病毒;而白線斑蚊(學名Aedes albopictus)卻一直SM未分離到登革熱病毒,但1983年Rosen等學者證實四型登革熱病毒(dengue 4 virus)能藉由SM白線斑蚊垂直傳播給下一代。 1993年Chen W-J, Wei H-L, Hsu E-L, Chen E-R等學者也證實白線斑蚊確實具有傳播一型登革熱病毒(dengue 1 virus)之能力,白線斑蚊在台灣之分布較埃及斑蚊廣,且大部份地區密度均高於埃及斑蚊,故白線斑蚊仍為不可忽視的登革熱病媒蚊之一。 自1953年開始,於菲律賓、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印度、斯里蘭卡、緬甸、越南等地,陸續發現一種變異型之登革熱,主要侵襲對象為3至10歲的兒童,會造成嚴重且致命的出血性登革熱(dengue hemorrhagic fever; DHF)或骨痛休克綜合症(dengue shock syndrome; DSS),其死亡率達12%至44%。
編輯本段什麼是登革熱(dengue fever)
20世紀,登革熱在世界各地發生過多次大流行,病例數百萬計。在東南亞一直呈地方性流行。我國於1978年在廣東流行,並分離出第Ⅳ型登革熱病毒。此後,於1979、1980、1985年小流行中分離出Ⅰ、Ⅱ、Ⅲ型病毒。
編輯本段登革熱[病原學]
登革熱病毒屬B組蟲媒病毒,現在歸入披蓋病毒科(togaviridae)黃熱病毒屬(flavivirus)。病毒顆粒呈啞鈴狀(700×20--40nm)、棒狀或
球形(直徑為 20--50nm)。髓核為單股線狀核糖核酸(RNA)。病毒顆粒與乙型腦炎病毒相似,最外層為兩種糖蛋白組成的包膜,包膜含有型和群特異性抗原,用中和試驗可鑒定其型別。登革病毒可分為4個血清型,與其他B組蟲媒病毒如乙型腦炎病毒可交叉免疫反應。 登革病毒在1~3日齡新生小白鼠腦、猴腎細胞株、伊蚊胸肌及C6/36細胞株內生長良好,並產生恆定的細胞病變。但接種猴子、猩猩和其他實驗動物,不產生症狀。 登革病毒對寒冷的抵抗力強,在人血清中貯存於普通冰箱可保持傳染性數周,-70℃可存活8年之久;但不耐熱,50℃、30min或100℃、2min皆能使之滅活;不耐酸、不耐醚。用乙醚、紫外線或0.05%福爾馬林可以滅活。
編輯本段登革熱[流行病學]
(一)傳染源患者和隱性感染者為主要傳染源
未發現健康帶病毒者。患者在發病前6~8小時至病程第6天,具有明顯的病毒血症,可使叮咬伊蚊受染。流行期間,輕型患者數量為典型患者的10倍,隱性感染者為人群的1/3,可能是重要傳染源,叢林山區的猴子和城市中某些家畜雖然有感染登革病毒的血清學證據,但作為傳染源,尚未能確定。
(二)傳播媒介伊蚊
已知12種伊蚊可傳播本病,但最主要的是埃及伊蚊和白伊蚊。廣東、廣西多為白紋伊蚊傳播,而雷州半島、廣西沿海、海南省和東南亞地區以埃及伊蚊為主。伊蚊只要與有傳染性的液體接觸一次,即可獲得感染,病毒在蚊體內復制8--14天後即具有傳染性,傳染期長者可達174日。具有傳染性的伊蚊叮咬人體時,即將病毒傳播給人。因在捕獲伊蚊的卵巢中檢出登革病毒顆粒,推測伊蚊可能是病毒的儲存宿主。
(三)易感人群
在新疫區普遍易感。1980年在廣東流行中,最小年齡3個月,最大86歲,但以青壯年發病率最高。在地方性流行區,20歲以上的居民,100%在血清中能檢出抗登革病毒的中和抗體,因而發病者多為兒童。 感染後對同型病毒有免疫力,並可維持多年,對異型病毒也有1年以上免疫力。同時感染登革病毒後,對其他B組蟲媒病毒,也產生一定程度的交叉免疫,如登革熱流行後,乙型腦炎發病率隨之降低。
(四)流行特徵
1.地方性 凡有伊蚊孳生的自然條件及人口密度高的地區,均可發生地方性流行,在城市中流行一段時間之後,可逐漸向周圍的城鎮及農村傳播,在同一地區,城鎮的發病率高於農村。 2.季節性 發病季節與伊蚊密度、雨量相關。在氣溫高而潮濕的熱帶地區,蚊媒常年繁殖,全年均可發病。我國廣東、廣西為5~10月,海南省3~10月。 3.突然性 流行多突然發生,不少國家在本病消慝十餘年之後突然發生流行,我國40年代在東南沿海曾有散發流行,至1978年在廣東佛山突然流行。 4.傳播迅速,發病率高,病死率低疫情常由一地向四周蔓延。如1978年5月廣東省佛山市石灣鎮首先發生登革熱,迅速波及幾個市、縣。1980年3月海南省開始流行,很快席捲全島,波及廣東內陸幾十個省、市。病死率0.016%~0.13%。本病可通過現代化交通工具遠距離傳播,故多發生在交通沿線及對外開放的城鎮。
編輯本段登革熱的發病原理與病理變化
登革病毒通過伊蚊叮咬進入人體,在網狀內皮系統增殖至一定數量後,即進入血循環(第1次病毒血症),然後再定位於網狀內皮系統和淋巴組織之中,在外周血液中的大單核細胞、組織中的巨噬細胞、組織細胞和肝臟的Kupffer氏細胞內再復制至一定程度,釋出於血流中,引起第2次病毒血症。體液中的抗登革病毒抗體,可促進病毒在上述細胞內復制,並可與登革病毒形成免疫復合物,激活補體系統,導致血管通透性增加,同時抑制骨髓中的白細胞和血小板系統,導致白細胞、血小板減少和出血傾向。 登革出血熱的發病原理有三種假說
一是病毒株的毒力不同
Ⅱ型病毒引起登革出血熱,其他型病毒引起登革熱。
二是病毒變異
認為病毒基因變異後導致毒力增強,但目前病毒變異的證據尚不充分。
三是二次感染學說
認為第一次感染任何型登革病毒,只發生輕型或典型登革熱,而當第二次感染後,不論哪一型病毒,即表現為登革出血熱。有人報告55例登革出血熱患者,其中51例均為二次感染。其機理是,當第二次感染時,機體出現回憶反應,產生高滴度的IgG,與抗原形成免疫復合物。和大單核細胞或巨噬細胞表面Fc受體結合,激活這些細胞釋放可裂解補體C3的蛋白酶、凝血活酶和血管通透因子。這些酶和因子再激活補體系統和凝血系統,導致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漿蛋白及血液有形成分滲出,引起血液濃縮、出血和休克等病理生理改變。
病理變化
有肝、腎、心和腦的退行性變;心內膜、心包、胸膜、胃腸粘膜、肌肉、皮膚及中樞神經系統不同程度的出血;皮疹內小血管內皮腫脹,血管周圍水腫及單核細胞浸潤。重症患者可有肝小葉中央壞死及淤膽,小葉性肺炎,肺小膿腫形成等。登革出血熱病理變化為全身微血管損害,導致血漿蛋白滲出及出血。消化道、心內膜下、皮下、肝包膜下、肺及軟組織均有滲出和出血,內臟小血管及微血管周圍水腫、出血和淋巴細胞浸潤。腦型患者屍檢可見蛛網膜下腔及腦實質灶性出血,腦水腫及腦軟化。
編輯本段登革熱的臨床表現
潛伏期5~8d。按世界衛生組織標准分為典型登革熱、登革出血熱和登革休克綜合征3型。我國近年來所見的登革熱可分為典型登革熱、輕型登革熱和重型登革熱。
一、典型登革熱
(一)典型登革熱 登革熱皮疹
1.發熱 所有患者均發熱。起病急,先寒戰,隨之體溫迅速升高,24小時內可達40℃。一般持續5~7d,然後驟降至正常,熱型多不規則,部分病例於第3~5d體溫降至正常,1日後又再升高,稱為雙峰熱或鞍型熱。兒童病例起病較緩、熱度也較低。 2.全身毒血症狀 發熱時伴全身症狀,如頭痛、腰痛,尤其骨、並節疼痛劇烈,似骨折樣或碎骨樣,嚴重者影響活動,但外觀無紅腫。消化道症狀可有食慾下降,惡心、嘔吐、腹痛、腹瀉。脈搏早期加快,後期變緩。嚴重者疲乏無力呈衰竭狀態。 3.皮疹 於病程3~6日出現,為斑丘疹或麻疹樣皮疹,也有猩紅熱樣皮疹,紅色斑疹,重者變為出血性皮疹。皮疹分布於全身、四肢、軀乾和頭面部,多有癢感,皮疹持續5--7日。疹退後無脫屑及色素沉著。 4.出血 25~50%病例有不同程度出血,如牙齦出血、鼻衄、消化道出血、咯血、血尿等。 5.其他 多有淺表淋巴結腫大。約1/4病例有肝臟腫大及ALT升高,個別病例可出現黃疸,束臂試驗陽性。 (二)輕型登革熱 表現類似流行性感冒,短期發熱,全身疼痛較輕,皮疹稀少或無疹,常有表淺淋巴結腫大。因症狀不典型,容易誤診或漏疹。 (三)重型登革熱 早期具有典型登革熱的所有表現,但於3~5日病突然加重,劇烈頭痛、嘔吐、譫妄、昏迷、抽搐、大汗、血壓驟降、頸強直、瞳孔散大等腦膜腦炎表現。有些病例表現為消化道大出血和出血性休克。
二、登革出血熱
分為兩型即較輕的登革出血熱和較重的登革休克綜合征 。 (一)登革出血熱 開始表現為典型登革熱。發熱、肌痛、腰痛、但骨、關節痛不顯著,而出血傾向嚴重,如鼻衄、嘔血、咯血、尿血、便血等。常有兩個以上器官大量出血,出血量大於100ml。血濃縮,紅細胞壓積增加20%以上,血小板計數<100×109/L。有的病例出血量雖小,但出血部位位於腦、心臟、腎上腺等重要臟器而危及生命。 (二)登革休克綜合征 具有典型登革熱的表現;在病程中或退熱後,病情突然加重,有明顯出血傾向伴周圍循環衰竭。表現皮膚濕冷,脈快而弱,脈壓差進行性縮小,血壓下降甚至測不到,煩躁、昏睡、昏迷等。病情凶險,如不及時搶險,可於4~6小時內死亡。
編輯本段診斷登革熱
一、發生大量高熱病例
流行病學資料 在登革熱流行季節中,凡是疫區或有外地傳入可能的港口和旅遊地區,發生大量高熱病例時,應想到本病。
二、臨床表現典型症狀
凡遇發熱、皮疹、骨及關節劇痛和淋巴結腫大者應考慮本病;有明顯出血傾向,如出血點,紫斑、鼻衄、便血等,束臂試驗陽性,血液濃縮,血小板減少者應考慮登革出血熱;在本病過程中或退熱後,病情加重,明顯出血傾向,同時伴周圍循環衰竭者應考慮登革休克綜合征。但首例或首批患者確疹和新疫區的確定,必須結合實驗室檢查。
三、實驗室檢查
(一)血象 病後白細胞即減少,第4~5d降至低點(2×109/L),退熱後1周恢復正常,分類中性粒細胞減少,淋巴細胞相對增高。可見中毒顆粒及核左移。1/4~3/4病例血小板減少,最低可達13×109/L。 部分病例尿及腦脊液可輕度異常。 (二)血清學檢查常用者有補體結合試驗、紅細胞凝集抑制試驗和中和試驗。單份血清補體結合試驗效價超過1:32,紅細胞凝集抑制試驗效價超過1:1280者有診斷意義。雙份血清恢復期抗體效價比急性期高4倍以上者可以確診。中和試驗特異性高,但操作困難,中和指數超過50者為陽性。 (三)病毒分類將急性期患者血清接種於新生(1~3日齡)小白鼠腦內、猴腎細胞株或白紋伊蚊胸肌內分離病毒,第1病日陽性率可達40%,以後逐漸減低,在病程第12d仍可分離出病毒。最近採用白紋伊蚊細胞株C6/36進行病毒分離,陽性率高達70%。用C6/36細胞培養第2代分離材料作為病毒紅細胞凝集素進行病毒分型的紅細胞凝集抑制試驗,或做為補體結合抗原作補體結合試驗分型,可達到快速診斷的目的。 登革熱應與流行性感冒、麻疹、猩紅熱、葯疹相鑒別;登革出血熱的登革休克綜合征應與黃疸出血型的鉤端螺旋體病、流行性出血熱、敗血症、流行性腦脊髓膜炎、黃熱病等相鑒別。
編輯本段登革熱的預防和治療
治療
本病尚無特效治療方法,治療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一般治療 急性期應卧床休息,給予流質或半流質飲食,在有防蚊設備的病室中隔離到完全退熱為止,不易過早下地活動,防止病情加重。保持皮膚和口腔清潔。 二、對症治療(一)高熱應以物理降溫為主。對出血症狀明顯的患者,應避免酒精擦浴。解熱鎮痛劑對本病退熱不理想,且可誘發G-6PD缺乏的患者發生溶血,應謹慎使用。對中毒症狀嚴重的患者,可短期使用小劑量腎上腺皮質激素,如口服強的松5mg3次/日。 (二)維持水電平衡 對於大汗或腹瀉者應鼓勵患者口服補液,對頻繁嘔吐、不能進食或有脫水、血容量不足的患者,應及時靜脈輸液,但應高度警惕輸液反應致使病情加重,及導致腦膜腦炎型病例發生。 (三)有出血傾向者可選用安絡血、止血敏、維生素C及K等止血葯物。對大出血病例,應輸入新鮮全血或血小板,大劑量維生素K1靜脈滴注,口服雲南白葯等,嚴重上消化道出血者可口服甲氰咪呱。 (四)休克病例應快速輸液以擴充血容量,並加用血漿和代血漿,合並DIC的患者,不宜輸全血,避免血液濃縮。 (五)腦型病例應及時選用20%甘露醇250~500ml,快速靜脈注入,同時靜脈滴注地塞米松,以降低顱內壓,防止腦疝發生。
預防
應做好疫情監測,以便及時採取措施控制擴散。患者發病最初5天應防止其受蚊類叮咬,以免傳播。典型患者只佔傳染源的一小部分,所以單純隔離患者不足以制止流行。 預防措施的重點在於防蚊和滅蚊。應動員群眾實行翻盆倒罐,填堵竹、樹洞。對飲用水缸要加蓋防蚊,勤換水,並在缸內放養食蚊魚。室內成蚊可用敵敵畏噴灑消滅,室外成蚊可用50%馬拉硫磷、殺螟松等作超低容量噴霧,或在重點區域進行廣泛的葯物噴灑。 在冬天的時候不要因為冷而把熱氣開得太足,因為這時候室外很冷,蚊子也一樣取暖,就往室內鑽,然後繁殖。 登革熱的預防接種目前還處於研究階段,不能用於疫區。
編輯本段檢查化驗
(一)一般常規檢查
1.周圍血象 登革熱患者的白細胞總數起病時即有減少,至出疹期尤為明顯;中性粒細胞百分比也見降低,並有明顯核左移現象,有異常淋巴細胞,退熱後1周血象恢復正常。 登革出血熱患者的白細胞總數正常或增多,後者見於嚴重病例及有繼發感染者,一般在1萬/mm3以上。血小板減少,最低可達1萬/mm3以下。 2.尿常規 可有少量蛋白、紅細胞、白細胞,有時有管型。
(二)病毒分離
取早期病人血液,接種於白紋伊蚊細胞株(C6/36)、分離病毒後須經型特異性中和試驗或血凝抑制試驗加以鑒定。
(三)血清免疫學檢查
取雙份血清作補體結合試驗、中和試驗或血凝抑制試驗,以血凝抑制試驗的靈敏性較高,而以補結合試驗最具特異性。恢復期單份標本補體結合抗體效價達到1∶32以上有診斷意義;雙份血清效價遞升4倍以上可確診。
(四)其他
在登革出血熱病例中尚可血液濃縮,出、凝血時間延長,血清穀草轉氨酶升高,凝血酶原時間延長,電解質紊亂,血白蛋白降低,代謝性酸中毒等。各種凝血因子輕度降低,纖維蛋白原減少,纖維蛋白原降解物輕至中度增加。並數以上的休克病例有DIC表現。[1]
編輯本段登革熱防治方案
登革熱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蚊媒傳染病,在東南亞、西太平洋和美洲加勒比海地區廣泛流行。據記載,於40年代本病曾傳入我國上海、福建、漢口、廣東等地,並發生流行。1978年本病在廣東省佛山市發生流行,近十年來疫情在廣東、海南省迅速蔓延,波及廣西,全國累計病例60多萬例。由於登革熱傳播迅猛,發病率高,登革出血熱和登革休克綜合征的病死率較高。不僅嚴重影響人民的健康而且嚴重影響當地為什麼 經濟開發和旅遊貿易事業的發展。為了控制登革熱的流行和防止擴散蔓延,特製定本防治方案。 預防與控為什麼有制
一、疫情報告
將登革熱列入國家乙類管理傳染病,其疫情必須按照國家傳染病報告要求及時上報,疫情經證實發生後應立即與有關的省、市及縣、區通報,必要時組織聯防。
二、監測
1.監測區的劃分與任務: (1)重點監測區:自1978年以來,曾發生或反復發生登革熱流行,並有主要傳播媒介埃及伊蚊或白紋伊蚊分布的沿海地區。此類地區要設置長期監測點,開展經常性的監測工作。 (2)易感監測區:凡有白紋伊蚊分布,雖無病例報告,但與上述地區人員交往較頻繁的地區,也要對流動人口和媒介進行定期監測工作。 2.媒介監測:對主要傳播媒介伊蚊的分布、種群、密度、季節消長、抗葯性、帶毒情況進行監測。 3.病原學監測:採集病人或可疑病人(包括不明熱患者)血清或伊蚊標本進行病毒分離,鑒定毒株型別,觀察其變遷,分析登革熱發生流行的可能性及發展趨勢。 4.血清學監測:了解人群抗體水平,用多型登革抗原監測人群血清抗體水平。
三、滅蚊
埃及伊蚊和白紋伊蚊是登革熱主要傳播媒介,目前對登革熱沒有特異性預防措施,根據多年國內外防治工作的經驗,控制和消滅埃及伊蚊和白紋伊蚊是當前最有效的預防措施。 1.貫徹預防為主的方針,有關地區的人民政府應將防治登革熱及其媒介控制工作納入當地社會經濟發展規劃,協調有關部門,充分發動群眾開展以滅伊蚊為中心的愛國衛生運動,防止登革熱發生和流行。加強領導,在人力和財力上給予支持。衛生部門要做好對滅蚊的技術指導工作。 2.滅蚊措施:埃及伊蚊主要孳生於戶內積水容器內,白紋伊蚊主要孳生於盆、罐、竹節、樹洞、廢輪胎、花瓶、壁瓶以及建築工地容器積水中,消滅和控制埃及伊蚊和白紋伊蚊一般以消滅孳生地和幼蟲為主。處理孳生地時要針對不同蚊種採取措施,主要有: (1)消除孳生地和幼蟲:翻盆倒罐,填堵竹節、樹洞,對飲用水容器勤洗刷,勤換水,加蓋防蚊,也可採取水缸內放養食蚊幼蟲的魚類或其它生物滅蚊方法消除蚊幼蟲。對難於徹底清除的非飲用容器積水,可投灑廢油類或緩釋殺蟲劑。 (2)殺滅成蚊:室內用噴灑或施用對人無毒的殺蟲劑消滅成蚊。室外在搞好環境衛生的基礎上重點對成蚊較多的竹、樹林、陶器場、廢輪胎堆積站等場所使用殺蟲劑滯留噴灑處理。
㈦ 六大人群九大疾病分別指什麼
全球九大致命疾病
1、馬爾堡病毒 科學家在1967年鑒定出了馬爾堡病毒。馬爾堡病毒類似於埃博拉病毒,兩者都能引發出血熱,感染者會出現高燒和出血,最終導致休克、器官衰竭和死亡。
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報道,這種疾病最初爆發的死亡率為25%,1998到2000年間剛果民主共和國爆發的死亡率超過80%。
2、埃博拉病毒
1976年同時在蘇丹和剛果共和國爆發的埃博拉病毒是已知人類中最早的。埃博拉病毒通過血液、其它體液或者受感染人類和動物的組織傳播。
據WHO稱,有的埃博拉病毒菌株甚至不會使人生病,但是部分種類的致死率達到50%,蘇丹爆發的埃博拉病毒致死率高達71%。
2014年年初西非爆發的埃博拉病毒是史上規模最大也是最復雜的。
3、狂犬病
20世紀20年代已經有狂犬疫苗問世,這就使發達國家很難見到這種疾病。但這一疾病在印度和非洲部分地區仍然是非常嚴重的一個問題。
4、艾滋病毒
現代社會中最致命的病毒或許就是艾滋病毒。美國傳染病協會醫師Amesh Adalja稱:「艾滋病仍然是人類最大的殺手之一。」從20世紀80年代這種疾病被確認以來,大約3600萬人已經死於艾滋病。
據世界衛生組織稱,在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每20個成年人中大約就有一個人的艾滋病測試呈陽性。
5、天花
1980年世界衛生大會宣稱世界上已經沒有了天花。但是在此之前,人類與這種疾病對抗了數千年,約有三分之一的感染者喪命。天花會給人留下永久性的痕跡,而且常常導致失明。僅在20世紀,天花就殺死了約3億人。
6、漢坦病毒
漢坦病毒肺綜合症(HPS)最早獲得注意是在1993年的美國,一對健康的印第安夫婦在數天的呼吸急促之後就死去。
據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稱,現在美國有超過600人感染了HPS,而且有36人已經死於這種疾病。
7、流行性感冒r> 據世界衛生組織稱,在流感季節,全世界高達50萬人會死於這種疾病。偶爾出現一種新的流感病毒時,這種疾病會快速傳播,而且通常有著更高的死亡率。
最致命的流感病毒有時被稱作西班牙流感,1918年出現時令全世界40%的人口患病,導致約5千萬人死亡。
8、登革熱
登革熱病毒最早是在20世紀50年代出現於菲律賓和泰國,從那以後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傳播。全世界高達40%的人口居住在登革熱發病區,隨著全球變暖,這種疾病很可能傳播的更遠。
據世界衛生組織稱,登革熱每年會使5千萬到1億人口患病。
9、輪狀病毒
現在有兩種疫苗能保護兒童遠離輪狀病毒,這種病毒是嬰兒和兒童腹瀉的最主要原因。這種病毒能夠通過研究人員所謂的糞口途徑快速傳播。
世界衛生組織估計,2008年全世界約有45.3萬名5歲以下兒童死於這種疾病。
㈧ 菲律賓人重視哪些疾病
據俄羅斯電視台的報道菲律賓國家衛生部在其推特上報道,自菲律賓蕁麻疹疫情爆發以來到現在至少死亡了286人。這一消息一經報出就引起了聯合國衛生組織的重視,要求菲律賓盡快控制疫情,以免造成更大的傷亡。
我們小時候都起過水痘也覺得沒什麼,但是水痘是水痘兩個不一樣,但是好多人就把蕁麻疹和水痘分不清楚,我也分不清,據該衛生部的說菲律賓全國有將近百分之60的人沒有接種疫苗,而且還有18.5萬人感染了此病,讓國際上不得不重視。
就菲律賓爆發疫情的同時在非洲同時爆發的埃博拉病毒已經完全失去控制,導致疫情肆虐,而且世界衛生組織都拿起沒有辦法導致了剛果人民的情緒不穩,甚至襲擊救護所和警察,3月10號美國有線電視網報道了此事,襲擊造成了一名警察的死亡,據悉埃博拉病毒從去年7份得到控制後,8月份死灰復燃到現在已經讓該國的500多人死亡。剛果是一個很亂的地方很多人不相信科學,只相信他們的神明,這也就導致了好多被感染的人不積極配合,而且該國還處於內亂時期,在哪工作的醫生都是冒著生命的危險。
就目前來看菲律賓蕁麻疹確診的病例就有18萬之多,而且還沒有新的疫苗讓其控制,這也導致了該病的高死亡率。
㈨ 哪個國家是心理疾病最多的國家
我們平時所說的「心理疾病」范圍相對寬泛,既包括了較輕微的有心理問題,也包括了嚴重的心理異常。一般心理問題的產生與國家的文化基礎、社會經濟狀況、人口基數都是相關的。
一、相關資料
(一)以抑鬱症為例。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抑鬱症發病率約為11%,約有3.4億抑鬱症患者。當前抑鬱症已成為世界第四大疾病
世衛組織預測,作為目前世界的第三大負擔疾病,抑鬱症將在2020年取代冠心病,上升到第二位。
這些都表現出心理疾病的蔓延已經作為一種全球普遍現象出現了。
但是我發現網上有這樣的言論:
目前高發國家有日本和韓國以及中國。這是跟國家國情和文化以及社會發展有關系。中國可能將來發生率會很高。需要心靈治療和引導的人很多。歸結原因是社會發展不平衡導致生活煩躁工作壓力大,極端情緒驟增。
二、原因推測
如果說東亞相對發達地區的心理疾病發病率較高,我的推測是
(一)傳統文化氛圍與現代化的經濟形態是失調的,由於文化的傳承與延續,人們往往用以前的思維方式來應對西方化的經濟形態,這里就產生了很多問題。
(二)另外,在東亞文化圈內,社會意識往往使得人們認為自己的問題是需要掩飾的,不宜找他人解決。而且這些國家的社會(就比如我國)對於存在心理危機的人群也缺乏足夠的關注。
(三)相對西方一些心理學發展較好的國家,東亞地區的心裡輔導與干預也沒有成體系完善發展起來。由於預防與干預的缺失,高危人群病情惡化的風險大大增加了。
㈩ 菲律賓有傳說中的那麼亂嗎
看什麼地方吧,不要去一些比較偏遠的地方,我覺得是沒什麼事情的,怎麼說咧,國內不也有人去旅遊到一些偏僻的地方,然後被別人強制性的買東西啥的,這樣的事情在哪裡都是屢見不鮮的。
首先華人來菲律賓十有八九是過來工作的,旅遊的也有,去的也是繁華的地方,不會是一些貧民窟,另外財不外露,你不要隨便的炫富能有什麼關系,這邊的紅燈服務行業是很多的,很多人就搜附件都能找到『一夜』那啥,這個肯定是花錢的,如果碰到像;類似國內的「仙人跳」你說能不有冤大頭么,所以說,亂與不亂,看個人來的,耐得住寂寞,守得住繁華,你想在這邊賺錢,就踏實的工作,不要去想其他的事情,不然神仙也救不了你,如果在國內混的不如意,就出來吧,畢竟在菲華人20多萬,多一個不多,少一個不少,這么多人在這邊,也沒聽說出什麼大問題,另外不是還有大使館的存在么,有事情找大使館幫忙解決也是可以的。
最後聲明,任何事情都有人說好也有說不好,雙刃劍,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這得看自己是怎麼選擇的了,不要被他人惡意的誹謗而膽怯,也不要把國外想像的那麼好,保留一份警惕之心,總是沒有錯的,不管誰看到這個問題的,自己考慮清楚就行,任何一個公司都不養蛀蟲,你得找一個合適的崗位,這是我作為人事的規勸,發揮自己的特長,去做好工作,這樣拿著該得的薪資,無愧於心,我不想做工作最出色的工作者,只想做一個口碑好,無愧於心的工作者,既不愧對公司,也不愧對背井離鄉的求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