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花蛤吃了有什麼營養拜託了各位 謝謝
花蛤 花蛤通常又稱雜色蛤,是貝殼類海產品,隸屬簾蛤科,學名菲律賓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南方俗稱花蛤(huage),遼寧稱蜆子(xianzi),山東稱蛤蜊(gala),日文名:アサリ[あさり] Asari,英文名:short necked clam。花蛤廣泛分布在我國南北海區,它生長迅速,養殖周期短,適應性強(廣溫、廣鹽、廣分布),離水存活時間長,是一種適合於人工高密度養殖的優良貝類,是我國四大養殖貝類之一。 花蛤的形態特徵 貝殼小而薄,呈長卵圓形。殼頂稍突出,於背緣靠前方微向前彎曲。放射肋細密,位於前、後部的較粗大,與同心生長輪脈交織成布紋狀。貝殼表面的顏色、花紋變化極大,有棕色、深褐色、密集褐色或赤褐色組成的斑點或花紋。貝殼內面淡灰色或肉紅色,從殼頂到腹面有2~3條淺色的色帶。 花蛤的生活習性 (一)棲息環境 蛤仔大多棲息在風浪較小的內灣、且有適量淡水注人的中、低潮區,但鹽度較高的沿海島嶼和數米深的潮下帶,也偶有發現;棲息底質,以含砂量為70%~80%的砂泥灘數量最多。在含砂量很少的泥灘和含泥量極少的砂地或礫石地帶,雖也有發現,但數量甚少。 (二)生活方式 蛤仔是以發達的斧足,挖掘砂泥營穴居生活的。漲潮時,升至灘面,伸出水管進行呼吸、攝食和排泄等活動;干潮後或遇到外界刺激時,則雙殼緊閉,或依靠足的伸縮活動,退回穴底,在灘面上留下兩個靠得很近的由出、入水管形成的孔。 蛤仔的穴居深度,隨其個體大小、底質組成和季節的變化而有所不同。個體小的、底質較軟的或水溫較高的季節,穴居較淺;而個體大的、底質較硬的或在寒冷的冬季,則潛入較深。但總的說來,穴居深度一般多在3~15厘米左右。 (三)對水質的要求 1.水溫:蛤仔屬於廣溫性的貝類。在自然海區中,水溫在0~36℃范圍內,均能適應。當水溫為5~35℃時,生長正常,而其中以18~30℃生長最快。蛤仔的適溫上限為43℃,當水溫升至44℃時,死亡率達50%;當水溫升至45℃時,則全部死亡;而當水溫下降到0℃時,鰓纖毛停止運動,攝食停止;當水溫下降到零下2~3℃時,經3周,死亡率達10%。 2.鹽度:蛤仔對海水比重的變化,也有較強的適應能力。比重為1.004~1.027時,生活正常,而其中以比重為1.015~1.020時生長最好。在河口附近而又沒有防洪堤的內灣養殖區,常伴隨著山洪暴發而發生蛤仔大量死亡的現象,這不僅是因為海水比重的急劇下降,而且更主要的是洪水帶來了大量的泥砂,使海水長時間處於混濁狀態,影響了蛤仔的呼吸和攝食的緣故。 3.溶解氧:蛤仔在溶解氧為1毫克/升的海水裡,就能正常生活。因此,正常海水的溶解氧含量,都能滿足蛤仔的生活需要。但若海水被嚴重污染,溶解氧含量連續處於0.5毫克/升以下達10天左右,就會導致蛤仔死亡。 4.耐乾旱能力:生活於潮間帶的蛤仔,耐乾旱能力較強,耐干出時間與蛤仔個體的大小、氣溫高低以及是否通風等有關(表19-2)。 表19-2蛤仔的耐干出時間(小時) 體長\干出時間\氣溫 20℃ 27.0~31.5℃ 25.8~28.5℃ 0.5cm 35h 24h -- 1.0cm 48h 24h -- 2.0cm 72h -- 36h 花蛤的營養成份 每100克含可食用部分46克 熱量(千卡) 45 VE維生素E(毫克) 0.51 蛋白質(克) 7.7 膽固醇(毫克) 63 脂肪(克) 0.6 鉀(毫克) 235 碳水化合物(克) 2.2 鈉(毫克) 309 膳食纖維(克) 0 CA鈣(毫克) 59 維生素A(微克) 23 MG鎂(毫克) 82 胡羅卜素(微克) 2.3 FE鐵(毫克) 6.1 視黃醇當量(微克) 87.2 MA錳(毫克) 0.39 B1硫胺素(毫克) 0 ZN鋅(毫克) 1.19 B2核黃素(毫克) 0.13 CU銅(毫克) 0.2 B5煙酸(毫克) 1.9 P磷(毫克) 126 VC維生素C(毫克) 0 SE硒(微克) 77.1
2. 菲律賓蛤仔的生活習性
蛤仔是以發達的斧足,挖掘砂泥營穴居生活的。漲潮時,升至灘面,伸出水管進行呼吸、攝食和排泄等活動;干潮後或遇到外界刺激時,則雙殼緊閉,或依靠足的伸縮活動,退回穴底,在灘面上留下兩個靠得很近的由出、入水管形成的孔。
蛤仔的穴居深度,隨其個體大小、底質組成和季節的變化而有所不同。個體小的、底質較軟的或水溫較高的季節,穴居較淺;而個體大的、底質較硬的或在寒冷的冬季,則潛入較深。但總的說來,穴居深度一般多在3~15厘米左右。 1.水溫:蛤仔屬於廣溫性的貝類。在自然海區中,水溫在0~36℃范圍內,均能適應。當水溫為5~35℃時,生長正常,而其中以18~30℃生長最快。蛤仔的適溫上限為43℃,當水溫升至44℃時,死亡率達50%;當水溫升至45℃時,則全部死亡;而當水溫下降到0℃時,鰓纖毛停止運動,攝食停止;當水溫下降到零下2~3℃時,經3周,死亡率達10%。
2.鹽度:蛤仔對海水比重的變化,也有較強的適應能力。比重為1.004~1.027時,生活正常,而其中以比重為1.015~1.020時生長最好。在河口附近而又沒有防洪堤的內灣養殖區,常伴隨著山洪暴發而發生蛤仔大量死亡的現象,這不僅是因為海水比重的急劇下降,而且更主要的是洪水帶來了大量的泥砂,使海水長時間處於混濁狀態,影響了蛤仔的呼吸和攝食的緣故。
3.溶解氧:蛤仔在溶解氧為1毫克/升的海水裡,就能正常生活。因此,正常海水的溶解氧含量,都能滿足蛤仔的生活需要。但若海水被嚴重污染,溶解氧含量連續處於0.5毫克/升以下達10天左右,就會導致蛤仔死亡。
4.耐乾旱能力:生活於潮間帶的蛤仔,耐乾旱能力較強,耐干出時間與蛤仔個體的大小、氣溫高低以及是否通風等有關。
3. 蛤仔的介紹
蛤仔,動物界,屬簾蛤科,具有葯物價值。生活於近河口沿岸和潮間帶淺泥沙灘。蛤仔雙殼綱(Bivalvia)真瓣鰓目(Eulamellibranchia)簾蛤科(Veneridae)蛤仔屬(Ruditapes)的統稱。中國近海發現有菲律賓蛤仔(R.philippinarum)和雜色蛤仔(R.varieegata)2種。其生態習性相似,僅外部形態特徵和分布區稍有差異。
4. 紅島蛤蜊是什麼科什麼屬什麼種的
現在的紅島蛤蜊種苗多是從福建莆田下尾購入,為菲律賓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屬瓣鰓綱 、真瓣鰓目、 簾蛤科。地方名:砂蛤、雜色蛤、蛤仔、蜆子(遼寧)、砂蜆子、蛤蜊(山東)、花蛤(南方)。
5. 蛤仔是什麼。
蛤仔
雙殼綱(Bivalvia) 真瓣鰓目(Eulamellibranchia)簾蛤科(Veneridae)蛤仔屬(Ruditapes)的統稱。中國近海發現有菲律賓蛤仔(R.philippinarum)(見圖)和雜色蛤仔(R.varieegata)2種。其生態習性相似,僅外部形態特徵和分布區稍有差異。
分布和特徵 菲律賓蛤仔又名花蛤、蛤蜊、沙蜆子等,是廣溫、廣鹽性海產經濟貝類。中國沿海北自遼東半島鴨綠江口,南至雷州半島都有分布,遼寧、山東較多。天然產量很大,是水產捕撈和增養殖的重要種類。此外也分布於蘇聯、日本、朝鮮、菲律賓、巴基斯坦、印度、斯里蘭卡、印度尼西亞沿海。引種後又分布於美國夏威夷及北美沿岸。貝殼亞圓形,堅厚,較寬。殼表有花紋或斑點色彩。殼形、斑點色彩因棲息的地區、水深、底質不同而變異較大。放射肋90~100條,與生長紋交叉形成布目狀格。進出水管基部癒合,頂端小部分分離,進水管口緣觸手不分枝。精子頭部呈彎錐形。
雜色蛤子的外形及色彩與菲律賓蛤仔相似。寬度稍小,放射肋50~70條,閉殼肌痕清楚。進出水管從基部起完全分離,進水管口緣觸手不分枝。其分布地區大體與菲律賓蛤仔的分布一致。在中國沿海分布於福建省平潭以南至海南島、北部灣沿岸。
生物學特性 蛤仔多棲於有適量淡水注入的內灣。分布范圍從潮間帶到水深10餘米的泥沙海底。潛入海底泥沙中生活,棲息深度因個體大小和水溫高低而異。個體小、水溫高時棲息較淺;個體大、水溫低時則較深,一般不超過其體長的2倍,可密集成數層生活在一起,以水管伸出灘面濾食。棲息區海水比重在1.016~1.027之間。短時間內低鹽度對其生長無影響。 適應水溫為0~36℃,致死溫度為37℃以上和-2℃以下。最適水溫為18~30℃。棲息底質含沙率一般為70~80%。在含泥率為2~50%的海灘均能生活,含泥率在90%以上時也有發現,但死亡率較高。食物主要為浮游及底棲硅藻類。被動濾食。
在餌料豐富、環境適宜的海區較其他海區生長迅速。一般1齡貝體長在2厘米左右,2齡貝長3厘米多,3齡貝長4厘米以上。雌雄異體,1齡性成熟。雌貝每次可產卵數百萬粒。成熟卵呈圓形,沉性,直徑約65微米。產卵水溫23~26℃。產卵次數1~2次。精卵成熟後分批排放,在水中受精。第 1、2次排卵量較大。受精卵孵化後經2~3周浮游期生長至200微米以上便沉入水底,分泌足絲附著於固體物上,隨著殼長增長,潛入泥沙中生活。
增殖和養殖 蛤仔的養殖方法簡單。在底質適宜的中、低潮區,直接將種苗均勻撒播於灘面即可;在底質較硬或亂石較多的灘面,可先行清理,耙松灘面,以利苗種潛入,也可圍泥作堰或四周圍網。播放密度與養殖海區的條件、苗種規格有關。500個/千克的苗種每100平方米可播放75~125千克。養殖1年產量可增加3~4倍。養殖期間的管理工作主要是修堰、預防自然災害、清除敵害生物(如海星、螺類、蟹類、蛇鰻、鳥類)等。
增殖的方法,就是劃定適於蛤仔生長並能自然附苗的灘區,封灘育貝。初期在種苗稀少的地方先行移播苗種,在自然貝苗分布不勻的灘面可移密補稀,促進生長,達到商品規格(體長3厘米以上)後進行輪捕、銷售,以有利於貝苗的再附著。增養殖用苗種多采捕自然苗,但其產量不穩定。中國已採取土池人工育苗的方法,即在潮間帶高、中潮區建造育苗池,水深保持在2米左右,大潮不能沒及,設有進、出水大閘和排納上層池水的濾水閘。成貝經流水刺激後即在池中排放,自受精經各期發育直至變態都在池中附著生活。池水中施肥繁殖硅藻等餌料生物,並投以可作為蛤仔餌料的單細胞藻類輔之。變態後棲於池底灘塗層間生活; 待長至1毫米左右時即可用竹篩將貝苗洗出,移至育苗海區暫養。生長至數毫米時,可開始作為貝苗使用。此法能提供大量苗種。
蛤仔肉嫩味鮮。鮮蛤亦可作為養殖對蝦的餌料。在內灣潮間帶灘塗污染嚴重的海區,蛤仔常大量死亡。食用受污染的蛤仔後可引起腸胃疾病。
6. 花甲又叫什麼名字
花甲就是花蛤[gé],說到花甲,不少生活在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的人應當頗為熟悉,它作為一種容易獲得卻又格外鮮美的食材,在人們的日常飲食當中可謂是重要的菜餚。花甲一詞在粵語裡面與花蛤同音。那麼它究竟是一種什麼生物呢?
事實上,花甲是蛤蜊([gé lí])中的一個品種,因此花甲是蛤蜊,又可以稱作蛤蜊,但是蛤蜊不等同於花甲。蛤蜊的種類是很多的,常見的有八種,即白蛤、青蛤、老頭蛤、花蛤、文蛤、西施舌、油蛤和血蛤,它們各自的味道和外殼都不相同,其中花蛤最為鮮美,被稱作「天下第一鮮」。
花甲的學名被稱為菲律賓簾蛤,還有雜色蛤和菲律賓蛤仔等別名,屬於簾蛤目簾蛤科綴錦蛤亞科花簾蛤屬菲律賓簾蛤種,殼長2.5-5.7厘米,有多種花紋和顏色,並且兩面殼不等,但是左右相似,有明顯內嵌韌帶。
7. 花蛤到底是一種什麼生物
花蛤即雜色蛤,隸屬簾蛤科,中文名菲律賓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南方俗稱花蛤(huage),遼寧稱蜆子(xianzi),山東稱蛤蜊(gala),日文名:アサリ[あさり]Asari,英文名:short necked clam。 [地方名]花蛤、沙期子。 [形態特徵]口殼小而薄,呈長卵圓形。殼頂稍突出,於背緣靠前方微向前彎曲。放射肋細密,位於前、後部的較粗大,與同心生長輪脈交織成布紋狀。貝殼表面的顏色、花紋變化極大,有棕色、深褐色、密集褐色或赤褐色組成的斑點或花紋。貝殼內面淡灰色或向紅色,從殼頂到腹面有2~3條淺色的色帶。 [產地、產季]我國沿海均有分布,山東青島和福建及廣東沿海產量較多,旺季在春末夏初。 [經濟價值]肉味鮮美,除鮮食外,可制罐頭、蛤干,殼可入葯。近年來大量出口日本活蛤和凍鮮蛤肉,售價很高。 出口輸往國別:日本。出口口岸:山東。 --------------------------------------------- 菲律賓蛤仔(簾蛤科)Ruditapes philippinarum [地方名]蛤仔、既子、砂規子、蛤例、花蛤。 [形態特徵]貝殼呈卵圓形。殼質堅厚,膨脹。殼頂稍突出,稍向前方彎曲。小月面寬,橢圓形或略呈梭形,盾面梭形。韌帶長,突出。貝殼前端邊緣橢圓,後端邊緣略呈截形。貝殼表麵灰黃色或深褐色,有的具帶狀花紋或褐色斑點,花紋長,不規則。殼面有細密的放射肋,頂端極細弱,至腹面逐漸加粗,與同心生長紋交錯形成布紋狀。殼內麵灰黃色,略帶紫色。鉸合部細長,每殼有主齒3枚,左殼前2校與右殼後2枚頂端分叉。 [產地、產季]我國南北沿海均有分布,其中遼寧、山東產量較大,沿海漁民常年可采捕。 [經濟價值]肉可鮮食,亦可加工成蛤干,五香蛤仔,是價廉味美的大眾化食品。活蛤也是出口創匯的水產品。 花蛤廣泛分布在我國南北海區,它生長迅速,養殖周期短,適應性強(廣溫、廣鹽、廣分布),離水存活時間長,是一種適合於人工高密度養殖的優良貝類,是我國四大養殖貝類之一。莆田下尾盛產花蛤苗。花蛤養殖利潤驚人!
滿意請採納
8. 這些貝類你認識嗎
1.蛤
1.1花蛤(ge)
花蛤屬於簾蛤目、簾蛤科、蛤仔屬、下菲律賓蛤仔、小眼花簾蛤(雜色蛤仔)(雙名法帶你裝逼帶你飛。)
花蛤有著一個帶著漂亮花紋的橢扇型外殼,每個蛤花紋都不一樣。
在菜市場挑選花蛤的時候要注意喲,一不小心就被他噴了水呢。
花蛤適合炒、蒸、煮;
清炒辣炒都好吃,看個人口味;
辣炒花蛤
做成湯也很鮮美吖~~
2.蟶
接下來我們說說蟶吧~~
2.1蟶子(chēng zǐ)
蟶子屬於簾蛤目、毛蟶科、縊蟶屬、螠蟶。它是最常見的一種蟶。
蟶子的殼表面粗糙且質地較厚,生長線顯著,外殼大多數是土黃色。
蟶子是長方形殼,它有特徵就是一頭有兩個肉腳(它的出水管和入水管),這兩根管子是有大作用的。
蟶子遇到危險或極端不良的環境時,還會自斷其出、入水管而迅速將身體全部躲入砂泥中。
2.2竹蟶
竹蟶屬於簾蛤目、竹蟶科、竹蟶屬、竹蟶。
竹蟶分兩種:一種叫長竹蟶,另一種叫大竹蟶。
是不是覺得長竹蟶和大竹蟶長得很像,其實很好辨認啦~顧名思義,大竹蟶大,而長竹蟶長啊(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啊~~)
辣么....蟶子和竹蟶的區別咧?
蟶子顏色是土黃色,扁長方形,外殼粗糙,厚重;
竹蟶基本是圓桿型,細長,殼薄,光滑;
竹蟶也是兩個管~~管兒們可以撮水與呸水(๑•̀ㅂ•́) ✧
蟶的肉質肥嫩清甜,一般可以清蒸、油炒、椒鹽等
福建有一道菜餚:插蟶(插蟶在福建是比喻非常擁擠的環境,比如游泳池......)把蟶子豎著擺在盅里,插得很密很緊,微微有點空隙的放一點薑片,然後倒入福建老酒,上蒸鍋大火燉熟即可。
這個做法即保留了蟶子的鮮甜又保留了蟶子的水分,肉也不容易脫落。
蟶干(把蟶子曬干)可以拿來燉湯。
貝類種類繁多,鑒定起來一般不太容易,所以人生苦短,不要在乎這些細節,好吃就行。
3.蚶(hān )
3.1泥蚶
泥蚶屬於列齒目、蚶科、蚶屬——也叫血蚶。
泥蚶是一種圓鼓鼓的扇形殼,多條肋,有許多細密的片狀小齒。
清水一燙就可以上桌了,十分鮮甜。與三五好友相聚,少不了一盤蚶子,撮一口酒,撮一個蚶,一邊笑談人生趣事,好不愜意。
3.2毛蚶
毛蚶屬於列齒目/ 蚶科/ 蚶屬
毛蚶外殼帶有一層褐色的絨毛,給人感覺黑不溜秋的,產期多在7~9月份。
毛蚶食用方法和泥蚶一樣,也是輕輕一燙便可食用。
3.3魁蚶
魁蚶屬於列齒目/ 蚶科/蚶屬
魁蚶可能有一些人覺得陌生,但是說到赤貝應該很多人就不陌生了,魁蚶就是赤貝。
魁蚶的個頭有巴掌大(不然哪敢稱「魁」),外殼也是帶著一層絨毛。
魁蚶
4.海瓜子
講完蚶,來講講海瓜子吧。據說,海瓜子現在分三大類呢
一種是北方_海瓜子
4.1虹光亮櫻蛤
簾蛤目、櫻蛤科
主要地區是:青島、大連
第二種是南方_海瓜子(薄殼)
4.2尋氏肌蛤
簾蛤目簾蛤科 、肌蛤屬
主要地區:廣東、福建
5.燒烤三兄弟
簡單介紹一下「燒烤三兄弟」,扇貝、帶子、生蚝。
5.1扇貝
雙殼貝殼都有一個結構叫閉殼肌。
閉殼肌
扇貝的閉殼肌,干制之後就是著名的珧柱(嗯?不認識?另一個名字叫干貝~~認識了吧) 。
5.2江(dai)珧(zi)
比較常見的是櫛江珧——也叫帶子(某些地方扇貝也叫帶子)
5.3牡蠣
牡蠣科(Ostreidae)下多種物種統稱——蚝(hao)、海蠣
蚝肉取出來曬干就是蚝鼓,盛產魚廣東一帶。
6.象拔蚌
屬於太平洋潛泥蛤、海螂目 、潛泥蛤科 、海神蛤屬
因為長得很像【嗶——】所以傳說有增加性功能的作用......
基本定位:餐廳、酒店裝逼必用
大家表示味道很鮮甜!
7.文蛤
文蛤在福建也叫靑(qiang)娥(o)
屬於簾蛤目、簾蛤科
殼厚,與花蛤相比更偏三角形。
較為有名的一道菜是文蛤蒸蛋
8.海蚌、北極貝
8.1海蚌(Mactra antiquata )
馬珂蛤科 Mactridae /Mactra 屬
海蚌有巴掌大、白色、屁股帶著一點紫色,它有一個美稱——西施舌。
這里的「舌」是指它的斧狀足,雙殼貝常備,用來挖開沙、泥。
基本定位:酒店菜
經典做法:閩菜——雞湯汆海蚌
雞湯汆海蚌
8.2北極貝
庫頁島馬珂蛤(S. sachalinensis)
馬珂蛤科 Mactridae 、Spisula屬(Pseudocardium 屬)
基本定位:料理店
主要是以刺身後壽司的形態出現的,口味脆甜。
羊駝
北極貝刺身
9.蜆(xian)子
9.1河蜆
簾蛤目、蜆科、蜆屬
蜆因生長環境不同可分為黃沙蜆(沙里長大的,外殼為黃色)和泥蜆(泥里長大的,黑色)兩者體積差不多,但泥蜆稍大,沙蜆好吃。
淡水類的家常貝殼,可以炒、涼拌,也可以做湯。
10.鳥蛤(鳥貝)
鳥蛤和蚶一樣,都有肋,不過蚶掰開來都是血肉,而鳥蛤掰開來是白色的肉肉。
掰開是醬紫的
鳥蛤裡面的肉
它的口感和北極貝一樣,鮮甜、脆嫩。
9. 蜆子都怎麼分類啊什麼季節打撈啊
其實,蜆子都是蛤類。就像咱們熟知的花蜆子,它的學名叫菲律賓蛤仔;黃蜆子的學名叫中國蛤蜊;毛蜆子的學名叫毛蚶;白蜆子學名為四角蛤蜊……
大連地區的蛤類有紫石房蛤、文蛤、鏡蛤、菲律賓蛤仔,四角蛤蜊,青蛤、中國蛤蜊、西施舌、加州扁鳥蛤、江戶布目蛤等12種。庄河是蛤的主產地。
還有灰蚶子、牛眼蛤、黑蛤等,蛤叉屬簾蛤目、簾蛤科,貝殼中等大,殼近圓形,殼質較薄扁,殼高與殼長相等,殼面白色或肉灰色。
蛤叉的蛋白質含量接近豬肉等肉類,在15%上下,但脂肪含量只有1%多一點,因此它也是高蛋白低脂肪的理想食品。而且蛤叉中的礦物質含量豐富,其鈣含量比牛奶高出一籌;鐵含量高達194.25毫克/千克,這個數值高於雞肝等動物肝臟的含鐵量。蛤叉的氨基酸含量相當豐富,包括呈鮮味的谷氨酸和天冬氨酸,呈甘味的甘氨酸和丙氨酸,保證了蛤叉味道的鮮美。另外蛤叉的提取物具有清熱利濕、化痰散結、治濕疹的作用。
10. 紅島蛤蜊節的菲律賓蛤仔
據中科院海洋研究所貝類研究專家張國范教授介紹,紅島蛤蜊屬於膠州灣雜色蛤,學名菲律賓蛤仔(馬尼拉蛤仔)。膠州灣雜色蛤並不是真正的雜色蛤,真正的雜色蛤雖與膠州灣雜色蛤形態上相似,但口味較差,主要生長在福建平潭縣以南的灘塗上,而正宗的膠州灣雜色蛤則生長在東亞及東北亞的灘塗上。《黃渤海的軟體動物》一書中詳細介紹了其習性及分布情況:「垂直分布,從潮間帶至10米深的海底都有棲息。在黃渤海沿海分布較廣,向南可至廣東雷州半島……」
關於「菲律賓蛤仔」這一學名的由來,民間曾有不少版本,其中流傳較為廣泛的一種是:1918年,日本人第一次侵佔青島的時候在棧橋東面的海域撒下一片蛤蜊育苗,從此,這種精靈就在島城生活中不可或缺———對此,張國范教授做了糾正,他說之所以取名「菲律賓蛤仔」,完全是學術上的原因,當初蛤蜊標本是在菲律賓海域取的,由此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