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萊特灣海戰美日各多少兵力
海戰進行的時間是從1944年10月20日至10月26日。在六天之內,日軍與盟軍投入船艦總噸位超過兩百萬噸,有約35艘航空母艦、21艘戰列艦(主力艦)、170艘驅逐艦與近2,000架軍用飛機參與了戰斗。美方損失 美國:1艘輕型航空母艦、2艘護衛航空母艦和3艘驅逐艦被沉,約3000人陣亡 日方損失 日本:1艘重型航空母艦、3艘輕型航空母艦、3艘戰列艦、6艘重巡洋艦、1艘輕巡洋艦、11艘驅逐艦被擊沉,10000人陣亡日本聯合艦隊方面 第二艦隊 司令長官:栗田健男中將參謀長:小柳富次少將總旗艦:愛宕號巡洋艦→大和號戰列艦 第一游擊部隊第一部隊 第一戰隊:司令官:宇垣纏中將 戰列艦:大和號、武藏號、長門號 第四戰隊:司令長官直率 重巡洋艦:愛宕、高雄、摩耶、鳥海 第五戰隊:司令官:橋本信太郎少將 重巡洋艦:妙高、羽黑 第二水雷戰隊:司令官:早川干夫少將輕巡洋艦:能代。 第二驅逐隊:司令:白石長義大佐 驅逐艦:早霜、秋霜。 第三十一驅逐隊:司令:福岡徳治郎大佐 驅逐艦:岸波、沖波、朝霜、長波。 第三十二驅逐隊:司令:大島一太郎大佐 驅逐艦:浜波、藤波、島風。 第一游擊部隊第二部隊 第三戰隊:司令官:鈴木義尾中將 戰列艦:金剛號、榛名號 第七戰隊:司令官:白石萬隆少將 重巡洋艦:鈴谷號、熊野號、利根號、築摩號 第十戰隊:司令官:木村進少將 輕巡洋艦:矢矧號 第十七驅逐隊:司令:谷井保大佐 驅逐艦:浦風、磯風、雪風、浜風、清霜、野分 第一游擊部隊第三部隊(西村艦隊) 第二戰隊:司令官:西村祥治中將 戰列艦:山城號、扶桑號 重巡洋艦:最上號 第四驅逐隊 驅逐艦:山雲、滿潮、朝雲 第二十七驅逐隊 驅逐艦:時雨 南西方面艦隊 第二游擊部隊(志摩艦隊) 司令長官:志摩清英中將 重巡洋艦:那智號、足柄號 輕巡洋艦:阿武隈號 驅逐艦:曙、潮、不知火、霞 第三艦隊(小澤艦隊) 司令長官:小澤治三郎中將參謀長:大林末雄少將旗艦:瑞鶴號航空母艦(戰歿)→大淀號巡洋艦 本隊: 第三航空艦隊:司令長官直率 航空母艦:瑞鶴號 輕型航空母艦:千代田號、千歲號、瑞鳳號 第四航空艦隊:司令官:松田千秋少將戰列艦:伊勢號、日向號 巡洋艦艦隊:司令官:多摩艦長山本岩多大佐指揮 輕巡洋艦:多摩、五十鈴 第一驅逐隊:司令官:江戸兵太郎少將 輕巡洋艦:大淀驅逐艦:槇、杉、桐、桑 第二驅逐隊:第六十一驅逐分隊:初月、若月、秋月第四十一驅逐分隊:霜月 其他日本航空兵力 10月24日 第二航空艦隊(台灣)395架 特別攻擊隊(南九州,西南各島)100架 第三航空艦隊(本土)70架 第一航空艦隊(菲律賓)50架 實際出動了三分之二 盟軍與美國太平洋艦隊方面 太平洋艦隊司令官:尼米茲上將(駐檀香山) 第三艦隊司令官:威廉·哈爾西(Adm. William F. Halsey Jr.)上將 總旗艦:戰列艦新澤西號(依阿華級戰列艦) 第三艦隊第38航空母艦特遣隊 司令官:馬克·米切爾中將 旗艦:航空母艦:列剋星敦號 (Lexington) 第一特混大隊:司令官:約翰·麥凱恩中將 旗艦:航空母艦大黃蜂號(Hornet CV-12) 航空母艦:大黃蜂號(Hornet CV-12)、黃蜂號(Wasp CV-18)、漢考克號(Hancock CV-19); 輕型航空母艦:考朋斯號(Cowpens CVL-25)、蒙特雷號(Monterey CVL-26); 重巡洋艦四艘; 輕巡洋艦兩艘; 驅逐艦14艘 第二特混大隊:司令官:傑拉爾德·博根少將 旗艦:航空母艦無畏號(Intrepid CV-11) 航空母艦:無畏號(Intrepid CV-11)、邦克山號(Bunker Hill CV-17) ; 輕型航空母艦:獨立號(Independence CVL-22)、卡伯特號(Cabot CVL-28) ; 戰列艦:依阿華號(Iowa)、新澤西號(New Jersey,兼總旗艦) ; 輕巡洋艦3艘; 驅逐艦16艘 第三特混大隊:司令官:弗雷德里克·謝爾曼少將 旗艦:航空母艦埃塞克斯號(Essex CV-9) 航空母艦:列剋星敦號 (Lexington)、埃塞克斯號(Essex CV-9) ; 輕航空母艦:普林斯頓號(Princeton CVL-23)、(Monterey CVL-26); 戰列艦:華盛頓號(Washington)、馬薩諸塞號(Massachusetts)、南達科他號(South Dakota)、亞拉巴馬號(Albama) ; 輕巡洋艦4艘; 驅逐艦13艘 第四特混大隊:司令官:拉爾夫·戴維森少將 旗艦:航空母艦富蘭克林號(Franklin CV-13) 航空母艦:富蘭克林號(Franklin CV-13)、企業號(Enterprise CV-6) ; 輕型航空母艦:貝勒伍德號(Belleau Wood CVL-24)、聖哈辛托號(San Jacinto CVL-30); 重巡洋艦2艘; 驅逐艦15艘 第三艦隊第34特混艦隊,司令官:威利斯·李(Willis A. Lee)中將,由第38航空特遣艦隊抽出一部編成:戰列艦6艘、巡洋艦7艘、驅逐艦17艘 潛艇艦隊:4艘 第七艦隊及皇家澳大利亞海軍 第七艦隊南西太平洋方面軍 指揮官:托馬斯·金凱德海軍中將 炮火支持群、中央艦隊:戰列艦:密西西比號(Mississippi)、馬里蘭號(Maryland)、西弗吉尼亞號(West Virginia)、田納西號(Tennessee)、加利福尼亞號(California)、賓夕法尼亞號(Pennsylvania), 驅逐艦6艘 左翼艦隊:重巡洋艦:3艘、輕巡洋艦:2艘,第56驅逐艦隊:驅逐艦9艘 右翼艦隊:重巡洋艦:1艘、輕巡洋艦:2艘,第24驅逐艦隊:驅逐艦6艘,第54驅逐艦隊:驅逐艦7艘 第七艦隊高速魚雷艇隊:魚雷艇39艘(3大隊?13個小隊) 護衛航空母艦戰斗群:護衛航空母艦:4艘、驅逐艦3艘、護衛驅逐艦4艘 第一分遣艦隊:護航航母:6艘,驅逐艦:3艘、護衛驅逐艦:4艘 第二分遣艦隊:護航航母:6艘,驅逐艦:26艘, 第三分遣艦隊:護航航母:6艘,驅逐艦:3艘、護衛驅逐艦:5艘 潛艇部隊:北部攻擊特遣TF-78,南部攻擊特遣TF-79
⑵ 二戰時美國在太平洋對日作戰中共投入了多少兵力
初三歷史書上說當時有800萬圈入戰爭,死亡人數5000W物資損失超過40000億美元!~
⑶ 菲律賓戰役中美國做了哪些
1944年10月20日至1945年7月5日美軍為了消滅日本人的第14方面軍和聯合艦隊主力,攻佔菲律賓,制止那裡民族解放斗爭的繼續展開和民主制度的建立,切斷日本同原料產地的主要海上交通線,開始了菲律賓戰役。
1944年10月上半月,為實施當前戰役,美國海空軍對在菲律賓、台灣等地的日本基地進行了一系列的猛烈突擊。日本人損失慘重,兵力對比對於美國人更為有利。10月20日,登陸兵在萊特島打響了戰役的第一槍。
與此同時,美軍於戰役前夕在萊特灣入口的諸小島上陸,掃雷艦在3天內開辟了上陸地點的通路,而飛機和艦艇摧毀了敵防禦工事並殲滅了敵有生力量。萊特島爭奪戰期間,進行了大規模海上交戰,交戰中日本人遭到慘敗。
1945年1月9日,在美國第7艦隊艦炮的強大火力和美國第7、3艦隊航空兵突擊的掩護下,美第6集團軍開始在呂宋島上陸。第1天有6800人在呂宋島上陸,並且攻佔了正面32公里、縱深7.5公里的登陸場。1~2月間,美國人一直戰斗到呂宋島的腹地,並於3月初攻取了馬尼拉。2月間,美軍也開始了解放菲律賓南部的戰斗行動,美第8集團軍參加了此次行動。
嗣後,在呂宋島和其他島嶼上進行了消滅呂宋島南部和北部的日軍個別孤立集團的戰斗行動。菲律賓的戰斗行動於7月初正式結束。但是,在呂宋島及其他島嶼上同繼續抵抗的小勝日軍的戰斗一直持續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菲律賓游擊隊「菲律賓人民軍」的人民抗日軍給予盟軍巨大援助。
美國人對菲律賓群島的攻佔使日本的戰略態勢進一步惡化。日本與南部清海的海上交通線被切斷,其戰略原料只有從滿洲和朝鮮向宗主國運送。美國人獨自獲得了南海的制海權,並為進攻海南島、台灣島、琉球群島和直接進攻宗主國建立了許多基地。
⑷ 太平洋戰爭期間,美軍損失了多少人
美軍在太平洋戰爭期間,共派出兵力270萬,累計傷亡超過30萬人,其中死亡人數超過10萬。損失的艦船飛機也是不計其數。
日本想通過索羅門群島來夯實東南亞的戰略位置,並以此來切斷澳大利亞與美國之間的補給線。而美國當時的想法是,通過索羅門群島來實現阻止日本擴張的目的。然後,他們就在瓜島相遇了。
這一仗一開始日本差不多是勢在必得,但卻犯了戰略性錯誤。日本進攻的重點只放在了奪取機場上,而忽視了美軍的補給線。於是,一場遭遇戰最終給打成了消耗戰,而日本由於幾乎無法正常補給,最後不得不淪落到人吃人的地步。
最終,雙方付出的代價是:
日本:38艘艦船沉沒,683架飛機損毀,19200人陣亡,其中8500人死於戰斗,其餘10700人,大多死於飢餓。
美國:29艘艦船沉沒,615架飛機損毀,7100人陣亡,7700餘人受傷。
瓜島戰役的勝利,使美國首次取得了太平洋戰爭的主動權,相應地,日本在太平洋上已經從攻勢轉為了守勢。美國的全面勝利,也就只剩下了一個時間問題。
1945年2月,硫磺島戰役,傷亡26040這是一場本沒什麼懸念、美軍實力一邊倒的戰斗。美國以5倍於日本的兵力,最終取得了勝利。但是,代價是巨大的。
雙方投入的力量為:
美國:包括3個陸戰師、第五艦隊等在內的110000名軍人,以及500多艘艦船。
日本:主要是陸軍109師團和海軍警衛隊,共計21060名軍人,以及23輛坦克、438門火炮、33門海軍炮和69門反坦克炮。
最終的結果則為:
美國:1艘航母沉沒,1艘航母嚴重受損,137輛坦克被毀,6821人死亡,總傷亡人數26040人。
日本:18000人在戰斗中死亡,216被俘,其它約3000人一直躲藏到幾周甚至幾年之後,最終被消滅或投降。
硫磺島戰役是整個太平洋戰爭期間,唯一一次美國傷亡人數超過日本的戰役,戰斗激烈程度可想而知。不過好在平民在戰前已經全部撤離,整個36天的戰斗沒有造成平民傷亡。
1945年3月,沖繩戰役,傷亡75357人沖繩戰役是太平洋戰爭的最後一次大規模行動,也是整個太平洋戰區發起的最大規模的兩棲作戰。整個戰役持續了3個多月,共造成18.5萬人傷亡,另外還有4~15萬沖繩平民死亡。
此次戰役,美國的主力是第十集團軍和第五艦隊,其中,第十集團軍投入了全部54萬兵力的近一半,高達25萬。而日本的兵力為11.6萬,包括32軍的7.6萬人,和沖繩4萬左右的本地部隊。
沖繩戰役的結果:
美國:12艘驅逐艦沉沒,15艘兩棲登陸艦沉沒,221輛坦克被毀,763架飛機被毀,最高20195人死亡,總傷亡人數75357人。
日本:1艘戰列艦、1艘巡洋艦和5艘驅逐艦沉沒,27輛坦克被毀,1430架飛機被毀,死亡人數約11萬。
沖繩的地理位置對美國來說極其重要,因此即便要付出高昂的代價,也是在所不惜。奪取沖繩之後,美國就擁有了一個理想的艦隊基地,為入侵日本本土做好了准備。
「沒落行動」部署
當然,美國計劃中的入侵日本的「沒落行動」,最終被原子彈轟炸所代替,很大程度上,也是被沖繩戰役的慘狀所震驚到了。如果沒有原子彈,美國將在不久後,發起一個比諾曼底登陸規模還要大得多的兩棲戰役,而美國要為此付出的代價,將是超過100萬人的死亡。
倘若當時原子彈沒有準備好,這一幕相信會有人樂意見到。
……
在太平洋戰場上,雖然在大部分戰斗中,美國擁有絕對的優勢,但實際上美國人的總傷亡人數超過了日本。
另外,也可以發現,日本傷亡人數中,受傷的比例要比美國低不少。這其中主要有2個方面的影響:
⑸ 菲律賓海海戰的美軍追擊
19日當天戰斗結束時,戰役結果已大致分曉。小澤艦隊被美國潛艦擊沉兩艘大型航空母艦,派出的326架艦載機中僅130架返回日本航空母艦,加上角田在關島折損的50架及隨大鳳、翔鶴沉沒的飛機,日本總損失315架。美方取得史上最大艦載機空戰的壓倒性勝利,空戰中僅僅損失23架,6架飛機在操作意外中損毀,此外僅有兩艘航艦、兩艘戰斗艦受到輕微損傷。
原本美軍第58特遣艦隊19日白天不斷派出偵察機,欲尋找日本艦隊並殲滅之,但在小澤艦隊的戰術使用下而未成功探查到日艦的蹤影。同日15時,鑒於日本「分兵合擊」的顧慮逐漸消除,斯普魯恩斯終於准許米契爾第二天朝日本艦隊前進。鑒於飛行員已在白天的空戰中消耗不少體力,米契爾並未在夜間派出偵察機,20日上午一面西進一面派機偵察,仍一無所獲。因為19日夜間小澤艦隊轉往西北,暫時避開跟第58特遣艦隊的接觸並進行加油,小澤意圖第二日再度派出其剩餘百餘架的艦載機,同時計劃聯合已飛往馬里亞那加油添彈的艦載機一同襲擊美艦(但大部分飛往馬里亞那的艦載機已被擊落)。
20日上午,小澤再移乘其所在的甲隊唯一剩餘的航空母艦瑞鶴,此時由於通訊改善,下午1時小澤終於得知前一天空戰的結果,由於大量艦載機損失,小澤僅剩百餘架飛機可以出擊,即使如此小澤仍打算協同陸基航空隊對美軍再進行一次打擊,小澤正決斷之時,前衛艦隊司令栗田自旗艦愛宕重巡洋艦向小澤通報:美第58特遣艦隊向己方逼近,距離已不到300海里。
20日15:40分面,企業號的一架偵察機發現小澤艦隊,自海戰展開30個小時以來,第五艦隊終於首度發現一直躲藏在偵察距離外的敵艦隊。可時機卻極為尷尬,因為雙方艦隊距離275海里,第58特遣艦隊若發動進攻則將使其艦載機面臨危險的夜間降落。米契爾雖然左右為難,但為免坐失戰機,依舊發下唯一有可能的指令:出擊!16:21分第58特遣艦隊第1、2、3支隊(除掩護第7支隊戰斗艦的第4支隊外)派出216架飛機進攻,啟動這場海戰中第五艦隊唯一一次的攻勢。16:15分日軍方面也發現美艦隊,17點25分甲隊唯一的航空母艦瑞鶴出動7架魚雷機去攻擊,前衛部隊的栗田中將也因為收到夜戰命令而向東進。但美軍飛機已先趕到日艦上空,開始攻擊日艦。
被美機發現後,小澤下令艦隊向西北各自高速逃脫,並拋棄補給艦隊。18:40分,美機抵達補給艦隊上空,重創兩艘油輪,兩艦後來都被迫自沉。隨後一心想尋找日本航空母艦的美機群飛到日本艦隊上空,日落前展開匆忙的攻擊。中型航空母艦飛鷹號被一枚魚雷擊中,引發大火,2小時後沉沒,而空母隼鷹、龍鳳、千代田、瑞鶴、戰艦伊勢、重巡摩耶都被炸彈擊傷,其中小澤的旗艦瑞鶴傷勢較重。日本在這波攻擊中又損失65架飛機,美國則損失20架。由於小澤下令各艦自行運動及美國艦載機攻擊過於匆忙,因此這波攻擊成果並不特別出色。
20時45分,大批燃料即將耗盡的美機在夜色中回到艦隊上空。雖然米契爾下令整個艦隊不惜冒著被日軍潛艇攻擊的危險打開照明,航空母艦以探照燈直射天空,驅逐艦也發射照明彈。但由於各機油料殆盡,加上200架飛機同時聯絡艦隊所造成的通訊混亂,許多飛行員無視於降落信號燈官的指令爭先恐後地撲向甲板,導致許多混亂與意外。在此回夜間降落中,美機損失80架。諷刺的是,聯合艦隊的全力攻擊只使敵手損失40架飛機,竟不及夜間降落對美軍造成的損失。
由於驅逐艦徹夜搜索因為油料用盡而墜海的飛行員,因此僅49名飛行員在夜間降落中喪命(仍比日本艦隊攻擊與空戰的損失的27人多)。搜救行動造成的混亂使第58特遣艦隊幾乎停止反潛作業,幸虧艦隊未受日軍潛艇攻擊,卻又再耽擱寶貴的2小時。19點40分左右,聯合艦隊長官豐田副武大將向小澤發布脫離與美軍接觸的命令,小澤便中止「阿」號作戰撤退了。第58特遣艦隊追擊無法成功,海戰因此結束了。
美國第五艦隊第58特遣艦隊在這場海戰中重創日本海軍主力第一機動艦隊,一舉奪得西太平洋的制海權同時鞏固在塞班建立起的陣地,美軍僅付出76人陣亡、損失123架飛機、四艘軍艦輕傷的極小代價,給予敵人三艘航空母艦、兩艘油輪及600架飛機的巨大傷害。雖然無法再給予敵人更大的傷害,仍是一場決定性的大海戰,使日本航空母艦部隊無力再與美軍抗衡,只能在4個月後雷伊泰灣海戰中成為誘餌,悲慘的被全數殲滅。以後馬里亞那完全被美軍控制,如同兩周前盟軍諾曼底登陸突破納粹德國的大西洋壁壘一般,日本「絕對國防圈」慘遭突破,美國陸軍航空兵(1947年改為美國空軍)的大型遠程戰略轟炸機B-29得以進駐,日本最大的夢魘—盟軍轟炸機投下大量燒夷彈摧毀整座城市的可怕情景將深深烙印在他們心中。
⑹ 二戰中美國僅在萊特灣戰場上投入多少兵力
日期 :1944年10月20日—1944年10月26日戰役地點 萊特灣海戰是發生在菲律賓萊特島附近的一次海戰。 交戰各方以美國為首的盟軍 指揮官:威廉·哈爾西、 托馬斯·金凱德 兵力:17艘航空母艦,18艘護衛航空母艦,12艘戰列艦,24艘巡洋艦,141艘驅逐艦,其它艦只、魚雷艇、潛艇和約1500架飛機 日本 指揮官:栗田健男中將、 小澤治三郎中將 兵力:4艘航空母艦,9艘戰列艦,19艘巡洋艦,34艘驅逐艦,約200架飛機(另有駐菲律賓、台灣的約500架陸基飛機提供支援) 日本企圖擊退或消滅盟軍在萊特島的登陸部隊,結果是數量上遠遠佔劣勢的日本聯合艦隊戰敗,此戰嚴重削弱了日本海軍聯合艦隊的實力,從此日本海軍在太平洋戰爭中不再是一個戰略力量。此戰役也為後來美軍成功攻下日佔的菲律賓群島打下基礎。有海軍歷史學者認為萊特灣海戰是歷史上最大的海戰。在萊特灣海戰中日本第一次有組織使用神風特攻隊。 海戰進行的時間是從1944年10月20日至10月26日。在六天之內,日軍與盟軍投入船艦總噸位超過兩百萬噸,有約35艘航空母艦、21艘戰列艦(主力艦)、170艘驅逐艦與近2,000架軍用飛機參與了戰斗。日軍雖居劣勢,但在塞班島、馬里亞那群島等戰役皆失利後,若再喪失菲律賓或台灣,其帝國「南線」資源輸送本土的命脈將斷絕,在東南亞與中國、朝鮮、本土的聯系將被切斷。日本因此決定孤注一擲,企圖擊退盟軍在萊特島的登陸部隊,並打敗其海上力量。而盟軍幾經考慮後,放棄攻打台灣而先從菲律賓登陸,並決心以優勢軍力掩護登陸,並一舉擊潰前來支持的日本帝國海軍。 結果如所預料,數量上遠遠佔劣勢的大日本帝國海軍聯合艦隊戰敗。巡洋艦以上大型軍艦13艘被擊沉,日本在菲律賓一帶海基與陸基航空力量被消滅,嚴重打擊了日本全局的實力﹐從此日本海軍在太平洋戰爭中,不再是一個戰略力量。此戰役也為後來美軍成功攻下菲律賓群島、沖繩島等地打下基礎。 由於戰局無望,日本此役第一次有組織的發動神風特攻隊自殺攻擊。10月21日澳大利亞所屬巡洋艦澳大利亞號被重創,似乎顯示特攻有些效果。從10月25日起,日軍開始有組織的對盟軍艦艇大規模進行自殺式攻擊
⑺ 中途島海戰中,美日雙方的兵力各有多少
中途島作戰,日本人一共使用了:
( 1 ) 一個先遣潛艇部隊,分成三線巡邏,具有擊滅美國海軍對抗行動的意圖;
( 2 ) 一支侵入部隊:由近藤中將指揮,用12 艘有護航的運輸船,載運著部隊5000人,擔負密切支援的為4 艘重型巡洋艦,而一支較遠距離的掩護部隊有2 艘戰列艦、1 艘輕航空母艦和另外4艘重型巡洋艦;
(3)南雲中將的第一航空母艦部隊,包括4艘重型航空母艦,搭載飛機250餘架;由2艘戰列艦、2艘重型巡洋艦和一隊驅逐艦擔負護航的任務;
(4)山本大將所直接指揮的主力艦隊,包括有3艘戰列艦,加上驅逐艦的屏障和1艘輕型航空母艦。 其中有1艘戰列艦為最近建造完成的巨無霸「大和」號(Yamato) ,排水量7萬噸,裝有9門460mm三聯裝主炮,為山本的旗艦。
輔助計劃
對於阿留申的作戰,日本人所分配的兵力有:
( 1 ) 1支侵入兵力:由3艘有掩護的運輸船組成,搭載部隊2400人,加上1個由2艘重型巡洋艦所組成的支援群和一支包括2艘輕型航空母艦的航艦部隊;
(2) 1支掩護部隊:有4艘較舊的戰列艦。
美國
兩個特混艦隊,總共3艘航空母艦,13艘巡洋艦(9艘重巡、4艘輕巡),28艘驅逐艦,25艘潛艇,艦載機230架,岸基飛機120架。日本總共動員了8艘航空母艦,11艘戰列艦,23艘巡洋艦(13艘重巡、10艘輕巡),65艘驅逐艦,21艘潛艇,艦載機396架,岸基飛機214架。
中途島,面積只有4.7平方公里,特殊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它戰略地位的重要性。島嶼距美國舊金山和日本橫濱都相距2800海里,在亞洲和北美之間的太平洋航線的中途,故名中途島。距珍珠港1135海里,是美國在中太平洋地區的重要軍事基地和交通樞紐,也是美軍在夏威夷的門戶和前哨陣地。丟失中途島,美太平洋艦隊的大本營珍珠港也將不安全。
最終美軍以損失一艘航母「約克城」號的代價擊沉日本「飛龍」、「蒼龍」、「赤城」、「加賀」四艘重型主力航空母艦。該戰役的勝利深深鼓舞了反法西斯同盟國家的士氣,取得扭轉太平洋戰爭局勢的勝利。
中途島海戰改變了太平洋地區日美航空母艦實力對比。日軍僅剩大型航空母艦2艘、輕型航空母艦4艘。從此,日本在太平洋戰場開始喪失戰略主動權,戰局出現有利於盟軍的轉折。此次海戰的特點是雙方海上戰斗編隊在艦炮射程之外,以艦載航空兵實施突擊。日軍失敗的原因是過高估計己方航空母艦的戰鬥力,同時在兩個戰役方向作戰,兵力分散;情況判斷錯誤,認為美國航空母艦來不及向戰區集結;通信技術落後,缺乏周密的海上偵察,直至關鍵時刻也未查明美航空母艦的位置;戰場指揮不當,決心多變。美軍獲勝的原因是掌握日軍進攻企圖,及時集結兵力待機;在魚雷機大部損失的情況下,轟炸機連續俯沖轟炸,導致日軍魚雷機連機帶雷爆炸,航空母艦被徹底摧毀。
⑻ 菲律賓戰役的戰役兵力
參加菲律賓戰役的日軍有第14軍團(司令官本間雅晴中將)、海軍菲律賓戰役聯合編隊(司令為高橋伊望中將,巡洋艦10艘、驅逐艦29艘、航空母艦1艘和水上飛機母艦3艘)、陸軍航空兵第5兵團(司令為小冰英良中將,飛機200架)、海軍基地航空兵第11航空隊(司令為冢原二四三中將,飛機300架)以及約100艘運輸船和輔助船隻。在菲律賓群島的美菲集團計有13萬人(麥克阿瑟中將任司令,其中3.1萬美國人)和270多架飛機(其中可作戰的142架)。美國亞洲艦隊(司令為哈特上將,主要類型的戰斗艦艇45艘)協同該集團作戰。
菲律賓戰役,1941年12月8日—1942年5月7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太平洋戰爭中,日軍為粉碎美菲軍隊和美國亞洲艦隊,攫取資源豐富的美屬殖民地,給以後進攻荷屬東印度(今印度尼西亞)和澳大利亞創造有利條件而實施的戰略性戰役。
此戰,是日本陸海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實施的攻佔眾多群島的第一次大規模合同戰役。它證明奪取制空權和制海權對於登陸兵上陸的成功具有決定性意義。登陸兵先遣支隊迅速奪取敵基地和機場以及日本航空兵轉場至這些基地和機場,對保障主力順利上陸和繼續作戰起了促進作用。作戰中,日軍死傷約1.4萬人,損失飛機80餘架、艦船4艘;擊毀美菲軍飛機250餘架、各型作戰艦艇8艘、商船26艘(美軍資料為驅逐艦1艘、潛艇2艘、其他艦船2艘)。美菲聯軍士兵死亡2500人,負傷5000人,110000人被俘虜(其中包括美軍中將溫賴特)。菲律賓的喪失使美軍在太平洋的戰略態勢急劇惡化。
美軍憑借海空優勢,採取集中兵力、中間突破戰術給日軍以毀滅性打擊。美軍佔領菲律賓群島使日本的戰略態勢進一步惡化。日本與南部海域的海上交通線被切斷,其戰略原料只有從中國東北和朝鮮向本土運進。美軍完全控制了南海,並為進攻海南島、台灣島、琉球群島和直接進攻日本本土建立了許多基地。
⑼ 菲律賓戰役的戰役詳況
菲律賓戰役發生的時間是1941年12月8日—1942年5月7日,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太平洋戰爭中,日軍為粉碎美菲軍隊和美國亞洲艦隊,攫取資源豐富的美屬殖民地,給以後進攻荷屬東印度(今印度尼西亞)和澳大利亞創造有利條件而實施的戰略性戰役。
戰役兵力:
參加這次戰役的日軍有第14軍團(司令官本間雅晴中將)、海軍菲律賓戰役聯合編隊(司令為高橋伊望中將,巡洋艦10艘、驅逐艦29艘、航空母艦1艘和水上飛機母艦3艘)、陸軍航空兵第5兵團(司令為小冰英良中將,飛機200架)、海軍基地航空兵第11航空隊(司令為冢原二四三中將,飛機300架)以及約100艘運輸船和輔助船隻。在菲律賓群島的美菲集團計有13萬人(麥克阿瑟中將任司令,其中3.1萬美國人)和270多架飛機(其中可作戰的142架)。美國亞洲艦隊(司令為哈特上將,主要類型的戰斗艦艇45艘)協同該集團作戰。
戰役過程:
戰役開始時,日軍陸海軍航空兵對美軍機場和甲米地(呂宋)海軍基地實施突然襲擊,於12月8—9日摧毀了美軍在陸地上的一半重型轟炸機和1/3以上的戰斗機,為登陸作戰創造了條件。美國亞洲艦隊的基本兵力駐菲律賓南部基地得以倖免。同日,日軍一部攻佔呂宋島以北的巴坦群島。日軍奪取了制空權後,乘呂宋地區幾乎沒有艦隊之機,派先遣部隊第48師田中支隊和菅野支隊(共約4000人)自12月10日起開始分別在呂宋島北部的阿帕里和維甘登陸並佔領機場。
12日,第16師木村支隊(約2500人)在呂宋島南部的黎牙實比登陸,佔領機場並進一步擴大戰果。自11日起,第5飛行集團逐漸轉移到呂宋島已佔機場,掩護地面部隊登陸和發展進攻。17日,美軍僅剩的17架B-17轟炸機撤到澳大利亞。從此,日軍完全掌握制海制空權。22日,日軍第48師主力在呂宋島西岸林加延灣登陸。24日,第16師在呂宋島東南部拉蒙灣登陸。至此,登陸日軍形成南北夾擊馬尼拉、圍殲美菲軍主力的有利態勢。26日,呂宋島守軍奉命撤往巴丹半島預設陣地和科雷希多島,准備長期抵抗。日軍從南北兩面進逼馬尼拉,但未能切斷美菲軍撤向巴丹半島的退路。次年1月2日,日軍佔領馬尼拉,並以一部兵力佔領甲米地和八打雁。戰役的主要目的業已達到。日軍還在棉蘭老島和霍洛島上陸。呂宋島上的美菲軍隊(79500人)撤向巴丹半島。
菲律賓戰役日軍認為菲律賓作戰大局已定,將海軍主力和第48師調往荷屬東印度,將第5飛行集團主力調往緬甸,而僅以第14集團軍的剩餘兵力清剿呂宋島。1月9日,日軍開始進攻巴丹半島,遭頑強抗擊。美菲軍與日軍展開激烈的山地戰、叢林戰和陣地戰。交戰中,木村支隊被圍,前來救援的日軍被殲1個營。月底,日軍因傷亡嚴重喪失攻擊力,被迫轉入防禦,戰局一度陷入膠著狀態。3月中旬,麥克阿瑟轉赴澳大利亞,留守美菲軍由溫賴特少將指揮。日軍得到第4師增援後實力增強,並以航空兵和炮兵轟擊美菲軍陣地。4月3日,日軍以第4師、第65旅為主力對巴丹半島再次發起進攻。雙方在叢林中展開殊死戰斗。美菲軍既無援兵又缺補給,在日軍猛烈攻擊下,巴丹半島守軍7.5萬人(其中美軍9300人)於4月9日投降。10日起,美菲軍戰俘被押往邦板牙省的聖費爾南多,途中數千人死於飢餓、疾病或被殺害,史稱"巴丹死亡行軍"。同日,日軍佔領米沙鄢群島等戰略要地。日軍攻佔巴丹半島後,對科雷希多島連續實施炮擊和轟炸。5月2日,日軍對該島實施火力准備,5日在炮火掩護下分左右兩路登陸,對島上要塞發起攻擊。1.5萬名美菲軍依託坑道工事抗擊,並組織敢死隊展開白刃戰。6日,日軍後續部隊投入戰斗,溫賴特率美菲軍余部投降。7日,日軍佔領該島。10日,駐棉蘭老島和北呂宋山區的美軍投降。18日,駐班乃島美軍停止抵抗。至此,日軍控制菲律賓全境。
美軍佔領萊特島後,山下奉文將駐呂宋島日軍28.7萬人編成3個集團,分別駐守北部和中南部山區,企圖以持久防禦牽制和消耗美軍。美軍為取得進攻呂宋島的前進基地,於12月15日佔領民都洛島。1945年1月9日,美第6集團軍約20萬人在美國第7艦隊艦炮的強大火力和美國第7、第3艦隊航空兵突擊的掩護下,從呂宋島西岸的林加延灣登陸,爾後一路(第1軍為主)向北呂宋進攻,另一路(第14軍為主)向馬尼拉方向推進。第一天有6800人(美第1、第14軍的基本兵力)在呂宋島上陸,並且奪取了正面32公里、縱深7.5公里的登陸場。為加快進攻速度,美軍在向林加延灣增兵的同時,以第8集團軍部分兵力分別在蘇比克灣西北的聖安東尼奧和馬尼拉灣以南的納蘇格布登陸。各部隊同時向馬尼拉進逼,美軍經過一系列戰斗於3月3日攻佔馬尼拉。2月,美軍還開始了解放菲律賓南部(棉蘭老島、巴拉望島及其他島嶼)的戰斗行動,美第8集團軍(司令艾切利貝爾蓋爾上將)參加了此次行動。嗣後,美軍在呂宋島和其他島嶼上進行了消滅島上南北兩部日軍個別孤立集團的戰斗行動。菲律賓的戰斗行動於7月初正式結束,但是,在呂宋島及其他島嶼上同繼續抵抗的小股日軍的戰斗一直持續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菲律賓人民抗日游擊軍人民抗日軍曾給予盟軍巨大援助。
戰役詳況:
1944年至1945年的菲律賓戰役是在美國麥克阿瑟將軍率領的盟軍下,反攻日本軍的一系列戰役。
菲律賓、美國及澳大利亞軍隊在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將軍領導下,於1944年10月17日至12月31日進攻位於菲律賓中部雷伊泰島之戰役,以消滅由日軍山下奉文大將指揮的日本軍隊,此戰役為解放整個菲律賓群島、建立菲律賓之民主及結束日本在菲律賓3年多之統治拉開序幕。
萊特灣海戰:
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太平洋戰場上菲律賓萊特島附近的一次海戰。有海軍歷史學者認為萊特灣海戰是歷史上最大的海戰。
海戰進行的時間從1944年10月20日至10月26日。在六天之內,日軍與盟軍投入船艦總噸位超過兩百萬噸。21艘航空母艦、21艘戰艦(主力艦)、170艘驅逐艦與近2,000架軍機參與了戰斗。日軍雖居劣勢,但在塞班島、馬里亞那群島等戰役皆失利後,若再喪失菲律賓或台灣,其帝國「南線」資源輸送本土的命脈將斷絕,在東南亞與中國、朝鮮、本土的聯系將被切斷。日本因此決定孤注一擲,企圖擊退盟軍在萊特島的登陸部隊,並打敗其海上力量。而盟軍幾經考慮後,放棄攻打台灣而先從菲律賓登陸,並決心以優勢軍力掩護登陸,並一舉擊潰前來支援的日本帝國海軍。
結果如所預料,數量上遠居於劣勢的日本海軍聯合艦隊戰敗。巡洋艦以上重型軍艦13艘被擊沈,日本在菲律賓一帶海基與陸基航空力量被消滅,嚴重打擊了日本全局的實力,從此日本海軍在太平洋戰爭中,不再是一個戰略力量。此戰役也為後來美軍成功攻下菲律賓群島、沖繩島等地打下基礎。
由於戰局無望,日本此役第一次有組織地發動神風特攻隊自殺攻擊。10月21日澳大利亞所屬巡洋艦澳大利亞號被重創,似乎顯示特攻有些效果。從10月25日起,日軍開始有組織地對盟軍艦艇進行自殺式攻擊。
奧爾莫克灣戰役:
日本帝國與美國在1944年11月11日至12月21日於菲律賓的卡莫特斯海一帶爆發的一系列海上及空中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中雷伊泰島戰役之一部分,戰役爆發的原因是日本軍隊向在雷伊泰島的守軍增援和補給,而美國軍隊嘗試進行阻截。
民都洛島戰役:
美軍與日軍於1944年12月13日至12月16日在菲律賓群島北面之民都洛島爆發之民都洛島戰役,美軍希望在此島建立一個基地以支援進攻呂宋島的仁牙因灣戰役。
仁牙因灣戰役:
在1945年1月9日早上,由祖斯·B·奧登多夫指揮盟軍艦隊駛向仁牙因灣海岸,美國海軍及皇家澳大利亞海軍艦只炮轟日本帝國在仁牙因灣之據點。
呂宋島戰役:
美國及菲律賓聯軍的登陸戰役,以消滅島上的日本帝國軍隊,戰役結果是美國和菲律賓聯軍獲勝,盟軍在3月份控制了呂宋島上所有戰略及經濟上重要之據點,雖然在包圍圈內的日軍仍持續在山區抵抗至日本無條件投降。
卡巴那圖營救:
1945年1月30日解救位於菲律賓卡巴那圖(甲萬那端)的日軍戰俘營內511名盟軍戰俘的軍事營救行動,參加行動的有美國陸軍游騎兵與菲律賓游擊隊。此次行動是同盟國特種部隊的一次經典軍事行動。
巴丹半島戰役:
1945年1月31日至2月8日,美軍及菲律賓游擊隊從日本帝國手中解放菲律賓群島中呂宋島之巴丹半島的戰役,是解放菲律賓之戰役中的一部份,目的是佔領馬尼拉灣之西海岸,以使用馬尼拉之港口設施及開辟供應線以支援進行中的馬尼拉戰役。
馬尼拉戰役:
在一個月的戰事中,馬尼拉遭到嚴重的破壞,它標志著日軍對菲律賓3年佔領期結束及道格拉斯·麥克阿瑟上將實現他勝利重返菲律賓的承諾。
科雷吉多島戰役:
美國攻擊科雷吉多島島上利用原美國遠東軍建立的要塞防守的日軍,以收復該島。
碧瑤戰役:
它是美國收復呂宋島之最後一場戰役。
巴拉望島戰役:
美軍與日軍在1945年2月28日至4月22日於菲律賓群島南部巴拉望島爆發的巴拉望島戰役是美軍勝利者1號及2號計劃之延續,亦是美軍解放菲律賓戰役之一部份,美軍希望解放菲律賓南部島嶼、結束日本統治及消滅殘余之日本守軍。
米沙鄢群島戰役:
美軍與菲律賓游擊隊於1945年3月18日至7月30日對日軍發動的勝利1號及勝利2號計劃內的一系列軍事行動,是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解放菲律賓行動之一部份,目的是解放南部島嶼及消滅防守之日軍。
棉蘭老島戰役:
美國聯同菲律賓在1945年3月10日至8月15日在菲律賓群島中的棉蘭老島對日本帝國所發動的軍事行動,代號為勝利者5號計劃,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解放菲律賓的行動之一,目的是解放菲律賓南部島嶼及消滅在島上的日本守軍。
戰役結果:
菲律賓戰役此戰,是日本陸海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實施的攻佔眾多群島的第一次大規模合同戰役。它證明奪取制空權和制海權對於登陸兵上陸的成功具有決定性意義。登陸兵先遣支隊迅速奪取敵基地和機場以及日本航空兵轉場至這些基地和機場,對保障主力順利上陸和繼續作戰起了促進作用。作戰中,日軍死傷約1.4萬人,損失飛機80餘架、艦船4艘;擊毀美菲軍飛機250餘架、各型作戰艦艇8艘、商船26艘(美軍資料為驅逐艦1艘、潛艇2艘、其他艦船2艘)。美菲聯軍士兵死亡2500人,負傷5000人,110000人被俘虜(其中包括美軍中將溫賴特)。菲律賓的喪失使美軍在太平洋的戰略態勢急劇惡化。
美軍憑借海空優勢,採取集中兵力、中間突破戰術給日軍以毀滅性打擊。美軍佔領菲律賓群島使日本的戰略態勢進一步惡化。日本與南部海域的海上交通線被切斷,其戰略原料只有從中國東北和朝鮮向本土運進。美軍完全控制了南海,並為進攻海南島、台灣島、琉球群島和直接進攻日本本土建立了許多基地。