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麥克阿瑟從菲律賓撤離,到底是因為膽小怯戰,還是另有隱情
其實我覺得這並不能說是麥克阿瑟怕了,說他膽小怯戰。很明顯的一個原因就是這個命令其實是由美國的羅斯福發布的,和麥克阿瑟無關,所以就不是他膽小怕事了。
在在3月12日晚,麥克阿瑟還有他的家人,連同幾位美國遠東軍的軍官共同離開了科雷吉多島。他們先乘坐約翰·巴爾克利中尉的魚雷艇前往棉蘭老島,在去乘坐B17轟炸機然後前往澳大利亞。
但是當麥克阿瑟冷靜下來後也是清楚的知道,菲律賓的戰局已經定了,就算他能留下了,去阻擋日本數月,但是最後也是難逃戰敗的命運,而且他還有可能被俘虜,所以他後來也是接受了這個撤退也就是逃跑的決定。
❷ 堅持戰斗到底的麥克阿瑟,為什麼撤離菲律賓
1942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幾個月後,日本的“南進”政策進行的“順風順水”,關島、馬來半島和新加坡等地相繼淪陷。此時的菲律賓也岌岌可危,美軍遠東司令麥克阿瑟,一邊指揮8萬美菲聯軍,退守到巴丹半島苦苦支撐;一邊等待增援。
然而,自菲律賓遭到入侵以來,很少看到運送物資和兵員的補給船。原來,按照“先歐後亞”戰略,美國決定在澳大利亞建立新的防禦體系,放棄了菲律賓。但麥克阿瑟一家拒絕撤離,誓將戰斗進行到底,未來充滿著危險,他該何去何從呢?
他急忙下達了作戰指令,魚雷發射管被打開,發射諸元已設定完畢,慢慢靠近“驅逐艦”。就在這時,旗語兵大聲喊道:“魚雷艇!自己人”,大家定睛一看,這艘“驅逐艦”正是麥克阿瑟一家人乘坐的快艇,所有人不由得出了一身冷汗。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老兵不死,麥克阿瑟回憶錄》
歡迎搜索關注“白楊樹下談歷史”//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❸ 美國為何退出了菲律賓軍港
呃,原因很囧,菲律賓火山爆發了,把最大的空軍基地給廢了,菲民族主義爆發,把海軍基地給廢了,呵呵呵。
克拉克軍事基地最早是在1903年建立的,後來到了1919年,一個信號兵師把基地的一部分辟為飛機場,並隨著空軍在軍隊中日益增長的地位擴大規模,到了30年代,已經成為菲律賓地區最主要的轟炸機和重型轟炸機的起降基地。二戰期間,伴隨著菲律賓的淪陷,這個空軍基地也易手給日本空軍,直到1945年的1月才重新奪回。克拉克空軍基地真正大規模的增長是在冷戰時期,又因為菲律賓極佳的地理位置,在越戰中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尤其是軍事物資的運送方面。到了80年代,菲律賓政府和美國方面在基地租借的條件上來來回回的談判,始終難以達成一致,又加上1991年6月,附近的皮納圖博火山大規模爆發,整個軍事基地被火山灰掩埋,美國政府最後忍痛將軍事基地歸還給了菲律賓政府。
冷戰時代,蘇比克灣成為圍堵政策的重要基地。越戰期間,蘇比克灣成為美軍重要的後勤保障和軍事裝備保養維修基地。
對菲律賓來說,蘇比克灣基地除了有穩定政局、治安、人心的效果之外還是重要的經濟來源。基地除了每年繳納數億美元的租金外,還為當地人提供了約4萬個工作崗位,是菲律賓第二大僱主。在美國駐軍後期,這些工作所創造的財富竟然佔到經濟疲敝的菲律賓國內生產總值的5%作用。
雖然蘇比克灣海軍基地對菲律賓顯得很重要,但長久的國外駐軍刺激了菲律賓民族主義,引起自由派、共產派人士反彈。隨著越戰後蘇比克灣基地招搖地成為美國在亞太地區最大的軍事基地,很多菲律賓人擔心會不會因此而遭受無妄之災。於是,焦慮中的菲律賓人開始了一浪高過一浪的抗爭。
1986年親美的馬科斯政權垮台,阿基諾夫人成為菲律賓總統。特別是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蘇東集團迅速崩潰瓦解,蘇比克灣存在的理由一下子變得難以成立,圍繞美國海軍駐菲律賓蘇比克灣基地的抗議浪潮再次卷土重來。1990年菲律賓當局和駐菲美軍感到壓力越來越大。
正當美軍焦頭爛額時,出現了一個值得玩味的跡象。曾經在美國求學及流亡近40年的阿基諾夫人竟然同意美國在1991年蘇比克灣租約協定到期之後繼續續約。
1991年,就在距離美國駐菲律賓蘇比克灣基地軍隊必須撤走的截止日期不到幾個月的關鍵時刻,由阿基諾夫人主導的菲律賓政府竟然再次與美方達成了《友善,和平以及協作協定》,為延長租約打開了綠燈。得知政府竟然與美國達成這一協議,由反對派控制的菲律賓參議院勃然大怒,毫不留情地在議院中否決了這一協議。
這對於矢志於延長美軍駐菲基地租約的阿基諾夫人無異於一記毀滅性的打擊,但這位在政治中纏鬥了一輩子的女性卻毫不畏懼,頑強發起反擊,呼籲要就此事進行全面公投。但這次她失敗地更加徹底,此舉竟然乾脆被裁定為違憲。
事已至此,已經毫無還手之力的阿基諾夫人只能發布正式公告,通知美軍必須在1992年底撤離菲律賓。1992年11月,美軍駐菲律賓的最後一艘航母駛離了駐軍已經長達將近百年的蘇比克灣。拉莫斯總統(他於該年6月份贏得菲律賓大選)於當日升起一面碩大的菲律賓國旗,徹底終結了外國軍隊駐扎菲律賓領土的歷史。(
❹ 麥克阿瑟血戰巴丹半島,美國為什麼要放棄菲律賓
1941年12月,日本偷襲了珍珠港,幾乎與此同時,菲律賓也遭到了日軍飛機的狂轟濫炸,成了第二個珍珠港。麥克阿瑟渴望已久的戰爭終於來到,他激動地站在巨大的兵力部署圖前,向駐守菲律賓各島的部隊下達著作戰命令。
其實,在他的潛意識里,根本瞧不起日軍的戰鬥力,更不相信珍珠港會在日軍的偷襲中損失慘重。這種錯覺不可能帶來正確的判斷力,致使在開戰最初的幾個小時,讓他缺乏戒備,甚至做出錯誤的決定。滿懷信心的麥克阿瑟,能守得住菲律賓嗎?
全然不知的麥克阿瑟,一邊不停要增援、要補給,一邊給前方將士打氣,“增援很快就到”。時間一天又一天的過去,軍方許諾的援助物資和增援部隊始終不見蹤影。他也不再去前線慰問了,因為將士們質問補給在何方時,他無言以對。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老兵不死,麥克阿瑟回憶錄》
歡迎搜索關注“白楊樹下談歷史”//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❺ 美軍1992年為什麼撤出菲律賓蘇比克海軍基地
蘇比克灣位於馬尼拉西北110公里處,海灣三面環山,灣內風平浪靜,可停泊萬噸巨輪。據說當年初到此地的外國人面對雄偉港灣贊嘆「SOBIG」(真大),因諧音而有SUBIC(蘇比克)之名。由於蘇比克灣易守難攻,戰略位置極為重要,19世紀末幫助菲律賓打敗西班牙殖民者的美國政府一眼就愛上了這塊寶地,將其建為當時美軍在世界上最大的海軍基地。在菲民眾的強烈反對下,1992年,美軍被迫撤出基地,將蘇比克灣交由菲政府管理。菲政府通過《基地轉型法案》,決心將蘇比克灣改建為自由港經濟特區。
❻ 二戰後菲律賓是如何走向獨立的
菲律賓的獨立建國一波三折,從 1899 年到 1946 年,經過非常多的事件和近半個世紀的時間,才從美西戰爭後美國的佔領地獨立成為一個主權國家。
1898 年美西戰爭後,菲律賓島上就有民族主義者 E. Aquinaldo 建立政府,並宣布菲律賓獨立。但是,在西班牙與美國的默契下,美軍登陸菲律賓並進入馬尼拉,宣布建立軍事政府。此時,菲律賓的政府還通過自己的憲法。 (注意這時候有兩個政府。)
經過美西戰爭的 1898 年 12 月 10 日《巴黎和約》西班牙正式將菲律賓割讓給美國,美國則給西班牙兩千萬美元做為賠償。 (照說,簽訂和平條約之後應該從軍事佔領階段進入友好佔領階段,但因為菲律賓國內尚有不一樣的武裝反對勢力,所以,軍事佔領階段尚未結束,此點和日本佔領台灣一樣,要經過樺山資紀的一段「平亂」階段,也像極了 1947 年台灣的二二八與其後的軍事鎮壓動亂。)
1899 年 E. Aquinaldo 公布憲法,建立菲律賓共和國,並就任首任總統。這時候,美國與菲律賓正式爆發武裝沖突。 (在戰爭法來看,就是佔領軍事政府平定佔領區的叛亂政府,在國內法層次來看,就是外國武力干涉住民自決的建國。)
後來美軍在「平定叛亂」中獲勝。
1901 年 3 月 2 日美國國會授權美國總統有結束菲律賓軍事政府的權力 (當時美國也正在建立其領土憲法性法源) 。
美國軍事佔領區進行民選首長, 1901 年美國總統任命首任菲律賓民政總督,正式開啟民政治理階段。然後,美國國會通過法案,賦予菲律賓人與美國人同等的權利法案。
1907 年 7 月 30 日美國舉辦菲律賓的議會選舉。後來 1916 年 8 月 29 日美國國會通過,總統簽署著名的《鍾斯法案》 (Jones Act) 。美國通過《鍾斯法案》時說:美西戰爭並無擁有菲律賓,只想菲律賓建立穩定政府之後即撤出。
1919 年菲律賓人民到美國國會游說已經准備好獨立,菲律賓國會也通過相似宣言。
1934 年美國國會通過著名的《泰丁斯-麥克杜飛法案》 (Tydings-McDuffie Act) ,詳細規定菲律賓獨立步驟。
菲律賓人選舉制憲代表,起草憲法草案,通過憲法草案。美國總統簽署此憲法草案。菲律賓舉行公投,批准此憲法,之後 1935 年選舉首任總統 (任期六年) , 1935 年 11 月 15 日成立菲律賓國協。 1941 年 11 月 11 日選舉第二任總統。
後來出現憲法修正草案,也經過上述繁復程序,最後由美國總統批准然後公投通過。
1942 年 1 月 3 日,日本佔領菲律賓,麥克阿瑟和菲律賓政府 (總統、副總統) 撤出。
「 (麥克阿瑟的 I shall return ,以及戰爭後期美國陸海軍所謂的爭論是攻佔菲律賓或攻佔台灣的爭議。原本決議依據海軍意見來攻佔台灣,但在麥克阿瑟與羅斯福一席密談之後,決策逆轉。其實,雖不知麥克阿瑟說什麼,但是基於美國總統保護「領土」的憲法責任,跳過菲律賓恐有憲法職責上疑慮,而麥克阿瑟的 I shall return ,顯然具有憲法責任的意義。同時,陸軍也較海軍更明白「佔領法」,雖然海軍也懂戰爭 (海戰) 法。」
日本的佔領,也遵照佔領法實施戒嚴與軍事管理。
1943 年 6 月日本實施制憲會議,研擬憲法草案, 1943 年 10 月菲律賓第二共和。
此時美國國會決議延長流亡美國的菲律賓正副總統任期。後來美國國會授權美國總統在 1946 年 7 月 4 日宣布菲律賓獨立。 (注意:菲律賓獨立不是由菲律賓宣布,而是由美國宣布,美國並邀請世界各國承認菲律賓獨立。)
1945 年美軍奪回菲律賓,太平洋戰爭結束。 1946 年 4 月 23 日舉行總統大選,進而美國於 1946 年 7 月 4 日正式宣布菲律賓獨立。
❼ 二戰時的太平洋戰爭期間,麥克阿瑟是不是曾經在菲律賓被日本打敗,並退出菲律賓
1941年6月,美國軍方採納「彩虹5號」計劃,決定一開始與軸心國作戰就把重點放在歐洲。7月,華盛頓下令將菲律賓陸軍與駐菲美軍合並,將麥克阿瑟轉服現役,晉升為中將,任美國遠東軍司令部司令,下轄溫賴特指揮的第1軍和帕克指揮的第2軍。12月8日, 日軍繼偷襲珍珠港之後,對菲律賓發動進攻。由於麥克阿瑟判斷錯誤和處置失當,駐菲律賓的美軍轟炸機和戰斗機大部被毀,空中防禦能力喪失殆盡,再加上美菲軍兵力有限,裝備低劣而缺乏訓練,無法抵擋日軍的進攻,麥克阿瑟幾乎要拿父親留下的手槍自殺,與菲律賓人民共存亡。但是,羅斯福在1942年2月8日以國家的名義,再次命令麥克阿瑟及其家屬撤離菲律賓。2月22日和23日,羅斯福和馬歇爾連續給麥克阿瑟發電,讓其撤離,並允諾讓麥克阿瑟到澳大利亞指揮盟軍反攻,3月11日晚,麥克阿瑟無奈撤離。於是所有部隊則從馬尼拉撤往巴丹半島固守,宣布馬尼拉為不設防城市,就在1941年12月24日,麥克阿瑟晉升為上將。1942年1月,日軍進占馬尼拉。日軍隨後多次進攻巴丹半島,但未能成功。當日本廣播電台的「東京玫瑰」嘲笑美國太平洋艦隊的時候,麥克阿瑟要求陸軍部派遣飛機飛越菲律賓上空以打擊「敵人宣傳的氣焰」,穩定守軍士氣。然而,這種要求沒有也不可能得到滿足。3月,得到增援的日軍向孤立無援的巴丹半島等地的美菲軍發起攻勢。美國政府為避免麥克阿瑟成為俘虜,命令他將指揮權轉交溫賴特並赴澳大利亞擔任西南太平洋戰區盟軍司令,指揮該區盟軍作戰。3月11日夜,麥克阿瑟在從科雷吉多爾登上魚雷艇離開菲律賓之前,發誓「我還要回來」。4月9日,巴丹美軍及菲律賓軍約75000人被迫向日軍投降。5月6日,巴丹陷落後轉移到哥黎希律島指揮作戰的溫賴特被迫請求投降,並於次日通過馬尼拉廣播電台命令所有美菲軍隊投降。
❽ 太平洋戰爭初期,美國是怎樣撤離菲律賓的
1941年12月,菲律賓總統曼努埃爾·奎松、麥克阿瑟將軍、其他高級海軍軍官、民選議員及家族逃過對馬尼拉的空襲及搬入在科雷希多島上的馬林塔隧道,他們到達時馬林塔兩邊是作為高級指揮部、醫院及食物和軍火的儲存地,1942年3月,數艘美國海軍潛艇到達科雷希多島北部,海軍帶來信件、命令及武器,又接走美國及菲律賓高級軍官、黃金、銀及其他重要紀錄文件,一些人不能由潛艇的接走的則最後被日軍俘虜及關進在馬尼拉及其它地方的集中營。
科雷希多島的守軍,包括以上說過的防空和岸防部隊、美國海軍陸戰隊第4團及一些守備科雷希多的美國海軍人員,當日軍攻佔巴丹半島時,一些美軍逃到科雷希多島,日軍在5月5日開始對科雷希多島展開猛烈炮轟,掩護登陸部隊登陸,5月5日晚十一時十分,日軍第四師團左翼隊(包括步兵第61聯隊,戰車第七聯隊之一部,及山炮兩個中隊為基乾的部隊在島上東北登陸,雖然面對猛烈抵抗,日軍仍在坦克及炮火支援下,建立了灘頭陣地,守軍很快被趕到馬林塔山的山腳下。
5月6日傍晚,溫賴特向本間提出投降條件,本間堅持投降必需包括所有在菲律賓的盟軍,由於相信在島上的士兵面對生命的威脅,溫賴特接受,5月8日,他發出信息,命令夏普的米沙鄢群島–棉蘭老島部隊投降,夏普遵從,但個別士兵則作為游擊隊繼續戰斗。
❾ 二戰初期,美軍為什麼在菲律賓那麼痛快的投降了
沒有後援,彈盡糧絕
按照戰前的計劃----彩虹計劃
在日本進攻菲律賓的時候,太平洋艦隊將出擊,同時大批援軍會趕來
珍珠港之戰後,太平洋艦隊損失慘重,短時期內無法出戰,菲律賓就沒有了援軍
加上戰爭准備不足,在日本人攻擊下只能步步後退
最後在孤立無援情況下投降
但即便如此,老美的表現也是可圈可點,首次成建制消滅日軍大隊
❿ 麥克阿瑟從菲律賓撤離,為何加速了美軍投降
1942年4月,日本南下作戰取得了輝煌戰果。一方面,奪取荷屬東印度(今印度尼西亞)石油的戰略目標已提前實現;另一方面,發動時間較晚的緬甸戰役也進入了尾聲。可以說,日本捷報頻傳,其「大東亞共榮圈」的戰略構想已初步成形。
然而,在菲律賓的巴丹半島仍有9萬美、菲聯軍在苦苦支撐,而日軍也似乎也沒有能力突破其防線,雙方形成了「僵持戰」。隨著日軍第一階段作戰接近尾聲,該地區的美軍越來越成為日軍大本營的「眼中釘」、「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後快。
盡管溫賴特依然堅持抗爭到底,但也無力挽回敗局。就在日軍發起總攻的6天後,巴丹半島7.5萬美、菲聯軍打出了白旗,這是美軍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投降。身為指揮官的麥克阿瑟,都能逃離戰場,怎能指望士氣跌入谷底的守軍,堅持到底。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