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菲律賓怎麼回國
到中國駐菲律賓大使館辦理【旅遊證】並說明情況。路上多注意,之前有過在大使館門口將人劫走的情況發生。
B. 菲律賓人來中國需要准備什麼護照等
一、菲律賓人辦來華簽證需要申請人親自或委託他人(家屬、本單位人員)、旅行社前往中國駐菲律賓使館領事部證件組辦理。
二、簽證費用具體如下:入境一次1400比索,入境二次2100比索,入境半年多次2800比索,入境半年以上多次4200比索
三、菲律賓人辦來華簽證所需材料如下:
1、護照:有效期為6個月以上、有空白簽證頁的護照原件及護照照片資料頁復印件1份。如申請人持有舊護照,請一並提供。如系申請人持有的第一本護照,或者舊護照因丟失等原因無法提供,請在簽證申請表的第3.7項中予以說明。
2、簽證申請表:《中華人民共和國簽證申請表》1份。
3、照片:小2寸(48mm×33mm)6個月內近照、正面、彩色、免冠護照照片2張,請將其中1張粘貼在申請表上。
4、首次赴華者。除基本申請材料外,還請根據個人情況提供以下材料:
(1)最近6個月銀行存款證明及銀行出具該證明的收費收據.
(2)納稅證明(BIR-stampedincometaxreturnform)。
(3)在職證明(寫明收入和工作年限)。
(4)商業登記證明(如申請人為個體經營者)。
(5)職業身份證(ProfessionalID)、學生證等(申請人可根據自身情況提供)。
(6)其他可以證明申請人經濟狀況、就業或學習的材料(申請人可根據自身情況提供)。
C. 菲律賓和中國是不是從唐代開始就有關聯,或者聯系了啊
是的,菲律賓在很早以前,是以呂宋、麻逸、蘇祿、胡洛等地的名稱聞名的。據唐史記載:公元三世紀左右,同中國友好往來。14世紀前後,菲律賓出現了由土著部落和馬來族移民構成的一些割據王國,其中最著名的是14世紀70年代興起的海上強國蘇祿王國。
早在唐朝時期中國人就與菲律賓各地有貿易往來,在菲律賓當地,考古發掘甚至發現有日期在3世紀的中國菲律賓瓷器。
D. 歷史上,中國和菲律賓有過什麼過節么
以前其實沒有,兩國歷來是友好鄰邦,明朝時統治菲律賓的蘇祿國國王甚至跟隨鄭和的船隊到北京去朝見永樂皇帝,國王在中國待了很長時間最後在中國去世, 現在山東德州還有蘇祿國國王墓。 菲律賓自宋朝以來就有華人移民,大部分時間都與當地人和平共處,曾經一起抗擊西班牙,美國和日本侵略者。
不過近期就不同了,70年代以後中國和菲律賓在南海諸島問題上相持不下,中國雖然一再忍讓,不斷把國界向北遷移。但是菲律賓人心不足,經常趁中國需要和平之際不斷非法佔領南海諸島。鄧小平還曾經和菲律賓總統有直接沖突 - 菲律賓總統說爭議島嶼離菲律賓更近,而鄧小平卻反擊說菲律賓離中國也很近。 導致不歡而散。 中國現今國力不足,鄧小平死後一心專著經濟發展。所以有許多島嶼都被菲律賓佔領了,最近菲律賓有攻佔了幾個中國島嶼,兩國關系比較緊張,還需要以後慢慢解決。
E. 明朝時菲律賓國王為什麼到中國來
蘇祿國(Saltanah Sulu) ,是古代以現菲律賓蘇祿群島為統治中心的、區域有時包括蘇祿群島、巴拉望島等和馬來西亞沙巴州東北部的一個信奉伊斯蘭教的酋長國,政治體制為政教合一的蘇丹制,掌握蘇祿國的國家主要權利的是三家王侯,分別為東王、西王和峒王,其中以東王權利最大。
明成祖朱棣取得靖難之役勝利後登基成為明朝第三位皇帝,為彰顯靖難之役勝利及慶祝身登大寶成為皇帝,朱棣下詔召開大朝會,廣邀各附屬國及外國前來朝見,在此期間,蘇祿國三王率眷屬及侍從340人,遠渡重洋訪問中國,受到明朝永樂皇帝盛情款待。
在回程途經德州時,東王巴都葛叭答剌病逝,永樂皇帝派禮部郎中帶祭文趕赴德州,以藩王之禮安葬東王,還賜謚「恭定」,並親撰碑文(蘇祿國東王墓)。東王病逝後,其長子回國繼任王位,王妃和另兩個兒子就留在德州守墓並定居,其後裔在清朝獲得中國國籍,取安、溫姓氏。
F. 菲律賓曾經屬於中國嗎
不是。菲律賓有幾部分組成,其中蘇祿群島原屬蘇祿國,從雍正朝起向清政府進貢,乾隆年間想納入中國版圖,被乾隆拒絕。隨後被西班牙統治者佔領,不再向清政府進貢。所以說菲律賓以前是中國領土是不準確的
G. 誰能告訴我菲律賓歷史上與中國的關系,謝謝。
2009年2月17日,菲律賓國會通過了領海基線法案。該法案將中國的黃岩島和南沙群島部分島礁劃為菲律賓領土。 據外交部網站消息,中國政府在此重申:黃岩島和南沙群島歷來都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中華人民共和國對這些島嶼及其附近海域擁有無可爭辯的主權。任何其他國家對黃岩島和南沙群島的島嶼提出領土主權要求,都是非法的,無效的。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馬朝旭2011年7月20日就菲律賓國會議員登上中國南沙島嶼表示強烈抗議。 2012年4月11日,菲律賓軍艦和巡邏艇在黃岩島海域襲擾中國漁船,12名軍人持槍搜查中國漁船並欲逮捕中國漁民,此猖狂舉動被趕赴黃岩島的兩艘中國海監船阻止,目前中方漁船和漁民安全。
中菲兩國在南沙部分島礁歸屬問題上存在分歧。雙方經過多輪磋商,同意通過雙邊友好協商尋求解決分歧的辦法。兩國間設有在南海地區探討合作的磋商機制,包括漁業合作、海洋環保和建立信任措施三個工作組。2001年4月,雙方在馬尼拉舉行第三次建立信任措施工作組會議,雙方承諾不讓雙邊分歧影響中菲關系發展的大局,同意不採取可能使事態復雜化和擴大化的行動,並將加強雙方在漁業、軍事、科研等領域的合作。2004年10月,中國海事局與菲律賓海岸警衛隊在馬尼拉首次舉行了中菲聯合搜救沙盤演習。經過雙方共同努力,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與菲律賓國家石油公司於2004年9月1日簽署了《在南中國海部分海域開展聯合海洋地震工作協議》。2005年3月,越南同意加入中菲合作,中越菲三國石油公司簽署《在南中國海協議區三方聯合海洋地震工作協議》。
H. 菲律賓為什麼沒有成為中華文化圈的國家
中華文化圈的國家,主要包括了中國、日本、韓國、半島北部,越南,泰國,新加坡等。菲律賓和中國同屬於亞洲,位於東南亞的菲律賓卻沒有加入位於東亞的中華文化圈,共同促進文化的繁榮發展,從各方面來看,共有地形限制、殖民因素兩大重要原因,接下來讓我們一起探索其中的奧秘。
除此之外,在中南半島上的古代文明(除越南北部外),以及蘇門答臘與爪哇島上的古文明,大都經歷了來自印度教和佛教的兩輪影響,以至於殖民者帶來的文化反而占據上風,成為東南亞主要的基督教國家。所以基督教的風頭已碾壓中華文化。
I. 菲律賓歷史上屬於中國嗎
菲律賓和中國在歷史上存在過一定的隸屬關系。 菲律賓在漫長歷史時期內,其境內7000多個島嶼上雖有人居住,但並未形成國家形態,而最早到達菲律賓群島的國家力量,是中國三國時期的東吳。226年(吳孫權黃武五年),東吳官員宣化從事朱應、中郎康泰浮海巡撫東南亞,前後歷時數十年,抵達過越南、柬埔寨和南洋群島等地,也曾到過今天菲律賓境內的臣延、耽蘭和杜薄。由於康泰回國後著有《吳時外國記》(俗稱「扶南傳」,扶南即柬埔寨),但這本書早已亡佚,裴松之注《三國志》時有所引述,《晉書》中也有提及。此次「出訪」的目標是扶南,菲律賓各地僅是順風路過,因此中國此時對菲律賓,也只能說是「到此一游」,去過而已。 隋唐時期,中國航海業空前發展,南方大港泉州十分繁榮,海船和航海設備也大為進步,中菲之間已出現了較為固定的海上貿易航線。由於風浪、潮流的關系,這條航線是從泉州出發,先繞過海南島,沿越南海岸線抵達越南南部的占城,然後繼續沿海岸線南下,在馬來半島一帶橫渡南海,抵達加里曼丹島的渤泥(汶萊),再從汶萊北上,抵達今天菲律賓的蘇祿群島和棉蘭老島一帶。 唐代「海上絲綢之路」十分繁榮,但菲律賓群島卻只是這條海商黃金航線的一個並不起眼分支,因為菲律賓列島人煙稀少、經濟落後,市場容量有限,中國的大宗輸出產品(絲綢、瓷器、茶葉)在當地利潤較薄,而當地出產的水果、香料、海產品等在其它南洋地方也能買到。這條航線最重要的意義,是開辟了一條中國福建沿海居民遷徙菲律賓的通道,此後幾百年間,呂宋等地逐漸聚集起不少華人,他們經商、務農,甚至成為海盜,在當地居住下來。 縱觀唐朝、宋朝、元朝三代,中國官方對菲律賓群島似乎沒有什麼興趣,一直到明朝初年這種局面才開始改變。1405年(明成祖永樂三年),鄭和第一次下西洋,在前往渤泥途中停靠呂宋,在當地見到許多福建僑商,並應僑商請求,任命福建晉江籍華僑商人許柴佬為呂宋總督,成為呂宋島的最高行政長官,一直持續到1424年。 這17年是菲律賓和中國關系最直接、最密切的時期,因為此時呂宋最高行政長官是中國人,最高行政機構法理上直屬中國明朝中央政府。但實際情況卻不是如此:鄭和許下的不過是「紙上富貴」,既沒有給兵,也沒有派員,而許「總督」所能依靠的,不過是聽命於己的一些商人、同鄉和伙計,所能控制的不過是商埠周圍一小塊地盤,廣大島嶼上絕大多數土地、人口他們既不能統治、管理,也無法徵收賦稅,甚至彼此間都未必知道對方的存在。 在此前後,呂宋以南,出現了菲律賓歷史上第一個國家——蘇祿蘇丹國(在西班牙入侵菲律賓前,該國是當地社會經濟比較發達的國家之一)。1409年鄭和三下西洋時路過蘇祿,在和樂與蘇祿第二代東王巴哈剌會晤,並贈對方豐厚禮物。叭哈剌十分仰慕中國的富庶繁榮,與同信奉伊斯蘭教的鄭和也一見如故,請求同船到中國「朝覲觀光」,但鄭和當時領命出訪印度、錫蘭(斯里蘭卡),歸期未卜,因此婉拒。叭哈剌在鄭和走後向西王、峒王描述中國「盛況」,二王嘖嘖稱贊,三王決定共同設法前去中國。 1417年,東王巴都葛叭哈剌、西王麻哈剌叱葛剌麻丁、峒王妻叭都葛巴剌卜及隨員、家屬等共340多人航海來到中國,當時明成祖正在北京為遷都做准備,蘇祿三王抵達南京後又換船沿運河北上,於八月初一抵達北京朝覲天子,逗留27天,受到明成祖接見、賜封和隆重接待,進貢「金鏤表文」和「珍珠、寶石、玳瑁諸物」,明成祖「賜印誥、襲衣、冠帶及鞍馬、儀仗器物,其從者亦賜冠帶有差」,臨行時再獲接見,三王各獲得「金鑲玉帶一條,黃金100兩,白金2000兩,羅錦文綺200匹,絹300匹,鈔1萬錠,錢3000貫,金綉蟒衣、麒麟衣各一襲」。終明朝一世,外國國王親自來訪的寥寥無幾,三王一齊來訪的僅蘇祿一例,因此所受的禮遇也是最鄭重的,和南洋號稱「最恭順」的滿剌加相同。 由於南北往返,舟車勞頓,加上寒流突襲,習慣熱帶氣候的叭哈剌沿運河南下至山東德州,因病醫治無效,於九月十三日與世長辭,遺命留葬中國。明成祖聞訊後派禮部郎中陳士啟前往祭奠,以國王禮節將扒哈剌葬於德州,並賜謚號「恭定」。安葬扒哈剌後,西王、峒王一行辭別歸國,而東王一家除長子都馬含回國嗣位外,其餘家屬包括王妃葛本寧、叭都葛蘇性,次子安都祿、三子溫哈剌等10人留德州守墓。 1424年明成祖去世,明朝對外政策發生劇變,耗資巨大的「下西洋」因內部激烈爭議暫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