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97年亞洲金融危機是怎麼回事
亞洲金融危機指發生於1997年的一次世界性金融風波。1997年7月2日,亞洲金融風暴席捲泰國。不久,這場風暴波及馬來西亞、新加坡、日本和韓國、中國等地。
泰國、印尼、韓國等國的貨幣大幅貶值,同時造成亞洲大部分主要股市的大幅下跌;沖擊亞洲各國外貿企業,造成亞洲許多大型企業的倒閉,工人失業,社會經濟蕭條。打破了亞洲經濟急速發展的景象。亞洲一些經濟大國的經濟開始蕭條,一些國家的政局也開始混亂。
泰國,印尼和韓國是受此金融風暴波及最嚴重的國家。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和香港也被波及,中國大陸和台灣則幾乎不受影響。
(1)菲律賓怎麼走出亞洲金融危機擴展閱讀:
保持較高的經濟增長速度,是發展中國家的共同願望。當高速增長的條件變得不夠充足時,為了繼續保持速度,這些國家轉向靠借外債來維護經濟增長。但由於經濟發展的不順利,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亞洲有些國家已不具備還債能力。
趁美國股市動盪、日元匯率持續下跌之際,國際炒家對香港發動新一輪進攻。恆生指數跌至6600多點。香港特區政府予以回擊,金融管理局動用外匯基金進入股市和期貨市場,吸納國際炒家拋售的港幣,將匯市穩定在7.75港元兌換1美元的水平上。
② 97年亞洲金融風暴是怎麼形成的,
⒈喬治·索羅斯的個人及一個支持他的資本主義集團的因素;
⒉美國經濟利益和政策的影響;
⒊亞洲國家的經濟形態導致。
③ 97年亞洲金融危機是什麼情況
1997年7月2日,泰國宣布實行浮動匯率制,放棄固定匯率制,此舉如巨石投水,掀起千層波瀾,引發了一場席捲東南亞的金融風暴。
就在泰國宣布放棄固定匯率制的當天,泰銖與美元的匯率大幅度下跌,金融市場一片混亂。這股金融風波蔓延到與泰國經濟緊密相連的其他東南亞國家,緊接著印度尼西亞盾、菲律賓比索、馬來西亞林吉特紛紛大幅下跌。危機迅速波及到亞洲其他金融市場,造成一場亞洲金融危機。
這場亞洲金融危機有著復雜的全球經濟背景。但是,最直接原因是國際金融投機機構在亞洲金融市場上興風作浪,尤其是美籍猶太人索羅茲的量子基金會。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蒂爾在7月28日的一次國際會議上,憤怒地指責索羅茲等國際金融投機家是「外國野獸在蓄意破壞馬來西亞經濟」。
索羅茲揚名世界始於1992年,他對英鎊的狙擊最終使英鎊貶值、歐洲統一貨幣進程受阻,而索羅茲卻進賬10億美元。在這次東南亞各國的金融危機中,混水摸魚的他又在趁火打劫中贏得了20億美元。
10月下旬,金融風暴掀起第二波。國際炒家移師國際金融中心香港,矛頭直指香港聯系匯率制。10月17日,台灣當局突然棄守新台幣匯率,一天貶值3.46%,其股市也一瀉千里,對港幣和香港股市形成壓力;10月21日,美國摩根斯坦利銀行將該行在亞洲的投資由2%降為0,頓時掀起了沖擊港幣的風波。港股大幅下跌,甚至跌破9000點大關。
國際炒家在香港匯市和股市期指兩個方面雙管齊下,猛烈狙擊香港的聯系匯率制,企圖再次大撈一把。為扼制國際游資瘋狂的投機,香港金融管理局針鋒相對,果斷地採取臨時應急措施,給國際炒家給予迎頭痛擊。10月29日,香港特區政府重申不會改變現行匯率制度,市場信心由此恢復,恆生指數強勁飈升,重上萬點大關。這場驚心動魄的大會戰以香港的勝利而結束。
受東南亞金融風暴的影響,韓國金融形勢於11月開始出現嚴重惡化,形成亞洲金融危機的第三波。11月17日,政府金融改革法在國會未獲通過,金融市場動盪加劇,匯率創出1008∶1的歷史紀錄,股指下跌不止,此後人們瘋狂拋售韓元,搶購美元。21日,韓國政府不得不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求援,危機暫時得到控制。但到12月13日,韓元對美元的匯率進一步下跌,股指也跌至350.68的歷史新低點。金融危機對韓國的經濟領域產生了災難性的影響,一些著名的電子、汽車、鋼鐵企業集團都紛紛陷入困境。
韓元危機的深化使在韓國有大量投資的日本經濟深受沖擊,壞賬、呆賬大量增加。10月,京都協榮銀行破產;11月,三洋證券公司、北海道拓殖銀行和德陽城市銀行等金融機構相繼破產;11月24日,日本四大證券公司之一,具有百年歷史的山一證券公司宣布破產,成為日本歷史上最大的一宗破產案……
至此,東南亞金融風暴演變為亞洲金融危機。
進入1998年,印尼的金融風暴再起,人們將其稱為亞洲金融危機的第四波。印尼政府於1998年1月宣布預算方案中部分放鬆銀根,以挽救印尼經濟,此舉激怒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1MF)和美國。國際炒家乘機出擊印尼,使印尼盾再次一瀉千里。印尼出現政治經濟社會大動盪局面,甚至進而導致新元、馬幣、泰銖、菲比索紛紛暴跌。直到4月8日印尼和IMF就一份修改後的經濟改革方案達成協議,東南亞匯市才暫告平靜。
多年來一直陷於泡沫經濟困境的日本,由於與東南亞關系密切更是雪上加霜。新出現的大量呆賬、壞賬將不少日本銀行推至破產的邊緣,日元匯率從1997年6月底開始一路下滑,到1998年6月中旬,日元匯率再度大幅下跌,標志著亞洲金融危機進人第五波。國際金融形勢隨之更加捉摸不定,亞洲金融危機繼續深化。
亞洲金融危機的第六波始於1998年8月初,國際炒家對香港發動新一輪大規模沖擊。港府隨後突然出手,予以回擊。金管局動用外匯基金進入股市、期市,大量收購藍籌股和期票,吸納國際炒家拋售的巨額港幣,將匯市穩定在7.75港元兌換1美元的水平上,同時提高銀行隔夜拆息率,夾攻國際炒家。經過1個月的苦鬥,國際炒家們損失慘重,把香港作為「超級提款機」的美夢破滅,灰溜溜地撤出香港金融市場。
到8月份,俄羅斯金融市場出現波動,這是亞洲金融危機影響世界經濟的標志。8月17日,俄羅斯政府發表聲明,將擴大盧布兌美元匯率的浮動幅度,並且暫停國債券交易,同時推遲償還外債。此舉一出,俄股市和匯市急劇下跌。隨後,美歐股市和匯市出現全面劇烈波動,這場金融危機後來還擴散到拉美地區。
亞洲金融危機迅速蔓延亞洲、美洲等新興市場地區,其影響的范圍之廣、程度之深都是前所未有的,這引起國際社會的憂慮,促使各國經濟學家對全球經濟一體化過程的反思,並且開始尋求避免經濟危機的「多米諾效應」的方法。
中國政府在這場危機中頂住巨大壓力,維護人民幣的穩定,為亞洲經濟的穩定、幫助受金融危機沖擊的國家走出困境作出了重大的犧牲。
④ 亞洲金融危機是怎樣弄成的
泰國金融危機
1997 年2月初,國際投資機構掀起拋售泰銖風潮,引起泰銖匯率大幅度波動.於1997 年2 月開始向泰國銀行借入高達150 億美元的數月期限的遠期泰銖合約, 而後於現匯市場大規模拋售, 使泰銖匯率波動的壓力加大, 引起泰國金融市場動盪, 泰國央行為捍衛泰銖地位, 僅在1997 年2 月份就動用了20 億美元的外匯儲備, 才初步平息.3 月4 日,泰國中央銀行要求流動資金出現問題的9 家財務公司和1家住房貸款公司增加資本金82. 5 億銖(合3. 17 億美元) ,並要求銀行等金融機構將壞賬准備金的比率從100 %提高到115 % ~120 % ,此舉令金融系統的備付金增加500 億銖(合19. 4 億美元) .泰國央行此舉旨在加強金融體系穩定性並增強人們對金融市場信心, 然而不但未能起到應有的穩定作用, 反而使社會公眾對金融機構的信心下降,從而發生擠提,僅5 日,6 日兩天,投資者就從10 家出現問題的財務公司提走近150 億泰銖(約兌5. 77 億美元) .與此同時,投資者大量拋售銀行與財務公司的股票, 結果造成泰國股市連續下跌,匯市也出現下跌壓力.在泰國央行的大力干預下,泰國股市和匯市暫時穩定下來.進入5 月份,國際投資機構對泰銖的炒賣活動更趨猛烈.5 月7 日,貨幣投機者通過經營離岸業務的外國銀行,悄悄建立了即期和遠期外匯交易的頭寸.從5月8 日起,以從泰國本地銀行借入泰國銖,在即期和遠期市場大量賣泰銖的形式,在市場突然發難,沽空泰國銖,造成泰國銖即期匯價的急劇下跌,多次突破泰國中央銀行規定的匯率浮動限制,引起市場恐慌.本地銀行和企業及外國銀行紛紛入市,即期拋售泰銖搶購美元或敘作泰銖對美元的遠期保值交易,導致泰國金融市場進一步惡化, 泰銖一度兌美元貶至26. 94 :1 的水平.面對這次沖擊,泰國中央銀行加大對金融市場的干預力度,動用約50 億美元的外匯進行干預,並取得日本,新加坡,香港,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等國家和地區中央銀行不同形式的支持.同時,泰國中央銀行又將離岸拆借利率提高到1000 % ,令投機泰銖成本倒增,又禁止泰國銀行向外借出泰銖.在一系列措施干預下,泰銖匯率回穩,泰國中央銀行又暫時控制了局面.6 月中下旬,泰國前財長辭職,又引發金融界對泰銖可能貶值的揣測,引起泰銖匯率猛跌至1 美元兌28 泰銖左右.泰國股市也從年初的1200 點跌至461. 32 點,為8 年來的最低點,金融市場一片混亂.7 月2 日,泰國中央銀行突然宣布放棄已堅持14 年的泰銖釘住美元的匯率政策,實行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同時,央行還宣布將利率從10. 5 %提高到12. 5 %.泰銖當日聞聲下跌17 % ,創下新低.泰國金融危機就此爆發.泰銖貶值引發的金融危機沉重地打擊了泰國經濟發展,造成泰國物價不斷上漲,利率居高不下,企業 外債增加,流動資金緊張,經營困難,股市大跌,經濟衰退.
購買力平價理論與泰銖的崩潰
這一理論的要點是:人們之所以需要外國貨幣,是因為它在外國具有商品的購買力,因此,兩種貨幣的匯率,主要是由這兩國貨幣各自在本國的購買力之比,即購買力平價決定的。假定一組商品,在英國購買時需要1英鎊,在美國需要2美元,兩國的貨幣購買力之比為2:l,那麼這兩種貨幣的匯率就應該是1英鎊 = 2美元。
在滿足以上條件時,如果外匯交易的匯率明顯偏離購買力平價,則經匯率換算以後,一國 的相對價格水平就會與另一國 出現極大偏差,這就為商品套購提供了機會。例如,假定外匯市場上的匯率是1英鎊 = 1美元,偏離了上述的購買力平價,人們就會用英鎊從英國購買大量的商品,並出口到美國,並把獲取的美元在外匯市場上拋出,兌換成英鎊。結果,英鎊的匯率隨之上升,而美元的匯率相應下降,直到與購買力平價相一致。
讓我們回顧一下1997年早些時候發生在泰國外匯市場上的事:一個交易商可能從一家銀行借到6個月的100泰銖,然後該交易商將這100泰銖兌換成4美元(按1美元=26泰銖的匯率)。如果後來匯率下跌到1美元=50泰銖,6個月後交易商只需花費2美元就可以買回100泰銖,並把這些泰銖還回,留給交易商的是100%的利潤。
通過上面的例子我們看到,6個月的時間,100%的收益,按購買力平價理論解釋,只能是泰國物價飛漲、通貨膨脹嚴重;而如果我們把貨幣理解為一種特殊的商品的話,按照相對購買力平價理論的計算公式,相對購買力=基期的匯率*(B國的物價指數/A國的物價指數)。從公式可以看出,由於基期的匯率不變,決定相對購買力水平高低的因素就是兩國物價指數之比。相對購買力越低,兩國之比越小,即分母越大,即通貨膨脹指數相對高的國家相對於通貨膨脹指數低的國家貨幣貶值。
當然,購買力平價論受到的最致命的抨擊是其完全忽略了資本項目差額對匯率的影響。資本項目差額對匯率的影響作用正在日益增強。從發展趨勢來看,購買力平價理論作為一種傳統的匯率理論,其有效性將會不斷減弱。從泰國的實例來看,資本項下的大量逆差加速了泰銖的崩潰,政府不得不大量拋售美元來穩定本國貨幣。
(一)泰國金融危機內部原因分析
1,出口產品結構單一,經常項目赤字嚴重.泰國經濟高速增長主要是靠出口推動.據統計, 1991 ~ 1995 年, 泰國的出口平均年增長率為18.17 %.然而, 由於泰國出口產品結構單一, 主要是勞動密集型的電子產品和服裝, 隨著經濟的增長,工資成本顯著上升,1995 年泰國最低工資增長了23 % ,促使勞動力成本比鄰國高出2~3 倍,但勞動力的素質卻提高較慢,勞動生產率難以提高.工資成本上升,使產品出口競爭力下降,再加上國際市場需求減弱和其他國家與地區同類產品的競爭(例如其重工業產品受到來自韓國和前蘇聯國家的挑戰),便導致出口萎縮.1996 年,出口增長率大幅度下降為0.1 % , 進口卻有所擴大,導致貿易赤字劇增,經常項目赤字累計達到162 億美元,佔GDP的8.3% .
2, 舉借外債飢不擇食, 短期外債居高不下.進入90 年代,發展中國家爭奪外資的競爭愈演愈烈.泰國經常項目的巨額逆差及財政收支的巨額赤字, 使得泰國除了進一步放開外商投資范圍外,過分依賴於舉借外債來彌補資本缺口, 幾乎達到了飢不擇食的地步.這使其外債總額扶搖直上, 外債結構嚴重失衡.據統計,泰國外債由1992 年底的396億美元增加到1996 年底的930 億美元, 相當於GDP 的50% , 平均每一個泰國人負擔外債1560 美元.其中短期外債約占外債總額的45 %左右.為償付這種巨額債務, 泰國必須保持年15% 以上的出口增長率和不斷的外資流入.因此,一旦出口增長率明顯下降,就將出現債務危機,引發金融危機.
3, 資本項目過早開放.泰國政府於90年代初基本取消了對資本流動的管制,實現了本幣的全球可自由兌換,.1993 年3 月, 泰國政府批准在曼谷開設了期權金融中心, 並隨之放寬了外國銀行在泰國設立支行的限制, 允許外國資本在曼谷期權金融中心進行交易.1995 年, 泰國政府宣布泰國將在2000 年前完全實現資本自由輸出入.實際上, 泰國實行資本項目開放的條件遠未成熟, 為時尚早.一是泰銖與美元掛鉤的固定匯率制尚不是市場匯率,不能真實反映實際匯率水平, 起不到匯率調節經濟金融作用.二是泰銖存貸款利率水平居高不下,平均達15 % , 超過國際資本市場利率平均水平2倍, 使泰國股市,匯市極易遭受國際短期投機性資本套匯套利性沖擊.三是國家宏觀經濟調控能力薄弱, 長期存在財政預算赤字, 國際收支經常項目嚴重逆差,國家外匯儲備水平偏低,無法有效調節社會總供需平衡, 保持良好穩定的宏觀經濟環境.總之,泰國在不具備條件情況下,過早實行資本項目開放, 勢必導致對外匯輸出入無法控制, 引發國內金融動盪.1997 年1 - 6 月間,面對外國短期資本紛紛撤離的局面, 泰國政府除了令央行拋售外匯平抑外, 別無良策, 無法阻止短期資本外流.可以說, 泰國過早開放資本項目的政策是一大戰略性失誤.是促使泰國產生金融危機的催化劑.
4, 金融機構信貸投向不合理, 呆帳,壞帳迅猛滋生.90年代以來, 由於泰國經濟高速增長, 房地產價格直線上升, 同時帶動了股票市場進入繁榮時期, 房地產業和股市成為人們賺取高額利潤的主要投資場所.對此種不良現象, 泰國政府和金融管理部門卻未能及時進行管理和引導, 金融機構大規模向房地產和股市放貸, 其中包括借用大量外國資本向這兩個行業放貸.據統計, 到爆發金融危機以前,泰國各類金融機構對房地產市場的放貸占其放貸總額的50 %左右, 金融類股票已佔到泰國股票市場的1/ 3.大量資金投資於房地產, 勢必造成房地產業,虛假繁榮,房地產供給嚴重過剩,.結果,房地產泡沫破滅,房地產商無力償還貸款, 金融機構壞帳,呆帳激增.受房地產業不景氣影響, 股市也由繁榮走入蕭條.至1996 年底, 泰國近30%的國外貸款和80%的外國直接投資投放到房地產和證券市場上,空置住宅達85 萬套, 空置率20%,銀行呆帳為155 億美元, 1997 年6月增至300 多億美元.泰國股市set 指數則由1996 年初的1300 多點跌至1997年6月的500點, 跌幅達60 %以上.房地產和股市"泡沫"的破滅, 房地產泡沫破裂,各類金融機構壞帳,呆帳猛增的現實, 摧毀了人們對泰國金融體系穩定性與可靠性的信心, 致使擠兌風潮頻發,金融體系劇烈動盪.
5,政府部門監管不力,風險防範意識淡薄.泰國政府在經濟高增長過程中風險防範意識淡薄,金融監管缺位.首先,泰國政府對大量流入的外資缺乏有效監管,使外資比例失調.一是流入的短期資金過多;二是大量外資特別是短期外資投向了房地產業和證券業,據統計,截至1996年底,泰國私人部門的700億美元外債(含短期外債400 億美元) 中的大部分投向房地產和股市,大大助長了了房地產泡沫和股市泡沫.這種監管不力不僅造成泰國通貨膨脹加劇,而且使泰國經濟金融體系易遭受到投機資本的嚴重沖擊.其次,政府部門對企業的監管不力,尤其對房地產業和銀行業的金融監管不力,導致金融機構對房地產的過度信貸,各行各業為牟取暴利而紛紛加入房地產的開發浪潮.直到危機發生以後政府才匆忙開始著手改革銀行規章,增加財務透明度,改革企業破產法,關閉有問題的金融機構並限制企業投資房地產,但此時危機已然發生.再次,政府對經常項目赤字的風險未予以足夠重視. 1996年,泰國經常項目赤字已佔GDP 的8. 1 % ,比墨西哥1994年發生金融危機之前的7. 2 %還高,但泰國政府並未吸取國際經驗教訓,甚至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已對泰國的經常項目赤字發出過警告,但政府並未做出必要反應.總之,泰國政府面對投機資本的大量湧入,房地產業的泡沫持續膨脹和持續了8 年的經常項目赤字,似乎無動於衷,充分反映其風險意識淡薄,風險防範缺位,必將吞下苦果.
6,外匯儲備水平偏低.為了加快經濟發展速度, 泰國長期實維持偏低的外匯儲備水平, 儲備存量大約被控制在300 ~ 350 億美元左右, 只相當於泰國3 ~ 4 個月的進口用匯量.顯然, 這種外匯儲備水平只能滿足泰國一般性對外支付需要, 而無法應付特殊情況.由於國家外匯儲備水平偏低, 泰國中央銀行金融宏觀調控能力受到嚴重削弱.1997 年1 ~ 7 月, 在索羅斯等"國際金融大鱷"們的投機攻擊下,為了避免泰銖貶值,平抑泰國股市,匯市動盪,,擊退"大鱷" , 泰國央行對金融市場不斷進行干預, 累計向金融市場投放外匯約達200 億美元(僅5 月份就投放40 多億美元) , 但由於外匯儲備水平偏低,央行干預外匯市場能力有限,最終干預失敗, 泰銖大幅貶值,金融危機不可避免地爆發.
7, 匯率制度缺乏彈性.自1984年以來,泰國長期實行釘住美元的固定匯率制, 其匯率浮動被限制在0. 15 %~0. 16 %的區間內, 匯率制度缺乏彈性..這種釘住美元的固定匯率制是由歷史貢獻的,因為它給泰國經濟帶來了較長時間的繁榮.一是極大降低了匯率的不確定性,泰銖價值的相對穩定促進了對外貿易和國民經濟的大幅增長;二是固定匯率使低成本的國際資本長時間大量流入泰國,為泰國的工業化過程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三是外匯儲備得以不斷上升,截至1996 年底,泰國外匯儲備達371.2億美元,成為世界外匯儲備12 強之一.固定匯率制雖然給泰國經濟繁榮帶來了好處,但泰國政府忽視了其局限性,放鬆了金融監管,並且不能隨著經濟金融形勢的變化而對匯率予以調整,結果招致了國際金融投機商在1997年的6 - 7 月份對泰銖的猛烈攻擊,泰國銖一夜間貶值近20%,金融危機爆發.
盯住美元的固定匯率制有其先天的缺陷,如貨幣政策難以獨立,通貨膨脹或通貨緊縮的國際傳導等,而隨著經濟,金融形勢的變化,一些缺陷可能給國民經濟帶來極為嚴重的後果.
第一,盯住美元的 固定匯率制度使泰國中央銀行難以用匯率工具調整經濟.1993 年,當外國資本湧入,泰銖面臨升值壓力,泰國中央銀行採取中和干預政策,導致國內利率不斷提高,進一步刺激外資流入,從而使國內貨幣供應量增加,這又進一步刺激國內需求和對非重要部門的投資增加,中央銀行難以實施有效的貨幣政策,損害國內經濟.1997 年5 月,當國際金融投機商大肆拋售泰銖時,泰國中央銀行只能被動地採取動用外匯的方法進行干預,當外匯儲備趨於枯竭之日,便是危機爆發之時.
第二, 盯住美元的固定匯率制度刺激貨幣投機.自由進出的資本市場與相對穩定和高估的匯率水平交匯,便會極大刺激外匯投機商大肆從事套匯套利活動,沖擊本國經濟,金融體系.
第三,盯住美元的固定匯率制度使泰國經常項目赤字隨著美國經濟的復甦而加劇.90年代以來,隨著美國經濟的復甦,美元相對於日元持續升值,導致日本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增強.而泰國產品的出口競爭力下降,結果,出口進一步受阻,貿易赤字乃至經常項目赤字大幅上升,給外匯投機商製造了機會.
第四,盯住美元的固定匯率制度造成了泰國經濟,金融體系的嚴重泡沫.在固定匯率制度下,泰國經常項目出現高額逆差時,為了避免泰銖的貶值壓力,泰國政府須保持資本和金融項目的順差,因此不得不提高利率,泰國多年維持13%以上的市場利率.成為亞太地區市場中利率最高的國家,.高利率吸引了大量的國際資本流入, 而流入的資本中有相當部分為追逐高額回報又投向了房地產業,形成了嚴重的泡沫經濟;泡沫經濟的破滅使得投機資本又大量外流, 對泰國經濟,金融體系形成強烈沖擊.
第五,盯住美元的固定匯率制度使得泰銖明顯出現高估後便會成為國際"金融大鱷"獵取的目標.90年代中期,連續幾年的國際收支逆差已經迫使泰國政府拋出了大量外匯,泰銖明顯出現高估,"金融大鱷"們預測到泰銖將會貶值,便將其當成了獵物.著名的國際貨幣投機商索羅什(Soro s) 在精心策劃下, 於5月初開始向泰銖發動攻擊, 終於在7月份迫使泰株大幅度貶值, 引發了泰國貨幣危機和金融危機.
(二)泰國金融危機外部原因分析
1. 冷戰後全球戰略格局的調整.泰國以及一些東南亞國家乃至整個東亞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 是依靠外向型經濟走向繁榮的,而外向型經濟需要有穩定的市場支撐, 這個市場在冷戰時期就是美國和歐洲, 主要是美國.然而, 冷戰結束以後, 美國在泰國及整個東亞的戰略利益發生了變化, 不需要以較大的經濟利益為代價換取其它安全利益, 不需要以本國市場支持該地區經濟增長.因此, 新格局下,東亞地區必須減少對北美市場的依賴程度.但與此同時, 東亞地區許多經濟體規模相對較小, 市場需求有限,因此其經濟結構仍呈保持外向型特徵.這就要求該地區必需協調各經濟體之間的關系, 在保持單一經濟體外向發展的同時, 降低各經濟體之間在結構上的雷同程度, 擴大地區分工領域, 從而降低區域經濟的一致性和依賴性.遺憾的是,在東亞地區,這一問題並未解決好.再者,90年代初中期以來,泰國及東南亞地區一些國家漸次進入勞動密集型產業向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的升級時期,這一時期對資本的需求呈跳躍性增長,大量的資本需求超出泰國等國的國內籌資能力, 因而必須以優惠條件從國際金融市場籌資.然而, 由於產業轉移鏈條斷點的存在,也由於泰國(等國)高企的利率的刺激,過多的投機性的短期資本流入,而且大量流入房地產領域, 這就為泰國(等國)的金融危機打下了伏筆.
2,游資的投機性攻擊. 外國投機商套匯套利, 蓄意攻擊"泰銖"也是泰國發生金融危機的一個外部動因.90年代以來,隨著國際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 特別是金融互聯網路的推進, 金融領域的全球化已走在前面,使得大量以投機套利為業的國際游資日趨活躍.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估計, 目前活躍在全球金融市場上的游資在7. 2 萬億美元以上, 相當於全球國民生產總值的20 %;每天有1. 2 萬億美元以上的游資在全球外匯市場上尋求歸宿, 相當於實物交易的近百倍.國際游資投機性強, 流動性快, 有很強的隱蔽性和破壞性.這次領頭在泰國進行投機造勢,興風作浪的美國投機金融資本家喬治·索羅斯是"國際級炒家".他曾憑"翻手為雲, 覆手為雨"的"天才",在1992 年英鎊危機和1995 年墨西哥金融危機中至少獲利30 億美元,估計現有財富250 億美元,.1997 年初, 泰國經濟形勢惡化, 索羅斯認為投機已經成熟, 便於5 月份開始出手約60 億美元大肆攻擊泰銖,直至得手.
⑤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是怎麼發生的結果怎樣
起因:東南亞經濟以四小虎加四小龍而蓬勃發展,美國的對沖基金在索內羅斯的帶領下 ,對東南容亞開始做空,首先從做空泰銖開始,馬來西亞,印尼,新加坡,菲律賓,台灣,韓國,日本,還包括當時的香港 ,東亞跟東南亞經濟好的國家無一倖免。
結果:當時的索羅斯的對沖基金在圍攻港幣時,遭到了當時的中國政府的硬剛,最後索羅斯在香港損失慘重。
1998年8月,香港金融管理局動用外匯基金,在股票和期貨市場投入龐大資金,准備與之一決雌雄。28日是香港股市8月份恆生期貨指數的結算日,特區政府與炒家爆發了大決戰。
特區政府頂住了國際金融炒家空前的拋售壓力,毅然全數買進,獨立支撐托盤,最終挽救了股市,有力地捍衛了港元與美元掛鉤的聯系匯率制度,保障了香港經濟安全與穩定。
(5)菲律賓怎麼走出亞洲金融危機擴展閱讀:
世界影響
這次金融危機影響極其深遠,它暴露了一些亞洲國家經濟高速發展的背後的一些深層次問題。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不僅是壞事,也是好事,這為推動亞洲發展中國家深化改革,調整產業結構,健全宏觀管理提供了一個契機。
由於改革與調整的任務十分艱巨,這些國家的經濟全面復甦還需要一定的時間。但亞洲發展中國家經濟成長的基本因素仍然存在,經過克服內外困難,亞洲經濟形勢的好轉和進一步發展是大有希望的。
1997年夏,亞洲爆發了罕見的金融危機。在素有「金融強盜」之稱的美國金融投機商索羅斯等一幫國際炒家的持續猛攻之下,自泰國始,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東南亞國家的匯市和股市一路狂瀉,一蹶不振。在東南亞得手後,索羅斯決定移師香港。
香港慶祝回歸的喜慶氣氛尚未消散,亞洲金融風暴便已黑雲壓城。在請示中央政府後,特區政府果斷決策,入市干預。經過幾輪「肉搏戰」,國際炒家彈盡糧絕,落荒而逃。香港取得最終勝利,保住了幾十年的發展成果。
⑥ 97年亞洲金融危機到底是咋回事
1997年發生的亞洲金融危機對東南亞各國、日本、韓國等國家的經濟產生了嚴重影響。
1、危機首先在東南亞爆發並波及港台
短期資金大量進出:泰國於97年首季有19億美元的凈資金流入,第2季變成62億美元的凈資金外流;馬來西亞、泰國、韓國、印尼與菲律賓於96年共獲得478億美元的資金凈流入,97年卻變成300億美元的資金凈流出。
自1997年初起,東南亞地區特別是泰國的泰銖受國際投機者的攻擊,泰銖不斷走軟,最終不得不放棄固定匯率制,造成泰銖狂跌。接著菲律賓、馬來西亞和印尼3國的貨幣也狂跌。
東南亞國家貨幣貶值影響到它們的股市,大多數東盟國家的股票市值至10月底都下跌了20%以上。
1997年第三季度台灣和香港的金融市場也被攻擊。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迅速採取了有力的調控措施,成功地捍衛了港元聯系匯率制。但香港股市卻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從16800多點跌至9000點左右。
2、危機蔓延至東北亞
從10月底起韓元持續下跌,股市跌幅也超過40%。
在金融危機中,韓國的大企業紛紛遭殃,又連累了一大批為其生產配套設備的中小企業。企業的大量倒閉使韓國銀行呆帳和壞帳劇增,信譽大幅度下降,幾乎已不可能到國際市場上融資了,到期應償還的外債卻越來越多。
東南亞和韓國的金融風暴很快刮到了日本,使原本就不景氣的日本經濟愈益惡化。
3、危機深化並波及俄羅斯、巴西
1998年上半年,金融危機給東亞經濟造成的巨大殺傷力不斷顯現,大多數東亞國家的經濟跌入谷底。
盡管各國的貨幣都已大幅度貶值,但出口仍呈下降趨勢。
內外投資也呈持續減少的態勢:在國內,由於金融危機造成高利率和貨幣貶值,私人投資者極其謹慎;海外投資由於擔心金融危機造成東亞地區投資環境的惡化,進入的數量銳減,而大量本地資金卻因對本地區經濟前景捉摸不定而逃逸。
危機造成的另一個苦果是通貨膨脹:1998年6月,菲律賓的通貨膨脹率達 10.7%,泰國6月份通脹率亦為10.7%,1998年5月一個月,印尼的通脹率就達5.24% 。
由於出口不振、投資乏力和大量企業破產、倒閉,失業已成為不少東亞國家嚴重的經濟和社會問題。韓國1998年4月的失業率比一年前增加了一倍以上,1998年5月,菲律賓的失業率高達13.3%。
1998年8月,亞洲金融危機嚴重影響俄羅斯、俄股市、匯市猛瀉。之後不久,巴西金融市場持續動盪匯市和股市大瀉。俄羅斯和巴西的金融動盪表明亞洲金融危機已對世界金融市場產生破壞性影響。
⑦ 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原因是什麼
97年亞洲金融危機是發生於1997年的一次世界性金融風波,這場風暴波及馬來西亞、新加坡、日本和韓國、中國等地。泰國、印尼、韓國等國的貨幣大幅貶值,同時造成亞洲大部分主要股市的大幅下跌;沖擊亞洲各國外貿企業,造成亞洲許多大型企業的倒閉,工人失業,社會經濟蕭條。
打破了亞洲經濟急速發展的景象。亞洲一些經濟大國的經濟開始蕭條,一些國家的政局也開始混亂。泰國,印尼和韓國是受此金融風暴波及最嚴重的國家。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和香港也被波及,中國大陸和台灣則幾乎不受影響。
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的原因:
1、亞洲國家的經濟形態導致;
2、美國經濟利益和政策的影響;
3、喬治·索羅斯的個人及一些支持他的資本主義集團的因素;
亞洲國家的經濟形態導致:新馬泰日韓等國都為外向型經濟的國家,他們對世界市場的依附很大。亞洲經濟的動搖難免會出現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狀況。
以泰國為例,泰銖在國際市場上是否要買賣不由政府來主宰,而泰國本身並沒有足夠的外匯儲備量,面對金融家的炒作,該國經濟不堪一擊。而經濟決定政治,所以,泰國政局也就動盪了。
⑧ 亞洲金融危機爆發的原因
1、亞洲國家的經濟形態導致;
2、美國經濟利益和政策的影響;
3、喬治·索羅斯的個人及一些支持他的資本主義集團的因素;
亞洲國家的經濟形態導致:新馬泰日韓等國都為外向型經濟的國家,他們對世界市場的依附很大。亞洲經濟的動搖難免會出現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狀況。
以泰國為例,泰銖在國際市場上是否要買賣不由政府來主宰,而泰國本身並沒有足夠的外匯儲備量,面對金融家的炒作,該國經濟不堪一擊。而經濟決定政治,所以,泰國政局也就動盪了。
(8)菲律賓怎麼走出亞洲金融危機擴展閱讀:
亞洲金融危機的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
1997年7月2日,泰國宣布放棄固定匯率制,實行浮動匯率制,引發一場遍及東南亞的金融風暴。
當天,泰銖兌換美元的匯率下降了17%,外匯及其他金融市場一片混亂。在泰銖波動的影響下,菲律賓比索、印度尼西亞盾、馬來西亞林吉特相繼成為國際炒家的攻擊對象。
1997年8月,馬來西亞放棄保衛林吉特的努力。一向堅挺的新加坡元也受到沖擊。印尼雖是受「傳染」最晚的國家,但受到的沖擊最為嚴重。
1997年10月下旬,國際炒家移師國際金融中心香港,矛頭直指香港聯系匯率制。台灣當局突然棄守新台幣匯率,一天貶值3.46%,加大了對港幣和香港股市的壓力。
1997年10月23日,香港恆生指數大跌1211.47點;28日,下跌1621.80點,跌破9000點大關。面對國際金融炒家的猛烈進攻,香港特區政府重申不會改變現行匯率制度,恆生指數上揚,再上萬點大關。
1997年11月中旬,東亞的韓國也爆發金融風暴,17日,韓元對美元的匯率跌至創紀錄的1008:1。21日,韓國政府不得不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求援,暫時控制了危機。但到了12月13日,韓元對美元的匯率又降至1737.60:1。韓元危機也沖擊了在韓國有大量投資的日本金融業。
1997年下半年日本的一系列銀行和證券公司相繼破產。東南亞金融風暴演變為亞洲金融危機。
第二階段
1998年初,印尼金融風暴再起,面對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為印尼制定的對策未能取得預期效果。
1998年2月11日,印尼政府宣布將實行印尼盾與美元保持固定匯率的聯系匯率制,以穩定印尼盾。此舉遭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及美國、西歐的一致反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揚言將撤回對印尼的援助。印尼陷入政治經濟大危機。
1998年2月16日,印尼盾同美元比價跌破10 000:1。受其影響,東南亞匯市再起波瀾,新元、馬幣、泰銖、菲律賓比索等紛紛下跌。直到4月8日印尼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就一份新的經濟改革方案達成協議,東南亞匯市才暫告平靜。
1997年爆發的東南亞金融危機使得與之關系密切的日本經濟陷入困境。日元匯率從1997年6月底的115日元兌1美元跌至1998年4月初的133日元兌1美元;
5、6月間,日元匯率一路下跌,一度接近150日元兌1美元的關口。隨著日元的大幅貶值,國際金融形勢更加不明朗,亞洲金融危機繼續深化。
第三階段
趁美國股市動盪、日元匯率持續下跌之際,國際炒家對香港發動新一輪進攻。恆生指數跌至6600多點。香港特區政府予以回擊,金融管理局動用外匯基金進入股市和期貨市場,吸納國際炒家拋售的港幣,將匯市穩定在7.75港元兌換1美元的水平上。
一個月後,國際炒家損失慘重,無法再次實現把香港作為「超級提款機」的企圖。國際炒家在香港失利的同時,在俄羅斯更遭慘敗。俄羅斯中央銀行8月17日宣布年內將盧布兌換美元匯率的浮動幅度擴大到6.0~9.5:1,並推遲償還外債及暫停國債券交易。
1998年9月2日,盧布貶值70%。這都使俄羅斯股市、匯市急劇下跌,引發金融危機乃至經濟、政治危機。
俄羅斯政策的突變,使得在俄羅斯股市投下巨額資金的國際炒家大傷元氣,並帶動了美歐國家股市的匯市的全面劇烈波動。到1998年底,俄羅斯經濟仍沒有擺脫困境。1999年,金融危機結束。
⑨ 東南亞1997年爆發的金融危機產生的過程及原因
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以前,東南亞國家的經濟已經連續10年高速增長。伴隨著經濟的高速增長,這些國家的銀行信貸額以更快的速度增加,短期外債也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其中相當部分投向房地產。投資的增加導致資產價格膨脹(主要是泰國和馬來西亞)。此外,匯率制度缺乏彈性也使得大量外債沒有考慮匯率風險。這些都為危機的發生埋下了伏筆。
危機首先從泰國爆發。1997年3月至6月期間,泰國66家財務公司秘密從泰國銀行獲得大量流動性支持。此外,還出現了大量資本逃離泰國。泰國中央銀行將所有的外匯儲備用於維護釘住匯率制度,但仍然以失敗告終。
7月2日,泰國財政部和中央銀行宣布,泰幣實行浮動匯率制,泰銖價值由市場來決定,放棄了自1984年以來實行了14年的泰幣與美元掛鉤的一攬子匯率制。這標志著亞洲金融危機正式爆發。很快,危機開始從泰國向其它東南亞國家蔓延,從外匯市場向股票市場蔓延。
7月9日,馬來西亞股市指數下跌至18個月來最低點。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國中央銀行直接干預外匯市場,支持本國貨幣。
7月11日,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擴大本國貨幣的浮動范圍。
8月4日,泰國央行行長被迫辭職,新的央行行長猜瓦特上任。
8月13日,印尼財政部和印尼銀行聯合宣布,放棄釘住美元的匯率政策,實行自由浮動匯率制度,印尼盾大幅下跌55%。
隨著危機的發展,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為首的國際社會開始向危機國家提供了大量援助。但這些國家的金融市場仍在惡化,並波及香港和美國市場。危機國家在採取措施穩定金融市場和金融體系時,也開始進行經濟和金融改革。
8月11日,由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主持的援助泰國國際會議在東京舉行。經過協商,確定對泰國提供約為160億美元的資金援助,以穩定泰國的經濟和金融市場秩序。香港特區政府首次動用外匯基金,提供10億美元,參與泰國的貸款計劃。
9月1日,菲律賓股票市場繼續下跌,菲股綜合指數擊穿2000點防線,最後以1975.20點收盤,是四年來最低記錄。
9月4日,韓元對美元匯率跌到了韓國至1990年3月實行市場平均匯率以來的最低點,收盤價是906韓元兌換l美元。
10月7日,菲律賓比索跌至歷史新低點,全天平均交易價首次跌破1美元兌換35比索大關,達到1美元兌換35.573比索。
10月24日,泰國頒布支持金融部門重組的緊急法令。
10月28日,這是當年世界股市最黑暗的一天,美國、香港股市均跌破歷史記錄。香港恆生指數下跌1438點,以9059點收市,這是自1996年以來恆生指數首次跌破10000點。
10月31日,印度尼西亞宣布銀行處置一攬子計劃;關閉16家商業銀行,對其他銀行的存款實行有限擔保。
11月1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康德蘇宣布,國際社會將向印尼提供280億美元的緊急援助貸款,以幫助其穩定國內金融市場。
11月中旬,泰國政府更迭。
11月18日,韓國中央銀行宣布,央行通過回購協議向商業銀行和證券公司提供2萬億韓元,以緩和資金短缺情況。
12月23日,世界銀行批准向韓國提供30億美元的貸款,作為IMF財政援助的一部分,幫助韓國擺脫危機。
1998年,在經過最初的動盪後,一些國家的金融市場開始趨於穩定。多數危機國家的政府加大了改革經濟和金融系統的努力。但在印尼,經濟危機已經演化為社會和政治危機,最終導致蘇哈托的下台和政府更迭。馬來西亞實行了外匯管制,受到西方國家的批評和指責。
1月,韓國政府與國外債權人達成重新調整短期債務的協議。
1月26日,印度尼西亞銀行重組機構成立並宣布實行全面的擔保。
2月,印尼總統蘇哈托解除了印尼中央銀行行長吉萬多諾的職務,任命中央銀行董事薩比林為新行長。
3月31日,韓國政府決定向外資全面開放金融業。
5月4日,泰國中央銀行行長猜瓦特宣布辭職。
5月17日,印尼雅加達14日發生暴動後,所有銀行都停止營業。
5月21日,蘇哈托總統下台。
6月5日,國際貸款人和印度尼西亞公司就債務重組達成協議。
6月29日,韓國金融監督委員會宣布,關閉五家經營不善的銀行。
8月14日,泰國宣布全面的金融部門重組計劃,包括公共部門對銀行資本充足率的干預。
9月,馬來西亞開始實行外匯管制。
12月31日,由新橋資本公司牽頭的國際財團購買了韓一銀行51%的股權,成為韓國首家由外資控股的商業銀行。
1999年,伴隨著外部環境的改善,多數國家的經濟開始出現增長,但是經濟結構的調整和金融體系的改革仍然滯後。
2月9日,韓國銀行業1998年因金融危機而遭受的損失達到創紀錄的14.48萬億韓元。
3月13日,印尼政府宣布,關閉38家經營不善的私營銀行,並對另外七家銀行實行接管。
3月23日,韓國1998年經濟增長率為-5.8%,為近45年來最大幅度經濟衰退。
7月,東南亞開始擺脫金融危機的陰影。上半年各國國內生產總值增速為:新加坡1.2%、菲律賓1.2%、馬來西亞1.6%、泰國-3.5%、印尼-10.3%。
2000年~2002年,危機國家在經濟穩定的背景下繼續推進經濟結構調整。但是除韓國和馬來西亞,其他國家結構調整進展緩慢。銀行系統的不良資產率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但是這不包括已經剝離出去的不良資產。印尼不良資產處置緩慢,而泰國在2001年才開始從商業銀行中剝離不良資產。
2001年6月,泰國成立國有資產管理公司(TMAC)。
2002年3月,印尼將全國最大的零售銀行中亞銀行出售給美國一家投資公司。
2002年4月,韓國銀行業告別連續4年的虧損,實現凈利潤39.9億美元。
2002年5月,韓國宣布將提前向亞洲開發銀行和世界銀行等機構歸還38億美元貸款。
⑩ 簡述東南亞金融危機的整個過程
東南亞金融危機一般指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指發生於1997年的一次世界性金融風波。1997年7月2日,亞洲金融風暴席捲泰國。不久,這場風暴波及馬來西亞、新加坡、日本和韓國、中國等地。泰國、印尼、韓國等國的貨幣大幅貶值,同時造成亞洲大部分主要股市的大幅下跌;沖擊亞洲各國外貿企業,造成亞洲許多大型企業的倒閉,工人失業,社會經濟蕭條。打破了亞洲經濟急速發展的景象。亞洲一些經濟大國的經濟開始蕭條,一些國家的政局也開始混亂。泰國,印尼和韓國是受此金融風暴波及最嚴重的國家。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和中國香港地區也被波及,中國大陸地區和中國台灣地區則幾乎不受影響。
溫馨提示:以上信息僅供參考。
應答時間:2021-04-29,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