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看菲律賓 > 菲律賓雜交水稻什麼時候普及

菲律賓雜交水稻什麼時候普及

發布時間:2022-11-16 08:58:46

❶ 雜交水稻是什麼時候開始正式推廣的

雜交水稻審定是在1979年,1973年到1979都是實驗沒有正式推廣,大面積推廣是在1990年以後。

選用兩個在遺傳上有一定差異,同時它們的優良性狀又能互補的水稻品種進行雜交,生產具有雜種優勢的第一代雜交種,就是雜交水稻。

一般雜交水稻僅指由兩個遺傳背景相同的不育系和恢復系雜交後形成的第一代雜交種。大面積推廣的雜交水稻主要是利用水稻雄性不育系作為遺傳工具。



(1)菲律賓雜交水稻什麼時候普及擴展閱讀:

隨著雜交水稻的應用推廣,使單位面積產量得到提高並減少用種量;雜交水稻直播栽培技術就是省去傳統的水稻栽培育秧過程,把經過浸種、催芽的稻種直接播到大田中,加以管理,使之成秧、分櫱一直到成熟的一種簡化栽培方法。

根據土壤特性施用。對缺鉀嚴重的土壤,施用鉀肥效果顯著。鉀肥要與氮、磷配合使用。只有在三要素合理搭配的前提下,增施鉀肥才能充分發揮其增產效果。

❷ 雜交水稻在中國的種植面積有多少

截止2019年,目前中國雜交水稻種植面積已超過1333萬公頃,占水稻總種植面積的51%,產量約占水稻總產量的58%。在雜交水稻研究的最初階段,即1964~1975年,主要是袁隆平及其助手在經費十分困難的情況下堅持搞下來的,9年間科研經費投入加起來不到20萬元。

在推廣的初期,計劃經濟體制下的行政干預對雜交水稻的推廣起到了重要作用,而90年代以後,則主要是靠市場機制下的杠桿調節作用。由於雜交水稻產量高,使得播種面積迅速增加,1975年全國多點示範雜交水稻373公頃,單產比常規稻增加20%左右,1976年迅速擴大到13.9萬公頃。

(2)菲律賓雜交水稻什麼時候普及擴展閱讀

在20多年間,雜交水稻播種面積猛增35000餘倍。現在種植雜交水稻每年所增產的糧食相當於一個產糧大省的全年糧食總產量。雜交水稻的大面積推廣,不僅大幅度地提高了糧食產量,而且贏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

據中國農業科學院和北京農業大學對江蘇省209個調查點進行分析,雜交秈稻比常規稻的相對經濟效益表現為:每公頃收益提高26.6%,每個工日凈產值提高25.9%,每元物質費用報酬提高12.5%,每元成本純效益提高20.9%。

❸ 雜交水稻是什麼時候開始正式推廣的

應該是1976年。教科書上是1976年。 你也可以查一下國史網,中國教育網等。 真的是1976年,其實看教科書就可以知道了,教科書層層檢驗,不會出錯的。

❹ 雜交水稻對世界的影響,雜交水稻是什麼時候問世的

回答
雜交水稻的出現極大提高了糧食產量,有效的改變了中國糧食不能自給的現狀,使中國人民牢牢的將飯碗端在自己的心裡。如果要使中國糧食持續保持自給自足的能力,國家一定要研究雜交水稻,爭取使雜交水稻的產量變得更高。種植雜交水稻之前要先進行整地,整地時一定要按照要求進行。
一、雜交水稻對世界的影響
1、雜交水稻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糧食的產量,改變了中國糧食不能自給的問題,使中國人民將飯碗可以牢牢的端在自己手中,提高了中國在世界糧食領域的話語權。而且雜交水稻在亞洲、非洲以及其他洲也有被廣泛推廣,這對全球糧食增長,以及解決全球飢荒、解決貧困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如果想要保證中國未來糧食持續保持自給自足的狀態,國家一定要繼續袁院士的雜交水稻研究,爭取使雜交水稻的產量更高,且能夠在各種氣象條件和土壤環境下種植。政府在關於糧食領域的科研力度一定不能減少,尤其是在小麥等主產糧食領域必須要繼續加大研發力度,讓中國完全提高糧食自給率並有一定數量可以出口。
3、種植雜交水稻之前一定要進行整地,必須按照要求對土地進行精整,一定要達到畦面平整無雜草、排灌順暢、不積水的標准,並按畦寬4-6m挖1條寬為0.6m、深0.1m的溝。種植時要適時早播,合理安排播種時間是保證水稻直播栽培全苗和安全齊穗的重要措施。
二、雜交水稻是什麼時候問世的
1、雜交水稻的問世時間是1973年。1964年,袁隆平首先在我國進行雜交水稻的研究,1971年2月被調到湖南省農業科學院從事雜交水稻的研究工作。在1973年時,以他為首的科技攻關組完成了三系配套並成功培育雜交水稻,實現了雜交水稻的歷史性突破。
2、雜交水稻研製成功後,在1975年冬,國務院提出了迅速擴大試種雜交稻的決議,並在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面加大投入。當年在全國多點示範的面積達5600多畝(1畝=1/15公頃),1976年示範推廣的面積高達208萬畝。
3、1976-1988年間,全國累計種植雜交水稻12.56億畝,增產水稻達到1000億千克以上。1987年,雜交水稻增收糧食達到150億千克,當時遼寧省一年的糧食產量只有127億千克。

❺ 雜交水稻的發明時間

從1964年開始,袁隆平研究雜交水稻,1973年實現三系配套,1974年育成第一個雜交水稻強優組合南優2號,1975年研製成功雜交水稻種植技術,從而為大面積推廣雜交水稻奠定了基礎.袁隆平的雜交稻研究,在中國國內是具有開創性的,不過並非世界首創,日本新城長友在1965年得到粳稻的三系配套,但未能用於生產.

❻ 雜交水稻40多年了,為什麼還不能普及呢

自上世紀80年代,中國雜交水稻步出國門走向世界開始,為世界做出了重大貢獻。主要表現在如下幾方面:

一、雜交水稻在國外推廣面積至今超300萬公頃

上世紀90年代初,聯合國糧農組織將推廣雜交水稻列為發展中國家糧食短缺問題的首選戰略措施,在聯合國糧農組織、亞洲發展銀行等單位的支持下,東南亞多國開始推廣雜交水稻,增產效益十分顯著。
至今,亞洲、非洲和美洲等地已有40多個國家引種、研究和推廣雜交水稻,雜交水稻的國外推廣面積達300多萬公頃,其中印度約140萬公頃,越南約65萬公頃,菲律賓約35萬公頃。

二、培訓2000多名外國專家

我國雜交水稻是國際組織公認的、現有可行的能大幅度增加水稻單產的技術。經過多年努力,雜交水稻技術在亞洲、非洲、美洲的數十個國家有了很高的聲譽,為雜交水稻的進一步推廣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我國主要通過提供雜交水稻技術支持與指導,同時與當地科學家進行合作,培育出適合當地生態環境的雜交水稻品種。截至目前,中國政府為50多個國家培訓了2000多名雜交水稻專家;在菲律賓、賴比瑞亞等國援建了以雜交水稻種植為內容的農業技術示範中心;還通過「南南合作」項目先後向茅利塔尼亞、迦納等七國派出了700多名農業專家和技術人員。

三、每年解決千萬人吃飯問題

2009年,全球飢餓人口數突破10億,糧食問題亟待解決。水稻是重要的糧食作物,在120個國家和地區廣泛種植,全球一半以上的人口以稻米為主食,但全球水稻平均畝產僅200公斤左右。中國成功育成雜交水稻,並進行推廣和應用,為一些國家實現糧食自給創造了條件。袁隆平院士發明的雜交水稻技術,為世界糧食安全作出了傑出貢獻,增產的糧食每年為世界解決了幾千萬人的吃飯問題。

「如果雜交水稻種植面積佔到水稻總種植面積的一半,那麼世界上的總水稻產量可以增加1.5億噸,每年可以多養活4億人。」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說,「我有兩個願望:一是2010年超級雜交水稻能實現畝產900公斤的目標,二是將雜交水稻在全世界推廣到1500萬公頃,多養活1億世界人口。」
綜上所述,袁隆平研究的雜交水稻受到國際同行的高度贊譽。

❼ 雜交水稻的歷史時期是

中國的雜交水稻是如何誕生的?

科普中國
2018年09月07日 · 科普中國官方賬號
1930年9月7日,「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出生。說到袁隆平,你可知道中國的雜交水稻是如何誕生的?

20世紀60年代,世界范圍內掀起了一場「綠色革命」:以美國人諾曼·博洛格為核心的育種家用兩種小麥進行雜交,培育出了「皮蒂克」等30多個矮稈、半矮稈的抗銹品種。同一時期,菲律賓國際水稻研究所的水稻育種家們,選用兩個品種的水稻進行雜交,育成了產量高得出乎人們預料的半矮稈新品種「IR8(國際稻8號)」。這是人類自馴化野生植物成為適宜人工種植的「作物」後,對綠色植物所進行的又一次重大變革。

正當全世界都在為綠色革命的成功感到歡欣鼓舞時,中國的綠色革命也在悄然掀起帷幕。1966年,《科學通報》上刊登了袁隆平撰寫的一篇文章——《水稻的雄性不孕性》。這篇文章引起了國家科委有關人員的重視,在政府指導下,於1967年成立了由袁隆平、尹華奇和李必湖3人組成的「水稻雄性不育科研小組」,任務是主攻水稻雄性不育。由此中國的綠色革命開始了。

1970年10月,李必湖在海南島三亞南紅農場,與該農場的技術員馮克珊一起,在農場旁的水溝里,發現了一株雄性不育的野生稻。他當即把這一發現轉告正在北京查閱文獻的袁隆平。袁隆平聽到這一好消息後,興沖沖地從北京趕往三亞,他仔細檢查了這株野生稻,認為這株野生稻除雄花沒有生育能力外,其他一切都正常,這株野生稻只是雄性在生育方面是失敗的,因此他就給這株野生稻起名「野敗」。這株「野敗」就是現在絕大多數「三系法」雜交水稻中不育系的老祖宗。

1970年冬,就在袁隆平、李必湖等帶著「野敗」回到湖南後,江西省萍鄉市農業局的顏龍安和他的助手特地從江西到湖南,向袁隆平等學習培育雜交水稻的有關技術,隨後他們將「野敗」帶回江西。這株「野敗」在江西按時抽穗,顏龍安等不失時機地把「野敗」的雄性不育性狀成功地轉送給了栽培稻「二九矮1號」,終於在1972年冬培育成「二九矮1號」不育系和「二九矮1號」的同型保持系。袁隆平等用同樣的方法,在1973年秋也培育成功「二九南1號」不育系和同型保持系。

雜交水稻要真正在生產上應用,光有「不育系」和同型「保持系」是遠遠不夠的,因為光有這「二系」無法得到具有雜種優勢的雜交種子。為了得到具有優勢的雜交種子,還需要一個「恢復系」。

為了這個目標,全國各地的水稻科研人員都在為尋找「恢復系」四處奔波。廣西農學院的教師張先程非常幸運,1973年,他在東南亞的水稻品種中終於找到了符合要求的「恢復系」。他找到的「恢復系」,不僅能使「不育系」的結實率超過90%,而且從「不育系」上得到的雜交種子再開花時,雌、雄花全都正常,也就是說雄性恢復正常了。更難能可貴的是,雜交種子的產量很高,生長十分旺盛,即雜交種子具有強大的優勢。

雜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後,1975年冬,國務院就做出了迅速擴大試種雜交稻的決定,並在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面加大投入,於是當時在湖南大地出現了千軍萬馬下海南的動人場景。當年在全國多點示範的面積達5600多畝(1畝=1/15公頃),1976年示範推廣的面積就高達208萬畝。1976年至1988年間,全國累計種植雜交稻的面積為12.56億畝,累計增產水稻1000億千克以上,僅1987年,雜交水稻增收的糧食就達150億千克,而當時遼寧省一年的糧食產量也只有127億千克。

1981年6月6日,國家科委和農業部在人民大會堂把新中國第一個特等發明獎授予袁隆平、顏龍安、張先程、李必湖,這是對他們在雜交水稻領域取得的成就所給予的充分肯定。

❽ 雜交稻誰發現並提出的

1964年開始研究雜交水稻,1966年在IRRI菲律賓國際水稻研究所,培育出奇跡稻(IR8)袁隆平的雜交水稻研究。1974年育成第一個雜交水稻強優組合南優2號 [47-48] 。1975年研製成功雜交水稻制種技術,從而為大面積推廣雜交水稻奠定了基礎 [47-48] 。1985年提出雜交水稻育種的戰略設想,為雜交水稻的進一步發展指明了方向 [47-48] 。
1986年袁隆平提出了雜交水稻的育種戰略,將雜交水稻的育種從選育方法上分為三系法、兩系法和一系法三個戰略發展階段,即育種程序朝著由繁至簡而效率越來越高的方向發展;從雜種優勢水平的利用上分為品種間、亞種間和遠緣雜種優勢的利用三個戰略發展階段,即優勢利用朝著越來越強的方向發展。根據這一設想,雜交水稻每進入一個新階段都是一次新突破,都將把水稻產量推向一個更高的水平。這項戰略構想的提出,為中國已取得三系法雜交水稻研究、開發成功後開展雜交水稻新探索指明了方向 [4] 。
1987年7月16日,袁隆平學生李必湖、鄧華風,在安江農校秈稻三系育種材料中,找到一株光敏不育水稻。歷經兩年三代異地繁殖和觀察,該材料農藝性狀整齊一致,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達到了100%,並且育性轉換明顯和同步。這一新成果,為雜交水稻從「三系法」過渡到「兩系法」開拓了新局面。同年他提出「雜交水稻的發展戰略」,即三系法為主的器種間雜種優勢利用;兩系法為主的秈粳亞種雜種優勢利用;一系法為主的遠緣雜種優勢利用 [4] 。
1987年,國家「863」計劃將兩系法雜交水稻研究立為專題,袁隆平組成了兩系法雜交水稻研究協作組開展中國性的協作攻關。歷經九年的艱苦攻關,1995年兩系法雜交水稻取得了成功,一般比同熟期的三系雜交稻增產5%~10%,且米質一般都較好,近年的種植面積為6000畝左右。兩系法雜交水稻為中國獨創,它的成功是作物育種上的重大突破,再次體現了以袁隆平為首的中國雜交水稻科技工作者的聰明智慧,繼續使中國的雜交水稻研究水平保持了世界領先水平 [4] 。
1997年,袁隆平又提出了旨在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的超高產雜交水稻形態模式和選育技術路線,開始了「中國超級雜交水稻」的研究。這是一道世界級難題,通過攻關研究,2000年已實現了第一期大面積示範畝產700公斤的指標,比現有高產雜交稻每畝增產50公斤左右,尤其1999年在雲南永勝還創造了畝產高達1137.5公斤的高產新紀錄,第一期超級雜交稻的推廣面積為3000萬畝 [4] 。
2001年以來,袁隆平指導選育成大面積示範畝產800公斤、米質優良的第二代超級雜交稻,並於2004年提前一年實現第二期超級稻目標。第二期超級雜交稻於2006年開始推廣,2011年種植面積達800萬畝,在大面積生產上比第一期超級稻高50公斤/畝以上。袁隆平仍不滿足,進一步提出了將常規育種與生物技術結合,攻關第三期超級雜交稻大面積示範每畝900公斤目標,經過努力,2011、2012年超級雜交稻第三期目標攻關百畝示範分別達畝產926.6公斤、917.7公斤,標志中國超級雜交稻第三期目標實現。2013年,啟動畝產1000公斤的超級雜交稻第四期目標攻關。2013年9月29日,第四期超級稻百畝示範片「Y兩優900」中稻在湖南省隆回縣羊古坳鄉牛形村實現百畝平均畝產達988.1公斤,創世界紀錄 [4] 。2006年,袁隆平提出「種三產四」豐產工程,即運用超級雜交稻的技術成果,力爭用三畝地產出現有四畝地的糧食。2007年率先在湖南20個縣啟動實施,已取得非常好的效果。計劃在中國推廣6000萬畝,產出8000萬畝的糧食,等於增加了2000萬畝糧食耕地,可多養活3000多萬人。到2012年,「種三產四」豐產工程項目擴大到在50個縣市區實施,面積為882.2萬畝,增產稻穀達9.62億公斤。截至2012年,累計示範推廣面積2000多萬畝,增產20多億公斤,為糧食持續穩定增產做出了新的貢獻 [4] 。2013年9月29日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證實,經農業部測產驗收,由「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科研團隊攻關的國家第四期超級稻百畝示範片「Y兩優900」中稻平均畝產達988.1公斤,創世界紀錄 [4] 。
2016年11月19日,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中國工程院院士羅錫文、測產驗收專家、以及相關技術專家來到興寧,對華南雙季稻年畝產三千斤綠色高效模式攻關項目進行測產驗收。現場實割測得晚稻平均畝產705.68公斤(干谷)。同樣該攻關模式,2016年7月20日在興寧經過專家組實割測得早稻平均畝產832.1公斤,加上本次實割產量,實現雙季超級稻年畝產1537.78公斤,創雙季稻產量世界紀錄。
2018年5月22日,位於三亞水稻國家公園的有機覆膜直播試驗示範田進行測產驗收,測得畝產1065.3公斤,創下海南省水稻單產歷史最高紀錄 [49] 。
2020年11月2日,在湖南省衡陽市衡南縣清竹村進行的袁隆平領銜的雜交水稻雙季測產達到了畝產1530.76公斤,其中早稻619.06公斤、第三代雜交水稻晚稻品種「叄優一號」911.7公斤,超過了1500公斤的預期目標。比數字更重要的意義在於:這次測產充分展示了第三代雜交水稻更加契合實際生產的特點,從而有利於進一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50]
「高產、抗病、抗寒、抗倒等特點是第三代雜交水稻相比前兩代普遍具備的優勢,這也是這次測產在極端天氣的不利條件下,還能夠突破雙季畝產1500公斤的關鍵原因。」(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員、第三代雜交水稻項目主持人李新奇)

❾ 中國什麼時候開始栽的雜交水稻

1964年袁隆平院士在水稻大田發現水稻天然雜交株的雜種優勢,設想「三系法」利用水稻的雜種優勢,開始在自然變異中尋找水稻雄性不育株培育不育系。
1966年在《科學通報》上發表《水稻的雄性不孕性研究》,提出「三系法」利用水稻雜種優勢的設想。得到國家科委的重視,到1970年夏培育出C、D系統水稻不育系,但始終沒有找到完全保持雄性不育的材料,而無實際使用價值。
1970年冬李必湖等在三亞發現野生稻敗育株,簡稱「野敗」(奇跡之一)。
1972年利用「野敗」與長江中下游的早秈稻多代回交培育出雄性不育系與雄性不育保持系。長江中下游的早秈品種大多對「野敗」具有很好的雄性不育保持特性(奇跡之二)。
1973年用已選育不育系與東南亞的秈稻品種測交篩選出雄性不育恢復系,成功地實現「三系」配套,開始探討雜交稻制種技術。東南亞的秈稻品種對「野敗」具有很好的雄性不育恢復力(奇跡之三)。
1978年按行政區劃全面恢復和建立國家、 省、地、市、縣級種子公司,作為政府事業單位承擔雜交稻種子生產、銷售和管理,雜交水稻種子的經營進入一個半計劃經濟管理階段,建立了較完善的雜交水稻種子繁育體系,有力地推動了雜交水稻種子生產技術的研究和應用,從而實現了雜交水稻的快速推廣。
1986年袁隆平院士發表《雜交水稻的育種戰略設想》,提出水稻雜種優勢利用的三個發展階段和三種利用方法:
A.三系法為主的品種間雜種優勢利用;
B.兩系法為主的亞種間雜種優勢利用;
C.一系法或轉基因技術的遠緣雜種優勢利用。
1988年培育出系列水稻光溫敏核不育系,有安農S-1、衡農S-1、W6154S等,開始兩系法雜交水稻育種和繁殖制種技術研究。
1995年以培矮64S系列組合的種子生產成功標志著兩系法雜交水稻技術的基本成功,開始大面積種子生產和兩系雜交稻種植。
1996年農業部立項開始雜交水稻超高產育種,選育中國超級稻。
1997年袁院士發表《水稻超高產育種研究》。
2000年先鋒組合兩優培九達到了超級稻一期700公斤/畝的產量目標。
2004年兩優0293達到了超級稻二期800公斤/畝的產量目標(原計劃2005年實現)。2010年廣佔63S-4/1128百畝測產達到872公斤,2011年有望實現百畝連片平均畝產900公斤的目標(原計劃2015年實現)。

❿ 雜交水稻成功是什麼時間

01 1973年

雜交水稻成功是1973年。1971年2月袁隆平調到湖南省農業科學院專門從事雜交水稻研究工作。1973年,以他為首的科技攻關組完成了三系配套並成功培育雜交水稻,實現了雜交水稻的歷史性突破。

雜交水稻(hybrid rice)指選用兩個在遺傳上有一定差異,同時它們的優良性狀又能互補的水稻品種進行雜交,生產具有雜種優勢的第一代雜交種,就是雜交水稻。一般雜交水稻僅指由兩個遺傳背景相同的不育系和恢復系雜交後形成的第一代雜交種。大面積推廣的雜交水稻主要是利用水稻雄性不育系作為遺傳工具。中國是世界上第一個成功研發和推廣雜交水稻的國家。雜交水稻具有個體高度雜合性,雜種後代出現性狀分離,故需年年制種。

袁隆平於1971年2月調到湖南省農業科學院專門從事雜交水稻研究工作。1973年,以他為首的科技攻關組完成了三系配套並成功培育雜交水稻,實現了雜交水稻的歷史性突破。1984年6月成立了全國性的雜交水稻專門研究機構——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後又成立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均由袁隆平任中心主任。1986年提出“兩系法亞種間雜種優勢利用”的發展觀點,經6年艱難攻關,與研究人員成功地突破了兩系雜交稻關鍵技術並推廣應用,取得了良好的增產效果。

1997年提出“雜交水稻超高產育種”的技術路線,在國際上引起高度重視。在他的率領下,先後於2000年、2004年和2011年實現了超級稻畝產700公斤、800公斤和900公斤的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目標,畝產1000公斤的第四期目標也於2014年10月實現歷史性突破,為進一步大面積、大幅度提高水稻產量奠定了基礎。1995年他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被稱為雜交水稻之父。中國發明的雜交水稻,除國內發展迅速外,在國外,已有越南、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和美國在大面積生產上應用,並取得了顯著的增產效果。

閱讀全文

與菲律賓雜交水稻什麼時候普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6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39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22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2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98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7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07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68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31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35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57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62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71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79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11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78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2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28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0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