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珍珠港給我們最深刻啟示有哪些
喚起人們對戰爭的警惕,避免重蹈珍珠港事件的教訓。當時的美軍之所以敗給日軍,並非軍事力量的懸殊,而完全是敗在「和平麻痹」思想上。從總統、將軍到士兵,誰都沒想到,已滲透到東南亞,軍事力量相對分散的日軍會對強大的美軍叫板。夏威夷的美軍處於派對、戀愛、觀光、垂釣,一片歌舞昇平之中。戰爭的危險終於降臨了。1941年12月7日,一個黑色的星期天,日本海空軍不宣而戰,空襲珍珠港,擊毀擊傷美艦只18艘,飛機260架,1000多人葬身海底。美國太平洋艦隊幾乎遭到毀滅性的打擊,沒有戒備的兵艦、飛機、高炮無異於一堆廢鐵。美軍的麻痹到了一定程度,當日本飛機飛來,扔下炸彈時,還以為是「軍事演習」,當基地淪為一片火海時,才意識到大禍臨頭。盡管美軍後來對日本東京進行了報復性的轟炸,但突襲帶來的損失特別是精神上的創傷是難以彌補的。珍珠港,將永遠是勾起美國人痛苦回憶的傷心地。人們盼望和平,厭惡戰爭,但制止戰爭要依靠世界人民的力量,「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㈡ 珍珠港事件發生後各國領導人都是什麼反應
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根本就沒有想著要徹底的毀滅美國。因為他們心裡也非常的清楚,他們干不過美國的。日本這么做,只是為了重創美國在珍珠港的太平洋艦隊。如此一來,美國便不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快速的恢復反擊能力。日本可以趁此機會奪得東南亞的油田資源,獲得與美國談判的條件。
1.英國:英國首相丘吉爾對此高興得老淚往下淌,他在得知日本狙擊珍珠港的音訊之後的榜首句話就是,“好了!咱們總算贏了。” 他不但高興的哈哈大笑,還對別人說今天可以睡個好覺了。由於歐洲是和德國交戰的主戰場,英國的壓力也非常的大。現在美國要參戰了,除了增加了一個強大的盟友外,還有人能來幫他們分壓,這確實是一件大喜事。
㈢ 關於珍珠港事件
日本偷襲珍珠港的真正原因
□小路編譯
人們對日本偷襲珍珠港的原因眾說紛紜。從戰後所發現的資料表明,珍珠港事件其實是一場能源戰,說得更確切一些,就是日本因為美國對其實施石油禁運而採取的極端措施。
美國希望通過卡住能源供給來遏制日本
石油作為一種重要的戰略物資,與戰爭結下了不解之緣。日本作為一個島國,資源匱乏,能源短缺因此成為其稱霸世界的致命弱點。日本在20世紀30年代末90%的國內石油需求來自於進口,而其中85%來自於當時最主要的石油出口國——美國。
偷襲珍珠港之前,日本在亞洲大陸已經進行了四年戰爭,目的就是為了掠奪當地豐富的自然資源。
日本對亞洲國家的侵略,顯然對美國的遠東利益構成了威脅,然而美國國內的孤立主義也使當時的羅斯福政府左右為難,孤立主義分子認為,一方面不能向世界上受戰爭威脅的國家提供軍事援助,另一方面也不能對侵略國家實行經濟制裁。而且,在英國政府以及美國國會的壓力下,羅斯福總統被建議不能在太平洋與日本發生軍事沖突,以免今後無法向盟國提供援助,而且這也會導致公眾注意力轉移,無暇顧及希特勒的侵略計劃。
1940年7月,美國通過《出口控製法案》,這正好給羅斯福總統找到了一個報復日本在亞洲肆意擴張的借口。當日軍於1940年9月開始入侵印度支那北部時,羅斯福總統藉助該法案對日本實施廢鐵和鋼材出口禁令。不久,他又實行航空燃料和潤滑油禁運,聲稱這些物資只能出口到英國和其他西半球國家。
與此同時,日本人也在思索,並開始重新評估其外交政策。日本軍方,尤其是軍隊高層,自從在中國東北成立偽滿洲國之後,對外交政策施加了很多惡劣影響。同時,軍隊高層也是支持與德國和義大利結盟的主要力量,他們主張延長在中國的戰爭,並進一步向亞洲南部進軍,從而實現其能源自給的帝國夢想。1940年夏天,公爵近衛文磨擔任日本首相。近衛內閣一方面默認軍方在亞洲進一步擴張,另一方面又致力於與美國達成和解。然而,近衛內閣授權軍方佔領法屬印度支那基地,並與德、意簽署三國盟約,這使羅斯福總統和國務卿赫爾無法在談判中做出任何讓步。
1940年冬季,英國跨大西洋能源供給線遭到德國潛水艇毀滅性的打擊,美國因此越發關注事態發展。1941年4月,德國攻佔了南斯拉夫和希臘,並在克里特島和北非重創英軍。羅斯福總統不得不下令延長美國在大西洋的中立區,並將巡航線進一步向東延伸,以防止希特勒進攻。5月,羅斯福總統宣布進一步增強該地區潛艇追蹤和護航的力度,並調遣太平洋艦隊增援大西洋艦隊,美國因此宣布國家處於緊急狀態,華盛頓因此將支援英國置於無可爭議的重要地位。
東京方面的政策這時也開始左右搖擺。近衛內閣派親美的野村吉三郎為駐美大使,向華盛頓提出一些新的談判要點,國務卿赫爾同意探討這些計劃,然而經過50次秘密會晤,最終仍然沒有達成任何協議。美國拒絕就細節展開進一步探討,他們提出談判只有在日本同意「四項原則」的條件下才能繼續進行。日本則認為這四項原則無疑是美國在談判方面所設置的障礙,談判因此陷入僵局。
石油儲備的下降迫使日本政府做出與美國交戰的最後決策
1941年4月,日本和蘇聯簽署了令世人震驚的《日蘇中立條約》,6月,德國開始攻打蘇聯。這些事態的發展最終促使日本軍方高層確信他們不會與蘇聯在偽滿洲國邊境地區發生正面沖突。美國開始停止從東海岸和其他一些港口向日本出口石油。日本政府則開始進行秘密會談,日本軍方高層與近衛首相在一次御前會議上向日本天皇提議向亞洲南部繼續擴張,因為他們已經別無選擇。天皇對此也表示同意,於是入侵馬來西亞、菲律賓、荷屬東印度和香港地區的計劃開始實施,同時日本還開始著手准備與美國、英國和荷蘭交戰。但是具體的期限並沒有定下來,與美國的談判仍在繼續。
7月24日,在法國維希政府勉強同意之下,日軍佔領了法屬印度支那的關鍵要塞。26日,羅斯福總統下令凍結日本在美國所有的資產,同時向日本的石油出口只可通過許可證貿易方式。英國和荷蘭政府也立即仿效美國政府的做法。歷史文件並沒有說明羅斯福總統對於做出該項決定所蘊涵的內在意義。從羅斯福總統幕僚的備忘錄來看,總統只是試圖通過石油許可證貿易作為外交手段,以爭取更多的談判籌碼。然而凍結日本在美國的資產則已經使得日本無法像以前那樣支付石油美元。總之,這對於美國政府強硬派而言無疑是一場勝利,他們一直認為只有這樣,才能迫使日本做出讓步。
在如此政治環境之下,日本因此只能動用其石油儲備。歷史學家赫伯特·菲思曾經這樣寫道:「日本沒有任何途徑獲取或者控制石油供給。石油儲備的下降在促使日本政府做出與美國交戰的最後決策。」
對於美軍而言,羅斯福總統在這個時機做出的決策無疑是種失敗。美國海軍一直在強調美軍在太平洋的劣勢,相對於擁有10艘航空母艦的日本海軍而言,美國航母只有區區3艘。而且美國海軍一直敦促美國應該拖延與日本交戰的時間,因為菲律賓軍事基地的空軍和地面部隊力量尚未得到加強。美國駐日大使約瑟夫·格魯也一直向華盛頓發出警告,如果將日本逼入死胡同,日軍將會做出沒有任何暗示的猛烈還擊,因為這是日本人的民族特性。然而羅斯福總統依然堅持認為,盡管有些冒險,但這不會給美國帶來嚴重後果。他的幕僚看似一致的看法更加促使總統認為戰爭依然十分遙遠。即便日本攻打馬來西亞和荷屬東印度,也絲毫不會影響美國本土安全。
美國對日本實施財產凍結和石油禁運使日本大為震驚。戰後出版的一些歷史記錄表明,日本當時已經陷入絕望。到1941年8月為止,日本石油儲備只能維持日本陸軍12個月、海軍18個月。9月份提前召開的御前會議將戰爭提到議事日程上,10月近衛內閣倒台,陸軍大臣東條英機出任內閣首相。11月5日召開的最後一次御前會議促使猶豫不決的日本天皇對美宣戰,除非在談判最後一分鍾取得外交解決的途徑。
美國割斷了日本的能源供給線,使得日本法西斯狗急跳牆,孤注一擲
日本在談判中佯裝做出讓步,表示同意立刻從印度支那撤軍,然而日本一刻也沒有放棄在亞洲進一步擴張的戰略,因此美日談判舉步維艱,然而與美國不斷延期的談判正好幫助日軍部署完兵力。11月26日,日本又在印度支那攻佔了一些地方,國務卿赫爾對此極為憤怒,在談判中要求日軍完全從中國撤出。
而羅斯福總統與其幕僚則一直通過截取日軍無線電信號,關注日軍的一舉一動。但他們並不知道日軍將會在何時何地採取何種行動。更糟糕的是,美國始終無法破譯日本陸軍和海軍的密碼。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成為美國歷史上最為慘痛的戰爭災難,演繹了一場人間悲劇。對於美國而言,不幸中萬幸的是,太平洋艦隊的航空母艦在日軍偷襲的當天正好不在港內。然而對於日本而言,偷襲珍珠港最終表明是一場更大的失敗,它正好給主戰的羅斯福總統找到了對日宣戰的最好借口,他再也不用說服國會以保護英國和荷蘭殖民地的名義向日本宣戰,而本來對參戰與否猶豫不決的美國人民也立即團結一致加入抗日行列。�選自《世界博覽》2005年第6期
㈣ 珍珠港事件的觀後感範文5篇
珍珠港電影觀後感
丹尼與雷夫乃維持了二十幾年友誼的摯友,倆人熱愛飛行,在二戰期間加入了美國海軍,隨後奉命派駐美國位於太平洋的海軍基地——珍珠港,隨同海軍隊員而來的還有醫療隊、牧師、炊事員等後勤保障人員。
當時,希特勒法西斯的鐵蹄已經踏遍西歐大陸,目標做世界主人的德軍統帥希特勒此時正將目標瞄準於一英吉利海峽之隔的英國,於1940年夏開始對倫敦進行了大規模的空中轟炸,雖然英國皇家空軍進行頑強抵抗,但霧都仍被炸成了一片廢墟,人們處於恐懼、絕望之中。
隨著法西斯征服他國的慾望不斷膨脹,德國潛艇襲擊美籍來往歐美的商船,一貫奉行「孤立主義」的美國人如坐針氈,但出於避免將戰事引入美國本土的考慮,他們僅僅象徵性的徵召飛行員前往英國進行人才支援。
這其中就包括自告奮勇的雷夫,在志願體檢中,雷夫與女醫療隊隊員艾芙琳一見鍾情,迅速墜入愛河,兩人相隔異地也經常有書信往來,雷夫駕駛技術高超、射術精準,短短幾次實戰擊中6架敵機,不幸的是爾後一次執行任務時被擊中而失去聯系,沒人認為雷夫還有生還的可能。艾芙琳得知這一消息後傷心欲絕,但很快從雷夫好友丹尼那重拾愛情,不久得救於法國漁船的雷夫回到了珍珠港,大難不死的他沒想到自己不僅沒有後福,日夜對女友的思念竟然是這般出乎意料的結果,瀕於崩潰,情緒失控的他與丹尼大打出手,倆人關系如緊綳的弓弦般緊張,艾芙琳也因此事苦惱不已。
此外,日本正策劃著一場計劃縝密的偷襲,企圖摧毀美國的太平洋艦隊,然後步步吞並其在東南亞的殖民地,做亞洲頭把交椅,這就是讓美國嗤之以鼻的偷襲珍珠港事件,日本一面假惺惺派大使前往美國表示和平的願望並贈送友誼勛章,同時故意讓美情報部門截獲其海軍情報,以迷惑對手,而前往珍珠港附近海域的航空母艦正一步步接近。當時,美國本土的政治家、軍事家們也就截獲的情報真假進行過激烈的爭論,可恰恰是珍珠港這一戰略要地被他們以較小被襲可能性而忽視,雷達顯示的敵方機群甚至被當成了從本土飛來的B-25轟炸機,1941年12月7日,當300多架零式戰斗機飛臨珍珠港上空准備進行第一輪轟炸時,熟睡中的美國大兵疑惑為何如此早的進行飛行訓練,當第一發炮彈襲來,人們才幡然醒悟,然而為時已晚,日軍對機場跑道及飛機、軍艦進行了猛烈轟炸,大部分已亂作一團,稍作鎮靜的士兵也只能舉著機槍進行著象徵性的回擊,具體慘狀無需贅述,結果是美國珍珠港海軍基地基本癱瘓,亞利桑那號等軍艦被擊沉,而日軍僅損失了30多架飛機。
國難當頭,丹尼與雷夫冰釋前嫌,駕駛僅存的幾架戰斗機與狡詐的日本人進行殊死的空中搏擊。
偷襲珍珠港事件令美國大陸震撼,全國上下籠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時任總統羅斯福甚為惱怒,宣稱日本人要為其不道德的偷襲行為付出代價,並舉全國之力加緊製造武器裝備,同時力主國會准許其對日宣戰,次日,美國加入了二戰同盟國的行列,山本五十六說:我們的偷襲珍珠港正喚醒一個沉睡中的巨人。
接下來,美國人醞釀著一次次對日本本土的報復性襲擊,丹尼與雷夫經過選拔,也都在此次執行任務的人員名單之列,1942年4月18日,載有11架B-25轟炸機的大黃蜂號行至距東京灣600多海里的海域被日方發現,但因原計劃是於400海里處由轟炸機起飛對東京兵器製造廠、機場、煉油廠等設施進行轟炸,所以只能緊急起飛,但能否在燃料耗盡前到達在中國的最近著陸點只能自求多福了,人間正道是滄桑,他們在執行完任務後最終還是有驚無險的降落在中國東北部地區,但鬼使神差遇到了入侵中國的日寇,丹尼在戰斗中不幸身亡,臨死前丹尼得知自己了將要做爸爸消息。
最後,雷夫及隊員們將丹尼的靈柩帶回了艾芙琳的身邊,傷心過後的艾芙琳從此與雷夫又過上了幸福的日子。
整部電影以二戰為大背景,偷襲珍珠港為大事件,丹尼、艾芙琳、雷夫三人的愛情為線索,相互穿插,有機的結合在一起,我們在愛情故事波瀾跌宕的推進中,等候著我們心中早已知曉的災難的到來,使原本冷酷的戰爭多了一絲人情味,只是如此紛蕪龐雜的世界緊張局勢讓人的生命如此脆弱、不堪一擊,而故事中的主人翁們誰能預料到愛情得失背後還有生與死的掙扎,不可否認,每一次迫不得已的偉大革命、戰爭都是要付出代價的,傳統戰爭時期的每位領袖在器宇軒昂宣布對敵宣戰時,也昭示著部分戎馬士兵將一去不返,此種情況下只有血有肉的交織中才能匡扶正義。
珍珠港電影觀後感
前段時間,我們班組織同學觀看了好萊塢大片《珍珠港》。這部電影,描寫了二戰期間日軍突襲珍珠港的經過,既是一部宏大的戰爭片,又是一部凄美細膩的愛情片。
故事中的男主人公和他的弟弟之間的兄弟之情令我們十分感動,從小到大,哥哥都在保護著弟弟,什麼東西都讓著弟弟,他們一起長大,又一起參軍,一起上戰場,為了世界的和平努力著。在弟弟的心目中,哥哥永遠都是自己的榜樣,是自己的至親,也是自己的依靠。我們深深體會到這種珍貴的情感。
影片中的愛情凄美感人,因為戰爭,相愛的人必須分開,男主人公和弟弟去了遙遠的英國,女主人公獨自留在了美國。然而最後回來的只有弟弟一個人,在悲痛欲絕中,弟弟的關懷感動了女主角,他們走在了一起。然而數月之後,大難不死的男主角又回來了,看到這種場面他無法接受,只好選擇離開,再次踏上去戰場的征程。兄弟再一次並肩作戰,他們放下彼此的恩怨,抗擊著,在緊要關頭,弟弟為了保護哥哥,放棄了自己的生命,並祝願他和女主人公永遠幸福,兄弟間恩恩怨怨瞬間化為烏有。最後,男女主人公走到了一起,一段凄美的愛情故事就這樣延續下去了。
從《珍珠港》中,我們學會了珍惜,珍惜自己所擁有的,有些東西一旦失去,就再也不會回來了。
珍珠港電影觀後感
很久沒有這么感動和激動過了。一部壯麗的戰爭史詩大-片《珍珠港》,激起了我埋藏心裡很久,幾乎被忘卻了的震撼和感動。美國人把他們曾經失敗的歷史展現的如此真實、震撼和感人,使我的心情久久難以平靜。 影片的開始,可能讓我們感受到的不是嚴陣以待、摩拳擦掌的緊張。但輕松、幽默、甚至有些玩世不恭場景展示的卻是人性真實的獨白。影片隨著男女主人公感情的深化和變化,刻畫出了戰爭的殘酷和人性光華。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形象感動著我、一個個慘烈的戰爭場面震感著我。美國人敢於正視歷史、反思曾經的失誤的勇氣,值得我們學習。
忘記了過去,就意味著背叛。大至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小到一個人,都應該在生活中學會反思和成長。沒有失誤的政府是不可能的,自己不說、不反思,不代表事實的不存在。只有正視失誤、反思過錯、記住傷痛,才會使自己不再陷入屢錯屢犯的泥潭;才會在慘痛的教訓中得到鍛煉和成長;才會將失誤、過錯、傷痛化作完善自己,奮起直追的動力。如果這樣,失敗的成本就是我們勇於擔當力量
了被稱為是《泰坦尼克號》之戰爭版的《珍珠港》之後我真有再看一遍的沖動,盡管淚水還掛在腮邊。是的,珍珠港的確好看,不僅僅因為有美麗的女主角,帥氣的男主角,珍珠港那美麗迷人的風景,還因為影片製作精細且手法較好,所以有看頭。從整體來看,這部作品最大的特點是運用了對比的手法,而且氣氛渲染比較好,二者的完美結合於是有了這部作品的精彩效果。其中的幾個場景:日本的戰斗機飛過棒球場,美國的小朋友們正在開心的玩棒球;飛機飛過小山坡,美國的小朋友們正歡快的采野花;飛機飛過足球場,孩子們正盡情的玩橄欖球;飛過樹林,一群天使打扮的孩子們正在嬉戲玩耍......這緊張的戰爭氣氛與愉快而放鬆的和平氣氛形成鮮明的對比,戰前的幸福,快樂與戰後的悲慘又形成鮮明的對比,這樣又體現了當時戰爭的緊張氣氛又暗示了戰後的悲慘。這些可愛的孩子們正在歡樂的玩耍,幸福的生活的時候卻不知道這些飛機將會帶來怎樣的消息,讓觀眾看了有一些不忍,有一些心痛,更有些氣憤……
日本天皇討論當時日本的形式時說美國終止了石油的供應如同切斷了日本的「生命線」,他回頭獃獃的看著正在山坡上放風箏的孩子們,眼裡充滿了慈愛,之後他回過頭來,慎重的決定發動戰爭;而另一場景:日本的戰斗機飛過足球場時,玩橄欖球的美國孩子們抬頭觀望,卻看見低飛的日本飛行員向他們招手,示意他們趕緊回家,暗示了這里「危險」。這些小小的場景,小小的動作卻體現了戰爭的實質不是殺人,也不是傷害無辜的生命,而是為了下一代,為了下一帶更好的生活,小小的場景,小小的動作卻是精妙之「筆」。
盡管有戰爭的殘酷無情,這部影片的另一看點卻是人間最美好的東西——愛情,影片向人們展示了愛情是偉大的,愛情的力量是無限大的。「每當看著西下的太陽的余輝,我總是希望能為遠方的愛人送去溫暖」這是伊夫琳給雷夫的信中的一句話,這句簡單的話卻包含著深情,包含著溫暖,包含著伊夫琳對雷夫無盡的愛戀。雷夫墜機入海後,唯一支撐他活下來的信念是「要活著回去與伊夫琳在一起」,唯一支撐他與死神抗爭的力量是他與伊夫琳的愛情的力量,唯一喚起他鬥志的人是他最愛的人--伊夫琳。正如雷夫後來對伊夫琳所說的一樣是伊夫琳救了他,是她給了他第二次生命。
當然這部影片不僅僅體現了愛情的偉大,還體現了友誼的偉大。丹尼得知雷夫墜機消息時意志低沉,他回味與雷夫之間的感情時,字字句句都飽含深情,包含傷感,包含對雷夫無盡的思念;當他得知雷夫活著回來時,他又興奮又不知所措的感情流露,體現了他一面是愛情一面是友誼的左右為難。而另一方面當雷夫知道丹尼搶走了自己最愛的人伊夫琳時他非常生氣,然而當戰爭開始後他一如既往的鼓勵他,支持他,指點他逃過敵機的圍追;當油耗盡被-迫降落,發現有日本軍隊,他大聲的通知「丹尼不要降落有日本軍隊」他跟本沒有想到自己的生死卻希望好友能夠安全;甚至在丹尼的飛機墜落時,他不顧槍林彈雨,沖過去救他,卻忘了周圍的日本人,最終被包圍,而精彩的還有後面,當他看見丹尼被捆,一心想著救他,用槍射死正在捆丹尼的人卻忘了自己在敵人的槍口下,另一方面,丹尼看見雷夫即將被射死挺身擋了雷夫的身體而犧牲。
珍珠港電影觀後感
看影片這天正是「一二·九」運動,走在校園里到處都是「一二·九」,運動的宣傳教育活動,我就在想戰爭與和平的關系,而當看完《珍珠港》後,這種思緒一直圍繞著我,片尾雷夫,伊夫琳、小丹尼一家其樂融融,溫馨而和諧,完美的結局,給我的感覺就像一場浴血奮戰後的勝利,有喜悅、有激動、有疲憊、有平靜、有傷悲……而這種安詳、和諧、勝利是以犧牲為代價的。珍珠港事件之後,美軍傷亡慘重,遭受重創。美軍反攻日軍後,日本人民陷於痛苦與無助之中。最令我難忘的情節使美軍在偷襲日軍時,將日方曾贈送給美國的一枚象徵和平的勛章繫到了炸彈上,投向了日本國土。和平被炸彈炸掉了,引發了戰爭便無從談和平。人民都想要和平,但這需全人類共同的努力,同樣戰爭並不是一方可左右的。珍珠港在剎那間有一片祥和、平靜化為廢墟。當雨一樣的子彈從天而降的時候他所設取得並不僅僅是一條條生命,同時剝奪了人們的幸福,對和平的信仰。引起人們心中的憤恨。我向來不很喜歡美國,但公正的說,珍珠港事件之於美國是一場不公平的戰爭。看到被炸後的珍珠港:血流成河、死傷人員無數。醫務人員緊張的急救,人們因求生欲而無力的掙扎與呼喊,充滿了無助與傷痛……我的心簡直在滴血,無辜的人們在毫不之情的狀況下被剝奪了本該屬於他們的東西。美軍因遭受重創想日軍反擊,一個靜謐而美麗的夜空便這樣被血染了。但終於那段日子過去了,我們邁進了今天的和平時代。今天的我們應珍惜這種用頭顱和鮮血換來的生活。在實現經濟、信息的全球化前實現和平全球化。
而另一方面影片中,雷夫、伊夫琳、丹尼之間的愛情、友情也具有極大的感染力。雷夫並未因愛情而放棄友情,他為了保護丹尼而去了美國作志願飛行員。雷夫「死」後,伊夫琳心隨之死去,一個全新的伊夫琳開始了與丹尼的新生活,他們沖破道德輿論的壓力,伊夫琳在雷夫「死而復生」之時卻得知自己已有了丹尼的孩子,雖然她深愛著雷夫卻選擇了丹尼。三者之間關系錯綜復雜,但他們的愛情確是理智的,他們並未成為愛情的俘虜,在國家需要人民需要他們的時候站了出來。
電影《珍珠港》觀後感
又看了一遍電影《珍珠港》,感覺有作為商業電影帶來的震撼之外,有更深的心裡觸碰。
歷史上著名的珍珠港事件我們都已經是耳熟能詳,怕是再也熟悉不過了。它是太平洋戰爭的導火索,也是反法西斯戰爭的重大轉折點,曾經沉重的付出和慘痛的教訓在人類的災難史冊上劃下了濃重的一筆。歷史已成為過去,後人在緬懷中不斷反思的同時,它那極富戲劇性的上佳題材、悲劇元素以及悲歡離合的故事性和有愛國熱情、超大規模的爆炸場面等一系列大片所不可或缺的元素,使得珍珠港事件也成為了許多電影公司的電影源泉。《珍珠港》這部由迪士尼公司投資1.45億美元,美國有史以來投資最高的愛情、戰爭史詩巨片,從一開拍到上映便成為全球電影界的焦點。同時,該片的首映式更是邀請到了當時的美國總統布希出席。而這部被稱作是電影史上最昂貴的槍炮與玫瑰的大製作,在北美地區上映僅僅4天就獲得了7510萬美圓的票房佳績,最終為電影公司贏得了電影公司幾億美金的票房收入,其影響力的深遠和商業成就可見一斑。
「戰爭與愛情」是電影作品演繹人生的永恆主題。如果問哪一場戰爭最適合拍攝英雄電影,那恐怕就是二戰了。毋庸置疑,這是一場人與魔鬼的戰斗,數以百萬計的軍隊在世界各個角落進行大規模的搏殺,英雄們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保衛全人類的和平與自由。那時,人類文明已經高度發達,戰爭在陸海空全方位展開,但又沒有發達到隨時可以摧毀一個國家的程度。戰斗還是在人與人之間,進行著體力與智慧的較量,這,又恰恰適合電影藝術家譜寫波瀾壯闊的史詩。而《珍珠港》藉助日本偷襲珍珠港這一段宏大的歷史背景,講述一個悲壯英雄與凄美愛情的故事,同樣譜寫出一段可歌可泣的史詩。當我們見慣了太多的亂世英雄,習慣了太多的英雄救美,厭倦了太多的凄傷愛情時,單純地描寫戰爭和愛情,就會是顯得那麼蒼白無力,那麼空洞無神。我們會發現,當殘酷加上美麗才越發地襯托出殘酷和美麗,而把愛情放到一個宏大的背景中才會更加地觸動人心。柔和凄美的《亂世佳人》如此,振奮人心的《勇敢的心》以及轟動一時的《英國病人》和《泰坦尼克號》更是如此。《珍珠港》還是要繼續,它又一次將「槍炮」與「玫瑰」的故事娓娓道來,把悲壯的戰爭和感人的愛情刻畫得顯露無遺。盤旋的飛機、震耳欲聾的爆炸和沖天而起的大火以及夏威夷群島的美麗風光,男女主人公羅曼蒂克式的愛情等等……《珍珠港》把半個世紀前的一幕幕清晰得帶回到觀眾眼前,帶給人們以震撼和觸動。因此,它理所當然得取得了巨大成功。
然而,《珍珠港》帶來的影響並不僅於此。當它在全球公映時,除了吸引了大批的觀眾進入電影院之外,更是引起社會各界的強烈反響:60年前的「珍珠港事件」是引發太平洋戰爭的導火索。而電影上映的這年--2001年,正是反法西斯戰爭勝利56周年和珍珠港遭受日軍空襲60周年的紀念周年,這個時段,日本首相小泉卻不顧周邊各國的強烈反對,一意孤行,公然前往參拜那些罪行累累、死有餘辜的戰犯……在這樣幾重政治陰影的籠罩之下,美國推出這樣一部片子,用意何在呢?《珍珠港》巨片在全球公映,那些曾經的受害國,作為反法西斯戰爭的戰勝國,應該以怎樣的心態去看待這些事件,又應該以怎樣的眼光去透視歷史和預測未來呢?
盡管人們對它褒貶不一,任何一個和平年代,人們都是盼望和平,厭惡戰爭的。「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正如導演邁克′貝所說,他初衷就是再現當年珍珠港事件的真相,喚起人們對戰爭的警惕,避免重蹈珍珠港事件的教訓。當時的美軍之所以敗給日軍,並非軍事力量的懸殊,而完全是敗在「和平麻痹」的思想上。從總統、將軍到士兵,誰都沒想到,已滲透到東南亞,軍事力量相對分散的日軍會對強大的美軍叫板。而此時呢,夏威夷的美軍卻正處於派對、戀愛、觀光、垂釣,一片歌舞昇平之中。1941年12月7日,一個黑色的星期天,日本海空軍不宣而戰,空襲珍珠港,擊毀擊傷美艦只18艘,飛機260架,1000多人葬身海底。美國太平洋艦隊幾乎遭到毀滅性的打擊,沒有戒備的兵艦、飛機、高炮無異於一堆廢鐵。突襲帶來的損失特別是精神上的創傷是難以彌補的。珍珠港,成為永遠勾起美國人痛苦回憶的傷心地。珍珠港被日本海軍偷襲成功,那失敗的空前慘痛,對美國人來說,絕不會亞於中國人在鴉戰爭中被八國聯軍一把火燒了圓明園。而且毫無疑問,「珍珠港事件」對二戰之後的美國軍隊而言,從來都是勿忘國恥的「重大歷史題材」。所以,在電影中我們就可以看到,就在珍珠港剛剛被炸得滿目瘡痍後,羅斯福總統馬上就將那沉痛的一天宣布為美國的「國恥日」。從中我們就可以看出一種強烈的歷史責任感和追求和平的不屈精神;另一方面,《珍珠港》的電影故事中的關鍵環節與歷史並不相符,因為從歷史上來看,日本偷襲珍珠港之後,接著便轟炸菲律賓、登陸馬來西亞。而影片當中1942年3月開始美國就對日本東京就進行了轟炸。影片刻意將轟炸東京的時間提前,是為了營造一種強烈的愛國主義情緒,給觀眾以激勵,讓人們看到星條旗永不落的希望。在影片當中,為了轟炸東京,對日本予以打擊報復,羅斯福力排眾議,他堅持認為,世界上沒有做不成的事情,為了證明這一點,他甚至搖搖晃晃地從輪椅上站起來。這烘託了主題,使人們看到一個置之死地而後生的美國,看到一個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美國。弱化一些繁枝縟節,強化主題思想,並不完全的照搬歷史;以歷史事件審核歷史。而這,也正是影片一種很特殊的表現形式和一大成功的閃光點。
奧斯卡獎評委似乎對以「戰爭和愛情」為主題的影片總是青睞有加。不論是1995年拿下5項奧斯卡獎的《勇敢的心》,還是1997年拿下9項奧斯卡獎的《英國病人》,戰爭中盪氣回腸的真摯之愛都成了人們最願為之掬一把同情之淚的寄託。而「殘酷戰爭+浪漫愛情」這一長盛不衰的模式,也讓《珍珠港》在戰火中開出了一枝艷麗的紅玫瑰。
㈤ 珍珠港事件有什麼意義
對珍珠港事件的評價不盡相同,一說是日本的巨大勝利,一說是襲擊珍珠港只是為美國處理掉了一些過時艦只並激起了其鬥志。從日本的角度,珍珠港行動只是一個支援行動,目的是保證日本南進獲取南太平洋的石油不會受到美國的阻礙。而日本以29架飛機的代價換取了美國主力艦船19艘、飛機200餘架,並使美太平洋艦隊在一段時期內難以進入南太平洋,這無可爭議地是一個戰術勝利,也完全實現了日本的戰略意圖。
但再看遠一點就可以看到日本戰略問題——看錯了對手,以為美國象中國那樣軟弱可欺,或是象俄國一樣打敗了就跑。如果日本認識到這一點,首先就不該開戰,開戰就不應該將襲擊珍珠港當作支援任務,也不應在珍珠港打得如此保守。象淵田所說的只是剪掉了老鷹的尾羽。在美軍能夠作出反應前,南雲完全可以將艦隊攜帶的所有炸彈投入珍珠港,至少應炸平港內的儲油和修理設備,並可以以其絕對的兵力優勢,在珍珠港附近兜捕美艦隊航母。這樣美國決不可能在半年內投入反攻。另外,再誇張一些,如果日本能在珍珠港集中同入侵中途島一樣規模的艦隊,空襲之後,用戰列艦對珍珠港實施炮火准備,有可能在開戰之初就佔領珍珠港。這樣太平洋戰爭就不知道要打到什麼時候了。
盡管英美一直在加強太平洋的防禦力量,但是最高層次的領導一直認為,即使是最好戰的軍國主義分子也不敢同時進攻英美,這是由於對日本的民族心理、經濟困境和軍事力量對比的嚴重誤解而產生的。由於存在麻痹思想,美軍戰備相當鬆懈。這也是襲擊造成巨大損失的一個原因。但珍珠港迫使美國建立了以航空母艦為中心的戰略思想,這對以後的作戰產生了無法估量的作用。從這一點來看,美國得到的要比日本得到的多得多。
美國關於珍珠港最大的一個疑問就是誰應對珍珠港事件負責。因為不到兩個小時內,有2400名美軍幾乎在無意識中失去了生命,盡管太平洋艦隊總司令金梅爾被撤職,但還是有很多的質疑集中在羅斯福總統身上,認為羅斯福為說服國內的孤立主義分子,誘使日本先打了第一槍,而沒有將珍珠港即將遭到襲擊的警告通知珍珠港。盡管有些駭人聽聞,但這種追查到底的精神確實值得欽佩。當時經過深入的調查,並沒有找到確鑿的證據將罪責定到某個人的蓄意之上。(行動之後的報告-約翰.科斯特洛)。
對於珍珠港事件是否可以避免以及戰爭的最終原因,這是最難以回答的一個問題。歷史學家認為發生了的就是必然的,因為從日本這輛戰車逐漸偏離軌道以來,和山姆相撞只是一個時間問題。日本方面一直強調其理由,想問「美國究竟幹了什麼事,竟讓日本襲擊珍珠港呢?(淵田美津雄-襲擊珍珠港)」。但這是根本站不住腳的,美國所做的無非是停止向日本供應戰爭所必需的戰略物資。而又試問中國又對日本做了什麼,竟使日本大打出手。
另一典型的爭論是對「偷襲」和「奇襲」的爭論。日本送最後通諜的時間比攻擊時間晚了40分鍾,最後日本又戰敗,偷襲之名是絕對洗不清的。但「偷襲」和「奇襲」實際也只是同一意義的一貶一褒而已。
日本通過珍珠港將美國拉入了戰局。但珍珠港遭受偷襲後的那個晚上,睡得最香的人不是別人,而是英國首相丘吉爾。美國從此將完全作為同盟者並肩作戰,為此他說了一句「我們總算贏了」,而後安然入睡。
珍珠港事件
夏維夷檀香山時間1941年12月7,周日,早4時,日本49架水平轟炸機、40架魚雷機、51架俯沖轟炸機和43架零式戰斗機共183架飛機從6艘航空母艦上全部升空。
7時02分,雷達管制員發現有一大群飛機從北飛來,此事沒有引起上級領導的重視。珍珠港錯過了最後的一個機會。
7時35分,日本飛機到達珍珠港時7時55分,俯沖轟炸機首先攻擊了瓦胡島的三個機場。
最初的幾分鍾內,太平洋艦隊中沒有人能意識到發生了什麼事情,等逐漸清醒後,西弗吉尼亞號和俄克拉何馬號已各中了兩條魚雷,後者又中了5枚炸彈後,帶著400多名官兵傾覆。亞利桑納號由於穿甲彈在艙內爆炸引發了大火,加利福尼亞號中了兩條魚雷後艦上重油庫騰起烈焰,並且逐漸下沉。5分鍾後,零星的高炮開始響起,但也是杯水車薪。
隨後,日本水平轟炸機開始了進攻。
亞利桑納號大火導致彈葯庫發生了爆炸。
一艘袖珍潛艇成功地潛入港口內。
8時10分,另一封明碼電報-「珍珠港遭空襲,這不是演習」轉到美國海軍部,海軍部長諾克斯驚道:「這不是真的,這一定是指菲律賓。」國務卿赫爾得到這一消息時,衣冠楚楚的野村大使正在接待室中等待著將十四部分電文交給赫爾。
8時25分,第一波攻擊平息。從西海岸飛來的12架B-17飛機在毀壞的機場上艱難地進行了著陸。
8時40分,由78架俯沖轟炸機、54架水平轟炸機和35架戰斗機組成的第二波攻擊波已在瓦胡島上空展開完畢。
8時42分,167架飛機冒著越來越猛的炮火開始了進攻。兩次空襲之間只有少數陸軍的飛機得以起飛,又全部被零式戰斗機戰擊落。
這時珍珠港已經濃煙滾滾。99式俯沖轟炸機都採取了根據彈幕轟炸的方式,就是哪的高炮最猛烈,飛機向那裡俯沖。停在戰列艦隊末尾的內華達號戰列艦離開了泊位,她也是整個襲擊過程中唯一開動的戰列艦,但也因此多吃了不少炸彈。在第二次襲擊的末尾,轟炸機隊炸掉了靶船猶他號和其它幾艘輔助艦只。
9時40分,第二攻擊波大搖大擺地撤離。
統計
日本損失:飛機29架(第一波:零戰3,97艦攻5,99艦爆1;第二波:零戰6,99艦爆14),5艘袖珍潛艇。
美國太平洋艦隊的損失: 戰列艦沉沒 加利福尼亞號、俄克拉何馬號、西弗吉尼亞號、亞利桑那號
戰列艦重傷 馬里蘭號、田納西號、內華達號嚴重受損、賓夕法尼亞號輕傷
其它艦只 猶它號靶船沉沒、另有3艘巡洋艦、3艘驅逐艦以及3艘其它艦只被炸傷
飛機損失 232架
人員損失 美軍官兵約2400人死亡,其中約1000人死在亞里桑那號上,近2000人受傷.
㈥ 珍珠港事件中最大的疑點是什麼
珍珠港事件一直有人懷疑是羅斯福總統為了尋找參加二戰的理由有意不發出警報,導致珍珠港在沒有防範的情況下陷於戰火,太平洋艦隊被重創,傷亡損失慘重,一直對反法西斯戰爭缺乏熱情的美國人憤怒了,必須反擊,參戰!這個陰謀論是缺乏證據支持的,珍珠港事件以前,美國破譯了日本的外交密碼,知道戰爭在即,判斷日軍的攻擊目標在菲律賓和東南亞,不相信日本會萬里奔襲到珍珠港,軍事思想落後的美國海軍依然沉溺於巨艦大炮,漠視航母艦載機,因為在技術手段上戰列艦來偷襲珍珠港成本巨大收益太小。同時也不相信中國的密碼專家池步洲破譯的日本關於偷襲珍珠港的往來電報。日本也確實被美國算計了,侵華戰爭之初,美國同時向中日兩國出口各種物資,甚至援助中國,大發戰爭財。等到日本擴大侵略觸及到了美國的在華利益又資源匱乏時,美國對日本實行禁運。日本要麼吐出已得到的利益要麼對美國開戰被打敗,區別只在於美國付出的成本高低。二戰中美國擊敗了德國和日本,開始了稱霸全球的 歷史
這要釐清兩個問題。
一、珍珠港事件是否日本主動偷襲?
是的,這一點該是毫無疑義的。那就沒有替罪羊一說。
二、美國對日本偷襲珍珠港是否知曉?
這歷來是爭論的焦點。如果美國不知曉,致使珍珠港受到襲擊,那"替罪羊"之說便不存在,事實上也的確是日本偷襲珍珠港獲得成功。
如果說,美國高層事先已獲得日本要偷襲珍珠港的情報,甚至說這份情報是中國掌握了並立即通報給了美國的,但美國決策層按住不表,讓其成為既成事實,然後藉此向日本宣戰,並得到美國人民的支持參加了二戰。對美國來說用了兩計,一計是將計就計,一計是苦肉計。即使是那樣的話,日本也依然是珍珠港事件的罪魁,因為這場戰役是日本人自己策劃、自己實施的,並且還獲得了成功,並不是美國指使他去乾的,何來替罪羊之說。
謝謝丶珍珠港是日本鬼子丶野心太大、他們以為世界就這么大丶都是他們的、`招惹美國罪有應的丶一點也不為過。
奇謀妙計羅斯福,自導自演苦肉計?關於珍珠港事件的陰謀論,在圈子裡也不算什麼新鮮事兒了。
有相當一部分人都堅定的認為,日本聯合艦隊之所以能夠成功偷襲珍珠港,完全就是因為美軍「放水」。因為在他們看來,整個珍珠港事件,就是羅斯福與美軍高層導演的一場苦肉計,日軍只不過是一枚被利用的棋子而已。
為了證明這確實是一場陰謀,他們翻箱倒櫃,廢寢忘食,苦思冥想……最終鼓搗出了一條非常完美的「邏輯線」。
首先,羅斯福存在進行苦肉計的動機!在珍珠港事件爆發之前,美國國內對於參加二戰,其實是有著兩種完全不同的聲音,一種聲音是力求參戰,維護世界和平;另一種聲音則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
羅斯福自然是支持參戰的,否則他也不會巧立名目,鼓搗出《租借法案》和驅逐艦基地協定,明目張膽的支持英國和加拿大。值得一提的是,羅斯福之所以願意介入二戰,不僅僅是因為所謂「世界和平」這么高尚的口號,更多的是出於美國的利益考慮。
首先英國是美國最大的貿易夥伴,其聯邦體系下的加拿大更是美國的鄰居,他們之間涉及到大量的利益糾葛。此外,英美都是英語國家,甚至於不乏大量的英裔,他們有著比較深厚的文化認同。所以,在當時的美國國內,有著相當一部分的商人和英裔群體,是站在英國這一邊的。甚至在不列顛空戰期間,有著不少的美軍士兵,以志願者的身份,去幫助英國。
當然,站在羅斯福的角度,作為一個政治家,他看得自然更加長遠。羅斯福希望的是,藉助二戰這樣一個機會,提升美國的國際地位。當時美國雖然已經是全球第一大工業國,但他的國際地位遠不如英法。在歐洲,根本就沒有美國說話的分兒。
當然,參戰對於美國還有經濟方面的好處。爆發於上世紀30年代的美國經濟大蕭條,對美國經濟造成了重創。雖然期間通過羅斯福新政,得到了一定的恢復,但其實還是有著不少的後遺症。所以開啟戰爭至少可以拉動內需,轉移國內矛盾,從而緩解經濟大蕭條的壓力,這也是那些軍火商們所樂於見到的。
所以,總的說來,參加二戰,對於美國是很有吸引力的。但是,羅斯福想要參戰並沒有那麼容易,即使他是美國總統。因為在美國的法律裡面,只有國會才能真正決定美國是否參加二戰。
而在當時的國會裡面,有相當一部分議員是反對戰爭的,尤其是共和黨人,他們奉行孤立主義,不願美國去插手歐洲事物。他們的觀點也不是沒有道理,一來美國遠離歐洲,獨居一方,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無需擔心戰爭的波及。
二來美國的貿易不僅僅是針對英法,像德國、日本這些國家,同樣是有著貿易往來。從生意人的角度來講,保持中立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果美國參戰,那沒就會被德國和日本當做敵對國家,屆時美國不僅會失去一批貿易夥伴,其商船運輸貿易,也會受到敵人的打擊。
當然,最為關鍵的一點是,早在一戰的時候,美國就有過一次教訓。當時歐洲打成一鍋粥,奉行國際主義的美國總統威爾遜帶著數十萬美國大兵開進歐洲大陸,試圖扮演救世主的身份,從而提升美國的國際地位。但是,最後在巴黎和會上,美國遭到了英法的聯手排擠,什麼也沒撈著,最後憤怒的回到了北美。而大量的美國士兵,卻因為這場和美國毫無關系的戰爭而失去生命,由此激發了美國民眾的厭戰情緒。
基於以上幾點原因,美國國內反對參戰的聲音也是強烈的,羅斯福想要讓美國參戰,首先就需要將這部分聲音給安撫下去。
就這時候,珍珠港事件爆發了,日軍艦隊跨越了了半個太平洋來到夏威夷群島,在美國的家門口重創了太平洋艦隊,造成2000多名美海軍士兵陣亡。家門口挨打的屈辱和同胞喪生的悲痛,無疑是點燃了美國民眾的怒火。羅斯福在第二天就發表了對日宣戰演講,一切水到渠成,名正言順。
值得一提的是,在整個珍珠港事件過程中,美軍高層暴露了諸多疑點。
首先,早在日軍偷襲珍珠港之前,美國方面就得到了不少關於日軍偷襲珍珠港計劃的情報消息。比如1941年1月7日,日軍偷襲珍珠港的計劃剛剛出爐,還未得到正式批准,保密程度相對較低,被美國駐日大使格魯所知悉。其第一時間就報告了國防部,但是卻被批註為謠言。
1941年9月,美軍破譯了一份日本發往檀香山領事的電報,其內容是詢問日本向駐檀香珍珠港內的美軍艦隊停泊情況。一個月後,美軍再次破譯日方電報,同樣是關於珍珠港基地美軍艦隊情況的。1941年11月底,日軍軍艦消失在美國的無線電監測中。
最值得一提的是,1941年12月,就珍珠港事件爆發的前夕,中國情報人員池步洲,截獲了日方的特級密電,正確推測出了日軍偷襲的時間和地點,並且迅速上報,通知美方。結果依舊是遭到美方的忽略,珍珠港一切照舊,以至於對於日軍的偷襲毫無准備。
除了情報上的迷惑舉動以外,美軍太平洋艦隊的操作也遭到了質疑。在日軍轟炸珍珠港的當天,太平洋艦隊的航母正好全部不在港內,因而得以倖存。而在日後的太平洋戰爭中,美軍正是依靠這三艘航母的強勢發揮,在己方十分劣勢的情況下,與日軍周旋。並且在中途島海戰中,以弱勝強,扭轉了戰爭局勢。結合這樣的結果,再去看當初三艘航母不在港的巧合,似乎顯得有些蹊蹺。
結合以上種種論點分析,大家最終得出了珍珠港苦肉計的結論。即在珍珠港事件中,羅斯福總統事先已接獲情報,卻故意按兵不動,坐待日本襲擊珍珠港,以挫敗本國反戰派,進而取得對日開戰的理由。
具體應該就是這么一個故事:1941年年末,日本聯合艦隊向珍珠港開進,美國情報機構第一時間發現了日軍的東西,並將情報上報白宮。然而,對於這樣一個重要情報,羅斯福卻不以為然。他不僅沒有提醒太平洋艦隊做出防備,反而是讓艦隊司令金梅爾中將,把艦隊的大部分艦船留在港內,只調離航母。最終,日軍成功偷襲珍珠港,而羅斯福則拿到了發飆的借口。
這個故事表明上看起來,似乎沒什麼問題,有理有據。但實際上,其實是經不起推敲的。
首先,所謂的苦肉計「動機」,本身就是不能當做證據的。這就好比犯罪,所謂動機只能當做推理依據,並不能當做犯罪證據。即便是羅斯福有著苦肉計的動機,那麼也無法說明他會這樣做。
其次,所謂的情報漏洞和航母出港,其實都是可以給出合理解釋的。比如說情報上的疏忽,那並不是故意的視而不見。因為國家之間的情報分析,本身就是一個龐大且復雜的過程。當時美國中斷與日本的貿易往來,並對其進行經濟制裁,而日軍也對東南亞虎視眈眈,雙方劍拔弩張。所以美軍和羅斯福每天都會收到大量有關日本軍事上的情報,這些情報種類繁多,亦真亦假。
美軍確實有可能得到了關於日軍偷襲珍珠港的種種情報,但是都被淹沒在其他情報之中,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換句話講,美國未能從紛亂的情報中,識別出日本的真實意圖。畢竟就當時的實際情況分析,日本最有可能進攻的地方是菲律賓,而不是珍珠港。畢竟珍珠港實在是太遠了,其位於日、美之間太平洋東部的夏威夷群島,距日本約3500多海里。
美軍很難想像,日軍的艦隊可以橫渡3500海里而不被發現。此外,就算過來了,珍珠港內的太平洋艦隊以逸待勞,也沒有懼怕的必要,畢竟當時對於航母艦載機進行空中打擊這樣一種戰術,還是處在一個比較陌生的階段。
由於戰術分析上的失誤,導致美軍給出了錯誤的判斷。所以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國事先確實是不知情。
其次關於航母的出港,那真的只是巧合。當時企業號正在返回珍珠港的路上,列剋星頓號數日前剛剛開出,薩拉托加號正在聖地亞哥維修。
要知道,在當時的軍事思想中,大艦巨炮依然是占據主流,戰列艦才是艦隊主力。當時世界上的軍事強國,依舊傾向於發展戰列艦,所以德國人搞出了俾斯麥、日本人搞出了大和號,美國則是衣阿華級,其無論是噸位,還是資金花費,都遠超同時期的大部分航母。
因為航母在二戰前期,更多的是作為一種輔助艦只所存在,以巡航、偵查為主。當時日美開戰在即,所以航母在外執行任務的頻率更高,在港口停泊的時間就比較少。作為主力的戰列艦,則是停在更加安全的港口。
航母真正開始作為戰術核心出現,其實就是在珍珠港事件中。日軍用航母搭載飛機,長途奔襲之後,空襲珍珠港,完全不給太平洋艦隊正面對戰的機會。但即便是航母的作用提升,其在短時間裡面依然無法完全取代戰列艦的地位。
所以,如果是羅斯福想要保全艦隊一定的作戰實力,他不會選擇調離航母,而是會選擇調離戰列艦。然而我們看到的結果卻是,太平洋艦隊的8艘主力戰列艦,全部停在珍珠港,承受日軍的空襲打擊。這就比較不靠譜了,除非羅斯福或者美國海軍高層,當時已經認為航母要比戰列艦強了。
但如果是這樣的話,美軍為何就那3艘航母,早點兒多造兩艘不更好?要知道珍珠港事件之後,太平洋艦隊一度面臨無兵可用的尷尬局面,被日軍聯合艦隊壓著打。如果不是中途島海戰中,日軍表現太差,美軍在太平洋戰場估計還得多熬幾年。
更為關鍵的是,就當時的 歷史 背景而言,羅斯福根本就不需要苦肉計。因為當時美國開始對日的禁運和制裁,失去了資源供給的日本,除了停戰以外,就只有和美國開戰這一條路可走。有著這么一個陽謀放在這里,羅斯福哪裡需要去做什麼苦肉計?
所以,關於羅斯福是故意犧牲珍珠港,以苦肉計來讓本國民眾早日同意與日本作戰的說法,其實是不太靠譜,至少目前來說,並沒有合理而且有力的證據。
珍珠港事件可能是美國總統羅斯福和美國上層的苦肉計,目的是以太平洋艦隊為誘餌,目的是爭取美國國會批准美國直接參加二戰。
先簡介珍珠港事件的經過。珍珠港位於夏威夷群島,距日本3500多海里,距美國本土約2000海里,是美國太平洋艦隊最重要基地。1940 年春夏之際,希特勒橫掃西歐,英軍苦守英倫三島,日軍南進派認為這是日本攻佔太平洋諸島,攫取戰略資源的大的時機,聯合艦隊司令山本五十六認為南進計劃的最大障礙就是美太平洋艦隊在珍珠港的主力,於是山本制定了偷襲計劃。
四一年12月7日,珍珠港上空的日機接到「虎!虎!虎!」的信號,這是總的進攻令,日本海軍特混艦隊長途奔襲,354架艦載日機發動攻擊,擊毀擊傷美艦艇40餘艘,飛機260架,造成美軍傷亡4000人。
這一事件震驚了全美,第二天羅斯福發表了著名的國恥演說,宣布12月7日是國恥日,當天下午,國會授權政府對日宣戰,得知消息後,最高興的是邱吉爾,他說「太好了,我們總算贏了」,原來他只搞到一個《租借法》,即美國對外援助物資、武器,日本人一偷襲,美國人找到了直接參戰的借口。另一位東方領導是蔣介石,他在東方抗戰抗得打得極為艱苦。
據美海軍部長諾克斯密友斯泰爾曼透露,12月6日晚,美軍界大佬海軍部長諾克斯、海軍作戰部長斯塔克、陸軍部長史汀生、陸軍參謀長馬歇爾、商務部長正陪羅斯福一同消磨時光,等待日軍偷襲珍珠港!
據後人收集的史料證實:在日本偷襲珍珠港前,美海軍情報官薩福德中校成功破譯了日聯合艦隊向珍珠港開進的詳細情報,並通過作戰部長斯塔克中將送達元首,羅斯福曾密電太平洋艦隊司令金梅爾上將將港內航空母艦調到外海,照樣訓練,其他的艦船一律留在港內,金梅爾接電後,太平洋艦隊通訊參謀萊頓也破譯了日軍密碼,並送至司令辦公室。金梅爾把情報扔在桌上,吩咐萊頓不要向任何人透露情報。結果日機轟炸時,下面只見美軍艦船和作戰飛機,港內不見航母!
襲擊前,日大使從外交部獲得一封長電報,並奉令在正適襲擊前,遞交美國務卿赫爾,但大使人員未能及時解碼和列印這篇長國書,對美不宣而戰,無恥之極!
事實上,在這篇國書在日本遞交美國前,已被美國解碼,國家國司歇爾讀過國書後,向夏威夷警告。但令人難以自信的是,由於美國內部傳送系統混亂,不得已,這篇電報後通過民用電信局末傳,在路上失去緊急標志,襲擊幾個小時後,才由一個年輕的日裔郵遞員將該電報送到美軍司令!
以上證據證明,羅斯福等預知日軍偷襲珍珠港,他對霍普金斯說:我料定我們的敵人不會永遠不犯錯誤,如果日軍進攻我們,我將動員國會批准美國參加這場戰爭。!
近年來,包括美國學者在內,西方學者認為羅斯福為了擺脫國內孤立主義思潮的束縛,以太平洋艦隊為誘餌所實施的苦肉計?珍珠港被襲,真是羅斯福等大佬的苦肉計?此問題答案成謎。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很多人認為,珍珠港事變最大疑點是美軍三艘航母,都不在港內。
誰都知道,後來的作戰美軍完全依靠航母,最終在中途島重創日軍,一舉扭轉了局勢。
當時中途島戰役,日軍有4艘重型航母,而美軍只有三艘,戰鬥力有差距,主要靠美軍情報的優勢。
但如果珍珠港有一到二艘航母被炸成,靠區區一到二艘航母,是絕對打不贏中途島戰役的。
實際上,日軍被擊沉3艘航母以後,剩下的飛龍號還擊,擊沉了1艘美軍航母。
日軍也是有很強戰鬥力的。
因為美軍航母都不在珍珠港內,很多人認為美軍早就知道了空襲的事情,只是為了讓國內老百姓支持參戰,這才裝不知道。
這樣一來,美軍會在空襲中有很大損失,老百姓自然會參戰了。
其實,這完全是瞎說。
美軍3艘航母不在珍珠港,完全是走了狗屎運。
「薩拉托加」號根據原計劃,目前正在美國本土進行大修和更新就裝備。
這是早就定好的計劃,同日軍襲擊不襲擊沒關系。
而」列剋星頓」號在空襲前三天前,也就是12月5日離開珍珠港,去給中途島運送飛機,僥幸逃過一劫。
至於「企業」號更誇張,它在11月28日出海為威克島運送飛機,原定12月7日,也即是空襲前1天返回珍珠港。
然而,當時太平洋上有暴風雨,風浪很大,「企業」號被迫降低了航行速度。
在空襲結束以後幾小時,「企業」號回到珍珠港,還不知道怎麼回事。
可見,這3艘航母的幸運都是意外。
尤其是「企業」號,它其實是非常危險的。因為原則上企業號仍然在日軍轟炸機的攻擊范圍內,只是日軍的南雲將軍膽小,見好就收,沒有敢於繼續搜索而已。
同時,美軍在珍珠港損失非常大。在珍珠港的8艘戰列艦,有7艘或者被擊沉,或者被重創。
大家都知道,戰列艦的造價比航母要高的多,建造時間也長。
美軍太平洋艦隊瞬間幾乎覆滅。
很多人說,戰列艦已經過時,但再過時也不能被人隨便炸著玩吧?
況且在空襲珍珠港之前,世界各國對於航母作戰始終持懷疑態度。
當年的航母不具備全天候作戰能力,只能白天作戰,只能在天氣情況良好下作戰。全年365天中,航母能夠作戰的最多隻有200多天的白天。
珍珠港發生1941年12月7日早晨,日本出動350架飛機轟炸珍珠港。在看電視時,有我方特工破獲日本密碼電文,通過各種渠道轉交美國。但美方不相信,睡大覺悲遭滅門。日本人野心勃勃,想一口吃下(佔領)全世界,被噎著,自找死路。這是日本註定要失敗的。再加上中國人民英勇抗日,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向中國人民投降。中國人民經過八年抗戰,把日本侵略者趕出去。
日本是替罪羊之說,無稽之談,是天大笑話。
珍珠港事件的一個很大的疑點,就是美國在珍珠港事件之前就真的毫無防備嗎,就這么容易被日軍突襲?
先說美國的麻木和遲鈍吧。日本在全面侵華戰爭之後,資源上就已經顯出不足。無論是日本本土還是當時的中國,都發現不了日本戰爭所需要的石油等資源。所以日本下一步一定會去搶這些資源,那就只有兩條路,北進和南下。而當時的西伯利亞但是有資源距離東北又太遠,日軍想要佔領西伯利亞,還得打敗當時已經很強大的蘇聯紅軍,這在機械化程度不足,又沒有海軍支援配合的日本陸軍來看,幾乎是不能完成的任務。
那麼日本只有南下一條路了,於是在1941年初很快就南下侵略東南亞,當時侵略的還是英法等國的殖民地,還沒有和美國正面沖突,但是明眼人都看得出,日本人是非理性的,一定會繼續擴大侵略,把戰火燒到美國人的利益上。美國在這個時候仍然一味綏靖,妄圖通過談判和日本人達成一定的妥協,難道就一點戰爭准備都不做嗎?
再分析情報方面,中國已經發現1941年日本外務省與其駐檀香山總領事館密電突然增多,且有軍事情報摻雜其中,大致能夠斷定日本會襲擊珍珠港,這條情報也送到了美國海軍司令部,但並未引起重視。這難道是因為,戰爭期間情報很多,真真假假也難以一一確認,所以這條情報不被重視?
不過日軍的突襲也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日本人喜歡軍事冒險,酷愛不宣而戰,無論是在甲午中日戰爭,還是在日俄戰爭中都是如此,這次只不過是延續了日本人軍事冒險的傳統罷了。
歷史 會開玩笑,俱有諷刺性,你別看日本現在跟美國好,總有一天日本還是要和美國乾的,所以現在美國不會對日本徹底的放鬆,目前是大哥和小弟之間互相利用,但肯定是有心理上的根本矛盾的,當事物發展到特定的時候, 歷史 事件會諷刺性地重復發生,日本這個國家的固有思維決定他一千年也是想擴張,一萬年也是想擴張,因此對他不能掉以輕心,必須重點嚴防。
過去的事件說的再多,但己是過去,重點是吸取過去的教訓,對付暫時安靜的豺狼,時刻都要准備好獵槍!
珍珠港最大的疑點就是日本到底是不是不宣而戰,在戰後曾經引起了討論,那就是日本將那次說是奇襲珍珠港,而美國說的是偷襲珍珠港,區別就在於到底是不是不宣而戰。
珍珠港被偷襲一小時之後,官兵收到美國本土發來的電報,稱日軍可能進攻珍珠港
在日軍偷襲珍珠港之後,羅斯福在演講中大肆的譴責日軍的野蠻行徑,激起了美國人對於日軍的憎恨。那麼日軍到底是不是不宣而戰呢?我認為應該不是,日軍應該是向美國政府遞交了宣戰書之後,才發動的攻擊,也就是說為了喚起美國人為國而戰的熱血,羅斯福利用了不宣而戰做文章。
畢竟在當時日本軍國主義自然不會去和美國爭一件這樣的事情,當時日本國內已經陷入了一片狂歡,本來山本五十六是打算在日本宣戰之後,瞬間摧毀美國的太平洋艦隊,使得美國人失去抵抗的勇氣,從而同日本進行談判。然而山本五十六終究只是一個少壯派軍人,哪裡知道羅斯福如此有手段。
總的來說查閱日美雙方的記錄,排除掉時差等問題,日軍都是在宣戰之後對珍珠港發動的進攻,只是日本怎麼也沒有想到,羅斯福會用不宣而戰來喚起美國年輕人,使得他們願意為了美利堅而戰。日軍奇襲珍珠港,能夠成功其實只證明了一件事情,那就是航母時代的來臨,若是雙方都依舊是大炮時代,恐怕日軍也不敢跑上門去送死。
㈦ 大家都知道珍珠港偷襲,大家對珍珠港偷襲有何看法.
看法1:美國太幸運了,航母都不在港內。
看法2:美國太狡猾了,據說羅斯福在此之前已經的到情報,日本要襲擊珍珠港,甚至可以說日本偷襲珍珠港是美國縱容的結果,但他沒有採取任何措施,目的只有一個,使美國可以義正言辭地參戰,獲取二戰最大的利益,成為二戰最大的受惠國。
㈧ 如何看待珍珠港事件
從短期和中期的角度來看,對日本是一次輝煌的勝利,戰爭史上,其成果也很罕見。之後大約半年,美國海軍在太平洋戰場上的威脅和影響被削弱,日本佔領了整個東南亞、太平洋西南部,並一直擴張到印度洋。 從長期的角度來看珍珠港對日本來說是一個徹底的災難。事實上,計劃珍珠港的山本上將本人預言即使對美國海軍的襲擊成功,它不會,也不能贏得一場對美國的戰爭,因為美國的生產力實在太高了。美國海軍主力艦四艘被擊沉,三艘受傷。日本的主目標之一是美國的三艘航空母艦,但當時沒有一艘在港內:企業號正在返回珍珠港的路上,列剋星頓號數日前剛剛開出,薩拉托加號正在聖地亞哥維修。 世界各地的海軍和其他觀察家都認為,將美國大多數戰列艦創傷擊沉是這個戰役的最大的成果。沒有了這些戰列艦,美國海軍只有依靠它的航空母艦和潛艇,實際上當時美國海軍只有這些艦船了,而這些艦船也是抵抗和後來反擊日本的主要力量。後來證明將戰列艦摧毀的作用遠比預想的要小得多。最重要的可能是珍珠港事件立刻將一個本來意見不齊的國家動員起來了。它將美國團結起來,一起要戰勝日本,它可能也是後來盟軍要求無條件投降的原因。有些歷史學家認為,不論當時日本只是擊中了修理蓬還是擊中了航空母艦,對珍珠港的襲擊本身就已經決定了日本戰敗的命運。 這場戰役是有歷史決定性意義的。由於日本未能擊沉美國的航空母艦,它只有一個小的軍事作用。但即使日本擊沉了美國的航空母艦,從長遠角度上來看它還是不能幫助日本。這次襲擊徹底地將美國和它雄厚的工業和服務經濟捲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導致了軸心國在全世界的覆滅。此後盟軍的勝利和美國在國際政治上的支配性地位都是由此及彼的。從軍事史的角度來看,對珍珠港的襲擊標志著航空母艦取代戰列艦成為海軍主力的轉折點。但世界海軍強國對這一點一直到後來珊瑚島海戰和中途島戰役後才明白過來。
㈨ 珍珠港事件後,世界各國都是什麼態度
1941年12月74號,這個二戰的一個轉折點,正是這一天,日本偷襲了美國的珍珠港,而當世界各國領導人聽到這個消息時候,態度都不一樣,雖然這場戰爭可以說說是非常經典的突襲戰,但是在戰略上就是敗筆。
而羅斯福直接表示要讓日本付出代價。最後日本終於認識到了美國的軍事實力到底有多強大了,在廣島和長崎的兩聲巨響直接就斷送了日本侵略的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