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看菲律賓 > 菲律賓蚊子咬的什麼病

菲律賓蚊子咬的什麼病

發布時間:2022-10-14 21:41:43

『壹』 在菲律賓被蚊子咬了這么辦

2019年國慶節我們鎮里有人死在菲律賓,聽說是登革熱,就是蚊子咬的。男性、30歲左右。大家要小心點,旅遊是好的,但不能一個盒子回來。

『貳』 蚊子叮咬會不會使人變笨或得什麼病

你完全多疑了, 你同桌的病是不會傳染的
人被蚊子叮咬而感染的疾病有瘧疾、淋巴絲蟲病、黃熱病、登革熱、流行性乙型腦炎等,統稱為蚊媒病。 瘧疾是由瘧原蟲寄生人體引起的疾病,蚊子的刺叮吸血將病人血中的瘧原蟲傳播給健康人使健康人染上瘧疾。瘧疾流行呈世界性分布,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流行最廣。全世界受瘧疾威脅的人口高達16億以上,而非洲每年死於瘧疾的兒童超過100萬。所以,蚊子傳播的瘧疾已成為世界公害。 蚊子還能傳播斑氏蟲疾、馬來絲蟲病和帝汶絲蟲病。蚊子叮咬絲蟲病人時,血液中的幼蟲進入蚊體並發育成具有感染能力的幼蟲,再叮咬人時,幼蟲侵入人體並在淋巴管和淋巴結處發育為成蟲。蚊子傳播的淋巴絲蟲廣泛流行於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全世界約有9千萬人感染淋甲,處由病。 目前已知蚊子傳播的蟲媒病毒病有60餘種,他們都是通過蚊子的刺叮吸血而傳播。

『叄』 有一個國家被蚊子咬的叫什麼病

蚊子可以傳播多種疾病。登革熱,病毒型乙型腦炎,黃熱病,塞卡病毒,瘧疾

『肆』 說明文《你不知道的埃博拉病毒》

埃博拉(Ebola)病毒名,病毒以非洲剛果民主共和國的埃博拉河命名(該國舊稱扎伊爾),是一個用來稱呼一群屬於纖維病毒科埃博拉病毒屬下數種病毒的通用術語,可導致埃博拉病毒出血熱,罹患此病可致人於死,包含數種不同程度的症狀,包括惡心、嘔吐、腹瀉、膚色改變、全身酸痛、體內出血、體外出血、發燒等,感染者症狀與同為纖維病毒科的馬爾堡病毒極為相似,具有50%至90%的致死率,致死原因主要為中風、心肌梗塞、低血容量休克或多發性器官衰竭。
(Ebola virus)又譯作伊波拉病毒,是一種能引起人類和靈長類動物產生埃博拉出血熱的烈性傳染病病毒,有很高的死亡率,在50%至90%之間。埃博拉病毒的名稱出自非洲扎伊爾的「埃博拉河」。
這種病毒來自「Filoviridae」族.「埃博拉」屬於絲狀病毒,這是一種十分罕見的病毒,1976年在蘇丹南部和扎伊爾即現在的剛果(金)的埃博拉河地區發現它的存在後,引起醫學界的廣泛關注和重視,「埃博拉」由此而得名。該地區靠近1976年Nhoy Mushola記載的在扎伊爾的Yambuku和蘇丹西部的Nzara第一次爆發的地方。在這次爆發中,共有602個感染案例,有397人死亡。其中扎伊爾284例感染,有151例死亡;蘇丹有284例感染,151例死亡。
「埃博拉」病毒的形狀宛如中國古代的「如意」,利用電子顯微鏡對埃博拉病毒屬成員的研究顯示,其呈現一般纖維病毒的線形結構。病毒粒子也可能出現「U」字、「6」字形、纏繞、環狀或分枝形,不過實驗室純化技術也可能是造成這些形狀產生的因素之一,例如離心機的高速運轉可能使病毒粒子變形。病毒粒子一般直徑約80納米,但長度可達1400納米,典型的埃博拉病毒粒子平均長度則接近1000納米。在病毒粒子中心結構的核殼蛋白由螺旋狀纏繞之基因體RNA與核殼蛋白質以及蛋白質病毒蛋白VP35、VP30、L組成,病毒包含的糖蛋白從表面深入病毒粒子10納米長,另外10納米則向外突出在套膜表面,而這層套膜來自宿主的細胞膜,在套膜與核殼蛋白之間的區域,稱為基質空間,由病毒蛋白VP40和VP24組成。病毒主要通過體液,如汗液、唾液或血液傳染,潛伏期為2天左右。感染者均是突然出現高燒、頭痛、咽喉疼、虛弱和肌肉疼痛。然後是嘔吐、腹痛、腹瀉。發病後的兩星期內,病毒外溢,導致人體內外出血、血液凝固、壞死的血液很快傳及全身的各個器官,病人最終出現口腔、鼻腔和肛門出血等症狀,患者可在24小時內死亡。
埃博拉共有4種亞型。兩種分別命名為EBO-Z(Ebola-Zaire,埃博拉-扎伊爾)和EBO-S(Ebola-Sudan,埃博拉-蘇丹)在1976年被確認。相對於扎伊爾亞型的90%的死亡率,在蘇丹爆發的埃博拉亞型的死亡率較低,約為50%。1990年,相似的病毒在從菲律賓進口到Reston,Virginia的猴子中發現。這種病毒被命名為Ebola-Reston。
更進一步的爆發發生在剛果扎伊爾(1995年和2003年),加彭(1994年,1995年和1996年)以及在烏干達(2000年)。1994年在象牙海岸人體個別案例上發現一些病毒的變種。
在大約1500例確診的埃博拉案例中,死亡率高達88%。
此病毒以非洲剛果民主共和國的埃博拉河命名(該國舊稱扎伊爾),此地接近首次爆發的部落,剛果民主共合國仍是最近四次爆發的所在地,包括2005年5月的一次大流行。
埃博拉是人畜共通病毒,盡管世界衛生組織苦心研究,至今沒有辨認出任何有能力在爆發時存活的動物宿主,目前認為果蝠是病毒可能的原宿主。因為埃博拉的致命力,加上目前尚未有任何疫苗被證實有效,埃博拉被列為生物安全第四級(Biosafety Level 4)病毒,也同時被視為是生物恐怖主義的工具之一。
二〇〇九年七月九日,在新一期美國《科學》雜志上,說,他們在菲律賓一些農場的豬身上鑒別出一種名為reston的埃博拉病毒此但與其他類型的埃博拉病毒不同,到目前為止,它還沒有對人造成威脅。
[編輯本段]埃博拉發熱
在人類之間,病毒通過與受感染的人的體液,例如血液的直接接觸傳播。埃博拉發熱的潛伏期從兩天到三個星期不等。症狀也不相同。但是當發病時通常有突然而明顯的高燒、虛脫、關節痛、腹部疼痛和頭痛的症狀。這些症狀進一步發展為嘔吐、腹瀉、結膜炎、器官損壞(特別是肝和腎),蛋白尿、以及內外出血,通常通過腸胃道。在6-10天內,病人就會死亡或者康復。
目前沒有有效的特效療法,也沒有埃博拉病毒的疫苗
[編輯本段]病毒簡介
埃博拉病毒(EBOV)是引起人類和靈長類動物發生埃博拉出血熱(EBHF)的烈性病毒,由此引起的出血熱是當今世界上最致命的病毒性出血熱,已造成10次具有規模的暴發流行。埃博拉病毒首次暴發就奪走了近300人的生命,2003年又在剛果(金)讓100多人命喪黃泉,2004年5月下旬蘇丹南部疫情再發,已有4人死亡,同時俄羅斯一實驗室女科學家因針刺感染而喪命,這一病毒殺手已引起WHO的高度重視。
EBOV屬絲狀病毒科絲狀病毒屬,為單股負鏈RNA,其分子量為4.2?06,根據病毒抗原不同分為4個亞型,即埃博拉-扎伊爾、埃博拉-蘇丹、埃博拉-萊斯頓及埃博拉-科特。不同亞型EBOV的毒力不同,扎伊爾亞型毒力最強,引起人類感染且病死率最高,蘇丹亞型次之,萊斯頓亞型僅在非人類靈長類中引起發病和死亡,尚未見引起人類致病的報告。
EBOV可以通過感染者的血液、體液、精液及各種器官迅速傳播,感染潛伏期約為2-21天,感染者最初的症狀是突然發熱、頭痛和肌肉痛,繼之出現嘔吐、腹瀉和腎功能障礙,最後體內外大出血,根據不同病毒亞型,病死率最高可達90%。
快速靈敏准確地診斷EBHF是防治關鍵。由於急性期病人血清中特異性抗體水平相當低,其診斷價值遠不如抗原或核酸檢測高。為此,Towner等採用EBOV逆轉錄聚合酶聯反應(RT-PCR)檢測方法,測定了急性期病人的EBOV和病毒載量,快速診斷為蘇丹埃博拉病毒,敏感性較高。同時發現病毒載量與疾病的預後密切相關,死亡病例RNA的復制水平明顯高於生存病例。研究者還指出,監測EBOV亞型至關重要。
目前EBHF尚無有效療法,主要採用支持治療,要特別注意維持循環血容量,監測血壓,吸氧等。最近美國科學家用1種抗血凝蛋白質對感染EBOV的獼猴進行治療並取得一定療效,但對人體的療效有待於進一步驗證。EBOV疫苗尚處於實驗階段,在靈長類動物已顯示效力,世界上首次人體EBOV疫苗試驗最近在美國進行。
世界上六種神秘病毒最致命 埃博拉病毒位列第一
據英國《焦點》月刊2月號發表文章《幾種最可怕的病毒》:
1、埃博拉病毒。1976年在非洲中部出現,埃博拉病毒能使人體內臟破碎,感染者每個毛孔都會往外滲血。高達90%的被感染者死亡。
2、拉沙熱病毒。醫生們最早在20世紀50年代注意到該病毒。一旦染上這種病毒,人的內臟會大出血。每7個感染者中有1人死亡。
3、馬爾堡病毒。這是又一種致命性病毒。25%的感染者死亡。
4、西尼羅河病毒。病初起時像是得了流感,之後可能出現腦膜炎、其它腦疾病和陣發性疾病。有1/10的感染者終身無法痊癒。
5、登革熱病毒。這是熱帶地區的一種地方病。通過蚊子叮咬傳播。50%的感染者死亡。
6、馬秋波病毒。該病毒由老鼠攜帶。染病初期表現為發燒,然後鼻子和牙齦開始出血,胃腸內出血,30%的感染者死亡。英國雜志排出世界最致命6種病毒埃博拉居首位。
[編輯本段]病毒特徵
「埃博拉」病通過血液和其他體液傳播,這與艾滋病相似。但艾滋病患者一般尚可活上相當長的一段日子,而一旦染上埃博拉病,在經過病毒潛伏期後,先出現高燒、頭痛、嘔吐等症狀,然後病人在備受幾天腹瀉和眼睛、耳朵、鼻子出血的折磨後,痛苦地死去,前後往往不到一星期。患者死亡率高達80%以上。「埃博拉」病毒是1976年在扎伊爾埃博拉河附近一個名叫揚博科的小村莊首次發現的,並由此得名。那一年,「埃博拉」病在扎伊爾的55個村莊及其鄰國蘇丹、衣索比亞流行,造成近千人的死亡。
埃博拉病毒是人畜共通病毒,盡管世界衛生組織煞費苦心研究,至今沒有辨認出任何有能力在爆發時存活的動物儲主,目前認為果蝠是儲存宿主的可能候選。因為埃博拉病毒的致命力,加上目前尚未有任何疫苗被證實有效,埃博拉被列為生物安全第四級(Biosafety Level 4)病毒劑,也同時被視為生物恐怖主義的工具之一。
這是一種致命的流血熱(hemorrhagic fever)傳染病,目前無法醫治,會感染包括人類、猴子及黑猩猩在內的靈長類動物。人類患者半數以上在兩星期內七孔流血而死。有人比喻說,把愛滋病HIV病毒一年所起的作用濃縮在一星期里,那就是艾博拉病毒的威力。
艾博拉病毒通過體液傳播,粘液、唾液或血液都是媒介,甚至握一握手就會傳染。傳染病專家除了進行檢疫,也集中力量尋找首個病患者(index case),一方面便於追查可能被傳染者,另一方面希望能找出病原體到底來自何處。
艾博拉病毒相信是寄生在一種當地動物或昆蟲身上,可是目前還無法確認寄主是什麼?世界衛生組織的瑪丁尼茲醫生(Lindsey Martinez)說:沒人知道艾博拉病毒在病疫爆發之間藏身何處、什麼因素促使它活躍起來?
追查首宗病例是檢疫的重要工作。經過一番抽絲剝繭,終於發現36歲的阿薇蒂(Esther Awete)是烏干達的首個艾博拉患者。她生病發燒5天後就死了。以當地習俗,遺體停放在住家兩天,等待親友一起參加葬禮。葬禮上,死者親屬清洗遺體,然後把她葬在離住家不到10公尺的地方。
儀式結束後,親友們同在一個大水盆洗手,象徵親密團結。大家卻不知道,阿薇蒂的遺體帶有艾博拉病毒,簡直就如一枚計時炸彈一樣。接著,與她同住的母親、3個姐妹、她9個月大的女兒,以及3個親戚相繼死亡。家中唯一生還者是阿薇蒂8歲的兒子,他當天沒有參加葬禮。
病毒也在烏干達北部地區的古魯鎮附近蔓延。當地政府在確定是艾博拉之後,立即禁止傳統葬禮,所有屍體都由政府處理與埋葬,以避免傳染。
經過化驗,專家發現病因是一種稱為「蘇丹艾博拉」(Ebola Sudan)的病毒。目前已知的人類艾博拉病毒有3種,都以疫區國家為名,分別是「蘇丹艾博拉」、「扎伊爾艾博拉」、「象牙海岸艾博拉」。
「蘇丹艾博拉」1976年及1979年曾兩次出現蘇丹南部,死亡率約65%,是致命率較低的一種。1995年在扎伊爾出現的「扎伊爾艾博拉」,死亡率高達81%,那一次共死了315人。
這是烏干達首次發生艾博拉,而且古魯鎮附近的人不像其它國家疫區居民一樣常吃野生動物。過去幾次艾博拉病疫,專家懷疑居民吃下帶病毒的野生動物所造成。由於病原來自蘇丹,有人猜測,或許是以蘇丹為基地的烏干達叛軍無意間把病毒帶過來。
不尋常的傳染病例越來越多,而且不僅發生在衛生水平不足的發展中國家,今年4月號的《新英格蘭醫學學報》同時刊登4篇關於傳染病的報告,包括義大利因玉米中listeria菌造成的感染,馬來西亞因豬只傳染的腦炎,美國亞特蘭大糖尿病男童因吃受感染食物而進行兩次腸手術等案例。
發展中國家的鄉村居民大量湧向城鎮,居住在缺乏衛生條件的環境中,形成傳染病溫床。另一方面,海運及航空交通帶來全球人口及產品流通,病原體傳染的范圍因此擴大。
1989年、1990年、1996年,美國檢疫單位曾發現從菲律賓入口的猴子身上,帶有專門感染猴子的Reston艾博拉病毒。4名檢疫人員因接觸而體內產生抗體,幸虧沒發病。類似猴子艾博拉病毒也在義大利與菲律賓發現。
曾在非洲參加救治艾博拉的瑪丁尼茲醫生說:「人類不斷開發,不斷侵入過去毫無人煙的地區,肯定會接觸一些從沒碰過的昆蟲動物,一些隱藏著的病菌病毒正等待機會對付我們。」
「艾博拉」原是剛果一條河流,1976年首宗艾博拉病例在那裡出現,從此它成為這致命傳染病的代號。
病人感染病毒後4天,會出現類似感冒症狀,發燒、頭痛、喉嚨痛、肌肉疼痛等。接著是嘔吐及肛門出血,然後鼻腔、牙齦、眼睛、皮膚也出血。這時病毒也開始破壞內部器官,病人因內出血而吐血。50%至90%病人在兩星期內因失血過多造成休克而死。
病毒可能潛伏在患者體內兩星期,這期間沒有感染性。當感冒症狀出現時會通過體液感染。出血時期及死後一段時間,病毒感染性極強,非常危險。
一直以來,研究人員只知道在感染初期,病毒在血管中產生大量糖性蛋白質(glycoprotein),卻不知道它如何造成大量出血。
兩三年前,密歇根大學的病毒學家奈貝爾(Gary Nabel)才發現,原來這種糖性蛋白質會黏附在稱為neutrophil的白血球上。這種白血球是人體免疫系統的前線防衛,負責吞食及消滅入侵的細菌或病毒,並向免疫系統發出警報,動員白血球B細胞製造抗體,以及T細胞對付已被病毒感染的細胞。
研究者猜測,艾博拉的糖性蛋白質把neutrophil包住,使它無法作用,病毒就能如入無人之境,攻擊血管壁細胞,使血管壁弱化甚至破洞。病人因大量出血,血壓太低,循環系統無法把血液送到重要器官去,病人因休克而死。
英國專家解釋了出現「活死人 」現象的部分原因。這些專家在研究一種自然疾病——埃博拉病毒熱時,發現了「活死人」現象的奧秘。他們稱,「活死人」現象就是一種由這一病毒引起的疾病。
埃博拉是一大批神秘而格外危險的非洲出血病毒之一。人們有理由恐懼埃博拉。在躲開可能的攻擊後,除了骨頭和骨骼的肌肉外,埃博拉病毒對人體任何其他組織後器官都一視同仁地加以侵蝕,像一場公平的游戲。首當其沖的是血細胞。當病毒將自身復制到血細胞中,血細胞便開始死亡並凝結在一起。凝塊阻塞血管,切斷全身的血液供應;感染的器官開始出現死片。病毒蛋白質以特有的兇殘攻擊膠原,這是固定器官的連接組織中的主要蛋白質。當膠原變成漿狀物,器官表面開始出現孔洞,包括皮膚,血從孔洞傾瀉而出。皮膚下面出現血斑,液化的死皮在表面形成水皰。在這個階段所有的孔竅都會滲血,同時皮膚和肌肉的表面隔膜開始炸裂。在身體內部,心臟開始滲血,並將滲入它周圍的空腔。肝臟腫大,開裂,然後開始化膿腐爛;腎臟失靈,塞滿了死細胞和血塊。死的、凝結的血細胞比比皆是,包括大腦,妨礙了供氧,最終導致痴呆和大規模的癲癇發作。崩潰的血管和腸子不再固定在一起,而是像流水一樣湧入體腔。雖然在體液中漂浮,但組織自身是脫水的,無法執行其功能,於是病人開始死亡。這稀奇古怪的過程一直持續到病毒成指數地繁殖,毀壞內臟使之完全失去作用直至宿主死亡為止。像血液、分泌物和嘔吐物這樣液體,每一滴都充滿了上百萬的病毒。在其成員密集的社區,這些有毒液體的擴散為病毒從一個宿主跳向另一個宿主搭起了橋梁。
埃博拉病毒與造成艾滋病的HIV病毒有許多相似之處,但是它的「殺人」速度卻比艾滋病毒快得多。一開始,埃博拉病毒感染者表現出來的症狀和一般的感冒患者沒什麼兩樣。病人只感到發熱、頭痛、喉嚨痛、胸悶。但是僅僅幾小時後,病人就會開始全身出汗,胸痛、皮疹、出血、腹瀉、嘔吐、肌肉和關節酸痛等,半數病人於發病後第5天出皮疹,大多數則在第5至7天七竅流血不止。出血者佔71%。最嚴重的是皮膚粘膜、鼻、齒齦、內臟均出血,糞便呈黑色,出血往往是導致病人死亡的原因。再過一天,病人將感到難以忍受的痛苦,就連睜開眼都會感到疼痛,腦袋像是要爆炸。即使在這個時候,醫生仍無法確定患者得了什麼病。直到幾天後,病人開始體內外大出血,連眼睛和耳朵也流血不止,醫生才敢確定病人感染了埃博拉病毒。不過,到這個時候一切都太遲了。一位傳染病專家曾這樣描述埃博拉病毒感染者病死的恐怖景象:「 病人體內外大出血,由於體內器官壞死、分解,他還不斷地把壞死組織從口中嘔出,我覺得就像看著一個大活人慢慢地在我面前不斷溶化,直到崩潰而死。」正在烏干達執行埃博拉病控制使命的美國傳染病專家海曼作出這樣的描述:「埃博拉患者住的病房裡到處都是鮮血,被褥上、地板上、牆壁上;他們吐血、便血……埃博拉是人類迄今未能征服的致命殺手,是世界醫學界面對的一道難以解讀的「哥德巴赫猜想」。
埃博拉病毒的解析
埃博拉病毒是一種絲狀病毒,通常看起來像一根精心製作的構杖。病毒由一串RNA成辮狀編結的七個蛋白質組成。還沒有完全弄清楚為什麼這些蛋白會有這么大的破壞力。它們的一部分功能似乎是一直宿主的免疫系統,但它到底如何發揮作用至今沒有弄清楚。埃博拉熱病爆發的相對短暫和相對自足的另一個原因是病毒絕對致命的力量。它很容易快速毀滅它的宿主——大約在五天以內,所以它很少有機會跳到另一個新宿主身上。除了極罕見的情況,它的傳播是依靠直接的體液交換來進行的,最終缺乏機會找到傳播的橋梁。同時,埃博拉病毒是低能的,因為它過於穩定,極少變異。有些病毒——如流感病毒以及HIV,以某種方式進化,可以幫助它們克服障礙存活下來。它們變異非常快,這便增加它們適應新宿主的機會。埃博拉沒有走這條路。1996年CDC發表的一份對埃博拉基因的分析,揭示在扎伊爾1976年和1995年兩次的熱病爆發的病毒事實上幾乎是完全相同的,基因改變只有1.6%。這給治療和預防它的傳播帶來了希望。
研究證實,埃博拉病毒主要是通過病人的血液、唾液、汗水和分泌物等途徑傳播。實驗室檢查常見淋巴細胞減少,血小板嚴重減少和轉氨酶升高(AST>ALT),有時血澱粉酶也增高。診斷可用ELISA檢測特異性IgG抗體(出現IgM抗體提示近期感染);用ELISA檢測血液、血清或組織勻漿中的抗原;用IFA通過單克隆抗體檢測肝細胞中的病毒抗原;或者通過細胞培養或豚鼠接種分離病毒。用電子顯微鏡有時可在肝切片中觀察到病毒。用IFA檢測抗體常導致誤判,特別是在進行既往感染的血清學調查時。實驗室研究有很大的危險性,應該只在有防護措施防止工作人員和社區感染的地方開展( 4級生物安全實驗室)。
埃博拉病毒粒子的直徑為80納米,長度為970納米,屬絲狀病毒科。較長的奇形怪狀的病毒粒子相關結構可呈分枝狀或盤繞狀,長達10微米。來自扎伊爾、象牙海岸和蘇丹的埃波拉毒株其抗原性和生物學特性不同。第4個埃博拉毒株(Reston)能引起人以外的靈長目動物致命性的出血性疾病;文獻報導有極少數人感染此病毒,臨床上無症狀。1976年在蘇丹流行時,病死率為53.2%;在扎伊爾,高達88.8%。因此,世界衛生組織將其列為對人類危害最嚴重的病毒之一,即「第四級病毒」。 有些患者在感染埃博拉病毒48小時後便不治身亡,而且他們都「死得很難看」,病毒在體內迅速擴散,大量繁殖,襲擊多個器官,使之發生變性,壞死,並慢慢被分解。病人先是內出血,繼而七竅流血不止,並不斷將體內器官的壞死組織從口中嘔出,最後因廣泛內出血、腦部受損等原因而死亡。 照顧病人的醫生護士或家庭成員,和病人密切接觸後可被感染。有時感染率可以很高,如蘇丹流行時,與病人同室接觸和睡覺者的感染率為23%,護理病人者為81%。醫院內實驗人員感染和發病也有好幾起。
埃博拉病毒的傳播性
專家們在研究中發現,「埃博拉」病毒有一定的耐熱性,但在60攝氏度的條件下60分鍾將被殺死。病毒主要存在於病人的體液、血液中,因此對病人使用過的注射器、針頭、各種穿刺針、插管等,均應徹底消毒,最可靠的是使用高壓蒸氣消毒。埃博拉病毒還可能經過空氣傳播。實驗人員將恆河猴的頭部露出籠外,讓其吸入直徑1微米左右含病毒的氣霧,猴子4~5天後發病。每天與病猴密切接觸的6個工作人員的血清發現該病毒抗體陽性,其中5人沒有受過外傷,也無注射史,因此認為可通過飛沫傳播。
雖然埃博拉病毒目前僅在個別國家、地區間歇性流行,在時空上有一定的局限性。然而,在傳染病的歷史上,許多傳染病的流行開始時往往是個別散發,以後演變成局部地區流行,進而變成廣泛流行。副霍亂就是一個典型例子,在1905年在埃及發生第一例,1937至1960年在印度尼西亞的蘇拉威西島局部流行,而1960年後迅速波及五大洲。埃博拉病毒會不會像副霍亂那樣在不久的將來波及五大洲?現在誰也無法回答這個問題。
控制「埃博拉」的擴散,首先要密切注意世界埃博拉病毒疫情動態,加強國境檢疫,暫停進口猴子主要限制來自疫區的猴子,到目前為止還沒發現除靈長類動物以外的其他動物是埃博拉病毒的宿主。對有出血症狀的可疑病人,應隔離觀察。一旦確診應及時報告衛生部門,對病人進行最嚴格的隔離,即使用帶有空氣濾過裝置的隔離設備。醫護人員、實驗人員穿好隔離服,可能時需穿太空服進行檢驗操作,以防意外。對與病人密切接觸者,也應進行密切觀察。

『伍』 蚊子吸血,有什麼細菌感染,會得什麼病

夏季是蚊子最多的季節,就算我們做好了防護措施,也會不小心被蚊子叮到。這種小動物不僅吸人的血,還會傳染很多的疾病,這才是讓人類深惡痛絕的。那麼,蚊子叮咬會傳播什麼病呢?

蚊子叮咬會傳播瘧疾

瘧疾由按蚊傳播,是瘧原蟲傳播引起怕傳染病,夏季多見,常年可發病,國內多見於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可遍布全國,北方地區發病較少。臨床表現為:間歇性寒戰、高熱,出汗,脾腫大,貧血。臨床可分間日瘧疾、三日瘧疾、惡性瘧疾三型。其中惡性瘧疾可侵犯內臟,預後不良。

蚊子叮咬會傳播絲蟲病

主要通過按蚊叮咬而傳播,在我國僅有斑氏及巴來絲蟲病流行,長江以南地區流行。絲蟲寄生在淋巴組織、皮下組織或漿膜腔,引起淋巴管炎症及阻塞,形成象皮腫、腹水等。臨床還有絲蟲熱、肺部嗜酸粒細胞侵潤綜合征等。

按蚊:無脊椎動物,體多呈灰色,翅有黑白花斑,刺吸式口器。靜止時腹部翹起,與停落面成一角度。雌蟲吸取人、畜的血,傳播瘧疾和絲蟲病等。又稱瘧蚊。幼蟲多喜在有水草、陽光照射的天然清水中孳生;成蚊多分散躲在室外洞穴中,部分在居室、畜舍內越冬。

蚊子叮咬會傳播登革熱

登革熱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經伊蚊傳播的急性傳染病。登革熱以發熱、皮疹、肌肉和骨關節劇烈酸痛、淋巴結腫大、白細胞減少等為主要表現,病死率低;登革出血熱以發熱、皮疹、出血、休克等為主要特徵,病死率高。目前主要頒在我國南方沿海地區,以長江以南為多。

蚊子叮咬會傳播黃熱病

黃熱病是黃熱病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傳染病,經伊蚊傳播。主要流行於非洲和中南美洲,臨床特徵有發熱、劇烈頭痛黃疸、出血、蛋白尿。我國尚未發現本病。

伊蚊:伊蚊多是兇猛的刺叮吸血者,是一種蚊科庫蚊亞科伊蚊屬昆蟲,伊蚊屬蚊蟲通稱伊蚊。分布於全世界,是蚊科中最大一屬,近1000種,中國有100餘種。作為蚊科昆蟲,伊蚊非常招人厭。伊蚊會傳播很多疾病,對人類的健康帶來了危害,黃熱病與登革熱就主要通過伊蚊傳播。

蚊子叮咬會傳播基孔肯亞熱

埃及伊蚊和白紋伊蚊是本病的主要傳播媒介,主要通過感染病毒的伊蚊叮咬而傳播。初期症狀跟登革熱很像,但除了高燒有皮疹外,還有一個很顯著的特點就是關節疼痛,其對關節的傷害極大,幾個小時就能讓關節喪失功能。

蚊子叮咬會傳播傳染性乙型腦炎

主要在亞洲遠東和東南亞地區,我國華南、華北、東北地區可見,集中在7、8、9三個月發病。它由病毒引起,經蚊傳播,臨床上發病急,有高熱、意識障礙、驚厥、強直性痙攣和腦膜刺激征,重型患者病後往往有後遺症。

蚊子叮咬會傳播黑熱病

黑熱病是由白蛉叮咬而傳播的,為內臟利什曼原蟲引起的地方性傳染病。原蟲主要寄生在患者的血液、肝、脾、骨髓和淋巴結中。表現為不規則發熱,脾、肝及淋巴結腫大,貧血及營養不良等。

白蛉:白蛉是一種與蚊相似的吸血昆蟲,屬雙翅目、長角亞目、白蛉科,除叮人吸血外,其在中國傳播內臟利什曼病。此病的病原體為杜氏利什曼原蟲,而白蛉為傳播媒介。幼蟲水生,生活在沿岸的潮間帶、泥中或潮濕的有機碎屑中。

『陸』 聽說國外的蚊子能把人給咬死什麼情況啊這次准備夏天去熱帶國家,除了帶防蚊水以外還有其他預防措施不

其實國外的蚊子能咬死人,說白了基本上是因為得了瘧疾這類的傳染病引起的。並不是你所想像的那樣被蚊子咬死的。俗稱就是「打擺子」,主要的症狀有發冷、寒戰、發熱、出汗、頭、腰肌及全身疼痛。是由一種叫按蚊的蚊子叮咬人而傳播的寄生蟲病,病原體為瘧原蟲。瘧原蟲進入人體內首先在肝細胞內發育,破壞肝細胞,然後進入血液在紅細胞中發育,破壞紅細胞,多次發作引起病人肝、脾腫大和貧血,小孩會影響發育,孕婦會引起流產,惡性瘧如不及時治療會引起死亡。 在熱帶和亞熱帶國家與地區,瘧疾流行仍很嚴重。亞洲的高危地區有緬甸、馬來西亞、柬埔寨、寮國、越南、泰國、巴布亞 新幾內亞與菲律賓。局灶性發病區有印尼、孟加拉、印度東北部與索羅門群島。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區、中南美洲、印度次大陸、東南亞以及太平洋島國地區尤甚,全球每年發病人數約1.5億-2億,死亡人數約150萬-270萬。預防措施的話主要是以做好驅蚊滅蚊工作如使用蚊香、防蚊水、蚊帳等,以及穿長褲長衣來避免蚊蟲叮咬,另外你可以前往所在地的國際旅行衛生保健中心針對瘧疾以及其他傳染病的預防做一下咨詢和疫苗接種。

『柒』 請問,非洲熱帶地區有種蚊子咬後,會得種什麼病,會讓人長期免疫力下降的

瘧疾

『捌』 非洲蚊子叮咬有什麼危險

在非洲被蚊子咬會被傳染瘧疾!
被蚊子咬不見得馬上會引起瘧疾,但是瘧疾一定是蚊子叮咬引起的。主要原因是由於蚊子叮咬,蚊子體內的瘧原蟲傳染到人體內部引起的。如果治療不及時,高燒很可能會導致死亡。
如果有需求請上安徽網上供銷社旗下的供銷貿易上咨詢。

『玖』 被蚊子咬有病毐嗎

:蚊子是一類十分有害的吸血昆蟲。它的刺叮吸血固然會引起嚴重的騷擾,然而更為嚴重的是它能傳播多種疾病。人被蚊子叮咬而感染的疾病有瘧疾、淋巴絲蟲病、黃熱病、登革熱、流行性乙型腦炎等,統稱為蚊媒病。
瘧疾是由瘧原蟲寄生人體引起的疾病,蚊子的刺叮吸血將病人血中的瘧原蟲傳播給健康人使健康人染上瘧疾。瘧疾流行呈世界性分布,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流行最廣。全世界受瘧疾威脅的人口高達16億以上,而非洲每年死於瘧疾的兒童超過100萬。所以,蚊子傳播的瘧疾已成為世界公害。
蚊子還能傳播斑氏蟲疾、馬來絲蟲病和帝汶絲蟲病。蚊子叮咬絲蟲病人時,血液中的幼蟲進入蚊體並發育成具有感染能力的幼蟲,再叮咬人時,幼蟲侵入人體並在淋巴管和淋巴結處發育為成蟲。蚊子傳播的淋巴絲蟲廣泛流行於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全世界約有9千萬人感染淋甲,處由病。
目前已知蚊子傳播的蟲媒病毒病有60餘種,他們都是通過蚊子的刺叮吸血而傳播。

『拾』 八種由蚊子傳播的人類疾病

如果列一張威脅人類的致命動物排行榜,蚊子肯定會名列榜首,而且不同於老鼠、毒蛇,它們簡直是防不勝防。人被各類蚊子(如按蚊、伊蚊、庫蚊等)叮咬而感染的疾病有瘧疾、乙腦、黃熱病、西尼羅河熱等,這些疾病也被統稱為蚊媒病。近期在中南美洲密集出現並已在世界多地散見的可導致新生兒小頭症和其他神經系統病變的病例,就被認為是蚊子傳播的寨卡病毒所導致的。世界衛生組織已將其列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這是繼甲型H1N1流感、脊髓灰質炎及埃博拉疫情後,世衛組織發布的第四個「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1.瘧疾

瘧疾是一種由於按蚊(又稱瘧蚊)叮咬人體,令人感染瘧原蟲而引起的急性寄生蟲傳染病。在世界范圍內,每年高達3億~5億人感染,死亡人數在100萬~300萬之間,其中大部分為兒童。瘧疾與艾滋病、結核病一起被世衛組織列為三大危險疾病之一。雖然抗瘧葯拯救了數百萬人的生命,但是一些瘧疾現已發展出抗葯性,而且瘧疾疫苗歷經幾十年的研究,迄今仍無一種獲得正式批准,所以抗瘧之路依然艱辛而漫長。

2.黃熱病

黃熱病是第一個被發現的人類急性病毒性傳染病,也是第一個被證實是由蚊類(主要是伊蚊)媒介傳播的疾病。該病1648年在尤卡坦半島首次發現,被稱為美洲瘟疫。後來又在世界多地帶來毀滅性的疫情,如1793年的美國費城黃熱病大流行,造成全市1/5人口死亡。1907年,《國際衛生公約》將黃熱病列為繼天花、鼠疫、霍亂之後的國際檢疫傳染病,可見其危害之巨。不過,隨著南非病毒學家馬克斯·泰雷爾等人的努力,黃熱病肆虐的歷史終於結束了,他也因此而獲得1951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3.登革熱

伊蚊還是傳播登革熱的重要蚊種。該病於1779年在埃及開羅、印度尼西亞雅加達及美國費城發現,並根據症狀命名為關節熱和骨折熱,1869年定名為登革熱。登革熱由登革病毒引起,每年全球有4億人因蚊蟲叮咬而感染登革熱病毒,

約22000人不治身亡,東南亞地區的兒童深受其害。2015年,巴西、菲律賓和墨西哥批准了全球首個登革熱疫苗,效果還有待全面檢驗。

4.基孔肯亞熱

基孔肯亞熱與登革熱傳播媒介相同——主要是伊蚊,發病的症狀也類似。1952年首次在坦尚尼亞證實了該病的流行,1956年分離到病毒。自2004年以來,這種病毒的傳播范圍迅速擴大,在亞洲和非洲持續流行,並蔓延至印度洋群島和美洲加勒比海及周邊地區。

5.寨卡病

自2015年10月以來,巴西報告的新生兒小頭症疑似病例激增,在衛生部門確定一個死去的嬰兒身上存在寨卡病毒且該嬰兒天生就有小頭畸形和其他遺傳性疾病之後,認為寨卡病毒和小頭症之間存在關聯。寨卡病毒是一種蚊媒病毒,主要通過伊蚊傳播,於1947年首次在烏干達通過叢林黃熱病監測網路在恆河猴身上發現,隨後於1952年在烏干達和坦尚尼亞人群中確認。成人染上寨卡病毒一般危害不大,但該病毒會「穿透」胎盤屏障,干擾胎兒神經發育系統,導致胎兒流產、新生兒小頭畸形甚至死亡。

6.西尼羅河熱

西尼羅河病毒是1937年在烏干達西尼羅河地區首次被分離出來並因此而得名,此後陸續在非洲、歐洲、中東、西亞和中亞、大洋洲以及北美被發現。鳥類作為病毒的主要宿主,促使該病遠距離且迅速傳播,而蚊子叮咬是造成人類感染的主因。2012年的一項研究認為,蚊子不僅充當了從染病動物到人之間的媒介,它們本身就可以直接傳播病毒。幾種庫蚊已被證實是傳播西尼羅河病毒的罪魁禍首。

7.流行性乙型腦炎

流行性乙型腦炎又稱日本乙型腦炎,其病原體於1934年在日本發現,主要分布在東亞和東南亞地區。傳播流行性乙型腦炎的蚊種有庫蚊、伊蚊和按蚊中的某些種,而三帶喙庫蚊是主要傳播媒介。蚊子傳播病原體主要有兩種方式:生物性傳播和機械性傳播,乙腦病毒的傳播就屬於前者。病毒進入蚊子體內後,先在腸道內增殖,然後行至唾液腺,經叮咬後傳播給人或動物。

8.絲蟲病

庫蚊是傳播絲蟲病的主要媒介,此外還有幾種按蚊和伊蚊。絲蟲把蚊子作為中間宿主,幼蟲在蚊子體內發育,蚊子叮咬吸血時,成熟的感染期幼蟲即自其喙逸出,侵入最終宿主體內,再發育為成蟲。絲蟲會寄生在人的淋巴系統和肌肉組織里,由此引發四肢或其他部位腫大,因此絲蟲病又被稱為「象皮病」。

原文來自《網路知識》


註:所有文章均由中國數字科技館合作單位或個人授權發布,轉載請註明出處。

閱讀全文

與菲律賓蚊子咬的什麼病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65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1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2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3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99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0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09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1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33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37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59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64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73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8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14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0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4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30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2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