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地理大發現是指什麼事件這一事件對世界市場的形成
地理大發現是指15~17世紀(又稱大航海時代,即新航路的開辟),歐洲航海者開辟新航路和「發現」新大陸的通稱,它是地理學發展史中的重大事件。
這件事對世界市場的形成起著極大的作用。
1:使世界日益連成一個整體。
2:出現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市場的雛形。
3:促進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出現「商業革命」和「價格革命」。
1488年 巴瑟羅繆·迪亞士發現非洲好望角 。
1492年 克里斯托弗·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同年,德國人馬丁·倍海謨設計出第一台地球儀 。
1498年 華斯科.達.伽馬到達印度卡利卡特,開辟了印度航路。
1501年 亞美利哥·維斯普奇對南美洲東北部沿岸作了詳細考察,確認這是一塊新的大陸,但不是印度,後以他的名字命名這塊大陸為「亞美利哥洲」。
1520年10月 麥哲倫穿過美洲南段與火地島之間的海峽,進入太平洋。後人將這個海峽命名為「麥哲倫海峽」
1521年4月 麥哲倫到達菲律賓,捲入當地土人的沖突,戰死。其手下繼續航行,發現摩鹿加群島(就是著名的香料群島),隨後越過馬六甲海峽,進入印度洋。
⑵ 從十五世紀開始,歐洲人持續200多年的海外探險和侵略擴張活動為什麼又被稱為『新航路的開辟』
新航路的開辟,是指歐洲從15世紀開始,為了籌集商品經濟快速發展所需的貨幣和資本的原始積累需要,加之奧斯曼帝國控制了亞洲和歐洲的路上通道,從而使得歐洲新興資產階級對外尋找的通往中國和印度的運動,而歷經迪亞士,麥哲倫,哥倫布,達伽馬等人的探索後,最終找到了通往亞洲的通道。新航路開辟運動影響重大,他改變了各州間基本封閉的狀況,為後來歐洲的掠奪和三角貿易打下了基礎,為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巨大的生產資料和市場。但另一方面,他也給美洲和亞洲等國家帶來了沉重的災難,所以如何看待新航路運動,要從兩方面對待。
公元15世紀末至16世紀初,歐洲人開辟了通往印度和美洲的航路,從而發現了美洲大陸,這個事件在歷史上習慣稱為「地理大發現」。歐洲人開辟新航路絕非歷史的偶然,它有著深刻的社會根源和經濟根源。 (1)15世紀以後,隨著封建經濟的急速發展,商品貨幣關系開始從內部侵蝕封建自然經濟的基礎,瓦解封建制度,促進資本主義萌芽。當時,商品交換十分廣泛,這就需要大量貨幣(這時的人們已經將貨幣視為財富的標志),這時西歐貨幣已經由銀本位制過渡到金本位制,黃金、白銀同是歐洲各國和歐洲各國間國際貿易的支付手段,地位很高,因而當時人們認為佔有金銀就佔有一切,黃金能為靈魂開辟通往天堂的道路,因此,西歐社會各階層,尤其商人和資產階級,非常熱衷於追求金銀、財富,然而歐洲大陸所產金銀有限,於是他們把注意力轉到了東方。當時歐洲流傳很廣的一部書《馬可波羅行紀》(馬可波羅是義大利威尼斯商人,青年時代隨其父叔到中亞、印度和中國等地經商,元世祖時在中國朝廷做官,在中國住了十七年。回國後,參加了威尼斯與熱那亞的海戰,威尼斯戰敗,馬可波羅被捕下獄,在獄中他口述了在東方的見聞,由比薩作家羅斯蒂生記錄整理成書,廣為流傳),該書對印度、南洋和中國的財富作了誇張描述,進一步激發了歐洲上層分子到東方尋金的熱情。 (2)東方通往西方的道路原來有三條:一條陸路,由中亞沿裏海、黑海到達小亞細亞;兩條海路,即由海路入波斯灣,然後經兩河流域到地中海東岸敘利亞一帶,或先由海路至紅海,然後由陸路到埃及亞歷山大港。十五世紀中葉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興起後,佔領了巴爾干半島和小亞細亞地區,不久又佔領了克里米亞,控制了東西方間的傳統商路,對往來於地中海區域的歐洲各國商人橫征暴斂,百般刁難,因此,運抵歐洲的商品,數量少且價格高,而歐洲上層社會把亞洲奢侈品看作生活必需,不惜高價購買,這種貿易造成西歐的入超,大量黃金外流,於是西歐各國貴族、商人和資產階級急切的想繞過地中海東部,另外開辟一條航路通往印度和中國,從亞洲直接獲得大量奢侈商品。 (3)西歐生產力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為發現新航路創造了必要的條件,使遠洋航行成為可能。十五世紀西歐出現了適於在大海里航行的多桅快速帆船,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的羅盤針,由阿拉伯人傳入歐洲,這時得到普遍應用,歐洲人利用它來辯明地理方位,確定航向。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古希臘的地圓學說在知識界為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其中以佛羅倫薩的天文學家、地理學家托斯堪內里最為堅定,他從大地是球形這一假定出發,認為向西航行可以到達印度和中國,並繪制了概略的世界地圖。總之,十五世紀天文地理知識的進步,世界各地航海經驗的積累,使歐洲的航海員敢於遠離海岸,到從未去過的大洋里航行,從而導致新航路的開辟最終獲得成功。 (4)馬可·波羅(Marco Polo)使歐洲人相信,到東方去是實現黃金夢的最佳選擇。——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旅居中國近20年。歸國後著《馬可·波羅行紀》,以誇張的筆法描寫東方各國「黃金遍地」,這番渲染為苦於黃金匱乏、急於尋找黃金產地的西歐人指明了圓夢之處。 新航路的開辟 原因總結: 對財富的追求,對黃金的渴望,航海技術的發展以及傳播天主教的熱情 1 十四世紀至十五世紀歐洲資本主義經濟的萌芽和商品經濟的發展,是新航路開辟的根本原因。 2 在新航路開辟以前,歐洲與亞洲的貿易一直是轉口貿易,在商品從亞洲傳到歐洲的過程中,經過義大利 阿拉伯 等商人的 轉手,價格要上漲8至10倍左右,巨大的利潤使成為歐洲人開辟新航路的直接原因。 3 十五世紀中葉,奧斯曼土耳其佔領了地中海東部的廣大地區,控制了東西方之間的商路,西歐同東方的貿易更加困難也是直接原因。 4 政治原因,歐洲各國為了強化皇權,不惜用武力進行擴張,葡萄牙和西班牙首先把目光投向了歐洲以外的地區。 5 宗教因素,為了天主教的傳播,歐洲人不惜用武力進行聖戰。 6 思想因素,此時正值文藝復興時代,人文主義提倡冒險進取精神。
編輯本段經過
哥倫布通過閱讀馬可·波羅的《東方見聞錄》,對富庶的東方產生了濃厚的 馬可·波羅東行
興趣。他相信當時已日益流行的地圓學說,認為地球是圓的,只要從歐洲海岸一直向西航行,就可以到達印度,得到大量的黃金、香料。哥倫布在西班牙國王的資助下,進行環球航行。1492年8月3日拂曉,3艘帆船從西班牙南端的巴羅士港起航,向西駛去。率領這支船隊的哥倫布站在旗艦「聖瑪利亞」號的船頭,遠眺無邊無際的大海,陷入了沉思。此刻,他的心情是非常復雜的,既充滿希望,又感到前途渺茫,還有幾分恐懼。因為在基督教傳說中,大海的四周是無底的深淵,當船到達那裡時會被四周的魔鬼吞沒。洶涌的大海使人無法捉摸,此行的結局也許是到達遍地黃金的地方,也許是葬身海底。當時,他並沒有意識到這是人類地理大發現道路上的第一步。 哥倫布(1451—1506)的出身和出生地一直是個有爭議的問題,但大多數學者認為他出身於航海事業發達的義大利熱那亞城。他在年輕時就多次參加航海活動,通過閱讀馬可·波羅的《東方見聞錄》和與長期從事遠程航行的航海家們的接觸,他對富庶的東方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相信當時已日益流行的地圓學說,認為地球是圓的,只要從歐洲海岸一直向西航行,就可以到達印度,得到大量的黃金、香料。當時,歐洲社會正經歷著一場深刻的變革。經過近千年的發展,社會生產力已經有了明顯的提高。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對貨幣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加,由於社會上流通的貨幣奇缺,嚴重地制約了資本的積累。當時歐洲使用的貨幣主要是金幣,黃金又是重要的裝飾品,是財富的象徵,所以人們對它的慾望是無窮的,而歐洲每年的黃金開采量卻非常有限。造成黃金缺乏的原因還在於此前東西方之間的不平衡貿易。歐洲社會上層在商品經濟日益發展的情況下,對東方奢侈品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加。東方的香料、絲綢、瓷器和其它產品不斷地運往西方,而西方卻沒有可以交換的產品,只有用黃金和白銀來交換,導致了金銀的大量外流。這一切導致了人們狂熱地尋找黃金。哥倫布曾經說過:「黃金是一個令人驚嘆的東西!誰有了它,誰就可以為所欲為,做到一切。有了黃金,可以把靈魂送上天堂」。這就是當時歐洲人的心理寫照。恩格斯也曾指出:「葡萄牙人在非洲海岸、印度和整個遠東尋找的是黃金;黃金一詞是驅使西班牙人橫渡大西洋到美洲去的咒語;黃金是白人剛踏上一個新發現的海岸時所需要的第一件東西。」然而到哪裡去找黃金呢?一些人把希望寄託在遙遠的海外和東方。這並不是沒有道理的,關鍵是怎樣到達那裡。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在他的《東方見聞錄》中把東方描寫得非常富有,說那裡黃金遍地,香料盈野。不過,當時到東方去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去遙遠的東方要經過千難萬險。11世紀時,歐洲封建主曾經組織過十字軍,企圖到東方掠奪一番,結果是傷亡慘重。採取和平的方法也是困難重重,當時通往東方的重要商路有三條:一條在北部,經小亞細亞、黑海、裏海至中亞細亞;一條在中部,從地中海東岸經兩河流域至波斯灣,再從海路到東方各地;還有一條在南部,經埃及的亞歷山大港到紅海,再從海路到東方。北部的一條被對歐洲人仇視的土耳其人占據著,奧斯曼帝國與神聖羅馬帝國正處於戰爭狀態。另外兩條被阿拉伯商人控制著,伊斯蘭教和基督教的敵對狀態使歐洲人休想經過這里。東方與西方的一切交往都必須經過阿拉伯人的手,商品經阿拉伯商人轉手後要提高8—10倍的價錢。長期以來,歐洲的貴族和商人就想繞過中東地區,另尋途徑,到達中國和印度。到了15世紀末期,歐洲人終於具備了實現這一願望的條件。 15世紀末期,歐洲已經形成比較強大的民族國家,如英國、法國、葡萄牙和西班牙。任何事業都可以在國家的贊助下進行。當時的天文地理知識也有了很大的發展。古希臘地理學家的地圓學說日益流行,在航海方面,歐洲的造船技術得到了很大改善,中國發明的羅盤針在歐洲已經得到了應用,在大海中航行可以不迷失方向,這使遠程航海成為可能。同時在歐洲出現了一批敢於冒險的航海家和贊助者。在新航路的發現中,哥倫布是最為典型的代表人物。 為了實現自己的願望,哥倫布四處尋求資助者,但到處碰壁,大多數人都不相信他的說法,更不願把錢用在這種冒險上。1486年,哥倫布來到經濟基礎強大的西班牙王宮,向西班牙國王陳述了他的主張和設想,並提出了一些條件。西班牙國王於1492年4月17日和哥倫布簽訂了「聖大非協定」,決定給予贊助,並事先封他為將要發現的土地的宗主和統治者,即在各海洋中由他親自發現或取得的一切島嶼及大陸的海軍上將,新發現土地的世襲總督,他有權把新土地上總收入的二十分之一留為己有,但這些土地的主權屬於西班牙國王。 經過一番准備,哥倫布終於在1492年8月3日從西班牙出發了。他的船隊 西班牙帆船
由三艘大帆船和87名水手組成。哥倫布指揮船隊一直向西航行,他對途中見到的每一群海鳥和每一片水草都進行仔細的觀察,不放過一點線索。1492年10月12日凌晨,在經過兩個多月的航行,久盼陸地而不見,船員中怨聲四起,幾乎要發生叛亂的時候,船頭上的一名水手突然一聲驚叫:「啊!陸地!」原來他在月光下隱隱約約地看到前方有一塊陸地。天亮時,他們來到了一個島嶼。哥倫布立即上岸,面對繁盛的草木,他欣喜地宣布這里是西班牙的土地,並命名為聖薩爾瓦多島。聖薩爾瓦多意為救世主,這個島嶼就是現在巴哈馬群島中的華特林島。哥倫布以為他已經到了印度,所以把當地人稱為印第安人。(即印度人)哥倫布沒有向西,而是由此向南繼續航行,到達了附近的古巴和海地,發現了那裡許許多多的大小島嶼。但使哥倫布失望的是,這里並沒有他所想像的那麼多黃金和香料,只是有許多他們從來沒有見到的動植物和風土人情。盡管如此,土地對他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 哥倫布作為歐洲人中在美洲的第一個殖民者,雖然沒有得到大量的黃金,但是仍可以通過其他方式滿足自己需求財富的慾望。起初,歐洲殖民者還不是赤裸裸的搶奪,而是進行不平等的貿易。當時這些島嶼上印第安人的生產方式還是極其原始的,因此,歐洲人帶來的所有製品,甚至廢物、玻璃碎片和每張用過的撲克牌對於他們來說都是寶貝。他們用這些東西大量換取印第安人的貴重物品。印第安人把這些遠方來的白人當成神仙派來的貴客,熱情的招待,滿足他們的各種要求,對於他們的野心並沒有提防。然而正是這些人宣布了他們災難的到來。哥倫布到達海地以後,在那裡建立據點,把歐洲的先進武器——大炮和火槍帶到了島上,開始了對當地人民的血腥統治和瘋狂掠奪。哥倫布為了炫耀他的成功,帶著掠奪來的財富和10個印地安人返回,於1493年3月15日回到西班牙的巴羅士港,向歐洲人宣布他已經找到了通往印度的航路。這在歐洲引起了轟動,哥倫布得到了國王的禮遇,成為西班牙的貴族。 不久,西班牙國王決定再次派哥倫布遠航。這次,哥倫布先後到達多米尼加、海地等地。此後,哥倫布又兩次到達美洲。但由於哥倫布所到之處黃金不多等原因,他並未給西班牙國庫帶來巨大收入,也未能使自己成為巨富,反而遭到西班牙貴族的忌恨和排擠。1506年5月20日,他病逝於西班牙的瓦里阿多里德城。 哥倫布至死都認為他所到的地方是印度。後來一個叫作亞美利加的義大利冒險家到了美洲大陸的另一邊,看到了太平洋,從而證實了哥倫布發現的並不是印度,而是歐洲人過去不知道的一個新大陸。後來,人們就把那裡稱為亞美利加洲,即美洲。 與西班牙派人向西航行的同時,葡萄牙人也在不斷地向南尋找通向東方的航路。葡萄牙人很久以前就在不斷地向西航行。早在1487年,葡萄牙人迪亞士就在國王的鼓勵下,組織船隻沿著非洲海岸向南航行,到達非洲最南部的好望角。接著,葡萄牙人達·伽馬(1469—1524)組織了更大的船隊,於1497年7月8日從里斯本出發,先是循著迪亞士發現的航路,於同一年的11月到達好望角,並從那裡折向北航行。1498年3月,他們到達了莫三比克。在一個阿拉伯向導的指引下,達這里建立據點,但遭到當地人的抵制,所以他在購買了大批的香料、絲綢、寶石和其它東方特產後匆匆返航。他這次所帶回貨物的純利潤是全部航行費用的60倍。在以後的航行中,葡萄牙人帶來了更多的人馬和大炮,打敗印度洋上各地有組織的抵抗,建立了許多商業和軍事據點,終於控制了這條通往東方的航路。 真正通過探險證實可以環繞世界航行的是麥哲倫。西班牙人雖然發現了美洲,但當時在那裡所獲得的利益卻遠遠不如葡萄牙人在印度所獲得的多,所以西班牙決意要繼續向西航行,以求從西面到達印度。1519年9月20日,葡萄牙人麥哲倫(1480—1521)在西班牙國王的資助下,率領一支由五條大帆船和265名水手組成的探險船隊出航,先是沿著已經知道的道路向西航行,然後轉向南,沿著美洲大陸摸索著南下。途中曾經因冬天的寒冷而停留相當長一段時間。此後,在春天到來之際發現了美洲南部的海峽,後來人們把這里稱為麥哲倫海峽。在橫渡太平洋時,麥哲倫的船隊經歷了嚴重的缺少食物和淡水的困難,一些喪失希望的人曾經發動反對麥哲倫的叛亂,叛亂的首領被麥哲倫拋在途中的荒島上。1521年3月,終於到達了菲律賓群島。麥哲倫的船隊在這里得到了補充。麥哲倫在干涉島上內部戰爭時,被當地的土著人殺死。後來船隊沿著已經熟悉的航路進入印度洋,再沿著葡萄牙人發現的航路返回西班牙。當1522年9月船隊返回西班牙時,水手們驚奇地發現所使用的日歷少了一天。通過這次航行,地圓學說得到了確認。 新航路發現以後,世界的交往進一步擴大,但在初期,由於東西方在經濟發展水平、武器等方面的差距,歐洲人開始了大規模的殖民活動,在非洲、亞洲和美洲佔領殖民地,壓迫剝削當地人民,進行奴隸貿易。
編輯本段意義和影響
第一,引起商業革命。由於新航路開辟,歐洲貿易范圍空前擴大,西歐與世界各地區各民族之間的聯系加強了,世界市場開始形成。歐洲貿易中心由地中海轉移到大西洋沿岸,義大利的商業地位逐漸被西班牙、葡萄牙、英國和尼德蘭所代替。 第二,引起了「價格革命」。新航路開辟後,西班牙等國從殖民地掠回大量金銀,西歐貴金屬增加了3倍多,引起金銀價格下跌,物價高漲,貨幣購買力降低。自16世紀30年代至16世紀末,西班牙的物價上漲4倍多,英、法等國上漲2倍至2倍半。資產階級一面付出貶值的貨幣工資,一面以高價出售商品,牟取暴利。封建地主收取的定額貨幣地租,也受到價格革命的影響。價格革命是原始積累的因素之一,它幫助了西歐資本主義的成長。 第三,隨著新航路的開辟,葡萄牙和西班牙最早開始了殖民擴張、掠奪,但是由於西班牙、葡萄牙從殖民地掠奪來的財產是供封建統治者享用,並未用於資本主義的發展,所以說,新航路開辟後,西班牙、葡萄牙的實力實際上降低了。 第四,證明了地圓學說的正確性,沖擊了封建神學理論,為後來西歐的思想革命奠定基礎。 第五,打破了世界各地相對隔絕的狀態,為世界市場的形成創造了條件。 第六,由於西歐國家的掠奪,導致亞非拉殖民地的貧困與落後。 第七,導致販賣黑奴的興起,致使非洲失去了至少一億的精壯人口。 第八,為人口的遷徙提供了方便,促成了新民族的產生。如18世紀,美利堅民族的產生。 第九,殖民掠奪之路:西方對外殖民擴張,最終導致東方從屬於西方。 積極影響:新航路開辟後,從歐洲到亞洲、美洲和非洲等地的交通往來日益密切,歐洲大西洋沿岸工商業經濟繁榮起來,促進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錘煉了歐洲人敢於冒險、勇於拼搏的精神,開闊了眼界,把世界各個地區連在一起,拓展了人類的活動空間和范圍,打破了以往世界各個地區互相隔絕和孤立發展的局面。 消極影響:歐洲國家走上殖民擴張道路,殖民掠奪和侵略活動造成亞非拉國家和地區的貧窮落後。資本主義的觸角開始伸向世界各地。
編輯本段附加分析
新航路的開辟是全球化的開端,為形成資本主義市場創造條件。 把資本主義帶入西方國家,從而形成西方的富裕,東方的落後。 新航路的開辟同時還鍛練了歐洲人敢於冒險勇於冒險拼搏的精神,開闊了人們的眼界並拓展了人類的活動空間和范圍,打破了以往世界各地相互隔絕和孤立發展的局面。
編輯本段1歐洲人渴望得到黃金的原因
資本主義經濟的萌芽和商品經濟的發展,使得貨幣的地位提高,用錢可以買到一切想要的東西。甚至當時歐洲人認為有了黃金就可以升入天堂。
2為什麼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可以開辟新航路
此時西班牙和葡萄牙正處於封建專制時期,有利於國家集中金錢來為航海提供資本。
3新航線開辟中存在的矛盾
剛才已經說到,西班牙和葡萄牙是封建專制,他出海的直接目的當然是鞏固自己的封建政權,但是,隨著新航路的開辟,國際市場越來越大,卻為資本主義經濟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當然,在短期內,會達到預期目的,但從長遠來看,這實在是一個矛盾,因為主觀上鞏固封建政權的目的與客觀上發展資本主義經濟是相反的,這也成為近代西歐國家西班牙和葡萄牙經濟沒有其他國家強的緣故。另外,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把辛辛苦苦得到的黃金大量的進行購買外國的商品,使得金銀流到國外成為其他國的資本,反而促進了他國的資本主義經濟發展。
編輯本段迪亞士
巴爾托洛梅烏·迪亞士(Bartholmeu Dias,約1450年—1500年5月24日 迪亞士
),為葡萄牙著名的航海家,於1488年春天最早探險至非洲最南端好望角的莫塞爾灣,為後來另一位葡萄牙航海探險家瓦斯科·達·伽馬開辟通往印度的新航線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3世紀末,威尼斯商人馬可·波羅的游記,把東方描繪成遍地黃金、富庶繁榮的樂土,引起了西方到東方尋找黃金的熱潮。然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崛起,控制了東西方交通要道,對往來過境的商人肆意征稅勒索,加戰爭和海盜的掠奪,東西方的貿易受到嚴重阻礙。到15世紀,葡萄牙和西班牙完成了政治統一和中央集權化的過程,他們把開辟到東方的新航路,尋找東方的黃金和香料作為重要的收入來源。這樣,兩國的商人和封建主就成為世界上第一批殖民航海者。 迪亞士出生於葡萄牙的一個王族世家,青年時代就喜歡海上的探險活動,曾隨船到過西非的一些國家,積累了豐富的航海經驗。15世紀80年代以前,很少有人知道非洲大陸的最南端究竟在何處。為了弄明白這一點,許多人雄心勃勃地乘船遠航,但結果都沒有成功。作為開辟新航路的重要部分,西歐的探險者們對於越過非洲最南端去尋找通往東方的航線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因此,迪亞士受葡萄牙國王若昂二世委託出發尋找非洲大陸的最南端,以開辟一條往東方的新航路。經過十個月時間的准備後,迪亞士找來了四個相熟的同伴及其兄長一起踏上這次冒險的征途,並於1487年8月從里斯本出發,率領兩條武裝艦船和一艘補給船,沿著非洲西海岸向南駛去,以弄清非洲最南端的秘密。
編輯本段麥哲倫
麥哲倫(全名費南多·德·麥哲倫,葡萄牙語:Fernão de 麥哲倫
Magalhães;西班牙語:Fernando de Magallanes,1480年春天-1521年4月27日),葡萄牙人,為西班牙政府效力探險。1519年-1521年率領船隊首次環航地球,死於菲律賓的部族沖突中。雖然他沒有親自環球,他船上的水手在他死後繼續向西航行,回到歐洲。 1480年,麥哲倫出生於葡萄牙北部一個破落的騎士家庭里,屬於四級貴族子弟。10歲時進王宮服役,16歲進入國家航海事務廳。年輕時對航海就十分神往。25歲那年,他參加了對非洲的殖民戰爭。以後,又與阿拉伯人為爭奪貿易地盤打了仗。30歲離開印度回國。但是,他在歸國途中觸礁,被困在一個孤島上。麥哲倫和他的海員們等了很長時間才等到援救船隻。上級了解這一情況後,將他升任為船長,並在軍隊里服役。 此後,他在東南亞參與殖民戰爭時了解到,香料群島東面,還是一片大海。而且,他的朋友占星學家法力羅亦計算出香料群島的位置。他猜測,大海以東就是美洲,並堅信地球是圓的。於是,他便有了做一次環球航行的打算。
編輯本段哥倫布
克里斯托弗·哥倫布(義大利語:Cristoforo Colombo,西班牙語:Crist 克里斯托弗·哥倫布
óbal Colón,1451年8月25日或10月31日—1506年5月20日),中世紀歐洲航海家,他在1492年到1502年間四次橫渡大西洋,並成為到達美洲新大陸並發表其事業的首位西歐人。 哥倫布生於義大利熱那亞市的工人家庭,是信奉基督教的猶太人後裔,自幼便熱愛航海。在當時,因為教會的關系,人們大多相信天圓地方,但哥倫布卻對此產生質疑,他認為之所以帆船向大海啟航後,船身由下而上漸漸消失的原因正是因為地球是圓的。為了印證他的想法,他先後向西班牙、葡萄牙、英國、法國等國的國王尋求協助,以實現出海西行至中國和印度的計劃,但均得不到幫助。但同時間,歐洲國家極需要南東南亞的香料和黃金。但通往亞洲的陸路卻為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所阻,海路則要經由南非對開的風暴角 — 好望角,因此歐洲的君主開始改變以往的想法。哥倫布在到處游說了十幾年後,於1492年終於得到西班牙女王伊莎貝拉一世的資助。哥倫布的一生算是很倒霉了,三次出航都走錯了方向,當他看見達伽馬在東方獲得許多珠寶時,他就想自己為什麼得不到?,他的一生真是悲劇啊!
編輯本段達·伽馬
瓦斯科·達·伽馬(Vasco da Gama,1469年-1524年12月24日)是一 達·伽馬
位葡萄牙探險家,也是歷史上第一位從歐洲航海到印度的人。中文譯名多簡稱他為「達伽馬」或「達迦馬」,另外在澳門他的名字譯作「瓦斯科·達·伽馬」。 在15世紀早期,航海家亨利船舶學校(the nautical school of Henry the navigator)就已經在葡萄牙教授了非洲沿海的相關地理知識。在1460年代,葡萄牙航海家的目標漸漸轉為繞行非洲南端後抵達印度,並獲得印度產品的貿易機會(主要是印度香料,如黑胡椒等)。當時陸上的貿易路線花費昂貴而且非常不安全。 達·伽馬出生在葡萄牙的港口城市錫尼什(Sines),他在快要10歲的時候就擬定了長期航海的計劃,當時著名航海家迪亞士已經從非洲的好望角海線返回,並探索過附近的魚河(Fish river)。而Pero da Covilhã曾由印度往非洲的海線上探險,留下了短程的航海紀錄。 達·伽馬的父親(Estêvão da Gama,是一個脾氣暴躁的同性戀者)曾獲得了這些航海的紀錄,並有心計劃連起這一道海路,卻在出發前逝世。於是達·伽馬繼承他的遺志,在1497年7月8日駕駛了4艘船啟程。由葡萄牙里斯本往非洲的黃金海岸航行。這四艘船分別是São Gabriel號、São Rafael號(由他的兄弟Paulo da Gama率領)、Berrio號和另一艘姓名不詳的補給號。 1497年12月16日,達·伽馬的船隊通過了魚河,進入了在歐洲航海紀錄上仍是空白的水域(東非沿岸),於是達·伽馬將接下來探索的區域稱為Natal(當時已近耶誕節,Natal是葡萄牙語的耶誕節之意,另可譯為「新生」)。1月時,他們抵達了今日莫三比克的所在地,在1498年,當地屬於阿拉伯的疆土,也是印度洋海上貿易網的一部分。
⑶ 歷史上2月10日發生過什麼事情
1495年——查理八世進入那不勒斯並加冕自己為當地國王。
1799年——中國清朝乾隆帝的重臣和珅因貪污被嘉慶帝抄家後賜死於獄中。
1819年——西班牙和美國簽訂條約,以500萬美元的價格將佛羅里達割讓給美國。
1848年—— 法國「二月革命」爆發。
1876年——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在馬里蘭州巴爾的摩創立。
1902年——科學家研究發現黃熱病是由蚊子傳播的。
1906年——洋教士殺中國知縣激發南昌教案。
1911年——加拿大議會決定在英帝國范圍內保持聯邦制度。
1927年——上海工人舉行第二次武裝起義。
1945年——阿拉伯國家聯盟成立。
1946年——中國共產黨在解放戰爭時期在國民黨統治區出版的報紙《解放》在北平(今北京)創刊。
1957年——美籍華人科學家李政道、楊振寧發現弱作用下宇稱不守恆。
1958年——阿圖羅-弗蘭迪西成為阿根廷12年來第一個選舉產生的總統。
1962年——中央下決心精兵簡政。
1964年——我國與剛果建交。
1967年——蘇哈托取代蘇加諾成為印尼總統。
1973年——美國和中國同意在雙方首都建立聯絡處。
1974年——巴基斯坦承認孟加拉國。
1974年——毛澤東提出「三個世界」的理論。
1980年——中國首次參加在新加坡舉行的第22屆奧運會亞洲區第3組預選賽。
198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條例》重新公布。
1983年——第二次全國黨校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
1984年——鄧小平會見美國喬治城大學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代表團。
1986年——菲律賓二月革命,總統馬科斯下台。
1990年——經國務院批准,國務院婦女兒童工作協調委員會在北京成立。
1990年——納爾遜·羅利赫拉赫拉·曼德拉被釋放。
1991年——國家文物局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考古涉外工作管理辦法》已經國務院批准發布施行。這標志著中國考古工作正式對外開放。
1991年——蘇聯宣布伊拉克同意無條件全部從科威特撤軍。
1993年——《香魂女》和《喜宴》在第43屆柏林電影節共獲金熊獎。
1993年——安理會決定設立審判前南戰犯的國際法庭。
1993年——中國音樂著作權協會在京成立,王立平任主席。
199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法》正式施行。
1995年——北京市中級法院判決河北無極縣邱氏鼠葯案邱滿囤敗訴。
1996年——考古證實秦始皇陵兵馬俑還有個神秘的第4號俑坑。
1999年——國務院總理朱鎔基發布第260號國務院令,公布《金融違法行為處罰辦法》。該辦法經1999年1月14日國務院第13次常務會議通過。
[編輯本段]出生
1403年——法國國王查理七世出生。
華盛頓總統1732年——第一任美國總統喬治·華盛頓出生。
1788年——德國哲學家阿爾都爾·叔本華出生。
1857年——德國實驗物理學家海因里希·魯道夫赫茲(Heinrich Rudolf Hertz)出生。
1920年——第七十七代「衍聖公」孔德成出生。
克隆羊多莉1972年——張德培出生,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著名的網球選手。
1978年——陳思成出生,大陸歌手,演員。曾出演《士兵突擊》等電影電視劇。
李珊珊同志1992年——中國女子體操隊隊員李珊珊。
1995年——王靖原
1997年——克隆羊多莉誕生。王靖原
[編輯本段]逝世
1875年——法國著名的巴比松派畫家讓-巴蒂斯·卡米耶·柯洛逝世。
1875年——英國卓越的地質學家、近代地質之父賴爾逝世。
1913年——隆裕太後病逝。
1983年——中國著名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孫冶方逝世。
1983年——中國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侯派花臉創始人侯喜瑞逝世。
1989年——中國革命家、上將朱良才逝世。
1993年——中國詩人、教育家、德語文學專家、翻譯家、中科院院士馮至逝世。
⑷ 誰有「啟蒙運動」和「新航路開辟」的資料
「啟蒙」,就是開啟智慧,通過教育和宣傳,把人們從愚昧、落後、黑暗的封建社會中解放出來,使人們擺脫教會散布的迷信和偏見,從而為爭取自由和平等去斗爭。啟蒙運動是發生在18世紀歐洲的一場反封建、反教會的思想文化革命運動,它為資產階級革命作了思想准備和輿論宣傳。
啟蒙運動的中心在法國。法國啟蒙運動的領袖則是伏爾泰。他的思想對18世紀的歐洲產生了巨大影響,所以,後來的人曾這樣說:「18世紀是伏爾泰的世紀。」
啟蒙運動發生在十八世紀的歐洲,最初產生在英國,而後發展到法國、德國與俄國,此外,荷蘭、比利時等國也有波及。法國的啟蒙運動與其他國家相比,聲勢最大,戰斗性最強,影響最深遠,堪稱為西歐各國啟蒙運動的典範。
從字面上講,啟蒙運動就是啟迪蒙昧,反對愚昧主義,提倡普及文化教育的運動。但就其精神實質上看,它是宣揚資產階級政治思想體系的運動,並非單純是文學運動。它是文藝復興時期資產階級反封建、反禁慾、反教會斗爭的繼續和發展,直接為一七八九年的法國大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礎。啟蒙思想家們從人文主義者手裡進一步從理論上證明封建制度的不合理,從而提出一整套哲學理論,政治綱領和社會改革方案,要求建立一個以"理性"為基礎的社會。他們用政治自由對抗專制暴政,用信仰自由對抗宗教壓迫,用自然神論和無神淪來摧毀天主教權威和宗教偶像,"天賦人權"的口號來反對"君權神授"的觀點,用"人人在法律面前平等"來反對貴族的等級特權。進而建立資產階級的政權.啟蒙運動,既是文藝復興時期新興資產階級反封建、反教會斗爭的繼續和深化,也是資產階級政治革命的理論准備階段。如果將它同文藝復興運動作一比較,那就更為清楚了。首先,從反封建方面說,文藝復興運動的反封建,主要是反對封建領主的割據狀態,要求建立民族統一的君主專制政體,以便在王權保護下發展資本主義經濟。而在啟蒙運動中,資產階級已完成資本原始積累的過程,進一步提出要求獲得政權,建立資本主義政治制度。文藝復興時代的反封建側重於思想意識、倫理道德的范疇;而啟蒙運動側重於政治制度和政權性質方面。
其次,從反教會方面說,文藝復興時期主要是揭露中世紀天主教會的貪污腐化,譴責修道院戕害人性的罪惡,要求進行宗教改革,廢除煩瑣的宗教儀式,提倡比較簡便的禮儀。在啟蒙運動時,由於唯物論和自然科學的發展,因此在反教會方面就比文藝復興時期更為徹底,它已把反教會提高到自然神論和無神論的高度。
再次,從人文主義思想的內涵上說,文藝復興時代強調的是反禁慾主義,要求個性解放,執著塵世,面向現實。到了十八世紀啟蒙時代,人文主義思想的重點,就轉移到提倡"自由、平等、博愛"等政治原則方面來。由於啟蒙運動具有政治思想革命運動的性質,因此啟蒙運動的參加者決不限於文學家。除法國的孟德斯鳩、伏爾泰、狄德羅、盧梭等四大啟蒙作家外,英國的哲學家洛克,科學家牛頓德國的美學家萊辛和海爾德爾,荷蘭的哲學家斯賓諾莎等等,均屬啟蒙思想家的行列。
還有,從文藝的風格和方法上說,啟蒙時期的現實主義,是文藝復興時期現實主義的繼續,但又有新的發展。它的特徵不在於情節的生動性和豐富性,不在於刻畫人物的性格,而在於具有更多的政論性,作家們都有意識地把他們自己的政治思想貫穿在文學作品之中。這些啟蒙著作,成了資產階級與封建階級爭奪政權的精神武器,是傳播資產階級世界觀的"網路全書"。作品中的語言不是詩化,而是流暢的雄辯的政論性散文,富有邏輯性,啟發性和戰斗性。有些作品,由於哲學意義的深刻、強烈,使它們變成小說化了的哲學淪文。啟蒙作家的作品都具有純理性的特點。
17~19世紀初在歐洲各地先後興起的反對宗教蒙昧主義,反對封建專制制度的思潮。啟蒙運動中的思想家認為,社會之所以不進步,人民之所以愚昧,主要是由於宗教勢力對人民精神的統治與束縛,為了改變這種狀況,必須樹立理性和科學的權威。他們認為,人的理性是衡量一切的尺度,不合乎人的理性的東西就沒有存在的權利。他們主張傳播科學知識以啟迪人們的頭腦,破除宗教迷信,從而增強人類的福利。他們反對封建專制制度,宣揚自由、平等和民主。在他們看來,封建專制制度扼殺自由思想,造成社會上的不平等和文化經濟上的落後。因此,他們大力宣揚「天賦人權」,主張人民參與政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啟蒙運動,特別是18世紀啟蒙運動所宣揚的自由、平等和民主思想,對北美的獨立戰爭和法國大革命都產生了直接而深遠的影響。
十五世紀末至十六世紀初,歐洲人開辟了通往印度和美洲的航路,從而發現了美洲大陸,這個事件在歷史上習慣稱為「地理大發現」。歐洲人開辟新航路絕非歷史的偶然,它有著深刻的社會根源和經濟根源。
(1)十五世紀以後,隨著封建經濟的急速發展,商品貨幣關系開始從內部侵蝕封建自然經濟的基礎,瓦解封建制度,促進資本主義萌芽。當時,商品交換十分廣泛,這就需要大量貨幣,這時西歐貨幣已經由銀本位制過渡到金本位制,黃金、白銀同是歐洲各國和歐洲各國間國際貿易的支付手段,地位很高,因而當時人們認為佔有金銀就佔有一切,黃金能為靈魂開辟通往天堂的道路,因此,西歐社會各階層,尤其商人和資產階級,非常熱衷於追求金銀、財富,然而歐洲大陸所產金銀有限,於是他們把注意力轉到了東方。當時歐洲流傳很廣的一部書《馬可波羅行記》(馬可波羅是義大利威尼斯商人,青年時代隨其父叔到中亞、印度和中國等地經商,元世祖時在中國朝廷做官,在中國住了十七年。回國後,參加了威尼斯與熱那亞的海戰,威尼斯戰敗,馬可波羅被捕下獄,在獄中他口述了在東方的見聞,由比薩作家羅斯蒂生記錄整理成書,廣為流傳),該書對印度、南洋和中國的財富作了誇張描述,進一步激發了歐洲上層分子到東方尋金的熱情。
(2)東方通往西方的道路原來有三條:一條陸路,由中亞沿裏海、黑海到達小亞;兩條海路,即由海路入波斯灣,然後經兩河流域到地中海東岸敘利亞一帶,或先由海路至紅海,然後由陸路到埃及亞歷山大港。十五世紀中葉奧斯曼帝國興起後,佔領了巴爾干半島和小亞細亞地區,不久又佔領了克里米亞,控制了東西方間的傳統商路,對往來於地中海區域的歐洲各國商人橫征暴斂,百般刁難,因此,運抵歐洲的商品,數量少且價格高,而歐洲上層社會把亞洲奢侈品看作生活必需,不惜高價購買,這種貿易造成西歐的入超,大量黃金外流,於是西歐各國貴族、商人和資產階級急切的想繞過地中海東部,另外開辟一條航路通往印度和中國,從亞洲直接獲得大量奢侈商品。
(3)西歐生產力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為發現新航路創造了必要的條件,使遠洋航行成為可能。十五世紀西歐出現了適於在大海里航行的多桅快速帆船,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的羅盤針,由阿拉伯人傳入歐洲,這時得到普遍應用,歐洲人利用它來辯明地理方位,確定航向。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古希臘的地圓學說在知識界為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其中以佛羅倫薩的天文學家、地理學家托斯堪內里最為堅定,他從大地是球形這一假定出發,認為向西航行可以到達印度和中國,並繪制了概略的世界地圖。總之,十五世紀天文地理知識的進步,世界各地航海經驗的積累,使歐洲的航海員敢於遠離海岸,到從未去過的大洋里航行,從而導致新航路的開辟最終獲得成功。
航行經過
哥倫布通過閱讀馬可·波羅的《東方見聞錄》,對富庶的東方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相信當時已日益流行的地圓學說,認為地球是圓的,只要從歐洲海岸一直向西航行,就可以到達印度,得到大量的黃金、香料。麥哲倫在西班牙國王的資助下,進行環球航行,但他本人卻沒能活著回到西班牙。1492年8月3日拂曉,3艘帆船從西班牙南端的巴羅士港起航,向西駛去。率領這支船隊的哥倫布站在旗艦「聖瑪利亞」號的船頭,遠眺無邊無際的大海,陷入了沉思。此刻,他的心情是非常復雜的,既充滿希望,又感到前途渺茫,還有幾分恐懼。因為在基督教傳說中,大海的四周是無底的深淵,當船到達那裡時會被四周的魔鬼吞沒。洶涌的大海使人無法捉摸,此行的結局也許是到達遍地黃金的地方,也許是葬身海底。當時,他並沒有意識到這是人類地理大發現道路上的第一步。
哥倫布(1451—1506年)的出身和出生地一直是個有爭議的問題,但大多數學者認為他出身於航海事業發達的義大利熱那亞城。他在年輕時就多次參加航海活動,通過閱讀馬可·波羅的《東方見聞錄》和與長期從事遠程航行的航海家們的接觸,他對富庶的東方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相信當時已日益流行的地圓學說,認為地球是圓的,只要從歐洲海岸一直向西航行,就可以到達印度,得到大量的黃金、香料。當時,歐洲社會正經歷著一場深刻的變革。經過近千年的發展,社會生產力已經有了明顯的提高。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對貨幣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加,由於社會上流通的貨幣奇缺,嚴重地制約了資本的積累。當時歐洲使用的貨幣主要是金幣,黃金又是重要的裝飾品,是財富的象徵,所以人們對它的慾望是無窮的,而歐洲每年的黃金開采量卻非常有限。造成黃金缺乏的原因還在於此前東西方之間的不平衡貿易。歐洲社會上層在商品經濟日益發展的情況下,對東方奢侈品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加。東方的香料、絲綢、瓷器和其它產品不斷地運往西方,而西方卻沒有可以交換的產品,只有用黃金和白銀來交換,導致了金銀的大量外流。這一切導致了人們狂熱地尋找黃金。哥倫布曾經說過:「黃金是一個令人驚嘆的東西!誰有了它,誰就可以為所欲為,做到一切。有了黃金,可以把靈魂送上天堂」。這就是當時歐洲人的心理寫照。恩格斯也曾指出:「葡萄牙人在非洲海岸、印度和整個遠東尋找的是黃金;黃金一詞是驅使西班牙人橫渡大西洋到美洲去的咒語;黃金是白人剛踏上一個新發現的海岸時所需要的第一件東西。」然而到哪裡去找黃金呢?一些人把希望寄託在遙遠的海外和東方。這並不是沒有道理的,關鍵是怎樣到達那裡。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在他的《東方見聞錄》中把東方描寫得非常富有,說那裡黃金遍地,香料盈野。不過,當時到東方去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去遙遠的東方要經過千難萬險。11世紀時,歐洲封建主曾經組織過十字軍,企圖到東方掠奪一番,結果是傷亡慘重。採取和平的方法也是困難重重,當時通往東方的重要商路有三條:一條在北部,經小亞細亞、黑海、裏海至中亞細亞;一條在中部,從地中海東岸經兩河流域至波斯灣,再從海路到東方各地;還有一條在南部,經埃及的亞歷山大港到紅海,再從海路到東方。北部的一條被對歐洲人仇視的土耳其人占據著,奧斯曼帝國與神聖羅馬帝國正處於戰爭狀態。另外兩條被阿拉伯商人控制著,伊斯蘭教和基督教的敵對狀態使歐洲人休想經過這里。東方與西方的一切交往都必須經過阿拉伯人的手,商品經阿拉伯商人轉手後要提高8—10倍的價錢。長期以來,歐洲的貴族和商人就想繞過中東地區,另尋途徑,到達中國和印度。到了15世紀末期,歐洲人終於具備了實現這一願望的條件。
15世紀末期,歐洲已經形成比較強大的民族國家,如英國、法國、葡萄牙和西班牙。任何事業都可以在國家的贊助下進行。當時的天文地理知識也有了很大的發展。古希臘地理學家的地圓學說日益流行,在航海方面,歐洲的造船技術得到了很大改善,中國發明的羅盤針在歐洲已經得到了應用,在大海中航行可以不迷失方向,這使遠程航海成為可能。同時在歐洲出現了一批敢於冒險的航海家和贊助者。在新航路的發現中,哥倫布是最為典型的代表人物。
為了實現自己的願望,哥倫布四處尋求資助者,但到處碰壁,大多數人都不相信他的說法,更不願把錢用在這種冒險上。1486年,哥倫布來到經濟基礎強大的西班牙王宮,向西班牙國王陳述了他的主張和設想,並提出了一些條件。西班牙國王於1492年4月17日和哥倫布簽訂了「聖大非協定」,決定給予贊助,並事先封他為將要發現的土地的宗主和統治者,即在各海洋中由他親自發現或取得的一切島嶼及大陸的海軍上將,新發現土地的世襲總督,他有權把新土地上總收入的二十分之一留為己有,但這些土地的主權屬於西班牙國王。
經過一番准備,哥倫布終於在1492年8月3日從西班牙出發了。他的船隊由三艘大帆船和87名水手組成。哥倫布指揮船隊一直向西航行,他對途中見到的每一群海鳥和每一片水草都進行仔細的觀察,不放過一點線索。1492年10月12日凌晨,在經過兩個多月的航行,久盼陸地而不見,船員中怨聲四起,幾乎要發生叛亂的時候,船頭上的一名水手突然一聲驚叫:「啊!陸地!」原來他在月光下隱隱約約地看到前方有一塊陸地。天亮時,他們來到了一個島嶼。哥倫布立即上岸,面對繁盛的草木,他欣喜地宣布這里是西班牙的土地,並命名為聖薩爾瓦多島。聖薩爾瓦多意為救世主,這個島嶼就是現在巴哈馬群島中的華特林島。哥倫布以為他已經到了印度,所以把當地人稱為印第安人。(即印度人)哥倫布沒有向西,而是由此向南繼續航行,到達了附近的古巴和海地,發現了那裡許許多多的大小島嶼。但使哥倫布失望的是,這里並沒有他所想像的那麼多黃金和香料,只是有許多他們從來沒有見到的動植物和風土人情。盡管如此,土地對他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
哥倫布作為歐洲人中在美洲的第一個殖民者,雖然沒有得到大量的黃金,但是仍可以通過其他方式滿足自己需求財富的慾望。起初,歐洲殖民者還不是赤裸裸的搶奪,而是進行不平等的貿易。當時這些島嶼上印第安人的生產方式還是極其原始的,因此,歐洲人帶來的所有製品,甚至廢物、玻璃碎片和每張用過的撲克牌對於他們來說都是寶貝。他們用這些東西大量換取印第安人的貴重物品。印第安人把這些遠方來的白人當成神仙派來的貴客,熱情的招待,滿足他們的各種要求,對於他們的野心並沒有提防。然而正是這些人宣布了他們災難的到來。哥倫布到達海地以後,在那裡建立據點,把歐洲的先進武器——大炮和火槍帶到了島上,開始了對當地人民的血腥統治和瘋狂掠奪。哥倫布為了炫耀他的成功,帶著掠奪來的財富和10個印地安人返回,於1493年3月15日回到西班牙的巴羅士港,向歐洲人宣布他已經找到了通往印度的航路。這在歐洲引起了轟動,哥倫布得到了國王的禮遇,成為西班牙的貴族。
不久,西班牙國王決定再次派哥倫布遠航。這次,哥倫布先後到達多米尼加、海地等地。此後,哥倫布又兩次到達美洲。但由於哥倫布所到之處黃金不多等原因,他並未給西班牙國庫帶來巨大收入,也未能使自己成為巨富,反而遭到西班牙貴族的忌恨和排擠。1506年5月20日,他病逝於西班牙的瓦里阿多里德城。
哥倫布至死都認為他所到的地方是印度。後來一個叫作亞美利加的義大利冒險家到了美洲大陸的另一邊,看到了太平洋,從而證實了哥倫布發現的並不是印度,而是歐洲人過去不知道的一個新大陸。後來,人們就把那裡稱為亞美利加洲,即美洲。
與西班牙派人向西航行的同時,葡萄牙人也在不斷地向南尋找通向東方的航路。葡萄牙人很久以前就在不斷地向西航行。早在1487年,葡萄牙人迪亞士就在國王的鼓勵下,組織船隻沿著非洲海岸向南航行,到達非洲最南部的好望角。接著,葡萄牙人達·伽馬(1469—1524年)組織了更大的船隊,於1497年7月8日從里斯本出發,先是循著迪亞士發現的航路,於同一年的11月到達好望角,並從那裡折向北航行。1498年3月,到達了莫三比克。在一個阿拉伯向導的指引下,達這里建立據點,但遭到當地人的抵制,所以他在購買了大批的香料、絲綢、寶石和其它東方特產後匆匆返航。他這次所帶回貨物的純利潤是全部航行費用的60倍。在以後的航行中,葡萄牙人帶來了更多的人馬和大炮,打敗印度洋上各地有組織的抵抗,建立了許多商業和軍事據點,終於控制了這條通往東方的航路。
真正通過探險證實可以環繞世界航行的是麥哲倫。西班牙人雖然發現了美洲,但當時在那裡所獲得的利益卻遠遠不如葡萄牙人在印度所獲得的多,所以西班牙決意要繼續向西航行,以求從西面到達印度。1519年9月20日,葡萄牙人麥哲倫(1480—1521年)在西班牙國王的資助下,率領一支由五條大帆船和265名水手組成的探險船隊出航,先是沿著已經知道的道路向西航行,然後轉向南,沿著美洲大陸摸索著南下。途中曾經因冬天的寒冷而停留相當長一段時間。此後,在春天到來之際發現了美洲南部的海峽,後來人們把這里稱為麥哲倫海峽。在橫渡太平洋時,麥哲倫的船隊經歷了嚴重的缺少食物和淡水的困難,一些喪失希望的人曾經發動反對麥哲倫的叛亂,叛亂的首領被麥哲倫拋在途中的荒島上。1521年3月,終於到達了菲律賓群島。麥哲倫的船隊在這里得到了補充。麥哲倫在干涉島上內部戰爭時,被當地的土著人殺死。後來船隊沿著已經熟悉的航路進入印度洋,再沿著葡萄牙人發現的航路返回西班牙。當1522年9月船隊返回西班牙時,水手們驚奇地發現所使用的日歷少了一天。通過這次航行,地圓學說得到了確認。
新航路發現以後,世界的交往進一步擴大,但在初期,由於東西方在經濟發展水平、武器等方面的差距,歐洲人開始了大規模的殖民活動,在非洲、亞洲和美洲佔領殖民地,壓迫剝削當地人民,進行奴隸貿易。
意義影響
第一,引起商業革命。由於新航路開辟,歐洲貿易范圍空前擴大,西歐與世界各地區各民族之間的聯系加強了,世界市場開始形成。歐洲貿易中心由地中海轉移到大西洋沿岸,義大利的商業地位逐漸被西班牙、葡萄牙、英國和尼德蘭所代替。
第二,引起了「價格革命」。新航路開辟後,西班牙等國從殖民地掠回大量金銀,西歐貴金屬增加了3倍多,引起金銀價格下跌,物價高漲,貨幣購買力降低。自16世紀30年代至16世紀末,西班牙的物價上漲4倍多,英、法等國上漲2倍至2倍半。資產階級一面付出貶值的貨幣工資,一面以高價出售商品,牟取暴利。封建地主收取的定額貨幣地租,也受到價格革命的影響。價格革命是原始積累的因素之一,它幫助了西歐資本主義的成長。
第三,隨著新航路的開辟,葡萄牙和西班牙最早開始了殖民擴張、掠奪。
第四,證明了地圓學說的正確性。
第五,打破了世界各地相對隔絕的狀態,為世界市場的形成創造了條件。
人物介紹
迪亞士
巴爾托洛梅烏·迪亞士(Bartholmeu Dias,約1450—1500年5月24日),為葡萄牙著名的航海家,於1488年春天最早探險至非洲最南端好望角的莫塞爾灣,為後來另一位葡萄牙航海探險家瓦斯科·達·伽馬開辟通往印度的新航線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3世紀末,威尼斯商人馬可·波羅的游記,把東方描繪成遍地黃金、富庶繁榮的樂土,引起了西方到東方尋找黃金的熱潮。然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崛起,控制了東西方交通要道,對往來過境的商人肆意征稅勒索,加戰爭和海盜的掠奪,東西方的貿易受到嚴重阻礙。到15世紀,葡萄牙和西班牙完成了政治統一和中央集權化的過程,他們把開辟到東方的新航路,尋找東方的黃金和香料作為重要的收入來源。這樣,兩國的商人和封建主就成為世界上第一批殖民航海者。
迪亞士出生於葡萄牙的一個王族世家,青年時代就喜歡海上的探險活動,曾隨船到過西非的一些國家,積累了豐富的航海經驗。15世紀80年代以前,很少有人知道非洲大陸的最南端究竟在何處。為了弄明白這一點,許多人雄心勃勃地乘船遠航,但結果都沒有成功。作為開辟新航路的重要部分,西歐的探險者們對於越過非洲最南端去尋找通往東方的航線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因此,迪亞士受葡萄牙國王若昂二世委託出發尋找非洲大陸的最南端,以開辟一條往東方的新航路。經過十個月時間的准備後,迪亞士找來了四個相熟的同伴及其兄長一起踏上這次冒險的征途,並於1487年8月從里斯本出發,率領兩條武裝艦船和一艘補給船,沿著非洲西海岸向南駛去,以弄清非洲最南端的秘密。
麥哲倫
麥哲倫(全名費南多·德·麥哲倫,葡萄牙語:Fernão de Magalhães;西班牙語:Fernando de Magallanes,1480年春天-1521年4月27日),葡萄牙人,為西班牙政府效力探險。1519年-1521年率領船隊首次環航地球,死於菲律賓的部族沖突中。雖然他沒有親自環球,他船上的水手在他死後繼續向西航行,回到歐洲。
1480年,麥哲倫出生於葡萄牙北部一個破落的騎士家庭里,屬於四級貴族子弟。10歲時進王宮服役,16歲進入國家航海事務廳。年輕時對航海就十分神往。25歲那年,他參加了對非洲的殖民戰爭。以後,又與阿拉伯人為爭奪貿易地盤打了戰。30歲離開印度回國。但是,他在歸國途中觸礁,被困在一個孤島上。麥哲倫和他的海員們等了很長時間才等到援救船隻。上級了解這一情況後,將他升任為船長,並在軍隊里服役。
此後,他在東南亞參與殖民戰爭時了解到,香料群島東面,還是一片大海。而且,他的朋友占星學家法力羅亦計算出香料群島的位置。他猜測,大海以東就是美洲,並堅信地球是圓的。於是,他便有了做一次環球航行的打算。
哥倫布
克里斯托弗·哥倫布(義大利語:Cristoforo Colombo,西班牙語:Cristóbal Colón,1451年8月25日或10月31日 — 1506年5月20日),中世紀歐洲航海家,他在1492年到1502年間四次橫渡大西洋,並成為到達美洲新大陸並發表其事業的首位西歐人。
哥倫布生於義大利熱那亞市的工人家庭,是信奉基督教的猶太人後裔,自幼便熱愛航海。在當時,因為教會的關系,人們大多相信天圓地方,但哥倫布卻對此產生質疑,他認為之所以帆船向大海啟航後,船身由下而上漸漸消失的原因正是因為地球是圓的。為了印證他的想法,他先後向西班牙、葡萄牙、英國、法國等國的國王尋求協助,以實現出海西行至中國和印度的計劃,但均得不到幫助。但同時間,歐洲國家極需要南東南亞的香料和黃金。但通往亞洲的陸路卻為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所阻,海路則要經由南非對開的風暴角 — 好望角,因此歐洲的君主開始改變以往的想法。哥倫布在到處游說了十幾年後,於1492年,終於得到西班牙女王伊莎貝拉一世的資助。
達·伽馬
瓦斯科·達·伽馬(Vasco da Gama,1469年-1524年12月24日)是一位葡萄牙探險家,也是歷史上第一位從歐洲航海到印度的人。中文譯名多簡稱他為「達伽馬」或「達迦馬」,另外在澳門他的名字譯作「瓦斯科·達·伽馬」。
在15世紀早期,航海家亨利船舶學校(the nautical school of Henry the navigator)就已經在葡萄牙教授了非洲沿海的相關地理知識。在1460年代,葡萄牙航海家的目標漸漸轉為繞行非洲南端後抵達印度,並獲得印度產品的貿易機會(主要是印度香料,如黑胡椒等)。當時陸上的貿易路線花費昂貴而且非常不安全。
達伽馬出生在葡萄牙的港口城市錫尼什(Sines),他在快要10歲的時候就擬定了長期航海的計劃,當時著名航海家迪亞士已經從非洲的好望角海線返回,並探索過附近的魚河(Fish river)。而Pero da Covilhã曾由印度往非洲的海線上探險,留下了短程的航海紀錄。
達伽馬的父親(Estêvão da Gama,是一個脾氣暴燥的同性戀者)曾獲得了這些航海的紀錄,並有心計劃連起這一道海路,卻在出發前逝世。於是達伽馬繼承他的遺志,在1497年7月8日駕駛了4艘船啟程。由葡萄牙里斯本往非洲的黃金海岸航行。這四艘船分別是São Gabriel號、São Rafael號(由他的兄弟Paulo da Gama率領)、Berrio號和另一艘姓名不詳的補給號。
1497年12月16日,達伽馬的船隊通過了魚河,進入了在歐洲航海紀錄上仍是空白的水域(東非沿岸),於是達伽馬將接下來探索的區域稱為Natal(當時已近耶誕節,Natal是葡萄牙語的耶誕節之意,另可譯為「新生」)。1月時,他們抵達了今日莫三比克的所在地,在1498年,當地屬於阿拉伯的疆土,也是印度洋海上貿易網的一部分。
⑸ 歷史題目
1.新航路的開辟:
原因:1.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2.對新的殖民地和財富的渴望 3.對未知世界的嚮往 4.文化與航海技術的發展
經過:1492年,哥倫布攜帶著西班牙國王和王後致中國皇帝的國書,率領船隊從帕洛斯港出發,經加那利群島後向西航行,先後到達巴哈馬群島和古巴、海地等島。但是,哥倫布誤以為巴哈馬群島是印度的轄地,把當地土著居民稱為印第安人,並誤認為古巴是中國的一個省。1493~1496、1498~1500和1502~1504年,哥倫布又進行了第二、第三和第四次航行,先後發現了多米尼加、波多黎各、牙買加、特立尼達等島嶼,以及由宏都拉斯到巴拿馬的海岸。第三次航行中在帕里亞灣首次登上美洲大陸。哥倫布至死也沒意識到,他發現的這些地方並非中國和印度,而是一塊新大陸。後來,義大利探險家亞美利哥·韋斯普奇到達美洲,才認識到這是一個新大陸。在人們認識到大西洋西岸的陸地並非亞洲,而是一個新大陸後,人們的地理視野擴大了。1513年,西班牙探險家巴爾鮑亞越過巴拿馬地峽,看到了西南面的大海,他把這片海域稱為「南海」(今太平洋)。為了到達亞洲,人們努力尋找溝通大西洋和「南海」的海峽,或者象好望角那樣的地角。基於這種願望,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在西班牙國王查理一世的支持下,開始了新的航海探險活動。麥哲倫曾經麥哲倫航海路線參加葡萄牙遠征隊,到過非洲、印度、蘇門答臘、爪哇、班達群島和馬六甲海峽等地。他相信大地球形說。1519年麥哲倫率船隊,從西班牙的桑盧卡爾港出發,經加那利群島,到達南美東岸以後,即沿海南下,在南美大陸和火地島之間,穿過後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海峽,進入「南海」。起初向西北,後轉向西航。船隊在航行中從未遇到風暴,即把該海域稱為太平洋。1521年船隊到達菲律賓群島,麥哲倫在與當地土著人的沖突中被殺。1522年麥哲倫船隊剩下的「維多利亞」號返回桑盧卡爾港,完成環球航行。
影響:由於新大陸的瓜分,導致了印第安人被大肆屠殺,非洲黑人大批販賣,黃金、白銀、香料等不斷運回歐洲。(世界上接近一半的黃金流入西班牙)同時,地理大發現(新航路的開辟)也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而且地理大發現促進了科學技術的進步。由於航海需要解決許多實際問題,天文學、數學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到17世紀,科學的中心已從中世紀商業繁榮和文藝復興的文化中心德國和義大利北部,轉移到受地理大發現好處的大西洋沿岸地區,如法國、荷蘭和英國南部。
⑹ 新航線是怎麼開辟的,對世界格局產生哪些影響呢
在舊航線時代,盡管貿易是正常和公平的,但由於地理因素,地中海沿岸成為歐洲的商業中心。盡管它也加強了亞洲、非洲和歐洲之間的聯系,但它並不緊密,而且經常被迫被戰爭、宗教或大國的影響打斷。因此,世界貿易水平不高。
四位偉大的航海家開辟了新的航線,對世界格局產生了重要影響。自從航海時代開始,各大洲的物種、種族和文化開始相互交流。人類的大交流給人類帶來了一個新的外部世界。在地理大發現之後,我們人類有了完整的全球歷史。因此,地理大發現為人們提供了廣闊的思維空間,打破了已知的三種觀點。
新航路的開辟引起「商業革命」:西歐與世界各地區的聯系加強,世界市場開始形成。 引起「價格革命」:由於西方殖民者的掠奪,大量貴金屬源源湧入歐洲,造成金銀價格下降,物價猛漲。新航路開辟後,西歐諸國走上了殖民侵略的道路。
⑺ 歷史上2月22日發生什麼事 快...
1732年2月22日,美國第一屆總統華盛頓誕辰。1789年4月,華盛頓被選為美國第一總統。
1875年2月22日,英國卓越的地質學家、近代地質之父賴爾逝世,享年78歲。他的最大貢獻是堅持並證明地球表面的所有特徵都是由難以覺察的、作用時間較長的自然過程形成的。他還證明,地殼岩石記錄了億萬年的歷史,可以客觀地解釋出來。這些成就為生物進化和認識地球奠定了基礎。其代表作是《地質學原理》《地質學基礎》。1859年達爾文發表的《物種起源》大量地引用了《地質學原理》。
1964年2月22日,中國與剛果共和國(1968年改國名為剛果人民共和國、1991年改為現稱)建交。剛果共和國位於非洲的中西部,橫跨赤道,首都布拉柴維爾。
1980年2月22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條例》(1957年10月23日第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八十一次會議通過)重新公布。2005年8月2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經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七次會議通過並公布,自2006年3月1日起施行。
1983年2月22日,著名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孫冶方在北京逝世,享年75歲。孫冶方主要著作有:《社會主義經濟的若干理論問題》《社會主義的若干理論問題》《孫冶方選集》《中國社會性質的若干理論問題》。
1983年2月22日,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侯派花臉創始人侯喜瑞在北京逝世,享年92歲。侯喜瑞,河北衡水人。幼年入喜連成科班,學梆子老生。後學京劇丑角和架子花臉。出科後,搭班演出。建國後,在北京市戲曲學校、中國戲曲學校任教。藝術上自成一派。擅演劇目有《戰宛城》《連環套》《取洛陽》《清風寨》等。著有《學戲和演戲》。
1986年2月22日,菲律賓爆發二月革命,推翻了執政長達20年的費迪南德.馬科斯總統的政權,馬科斯流亡美國夏威夷。
1990年2月22日,經國務院批准,國務院婦女兒童工作協調委員會在北京成立。
1991年2月22日,國家文物局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考古涉外工作管理辦法》已經國務院批准,發布施行。這標志著中國考古工作正式對外開放。
1993年2月22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法》正式施行。
1993年2月22日,詩人、教育家、德語文學專家、翻譯家、中科院院士馮至逝世,享年 88歲。馮至著有詩集《昨日之歌》《十四行集》《十年詩抄》《馮至詩選》,歷史小說《伍子胥》,傳記《杜甫傳》,譯有《海涅詩選》《德國,一個冬天的童話》等。
1997年2月22日,英國生物遺傳學家維爾穆特成功地克隆出了一隻羊。克隆羊「多莉」的誕生震驚了世界。克隆是英語Clone的音譯,指人工誘導的無性繁殖。動物克隆試驗的成功在細胞工程方面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1999年2月22日,國務院總理朱鎔基發布第260號國務院令,公布《金融違法行為處罰辦法》。該辦法經1999年1月14日國務院第13次常務會議通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