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看菲律賓 > 西班牙對菲律賓政治制度有什麼影響

西班牙對菲律賓政治制度有什麼影響

發布時間:2022-12-16 23:27:58

㈠ 從16世紀到1946年,哪些國家的殖民統治菲律賓

從16世紀開始,菲律賓先後淪為兩個西方大國的殖民地——西班牙和美國。

1521年,探險家麥哲倫奉西班牙王朝之命,率領遠征隊從美洲向西航行,意外地發現現今的菲律賓。1542年,西班牙探險家魯伊·洛佩斯·德比利亞洛沃斯踏上菲律賓中東部的萊特島和薩馬島,以西班牙王子菲力普的名字將其命名為「菲力納斯」。「菲力納斯」後來演化成「菲律賓」,用來指稱整個菲律賓群島。1565年,西班牙開始對菲律賓實行殖民統治。它奉行「一手揮長劍,一手執聖經」的策略。

19世紀末,新興的美國為爭奪勢力范圍同西班牙發生戰爭。這時,菲律賓也爆發反對西班牙殖民統治的武裝起義。,戰勝西班牙之後,美國卻於1902年派兵佔領菲律賓,取代西班牙繼續對菲律賓實行殖民統治。從那時起,除二戰期間日本擊敗美國軍隊侵佔菲律賓三年之外,直到1946年7月菲律賓宣布獨立,美國佔領菲律賓將近半個世紀。從時間上說,這雖不及西班牙統治的七分之一,但從政治、文化與心理影響上說,美國卻遠遠超過西班牙,使菲律賓成為美國色彩最濃重的亞洲國家。

㈡ 菲律賓近代史

據歷史學家考證,菲律賓的遠古文明可追溯到舊石器時代,嘟裨?0萬年前。菲古人類以塔崩人為代表,約生活在2萬多年前。約到公元前7000年,菲石器文化已有較大發展。此後經歷了新石器時代和金屬時代,農業、手工業商品貿易及航海均有發展。菲於公元前2世紀進入奴隸社會。14世紀後,隨著伊斯蘭教的傳入,蘇祿和棉蘭老等地出現了封建蘇丹政權,實行政教合一的政治制度。同中國的文化、貿易往來可上溯至14世紀前。中國以絲綢、陶器、黃金、象牙與珍珠交換菲律賓的蜂蠟、燕窩、柚木、藤條等。1521年3月7日,麥哲倫西班牙王朝命令來到菲律賓,決定以西班牙王儲菲律普名字命名該島為菲律賓群島;1571年西班牙在馬尼拉建立殖民政府。此後,西班牙從政治、社會、文化及宗教等多方面改變了菲律賓本土民族的生活方式。15至18世紀,菲律賓人民不斷反抗,震撼了西班牙殖民統治9世紀後半期起,菲民族解放運動興起;1872年,菲工人與士兵聯合,喊出「打倒西班牙殖民統治的口號」。1892年,主張以武裝革命襀實現獨立的「卡蒂普南」成立,領導了震撼全國的反西革命。1898年,西班牙在美西戰爭中失敗,根據美西《巴黎條約》將菲律賓割讓給美國。同年6月12日,菲在美國扶持下宣布「獨立」,阿吉納爾多出任菲第一共和國首任總統。此後,菲人民爭取真正民族獨立的斗爭此起彼伏,未有間斷。1935年11月,美國被迫允許菲成立「自治政府」,並答應10年後允許菲正式獨立。奎松當任「自治政府」總統後,雖然採取了一系列發展民族經濟、文化教育及國防的政策,但經濟結構的殖民地性質,仍是菲經濟發展的最大障礙。民族與社會矛盾日益尖銳。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侵略軍於1942年5月佔領馬尼拉美國對菲的佔領遂告結束。何賽·勞雷爾在日本當局的威逼下成立傀儡政府,菲人民在菲律賓共產黨等領導下,組成人民抗日軍,積極進行抗日斗爭。

1945年二戰結束後,美國重新統治菲律賓,恢復了菲「自治政府」。以奧斯敏納為首的菲政府把經濟重建的希望寄託於美國政府,但所得援助遠遠未能解決菲經濟所面臨的嚴重困境。民族獨立運動高漲在壓力下,美國被迫於1946年7月4日同意如期「給予」菲「獨立」。羅哈斯當選總統,菲再度建立共和國。然而,美國政府迫使菲政府接受「同等權利法」、簽定「美菲貿易協定」、「軍事基地協定」、「軍事援助協定」和「共同防禦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繼續控制菲經濟命脈。1953年,馬格賽賽在美國支持下當選總統,一方面實行土地改革和農業信貸合作等,一方面在貿易和外交上繼續依附美國。1957年,因馬在飛機失事中身亡,副總統加西亞繼任總統,實行經濟緊縮及「菲人第一」政策,經濟困境與社會矛盾相對緩解。1961年,馬卡帕加爾當選總統,通過土地改革法案,取消外匯管制,企業經營自由化,外交上主張「回到亞洲」。1962年,菲政府宣布把菲律賓的獨立日從7月4日改為6月12日(即菲律賓擺脫西班牙殖民統治的日子)。

1965年馬科斯當選菲第六任總統。在其執政最初兩年中,政府在澄清吏治、抑制貪污和打擊走私方面卓有成效,但發展經濟的計劃受到資金短缺的困擾。後在東南亞民族解放斗爭及國內民族主義浪潮高漲的影響下,馬調整對外政策,逐漸擺脫美國的控制和影響,尋求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更積極作用,並摒棄了過去20年間不與社會主義國家來往的政策。1969年馬連任總統後,菲再度面臨嚴重的經濟困難和社會動盪,南部叛亂及菲共武裝斗爭加劇,統治集團內部矛盾激化。1972年至1981年,馬政府實行軍管,廢除兩院制國會和多黨制,改為一院制的「國民大會」。其間前期(1973至75年)經濟發展較快,社會矛盾有叛亂形勢受到遏制,但後期馬獨裁加劇,全國民眾抗議運動高漲。1983年8月21日,菲反對黨領袖、前參議員貝尼尼奧.阿基諾結束在美國的流亡回國時在機場遭暗殺,導致政局急劇惡化。反政府運動更加高漲。此壓力下,馬被迫宣布於1986年2月7日提前舉行總統選舉,但賄選丑聞引發空前規模的「人民力量革命」,阿基諾夫人科拉松.阿基諾在民眾、天主教會和軍隊的支持下出任總統。馬及其家人逃亡美國。

㈢ 菲律賓曾被西班牙殖民長達三百多年,為何西班牙語在它們國家沒有普及開來

因為西班牙最早是想通過宗教進行殖民,為了更好地推行天主教,殖民者選擇順應菲律賓本地的語言,沒有及時進行西班牙語的推廣。反而是之後的美國,在殖民菲律賓期間大力推行了英語。在日據時期,日本又允許菲律賓用母語出版圖物,菲律賓本土語言得到了大發展。總的來說,就是西班牙在殖民時期沒有大力推廣西班牙語,後來菲律賓又被別的國家殖民,西班牙語沒能在這片土地把根扎深。

不同於西班牙,美國不遺餘力地推廣了英語,還要求把英語當成官方語言。他們構建了完整的英語教學體系,對英語的推廣普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後來,日本占據了菲律賓,為了緩和民族矛盾,日本允許菲律賓人用本土語言出版圖物,這對菲律賓本土語言的發展有很大推動作用,西班牙語慢慢退出主導的語言位置。

㈣ 從西班牙到美利堅,300年的沉淪,到底哪種模式更適合菲律賓呢

菲律賓群島從蠻荒的原始時代直接過渡到殖民地時代,歷經300年的沉淪,前有西班牙封建王室般的專制集權統治,後有美利堅的自治議會殖民,兩種模式到底哪種更適合菲律賓呢?

「文明」前夜的菲律賓群島

16世紀之前,菲律賓群島並不具備任何的國家概念和民族意識,按照當時明朝前往經商的華人的記載,當地甚至都還沒有形成古中國北方似的部落,只是在一些交通便利的交易地點形成了一些自發聚集的村落,而這些村落中規模最大的就要數因與明朝商貿而發展起來的馬尼拉,但即便如此,當時的馬尼拉人口也不過千餘人,而其中華人就占據了至少三分之一。

這其中既包括貿易自由權、同等稅賦權等經濟權利,也包括同等國民待遇權、選舉權等政治訴求,但這些訴求在西班牙強大的封建殘余勢力的手中顯然不可能得到回應,因此在雙方矛盾不可調和的情況下,菲律賓最終爆發獨立運動。

㈤ 誰知道菲律賓的歷史

早在唐朝時期中國人就與菲律賓各地有貿易往來,中國史籍中所提及的呂宋、蘇祿、麻逸、古麻剌朗等國皆於今日菲律賓國內。在菲律賓當地,考古發掘甚至發現有日期在3世紀的中國瓷器。

1390年,米南加保人(Minangkabau)建立了蘇祿蘇丹國,他們是在13世紀以來從蘇門答臘島移民而來。
1450年,阿拉伯商人賽義德·艾布伯克爾在菲律賓南部建立了伊斯蘭政權。
1521年,麥哲倫探險隊於地理大發現首次環球航海時抵達此地。
1565年,宿霧島為來自墨西哥的西班牙人所佔領,此即西班牙統治菲律賓的開始。菲律賓之名,乃自當代西班牙國王菲利普二世而來。
1898年,爆發美西戰爭;6月12日菲律賓宣告獨立,成立菲律賓共和國。爾後西班牙戰敗,簽署「巴黎和約」,美國接收菲律賓,改由美國統治。(為美屬菲律賓領地)。
1935年3月24日,菲律賓建立菲律賓自治邦;二戰期間為日本所據(1942年-1945年),日本佔領菲律賓後建立傀儡政權(菲律賓第二共和國)。
1946年7月4日,獲得完全獨立。
1965年,斐迪南·馬可仕當選總統。
1971年,斐迪南·馬可仕成功連任,同年取消總統任期只有兩屆的限制;未久即宣布戒嚴,開始獨裁統治。
1986年,柯拉蓉·艾奎諾競選勝利後,馬可仕被逐。
1992年,菲德爾·瓦爾德斯·羅慕斯勝選,柯拉蓉·艾奎諾和平轉移政權。
1998年5月,約瑟夫·埃斯特拉達當選總統。
2001年1月,埃斯特拉達因受賄丑聞被迫下台,副總統艾若育夫人繼任。

㈥ 菲律賓曾被西班牙殖民三百多年。但菲律賓為什麼沒有說西班牙語

主要有三點原因,一是西班牙在菲律賓殖民地沒有刻意推動當地人民學習西班牙,相反在不斷阻止當地人民接受教育;二是菲律賓本地語言系統也是十分的混亂,畢竟官方一直沒有規范語言;三是美國殖民菲律賓後,很快就消除了西班牙痕跡,大力推廣英語。綜合上述三點原因,這才讓得菲律賓雖然被殖民三百多年,但西班牙語後來卻沒有成為菲律賓的官方語言。

第三點,菲律賓後來成為美國殖民地後,美國大力推廣英語並且要求菲律賓以此為官方用語。在美國殖民菲律賓後大力推廣英語,並且為菲律賓構建了完整的英語的教學體系,這就導致西班牙語在菲律賓影響經美國這么一宣傳反而越來越下。的確如今的菲律賓官方語言就是英語和菲律賓語。

㈦ 有言如玉:大家族操控的菲律賓「民主」會好嗎

有言如玉:大家族操控的菲律賓「民主」會好嗎

有言如玉看君隨手翻,勝讀十年書
(一)接近底層卻維護上層的天主教會
84%的菲律賓人信奉天主教,菲律賓是亞洲兩個天主教國家之一。自西班牙殖民者在菲律賓強行傳教並以政教合一的形式統治菲律賓以來,500多年間菲律賓天主教會一直發揮著強大而獨特的政治和社會作用。
在西班牙殖民時期,菲律賓的天主教會在政治上具有獨特地位和功能,是殖民主義統治的堅決維護者和既得利益者。1569年,西班牙在菲律賓確立政教合一的殖民主義統治地位,開始強行命令菲律賓人改信天主教。隨後,在菲律賓各地成立了天主教會組織,傳播天主教,發展天主教勢力。馬尼拉總主教是全菲教會行政系統的領袖,由西班牙國王推薦,並由羅馬教皇任命。總主教之下是主教,是各個主教區的領袖;主教之下是教區教士。總主教依託教會權威,不僅代表教皇行使主權,同時代表西班牙國王維護西班牙的王權與主權。天主教會佔有大量土地,並對總督的任命具有否決權。
美國殖民主義時期,政教合一的殖民主義體制被美國的文官政府所取代。在經濟上,美國殖民政府通過購買教會土地,降低了天主教會的經濟影響力。同時天主教會的職能被限制在宗教領域,其政治地位大大削弱。
天主教會整體上是保守的。雖然下層貧困群體是天主教會活動的主要對象,也有些基層主教積極支持菲律賓的民族和民主事業,關心下層民眾的利益,但是總體上天主教會屬於菲律賓主流精英階層的一部分。菲律賓獨立後,天主教會作為一個大土地擁有者,具有獨立的經濟來源。盡管菲律賓經濟不發達、貧困人口比例較高,但是在向梵蒂岡教廷捐獻方面菲律賓天主教會名列前三位。主教會經營多家全國性報刊、電台和電視台,設有幾千所各類學校,逾百萬學生在其中就讀。天主教會的主要功能是宣揚和維護傳統的價值觀,例如:反對計劃生育、離婚、死刑等。教會的作用在於維護既有社會秩序,緩和社會矛盾。
在馬科斯時代,菲律賓天主教主教會議對政府採取「批判地合作」立場,「即教會支持政府諸如土地改革等正確的計劃,但從道義上反對乃至譴責政府的不合理的行為,像虐待政治犯,拒絕給予反對派基本的人權等。作為對教會的包括採取中立立場等做法的補償,政府放棄了早期建立絕對政教分離制度的計劃,它同意堅決反對合法性流產,重新檢查政府支持的計劃生育方案。」根據西方學者的調查研究,菲律賓天主教主教會議當時分為保守派、中間派和激進派三派。「保守派主教以宿務紅衣主教羅薩雷斯為代表,一共46名,佔58%,他們只關心教會的利益是否受到侵犯,支持馬科斯政府;中間派以紅衣主教辛為代表,有18名,佔23%,除了關心教會利益外,他們批評菲律賓的不公正現象;激進派以克拉沃主教為代表,有15名,佔19%,他們關心教會利益,但與上述兩派相比,他們更加關注社會不公正問題,堅持教會社團解放模式。」我們在馬尼拉考察期間,馬尼拉主教教會秘書長阿西斯先生表示,「教會的作用是教育。通過教育,使普通人民知道,解決問題要通過正常法律的手段。如果能用法律手段解決問題,就不必用非法律手段解決問題。地方許多的示威活動,都是人民自發的運動,教會是旁觀者,但教會有責任要告訴人民事實的真相。」
菲律賓的天主教會擁有巨大的政治和思想影響力,從包括人民力量運動在內的歷次菲律賓重大社會運動可以看出,天主教會具有組織、動員和控制群眾的巨大能力。但他們從來不是菲律賓現存秩序以及家族政治的反對者、顛覆者,相反他們在根本利益是與家族政治和主流精英相一致的。教會起到的是緩和社會矛盾的作用,起到了緩沖菲律賓嚴重的社會問題,嚴重的階級利益沖突的作用,他們實際上是菲律賓現存政治制度和不合理社會秩序的另一個特殊的維護者、保護者。
(二)依附型的世俗社會組織
非宗教的社會組織,包括上述第二類和第三類非政府組織,大都由菲律賓的中產階級人士為主體的。中產階級是在菲律賓的工業化進程中新生的社會階層,新的生產方式使他們精神上相對自由解放,游離於菲律賓政治庇護體系之外,並希望改變現有政治體系。但由於中產階級規模有限,掌握的經濟資源更是局促,力量相對弱小、分散,在激烈的競爭性選舉中缺乏雄厚的競選經費,在議會和地方行政首長的選舉中往往落敗。他們在政府或議會中沒有自己的政治代言人,無法通過常規性的選舉程式和制度途徑來維護自身利益。中產階級只能寄希望通過做大「公民社會」的辦法,建立大量社會組織,服務基層,整合力量,向上層精英掌控的政權反映、維護和爭取自己的利益訴求,逐步改變這個一元化的自上而下的政治庇護結構,促使菲律賓從私人家族性的政治向公共性更強的政治形態演進。
非政府組織是不贏利的民間組織,菲律賓的世俗社會組織,不像天主教會有自己的經濟來源,它們需要來自自身成員或外部資金的支持。限於本組織成員的經濟狀況,大部分組織的「活動經費主要來自本國政府、國際組織和外國組織,以及其他的大非政府組織,不同資助者有著不同的意識形態、指導思想和資助目標,他們在提供資助時都會要求接受資助的非政府組織對所提供的資助負責,有時還會提出附加條件,這會對非政府組織的性質、活動目標和行為產生不同的影響,並直接影響非政府組織保持自身行動的自主性。」
這樣一類大量依靠本國政府或外國資金支持的社會組織,自然很難成為推動政治轉型的主導力量。在強大的傳統庇護制結構面前、在強大的天主教會影響面前,尚未擺脫經濟和思想依附性的世俗社會組織是弱小,在歷次政治變局中它們都不是街頭運動的領導者,而是「造反」精英的追隨者,以期能夠增加一些討價還價的資本。當年在第一次人民力量運動中,不少社會組織支持了阿基諾夫人領導的街頭抗爭,而換來的是阿基諾夫人邀請他們的一些代表加入政府,很快又被排擠出去。在推翻埃斯特拉達的過程中,阿羅約也曾獲得左派的支持,但借力上台的是一個比前任更加腐敗的總統。在菲律賓家族政治以及精英與代表中下層利益的民間組織之間存在著根本利益的沖突,但社會組織一直選擇的是策略性合作,以求自身存在和發展而從未扮演和擔任社會革命的角色。當政治形勢發生變化時,家族和上層精英所採取的最早的措施,就是冷落、排斥和拋棄曾經的合作夥伴。在菲律賓的政治變遷中,世俗社會組織一直是敲邊鼓、造聲勢的角色,是別人譜寫劇本中的群眾演員。
四、菲律賓悖論:亞洲政治發展的特殊現象
在政治發展的研究領域,菲律賓是一個謎一般的國家。它在美國式的憲政體制之下保留了傳統的家族政治,在完備的現代法律體系和司法程序之下卻是腐敗盛行。菲律賓人,淳樸樂觀、隨和友善,但在菲律賓爭凶鬥狠、鐵血殺戮的慘劇卻屢見不鮮。從現代國家普遍的經驗出發看菲律賓,會發現諸如此類的許多重大的矛盾現象。我們權且將其稱為「菲律賓悖論」。
與亞洲其他許多發展中國家相比,菲律賓發展的條件要好得多。菲律賓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獨立建國,發展起步較早,加之菲律賓自然條件比較優越,自然資源豐富,適於發展熱帶農林牧業。但是近幾十年來,菲律賓經濟社會發展每況愈下,在亞洲特別是東亞的發展中日漸落後,現在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已列亞洲下游。
如果就事論事,就僅從菲律賓看菲律賓,除了大量的社會現象,似乎看不出什麼真正的門道。但如果從比較的視野觀察,將菲律賓與亞洲其他國家相比,特別是與快速和成功地實現了工業化、現代化的亞洲其他國家和地區相比,就不難看出菲律賓的深層問題。菲律賓與日本、韓國、台灣,甚至印度尼西亞、泰國相比,最大的差別在於:在工業化初起時期原有的社會結構沒有經過改造,基本上保留原有社會結構。
所謂原有的社會結構是指,菲律賓的社會階級階層和利益集團的結構。菲律賓經歷了長期的殖民地歷史,加之千島之國的地理原因,形成了一個個相對獨立和封閉的封建經濟體,進而成為現代菲律賓家族經濟、家族政治的起源。在其他亞洲國家和地區,或因戰爭如韓國,或因革命如中國,或因改革如日本、台灣,原有的封建土地所有制被打破或消滅了,原有的社會利益格局或消失或被打破。原有社會結構的消失和打破,對於後來的工業化、現代化來說,無意間創造了一種社會條件,即相對平等的社會身份,為在工業化進程中廣大社會成員相對平等地、機會均等地參與和加入,掃除了身份和社會地位方面的限制和障礙。正是由於這樣的原因,我們在其他亞洲國家工業化進程中觀察到的現象是,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呈現出一種整體社會進程的表徵,即大量的身份地位不同的,尤其社會地位低下的階層都積極踴躍地選擇和進入了社會新的生產、經營活動,形成了新的生產組織。而且,由於大量社會底層的進入,社會變得更有活力、更有效率,在國際經濟活動中形成了後發的比較優勢。
但在,菲律賓則無法看到或很難看到,在亞洲其他國家工業化階段可以看的這種社會發展的內在機制和動力。在菲律賓,當外部環境改變,整個東亞開始逐步進入工業化、現代化進程時,菲律賓的家族也紛紛選擇了新的生產方式,以適應的新的時代。在菲律賓工業化的起步階段,家族在一定程度上因其選擇了新的生產方式而成為工業化的動力。但是,當工業化發展到一定階段,家族經濟因已獲得利益並佔有優勢,家族經濟行為遍轉向壟斷食利,結果轉為阻礙進一步工業化和發展的分利集團、食利階層。
在人們一般觀念里,實行民主與法治,是打破專制、限制壟斷,保障社會自由、平等的制度保證。但是,為什麼菲律賓建立起了民主、法治的憲政體制,但民主與法治卻沒有發揮實際作用?菲律賓的事實告訴我們,以憲法、法律和民選機構組成的民主憲政體制從理論上應當具有限制政治權力和保障公民權利的功能。但在實踐中,建立在傳統社會結構堅實基礎上的菲律賓家族,也會在民主憲政體制下學習,逐步學會適應憲政體制,利用憲政體制的規則,甚至改造憲政體制以為己服務。
從菲律賓調研歸來,我們更理解了菲律賓大學良政研究中心主任對我們講過的一句話:「菲律賓的民主在自我救贖」。民主是用來塑造社會的,但社會也在改造民主。究竟是民主塑造了社會,還是社會改造了民主,菲律賓正在上演這樣一出紛紜復雜的歷史戲劇。

㈧ 從16世紀到1946年,菲律賓遭受哪些國家的殖民統治

從16世紀到1946年,菲律賓曾先後淪為西班牙、美國、日本的殖民地。

1565年,西班牙侵佔並統治菲300多年。1898年被美國佔領。1942年被日本佔領。二戰後重新淪為美國殖民地。1946年,菲律賓獨立。

詳情:

1、西班牙統治時期

1521年,麥哲倫探險隊於地理大發現首次環球航海時抵達菲律賓群島。

1565年,宿霧島為來自墨西哥的西班牙人所佔領,此即西班牙統治菲律賓的開始。菲律賓之名,乃自當代西班牙國王菲利普二世而來。

1726年,蘇祿國王再次遣使到清廷朝貢。

1851年,西班牙侵佔和樂島,清朝與藩屬國蘇祿王國的交往中斷。

2、美國殖民統治時期

1898年,爆發美西戰爭;6月12日菲律賓宣告獨立,成立菲律賓共和國。爾後西班牙戰敗,簽署「巴黎和約」,美國接收菲律賓,改由美國統治。

1935年3月24日,建立菲律賓自治邦。

3、菲律賓共和國時期

日軍於1942年1月2日佔領馬尼拉;4月9日攻下巴丹半島;5月10日,駐棉蘭老島和北呂宋山區的美軍投降。18日,駐班乃島美軍投降。至此,日軍控制菲律賓全境。隨後,日本人成立了一個獨立准備委員會負責起草憲法。

1943年10月14日,日本佔領軍扶植勞威爾成立了一個傀儡政權,史稱菲律賓第二共和國(1943年—1945年),正式名稱為菲律賓共和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菲律賓再次淪為美國殖民地。

3、獨立建國時期

馬尼拉

1946年7月4日,美國同意菲律賓獨立。菲律賓獲得完全獨立。此後,自由黨和國民黨輪流執政。

菲律賓簡介:

菲律賓共和國(他加祿語:Republika ng Pilipinas),簡稱菲律賓,位於西太平洋,是東南亞一個多民族群島國家,面積29.97萬平方公里,人口1億100萬。

菲律賓人的祖先是亞洲大陸的移民,14世紀前後建立了海上強國蘇祿王國。1565年,西班牙侵佔並統治菲300多年。1898年被美國佔領。1942年被日本佔領。二戰後重新淪為美國殖民地。1946年,菲律賓獨立。

菲律賓主要分呂宋、米沙鄢和棉蘭老島三大島群,共有大小島嶼7000多個,種族與文化為數眾多,融合了許多東西方的風俗習慣,史前的尼格利陀人可能是菲律賓最早的居民,隨後民族的遷徙陸續帶來了馬來文化、隨著宗教與貿易發展也帶來了印度文化、華夏文化和伊斯蘭文化。

菲律賓是東盟(ASEAN)主要成員國,也是亞太經合組織(APEC)的24成員國之一。 菲為發展中國家、新興工業國家及世界的新興市場之一,但貧富差距很大。獨立至今,菲經歷數次經濟快速成長,然而政局時常動盪,政府貪污腐敗,社會的不安定已成為阻礙其發展的一大因素。

根據1898年《巴黎條約》、1900年《華盛頓條約》、1930年《英美條約》,菲領土范圍西部界限為東經118度線。但上世紀70年代後菲通過4次軍事行動突破了該界限,非法侵佔了中國南沙群島8個島礁,這是中菲領土爭端的真實起源。

㈨ 西班牙為什麼放緩了殖民菲律賓的步伐

西班牙忙於在歐洲大陸爭奪霸主地位,放緩了殖民菲律賓的步伐。1517年10月,麥哲倫來到西班牙,幾經輾轉,終於在半年以後見到了西班牙國王查理五世,向其陳述了自己的計劃,即向西航行到達香料群島。麥哲倫是一個葡萄牙小貴族,25歲時參加了遠征隊,廣泛活動在東非、印度和東南亞等地,並參加了圍攻果阿和馬六甲的軍事行動,知道名貴的香料來自馬六甲以東的摩鹿加群島。

在不斷前往亞洲的航海過程中,麥哲倫感到這條航線實在是太長了,按照地圓說,一定還有到達香料群島的捷徑。1513年,西班牙探險家巴爾博亞穿過巴拿馬海峽看到了太平洋,這使麥哲倫本人相信一直向西航行,可以更快地到達香料群島,這就可以大大縮短前往亞洲的時間。但是當麥哲倫將自己的構想向葡萄牙國王提出時,立刻遭到否定,葡萄牙已經掌握了香料貿易,不需要再多此一舉,況且根據雙方已經簽訂的條約,如果葡萄牙向西航行,勢必會侵犯西班牙的壟斷權。

但是當西班牙國王聽到麥哲倫的這個計劃之後,立刻被他所描繪的利潤前景吸引了,西班牙國王幾乎是急不可耐地與麥哲倫簽訂了探險協定,要麥哲倫給他帶來豐富的香料和其他可以獲利的東西,而麥哲倫也如願以償地得到了資助和國王給予他的特權。1519年9月20日,麥哲倫率領著由5艘船隻組成的探險隊出發了,他們懷有的唯一目的便是發現前往盛產香料的摩鹿加群島的捷徑,獲取豐厚的利潤。經過了艱苦的航行之後,麥哲倫率領船隊到達了亞洲,但是因為航向的偏離,他們到達的並不是摩鹿加群島而是菲律賓群島。

為了能夠在菲律賓立足,西班牙意識到與中國發展貿易關系是此時唯一的辦法,於是他們將捕獲的兩艘中國商船放回,並且希望他們繼續前來貿易,以帶來西班牙人急需的物品。最初西班牙放棄對中國商人的海盜行動完全是為了他們自己的利益,如果沒有中國商人也能夠生存,他們就會毫不留情地打擊中國商人。

不過西班牙並未因此而放棄對香料群島的爭奪,《薩拉戈薩條約》的約束力完全趕不上利潤的吸引力。穩固了在菲律賓北部的殖民地以後,西班牙便向菲律賓南部以及摩鹿加群島發起了進攻,即使是1580年兩國合並以後,兩國殖民者的斗爭依然沒有結束,西班牙屢次組織遠征隊進攻摩鹿加群島,只是由於葡萄牙的力量更強,西班牙的進攻才沒有成功。

可見自始至終西班牙都沒有放棄對香料貿易的爭奪。與葡萄牙爭奪香料貿易利潤是西班牙航海探險的最初動因,並且也是支持其不斷進行航海探險的重要動因,不能因為美洲後來所起的作用而輕易否定這個重要的動因。

與中國對海盜並不詳加區分不同,在西方歷史上由於海盜眾多,來歷復雜,因而對其稱呼也有微妙的差別,如在英語中,"pirate"指一般的海盜,"privateer"則指"私掠船海盜"或"皇家海盜",即指那些與某一政府訂下契約的個人或船隻,他/它可以在戰爭期間攻擊敵方艦船。這種契約也被稱做"私掠許可證",意味著政府會從海盜活動中分紅。所以此種海盜實則為國家支持的國家海盜,隨著大航海時代的來臨,此種海盜在英國、法國和荷蘭被發揮到了極致,為這三個國家挑戰伊比利亞半島國家的海上霸權提供了巨大的幫助。

㈩ 菲律賓被西班牙殖民400多年,為何西班牙語沒能成為菲律賓的官方語言

菲律賓是一個長期被列強殖民統治的國家,但是很神奇的是,它在被西班牙統治的400多年時間里,西班牙語都沒能成為菲律賓的官方語言。不過細究起來,其實也是有原因的。

其中一個原因,就是菲律賓這個國家本身的語言系統就很混亂。在被西班牙殖民統治之前,菲律賓就一直沒有一個統一的官方語言。這種語言系統的混亂使得在菲律賓國內,大家都是各說各的,地區與地區之間沒有什麼交集。


所以,菲律賓人的語言在很短的時間里就變成了英文語種。而英文也成了菲律賓人除自己的母語之外的主要語種,相比之下,西班牙語雖然在菲律賓的時間更久,但是因為它的小眾面,反而沒有成為菲律賓人的主要語種。

閱讀全文

與西班牙對菲律賓政治制度有什麼影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34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10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89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35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59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4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375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39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04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05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27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34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37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51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179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48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172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999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33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