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2戰各國傷亡 人數
國名 死亡 受傷 合計死傷
蘇聯 2680萬 3300萬 6000萬
中國 1800萬 1700萬 3500萬
德國 800萬 2000萬 2800萬
波蘭 630萬 100萬 730萬
日本 290萬 400萬 690萬
南斯拉夫 170萬 300萬 470萬
美國 38萬 150萬 190萬
英國 40萬 120萬 160萬
義大利 20萬 50萬 70萬
法國 30萬 20萬 50萬
⑵ 反法西斯戰爭各國傷亡人數
一、第二次世界大戰軍隊傷亡情況
1、澳大利亞傷亡人數為23,400;
2、加拿大傷亡人數為37,500;
3、中國傷亡人數為2,050,000;
4、南非傷亡人數為6,840;
5、紐西蘭傷亡人數為10,000;
6、法國和解放法國隊伍傷亡人數為210,000;
7、美國傷亡人數為292,000;
8、英國傷亡人數為264,000;
9、巴西傷亡人數為943;
二、受襲擊國家傷亡人數
1、阿爾巴尼亞傷亡人數為20,000;
2、比利時傷亡人數為12,000;
3、保加利亞傷亡人數為1,000;
4、捷克斯洛伐克傷亡人數為46,000;
5、丹麥傷亡人數為1,800;
6、芬蘭傷亡人數為82,000;
7、衣索比亞傷亡人數為5,000;
8、希臘傷亡人數為88,300;
9、印度傷亡人數為24,300;
10、盧森堡傷亡人數為4,000;
11、菲律賓傷亡人數為27,000;
12、挪威傷亡人數為3,000;
13、荷蘭傷亡人數為7,900;
14、波蘭傷亡人數為123,000;
15、南斯拉夫傷亡人數為300,000;
16、羅馬尼亞(從1944年起)傷亡人數為5,000;
17、蒙古傷亡人數為3,000;
三、軸心國傷亡人數
1、保加利亞(到1944年)傷亡人數為9,000;
2、匈牙利傷亡人數為200,000;
3、日本傷亡人數為1,850,000以上;
4、羅馬尼亞(至1944年)傷亡人數為290,000。
四、平民傷亡人數
1、阿爾巴尼亞傷亡人數為10,000;
2、奧地利傷亡人數為125,000;
3、比利時傷亡人數為76,000;
4、保加利亞傷亡人數為10,000;
5、中國傷亡人數為17,000,000以上;
6、捷克斯洛伐克傷亡人數為294,000;
7、丹麥傷亡人數為2,000;
8、衣索比亞傷亡人數為5,000;
9、芬蘭傷亡人數為2,000;
10、法國傷亡人數為350,000;
11、希臘傷亡人數為325,000;
12、匈牙利傷亡人數為290,000;
13、印度傷亡人數為25,000;
14、羅馬尼亞傷亡人數為200,000;
15、波蘭傷亡人數為5,680,000;
16、菲律賓傷亡人數為91,000;
17、挪威傷亡人數為7,000;
18、荷蘭傷亡人數為200,000;
19、南斯拉夫傷亡人數為1,200,000;
20、美國傷亡人數為6,000;
21、英國傷亡人數為92,700;
22、蘇聯傷亡人數為17,400,000以上;
23、日本傷亡人數為672,000。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直接死於戰爭及與戰爭相關原因(如因戰爭導致的災害、飢饉、缺醫少葯、傳染病蔓延、徵兵、徵募勞工、屠殺等)的人約為7000萬。
在這7000萬人中蘇聯佔2660萬(1941年-1945年,軍人佔35%,蘇聯方面因戰爭造成的傷病人數也是及其巨大的,僅在冊軍人的傷病累計數便高達1830多萬人次),中國約佔1800萬人。
7000萬人按死因可分為三類:一是死亡的軍人;二是死於屠殺虐殺的平民及戰俘;三是死於戰爭相關原因的人員。
第二次世界大戰各國軍人死亡人數合計約有1800多萬(不含死亡的俘虜);死於交戰各方刻意殺戮的平民和戰俘大概也有1800多萬(其中80%以上死於納粹德意志第三帝國之手);而死於戰爭相關原因如因戰爭導致的災害、飢饉、缺醫少葯、傳染病蔓延、徵兵、徵募勞工等的人數則在1500-3000多萬。
軍隊在戰爭中的損失(減員)一般由死亡、傷病、被俘、失蹤等幾部分構成,而軍人的死亡又包括陣亡、因傷致死、其它原因致死等成分。
另外,軍隊所處的戰爭態勢不同,其損失的構成便有極大差別,以蘇德戰爭期間的蘇軍為例,蘇軍的歷年月均損失為:1941年71萬,1942年61.4萬,1943年65.5萬,1944年57.3萬,1945年70萬,相差並不太大,損失最慘的1941年與損失最輕微的1944年之比不過為1.24倍。
但其歷年損失中死、傷、俘構成比例卻有天壤之別,其1941年死亡及被俘失蹤人員月平均為49.6萬,1942年為27.1萬,1943年19.2萬,1944年14.7萬,1945年18.6萬,其高低之差達3.37倍以上。
一般來說,處於進攻的一方其傷員所佔比例較大,而敗退的一方,由於其傷員無法及時撤出,或最終成為俘虜,或因得不到有效醫治而死亡,因此敗退的一方其損失中死亡、被俘人員所佔的比例一般都較大。
其中又尤以被合圍的部隊最為典型,如被合圍在斯大林格勒的28萬德軍,除了3萬多傷員空運出圍外,剩下的就非死即俘了。日本在太平洋戰場所遇也有類與此,一個個的島嶼成了已喪失制海權的日軍的死亡陷阱,死亡成了絕大部分守島日軍的歸宿。
⑶ 菲律賓戰役結果怎麼樣
菲律賓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日本於菲律賓發生的一次戰役,此戰日本獲勝,菲律賓的喪失使美軍在太平洋的戰略態勢急劇惡化。以下是我為你精心整理的菲律賓戰役結果,希望你喜歡。
菲律賓戰役結果
此戰,是日本陸海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實施的攻佔眾多群島的第一次大規模合同戰役。它證明奪取制空權和制海權對於登陸兵上陸的 成功 具有 決定 性意義。登陸兵先遣支隊迅速奪取敵基地和機場以及日本航空兵轉場至這些基地和機場,對保障主力順利上陸和繼續作戰起了促進作用。作戰中,日軍死傷約1.4萬人,損失飛機80餘架、艦船4艘;擊毀美菲軍飛機250餘架、各型作戰艦艇8艘、商船26艘(美軍資料為驅逐艦1艘、潛艇2艘、其他艦船2艘)。美菲聯軍士兵死亡2500人,負傷5000人,110000人被俘虜(其中包括美軍溫賴特)。菲律賓的喪失使美軍在太平洋的戰略態勢急劇惡化。
美軍憑借海空優勢,採取集中兵力、中間突破戰術給日軍以毀滅性打擊。美軍佔領菲律賓群島使日本的戰略態勢進一步惡化。日本與南部海域的海上交通線被切斷,其戰略原料只有從中國東北和朝鮮向本土運進。美軍完全控制了南海,並為進攻海南島、台灣島、琉球群島和直接進攻日本本土建立了許多基地。
菲律賓戰役十萬美軍投降
據說當時在菲律賓這塊,日本悄無聲息的發動了菲律賓戰役,並且經過經過炮彈的炮擊和轟炸,日軍成功的摧毀了島上美軍所在的炮兵陣地,還炸毀了島上的供水設施,中斷了用水供應。
在同年的5月3日這一天,溫賴特 命令 整個菲律賓的美菲部隊停止抵抗,並准備投降日本,並稱拒絕投降的人要以逃兵論處。但是盡管如此,棉蘭老島的3萬多軍隊中,也只有7000人向日軍投降,剩下的人員拒絕服從命令,並帶著武器上山打游擊去了。
後來,美菲聯軍投降後,關於投降人數大約有78000人,這78000人在成為日軍的戰俘後,開始遭日軍強索財物。並且在一路上,所有的戰俘都是以徒步行軍為主,還不允許任何戰俘飲食,其中要是企圖找尋飲水與食物的人,會被日軍以刺刀或開槍處決。
與此同時,日本人還阻止當地的菲律賓人給戰俘提供食物與水,即便有幾位僥幸者躲過日軍眼線而偷喝到幾口河水,也會因河水已嚴重遭受污染,最後引發嚴重的 腹瀉 、嘔吐而死。
菲律賓戰役企圖
美國在菲律賓的克拉克和甲米地建有亞洲最大的空軍、海軍 軍事 基地,構成日軍南進的障礙並威脅日本本土安全。日軍企圖攻佔菲律賓群島,奪取美軍事基地,控制日本本土與東南亞之間的海上交通線,為進攻荷屬東印度創造條件。日軍計劃以駐台灣的航空部隊實施航空火力突擊,消滅美駐菲航空兵主力,奪取制空權;同時先遣部隊在海軍支援下在呂宋島多點登陸並佔領機場,航空兵適時前移,以保障陸軍主力在林加延灣登陸並佔領馬尼拉;在南部佔領菲律賓第二大島棉蘭老島,隨後南北對進佔領菲律賓全部島嶼。
菲律賓戰役地點
菲律賓位於西太平洋,北望中國台灣,南臨荷屬東印度(今印度尼西亞),扼太平洋、南海和印度洋的交通要沖,戰略地位十分重要。菲律賓群島,英文為PhilippineIslands。亞洲南部馬來群島的組成部分。西濱南海,東臨太平洋。群島由7100多個島嶼組成,是菲律賓的國土。菲律賓群島北隔巴士海峽與中國台灣相望,西臨南海,東濱太平洋,南與印尼和馬來西亞的沙巴州隔海相望。這里 雨水 豐沛,花草、果木繁盛。出產的香蕉、鳳梨、芒果在 國際 市場上很有名。因此,菲律賓群島享有“太平洋果盤”、“花園島”之美譽。菲律賓大部分是由山地、高原和丘陵構成。多活火山,地震頻繁。棉蘭老島的阿波火山是菲律賓最高的山峰,呂宋島的馬榮火山是菲律賓最大的活火山。主要河流有棉蘭老河、卡加延河,貝湖是全國最大湖泊。菲律賓北部屬海洋性熱帶季風氣候,南部屬熱帶雨林氣候,年平均氣溫27℃,年降水量2500毫米左右。夏秋季多台風。
菲律賓戰役結果怎麼樣相關文章:
1. 菲律賓戰役簡介
2. 菲律賓獨立戰爭有什麼影響
3. 菲律賓獨立戰爭的爆發原因介紹
4. 護法運動的經過是怎麼樣的
5. 美西戰爭雙方實力怎麼樣
6. 美西戰爭有什麼影響
⑷ 菲律賓獨立戰爭的經過
8月26日,在「不戰勝毋寧死」和「菲律賓獨立萬歲」的口號聲中,人民開始舉行起義,菲律賓獨立戰爭正式爆發。期間起義軍主要使用舊式步槍、大刀、長矛、木棍和石塊作戰,且大多數人未受過正規的戰術訓練。此時,西班牙軍隊在菲只駐有1500人,其中700人駐在馬尼拉,另有菲籍輔助軍6000人,還有10艘軍艦組成的艦隊。西班牙軍隊人數雖然不多,但裝備精良,訓練有素,戰鬥力強。
菲律賓獨立戰爭可分為兩個階段。
1896年8—12月為第一階段。此間,菲律賓全民奮起,起義達到高潮。巴林塔瓦克、呂宋、棉蘭姥和蘇祿等地相繼爆發了武裝起義。起義中心在呂宋島。菲地主和資產階級保守派的代表艾米利奧·阿奎那多響應波尼法秀的號召,於8月31日在甲米地發動起義,打敗了西班牙軍,佔領甲米地全境。
9月,擊潰了西班牙阿吉雷指揮的軍隊。11月,起義軍在諾維萊塔和比納卡揚擊潰了總督布蘭科指揮的增援部隊。這些勝利,極大地振奮了人民的鬥志,各地起義軍加緊進攻,幾乎佔領了呂宋島全境,並包圍了馬尼拉。
1897—1898年為第二階段。此時,菲律賓革命遇到了暫時挫折。西班牙當局為了加緊鎮壓菲律賓革命,於12月撤換了原總督布蘭科,任命波拉維夏為菲律賓新總督。同時,從國內調來大批援軍,並在菲組建由當地人組成的「忠誠志願兵營」。此時,波拉維夏共有3.6萬人。他計劃以精銳部隊集中攻打起義中心甲米地,切斷甲米地與其他各省的聯系,再各個擊破其他地區的起義。
1897年2月,西軍分兵三路向甲米地發起進攻。在敵人進攻面前,菲起義軍奮起反擊,扼制了敵猖狂進攻勢頭,斃傷敵軍1150人,但終因力量對比懸殊,被迫撤退,西軍佔領了起義軍的若干據點。4月23日,里維拉接任波拉維夏為新的菲律賓總督。然而,正當戰爭緊張進行之時,革命隊伍內部發生了分裂。以阿奎那多為首的地主、資產階級害怕農民革命會危及到自己的利益,為阻止革命深入發展,於1897年5月10日殺害了波尼法秀,篡奪了革命的領導權,並取消了「卡蒂普南」,起義陣營受到嚴重削弱。5月18日,西軍佔領甲米地全省,菲律賓革命政府遷到了布拉乾的破石洞,繼續領導抗戰。起義軍名將納蒂比達在阿利亞加戰役中擊敗了西軍的進攻,在中呂宋7個省都建立了革命政權。
1897年11月2日,起義軍成立了菲律賓共和國,並宣布了臨時憲法,阿奎那多任總統。這時,總督里維拉看到鎮壓已無希望,便向起義者誘降。阿奎那多在殖民者和買辦資產階級的威脅和利誘下,欲與敵妥協,於12月14日與殖民當局簽訂了《破石洞條約》。阿奎那多從西班牙人處得到80萬比索,同意繳械投降,自動解散政府,然後流亡香港。菲律賓獨立戰爭遇到了暫時的挫折。但是,菲律賓人民爭取民族獨立斗爭並未停止。起義軍中不願投降的將領馬卡布洛斯等人率軍反攻,解放了菲律賓中部的廣大地區。
正當菲律賓人民同西班牙殖民者進行艱苦戰爭之際,美國發動了對西班牙的美西戰爭。這樣,美國軍隊也參加了在菲律賓對西班牙的作戰,並插手菲律賓獨立戰爭。1898年5月2日,美國海軍在馬尼拉灣殲滅西班牙艦隊。不久阿奎那多乘美國軍艦返回菲律賓。阿回國後,即號召菲律賓軍隊向西班牙殖民軍發起進攻。至5月底,菲軍攻佔了甲米地全省,全殲西軍2800人,俘獲西軍司令培尼亞將軍。6月12日(即今菲律賓國慶節)阿奎那多在甲米地發表獨立宣言,宣布菲律賓獨立,成立了以阿為首的中央政府。到1898年8月,除馬尼拉和南部某些地區外,菲軍幾乎解放了全部領土。這時,美軍卻阻撓菲軍收復馬尼拉,在私下裡同西班牙總督達成秘密協定,西班牙把馬尼拉「轉讓」給美國,由美海軍陸戰隊在馬尼拉登陸,並迫令菲軍撤出馬尼拉地區。盡管如此,菲軍在各地繼續向西班牙軍發動進攻。1898年9月15日,菲議會在馬拉洛斯舉行,制定了憲法。11月29日,菲律賓通過了憲法。1899年1月23日,菲律賓共和國宣告成立,阿奎那多任總統,馬比尼任內閣主席。菲律賓共和國的成立,標志著西班牙在菲300年的殖民統治的結束。菲律賓獨立戰爭中的反西班牙戰爭,以菲人民的勝利而告終。
然而,前門驅狼,後門進虎。此時,美國又開始大舉入侵菲律賓。1899年2月4日,美軍經過充分准備後突然向馬尼拉市郊的菲軍發動進攻。2月5日,菲律賓共和國向美國宣戰,菲人民抗美戰爭(菲美戰爭)正式爆發。菲軍民英勇抵抗,用正規戰和游擊戰等多種方式打擊敵人。三年內殲滅美軍近萬人。1901年3月,在美軍的鎮壓下,菲南部各島先後被美軍佔領。1901年3月21日,在菲律賓最後的首都帕拉南失陷後,阿奎那多被俘投降,並使許多游擊區的司令鬥志瓦解而繳械。菲律賓第一共和國失敗,作為有組織的統一領導抗美戰爭告一段落。1902年7月4日,美國駐菲總督阿瑟·麥克阿瑟宣布:美菲戰爭結束了。但是,菲律賓人民斗爭仍未止息。1903年至1908年菲律賓共爆發50多次大的武裝起義,出現近390個反美組織。
⑸ 二次大戰,日美分別的傷亡人數
二次世界大戰是歷史上死傷人數最多的戰爭,共有5500萬-6000萬人死亡,1.3億人受傷,合計死傷1.9億人。以下是主要國家死傷人數:
中國二戰死亡人數一直說不太清,因為統計不清楚,學者估計有1200萬人-1800萬人,不過90年代以後,數據漸漸明了:約1800萬。其中士兵死亡人數約148萬,其中國軍135萬,共軍(包括游擊隊)約10萬-12萬多,其餘為平民
蘇聯二戰共有2680萬人死亡,其中正規軍隊死亡人數有890萬人(一說1400萬人),民兵人數大大超過這個數據,其餘是平民。二戰蘇聯士兵死亡人數一直是個爭論很大的問題,因為在衛國戰爭時期,許多平民男子和婦女被臨時編入了紅軍,所以很難說清他們是正規士兵還是平民或民兵,所以有了士兵死亡890萬和1400萬兩種說法,不過西方認同前種說法的多。其中死於蘇德戰場的士兵有880萬左右;死於蘇日戰場的有1萬人不到;死於蘇芬戰場的有近9萬人。
美國有38萬軍人死於二戰,其中在西歐和北非有25萬餘人死亡,在太平洋約有12萬人以上死亡
英軍有40萬人死於二戰,其中士兵約有近38萬;在太平洋死亡約3萬;其餘在歐洲和北非。
德國二戰死亡約800萬人,其中士兵約600萬,其餘平民。其中死於西線和北非約有50萬,其餘死於東線蘇德戰場。
日本二戰死亡人數近300萬,其中士兵死亡約190萬(日歷史教科書上寫185萬),其中在中國戰場死亡人數約44萬;在東南亞被英軍、中國入緬遠征軍(消滅日軍1萬還多)、游擊隊殺死約18萬;在蘇日戰場死亡10萬餘人;在太平洋與美軍戰斗中死亡約120萬;志願人員、童子軍死於戰爭近40萬;平民被美軍原子彈、炸彈炸死人數約在55萬人以上(日方面統計)
義大利死亡約20萬,大部分為士兵,主要死於北非戰場
南斯拉夫死亡人數為170萬
法國死亡人數為30萬左右
二戰的傷亡統計數據很混亂,這其中最主要原因是國籍不明。二戰是人類歷史上最殘酷的全面戰爭,參戰各國都是不擇手段的尋找兵源,尤其是日德兩國,兵源來源很復雜。日本除了本國兵源外,還有不少來自殖民地朝鮮與台灣的,這些人與漢奸偽軍不同,他們是穿正規的日軍軍裝,編入日軍編制的。
德國的情況更復雜。除了本國兵源外,德軍兵員還有以下這么幾個來源。一、德國之外的日耳曼民族。以希特勒祖國奧地利、捷克蘇台德地區日耳曼人為主,這兩個地區的參軍比例與德國本土不相上下。其次是居住在波蘭、匈牙利、烏克蘭、羅馬尼亞、波羅地海三國的日耳曼人。這些人戰後命運很慘,受到所在國的迫害與驅逐,絕大部份被迫背井離鄉,最後被原西德接收,成為西德國民。二、美洲及澳洲的德裔,以美國、加拿大、阿根廷、巴西為主,其中美國最多。三、法國的阿爾薩斯及洛林地區居民,這些人至今弄不清楚自已是德國人還是法國人。四、大北歐優秀民族。與德國血緣關系較近的丹麥、瑞典、挪威、荷蘭也有不少人加入德軍。五、波蘭、烏克蘭人。
所以德國的傷亡數據的統計口徑一直很不統一。有說990萬的,其中正規軍人死亡400萬,其餘是平民與民兵。當然,這可能包括了所有參加德軍的人。
蘇聯雖然沒有什麼外籍人參軍,但情況也很復雜。有不少平民是被蘇軍自已當叛徒槍斃的,還有許多少數民族倒斃在流放西伯利亞與中亞的途中,這應當不能算做傷亡的。此外,一般認為蘇正規軍傷亡是860萬,但民兵與游擊隊的數據是多少就只有天知道了。
英國死亡40萬,不知道包不包括殖民地軍。
南斯拉夫170萬,其中大部份死於自相殘殺。德軍佔領南斯拉夫後,採取了扶持克羅埃西亞打擊塞爾維亞的政策,數十萬塞族人遭到克羅埃西亞傀儡當局的殺害。
波蘭死亡600萬,其中300萬猶太人,大部份死於納粹集中營,小部份死於波蘭人之手。另外還於一部份波蘭人參加了德軍,大部份死於蘇德戰場,小部份死於西線。
美國的數據可能是最清楚的。因為沒有外籍人參軍,也沒有平民傷亡。所以美國40萬的數據沒有異議。
⑹ 二戰傷亡人數最多的是哪國
二戰傷亡最多的的是蘇聯(死亡人數2200—2800萬)
蘇聯因為本土淪陷、全民動員,所以軍隊死亡人數分歧很大,但蘇聯軍民死亡總數各版本分歧不大,基本上是在2200萬至2800萬之間。其中約865萬死於蘇德戰場,約9萬人死於1940年蘇芬戰爭,1.2萬死於對日作戰。二戰之後幾十年,蘇聯都是處於嚴重的男女比例失調狀態,就是因為二戰中有太多男青年死於戰爭。
⑺ 第二次世界大戰各國准確傷亡人數
盟國軍隊死亡人數
澳大利亞: 23,400
巴西: 493
加拿大: 37,500
中國: 1,480,000
捷克斯洛伐克: 46,000
法國和「自由法國」的武裝力量: 210,000
希臘: 88,300
印度: 36,000
荷蘭: 7,900
紐西蘭: 11,625
挪威: 2,000
波蘭: 123,000
南非: 6,840
蘇聯: 8,668,000
英國: 264,000
美國: 292,000
南斯拉夫: 300,000
義大利(從1943年起) 17,500
受襲擊國家軍隊死亡人數
阿爾巴尼亞: 20,000
比利時: 12,000
保加利亞(從1944年起): 1,000
捷克斯洛伐克: 46,000
丹麥: 1,800
芬蘭: 82,000
衣索比亞: 5,000
希臘: 88,300
印度: 24,300
盧森堡: 4,000
蒙古: 3,000
荷蘭: 7,900
挪威:3,000
菲律賓: 27,000
波蘭:123,000
羅馬尼亞(從1944年起): 5,000
南斯拉夫: 300,000
軸心國軍隊死亡人數
保加利亞(到1944年至): 9,000
德國: 3,500,000 (包括德國軍隊中的奧地利人和蘇台德德意志人)
匈牙利: 200,000
義大利(到1943年至): 60,000
日本: 1,850,000
羅馬尼亞(到1944年至): 290,000
維希法國(Vichy France): 1,200
平民死亡人數
阿爾巴尼亞: 100,000
奧地利: 125,000
比利時: 76,000
保加利亞: 10,000
中國: 18,000,000
捷克斯洛伐克: 294,000
丹麥: 2,000
衣索比亞: 5,000
芬蘭: 2,000
法國: 350,000
德國: 1,600,000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驅除出東歐國家的德國人: 2,000,000
希臘: 325,000
匈牙利: 290,000
印度: 25,000
義大利: 153,000
日本: 672,000
荷蘭: 200,000
挪威: 7,000
菲律賓: 91,000
波蘭: 5,680,000
羅馬尼亞: 200,000
蘇聯: 18,000,000
英國: 92,700
美國: 6,000
南斯拉夫: 1,200,000
其中,約有六百萬為猶太人。
總計平民死亡:約7589萬人
總計人員死亡:約1億3百萬人
http://wenda.haosou.com/q/1369612330065830
⑻ 人類歷史上的大型戰役
1 古代埃及與赫梯戰爭
2 亞述戰爭
3 美塞尼亞戰爭
4 希波戰爭
5 伯羅奔尼撒戰爭
6 亞歷山大東征
7 布匿戰爭
8 斯巴達克起義
9 高盧戰爭
10 羅馬內戰
11 猶太戰爭
12 羅馬波斯戰爭
13 阿拉伯半島統一戰爭
14 阿拉伯對外擴張戰爭
15 諾曼征服戰爭
16 十字軍東侵
17 英法百年戰爭
18 扎克雷起義
19 沃特·泰勒起義
20 胡斯戰爭
21 玫瑰戰爭
22 土耳其的擴張
23 義大利戰爭
24 德意志農民戰爭
25 伊土戰爭
26 胡格諾戰爭
27 荷蘭獨立戰爭
28 英西加萊海戰
29 朝鮮壬辰衛國戰爭
30 30年戰爭
31 英國內戰
32 英荷戰爭
33 俄波戰爭
34 奧土戰爭
35 北方戰爭
36 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
37 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
38 七年戰爭
39 俄國農民戰爭
40 美國獨立戰爭
41 俄土戰爭
42 法國革命戰爭
43 拉丁美洲獨立戰爭
44 拿破崙戰爭
45 奧斯特利茨三皇會戰
46 博羅季諾會戰
47 第二次美英戰爭
48 希臘獨立戰爭
49 英緬戰爭
50 爪哇人民起義
51 英國阿富汗戰爭
52 祖魯戰爭
53 美墨戰爭
54 義大利獨立戰爭
55 匈牙利民族解放戰爭
56 克里米亞戰爭
57 印度民族大起義
58 法越戰爭
59 美國內戰
60 普奧戰爭
61 奧意戰爭
62 古巴30年解放戰爭
63 普法戰爭
64 巴黎公社起義
65 英埃戰爭
66 義大利-衣索比亞戰爭
67 菲律賓獨立戰爭
68 美西戰爭
69 英布戰爭
70 日俄戰爭
71 意土戰爭
72 巴爾干戰爭
73 第一次世界大戰
74 凡爾登之戰
75 日德蘭海戰
76 蘇俄內戰和外國武裝干涉
77 俄波戰爭
78 衣索比亞抗意戰爭
79 西班牙內戰
80 日本侵華戰爭
81 第二次世界大戰
82 德國閃擊西歐
83 日本奇襲珍珠港
84 斯大林格勒大會戰
85 諾曼底登陸戰
86 萊特灣大海戰
87 印支人民抗法戰爭
88 中東戰爭
89 朝鮮戰爭
90 古巴革命戰爭
91 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戰爭
92 越老柬人民抗美戰爭
93 印巴戰爭
94 越南統一戰爭
95 越南侵略柬埔寨戰爭
96 蘇聯入侵阿富汗戰爭
97 兩伊戰爭
98 英阿馬島戰爭
99 海灣戰爭
100 前南斯拉夫內戰 274| 評論(9)
其他答案 共27條2009-2-5 13:50登錄日 | 五級蒙古西征 美國獨立戰爭 一次大戰 二次大戰 越南戰爭等很多[提問者認可] |62| 評論2011-9-23 01:32流流海子 | 二級1 古代埃及與赫梯戰爭
2 亞述戰爭
3 美塞尼亞戰爭
4 希波戰爭
5 伯羅奔尼撒戰爭
6 亞歷山大東征
7 布匿戰爭
8 斯巴達克起義
9 高盧戰爭
10 羅馬內戰
11 猶太戰爭
12 羅馬波斯戰爭
13 阿拉伯半島統一戰爭
14 阿拉伯對外擴張戰爭
15 諾曼征服戰爭
16 十字軍東侵
17 英法百年戰爭
18 扎克雷起義
19 沃特·泰勒起義
20 胡斯戰爭
21 玫瑰戰爭
22 土耳其的擴張
23 義大利戰爭
24 德意志農民戰爭
25 伊土戰爭
26 胡格諾戰爭
27 荷蘭獨立戰爭
28 英西加萊海戰
29 朝鮮壬辰衛國戰爭
30 30年戰爭
31 英國內戰
32 英荷戰爭
33 俄波戰爭
34 奧土戰爭
35 北方戰爭
36 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
37 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
38 七年戰爭
39 俄國農民戰爭
40 美國獨立戰爭
41 俄土戰爭
42 法國革命戰爭
43 拉丁美洲獨立戰爭
44 拿破崙戰爭
45 奧斯特利茨三皇會戰
46 博羅季諾會戰
47 第二次美英戰爭
48 希臘獨立戰爭
49 英緬戰爭
50 爪哇人民起義
51 英國阿富汗戰爭
52 祖魯戰爭
53 美墨戰爭
54 義大利獨立戰爭
55 匈牙利民族解放戰爭
56 克里米亞戰爭
57 印度民族大起義
58 法越戰爭
59 美國內戰
60 普奧戰爭
61 奧意戰爭
62 古巴30年解放戰爭
63 普法戰爭
64 巴黎公社起義
65 英埃戰爭
66 義大利-衣索比亞戰爭
67 菲律賓獨立戰爭
68 美西戰爭
69 英布戰爭
70 日俄戰爭
71 意土戰爭
72 巴爾干戰爭
73 第一次世界大戰
74 凡爾登之戰
75 日德蘭海戰
76 蘇俄內戰和外國武裝干涉
77 俄波戰爭
78 衣索比亞抗意戰爭
79 西班牙內戰
80 日本侵華戰爭
81 第二次世界大戰
82 德國閃擊西歐
83 日本奇襲珍珠港
84 斯大林格勒大會戰
85 諾曼底登陸戰
86 萊特灣大海戰
87 印支人民抗法戰爭
88 中東戰爭
89 朝鮮戰爭
90 古巴革命戰爭
91 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戰爭
92 越老柬人民抗美戰爭
93 印巴戰爭
94 越南統一戰爭
95 越南侵略柬埔寨戰爭
96 蘇聯入侵阿富汗戰爭
97 兩伊戰爭
98 英阿馬島戰爭
99 海灣戰爭
100 前南斯拉夫內戰
人類文明史就是一部戰爭史,曾有報導人類文明歷史只有26天和平。參考資料:http://..com/question/42794870.html?an=0&si=2[提問者認可] |22| 評論(1)2009-3-7 14:45仲珊雨亭 | 四級赤壁大戰
原因:曹操為了消滅孫權,統一中國,結束分裂的混亂局面。
交戰雙方分別為:曹操和孫權、劉備(孫劉聯盟)。
地點:赤壁(今湖北赤壁市,即武赤壁)。
結果:曹軍大敗,致使二十多萬大軍只剩三萬余眾。[提問者認可] |19| 評論2011-12-21 20:43gjbd1 | 四級斯大林格勒戰役,地點: 斯大林格勒
時間: 從1942年7月17日開始至1943年2月2日結束,歷時六個半月,約199天
參戰方: 蘇聯紅軍和以納粹德國為首由羅馬尼亞、匈牙利、義大利等國組成的軸心國部隊
結果: 德國戰敗
參戰方兵力: 蘇聯110萬人
傷亡情況: 雙方總傷亡人數估計超過200萬人
主要指揮官: 斯大林,朱可夫;希特勒等[提問者認可] |1| 評論2008-9-23 21:54765340966 | 一級1 古代埃及與赫梯戰爭
2 亞述戰爭
3 美塞尼亞戰爭
4 希波戰爭
5 伯羅奔尼撒戰爭
6 亞歷山大東征
7 布匿戰爭
8 斯巴達克起義
9 高盧戰爭
10 羅馬內戰
11 猶太戰爭
12 羅馬波斯戰爭
13 阿拉伯半島統一戰爭
14 阿拉伯對外擴張戰爭
15 諾曼征服戰爭
16 十字軍東侵
17 英法百年戰爭
18 扎克雷起義
19 沃特·泰勒起義
20 胡斯戰爭
21 玫瑰戰爭
22 土耳其的擴張
23 義大利戰爭
24 德意志農民戰爭
25 伊土戰爭
26 胡格諾戰爭
27 荷蘭獨立戰爭
28 英西加萊海戰
29 朝鮮壬辰衛國戰爭
30 30年戰爭
31 英國內戰
32 英荷戰爭
33 俄波戰爭
34 奧土戰爭
35 北方戰爭
36 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
37 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
38 七年戰爭
39 俄國農民戰爭
40 美國獨立戰爭
41 俄土戰爭
42 法國革命戰爭
43 拉丁美洲獨立戰爭
44 拿破崙戰爭
45 奧斯特利茨三皇會戰
46 博羅季諾會戰
47 第二次美英戰爭
48 希臘獨立戰爭
49 英緬戰爭
50 爪哇人民起義
51 英國阿富汗戰爭
52 祖魯戰爭
53 美墨戰爭
54 義大利獨立戰爭
55 匈牙利民族解放戰爭
56 克里米亞戰爭
57 印度民族大起義
58 法越戰爭
59 美國內戰
60 普奧戰爭
61 奧意戰爭
62 古巴30年解放戰爭
63 普法戰爭
64 巴黎公社起義
65 英埃戰爭
66 義大利-衣索比亞戰爭
67 菲律賓獨立戰爭
68 美西戰爭
69 英布戰爭
70 日俄戰爭
71 意土戰爭
72 巴爾干戰爭
73 第一次世界大戰
74 凡爾登之戰
75 日德蘭海戰
76 蘇俄內戰和外國武裝干涉
77 俄波戰爭
78 衣索比亞抗意戰爭
79 西班牙內戰
80 日本侵華戰爭
81 第二次世界大戰
82 德國閃擊西歐
83 日本奇襲珍珠港
84 斯大林格勒大會戰
85 諾曼底登陸戰
86 萊特灣大海戰
87 印支人民抗法戰爭
88 中東戰爭
89 朝鮮戰爭
90 古巴革命戰爭
91 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戰爭
92 越老柬人民抗美戰爭
93 印巴戰爭
94 越南統一戰爭
95 越南侵略柬埔寨戰爭
96 蘇聯入侵阿富汗戰爭
97 兩伊戰爭
98 英阿馬島戰爭
99 海灣戰爭
100 前南斯拉夫內戰
⑼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各國傷亡人數都是多少
盟國軍隊死亡人數
澳大利亞: 23,400
巴西: 493
加拿大: 37,500
中國: 1,480,000
捷克斯洛伐克: 46,000
法國和「自由法國」的武裝力量: 210,000
希臘: 88,300
印度: 36,000
荷蘭: 7,900
紐西蘭: 11,625
挪威: 2,000
波蘭: 123,000
南非: 6,840
蘇聯: 8,668,000
英國: 264,000
美國: 292,000
南斯拉夫: 300,000
義大利(從1943年起) 17,500
受襲擊國家軍隊死亡人數
阿爾巴尼亞: 20,000
比利時: 12,000
保加利亞(從1944年起): 1,000
捷克斯洛伐克: 46,000
丹麥: 1,800
芬蘭: 82,000
衣索比亞: 5,000
希臘: 88,300
印度: 24,300
盧森堡: 4,000
蒙古: 3,000
荷蘭: 7,900
挪威:3,000
菲律賓: 27,000
波蘭:123,000
羅馬尼亞(從1944年起): 5,000
南斯拉夫: 300,000
軸心國軍隊死亡人數
保加利亞(到1944年至): 9,000
德國: 3,500,000 (包括德國軍隊中的奧地利人和蘇台德德意志人)
匈牙利: 200,000
義大利(到1943年至): 60,000
日本: 1,850,000
羅馬尼亞(到1944年至): 290,000
維希法國(Vichy France): 1,200
平民死亡人數
阿爾巴尼亞: 100,000
奧地利: 125,000
比利時: 76,000
保加利亞: 10,000
中國: 18,000,000
捷克斯洛伐克: 294,000
丹麥: 2,000
衣索比亞: 5,000
芬蘭: 2,000
法國: 350,000
德國: 1,600,000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驅除出東歐國家的德國人: 2,000,000
希臘: 325,000
匈牙利: 290,000
印度: 25,000
義大利: 153,000
日本: 672,000
荷蘭: 200,000
挪威: 7,000
菲律賓: 91,000
波蘭: 5,680,000
羅馬尼亞: 200,000
蘇聯: 18,000,000
英國: 92,700
美國: 6,000
南斯拉夫: 1,200,000
其中,約有六百萬為猶太人。
總計平民死亡:約7589萬人
總計人員死亡:約1億3百萬人
⑽ 近百年來世界上發生過哪些重大戰爭
1,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英語:World War I、First World War或Great War,簡稱WWI或WW1),簡稱「一戰」,是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資本主義國家向其終極階段,
即帝國主義過渡時產生的廣泛的不可調和矛盾、亞洲,非洲,拉丁美洲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基本上被列強瓜分完畢,新舊殖民主義矛盾激化、各帝國主義經濟發展不平衡,秩序劃分不對等的背景下,為重新瓜分世界和爭奪全球霸權而爆發的一場世界級帝國主義戰爭。
2,第二世界大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英文:World War II,簡稱二戰,亦可稱世界反法西斯戰爭,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是以德意志第三帝國、日本帝國、
義大利王國三個法西斯軸心國和匈牙利王國、羅馬尼亞王國、保加利亞王國等仆從國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為另一方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
戰爭范圍從歐洲到亞洲,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作戰區域面積2200萬平方千米。據不完全統計,戰爭中軍民共傷亡9000餘萬人,5萬多億美元付諸東流,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世界戰爭。
3,抗日戰爭
抗日戰爭(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簡稱抗戰,指20世紀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場民族性的全面戰爭。
國際上稱作第二次中日戰爭(Second Sino-Japanese War)、日本侵華戰爭(Japanese War of aggression against China)。抗戰時間從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開始算起,至1945年結束,共十四年抗戰。
1931年,侵華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後,完全侵佔中國東北,並成立偽滿洲國,此後陸續在華北、上海等地製造事端、挑起戰爭,國民政府則採取妥協政策避免沖突擴大。
4,朝鮮戰爭
朝鮮戰爭指1950年6月爆發於朝鮮半島的軍事沖突,朝鮮戰爭原是朝鮮半島上的北、南雙方的民族內戰,後美國、中國、蘇聯等多個國家不同程度地捲入而成為了一場國際性的局部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初期爆發的一場大規模局部戰爭。
1950年6月25日,朝鮮得到蘇聯默許,不宣而戰進攻韓國,歷時三年的朝鮮戰爭爆發。7月7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第84號決議,派遣聯合國軍支援韓國抵禦朝鮮的進攻。8月中旬,朝鮮人民軍將韓軍驅至釜山一隅,攻佔了韓國90%的土地。
9月15日,以美軍為主的聯合國軍(美國、英國、法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希臘、土耳其、哥倫比亞、泰國、菲律賓、南非、
衣索比亞)在仁川登陸,開始大規模反攻。10月25日,中國人民志願軍應朝鮮請求赴朝,與朝鮮人民軍並肩作戰,經過歷次戰役最終將戰線穩定在38線一帶。
5,伊拉克戰爭
伊拉克戰爭,是以英美軍隊為主的聯合部隊在2003年3月20日對伊拉克發動的軍事行動,美國以伊拉克藏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並暗中支持恐怖分子為由,繞開聯合國安理會,單方面對伊拉克實施軍事打擊。因為是海灣戰爭的延續,
又稱為第二次海灣戰爭。到2010年8月美國戰斗部隊撤出伊拉克為止,歷時7年多,美方最終沒有找到所謂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反而找到薩達姆政權早已銷毀的文件和人證。2011年12月18日,美軍全部撤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